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93801U - 連接器結構 - Google Patents
連接器結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493801U TWM493801U TW102215855U TW102215855U TWM493801U TW M493801 U TWM493801 U TW M493801U TW 102215855 U TW102215855 U TW 102215855U TW 102215855 U TW102215855 U TW 102215855U TW M493801 U TWM493801 U TW M493801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d
- connector structure
- insulative housing
- metal
-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Description
本創作為提供一種連接器結構,尤指一種可提高插頭結構穩定性的連接器結構。
通用串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USB)連接器,一般通稱為USB連接器,由於其具有隨插即用、傳輸速度快等特性,已經廣泛的運用於各場合之訊號傳輸上,而隨著USB連接器的發展,人們對於傳輸速度、穩定度已有著更多的需求。
而目前市面上多應用USB2.0作為傳輸介面,隨著數字多媒體的日益普及以及傳輸文件的不斷擴大,USB2.0已經無法滿足市場上的需求。而USB3.0具有向下兼容的特性,並兼具傳統USB技術的易用性和隨插即用的功能,該技術的目標是推出比目前連接水準快10倍以上的產品,採用與現有USB相同的架構,除對USB進行優化,以實現更低的能耗以及更高的協議效率之外,並支持未來的光纖傳輸,相較於USB2.0的傳輸速度480Mbps,USB3.0的傳輸速度可達5Gbps。
而隨著行動電子產品朝向輕、薄、短、小的趨勢發展,更多的USB連接器的標準被發表出來,例如Micro-USB連接器標準,該標準將在行動電子產品上替代Mini-USB,相比於Mini-USB來說,其具有較傳統
Mini-USB連接器更為輕巧的體積,其高度減半,寬度相差無幾,已經是行動電子裝置的資料傳輸及充電的標準介面了。
然而,作為連接器必須要能夠耐受多次的插拔動作,因此,對於結構穩定性要求即非常嚴格,現有的Micro-USB連接器其經過多次插拔後其穩定性即開始降低,實有改良的必要。
是以,要如何解決上述習用之問題與缺失,即為本創作之創作人與從事此行業之相關廠商所亟欲研究改善之方向所在者。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提高插頭結構穩定性的連接器結構。
為達上述目的本創作係一種連接器結構包括一插頭結構,該插頭結構至少包括:一絕緣本體,包括一基部與該基部向前延伸形成之一舌部,該舌部上設置有貫穿至該基部之一端子槽,且該絕緣本體包括互相組構之一第一本體與一第二本體,該第二本體之外壁面包括一卡塊以及至少一凸肋,該第一本體之內壁面包括一供該卡塊卡合之卡槽;複數端子,插設於該絕緣本體之該端子槽中;以及一金屬外殼,包覆於該絕緣本體之舌部外。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絕緣本體外壁面包括一卡點,該金屬外殼包括一供該卡點卡合之卡環。
根據本創作之一實施例,在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絕緣本體內進一步插設有複數卡接件。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該卡接件具有一固定部,該固定部向前延伸形成一彈力臂,該彈力臂的末端向上延伸形成一卡合部,該固定部包括頂端向後延伸形成之一第一固定臂,底端向後延伸形成之一第二固定臂以及底端向前延伸形成之一第三固定臂。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更包括一可供該插頭結構進行連接之插座結構,至少包括:一連接本體,該連接本體上設置有一連接端子槽;複數連接端子,插設於該絕緣本體之該連接端子槽中;以及一金屬連接外殼,包覆於該連接本體外。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該金屬連接外殼包括至少一供固定該連接本體於該金屬連接外殼內之鉚點。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該金屬連接外殼壁面向內凹設有至少一凹部,該連接本體包括有至少一卡合該凹部之凹槽。
其中,由於本創作插頭結構之該第二本體之外壁面包括一卡塊以及至少一凸肋,該第一本體之內壁面包括一供該卡塊卡合之卡槽。藉由此結構,即改良了先前技術中Micro-USB連接器經過多次插拔後其穩定性即開始降低的問題,本創作利用該第二本體之卡塊卡合於該第一本體之卡槽中以及該第二本體之該凸肋迫緊於該第一本體內壁面中,藉以互相組構並固定該第一本體與該第二本體,可有效提高該插頭結構之穩定性。
1‧‧‧連接器結構
11‧‧‧絕緣本體
111‧‧‧基部
112‧‧‧舌部
113‧‧‧端子槽
114‧‧‧卡點
115‧‧‧卡接件
1151‧‧‧固定部
1152‧‧‧第一固定臂
1153‧‧‧第二固定臂
1154‧‧‧第三固定臂
1155‧‧‧彈力臂
1156‧‧‧卡合部
116‧‧‧第一本體
1161‧‧‧卡槽
117‧‧‧第二本體
1171‧‧‧卡塊
1172‧‧‧凸肋
12‧‧‧端子
13‧‧‧金屬外殼
131‧‧‧卡環
2‧‧‧插座結構
21‧‧‧連接本體
211‧‧‧連接端子槽
212‧‧‧凹槽
22‧‧‧連接端子
23‧‧‧金屬連接外殼
231‧‧‧鉚點
232‧‧‧凹部
第一圖 係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圖。
第二圖 係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一,說明本創
作插頭結構之各構件立體分解圖。
第三圖 係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二,說明本創作插頭結構之各構件另一方向立體分解圖。
第四圖 係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實施示意圖一,說明本創作插頭結構可配合連接之插座結構立體圖。
第五圖 係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實施示意圖二,說明本創作插頭結構可配合連接之插座結構各構件立體分解圖。
第六圖 係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實施示意圖三,說明本創作插頭結構可配合連接之插座結構各構件另一方向立體分解圖。
第七圖 係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實施示意圖四,說明本創作插頭結構可配合連接之插座結構由後觀看之後視圖。
為達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創作所採用之技術手段及構造,茲繪圖就本創作較佳實施例詳加說明其特徵與功能如下,俾利完全了解。
請參閱第一圖、第二圖以及第三圖所示,係為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圖、立體分解圖一與二,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發明之連接器結構,包括一插頭結構1,該插頭結構1至少包括:一絕緣本體11、複數端子12以及一金屬外殼13。較佳地,本發明之連接器結構係為Micro-USB連接器結構。
該絕緣本體11包括一基部111與該基部111向前延伸形成之一舌部112,該舌部112上設置有貫穿至該基部111之一端子槽113,且該絕緣本體11包括互相組構之一第一本體116與一第二本體117,且該第二本體
117之外壁面包括一卡塊1171以及至少一凸肋1172,該第一本體116之內壁面包括一供該卡塊1171卡合之卡槽1161,該第二本體117藉由該卡塊1171卡合於該卡槽1161中以及該凸肋1172迫緊於該第一本體116,藉以互相組構並固定。於本實施例中,該絕緣本體11外壁面包括一卡點114。
於本實施例中,該絕緣本體11內進一步插設有複數卡接件115。該卡接件115具有一固定部1151,該固定部1151向前延伸形成一彈力臂1155,該彈力臂1155的末端向上延伸形成一卡合部1156,該固定部1151包括頂端向後延伸形成之一第一固定臂1152,底端向後延伸形成之一第二固定臂1153以及底端向前延伸形成之一第三固定臂1154。藉由該第一固定臂1152、第二固定臂1153以及第三固定臂1154的設置,可強化該卡接件115於該絕緣本體11內的較高的保持力。
該複數端子12插設於該絕緣本體11之該端子槽113中。於本實施例中,該端子12係以嵌入式製程設置於該絕緣本體11之第二本體117。
該金屬外殼13包覆於該絕緣本體11之舌部112外。於本實施例中,該金屬外殼13包括一供該絕緣本體11之卡點114卡合之卡環131,藉以互相固定。
請同時參閱第四圖、第五圖、第六圖以及第七圖所示,係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實施示意圖一至四,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發明更包括一可供該插頭結構1進行配合連接之插座結構2,該插座結構2至少包括:一連接本體21、複數連接端子22以及一金屬連接外殼23。
該連接本體21上設置有一連接端子槽211。
該複數連接端子22插設於該絕緣本體11之該連接端子槽211
中;該金屬連接外殼23包覆於該連接本體21外。於本實施例中,如第七圖,該金屬連接外殼23側緣包括至少一供固定該連接本體21於該金屬連接外殼23內之鉚點231,當插頭結構1連接該插座結構2時,可避免該連接本體21被推出該金屬連接外殼23,並且該金屬連接外殼23壁面向內凹設有至少一凹部232,該連接本體21包括有至少一卡合該凹部232之凹槽212,藉此可保證該連接本體21於該金屬連接外殼23內的穩定度。且該金屬連接外殼23可向下彎折作為接腳,並同時限制、固定該連接本體21於該金屬連接外殼23內。
請參閱全部附圖所示,俾藉由前述元件組成,茲說明本創作之動作原理如下:其中,由於本創作插頭結構1之該第二本體117之外壁面包括一卡塊1171以及至少一凸肋1172,該第一本體116之內壁面包括一供該卡塊1171卡合之卡槽1161。藉由此結構,即改良了先前技術中Micro-USB連接器經過多次插拔後其穩定性即開始降低的問題,當該第一本體116與該第二本體117進行組構時,透過該第二本體117之卡塊1171卡合於該第一本體116之卡槽1161中以及該第二本體117之該凸肋1172迫緊於該第一本體116內壁面中,藉以互相組構並固定,當本創作之插頭結構1經過多次插拔後,還是可以保持相當之穩定性,因此,本創作可有效提高該插頭結構1之穩定性。
並且,本創作包括卡接件115,該卡接件115藉由該第一固定臂1152、第二固定臂1153以及第三固定臂1154的設置,可強化該卡接件115於該絕緣本體11內的較高的保持力。以及,該絕緣本體11外壁面包括一卡
點114,該金屬外殼13包括一供該卡點114卡合之卡環131,藉由此結構,可使得該絕緣本體11與該金屬外殼13穩固結合。
另外,本發明更包括一可供該插頭結構1進行配合連接之插座結構2。當該插頭結構1配合連接該插座結構2時,係透過該插頭結構1之卡接件115的卡合部1156卡合於該插座結構2之金屬連接外殼23。
請參閱全部附圖所示,相較於習用技術,本創作具有以下優點:本創作透過該第二本體117之卡塊1171卡合於該第一本體116之卡槽1161中以及該第二本體117之該凸肋1172迫緊於該第一本體116內壁面中,藉以互相組構並固定,藉此,本創作插頭結構可有效提高該插頭結構1之穩定性。並且,透過該卡接件115的設計,可強化該卡接件115於該絕緣本體11內的較高的保持力,透過該卡點114以及該卡環131的設計,可使得該絕緣本體11與該金屬外殼13穩固結合。
綜上所述,本創作於使用時,為確實能達到其功效及目的,故本創作誠為一實用性優異之創作,為符合新型專利之申請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請,盼 審委早日賜准本創作,以保障創作人之辛苦創作,倘若 鈞局審委有任何稽疑,請不吝來函指示,創作人定當竭力配合,實感公便。
1‧‧‧插頭結構
11‧‧‧絕緣本體
116‧‧‧第一本體
117‧‧‧第二本體
13‧‧‧金屬外殼
Claims (7)
- 一種連接器結構,包括一插頭結構,該插頭結構至少包括:一絕緣本體,包括一基部與該基部向前延伸形成之一舌部,該舌部上設置有貫穿至該基部之一端子槽,且該絕緣本體包括互相組構之一第一本體與一第二本體,該第二本體之外壁面包括一卡塊以及至少一凸肋,該第一本體之內壁面包括一供該卡塊卡合之卡槽;複數端子,插設於該絕緣本體之該端子槽中;以及一金屬外殼,包覆於該絕緣本體之舌部外。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連接器結構,其中該絕緣本體外壁面包括一卡點,該金屬外殼包括一供該卡點卡合之卡環。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連接器結構,其中該絕緣本體內進一步插設有複數卡接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連接器結構,其中該卡接件具有一固定部,該固定部向前延伸形成一彈力臂,該彈力臂的末端向上延伸形成一卡合部,該固定部包括頂端向後延伸形成之一第一固定臂,底端向後延伸形成之一第二固定臂以及底端向前延伸形成之一第三固定臂。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連接器結構,更包括一可供該插頭結構進行連接之插座結構,至少包括:一連接本體,該連接本體上設置有一連接端子槽;複數連接端子,插設於該絕緣本體之該連接端子槽中;以及一金屬連接外殼,包覆於該連接本體外。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連接器結構,其中該金屬連接外殼包括至 少一供固定該連接本體於該金屬連接外殼內之鉚點。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連接器結構,其中該金屬連接外殼壁面向內凹設有至少一凹部,該連接本體包括有至少一卡合該凹部之凹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20453000 | 2012-09-07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493801U true TWM493801U (zh) | 2015-01-11 |
Family
ID=497080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215855U TWM493801U (zh) | 2012-09-07 | 2013-08-23 | 連接器結構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339379U (zh) |
TW (1) | TWM493801U (zh) |
-
2013
- 2013-06-07 CN CN2013203255319U patent/CN203339379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13-08-23 TW TW102215855U patent/TWM493801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339379U (zh) | 2013-12-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51645B (zh) | 電連接器組合 | |
US9948016B2 (en) | USB type connector having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components | |
TWI556524B (zh) | 連接器結構 | |
US8182283B2 (en) | Built-in USB3.0 receptacle connector | |
CN106936003B (zh) | 电插头连接器 | |
CN204167540U (zh) | 电连接器 | |
WO2015165416A1 (zh) | 可正反方向对插的usb插头 | |
TWM523217U (zh) | 線對板連接器 | |
TWM621401U (zh) | 具有對接孔的板端連接器 | |
CN105633732A (zh) | 一种Type-C防EMI插头连接器 | |
CN207398397U (zh) | 板对板连接器 | |
CN205319424U (zh) | 电池连接器 | |
TW201249018A (en) | USB wire connector and USB board connector | |
CN202178436U (zh) | 电源连接器的插座与插头 | |
JP3187262U (ja) | コネクタ構造 | |
CN201113090Y (zh) | 二合一电子连接器接头 | |
TWM493801U (zh) | 連接器結構 | |
CN201608397U (zh) | 整合型电连接器 | |
CN204464636U (zh) | 具有防误插结构的电连接器 | |
CN202094399U (zh) | 电连接器组合构造 | |
CN204156225U (zh) | 具有屏蔽片与卡掣弹臂一体式结构的连接器 | |
CN201663256U (zh) | Usb3.0连接器的改良 | |
CN204030053U (zh) | Usb插座连接器 | |
CN201919258U (zh) | 随身碟结构 | |
TWI412185B (zh) | 卡緣連接器及其組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K4K | Expiration of patent term of a granted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