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57846B - 觸控板裝置 - Google Patents
觸控板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857846B TWI857846B TW112143320A TW112143320A TWI857846B TW I857846 B TWI857846 B TW I857846B TW 112143320 A TW112143320 A TW 112143320A TW 112143320 A TW112143320 A TW 112143320A TW I857846 B TWI857846 B TW I857846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touch panel
- balance bar
- corner
- plate
- balance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0284 res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10110023391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KAR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012902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FIG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種觸控板裝置包括基板、觸控面板、開關、平衡組件及觸發件。觸控面板朝向基板之內表面具有中央區域。開關設置於基板與觸控面板之間並對應於中央區域。平衡組件設置於觸控面板與基板之間,平衡組件包括第一平衡桿、第二平衡桿、第三平衡桿及第四平衡桿,第一平衡桿的第一內端鄰近於開關且具有第一擺桿,第二平衡桿的第二內端鄰近於開關且具有第二擺桿,第三平衡桿的第三內端鄰近於開關且具有第三擺桿,第四平衡桿的第四內端鄰近於開關且具有第四擺桿。觸發件具有頂部與底部,底部承靠於第一擺桿、第二擺桿、第三擺桿及第四擺桿的端部,頂部接觸於開關。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輸入裝置,特別是指一種觸控板裝置。
觸控板為一種廣泛應用於電腦的輸入裝置,用以感應使用者手指的移動或按壓來控制游標作動(例如控制游標位移或點選等動作)。
目前已知的觸控板結構具有觸控板與基板,觸控板具有一樞接側並以樞接側樞設固定於基板上,當觸壓板遠離樞接側的部位受壓時,觸壓板能以樞接側為軸相對於基板擺動下降而產生相應的訊號。
然而,使用者在操作觸壓板的過程中,並不一定都會準確的按壓觸壓板遠離樞接側的部位,因此,當使用者按壓到觸壓板的樞接側或鄰近於樞接側的區域或角落時,會導致觸壓板無法順利受力下降而無法產生相應訊號,且造成操作上的困擾與影響操作手感等問題。
鑒於上述,於一實施例中,提供一種觸控板裝置包括基板、觸控面板、開關、平衡組件及觸發件。觸控面板位於基板上方,觸控面板具有朝向基板之內表面,內表面具有中央區域。開關設置於基板與觸控面板之間,且開關對應於中央區域。平衡組件設置於觸控面板與基板之間,平衡組件包括呈放射狀排列之第一平衡桿、第二平衡桿、第三平衡桿及第四平衡桿,第一平衡桿的第一內端鄰近於開關且具有第一擺桿,第二平衡
桿的第二內端鄰近於開關且具有第二擺桿,第三平衡桿的第三內端鄰近於開關且具有第三擺桿,第四平衡桿的第四內端鄰近於開關且具有第四擺桿。觸發件位於觸控面板的中央區域與基板之間,觸發件具有頂部與底部,底部承靠於第一擺桿、第二擺桿、第三擺桿及第四擺桿的端部,頂部接觸於開關。
綜上,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觸控板裝置,透過開關位於觸控面板的中央區域,且呈放射狀排列之第一平衡桿、第二平衡桿、第三平衡桿及第四平衡桿的一端鄰近於開關以及觸發件承靠於鄰近開關的第一擺桿、第二擺桿、第三擺桿及第四擺桿的端部,使觸控板裝置在操作過程中,當觸控面板的任意部位(例如觸控面板的各個角落或各個邊緣)受壓時,都能透過平衡組件將按壓力量直接且快速地傳遞至觸發件,並將觸發件朝開關方向抬升而加速開關觸發,達到避免觸控面板的角落或邊緣受壓時產生晃動、彎曲或空行程過大等問題,同時更能縮短按壓行程而提供良好的操作手感。
需說明的是,在各個實施例的說明中,所謂的「第一」至「第八」係用以分別描述不同的元件,這些元件並不因為此類謂詞而受到限制。在所有圖式中相同的標號將用於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
圖1為本發明觸控板裝置一實施例之應用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觸控板裝置一實施例之分解立體圖,圖3為本發明觸控板裝置一實施例之另一分解立體圖。如圖1與圖2所示,本發明實施例之觸控板裝置1可應用於電腦產品,使用者可透過手指滑動或按壓等動作來操作觸控板裝置1,以控制游標位移或者產生對應的控制訊號。例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觸控板裝置1應用於一筆記型電腦N。但此並不侷限,在其他實施例中,觸控板裝置1也可應用於其他可攜式電腦(例如平板式電腦)。或者,觸控板裝置1也可為獨立的裝置並外接於可攜式電腦,本實施例並不限制。
如圖2與圖3所示,觸控板裝置1包括基板10、觸控面板20、開關22、平衡組件30及觸發件40,其中基板10可為金屬(例如鐵、鋁或合金等)或塑料材質所製成之硬質板體,觸控面板20、開關22、平衡組件30及觸發件40皆設置於基板10的上方。
如圖2與圖3所示,觸控面板20用以供使用者觸碰或按壓操作,觸控面板20具有朝向基板10之內表面21,內表面21具有一中央區域
215,在圖2中係藉由一點鍊線表示中央區域215的邊界,惟一點鍊線並非觸控面板20實際存在的線條,先此敘明。開關22設置在基板10與觸控面板20之間並對應於中央區域215,其中開關22可例如為按鈕開關或者微動開關。在本實施例中,中央區域215為內表面21的局部表面區域,中央區域215的中心可對應於內表面21的中心,開關22位於中央區域215的範圍內,且開關22的中心可對應於中央區域215的中心,但此並不侷限,開關22亦可設置於中央區域215的其他位置。
再如圖2所示,觸控面板20可包括彼此堆疊設置的觸碰板23與電路板24,其中電路板24位於觸碰板23與基板10之間,中央區域215為電路板24面向基板10的局部表面區域,開關22設置在電路板24面向基板10的表面中央且對應於中央區域215。
如圖2與圖3所示,平衡組件30設置於觸控面板20與基板10之間,平衡組件30包括呈放射狀排列之第一平衡桿31、第二平衡桿32、第三平衡桿33及第四平衡桿34。在本實施例中,觸控面板20的內表面21呈長方形而具有第一邊角211、第二邊角212、第三邊角213及第四邊角214,第一邊角211與第三邊角213互為對角,第二邊角212與第四邊角214互為對角。
如圖2與圖3所示,第一平衡桿31具有相對的第一內端311與第一外端313,第一內端311與第一外端313分別鄰近於開關22與第一邊角211。第二平衡桿32具有相對的第二內端321與第二外端323,第二內端321與第二外端323分別鄰近於開關22與第二邊角212。第三平衡桿33具有相對的第三內端331與第三外端333,第三內端331與第三外端333分別鄰近
於開關22與第三邊角213。第四平衡桿34具有相對的第四內端341與第四外端343,第四內端341與第四外端343分別鄰近於開關22與第四邊角214。也就是說,第一平衡桿31、第二平衡桿32、第三平衡桿33及第四平衡桿34環繞於開關22周圍且呈放射狀排列而並非與觸控面板20的側邊平行。
如圖2與圖3所示,第一平衡桿31具有第一軸桿315,第二平衡桿32具有第二軸桿325,第三平衡桿33具有第三軸桿335,第四平衡桿34具有第四軸桿345,其中第一軸桿315、第二軸桿325、第三軸桿335及第四軸桿345分別可轉動地連接於觸控面板20的下方而能相對於觸控面板20旋轉。例如在本實施例中,觸控面板20之內表面21具有一組裝板50,第一軸桿315、第二軸桿325、第三軸桿335及第四軸桿345分別可轉動地連接於組裝板50。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組裝板50可為金屬或塑料所製成之硬質板體,且組裝板50可透過黏固、鉚合、鎖固或焊接等方式堆疊固定於觸控面板20之內表面21。
圖4為圖2之局部放大立體圖,圖5為圖3之局部放大立體圖,圖6為本發明觸控板裝置一實施例之俯視圖,其中圖6的觸控面板20係以透視的方式呈現,以能清楚顯示觸控面板20所遮蔽之平衡組件30的佈置方式,先此敘明。如圖2至圖6所示,第一平衡桿31鄰近於開關22的第一內端311具有第一擺桿312a,第一平衡桿31鄰近於第一邊角211的第一外端313具有第一擺桿312b,二第一擺桿312a,312b分別連接於第一軸桿315的相對二端,在此,各第一擺桿312a,312b實質上垂直於第一軸桿315。第二平衡桿32鄰近於開關22的第二內端321具有第二擺桿322a,第
二平衡桿32鄰近於第二邊角212的第二外端323具有第二擺桿322b,二第二擺桿322a,322b分別連接於第二軸桿325的相對二端,在此,各第二擺桿322a,322b實質上垂直於第二軸桿325。第三平衡桿33鄰近於開關22的第三內端331具有第三擺桿332a,第三平衡桿33鄰近於第三邊角213的第三外端333具有第三擺桿332b,二第三擺桿332a,332b分別連接於第三軸桿335的相對二端,在此,各第三擺桿332a,332b實質上垂直於第三軸桿335。第四平衡桿34鄰近於開關22的第四內端341具有第四擺桿342a,第四平衡桿34鄰近於第四邊角214的第四外端343具有第四擺桿342b,二第四擺桿342a,342b分別連接於第四軸桿345的相對二端,在此,各第四擺桿342a,342b實質上垂直於第四軸桿345。
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各第一擺桿312a,312b與第一軸桿315之間的夾角、各第二擺桿322a,322b與第二軸桿325之間的夾角、各第三擺桿332a,332b與第三軸桿335之間的夾角以及各第四擺桿342a,342b與第四軸桿345之間的夾角亦可不等於90度(例如夾角為30度、45度、60度、120度、135度或150度)。
如圖2至圖6所示,基板10具有二第一組接件11、二第二組接件12、二第三組接件13及二第四組接件14,其中,二第一組接件11彼此間隔配置且分別供第一平衡桿31的二第一擺桿312a,312b組接,舉例來說,各第一組接件11可為由基板10一體向上彎折延伸之板件(例如U型、L型、或者T型板件),第一平衡桿31的二第一擺桿312a,312b分別可活動地組接於二第一組接件11,當觸控面板20受壓而朝基板10下降時,第一平衡桿31的第一軸桿315可相對於觸控面板20轉動,二第一擺桿312a,312b
則相對於基板10旋擺活動,使二第一擺桿312a,312b的端部能夠朝觸控面板20的方向翹起。上述各第二組接件12、各第三組接件13及各第四組接件14的結構可與上述各第一組接件11相同,在本實施例中,二第二組接件12彼此間隔配置且分別供第二平衡桿32的二第二擺桿322a,322b可活動地組接,二第三組接件13彼此間隔配置且分別供第三平衡桿33的二第三擺桿332a,332b可活動地組接,二第四組接件14彼此間隔配置且分別供第四平衡桿34的二第四擺桿342a,342b可活動地組接,其中第二平衡桿32、第三平衡桿33及第四平衡桿34於觸控面板20受壓時的作動方式可與上述第一平衡桿31相同,在此即不重複贅述。
承上,如圖3與圖5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各第一組接件11包括二立板111與一橫板112,二立板111彼此間隔設置並一體連接於基板10,且各立板111垂直於基板10。各第一組接件11的橫板112垂直於各立板111且一體連接於二立板111之間,使各第一組接件11呈半封閉的U型板件,第一平衡桿31之各第一擺桿312a,312b位於二立板111與橫板112之間,且各第一擺桿312a,312b抵靠於橫板112的底面。藉此,當觸控面板20受壓而朝基板10下降時,各第一擺桿312a,312b能以抵靠於橫板112的部位為支點相對於基板10擺動,使各第一擺桿312a,312b的端部朝觸控面板20的方向翹起。此外,透過各第一組接件11呈半封閉的U型板件,可使第一組接件11整體具有較佳的結構強度,避免第一組接件11受力時產生變形。在一些實施例中,各第二組接件12、各第三組接件13及各第四組接件14的結構可與上述各第一組接件11相同而呈半封閉的U型板件,在此即不重複贅述。
藉此,透過上述平衡組件30的佈置方式,當觸控面板20的任意部位(例如觸控面板20的各個角落或各個邊緣)受壓時,都能透過平衡組件30將按壓力量直接且快速地傳遞至中央區域215的開關22處。舉例來說,如圖2、圖3及圖6所示,當觸控面板20的第一邊角211受到按壓時,由於第一平衡桿31的二端分別鄰近於第一邊角211與開關22,因此,按壓力量可沿著第一平衡桿31的延伸方向直接傳遞至開關22處。同理,當觸控面板20的第二邊角212、第三邊角213或者第四邊角214受到按壓時,按壓力量亦可分別經由第二平衡桿32、第三平衡桿33或者第四平衡桿34直接傳遞至開關22處,達到提升按壓力量的傳遞效率,同時也能避免觸控面板20的角落或邊緣受壓時產生晃動、彎曲或空行程過大等問題。
圖7為圖6沿7-7線段之剖視圖,圖8為圖7之按壓示意圖,如圖2至圖7所示,觸發件40位於觸控面板20的中央區域215與基板10之間,觸發件40具有頂部41與底部45,底部45承靠於鄰近開關22之第一擺桿312a、第二擺桿322a、第三擺桿332a及第四擺桿342a的端部,觸發件40的頂部41則接觸於開關22,使觸控面板20保持在一高度位置,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組裝板50具有一鏤空孔51,觸發件40的位置對應於鏤空孔51的位置,以避免觸發件40與開關22之間受到組裝板50阻擋。藉此,請同時對照圖7與圖8所示,在觸控面板20受壓而朝基板10下降的過程中,第一擺桿312a、第二擺桿322a、第三擺桿332a及第四擺桿342a的端部可相對於基板10擺動,以對觸發件40施加朝向觸控面板20的力量,使觸發件40朝開關22方向抬升並抵壓開關22潰縮,達到加速開關22觸發並縮短按壓行程,以提供使用者更佳的操作手感。
在一些實施例中,觸發件40的底部45與第一擺桿312a、第二擺桿322a、第三擺桿332a及第四擺桿342a的端部之間可為點接觸或者面接觸。例如圖7與圖8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觸發件40的底部45具有多個斜面451,在觸控面板20未受壓時(如圖7所示),多個斜面451分別與第一擺桿312a、第二擺桿322a、第三擺桿332a及第四擺桿342a的傾斜角度相同,且多個斜面451分別承靠於第一擺桿312a、第二擺桿322a、第三擺桿332a及第四擺桿342a之端部的傾斜表面,使觸發件40與第一擺桿312a、第二擺桿322a、第三擺桿332a及第四擺桿342a之間構成面接觸而非點接觸。藉此,當觸控面板20受壓而使第一擺桿312a、第二擺桿322a、第三擺桿332a及第四擺桿342a相對於基板10擺動時,透過上述面接觸的方式能更有效地將力量傳遞至觸發件40,使觸發件40朝觸控面板20抬升。在一些實施例中,觸發件40的底部45亦可透過側邊或邊角(如弧形邊緣或圓角)承靠於第一擺桿312a、第二擺桿322a、第三擺桿332a及第四擺桿342a之端部而構成點接觸。
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觸發件40可由至少一個板體所構成。例如圖2至圖6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觸發件40包括彼此堆疊固定之第一板體42與第二板體43,其中第一板體42接觸於開關22,第二板體43承靠於第一擺桿312a、第二擺桿322a、第三擺桿332a及第四擺桿342a的端部,舉例來說,第一板體42與第二板體43可透過黏著、卡扣或鎖固等方式彼此固定。然而,上述實施例僅為舉例,觸發件40亦可僅包含上述第一板體42或者第二板體43。
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第二板體43的結構強度可大於第一板
體42的結構強度,使第二板體43受到第一擺桿312a、第二擺桿322a、第三擺桿332a及第四擺桿的施力時,不易發生斷裂、變形或損壞等情形以延長使用壽命。舉例來說,第二板體43的材料可不同於第一板體42的材料,例如第二板體43可為金屬材料製成,第一板體42為塑膠材料製成,使第二板體43的抗拉強度、抗壓強度或者抗彎強度大於第一板體42的抗拉強度、抗壓強度或者抗彎強度。或者,第二板體43與第一板體42亦可為相同材料製成,且第二板體43的材料密度大於第一板體42的材料密度,使第二板體43相對於第一板體42能夠承受更大的壓力而具有更佳的結構強度。
如圖3與圖4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觸發件40的第二板體43更具有一凹槽431,第一板體42容設於第二板體43的凹槽431內,使第一板體42與第二板體43能夠彼此相互限位,以減少第一板體42或第二板體43在使用過程中發生偏位或分離等情形,同時也能降低組裝的困難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觸發件40的第一板體42與組裝板50可為一體成型之結構。如圖2至圖6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組裝板50的鏤空孔51具有一孔緣52,觸發件40之第一板體42的一側與組裝板50的孔緣52之間一體連接一第一可撓性件46,觸發件40之第一板體42的另一側與組裝板50的孔緣52之間一體連接一第二可撓性件47,其中,第一可撓性件46與第二可撓性件47可分別為一撓性臂(如圖3與圖4所示)或一撓性片而具有可撓折性。藉由上述結構設計,觸發件40即可與組裝板50彼此結合而加強整體的結構強度,且透過第一可撓性件46與第二可撓性件47的可撓折性,使觸發件40受到第一擺桿312a、第二擺桿322a、第三擺桿332a及第四擺桿的施力時,仍可朝開關22方向活動以抵壓開關22潰縮。
如圖2至圖6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觸發件40位於組裝板50的鏤空孔51內,且觸發件40具有多個第一限位部401,組裝板50之鏤空孔51的孔緣52具有多個第二限位部521,多個第一限位部401分別承靠於多個第二限位部521上,使觸發件40能夠受到多個第二限位部521支撐,避免觸發件40在作動過程中發生偏位或向下掉落等情形。
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觸發件40的第一限位部401與組裝板50的第二限位部521為可相配合抵靠之結構即可,且第一限位部401與第二限位部521的數量與位置亦可根據實際產品需求而調整。例如圖4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各第一限位部401為折板,第一限位部401的數量為二個且分別延伸自觸發件40之第二板體43的相對二側,各第二限位部521同樣為折板,第二限位部521的數量為二個且分別延伸自鏤空孔51之孔緣52的相對二側,使觸發件40能夠透過二第一限位部401跨置於二第二限位部521上。
然而,上述實施例僅為舉例,如圖9所示,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限位部401的數量亦可為四個,四個第一限位部401分別延伸自觸發件40之第二板體43的相對二側且分別鄰近於第二板體43的四個角落。第二限位部521的數量同樣為四個且分別鄰近於觸發件40的四個角落,藉此,當觸發件40透過四第一限位部401分別跨置於四第二限位部521上時,觸發件40能夠獲得更佳的限位效果,防止觸發件40發生偏位、傾斜或者向下掉落等情形。
如圖3與圖6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平衡組件30更包括第五平衡桿35、第六平衡桿36、第七平衡桿37及第八平衡桿38,其中第五平
衡桿35與第六平衡桿36彼此平行,且第五平衡桿35的二端分別鄰近於觸控面板20的第一邊角211與第二邊角212,第六平衡桿36的二端分別鄰近於觸控面板20的第三邊角213與第四邊角214。平衡組件30的第七平衡桿37與第八平衡桿38彼此平行,且第七平衡桿37垂直於第五平衡桿35,其中,第七平衡桿37的二端分別鄰近於觸控面板20的第一邊角211與第四邊角214,第八平衡桿38的二端分別鄰近於觸控面板20的第二邊角212與第三邊角213。藉此,當觸控面板20的任一側邊或角落受壓時,能夠進一步透過第五平衡桿35、第六平衡桿36、第七平衡桿37及第八平衡桿38的連動而更加穩定地作動,有效減少操作時的噪音與晃動而提升操作手感。
圖10為本發明觸控板裝置另一實施例之俯視圖,如圖10所示,本實施例與上述圖3與圖6之實施例的差異在於,本實施例之第一平衡桿31的第一外端313與第五平衡桿35鄰近第一外端313的第一端351之間具有一第一間距D1,第二平衡桿32之第二外端323與第五平衡桿35鄰近第二外端323的第二端352之間具有一第二間距D2,且第一間距D1等於第二間距D2,其中,第一間距D1可指的是第一外端313與第一端351於水平方向上的間距(如圖10所示)或者第一外端313與第一端351的直線距離,第二間距D2同樣可指的是第二外端323與第二端352於水平方向上的間距(如圖10所示)或者第二外端323與第二端352的直線距離。藉此,透過上述第一間距D1等於第二間距D2,可達到無論使用者按壓觸控面板20的第一邊角211或者第二邊角212,按壓的力量都能夠有相同的傳遞效率而提供相同的按壓手感。同理,如圖10所示,第三平衡桿33的第三外端333與第六平衡桿36鄰近第三外端333的一端之間的間距也可等於上述第一間距
D1,第四平衡桿34之第四外端343與第六平衡桿36鄰近第四外端343的另一端之間的間距也可等於上述第一間距D1,讓使用者無論是按壓觸控面板20的第一邊角211、第二邊角212、第三邊角213或者第四邊角214,都能有相同的按壓手感。
雖然本發明的技術內容已經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皆應涵蓋於本發明的範疇內,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N:筆記型電腦
1:觸控板裝置
10:基板
11:第一組接件
111:立板
112:橫板
12:第二組接件
13:第三組接件
14:第四組接件
20:觸控面板
21:內表面
211:第一邊角
212:第二邊角
213:第三邊角
214:第四邊角
215:中央區域
22:開關
23:觸碰板
24:電路板
30:平衡組件
31:第一平衡桿
311:第一內端
312a,312b:第一擺桿
313:第一外端
315:第一軸桿
32:第二平衡桿
321:第二內端
322a,322b:第二擺桿
323:第二外端
325:第二軸桿
33:第三平衡桿
331:第三內端
332a,332b:第三擺桿
333:第三外端
335:第三軸桿
34:第四平衡桿
341:第四內端
342a,342b:第四擺桿
343:第四外端
345:第四軸桿
35:第五平衡桿
351:第一端
352:第二端
36:第六平衡桿
37:第七平衡桿
38:第八平衡桿
40:觸發件
401:第一限位部
41:頂部
42:第一板體
43:第二板體
431:凹槽
45:底部
451:斜面
46:第一可撓性件
47:第二可撓性件
50:組裝板
51:鏤空孔
52:孔緣
521:第二限位部
D1:第一間距
D2:第二間距
圖1係本發明觸控板裝置一實施例之應用示意圖。
圖2係本發明觸控板裝置一實施例之分解立體圖。
圖3係本發明觸控板裝置一實施例之另一分解立體圖。
圖4係圖2之局部放大立體圖。
圖5係圖3之局部放大立體圖。
圖6係本發明觸控板裝置一實施例之俯視圖。
圖7係圖6沿7-7線段之剖視圖。
圖8係圖7之按壓示意圖。
圖9係本發明觸控板裝置另一實施例之局部放大立體圖。
圖10係本發明觸控板裝置另一實施例之俯視圖。
1:觸控板裝置
10:基板
20:觸控面板
21:內表面
211:第一邊角
212:第二邊角
213:第三邊角
214:第四邊角
215:中央區域
22:開關
23:觸碰板
24:電路板
40:觸發件
50:組裝板
51:鏤空孔
Claims (15)
- 一種觸控板裝置,包括:一基板;一觸控面板,位於該基板上方,該觸控面板具有朝向該基板之一內表面,該內表面具有一中央區域;一開關,設置於該基板與該觸控面板之間,且該開關對應於該中央區域;一平衡組件,設置於該觸控面板與該基板之間,該平衡組件包括呈放射狀排列之一第一平衡桿、一第二平衡桿、一第三平衡桿及一第四平衡桿,該第一平衡桿的一第一內端鄰近於該開關且具有一第一擺桿,該第二平衡桿的一第二內端鄰近於該開關且具有一第二擺桿,該第三平衡桿的一第三內端鄰近於該開關且具有一第三擺桿,該第四平衡桿的一第四內端鄰近於該開關且具有一第四擺桿;以及一觸發件,位於該觸控面板的該中央區域所設置之該開關與該基板之間,該觸發件具有一頂部與一底部,該底部承靠於該第一擺桿、該第二擺桿、該第三擺桿及該第四擺桿的端部,該頂部接觸於該開關。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內表面具有一第一邊角、一第二邊角、一第三邊角及一第四邊角,該第一邊角與該第三邊角互為對角,該第二邊角與該第四邊角互為對角;該第一平衡桿相對於該第一內端的一第一外端鄰近於該第一邊角,該第二平衡桿相對於該第二內端的一第二外端鄰近於該第二邊角,該第三平衡桿相對於該第三內端的一第三外端鄰近於該第三邊角,該第四平衡桿相對於該第四內端的一第四外端 鄰近於該第四邊角。
- 如請求項2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平衡組件包括一第五平衡桿與一第六平衡桿,該第五平衡桿的二端分別鄰近於該第一邊角與該第二邊角,該第六平衡桿的二端分別鄰近於該第三邊角與該第四邊角。
- 如請求項3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平衡組件包括一第七平衡桿與一第八平衡桿,該第七平衡桿的二端分別鄰近於該第一邊角與該第四邊角,該第八平衡桿的二端分別鄰近於該第二邊角與該第三邊角。
- 如請求項3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第一平衡桿的該第一外端與該第五平衡桿的一端之間具有一第一間距,該第二平衡桿之該第二外端與該第五平衡桿的另一端之間具有一第二間距,該第一間距等於該第二間距。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觸發件的該底部具有複數個斜面,該些斜面分別承靠於該第一擺桿、該第二擺桿、該第三擺桿及該第四擺桿之端部的表面。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觸控面板之該內表面具有一組裝板,該第一平衡桿具有一第一軸桿,該第二平衡桿具有一第二軸桿,該第三平衡桿具有一第三軸桿,該第四平衡桿具有一第四軸桿,該第一軸桿、該第二軸桿、該第三軸桿及該第四軸桿分別可轉動地連接於該組裝板,該組裝板具有一鏤空孔,該觸發件的位置對應於該鏤空孔的位置。
- 如請求項7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觸發件位於該鏤空孔內,該觸發件具有複數個第一限位部,該鏤空孔具有一孔緣,該孔緣具 有複數個第二限位部,該些第一限位部分別承靠於該些第二限位部上。
- 如請求項8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些第二限位部分別鄰近於該觸發件的不同角落。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觸發件包括彼此堆疊固定之一第一板體與一第二板體,該第一板體接觸於該開關,該第二板體承靠於該第一擺桿、該第二擺桿、該第三擺桿及該第四擺桿的端部。
-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第二板體的結構強度大於該第一板體的結構強度。
-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第二板體具有一凹槽,該第一板體容設於該凹槽內。
- 如請求項7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鏤空孔具有一孔緣,該觸發件的一側與該孔緣之間連接一第一可撓性件,該觸發件的另一側與該孔緣之間連接一第二可撓性件。
- 如請求項13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觸發件包括彼此堆疊固定之一第一板體與一第二板體,該第一可撓性件與該第二可撓性件一體連接於該孔緣與該第一板體之間。
- 如請求項1所述之觸控板裝置,其中該基板具有一第一組接件,該第一擺桿可活動地組接於該第一組接件,該第一組接件包括二立板與一橫板,該二立板彼此間隔設置且一體連接於該基板,該橫板一體連接於該二立板之間,該第一擺桿位於該二立板與該橫板之間,且該第一擺桿抵靠於該橫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2143320A TWI857846B (zh) | 2023-11-09 | 2023-11-09 | 觸控板裝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2143320A TWI857846B (zh) | 2023-11-09 | 2023-11-09 | 觸控板裝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857846B true TWI857846B (zh) | 2024-10-01 |
Family
ID=940839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2143320A TWI857846B (zh) | 2023-11-09 | 2023-11-09 | 觸控板裝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857846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30835A (zh) * | 2011-06-17 | 2012-12-19 | 聚合物视象有限公司 | 电子装置以及校正电子装置的触控感应面板的方法 |
CN104281312A (zh) * | 2013-07-02 | 2015-01-14 | 义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输入装置结构及应用于输入装置的升降结构 |
CN214795891U (zh) * | 2021-03-09 | 2021-11-19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板机构 |
US11520383B1 (en) * | 2021-05-12 | 2022-12-06 | Chicony Electronics Co., Ltd. | Touchpad device |
TW202331481A (zh) * | 2022-01-27 | 2023-08-01 |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觸控板裝置 |
-
2023
- 2023-11-09 TW TW112143320A patent/TWI857846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30835A (zh) * | 2011-06-17 | 2012-12-19 | 聚合物视象有限公司 | 电子装置以及校正电子装置的触控感应面板的方法 |
CN104281312A (zh) * | 2013-07-02 | 2015-01-14 | 义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输入装置结构及应用于输入装置的升降结构 |
CN214795891U (zh) * | 2021-03-09 | 2021-11-19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板机构 |
US11520383B1 (en) * | 2021-05-12 | 2022-12-06 | Chicony Electronics Co., Ltd. | Touchpad device |
TW202331481A (zh) * | 2022-01-27 | 2023-08-01 |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觸控板裝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55095B (zh) | 觸控板裝置 | |
US9092065B2 (en) | Input device and lifting structure for the input device | |
TWI408715B (zh) | 按鍵結構以及具有此結構之鍵盤 | |
TWI775432B (zh) | 觸控板裝置 | |
US11287907B1 (en) | Touch pad module | |
JP4341733B2 (ja) | キースイッチ構造 | |
CN110890246B (zh) | 按键装置 | |
TW202022904A (zh) | 按鍵裝置及鍵盤裝置 | |
US11631555B2 (en) | Keyboard device | |
TWI857846B (zh) | 觸控板裝置 | |
US11476063B2 (en) | Touchpad device | |
TWI601173B (zh) | 按鍵結構 | |
TWI773237B (zh) | 觸控板裝置 | |
CN114385017B (zh) | 触控板装置 | |
TWI830136B (zh) | 觸控板裝置 | |
TWI779516B (zh) | 按鍵及其剪刀式連接元件 | |
TWI845280B (zh) | 觸控板裝置 | |
CN111292989B (zh) | 按键装置及键盘装置 | |
TWI698894B (zh) | 鍵盤裝置 | |
TWI851370B (zh) | 觸控板裝置 | |
TWI796084B (zh) | 鍵盤裝置 | |
CN118838475A (zh) | 触控板装置 | |
TWI827156B (zh) | 鍵盤裝置 | |
TWI796185B (zh) | 鍵盤裝置及其按鍵結構 | |
TWI746281B (zh) | 鍵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