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66643B - 一種控制複合材料單位面積纖維含浸量的製造方法及其成品 - Google Patents
一種控制複合材料單位面積纖維含浸量的製造方法及其成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866643B TWI866643B TW112145475A TW112145475A TWI866643B TW I866643 B TWI866643 B TW I866643B TW 112145475 A TW112145475 A TW 112145475A TW 112145475 A TW112145475 A TW 112145475A TW I866643 B TWI866643 B TW I866643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fiber
- fiber yarn
- bundle
- yarn bundle
- tooth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5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9000003733 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5470 impregn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29920000049 Carbon (fib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4917 carbon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3365 glass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29920005992 thermoplastic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41000208202 Linaceae Species 0.000 claims 2
- 235000004431 Linum usitatissimum Nutrition 0.000 claims 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92 spre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791 soa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002 slurr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520 comb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57 fib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1 pre-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203 pre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0 scra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Abstract
一種控制複合材料單位面積纖維含浸量的製造方法,其步驟包含:導入一第一纖維紗束朝向一第一路徑運行,以及一第二纖維紗束朝向一第二路徑運行,其中,該第一纖維紗束與該二纖維紗束的一重量比介於2:3至7:3之間;含浸該第二纖維紗束並限制該第一纖維紗束與該二纖維紗束上下間隔且左右交錯的排列;加熱加壓使得該第一纖維紗束與該二纖維紗束上下相互靠攏並且左至右的水平對齊,形成單層的該纖維增強複合材料。
Description
一種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製作方法,特別是一種控制複合材料單位面積纖維含量的製造方法及其纖維增強複合材料。
纖維增強複合材料是現今相當廣泛使用的一種複材,透過纖維材料浸潤樹脂技術,使得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具備高強度且重量輕的特性,並且廣泛應用於各種航空、軍事、汽車、電子或民生產品及用品中。現有技術中一連續纖維材料通常透過展紗並浸潤於一樹脂中,以利樹脂能完整含浸於各纖維內以及各纖維之間。
然而,纖維紗束經由樹脂浸潤於後便不易再調整纖維紗束與樹脂之間比例,若是樹脂比例過高往往導致成品單位面積樹脂含浸量(resin content,RC)過高並導致物性強度不足等問題。
以往,該纖維紗束經由流體狀的該樹脂浸潤後,多以刮除纖維表面多餘的該樹脂為方法以減少樹脂含量,但此方法往往難以準確控制該樹脂比例,而影響該成品品質。
當該纖維紗束是以粉末狀的樹脂浸潤後,該粉末狀的樹脂以吸附於該纖維紗束表面,便難以再用刮除纖維表面方式去除粉末狀的該樹脂,並
且也容易造成該纖維紗束損傷,因此提供一種連續纖維可有效調整含浸後纖維紗束與熱塑性樹脂間比例為相關領域著重發展之目標。
有鑑於目前既有纖維強化樹脂的製造技術及克服上述之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控制複合材料單位面積纖維含浸量的製造方法,其步驟包含:導入複數個纖維紗束;界定其中一部分的該纖維紗束為一第一纖維紗束朝向一第一路徑運行,且另一部份的該纖維紗束為一第二纖維紗束朝向一第二路徑運行,且各該纖維紗束水平方向擴展為複數根纖維,其中,該第一纖維紗束與該二纖維紗束的一重量比介於2:3至7:3之間;於該第二路徑設置盛裝有一樹脂材料的一含浸空間含浸該第二纖維紗束;限制該第一纖維紗束與該二纖維紗束上下間隔排列,且上下間各該纖維紗束左右交錯的排列;提供各該纖維紗束一加熱溫度以及一壓力,使得上下間隔並且左右交錯分布的各該纖維紗束經由該壓力而上下相互靠攏並且左至右的水平對齊,形成單層的該纖維增強複合材料。
其中,該樹脂材料為熱塑型樹脂粉體。
其中,該第二路徑位置於該第一路徑下方,且該第一路徑以及該第二路徑的一運行方向相同該纖維紗束的材料包含碳纖維、金屬纖維、玻璃纖維、亞麻纖維、尼龍纖維或是上述之組合。
其中,該第一纖維紗束與該第二纖維紗束之材料不同。
其中,一雙層定位齒梳於該第二纖維紗束含浸後承接該第一路徑以及該第二路徑的各該纖維紗束,該雙層定位齒梳分別包含位置於上方的一第一齒部以及位置於下方的一第二齒部,該第一齒部包含至少一個第一齒組,該第二齒部包含至至少一個第二齒組,該第一齒組以及該第二齒組分別包含至少一個齒槽,且該第一齒組以及該第二齒組利用該齒槽分別接收該第一纖維紗
束以及該第二纖維紗束通過,其中,該第一齒組與該第二齒組位置左至右方向地交錯設置。
進一步地,本發明透過上述製造方法所形成之單層狀的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包含複數個纖維紗束,界定其中一部分的該纖維紗束為一第一纖維紗束以及另一部份的該纖維紗束為一第二纖維紗束,該第一纖維紗束與一第二纖維紗束的一重量比介於2:3至7:3之間,其中,該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一樹脂含浸量(Resin content,RC比,RC%)低於50%。
進一步地,包含複數個該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疊合後加壓加熱成形。
進一步地,該纖維紗束的材料包含碳纖維、金屬纖維、玻璃纖維、亞麻纖維、尼龍纖維或是上述之組合。
進一步地,該第一纖維紗束與一第二纖維紗束所選之材料不同。
本發明透過各該纖維紗束上下雙層分佈,以及配合該雙層定位齒梳將各該纖維紗束上下交錯的方式整束排列的特徵,如此,該纖維紗束於浸潤到加熱加壓成型前皆可以維持雙層分佈的排列,進一步使得各該纖維紗束所構成之該幅寬在製作過程中,可以大抵的維持在一定的範圍內,有效的避免翻紗(尤其是較外兩側的各該纖維紗束。
除此之外,還可以透過該第一纖維紗束以及該第二纖維紗束調配,具彈性化的選擇該纖維紗束F披覆該樹脂粉體之多寡,並根據該第一纖維紗束以及該第二纖維紗束調配需求加以控制各該纖維紗束的間距、排列均勻性以及該幅寬的功能,達到調整該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整體樹脂含量(Resin content,RC比,RC%)以及單位面積纖維重(Fiber Areal Weight,FAW(g/m2))的作用。再加上各該纖維紗束以上下交錯的方式排列接收該加熱溫度以及該壓力,
可以有效的避免各纖維紗束因加熱而纖維收縮並防止該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產生縫隙。
值得注意的是,本發明所提供之控制複合材料單位面積纖維含浸量的製造方法,該纖維紗束還可以包含至少兩種不同材料,如此便可以依據所需製成包含多種材料該纖維增強複合材料,並且依據該纖維紗束材料的選擇調整朝向一第一路徑與一第二路徑運行之該纖維紗束比例。
10:導紗裝置
11:導紗軸
20:紗束處理裝置
22:可調式針梳
30:含浸裝置
311:含浸空間
32:第一展紗模組
33:第二展紗模組
34:展紗桿
35:進氣口
40:熱加工成型模組
41:預加熱裝置
42:雙層定位齒梳
421:第一齒部
4211:第一齒組
422:第二齒部
4221:第二齒組
423:齒槽
50:捲收裝置
M:纖維增強複合材料
F:纖維紗束
F1:第一纖維紗束
F2:第二纖維紗束
G:高壓氣體
P:樹脂粉體
S1-S5:步驟
圖1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製造流程俯視圖
圖2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製造流程側視圖
圖3A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部分放大示意圖
圖3B為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部分放大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步驟方塊圖
請參考圖1、圖2以及圖4,其為本發明所提供一種控制複合材料單位面積纖維含浸量的製造方法,根據一連續纖維經由樹脂浸潤以及製成板材/片材的一纖維增強複合材料M製程之需求。整體製程設備於一前端至一後端大抵上依序可包含一導紗裝置10、一第一展紗模組32一第二展紗模組33、一含浸裝置30、一雙層定位齒梳42以及一熱加工成型模組40。控制複合材料單位面積纖維含浸量的製造方法之步驟包含:步驟S1,導入複數個纖維紗束F:提供一張力於各該纖維紗束F,使各該纖維紗束F間隔排列並於同一方向前進;
本實施例中,透過該導紗裝置10設置的至少個導紗軸11放置至複數個該纖維紗束F,經由一張力引導裝置引導各該纖維紗束F於該張力下運行,使得各該纖維紗束F得以朝向同一方向運行。本實施例中,該導紗裝置10,複數個纖維紗束F會先分別纏繞於中空柱狀的一紗筒上,複數個纖維紗束F可以分別對應該紗筒緊密套設於該導紗軸11上並與其連動,以利後續裝置之展紗浸潤處理。
較佳的,該張力引導裝置可以為一電動馬達,透過該電動馬達自動轉動以連動導紗軸11以及該紗筒的對該纖維紗束F捲緊或張放的程度,達到張力控制的效果,除前述電動操控外,亦可為人工手動調整張力,於此不限定。
其中,該纖維紗束F可為多根纖維紗線所組成,本實施例所使用的該纖維紗束F的材料為一碳纖維,但其他可製為板材或片材之該纖維紗束F亦可使用,例如金屬纖維、玻璃纖維、亞麻纖維、尼龍纖維等纖維材料或是上述之組合。
進一步的包含一紗束處理裝置20以接收來自該導紗裝置10引導之各該纖維紗束F。該紗束處理裝置20可以依據該纖維紗束F的類型的選用以決定是否對該纖維紗束F進行一前處理。
所述前處理,可為去除該碳纖維紗束的表面水氣或是表面上所塗佈用以改質或是防止毛絲的產生的漿料。避免該碳纖維紗束因漿料沾黏而不易展開,進而影響該碳纖維紗束展紗後各纖維紗線分布的均勻度及厚度。
步驟S2,展紗分徑排列:界定其中部分的該纖維紗束F為一第一纖維紗束F1朝向一第一路徑運行,且另一部份的該纖維紗束F為一第二纖維紗束F2朝向一第二路徑運行,且各該纖維紗束F水平方向擴展為複數根纖維。
其中,該纖維紗束F中,該第一纖維紗束F1與該二纖維紗束F2的一重量比介於2:3至7:3之間。
其中,該第一路徑以及該第二路徑的一運行方向相同,且該第二路徑位置於該第一路徑下方的與該第一路徑間隔設置。
本實施例中,透過該可調式針梳22、該第一展紗模組32以及該第二展紗模組33以達成展紗以及分徑(該第一路徑以及該第二路徑)的效果。
其中,該可調式針梳22位置於該近端以接收來自該導紗裝置10或該紗束處理裝置20引導之各該纖維紗束F。
該第一展紗模組32以及該第二展紗模組33上下對應的設置並且分別界定出該第一路徑以及該第二路徑,使得該第一纖維紗束F1以及該第二纖維紗束F2可以分別經由該第一展紗模組32以及該第二展紗模組33引導分開運行。於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展紗模組32以及該第二展紗模組33分別利用至少一個展紗桿34以將各該纖維紗束F於水平方向擴展為複數根纖維。
進一步地,該可調式針梳22也可以在承接複數個該纖維紗束F時,便將該第一纖維紗束F1以及該第二纖維紗束F2上下的區分,對應該第一路徑以及該第二路徑,使複數個該纖維紗束F朝向該第一路徑以及朝向該第二路徑運行時得以在展紗前平均間隔排列,避免第一展紗模組32以及該第二展紗模組33於展紗時,各該纖維紗束F之間互相擠壓或是過於分散而造成後續板材/片材產生間隙或斷裂。
透過該可調式針梳22的調整,使得各該纖維紗束F可以等距離間隔分布,除了可以有效的控制展紗後整體的一幅寬,有助於後續一樹脂披覆時各該纖維紗束F的含浸程度,以及各該纖維紗束F收束時的效果。
透過該展紗桿34所設置的位置、角度、直徑大小以及數量,達到增減各該纖維紗束F之張力的效果,有助於調整該纖維紗束F之展紗幅度。
步驟S3,含浸至少一個該纖維紗束F:利用一樹脂材料含浸沿該第一路徑或該第二路徑運行的該纖維紗束F。其中,一含浸空間311空間盛裝有該樹脂材料,且該第一路徑或該第二路徑經過該含浸空間311。
本實施例中,一含浸裝置30構成該含浸空間311於其中,且該含浸空間311承裝一樹脂粉體P,並透過該樹脂粉體P進行披覆的程序。其中,位於下方的該第二路徑經過該含浸空間311,且該第二展紗模組33位置於含浸空間311,該含浸裝置30承接沿該第二路徑運行的第二纖維紗束F2。
較佳的,該樹脂粉體P為熱塑型樹脂粉體。該含浸裝置30對應該含浸空間311包含複數個進氣口35,複數個進氣口35連接一氣體供應源,使得一高壓氣體G得以經過複數個進氣口35噴入該含浸空間311,使得該樹脂粉體P浮起並於該含浸空間311產生流體化現象,其中,該氣體供應源可以是一空壓機。
當該第二纖維紗束F2於該含浸空間311運行並接受該第二展紗模組33展紗時,該第二纖維紗束F2會與該展紗桿34之間產生摩擦,以促使該第二纖維紗束F2表面產生靜電荷有助於吸附該樹脂粉體P於各該第二纖維紗束F2之表面,提高該第二纖維紗束F2中各纖維的含浸效果。
配合該高壓氣體引入,除了使該樹脂粉體P流體化並且披覆於該第二纖維紗束F2表面,該高壓氣體G還可以連帶該樹脂粉體P衝擊該第二纖維紗束F2,以助於該第二纖維紗束F2的展紗效果以及該樹脂粉體P進入各纖維間,使該第二纖維紗束F2及各纖維每處皆可均一披覆有該樹脂粉體P。
在有多個該纖維紗束F同時含浸該樹脂粉體P時,該第一展紗模組32以及該第二展紗模組33上下對應的設置可以確保沿該第一路徑以及該第二路徑運行的各該纖維紗束F之間的間隔距離充足,並且使各該纖維紗束F得以有足夠的展紗空間。
步驟S4,整束限位:承接上下對應該第一路徑以及該第二路徑的各該纖維紗束F,並限制上下對應的至少二個該纖維紗束F左右交錯的排列。
請參考圖3A以及圖3B,本實例中,利用該雙層定位齒梳42使得複數個該第一纖維紗束F1與複數個第二纖維紗束F2得以上下靠攏雙層並且左右交錯的排列。該雙層定位齒梳42為朝左至右方向延伸之桿狀/板狀。該雙層定位齒梳42左至右方向延伸的二長邊分別包含一第一齒部421以及一第二齒部422。
該第一齒部421包含複數個第一齒組4211,且各該第一齒組4211沿其中一個該長邊距離的間隔設置。該第二齒部422包含複數個第二齒組4221,且各該第二齒組4221沿另一個該長邊等距離的間隔設置。
其中,該雙層定位齒梳42以該第一齒部421位置於第二齒部422之上方的設置,且該第一齒部421的複數個該齒槽423以及該第二齒部422的複數個該齒槽423分別接收該第一纖維紗束F1以及該第二纖維紗束F2通過。
其中,該第一齒組4211與該第二齒組4221位置左至右方向交錯設置。
其中,該第一齒組4211與該第二齒組4221凹設有至少一個齒槽423。
該第一齒部421以及該第二齒部422用以整束並且限制複數個該第一纖維紗束F1以及複數個該第二纖維紗束F2的相對位置,以使得各該纖維紗束F以上下雙層且左右交錯的方式通過。如此,各該纖維紗束F經由該第一齒部421以及該第二齒部422的引導收束時,除了可以呈現雙層減少各該纖維紗束F翻轉或翻折而產生的翻紗問題,利用該雙層定位齒梳42左至右方向延伸之長度條件下,各該纖維紗束F之間距的以固定並且使該纖維紗束F整體左至右的維持於一定的幅寬。
值得注意的地方是,該第一齒組4211的數量與該第二齒組4221的數量,或是該第一齒組4211以及該第二齒組4221中該齒槽423數量的差異與否,可以透過複數個該第一纖維紗束F1以及複數個該第二纖維紗束F2數量之配置以決定。同時的該第一齒組4211對應該第二齒組4221的相對位置以及該第一齒組4211與該第二齒組4221該齒槽423數量進一步地限定個該第一纖維紗束F1以及各該第二纖維紗束F2之間的相對位置。
舉例而言,圖3A中該第一齒組4211的數量與該第二齒組4221的數量相同,且該第一齒組4211與該第二齒組4221皆僅有一個該齒槽423,相鄰的二個該齒槽423分別位置於一第一齒部421以及該一第二齒部422,且相鄰的二個該齒槽423座有交錯設置。
舉例而言,圖3B中與前述不同之處再於,且該第一齒組4211僅有一個該齒槽423,而該第二齒組4221凹設有二個該齒槽423,如此,每二個位置於該一第二齒部422的該齒槽423之間設置有一個位置該第一齒部421的該齒槽423。
步驟S5,成型:提供各該纖維紗束F一加熱溫度以及一壓力,使得上下交錯分布的各該纖維紗束F經由該壓力而上下相互靠攏並且左至右的水平對齊,形成單層的該纖維增強複合材料M。
該纖維紗束F接著進入該熱加工成型模組40,該熱加工成型模組40,並提供各該纖維紗束F一加熱溫度以及上至下方向的該壓力,於此時,上下交錯分布的各該纖維紗束F會經由該壓力而上下相互靠攏並且左至右方向的水平對齊,同時的,由於該樹脂粉體P因該加熱溫度軟化成熔融態,使得該第二纖維紗束F2表面上該樹脂粉體P的除了可以浸潤至該第二纖維紗束F2內,該樹脂粉體P還可以流動至相鄰於的該第一纖維紗束F1及/或該第二纖維紗束F2該
纖維並達到浸潤效果,同時的左右緊密融合經上下相互靠攏對齊的各該纖維紗束F,使得各該纖維紗束F得以定型為該纖維增強複合材料M。
其中,該熱加工成型模組40可為一雙鋼帶熱壓機或是一加熱加壓滾筒(Roller)。
較佳的,於該熱加工成型模組40前,包含一預加熱裝置41,該預加熱裝置41可以依據整體製程條件、該纖維紗束F種類以及該樹脂粉體P種類的選用以決定是否對披覆有該樹脂粉體P的該纖維紗束F進行一預加熱程序以及該預加熱程序之條件參數。
本發明透過各該纖維紗束F於該含浸裝置30的上下雙層分佈,以及配合該雙層定位齒梳42將各該纖維紗束F上下交錯的方式整束排列的特徵,該雙層定位齒梳42的該第一齒部421以及該第二齒部422可以直接承接來自該第一路徑以及該第二路徑運行的該纖維紗束F。如此,該纖維紗束F於浸潤到加熱加壓成型前皆可以維持雙層分佈的排列,進一步使得各該纖維紗束F所構成之該幅寬在製作過程中,可以大抵的維持在一定的範圍內,有效的避免翻紗(尤其是較外兩側的各該纖維紗束F)。
除此之外,還可以透過該第一纖維紗束F1以及該第二纖維紗束F2比例之調配,本發明所提供之方法可以具彈性且精準的選擇該纖維紗束F披覆該樹脂粉體P之多寡,以產生整體樹脂含浸量(Resin content,RC比,RC%)可以低於50%的該纖維增強複合材料M。
根據該第一纖維紗束F1以及該第二纖維紗束F2調配需求加以控制各該纖維紗束F的間距、排列均勻性以及該幅寬的功能,達到調整該纖維增強複合材料M的整體樹脂含浸量(Resin content,RC比,RC%)以及單位面積纖維重(Fiber Areal Weight,FAW(g/m2))的作用。再加上各該纖維紗束F以上下交錯
的方式排列接收該加熱溫度以及該壓力,可以有效的避免各纖維紗束因加熱而纖維收縮並防止該纖維增強複合材料M產生縫隙。
值得注意的是,本發明所提供之控制複合材料單位面積纖維含浸量的製造方法,該纖維紗束F還可以包含至少兩種不同材料,舉例而言,以該第一纖維紗束F1為該碳纖維,該第二纖維紗束F2為該玻璃纖維紗束,如此便可以依據所需製成包含多種材料該纖維增強複合材料M,並且依據該纖維紗束F材料的選擇調整朝向一第一路徑與一第二路徑運行之該纖維紗束F比例。
除此之外,由於該纖維增強複合材料M的整體樹脂含量(Resin content,RC比,RC%)可以精準的調控,本發明所完成之該纖維增強複合材料M還可以進一步得疊層後進行二次加壓加熱,產生多層結構之成品。舉例而言,製作樹脂含浸量(Resin content,RC比,RC%)較高(如大於40%)的單層狀的該纖維增強複合材料M後,再將該纖維增強複合材料M疊合並二次加壓加熱成形,使各層間該纖維增強複合材料M也可以透過足夠的樹脂含量達到相互黏合效果、確保各層間含浸效果以及穩定該纖維增強複合材料M疊合後之成品品質。
進一步地,該預加熱裝置41與該雙層定位齒梳42的相對設置位置並不限制,該雙層定位齒梳42可以設置於該預加熱裝置41前及/或後,且該預加熱裝置41僅限制設置於該熱加工成型模組40前。
或是,該雙層定位齒梳42的設置數量並不限定,可以在該預加熱裝置41前以及後皆設置有一個該雙層定位齒梳42,使得披覆有該樹脂粉體P的各該纖維紗束F可以持續性的維持上下交錯分布的樣態運行,直到進入該加熱加壓裝置43後定型。
最後,在此實施例之該熱加工成型裝置40後設置一捲收裝置50,使得片材的該纖維增強複合材料M得以捲收,以便後續運輸或加工使用。
進一步地,該纖維增強複合材料M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範例而已,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主張的權利範圍,凡其他未脫提本發明所揭示的精神所完成的等效改變或修飾,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內。
10:導紗裝置
11:導紗軸
20:紗束處理裝置
22:可調式針梳
30:含浸裝置
31:桶槽
311:含浸空間
40:熱加工成型模組
41:預加熱裝置
42:雙層定位齒梳
50:捲收裝置
F:纖維紗束
M:纖維增強複合材料
Claims (10)
- 一種控制複合材料單位面積纖維含浸量的製造方法,其步驟包含:導入複數個纖維紗束;界定其中一部分的該纖維紗束為一第一纖維紗束朝向一第一路徑運行,且另一部份的該纖維紗束為一第二纖維紗束朝向一第二路徑運行,且各該纖維紗束水平方向擴展為複數根纖維,其中,該第一纖維紗束與該第二纖維紗束的一重量比介於2:3至7:3之間;於該第二路徑設置盛裝有一樹脂材料的一含浸空間含浸該第二纖維紗束;限制該第一纖維紗束與該第二纖維紗束上下間隔排列,且上下間各該纖維紗束左右交錯的排列;以及提供各該纖維紗束一加熱溫度以及一壓力,使得上下間隔並且左右交錯分布的各該纖維紗束經由該壓力而上下相互靠攏並且左至右的水平對齊,形成單層的一纖維增強複合材料。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樹脂材料為熱塑型樹脂粉體。
- 如請求項1所述製造方法,其中,該第二路徑位置於該第一路徑下方,且該第一路徑以及該第二路徑的一運行方向相同。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製造方法,該纖維紗束的材料包含碳纖維、金屬纖維、玻璃纖維、亞麻纖維、尼龍纖維或是上述之組合。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製造方法,該第一纖維紗束與該第二纖維紗束之材料不同。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製造方法,一雙層定位齒梳於該第二纖維紗束含浸後承接該第一路徑以及該第二路徑的各該纖維紗束,該雙層定位齒梳分 別包含位置於上方的一第一齒部以及位置於下方的一第二齒部,該第一齒部包含至少一個第一齒組,該第二齒部包含至至少一個第二齒組,該第一齒組以及該第二齒組分別包含至少一個齒槽,且該第一齒組以及該第二齒組利用該齒槽分別接收該第一纖維紗束以及該第二纖維紗束通過,其中,該第一齒組與該第二齒組位置左至右方向地交錯設置。
- 一種成品,由請求項1至6任一項所形成之單層狀的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包含複數個纖維紗束,界定其中一部分的該纖維紗束為一第一纖維紗束以及另一部份的該纖維紗束為一第二纖維紗束,該第一纖維紗束與一第二纖維紗束的一重量比介於2:3至7:3之間,其中,該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一樹脂含浸量(Resin content,RC比,RC%)低於50%。
- 如請求項7所述之成品,包含複數個該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疊合後加壓加熱成形。
- 如請求項7所述之成品,該纖維紗束的材料包含碳纖維、金屬纖維、玻璃纖維、亞麻纖維、尼龍纖維或是上述之組合。
- 如請求項7所述之成品,該第一纖維紗束與一第二纖維紗束所選之材料不同。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866643B true TWI866643B (zh) | 2024-12-11 |
Family
ID=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782253A (zh) | 2022-11-14 | 2023-03-14 | 中复神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制备非热压罐用干纤维带的方法及设备 |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782253A (zh) | 2022-11-14 | 2023-03-14 | 中复神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制备非热压罐用干纤维带的方法及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976812A (en) | In-line consolidation of braided structures | |
JP5726292B2 (ja) | プリプレグの連続的製造のために繊維の束を拡幅する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 |
JP6450773B2 (ja) | 流動床内での熱可塑性ポリマー予備含浸繊維材料の生産方法 | |
US5320696A (en) | In-line consolidation of braided structures | |
KR102008565B1 (ko) | 토우 프리프레그 제조 장치 및 방법 | |
EP0000734B1 (de)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Stäben oder Rohren konstanten Profils aus Faserverbundwerkstoffen | |
EP3132074B1 (de)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spreizen eines faserstrangs | |
US5146835A (en) | In-line consolidation of braided structures | |
EP0363875A1 (en) | Building sheets of cement material reinforced with plastics mesh and glass fibres | |
EP0327085B1 (en) | In-line consolidation of braided structures | |
KR101180504B1 (ko) | 탄소섬유의 개섬장치 | |
TWI866643B (zh) | 一種控制複合材料單位面積纖維含浸量的製造方法及其成品 | |
TWI655081B (zh) | 一種極薄熱塑性纖維補強複合材料成型設備及其製程 | |
JP7265993B2 (ja) | 織物の非編組フィラメント、好ましくは化学または無機フィラメントのトウを伸ばすための方法 | |
JP7001998B2 (ja) | 部分分繊繊維束の製造方法と部分分繊繊維束、および部分分繊繊維束を用いた繊維強化樹脂成形材料とその製造方法 | |
KR20160011263A (ko) | 진동롤러 및 에어스프레이를 이용한 섬유다발의 개섬장치 | |
US11453976B2 (en) | Impregn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regnating a textile fabric for composite components | |
US6263937B1 (en) | Apparatus for making resin-impregnated fiber substrates | |
TWI826132B (zh) | 一種避免翻紗的複合材料製造方法及其設備 | |
KR20160069098A (ko) | 히팅 진동롤러를 이용한 섬유다발의 개섬장치 | |
TWI729521B (zh) | 一種提高纖維紗束展紗穩定性與樹脂含浸性的設備及其方法 | |
TWM563957U (zh) | 一種極薄熱塑性纖維補強複合材料成型設備 | |
JPS581725A (ja) | 引揃え繊維束シ−トの連続製造方法 | |
TW201932284A (zh) | 纖維補強複材製造方法及其設備 | |
RU13477U1 (ru) | 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пропитки длинномерного волокнистого наполнител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