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48482B - 電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電連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848482B TWI848482B TW111149786A TW111149786A TWI848482B TW I848482 B TWI848482 B TW I848482B TW 111149786 A TW111149786 A TW 111149786A TW 111149786 A TW111149786 A TW 111149786A TW I848482 B TWI848482 B TW I848482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mission conductor
- signal transmission
- group
- row
- ground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39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224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170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15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37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16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5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4
- 239000000084 colloidal syste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為涉及一種電連接器,主要包括上排及下排右側傳輸導體組、上排及下排左側傳輸導體組、上排及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上排及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上排及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上排及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上排及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上排及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上排及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上排及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其中透過上排及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與上排及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的立體式交錯連接,以達到減少USB C-TYPE2.0電容效應之問題。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涉及一種可有效減少USB C-TYPE2.0電容效應的電連接器。
USB Type-C(簡稱Type-C)是一種通用序列匯流排(USB)的硬體介面形式,其規範由USB開發者論壇(USB-IF)發佈。它的特點在於更加纖薄的設計、更快的傳送速率(USB3.1最高10Gbps)以及更強悍的電力傳輸(最高100W),更重要的是Type-C插介面支援USB介面雙面插入。
現有的USB Type-C因協會的規範,於上排、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及上排、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必須要交錯排列,因此以目前的作法,皆於電路基板(PCB)利用穿越、跨線等方式做交錯對接,以符合協會規範,然此種方式,因必須在電路基板(PCB)上做交錯對接,導致上排、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及上排、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長度過長而沒有餘留段,進而使得USB C-TYPE2.0產生的電容效應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
是以,要如何解決上述習用之問題與缺失,即為本發明之發明人與從事此行業之相關廠商所亟欲研究改善之方向所在者。
本發明之課題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有效減少USB C-TYPE2.0電容效應。
為達上述主要目的之結構包括有一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上排左側傳輸導體組、下排右側傳輸導體組、下排左側傳輸導體組、上排及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上排及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其中,所述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乃包括一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一由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
部延伸形成之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及一由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一側處延伸形成的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而所述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乃包括一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一由該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延伸形成之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及一由該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一側處延伸形成的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又所述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乃包括一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一由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延伸形成之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及一由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一側處延伸形成的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且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乃與該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連接;又所述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乃包括一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一由該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延伸形成之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及一由該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一側處延伸形成的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且該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乃與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連接。
經由上述之構件可知,當電性導通運作時,因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乃與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連接,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乃與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連接,形成一個立體交錯對接的形式,也因此,訊號在傳遞時,會先在上排、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產生交錯傳遞,並使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及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的一側處不用延伸設置到焊接的部位處,以達到減少USB C-TYPE2.0電容效應。
藉由上述技術,可針對習用USB Type-C2.0連接器所存在之電容效應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的問題點加以突破,達到本發明如上述優點之實用進步性。
10: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
101:第一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
1011:第一接地傳輸導體基部
1012:第一接地傳輸導體接觸部
102:第一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
1021:第一差分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組
103:第一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
1031:第一電源傳輸導體接觸部
104:第一功能傳輸導體焊接部
1041:第一功能傳輸導體接觸部
11:下排右側傳輸導體組
110:第三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
1101:第三接地傳輸導體基部
1102:第三接地傳輸導體接觸部
111:第二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
1111:第二差分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組
112:第二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
1121:第二電源傳輸導體接觸部
113:第一偵測傳輸導體焊接部
1131:第一偵測傳輸導體接觸部
20:上排左側傳輸導體組
201:第二偵測傳輸導體焊接部
2011:第二偵測傳輸導體接觸部
202:第四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
2021:第四電源傳輸導體接觸部
203:第四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
2031:第四差分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組
204:第八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
2041:第八接地傳輸導體基部
2042:第八接地傳輸導體接觸部
21:下排左側傳輸導體組
211:第二功能傳輸導體焊接部
2111:第二功能傳輸導體接觸部
212:第三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
2121:第三電源傳輸導體接觸部
213:第三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
2131:第三差分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組
214:第六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
2141:第六接地傳輸導體基部
2142:第六接地傳輸導體接觸部
30: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
301: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
302: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
303: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
304: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
40: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
401: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
402: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
403: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
404: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
50: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
501: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
502: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
503: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
60: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
601: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
602: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
603: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
7:屏蔽殼體
8:中隔組件
81:右側中隔件
81a:第一右側中隔件
81b:第二右側中隔件
811:第二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
812:第四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
82:左側中隔件
82a:第一左側中隔件
82b:第二左側中隔件
821:第五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
822:第七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
83:中央中隔件
831:中央右側中隔件
832:中央左側中隔件
833:中央連結中隔件
834:中央連結中隔件接觸部
9:絕緣膠體
91:穿孔
第一圖 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圖一。
第一A圖 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圖二。
第二圖 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平面圖。
第三圖 為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圖一。
第四圖 為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圖二。
第四A圖 為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圖三。
第四B圖 為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圖四。
第五圖 為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平面圖。
第五A圖 為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另一平面圖。
第六圖 為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剖視圖。
第七圖 為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平面圖。
第八圖 為本發明第四較佳實施例之平面圖。
第九圖 為本發明第五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圖一。
第九A圖 為本發明第五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圖二。
第十圖 為本發明第六較佳實施例之分解圖。
請參閱第一圖至第二圖所示,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圖一至平面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發明係包括:
一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10;
一設於該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10一側之上排左側傳輸導體組20;
一設於該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10下方處之下排右側傳輸導體組11;
一設於該下排右側傳輸導體組11一側並位於該上排左側傳輸導體組20下方處之下排左側傳輸導體組21;
一設於該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10及該上排左側傳輸導體組20之間的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30,乃包括一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301、一由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301延伸形成之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302、及一由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302一側處延伸形成的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303;
一設於該上排左側傳輸導體組20及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30之間的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40,乃包括一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401、一由該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401延伸形成之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402、及一由該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402一側處延伸形
成的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403;
一設於該下排右側傳輸導體組11及該下排左側傳輸導體組21之間的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50,乃包括一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501、一由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501延伸形成之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502、及一由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502一側處延伸形成的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503,且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503乃與該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403連接;及
一設於該下排左側傳輸導體組21及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50之間的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60,乃包括一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601、一由該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601延伸形成之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602、及一由該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602一側處延伸形成的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603,且該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603乃與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303連接。
藉此,由上述構件可清楚看出,主要重點在於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603與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303連接,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503與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403連接,換言之,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303係從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302的左側延伸出來,並再往下方彎折形成,而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603係從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602的右側延伸出來,並再往上方彎折形成,此時的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303即可與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603連接,同樣的,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403係從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402的右側延伸出來,並再往下方彎折形成,而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503係從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502的左側延伸出來,並再往上方彎折形成,此時的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403即可與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503連接,如此則形成所謂的立體交錯式電性連接之技術特徵,如此,訊號在傳遞時,會先在上排、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303、503產生交錯傳遞,並使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502及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602的一側處不用延伸設置到焊接的部位處,以達到減少USB C-TYPE2.0電容效應。
請同時配合參閱第三圖至第六圖所示,為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之
立體圖一至剖視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主要包括:
一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10,乃包含有一第一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101、一設於該第一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101一側之第一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102、一設於該第一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102背離該第一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101一側之第一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103、及一設於該第一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103背離該第一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102一側之第一功能傳輸導體焊接部104;
一設於該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10一側之上排左側傳輸導體組20,乃包含有一位於該第一功能傳輸導體焊接部104背離該第一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103一側之第二偵測傳輸導體焊接部201、一設於該第二偵測傳輸導體焊接部201背離該第一功能傳輸導體焊接部104一側之第四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202、一設於該第四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202背離該第二偵測傳輸導體焊接部201一側之第四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203、及一設於該第四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203背離該第四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202一側之第八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204;
一設於該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10下方處之下排右側傳輸導體組11,乃包含有一設於該第一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103與該第一功能傳輸導體焊接部104之間的第三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110、一設於該第三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110與該第一功能傳輸導體焊接部104之間的第二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111、一設於該第一功能傳輸導體焊接部104與該第二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111織間的第二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112、及一設於該第二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112與該第一功能傳輸導體焊接部104之間的第一偵測傳輸導體焊接部113;
一設於該下排右側傳輸導體組11一側並位於該上排左側傳輸導體組20下方處之下排左側傳輸導體組21,乃包含有一設於該第二偵測傳輸導體焊接部201與該第四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202之間的第二功能傳輸導體焊接部211、一設於該第二功能傳輸導體焊接部211與該第四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202之間的第三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212、一設於該第三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212與該第四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202之間的第三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213、及一設於該第三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213
與該第四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202之間的第六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214;
一設於該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10及該上排左側傳輸導體組20之間的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30,乃包括一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301、一由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301延伸形成之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302、一由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302一側處延伸形成的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303、及一由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302往背離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301方向處延伸之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304;
一設於該上排左側傳輸導體組20及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30之間的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40,乃包括一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401、一由該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401延伸形成之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402、一由該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402一側處延伸形成的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403、及一由該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402往背離該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401方向處延伸之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404,且該第二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404乃位於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304與該第二偵測傳輸導體焊接部201之間;
一設於該下排右側傳輸導體組11及該下排左側傳輸導體組21之間的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50,乃包括一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501、一由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501延伸形成之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502、及一由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502一側處延伸形成的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503,且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503乃與該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403連接;
一設於該下排左側傳輸導體組21及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50之間的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60,乃包括一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601、一由該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601延伸形成之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602、及一由該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602一側處延伸形成的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603,且該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603乃與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303連接;
一屏蔽殼體7,乃供收容該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10、該上排左側傳輸導體組20、該下排右側傳輸導體組11、該下排左側傳輸導體組21、
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30、該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40、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50、及該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60;及
一中隔組件8,乃包括至少一設於該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10及該下排右側傳輸導體組11之間的右側中隔件81、至少一設於該上排左側傳輸導體組20及該下排左側傳輸導體組21之間的左側中隔件82、及一設於該右側中隔件81與該左側中隔件82之間的中央中隔件83,該中央中隔件83包含有一位於該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10及該下排右側傳輸導體組11之間的中央右側中隔件831、一位於該上排左側傳輸導體組20及該下排左側傳輸導體組21之間的中央左側中隔件832、及一連通該中央右側中隔件831與該中央左側中隔件832且位於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302及該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402下方處之中央連結中隔件833,並該中央連結中隔件833位於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503背離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502之側處,再該中央連結中隔件833上設有一與該屏蔽殼體7電性導接之中央連結中隔件接觸部834。
第一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101一端延伸形成有一第一接地傳輸導體接觸部1012,該第一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102一端延伸形成有一第一差分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組1021,該第一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103一端延伸形成有一第一電源傳輸導體接觸部1031,該第一功能傳輸導體焊接部104一端延伸形成有一第一功能傳輸導體接觸部1041,該第二偵測傳輸導體焊接部201一端延伸形成有一第二偵測傳輸導體接觸部2011,該第四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202一端延伸形成有一第四電源傳輸導體接觸部2021,該第四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203一端延伸形成有一第四差分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組2031,該第八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204一端延伸形成有一第八接地傳輸導體接觸部2042、該第三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110一端延伸形成有一第三接地傳輸導體接觸部1102、該第二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111一端延伸形成有一第二差分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組1111、該第二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112一端延伸形成有一第二電源傳輸導體接觸部1121、該第一偵測傳輸導體焊接部113一端延伸形成有一第一偵測傳輸導體接觸部1131、該第二功能傳輸導體焊接部211一端延伸形成有一第二功能傳輸導體接觸部2111、該第三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212
一端延伸形成有一第三電源傳輸導體接觸部2121、該第三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213一端延伸形成有一第三差分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組2131、及該第六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214一端延伸形成有一第六接地傳輸導體接觸部2142,且該第一差分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組1021、該第一電源傳輸導體接觸部1031、該第一功能傳輸導體接觸部1041、該第二偵測傳輸導體接觸部2011、該第四電源傳輸導體接觸部2021、該第四差分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組2031、該第八接地傳輸導體接觸部2042、該第三接地傳輸導體接觸部1102、該第二差分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組1111、該第二電源傳輸導體接觸部1121、該第一偵測傳輸導體接觸部1131、該第二功能傳輸導體接觸部2111、該第三電源傳輸導體接觸部2121、該第三差分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組2131、該第六接地傳輸導體接觸部2142、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301、該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401、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501、及該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601乃為平板狀態樣。
藉此,由上述可清楚看出,所述的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303乃從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302之左側延伸出來,而後再往下方彎折延伸形成,又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603乃從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602之右側延伸出來,而後再往上方彎折延伸形成,此時之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303即得與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603連接,相同的,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403乃從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402之右側延伸出來,而後再往下方彎折延伸形成,而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503乃從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502之左側延伸出來,而後再往上方彎折延伸形成,此時的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403即得與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503連接,如此則形成所謂的立體交錯式電性連接之技術特徵,進而達到減少USB C-TYPE2.0電容效應,不只如此,由中隔組件8所組成的右側中隔件81、左側中隔件82、中央中隔件83、中央右側中隔件831、中央左側中隔件832、中央連結中隔件833、及中央連結中隔件接觸部834設計,讓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10、下排右側傳輸導體組11、上排左側傳輸導體組20、下排左側傳輸導體組21、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30、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50、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40、及下排
第二訊號傳輸導體60得到屏蔽的隔離防護,有效避免彼此之間的干擾;更值得一提的是,因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502與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602於背離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501與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601之側處乃為鏤空狀,即是形成一個空間,使得中央連結中隔件833可設置於此處,而讓中央連結中隔件接觸部834可直接與屏蔽殼體7導接形成接地,進而使原本的天線效應變成一個環地效應,而所謂能達到環地效應之技術在於具有一連通該中央右側中隔件831與該中央左側中隔件832且位於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301、該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401、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501、該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601之前方處的中央連結中隔件833,而形成四面皆有接地之設計,以達到環地效應,有效阻隔干擾源。
請參閱第七圖所示,為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平面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該第一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102與該第一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103之間設有一由該右側中隔件81延伸形成之第二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811,再該第二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111與該第二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112之間設有一由該右側中隔件81延伸形成之第四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812,又該第三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212與該第三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213之間設有一由該左側中隔件82延伸形成之第五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821,另該第四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202與該第四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203之間設有一由該左側中隔件82延伸形成之第七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822。藉此,透過第二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811、第四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812、第五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821、及第七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822之設計,搭配第一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101、第三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110、第六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214、及第八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204,形成一個良好的與最小的接地迴路,且有效將第一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102、第二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111、第三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213、及第四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203可獨自隔離。
此外,於本實施例,該第一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102、該第二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111、該第三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213、及該第四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203乃為高頻傳輸端子,且該第
一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102兩側分別具有該第一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101及第二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811,而該第二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111兩側分別具有該第三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110及該第四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812,而該第三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213兩側分別具有該第五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821及該第六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214,而該第四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203兩側分別具有該第七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822及該第八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204,使得具有隔離效果。
另外,該第一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101、該第一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102、該第二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811、該第一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103、該第三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110、該第二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111、該第四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812、及該第二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112乃共同為一右側傳輸導體組,而該第一偵測傳輸導體焊接部113、該第一功能傳輸導體焊接部104、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304、該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404、該第二偵測傳輸導體焊接部201、及該第二功能傳輸導體焊接部211乃共同為一中央傳輸導體組,而該第三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212、該第五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821、該第三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213、該第六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214、該第四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202、該第七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822、該第四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203、及該第八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204乃共同為一左側傳輸導體組。
請參閱第八圖所示,為本發明第四較佳實施例之平面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該右側中隔件81乃界定有一第一右側中隔件81a及一與該第一右側中隔件81a不相接之第二右側中隔件81b,該第二右側中隔件81b乃與該第一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103及該第二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112連接,而該左側中隔件82乃界定有一第一左側中隔件82a及一與該第一左側中隔件82a不相接之第二左側中隔件82b,該第二左側中隔件82b乃與該第三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212及該第四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202連接。如此,透過共接之技術,進而達到降低相互干擾之問題。
請參閱第九圖及第九A圖發明第五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圖一及立體圖二,由圖中可清楚看出,該第一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101乃延伸形成有一第一接地傳輸導體基部1011,而該第一接地傳輸導體基部1011往背離該第一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101又延伸形成有一第一接地傳輸導體接觸部1012,再第三接地傳輸導體基部1101往背離該第三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110又延伸形成有一第三接地傳輸導體接觸部1102,並該第一接地傳輸導體基部1011、該第一接地傳輸導體接觸部1012、該第三接地傳輸導體基部1101、及該第三接地傳輸導體接觸部1102乃與該右側中隔件81對接,而該第六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214乃延伸形成有一第六接地傳輸導體基部2141,而該第六接地傳輸導體基部2141往背離該第六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214又延伸形成有一第六接地傳輸導體接觸部2142,再該第八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204乃延伸形成有一第八接地傳輸導體基部2041,而該第八接地傳輸導體基部2041往背離該第八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204又延伸形成有一第八接地傳輸導體接觸部2042,該第六接地傳輸導體基部2141、該第六接地傳輸導體接觸部2142、該第八接地傳輸導體基部2041、及該第八接地傳輸導體接觸部2042乃與該左側中隔件82對接。如此,達到利用更大的共同接地面積,使其具有更好的隔離干擾之功能。
請參閱第十圖所示,為本發明第六較佳實施例之分解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該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10、該上排左側傳輸導體組20、該下排右側傳輸導體組11、該下排左側傳輸導體組21、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30、該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40、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50、該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60、及該中隔組件8乃由一絕緣膠體9所包覆,且該絕緣膠體9上具有一供該中央連結中隔件接觸部834穿過使其可以與該屏蔽殼體7電性導接之穿孔91。如此,中央連結中隔件接觸部834與屏蔽殼體7接觸後,可以完成一個完美的接地迴路。
是以,本發明之電連接器為可改善習用之技術關鍵在於:
第一,透過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603與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303連接,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503與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403連接而達到立體交錯式電性連接,使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502及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602的一側處不用延伸設置到焊接的部位處,以達到減少USB C-TYPE2.0電容效應。
第二,透過中隔組件8讓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10、下排右側傳輸
導體組11、上排左側傳輸導體組20、下排左側傳輸導體組21、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30、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50、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40、及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60得到屏蔽的隔離防護,有效避免彼此之間的干擾。
第三,透過中央連結中隔件接觸部834直接與屏蔽殼體7導接形成接地,達到環地效應,有效阻隔干擾源。
第四,透過第一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101至第八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204將第一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102至第四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203進行左右兩側的隔離,達到絕佳的抑制干擾優勢。
第五,透過中央連結中隔件接觸部834與屏蔽殼體7的接觸,達到一個完美的接地迴路。
惟,雖然本文中已顯示並敘明本發明之各種實施例,但僅以舉例方式提供此等實施例,本文中所提供之任何操作理論或益處既定僅作為敘明本發明之一輔助;此等理論及解釋不束縛或限制關於藉由實踐本發明而達成之組織重塑之申請專利範圍。熟習此項技術者現在可不背離本發明之情形下構想出諸多變化、改變或替代。應瞭解,可在實踐本發明時採用本文中所敘明之發明之實施例的各種替代方案。本發明之範疇、本發明之範疇內的方法及結構既定包括等效形式。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電連接器於使用時,為確實能達到其功效及目的,故本發明誠為一實用性優異之發明,為符合發明專利之申請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請,盼 審委早日賜准本發明,以保障發明人之辛苦發明,倘若 鈞局審委有任何稽疑,請不吝來函指示,發明人定當竭力配合,實感公便。
10: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
21:下排左側傳輸導體組
30: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
301: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
302: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
303: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
40: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
401: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
402: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
403: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
Claims (10)
- 一種電連接器,主要結構包括:一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一設於該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一側之上排左側傳輸導體組;一設於該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下方處之下排右側傳輸導體組;一設於該下排右側傳輸導體組一側並位於該上排左側傳輸導體組下方處之下排左側傳輸導體組;一設於該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及該上排左側傳輸導體組之間的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乃包括一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一由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延伸形成之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及一由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一側處延伸形成的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一設於該上排左側傳輸導體組及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之間的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乃包括一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一由該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延伸形成之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及一由該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一側處延伸形成的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一設於該下排右側傳輸導體組及該下排左側傳輸導體組之間的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乃包括一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一由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延伸形成之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及一由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一側處延伸形成的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且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乃與該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連接;及一設於該下排左側傳輸導體組及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之間的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乃包括一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一由該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延伸形成之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及一由該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一側處延伸形成的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且該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乃與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連接。
- 一種電連接器,主要結構包括:一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一設於該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一側之上排左側傳輸導體組;一設於該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下方處之下排右側傳輸導體組;一設於該下排右側傳輸導體組一側並位於該上排左側傳輸導體組下方處之 下排左側傳輸導體組;一設於該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及該上排左側傳輸導體組之間的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乃包括一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一由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延伸形成之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及一由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一側處延伸形成的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一設於該上排左側傳輸導體組及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之間的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乃包括一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一由該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延伸形成之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及一由該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一側處延伸形成的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一設於該下排右側傳輸導體組及該下排左側傳輸導體組之間的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乃包括一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一由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延伸形成之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及一由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一側處延伸形成的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且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乃與該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連接;一設於該下排左側傳輸導體組及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之間的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乃包括一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一由該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延伸形成之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及一由該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一側處延伸形成的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且該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乃與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連接;一屏蔽殼體,乃供收容該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該上排左側傳輸導體組、該下排右側傳輸導體組、該下排左側傳輸導體組、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該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及該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及一中隔組件,乃包括一設於該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及該下排右側傳輸導體組之間的右側中隔件、一設於該上排左側傳輸導體組及該下排左側傳輸導體組之間的左側中隔件、及一設於該右側中隔件與該左側中隔件之間的中央中隔件,該中央中隔件包含有一位於該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及該下排右側傳輸導體組之間的中央右側中隔件、一位於該上排左側傳輸導體組及該下排左側傳輸導體組之間的中央左側中隔件、及一連通該中央右側中隔件與該中央左側中隔件且位於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及該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 部下方處之中央連結中隔件,並該中央連結中隔件位於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背離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之側處,再該中央連結中隔件上設有一與該屏蔽殼體電性導接之中央連結中隔件接觸部。
- 一種電連接器,主要結構包括:一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乃包含有一第一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一設於該第一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一側之第一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一設於該第一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背離該第一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一側之第一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及一設於該第一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背離該第一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一側之第一功能傳輸導體焊接部;一設於該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一側之上排左側傳輸導體組,乃包含有一位於該第一功能傳輸導體焊接部背離該第一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一側之第二偵測傳輸導體焊接部、一設於該第二偵測傳輸導體焊接部背離該第一功能傳輸導體焊接部一側之第四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一設於該第四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背離該第二偵測傳輸導體焊接部一側之第四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及一設於該第四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背離該第四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一側之第八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一設於該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下方處之下排右側傳輸導體組,乃包含有一設於該第一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與該第一功能傳輸導體焊接部之間的第三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一設於該第三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與該第一功能傳輸導體焊接部之間的第二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一設於該第一功能傳輸導體焊接部與該第二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織間的第二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及一設於該第二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與該第一功能傳輸導體焊接部之間的第一偵測傳輸導體焊接部;一設於該下排右側傳輸導體組一側並位於該上排左側傳輸導體組下方處之下排左側傳輸導體組,乃包含有一設於該第二偵測傳輸導體焊接部與該第四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之間的第二功能傳輸導體焊接部、一設於該第二功能傳輸導體焊接部與該第四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之間的第三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一設於該第三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與該第四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之間的第三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及一設於該第三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與該第四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之間的第六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一設於該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及該上排左側傳輸導體組之間的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乃包括一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一由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延伸形成之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一由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一側處延伸形成的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及一由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往背離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方向處延伸之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一設於該上排左側傳輸導體組及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之間的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乃包括一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一由該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延伸形成之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一由該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一側處延伸形成的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及一由該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往背離該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方向處延伸之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且該第二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乃位於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與該第二偵測傳輸導體焊接部之間;一設於該下排右側傳輸導體組及該下排左側傳輸導體組之間的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乃包括一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一由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延伸形成之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及一由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一側處延伸形成的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且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乃與該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連接;一設於該下排左側傳輸導體組及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之間的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乃包括一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一由該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延伸形成之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及一由該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一側處延伸形成的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且該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乃與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連接;一屏蔽殼體,乃供收容該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該上排左側傳輸導體組、該下排右側傳輸導體組、該下排左側傳輸導體組、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該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及該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及一中隔組件,乃包括至少一設於該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及該下排右側傳輸導體組之間的右側中隔件、至少一設於該上排左側傳輸導體組及該下排左側傳輸導體組之間的左側中隔件、及一設於該右側中隔件與該左側中隔件之間的 中央中隔件,該中央中隔件包含有一位於該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及該下排右側傳輸導體組之間的中央右側中隔件、一位於該上排左側傳輸導體組及該下排左側傳輸導體組之間的中央左側中隔件、及一連通該中央右側中隔件與該中央左側中隔件且位於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及該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基部下方處之中央連結中隔件,並該中央連結中隔件位於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延伸部背離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基部之側處,再該中央連結中隔件上設有一與該屏蔽殼體電性導接之中央連結中隔件接觸部。
- 如請求項3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第一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與該第一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之間設有一由該右側中隔件延伸形成之第二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再該第二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與該第二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之間設有一由該右側中隔件延伸形成之第四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又該第三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與該第三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之間設有一由該左側中隔件延伸形成之第五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另該第四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與該第四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之間設有一由該左側中隔件延伸形成之第七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
- 如請求項4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第一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該第二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該第三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及該第四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乃為高頻傳輸端子,且該第一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兩側分別具有該第一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及該第二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而該第二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兩側分別具有該第三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及該第四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而該第三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兩側分別具有該第五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及該第六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而該第四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兩側分別具有該第七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及該第八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使得具有隔離效果。
- 如請求項4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第一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該第一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該第二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該第一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該第三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該第二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該第四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及該第二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乃共同為一右側傳輸導體組,而該第一偵測傳輸導體焊接部、該第一功能傳輸導體焊接部、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該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該第二 偵測傳輸導體焊接部、及該第二功能傳輸導體焊接部乃共同為一中央傳輸導體組,而該第三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該第五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該第三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該第六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該第四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該第七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該第四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及該第八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乃共同為一左側傳輸導體組。
- 如請求項3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右側中隔件乃界定有一第一右側中隔件及一與該第一右側中隔件不相接之第二右側中隔件,該第二右側中隔件乃與該第一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及該第二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連接,而該左側中隔件乃界定有一第一左側中隔件及一與該第一左側中隔件不相接之第二左側中隔件,該第二左側中隔件乃與該第三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及該第四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連接。
- 如請求項3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第一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乃延伸形成有一第一接地傳輸導體基部,而該第一接地傳輸導體基部往背離該第一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又延伸形成有一第一接地傳輸導體接觸部,再該第三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乃延伸形成有一第三接地傳輸導體基部,而該第三接地傳輸導體基部往背離該第三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又延伸形成有一第三接地傳輸導體接觸部,並該第一接地傳輸導體基部、該第一接地傳輸導體接觸部、該第三接地傳輸導體基部、及該第三接地傳輸導體接觸部乃與該右側中隔件對接,而該第六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乃延伸形成有一第六接地傳輸導體基部,而該第六接地傳輸導體基部往背離該第六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又延伸形成有一第六接地傳輸導體接觸部,再該第八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乃延伸形成有一第八接地傳輸導體基部,而該第八接地傳輸導體基部往背離該第八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又延伸形成有一第八接地傳輸導體接觸部,該第六接地傳輸導體基部、該第六接地傳輸導體接觸部、該第八接地傳輸導體基部、及該第八接地傳輸導體接觸部乃與該左側中隔件對接。
- 如請求項8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第一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一端延伸形成有一第一差分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組,該第一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一端延伸形成有一第一電源傳輸導體接觸部,該第一功能傳輸導體焊接部一端延伸形成有一第一功能傳輸導體接觸部,該第二偵測傳輸導體焊接部一端延伸形成有一第二偵測傳輸導體接觸部,該第四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一端延伸 形成有一第四電源傳輸導體接觸部,該第四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一端延伸形成有一第四差分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組,該第八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一端延伸形成有一第八接地傳輸導體接觸部、該第三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一端延伸形成有一第三接地傳輸導體接觸部、該第二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一端延伸形成有一第二差分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組、該第二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一端延伸形成有一第二電源傳輸導體接觸部、該第一偵測傳輸導體焊接部一端延伸形成有一第一偵測傳輸導體接觸部、該第二功能傳輸導體焊接部一端延伸形成有一第二功能傳輸導體接觸部、該第三電源傳輸導體焊接部一端延伸形成有一第三電源傳輸導體接觸部、該第三差分訊號傳輸導體焊接部組一端延伸形成有一第三差分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組、及該第六接地傳輸導體焊接部一端延伸形成有一第六接地傳輸導體接觸部,且該第一差分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組、該第一電源傳輸導體接觸部、該第一功能傳輸導體接觸部、該第二偵測傳輸導體接觸部、該第四電源傳輸導體接觸部、該第四差分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組、該第八接地傳輸導體接觸部、該第三接地傳輸導體接觸部、該第二差分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組、該第二電源傳輸導體接觸部、該第一偵測傳輸導體接觸部、該第二功能傳輸導體接觸部、該第三電源傳輸導體接觸部、該第三差分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組、該第六接地傳輸導體接觸部、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該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及該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接觸部乃為平板狀態樣。
- 如請求項3所述之電連接器,其中該上排右側傳輸導體組、該上排左側傳輸導體組、該下排右側傳輸導體組、該下排左側傳輸導體組、該上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該上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該下排第一訊號傳輸導體、該下排第二訊號傳輸導體、該中隔組件乃由一絕緣膠體所包覆,且該絕緣膠體上具有一供該中央連結中隔件接觸部穿過使其可以與該屏蔽殼體電性導接之穿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1149786A TWI848482B (zh) | 2022-12-23 | 2022-12-23 | 電連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1149786A TWI848482B (zh) | 2022-12-23 | 2022-12-23 | 電連接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427890A TW202427890A (zh) | 2024-07-01 |
TWI848482B true TWI848482B (zh) | 2024-07-11 |
Family
ID=929289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1149786A TWI848482B (zh) | 2022-12-23 | 2022-12-23 | 電連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848482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493717A (zh) * | 2017-12-06 | 2018-09-04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9755791A (zh) * | 2017-11-02 | 2019-05-14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TW201929348A (zh) * | 2017-12-15 | 2019-07-16 | 岱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連接器之端子接觸結構 |
TW202115966A (zh) * | 2019-10-09 | 2021-04-16 | 維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電連接器(四) |
-
2022
- 2022-12-23 TW TW111149786A patent/TWI848482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755791A (zh) * | 2017-11-02 | 2019-05-14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8493717A (zh) * | 2017-12-06 | 2018-09-04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TW201929348A (zh) * | 2017-12-15 | 2019-07-16 | 岱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連接器之端子接觸結構 |
TW202115966A (zh) * | 2019-10-09 | 2021-04-16 | 維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電連接器(四)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427890A (zh) | 2024-07-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65159B (zh) | 電連接器 | |
TW201608780A (zh) | 插座電連接器 | |
CN214957655U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212033365U (zh) | 电连接器 | |
TWI623163B (zh) | Terminal contact structure of connector | |
CN204424609U (zh) | 线缆连接器插头及其插座 | |
TWI710169B (zh) | 電連接器(一) | |
TWI665835B (zh) | USB A female connector (1) | |
TWI848482B (zh) | 電連接器 | |
CN203386992U (zh) | 电连接器的改良结构 | |
CN106549269A (zh) | 电连接器 | |
CN205016739U (zh) | 电连接器 | |
TWI712232B (zh) | 電連接器(三) | |
CN211150963U (zh) | 电连接器 | |
TWI871150B (zh) | 電連接器(十三) | |
TWI870866B (zh) | 電連接器 | |
TWM592608U (zh) | 一種高頻電連接器 | |
TWM658006U (zh) | 訊號連接器之結構 | |
CN202550162U (zh) | 具电路板的连接器端子结构 | |
TWI843210B (zh) | 卡連接器(六) | |
TWI665837B (zh) | USB A male connector (1) | |
TWI835583B (zh) | 電連接器 | |
CN221928784U (zh) | 电连接器 | |
TWM660293U (zh) | 電連接器(十三) | |
TWM661452U (zh) | 電連接器之端子結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