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52555B - 廣角鏡頭(四十七) - Google Patents
廣角鏡頭(四十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852555B TWI852555B TW112118112A TW112118112A TWI852555B TW I852555 B TWI852555 B TW I852555B TW 112118112 A TW112118112 A TW 112118112A TW 112118112 A TW112118112 A TW 112118112A TW I852555 B TWI852555 B TW I852555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wide
- object side
- angle
- image side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5499 meniscu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101000801088 Homo sapiens Transmembrane protein 20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102100033708 Transmembrane protein 20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00233058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IMA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075908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IMA3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075910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IMA4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廣角鏡頭。
現今的廣角鏡頭為了提高視場以及成像品質,往往使用多達八片透鏡架構來組成廣角鏡頭,當透鏡數量增加,在廣角鏡頭組裝製程中容易導致透鏡傾斜與偏心,使得生產良率降低,習知的廣角鏡頭已經無法滿足現今的需求,需要有另一種新架構的廣角鏡頭,才能同時滿足大視場、高成像品質及高生產良率的需求。
有鑑於此,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廣角鏡頭,利用雙膠合透鏡設計,可降低鏡頭組裝製程中因透鏡數量過多所引起的透鏡傾斜與偏心,使得廣角鏡頭能同時滿足大視場、高成像品質及高生產良率的需求。
本發明提供一種廣角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一第六透鏡、一第七透鏡以及一第八透鏡。第一透鏡具有屈光力。第二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透鏡具有屈光力。第五透鏡具有屈光力。第六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七透鏡具有屈光力。第八透鏡具有屈光力。第一透鏡、第二透
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第七透鏡以及第八透鏡沿著一光軸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排列。廣角鏡頭滿足以下其中至少一條件:0.8f/D223;0.025度-1 1/α0.3度-1;0.03度-1 1/β0.35度-1;0.5α/β30;其中,f為廣角鏡頭之一有效焦距,D22第二透鏡之一像側面之一光學有效直徑,α為一第一膠合面之一最大切線角度,β為一第二膠合面之一最大切線角度。當本發明之廣角鏡頭滿足上述特徵及其中至少一條件且不需其他額外的特徵或條件,即可達成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基本功能。
其中該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力,該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五透鏡具有負屈光力,該第七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八透鏡具有負屈光力。
其中該第一透鏡為雙凹透鏡,該第一透鏡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另一凹面朝向該像側;該第二透鏡為彎月型透鏡,該第二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凹面朝向該像側;該第三透鏡為雙凸透鏡,該第三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另一凸面朝向該像側;該第六透鏡為雙凸透鏡,該第六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另一凸面朝向該像側。
其中該第四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該第五透鏡包括一凹面朝向該像側;該第七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該第八透鏡包括一凹面朝向該像側。
其中該第四透鏡為雙凸透鏡,且更包括另一凸面朝向該像側;該第五透鏡為雙凹透鏡,且更包括另一凹面朝向該物側。
其中該第七透鏡為雙凸透鏡,且更包括另一凸面朝向該像
側;該第八透鏡為雙凹透鏡,且更包括另一凹面朝向該物側。
其中該第七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更包括一凹面朝向該像側;該第八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更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
其中該第四透鏡之一像側面與該第五透鏡之一物側面膠合於該第一膠合面,該第七透鏡之一像側面與該第八透鏡之一物側面膠合於該第二膠合面。
本發明之廣角鏡頭可更包括一光圈,設置於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之間。
其中該廣角鏡頭滿足以下其中至少一條件:-3R51/R723:0T1131/T31523;0T1131/T61823;0T3152/T61823;其中R51為該第五透鏡之該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72為該第七透鏡之該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T1131為該第一透鏡之一物側面至該第三透鏡之一物側面於該光軸上之一間距,T3152為該第三透鏡之該物側面至該第五透鏡之一像側面於該光軸上之一間距,T6182為該第六透鏡之一物側面至該第八透鏡之一像側面於該光軸上之一間距。
為使本發明之上述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做詳細說明。
1、2、3、4:廣角鏡頭
L11、L21、L31、L41:第一透鏡
L12、L22、L32、L42:第二透鏡
L13、L23、L33、L43:第三透鏡
L14、L24、L34、L44:第四透鏡
L15、L25、L35、L45:第五透鏡
L16、L26、L36、L46:第六透鏡
L17、L27、L37、L47:第七透鏡
L18、L28、L38、L48:第八透鏡
ST1、ST2、ST3、L4:光圈
OF1、OF2、OF3、OF4:濾光片
IMA1、IMA2、IMA3、IMA4:成像面
OA1、OA2、OA3、OA4:光軸
S11、S21、S31、S41:第一透鏡物側面
S12、S22、S32、S42:第一透鏡像側
S13、S23、S33、L43:第二透鏡物側面
S14、S24、S34、S44:第二透鏡像側
S16、S26、S36、S46:第三透鏡物側面
S17、S27、S37、S47:第三透鏡像側面
S18、S28、S38、S48:第四透鏡物側面
S19、S29、S39、S49:第四透鏡像側面
S19、S29、S39、S49:第五透鏡物側面
S110、S210、S310、S410:第五透鏡像側面
S111、S211、S311、S411:第六透鏡物側面
S112、S212、S312、S412:第六透鏡像側面
S113、S213、S313、S413:第七透鏡物側面
S114、S214、S314、S414:第七透鏡像側面
S114、S214、S314、S414:第八透鏡物側面
S115、S215、S315、S415:第八透鏡像側面
S116、S216、S316、S416:濾光片物側面
S117、S217、S317、S417:濾光片像側面
S15、S25、S35、S45:光圈面
CS45:第一膠合面
CS78:第二膠合面
α:第一膠合面之最大切線角度
β:第二膠合面之最大切線角度
第1圖係依據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
第2、3、4圖分別係依據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圖、畸變(Distortion)圖、調變轉換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圖。
第5圖係依據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
第6、7、8圖分別係依據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場曲圖、畸變圖、調變轉換函數圖。
第9圖係依據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三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
第10、11、12圖分別係依據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三實施例的場曲圖、畸變圖、調變轉換函數圖。
第13圖係依據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四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
第14圖係依據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第一膠合面之最大切線角度以及第二膠合面之最大切線角度之示意圖。
本發明提供一種廣角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具有屈光力;一第二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一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一第四透鏡具有屈光力;一第五透鏡具有屈光力;一第六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一第七透鏡具有屈光力;以及一第八透鏡具有屈光力;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該第六透鏡、該第七透鏡以及該第八透鏡沿著一光軸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排列;其中該第四透鏡之一像側面與該第五透鏡之一物側面膠合於一第一膠合面,該第七透鏡之一像側面與該第八透鏡之一物側面膠合於一第二膠合面;其中該廣角鏡頭滿足以下其中至少一條件:0.8f/D223;0.025度-1 1/α0.3度-1;0.03度-1 1/β0.35度-1;0.5α/β30;其中,f為該廣角鏡頭之一有效焦距,D22該第二透鏡之一像側面之一光學有效直徑,α為該第一膠合面之一最大
切線角度,β為該第二膠合面之一最大切線角度。當本發明之廣角鏡頭滿足上述特徵及其中至少一條件,為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
請參閱底下表一、表二、表四、表五、表七、表八、表十及表十一,其中表一、表四、表七及表十分別為依據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的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二、表五、表八及表十一分別為表一、表四、表七及表十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在下列各實施例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Eh12+Fh14+Gh16+Hh18+Ih20,其中:c為曲率、h為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I為非球面係數,而非球面係數可以科學記號表示,例如2E-03表示2×10-3。
第1、5、9、13圖分別為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一、二、三、四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其中第一透鏡L11、L21、L31、L41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其物側面S11、S21、S31、S41為凹面,像側面S12、S22、S32、S42為凹面,物側面S11、S21、S31、S41與像側面S12、S22、S32、S42皆為球面表面。
第二透鏡L12、L22、L32、L42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S13、S23、S33、S43為凸面,像側面S14、S24、S34、S34為凹面,物側面S13、S23、S33、S43與像側面S14、S24、S34、S34皆為球面表面。
第三透鏡L13、L23、L33、L43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S16、S26、S36、S46為凸面,像側面S17、S27、S37、S47為凸面,物側面S16、S26、S36、S46與像側面S17、S27、S37、S47皆為非球面表面。
第四透鏡L14、L24、L34、L44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S18、S28、S38、S48為凸面,像側面S19、S29、S39、S49為凸面,物側面S18、S28、S38、S48與像側面S19、S29、S39、S49皆為球面表面。
第五透鏡L15、L25、L35、L45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其物側面S19、S29、S39、S49為凹面,像側面S110、S210、S310、S410為凹面,物側面S19、S29、S39、S49與像側面S110、S210、S310、S410皆為球面表面。
第四透鏡L14、L24、L34、L44之像側面S19、S29、S39、S49與第五透鏡L15、L25、L35、L45之物側面S19、S29、S39、S49膠合於第一膠合面,第一膠合面即為第四透鏡L14、L24、L34、L44之像側面S19、S29、S39、S49,或為第五透鏡L15、L25、L35、L45之物側面S19、S29、S39、S49。
第六透鏡L16、L26、L36、L46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S111、S211、S311、S411為凸面,像側面S112、S212、S312、S412為凸面,物側面S111、S211、S311、S411與像側面S112、S212、S312、S412皆為非球面表面。
第七透鏡L17、L27、L37、L47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S113、S213、S313、S413為凸面,物側面S113、S213、S313、S413與像側面S114、S214、S314、S414皆為球面表面。
第八透鏡L18、L28、L38、L48具有負屈光力,其像側面S115、S215、S315、S415為凹面,物側面S114、S214、S314、S414與像側面S115、S215、S315、S415皆為球面表面。
第七透鏡L17、L27、L37、L47之像側面S114、S214、S314、S414與第八透鏡L18、L28、L38、L48之物側面S114、S214、S314、S414膠合於第二膠合面,第二膠合面即為第七透鏡L17、L27、L37、L47之像側面S114、S214、S314、S414,或為第八透鏡L18、L28、L38、L48之物側面S114、S214、S314、S414。
另外,廣角鏡頭1、2、3、4滿足底下條件(1)至條件(8)其中至少一條件:
其中,f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廣角鏡頭1、2、3、4之一有效焦距,D22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二透鏡L12、L22、L32、L42之像側面S14、S24、S34、S44之一光學有效直徑,α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四透鏡L14、L24、L34、L44與第五透鏡L15、L25、L35、L45膠合之第一膠合面之一最大切線角度,β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七透鏡L17、L27、L37、L47與第八透鏡L18、L28、L38、L48膠合之第二膠合面之一最大切線角度,α及β之圖示可參照第14圖(以第一
實施例為例),其中符號L14為第四透鏡,符號L15為第五透鏡,符號CS45為第一膠合面,符號α為第一膠合面CS45之最大切線角度,符號L17為第七透鏡,符號L18為第八透鏡,符號CS78為第二膠合面,符號β為第二膠合面CS78之最大切線角度,R51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五透鏡L15、L25、L35、L45之物側面S19、S29、S39、S49之一曲率半徑,R72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七透鏡L17、L27、L37、L47之像側面S114、S214、S314、S414之一曲率半徑,T1131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一透鏡L11、L21、L31、L41之物側面S11、S21、S31、S41至第三透鏡L13、L23、L33、L43之物側面S16、S26、S36、S46於光軸OA1、OA2、OA3、OA4上之一間距,T3152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三透鏡L13、L23、L33、L43之物側面S16、S26、S36、S46至第五透鏡L15、L25、L35、L45之像側面S110、S210、S310、S410於光軸OA1、OA2、OA3、OA4上之一間距,T6182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六透鏡L16、L26、L36、L46之物側面S111、S211、S311、S411至第八透鏡L18、L28、L38、L48之像側面S115、S215、S315、S415於光軸OA1、OA2、OA3、OA4上之一間距。使得廣角鏡頭1、2、3、4能有效的縮小光圈值、有效的提升視場、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
現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一實施例。廣角鏡頭1沿著一光軸OA1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11、一第二透鏡
L12、一光圈ST1、一第三透鏡L13、一第四透鏡L14、一第五透鏡L15、一第六透鏡L16、一第七透鏡L17、一第八透鏡L18以及一濾光片OF1。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1上。根據【實施方式】第一至十二段落,其中:第七透鏡L17為雙凸透鏡,其像側面S114為凸面;第八透鏡L18為雙凹透鏡,其物側面S114為凹面;濾光片OF1其物側面S116與像側面S117皆為平面;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1及滿足條件(1)至條件(8)其中至少一條件之設計,使得廣角鏡頭1能有效的縮小光圈值、有效的提升視場、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
表一為第1圖中廣角鏡頭1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表二為表一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
表三為第一實施例之廣角鏡頭1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1)至條件(8)之計算值,由表三可知,第一實施例之廣角鏡頭1皆能滿足條件(1)至條件(8)之要求。
另外,第一實施例之廣角鏡頭1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由第2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廣角鏡頭1其場曲介於-0.02mm至0.03mm之間。由第3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廣角鏡頭1其畸變介於-7%至0%之間。由第4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廣角鏡頭1其調變轉換函數值介於0.56至1.0之間。顯見第一實施例之廣角鏡頭1之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正,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現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二實施例。廣角鏡頭2沿著一光軸OA2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21、一第二透鏡L22、一光圈ST2、一第三透鏡L23、一第四透鏡L24、一第五透鏡L25、一
第六透鏡L26、一第七透鏡L27、一第八透鏡L28以及一濾光片OF2。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2上。根據【實施方式】第一至十二段落,其中:第七透鏡L27為雙凸透鏡,其像側面S214為凸面;第八透鏡L28為雙凹透鏡,其物側面S214為凹面;濾光片OF2其物側面S216與像側面S217皆為平面;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2及滿足條件(1)至條件(8)其中至少一條件之設計,使得廣角鏡頭2能有效的縮小光圈值、有效的提升視場、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
表四為第5圖中廣角鏡頭2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表五為表四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
表六為第二實施例之廣角鏡頭2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1)至條件(8)之計算值,由表六可知,第二實施例之廣角鏡頭2皆能滿足條件(1)至條件(8)之要求。
另外,第二實施例之廣角鏡頭2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由第6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廣角鏡頭2其場曲介於-0.04mm至0.03mm之間。由第7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廣角鏡頭2其畸變介於-7%至0%之間。由第8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廣角鏡頭2其調變轉換函數值介於0.39至1.0之間。顯見第二實施例之廣角鏡頭2之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正,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現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三實施例。廣角鏡頭3沿著一光軸OA3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31、一第二透鏡L32、一光圈ST3、一第三透鏡L33、一第四透鏡L34、一第五透鏡L35、一第六透鏡L36、一第七透鏡L37、一第八透鏡L38以及一濾光片OF3。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3上。根據【實施方式】第一
至十二段落,其中:第七透鏡L37為彎月型透鏡,其像側面S314為凹面;第八透鏡L38為彎月型透鏡,其物側面S314為凸面;濾光片OF3其物側面S316與像側面S317皆為平面;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3及滿足條件(1)至條件(8)其中至少一條件之設計,使得廣角鏡頭3能有效的縮小光圈值、有效的提升視場、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
表七為第9圖中廣角鏡頭3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表八為表七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
表九為第三實施例之廣角鏡頭3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1)至條件(8)之計算值,由表九可知,第三實施例之廣角鏡頭3皆能滿足條件(1)至條件(8)之要求。
另外,第三實施例之廣角鏡頭3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由第10圖可看出,第三實施例之廣角鏡頭3其場曲介於-0.04mm至0.03mm之間。由第11圖可看出,第三實施例之廣角鏡頭3其畸變介於-35%至0%之間。由第12圖可看出,第三實施例之廣角鏡頭3其調變轉換函數值介於0.45至1.0之間。顯見第三實施例之廣角鏡頭3之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正,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現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四實施例。廣角鏡頭4沿著一光軸OA4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41、一第二透鏡L42、一光圈ST4、一第三透鏡L43、一第四透鏡L44、一第五透鏡L45、一第六透鏡L46、一第七透鏡L47、一第八透鏡L48以及一濾光片OF4。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4上。根據【實施方式】第一至十二段落,其中:第七透鏡L47為彎月型透鏡,其像側面S414為凹面;第八透鏡L48為彎月型透鏡,其物側面S414為凸面;濾光片OF4其物側面
S416與像側面S417皆為平面;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4及滿足條件(1)至條件(8)其中至少一條件之設計,使得廣角鏡頭4能有效的縮小光圈值、有效的提升視場、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
表十為第13圖中廣角鏡頭4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表十一為表十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
表十二為第四實施例之廣角鏡頭4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1)至條件(8)之計算值,由表十二可知,第四實施例之廣角鏡頭4皆能滿足條件(1)至條件(8)之要求。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悉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廣角鏡頭
L11:第一透鏡
L12:第二透鏡
ST1光圈
L13:第三透鏡
L14:第四透鏡
L15:第五透鏡
L16第六透鏡
L17:第七透鏡
L18:第八透鏡
OF1:濾光片
IMA1成像面
OA1:光軸
S11:第一透鏡物側面
S12:第一透鏡像側面
S13:第二透鏡物側面
S14:第二透鏡像側面
S15:光圈面
S16:第三透鏡物側面
S17:第三透鏡像側面
S18:第四透鏡物側面
S19:第四透鏡像側面
S19:第五透鏡物側面
S110:第五透鏡像側面
S111:第六透鏡物側面
S112:第六透鏡像側面
S113:第七透鏡物側面
S114:第七透鏡像側面
S114:第八透鏡物側面
S115:第八透鏡像側面
S116:濾光片物側面
S117:濾光片像側面
Claims (10)
- 一種廣角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具有屈光力;一第二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一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一第四透鏡具有屈光力;一第五透鏡具有屈光力;一第六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一第七透鏡具有屈光力;以及一第八透鏡具有屈光力;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該第六透鏡、該第七透鏡以及該第八透鏡沿著一光軸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排列;其中該廣角鏡頭滿足以下其中至少一條件:其中,f為該廣角鏡頭之一有效焦距,D2.2該第二透鏡之一像側面之一光學有效直徑,α為一第一膠合面之一最大切線角度,β為一第二膠合面之一最大切線角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廣角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力,該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五透鏡具有負屈光力,該第七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八透鏡具有負屈光力。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廣角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為雙凹透鏡,該第一透鏡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另一凹面朝向該像側;該第二透鏡為彎月型透鏡,該第二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凹面朝向該像側;該第三透鏡為雙凸透鏡,該第三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另一凸面朝向該像側;以及該第六透鏡為雙凸透鏡,該第六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另一凸面朝向該像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廣角鏡頭,其中:該第四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該第五透鏡包括一凹面朝向該像側;該第七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該第八透鏡包括一凹面朝向該像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廣角鏡頭,其中:該第四透鏡為雙凸透鏡,且更包括另一凸面朝向該像側;以及該第五透鏡為雙凹透鏡,且更包括另一凹面朝向該物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廣角鏡頭,其中:該第七透鏡為雙凸透鏡,且更包括另一凸面朝向該像側;以及該第八透鏡為雙凹透鏡,且更包括另一凹面朝向該物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廣角鏡頭,其中:該第七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更包括一凹面朝向該像側;以及該第八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更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廣角鏡頭,其中該第四透鏡之一像側面與該第五透鏡之一物側面膠合於該第一膠合面,該第七透鏡之一像側面與該第八透鏡之一物側面膠合於該第二膠合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廣角鏡頭,其更包括一光圈,設置於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之間。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2118112A TWI852555B (zh) | 2023-05-16 | 2023-05-16 | 廣角鏡頭(四十七) |
CN202410493799.6A CN119002020A (zh) | 2023-05-16 | 2024-04-23 | 广角镜头 |
US18/663,336 US20240385418A1 (en) | 2023-05-16 | 2024-05-14 | Wide-Angle Lens Assembly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2118112A TWI852555B (zh) | 2023-05-16 | 2023-05-16 | 廣角鏡頭(四十七)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852555B true TWI852555B (zh) | 2024-08-11 |
TW202447276A TW202447276A (zh) | 2024-12-01 |
Family
ID=932841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2118112A TWI852555B (zh) | 2023-05-16 | 2023-05-16 | 廣角鏡頭(四十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852555B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80285150A1 (en) * | 2007-05-14 | 2008-11-20 |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 Zoom optical system, image pickup device, and digital apparatus |
US20090052050A1 (en) * | 2006-10-24 | 2009-02-26 | Nanophotonics Co., Ltd | Wide-angle lenses |
-
2023
- 2023-05-16 TW TW112118112A patent/TWI852555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90052050A1 (en) * | 2006-10-24 | 2009-02-26 | Nanophotonics Co., Ltd | Wide-angle lenses |
US20080285150A1 (en) * | 2007-05-14 | 2008-11-20 |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 Zoom optical system, image pickup device, and digital apparatus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690726B (zh) | 廣角鏡頭(十八) | |
TW202122860A (zh) | 廣角鏡頭(二十四) | |
TWI722713B (zh) | 廣角鏡頭(二十六) | |
TWI690742B (zh) | 成像鏡頭(三十三) | |
TWI792526B (zh) | 廣角鏡頭(三十六) | |
TWI852555B (zh) | 廣角鏡頭(四十七) | |
TWI676819B (zh) | 鏡頭裝置(三) | |
TWI736462B (zh) | 成像鏡頭(四十八) | |
TW202447276A (zh) | 廣角鏡頭(四十七) | |
TWI727544B (zh) | 廣角鏡頭(二十七) | |
TWI724567B (zh) | 成像鏡頭(四十) | |
TWI835185B (zh) | 廣角鏡頭(四十) | |
CN114442262A (zh) | 成像镜头 | |
TWI852240B (zh) | 成像鏡頭(七十二) | |
TW202501077A (zh) | 廣角鏡頭(五十) | |
TWI861883B (zh) | 廣角鏡頭(四十六) | |
TWI762021B (zh) | 成像鏡頭(五十) | |
TWI855795B (zh) | 廣角鏡頭(四十九) | |
TW202119076A (zh) | 成像鏡頭(四十一) | |
TWI808581B (zh) | 成像鏡頭(六十四) | |
TWI805340B (zh) | 廣角鏡頭(三十九) | |
TW202022410A (zh) | 成像鏡頭(二十八) | |
TWI832382B (zh) | 測距儀及其成像鏡頭(七十) | |
TWI805073B (zh) | 廣角鏡頭(三十八) | |
TW202040204A (zh) | 廣角鏡頭(二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