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M540225U - 樞軸裝置 - Google Patents

樞軸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40225U
TWM540225U TW105217174U TW105217174U TWM540225U TW M540225 U TWM540225 U TW M540225U TW 105217174 U TW105217174 U TW 105217174U TW 105217174 U TW105217174 U TW 105217174U TW M540225 U TWM540225 U TW M54022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ngle
carrier
pivot device
axial direction
shaf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2171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人宜
Original Assignee
信錦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信錦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信錦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5402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40225U/zh

Link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 Actuator (AREA)
  •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Household Use (AREA)
  • 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Linearly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Description

樞軸裝置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樞軸裝置,特別是用於連接支撐架及顯示模組的樞軸裝置。
請參第1圖,為習知樞軸裝置1000的示意圖,習知樞軸裝置包括一樞軸11、一承載件12及一連接件13,承載件12係可與一顯示模組(圖未繪示)相接,連接件13可與一支撐裝置(圖未繪示)連接,承載件12及連接件13均樞設於樞軸11上,且承載件12可以樞軸11為軸心相對於樞軸11及連接件13轉動一角度,藉此,使用者得調整該顯示模組相對於該支撐裝置的一角度。為能控制轉動承載件12的角度範圍,承載件12具有一限位槽121,連接件13具有一凸起131設於限位槽121中,承載件12相對於樞軸11轉動時,限位槽121的端部直接與凸起131相接觸,便可限制承載件12無法繼續轉動,也就是透過限位槽121的大小來控制承載件12的轉動角度範圍。
然,上述習知支撐裝置的缺點在於,承載件12必須另外形成一限位槽121,且連接件13必須另外附加一凸起131,使得承載件12及連接件13的形狀較為複雜,且習知樞軸裝置1000的整體體積也會因此較大。此外,為了避免承載件12在每一次轉動時,會磨耗樞軸11的一端,習知樞軸裝置1000會於樞軸11與承載件12接觸面積較大的部分設有多個華司14,因此,習知樞軸裝置1000常有零件數量過多的問題。
有鑑於此,本創作提供一種新穎結構的樞軸裝置,在此產業中極具需求及發展潛力。
本創作之一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樞軸裝置,該樞軸裝置可以形狀更簡化的承載件,同時達到限制承載件轉動角度的效果,藉以簡化製程及減少組裝樞軸裝置的時間。
為達上述目的,本創作揭露一種樞軸裝置,用以連接一顯示模組及一支架,該樞軸裝置包括一軸桿及一承載件,該軸桿具有一本體沿一軸向方向延伸,該本體在與該軸向方向垂直的一徑向方向上,具有一非圓形的本體截面,該本體截面具有交錯地環繞連接的二相對的第一弧線及二相對的第一直線;該承載件,與一顯示模組固接,形成有一第一軸孔,供該本體穿設,該第一軸孔具有一非圓形的軸孔截面,該軸孔截面具有交錯地環繞連接的二相對的第二弧線、二相對的第二直線以及二相對的第三直線,其中所述第二弧線以該軸向方向圓心,各該第二直線與各該第三直線的一連接點到該圓心的距離小於各該第二弧線之任一點到該圓心的距離,該承載件能以該軸向方向為軸心,相對該本體轉動於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間變換,且各該第一直線與各該第二直線相夾一第一角度,各該第一直線與各該第三直線相夾一第二角度;當該承載件位於該第一位置時,該第一角度最小,該第二角度最大,當該承載件位於該第二位置時,該第一角度最大,該第二角度最小。
當該承載件位於該第一位置時,各該第一直線貼合各該第二直線,該第一角度為0度,當該承載件位於該第二位置時,各該第一直線貼合各該第三直線,該第二角度最小為0度。
較佳者,所述第一角度及所述第二角度分別介於0至70度之間。
該承載件以該軸向方向為軸心相對於該本體轉動時,各該第二弧線於各該第一弧線上滑動。
所述第二弧線以該軸向方向為軸心形成中心對稱,所述第二直線以該軸向方向為軸心形成中心對稱,且所述第三直線以該軸向方向為軸心形成中心對稱。
該軸桿具有一頭部連接於本體的一端,該頭部於該徑向方向上具有一頭部截面,該頭部截面大於該本體截面,該承載件具有二第一側翼,所述第一軸孔的數量為二,並分別形成於所述第一側翼上,且該頭部承靠於所述第一側翼的其中之一上。
於本創作中,該樞軸裝置更包含一連接件,與該支架相接,具有二第二側翼及二第二軸孔,所述第二軸孔分別形成於所述第二側翼上且具有與該本體截面相應的一形狀,該連接件透過所述第二軸孔套設於該本體上。
本創作樞軸裝置更包含一至少一扭簧及一鎖附件,該扭簧套設於該本體上,且該扭簧的二端分別與該承載件及該連接件相接,該鎖附件設置於該本體相對於該頭部的另一端。
為讓上述目的、技術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係以較佳實施例配合所附圖式進行詳細說明。
本創作樞軸裝置如第2圖及第3圖所示,其中第2圖為本創作樞軸裝置2000用於一支撐裝置的立體示意圖,第3圖為本創作一實施例的樞軸裝置2000的分解示意圖,樞軸裝置2000包括一軸桿2、一承載件3、一連接件4、二扭簧5及一鎖附件6。
請進一步參第4圖,其為軸桿2的一立體示意圖,軸桿2具有一本體21及一頭部22,本體21沿一軸向方向C延伸,並在與軸向方向C垂直的一徑向方向R上,具有一非圓形的本體截面。該本體截面具有二第一直線211及二第一弧線212,且所述第一直線211與第一弧線212是交錯地環繞連接。其中,所述第一弧線212是以軸向方向C為圓心延伸而出,另外,頭部22連接於本體21的一端,頭部22於徑向方向R上具有一頭部截面,頭部截面大於本體截面。
第5圖為承載件3的立體示意圖,承載件3具有一板體32及分別由該板體32二側延伸而出的二第一側翼31,換句話說,承載件3概略呈一U型,板體32可供一顯示模組固接。其中,每一第一側翼31上分別形成一第一軸孔311。
以下將僅以單一的第一軸孔311為例進行說明,另一側的第一軸孔311具有相同的形狀結構,故不另贅述。詳言之,如第6圖所示,第一軸孔311於徑向方向R上具有一非圓形軸孔截面,該軸孔截面具有二相對第二直線312b、二相對的第三直線312c,二相對的第二弧線312d以軸向方向C於軸孔截面上所交集的點為圓心,各第二直線312b與第三直線312c相交於一連接點312a。相對於軸向方向C,所述第二直線312b彼此位於斜對角的位置,也就是以軸向方向C為軸心,所述第二直線312b彼此形成中心對稱,同樣的,所述第三直線312c彼此也位於斜對角的位置,也就是以軸向方向C為軸心,所述第三直線312c彼此形成中心對稱。因此,各連接點312a是位於各第二直線312b及各第三直線312c之間;所述第二弧線312d亦分別與各所述第二直線312b及各所述第三直線312c相接。其中,各連接點到該圓心的距離D1小於個該第二弧線312d之任一點到該圓心的距離D2。
如第3圖所示,連接件4具有一板體42及二分別由板體42二側緣延伸而出的第二側翼41,也就是概略呈一U型,而板體42可連接至一支撐架;另外,每一第二側翼41上分別形成一第二軸孔411。本體21依序穿設於所述第一軸孔311的其中之一、所述第二軸孔411的其中之一、所述扭簧5、另一第二軸孔411及另一第一軸孔311後,頭部22承靠於所述第一側翼31的其中之一上,鎖附件6設置於本體21相對於頭部22的另一端,於本實施例中,鎖附件6可為一螺帽並與本體21的另一端螺合。所述第二軸孔411與本體21的本體截面具有一相應之形狀,也就是非圓形的形狀,以使連接件4無法相對於本體21轉動。各所述扭簧5的二端分別與承載件3及連接件4相接,當承載件3相對於本體21及連接件4轉動時,可同時帶動所述扭簧5扭轉而產生扭力,加上具有一定重量的顯示模組與承載件3連接,該扭力與顯示器的重力及元件間摩擦力可維持平衡,藉以維持顯示模組於一觀賞角度而達到隨停之效果。
請參第6圖呈現承載件3轉動前的狀態(此時,顯示模組設置於承載件3上時,係垂直於地面),本體21穿設於承載件3時,各第一直線211是面對各連接點312a、各所述第二直線312b及各第三直線312c,且僅有連接點312a與第一直線211接觸。亦即,各第一直線211的其中之一與各第二直線312b之間具有一第一角度θ1,各第一直線211與各第三直線312c之間具有一第二角度θ2。各第一直線211可選擇性地貼近所述第二直線312b及所述第三直線312c的其中之一,使得承載件3能以軸向方向C為軸心,相對本體21轉動於一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間變換。
第7圖係呈現承載件3相對於本體21逆時鐘旋轉、及第8圖係呈現承載件3相對於本體21順時鐘旋轉之示意圖,當承載件3以軸向方向C為軸心,相對於本體21逆時鐘轉動第一角度θ1時,以該本體截面及該軸孔截面的相對作動關係而言,所述第二弧線312d於所述第一弧線212上滑動,且承載件3以所述連接點312a為支點轉動至使所述第二直線312b貼近第一直線211,此時,承載件3位於一第一位置,原先位於所述第二直線312b與所述第一直線211間的第一角度θ1因此變為0度,也就是第一角度θ1最小且第二角度θ2最大的狀態,而由於所述連接點312a及所述第二直線312b抵靠於第一直線211上,使得承靠件無法再進行相對轉動。
在第9圖所示的視角上,當承載件3以軸向方向C為軸心,相對於本體21順時鐘轉動第二角度θ2時,承載件3位於一第二位置,所述第二弧線312d於所述第一弧線212上滑動,承載件3以連接點312a為支點轉動至使所述第三直線312c貼近第一直線211,此時原先位於所述第三直線312c與第一直線211間的第二角度θ2將變為0度,也就是第一角度θ1最大第二角度θ2最小的狀態,同樣的,因所述連接點312a及所述第第三直線312c已抵靠於第一直線211上,而無法再進行相對轉動。
承上所述,藉由控制所述第二直線312b及第三直線312c相對於本體21的各第一直線211的傾斜角度(即第一角度θ1和第二角度θ2),可控制承載件3相對於軸桿2及連接件4的轉動角度範圍,進而控制顯示模組相對於支撐架的轉動角度。舉例而言,於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一角度θ1為5度,且第二角度θ2為25度時,承載件3可相對於軸桿2及連接件4前後5度及25度,然,本創作其他實施例中,至少控制第一角度θ1及第二角度θ2介於0~70度之間。
然而,熟知本領域技術者,亦可依據本創作的概念而使得轉動僅能朝單一方向。詳言之,就第6圖至第8圖的視角而言,依照需求將第三直線312c設計為與側面211平行,而所述第二直線312b與所述第一直線211具有第一角度θ1,使得承載件3僅能相對於軸桿2及連接件4逆時鐘轉動一角度,或者是,可將第二直線312b設計為與第一直線211平行,而所述第三直線312c與所述第一直線211具有第二角度θ2,使得承載件3僅能相對於軸桿2及連接件4順時鐘轉動一角度,於此不再贅述。
於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軸孔311雖有相同之形狀,然,於本創作其他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軸孔311的至少其中之一可為一圓形,另一第一軸孔311則保持前面段落所述的非圓形,亦可達到限制承載件3的轉動角度的效果。且於本創作其他實施例中,如第9圖所示,軸桿2、扭簧5及鎖附件6的數量可為二,而軸桿2分別穿過承載件3的各第一軸孔311,而各扭簧5及各鎖附件6分別對應套設於各軸桿2上,於此不再贅述其詳細結構。
綜上所述,本創作樞軸裝置透過承載件的所述第一軸孔的特定形狀可以達到有效限制承載件相對於軸桿及連接件的轉動角度,相較於習知樞軸裝置,本創作之承載件及連接件的形狀更為簡化,因而有效縮小樞軸裝置的體積,同時可降低生產成本。
上述的實施例僅用來例舉本創作的實施態樣,以及闡釋本創作的技術特徵,並非用來限制本創作的保護範疇。任何熟悉此技術者可輕易完成的改變或均等性的安排均屬於本創作所主張的範圍,本創作的權利保護範圍應以申請專利範圍為準。
1000‧‧‧樞軸裝置
11‧‧‧樞軸
12‧‧‧承載件
121‧‧‧限位槽
13‧‧‧連接件
131‧‧‧凸起
2000‧‧‧樞軸裝置
2‧‧‧軸桿
21‧‧‧本體
211‧‧‧第一直線
212‧‧‧第一弧線
22‧‧‧頭部
3‧‧‧承載件
31‧‧‧第一側翼
311‧‧‧第一軸孔
312a‧‧‧連接點
312b‧‧‧第二直線
312c‧‧‧第三直線
312d‧‧‧第二弧線
32‧‧‧板體
4‧‧‧連接件
41‧‧‧第二側翼
411‧‧‧第二軸孔
42‧‧‧板體
5‧‧‧扭簧
6‧‧‧鎖附件
θ1‧‧‧第一角度
θ2‧‧‧第二角度
C‧‧‧軸向方向
R‧‧‧徑向方向
D1‧‧‧距離
D2‧‧‧距離
第1圖為習知樞軸裝置的一立體示意圖; 第2圖為本創作樞軸裝置用於一支撐裝置之立體示意圖; 第3圖為本創作樞軸裝置的一分解示意圖; 第4圖為本創作樞軸裝置之一軸桿的立體示意圖; 第5圖為本創作樞軸裝置之一承載件的立體示意圖; 第6至8圖為本創作樞軸裝置之軸桿與承載件的作動關係示意圖;以及 第9圖為本創作樞軸裝置於另一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
2000‧‧‧樞軸裝置
2‧‧‧軸桿
21‧‧‧本體
22‧‧‧頭部
3‧‧‧承載件
31‧‧‧第一側翼
311‧‧‧第一軸孔
32‧‧‧板體
4‧‧‧連接件
41‧‧‧第二側翼
411‧‧‧第二軸孔
42‧‧‧板體
5‧‧‧扭簧
6‧‧‧鎖附件
C‧‧‧軸向方向
R‧‧‧徑向方向

Claims (8)

  1. 一種樞軸裝置,用以連接一顯示模組及一支架,該樞軸裝置包括: 一軸桿,具有一本體沿一軸向方向延伸,該本體在與該軸向方向垂直的一徑向方向上,具有一非圓形的本體截面,該本體截面具有交錯地環繞連接的二相對的第一弧線及二相對的第一直線;以及 一承載件,與一顯示模組固接,形成有一第一軸孔,供該本體穿設,該第一軸孔具有一非圓形的軸孔截面,該軸孔截面具有交錯地環繞連接的二相對的第二弧線、二相對的第二直線以及二相對的第三直線,其中所述第二弧線以該軸向方向圓心,各該第二直線與各該第三直線的一連接點到該圓心的距離小於各該第二弧線之任一點到該圓心的距離; 其中,該承載件能以該軸向方向為軸心,相對該本體轉動於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間變換,且各該第一直線與各該第二直線相夾一第一角度,各該第一直線與各該第三直線相夾一第二角度;當該承載件位於該第一位置時,該第一角度最小,該第二角度最大,當該承載件位於該第二位置時,該第一角度最大,該第二角度最小。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樞軸裝置,其中,當該承載件位於該第一位置時,各該第一直線貼合各該第二直線,該第一角度為0度,當該承載件位於該第二位置時,各該第一直線貼合各該第三直線,該第二角度為0度。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樞軸裝置,其中所述第一角度及所述第二角度分別介於0至70度之間。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樞軸裝置,其中該承載件以該軸向方向為軸心相對於該本體轉動時,各該第二弧線於各該第一弧線上滑動。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樞軸裝置,其中,所述第二弧線以該軸向方向為軸心形成中心對稱,所述第二直線以該軸向方向為軸心形成中心對稱,且所述第三直線以該軸向方向為軸心形成中心對稱。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樞軸裝置,其中該軸桿具有一頭部連接於本體的一端,該頭部於該徑向方向上具有一頭部截面,該頭部截面大於該本體截面,該承載件具有二第一側翼,所述第一軸孔的數量為二,並分別形成於所述第一側翼上,且該頭部承靠於所述第一側翼的其中之一上。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樞軸裝置,更包含一連接件,與該支架相接,具有二第二側翼及二第二軸孔,所述第二軸孔分別形成於所述第二側翼上且具有與該本體截面相應的一形狀,該連接件透過所述第二軸孔套設於該本體上。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樞軸裝置,更包含至少一扭簧及一鎖附件,該扭簧套設於該本體上,且該扭簧的二端分別與該承載件及該連接件相接,該鎖附件設置於該本體相對於該頭部的另一端。
TW105217174U 2015-12-31 2016-11-10 樞軸裝置 TWM54022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44759 2015-12-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40225U true TWM540225U (zh) 2017-04-21

Family

ID=58775786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217197U TWM538116U (zh) 2015-12-31 2016-11-10 可升降式支撐裝置
TW105217174U TWM540225U (zh) 2015-12-31 2016-11-10 樞軸裝置
TW105218554U TWM540227U (zh) 2015-12-31 2016-12-05 支撐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217197U TWM538116U (zh) 2015-12-31 2016-11-10 可升降式支撐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218554U TWM540227U (zh) 2015-12-31 2016-12-05 支撐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3) CN206290570U (zh)
TW (3) TWM538116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70581B (zh) * 2020-10-14 2023-12-08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快拆结构
TWI774447B (zh) * 2021-06-28 2022-08-11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滑軌結構的顯示器支架及其顯示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361351U (zh) 2017-07-28
TWM538116U (zh) 2017-03-11
CN206290570U (zh) 2017-06-30
CN206449374U (zh) 2017-08-29
TWM540227U (zh) 2017-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007467B2 (ja) 折り畳み式部材及びフレキシブル表示装置
TWI688323B (zh) 雙軸樞紐器以及電子裝置
US20150047152A1 (en) Hinge assembly
US20190250675A1 (en) Multiaxial hinge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495816B (zh) 可將顯示螢幕固定於不同視角之顯示裝置
TWI628532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US20150184439A1 (en) Shift-brake device of twin-shaft hinge
TWM466285U (zh) 雙軸式轉軸樞轉定位結構
TWI510722B (zh) 連接機構
TWM627587U (zh) 支撐裝置
TWM597840U (zh) 可調式支撐座
TWM540225U (zh) 樞軸裝置
US9307660B2 (en) Electronic equipment
US20080141489A1 (en) Hinge assembly
TW202220534A (zh) 鉸鏈組件及可攜式電子裝置
TW201546378A (zh) 三軸連動式樞紐器
CN104896442A (zh) 吸顶灯具及其安装支架结构
CN110780709B (zh) 铰链组件及笔记本电脑
US20150108883A1 (en) Computer host case structure
TW201341679A (zh) 轉軸結構
CN114517806B (zh) 铰链组件与可携式电子装置
CN210799710U (zh) 枢纽器与使用其的电子装置
CN206626088U (zh) 扭力装置及扭力片
TWM554252U (zh) 扭力裝置及扭力片
TWM583898U (zh) 樞軸結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