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I782415B - 電力轉換器及用於操作其之方法與控制器 - Google Patents

電力轉換器及用於操作其之方法與控制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2415B
TWI782415B TW110104632A TW110104632A TWI782415B TW I782415 B TWI782415 B TW I782415B TW 110104632 A TW110104632 A TW 110104632A TW 110104632 A TW110104632 A TW 110104632A TW I782415 B TWI782415 B TW I78241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urrent
input
ramp
terminal
volta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46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03572A (zh
Inventor
剛 陳
瑪麗安 龐奇克
基蘭 伯克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半導體組件工業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半導體組件工業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半導體組件工業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035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35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24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241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 H02M3/3357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H02M3/33584Bidirectional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 H02M3/3357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H02M3/3359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having a synchronous rectifier circuit or a synchronous freewheeling circui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4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losses
    • H02M1/0054Transistor switching losses
    • H02M1/0058Transistor switching losses by employing soft switching techniques, i.e. commutation of transistors when applied voltage is zero or when current flow is zer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 H02M1/083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for the ignition at the zero crossing of the voltage or the curr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2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2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 H02M1/34Snubber circuits
    • H02M1/342Active non-dissipative snubb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8Means for preventing simultaneous conduction of switch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 H02M3/33571Half-bridge at prim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03Details of control, feedback or regulation circuits
    • H02M1/0009Devices or circuits for detecting current in a convert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2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 H02M1/34Snubber circuits
    • H02M1/346Passive non-dissipative snubb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 Control Of Eletrric Generators (AREA)
  • Prostheses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電力轉換器及用於操作其之方法與控制器。至少一些實例實施例係操作一電力轉換器的方法,該等方法包含:藉由一轉換器控制器在一電力轉換器的一變壓器的一二次繞組上感應一正電壓及一正電流,該感應係藉由耦接至該變壓器的一一次繞組的一橋接電路;藉由該轉換器控制器建立與該正電流成比例的一第一斜坡信號;感測通過一第一電感器的一第一電感器電流,該第一電感器耦接在該二次繞組與一負載之間,且該感測建立指示該第一電感器電流的一信號;及當該第一斜坡信號的一量值與指示該第一電感器電流之該信號的一量值交叉時,將一第一空轉開關的導通狀態從導通改變至不導通。

Description

電力轉換器及用於操作其之方法與控制器
此申請案係關於電力轉換器的技術領域,並具體關於採倍流形式的電力轉換器。
倍流電力轉換器可在各種情況下使用。一個此類情況係降低來自分布匯流排(例如,48V)的電壓而以低電壓(例如,1V)但以高電流供應個別的高效能電腦系統。為增加效率,轉換器的二次中的空轉二極體可用其全導通電阻及電壓降小於空轉二極體之順向電壓降的電晶體(例如,場效電晶體(FET))置換。
然而,當使用電晶體取代空轉二極體時,電路設計者謹慎地確保電晶體未曝露於比電晶體的阻擋能力更高的電壓。電路設計者可選擇具有較高阻擋能力的電晶體以處理暫態高電壓狀況,或電路設計者可使用具有較低阻擋能力的電晶體並包括箝位電路(其具有自有的電晶體及電容器)。
當使用電晶體取代空轉二極體時,且亦當使用箝位電路時,在有經降低電流通過電晶體時,或在有經降低電壓橫跨電晶體時切換(亦即,改變導通狀態)電晶體,對倍流電力轉換器的整體效率係有利 的。此經降低電流/電壓切換有時稱為及零電壓切換(ZVS)或零電流切換(ZCS),雖然為了累積利益,切換不需要在精確地在零發生。
一個實例實施例係一種操作一電力轉換器的方法,該方法包含:藉由一轉換器控制器在一電力轉換器的一變壓器的一二次繞組上感應一正電壓及一正電流,該感應係藉由耦接至該變壓器的一一次繞組的一橋接電路;藉由該轉換器控制器建立與該正電流成比例的一第一斜坡信號;感測通過一第一電感器的一第一電感器電流,該第一電感器耦接在該二次繞組與一負載之間,且該感測建立指示該第一電感器電流的一信號;及當該第一斜坡信號的一量值與指示該第一電感器電流之該信號的一量值交叉時,將一第一空轉開關的導通狀態從導通改變至不導通。
在該實例方法中:建立該第一斜坡信號可進一步包含驅動電流通過一第一放大器至一斜坡電容器,該驅動與該電力轉換器的一輸入電壓成比例;改變該第一空轉開關的導通狀態可進一步包含當施加一斜坡比較器的一第一輸入的該第一斜坡信號的該量值轉變通過指示施加至該斜坡比較器的一第二輸入的該第一電感器電流之該信號的該量值時,確立該斜坡比較器的一輸出。在該實例方法中,在改變該第一空轉開關的導通狀態之後,建立該第一斜坡信號可進一步包含驅動來自該斜坡電容器的電流通過一第二放大器,該驅動與一箝位電容器上的一電壓成比例。該實例方法可進一步包含當施加至一過電流比較器的一第一輸入的該第一斜坡信號的該量值轉變通過施加至該過電流比較器的一第二輸入的一預定電壓時,藉由確立該過電流比較器的一輸出而限制施加至該一次繞組的電流。
該實例方法可進一步包含:藉由該轉換器控制器感應通過 該變壓器的該二次繞組的一負電壓及一負電流,該負電壓及該負電流的該感應係藉由該橋接電路;藉由該轉換器控制器建立與該負電流成比例的一第二斜坡信號,該第二斜坡信號相異於該第一斜坡信號;感測通過一第二電感器的一第二電感器電流,該第二電感器耦接在該二次繞組與該負載之間,且該感測建立指示該第二電感器電流的一信號;及當該第二斜坡信號的該量值與指示該第二電感器電流之該信號的一量值交叉時,將一第二空轉開關的導通狀態從導通改變至不導通。感應該負電壓可進一步包含藉由係一半橋接式電路的該橋接電路感應該負電壓。在該實例方法中:建立該第一斜坡信號可進一步包含驅動電流通過一第一放大器至一第一斜坡電容器,該驅動與該電力轉換器的一輸入電壓成比例;建立該第二斜坡信號可進一步包含驅動電流通過一第二放大器至一第二斜坡電容器,該驅動電流通過該第二放大器與該電力轉換器的該輸入電壓成比例;改變該第一空轉開關的導通狀態可進一步包含當施加一第一斜坡比較器的一第一輸入的該第一斜坡信號轉變通過指示施加至該第一斜坡比較器的一第二輸入的該第一電感器電流的該信號時,確立該第一斜坡比較器的一輸出;改變該第二空轉開關的導通狀態可進一步包含當施加一第二斜坡比較器的一第一輸入的該第二斜坡信號轉變通過指示施加至該第二斜坡比較器的一第二輸入的該第二電感器電流的一信號時,確立該第二斜坡比較器的一輸出。在該實例方法中,在改變該第一空轉開關的導通狀態之後,建立該第一斜坡信號可進一步包含驅動來自該第一斜坡電容器的電流通過一第三放大器,該驅動與一箝位電容器上的電壓成比例;在改變該第二空轉開關的導通狀態之後,建立該第二斜坡信號可進一步包含驅動來自該第二斜坡電容器的電流通過一第四放大器,該驅動與該箝位電容器上的電壓成比例。該實例方法 可進一步包含當施加至一第一過電流比較器的一第一輸入的該第一斜坡信號轉變通過施加至該第一過電流比較器的一第二輸入的一預定電壓時,藉由確立該第一過電流比較器的一輸出而限制施加至該一次繞組的電流。該實例方法可進一步包含當施加至一第二過電流比較器的一第一輸入的該第二斜坡信號轉變通過施加至該第二過電流比較器的一第二輸入的該預定電壓時,藉由確立該第二過電流比較器的一輸出而限制施加至該一次繞組的電流。
在該實例方法中,感應該正電壓可進一步包含藉由係一半橋接式電路的該橋接電路感應該正電壓。
另一實例實施例係一種用於一電力轉換器的控制器,該控制器包含:一輸入電壓端子、一第一空轉驅動端子、一第二空轉驅動端子、一第一箝位驅動端子、及一第二箝位驅動端子;一電壓調節邏輯,其定義一第一脈衝寬度調變輸出(PWM1輸出)及一第二脈衝寬度調變輸出(PWM2輸出);一開關控制邏輯,其定義一PWM1輸入、一PWM2輸入、耦接至該輸入電壓端子之一輸入電壓輸入;該電壓調節邏輯經組態以驅動可變工作循環的一PWM1信號至該PWM1輸出,並經組態以驅動可變工作循環的一PWM2信號至該PWM2輸出。該開關控制邏輯可經組態以:在該PWM1輸入確立之後的一第一時間延遲確立該第一箝位驅動端子並解除確立該第一空轉驅動端子,該第一時間延遲係可變的並基於指示施加至該輸入電壓端子之輸入電壓的一信號;基於該PWM1輸入的解除確立而解除確立該第一箝位驅動端子並確立該第一空轉驅動端子;在該PWM2輸入確立之後的一第二時間延遲確立該第二箝位驅動端子並解除確立該第二空轉驅動端子,該第二時間延遲係可變的並基於指示施加至該輸入電壓端子 之輸入電壓的該信號;及基於該PWM2輸入的解除確立而解除確立該第二箝位驅動端子並確立該第二空轉驅動端子。
該實例控制器可進一步包含一第一電流感測端子,且其中該開關控制邏輯可進一步包含:一第一放大器,其定義一第一輸入及一第一放大器輸出,該第一輸入耦接至該輸入電壓端子;一第一斜坡電容器,其耦接至該第一放大器輸出;一斜坡比較器,其定義一第一輸入、一第二輸入、及斜坡輸出,該斜坡比較器的該第一輸入耦接至該第一斜坡電容器,且該斜坡比較器的該第二輸入耦接至該第一電流感測端子;其中當該開關控制邏輯在該第一時間延遲確立該第一箝位驅動端子並解除確立該第一空轉驅動端子時,該開關控制邏輯可進一步經組態以:藉由該第一放大器將一第一電流驅動至該第一斜坡電容器,該第一電流與該輸入電壓端子上的一電壓成比例,且該驅動建立一第一斜坡信號;及當該第一斜坡信號的一量值轉變通過指示在該第一電流感測端子上之第一電感器電流的一信號的一量值時,藉由該斜坡比較器確立該第一箝位驅動端子及解除確立該第一空轉驅動端子。該實例控制器可進一步包含一一次高驅動端子及一箝位電壓端子,且其中該開關控制邏輯進一步包含:一第二放大器,其定義耦接至該箝位電壓端子的一第一輸入、及耦接至該第一斜坡電容器的一第二放大器輸出;一過電流比較器,其具有一第一輸入,其耦接至該第一斜坡電容器、一第二輸入,其耦接至一預定電壓、及一過電流輸出。在確立該第一箝位驅動端子及解除確立該第一空轉驅動端子後,該開關控制邏輯可進一步經組態以:將來自該第一斜坡電容器的電流驅動通過該第二放大器,該驅動與該箝位電壓端子上的電壓成比例;及若該第一斜坡信號的該量值轉變通過該預定電壓,藉由該過電流比較器解除確立該一次高驅動端 子。
該實例控制器可進一步包含一第一電流感測端子及一第二電流感測端子,且其中該開關控制邏輯可進一步包含:一第一放大器,其定義一第一輸入及一第一放大器輸出,該第一輸入耦接至該輸入電壓端子;一第一斜坡電容器,其耦接至該第一放大器輸出;一第一斜坡比較器,其定義一第一輸入、一第二輸入、及一第一斜坡輸出,該第一斜坡比較器的該第一輸入耦接至該第一斜坡電容器,且該第一斜坡比較器的該第二輸入耦接至該第一電流感測端子;一第二放大器,其定義一第一輸入及一第二放大器輸出,該第二放大器的該第一輸入耦接至該輸入電壓端子;一第二斜坡電容器,其耦接至該第二放大器輸出;一第二斜坡比較器,其定義一第一輸入、一第二輸入、及一第二比較器輸出,該第二斜坡比較器的該第一輸入耦接至該第二斜坡電容器,且該第二斜坡比較器的該第二輸入耦接至該第二電流感測端子。當該開關控制邏輯在該第一時間延遲確立該第一箝位驅動端子並解除確立該第一空轉驅動端子時,該開關控制邏輯可進一步經組態以:藉由該第一放大器將一第一電流驅動至該第一斜坡電容器,該第一電流與該輸入電壓端子上的一電壓成比例,該驅動建立一第一斜坡信號;及當該第一斜坡信號的一量值轉變通過指示在該第一電流感測端子上的一第一電感器電流的一信號的一量值時,藉由該第一斜坡比較器確立該第一箝位驅動端子並解除確立該第一空轉驅動端子。當該開關控制邏輯在該第二時間延遲確立該第二箝位驅動端子並解除確立該第二空轉驅動端子時,該開關控制邏輯可進一步經組態以:藉由該第二放大器將一第二電流驅動至該第二斜坡電容器,該第二電流與該輸入電壓端子上的該電壓成比例,該驅動建立一第二斜坡信號;及當該第二斜坡信號的一量值 轉變通過指示在該第二電流感測端子上的一第二電感器電流的一信號的一量值時,藉由該第二斜坡比較器確立該第二箝位驅動端子並解除確立該第二空轉驅動端子。
另一實例實施例係一種電力轉換器,其包含:一一次側;一二次側;及一轉換器控制器。該一次側可包含:一變壓器的一一次繞組;及一橋接電路,其定義一一次高驅動輸入及一一次低驅動輸入,該橋接電路耦接在及輸入電壓與該一次繞組之間。該二次側可包含:該變壓器的一二次繞組,該二次繞組定義一第一引線及一第二引線;一第一電感器,其耦接在該第一引線一電壓輸出的一正端子之間;一第一電流感測器,其與該第一電感器關聯並經組態以建立指示通過該第一電感器之電流的一信號;一第一空轉開關,其具有一控制輸入,該第一空轉開關耦接在該二次繞組的該第一引線與該電壓輸出的一返回端子之間;一箝位電容器,其具有一第一引線及一第二引線,該箝位電容器的該第二引線耦接至該電壓輸出的該返回端子;及一第一箝位開關,其具有一控制輸入,該第一箝位開關耦接在該二次繞組的該第一引線與該箝位電容器的該第一引線之間。該轉換器控制器可經組態以:在該變壓器之該二次繞組上感應一正電壓及一正電流,該感應係藉由該橋接電路;建立與該正電流成比例的一第一斜坡信號;感測指示通過該第一電感器之電流的該信號;及當該第一斜坡信號的一量值轉變通過指示通過該第一電感器的電流的一量值該信號時,改變該第一空轉開關及該第一箝位開關的導通狀態。
在該實例電力轉換器中,該轉換器控制器可進一步包含:一第一放大器,其定義一第一輸入及一第一放大器輸出,該第一放大器的該第一輸入耦接至該輸入電壓;一斜坡電容器,其耦接至該第一放大器輸 出;一斜坡比較器,其定義一第一輸入、一第二輸入、及斜坡輸出,該第一輸入耦接至該斜坡電容器,且該第二輸入耦接至該第一電流感測器;其中當該轉換器控制器建立該第一斜坡信號時,該轉換器控制器將電流驅動通過該第一放大器至該斜坡電容器,該驅動與該輸入電壓成比例;其中當該轉換器控制器改變該第一空轉開關及該第一箝位開關的導通狀態時,該轉換器控制器在施加至該斜坡比較器的一第一輸入的該第一斜坡信號轉變通過指示來自該第一電流感測器通過該第一電感器並施加至該斜坡比較器的該第二輸入之電流的一信號時確立該斜坡輸出。在該實例電力轉換器中,該轉換器控制器可進一步包含:一第二放大器,其定義耦接至該箝位電容器的該第一引線的一第一輸入、及耦接至該斜坡電容器的一第二放大器輸出;一過電流比較器,其具有一第一輸入,其耦接至該斜坡電容器、一第二輸入,其耦接至一預定電壓、及一過電流輸出。在該轉換器控制器改變該第一空轉開關及該第一箝位開關的導通狀態後,該轉換器控制器可進一步變幻以:將來自該斜坡電容器的電流驅動通過該第二放大器,該驅動與該箝位電容器上的電壓成比例;及若該第一斜坡信號的該量值轉變通過該預定電壓,解除確立至該橋接電路的該一次高驅動端子。
在該實例電力轉換器中,該二次側可進一步包含:一第二電感器,其耦接在該二次繞組的該第二引線與該電壓輸出的該正端子之間;一第二電流感測器,其與該第二電感器關聯並經組態以建立通過該第二電感器的一信號指示電流;一第二空轉開關,其具有一控制輸入,該第二空轉開關耦接在該二次繞組的該第二引線與該電壓輸出的該返回端子之間;一第二箝位開關,其具有一控制輸入,該第二箝位開關耦接在該二次繞組的該第二引線與該箝位電容器的該第一引線之間。該轉換器控制器可 進一步經組態以:感應在該變壓器之該二次繞組上的一負電壓及一負電流,該感應係藉由該橋接電路;建立與該負電流成比例的一第二斜坡信號;感測指示通過該第二電感器之電流的該信號;及當該第二斜坡信號的一量值轉變通過指示通過該第二電感器的電流的該信號的一量值時,改變該第二空轉開關及該第二箝位開關的導通狀態。
在該實例電力轉換器中,該橋接電路可係一半橋接式電路。
定義
各種用語係用以指涉特定的系統組件。不同的公司可使用不同名稱指涉一組件,本文件不打算區別名稱不同但功能無不同的組件。在下列討論及申請專利範圍中,用語「包括(including)」及「包含(comprising)」係以開放方式使用,且因此應理解為意指「包括,但不限於...(including,but not limited to...)」。同樣地,用語「耦接(couple或couples)」係意欲意指間接連接或直接連接。因此,若第一裝置耦接至第二裝置,則該連接可係通過直接連接或通過經由其他裝置及連接的間接連接。
關於電裝置(無論係獨立的或作為積體電路的一部分),用語「輸入(input)」及「輸出(output)」係指至電裝置的電連接,且不應理解為需要動作的動詞。例如,比較器(諸如,運算放大器)可具有第一輸入及第二輸入,且此等「輸入」定義至比較器的電連接,且不應解讀為需要將信號輸入至比較器。
100:倍流轉換器
102:變壓器
104:一次繞組
106:二次繞組
108:一次側
110:二次側
112:第一引線
114:第二引線
116:橋接電路
118:一次高側電控開關/PH FET
120:汲極
122:源極
124:閘極
126:轉換器控制器
128:一次高驅動端子/PH驅動端子
130:一次低側電控開關/PL FET
132:汲極
134:源極
136:閘極
138:一次低驅動端子/PL驅動端子
140:電容器
142:電容器
144:第一引線
146:第二引線
148:電感器
150:電感器
152:電流感測器
154:感測輸出
156:電流感測端子
158:電流感測器
160:感測輸出
162:電流感測端子
164:空轉電控開關/S1L FET
166:汲極
168:源極
170:閘極
172:S1L驅動端子
174:空轉電控開關/S2L FET/S2 FET
176:汲極
178:源極
180:閘極
182:S2L驅動端子/S1L驅動端子
183:回授端子
184:箝位電控開關/S1H FET
185:箝位電壓端子
186:箝位電容器
187:輸入電壓端子
188:汲極
189:S2H驅動端子
190:源極
191:閘極
192:閘極
193:源極
194:第一引線
195:汲極
196:第二引線
197:箝位電控開關/S2H FET
198:S1H驅動端子
200:曲線圖
202:曲線圖
204:曲線圖
206:曲線圖
208:曲線圖
210:曲線圖
212:曲線圖
214:曲線圖
216:曲線圖
300:箭頭/電流
302:電流
400:電流
402:電流
404:電流
502:電流
504:電流
506:電流
600:電流
602:電流
700:電流
702:電流
704:電流
802:電流
804:電流
806:電流
900:半導體晶粒
902:電壓調節邏輯
904:開關控制邏輯
906:PWM1輸出
908:PWM2輸出
910:回授輸入
912:PWM1輸入
914:PWM2輸入
916:PH驅動輸出
918:PL驅動輸出
920:S1H驅動輸出
922:S1L驅動輸出
924:S2L驅動輸出
926:S2H驅動輸出
928:LS1電流感測輸入
930:LS2電流感測輸入
932:電源輸入
934:箝位電壓輸入
936:交叉耦接AND閘邏輯
938:邏輯NOT閘
940:邏輯NOT閘
942:S1電流模擬器/S1模擬器
944:S2電流模擬器
946:PWM1輸入
948:PH驅動輸出
950:S1驅動輸出
952:LS1電流感測輸入
954:電源輸入/源極輸入
956:箝位電壓輸入
958:PWM2輸入
960:PL驅動輸出
962:S2驅動輸出
964:LS2電流感測輸入
966:電源輸入
968:箝位電壓輸入
1000:鎖存器
1002:設定輸入
1004:重設輸入
1006:輸出
1008:斜坡比較器
1010:反相輸入
1012:非反相輸入
1014:比較器輸出
1016:加總方塊
1018:第一引線
1020:斜坡電容器
1022:第二引線
1024:第一跨導放大器
1026:第一感測輸入
1028:第二感測輸入
1030:電流輸出
1032:第二跨導放大器
1034:第一感測輸入
1036:第二感測輸入
1038:電流輸出
1040:電控開關/開關
1042:控制輸入
1044:電壓源V1
1046:電壓源V2
1048:電控開關/開關
1050:控制輸入
1052:邏輯AND閘
1054:延遲P電路
1056:延遲S電路
1058:第一輸入
1060:第二輸入
1062:閘極輸出
1064:邏輯NOT閘
1066:過電流比較器
1068:反相輸入
1070:非反相輸入
1072:過電流輸出
1074:電壓源
1100:方塊
1102:方塊
1104:方塊
1106:方塊
1108:方塊
1110:方塊
1112:方塊
1114:方塊
1116:方塊
1118:方塊
+:正節點
-:負節點
GC:增益
GIN:增益
PH:一次高
PL:一次低
PWM1:第一脈衝寬度調變
RL:負載
S1H:開關一高
S1L:開關一低
S2H:開關二高
S2L:開關二低
t1:時間
t2:時間
t3:時間
t4:時間
t6:時間
td1:可變時間延遲
td2:可變時間延遲
VC:電壓
VIN:輸入電壓
VOUT:輸出電壓
為了詳細描述實例實施例,現將參考隨附圖式,其中:〔圖1〕顯示根據至少一些實施例之倍流轉換器的電路圖;〔圖2〕顯示根據至少一些實施例的時序圖;〔圖3〕顯示根據至少一些實施例之倍流轉換器之二次側的簡化電路圖;〔圖4〕顯示根據至少一些實施例之倍流轉換器之二次側的簡化電路圖;〔圖5〕顯示根據至少一些實施例之倍流轉換器之二次側的簡化電路圖;〔圖6〕顯示根據至少一些實施例之倍流轉換器之二次側的簡化電路圖;〔圖7〕顯示根據至少一些實施例之倍流轉換器之二次側的簡化電路圖;〔圖8〕顯示根據至少一些實施例之倍流轉換器之二次側的簡化電路圖; 〔圖9〕顯示根據至少一些實施例之轉換器控制器的方塊圖;〔圖10〕顯示根據實例實施例的電流模擬器;且〔圖11〕顯示根據至少一些實施例的方法。
下列討論係關於本發明的各種實施例。雖然此等實施例中之一或多者可係較佳的,所揭示的實施例不應理解為或以其他方式用作限制包括申請專利範圍的本揭露之範疇。此外,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了解下列描述具有廣泛應用,且任何實施例的討論僅意欲作為該實施例的例示而非意欲暗示包括申請專利範圍之本揭露的範疇受到該實施例 的限制。
各種實例實施例係關於在電力轉換器中實施可變延遲時間的方法及系統。更具體地說,各種實例實施例係關於在電力轉換器的一次側之開關的啟動與電力轉換器的二次側之開關的啟動之間實施可變延遲,其中該可變延遲實施電晶體的經降低電壓切換及/或實施電晶體的經降低電流切換。仍更具體地說,實例實施例係關於實施可變延遲,其中可變延遲在各切換循環中的時間持續時間係基於至電力轉換器的輸入電壓及通過二次側之電感器的電流。例如,當二次繞組中的電流匹配二次側上之電感器中的電流時,通過空轉開關的電流將係低的或零,且因此改變空轉開關的導通狀態可以較大的整體效率發生。本說明書現在轉向實例倍流轉換器。
圖1顯示根據至少一些實施例之倍流轉換器100的電路圖。具體而言,採倍流轉換器100之實例形式的電力轉換器包含定義一次繞組104及二次繞組106的變壓器102。變壓器102可由洩漏電感、磁化電感、及甚至與其之一次繞組及/或二次繞組串聯的外部電感器組成。變壓器102概念地建立一次側108及二次側110。介於一次側108與二次側110之間的概念劃分係一電氣概念,並不是一實體概念。在實例倍流轉換器100中,一次側108可與二次側110電隔離,但並非在所有情形中都需要電隔離。
轉向一次側108,實例一次側108包含定義正節點(在圖中顯示為「+」)及負或返回節點(該圖顯示為「-」)的輸入電壓VIN。在實例中,輸入電壓VIN係來自任何合適來源(例如,DC分布匯流排、經整流交流(AC)電壓)的直流(DC)電壓。一次繞組104定義第一引線112及第二引線114。第一引線112及第二引線114藉由橋接電路116選擇性地耦接至 輸入電壓VIN。橋接電路116經設計及建構以施加AC信號至一次繞組104。實例橋接電路116顯示半橋接組態,但可使用任何合適組態(例如,全橋接組態、經箝位全橋接組態)。
實例橋接電路116包含一次高側電控開關118。一次高側電控開關118可採取任何合適形式(例如,場效電晶體(FET)、或雙極型接面電晶體)。在圖1的實例情形中,一次高側電控開關118係FET,且在下文稱為一次高FET(PH FET 118)。實例PH FET 118定義汲極120、源極122、及閘極124。汲極120耦接至輸入電壓VIN。源極122耦接至一次繞組104的第一引線112。閘極124藉由一次高驅動端子128(PH驅動端子128)耦接至轉換器控制器126。因此,轉換器控制器126藉由驅動閘極124而選擇性地使PH FET 118導通及不導通。
實例橋接電路116亦包含一次低側電控開關130。一次低側電控開關130同樣可採取任何合適形式。在圖1的實例情形中,一次低側電控開關130係FET,且在下文稱為一次低FET(PL FET 130)。實例PL FET 130定義汲極132、源極134、及閘極136。汲極132耦接至一次繞組104的第一引線112。源極134耦接至一次側108上的共同端或接地。閘極136藉由一次低驅動端子138(PL驅動端子138)耦接至轉換器控制器126。因此,轉換器控制器126藉由驅動閘極136而選擇性地使PL FET 130導通及不導通。
仍參照圖1,實例橋接電路116進一步包括電容器140及電容器142。電容器140耦接在一次繞組104的輸入電壓VIN與第二引線114之間。電容器142耦接在一次繞組104的第二引線114與一次側108上的共同端或接地之間。
在操作中,實例橋接電路116藉由使PH FET 118導通並使PL FET 130不導通而將AC信號施加至一次繞組104。電流因此從輸入電壓VIN流動通過PH FET 118、通過一次繞組104、且接著至電容器142。在PH FET 118的實例導通時間期間,在二次繞組106上感應具有如圖中之點慣例所示之極性的電壓及電流。之後,並使用基於待橫跨變壓器102提供之能量的計時,使PH FET不導通。仍稍後,再度使用基於待提供之能量的計時,使PL FET 130導通並使PH FET 118保持不導通。電流因此從電容器142流過一次繞組104、通過PL FET 130、並接著至一次側108上的共同端或接地。在PL FET 130的實例導通時間期間,在二次繞組106上感應具有再度如圖中之點慣例所示之極性的電壓及電流。在某點,再度基於待橫跨變壓器102提供的能量,使PL FET 130不導通。如可從圖1所見的,採半橋接形式的橋接電路116具有50%工作循環限制以預防PH FET 118及PL FET 130二者同時導通,因此導致輸入電壓VIN短路之稱為擊穿的情況。
為稍後討論的目的,將在二次繞組106上產生流出與點慣例關聯之引線(例如,在圖1中,第一引線144)之電流的電壓稱為正電壓及對應正電流。相反地,將在二次繞組106上產生流入與點慣例關聯之引線(例如,在圖1中,第二引線146)之電流的電壓稱為負電壓及對應負電流。然而,該指定係任意的且不應解讀為限制。跟隨圖1的名稱及電路,將PH FET 118導通時在二次繞組106上感應的電壓及電流稱為正電壓及正電流。且相反地,將PL FET 130導通時在二次繞組106上感應的電壓及電流稱為負電壓及負電流。
仍參照圖1,實例二次側110定義輸出電壓VOUT,該輸出電 壓在二次側110上具有正節點及共同端或返回端。圖1顯示橫跨輸出電壓VOUT耦接的實例負載RL。在許多情形中,輸出電容器與負載RL並聯電耦接,但省略輸出電容器以不使該圖進一步複雜化。二次繞組106定義第一引線144及第二引線146。第一引線144藉由電感器148耦接至輸出電壓VOUT的正節點。由於電感器148與S1H及S1L FET關聯,電感器148在下文稱為LS1電感器148。第二引線146藉由電感器150耦接至輸出電壓VOUT的正連接。由於電感器150與S2H及S2L FET關聯,電感器150在下文稱為LS2電感器150。在穩態操作中,LS1電感器148及LS2電感器150二者將電流提供至負載RL
LS1電流感測器152電設置在LS1電感器148與輸出電壓VOUT的正連接之間。實例LS1電流感測器152係顯示為電流感測變壓器,但電流感測器可採取任何合適形式(例如,小型感測電阻器及差動放大器)。LS1電流感測器152定義藉由電流感測端子156耦接至轉換器控制器126的感測輸出154。類似地,LS2電流感測器158電設置在LS2電感器150與輸出電壓VOUT的正節點之間。實例LS2電流感測器158係顯示為電流感測變壓器,但可採取任何合適形式。LS2電流感測器158定義藉由電流感測端子162耦接至轉換器控制器126的感測輸出160。
實例二次側進一步定義空轉電控開關164。空轉電控開關164可採取任何合適形式(例如,場效電晶體(FET)、或雙極型接面電晶體)。在圖1的實例情形中,空轉電控開關164係FET。為不過分地使討論複雜化,空轉電控開關164在下文稱為開關一低FET(S1L FET 164)。S1L FET 164定義汲極166、源極168、及閘極170。汲極166耦接至二次繞組106的第一引線144。源極168耦接至二次側110上的接地或共同端。閘極 170藉由空轉驅動端子(下文稱為S1L驅動端子172)耦接至轉換器控制器126。在LS1電感器148周圍的塌陷場提供電流至負載RL時的時間週期期間,電流至LS1電感器148的返回路徑係通過S1L FET 164。
實例二次側進一步定義空轉電控開關174。空轉電控開關174同樣可採取任何合適形式。在圖1的實例情形中,空轉電控開關174係FET。為不過分地使討論複雜化,空轉電控開關174在下文稱為開關二低FET(S2L FET 174)。S2L FET 174定義汲極176、源極178、及閘極180。汲極176耦接至二次繞組106的第二引線146。源極178耦接至二次側110上的接地或共同端。閘極180藉由空轉驅動端子(下文稱為S2L驅動端子182)耦接至轉換器控制器126。在LS2電感器150周圍的塌陷場提供電流至負載RL時的時間週期期間,電流至LS2電感器150的返回路徑係通過S2L FET 174。
在倍流轉換器100的操作中,有某些操作狀況建立橫跨S1L FET 164及S2L FET 174之暫態電壓尖波。例如,在橋接電路116正將電壓施加至一次繞組104,但其中倍流轉換器100正藉由在反方向上橫跨變壓器102移轉電力(亦即,將能量移轉回輸入電壓VIN)而以再生模式操作時的時間週期期間,S1L FET 164及S2L FET 174可經歷大電壓尖波。為降低S1L FET 164及S2L FET 174所經歷的電壓尖波,實例二次側110實施主動箝位系統。具體而言,實例二次側110定義與S1L FET 164關聯的箝位電控開關184。箝位電控開關184可採取任何合適形式(例如,場效電晶體(FET)、或雙極型接面電晶體)。在圖1所示的實例中,箝位電控開關184係FET。為不過分地使討論複雜化,箝位電控開關184在下文稱為開關一高FET(S1H FET 184)。實例S1H FET 184橫跨S1L FET 164選擇性地 耦接箝位電容器186以吸收暫態電壓尖波。具體而言,實例S1H FET 184定義汲極188、源極190、及閘極192。汲極188耦接至箝位電容器186的第一引線194,且箝位電容器186的第二引線196耦接至二次側110上的共同端或接地。源極190耦接至二次繞組106的第一引線144,並因此亦耦接至S1L FET 164的汲極166。閘極192藉由箝位驅動端子(S1H驅動端子198)耦接至轉換器控制器126。
實例二次側110亦定義與S2L FET 174關聯的箝位電控開關197。箝位電控開關197同樣可採取任何合適形式。在圖1所示的實例情形中,箝位電控開關197係FET。為不過分地使討論複雜化,箝位電控開關197在下文稱為開關二高FET(S2H FET 197)。實例S2H FET 197橫跨S2L FET 174選擇性地耦接箝位電容器186以吸收暫態電壓尖波。具體而言,實例S2H FET 197定義汲極195、源極193、及閘極191。汲極195耦接至箝位電容器186的第一引線194。源極193耦接至二次繞組106的第二引線146,並因此亦耦接至S2L FET 174的汲極176。閘極191藉由箝位驅動端子(S2H驅動端子189)耦接至轉換器控制器126。
仍參照圖1,S1L FET 164及伴隨S1H FET 184交替地操作。亦即,當S1L FET 164導通時,S1H FET 184不導通,且反之亦然。就轉換器控制器126的觀點而言,轉換器控制器126與S1H驅動端子198相反地驅動S1L驅動端子172。實務上,在S1H驅動端子198的解除確立與S1L驅動端子172的確立之間有小延遲,且反之亦然,以降低來自箝位電容器186之電流的擊穿。類似地,S2L FET 174及伴隨S2H FET 197交替地操作。亦即,當S2L FET 174導通時,S2H FET 197不導通,且反之亦然。再度就轉換器控制器126的觀點而言,轉換器控制器126與S2H驅動端 子189相反地驅動S2L驅動端子182。實務上,在S2H驅動端子189的解除確立與S2L驅動端子182的確立之間有小延遲,且反之亦然,以降低來自箝位電容器186之電流的擊穿。
實例轉換器控制器126進一步定義耦接至輸入電壓VIN之正節點的輸入電壓端子187。如下文更詳細地討論的,使用輸入電壓VIN的量值以相對於改變一次側上的導通狀態控制與改變二次側110上之FET的導通狀態關聯的可變時間延遲。實例轉換器控制器126定義耦接至箝位電容器186之第一引線194的箝位電壓端子185。如下文更詳細地討論的,使用箝位電容器186上的輸入電壓VIN的量值與電壓VC的量值實施一次側過電流保護。最後,實例轉換器控制器126定義耦接至輸出電壓VOUT之正節點以控制施加至一次側108上之FET之驅動信號的工作循環的回授端子183。
圖2顯示根據至少一些實施例的時序圖。具體而言,圖2顯示複數個布林及類比信號。該等信號不必然按依量值或時間縮放;然而,在時序圖內,時間在各信號的水平軸上對準。圖1顯示PH閘極信號的曲線圖200、PL閘極的曲線圖202、S1H閘極信號的曲線圖204、S1L閘極信號的曲線圖206、S2H閘極信號的曲線圖208、S2L閘極信號的曲線圖210、LS1電流信號的曲線圖212、LS2電流信號的曲線圖214、及斜坡信號的曲線圖216。曲線圖200的PH閘極訊號係由PH驅動端子128驅動至PH FET 118之閘極124的實例信號。曲線圖202的PL閘極訊號係由PL驅動端子138驅動至PL FET 130之閘極136的實例信號。曲線圖204的S1H閘極訊號係由S1H驅動端子198驅動至S1H FET 184之閘極192的實例信號。曲線圖206的S1L閘極訊號係由S1L驅動端子172驅動至S1L FET 164之閘極170的實例信號。曲線圖208的S2H閘極訊號係由S2H驅動端子189驅動至S2H FET 197之閘極191的實例信號。曲線圖210的S2L閘極訊號係由S2L驅動端子182驅動至S2L FET 174之閘極180的實例信號。本說明書現在轉向實例倍流轉換器100在顯示於圖2底部的t0與t7之間的時間框中的操作的描述。
圖3顯示根據至少一些實施例之倍流轉換器100之二次側110的簡化電路圖。考慮實例倍流轉換器100正在提供電力至負載RL的穩態狀況下操作。同時參照圖2及圖3,圖3顯示二次側110在圖2之時間週期t0->t1期間的實例狀態。在圖3中,將導通的FET顯示為短路,並將不導通的FET顯示為開電路。在實例時間週期t0->t1期間,在二次繞組106上未感應到電壓。因為LS1電感器148及LS2電感器150的先前充電,二電阻器均供應電流至負載RL,如圖2之曲線圖212及214所示。LS2電流較高,指示LS2電感器150係最近充電的。由LS1電感器148提供的電流藉由S1L FET 164返回至電感器,如表示電流的箭頭300所示(此後稱為電流300)。類似地,由LS2電感器150提供的電流藉由S2L FET 174返回至電感器,如電流302所示。如前文提及的,當S1L FET 164導通時,其之伴隨S1H FET 184不導通(且因此顯示為開電路)。且當S2L FET 174導通時,其之伴隨S2H FET 197不導通(且因此顯示為開電路)。
圖4顯示根據至少一些實施例之倍流轉換器100之二次側110的簡化電路圖。同時參照圖2及圖4,圖4顯示二次側110在圖2之時間週期t1->t2期間的實例狀態。如前文,在圖4中,將導通的FET顯示為短路,而將不導通的FET顯示為開電路。在實例時間框中,在一次側上,PH FET 118(未圖示)係導通的。然而,因為一次繞組的電感態樣(例如,洩漏電感),通過二次繞組106的電流隨時間斜昇。
在一些相關技術電力轉換器中,二次側上的各種FET的狀態隨著PH FET 118變成導通而同時改變。具體而言,在一些相關技術電力轉換器中,隨著PH FET 118變成導通而同時使S1L FET 164不導通。且因為S1H FET 184與其伴隨S1L FET 164交替地操作,在一些相關技術電力轉換器中,隨著PH FET 118變成導通而同時使S1H FET 184導通。若假設通過二次繞組106的電流在時間t1的點係零,若使S1L FET 164在時間t1不導通,則使通過LS1電感器148的所有電流中斷。在高負載期間,通過LS1電感器148的電流在時間t1可係顯著的,且因此此類切換與達成零電流切換相距甚遠。類似地,若假設二次繞組106上的電壓在時間t1約為零,若使S1H FET 184在時間t1導通,則S1H FET 184在由箝位電容器186固持的全電壓處切換,且因此此類切換與達成零電壓切換相距甚遠。
又仍在其他相關技術電力轉換器中,將固定延遲時間實施在PH FET 118變成導通與S1L FET 164變成不導通(且S1H FET 184變成導通)之間。然而,固定延遲時間僅可對一組非常窄的操作條件操作,且操作條件的一者的變化導致固定延遲時間不再可操作。例如,輸入電壓VIN的變化改變延遲時間,其中較低的輸入電壓導致較長的延遲時間(所有其他參數均保持恆定)以達成經降低電壓/電流切換。作為另一實例,提供至負載RL之電流上的變化改變延遲時間,其中較高的電流導致較長的延遲時間(所有其他參數均保持恆定)以達成經降低電壓/電流切換。作為又另一實例,變壓器之繞組之洩漏電感上的變化(例如,隨著老化或操作溫度)改變延遲時間以達成經降低電壓/電流切換。
回到圖2及圖4,根據實例實施例的倍流轉換器100將可變時間延遲td1實施在PH FET 118變成導通與S1L FET 164變成不導通(且 S1H FET 184變成導通)之間。可變時間延遲td1係在圖2中的t1與t2之間的時間。根據實例情形,將圖4的組態維持到通過二次繞組106之電流400的量值與通過LS1電感器148之電流402的量值匹配或大約相同為止。當通過二次繞組106之電流400的量值與通過LS1電感器148之電流402的量值匹配或大約相同時,通過S1L FET 164的電流404係零或接近零。再者,在穩態操作中,當通過二次繞組106之電流400的量值與通過LS1電感器148之電流402的量值匹配或大約相同時,二次繞組106上的電壓將與箝位電容器186上的電壓大約相同。如將於下文更詳細地討論的,在實例實施例中,轉換器控制器126(圖1)建立與電流400成比例的斜坡信號(採上文之命名法,指定為正)。轉換器控制器126進一步感測通過LS1電感器148的電流402,且該感測建立指示LS1電感器電流的信號。當斜坡信號的量值與指示第一電感器電流之信號的量值交叉時,轉換器控制器126將S1L FET 164的導通狀態從導通改變至不導通。本討論繼續解決圖2的其餘時間週期。
圖5顯示根據至少一些實施例之倍流轉換器100之二次側110的簡化電路圖。同時參照圖2及圖5,圖5顯示二次側110在圖2之時間週期t2->t3期間的實例狀態。在實例時間週期中,PH FET 118仍係導通的。然而,S1L FET 164係不導通的、S1H FET 184係導通的、且S2L FET 174保持導通。數個動作在該實例時間週期中發生。具體而言,橫跨二次繞組106的電壓(或橫跨箝位電容器186的電壓)充電或斜昇通過LS1電感器148的電流502(例如,圖2之曲線圖212)。通過導通S1H FET 184,箝位電容器186提供電流504。進一步地,與LS2電感器150關聯的場繼續塌陷,且因此LS2電感器150繼續提供電流至負載RL(例如,圖2的 曲線圖214)。因此,提供至負載RL的電流506可包含來自LS1電感器148(由橫跨二次繞組106的電壓或橫跨箝位電容器186的電壓充電或昇壓)及LS2電感器150二者的貢獻。實例PH FET 118保持導通的時間量(例如,PH閘極訊號在曲線圖200中的工作循環)係基於倍流轉換器的輸出電壓,當輸出電壓高時,具有較長導通時間,且輸出電壓低時,具有較短導通時間。換言之,PH閘極訊號(曲線圖200)的工作循環在輸出電壓低時較短而在輸出電壓高時較長,雖然如上文所討論的仍受限於50%工作循環。因此,時間t3係由轉換器控制器126基於負載而控制。
圖6顯示根據至少一些實施例之倍流轉換器100之二次側110的簡化電路圖。同時參照圖2及圖6,圖6顯示二次側110在圖2之時間週期t3->t4期間的實例狀態。在實例時間週期期間,在二次繞組106上未感應到電壓。因為LS1電感器148及LS2電感器150的先前充電,二電阻器基於在各別電感器周圍塌陷的場而供應電流至負載RL,如圖2之曲線圖212及214所示。由LS1電感器148提供的電流600藉由S1L FET 164返回至電感器。類似地,由LS2電感器150提供的電流602藉由S2L FET 174返回至電感器。如前文,因為S1L FET 164係導通的,其伴隨S1H FET 184係不導通的,且當S2L FET 174導通時,其伴隨S2H FET 197係不導通的。因此,圖6的情況與圖3密切相關,且雖然LS1電感器148及LS2電感器150二者提供電流,在圖6的情況中,由於LS1電感器148係最近充電的,LS1電感器148提供更多電流。
圖7顯示根據至少一些實施例之倍流轉換器100之二次側110的簡化電路圖。同時參照圖2及圖7,圖7顯示二次側110在圖2之時間週期t4->t5期間的實例狀態。在實例時間週期中,PL FET 130(未圖示) 係導通的。然而,再度因為一次繞組104的電感態樣,通過二次繞組106的電流隨時間斜昇。
上文提及之關於電力轉換器的相關技術問題亦相關於PL FET 130、S2L FET 174、及S2H FET 197的操作存在。將不重複整體解釋以不過分地加長說明書。總之,使S2 FET 174太早不導通導致通過S2 FET 174返回至LS2電感器150的電流中斷。且使S2H FET 197太早導通導致可能切換來自箝位電容器186之橫跨S2H FET 197的顯著電壓。
回到圖2及圖7,根據實例實施例的倍流轉換器100亦將可變時間延遲td2實施在PL FET 130變成導通與S2L FET 174變成不導通(且S2H FET 197變成導通)之間。可變時間延遲td2係在圖2中的t4與t5之間的時間。根據實例情形,將圖7的組態維持到通過二次繞組106之電流700的量值與通過LS2電感器150之電流702的量值匹配或大約相同為止。當通過二次繞組106之電流700的量值與通過LS2電感器150之電流702的量值匹配或大約相同時,通過S2L FET 174的電流704係零或接近零。再者,在穩態操作中,當通過二次繞組106之電流700的量值與通過LS2電感器150之電流702的量值匹配或大約相同時,二次繞組106上的電壓將與箝位電容器186上的電壓大約相同。如將於下文更詳細地討論的,在實例實施例中,轉換器控制器126(圖1)建立與電流700成比例的斜坡信號。轉換器控制器126進一步感測通過LS2電感器150的電流702,且該感測建立指示LS2電感器電流的信號。當斜坡信號的量值與指示第一電感器電流之信號的量值交叉時,轉換器控制器126將S2L FET 174的導通狀態從導通改變至不導通。本討論繼續解決圖2的其餘時間週期。
圖8顯示根據至少一些實施例之倍流轉換器100之二次側 110的簡化電路圖。同時參照圖2及圖8,圖8顯示二次側110在圖2之時間週期t5->t6期間的實例狀態。在實例時間週期中,PL FET 130仍係導通的。然而,S2L FET 174係不導通的、S2H FET 197係導通的、且S1L FET 164保持導通。數個動作在該實例時間週期中發生。具體而言,橫跨二次繞組106的電壓(或橫跨箝位電容器186的電壓)充電或斜昇通過LS2電感器150的電流802(例如,圖2之曲線圖214)。通過導通S2H FET 197,箝位電容器186提供電流804。進一步地,與LS1電感器148關聯的場繼續塌陷,且因此LS1電感器148繼續提供電流至負載RL(例如,圖2的曲線圖212)。因此,提供至負載RL的電流806可包含來自LS2電感器150(由橫跨二次繞組106的電壓(或橫跨箝位電容器186的電壓)充電或昇壓)及LS1電感器148二者的貢獻。實例PL FET 130保持導通的時間量(例如,曲線圖202中之PL閘極信號的工作循環)係基於倍流轉換器的輸出電壓,但如上文所討論的仍受限於50%工作循環。因此,時間t6係由轉換器控制器126基於負載而控制。
時間週期t6->t7係時間週期t0->t1之週期的重複,且因此不分開分析。類似地,時間週期t7->t8係時間週期t1->t2之週期的重複,且因此不分開分析。本說明書現在轉至實例轉換器控制器126的描述。
圖9顯示根據至少一些實施例之轉換器控制器126的方塊圖。具體而言,圖9顯示轉換器控制器126,如同具有複數個外部可存取接腳或端子的經封裝半導體裝置或經封裝積體電路裝置。圖9所示的係PH驅動端子128、PL驅動端子138、S1H驅動端子198、S1L驅動端子172、S2L驅動端子182、S2H驅動端子189、LS1電流感測端子156、LS2電流感測端子162、輸入電壓端子187、箝位電壓端子185、及回授端子183。會 存在額外端子(例如,接地或共同端、電壓供應、連接至外部電阻及電容的各種端子),但此類額外端子未顯示以不使圖式進一步複雜化。在經封裝裝置內駐留各種電路單塊地構成於其上的半導體晶粒900。雖然圖9僅顯示單一半導體晶粒900,可將二或更多個半導體晶粒封裝在一起(亦即,多晶片模組)以建立轉換器控制器126。
實例轉換器控制器包括電壓調節邏輯902及開關控制邏輯904。電壓調節邏輯902定義第一脈衝寬度調變輸出(PWM1輸出906)、第二脈衝寬度調變輸出(PWM2輸出908)、及耦接至回授端子183的回授輸入910。電壓調節邏輯902經組態以將可變負載循環的PWM1信號驅動至PWM1輸出906,並經組態以將可變負載循環的PWM2信號驅動至PWM2輸出908,均基於指示在回授端子183上接收之輸出電壓的信號。在一些情形中,電壓調節邏輯902在穩態操作中將PWM1信號及PWM2信號的工作循環限制為50%。
仍參照圖9,實例開關控制邏輯904定義耦接至PWM1輸出906的PWM1輸入912,及耦接至PWM2輸出908的PWM2輸入914。從左至右橫跨開關控制邏輯904之頂部的工作,實例開關控制邏輯904定義PH驅動輸出916、PL驅動輸出918、S1H驅動輸出920、S1L驅動輸出922、S2L驅動輸出924、S2H驅動輸出926、LS1電流感測輸入928,及LS2電流感測輸入930、電源輸入932、及箝位電壓輸入934。PH驅動輸出916耦接至PH驅動端子128。PL驅動輸出918耦接至PL驅動端子138。S1H驅動輸出920耦接至S1H驅動端子198。S1L驅動輸出922耦接至S1L驅動端子172。S2L驅動輸出924耦接至S2L驅動端子182。S2H驅動輸出926耦接至S2H驅動端子189。LS1電流感測輸入928耦接至LS1電流感測端子156。 LS2電流感測輸入930耦接至LS2電流感測端子162。電源輸入932耦接至輸入電壓端子187。且箝位電壓輸入934耦接至箝位電壓端子185。
根據實例實施例,開關控制邏輯904經設計及建構以回應於PWM1輸入912的確立而確立PH驅動端子128,雖然在下文更詳細地討論的某些情況下(例如,一次側過電流),儘管確立PWM1輸入912,開關控制邏輯904可避免確立PH驅動端子128。再度,實例開關控制邏輯904經設計及建構以回應於PWM2輸入914的確立而確立PL驅動端子138,雖然在下文更詳細地討論的某些情況下,儘管確立PWM2輸入914,開關控制邏輯904可避免確立PL驅動端子138。
實例開關控制邏輯904進一步經設計及建構以在確立PWM1輸入912之後的第一時間延遲確立S1H驅動端子198及解除確立S1L驅動端子172。第一時間延遲係可變的,並基於指示施加至輸入電壓端子187之輸入電壓的信號。具體而言,第一時間延遲係基於輸入電壓端子187上的電壓及通過LS1電流感測端子156感測的電流。仍更具體地說,開關控制邏輯904經組態以在指示藉由LS1電流感測端子156感測之電流的信號及指示在二次繞組中之電流的斜坡信號顯示電流係在彼此的預定臨限內時改變S1H驅動端子198及S1L驅動端子172的狀態。實例開關控制邏輯904進一步經設計及建構以基於PWM1輸入912的解除確立而解除確立S1H驅動端子198及確立S1L驅動端子172。
實例開關控制邏輯904進一步經設計及建構以在確立PWM2輸入914之後的第二時間延遲確立S2H驅動端子189及解除確立S1L驅動端子182。第二時間延遲係可變的,並基於指示施加至輸入電壓端子187之輸入電壓的信號。具體而言,第二時間延遲係基於輸入電壓端子 187上的電壓及通過LS2電流感測端子162感測的電流。仍更具體地說,開關控制邏輯904經組態以在指示藉由LS2電流感測端子162感測之電流的信號及指示在二次繞組中之電流的斜坡信號顯示電流係在彼此的預定臨限內時改變S2H驅動端子189及S2L驅動端子182的狀態。實例開關控制邏輯904進一步經設計及建構以基於PWM2輸入914的解除確立而解除確立S2H驅動端子189及確立S2L驅動端子182。
實例開關控制邏輯904可以任何合適形式實施。圖9顯示包含用於驅動端子之交叉耦接AND閘邏輯936、邏輯NOT閘938、邏輯NOT閘940、S1電流模擬器942、及S2電流模擬器944之開關控制邏輯904的實例實施方案。實例S1電流模擬器942定義PWM1輸入946、PH驅動輸出948、S1驅動輸出950、LS1電流感測輸入952、電源輸入954、及箝位電壓輸入956。PWM1輸入946耦接至電壓調節邏輯902的PWM1輸出906。PH驅動輸出948耦接至交叉耦接AND閘邏輯936的第一邏輯AND閘。S1驅動輸出950耦接至S1H驅動端子198以及邏輯NOT閘938的輸入。LS1電流感測輸入952耦接至LS1電流感測端子156。電源輸入954耦接至輸入電壓端子187。且箝位電壓輸入956耦接至箝位電壓端子185。邏輯NOT閘938的輸出耦接至S1L驅動端子172以實施S1H FET 184與其伴隨S1L FET 164交替導通的功能。
實例S2電流模擬器942定義PWM2輸入958、PL驅動輸出960、S2驅動輸出962、LS2電流感測輸入964、電源輸入966、及箝位電壓輸入968。PWM2輸入958耦接至電壓調節邏輯902的PWM2輸出908。PL驅動輸出960耦接至交叉耦接AND閘邏輯936的第二邏輯AND閘。S2驅動輸出962耦接至S2H驅動端子189以及邏輯NOT閘940的輸入。LS2電流 感測輸入964耦接至LS2電流感測端子162。電源輸入966耦接至輸入電壓端子187。且箝位電壓輸入968耦接至箝位電壓端子185。邏輯NOT閘940的輸出耦接至S2L驅動端子182以實施S2H FET 197與其伴隨S2L FET 174交替導通的功能。
實例S1電流模擬器942經設計及建構以控制在PWM1信號的確立之間的第一時間延遲,並作為整體使S1H FET 184導通及使S1L FET 164不導通(例如,圖2的第一時間延遲td1)。如上文提及的,實例S1電流模擬器942藉由在各PWM1信號的各確立循環中建立模擬或指示電流一次繞組的斜坡信號而作出關於第一時間延遲td1的決定。因為將匝數比列入考量,一次繞組中的電流直接相關於二次繞組中的電流,可同等正確地說斜坡信號模擬或指示二次繞組中的電流。當斜坡信號指示二次繞組中的電流係在通過LS1電感器148(圖1)之電流的預定臨限內時,各種S1 FET改變狀態,且因此實施經降低電流切換或經降低電壓切換的一或二者。
類似地,實例S2電流模擬器944經設計及建構以控制在PWM2信號的確立之間的第二時間延遲,並作為整體使S2H FET 197導通及使S2L FET 174不導通(例如,圖2的第二時間延遲td2)。如上文,實例S2電流模擬器944藉由在各PWM2信號的各確立循環中建立模擬或指示電流二次繞組的斜坡信號而作出關於第二時間延遲td2的決定。當斜坡信號指示二次繞組中的電流係在通過LS2電感器150(圖1)之電流的預定臨限內時,各種S2 FET改變狀態,且因此實施經降低電流切換或經降低電壓切換的一或二者。
僅就不同的PWM信號的確立(亦即,用於S1電流模擬器 942的PWM1及用於S2電流模擬器944的PWM2)及不同的電感器電流感測信號而言,S1電流模擬器942及S2電流模擬器944以相同方式操作。本說明書現在轉向S1電流模擬器942的更詳細討論,僅就S2組件而言,應瞭解S2電流模擬器944具有重複組件及相似操作。
圖10顯示根據實例實施例的S1電流模擬器942。具體而言,實例S1電流模擬器942包含採取設定重設正反器之實例形式的鎖存器1000。鎖存器1000因此定義設定輸入1002、重設輸入1004、及輸出1006。輸出1006耦接至S1驅動輸出950且因此耦接至S1H驅動端子198(圖9)。實例S1電流模擬器942進一步包含斜坡比較器1008,該斜坡比較器定義反相輸入1010、非反相輸入1012、及比較器輸出1014。反相輸入1010藉由加總方塊1016耦接至LS1電流感測輸入952。非反相輸入1012耦接至斜坡電容器1020的第一引線1018,且斜坡電容器1020的第二引線1022耦接至轉換器控制器126內的共同端或接地。比較器輸出1014耦接至鎖存器1000的設定輸入1002。
實例S1模擬器942進一步包含第一跨導放大器1024。第一跨導放大器1024定義第一感測輸入1026、第二感測輸入1028、及電流輸出1030。第一感測輸入1026耦接至電源輸入954,且因此接收指示輸入電壓的信號。第二感測輸入1028耦接至共同端或接地。電流輸出1030耦接至斜坡電容器1020的第一引線1018。如圖所示,第一跨導放大器1024經配置以驅動電流至斜坡電容器1020,其中所驅動的電流與輸入電壓VIN成比例。控制比例可採取任何合適形式,諸如控制施加至電源輸入954之輸入電壓VIN的電壓縮放、控制第一跨導放大器1024的增益GIN、或控制二者。
實例S1模擬器942進一步包含第二跨導放大器1032。第二跨導放大器1032定義第一感測輸入1034、第二感測輸入1036、及電流輸出1038。第一感測輸入1034耦接至箝位電壓輸入956,且因此接收指示箝位電容器186(圖1)上之電壓的信號。第二感測輸入1036耦接至共同端或接地。電流輸出1038藉由電控開關1040(下文中僅稱為開關1040)耦接至斜坡電容器1020的第一引線1018。開關1040定義控制輸入1042,且控制輸入1042耦接至鎖存器1000的輸出1006。在實例實施例中,當S1驅動輸出950導通時(亦即,當S1H FET 184導通時且當S1L FET係不導通時),開關1040導通。如圖所示,第二跨導放大器1032經配置以驅動離開斜坡電容器1020,其中所驅動的電流與箝位電容器186上的電壓成比例。控制比例可採取任何合適形式,諸如控制從箝位電容器186施加至箝位電壓輸入956之電壓的電壓縮放、控制第二跨導放大器1032的增益GC、或控制二者。第二跨導放大器1032在解決電力轉換器的一次側108的過電流上發揮作用,且在討論可變時間延遲td1的實施方案後更詳細地討論。
仍參照圖10,實例S1電流模擬器942進一步包含電壓源V1 1044、電壓源V2 1046,及電控開關1048(下文僅稱為開關1048)。電壓源V1 1044藉由開關1048耦接至斜坡電容器1020的第一引線1018。開關1048定義耦接至鎖存器1000之重設輸入1004的控制輸入1050。根據實例實施例,開關1048在重設輸入1004確立時的時間週期期間係導通的。電壓源V1 1044因此在PWM1信號的各解除確立循環中重設斜坡電容器1020上的電壓,並提供偏壓至斜坡電容器1020,以將建立在斜坡電容器1020上的斜坡信號昇壓至斜坡比較器1008的更敏感範圍中。類似地,電壓源V1 1044提供偏壓至指示LS1電感器電流的信號。將相對小電壓或零電壓 源V2加至指示LS1電感器電流的信號,以提供用於零電流或零電壓切換的偏移或餘量。
實例S1電流模擬器942進一步包含邏輯AND閘1052、延遲P電路1054、及延遲S電路1056。邏輯AND閘1052定義第一輸入1058、第二輸入1060、及閘極輸出1062。第一輸入1058耦接至PWM1輸入946,且閘極輸出1062耦接至延遲P電路1054。延遲P電路1054耦接至PH驅動輸出948。若一次驅動器具有比二次驅動器更小的傳播延遲,延遲P電路1054代表加至PH FET 118之閘極信號的小延遲。再者,延遲P電路1054可用以解決其他時序問題,諸如與半導體處理中之變異關聯的製程延遲。在一些情形中,由延遲P電路1054代表的延遲可係可程式化的(例如,外部電阻器、串列周邊互連(SPI)匯流排程式化)。延遲S電路1056耦接在閘極輸出1062與邏輯NOT閘1064之間。邏輯NOT閘1064耦接至鎖存器1000的設定輸入1005。若二次驅動器具有比一次驅動器更小的傳播延遲,延遲S電路1056代表加至S1 FET之閘極信號的小延遲。再者,延遲S電路1056可用以解決其他時序問題,諸如與半導體處理中之變異關聯的製程延遲。在一些情形中,由延遲S電路1056代表的延遲可係可程式化的。
仍參照圖10,實例S1電流模擬器942進一步包含過電流比較器1066,該過電流比較器定義反相輸入1068、非反相輸入1070、及過電流輸出1072。反相輸出1068耦接至斜坡電容器1020的第一引線1018。非反相輸入1070耦接電壓源1074。過電流輸出1072耦接至邏輯AND閘1052的第二輸入1060。如將於下文更詳細地討論的,過電流比較器1066用以偵測倍流轉換器100的一次側108上的過電流,且因此電壓源1074係指示過電流狀況的預定電壓。
同時參照圖2及圖10,首先考慮時間週期t0->t1。在實例時間週期期間,開關1048係導通的,因此重設並施加偏壓至斜坡電容器1020。再者,因為將鎖存器1000的輸出1006解除確立,開關1040係不導通的。
現在考慮時間t1。在時間t1,PWM1信號確立,且在與延遲P電路1054關聯的延遲後,確立PH驅動輸出948,且因此確立PH閘極訊號(例如,曲線圖200)。同時,解除確立施加鎖存器1000之重設輸入1004的重設信號,但設定輸入1002尚未確立。開關1048回應於重設信號的解除確立而變成不導通的,且第一跨導放大器1024將電流驅動至斜坡電容器1020。驅動至斜坡電容器1020的電流建立係斜坡信號的電壓(例如,曲線圖216中的實線),且其中所驅動的電流與源極輸入954上的電壓成比例。因此,斜坡電容器1020上的電壓係二次繞組106中之電流的模擬。
在實例時間週期t1->t2期間,斜坡比較器1008比較指示通過LS1電感器之電流(施加至LS1電流感測輸入952)的信號與斜坡電容器1020的斜坡信號(指示通過二次繞組106的電流)。現在考慮時間t2。在時間t2,斜坡信號的量值轉變通過指示通過LS1電感器施加至LS1電流感測輸入952之電流之信號的量值。當轉變發生時,斜坡比較器1008確立比較器輸出1014,該比較器輸出確立鎖存器1000的設定輸入1002,且因此改變S1 FET的導通狀態(例如,使S1H FET 184導通,且使S1L FET 164不導通)。設定輸入1002的確立確立鎖存器的輸出1006,且因此開關1040亦變成導通。在時間週期t2->t3期間,第一跨導放大器1024繼續將與輸入電壓VIN成比例的電流驅動至斜坡電容器1020,且第二跨導放大器1032將與 箝位電容器186上的電壓成比例的電流拉離斜坡電容器。
短暫地返回圖1。在所示的實例倍流轉換器100中,LS1電流感測器152測量通過LS1電感器148的電流。同樣地,LS2電流感測器158測量通過LS2電感器150的電流。然而,在實例電路中,未測量一次側108上的電流(例如,通過一次繞組104的電流)。在穩態及無故障操作中,過電流保護可使用僅來自LS1電流感測器152及LS2電流感測器158的電流測量實施。然而,有一些LS1電流感測器152及LS2電流感測器158看不到的過電流狀況。例如,在箝位電容器186完全放電時的啟動時,因為湧入電流在箝位電容器186上充電,橋接電路116的前幾個循環可到達過電流限制。舉另一實例,輸入電壓VIN的非預期過電壓狀況可同樣在一次側108上導致過電流狀況,但該等過電流狀況將不會立即由電流感測器152及158感測到。然而,根據至少一些實施例,建立在電流模擬器之斜坡電容器上的斜坡信號可用以實施過電流保護。
回到圖10,實例過電流比較器1066係用以偵測過電流狀況。具體而言,在PWM1信號確立時的時間(例如,圖2的時間t1->t2),過電流比較器1066比較斜坡電容器1020上的斜坡信號與由電壓源1074設定的預定臨限。當施加至過電流比較器1066之反相輸入1068之斜坡信號的量值轉變通過由電壓源1074施加至非反相輸入1070的預定電壓時,過電流比較器1066確立過電流輸出1072(在實例中,確立低)。因為過電流輸出1072耦接至邏輯AND閘1052,該確立切斷PWM1信號,因此最終使PH FET 118不導通。
再度同時參考圖2及圖10,在箝位電容器186經充電的無故障操作中,由於箝位電容器186將電荷泵過LS1電感器148,使S1H FET 184導通降低來自二次繞組106的電流。因為第二跨導放大器1032將與箝位電容器186上的電壓成比例的電流拉離斜坡電容器1020(例如,時間t2->t3,曲線圖216中的實線),斜坡電容器1020上的斜坡信號模擬該電流。然而,若考慮到箝位電容器186上的電壓係零(例如,在啟動時),通過二次繞組的電流將在S1H FET變成傳導後繼續斜昇,因為二次繞組將充電箝位電容器並充電LS1電感器二者,且一次電流可在藉由電壓調節邏輯902將PWM1信號解除確立之前順利到達過電流狀況。在模擬側上,斜坡信號不會被在所述傳導的第二跨導放大器1032所降低,且因此斜坡信號可用以偵測過電流狀況。
如上文所敘述的,S2電流模擬器944具有類似電路並與S1電流模擬器942類似地運作。S2電流模擬器944在PWM2信號的確立期間(例如,時間t4->t6)會係作用中的,並操作PL FET 130及S2家族的FET(亦即,S2H FET 197及S2L FET 174),但操作原理相同。
圖11顯示根據至少一些實施例的方法。具體而言,該方法開始(方塊1100)並包含:藉由轉換器控制器在電力轉換器的變壓器的二次繞組上感應正電壓及正電流,該感應係藉由耦接至變壓器的一次繞組的橋接電路(方塊1102);藉由轉換器控制器建立與正電流成比例的第一斜坡信號(方塊1104);感測通過第一電感器的第一電感器電流,第一電感器耦接在二次繞組與負載之間,且感測建立指示第一電感器電流的信號(方塊1106);及當第一斜坡信號的量值與指示第一電感器電流之信號的量值交叉時,將第一空轉開關的導通狀態從導通改變至不導通(方塊1108);藉由轉換器控制器感應通過變壓器的二次繞組的負電壓及負電流,負電壓及負電流的感應係藉由橋接電路(方塊1110);藉由轉換器控 制器建立與負電流成比例的第二斜坡信號,第二斜坡信號相異於第一斜坡信號(方塊1112);感測通過第二電感器的第二電感器電流,第二電感器耦接在二次繞組與負載之間,且感測建立指示第二電感器電流的信號(方塊1114);及當第二斜坡信號的量值與指示第二電感器電流之信號的量值交叉時,將第二空轉開關的導通狀態從導通改變至不導通(方塊1116)。之後,方法結束(方塊1118)。
附圖中的許多電連接係示出為不具有居間裝置的直接耦接,但在上文描述中未明確指明為如此。然而,此段落將作為在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任何電連接為附圖中不具有居間裝置的電連接之「直接耦接」之前置基礎。
上述討論係意欲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及各種實施例。一旦完全理解上述的揭露,許多變化與修改對於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來說將變得明顯。其意圖係將下列申請專利範圍係解釋成涵蓋所有此類變更與修改。
126:轉換器控制器
128:PH驅動端子
138:PL驅動端子
156:電流感測端子
162:電流感測端子
172:S1L驅動端子
182:S2L驅動端
183:回授端子
185:箝位電壓端子
187:輸入電壓端子
189:S2H驅動端子
198:S1H驅動端子
900:半導體晶粒
902:電壓調節邏輯
904:開關控制邏輯
906:PWM1輸出
908:PWM2輸出
910:回授輸入
912:PWM1輸入
914:PWM2輸入
916:PH驅動輸出
918:PL驅動輸出
920:S1H驅動輸出
922:S1L驅動輸出
924:S2L驅動輸出
926:S2H驅動輸出
928:LS1電流感測輸入
930:LS2電流感測輸入
932:電源輸入
934:箝位電壓輸入
936:交叉耦接AND閘邏輯
938:邏輯NOT閘
940:邏輯NOT閘
942:S1電流模擬器
944:S2電流模擬器
946:PWM1輸入
948:PH驅動輸出
950:S1驅動輸出
952:LS1電流感測輸入
954:電源輸入
956:箝位電壓輸入
958:PWM2輸入
960:PL驅動輸出
962:S2驅動輸出
964:LS2電流感測輸入
966:電源輸入
968:箝位電壓輸入
VC:電壓
VIN:輸入電壓
VOUT:輸出電壓

Claims (10)

  1. 一種操作一電力轉換器的方法,該方法包含:藉由一轉換器控制器在一電力轉換器的一變壓器的一二次繞組上感應一正電壓及一正電流,該感應係藉由耦接至該變壓器的一一次繞組的一橋接電路;藉由該轉換器控制器建立與該正電流成比例的一第一斜坡信號;感測通過一第一電感器的一第一電感器電流,該第一電感器耦接在該二次繞組與一負載之間,且該感測建立指示該第一電感器電流的一信號;及當該第一斜坡信號的一量值與指示該第一電感器電流之該信號的一量值交叉時,將一第一空轉開關的導通狀態從導通改變至不導通。
  2.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建立該第一斜坡信號進一步包含驅動電流通過一第一放大器至一斜坡電容器,該驅動與該電力轉換器的一輸入電壓成比例;且其中改變該第一空轉開關的導通狀態進一步包含當施加一斜坡比較器的一第一輸入的該第一斜坡信號的該量值轉變通過指示施加至該斜坡比較器的一第二輸入的該第一電感器電流之該信號的該量值時,確立該斜坡比較器的一輸出。
  3. 如請求項2之方法,其中在改變該第一空轉開關的導通狀態之後,建立該第一斜坡信號進一步包含驅動來自該斜坡電容器的電流通過一第二放 大器,該驅動與一箝位電容器上的一電壓成比例。
  4.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藉由該轉換器控制器感應通過該變壓器的該二次繞組的一負電壓及一負電流,該負電壓及該負電流的該感應係藉由該橋接電路;藉由該轉換器控制器建立與該負電流成比例的一第二斜坡信號,該第二斜坡信號相異於該第一斜坡信號;感測通過一第二電感器的一第二電感器電流,該第二電感器耦接在該二次繞組與該負載之間,且該感測建立指示該第二電感器電流的一信號;及當該第二斜坡信號的該量值與指示該第二電感器電流之該信號的一量值交叉時,將一第二空轉開關的導通狀態從導通改變至不導通。
  5. 如請求項4之方法:其中建立該第一斜坡信號進一步包含驅動電流通過一第一放大器至一第一斜坡電容器,該驅動與該電力轉換器的一輸入電壓成比例;其中建立該第二斜坡信號進一步包含驅動電流通過一第二放大器至一第二斜坡電容器,該驅動電流通過該第二放大器與該電力轉換器的該輸入電壓成比例;其中改變該第一空轉開關的導通狀態進一步包含當施加一第一斜坡比較器的一第一輸入的該第一斜坡信號轉變通過指示施加至該第一斜坡比較器的一第二輸入的該第一電感器電流的該信號時,確立該第一斜坡比較器的一輸出;且 其中改變該第二空轉開關的導通狀態進一步包含當施加一第二斜坡比較器的一第一輸入的該第二斜坡信號轉變通過指示施加至該第二斜坡比較器的一第二輸入的該第二電感器電流的一信號時,確立該第二斜坡比較器的一輸出。
  6. 如請求項5之方法:其中在改變該第一空轉開關的導通狀態之後,建立該第一斜坡信號進一步包含驅動來自該第一斜坡電容器的電流通過一第三放大器,該驅動與一箝位電容器上的電壓成比例;且其中在改變該第二空轉開關的導通狀態之後,建立該第二斜坡信號進一步包含驅動來自該第二斜坡電容器的電流通過一第四放大器,該驅動與該箝位電容器上的電壓成比例。
  7. 一種用於一電力轉換器的控制器,該控制器包含:一輸入電壓端子、一第一空轉驅動端子、一第二空轉驅動端子、一第一箝位驅動端子、及一第二箝位驅動端子;一電壓調節邏輯,其定義一第一脈衝寬度調變輸出(PWM1輸出)及一第二脈衝寬度調變輸出(PWM2輸出);一開關控制邏輯,其定義一PWM1輸入、一PWM2輸入、耦接至該輸入電壓端子之一輸入電壓輸入;該電壓調節邏輯經組態以驅動可變工作循環的一PWM1信號至該PWM1輸出,並經組態以驅動可變工作循環的一PWM2信號至該PWM2輸出; 該開關控制邏輯經組態以:在該PWM1輸入確立之後的一第一時間延遲確立該第一箝位驅動端子並解除確立該第一空轉驅動端子,該第一時間延遲係可變的並基於指示施加至該輸入電壓端子之輸入電壓的一信號;基於該PWM1輸入的解除確立而解除確立該第一箝位驅動端子並確立該第一空轉驅動端子;在該PWM2輸入確立之後的一第二時間延遲確立該第二箝位驅動端子並解除確立該第二空轉驅動端子,該第二時間延遲係可變的並基於指示施加至該輸入電壓端子之輸入電壓的該信號;及基於該PWM2輸入的解除確立而解除確立該第二箝位驅動端子並確立該第二空轉驅動端子。
  8. 如請求項7之控制器,其進一步包含一第一電流感測端子,且其中該開關控制邏輯進一步包含:一第一放大器,其定義一第一輸入及一第一放大器輸出,該第一輸入耦接至該輸入電壓端子;一第一斜坡電容器,其耦接至該第一放大器輸出;一斜坡比較器,其定義一第一輸入、一第二輸入、及斜坡輸出,該斜坡比較器的該第一輸入耦接至該第一斜坡電容器,且該斜坡比較器的該第二輸入耦接至該第一電流感測端子;其中當該開關控制邏輯在該第一時間延遲確立該第一箝位驅動端子並解除確立該第一空轉驅動端子時,該開關控制邏輯進一步經組態以:藉由該第一放大器將一第一電流驅動至該第一斜坡電容器,該第一 電流與該輸入電壓端子上的一電壓成比例,且該驅動建立一第一斜坡信號;及當該第一斜坡信號的一量值轉變通過指示在該第一電流感測端子上的第一電感器電流的一信號的一量值時,藉由該斜坡比較器確立該第一箝位驅動端子並解除確立該第一空轉驅動端子。
  9. 如請求項7之控制器,其進一步包含一第一電流感測端子及一第二電流感測端子,且其中該開關控制邏輯進一步包含:一第一放大器,其定義一第一輸入及一第一放大器輸出,該第一輸入耦接至該輸入電壓端子;一第一斜坡電容器,其耦接至該第一放大器輸出;一第一斜坡比較器,其定義一第一輸入、一第二輸入、及一第一斜坡輸出,該第一斜坡比較器的該第一輸入耦接至該第一斜坡電容器,且該第一斜坡比較器的該第二輸入耦接至該第一電流感測端子;一第二放大器,其定義一第一輸入及一第二放大器輸出,該第二放大器的該第一輸入耦接至該輸入電壓端子;一第二斜坡電容器,其耦接至該第二放大器輸出;一第二斜坡比較器,其定義一第一輸入、一第二輸入、及一第二比較器輸出,該第二斜坡比較器的該第一輸入耦接至該第二斜坡電容器,且該第二斜坡比較器的該第二輸入耦接至該第二電流感測端子;其中當該開關控制邏輯在該第一時間延遲確立該第一箝位驅動端子並解除確立該第一空轉驅動端子時,該開關控制邏輯進一步經組態以:藉由該第一放大器將一第一電流驅動至該第一斜坡電容器,該第一 電流與該輸入電壓端子上的一電壓成比例,該驅動建立一第一斜坡信號;及當該第一斜坡信號的一量值轉變通過指示在該第一電流感測端子上的一第一電感器電流的一信號的一量值時,藉由該第一斜坡比較器確立該第一箝位驅動端子並解除確立該第一空轉驅動端子;其中當該開關控制邏輯在該第二時間延遲確立該第二箝位驅動端子並解除確立該第二空轉驅動端子時,該開關控制邏輯進一步經組態以:藉由該第二放大器將一第二電流驅動至該第二斜坡電容器,該第二電流與該輸入電壓端子上的該電壓成比例,該驅動建立一第二斜坡信號;及當該第二斜坡信號的一量值轉變通過指示在該第二電流感測端子上的一第二電感器電流的一信號的一量值時,藉由該第二斜坡比較器確立該第二箝位驅動端子並解除確立該第二空轉驅動端子。
  10. 一種電力轉換器,其包含:一一次側,其包含:一變壓器之一一次繞組;及一橋接電路,其定義一一次高驅動輸入及一一次低驅動輸入,該橋接電路耦接在及輸入電壓與該一次繞組之間;一二次側,其包含:該變壓器的一二次繞組,該二次繞組定義一第一引線及一第二引線;一第一電感器,其耦接在該第一引線一電壓輸出的一正端子之間; 一第一電流感測器,其與該第一電感器關聯並經組態以建立指示通過該第一電感器之電流的一信號;一第一空轉開關,其具有一控制輸入,該第一空轉開關耦接在該二次繞組的該第一引線與該電壓輸出的一返回端子之間;一箝位電容器,其具有一第一引線及一第二引線,該箝位電容器的該第二引線耦接至該電壓輸出的該返回端子;及一第一箝位開關,其具有一控制輸入,該第一箝位開關耦接在該二次繞組的該第一引線與該箝位電容器的該第一引線之間;一轉換器控制器,其經組態以:在該變壓器之該二次繞組上感應一正電壓及一正電流,該感應係藉由該橋接電路;建立與該正電流成比例的一第一斜坡信號;感測指示通過該第一電感器之電流的該信號;及當該第一斜坡信號的一量值轉變通過指示通過該第一電感器的電流的一量值該信號時,改變該第一空轉開關及該第一箝位開關的導通狀態。
TW110104632A 2020-02-28 2021-02-08 電力轉換器及用於操作其之方法與控制器 TWI7824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6/804,560 US11128223B1 (en) 2020-02-28 2020-02-28 Methods and systems of variable delay time in power converters
US16/804,560 2020-0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3572A TW202203572A (zh) 2022-01-16
TWI782415B true TWI782415B (zh) 2022-11-01

Family

ID=774144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4632A TWI782415B (zh) 2020-02-28 2021-02-08 電力轉換器及用於操作其之方法與控制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128223B1 (zh)
CN (1) CN113328631A (zh)
TW (1) TWI78241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47278A1 (en) * 2020-06-02 2021-12-09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Research Foundation Integrated on-board charger and auxiliary power module using a triple active bridge for electric vehicles
US11349401B1 (en) * 2021-01-25 2022-05-31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Method and system of a power converter with secondary side active clamp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57417B1 (en) * 2002-05-31 2003-12-02 Champion Microelectronic Corp.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with carrier control and input voltage sensing
US6954367B2 (en) * 2002-12-29 2005-10-11 System General Corp. Soft-switching power converter
TWI347068B (en) * 2007-06-05 2011-08-11 O2Micro Int Ltd Converter circuit, controll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JP5151830B2 (ja) * 2008-09-08 2013-02-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流モード制御型dc−dcコンバータ
US9118259B2 (en) * 2007-12-03 2015-08-25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Phase-shifted dual-bridge DC/DC converter with wide-range ZVS and zero circulating current
US9678521B2 (en) * 2013-04-15 2017-06-13 Virginia Tech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Inc. External ramp autotuning for current mode control of switching converter
CN109088544A (zh) * 2017-06-14 2018-12-25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开关电源装置
CN109496390A (zh) * 2016-08-10 2019-03-19 德克萨斯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Llc转换器和操作llc转换器的方法
US20190207527A1 (en) * 2016-09-02 2019-07-0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47684B (zh) * 2010-07-28 2013-11-27 立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降低固定导通时间电源电路输出涟波的控制电路及其方法
JP5476400B2 (ja) * 2012-01-30 2014-04-2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力変換装置、電力変換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ハードディスク装置
US10250119B1 (en) 2018-03-29 2019-04-02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Fast response for current doubling DC-DC converter
US10305363B1 (en) * 2018-03-29 2019-05-28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Current doubling DC-DC converter with efficient sleep mode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57417B1 (en) * 2002-05-31 2003-12-02 Champion Microelectronic Corp.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with carrier control and input voltage sensing
US6954367B2 (en) * 2002-12-29 2005-10-11 System General Corp. Soft-switching power converter
TWI347068B (en) * 2007-06-05 2011-08-11 O2Micro Int Ltd Converter circuit, controll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9118259B2 (en) * 2007-12-03 2015-08-25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Phase-shifted dual-bridge DC/DC converter with wide-range ZVS and zero circulating current
JP5151830B2 (ja) * 2008-09-08 2013-02-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流モード制御型dc−dcコンバータ
US9678521B2 (en) * 2013-04-15 2017-06-13 Virginia Tech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Inc. External ramp autotuning for current mode control of switching converter
CN109496390A (zh) * 2016-08-10 2019-03-19 德克萨斯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Llc转换器和操作llc转换器的方法
US20190207527A1 (en) * 2016-09-02 2019-07-0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CN109088544A (zh) * 2017-06-14 2018-12-25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开关电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3572A (zh) 2022-01-16
US11128223B1 (en) 2021-09-21
US20210273571A1 (en) 2021-09-02
CN113328631A (zh) 2021-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90951B (zh) 用于功率转换装置的栅极驱动电路
US7479771B2 (en) Current detection circuit and switching power supply
US7138786B2 (en) Power supply driver circuit
US6954055B2 (en) Switching device driving apparatus and DC/DC converter incorporating the same
US9229035B2 (en) Current detection circuit and switch regulator using the same
TWI451679B (zh) 用於調節輸出電壓的方法
JPH01122373A (ja) 電源回路
KR20080052331A (ko) 차지 펌프 회로 및 그 방법
TWI782415B (zh) 電力轉換器及用於操作其之方法與控制器
CN101207336A (zh) 电源转换器的晶体管驱动电路
US20020149951A1 (en) Power supply circuit and method of soft switching
US20190312508A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of bridgeless pfc converters
US11196348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of controlling switching frequency of a switching power converter
US20170331363A1 (en) Current Limited Power Converter Circuits And Methods
US10720921B2 (en) Drive circuit for half-bridges, corresponding driver, device and method
JP2024501877A (ja) パワーコンバータ制御
US7535127B2 (en) Solid state relay driver
TWI810295B (zh) 積體電路、諧振電力轉換器及用於操作電力轉換器之方法
US10122258B2 (en) DC-DC converter with pull-up or pull-down current and associated control method
US9866119B2 (en) DC-DC converter with pull-up and pull-down currents based on inductor current
US12244234B2 (en) Pulse width modulator for a stacked half bridge
US12191847B2 (en) Method and system of operating a gate driver
US11929671B2 (en) Current-mode control for multistage interleaved resonant converters
US20200336069A1 (en) Current control circuit and power converter
WO2023196767A1 (en) Pulse width modulator for a stacked half bri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