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45922U - 背光模組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45922U TWM545922U TW106202749U TW106202749U TWM545922U TW M545922 U TWM545922 U TW M545922U TW 106202749 U TW106202749 U TW 106202749U TW 106202749 U TW106202749 U TW 106202749U TW M545922 U TWM545922 U TW M545922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emitting layer
- emitting
- regions
- layer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75—Arrangements of multiple light guides
- G02B6/0078—Side-by-side arrangements, e.g. for large area display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1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2—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by shaping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light guide, e.g. with collimating, focussing or diverging surfaces
- G02B6/0021—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by shaping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light guide, e.g. with collimating, focussing or diverging surfaces for hous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light source, e.g. by forming holes or reces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4—Scattering dots or dot-like elements, e.g. microbeads, scattering particles, nanoparticles
- G02B6/0043—Scattering dots or dot-like elements, e.g. microbeads, scattering particles, nanoparticles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5—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6—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being coupled 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68—Arrangements of plural sources, e.g. multi-colour light sourc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75—Arrangements of multiple light guides
- G02B6/0076—Stacked arrangements of multiple light guides of the same or different cross-sectional area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02B6/0091—Positioning aspects of the light source relative to the light gu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Description
本創作是有關於一種光源模組,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背光模組。
液晶顯示裝置需要藉由背光模組照射液晶顯示面板才能控制影像的亮度高低。由於目前液晶顯示面板在技術及原理上的限制,當液晶顯示面板為暗狀態的時候,仍有部分來自背光模組的光線會穿透液晶顯示面板而形成所謂的「暗態漏光」,如此將會降低液晶顯示裝置的對比。
為了提高液晶顯示裝置的對比,現有技術開發出具有區域調光(local dimming)功能的背光模組,依照光源的照射方向可分成直下式、側入式及混合式三種。
直下式背光模組將數組光源設置在液晶顯示面板的下方,具有多區調光的優點,但需要一定的光混合腔,因此直下式背光模組的厚度較厚。
側入式背光模組的光源設置在液晶顯示面板的周圍,具有厚度較薄的優點,但受限於導光板的設計,調光的區域較少。
混合式背光模組將導光板分割為數塊或數區,並搭配對應的數組光源,兼具了直下式背光模組之多區調光的優點以及側入式背光模組之厚度較薄的優點。然而,由於光源及導光板間銜接的區域位於液晶顯示面板的顯示區內,容易發生亮度不均的現象。
本「先前技術」段落只是用來幫助瞭解本創作內容,因此在「先前技術」中所揭露的內容可能包含一些沒有構成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道的習知技術。此外,在「先前技術」中所揭露的內容並不代表該內容或者本創作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所要解決的問題,也不代表在本創作申請前已被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曉或認知。
本創作提供一種背光模組,以改善習知混合式背光模組之亮度不均的現象。
本創作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創作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創作一實施例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包括第一發光層及第二發光層,其中第一發光層配置於第二發光層上方,且第一發光層及第二發光層皆包括至少一導光板及至少一光源。各導光板旁配置至少一光源。各導光板具有至少一透光區與至少一出光區,第一發光層的各透光區對應於第二發光層的各出光區,第一發光層的各出光區對應於第二發光層的各透光區。各光源配置於各透光區旁,且各透光區位於光源與出光區之間。第一發光層的各出光區對應於第二發光層的各透光區與各光源。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發光層包括一個光源與一個導光板,且第一發光層的導光板包括兩個透光區以及位於兩個透光區之間的一個出光區。第一發光層的光源配置於第一發光層的其中一個透光區旁。第二發光層包括兩個光源與兩個導光板,且第二發光層的各導光板包括一個透光區與一個出光區,第二發光層的兩個透光區對應於第一發光層的出光區,而第二發光層的兩個出光區分別對應於第一發光層的兩個透光區。第二發光層的兩個光源分別配置於第二發光層的各導光板的透光區旁。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發光層包括兩個光源與一個導光板,且第一發光層的導光板包括兩個透光區以及位於兩個透光區之間的相鄰的兩個出光區。第一發光層的兩個光源分別配置於第一發光層的兩個透光區旁。第二發光層包括兩個光源與兩個導光板,且第二發光層的各導光板包括一個透光區與一個出光區,第二發光層的兩個透光區分別對應於第一發光層的兩個出光區,而第二發光層的兩個出光區分別對應於第一發光層的兩個透光區。第二發光層的兩個光源分別配置於第二發光層的各導光板的透光區旁。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發光層包括兩個光源與一個導光板,且第一發光層的導光板包括交替設置的三個透光區以及兩個出光區。第一發光層的兩個光源分別配置於第一發光層的位於兩旁的透光區旁。第二發光層包括三個光源與三個導光板,且第二發光層的各導光板包括一個透光區與一個出光區,第二發光層的其中兩個透光區對應於第一發光層的一個出光區,第二發光層的另一個透光區對應於第一發光層的另一個出光區,而第二發光層的三個出光區分別對應於第一發光層的三個透光區。第二發光層的三個光源分別配置於第二發光層的各導光板的透光區旁。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發光層包括兩個光源與一個導光板,且第一發光層的導光板包括交替設置的三個透光區以及兩個出光區。第一發光層的兩個光源分別配置於第一發光層的位於兩旁的透光區旁。第二發光層包括四個光源與三個導光板,第二發光層之位於中間的導光板包括兩個透光區及位於兩個透光區之間的相鄰的兩個出光區。第二發光層之位於兩旁的兩個導光板皆包括一個透光區與一個出光區,第二發光層之位於中間的導光板的兩個出光區對應於第一發光層之位於中間的透光區,第二發光層之位於兩旁的兩個導光板的兩個出光區對應於第一發光層之位於兩旁的兩個透光區,第一發光層的各出光區對應於第二發光層的位於中間的導光板的其中一個透光區以及位於兩旁的其中一個導光板的透光區。第二發光層的其中兩個光源分別配置於第二發光層的位於兩旁的各導光板的透光區旁,第二發光層的另兩個光源分別配置於第二發光層的位於中間的導光板的兩個透光區旁。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各導光板的各出光區設有一點狀微結構。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各導光板具有相對的一頂面與一底面,點狀微結構設置於頂面或底面。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點狀微結構設置於底面,各導光板的頂面設有一條狀微結構,條狀微結構包括多個條狀圖案,各條狀圖案延伸覆蓋導光板的各透光區及各出光區。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各光源為發光二極體燈條。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在第二發光層的各導光板的一入光面的一法線方向上,各導光板的各出光區的寬度為A,各導光板的各透光區的寬度為B,而發光二極體燈條包括沿著入光面間隔排列的多個發光二極體,相鄰兩個發光二極體之間的間距為C,且C<B≦A,而各入光面為各光源所面對的表面。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2C<B≦0.95A。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發光層的各出光區與第二發光層的各出光區局部重疊。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背光模組更包括反射層,配置於第一發光層與第二發光層之間,且位於第一發光層的各出光區下方,並遮蓋第二發光層的各光源。此外,背光模組可更包括吸光層,配置於反射層與第二發光層之間,且遮蓋第二發光層的各光源。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背光模組更包括吸光層,配置於第一發光層與第二發光層之間,且遮蓋第二發光層的各光源。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背光模組更包括反射層,配置於第二發光層的各導光板下方。
本創作實施例之背光模組因採用第一發光層與第二發光層的設計,所以具有混合式背光模組的優點,即厚度較習知直下式背光模組薄、調光區域較習知側入式背光模組多。而且,因第一發光層的各透光區對應於第二發光層的各出光區,第一發光層的各出光區對應於第二發光層的各透光區,有助於改善習知混合式背光模組亮度不均的現象。
為讓本創作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有關本創作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創作。
本創作的背光模組例如可應用於液晶顯示裝置中,以使液晶顯示裝置具有分區調光的功能,其中液晶顯示面板(圖未示)設置於背光模組上。背光模組包括第一發光層及第二發光層,其中第一發光層配置於第二發光層上方,且第一發光層及第二發光層皆包括至少一導光板及至少一光源。各導光板旁配置至少一光源。各導光板具有至少一透光區與至少一出光區,第一發光層的各透光區對應於第二發光層的各出光區,第一發光層的各出光區對應於第二發光層的各透光區。各光源配置於各透光區旁,且各透光區位於光源與出光區之間。第一發光層的各出光區對應於第二發光層的各透光區與各光源。以下將配合圖式說明本創作之背光模組的數個實施例。
圖1是本創作一實施例之一種背光模組的示意圖。請參照圖1,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100包括第一發光層110及第二發光層120,其中第一發光層110配置於第二發光層120上方。第一發光層110包括導光板LGA1及配置於導光板LGA1旁的光源LSA1,第二發光層120包括兩個導光板LGB1、LGB2及分別配置於導光板LGB1、LGB2旁的兩個光源LSB1、LSB2。導光板LGA1包括兩個透光區TAA1、TAA2與位於這兩個透光區TAA1、TAA2之間的一個出光區EAA1,導光板LGB1具有相鄰的透光區TAB1及出光區EAB1,而導光板LGB2具有相鄰的透光區TAB2及出光區EAB2。第一發光層110的透光區TAA1、TAA2分別對應於第二發光層120的出光區EAB1、EAB2,第一發光層110的出光區EAA1對應於第二發光層120的透光區TAB1、TAB2。光源LSA1配置於透光區TAA1旁,光源LSB1配置於透光區TAB1旁,光源LSB2配置於透光區TAB2旁,且透光區TAA1位於光源LSA1與出光區EAA1之間,透光區TAB1位於光源LSB1與出光區EAB1之間,透光區TAB2位於光源LSB2與出光區EAB2之間。
上述之第一發光層110的各透光區與第二發光層120的各出光區的對應關係以及第一發光層110的各出光區與第二發光層120的各透光區的對應關係,並不限於一對一的關係,也可能是一對多或多對一的關係。以圖1為例,第二發光層120的兩個透光區TAB1、TAB2例如對應於第一發光層110的同一出光區EAA1。此外,上述的透光區是指導光板旁的光源提供的光線進入導光板後,大部分的光線能夠在該區產生全反射而不會從該區出射導光板的區域。上述各導光板的出光區是指光線從透光區傳遞至該區後,大部分的光線能夠出射導光板的區域。具體而言,在各導光板LGA1、LGB1、LGB2的各出光區EAA1、EAB1、EAB2例如設有點狀微結構MD,以破壞光線於導光板LGA1、LGB1、LGB2內部的全反射,進而使光線能夠在出光區EAA1、EAB1、EAB2出射導光板LGA1、LGB1、LGB2。各導光板LGA1、LGB1、LGB2具有相對的頂面S1與底面S2,點狀微結構MD可設置於頂面S1或底面S2,而圖1是以設置在底面S2為例。點狀微結構MD可以是印刷網點、微結構凸點、微結構凹點或其他能夠破壞光線全反射的呈點狀分布的微結構,但不限於此。另外,點狀微結構MD的點分布密度例如是從靠近對應的光源的一側朝遠離對應的光源的一側逐漸變密,以使光線均勻分布。
上述的光源LSA1、LSB1、LSB2可以是沿圖1的X軸方向延伸的線光源,如冷陰極螢光燈管或包含多顆點光源的點光源燈條(如發光二極體燈條),但本創作不限制光源的種類。此外,第一發光層110的出光區EAA1例如是對應於第二發光層120的各透光區TAB1、TAB2與各光源LSB1、LSB2。亦即,第二發光層120的透光區TAB1、TAB2及光源LSB1、LSB2是位於第一發光層110的出光區EAA1下方,並被第一發光層110的出光區EAA1遮蓋。
承上述,藉由控制各光源LSA1、LSB1、LSB2的開啟或關閉,控制各光源LSA1、LSB1、LSB2的開啟時間週期,或是控制各光源LS的驅動電流可控制各光源LSA1、LSB1、LSB2於對應的導光板的出光區出光與否或出光強弱,但不限於上述控制方式。在本實施例中,第二發光層120的出光區EAB1、EAB2分別對應至第一發光層110的透光區TAA1、TAA2,從第二發光層120的出光區EAB1出射的光線會穿過對應的第一發光層110的透光區TAA1,而可傳遞至液晶顯示裝置的液晶顯示面板,從第二發光層120的出光區EAB2出射的光線會穿過對應的第一發光層110的透光區TAA2,而可傳遞至液晶顯示裝置的液晶顯示面板。從第一發光層110的出光區EAA1出射的光線也會傳遞至液晶顯示面板。由於各光源LSA1、LSB1、LSB2發光時,會有對應的出光區EAA1、EAB1、EAB2出光,所以能藉由控制各光源LSA1、LSB1、LSB2的開啟或關閉,控制各光源LSA1、LSB1、LSB2的開啟時間週期,或是進一步控制各光源LSA1、LSB1、LSB2的驅動電流,來達到分區調光的效果,以使液晶顯示裝置具有分區調光的功能。此外,在一實施例中,可進一步使第一發光層110的出光區EAA1與第二發光層120的各出光區EAB1、EAB2局部重疊,以減輕在第一發光層110的出光區EAA1與第二發光層120的出光區EAB1、EAB2之間的交界處可能出現的暗紋,進而提升背光模組100的亮度均勻性。另外,雖然在圖1中,第二發光層120是以包括兩個光源LSB1、LSB2為例,但也可採用一個光源提供光線至第二發光層120的兩個導光板LGB1、LGB2,以同時控制第二發光層120的兩個導光板LGB1、LGB2的出光區EAB1、EAB2的出光與否或出光強弱。
背光模組100可更包括反射層130,配置於第一發光層110與第二發光層120之間,且位於第一發光層110的出光區EAA1下方,並遮蓋第二發光層120的各光源LSB1、LSB2與出光區TAB1、TAB2。當只開啟第一發光層110的光源LSA1時,反射層130可用以將從第一發光層110的導光板LGA1的底面S2漏出的光線反射回第一發光層110的導光板LGA1,增加光利用率。當只開啟第二發光層120的光源LSB1、LSB2時,反射層130可用以遮蓋第二發光層120的光源LSB1、LSB2,以避免第二發光層120的光源LSB1、LSB2發出的光線自第一發光層110的出光區EAA1出射,而使光源LSB1、LSB2發出的光線自第二發光層120的出光區EAB1、EAB2出射,來達到良好的分區調光的效果。當同時開啟第一發光層110的光源LSA1與第二發光層120的光源LSB1、LSB2時,反射層130可同時達到上述的效果,進而提升背光模組100的亮度均勻性。反射層130例如是金屬反射片、白反射片或其他適當的反射片,但不限於此。此外,背光模組100可更包括吸光層140,配置於反射層130與第二發光層120之間,且遮蓋第二發光層120的各光源LSB1、LSB2。此吸光層140亦可用來避免第二發光層120的光源LSB1、LSB2設置處有漏光的情形。吸光層140例如是黑色塗料或其他適當的吸光元件,但不限於此。在另一實施例中,也可單獨藉由配置於第一發光層110與第二發光層120之間且遮蓋第二發光層120的各光源LSB1、LSB2的反射層130或吸光層140來避免第二發光層120的光源LSB1、LSB2設置處有漏光的情形。
背光模組100可更包括反射層150,配置於第二發光層120的各導光板LGB1、LGB2下方。反射層150可用以將從第二發光層120的導光板LGB1、LGB2的底面S2漏出的光線反射回第二發光層120的導光板LGB1、LGB2。反射層150例如是金屬反射片、白反射片或其他適當的反射片,但不限於此。此外,背光模組100還可更包括至少一光學膜片(圖未示),配置於第一發光層110上方,其中光學膜片可以是擴散膜、增亮膜等,但不限於此。
圖2是圖1之背光模組的第二發光層的左側的導光板及光源的俯視示意圖。請參照圖2,一般而言,當使用點光源燈條做為光源LSB1時,各點光源DL(如發光二極體)提供的光線需有足夠的混光空間,才能避免亮度不均的情形。若混光空間不足,往往需藉由縮短點光源DL之間的間距來避免亮度不均的問題,但卻會增加點光源DL的數量,因此而增加成本。在本實施例中,由於鄰近光源LSB1的透光區TAB1可做為上述的混光空間,點光源DL之間的間距可以適度增加,如此能減少點光源DL的數量,以降低成本。同理,當使用點光源燈條做為光源LSB2、LSA1時,點光源的數量也可以減少,以降低成本。
由於本實施例的點光源DL之間的間距可以適度增加,所以背光模組100可符合關係式:C<B≦A,其中在第二發光層120的各導光板LGB1、LGB2的入光面S3(各光源LSB1、LSB2所面對的表面)的法線方向(Z軸方向)上,各導光板LGB1、LGB2的各出光區EAB1、EAB2的寬度為A,各導光板LGB1、LGB2的各透光區TAB1、TAB2的寬度為B,而相鄰兩個點光源DL之間的間距為C。在一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00可符合關係式:2C<B≦0.95A。同理,第一發光層110的光源LSA1及導光板LGA1也可如此設計,同樣能達到減少點光源DL的數量,以降低成本。
圖3是本創作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的第一發光層的立體示意圖。請參照圖3,在採用點光源燈條做為光源LSA1時,點狀微結構(圖未示)可設置於導光板LGA1的底面S2,而導光板LGA1的頂面S1可設有條狀微結構SD,條狀微結構SD包括多個條狀圖案SP,各條狀圖案SP延伸覆蓋導光板LGA1的各透光區TAA1、TAA2及出光區EAA1。各條狀圖案SP例如是沿著入光面S3的法線方向(Z軸方向)延伸。圖3之條狀圖案SP例如是半圓柱,在其他實施例中,條狀圖案SP可以是其他形狀的柱體或溝槽,但不限於此。條狀圖案SP可控制光線於X軸方向的傳遞範圍,如此可進一步將出光區EAA1分割成多個子出光區,各子光區可對應一個點光源DL或複數個為一組的點光源DL。因此,可藉由控制光源LSA1的各點光源DL(或各組點光源DL)的開啟或關閉,控制各點光源DL(或各組點光源DL)的開啟時間週期,或是進一步控制各點光源DL(或各組點光源DL)的驅動電流,調整各子出光區出光與否或亮暗程度。雖然圖3是以第一發光層110為例來說明如何將一個出光區EAA1分割成多個子出光區,但這樣的設計也適用於圖1之第二發光層120的各導光板LGB1、LGB2,如此可使本創作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00具有更多元的分區調光效果。
雖然圖1的第一發光層110是以一個導光板LGA1及一個光源LSA1為例,而第二發光層120是以兩個導光板LGB1、LGB2搭配兩個光源LSB1、LSB2為例,但本創作並不限制第一發光層110及第二發光層120的導光板及光源的數量,以及各導光板的透光區及出光區的數量。本創作的設計概念之一是第一發光層110的各透光區對應於第二發光層120的各出光區,第一發光層110的各出光區對應於第二發光層120的各透光區,根據此設計概念可延伸出多種架構,以下將另舉數種不同架構的實施例,但本創作並不限於本文所舉的各實施例。
圖4是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之一種背光模組的示意圖。請參照圖4,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00a包括第一發光層110a及第二發光層120a。第一發光層110a包括兩個光源LSA1、LSA2與一個導光板LGA1,且第一發光層110a的導光板LGA1包括兩個透光區TAA1、TAA2以及位於兩個透光區TAA1、TAA2之間的相鄰的兩個出光區EAA1、EAA2。第一發光層110a的兩個光源LSA1、LSA2分別配置於第一發光層110a的兩個透光區TAA1、TAA2旁。第二發光層120a包括兩個光源LSB1、LSB2與兩個導光板LGB1、LGB2。
第二發光層120a的導光板LGB1包括一個透光區TAB1與一個出光區EAB1,第二發光層120a的導光板LGB2包括一個透光區TAB2與一個出光區EAB2。第二發光層120a的兩個透光區TAB1、TAB2分別對應於第一發光層110a的兩個出光區EAA1、EAA2,而第二發光層120a的兩個出光區EAB1、EAB2分別對應於第一發光層110a的兩個透光區TAA1、TAA2。第二發光層120a的兩個光源LSB1、LSB2分別配置於第二發光層120a的兩個透光區TAB1、TAB2旁,並分別對應於第一發光層110a的兩個出光區EAA1、EAA2。
第一發光層110a的導光板LGA1也可替換成由兩個皆包括一個透光區及一個出光區的導光板組成。此外,雖然第二發光層120a是以包括兩個光源LSB1、LSB2為例,但也可採用一個光源提供光線至第二發光層120a的兩個導光板LGB1、LGB2,以同時控制第二發光層120a的兩個導光板LGB1、LGB2的出光區EAB1、EAB2的出光與否或出光強弱。
圖5是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之一種背光模組的示意圖。請參照圖5,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100b包括第一發光層110b及第二發光層120b。第一發光層110b包括兩個光源LSA1、LSA2與一個導光板LGA1,且第一發光層110b的導光板LGA1包括交替設置的三個透光區TAA1、TAA2、TAA3以及兩個出光區EAA1、EAA2。第一發光層110b的兩個光源LSA1、LSA2分別配置於第一發光層110b的位於兩旁的透光區TAA1、TAA3旁。
第二發光層110b包括三個光源LSB1、LSB2、LSB3與三個導光板LGB1、LGB2、LGB3,其中導光板LGB1包括一個透光區TAB1與一個出光區EAB1,導光板LGB2包括一個透光區TAB2與一個出光區EAB2,導光板LGB3包括一個透光區TAB3與一個出光區EAB3。第二發光層120b的其中兩個透光區TAB1、TAB2對應於第一發光層110b的一個出光區EAA1。第二發光層120b的另一個透光區TAB3對應於第一發光層110b的另一個出光區EAA2,而第二發光層120b的三個出光區EAB1、EAB2、EAB3分別對應於第一發光層110b的三個透光區TAA1、TAA2、TAA3。第二發光層120b的三個光源LSB1、LSB2、LSB3分別配置於第二發光層120b的透光區TAB1、TAB2、TAB3旁。此外,光源LSB1、LSB2對應於第一發光層110b的出光區EAA1,光源LSB3對應於第一發光層110b的出光區EAA2。
第一發光層110b的導光板LGA1也可替換成由一個包括一個透光區及一個出光區的導光板與一個包括兩個透光區及一個出光區的導光板組成(亦即兩個導光板)。此外,第二發光層120b之相鄰的兩個光源LSB1、LSB2也可替換成一個光源提供光線至第二發光層120b的兩個導光板LGB1、LGB2,以同時控制這兩個導光板LGB1、LGB2的出光區EAB1、EAB2的出光與否或出光強弱。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反射層130b例如包括兩個反射圖案131(例如兩個反射片),分別配置於第一發光層110b的兩個出光區EAA1、EAA2下方。吸光層140b例如包括兩個吸光圖案141(例如兩個吸光塊),分別配置於兩個反射圖案131下方。
圖6是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之一種背光模組的示意圖。請參照圖6,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100c包括第一發光層110c及第二發光層120c。第一發光層110c包括兩個光源LSA1、LSA2與一個導光板LGA1,且第一發光層110c的導光板LGA1包括交替設置的三個透光區TAA1、TAA2、TAA3以及兩個出光區EAA1、EAA2。第一發光層110c的兩個光源LSA1、LSA2分別配置於第一發光層110c的位於兩旁的透光區TAA1、TAA3旁。第二發光層120c包括四個光源LSB1、LSB2、LSB3、LSB4與三個導光板LGB1、LGB2、LGB3。第二發光層120c之位於中間的導光板LGB2包括兩個透光區TAB2、TAB3及位於兩個透光區TAB2、TAB3之間的相鄰的兩個出光區EAB2、EAB3。
第二發光層120c之位於兩旁的兩個導光板LGB1、LGB3皆包括一個透光區與一個出光區,其中導光板LGB1包括透光區TAB1與出光區EAB1,導光板LGB3包括透光區TAB4與出光區EAB4。第二發光層120c之位於中間的導光板LGB2的兩個出光區EAB2、EAB3對應於第一發光層110c之位於中間的透光區TAA2。第二發光層120c之位於兩旁的兩個導光板LGB1、LGB3的兩個出光區EAB1、EAB4分別對應於第一發光層110c之位於兩旁的兩個透光區TAA1、TAA3。第一發光層110c的各出光區對應於第二發光層120c的位於中間的導光板的其中一個透光區以及位於兩旁的其中一個導光板的透光區。亦即,導光板LGA1的出光區EAA1對應於導光板LGB1的透光區TAB1及導光板LGB2的透光區TAB2,而導光板LGA1的出光區EAA2對應於導光板LGB2的透光區TAB3及導光板LGB3的透光區TAB4。第二發光層120c的其中兩個光源LSB1、LSB4分別配置於第二發光層120c的位於兩旁的導光板LGB1、LGB3的透光區TAB1、TAB4旁,第二發光層120c的另兩個光源LSB2、LSB3分別配置於第二發光層120c的位於中間的導光板LGB2的兩個透光區TAB2、TAB3旁。此外,第二發光層120c的光源LSB1、LSB2對應於第一發光層110c的出光區EAA1,第二發光層120c的光源LSB3、LSB4對應於第一發光層110c的出光區EAA2。
第一發光層110c的導光板LGA1也可替換成由一個包括一個透光區及一個出光區的導光板與一個包括兩個透光區及一個出光區的導光板組成(亦即兩個導光板)。此外,第二發光層120c的位於中間的導光板LGB2也可替換成由兩個皆包括一個透光區及一個出光區的導光板組成(亦即兩個導光板)。另外,第二發光層120c之任一相鄰的兩個光源(例如位於左側的兩個光源LSB1、LSB2或位於右側的兩個光源LSB3、LSB4)也可替換成一個光源提供光線至第二發光層120c的兩個導光板LGB1、LGB2或LGB2、LGB3,以同時控制這兩個導光板LGB1、LGB2或LGB2、LGB3的出光區的出光與否或出光強弱。
綜上所述,本創作實施例之背光模組至少具有下列其中一個優點:
(一)因採用第一發光層與第二發光層的設計,所以具有混合式背光模組的優點,即厚度較習知直下式背光模組薄、調光區域較習知側入式背光模組多。
(二)因第一發光層的各透光區對應於第二發光層的各出光區,第一發光層的各出光區對應於第二發光層的各透光區,有助於改善習知混合式背光模組亮度不均的現象。而且,可讓第一發光層的各出光區與第二發光層的各出光區局部重疊,以減輕在各出光區的交界處可能出現的暗紋,進而提升背光模組的亮度均勻性。
(三)可於第二發光層的各光源上方設置吸光層或反射層,以避免第二發光層的光源設置處有漏光的情形,來達到良好的分區調光的效果,進而提升背光模組的亮度均勻性。
(四)在以點光源燈條做為光源的實施例中,導光板的透光區可做為混光空間,所以點光源之間的間距可以適度增加,如此能減少點光源的數量,以降低成本。
(五)在以點光源燈條做為光源的實施例中,各導光板的頂面可以設置條狀微結構,以控制各點光源提供的光線的傳遞路徑,如此可將一個出光區分割成多個子出光區,讓背光模組具有更多元的分區調光效果。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創作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創作申請專利範圍及創作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創作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創作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創作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創作之權利範圍。此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100、100a、100b、100c‧‧‧背光模組
110、110a、110b、110c‧‧‧第一發光層
120、120a、120b、120c‧‧‧第二發光層
130、130b、150‧‧‧反射層
131‧‧‧反射圖案
140、140b‧‧‧吸光層
141‧‧‧吸光圖案
A、B‧‧‧寬度
C‧‧‧間距
DL‧‧‧點光源
LGA1、LGB1、LGB2、LGB3‧‧‧導光板
LSA1、LSA2、LSB1、LSB2、LSB3、LSB4‧‧‧光源
TAA1、TAA2、TAA3、TAB1、TAB2、TAB3、TAB4‧‧‧透光區
EAA1、EAA2、EAB1、EAB2、EAB3、EAB4‧‧‧出光區
MD‧‧‧點狀微結構
S1‧‧‧頂面
S2‧‧‧底面
S3‧‧‧入光面
SD‧‧‧條狀微結構
SP‧‧‧條狀圖案
圖1是本創作一實施例之一種背光模組的示意圖。 圖2是圖1之背光模組的第二發光層的左側的導光板及光源的俯視示意圖。 圖3是本創作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的第一發光層的立體示意圖。 圖4是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之一種背光模組的示意圖。 圖5是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之一種背光模組的示意圖。 圖6是本創作另一實施例之一種背光模組的示意圖。
100‧‧‧背光模組
110‧‧‧第一發光層
120‧‧‧第二發光層
130、150‧‧‧反射層
140‧‧‧吸光層
LGA1、LGB1、LGB2‧‧‧導光板
LSA1、LSB1、LSB2‧‧‧光源
TAA1、TAA2、TAB1、TAB2‧‧‧透光區
EAA1、EAB1、EAB2‧‧‧出光區
MD‧‧‧點狀微結構
S1‧‧‧頂面
S2‧‧‧底面
S3‧‧‧入光面
Claims (16)
- 一種背光模組,其特徵在於,包括一第一發光層及一第二發光層,該第一發光層配置於該第二發光層上方,該第一發光層及該第二發光層皆包括至少一導光板及至少一光源,各該導光板旁配置至少一該光源,各該導光板具有至少一透光區與至少一出光區,該第一發光層的各該透光區對應於該第二發光層的各該出光區,該第一發光層的各該出光區對應於該第二發光層的各該透光區,其中各該光源配置於各該透光區旁,且各該透光區位於該光源與該出光區之間,且該第一發光層的各該出光區對應於該第二發光層的各該透光區與各該光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發光層包括一個該光源與一個該導光板,且該第一發光層的該導光板包括兩個該透光區以及位於兩個該透光區之間的一個該出光區,該第一發光層的該光源配置於該第一發光層的其中一個該透光區旁,該第二發光層包括兩個該光源與兩個該導光板,且該第二發光層的各該導光板包括一個該透光區與一個該出光區,該第二發光層的兩個該透光區對應於該第一發光層的該出光區,而該第二發光層的兩個該出光區分別對應於該第一發光層的兩個該透光區,該第二發光層的兩個該光源分別配置於該第二發光層的各該導光板的該透光區旁。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發光層包括兩個該光源與一個該導光板,且該第一發光層的該導光板包括兩個該透光區以及位於兩個該透光區之間的相鄰的兩個該出光區,該第一發光層的兩個該光源分別配置於該第一發光層的兩個該透光區旁,該第二發光層包括兩個該光源與兩個該導光板,且該第二發光層的各該導光板包括一個該透光區與一個該出光區,該第二發光層的兩個該透光區分別對應於該第一發光層的兩個該出光區,而該第二發光層的兩個該出光區分別對應於該第一發光層的兩個該透光區,該第二發光層的兩個該光源分別配置於該第二發光層的各該導光板的該透光區旁。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發光層包括兩個該光源與一個該導光板,且該第一發光層的該導光板包括交替設置的三個該透光區以及兩個該出光區,該第一發光層的兩個該光源分別配置於該第一發光層的位於兩旁的該透光區旁,該第二發光層包括三個該光源與三個該導光板,且該第二發光層的各該導光板包括一個該透光區與一個該出光區,該第二發光層的其中兩個該透光區對應於該第一發光層的一個該出光區,該第二發光層的另一個該透光區對應於該第一發光層的另一個該出光區,而該第二發光層的三個該出光區分別對應於該第一發光層的三個該透光區,該第二發光層的三個該光源分別配置於該第二發光層的各該導光板的該透光區旁。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發光層包括兩個該光源與一個該導光板,且該第一發光層的該導光板包括交替設置的三個該透光區以及兩個該出光區,該第一發光層的兩個該光源分別配置於該第一發光層的位於兩旁的該透光區旁,該第二發光層包括四個該光源與三個該導光板,該第二發光層之位於中間的該導光板包括兩個該透光區及位於兩個該透光區之間的相鄰的兩個該出光區,該第二發光層之位於兩旁的兩個該導光板皆包括一個該透光區與一個該出光區,該第二發光層之位於中間的該導光板的兩個該出光區對應於該第一發光層之位於中間的該透光區,該第二發光層之位於兩旁的兩個該導光板的兩個該出光區對應於該第一發光層之位於兩旁的兩個該透光區,該第一發光層的各該出光區對應於該第二發光層的位於該中間的該導光板的其中一個該透光區以及位於兩旁的其中一個該導光板的該透光區,該第二發光層的其中兩個該光源分別配置於該第二發光層的位於兩旁的各該導光板的該透光區旁,該第二發光層的另兩個該光源分別配置於該第二發光層的位於中間的該導光板的兩個該透光區旁。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各該導光板的各該出光區設有一點狀微結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各該導光板具有相對的一頂面與一底面,該點狀微結構設置於該頂面或該底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點狀微結構設置於該底面,各該導光板的該頂面設有一條狀微結構,該條狀微結構包括多個條狀圖案,各該條狀圖案延伸覆蓋該導光板的各該透光區及各該出光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各該光源為發光二極體燈條。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在該第二發光層的各該導光板的一入光面的一法線方向上,各該導光板的各該出光區的寬度為A,各該導光板的各該透光區的寬度為B,而該發光二極體燈條包括沿著該入光面間隔排列的多個發光二極體,相鄰兩個該發光二極體之間的間距為C,且C<B≦A,而各該入光面為各該光源所面對的表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2C<B≦0.95A。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發光層的各該出光區與該第二發光層的各該出光區局部重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更包括一反射層,配置於該第一發光層與該第二發光層之間,且位於該第一發光層的各該出光區下方,並遮蓋該第二發光層的各該光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背光模組,更包括一吸光層,配置於該反射層與該第二發光層之間,且遮蓋該第二發光層的各該光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更包括一吸光層,配置於該第一發光層與該第二發光層之間,且遮蓋該第二發光層的各該光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更包括一反射層,配置於該第二發光層的各該導光板下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149328.9U CN206489351U (zh) | 2017-02-20 | 2017-02-20 | 背光模块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45922U true TWM545922U (zh) | 2017-07-21 |
Family
ID=59763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6202749U TWM545922U (zh) | 2017-02-20 | 2017-02-24 | 背光模組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408991B2 (zh) |
CN (1) | CN206489351U (zh) |
TW (1) | TWM545922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71491B (zh) * | 2019-03-06 | 2019-09-1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源組件以及背光模組 |
US11119590B2 (en) | 2019-08-29 | 2021-09-14 | Chicony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 Opto-electronic module |
US11163106B2 (en) | 2019-08-29 | 2021-11-02 | Chicony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 Multilayer opto-electronic module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716221A (zh) * | 2016-09-20 | 2019-05-03 | 夏普株式会社 | 面光源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
CN111413826A (zh) * | 2020-04-03 | 2020-07-14 | 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面光源背光装置 |
CN111367122A (zh) * | 2020-04-03 | 2020-07-03 | 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导光led灯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154570B2 (en) * | 2002-09-28 | 2006-12-26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Back light assembly,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TWI457662B (zh) | 2011-12-15 | 2014-10-21 | Au Optronics Corp | 背光模組 |
KR20140046525A (ko) * | 2012-10-04 | 2014-04-21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백라이트 유닛과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
CN203656813U (zh) | 2013-12-03 | 2014-06-18 | 辅讯光电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模组及使用其的显示器 |
-
2017
- 2017-02-20 CN CN201720149328.9U patent/CN20648935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7-02-24 TW TW106202749U patent/TWM545922U/zh unknown
-
2018
- 2018-01-02 US US15/860,561 patent/US1040899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71491B (zh) * | 2019-03-06 | 2019-09-1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源組件以及背光模組 |
US11119590B2 (en) | 2019-08-29 | 2021-09-14 | Chicony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 Opto-electronic module |
US11163106B2 (en) | 2019-08-29 | 2021-11-02 | Chicony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 Multilayer opto-electronic modul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408991B2 (en) | 2019-09-10 |
CN206489351U (zh) | 2017-09-12 |
US20180239080A1 (en) | 2018-08-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M545922U (zh) | 背光模組 | |
US7139048B2 (en) | Backlight assembly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comprising a light guide plate having light source receiving recess and light guiding recess | |
KR100989219B1 (ko) |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 |
US20180335559A1 (en) | Backlight unit and luminous flux control member for local dimming | |
US20190187521A1 (en) | Backlight module | |
US7195364B2 (en) | Backlight apparatus reduced in thickness | |
US20100079978A1 (en) | Area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 |
US20070253216A1 (en) | LED backligh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reof | |
JP2006173624A (ja) | Led光源 | |
JP2004311353A (ja) | 面状光源装置および該装置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 |
TWI655480B (zh) | 背光模組及其面光源組件 | |
JP2013012422A (ja) |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 |
US10620364B2 (en) | Display device | |
WO2010095305A1 (ja) | 照明装置、面光源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
TWI596407B (zh) | 背光單元 | |
JP2003281920A (ja) | 照明装置 | |
JP2009026635A (ja) | 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
US20110109840A1 (en) | Light guide unit,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US10809571B2 (en) |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 |
KR102639988B1 (ko) | 표시장치 | |
US11016239B1 (en) |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 |
TW201215968A (en) | Backlight uni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TWI509323B (zh) | 背光單元 | |
KR20110041825A (ko) |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 |
JP2005197072A (ja) | 平面光源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