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I819212B - 歧管 - Google Patents

歧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19212B
TWI819212B TW109112572A TW109112572A TWI819212B TW I819212 B TWI819212 B TW I819212B TW 109112572 A TW109112572 A TW 109112572A TW 109112572 A TW109112572 A TW 109112572A TW I819212 B TWI819212 B TW I81921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joint
flow path
insertion hole
val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25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43655A (zh
Inventor
羽田野壽
小杉光弘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喜開理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喜開理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喜開理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436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436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92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921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37/00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 F16L37/08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 F16L37/084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combined with automatic locking
    • F16L37/091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combined with automatic locking by means of a ring provided with teeth or fi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27/00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41/00Branching pipes; Joining pipes to walls
    • F16L41/02Branch units, e.g. made in one piece, welded, riveted
    • F16L41/03Branch units, e.g. made in one piece, welded, riveted comprising junction pieces for four or more pipe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1/0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 F16K11/0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 F16K11/06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 F16K11/065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linearly sliding closure members
    • F16K11/07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linearly sliding closure members with cylindrical sli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27/00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F16K27/003Housing formed from a plurality of the same valve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41/00Branching pipes; Joining pipes to walls
    • F16L41/02Branch units, e.g. made in one piece, welded, rive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alve Housings (AREA)
  • Quick-Acting Or Multi-Walled Pipe Joints (AREA)
  • Branch Pipes, Bends, And The Like (AREA)
  • 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REA)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 Fluid-Driven Valves (AREA)

Abstract

第一接頭及第二接頭中從歧管塊(manifold block)突出之部分分別為長筒狀。又,若從軸線方向觀察第一接頭及第二接頭,則第一接頭及第二接頭之短邊方向與歧管塊的並列設置方向一致。管插入孔的一部分為長孔狀的小徑孔。若從軸線方向觀察第一接頭及第二接頭,則第一接頭及第二接頭之短邊方向一致。

Description

歧管
本發明是關於具備可撓性之圓管狀的管所插入之接頭的歧管。
如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歧管包括複數個歧管塊、複數個電磁閥、複數個接頭。複數個歧管塊在一個方向上並列配置。在各歧管塊的內部形成有流路。電磁閥搭載於歧管塊上。筒狀之接頭從歧管塊向外側突出。接頭具有與歧管塊的流路連通的管插入孔。複數個接頭在歧管塊的並列設置方向上相鄰。例如,可撓性的圓管狀之管插入管插入孔。
為了增加流經歧管塊的流路之流體的流量,有將流路截面積大的管插入於管插入孔之情況。該情況下,需要配合管的流路截面積來增大接頭的管插入孔之孔徑。例如,當接頭的管插入孔為圓孔狀之情形時,若增大管插入孔的孔徑,則接頭的外徑也分別變大。因此,若使接頭的外徑過於增大,則在歧管塊的並列設置方向上相鄰的接頭容易彼此干涉。該情況下,可考慮增大相鄰的歧管塊之間的間距,以使相鄰的接頭彼此不干涉。然而,若增大相鄰的歧管塊之間的間距,則歧管的尺寸於歧管塊的並列設置方向增大。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2-39419號公報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歧管,可一面抑制大型化,一面增加流經流路之流體的流量。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態樣,提供一種歧管,其具備:複數個流路形成構件,其於一個方向並列配置並且於內部形成流路;以及筒狀之複數個接頭,其自該複數個流路形成構件之各者部分地向外側突出,並且具有分別連通於該複數個流路之管插入孔,該複數個接頭於該複數個流路形成構件之並列設置方向相鄰,於該複數個接頭之管插入孔插入可撓性之圓管狀的管。該歧管中,該複數個接頭之自該流路形成構件突出的部分分別為長筒狀,並且若從軸線方向觀察該接頭,則該接頭的短邊方向與該並列設置方向一致。該管插入孔之至少一部分為長孔狀的小徑孔。又,若從軸線方向觀察該接頭,則該小徑孔的短邊方向與該接頭的短邊方向一致。
以下,依據圖1~圖5說明將歧管具體化的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歧管是具備複數個電磁閥的電磁閥歧管。
如圖1所示,電磁閥歧管10包括第一端塊11、第二端塊12、供給/排出塊13及複數個歧管塊14。第一端塊11、第二端塊12、供給/排出塊13及複數個歧管塊14依此順序於一個方向上並列設置。
於供給/排出塊13設置有供給用接頭13a及排出用接頭13b。 供給用接頭13a的第一端部連通於形成在供給/排出塊13之內部的未圖示之集中供給流路。供給用接頭13a的第二端部經由配管等連接於未圖示之流體供給源。排出用接頭13b的第一端部連通於形成在供給/排出塊13之內部的未圖示之集中排出流路。排出用接頭13b的第二端部經由配管等開放於大氣環境。
電磁閥20分別搭載於複數個歧管塊14。又,電磁閥歧管10具備用於對各電磁閥20供給電力的供電塊15。供電塊15配置在相對於第一端塊11而與歧管塊14相反之側。第一端塊11、第二端塊12、供給/排出塊13、複數個歧管塊14及供電塊15為細長的矩形塊狀。相鄰的塊以互相接觸之狀態連結。
如圖2所示,各電磁閥20具有細長的矩形塊狀之閥主體21。閥主體21載置於歧管塊14的載置面14a上。閥主體21具有細長矩形塊狀的本體22、連結於本體22的長邊方向之第一端部的第一連接塊23、連結於本體22的長邊方向之第二端部的第二連接塊24。本體22、第一連接塊23及第二連接塊24例如為合成樹脂材料製。本體22具有與載置面14a對向之本體對向面22a。第一連接塊23具有與載置面14a對向之第一對向面23a。第二連接塊24具有與載置面14a對向之第二對向面24a。
於本體22形成有收納閥體25的圓孔狀之閥孔26。閥孔26在本體22的長邊方向上延伸。 閥孔26的第一端部開口於本體22之長邊方向的第一端面。閥孔26的第二端部開口於本體22之長邊方向的第二端面。因此,閥孔26貫通於本體22的長邊方向。閥體25是收納在閥孔26中的線軸(spool)閥體。 閥體25可在閥孔26中往復運動。
在本體22上形成有供給口27、第一輸出口28、第二輸出口29、第一排出口30及第二排出口31。電磁閥20為五口電磁閥。
從本體22的第一端部到第二端部依序排列有第一排出口30、第一輸出口28、供給口27、第二輸出口29、第二排出口31。供給口27、第一輸出口28、第二輸出口29、第一排出口30及第二排出口31的各第一端部連通於閥孔26。供給口27、第一輸出口28、第二輸出口29、第一排出口30及第二排出口31的各第二端部開口於本體22的本體對向面22a。
在閥孔26的內周面上,於供給口27與第一輸出口28之間設有第一閥座32。在閥孔26的內周面上,於第一輸出端口28與第一排出口30之間設有第二閥座33。於供給口27與第二輸出口29之間設有第三閥座34。於第二輸出口29與第二排出口31之間設有第四閥座35。第一閥座32、第二閥座33、第三閥座34及第四閥座35形成閥孔26的內周面的一部分,並且形成為環狀。
又,閥孔26具有第一孔部26a。第一孔部26a與第一排出口30連通,並且形成閥孔26的第一端部,該第一端部遠離第二閥座33而配置。進而,閥孔26具有第二孔部26b。第二孔部26b與第二排出口31連通,並且形成閥孔26的第二端部,該第二端部遠離第四閥座35而配置。第一閥座32、第二閥座33、第三閥座34、第四閥座35、第一孔部26a及第二孔部26b的各內徑為相同。
於閥體25,在閥體25的軸線方向分開而分別設置有第一閥部251、第二閥部252、第三閥部253、第四閥部254、第五閥部255及第六閥部256。 第五閥部255、第二閥部252、第一閥部251、第三閥部253、第四閥部254及第六閥部256依此順序從閥體25的軸線方向之第一端部向第二端部配置排列。第一閥部251、第二閥部252、第三閥部253、第四閥部254、第五閥部255及第六閥部256之各外徑相同。
閥體25具有連接第一閥部251與第三閥部253之第一軸部25a、連接第一閥部251與第二閥部252的第二軸部25b、及連接第三閥部253與第四閥部254的第三軸部25c。又,閥體25具有連接第二閥部252與第五閥部255的第四軸部25d及連接第四閥部254與第六閥部256的第五軸部25e。
閥體25具有柱狀的第一突出部25f。第一突出部25f從第五閥部255之與第四軸部25d相反的一側之端面突出。第一突出部25f是閥體25的軸線方向之第一端部。又,閥體25具有柱狀的第二突出部25g。第二突出部25g從第六閥部256的與第五軸部25e相反的一側之端面突出。第二突出部25g是閥體25的軸線方向的第二端部。
第一軸部25a、第二軸部25b、第三軸部25c、第四軸部25d、第五軸部25e、第一突出部25f及第二突出部25g的各外徑相同。第一閥部251、第二閥部252、第三閥部253、第四閥部254、第五閥部255及第六閥部256的各外徑大於第一軸部25a、第二軸部25b、第三軸部25c、第四軸部25d、第五軸部25e、第一突出部25f及第二突出部25g的各外徑。
在第一閥部251的外周面安裝有第一線軸密封件36。當第一閥部251位於第一閥座32上時,第一線軸密封件36將供給口27與第一輸出口28之間密封。在第二閥部252的外周面安裝有第二線軸密封件37。當第二閥部252位於第二閥座33時,第二線軸密封件37將第一輸出口28和第一排出口30之間密封。在第三閥部253的外周面安裝有第三線軸密封件38。當第三閥部253位於第三閥座34上時,第三線軸密封件38將供給口27與第二輸出口29之間密封。在第四閥部254的外周面安裝有第4線軸密封件39。當第四閥部254位於第四閥座35上時,第四線軸密封件39將第二輸出口29與第二排出口31之間密封。第一線軸密封件36、第二線軸密封件37、第三線軸密封件38及第四線軸密封件39為橡膠製之環狀。
於第一連接塊23形成有與第一孔部26a連通之圓孔狀的第一活塞收納凹部41。閥體25的第一突出部25f可從第一孔部26a進出於第一活塞收納凹部41內。在第一活塞收納凹部41內,可往復地收納有圓板狀的第一活塞42。第一活塞42安裝在閥體25的第一突出部25f的前端部。第一唇形密封件43安裝在第一活塞42的外周面。第一唇形密封件43將第一活塞42與第一活塞收納凹部41的內周面之間密封。在第一活塞收納凹部41內,藉由第一活塞42區隔有第一引導壓力作用室44。於第一引導壓力作用室44,引導流體被供給排放。
於第二連接塊24形成有與第二孔部26b連通之圓孔狀的第二活塞收納凹部45。第二活塞收納凹部45的內徑小於第一活塞收納凹部41的內徑。閥體25的第二突出部25g可從第二孔部26b進出第二活塞收納凹部45內。在第二活塞收納凹部45內,可往復地收納有圓板狀的第二活塞46。第二活塞46安裝於閥體25的第二突出部25g的前端部。第二活塞46的外徑小於第一活塞42的外徑。第二唇形密封件47安裝於第二活塞46的外周面。第二唇形密封件47將第二活塞46與第二活塞收納凹部45的內周面之間密封。在第二活塞收納凹部45內,藉由第二活塞46區隔有第二引導壓力作用室48。於第二引導壓力作用室48,引導流體被供給排放。
第二活塞46的外徑小於第一活塞42的外徑。 因此,第二活塞46中接受第二引導壓力作用室48內之引導流體的壓力之受壓面積小於第一活塞42中接受第一引導壓力作用室44內之引導流體的壓力之受壓面積。
在第五閥部255的外周面,安裝有將第五閥部255與第一孔部26a之間密封的第一密封構件49a。第一密封構件49a由環狀之橡膠製成。藉由第一密封構件49a,抑制流體從第一排出口30經由第一孔部26a向第一活塞收納凹部41洩漏。
在第六閥部256的外周面,安裝有將第六閥部256與第二孔部26b之間密封的第二密封構件49b。第二密封構件49b由環狀之橡膠製成。藉由第二密封構件49b,抑制流體從第二排出口31經由第二孔部26b向第二活塞收納凹部45洩漏。
各電磁閥20分別具有引導閥部50。電磁閥20是設有一個引導閥部50之所謂的單引導(single pilot)型。引導閥部50具備螺線管部51。引導閥部50連結於第一連接塊23的與本體22相反之一側的端部。
又,閥主體21形成有經由閥孔26而與供給口27連通之引導流體供給流路52。引導流體供給流路52在閥孔26中,與閥體25的位置無關,而開口於與供給口27連通的位置。又,引導流體供給流路52在途中分歧,而分別與引導閥部50與第二引導壓力作用室48連接。於第二引導壓力作用室48,來自供給口27的流體經由引導流體供給流路52而恆定地作為引導流體被供給。
於第一連接塊23,形成有連接引導閥部50與第一引導壓力作用室44的引導流體輸出流路53。進而,於第一連接塊23形成有排出引導流體的電磁閥側引導流體排出流路54。電磁閥側引導流體排出流路54的第一端部連接於引導閥部50。電磁閥側引導流體排出流路54的第二端部開口於第一連接塊23的第一對向面23a。
於各歧管塊14形成有供給流路60、第一輸出流路61、第二輸出流路62、第一排出流路63及第二排出流路64。因此,複數個歧管塊14是在一個方向上並列設置並且於內部形成有流路的複數個流路形成構件。
供給流路60、第一輸出流路61、第二輸出流路62、第一排出流路63及第二排出流路64分別開口於載置面14a。供給流路60之開口於載置面14a的端部連通於供給口27。第一輸出流路61之開口於載置面14a的端部連通於第一輸出口28。第二輸出流路62之開口於載置面14a的端部連通於第二輸出口29。第一排出流路63之開口於載置面14a的端部連通於第一排出口30。第二排出流路64之開口於載置面14a的端部連通於第二排出口31。
供給流路60之與載置面14a相反的一側之端部在複數個歧管塊14並列設置的方向上貫通各歧管塊14。相鄰的歧管塊14的供給流路60彼此連通。第一排出流路63之與載置面14a相反的一側之端部以及第二排出流路64之與載置面14a相反的一側之端部於複數個歧管塊14的並列設置方向貫通各歧管塊14。相鄰的歧管塊14的第一排出流路63彼此連通。相鄰的歧管塊14的第二排出流路64彼此連通。
在最接近第一端塊11的歧管塊14中,供給流路60、第一排出流路63及第二排出流路64的各端部藉由第一端塊11而封閉。
在最接近供給/排出塊13的歧管塊14中,供給流路60的端部與供給/排出塊13的集中供給流路連通。在最接近供給/排出塊13的歧管塊14中,第一排出流路63及第二排出流路64之各端部與供給/排出塊13的集中排出流路連通。
進而,於各歧管塊14形成有塊側引導流體排出流路65。在載置面14a中,塊側引導流體排出流路65的第一端部開口於與第一連接塊23之第一對向23a對向的部分,並且連通於電磁閥側引導流體排出流路54。塊側引導流體排出流路65的第二端部與第一排出流路63連通。
電磁閥歧管10具備將載置面14a和閥主體21之間密封的墊圈70。 墊圈70配置於載置面14a與閥主體21之間。又,電磁閥歧管10具備止回閥71,該止回閥71阻止流體從塊側引導流體排出流路65向電磁閥側引導流體排出流路54流動。
若止回閥71內的壓力達到已定之壓力時,止回閥71會打開。若如此,則止回閥71允許流體從電磁閥側引導流體排出流路54向塊側引導流體排出流路65流動。由此,已經從電磁閥側引導流體排出流路54流入止回閥71內的流體經由止回閥71流出至塊側引導流體排出流路65。又,於止回閥71內的壓力低於已定壓力之情形時,止回閥71會關閉。藉此,止回閥71阻止流體從塊側引導流體排出流路65向電磁閥側引導流體排出流路54流動。
第一輸出流路61之與載置面14a相反之一側的端部在與複數個歧管塊14並列設置的方向正交之各歧管塊14的側面14e開口。第二輸出流路62之與載置面14a相反之一側的端部也開口於各歧管塊14的側面14e。第二輸出流路62之與載置面14a相反之一側的端部位於較第一輸出流路61之與載置面14a相反之一側的端部更靠近載置面14a處。
於各歧管塊14分別設有筒狀的第一接頭81與筒狀的第二接頭82。第一接頭81連接於第一輸出流路61之與載置面14a相反之一側的端部。第二接頭82連接於第二輸出流路62之與載置面14a相反之一側的端部。因此,第一輸出流路61之與載置面14a相反之一側的端部成為第一接頭連接孔61e,該第一接頭連接孔61e為第一接頭81所連接的接頭連接孔。第二輸出流路62之與載置面14a相反之一側的端部成為第二接頭連接孔62e,該第二接頭連接孔62e為第二接頭82所連接的接頭連接孔。第一接頭81的內側連通於第一輸出流路61。第二接頭82的內側連通於第二輸出流路62連通。各第一接頭81及各第二接頭82是柔性之圓管狀的管80所插入的筒狀之接頭。
如圖1所示,複數個第一接頭81在複數個歧管塊14的並列設置方向上彼此相鄰。複數個第二接頭82在複數個歧管塊14的並列設置方向上彼此相鄰。分別連接於各第一接頭81或各第二接頭82的各管80連接於未圖示之流體壓力機器。
圖3和圖4中,詳細說明第一接頭81的構成。由於第二接頭82的構成與第一接頭81的構成相同,因此省略第二接頭82的詳細說明。
如圖3所示,第一接頭81具備筒狀之接頭本體部83與安裝於接頭本體部83之推環(push ring)84。 推環84為樹脂製。推環84具有長筒狀的環本體部85與環狀的環凸緣部86。環凸緣部86在環本體部85的外周面上從環本體部85之軸線方向的第一端部向徑向外側突出。
環本體部85的外周面包括環周面85a、環卡止面85b及環傾斜面85c。環周面85a與環凸緣部86連續,並且在環本體部85的軸線方向上延伸。環卡止面85b從環周面85a之與環凸緣部86相對之一側的緣部向徑向外側突出。環卡止面85b為環狀。環卡止面85b的外周緣位於較環凸緣部86的外周面更靠近環本體部85的軸線處。環傾斜面85c與環卡止面85b的外周緣連續,並且在遠離環外周面85a的方向上延伸。環傾斜面85c中,環本體85的外徑隨著遠離環周面85a而變小。因此,推環84的與環凸緣部86相反之一側的端部,即,推環84的前端部為鉤狀。
如圖4所示,當從環本體部85的軸線方向觀察推環84時,環凸緣部86的外周面具有彼此平行地延伸的一對凸緣部平面86a。又,環凸緣部86的外周面具有連接一對凸緣部平面86a之第一端部彼此的第一凸緣部彎曲面86b、與連接一對凸緣部平面86a之第二端部彼此的第二凸緣部彎曲面86c。因此,當從環本體部85的軸線方向觀察環凸緣部86時,環凸緣部86的外周面為橢圓形。
如圖3及圖4所示,環本體部85具有第一插入孔87及縮徑孔88。 第一插入孔87從環本體部85的尖端朝向環凸緣部86,於環本體部85的軸線方向延伸。如圖4所示,當從環本體部85的軸線方向觀察推環84時,第一插入孔87的內周面為長孔狀。當從環本體部85的軸線方向觀察推環84時,第一插入孔87的內周面具有一對彼此平行地延伸的一對平面87a。又,第一插入孔87的內周面具有連接一對平面87a的第一端部彼此之第一彎曲面87b、與連接一對平面87a的第二端部彼此之第二彎曲面87c。
當從環本體部85的軸線方向觀察推環84時,一對平面87a與一對凸緣部平面86a平行。又,當從環本體部85的軸線方向觀察推環84時,第一彎曲面87b沿著第一凸緣部彎曲表面86b延伸,並且第二彎曲面87c沿著第二凸緣部彎曲面86c延伸。因此,當從環本體部85的軸線方向觀察推環84時,第一插入孔87的內周面為橢圓形狀,並且為與環凸緣部86的外周面相似之形狀。
從環本體部85的軸線方向觀察推環84時,相對於一對平面87a而正交的方向為第一插入孔87的短邊方向,沿一對平面87a延伸的方向為第一插入孔87的長邊方向。
如圖3所示,縮徑孔88將第一插入孔87之與環本體部85的前端相反之一側的端緣與環本體部85的端面85e連接。如圖4所示,當從環本體部85的軸線方向觀察推環84時,縮徑孔88的內周面具有相互平行地延伸的一對導引面88a。一對導引面88a之一者與第一插入孔87的一對平面87a之一者連續。一對導引面88a之另一者與第一插入孔87的一對平面87a之另一者連續。又,縮徑孔88的內周面具有連接一對導引面88a的第一端部彼此之第一彎曲面88b、與連接一對導引面88a的第二端部彼此之第二彎曲面88c。第一彎曲面88b與第一插入孔87的第一彎曲面87b連續。第二彎曲面88c與第一插入孔87的第二彎曲面87c連續。
如圖3所示,接頭本體部83為金屬製。接頭本體部83具有圓筒狀的插入部89及長筒狀的突出部90。插入部89的軸線與突出部90的軸線一致。 突出部90具有第一筒部91及第二筒部92。第一筒部91與插入部89連續。第二筒部92與第一筒部91之與插入部89相反之一側的端部連續。第一筒部91的軸線與第二筒部92的軸線一致。因此,插入部89、第一筒部91與第二筒部92各自的軸線形成接頭本體部83的軸線。
當從軸線方向觀察接頭本體部83時,第二筒部92的外周面為橢圓形狀,且以與推環84的環凸緣部86之外周面重疊的方式沿著環凸緣部86的外周面延伸。因此,第二筒部92的外徑與環凸緣部86的外徑相同。第一筒部91的外周面為橢圓形狀,配置為較第二筒部92的外周面更靠近突出部90的軸線,並且沿著第二筒部92的外周面延伸。因此,第一筒部91的外徑小於第二筒部92的外徑。
突出部90具有第二插入孔90a、第三插入孔90b及第四插入孔90c。 第二插入孔90a位於較第三插入孔90b及第四插入孔90c更接近插入部89處。當從接頭本體部83的軸線方向觀察時,第二插入孔90a的內周面為橢圓形狀,且以與推環84的第一插入孔87的內周面重疊的方式沿著第一插入孔87的內周面延伸。因此,第二插入孔90a的孔徑與第一插入孔87的孔徑相同。
第三插入孔90b與第二插入孔90a連通。第三插入孔90b的內周面為橢圓形狀,且配置為較第二插入孔90a的內周面更遠離突出部90的軸線,並且沿著第二插入孔90a的內周面延伸。因此,第三插入孔90b的孔徑大於第二插入孔90a的孔徑。
第四插入孔90c連通於第三插入孔90b之與第二插入孔90a相反之一側的端部。第四插入孔90c的內周面為橢圓形狀,且配置為較第三插入孔90b的內周面更遠離突出部90的軸線,並且沿著第三插入孔90b的內周面延伸。 因此,第四插入孔90c的孔徑大於第三插入孔90b的孔徑。
插入部89具有與第二插入孔90a連通的連通孔89a。連通孔89a為圓孔狀。如圖4所示,連通孔89a的孔徑與第二插入孔90a之短邊方向的孔徑相同。也就是說,連通孔89a的孔徑與推環84的第一插入孔87之短邊方向的孔徑相同。
如圖3所示,接頭本體部83具有環狀的第一階差面831。第1階差面831於與接頭本體部83的軸線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並且將第2插入孔90a的內周面與連通孔89a的內周面連接。此外,接頭本體部83具有環狀的第二階差面832。第二階差面832於與接頭本體部83的軸線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並且將第二插入孔90a的內周面與第三插入孔90b的內周面連接。進而,接頭本體部83具有環狀的第三階差面833。第三階差面833於與接頭本體部83的軸線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並且將第三插入孔90b的內周面與第四插入孔90c的內周面連接。
第一接頭81具備環狀的密封構件93。密封構件93安裝於第三插入孔90b的內周面。密封構件93是橡膠構件。又,第一接頭81具備環狀的保持構件94。保持構件94嵌入於第四插入孔90c的內周面。保持構件94以與第三階差面833抵接的狀態嵌入於到第四插入孔90c的內周面。保持構件94的內周面配置為較第三插入孔90b的內周面更靠近接頭本體部83的軸線,並且較第二插入孔90a的內周面更遠離接頭本體部83的軸線。密封構件93藉由被第二階差面832與保持構件94夾著,以定位於第三插入孔90b的內側之狀態被固定於第三插入孔90b的內周面。保持構件94防止密封構件93從第三插入孔90b脫落。
第一接頭81具備卡盤金具95。卡盤金具95配置在第四插入孔90c的內側。卡盤金具95具有環狀的卡盤本體95a與複數個卡盤爪95b。複數個卡盤爪95b從卡盤本體95a的內周面突出。複數個卡盤爪95b在卡盤本體95a的周向上等間隔地配置。複數個卡盤爪95b為薄板狀,且隨著遠離卡盤本體95a的內周面而以向卡盤本體95a的軸線方向上延伸之方式彎曲。
進而,第一接頭81具備筒狀之軸環構件96。軸環構件96插入第四插入孔90c的內側。軸環構件96具有筒狀的軸環本體部96a與環狀的軸環卡止部96b。 軸環卡止部96b從軸環本體部96a的軸線方向之端部朝徑向內側突出。軸環本體部96a的外周面沿著第四插入孔90c的內周面延伸。軸環本體部96a的外周面嵌入第四插入孔90c的內周面。藉此,軸環構件96被安裝於第四插入孔90c。從接頭本體部83的軸線方向觀察時,軸環本體部96a的內周面為橢圓形狀,且以與第三插入孔90b的內周面重疊的方式,沿著第三插入孔90b的內周面延伸。
軸環本體部96a之與軸環卡止部96b相反之一側的端部與保持構件94一同夾著卡盤金具95的卡盤本體95a之外周部。因此,藉由卡盤本體95a被保持構件94和軸環本體部96a夾著,卡盤金具95被固定在第四插入孔90c的內側。複數個卡盤爪95b以朝向密封構件93彎曲的方式被配置於第四插入孔90c的內側。複數個卡盤爪95b的前端配置在保持構件94的內側。圖4示出複數個卡盤爪95b彈性變形之前的狀態。從接頭本體部83的軸線方向觀察時,複數個卡盤爪95b的前端配置為較第二插入孔90a的內周面更接近接頭本體部83的軸線。
如圖3所示,軸環卡止部96b的內徑大於推環84的環周面85a的外徑,且小於環卡止面85b的外周緣之外徑。若將推環84的環本體部85強制地壓入軸環構件96的內側,則環傾斜面85c越過軸環卡止部96b,而環周面85a配置於軸環卡止部96b的內側。如此,推環84經由軸環構件96被安裝於接頭本體部83。
於推環84被安裝於接頭本體部83之狀態下,環本體部85的前端於接頭本體部83的軸線方向與複數個卡盤爪95b對向。藉由環卡止面85b抵接於軸環卡止部96b,防止推環84從接頭本體部83脫離。推環84在接頭本體部83的內側被推壓直至環凸緣部86抵接於軸環構件96為止。
於環卡止面85b抵接於軸環卡止部96b之狀態下,環本體部85的前端遠離複數個卡盤爪95b。若推壓推環84直至環凸緣部86抵接於軸環構件96,則環本體部85的前端部抵接於複數個卡盤爪95b。然後,複數個卡盤爪95b藉由與環傾斜面85c接觸而分別彈性變形,以使各卡盤爪95b的前端遠離接頭本體部83的軸線。
藉由將接頭本體部83的插入部89插入至第一接頭連接孔61e內,第一接頭81連接於第一接頭連接孔61e。接頭本體部83的突出部90、軸環構件96及推環84構成從歧管塊14的側面14e突出的長筒狀之部分。因此,複數個第一接頭81部分地分別從各歧管塊14向外側突出。又,複數個第一接頭81的從各歧管塊14突出的部分為長筒狀。
管80的一部分配置於縮徑孔88、第一插入孔87、第四插入孔90c、第三插入孔90b及第二插入孔90a各者之內側。因此,縮徑孔88、第一插入孔87、第四插入孔90c、第三插入孔90b及第二插入孔90a形成管80所插入之管插入孔97。管插入孔97經由連通孔89a與第一輸出流路61連通。因此,管插入孔97與形成在歧管塊14內部的流路連通。
圖4以假想圓C1表示變形前的管80之外周面。如圖4所示,第一插入孔87的長邊方向之孔徑及第二插入孔90a的長邊方向之孔徑大於變形前的管80之外徑。又,第一插入孔87的短邊方向的孔徑及第二插入孔90a的短邊方向之孔徑小於變形前的管80之外徑。因此,第一插入孔87及第二插入孔90a構成長孔狀的小徑孔98,該小徑孔98之短邊方向的孔徑小於變形前的管80之外徑。 因此,管插入孔97的一部分為長孔狀之小徑孔98。
縮徑孔88的開口邊緣是管插入孔97的開口邊緣。因此,管插入孔97具有縮徑孔88。縮徑孔88連接管插入孔97的開口邊緣與小徑孔98。又,縮徑孔88的外徑從管插入孔97的開口邊緣朝向小徑孔98而變小。管插入孔97的開口邊緣為與小徑孔98相似形狀的長孔狀。
如圖3所示,連通孔89a將插入小徑孔98的管80的內側與第一輸出流路61連通。第1階差面831成為插入第2插入孔90a的管80之前端所抵接的止擋面。
第一插入孔87及第二插入孔90a的各短邊方向為第一接頭81的短邊方向。第一插入孔87及第二插入孔90a的各長邊方向為第一接頭81的長邊方向。因此,當從軸線方向觀察第一接頭81時,小徑孔98的短邊方向與第一接頭81的短邊方向一致。
如圖1所示,若從軸線方向觀察第一接頭81時,複數個第一接頭81分別配置為使第一接頭81的短邊方向與複數個歧管塊14的並列設置方向一致。若從軸線方向觀察第二接頭82時,複數個第二接頭82分別配置為使第二接頭82的短邊方向與複數個歧管塊14的並列設置方向一致。
接著,針對本實施方式的作用進行說明。
考慮如下情況:將外徑大於小徑孔98的短邊方向之孔徑的管80插入各第一接頭81的管插入孔97。此情況下,管80若從管插入孔97的開口邊緣插入,則一面被導引至縮徑孔88的一對導引面88a,一面插入第一插入孔87。
如圖5所示,插入第一插入孔87的管80被第一插入孔87的內周面之一對平面87a擠壓。平面87a位於第一插入孔87的短邊方向之兩側。然後,管80一面變形為第一彎曲面87b附近的空間及第二彎曲面87c附近的空間,一面插入第一插入孔87。第一彎曲面87b和第二彎曲面87c分別位於第一插入孔87的長邊方向之兩側。結果,管80仿照第一插入孔87的內周面而彈性變形。
如圖3所示,管80一面抵接於複數個卡盤爪95b的前端並將複數個卡盤爪95b推開,一面通過卡盤金具95的內側。又,此時,管80一面與密封構件93的內周面接觸,一面通過密封構件93的內側。將管80插入第二插入孔90a直到使其前端抵接第一階差面831。由此,管80內部經由連通孔89a而與第一輸出流路61連通。插入各第二接頭82的管插入孔97之管80也與插入各第一接頭81的管插入孔97之管80相同。也就是說,將管80插入第二插入孔90a直到使其前端抵接第一階差面831。藉此,管80內部經由連通孔89a與第二輸出流路62連通。
密封構件93的外周面密接於第三插入孔90b的內周面。密封構件93的內周面密接於管80的外周面。因此,藉由密封構件93抑制流體經由管80的外周面與管插入孔97之間向外部洩漏。又,若將管80插入管插入孔97直到其末端抵接第一階差面831,則各卡盤爪95b回復為被管80推開前的原始形狀,藉此,各卡盤爪95b的前端咬入管80的外周面。由此,防止管80從管插入孔97脫落。
於從管插入孔97拉出管80之情形時,推環84被推入接頭本體部83的內側,直至環凸緣部86抵接於軸環構件96為止。然後,若環本體部85的前端部與複數個卡盤爪95b抵接,則複數個卡盤爪95b彈性變形,藉此複數個卡盤爪95b的前端遠離管80的外周面。由此,解除了各卡盤爪95b的前端之對管80外周面之咬合。因此,可以將管80從管插入孔97中拉出。
如圖2所示,若向螺線管部51進行電力供給,則引導閥部50使引導流體供給流路52與引導流體輸出流路53連通,並且切斷引導流體輸出流路53與電磁閥側引導流體排出流路54之連通。若如此,則來自流體供給源的流體經由配管而從供給用接頭13a流入,經由供給/排出塊13的集中供給流路、供給流路60、供給口27、引導流體供給流路52及引導流體輸出流路53,作為引導流體被供給至第一引導壓力作用室44。
此時,接收第二活塞46之第二引導壓力作用室48內的引導流體之壓力的受壓面積小於接收第一活塞42之第一引導壓力作用室44內的引導流體之壓力的受壓面積,因此閥體25朝第二活塞收納凹部45移動。結果,供給口27與第一輸出口28連通,並且第二輸出口29與第二排出口31連通。又,供給口27與第二輸出口29之間被第三閥部253的第三線軸密封件38密封,並且第一輸出口28與第一排出口30之間被第二閥部252的第二線軸密封件37密封。
然後,來自流體供給源的流體經由配管從供給用接頭13a流入,經由供給/排出塊13的集中供給流路通道、供給流路60、供給口27、第一輸出口28、第一輸出流路61、第一接頭81之連通孔89a、連接於第一接頭81之管80,而被供給至流體壓力機器。又,來自流體壓力機器的流體經由連接於第二接頭82之管80、第二接頭82之連通孔89a、第二輸出流路62、第二輸出口29、第二排出口31、第二排出流路64、供給/排出塊13的集中排出流路、排出用接頭13b及配管被排出至大氣中。
若停止向螺線管部51供給電力,則引導閥部50使引導流體輸出流路53與電磁閥側引導流體排出流路54連通,並且切斷引導流體供給流路52與流體輸出流路53之連通。若如此,則來自流體供給源,經由配管、供給用接頭13a、供給/排出塊13的集中供給流路、供給流路60、供給口27、引導流體供給流路52及引導流體輸出流路53之對第一引導壓力作用室44的流體供給被切斷。然後,第一引導壓力作用室44內的流體經由引導流體輸出流路53、電磁閥側引導流體排出流路54、塊側引導流體排出流路65、第一排出流路63、供給/排出塊13的集中排出流路、排出用接頭13b及配管被排出至大氣中。藉此,閥體25朝向第一活塞收納凹部41移動。結果,供給口27與第二輸出口29連通,並且第一輸出口28與第一排出口30連通。又,供給口27與第一輸出口28之間被第一閥部251的第一線軸密封件36密封,第二輸出口29與第二排出口31之間被第四閥部254的第四線軸密封件39密封。
然後,來自流體供給源的流體經由配管從供給用接頭13a流入,經由供給/排出塊13的集中供給流路、供給流路60、供給口27、第二輸出口29及第二輸出流路62、第二接頭82的連通孔89a、連接於第二接頭82的管80,而被供給至流體壓力機器。又,來自流體壓力機器的流體經由連接於第一接頭81的管80、第一接頭81的連通孔89a、第一輸出流路61、第一輸出口28、第一排出口30、第一排出流路63、供給/排出塊13的集中排出流路、排出用接頭13b及配管而排出至大氣中。
電磁閥20將供給至供給口27的流體之一部分供給至第一引導壓力作用室44及第二引導壓力作用室48的內部引導式。閥體25藉由引導流體在閥孔26內往復運動,藉此各口之間的連通被切換。
例如,考慮管插入孔97為圓孔狀,且管插入孔97的孔徑與小徑孔98的短邊方向之孔徑相同的情況。與該情形相比,電磁閥20中,插入管插入孔97的管80之流路截面積盡可能地變大。因此,流經歧管塊14內部的流路之流體的流量變多。因此,對流體壓力機器的流體之供給量、及來自流體壓力機器之流體的排出量變多,流體壓力機器的操作之響應性提高。
上述實施方式中可獲得以下效果。
(1)第一接頭81及第二接頭82之從歧管塊14突出的部分分別為長筒狀。又,若從軸線方向觀察第一接頭81及第二接頭82,則第一接頭81及第二接頭82的短邊方向與歧管塊14的並列設置方向一致。管插入孔97的一部分是長孔狀的小徑孔98。若從軸線方向觀察第一接頭81及第二接頭82,則小徑孔98的短邊方向與第一接頭81及第二接頭82的短邊方向一致。
考慮將外徑大於小徑孔98的短邊方向之孔徑的管80插入管插入孔97之情形。此情形時,管80被壓入小徑孔98的內周面之位於小徑孔98的短邊方向之兩側的部分。然後,管80一面朝位於小徑孔98之長邊方向的兩側之空間變形,一面插入小徑孔98。因此,能夠將變形前的外徑大於小徑孔98的短邊方向的孔徑之管80插入管插入孔97。例如,考慮管插入孔97為圓孔狀且管插入孔97的孔徑與小徑孔98的短邊方向之孔徑相同的情形。與該情形相比,可以極力地增大插入管插入孔97之管80的流路截面積。因此,可不於歧管塊14的並列設置方向增加第一接頭81及第二接頭82中從歧管塊14突出的部分之外徑,而將流路截面積極大之管80插入管插入孔97。由此,由於使在複數個歧管塊14的並列設置方向相鄰的第一接頭81或第二接頭82不相互干擾,故無須增大相鄰的歧管塊14之間的間距。因此,可以抑制電磁閥歧管10的大型化,同時增加流經流路的流體之流量。
(2)管插入孔97具有縮徑孔88。縮徑孔88連接管插入孔97的開口邊緣和小徑孔98。此外,縮徑孔88的外徑從管插入孔97的開口邊緣朝向小徑孔98而變小。藉此,從管插入孔97的開口邊緣插入的管80一面被縮徑孔88引導,一面容易地朝向小徑孔98插入。因此,管80可以容易地插入小徑孔98中。
(3)管插入孔97的開口邊緣具有與小徑孔98相似的長孔狀。例如,考慮管插入孔97的開口邊緣為與小徑孔98的長邊方向之孔徑相同的孔徑之圓孔狀的情形。與該情形相比,可以增加位於第一接頭81或第二接頭82的短邊方向兩側的部分之厚度。 因此,可以容易地確保第一接頭81或第二接頭82的強度。
(4)可以增加流經歧管塊14內部的流路之流體的流量。因此,對流體壓力機器的流體之供給量及來自流體壓力機器之流體排出量增加,且可提升流體壓力機器的運作的響應性。
(5)可以不增加相鄰歧管塊14之間的間距而將流路截面積極大的管80插入管插入孔97。因此,可以抑制電磁閥歧管10之大型化,且謀求節省電磁閥歧管10的空間。
(6)使用圓管狀的管80,可增加流經歧管塊14的流路之流體的流量。因此,不必為了增大管80的流路截面積而改變管80的形狀,可以使用現有的圓管狀之管80。
可如下述般變更而實施上述實施方式。上述實施方式及以下之變更例可以在技術上不矛盾的範圍內彼此組合而實施。
如圖6所示,連通孔89a可為長孔狀。若從第一接頭81的軸線方向觀察,則連通孔89a的短邊方向與小徑孔98的短邊方向一致。連通孔89a的短邊方向之孔徑與小徑孔98的短邊方向之孔徑相同,且連通孔89a的長邊方向之孔徑小於小徑孔98的長邊方向之孔徑。例如,考慮連通孔89a為具有與小徑孔98的短邊方向之孔徑相同的孔徑之圓孔狀的情形。與該情形相比,能夠增大連通孔89a的流路截面積。因此,可以進一步增加流經歧管塊14的流路之流體的流量。
管插入孔97可不具有縮徑孔88,例如,第一插入孔87的環凸緣部86附近的邊緣可形成管插入孔97的開口邊緣。
管插入孔97整體可為長孔狀的小徑孔98。重點是,管插入孔97的至少一部分只要是長孔狀的小徑孔即可。
管插入孔97的開口邊緣可為與小徑孔98非相似形狀的長孔狀。
如圖7所示,管插入孔97的開口邊緣例如可為具有較小徑孔98的長邊方向之孔徑大的孔徑之圓孔狀。於管插入孔97的開口邊緣為圓孔狀之情形時,開口邊緣的孔徑大於變形前的管80之外徑。
從環本體部85的軸線方向觀察環凸緣部86時,環凸緣部86的外周面可為不具有一對凸緣部平面86a之橢圓形狀。又,從環本體部85的軸線方向觀察環凸緣部86時,環凸緣部86的外周面可為矩形形狀。從環本體部85的軸線方向觀察環凸緣部86時環凸緣部86的外周面為矩形形狀之情形時,可將環凸緣部86的四個角部設為R面或C面。又,從軸線方向觀察接頭本體部83時,第二筒部92的外周面可為以與環凸緣部86的外周面重疊的方式沿著環凸緣部86的外周面延伸之橢圓形狀或矩形形狀。
進而,從環本體部85的軸線方向觀察推環84時,第一插入孔87的內周面可為不具有一對平面87a的橢圓形狀。又,從環本體部85的軸線方向觀察推環84時,第一插入孔87的內周面可為矩形形狀。第一插入孔87的內周面為矩形形狀之情形時,可將推環84的四個角部設為R面或C面。又,從接頭本體部83的軸線方向觀察時,第二插入孔90a的內周面可為以與推環84的第一插入孔87之內周面重疊的方式沿著第一插入孔87之內周面延伸之橢圓形狀或矩形形狀。
重點是,小徑孔98為長孔狀,且若從接頭的軸線方向觀察,小徑孔98的短邊方向與接頭的短邊方向一致即可。然後,只要複數個接頭之從歧管塊14突出的部分分別為長筒狀即可。
如圖8所示,接頭本體部83的插入部89可為長筒狀。於該情形,插入部89的外周面配置為較第一筒部91的外周面更接近突出部90的軸線,並且沿著第一筒部91的外周面延伸。因此,插入部89的外徑小於第一筒部91的外周面。若從軸線方向觀察插入部89,則插入部89的短邊方向與歧管塊14的並列設置方向一致。又,於該情形時,插入部89所插入的第一接頭連接孔61e或第二接頭連接孔62e也是沿著插入部89的外周面之長孔狀。藉此,可以不在歧管塊14的並列設置方向增大插入部89的外徑,而增加連通孔89a的流路截面積。因此,可以抑制電磁閥歧管10的大型化,同時進一步增加流經歧管塊14的流路之流體量。又,從插入部89的軸線方向觀察時,插入部89的外周面可為橢圓形狀或矩形形狀。
推環84可為金屬製。
接頭本體部83可為樹脂製。
能夠以如下方式構成接頭的一部分,即,從電磁閥20的閥主體21向外側突出,且管插入孔97連通於形成在閥主體21內部的流路。於該情形時,複數個電磁閥20的閥主體21相當於在一個方向並列設置並且在內部分別形成有流路之複數個流路形成構件。
電磁閥20例如可為三口電磁閥。
可以如下方式構成電磁閥20,即,將第一活塞42的外徑設為與第二活塞46的外徑相同,將朝向第一活塞收納凹部41對閥體25施力的施力彈簧收納於第二活塞收納凹部45內。又,可設為藉由第一引導壓力作用室44內的壓力抵抗施力彈簧的施力,閥體25朝向第二活塞收納凹部45移動。
電磁閥20是內部引導型,但也可為將從供給口27以外的外部供給的流體供給至第一引導壓力作用室44及第二引導壓力作用室48之外部引導式。
電磁閥20可為設置有兩個引導閥部50之所謂的雙引導型。
電磁閥20可以不分別搭載於複數個歧管塊14上。歧管不限於具備電磁閥20的電磁閥歧管10,只要具備在一個方向上並列配置並且於內部分別形成之複數個流路形成構件即可。
10:電磁閥歧管 11:第一端塊 12:第二端塊 13:供給/排出塊 13a:供給用接頭 13b:排出用接頭 14:歧管塊 14a:載置面 14e:側面 15:供電塊 20:電磁閥 21:閥主體 22:本體 22a:本體對向面 23:第一連接塊 23a:第一對向面 24:第二連接塊 24a:第二對向面 25:閥體 25a:第一軸部 25b:第二軸部 25c:第三軸部 25d:第四軸部 25e:第五軸部 25f:第一突出部 25g:第二突出部 26:閥孔 26a:第一孔部 26b:第二孔部 27:供給口 28:第一輸出口 29:第二輸出口 30:第一排出口 31:第二排出口 32:第一閥座 33:第二閥座 34:第三閥座 35:第四閥座 36:第一線軸密封件 37:第二線軸密封件 38:第三線軸密封件 39:第四線軸密封件 41:第一活塞收納凹部 42:第一活塞 43:第一唇形密封件 44:第一引導壓力作用室 45:第二活塞收納凹部 46:第二活塞 47:第二唇形密封件 48:第二引導壓力作用室 49a:第一密封構件 49b:第二密封構件 50:引導閥部 51:螺線管部 52:引導流體供給流路 53:引導流體輸出流路 54:電磁閥側引導流體排出流路 60:供給流路 61:第一輸出流路 61e:第一接頭連接孔 62:第二輸出流路 62e:第二接頭連接孔 63:第一排出流路 64:第二排出流路 65:塊側引導流體排出流路 70:墊圈 71:止回閥 80:管 81:第一接頭 82:第二接頭 83:接頭本體部 84:推環 85:環本體部 85a:環周面 85b:環卡止面 85c:環傾斜面 85e:端面 86:環凸緣部 86a:凸緣平面 86b:第一凸緣部彎曲面 86c:第二凸緣部彎曲面 87:第一插入孔 87a:平面 87b:第一插入孔的第一彎曲面 87c:第一插入孔的第二彎曲面 88:縮徑孔 88a:導引面 88b:縮徑孔的第一彎曲面 88c:縮徑孔的第二彎曲面 89:插入部 89a:連通孔 90:突出部 90a:第二插入孔 90b:第三插入孔 90c:第四插入孔 91:第一筒部 92:第二筒部 93:密封構件 94:保持構件 95:卡盤金具 95a:卡盤本體 95b:卡盤爪 96:軸環構件 96a:軸環本體部 96b:軸環卡止部 97:管插入孔 98:小徑孔 251:第一閥部 252:第二閥部 253:第三閥部 254:第四閥部 255:第五閥部 256:第六閥部 831:第一階差面 832:第二階差面 833:第三階差面 C1:假想圓
圖1是示出實施方式的電磁閥歧管的立體圖。 圖2是電磁閥歧管的縱截面圖。 圖3是放大示出第一接頭的周圍之縱截面圖。 圖4是第一接頭的正視圖。 圖5是沿圖3之5-5線的截面圖。 圖6是另一實施方式的第一接頭的正視圖。 圖7是另一實施方式的第一接頭的正視圖。 圖8是另一實施方式的第一接頭的立體圖。
80:管
81:第一接頭
82:第二接頭
84:推環
85:環本體部
85e:端面
86:環凸緣部
86a:凸緣平面
86b:第一凸緣部彎曲面
86c:第二凸緣部彎曲面
87:第一插入孔
87a:平面
87b:第一插入孔的第一彎曲面
87c:第一插入孔的第二彎曲面
88:縮徑孔
88a:導引面
88b:縮徑孔的第一彎曲面
88c:縮徑孔的第二彎曲面
89a:連通孔
90a:第二插入孔
95:卡盤金具
95b:卡盤爪
97:管插入孔
98:小徑孔
831:第一階差面
C1:假想圓

Claims (5)

  1. 一種歧管,具備:複數個流路形成構件,其於一個方向並列配置並且於內部形成流路;以及筒狀之複數個接頭,其自該複數個流路形成構件之各者部分地向外側突出,並且具有分別連通於該複數個流路之管插入孔,該複數個接頭於該複數個流路形成構件之並列設置方向彼此相鄰,於該複數個接頭之管插入孔插入可撓性之圓管狀的管,該歧管之特徵在於,該複數個接頭之自該流路形成構件突出的部分分別為長筒狀,並且該接頭具有相對於軸線方向正交之長邊方向與相對於該軸線方向以及該長邊方向分別正交之短邊方向,該接頭之該短邊方向的尺寸小於該接頭之該長邊方向的尺寸,若從軸線方向觀察該接頭,則該接頭的短邊方向與該並列設置方向一致,該管插入孔之至少一部分為於從軸線方向觀察該接頭時為長孔狀之小徑孔,該小徑孔之短邊方向的孔徑小於變形前的管之外徑,若從軸線方向觀察該接頭,則該小徑孔的短邊方向與該接頭的短邊方向一致。
  2. 如請求項1記載的歧管,其中,該管插入孔具有縮徑孔,該縮徑孔與該管插入孔之開口邊緣及該小徑孔相連,並且該縮徑孔的外徑從該開口邊緣朝向該小徑孔變小。
  3. 如請求項2記載的歧管,其中,該開口邊緣為與該小徑孔形狀相似之長孔狀。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記載的歧管,其中,該接頭具有:連通孔,其將插入該小徑孔之該管內與該流路連通;以及止動面,其連接該小徑孔與該連通孔,並且抵接插入該小徑孔之該管的前端,該連通孔為長孔狀,若從軸線方向觀察該接頭,則該連通孔之短邊方向與該小徑孔之短邊方向一致,該連通孔之短邊方向的孔徑與該小徑孔之短邊方向的孔徑相同,並且該連通孔之長邊方向的孔徑小於該小徑孔之長邊方向的孔徑。
  5. 如請求項4記載的歧管,其中,該接頭具有插入部,該插入部具有該連通孔並且插入該流路形成構件的接頭連接孔內,該插入部為長筒狀,若從軸線方向觀察該插入部,則該插入部的短邊方向與該並列設置方向一致。
TW109112572A 2019-04-26 2020-04-15 歧管 TWI8192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85690A JP6953472B2 (ja) 2019-04-26 2019-04-26 マニホールド
JP2019-085690 2019-04-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43655A TW202043655A (zh) 2020-12-01
TWI819212B true TWI819212B (zh) 2023-10-21

Family

ID=729425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2572A TWI819212B (zh) 2019-04-26 2020-04-15 歧管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808393B2 (zh)
JP (1) JP6953472B2 (zh)
KR (1) KR102403862B1 (zh)
CN (1) CN112352122B (zh)
DE (1) DE112020000073T5 (zh)
TW (1) TWI819212B (zh)
WO (1) WO202021787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08845A1 (ja) * 2021-04-01 2022-10-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流路構造、これを備えた流路ブロック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DE102021204869A1 (de) 2021-05-12 2022-11-17 Festo Se & Co. Kg Ventilanordnung und System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6278A (ja) * 1996-07-08 1998-01-27 Ckd Corp マニホールドにおける管継手の取付構造
TW347458B (en) * 1995-01-27 1998-12-11 Showa Aluminiun Co Ltd Tube fitting
JP3151615U (ja) * 2009-03-23 2009-07-02 株式会社日本ピスコ 管継手および流体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58593A (en) * 1974-05-13 1976-05-25 Joe William Christie Apparatus for connecting a main to a plurality of sizes of service lines
JPS60161778U (ja) * 1984-04-05 1985-10-26 中央発條株式会社 ホ−スバンド
JPH06126627A (ja) * 1992-10-12 1994-05-10 Sony Corp 噴射ノズル装置及びその噴射ノズル装置を用いた高速噴射加工装置
JP3644732B2 (ja) * 1995-10-02 2005-05-11 Smc株式会社 マニホールド形電磁弁
JP4559598B2 (ja) 2000-07-27 2010-10-06 シーケーディ株式会社 電磁弁マニホールド
KR20030046020A (ko) * 2001-12-03 2003-06-12 박선심 유체흐름 제어용 볼 밸브의 관이음구조
US20030160451A1 (en) * 2002-02-26 2003-08-28 Min-Cheol Choe Cartridge for fixing collector
US7073825B2 (en) * 2002-04-10 2006-07-11 Smc Corporation One-operation piping-installation fluid pressure apparatus
JP4352209B2 (ja) * 2003-03-13 2009-10-28 株式会社交永 ブラスト用噴射ノズル装置及びブラストホースと噴射ノズルとの連結構造
US9180232B2 (en) * 2006-05-19 2015-11-10 Novartis Ag Surgical system having manifolds with integral pneumatic accumulators
DE202006011624U1 (de) * 2006-07-29 2006-09-28 Festo Ag & Co. Fluidtechnische Vorrichtung
US8069502B2 (en) * 2007-11-13 2011-12-06 Coflex S.A. De C.V. Flexible flange apparatus with a flexible membrane
JP4355020B1 (ja) * 2008-10-23 2009-10-28 有限会社浜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管継手
EP3839317B1 (de) * 2013-01-15 2024-05-22 TI Automotive (Fuldabrück) GmbH Schnellkupplung
JP2014177904A (ja) * 2013-03-15 2014-09-25 Mahle Filter Systems Japan Corp 吸気マニホールド
KR101447102B1 (ko) 2013-07-22 2014-11-03 린나이코리아 주식회사 스팀 컨벡션 오븐 열교환기의 열교환관 이음 구조
DE102014217021A1 (de) * 2014-08-27 2016-03-03 Skf Lubrication Systems Germany Ag Gehäuse für eine Vorrichtung zum dosierten Verteilen eines Mediums sowie eine Dosiereinrichtung zur Verwendung in dem Gehäuse
US10385999B2 (en) * 2015-07-09 2019-08-20 Terumo Cardiovascular Systems Corporation Fluid coupling devices
CN206958459U (zh) * 2016-10-21 2018-02-02 爱康森德(深圳)空气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改进结构的转接器
US11480280B2 (en) * 2020-11-16 2022-10-25 Colder Products Company Fluid handling coupling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47458B (en) * 1995-01-27 1998-12-11 Showa Aluminiun Co Ltd Tube fitting
JPH1026278A (ja) * 1996-07-08 1998-01-27 Ckd Corp マニホールドにおける管継手の取付構造
JP3151615U (ja) * 2009-03-23 2009-07-02 株式会社日本ピスコ 管継手および流体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808393B2 (en) 2023-11-07
TW202043655A (zh) 2020-12-01
DE112020000073T5 (de) 2021-05-27
CN112352122A (zh) 2021-02-09
US20210262599A1 (en) 2021-08-26
JP6953472B2 (ja) 2021-10-27
JP2020180678A (ja) 2020-11-05
KR20210013163A (ko) 2021-02-03
KR102403862B1 (ko) 2022-05-31
CN112352122B (zh) 2022-05-31
WO2020217876A1 (ja) 2020-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19212B (zh) 歧管
US20190024808A1 (en) Valve par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valve part
WO2008029699A1 (fr) Structure de scellement étanche pour un dispositif hydraulique
CN106460885B (zh) 气缸装置
US3680593A (en) Valve
US11015719B2 (en) Electromagnetic valve manifold
JP6134285B2 (ja) マニホールド電磁弁
CN110030219B (zh) 先导换向阀和包括所述先导换向阀的阀系统
US7047993B2 (en) Pilot switching valve apparatus and a method of switching pilot switching valve
JP5982354B2 (ja) 流体制御弁
CN211693533U (zh) 电磁阀
JP4514324B2 (ja) 油圧制御バルブ
US20080265199A1 (en) Zero leakage balance valve system
US11971112B1 (en) Electromagnetic valve manifold
JP2019035459A (ja) スプール弁
WO2020217665A1 (ja) 流路形成ブロック及び流路形成ブロックを備えた流体制御装置
CN110475978B (zh) 控制阀
TWI786433B (zh) 導引式電磁閥
JP3153119B2 (ja) 流路接続構造、電磁弁マニホールド
US1491248A (en) Valve
JP2023122325A (ja) 電磁弁マニホールド
KR102769932B1 (ko) 공압 실린더의 제어 안정화를 위한 일체형 매니폴드
TW202407243A (zh) 電磁閥歧管
JP2022038305A (ja) 液圧機器
CN118856046A (zh) 电磁阀歧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