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96915U - 固定裝置及其固定模組 - Google Patents
固定裝置及其固定模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496915U TWM496915U TW103215767U TW103215767U TWM496915U TW M496915 U TWM496915 U TW M496915U TW 103215767 U TW103215767 U TW 103215767U TW 103215767 U TW103215767 U TW 103215767U TW M496915 U TWM496915 U TW M496915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fixing
- sleeve
- pressing member
- module
- groove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6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naps, Bayonet Connections, Set Pins, And Snap Rings (AREA)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Description
本創作關於一種固定裝置及其固定模組,尤指一種用來將第一板件固定在第二板件上之固定裝置及其固定模組。
一般而言,常見之板件(如電子裝置之機殼等)固定方式係採用螺絲鎖固、超音波焊接,或膠水黏合等接合設計來進行,舉例來說,請參閱第1圖,其為先前技術之一固定模組10之立體示意圖,其中為了清楚顯示固定模組10之內部結構設計,固定模組10在第1圖中以部分剖開方式繪示。如第1圖所示,固定模組10包含一第一板件12、一第二板件14,以及一螺絲16,第一板件12具有一穿孔18,第二板件14具有一螺柱20,當使用者想要將第一板件12固定在第二板件14上時,使用者就必須使用工具(如螺絲起子等)以將螺絲16在貫穿穿孔18後旋入螺柱20內,直到螺絲16緊密地鎖固於螺柱20中為止,如此一來,第一板件12即可透過上述螺絲鎖固方式固定在第二板件14上。然而,上述所提到的固定方式通常會出現組裝工時過長、重工性不佳,或是結合力不強的問題,從而造成使用者在板件拆裝操作上的諸多不便,因此,如何縮短在固定板件時所需耗費的組裝工時並且可以同時改善板件之間的重工性及增加結合力即為目前板件固定設計的重要考量之一。
本創作之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用來將第一板件固定在第二板件上之固定裝置及其固定模組,以解決上述之問題。
根據一實施例,本創作之固定裝置可拆卸地將一第一板件固定於一第二板件上,該第一板件具有一穿孔,該第二板件具有一固定柱,該固定柱可分離地貫穿該穿孔且具有一固定凹槽,該固定裝置包含一筒座、一套筒、一卡合臂件,以及一按壓件。該筒座對應該固定凹槽之位置上形成有一槽孔。該套筒套設於該筒座。該卡合臂件設置於該筒座以及該套筒之間且具有至少一外折臂部,該至少一外折臂部之一端上形成有一扣勾。該按壓件可活動地穿設於該套筒且套設於該卡合臂件,當該筒座套設於該固定柱時,該按壓件抵壓該至少一外折臂部向內變形,以驅動該扣勾穿過該槽孔且側向插入該固定凹槽中而將該第一板件固定於該第二板件上。
根據另一實施例,本創作之固定模組包含一第一板件、一第二板件,以及一固定裝置。該第一板件具有一穿孔。該第二板件具有一固定柱,該固定柱可分離地貫穿該穿孔且具有一固定凹槽。該固定裝置可拆卸地將該第一板件固定於該第二板件上,該固定裝置包含一筒座、一套筒、一卡合臂件,以及一按壓件。該筒座對應該固定凹槽之位置上形成有一槽孔。該套筒套設於該筒座。該卡合臂件設置於該筒座以及該套筒之間且具有至少一外折臂部,該至少一外折臂部之一端上形成有一扣勾。該按壓件可活動地穿設於該套筒且套設於該卡合臂件,當該筒座套設於該固定柱時,該按壓件抵壓該至少一外折臂部向內變形,以驅動該扣勾穿過該槽孔且側向插入該固定凹槽中而將該第一板件固定於該第二板件上。
綜上所述,本創作係採用以按壓件抵壓卡合臂件之外折臂部向內變形以驅動扣勾側向插入固定柱之固定凹槽中之設計,以使第一板件可穩固地固定於第二板件上,如此一來,在不需額外使用工具的情況下,本創作係可允許使用者藉由簡單的按壓操作就能快速地完成固定模組之板件固定操作,從而有效地解決先前技術中所提到之在固定板件時所需耗費的組裝工時過長以及板件之間之結合力不強的問題。除此之外,本創作亦可允許使用者透過簡單的拉拔操作就能快速地完成固定模組之解除板件固定操作,以便使用者
可將第一板件從第二板件上取下,從而大大地提升固定模組之重工性。
關於本創作之優點與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實施方式及所附圖式得到進一步的瞭解。
10、100‧‧‧固定模組
12、102‧‧‧第一板件
14、104‧‧‧第二板件
16‧‧‧螺絲
18、108‧‧‧穿孔
20‧‧‧螺柱
106、106’‧‧‧固定裝置
110‧‧‧固定柱
111‧‧‧斜面端部
112‧‧‧固定凹槽
114、114’‧‧‧筒座
115‧‧‧扣接部
116‧‧‧套筒
117‧‧‧外緣
118‧‧‧固定環
120‧‧‧彈簧
122‧‧‧卡合臂件
124‧‧‧按壓件
126‧‧‧槽孔
128‧‧‧第一凸緣
130‧‧‧限位凸塊
132‧‧‧第二凸緣
134‧‧‧定位凹槽
136‧‧‧定位凸塊
138‧‧‧肋條
140‧‧‧外折臂部
141‧‧‧扣勾
142‧‧‧彎折固定部
144、150‧‧‧固定孔
146、148‧‧‧固定凸部
152‧‧‧帽蓋端部
第1圖為先前技術之固定模組之立體示意圖。
第2圖為根據本創作一實施例所提出之固定模組之立體示意圖。
第3圖為第2圖之固定裝置之爆炸示意圖。
第4圖為第3圖之固定裝置之部分組裝示意圖。
第5圖為第4圖之固定裝置之組裝示意圖。
第6圖為第2圖之固定裝置將第一板件固定在第二板件上之立體示意圖。
第7圖為第6圖之按壓件被拉出以解除固定裝置對第一板件與第二板件之固定的立體示意圖。
第8圖為根據本創作另一實施例所提出之固定裝置設置於第一板件上之立體示意圖。
請參閱第2圖,其為根據本創作一實施例所提出之一固定模組100之立體示意圖,其中為了清楚顯示固定模組100之內部結構設計,固定模組100在第2圖中以部分剖開方式繪示。固定模組100係可用來進行板件之間的固定(如電子裝置之機殼與電路板之間的固定等),如第2圖所示,固定模組100包含一第一板件102、一第二板件104,以及一固定裝置106。第一板件102具有一穿孔108,第二板件104具有一固定柱110,固定柱110係可用來可分離地貫穿穿孔108且具有一固定凹槽112以供固定卡合之用。
在固定裝置106之機構設計方面,請參閱第2圖、第3圖、第4圖,以及第5圖,第3圖為第2圖之固定裝置106之爆炸示意圖,第4圖為
第3圖之固定裝置106之部分組裝示意圖,第5圖為第4圖之固定裝置106之組裝示意圖,其中為了清楚第一板件102、第二板件104,以及固定裝置106之內部結構設計,固定模組100在第4圖以及第5圖中以部分剖開方式繪示。由第2圖、第3圖、第4圖,以及第5圖可知,固定裝置106包含一筒座114、一套筒116、一固定環118、一彈簧120、一卡合臂件122,以及一按壓件124,其中筒座114以及按壓件124係可較佳地為一中空結構,但不受此限,其亦可為其他常見之可套接結構,如凹陷結構等。筒座114對應固定柱110之固定凹槽112之位置上形成有一槽孔126,卡合臂件122係設置於筒座114上,套筒116係套設於筒座114(例如以超音波焊接等方式),按壓件124穿設於套筒116且套設於卡合臂件122,固定環118以及彈簧120係分別套設於按壓件124。
更詳細地說,套筒116裝設有按壓件124之一端向內形成有一第一凸緣128以使彈簧120可抵接於第一凸緣128與固定環118之間,且固定環118向外延伸形成有至少一限位凸塊130(於第3圖中顯示二個,但不受此限),而套筒116對應固定環118之位置上向內形成有相對應之一第二凸緣132以用來止擋住限位凸塊130以阻止按壓件124脫離套筒116。另外,固定環118可向內形成有至少一定位凹槽134(於第3圖中顯示二個,但不受此限),按壓件124對應定位凹槽134之位置上形成有一定位凸塊136以卡合於定位凹槽134以引導固定環118可順利地安裝到按壓件124上,但不以此為限,本創作亦可改採用固定環118直接與按壓件124一體成型(例如以射出成型或超音波焊接等方式)之設計來取代。此外,在實際應用中,套筒116之一外緣117上可環繞形成有至少一肋條138(於第3圖中顯示二個,但不受此限),以方便使用者用手抓持套筒116。
如第3圖以及第4圖所示,卡合臂件122可具有至少一外折臂部140(於第3圖中顯示二個,但不受此限)以及一彎折固定部142,其中外折臂部140之一端上可形成有一扣勾141以用來貫穿筒座114之槽孔126而插
入固定凹槽112中。至於在卡合臂件122與筒座114之組裝設計方面,其係可採用結構凹凸配合設計(但不受此限),舉例來說,在此實施例中,彎折固定部142可形成有一固定孔144,筒座114上形成有一固定凸部146,固定孔144套設於固定凸部146以將彎折固定部142固定於筒座114上,另外,彎折固定部142上另可形成有一固定凸部148,筒座114上可另形成有一固定孔150,固定凸部148用來插入固定孔150,藉此,即可使卡合臂件122可更穩固地固定於筒座114上。
需注意的是,在此實施例中,彈簧120係可較佳地以預壓狀態抵接於套筒116之第一凸緣128與固定環118之間以經由彈簧120所提供之彈性回復力驅動按壓件124持續抵壓外折臂部140向內變形,從而使外折臂部140之扣勾141可確實地穿出筒座114之槽孔126外(如第2圖所示),以利於後續固定裝置106與固定柱110之固定組裝。另外,在實際應用中,固定柱110可另具有一斜面端部111以引導扣勾141沿著斜面端部111移動至卡合於固定凹槽112之位置,從而使固定裝置106可順利地固定在固定柱110上而不致發生按壓件124與固定柱110干涉卡死的情況。此外,按壓件124向外突出可形成有一帽蓋端部152以方便使用者施力拉拔按壓件124。
透過上述設計,在將卡合臂件122固定於筒座114上、將按壓件124穿設於套筒116,以及將彈簧120與固定環118依序套設於按壓件124後(如第4圖所示),只要再將裝設有固定環118、彈簧120以及按壓件124之套筒116套設在裝設有卡合臂件122之筒座114上,如此即可完成固定裝置106之組裝(如第5圖所示)。
以下係針對固定模組100之板件固定操作與解除板件固定操作進行詳細之描述,請參閱第2圖、第5圖、第6圖,以及第7圖,第6圖為第2圖之固定裝置106將第一板件102固定在第二板件104上之立體示意圖,第7圖為第6圖之按壓件124被拉出以解除固定裝置106對第一板件102與第二板件104之固定的立體示意圖,其中為了清楚顯示固定模組100之內部
結構作動,第一板件102、第二板件104,以及固定裝置106在第6圖與第7圖中以部分剖開方式繪示。當使用者想要使用固定裝置106以將第一板件102固定在第二板件104上時,使用者僅需將如第5圖所示之固定裝置106對準第二板件104上已經貫穿第一板件102之穿孔108的固定柱110,並同時下壓固定裝置106(或者是先將固定裝置106套設在固定柱110上,接著再向下按壓按壓件124),直到固定裝置106移動到如第6圖所示之位置為止,在此過程中,突出於槽孔126的扣勾141就會沿著固定柱110之斜面端部111從如第2圖所示之位置移動至如第6圖所示之插入固定凹槽112的位置。如此一來,透過上述外折臂部140之扣勾141側向插入固定柱110之固定凹槽112的設計,第一板件102即可穩固地固定於第二板件104上,從而完成固定模組100之板件固定操作。
另一方面,若是使用者想要解除第一板件102與第二板件104之間的固定,使用者僅需將按壓件124從套筒116中拉出(例如以抓持住套筒116且同時施力拉拔按壓件124之帽蓋端部152的方式),在此過程中,按壓件124即可從如第6圖所示之抵壓住外折臂部140之位置向上移動,直到套筒116之第二凸緣132止擋住固定環118之限位凸塊130為止,藉此,按壓件124即可相對應地移動到如第7圖所示之與外折臂部140分離並抵壓於彎折固定部142之位置,於此同時,由於按壓件124已不再抵壓住外折臂部140,因此,外折臂部140就會相對應地向外翹起,以驅動扣勾141脫離固定凹槽112而解除第一板件102與第二板件104之間的固定,如此一來,使用者即可快速地完成固定模組100之解除固定操作而能夠順利地將第一板件102從第二板件104上取下。
此外,若是使用者選擇不將第一板件102從第二板件104上取下而是停止施力拉拔按壓件124之帽蓋端部152,此時,彈簧120所提供之彈性回復力就會經由固定環118驅動按壓件124從如第7圖所示之位置向下移動回如第6圖所示之抵壓住外折臂部140以使外折臂部140向內變形之位置,
藉此,按壓件124即可驅動扣勾141從如第7圖所示之位置移動至如第6圖所示之貫穿槽孔126而側向插入固定凹槽112之位置,從而使第一板件102可再次固定在第二板件104上。
值得一提的是,本創作可另外採用扣勾141與固定凹槽112之結構相互配合的設計,簡單地說,扣勾141可具有弧形內凹結構,當扣勾141插入固定凹槽112中時,扣勾141之弧形內凹結構係可與固定凹槽112之底部互補接合,藉以增加扣勾141與固定凹槽112之接觸面積,從而提升固定裝置106之卡固功效以使得第一板件102可更加穩固地固定於第二板件104上。除此之外,本創作係可改採用結構緊配合之設計以取代上述實施例所提及之固定環118以及彈簧120之配置,從而達到簡化固定裝置106之結構設計的目的,簡單地說,在另一實施例中,按壓件124係可以緊配合之方式穿設於套筒116,藉以使固定裝置106可利用按壓件124與套筒116之間的摩擦力以將按壓件124定位在抵壓住外折臂部140之位置而驅動扣勾141插入固定凹槽112以完成固定模組100之板件固定操作,或者是,將按壓件124定位在與外折臂部140分離之位置而使得扣勾141脫離固定凹槽112以完成固定模組100之解除板件固定操作。另外,卡合臂件122亦可省略彎折固定部142之配置而採用外折臂部140直接連接於筒座114上(例如以一體成型之方式等)之設計。
在實際應用中,本創作可進一步地採用固定裝置106直接設置於第一板件102上之設計,舉例來說,請參閱第8圖,其為根據本創作另一實施例所提出之一固定裝置106’設置於第一板件102上之立體示意圖,其中為了清楚顯示固定裝置106’與第一板件102之內部結構設計,固定裝置106’與第一板件102在第8圖中以部分剖開方式繪示,在此實施例中所述的元件與上述實施例中所述的元件編號相同者,表示其具有相似的功能或結構,於此不再贅述。由第8圖可知,固定裝置106’包含套筒116、固定環118、彈簧120、卡合臂件122、按壓件124,以及一筒座114’,在此實施例中,筒座114’
朝第一板件102之穿孔108另形成有一扣接部115,扣接部115與穿孔108扣合以將筒座114’固定於第一板件102上。透過上述配置,使用者即可在無須進行將第二板件104之固定柱110對準並貫穿第一板件102之穿孔108以使固定柱110突出於穿孔108之組裝操作的情況下,直接將裝設有固定裝置106’之第一板件102疊合於第二板件104上以使卡合臂件122之外折臂部140的扣勾141側向插入固定柱110之固定凹槽112,藉以完成將第一板件102固定在第二板件104上之板件固定操作,從而達到簡化板件固定流程的功效。
相較於先前技術,本創作係採用以按壓件抵壓卡合臂件之外折臂部向內變形以驅動扣勾側向插入固定柱之固定凹槽中之設計,以使第一板件可穩固地固定於第二板件上,如此一來,在不需額外使用工具的情況下,本創作係可允許使用者藉由簡單的按壓操作就能快速地完成固定模組之板件固定操作,從而有效地解決先前技術中所提到之在固定板件時所需耗費的組裝工時過長以及板件之間之結合力不強的問題。除此之外,本創作亦可允許使用者透過簡單的拉拔操作就能快速地完成固定模組之解除板件固定操作,以便使用者可將第一板件從第二板件上取下,從而大大地提升固定模組之重工性。
以上所述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創作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創作之涵蓋範圍。
100‧‧‧固定模組
102‧‧‧第一板件
104‧‧‧第二板件
106‧‧‧固定裝置
110‧‧‧固定柱
111‧‧‧斜面端部
112‧‧‧固定凹槽
114‧‧‧筒座
116‧‧‧套筒
117‧‧‧外緣
118‧‧‧固定環
120‧‧‧彈簧
122‧‧‧卡合臂件
124‧‧‧按壓件
126‧‧‧槽孔
128‧‧‧第一凸緣
130‧‧‧限位凸塊
132‧‧‧第二凸緣
138‧‧‧肋條
140‧‧‧外折臂部
141‧‧‧扣勾
142‧‧‧彎折固定部
148‧‧‧固定凸部
150‧‧‧固定孔
152‧‧‧帽蓋端部
Claims (33)
- 一種固定裝置,其可拆卸地將一第一板件固定於一第二板件上,該第一板件具有一穿孔,該第二板件具有一固定柱,該固定柱可分離地貫穿該穿孔且具有一固定凹槽,該固定裝置包含:一筒座,其對應該固定凹槽之位置上形成有一槽孔;一套筒,其套設於該筒座;一卡合臂件,其設置於該筒座以及該套筒之間且具有至少一外折臂部,該至少一外折臂部之一端上形成有一扣勾;以及一按壓件,其可活動地穿設於該套筒且套設於該卡合臂件,當該筒座套設於該固定柱時,該按壓件抵壓該至少一外折臂部向內變形,以驅動該扣勾穿過該槽孔且側向插入該固定凹槽中而將該第一板件固定於該第二板件上。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固定裝置,其中該套筒穿設有該按壓件之一端向內形成有一第一凸緣,該固定裝置另包含:一固定環,其套設於該按壓件;以及一彈簧,其套設於該按壓件且抵接於該第一凸緣與該固定環之間。
- 如請求項2所述之固定裝置,其中該彈簧係以預壓狀態抵接於該凸緣與該固定環之間以驅動該按壓件持續抵壓該至少一外折臂部。
- 如請求項2所述之固定裝置,其中該固定環向外延伸形成有至少一限位凸塊,該套筒對應該固定環之位置上向內形成有相對應之一第二凸緣,該第二凸緣用來止擋住該至少一限位凸塊以阻止該按壓件脫離該套筒。
- 如請求項2所述之固定裝置,其中該固定環向內形成有至少一定位凹槽,該按壓件對應該至少一定位凹槽之位置上形成有一定位凸塊,該至少一定位凹槽與該定位凸塊卡合以將該固定環套設於該按壓件。
- 如請求項2所述之固定裝置,其中該固定環係與該按壓件一體成型。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固定裝置,其中該按壓件係以緊配合之方式穿設於該套筒。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固定裝置,其中該卡合臂件另具有一彎折固定部,該彎折固定部固定於該筒座上以將該卡合臂件設置於該筒座上。
- 如請求項8所述之固定裝置,其中該彎折固定部上形成有一固定孔,該筒座上形成有一固定凸部,該固定孔套設於該固定凸部以將該彎折固定部固定於該筒座上。
- 如請求項8所述之固定裝置,其中該彎折固定部上形成有一固定凸部,該筒座上形成有一固定孔,該固定凸部插入該固定孔以將該彎折固定部固定於該筒座上。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固定裝置,其中該扣勾具有一弧形內凹結構,當該扣勾插入該固定凹槽中時,該弧形內凹結構與該固定凹槽之一底部互補接合。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固定裝置,其中該套筒之一外緣上環繞形成有至少一肋條。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固定裝置,其中該筒座朝該穿孔另形成有一扣接部,該扣接部與該穿孔之一內緣扣合以將該筒座固定於該第一板件上。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固定裝置,其中該按壓件向外突出形成有一帽蓋端部。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固定裝置,其中該筒座以及該按壓件均為一中空結構。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固定裝置,其中當該按壓件從該套筒內被拉起時,該按壓件與該至少一外折臂部分離以使該至少一外折臂部向外翹起,以驅動該扣勾脫離該固定凹槽。
- 一種固定模組,其包含:一第一板件,其具有一穿孔; 一第二板件,其具有一固定柱,該固定柱可分離地貫穿該穿孔且具有一固定凹槽;以及一固定裝置,其可拆卸地將該第一板件固定於該第二板件上,該固定裝置包含:一筒座,其對應該固定凹槽之位置上形成有一槽孔;一套筒,其套設於該筒座;一卡合臂件,其設置於該筒座以及該套筒之間且具有至少一外折臂部,該至少一外折臂部之一端上形成有一扣勾;以及一按壓件,其可活動地穿設於該套筒且套設於該卡合臂件,當該筒座套設於該固定柱時,該按壓件抵壓該至少一外折臂部向內變形,以驅動該扣勾穿過該槽孔而側向插入該固定凹槽中,當該按壓件從該套筒內被拉起時,該按壓件與該至少一外折臂部分離以使該至少一外折臂部向外翹起,以驅動該扣勾脫離該固定凹槽。
- 如請求項17所述之固定模組,其中該套筒穿設有該按壓件之一端向內形成有一第一凸緣,該固定裝置另包含:一固定環,其套設於該按壓件;以及一彈簧,其套設於該按壓件且抵接於該第一凸緣與該固定環之間。
- 如請求項18所述之固定模組,其中該彈簧係以預壓狀態抵接於該凸緣與該固定環之間以驅動該按壓件持續抵壓該至少一外折臂部。
- 如請求項18所述之固定模組,其中該固定環向外延伸形成有至少一限位凸塊,該套筒對應該固定環之位置上向內形成有相對應之一第二凸緣,該第二凸緣用來止擋住該至少一限位凸塊以阻止該按壓件脫離該套筒。
- 如請求項18所述之固定模組,其中該固定環向內形成有至少一定位凹槽,該按壓件對應該至少一定位凹槽之位置上形成有一定位凸塊,該至少一定位凹槽與該定位凸塊卡合以將該固定環套設於該按壓件。
- 如請求項18所述之固定模組,其中該固定環係與該按壓件一體成型。
- 如請求項17所述之固定模組,其中該按壓件係以緊配合之方式穿設於該套筒。
- 如請求項17所述之固定模組,其中該卡合臂件另具有一彎折固定部,該彎折固定部固定於該筒座上以將該卡合臂件設置於該筒座上。
- 如請求項24所述之固定模組,其中該彎折固定部上形成有一固定孔,該筒座上形成有一固定凸部,該固定孔套設於該固定凸部以將該彎折固定部固定於該筒座上。
- 如請求項24所述之固定模組,其中該彎折固定部上形成有一固定凸部,該筒座上形成有一固定孔,該固定凸部插入該固定孔以將該彎折固定部固定於該筒座上。
- 如請求項17所述之固定模組,其中該扣勾具有一弧形內凹結構,當該扣勾插入該固定凹槽中時,該弧形內凹結構與該固定凹槽之一底部互補接合。
- 如請求項17所述之固定模組,其中該套筒之一外緣上環繞形成有至少一肋條。
- 如請求項17所述之固定模組,其中該按壓件向外突出形成有一帽蓋端部。
- 如請求項17所述之固定模組,其中該筒座朝該穿孔另形成有一扣接部,該扣接部與該穿孔扣合以將該筒座固定於該第一板件上。
- 如請求項17所述之固定模組,其中該固定柱另具有一斜面端部以引導該扣勾沿著該斜面端部移動至卡合於該固定凹槽之位置。
- 如請求項17所述之固定模組,其中該筒座以及該按壓件均為一中空結構。
- 如請求項17所述之固定模組,其中當該按壓件從該套筒內被拉起時,該按壓件與該至少一外折臂部分離以使該至少一外折臂部向外翹起,以驅動該扣勾脫離該固定凹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459036.1U CN204003843U (zh) | 2014-08-13 | 2014-08-13 | 固定装置及固定模块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496915U true TWM496915U (zh) | 2015-03-01 |
Family
ID=52043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3215767U TWM496915U (zh) | 2014-08-13 | 2014-09-03 | 固定裝置及其固定模組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003843U (zh) |
TW (1) | TWM49691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16105B (zh) * | 2019-09-11 | 2021-01-11 |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 電子裝置及其板件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608851B (zh) * | 2018-06-06 | 2024-07-23 | 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电池锁紧机构 |
CN109279038A (zh) * | 2018-11-30 | 2019-01-29 | 上海歌尔泰克机器人有限公司 | 无人机快拆机构和无人机 |
CN112469195A (zh) * | 2019-09-06 | 2021-03-09 |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 电子装置及其板件 |
TWI726695B (zh) * | 2020-04-22 | 2021-05-0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顯示器組裝結構 |
-
2014
- 2014-08-13 CN CN201420459036.1U patent/CN204003843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09-03 TW TW103215767U patent/TWM496915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16105B (zh) * | 2019-09-11 | 2021-01-11 |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 電子裝置及其板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003843U (zh) | 2014-12-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M496915U (zh) | 固定裝置及其固定模組 | |
CN113038778B (zh) | 提拉装置 | |
CN113217514A (zh) | 固定组件的扣件结构、固定组件及固定组件的组接方法 | |
US20110278342A1 (en) | Nail gun with improved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magazine assembly | |
US9746015B2 (en) | Floating fastener mounting structure | |
CN100398847C (zh) | 紧固件 | |
JP2010068389A (ja) | 支持スタンド | |
CN108603524B (zh) | 固定件 | |
TW201607695A (zh) | 具夾掣定位裝置之扳手工具(二) | |
CN112211885A (zh) | 定位结构 | |
TWI624332B (zh) | Wrench snap fixing structure | |
CN106163198A (zh) | 扣夹及其适用的电子装置 | |
CN202789912U (zh) | 螺丝可偏移定位装置 | |
TWM512073U (zh) | 固定裝置 | |
JP2011166048A (ja) | 電子機器等の筐体 | |
JP2009026685A (ja) | センサ取付部材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センサ並びに光電センサ用発光装置 | |
JP6163522B2 (ja) | 留め具及び接ぎ具 | |
CN103375465A (zh) | 扣接组合件 | |
CN104539988A (zh) | 机顶盒usb接口安装结构及机顶盒 | |
US20180049335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with locking assembly | |
CN211623920U (zh) | 可快速装卸的螺帽组件 | |
JP2014020546A (ja) | クリップ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物品の取付構造 | |
TWI521145B (zh) | Can be pre-attached to the fixed element | |
JP3132867U (ja) | ヒートシンクモジュールのネジ固定機構 | |
TW202116489A (zh) | 扳手卡掣裝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K |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