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14077U - 內燃機增壓系統 - Google Patents
內燃機增壓系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614077U TWM614077U TW110203065U TW110203065U TWM614077U TW M614077 U TWM614077 U TW M614077U TW 110203065 U TW110203065 U TW 110203065U TW 110203065 U TW110203065 U TW 110203065U TW M614077 U TWM614077 U TW M614077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mber
- crankshaft
- internal combustion
- combustion engine
- rotating rod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Supercharger (AREA)
Abstract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內燃機增壓系統,此內燃機增壓系統包括一曲軸室、二汽缸室、一曲軸連桿機構、一進氣管、二導流管及一轉桿控制機構,曲軸連桿機構安裝於曲軸室;各活塞容置於各汽缸室且連接於曲軸連桿機構;進氣管僅連通於曲軸室;每一導流管一端僅連通於曲軸室及另一端僅連通於各汽缸室;轉桿控制機構安裝於曲軸室,轉桿控制機構包含轉動桿及固接於轉動桿且跟隨轉動桿轉動的密封塊,密封塊能夠擋設且封閉於曲軸室與各導流管的交接處。藉此,以提升內燃機增壓系統之動力效率。
Description
本創作是有關於一種內燃機結構,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內燃機增壓系統。
內燃機(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ICE),由進氣管導引外部空氣進入燃燒室,再利用燃油混合空氣於燃燒室內燃燒爆炸,氣體受熱膨脹,通過機械裝置轉化為機械能對外做功,從而將燃料的化學能轉化機械能。目前,車輛、船舶、飛機等的發動原理皆廣泛運用內燃機。
其中,往復活塞式內燃機分為進氣、壓縮、做功、排氣共四個過程,通過四個衝程(即活塞從氣缸的一端移動向另一端)完成上述進氣、壓縮、做功、排氣循環即稱作四衝程循環,通過兩個衝程完成上述進氣、壓縮、做功、排氣循環即稱作至少二衝程循環。
然而,在相同排氣量下,四衝程循環內燃機所產生的動力大約只有至少二衝程循環內燃機的至少二分之一,但因四衝程循環內燃機中排氣與進氣分開動作,以避免未燃的氣體排出外部,所以四衝程循環內燃機不易浪費燃料及污染空氣,對於現代環保綠能之要求較具優勢。因此,如何提高四衝程循環內燃機之動力效率,是業者亟欲研發之重點。
有鑑於此,本創作人遂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特潛心研究並配合學理的運用,盡力解決上述之問題點,即成為本創作人開發之目標。
本創作提供一種內燃機增壓系統,其係利用汽缸室產生進氣行程時,密封塊會擋設且封閉於曲軸室與導流管的交接處,進而提升內燃機增壓系統之動力效率。
於本創作實施例中,本創作係提供一種內燃機增壓系統,包括:一曲軸室;至少二汽缸室;一曲軸連桿機構,安裝於該曲軸室;至少二活塞,容置於各該汽缸室,該至少二活塞分別連接於該曲軸連桿機構且跟隨該曲軸連桿機構作動;一進氣管,僅連通於該曲軸室;至少二導流管,每一該導流管一端僅連通於該曲軸室及另一端僅連通於各該汽缸室;一逆止氣閥組件,包含:一逆止氣閥,安裝於該進氣管與該曲軸室的交接處:以及至少二第一開關閥,分別安裝於各該導流管與各該汽缸室的交接處;以及一轉桿控制機構,安裝於該曲軸室,該轉桿控制機構包含:一轉動桿;以及一密封塊,固接於該轉動桿且跟隨該轉動桿轉動,該密封塊能夠擋設且封閉於該曲軸室與各該導流管的交接處。
基於上述,左邊的汽缸室產生進氣行程時,密封塊會擋設且封閉於曲軸室與右邊的導流管的交接處,使燃油、空氣及潤滑油無法流入右邊的導流管內部,燃油、空氣及潤滑油僅填充在左邊的汽缸室及左邊的導流管內部,以令左邊的汽缸室具有減少體積、增加壓力之效果;右邊的汽缸室產生進氣行程時,密封塊會擋設且封閉於曲軸室與左邊的導流管的交接處,使燃油、空氣及潤滑油無法流入左邊的導流管內部,燃油、空氣及潤滑油僅填充在右邊的汽缸室及右邊的導流管內部,以令右邊的汽缸室具有減少體積、增加壓力之效果,進而讓汽缸室在爆炸行程能產生更大的爆炸衝力,以提升內燃機增壓系統之動力效率。
有關本創作之詳細說明及技術內容,將配合圖式說明如下,然而所附圖式僅作為說明用途,並非用於侷限本創作。
請參考圖1至圖13所示,本創作係提供一種內燃機增壓系統,此內燃機增壓系統10主要包括一曲軸室1、至少二汽缸室2、一曲軸連桿機構3、至少二活塞4、一進氣管5、至少二導流管6、至少二火星塞7、至少二排氣管8、一逆止氣閥組件9及一轉桿控制機構20。
如圖1至圖2、圖4至圖13所示,曲軸室1具有一左側部11、一右側部12、一上側部13及一下側部14。其中,本實施例之汽缸室2、活塞4、導流管6、火星塞7及排氣管8的數量分別為二,但不以此為限制,其一汽缸室2組接於左側部11,另一汽缸室2組接於右側部12。
如圖5、圖7、圖9、圖11、圖13所示,曲軸連桿機構3安裝於曲軸室1,詳細說明如下,曲軸連桿機構3包含一曲軸盤31及數量與汽缸室2相同的連桿32,曲軸盤31安裝於曲軸室1,每一連桿32一端連接於曲軸盤31及另一端穿置於各汽缸室2。
如圖5、圖7、圖9、圖11、圖13所示,各活塞4連接於曲軸連桿機構3且容置於各汽缸室2,即每一活塞4連接於各連桿32且跟隨各連桿32往復移動於各汽缸室2。其中,曲軸室1與各汽缸室2被各活塞4所隔離,二活塞4共同朝接近曲軸室1的方向移動或共同朝遠離曲軸室1的方向移動,且二活塞4的移動方向d呈平行配置,但不以此為限制,二活塞4的移動方向也可呈V字形或垂直配置。
如圖7、圖9、圖11、圖13所示,進氣管5僅連通於曲軸室1,每一導流管6一端僅連通於曲軸室1及另一端僅連通於各汽缸室2,進一步說明如下,進氣管5組接於上側部13,二導流管6分別組接於下側部14,進氣管5用於導引外部混合的燃油、空氣及潤滑油流入曲軸室1。
如圖5、圖7、圖9、圖11、圖13所示,每一火星塞7組接在各汽缸室2遠離曲軸室1的一側且對應各汽缸室2設置;每一排氣管8僅連通於各汽缸室2,各導流管6與各排氣管8分別設置在各火星塞7的兩側。
如圖4至圖13所示,逆止氣閥組件9包含一逆止氣閥91、數量與汽缸室2相同的第一開關閥92及第二開關閥93,逆止氣閥91安裝於進氣管5與曲軸室1的交接處a1,各第一開關閥92安裝於各導流管6與各汽缸室2的交接處a2,各第二開關閥93安裝於各排氣管8與各汽缸室2的交接處a3。
詳細說明如下,逆止氣閥91用於導引流體自進氣管5流至曲軸室1,且逆止氣閥91能防止流體自曲軸室1流至進氣管5;第一開關閥92用於開啟或關閉導流管6與汽缸室2之間的連通;第二開關閥93用於開啟或關閉導排氣管8與汽缸室2之間的連通。
如圖2至圖13所示,轉桿控制機構20安裝於曲軸室1,轉桿控制機構20包含一轉動桿201及固接於轉動桿201且跟隨轉動桿201轉動的一密封塊202,密封塊202能夠擋設且封閉於曲軸室1與各導流管6的交接處a4。
另外,轉桿控制機構20更包含二第一挺桿203及一第一凸輪204,第一凸輪204固接於轉動桿201且跟隨轉動桿201轉動,各第一挺桿203一端組接於各第一開關閥92及另一端能夠被第一凸輪204所推抵。
再者,轉桿控制機構20更包含二第二挺桿205及一第二凸輪206,第二凸輪206固接於轉動桿201且跟隨轉動桿201轉動,各第二挺桿205一端組接於各第二開關閥93及另一端能夠被第二凸輪206所推抵。
如圖2、圖4所示,本創作內燃機增壓系統10更包括一連動齒輪組30,連動齒輪組30安裝於曲軸室1,連動齒輪組30包含一第一齒輪301及一第二齒輪302,第一齒輪301固接於曲軸盤31且跟隨曲軸盤31轉動,第二齒輪302與第一齒輪301相互嚙合,第一齒輪301固接於轉動桿201且帶動轉動桿201轉動,第一齒輪301與第二齒輪302的齒輪比為1:2。
如6至圖13,係本創作內燃機增壓系統10之使用狀態。第一使用狀態,如圖6至圖7所示,右邊的火星塞7點火而使右邊的汽缸室2產生爆炸行程,爆炸行程發生時,第一凸輪204不會推抵右邊的第一挺桿203,第二凸輪206不會推抵右邊的第二挺桿205,從而封閉右邊的第一開關閥92及第二開關閥93,密封塊202會完全遮擋住交接處a4的全部截面積,使密封塊202擋設且封閉於曲軸室1與右邊的導流管6的交接處a4,且爆炸產生的壓力給予活塞4推力,使二活塞4共同朝接近曲軸室1的方向移動,同時導致曲軸室1內部氣壓增加而封閉逆止氣閥91,進而防止燃油、空氣及潤滑油自曲軸室1流至進氣管5,最後第一凸輪204會推抵左邊的第一挺桿203,以令燃油、空氣及潤滑油經由左邊的第一開關閥92而進入左邊的汽缸室2產生進氣行程。
第二使用狀態,如圖8至圖9所示,驅動二活塞4共同朝遠離曲軸室1的方向移動,導致曲軸室1內部氣壓降低而開啟逆止氣閥91,且第一凸輪204不會推抵左邊的第一挺桿203,第二凸輪206不會推抵左邊的第二挺桿205,以令左邊的第一開關閥92及第二開關閥93為關閉狀態,使左邊的汽缸室2內部呈封閉狀態,所以當活塞4持續往左邊的汽缸室2壓縮內部空間,將導致燃油、空氣及潤滑油持續被增壓產生壓縮行程,因第一凸輪204不會推抵右邊的第一挺桿203,第二凸輪206會推抵右邊的第二挺桿205,以令右邊的第一開關閥92為關閉狀態及第二開關閥93為開啟狀態,所以右邊的汽缸室2內部爆炸行程產生的廢氣,其會經由右邊的第二開關閥93而排至右邊的排氣管8產生排氣行程。
第三使用狀態,如圖10至圖11所示,左邊的火星塞7點火而使左邊的汽缸室2產生爆炸行程,爆炸行程發生時,第一凸輪204不會推抵左邊的第一挺桿203,第二凸輪206不會推抵左邊的第二挺桿205,從而封閉左邊的第一開關閥92及第二開關閥93,密封塊202會完全遮擋住交接處a4的全部截面積,使密封塊202擋設且封閉於曲軸室1與左邊的導流管6的交接處a4,且爆炸產生的壓力給予活塞4推力,使二活塞4共同朝接近曲軸室1的方向移動,同時導致曲軸室1內部氣壓增加而封閉逆止氣閥91,進而防止燃油、空氣及潤滑油自曲軸室1流至進氣管5,最後第一凸輪204會推抵右邊的第一挺桿203,以令燃油、空氣及潤滑油會經由右邊的第一開關閥92而進入右邊的汽缸室2產生進氣行程。
第四使用狀態,如圖12至圖13所示,驅動二活塞4共同朝遠離曲軸室1的方向移動,導致曲軸室1內部氣壓降低而開啟逆止氣閥91,且第一凸輪204不會推抵右邊的第一挺桿203,第二凸輪206不會推抵右邊的第二挺桿205,以令右邊的第一開關閥92及第二開關閥93為關閉狀態,使右邊的汽缸室2內部呈封閉狀態,所以當活塞4持續往右邊的汽缸室2壓縮內部空間,將導致燃油、空氣及潤滑油持續被增壓產生壓縮行程,因第一凸輪204不會推抵左邊的第一挺桿203,第二凸輪206會推抵左邊的第二挺桿205,以令左邊的第一開關閥92為關閉狀態及第二開關閥93為開啟狀態,所以左邊的汽缸室2內部爆炸行程產生的廢氣,其會經由左邊的第二開關閥93而排至左邊的排氣管8產生排氣行程。藉此,如圖1至圖13所示,以完成一個四衝程循環內燃機之作動流程。
另外,如圖9、圖13所示,二活塞4共同朝遠離曲軸室1的方向移動至完全壓縮二汽缸室2時,曲軸室1的吸氣量為二個汽缸室2的吸氣量,但如圖7所示,二活塞4共同朝接近曲軸室1的方向移動至完全壓縮曲軸室1時,則二個汽缸室2的吸氣量(圖13之曲軸室1的吸氣量)僅填充在左邊的汽缸室2內部,使左邊的汽缸室2具有增壓效果;同理,如圖11所示,二活塞4共同朝接近曲軸室1的方向移動至完全壓縮曲軸室1時,則二個汽缸室2的吸氣量(圖9之曲軸室1的吸氣量)僅填充在右邊的汽缸室2內部,使右邊的汽缸室2具有增壓效果。藉此,使汽缸室2之爆炸行程能產生更大的爆炸衝力,進而提升內燃機增壓系統10之動力效率。
再者,如圖7所示,左邊的汽缸室2產生進氣行程時,密封塊202會擋設且封閉於曲軸室1與右邊的導流管6的交接處a4,使燃油、空氣及潤滑油無法流入右邊的導流管6內部,燃油、空氣及潤滑油僅填充在左邊的汽缸室2及左邊的導流管6內部,以令左邊的汽缸室2具有減少體積、增加壓力之效果;同理,如圖11所示,右邊的汽缸室2產生進氣行程時,密封塊202會擋設且封閉於曲軸室1與左邊的導流管6的交接處a4,使燃油、空氣及潤滑油無法流入左邊的導流管6內部,燃油、空氣及潤滑油僅填充在右邊的汽缸室2及右邊的導流管6內部,以令右邊的汽缸室2具有減少體積、增加壓力之效果。藉此,讓進而汽缸室2在爆炸行程能產生更大的爆炸衝力,以提升內燃機增壓系統10之動力效率。
此外,進氣管5僅連通於曲軸室1,每一導流管6一端僅連通於曲軸室1及另一端僅連通於各汽缸室2,且進氣管5組接於上側部13,二導流管6分別組接於下側部14,使自進氣管5進入的燃油、空氣及潤滑油都必須先經過曲軸室1才能流至二導流管6,讓燃油、空氣及潤滑油必須先均勻地潤滑曲軸盤31才能流至二導流管6,以加強曲軸連桿機構3之運作流暢度及使用壽命,同時燃油、空氣及潤滑油依序由進氣管5、曲軸室1、導流管6至汽缸室2之順序流動,能避免曲軸室1、導流管6或汽缸室2內部發生亂流,以穩定內燃機增壓系統10之運作效率。
請參考圖14所示,係本創作內燃機增壓系統10之另一實施例,圖14之實施例與圖1至圖13之實施例大致相同,圖14之實施例與圖1至圖13之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內燃機增壓系統10更包括一潤滑油噴嘴51。
詳細說明如下,本創作內燃機增壓系統10更包括潤滑油噴嘴51,潤滑油噴嘴51安裝於進氣管5上且對應進氣管5的內腔室配置,進氣管5用於導引外部混合的燃油及空氣進入進氣管5的內腔室,潤滑油噴嘴51用於導引外部的潤滑油進入進氣管5的內腔室,最後燃油、空氣及潤滑油在進氣管5的內腔室混合才流入曲軸室1。藉此,以達成相同於圖1至圖13之實施例的功能及功效。
綜上所述,本創作之內燃機增壓系統,確可達到預期之使用目的,而解決習知之缺失,並具有產業利用性、新穎性與進步性,完全符合專利申請要件,爰依專利法提出申請,敬請詳查並賜准本案專利,以保障創作人之權利。
10:內燃機增壓系統
1:曲軸室
11:左側部
12:右側部
13:上側部
14:下側部
2:汽缸室
3:曲軸連桿機構
31:曲軸盤
32:連桿
4:活塞
5:進氣管
51:潤滑油噴嘴
6:導流管
7:火星塞
8:排氣管
9:逆止氣閥組件
91:逆止氣閥
92:第一開關閥
93:第二開關閥
20:轉桿控制機構
201:轉動桿
202:密封塊
203:第一挺桿
204:第一凸輪
205:第二挺桿
206:第二凸輪
30:連動齒輪組
301:第一齒輪
302:第二齒輪
a1、a2、a3、a4:交接處
d:移動方向
圖1係本創作內燃機增壓系統之立體組合圖。
圖2係本創作內燃機增壓系統之立體分解圖。
圖3係本創作轉動桿之立體示意圖。
圖4係本創作內燃機增壓系統之剖面示意圖。
圖5係本創作內燃機增壓系統之另一剖面示意圖。
圖6係本創作內燃機增壓系統之第一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7係本創作內燃機增壓系統之第二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8係本創作內燃機增壓系統之第三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9係本創作內燃機增壓系統之第四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10係本創作內燃機增壓系統之第五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11係本創作內燃機增壓系統之第六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12係本創作內燃機增壓系統之第七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13係本創作內燃機增壓系統之第八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14係本創作內燃機增壓系統另一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10:內燃機增壓系統
1:曲軸室
11:左側部
12:右側部
13:上側部
14:下側部
2:汽缸室
3:曲軸連桿機構
31:曲軸盤
32:連桿
4:活塞
6:導流管
7:火星塞
92:第一開關閥
201:轉動桿
202:密封塊
204:第一凸輪
206:第二凸輪
a2:交接處
Claims (11)
- 一種內燃機增壓系統,包括: 一曲軸室; 至少二汽缸室; 一曲軸連桿機構,安裝於該曲軸室; 至少二活塞,容置於各該汽缸室,該至少二活塞分別連接於該曲軸連桿機構且跟隨該曲軸連桿機構作動; 一進氣管,僅連通於該曲軸室; 至少二導流管,每一該導流管一端僅連通於該曲軸室及另一端僅連通於各該汽缸室; 一逆止氣閥組件,包含: 一逆止氣閥,安裝於該進氣管與該曲軸室的交接處:以及 至少二第一開關閥,分別安裝於各該導流管與各該汽缸室的交接處;以及 一轉桿控制機構,安裝於該曲軸室,該轉桿控制機構包含: 一轉動桿;以及 一密封塊,固接於該轉動桿且跟隨該轉動桿轉動,該密封塊能夠擋設且封閉於該曲軸室與各該導流管的交接處。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內燃機增壓系統,其中汽缸室、活塞、導流管及第一開關閥的數量分別為二,該曲軸室具有一左側部、一右側部、一上側部及一下側部,其一該汽缸室組接於該左側部,另一該汽缸室組接於該右側部,該進氣管組接於該上側部,該二導流管分別組接於該下側部。
-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內燃機增壓系統,其中該曲軸室與各該汽缸室被各該活塞所隔離,該二活塞共同朝接近該曲軸室的方向移動或共同朝遠離該曲軸室的方向移動,且該二活塞的移動方向呈平行配置。
- 如請求項3所述之內燃機增壓系統,其中該曲軸連桿機構包含一曲軸盤及至少二連桿,該曲軸盤安裝於該曲軸室,每一該連桿一端連接於該曲軸盤及另一端穿置於各該汽缸室,每一該活塞連接於各該連桿且跟隨各該連桿往復移動於各該汽缸室。
- 如請求項4所述之內燃機增壓系統,其中該轉桿控制機構更包含二第一挺桿及一第一凸輪,該第一凸輪固接於該轉動桿且跟隨該轉動桿轉動,各該第一挺桿一端組接於各該第一開關閥及另一端能夠被該第一凸輪所推抵。
- 如請求項5所述之內燃機增壓系統,其更包括至少二火星塞,每一該火星塞組接在各該汽缸室遠離該曲軸室的一側且對應各該汽缸室設置。
- 如請求項6所述之內燃機增壓系統,其更包括至少二排氣管,每一該排氣管僅連通於各該汽缸室,該逆止氣閥組件更包含至少二第二開關閥,各該第二開關閥安裝於各該排氣管與各該汽缸室的交接處。
- 如請求項7所述之內燃機增壓系統,其中該轉桿控制機構更包含二第二挺桿及一第二凸輪,該第二凸輪固接於該轉動桿且跟隨該轉動桿轉動,各該第二挺桿一端組接於各該第二開關閥及另一端能夠被該第二凸輪所推抵。
- 如請求項7所述之內燃機增壓系統,其中各該導流管與各該排氣管分別設置在各該火星塞的兩側。
- 如請求項8所述之內燃機增壓系統,其更包括一連動齒輪組,該連動齒輪組安裝於該曲軸室,該連動齒輪組包含一第一齒輪及一第二齒輪,該第一齒輪固接於該曲軸盤且跟隨該曲軸盤轉動,該第二齒輪與該第一齒輪相互嚙合,該第一齒輪固接於該轉動桿且帶動該轉動桿轉動,該第一齒輪與該第二齒輪的齒輪比為1:2。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內燃機增壓系統,其更包括一潤滑油噴嘴,該潤滑油噴嘴安裝於該進氣管上且對應該進氣管的內腔室配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0203065U TWM614077U (zh) | 2021-03-22 | 2021-03-22 | 內燃機增壓系統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0203065U TWM614077U (zh) | 2021-03-22 | 2021-03-22 | 內燃機增壓系統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614077U true TWM614077U (zh) | 2021-07-01 |
Family
ID=779124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0203065U TWM614077U (zh) | 2021-03-22 | 2021-03-22 | 內燃機增壓系統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61407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92235B (zh) * | 2021-03-22 | 2023-02-11 | 鄭家俊 | 內燃機增壓系統 |
-
2021
- 2021-03-22 TW TW110203065U patent/TWM614077U/zh unknown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92235B (zh) * | 2021-03-22 | 2023-02-11 | 鄭家俊 | 內燃機增壓系統 |
US11578649B2 (en) | 2021-03-22 | 2023-02-14 | Chia-Chun Cheng |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charging system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383797B2 (en) | Double piston cycle engine | |
US7273023B2 (en) | Steam enhanced double piston cycle engine | |
TWM557302U (zh) | 高效型內燃機 | |
US5970924A (en) | Arc-piston engine | |
CN106968785A (zh) | 一种凸轮转子内燃发动机动力系统 | |
CN104302886B (zh) | 双活塞循环引擎中的交换阀 | |
CN103821612B (zh) | 一种磁力传动发动机能量传递系统 | |
TWM614077U (zh) | 內燃機增壓系統 | |
TWI792235B (zh) | 內燃機增壓系統 | |
CN214787676U (zh) | 内燃机增压系统 | |
RU2316658C1 (ru) | Дизельный двигатель | |
CN207470298U (zh) | 高效型内燃机 | |
CN115126595A (zh) | 内燃机增压系统 | |
CN110454283B (zh) | 一种燃气式自由活塞线性发动机 | |
RU2768430C1 (ru) | Гибридная силовая установка | |
CN216894561U (zh) | 一种空气能涡轮增压发动机及包含该发动机的设备 | |
CN204755082U (zh) | 一种对置旋转凸轮活塞发动机 | |
RU2800634C1 (ru) | Турбопоршневой двигатель внутреннего сгорания | |
CN211692646U (zh) | 一种二冲程无曲柄气动发动机 | |
CN100439654C (zh) | 新型内燃机 | |
CN109798183A (zh) | 双头活塞同速内燃机 | |
CN211692645U (zh) | 基于废气利用的二冲程无曲柄气动发动机 | |
EP1875055A2 (en) | Steam enhanced double piston cycle engine | |
US3712276A (en) | Engine and gas generator | |
TR2022002782A2 (tr) | İçten yanmali motorlarin sikiştirma oranini deği̇şti̇rebi̇len si̇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