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M470764U - 組合式飾品 - Google Patents

組合式飾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70764U
TWM470764U TW102219048U TW102219048U TWM470764U TW M470764 U TWM470764 U TW M470764U TW 102219048 U TW102219048 U TW 102219048U TW 102219048 U TW102219048 U TW 102219048U TW M470764 U TWM470764 U TW M47076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rc
base
side plate
convex portion
joi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190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Ben-Juy Basba
Original Assignee
Basba Benju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sba Benjuy filed Critical Basba Benjuy
Priority to TW1022190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70764U/zh
Publication of TWM4707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70764U/zh

Links

Landscapes

  • Adornments (AREA)

Description

組合式飾品
一種組合式飾品,尤指利用多重並接組合結構之飾品。
按,一般飾品、裝飾物品大多以平面或立體方式呈現,即是利用凹、凸、圓滑之曲線表現出形狀,但此種方式為呈現具體之單純形狀,代表著具體之事物,而無法表現出多重組合結構,是以,要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即為此行業相關業者所亟欲研究之課題所在。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在於,基體外側包覆有第一組合件,第一組合件外側包覆有第二組合件,第一組合件係設置有第一左側板與第一右側板,並使第一左側板與第一右側板分別設置於基體二側,第二組合件係設置有第二左側板與第二右側板,並使第二左側板設置於第一左側板遠離基體之側方,第二右側板設置於第一右側板遠離基體之側方,更可進一步依序包覆有第三組合件、第四組合件…,達到多重創新組合之飾品結構。
為達上述目的,本創作組合式飾品係設置有基體、第一組合件與第二組合件,基體係呈圓塊狀,基體之側表面形成有圓形之抵靠面;第一組合件係設置有第一左側板與第一右側板,第一左 側板係設置有第一左基部,第一左基部彎曲延伸有漸擴狀之第一左延伸部,使第一左延伸部二側分別形成有第一左弧凹部與第一左弧凸部,且第一左延伸部末端形成有第一結合凸部,而第一右側板係設置有第一右基部,第一右基部彎曲延伸有漸擴狀之第一右延伸部,使第一右延伸部二側分別形成有第一右弧凹部與第一右弧凸部,且第一右延伸部末端形成有第一結合凹部,第一左側板與第一右側板分別設置於基體二側,第一左基部接合於第一右基部,第一結合凸部接合於第一結合凹部,第一左弧凹部與第一右弧凹部靠合於基體之抵靠面,而第一左弧凸部與第一右弧凸部形成圓形狀;第二組合件係設置有第二左側板與第二右側板,第二左側板係設置有第二左基部,第二左基部彎曲延伸有漸擴狀之第二左延伸部,使第二左延伸部二側分別形成有第二左弧凹部與第二左弧凸部,且第二左延伸部末端形成有第二結合凹部,而第二右側板係設置有第二右基部,第二右基部彎曲延伸有漸擴狀之第二右延伸部,使第二右延伸部二側分別形成有第二右弧凹部與第二右弧凸部,且第二右延伸部末端形成有第二結合凸部,第二左側板設置於第一左側板遠離基體之側方,第二右側板設置於第一右側板遠離基體之側方,且第二左基部接合於第二右基部,第二結合凸部接合於第二結合凹部,第二左弧凹部靠合於第一左弧凸部,第二右弧凹部靠合於第一右弧凸部,且第二左弧凸部與第二右弧凸部形成圓形狀。
前述之組合式飾品,其中該抵靠面、第一左弧凹部、第一左弧凸部、第一結合凸部、第一右弧凹部、第一右弧凸部、第一結合凹部、第二左弧凹部、第二結合凸部、第二右弧凹部與第二結 合凹部之側表面設置有黏膠。
前述之組合式飾品,其中該第一結合凸部之側表面設置有第一左插孔,第一結合凹部之側表面設置有第一右插孔,且第一左插孔與第一右插孔係呈正對狀,並於第一左插孔與第一右插孔內設置有插梢。
前述之組合式飾品,其中該第二結合凹部之側表面設置有第二左插孔,第二結合凸部之側表面設置有第二右插孔,且第二左插孔與第二右插孔係呈正對狀,並於第二左插孔與第二右插孔內設置有插梢。
前述之組合式飾品,其中該基體、第一組合件與第二組合件之外側包覆有透明之封膠。
前述之組合式飾品,其中該第二組合件外側設置有第三組合件,第三組合件係設置有第三左側板與第三右側板,第三左側板係設置有第三左基部,第三左基部彎曲延伸有漸擴狀之第三左延伸部,使第三左延伸部二側分別形成有第三左弧凹部與第三左弧凸部,且第三左延伸部末端形成有第三結合凸部,而第三右側板係設置有第三右基部,第三右基部彎曲延伸有漸擴狀之第三右延伸部,使第三右延伸部二側分別形成有第三右弧凹部與第三右弧凸部,且第三右延伸部末端形成有第三結合凹部,第三左側板設置於第二左側板遠離基體之側方,第三右側板設置於第二右側板遠離基體之側方,且第三左基部接合於第三右基部,第三結合凸部接合於第三結合凹部,第三左弧凹部靠合於第二左弧凸部,第三右弧凹部靠合於第二右弧凸部,且第三左弧凸部與第三右弧凸部形成圓形狀。
前述之組合式飾品,其中該第三組合件外側設置有第四組合件,第四組合件係設置有第四左側板與第四右側板,第四左側板係設置有第四左基部,第四左基部彎曲延伸有漸擴狀之第四左延伸部,使第四左延伸部二側分別形成有第四左弧凹部與第四左弧凸部,且第四左延伸部末端形成有第四結合凹部,而第四右側板係設置有第四右基部,第四右基部彎曲延伸有漸擴狀之第四右延伸部,使第四右延伸部二側分別形成有第四右弧凹部與第四右弧凸部,且第四右延伸部末端形成有第四結合凸部,第四左側板設置於第三左側板遠離基體之側方,第四右側板設置於第三右側板遠離基體之側方,且第四左基部接合於第四右基部,第四結合凸部接合於第四結合凹部,第四左弧凹部靠合於第三左弧凸部,第四右弧凹部靠合於第三右弧凸部,且第四左弧凸部與第四右弧凸部形成圓形狀。
1‧‧‧基體
11‧‧‧抵靠面
12‧‧‧基板
13‧‧‧左側板
14‧‧‧右側板
2‧‧‧第一組合件
21‧‧‧第一左側板
211‧‧‧第一左基部
212‧‧‧第一左延伸部
213‧‧‧第一左弧凹部
214‧‧‧第一左弧凸部
215‧‧‧第一結合凸部
216‧‧‧第一左插孔
22‧‧‧第一右側板
221‧‧‧第一右基部
222‧‧‧第一右延伸部
223‧‧‧第一右弧凹部
224‧‧‧第一右弧凸部
225‧‧‧第一結合凹部
226‧‧‧第一右插孔
3‧‧‧第二組合件
31‧‧‧第二左側板
311‧‧‧第二左基部
312‧‧‧第二左延伸部
313‧‧‧第二左弧凹部
314‧‧‧第二左弧凸部
315‧‧‧第二結合凹部
316‧‧‧第二左插孔
32‧‧‧第二右側板
321‧‧‧第二右基部
322‧‧‧第二右延伸部
323‧‧‧第二右弧凹部
324‧‧‧第二右弧凸部
325‧‧‧第二結合凸部
326‧‧‧第二右插孔
4‧‧‧第三組合件
41‧‧‧第三左側板
411‧‧‧第三左基部
412‧‧‧第三左延伸部
413‧‧‧第三左弧凹部
414‧‧‧第三左弧凸部
415‧‧‧第三結合凸部
416‧‧‧第三左插孔
42‧‧‧第三右側板
421‧‧‧第三右基部
422‧‧‧第三右延伸部
423‧‧‧第三右弧凹部
424‧‧‧第三右弧凸部
425‧‧‧第三結合凹部
426‧‧‧第三右插孔
5‧‧‧第四組合件
51‧‧‧第四左側板
511‧‧‧第四左基部
512‧‧‧第四左延伸部
513‧‧‧第四左弧凹部
514‧‧‧第四左弧凸部
515‧‧‧第四結合凹部
52‧‧‧第四右側板
521‧‧‧第四右基部
522‧‧‧第四右延伸部
523‧‧‧第四右弧凹部
524‧‧‧第四右弧凸部
525‧‧‧第四結合凸部
6‧‧‧黏膠
7‧‧‧插梢
8‧‧‧封膠
第一圖 係為本創作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外觀圖。
第二圖 係為本創作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上視圖。
第三圖 係為本創作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一)。
第四圖 係為本創作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二)。
第五圖 係為本創作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外觀圖。
第六圖 係為本創作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上視圖。
第七圖 係為本創作之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八圖 係為本創作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外觀圖。
第九圖 係為本創作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之上視圖。
第十圖 係為本創作之第三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十一圖 係為本創作第一結合方式之示意圖。
第十二圖 係為本創作第二結合方式之示意圖。
第十三圖 係為本創作第三結合方式之示意圖。
請參閱第一圖至第四圖所示,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創作係設置有基體1、第一組合件2與第二組合件3,其中:該基體1係呈圓塊狀,基體1之側表面形成有圓形之抵靠面11,並且基體1係可由基板12、左側板13及右側板14活動並接組合。
該第一組合件2係設置有第一左側板21與第一右側板22,第一左側板21係設置有第一左基部211,第一左基部211彎曲延伸有漸擴狀之第一左延伸部212,使第一左延伸部212二側分別形成有第一左弧凹部213與第一左弧凸部214,且第一左延伸部212末端形成有第一結合凸部215,而第一右側板22係設置有第一右基部221,第一右基部221彎曲延伸有漸擴狀之第一右延伸部222,使第一右延伸部222二側分別形成有第一右弧凹部223與第一右弧凸部224,且第一右延伸部222末端形成有第一結合凹部225。
該第二組合件3係設置有第二左側板31與第二右側板32,第二左側板31係設置有第二左基部311,第二左基部311彎曲延伸有漸擴狀之第二左延伸部312,使第二左延伸部312二側分別形成有第二左弧凹部313與第二左弧凸部314,且第二左延伸部312末端形成有第二結合凹部315,而第二右側板32係設置有第二右基部321,第二右基部321彎曲延伸有漸擴狀之第二右延伸部322,使第二右延伸部322二側分別形成有第二右弧凹部323與第二右弧凸部324,且第二 右延伸部322末端形成有第二結合凸部325。
當本創作於組合時,係先將第一組合件2之第一左側板21與第一右側板22分別設置於基體1二側,第一左基部211接合於第一右基部221,第一結合凸部215接合於第一結合凹部225,第一左弧凹部213與第一右弧凹部223靠合於基體1之抵靠面11,而第一左弧凸部214與第一右弧凸部224形成圓形狀。續將第二組合件3之第二左側板31設置於第一左側板21遠離基體1之側方,第二右側板32設置於第一右側板22遠離基體1之側方,且第二左基部311接合於第二右基部321,第二結合凹部315接合於第二結合凸部325,第二左弧凹部313靠合於第一左弧凸部214,第二右弧凹部323靠合於第一右弧凸部224,且第二左弧凸部314與第二右弧凸部324形成圓形狀。
藉上,利用第一組合件2與第二組合件3之組裝,使本創作表面形成有第一左弧凹部213與第一右弧凹部223以及第二左弧凸部314與第二右弧凸部324所形成之圓形狀,而第一結合凸部215與第一結合凹部225以及第二結合凹部315與第二結合凸部325形成有弧形狀,而可類似為由生生不息之陰陽太極變化組合成先天八卦飾品,達到多重創新組合之飾品結構。
請參閱第五圖至第七圖所示,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創作第二較佳實施例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之不同處在於,第二組合件3外側設置有第三組合件4,而第三組合件4係設置有第三左側板41與第三右側板42,第三左側板41係設置有第三左基部411,第三左基部411彎曲延伸有漸擴狀之第三左延伸部412,使第三左延伸部412二側分別形成有第三左弧凹部413與第三左弧凸部414,且第三左延伸部412末端形成有第三結合凸部415,而第三右側板42係設置 有第三右基部421,第三右基部421彎曲延伸有漸擴狀之第三右延伸部422,使第三右延伸部422二側分別形成有第三右弧凹部423與第三右弧凸部424,且第三右延伸部422末端形成有第三結合凹部425。將第三左側板41設置於第二左側板31遠離基體1之側方,第三右側板42設置於第二右側板32遠離基體1之側方,且第三左基部411接合於第三右基部421,第三結合凸部415接合於第三結合凹部425,第三左弧凹部413靠合於第二左弧凸部314,而第三右弧凹部423靠合於第二右弧凸部324,且第三左弧凸部414與第三右弧凸部424形成圓形狀,以構成多重創新變化組合之飾品結構。
請參閱第八圖至第十圖所示,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創作第三較佳實施例與前述第二較佳實施例之不同處在於,該第三組合件4外側設置有第四組合件5,第四組合件5係設置有第四左側板51與第四右側板52,第四左側板51係設置有第四左基部511,第四左基部511彎曲延伸有漸擴狀之第四左延伸部512,使第四左延伸部512二側分別形成有第四左弧凹部513與第四左弧凸部514,且第四左延伸部512末端形成有第四結合凹部515,而第四右側板52係設置有第四右基部521,第四右基部521彎曲延伸有漸擴狀之第四右延伸部522,使第四右延伸部522二側分別形成有第四右弧凹部523與第四右弧凸部524,且第四右延伸部522末端形成有第四結合凸部525,並使第四左側板51設置於第三左側板41遠離基體1之側方,第四右側板52設置於第三右側板42遠離基體1之側方,且第四左基部511接合於第四右基部521,第四結合凹部515接合於第四結合凸部525,第四左弧凹部513貼合於第三左弧凸部414,第四右弧凹部523貼合於第三右弧凸部424,且第四左弧凸部514與第四右弧凸部524 形成圓形狀。
請參閱第十一圖至第十三圖所示,由第十一圖配合第一圖中可看出,本創作係利用黏膠6塗佈於抵靠面11、第一左弧凹部213、第一左弧凸部214、第一結合凸部215、第一右弧凹部223、第一右弧凸部224、第一結合凹部225、第二左弧凹部313、第二左弧凸部314、第二結合凹部315、第二右弧凹部323、第二右弧凸部324與第二結合凸部325,讓第一組合件2黏合於基體1、第二組合件3黏合於第一組合件2,並於第二組合件3之第二左弧凸部314、第二右弧凸部324,與第三組合件4之第三左弧凹部413、第三右弧凹部423、第三結合凸部415與第三結合凹部425表面塗佈黏膠6,以讓第三組合件4黏合於第二組合件3形成固定。由第十二圖中可看出,該第一結合凸部215之側表面設置有第一左插孔216,第一結合凹部225之側表面設置有第一右插孔226,且第一左插孔216與第一右插孔226係呈正對狀,並於第一左插孔216與第一右插孔226內設置有插梢7,第二結合凹部315之側表面設置有第二左插孔316,第二結合凸部325之側表面設置有第二右插孔326,且第二左插孔316與第二右插孔326係呈正對狀,並於第二左插孔316與第二右插孔326內設置有插梢7,而第三結合凸部415之側表面設置有第三左插孔416,第三結合凹部425之側表面設置有第三右插孔426,且第三左插孔416與第三右插孔426係呈正對狀,並於第三左插孔416與第三右插孔426內設置有插梢7,藉此依序固定第一組合件2、第二組合件3與第三組合件4。而由第十三圖中可看出,該基體1、第一組合件2、第二組合件3、第三組合件4與第四組合件5之外側包覆有透明之封膠8,並利用透明之封膠8固定基體1、第一組合件2、第二組合件3、 第三組合件4與第四組合件5。
1‧‧‧基體
11‧‧‧抵靠面
12‧‧‧基板
13‧‧‧左側板
14‧‧‧右側板
2‧‧‧第一組合件
21‧‧‧第一左側板
212‧‧‧第一左延伸部
213‧‧‧第一左弧凹部
214‧‧‧第一左弧凸部
215‧‧‧第一結合凸部
22‧‧‧第一右側板
222‧‧‧第一右延伸部
223‧‧‧第一右弧凹部
224‧‧‧第一右弧凸部
225‧‧‧第一結合凹部
3‧‧‧第二組合件
31‧‧‧第二左側板
311‧‧‧第二左基部
312‧‧‧第二左延伸部
313‧‧‧第二左弧凹部
314‧‧‧第二左弧凸部
315‧‧‧第二結合凹部
32‧‧‧第二右側板
321‧‧‧第二右基部
322‧‧‧第二右延伸部
323‧‧‧第二右弧凹部
324‧‧‧第二右弧凸部
325‧‧‧第二結合凸部

Claims (7)

  1. 一種組合式飾品,係設置有基體、第一組合件與第二組合件,其中:該基體係呈圓塊狀,基體之側表面形成有圓形之抵靠面;該第一組合件係設置有第一左側板與第一右側板,第一左側板係設置有第一左基部,第一左基部彎曲延伸有漸擴狀之第一左延伸部,使第一左延伸部二側分別形成有第一左弧凹部與第一左弧凸部,且第一左延伸部末端形成有第一結合凸部,而第一右側板係設置有第一右基部,第一右基部彎曲延伸有漸擴狀之第一右延伸部,使第一右延伸部二側分別形成有第一右弧凹部與第一右弧凸部,且第一右延伸部末端形成有第一結合凹部,第一左側板與第一右側板分別設置於基體二側,第一左基部接合於第一右基部,第一結合凸部接合於第一結合凹部,第一左弧凹部與第一右弧凹部靠合於基體之抵靠面,而第一左弧凸部與第一右弧凸部形成圓形狀;該第二組合件係設置有第二左側板與第二右側板,第二左側板係設置有第二左基部,第二左基部彎曲延伸有漸擴狀之第二左延伸部,使第二左延伸部二側分別形成有第二左弧凹部與第二左弧凸部,且第二左延伸部末端形成有第二結合凹部,而第二右側板係設置有第二右基部,第二右基部彎曲延伸有漸擴狀之第二右延伸部,使第二右延伸部二側分別形成有第二右弧凹部與第二右弧凸部,且第二右延伸部末端形成有第二結合凸部,第二左側板設置於第一左側板遠離基體之側方,第二右側板設置於第一右側板遠離基體之側方,且第二左基部接合於第二右基部,第二結合 凹部接合於第二結合凸部,第二左弧凹部靠合於第一左弧凸部,第二右弧凹部靠合於第一右弧凸部,且第二左弧凸部與第二右弧凸部形成圓形狀。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組合式飾品,其中該抵靠面、第一左弧凹部、第一左弧凸部、第一結合凸部、第一右弧凹部、第一右弧凸部、第一結合凹部、第二左弧凹部、第二結合凹部、第二右弧凹部與第二結合凸部之側表面設置有黏膠。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組合式飾品,其中該第一結合凸部之側表面設置有第一左插孔,第一結合凹部之側表面設置有第一右插孔,且第一左插孔與第一右插孔係呈正對狀,並於第一左插孔與第一右插孔內設置有插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組合式飾品,其中該第二結合凹部之側表面設置有第二左插孔,第二結合凸部之側表面設置有第二右插孔,且第二左插孔與第二右插孔係呈正對狀,並於第二左插孔與第二右插孔內設置有插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組合式飾品,其中該基體、第一組合件與第二組合件之外側包覆有透明之封膠。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組合式飾品,其中該第二組合件外側設置有第三組合件,第三組合件係設置有第三左側板與第三右側板,第三左側板係設置有第三左基部,第三左基部彎曲延伸有漸擴狀之第三左延伸部,使第三左延伸部二側分別形成有第三左弧凹部與第三左弧凸部,且第三左延伸部末端形成有第三結合凸部,而第三右側板係設置有第三右基部,第三右基部彎曲延伸有漸擴狀之第三右延伸部,使第三右延伸部二側分別形成有 第三右弧凹部與第三右弧凸部,且第三右延伸部末端形成有第三結合凹部,第三左側板設置於第二左側板遠離基體之側方,第三右側板設置於第二右側板遠離基體之側方,且第三左基部接合於第三右基部,第三結合凸部接合於第三結合凹部,第三左弧凹部靠合於第二左弧凸部,第三右弧凹部靠合於第二右弧凸部,且第三左弧凸部與第三右弧凸部形成圓形狀。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組合式飾品,其中該第三組合件外側設置有第四組合件,第四組合件係設置有第四左側板與第四右側板,第四左側板係設置有第四左基部,第四左基部彎曲延伸有漸擴狀之第四左延伸部,使第四左延伸部二側分別形成有第四左弧凹部與第四左弧凸部,且第四左延伸部末端形成有第四結合凹部,而第四右側板係設置有第四右基部,第四右基部彎曲延伸有漸擴狀之第四右延伸部,使第四右延伸部二側分別形成有第四右弧凹部與第四右弧凸部,且第四右延伸部末端形成有第四結合凸部,第四左側板設置於第三左側板遠離基體之側方,第四右側板設置於第三右側板遠離基體之側方,且第四左基部接合於第四右基部,第四結合凸部接合於第四結合凹部,第四左弧凹部靠合於第三左弧凸部,第四右弧凹部靠合於第三右弧凸部,且第四左弧凸部與第四右弧凸部形成圓形狀。
TW102219048U 2013-10-14 2013-10-14 組合式飾品 TWM4707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19048U TWM470764U (zh) 2013-10-14 2013-10-14 組合式飾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219048U TWM470764U (zh) 2013-10-14 2013-10-14 組合式飾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70764U true TWM470764U (zh) 2014-01-21

Family

ID=503481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19048U TWM470764U (zh) 2013-10-14 2013-10-14 組合式飾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7076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58149A (zh) * 2018-02-10 2018-06-15 中国美术学院 一种可分合饰品的单体及合体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58149A (zh) * 2018-02-10 2018-06-15 中国美术学院 一种可分合饰品的单体及合体结构
CN108158149B (zh) * 2018-02-10 2023-08-08 中国美术学院 一种可分合饰品的单体及合体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D610212S1 (en) Cubical building element
JP3126446U (ja) 木製床板
EP1944267A4 (en) COMPOUND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USD553203S1 (en) Construction toy component
LV14316A (lv) Detaļu slēgsavienojuma veidošanas ierīce, tā veidošanas paņēmiens un pielietojumi
KR102094641B1 (ko) 6-웨이 커넥터모듈
USD591075S1 (en) Work station
USD599205S1 (en) Textured pull cap
TWD109136S1 (zh) 連接器(四)
USD644165S1 (en) Aircraft with exterior surface ornamentation
WO2009117748A3 (en) A pressing tool
WO2017080483A1 (zh) 多功能拼接积木构件
TWM470764U (zh) 組合式飾品
WO2007140446A3 (en) Desktop
TWD109138S1 (zh) 連接器(八)
CN208137368U (zh) 一种压缝头以及打胶装置
TWD121562S1 (zh) 連結件
USD560302S1 (en) Light
KR20160029424A (ko) 종이 완구
WO2019109465A1 (zh) 一种模块化照明装置的走线电路
CN203000171U (zh) 多向组合框形单元
TWD195993S (zh) 窗角結構壁面防裂元件
JP3085885U (ja) プラスチック板の接合構造
TWM459089U (zh) 工具盒結構
TWM505238U (zh) 適用於組合櫃連接器之組合櫃板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