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6327B - 電子裝置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電子裝置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826327B TWI826327B TW112119383A TW112119383A TWI826327B TW I826327 B TWI826327 B TW I826327B TW 112119383 A TW112119383 A TW 112119383A TW 112119383 A TW112119383 A TW 112119383A TW I826327 B TWI826327 B TW I826327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shielding layer
- touch
- sensitive film
- optical glue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種電子裝置包括顯示模組、保護蓋、第一遮光層、導光板、光源、觸碰感應膜、第一光學膠、遮光件與第二遮光層。保護蓋位於顯示模組上方。第一遮光層連接保護蓋的底面。第一遮光層配置以定義出電子裝置的非可視區。導光板位於顯示模組上且重疊於非可視區中。光源位於顯示模組上且與導光板相鄰。觸碰感應膜位於導光板上方。第一光學膠位於觸碰感應膜與保護蓋之間。遮光件位於顯示模組上且重疊於非可視區中。第二遮光層位於觸碰感應膜上且與遮光件重疊。第二遮光層配置以在非可視區吸收在觸碰感應膜與第一光學膠中傳遞的光線。
Description
本揭露是有關一種電子裝置及一種電子裝置的製造方法。
觸碰顯示模組已被用於各種類的電子裝置中,例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與數位相機。前述電子裝置可具有螢幕的可視區及圍繞可視區的非可視區。非可視區可設有圖標供使用者觸碰以操作電子裝置。
然而,為了讓使用者可輕易辨識圖標的位置,通常會於圖標下方設置背光模組,但背光模組的光線在除了可點亮圖標外,還可能經由背光模組上方的觸碰感應膜與光學膠橫向傳遞至螢幕的可視區中,造成可視區的漏光問題,影響產品良率與產品競爭力,且不利於使用者的視覺體驗。
本揭露之一技術態樣為一種電子裝置。
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方式,一種電子裝置包括顯示模組、保護蓋、第一遮光層、導光板、光源、觸碰感應膜、第一光學膠、遮光件與第二遮光層。保護蓋位於顯示模組上方。第一遮光層連接保護蓋的底面。第一遮光層配置以定義出電子裝置的非可視區。導光板位於顯示模組上且重疊於非可視區中。光源位於顯示模組上且與導光板相鄰。觸碰感應膜位於導光板上方。第一光學膠位於觸碰感應膜與保護蓋之間。遮光件位於顯示模組上且重疊於非可視區中。第二遮光層位於觸碰感應膜上且與遮光件重疊。第二遮光層配置以在非可視區吸收在觸碰感應膜與第一光學膠中傳遞的光線。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上述第二遮光層位於第一光學膠與觸碰感應膜之間。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上述第二遮光層由第一光學膠圍繞,且位於第一遮光層與觸碰感應膜之間。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上述電子裝置更包括第三遮光層。第三遮光層位於非可視區中,其中觸碰感應膜位於第二遮光層與第三遮光層之間。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上述第二遮光層與第三遮光層分別位於觸碰感應膜的頂面與底面。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上述第二遮光層與第三遮光層至少部分重疊。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上述遮光件的頂面抵接第三遮光層。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上述第三遮光層的寬度與第二遮光層的寬度實質上相同。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上述導光板位於遮光件與光源之間。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上述第一遮光層具有圖標開口。圖標開口位於導光板上方,配置以供導光板的光線通過。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光學膠位於第一遮光層與第二遮光層之間。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上述遮光件的頂面高於導光板的頂面與光源的頂面。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上述電子裝置更包括軟性電路板。軟性電路板位於顯示模組上,其中遮光件、導光板與光源位於軟性電路板上。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上述電子裝置更包括第二光學膠。第二光學膠位於顯示模組與觸碰感應膜之間,其中遮光件位於第二光學膠與導光板之間。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上述第二遮光層的寬度大於遮光件的寬度。
本揭露之另一技術態樣為一種電子裝置的製造方法。
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方式,一種電子裝置的製造方法包括形成第一遮光層於保護蓋;形成第一光學膠與第二遮光層於觸碰感應膜上;使用第一光學膠將保護蓋貼合於觸碰感應膜上,使第一光學膠位於觸碰感應膜與保護蓋之間;以及將觸碰感應膜貼合於顯示模組。
在本揭露上述實施方式中,由於第二遮光層位於觸碰感應膜上且與遮光件重疊,因此當光源發光時,雖然導光板上方的觸碰感應膜與第一光學膠會橫向傳遞光線,但會被在非可視區的第二遮光層吸收,而不會傳遞至電子裝置的可視區。如此一來,可確保導光板的光線是由遮光層的圖標開口穿出,而不會進入可視區造成可視區的漏光問題,可提升產品良率與產品競爭力,且有利於使用者的視覺體驗。此外,位於觸碰感應膜上的第二遮光層不會影響觸碰感應膜的電路設計。
以下揭示之實施方式內容提供了用於實施所提供的標的之不同特徵的許多不同實施方式,或實例。下文描述了元件和佈置之特定實例以簡化本案。當然,該等實例僅為實例且並不意欲作為限制。此外,本案可在各個實例中重複元件符號及/或字母。此重複係用於簡便和清晰的目的,且其本身不指定所論述的各個實施方式及/或配置之間的關係。
諸如「在……下方」、「在……之下」、「下部」、「在……之上」、「上部」等等空間相對術語可在本文中為了便於描述之目的而使用,以描述如附圖中所示之一個元件或特徵與另一元件或特徵之關係。空間相對術語意欲涵蓋除了附圖中所示的定向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裝置的不同定向。裝置可經其他方式定向(旋轉90度或以其他定向)並且本文所使用的空間相對描述詞可同樣相應地解釋。
第1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電子裝置100的上視圖。第2圖繪示第1圖之電子裝置100沿線段2-2的剖面圖。同時參閱第1圖與第2圖,電子裝置100包括顯示模組110、保護蓋120、第一遮光層130、光源140、導光板150、觸碰感應膜160、第一光學膠170、遮光件180與第二遮光層130a。保護蓋120位於顯示模組110上方。第一遮光層130連接保護蓋120的底面122。第一遮光層130配置以定義出電子裝置100的非可視區104,如第2圖虛線L右側的區域。在本文中,非可視區104意指與第一遮光層130重疊的區域。此外,電子裝置100具有由非可視區104圍繞的可視區102,如第2圖虛線L左側的區域,用於顯示影像。導光板150位於顯示模組110上且重疊於非可視區104中。光源140位於顯示模組110上且與導光板150相鄰。觸碰感應膜160位於導光板150上方。第一光學膠170位於觸碰感應膜160與保護蓋120之間。遮光件180位於顯示模組110上且重疊於非可視區104中。第二遮光層130a位於觸碰感應膜160上且與遮光件180重疊。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遮光層130a位於第一光學膠170與觸碰感應膜160之間,可吸收在第一光學膠170與觸碰感應膜160中傳遞的光線。
此外,第一遮光層130具有圖標開口132。圖標開口132位於導光板150上方,可供使用者按壓而使觸碰感應膜160傳送對應的訊號控制電子裝置100。在第1圖中,第二遮光層130a位於可視區102與圖標開口132之間。
第3圖繪示第2圖之電子裝置100使用時的光路示意圖。同時參閱第2圖與第3圖,當光源140發光時,導光板150可接收光源140的光線並從其出光面(例如頂面152)出光。導光板150可發出向上的光線L1與傾斜的光線L2、L3。第一遮光層130的圖標開口132可供導光板150的光線L1通過,使保護蓋120外的使用者能看到點亮的圖標開口132。此外,第一遮光層130與第二遮光層130a可在非可視區104吸收在第一光學膠170中傳遞的光線L2,且第二遮光層130a還可進一步吸收在觸碰感應膜160中傳遞的光線L3。
具體而言,由於第二遮光層130a位於觸碰感應膜160上且與遮光件180重疊,因此當光源140發光時,雖然導光板150上方的觸碰感應膜160與第一光學膠170會分別橫向傳遞光線L3、L2,但會被在非可視區104的第二遮光層130a吸收,而不會傳遞至電子裝置100的可視區102。如此一來,可確保導光板150的光線是由第一遮光層130的圖標開口132穿出,而不會進入可視區102造成可視區102的漏光問題,可提升產品良率與產品競爭力,且有利於使用者的視覺體驗。此外,位於觸碰感應膜160上的第二遮光層130a不會影響觸碰感應膜160的電路設計。
在本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100還可包括第三遮光層130b。第三遮光層130b位於非可視區104中,其中觸碰感應膜160位於第二遮光層130a與第三遮光層130b之間。第二遮光層130a與第三遮光層130b分別位於觸碰感應膜160的頂面162與底面164。當光源140發光時,第三遮光層130b可進一步吸收在觸碰感應膜160中傳遞的光線L3。此外,遮光件180的頂面182可抵接第三遮光層130b,可有效防止導光板150光線橫向傳遞而直接進入可視區102。
在本實施方式中,光源140可以為發光二極體。遮光件180可以為遮光泡棉,例如黑色泡棉,用以阻擋光線與吸收光線。顯示模組110可以為液晶(LCD)模組。保護蓋120可以為玻璃片。第一遮光層130可為黑色墨水,其印刷於保護蓋120的底面122以定義電子裝置100的非可視區104。第二遮光層130a可為黑色墨水,其印刷於觸碰感應膜160上。觸碰感應膜160與第一光學膠170皆為透明的,可供光線通過。第一光學膠170可以為光學透明膠(Optical clear adhesive;OCA)。上述材料並不用以限制本揭露,在其他實施方式中,可依設計需求選用具有相似功能的不同材料。電子裝置100可以為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或數位相機,但並不以上述裝置為限。
此外,導光板150位於遮光件180與光源140之間,可確保從導光板150之側面出光的光線不會直接進入可視區102。在本實施方式中,遮光件180的頂面182高於導光板150的頂面152與光源140的頂面142,可有效避免光線橫向傳遞至可視區102。第一光學膠170位於第一遮光層130與第二遮光層130a之間,以將第二遮光層130a由第一光學膠170貼附。
此外,電子裝置100更包括軟性電路板190。軟性電路板190位於顯示模組110上,其中遮光件180、導光板150與光源140位於軟性電路板190上。軟性電路板190電性連接光源140,以對光源140供電。在本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100更包括第二光學膠170a。第二光學膠170a位於顯示模組110與觸碰感應膜160之間,用以將觸碰感應膜160貼附於顯示模組110。遮光件180位於第二光學膠170a與導光板150之間,可避免導光板150的光線傳遞至可視區102中的第二光學膠170a造成漏光。
同時參閱第1圖與第2圖,第二遮光層130a的寬度W1大於遮光件180的寬度W,因此第二遮光層130a可延伸至導光板150上方靠近圖標開口132的位置,以提升吸光範圍。第二遮光層130a與第三遮光層130b至少部分重疊。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三遮光層130b的寬度W2與第二遮光層130a的寬度W1實質上相同。經由以上設計,可讓第1圖之第二遮光層130a與第三遮光層130b具有相同的輪廓。
應瞭解到,已敘述過的元件連接關係、材料與功效將不再重複贅述,合先敘明。在以下敘述中,將說明其他型式的電子裝置。
第4圖繪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方式之電子裝置100a的剖面圖,其剖面位置與第2圖相同。第5圖繪示第4圖之電子裝置100a使用時的光路示意圖。同時參閱第4圖與第5圖,電子裝置100a包括顯示模組110、保護蓋120、第一遮光層130、光源140、導光板150、觸碰感應膜160、第一光學膠170、遮光件180與第二遮光層130c。本實施方式與第2圖實施方式不同的地方在於,第二遮光層130c由第一光學膠170圍繞。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遮光層130c位於第一遮光層130與觸碰感應膜160之間,且第二遮光層130c抵接第一遮光層130的底面。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遮光層130c可以為黑色光學膠或黑色膠帶(例如雙面膠)。
經由以上設計,當光源140發光時,第二遮光層130c可避免在第一光學膠170中傳遞的光線(如第3圖之光線L2)形成。此外,雖然導光板150上方的觸碰感應膜160會橫向傳遞光線L3,但會被在非可視區104的第二遮光層130c吸收,而不會傳遞至電子裝置100a的可視區102。如此一來,可確保導光板150的光線是由第一遮光層130的圖標開口132穿出,而不會進入可視區102造成可視區102的漏光問題,可提升產品良率與產品競爭力,且有利於使用者的視覺體驗。
此外,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第4圖之電子裝置100a的觸碰感應膜160與遮光件180之間亦可設置如第2圖的第三遮光層130b。
在以下敘述中,將說明電子裝置的製造方法。
第6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電子裝置的製造方法的流程圖。電子裝置的製造方法包括下列步驟。在步驟S1中,形成第一遮光層於保護蓋。接著在步驟S2中,形成第一光學膠與第二遮光層於觸碰感應膜上。後續在步驟S3中,使用第一光學膠將保護蓋貼合於觸碰感應膜上,使第一光學膠位於觸碰感應膜與保護蓋之間。之後在步驟S4中,將觸碰感應膜貼合於顯示模組。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的製造方法並不限於上述步驟S1至步驟S4,例如在兩前後步驟之間可進一步包括其他步驟,又例如步驟S1至S4亦可分別包括多個較詳細的步驟。在以下敘述中,將說明上述電子裝置的製造方法的各步驟。
請參閱第2圖,第一遮光層130可形成於保護蓋120。此外,第一光學膠170與第二遮光層130a可形成於觸碰感應膜160上。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遮光層130a可為黑色墨水,可先印刷於觸碰感應膜160上,接著貼附第一光學膠170以覆蓋第二遮光層130a與觸碰感應膜160。接著,可使用第一光學膠170將保護蓋120貼合於觸碰感應膜160上,使第一光學膠170位於觸碰感應膜160與保護蓋120之間。在後續製程中,便可使用第二光學膠170a將觸碰感應膜160貼合於顯示模組110。
請參閱第4圖,與第3圖之電子裝置100的形成方法不同的地方在於,電子裝置100a之第一光學膠170與第二遮光層130c於觸碰感應膜160上的形成方式。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遮光層130c可為黑色光學膠或黑色膠帶(例如雙面膠)。
當第二遮光層130c為黑色光學膠時,可先塗佈液態的第二遮光層130c於觸碰感應膜160上,接著塗佈液態的第一光學膠170於觸碰感應膜160上,使第一光學膠170鄰接第二遮光層130c。待塗佈完成後,可採紫外光照射或加熱的方式固化第一光學膠170與第二遮光層130c。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可在塗佈液態的第一光學膠170前先固化第二遮光層130c,並不用以限制本揭露。
在另一實施方式中,當第一光學膠170為薄膜型式且第二遮光層130c為黑色光學膠時,可先貼附第一光學膠170於觸碰感應膜160上,接著塗佈第二遮光層130c於觸碰感應膜160上,使第二遮光層130c鄰接第一光學膠170。待塗佈完成後,可採紫外光照射或加熱的方式固化第二遮光層130c。
在又一實施方式中,當第二遮光層130c為黑色膠帶時,可先貼附第二遮光層130c於觸碰感應膜160上,接著塗佈液態的第一光學膠170於觸碰感應膜160上,使第一光學膠170鄰接第二遮光層130c。待塗佈完成後,可採紫外光照射或加熱的方式固化第一光學膠170。
經由以上步驟,可形成第一光學膠170與第二遮光層130c於觸碰感應膜160上。接著,可使用第一光學膠170將保護蓋120貼合於觸碰感應膜160上,使第一光學膠170位於觸碰感應膜160與保護蓋120之間。在後續製程中,便可使用第二光學膠170a將觸碰感應膜160貼合於顯示模組110。
第7圖繪示根據本揭露又一實施方式之電子裝置100b的上視圖。與第1圖實施方式不同的地方在於,電子裝置100b除了包括圖標開口132之外還進一步包括圖標開口132a、132b,且第二遮光層130a與第三遮光層130b的長度較長。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遮光層130a與第三遮光層130b至少從圖標開口132左側延伸至圖標開口132b右側。如此一來,第二遮光層130a與第三遮光層130b位於圖標開口132、132a、132b任一者與可視區102之間。這樣的設計,當圖標開口132、132a、132b其中一者或多者被點亮時,可僅用單一第二遮光層130a與單一第三遮光層130b吸收在非可視區104傳遞的光線,可節省製造與組裝成本。
此外,第二遮光層130a的配置可替換為如第4圖之第二遮光層130c的配置,依設計需求而定,並不用以限制本揭露。
前述概述了幾個實施方式的特徵,使得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揭露的態樣。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他們可以容易地將本揭露用作設計或修改其他過程和結構的基礎,以實現與本文介紹的實施方式相同的目的和/或實現相同的優點。本領域技術人員還應該認識到,這樣的等效構造不脫離本揭露的精神和範圍,並且在不脫離本揭露的精神和範圍的情況下,它們可以在這裡進行各種改變,替換和變更。
100,100a,100b:電子裝置
102:可視區
104:非可視區
110:顯示模組
120:保護蓋
122:底面
130:第一遮光層
130a,130c:第二遮光層
130b:第三遮光層
132,132a,132b:圖標開口
140:光源
142:頂面
150:導光板
152:頂面
160:觸碰感應膜
162:頂面
164:底面
170:第一光學膠
170a:第二光學膠
180:遮光件
182:頂面
190:軟性電路板
2-2:線段
L:虛線
L1,L2,L3:光線
S1,S2,S3,S4:步驟
W,W1,W2:寬度
當與隨附圖示一起閱讀時,可由後文實施方式最佳地理解本揭露內容的態樣。注意到根據此行業中之標準實務,各種特徵並未按比例繪製。實際上,為論述的清楚性,可任意增加或減少各種特徵的尺寸。
第1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電子裝置的上視圖。
第2圖繪示第1圖之電子裝置沿線段2-2的剖面圖。
第3圖繪示第2圖之電子裝置使用時的光路示意圖。
第4圖繪示根據本揭露另一實施方式之電子裝置的剖面圖,其剖面位置與第2圖相同。
第5圖繪示第4圖之電子裝置使用時的光路示意圖。
第6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方式之電子裝置的製造方法的流程圖。
第7圖繪示根據本揭露又一實施方式之電子裝置的上視圖。
國內寄存資訊(請依寄存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國外寄存資訊(請依寄存國家、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100:電子裝置
102:可視區
104:非可視區
110:顯示模組
120:保護蓋
122:底面
130:第一遮光層
130a:第二遮光層
130b:第三遮光層
132:圖標開口
140:光源
142:頂面
150:導光板
152:頂面
160:觸碰感應膜
162:頂面
164:底面
170:第一光學膠
170a:第二光學膠
180:遮光件
182:頂面
190:軟性電路板
L:虛線
W,W1,W2:寬度
Claims (10)
- 一種電子裝置的製造方法,包括:形成一第一遮光層於一保護蓋;形成一第一光學膠與一第二遮光層於一觸碰感應膜上;使用該第一光學膠將該保護蓋貼合於該觸碰感應膜上,使該第一光學膠位於該觸碰感應膜與該保護蓋之間;以及將該觸碰感應膜貼合於一顯示模組,其中一遮光件位於該顯示模組上且與該第二遮光層重疊。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子裝置的製造方法,其中該第二遮光層為黑色墨水,且形成該第一光學膠與該第二遮光層於該觸碰感應膜上包括:印刷該第二遮光層於該觸碰感應膜上。
- 如請求項2所述之電子裝置的製造方法,其中形成該第一光學膠與該第二遮光層於該觸碰感應膜上更包括:貼附該第一光學膠以覆蓋該第二遮光層與該觸碰感應膜。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子裝置的製造方法,其中該第二遮光層為黑色光學膠,且形成該第一光學膠與該第二遮光層於該觸碰感應膜上包括: 塗佈液態的該第二遮光層於該觸碰感應膜上;以及塗佈液態的該第一光學膠於該觸碰感應膜上,使該第一光學膠鄰接該第二遮光層。
- 如請求項4所述之電子裝置的製造方法,更包括:塗佈液態的該第一光學膠於該觸碰感應膜上之後,以紫外光固化該第一光學膠與該第二遮光層。
- 如請求項4所述之電子裝置的製造方法,更包括:塗佈液態的該第二遮光層於該觸碰感應膜上之後與塗佈液態的該第一光學膠於該觸碰感應膜上之前,以紫外光固化該第二遮光層。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子裝置的製造方法,其中該第一光學膠為薄膜型式且該第二遮光層為黑色光學膠,且形成該第一光學膠與該第二遮光層於該觸碰感應膜上包括:貼附該第一光學膠於該觸碰感應膜上;以及塗佈該第二遮光層於該觸碰感應膜上,使該第二遮光層鄰接該第一光學膠。
- 如請求項7所述之電子裝置的製造方法,更 包括:塗佈該第二遮光層於該觸碰感應膜上之後,以紫外光固化該第二遮光層。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子裝置的製造方法,其中該第二遮光層為黑色膠帶,且形成該第一光學膠與該第二遮光層於該觸碰感應膜上包括:貼附該第二遮光層於該觸碰感應膜上;以及塗佈液態的該第一光學膠於該觸碰感應膜上,使該第一光學膠鄰接該第二遮光層。
- 如請求項9所述之電子裝置的製造方法,更包括:塗佈液態的該第一光學膠於該觸碰感應膜上之後,以紫外光固化該第一光學膠。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2119383A TWI826327B (zh) | 2022-03-14 | 2022-03-14 | 電子裝置的製造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2119383A TWI826327B (zh) | 2022-03-14 | 2022-03-14 | 電子裝置的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336574A TW202336574A (zh) | 2023-09-16 |
TWI826327B true TWI826327B (zh) | 2023-12-11 |
Family
ID=88927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2119383A TWI826327B (zh) | 2022-03-14 | 2022-03-14 | 電子裝置的製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826327B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439642A (zh) * | 2013-04-01 | 2014-10-16 | Au Optronics Corp | 觸控顯示裝置與顯示裝置 |
US20150301640A1 (en) * | 2012-12-26 | 2015-10-22 | Kyocera Corporation | Input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TW202030537A (zh) * | 2019-02-14 | 2020-08-16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顯示裝置 |
-
2022
- 2022-03-14 TW TW112119383A patent/TWI826327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50301640A1 (en) * | 2012-12-26 | 2015-10-22 | Kyocera Corporation | Input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TW201439642A (zh) * | 2013-04-01 | 2014-10-16 | Au Optronics Corp | 觸控顯示裝置與顯示裝置 |
TW202030537A (zh) * | 2019-02-14 | 2020-08-16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顯示裝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336574A (zh) | 2023-09-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1180477U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7969539B2 (en) | Electro-optical device, input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CN108897174A (zh) | 屏幕组件及电子装置 | |
WO2020191820A1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WO2016169394A1 (zh) | 显示屏、显示屏组件及终端 | |
CN112764254B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WO2019149085A1 (zh) | 电子装置及其显示组件、背光模组 | |
CN108317436B (zh) | 一种背光模组及电子装置 | |
TW201621593A (zh) | 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裝置 | |
CN103885225A (zh) | 显示装置以及覆盖构件 | |
CN113821115A (zh) | 防漏光的触控显示设备 | |
WO2020133789A1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终端器件 | |
CN108319063A (zh) | 电子装置及其显示组件、背光模组 | |
CN108302386B (zh) | 电子装置及其显示组件、背光模组 | |
CN108150896B (zh) | 电子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 |
TWI826327B (zh) | 電子裝置的製造方法 | |
CN114839807B (zh) | 电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8019668B (zh) | 一种背光模组及电子装置 | |
US11768399B2 (en) |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 |
WO2020087664A1 (zh) | 终端设备 | |
TW201303204A (zh) | 光學模組與顯示裝置 | |
WO2019237272A1 (zh) | 屏幕组件、电子装置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 |
CN212433740U (zh) | 防漏光的触控显示设备 | |
TWI795235B (zh) | 電子裝置 | |
CN108169843B (zh) | 电子装置及其显示组件、背光模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