[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M658057U - 疊加微透鏡的近視離焦眼鏡片 - Google Patents

疊加微透鏡的近視離焦眼鏡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58057U
TWM658057U TW113200037U TW113200037U TWM658057U TW M658057 U TWM658057 U TW M658057U TW 113200037 U TW113200037 U TW 113200037U TW 113200037 U TW113200037 U TW 113200037U TW M658057 U TWM658057 U TW M658057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fractive
zone
defocus
lens
eyeglas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32000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吳怡璁
林文賓
Original Assignee
亨泰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亨泰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亨泰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32000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58057U/zh
Publication of TWM6580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58057U/zh

Links

Landscapes

  • Eyeglasses (AREA)

Abstract

本創作為有關一種疊加微透鏡的近視離焦眼鏡片,係由第一鏡面和第二鏡面疊加構成,第一鏡面為減少旁中心遠視性離焦旋轉對稱面,第二鏡面則為正屈光的球面或非球面透鏡,且第一鏡面與第二鏡面為疊加設置於眼鏡片的同一折射表面或分別作用在前、後兩個折射面,形成矯正眼睛的屈光不正的第一屈光區域、矯正遠視性離焦的第二屈光區域和複合近視性離焦區的第三屈光區域,可透過三個屈光區域的結構,有效抑制青少年眼軸增長以延緩青少年近視加深的同時,亦滿足第一屈光區域、第二屈光區域和第三屈光區域的柔和過度,達到配戴眼鏡片的舒適性和矯正視力功能性之目的。

Description

疊加微透鏡的近視離焦眼鏡片
創作係提供一種疊加微透鏡的近視離焦眼鏡片,尤指利用第一鏡面與第二鏡面以疊加方式作用於同一表面或不同表面之眼鏡片,可達到抑制青少年眼軸增長、延緩近視加深之功效,達到配戴舒適性之和有效矯正視力目的。
按,一般透過控制視網膜周邊遠視性離焦並進行以近視性離焦來抑制青少年眼軸增長,從而延緩近視加深的速度,已成為目前對於干預青少年近視的光學方法;另有利用多點離焦微透鏡結合近視鏡片,亦是近年來常被採用的方法之一,在目前應用的眼鏡片,為了達到較好的近視離焦效果,係於中心處形成第二屈光區域,第二屈光區域形成為多個獨立的島型區域,除了被形成為第二屈光區域的區域以外的區域成為第一屈光區域,由此獲得第一屈光區域用於矯正屈光不正,第二屈光區域用於遠視性離焦的作用,但並未具備微透鏡區域內部無微透鏡區域的周邊離焦矯正;而為了改善目前眼鏡片的缺失,以達到較好的近視離焦效果,業者改善了第二屈光區域的範圍為2.5公釐(mm)至10公釐(mm)的半徑範圍內,且第二屈光區域的屈光力比第一屈光區域的屈光力大2.00D至5.00D(D,度數單位),即將單個子微透鏡的離焦量設置到2.00D至5.00D的正向離焦補償, 離焦區域的範圍為2.5公釐(mm)至10公釐(mm)半徑,為可視區範圍2.5公釐(mm)半徑以內,超過2.5公釐(mm)半徑即為微透鏡區域,但如此的眼鏡片技術結構,藉由小的可視區以及過大的周邊正向微透鏡離焦補償設計,極可能誘發配戴不舒適的缺失。
而依據醫學相關臨床檢測報告,對視網膜周邊離焦數據顯示,人眼在20度視野角度內的視網膜周邊相對遠視性離焦量RPRE值相對較低,並不需要很大的補償,但仍需要給予正常的矯正,裸眼20度視野角度內的RPRE值僅為0.5D(D,度數單位)左右,戴上單焦點眼鏡片後增加到0.8D左右,10度視野角度的RPRE值則相對較低,但單焦點眼鏡片鼻顳側〔靠近鼻子的一半(鼻側)和靠近太陽穴的一半(顳側)〕的平均RPRE值也到了0.15D左右;目前的各種多點正向離焦眼鏡片,對於10度視野角度的中心區域作為明視區不設微透鏡矯正是可行的,但對於10度至20度視野角度之間的周邊遠視離焦均沒有給理論上夠為合理的矯正方法,但如何面對使用微透鏡矯正,尤其是10到15度視野角度範圍內,可能存在過度近視離焦以及微透鏡子面與母面之間焦點轉換導致不必要的投訴風險增大;同時由於部分人眼球轉動較為靈活,實際上眼鏡片的該區域容易成為短時間注視區域,則一旦成為注視區域,使用微透鏡陣列而產生不舒適風險會大幅增加,而不使用微透鏡矯正,則該區域貼近中央明視區,依然存在明顯的視網膜周邊遠視離焦的問題。
是以,如何解決目前多點離焦微透鏡進行近視矯正,因設計不當容易導致眼鏡片配戴時不舒適之問題與困擾,且利用微透鏡進行矯正亦會增加不舒適性之麻煩與不便,即為從事此行業之相關廠商所亟欲研 究改善之方向所在者。
故,創作人有鑑於上述之問題與缺失,乃蒐集相關資料,經由多方評估及考量,並以從事於此行業累積之多年經驗,經由不斷創設及修改,始設計出此種疊加微透鏡的近視離焦眼鏡片的新型專利誕生。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乃在於該疊加微透鏡的近視離焦眼鏡片,係由第一鏡面和第二鏡面疊加構成,第一鏡面為減少旁中心遠視性離焦旋轉對稱面,第二鏡面則為正屈光的球面或非球面透鏡,且第一鏡面與第二鏡面為疊加設置於眼鏡片的同一折射表面或分別作用在前、後兩個折射面,形成矯正眼睛的屈光不正的第一屈光區域、矯正遠視性離焦的第二屈光區域和複合近視性離焦區的第三屈光區域,可透過三個屈光區域的結構,有效抑制青少年眼軸增長以延緩青少年近視加深的同時,亦滿足第一屈光區域、第二屈光區域和第三屈光區域的柔和過渡,達到配戴眼鏡片的舒適性和矯正視力功能性之目的。
本創作之又一目的乃在於該第一鏡面及第二鏡面疊加在眼鏡片的前表面或分別設置於該眼鏡片的前、後表面;或者第二鏡面作用於眼鏡片的前表面、第一鏡面則作用於眼鏡片的後表面;另,亦可將第一鏡面和第二鏡面為疊加作用於眼鏡片的前表面,再於眼鏡片的後表面設置第三鏡面,且第三鏡面為自由曲面,則自由曲面係包括針對眼鏡片的離焦量、矯正處方、視功能的個性化補償等之設計面;至於眼鏡片的第二屈光區域範圍內之第一鏡面的該離焦補償變化值由中央光學區向外圍逐漸擴大,而在第二屈光區域邊緣達到最大補償值,且位於第二屈光區域內各點 處的像散≦相同位置處的離焦補償變化值的80%。
本創作之再一目的乃在於該眼鏡片的第三屈光區域內之第一鏡面的周邊遠視補償疊加於第二鏡面的正屈光力微透鏡,係由中央光學區外圍直徑之36公釐(mm)至60公釐(mm)之間,第一鏡面的該離焦補償值為定值、位於中央光學區外圍36公釐(mm)處,第一鏡面的該像散達到峰值,且像散≦相同位置的該離焦補償變化值的72%,而第二鏡面的單個該正屈光力微透鏡的直徑為1公釐(mm)~2公釐(mm)之間,且球面或非球面的凸透鏡形狀分佈於第三屈光區域,而凸透鏡頂點的正屈光力值為2.0D~2.5D(D,度數單位)之間。
本創作之另一目的乃在於該眼鏡片之該中央明視區邊緣達到20°視野角度位置,而配戴眼鏡片後的10°和20°視野角度所對應的該眼鏡片位置的離焦補償值分別為介於0.10D~0.15D(D,度數單位)之間和介於0.50D~0.60D之間。
本創作之又一目的乃在於該第一鏡面在該複合近視離焦區的離焦補償值以該中央光學區直徑36公釐(mm)為量測基準點,該量測基準點的離焦補償值為介於0.80D~1.00D(D,度數單位)之間。
1:第一鏡面
2:第二鏡面
3:眼鏡片
31:中央光學區
32:第一屈光區域
33:第二屈光區域
34:第三屈光區域
35:前表面
36:後表面
4:第三鏡面
41:自由曲面
[第1圖]係為本創作眼鏡片之示意圖。
[第2圖]係為本創作眼鏡片之平均屈光度和像散變化曲線圖。
[第3圖]係為本創作之近視離焦微透鏡的眼鏡片平面圖。
[第4圖]係為本創作疊加微透鏡的近視離焦眼鏡片之側視圖(一)。
[第5圖]係為本創作疊加微透鏡的近視離焦眼鏡片之側視圖(二)。
[第6圖]係為本創作疊加微透鏡的近視離焦眼鏡片之側視圖(三)。
[第7圖]係為本創作疊加微透鏡的近視離焦眼鏡片之側視圖(四)。
為達成上述目的與功效,本創作所採用之技術手段及其構造、實施之方法等,茲繪圖就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詳加說明其特徵與功能如下,俾利完全瞭解。
請參閱第1、2、3、4、5、6、7圖所示,係分別為本創作眼鏡片之示意圖、眼鏡片之平均屈光度和像散變化曲線圖、近視離焦微透鏡的眼鏡片平面圖、疊加微透鏡的近視離焦眼鏡片之側視圖(一)、疊加微透鏡的近視離焦眼鏡片之側視圖(二)、疊加微透鏡的近視離焦眼鏡片之側視圖(三)、疊加微透鏡的近視離焦眼鏡片之側視圖(四),由圖中所示可以清楚看出,本創作之疊加微透鏡的近視離焦眼鏡片,係包括第一鏡面1、第二鏡面2及眼鏡片3,其中:該第一鏡面1為減少旁中心遠視性離焦的旋轉對稱面,該第二鏡面2為正屈光力的球面或非球面微透鏡面等。
該眼鏡片3的至少一個表面供疊加設置第一鏡面1或第二鏡面2,係包括位於中心之中央光學區31、依續環設於中央光學區31外圍之第一屈光區域32、第二屈光區域33及第三屈光區域34,而第一屈光區域32位於31中央光學區外圍的直徑6公釐(mm)範圍內,為矯正眼睛的屈光不正之中央明視區,且平均光焦度變化≦0.12D(D,度數單位)、最大像散≦0.11D,至於第二屈光區域33係環設於第一屈光區域32外圍的直徑20公釐 (mm)範圍內,為矯正遠視性離焦區,另,第三屈光區域34係環設於第二屈光區域33外圍的直徑60公釐(mm)範圍內,為複合近視離焦區,則第一鏡面1周邊離焦補償疊加於第二鏡面2的正屈光力之球面或非球面微透鏡面等。
而上述本創作之第一鏡面1及第二鏡面2,可疊加在眼鏡片3的前表面或分別設置於該眼鏡片3的前、後表面;或者第二鏡面2作用於眼鏡片3的前表面、第一鏡面1則作用於眼鏡片3的後表面;另,亦可將第一鏡面1和第二鏡面2為疊加作用於眼鏡片3的前表面,再於眼鏡片3的後表面36設置第三鏡面4,且第三鏡面4為自由曲面41,則自由曲面41係包括針對眼鏡片3的離焦量、矯正處方、視功能的個性化補償等之設計面;至於眼鏡片3的第二屈光區域33域範圍內之第一鏡面1的該離焦補償變化值由中央光學區31向外圍逐漸擴大,而在第二屈光區域33邊緣達到最大補償值,且位於第二屈光區域33內各點處的像散≦相同位置處的離焦補償變化值的80%。
且上述本創作之眼鏡片3的第三屈光區域34內之第一鏡面1的周邊遠視補償疊加於第二鏡面2的正屈光力微透鏡,係由中央光學區31外圍直徑之36公釐(mm)至60公釐(mm)之間,第一鏡面1的該離焦補償值為定值、位於中央光學區31外圍36公釐(mm)處,第一鏡面1的該像散達到峰值,且像散≦相同位置的該離焦補償變化值的72%,而第二鏡面2的單個該正屈光力微透鏡的直徑為1公釐(mm)~2公釐(mm)之間,且球面或非球面的凸透鏡形狀分佈於第三屈光區域34,而凸透鏡頂點的正屈光力值為2.0D~2.5D(D,度數單位)之間。
再者,上述本創作之眼鏡片3之該中央明視區邊緣達到20° 視野角度位置,而配戴眼鏡片3後的10°和20°視野角度所對應的眼鏡片3位置的離焦補償值分別為介於0.10D~0.15D(D,度數單位)之間和介於0.50D~0.60D之間。
再者,上述本創作之眼鏡片3之該中央明視區邊緣達到20°視野角度位置,而配戴眼鏡片3後的10°和20°視野角度所對應的眼鏡片3位置的離焦補償值分別為介於0.10D~0.15D(D,度數單位)之間和介於0.50D~0.60D之間(並請同時參閱下列之表一所示)。
Figure 113200037-A0305-02-0009-1
至於上述本創作於實際應用時之較佳實施例,製作矯正光度為-2.00D的折射率為1.56的疊加微透鏡之近視離焦眼鏡片3,基彎為300彎;第一屈光區域32之中央明視區為從中央光學區31到最邊緣光度變化為0.10D;而第二鏡面2之微透鏡分佈在由中央光學區31向外直徑20mm至60mm的範圍內,且第二鏡面2之微透鏡為球面;即將第一鏡面1的減少旁中心遠視性離焦的旋轉對稱設計面和第二鏡面2的微透鏡設計面,同時作用在眼鏡片3的前表面35,眼鏡片3的後表面36則採用第三鏡面4的自由曲面41加工。例如可採用可調正屈光力變化的離焦補償設計,透過二個折射 面的屈光度疊加,形成對不同處方的眼鏡片3進行個人化的遠視性離焦補償的訂制,以滿足不同個人的遠視性離焦補償需求。
因此,在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中,配戴本創作眼鏡片3的兒童眼軸長度22公釐(mm),利用眼鏡片3半徑與視野角度的對應關係(請同時參閱表一所示),若視野角度為15°對應眼鏡片3之半徑即為9.11公釐(mm),並可將補償值設置為0.55D,將36公釐(mm)直徑處的離焦量補償值標准定為0.88D,第二鏡面2微透鏡光度為2.0D,疊加後形成2.88D的補償性近視離焦量,即在滿足15°視野角度範圍內合理的視網膜周邊遠視離焦矯正的同時,將微透鏡與第一鏡面1雙焦點轉換區域的光度差值由傳統透鏡的2.5D~4.5D,降低到了僅有1.12D,則可提高配戴眼鏡片3的舒適性。
又,在本創作的另一較佳實施例中,以近視4.0D的兒童配戴眼鏡片3,使用WAM5500(眼健康篩檢驗光儀器)開放式測量,僅測量配戴眼鏡片3者的裸眼周邊不同視野角度的遠視性離焦值分別為-4.00D,15°視野角度為1.00D,30°視野角度為3.00D。
因此,在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中,將第一鏡面1的減少旁中心遠視性離焦的旋轉對稱設計面和第二鏡面2的球面微透鏡設計面疊加在眼鏡片3的前表面35,形成眼鏡片3的前表面35之15°視野角度離焦補償值為0.55D,30°視野角度的離焦補償值為2.88D。
再者,作用於眼鏡片3的後表面36的第一鏡面1,可針對配戴者個人的眼睛離焦量進行個性化補償設計,依據配戴眼鏡片3者的裸眼周邊不同視野角度離焦測量值與前表面35的離焦補償差異,在眼鏡片3的後表面36進行離焦補償,其後表面36的15°視野角度遠視性離焦補償值為 0.50D,30°視野角度的遠視性離焦補償值為0.65D,經二個折射面疊加後,形成眼鏡片3的第一屈光區域32的矯正光度為-4.0D,第二屈光區域33的矯正遠視性離焦補償為1.05D,第三屈光區域34的複數近視性離焦區的離焦補償為3.53D,完全符合該兒童配戴眼鏡片3者周邊遠視性離焦測量值需求。
另,亦可依據配戴眼鏡片3者的個人離焦量、矯正處方以及視功能等需求,將眼鏡片3的後表面36設計為如:散光面、非旋轉對稱的或軸對稱的減少旁中心遠視性離焦面。
上述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非因此即侷限本創作之專利範圍,故舉凡運用本創作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為之簡易修飾及等效結構變化,均應同理包含於本創作之專利範圍內,合予陳明。
綜上所述,本創作上述疊加微透鏡的近視離焦眼鏡片於實際應用時,為確實能達到其功效及目的,故本創作誠為一實用性優異之創作,為符合新型專利之申請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請,盼 審委早日賜准本案,以保障創作人之辛苦研發,倘若 鈞局審委有任何稽疑,請不吝來函指示,創作人定當竭力配合,實感德便。
3:眼鏡片
31:中央光學區
32:第一屈光區域
33:第二屈光區域
34:第三屈光區域

Claims (9)

  1. 一種疊加微透鏡的近視離焦眼鏡片,係包括第一鏡面及眼鏡片,其中:該第一鏡面為減少旁中心遠視性離焦的旋轉對稱面;及該眼鏡片的至少一個表面供疊加設置該第一鏡面,係包括位於中心之中央光學區、依續環設於該中央光學區外圍之第一屈光區域、第二屈光區域及第三屈光區域,該第一屈光區域位於該中央光學區外圍的直徑6公釐(mm)範圍內,為矯正眼睛的屈光不正之中央明視區,且平均光焦度變化≦0.12D、最大像散≦0.11D,該第二屈光區域係環設於該第一屈光區域外圍的直徑20公釐(mm)範圍內,為矯正遠視性離焦區,而該第三屈光區域係環設於該第二屈光區域外圍的直徑60公釐(mm)範圍內,為複合近視離焦區。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疊加微透鏡的近視離焦眼鏡片,其中該眼鏡片的該第二屈光區域範圍內之該第一鏡面的該離焦補償變化值由該中央光學區向外圍逐漸擴大,而在該第二屈光區域邊緣達到最大補償值,且位於該第二屈光區域內各點處的該像散≦相同位置處的該離焦補償變化值的80%。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疊加微透鏡的近視離焦眼鏡片,其中該眼鏡片之該中央明視區邊緣達到20°視野角度位置,而配戴該眼鏡片後的10°和20°視野角度所對應的該眼鏡片位置的離焦補償值分別為介於0.10D~0.15D之間和介於0.50D~0.60D之間。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疊加微透鏡的近視離焦眼鏡片,其中該第 一鏡面在該複合近視離焦區的離焦補償值以該中央光學區直徑36公釐(mm)為量測基準點,該量測基準點的離焦補償值為介於0.80D~1.00D之間。
  5. 一種疊加微透鏡的近視離焦眼鏡片,係包括第二鏡面及眼鏡片,其中:該第二鏡面為正屈光力的球面或非球面微透鏡面;及該眼鏡片的至少一個表面供疊加設置該第二鏡面,係包括位於中心之中央光學區、依續環設於該中央光學區外圍之第一屈光區域、第二屈光區域及第三屈光區域,該第一屈光區域位於該中央光學區外圍的直徑6公釐(mm)範圍內,為矯正眼睛的屈光不正之中央明視區,且平均光焦度變化≦0.12D、最大像散≦0.11D,該第二屈光區域係環設於該第一屈光區域外圍的直徑20公釐(mm)範圍內,為矯正遠視性離焦區,而該第三屈光區域係環設於該第二屈光區域外圍的直徑60公釐(mm)範圍內,為複合近視離焦區。
  6. 一種疊加微透鏡的近視離焦眼鏡片,係包括第一鏡面、第二鏡面及眼鏡片,其中:該第一鏡面為減少旁中心遠視性離焦的旋轉對稱面,該第二鏡面為正屈光力的球面或非球面微透鏡面;及該眼鏡片的至少一個表面供疊加設置該第一鏡面及相對該眼鏡片於該第一鏡面的另側面設置該第二鏡面,係包括位於中心之中央光學區、依續環設於該中央光學區外圍之第一屈光區域、第二屈光區域及第三屈光區域,該第一屈光區域位於該中央光學區外圍的直徑6公釐(mm)範圍內, 為矯正眼睛的屈光不正之中央明視區,且平均光焦度變化≦0.12D、最大像散≦0.11D,該第二屈光區域係環設於該第一屈光區域外圍的直徑20公釐(mm)範圍內,為矯正遠視性離焦區,而該第三屈光區域係環設於該第二屈光區域外圍的直徑60公釐(mm)範圍內,為複合近視離焦區,且該第一鏡面周邊離焦補償疊加於該第二鏡面的正屈光力之球面或非球面微透鏡面。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疊加微透鏡的近視離焦眼鏡片,其中該眼鏡片的該第三屈光區域內之該第一鏡面的周邊遠視補償疊加於該第二鏡面的該正屈光力微透鏡,係由該中央光學區外圍直徑之36公釐(mm)至60公釐(mm)之間,該第一鏡面的該離焦補償值為定值、位於該中央光學區外圍36公釐(mm)處,該第一鏡面的該像散達到峰值,且該像散≦相同位置的該離焦補償變化值的72%,該第二鏡面的單個該正屈光力微透鏡的直徑為1公釐(mm)~2公釐(mm)之間,且球面或非球面的凸透鏡形狀分佈於該第三屈光區域,而該凸透鏡頂點的正屈光力值為2.0D~2.5D之間。
  8. 如請求項6所述之疊加微透鏡的近視離焦眼鏡片,其中該第一鏡面和該第二鏡面為疊加作用於該眼鏡片的前表面,再於該眼鏡片的後表設設置第三鏡面,且該第三鏡面為自由曲面。
  9. 如請求項6所述之疊加微透鏡的近視離焦眼鏡片,其中該自由曲面係包括針對該眼鏡片的離焦量、矯正處方、視功能的個性化補償設計面。
TW113200037U 2024-01-02 2024-01-02 疊加微透鏡的近視離焦眼鏡片 TWM6580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3200037U TWM658057U (zh) 2024-01-02 2024-01-02 疊加微透鏡的近視離焦眼鏡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3200037U TWM658057U (zh) 2024-01-02 2024-01-02 疊加微透鏡的近視離焦眼鏡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58057U true TWM658057U (zh) 2024-07-21

Family

ID=929301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3200037U TWM658057U (zh) 2024-01-02 2024-01-02 疊加微透鏡的近視離焦眼鏡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580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494400U (zh) 一种叠加微透镜的近视离焦眼镜片
CN113960808B (zh) 镜片元件
CN114787694B (zh) 用于减少、最小化和/或消除失焦光对聚焦图像的干扰的眼科镜片
US5608471A (en) Soft, bifocal contact lens
CN101855590B (zh) 眼科镜片元件
ES2467157T3 (es) Lente progresiva equilibrada
CN115032815B (zh) 一种眼镜片及框架眼镜
WO2015106375A1 (zh) 一种宽视场近视周边离焦眼镜片
CN101288017B (zh) 眼镜片
CN101595420A (zh) 眼科镜片元件
JP2019045883A (ja) フィット特性が改善されたコンタクトレンズ
US20230296921A1 (en) Spectacle lens design, spectacle lens kit, data set, computer-implemented method of designing a spectacle len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pectacle lens
CN109407342A (zh) 一种具有控制近视进展性能的多区域隐形眼镜及应用方法
CN115280226A (zh) 具有辅助光学元件的眼镜镜片
TWI811235B (zh) 用於最小化散光矯正之隱形眼鏡之二次像散的非複曲面表面
CN109564359B (zh) 渐进眼镜镜片、其制造方法和设计方法
TW202109141A (zh) 具有妝飾及療效考量的光致變色軟式隱形眼鏡
WO2024125016A1 (zh) 角膜塑形镜
EP3004973A1 (en) Non-progressive corridor bi-focal lens with substantially tangent boundary of near and distal visual fields
TWM658057U (zh) 疊加微透鏡的近視離焦眼鏡片
CN210155447U (zh) 一种多功能硬性角膜接触镜
TWI871430B (zh) 具有輔助光學元件之眼鏡鏡片
CN220367491U (zh) 旨在由配戴者配戴的光学镜片
CN221378420U (zh) 一种远视镜片
CN217386029U (zh) 眼镜片及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