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05506U - 多向彈性編織物 - Google Patents
多向彈性編織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05506U TWM505506U TW104201740U TW104201740U TWM505506U TW M505506 U TWM505506 U TW M505506U TW 104201740 U TW104201740 U TW 104201740U TW 104201740 U TW104201740 U TW 104201740U TW M505506 U TWM505506 U TW M505506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yarn
- weft
- elastic
- unit
- yarns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Braiding, Manufacturing Of Bobbin-Net Or Lace, And Manufacturing Of Nets By Knotting (AREA)
Description
本新型是關於一種彈性編織物,尤指一種藉由特殊編織結構而產生良好彈性與透氣效果的多向彈性編織物。
從紡織機出現開始,紡織業有了劃時代性的進步,除了化工科技的發展使的紡織物的材料更加多樣化以外,紡織物本身的織造結構也是一大發展重點,由於這些技術的長期發展,禦寒效果早已不是紡織產品的最大訴求,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優越的彈性、透氣性以及穿著時的親膚觸感。
習知的紡織產品大多藉由一般紡織布料混紡彈性紗來產生彈性,例如萊卡、螺縈,這些人造纖維由於是緻密的聚合物,以此編織成的紡織產品需依賴編織結構的縫隙來排除人體的熱氣與水分,因此這些材料普遍用於貼身的保暖衣物,卻較不適合應用在悶熱或潮濕的天候中。
另外一種紡織產品可以提供優良的觸感以及彈性,且透氣性亦有相當水準,例如不織布即是大眾熟知的一種布料,但不織布的強度和耐久度並不如一般的編織布
,容易因為細微的勾結而使布料產生撕裂,且不織布在清洗和保養上的限制繁多,致使這樣的材質雖然有以上的優點,但難以應用在單價高或是強度與耐用性要求較高的產品上。
有鑑於此,本新型提出一種多向彈性編織物,藉由彈性紗材並搭配特殊編織結構來使紡織產品能夠保有優越的彈性、透氣性以及親膚觸感,並且同時能夠兼顧紡織產品之強度。
依據本新型之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多向彈性編織物,其包含一第一緯紗單元、一第二緯紗單元、一第三緯紗單元、一第四緯紗單元以及一經紗層。第一緯紗單元包含複數第一緯紗,第二緯紗單元包含複數第二緯紗,第三緯紗單元包含複數第三緯紗,而第四緯紗單元則包含複數第四緯紗,這些第一緯紗、第二緯紗、第三緯紗以及第四緯紗皆分別由一主紗以及至少一包覆紗交織組成,主紗之材質可以為彈力纖維等具有伸縮性質之材料,包覆紗通常為棉類材質,藉由緊密包覆住內層的彈力纖維而提供良好的穿著觸感;第一緯紗單元和第二緯紗單元位於同一平面上並以一距離彼此區隔,而各條第一緯紗彼此相鄰,且這些第一緯紗在多向彈性編織物中是以同一紗線折返而平行堆疊成連續S型,而第二緯紗與第一緯紗亦為相同之規則,即第二緯紗也是由一紗線平行堆疊成連續S型來構
成第二緯紗單元,且第一緯紗單元和第二緯紗單元可以交錯地分布在多向彈性編織物上而形成跳織結構,第三緯紗單元以及第四緯紗單元位於另外一個平面而與第一緯紗單元以及第二緯紗單元以一間隙平行區隔,且兩者分別對應第一緯紗單元與第二緯紗單元,第三緯紗單元與第四緯紗單元亦以前述的距離區隔開,且第三緯紗單元和第四緯紗單元仍以相同的連續S型結構所構成,使每一條第一緯紗對應一條第三緯紗,而每一條第二緯紗對應一條第四緯紗,但需特別注意的是,前述第一緯紗單元及第二緯紗單元係分別使用獨立的紗線折返編織而成,但此處的第三緯紗單元和第四緯紗單元則是共用同一條紗線折返編織而成。經紗層是由複數彈性經紗所構成,各條彈性經紗是經向地被穿設在前述的間隙內,且每條彈性經紗搭配有一纏繞線體,纏繞線體是沿著彈性經紗纏繫,並且以彈性經紗為中心圈束第一緯紗單元、第二緯紗單元、第三緯紗單元以及第四緯紗單元,並藉由圈束時所產生的活結來維持前述的距離不會在編織過程中被壓縮而消失,而彈性經紗的材質亦可以為彈力纖維。
由本實施方式可知,透過第一、第二緯紗單元之間以及第三、第四緯紗單元之間的距離可讓多向彈性編織物擁有極大的穿透面積,如此可以大幅提升多向彈性編織物的透氣性,搭配彈性材質且十字交錯的各個緯紗單元與經紗層,使多向彈性編織物具備多方向的伸縮性,藉以令多向彈性編織物可以應用於運動服、運動鞋等需要良好
散熱功能以及高耐用度、高靈活性的產品,而同時包覆在各個緯紗單元上的包覆紗又可產生吸濕排汗效果,帶給穿著者舒適的觸感。
依據本新型之另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多向彈性編織物,其包含一第一緯紗單元、一第二緯紗單元、複數彈性經紗以及複數纏繞線體。第一緯紗單元包含複數第一緯紗,第二緯紗單元包含複數第二緯紗,其中第一緯紗以及第二緯紗分別由一彈力纖維以及至少一包覆紗交織組成,且第一緯紗單元和第二緯紗單元位於同一平面上並以一距離彼此區隔,而各條第一緯紗彼此相鄰,且這些第一緯紗在多向彈性編織物中是以同一紗線折返而平行堆疊成連續S型,而第二緯紗與第一緯紗亦為相同之規則,即第二緯紗也是由一紗線平行堆疊成連續S型來構成第二緯紗單元,且第一緯紗單元和第二緯紗單元可以交錯地分布在多向彈性編織物上而形成跳織結構。各條彈性經紗是經向地搭設於前述第一緯紗單元以及第二緯紗單元所在平面之一側。各纏繞線體係與前述之一彈性經紗彼此搭配,每一條纏繞線體沿著對應的彈性經紗纏繫,並且以彈性經紗為中心圈束第一緯紗單元以及第二緯紗單元,藉由圈束時所產生的活結來維持前述的距離不會在編織過程中被壓縮而消失,而彈性經紗的材質亦可以為彈力纖維。
透過本實施方式,除了可保有前述第一種實施方式之優點外,由於纏繞線體係一次纏繞多向彈性編織物的前後兩側之緯紗,如此使得多向彈性編織物更可以僅由
第一緯紗單元、第二緯紗單元所組成的單一面以及經紗層所構成,不僅減少了材料成本,亦使其便於縫製在其他紡織產品上。
依據本新型之又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多向彈性編織物,其包含一第一緯紗單元、一第二緯紗單元、一第三緯紗單元以及一經紗層。第一緯紗單元包含複數第一緯紗,第二緯紗單元包含複數第二緯紗,第三緯紗單元包含複數第三緯紗,這些第一緯紗、第二緯紗以及第三緯紗皆分別由一主紗以及至少一包覆紗交織組成,主紗之材質可以為彈力纖維等具有伸縮性質之材料,包覆紗通常為棉類材質,藉由緊密包覆住內層的彈力纖維而提供良好的穿著觸感;第一緯紗單元和第二緯紗單元位於同一平面上並以一距離彼此區隔,而各條第一緯紗彼此相鄰,且這些第一緯紗在多向彈性編織物中是以同一紗線折返而平行堆疊成連續S型,而第二緯紗與第一緯紗亦為相同之規則,即第二緯紗也是由一紗線平行堆疊成連續S型來構成第二緯紗單元,且第一緯紗單元和第二緯紗單元可以交錯地分布在多向彈性編織物上而形成跳織結構,第三緯紗單元位於另外一個平面而與第一緯紗單元以及第二緯紗單元以一間隙平行區隔且第三緯紗單元仍以相同的連續S型結構所構成,前述第一緯紗單元及第二緯紗單元分別使用獨立的紗線折返編織而成。經紗層是由複數彈性經紗所構成,各條彈性經紗是經向地被穿設在前述的間隙內,且每條彈性經紗搭配有一纏繞線體,纏繞線體是沿著彈性經紗纏繫,並
且以彈性經紗為中心圈束第一緯紗單元以及第二緯紗單元,並藉由圈束時所產生的活結來維持前述的距離不會在編織過程中被壓縮而消失,在此實施方式中,纏繞線體於第一經紗單元以及第二經紗單元之相對側纏繞第三緯紗單元,且在前述距離之內,纏繞線體纏繞至少一第三緯紗,而彈性緯紗的材質亦可以為彈力纖維。
由上述又一實施方式可知,第三緯紗單元與相對側之第一緯紗單元及第二緯紗單元可產生錯排關係,亦即第三緯紗單元可纏繞在第一緯紗單元及第二緯紗單元所形成的距離之間,透過距離內所纏繞之第三緯紗的數量差異,可調控多向彈性編織物的透視程度或是透氣性。
100‧‧‧多向彈性編織物
200‧‧‧第一緯紗單元
210‧‧‧第一緯紗
211‧‧‧主紗
212、213‧‧‧包覆紗
300‧‧‧第二緯紗單元
310‧‧‧第二緯紗
400‧‧‧第三緯紗單元
410‧‧‧第三緯紗
500‧‧‧第四緯紗單元
510‧‧‧第四緯紗
600‧‧‧經紗層
610‧‧‧彈性經紗
611‧‧‧纏繞線體
D‧‧‧距離
G‧‧‧間隙
6‧‧‧放大部位
第1圖係繪示依據本新型一實施方式之多向彈性編織物的立體圖;第2圖係繪示第1圖之多向彈性編織物的正面結構示意圖;第3圖係繪示第1圖之多向彈性編織物的背面結構示意圖;第4圖係繪示第1圖之多向彈性編織物的第一緯紗構造圖;第5圖係繪示第1圖之多向彈性編織物的側面視圖;
第6A圖係繪示第1圖之多向彈性編織物的彈性經紗之放大部位正面示意圖;第6B圖係繪示第1圖之多向彈性編織物的彈性經紗之放大部位背面示意圖;第7圖係繪示本新型又一實施方式之多向彈性編織物的立體圖;以及第8圖係繪示第7圖之多向彈性編織物的距離互補示意圖。
第1圖係繪示依據本新型一實施方式之多向彈性編織物的立體圖。請參照第1圖,本實施方式之多向彈性編織物100包含一第一緯紗單元200、一第二緯紗單元300、一第三緯紗單元400、一第四緯紗單元500以及一經紗層600,其中第一緯紗單元200與第二緯紗單元300以及第三緯紗單元400與第四緯紗單元500皆以一距離D互相區隔,且第一緯紗單元200以及第二緯紗單元300位於多向彈性編織物100之前側平面,而第三緯紗單元400以及第四緯紗單元500則位於多向彈性編織物100之後側平面,且前側平面和後側平面之間設有一經紗層600。
第2圖係繪示第1圖之多向彈性編織物100的正面構造圖。搭配參照第2圖,第一緯紗單元200包含複數之第一緯紗210,而第二緯紗單元300則包含複數第二緯紗
310,由這些第一緯紗210以及第二緯紗310所分別構成的第一緯紗單元200與第二緯紗單元300,兩者在多向彈性編織物100之前側平面為交錯分布之編織結構,以第2圖為例,複數第一緯紗210和複數第二緯紗310實際上是分別由一條紗線在前側平面以上下折返之連續S型堆疊而成,且第一緯紗210和第二緯紗310皆為每四條形成一子單元,而兩種緯紗之子單元之間則以距離D互相區隔,需留意的是,不僅各條第一緯紗210和第二緯紗310是各自由一紗線構成,觀察第2圖之上緣,第一緯紗單元200和第二緯紗單元300所各自包含的子單元,實際上也是完全由同一條紗線串聯而成,這些紗線所構成的子單元彼此橫跨,使第一緯紗單元200和第二緯紗單元300如第2圖所示般交錯並排;此外,在第一緯紗單元200和第二緯紗單元300後方設置有一經紗層600,其由複數彈性經紗610組成,各條彈性經紗610係直接和各條第一緯紗210以及第二緯紗310十字交叉而無互相編織,這些彈性經紗610實質上為彈力纖維材質,且每一條彈性經紗610均搭配一纏繞線體611,各條纏繞線體611沿著攀附的彈性經紗610纏繫,並且以彈性經紗610為中心圈束第一緯紗單元200、第二緯紗單元300、第三緯紗單元400以及第四緯紗單元500,使各條彈性經紗610被固定在這些緯紗之間。
第3圖係繪示第1圖之多向彈性編織物100的背面構造圖。繼續參照第3圖,第三緯紗單元400以及第四緯紗單元500位於多向彈性編織物100之後側平面,且兩者分
別與第一緯紗單元200以及第二緯紗單元300前後相對,與前側平面不同的是,第三緯紗單元400和第四緯紗單元500雖同樣以距離D區隔,但兩者為同一紗線折返所構成之連續S型,且紗線橫跨處位於多向彈性編織物100之下緣,然而此處所揭示的編織結構僅為實施方式之一例,實際上第三緯紗單元400和第四緯紗單元500仍可以採用與前述第一緯紗單元200及第二緯紗單元300相同的交錯分布結構,且橫跨處也非必需限制在多向彈性編織物100之下緣,亦即前側平面與後側平面可以完全對稱。
第4圖係繪示第1圖之多向彈性編織物100的第一緯紗210構造圖。請參照第4圖,在本實施方式中,各條緯紗是由兩種紗材所構成,以第4圖為例,第一緯紗210實質上是由一主紗211以及二包覆紗212、213所構成,主紗211之材質可以是彈力纖維等具有伸縮性的材料,而包覆紗212、213螺旋纏繞並緊密地包覆住主紗211,在不影響多向彈性編織物100整體特性的情況下,這些包覆於主紗211外圍的紗材之材質和數量可以任意為之,例如棉線等常見材料,此外,第二緯紗310、第三緯紗410以及第四緯紗510之結構亦如同第一緯紗210,於此不多詳述。
第5圖係繪示第1圖之多向彈性編織物100的側面視圖。再參照第5圖,在多向彈性編織物100的前後兩側,第一緯紗210及第三緯紗410以一間隙G相隔,而複數彈性經紗610所構成的經紗層600則經向地設置在間隙G內,其中纏繞線體611沿著彈性經紗600纏繫,並且以彈性經紗
600為中心圈束第一緯紗單元200、第二緯紗單元300、第三緯紗單元400以及第四緯紗單元500,同時將彈性經紗600繫綁在這些緯紗單元上,詳細說明之,纏繞線體在每一次之圈束皆為同時圈束第一緯紗210與第三緯紗410或是同時圈束第二緯紗310與第四緯紗510,因此多向彈性編織物100內所包含的所有彈性經紗610可直接被經向地抽出,且不會影響多向彈性編織物100的結構穩定性。
第6A圖係繪示第1圖之多向彈性編織物100的彈性經紗610之放大部位6正面示意圖。第6B圖係繪示第1圖之多向彈性編織物100的彈性經紗610之放大部位6背面示意圖。請一併參照第6A圖與第6B圖,如同第5圖所述,纏繞線體611在圈束緯紗單元時係一次纏繞多向彈性編織物100前後兩側的兩條緯紗,在第6A圖中,纏繞線體611以一上、一下的規則重複穿梭在第一緯紗單元200之各條第一緯紗210之間,而在距離D處,纏繞線體611則重複上述規則而不纏繞任何緯紗,搭配背面之第6B圖說明之,纏繞線體611在前側圈束一組緯紗後,繞至下一組緯紗的後側纏繞成活結,此時活結產生一孔洞以提供下一次圈束時穿入,如此構成多個活結彼此交扣,由於在距離D處的纏繞線體611並無與任何緯紗單元編織,因此將不受任何緯紗牽引,藉此維持住距離D,且可以藉由調整活結的數量來自行控制距離D的大小。
透過前述實施方式,由於在多向彈性編織物100中,纏繞線體611係藉著一次纏繞兩條緯紗而將彈性經
紗610繫綁在間隙G內,故可知在另一未繪示的實施方式中,位於多向彈性編織物100之前側或是後側其中之一的緯紗單元可以被完全抽離,例如抽離第三緯紗單元400以及第四緯紗單元500,僅留下第一緯紗單元200、第二緯紗單元300以及經紗層600,在此一實施方式下,由於各條纏繞線體611所攀附的彈性經紗610並未被抽離,因此第一緯紗單元200與第二緯紗單元之間的距離D仍然能夠維持,此種實施方式特別適用於需維持透氣性、伸縮性,但不需與皮膚直接接觸之部位,不僅節省材料成本,更可進一步地增進透氣效果。
第7圖係繪示本新型又一實施方式之多向彈性編織物100的立體圖。第8圖係繪示第7圖之多向彈性編織物100的距離互補示意圖。請再參照第7圖及第8圖,依據前述實施方式,多向彈性編織物100可另外延伸出又一實施方式,由第7圖中可觀察得知,由於各個緯紗單元之間利用纏繞線體611來維持距離D,實際上不同單元之緯紗各自為獨立的結構,本新型之又一實施方式即為第三緯紗單元400以及第四緯紗單元500整體側向平移,此變動可透過纏繞線體611於編織纏繞時更改各條緯紗之間的捆束關係而達成,故為通曉此領域之技藝者參考前述第一實施方式後可以實現,於此不多詳述細節。在此一實施方式下,距離D受到第三緯紗單元400或第四緯紗單元500局部占據,此時可藉由調整前後兩層緯紗單元之錯排幅度來控制距離D的寬窄,藉此輕易地調整多向彈性編織物100的透視程度
或是透氣性。再參照第8圖,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三緯紗單元400以及第四緯紗單元500完全占據距離D之態樣如圖中所示,參考前述兩個實施方式可知,各個緯紗單元之間既為獨立,因而多向彈性編織物100可藉由調整這些緯紗單元的材質或是色彩而改變編織物自身的機械性能與外觀,亦即利用距離D的局部互補或完全互補,多向彈性編織物100可產生多樣的實用性以及視覺變化,更甚者,各個緯紗單元之間的距離D在多向彈性編織物100中可以不同,藉此而產生多向彈性編織物100的疏密變化。
由以上揭露的實施方式可知,本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之優點,第一,本新型藉由彈性材料搭配特殊之編織結構來增加紡織產品的透氣性,克服習知紡織產品無法兼顧伸縮以及透氣需求的缺點,第二,本新型所使用的材料易於取得,在控制成本之前提之下仍能夠達到上述功效,第三,藉由纏繞線體自體纏繞在彈性經紗上之特徵,本新型之編織結構更為穩定,即使有部份的緯紗被抽離,仍不至於因為拉扯而使整體編織結構損壞,第四,透過纏繞線體編織而成的活結,各個緯紗單元之間的距離可依據應用之產品的不同需求而輕易地調整,且同樣的每一個緯紗單元所包含的緯紗數量也可以自由改變,藉以調整多向彈性編織物的彈性。
雖然本新型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新型之
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新型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多向彈性編織物
200‧‧‧第一緯紗單元
300‧‧‧第二緯紗單元
400‧‧‧第三緯紗單元
500‧‧‧第四緯紗單元
600‧‧‧經紗層
D‧‧‧距離
6‧‧‧放大部位
Claims (26)
- 一種多向彈性編織物,包含:一第一緯紗單元,其包含複數第一緯紗,該些第一緯紗具有彈性且相鄰;一第二緯紗單元,其包含複數第二緯紗,該些第二緯紗具有彈性且相鄰,而該第一緯紗單元與該第二緯紗單元以一距離彼此區隔;一第三緯紗單元,其包含複數第三緯紗,該些第三緯紗具有彈性且相鄰,且各該第三緯紗以一間隙平行對應一該第一緯紗;一第四緯紗單元,其包含複數第四緯紗,該些第四緯紗具有彈性且相鄰,且各該第四緯紗以該間隙平行對應一該第二緯紗,且該第三緯紗單元與該第四緯紗單元同樣以該距離彼此區隔;以及一經紗層,包含複數彈性經紗,該些彈性經紗經向設置於該間隙內,且各該彈性經紗搭配有一纏繞線體,各該纏繞線體沿對應之該彈性經紗纏繫,而各該纏繞線體藉一該彈性經紗為中心圈束該第一緯紗單元、該第二緯紗單元、該第三緯紗單元及該第四緯紗單元,藉以保持該距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多向彈性編織物,各該第一緯紗由一主紗及至少一包覆紗組成,其中該主紗為彈力纖維,且該包覆紗螺旋纏繞並緊密包覆該主 紗。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多向彈性編織物,各該第二緯紗由一主紗及至少一包覆紗組成,其中該主紗為彈力纖維,且該包覆紗螺旋纏繞並緊密包覆該主紗。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多向彈性編織物,各該第三緯紗由一主紗及至少一包覆紗組成,其中該主紗為彈力纖維,且該包覆紗螺旋纏繞並緊密包覆該主紗。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多向彈性編織物,各該第四緯紗由一主紗及至少一包覆紗組成,其中該主紗為彈力纖維,且該包覆紗螺旋纏繞並緊密包覆該主紗。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多向彈性編織物,該些第一緯紗、該些第二緯紗、該些第三緯紗以及該些第四緯紗之材質相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多向彈性編織物,該彈性經紗為一彈力纖維。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多向彈性編織物,該第一緯紗單元以及該第二緯紗單元各由一紗線折返編織而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多向彈性編織物,該第三緯紗單元以及該第四緯紗單元由同一紗線折返編織而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多向彈性編織物,該第一緯紗單元以及該第二緯紗單元交錯分布於該多向彈性編織物上。
- 一種多向彈性編織物,包含:一第一緯紗單元,其包含複數第一緯紗,該些第一緯紗具有彈性且相鄰;一第二緯紗單元,其包含複數第二緯紗,該些第二緯紗具有彈性且相鄰,該第一緯紗單元與該第二緯紗單元以一距離區隔;複數彈性經紗,該些彈性經紗經向設置於該第一緯紗與該第二緯紗之一側;以及複數纏繞線體,各該纏繞線體沿對應之該彈性經紗纏繫,而各該纏繞線體藉一該彈性經紗為中心圈束該第一緯紗單元及該第二緯紗單元,藉以保持該距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多向彈性編織物,各該第一緯紗由一主紗及至少一包覆紗組成,其中該主紗為彈力纖維,且該包覆紗螺旋纏繞並緊密包覆該主紗。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多向彈性編織物,各該第二緯紗由一主紗及至少一包覆紗組成,其中該主紗為彈力纖維,且該包覆紗螺旋纏繞並緊密包覆該主紗。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多向彈性編織物,該第一緯紗與該第二緯紗材質相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多向彈性編織物,該彈性經紗為一彈力纖維。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多向彈性編織物,該第一緯紗單元以及該第二緯紗單元各由一紗線折返編織而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多向彈性編織物,該第一緯紗單元以及該第二緯紗單元交錯分布於該多向彈性編織物上。
- 一種多向彈性編織物,包含:一第一緯紗單元,其包含複數第一緯紗,該些第一緯紗具有彈性且相鄰;一第二緯紗單元,其包含複數第二緯紗,該些第二緯紗具有彈性且相鄰,而該第一緯紗單元與該第二緯紗單元以一距離彼此區隔;一第三緯紗單元,其包含複數第三緯紗,該些第三緯紗具有彈性且相鄰,且該第三緯紗單元以一間隙平行對應該第一緯紗單元及該第二緯紗單元;以及一經紗層,包含複數彈性經紗,該些彈性經紗經向設置於該間隙內,且各該彈性經紗搭配有一纏繞線體,各該纏繞線體沿對應之該彈性經紗纏繫,而各該纏繞線體藉一該彈性經紗為中心圈束該第一緯紗單元及該第二緯紗單元以保持該距離,且該纏繞線體纏繞該第三緯紗單元於該第一緯紗單元及該第二緯紗單元之相對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多向彈性編織物,該纏繞線體於該距離內纏繞至少一該第三經紗。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多向彈性編織物,各該第一緯紗由一主紗及至少一包覆紗組成,其中該主紗為彈力纖維,且該包覆紗螺旋纏繞並緊密包覆該主紗。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多向彈性編織物,各該第二緯紗由一主紗及至少一包覆紗組成,其中該主紗為彈力纖維,且該包覆紗螺旋纏繞並緊密包覆該主紗。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多向彈性編織物,各該第三緯紗由一主紗及至少一包覆紗組成,其中該主紗為彈力纖維,且該包覆紗螺旋纏繞並緊密包覆該主紗。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多向彈性編織物,該些第一緯紗、該些第二緯紗以及該些第三緯紗之材質相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多向彈性編織物,該彈性經紗為一彈力纖維。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多向彈性編織物,該第一緯紗單元以及該第二緯紗單元各由一紗線折返編織而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之多向彈性編織物,該第一緯紗單元以及該第二緯紗單元交錯分布於該多向彈性編織物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4201740U TWM505506U (zh) | 2015-02-03 | 2015-02-03 | 多向彈性編織物 |
KR1020150083721A KR101827566B1 (ko) | 2014-06-13 | 2015-06-12 | 탄성 직물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4201740U TWM505506U (zh) | 2015-02-03 | 2015-02-03 | 多向彈性編織物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05506U true TWM505506U (zh) | 2015-07-21 |
Family
ID=541533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4201740U TWM505506U (zh) | 2014-06-13 | 2015-02-03 | 多向彈性編織物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505506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48445B (zh) * | 2017-01-03 | 2019-01-21 | 林炳坤 | 編織布面 |
CN114059212A (zh) * | 2020-08-06 | 2022-02-18 | 中山市鼎伟纺织染整有限公司 | 一种可任意角度拉伸的梭织弹性织带及其制备方法 |
-
2015
- 2015-02-03 TW TW104201740U patent/TWM505506U/zh unknown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48445B (zh) * | 2017-01-03 | 2019-01-21 | 林炳坤 | 編織布面 |
CN114059212A (zh) * | 2020-08-06 | 2022-02-18 | 中山市鼎伟纺织染整有限公司 | 一种可任意角度拉伸的梭织弹性织带及其制备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5188642A1 (zh) | 弹性编织物 | |
JP2018533679A5 (zh) | ||
US20160010247A1 (en) | Three Dimensional Weave Fabric | |
TW201726993A (zh) | 用於鞋面的立體緯編針織織物 | |
JP6847340B2 (ja) | 織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TWM505506U (zh) | 多向彈性編織物 | |
US20220316111A1 (en) | Woven brushed elastic fabric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 |
JP2008179913A (ja) | 断熱衣料用編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20230373188A1 (en) | Fabric with Moisture Management Function | |
CN208917430U (zh) | 一种弹性包覆线针织物 | |
CN204589464U (zh) | 多向弹性编织物 | |
JP7030367B1 (ja) | 伸縮性を有する細幅レース編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5168902A (ja) | 伸縮性緯糸挿入経編み地とその製造方法 | |
KR20110002649A (ko) | 파일을 갖는 파일원단의 제조방법과 파일원단 | |
KR101827566B1 (ko) | 탄성 직물 | |
TWI351453B (zh) | ||
CN205443562U (zh) | 间隔弹性结构 | |
JP6681637B1 (ja) | 布地及び布製品 | |
TWI648445B (zh) | 編織布面 | |
CN116461159A (zh) | 抗菌舒适针织织物及其加工工艺 | |
CN203174272U (zh) | 一种波浪状织带 | |
TWM647025U (zh) | 透氣透濕體溫調節彈性織物 | |
CN203904591U (zh) | 绒面四向弹性布 | |
TWI606159B (zh) | Elastic webbing modified structure with breathable effect | |
TW201932660A (zh) | 織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