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7091B - 廣角鏡頭(二十二) - Google Patents
廣角鏡頭(二十二)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77091B TWI777091B TW108132769A TW108132769A TWI777091B TW I777091 B TWI777091 B TW I777091B TW 108132769 A TW108132769 A TW 108132769A TW 108132769 A TW108132769 A TW 108132769A TW I777091 B TWI777091 B TW I777091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wide
- angle
- image side
- surface fac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0000005499 meniscu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101100179739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IMA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000801088 Homo sapiens Transmembrane protein 20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00233058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IMA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00075908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IMA3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00075910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IMA4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102100033708 Transmembrane protein 20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廣角鏡頭。
現今的廣角鏡頭之發展趨勢,除了不斷朝向小型化、大光圈發展外,隨著不同的應用需求,還需具備重量輕及高解析度的特性,習知的廣角鏡頭已經無法滿足現今的需求,需要有另一種新架構的廣角鏡頭,才能同時滿足小型化、大光圈、重量輕及高解析度的需求。
有鑑於此,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廣角鏡頭,其鏡頭總長度較短、光圈值較小、重量較輕、解析度較高,但是仍具有良好的光學性能。
本發明之廣角鏡頭包括一前透鏡群及一後透鏡群。前透鏡群包括一第一透鏡及一第二透鏡,第一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一像側。後透鏡群包括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及一第五透鏡,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五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一物側。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沿著一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排列。廣角鏡頭滿足以下條件:-4.2(fH+f1)/f-3;其中,f1為第一透鏡之
一有效焦距,fH為一最靠近像側的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為廣角鏡頭之一有效焦距。
本發明之另一廣角鏡頭包括一前透鏡群及一後透鏡群。前透鏡群包括一第一透鏡及一第二透鏡,第一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一像側。後透鏡群包括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及一第五透鏡,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五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一物側。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沿著一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排列。廣角鏡頭滿足以下條件:-11.2mmf+f1 -5.3mm;其中,f1為第一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為廣角鏡頭之一有效焦距。
其中前透鏡群可更包括一第六透鏡,設置於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
本發明之廣角鏡頭可更包括一光圈,設置於前透鏡群與後透鏡群之間。
其中第一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物側及一凹面朝向像側,第三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物側及另一凸面朝向像側,第四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物側及另一凸面朝向像側。
為使本發明之上述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做詳細說明。
1、2、3、4、5:廣角鏡頭
L11、L21、L31、L41、L51:第一透鏡
L12、L22、L32、L42、L52:第二透鏡
L13、L23、L33、L43、L53:第三透鏡
L14、L24、L34、L44、L54:第四透鏡
L15、L25、L35、L45、L55:第五透鏡
L16、L26、L36、L46:第六透鏡
ST1、ST2、ST3、ST4、ST5:光圈
OA1、OA2、OA3、OA4、OA5:光軸
OF1、OF2、OF3、OF4、OF5:濾光片
IMA1、IMA2、IMA3、IMA4、IMA5:成像面
S11、S21、S31、S41、S51:第一透鏡物側面
S12、S22、S32、S42、S52:第一透鏡像側面
S15、S25、S35、S45、S53:第二透鏡物側面
S16、S26、S36、S46、S54:第二透鏡像側面
S17、S27、S37、S47、S55:光圈面
S18、S28、S38、S48、S56:第三透鏡物側面
S19、S29、S39、S49、S57:第三透鏡像側面
S110、S210、S310、S410、S58:第四透鏡物側面
S111、S211、S311、S411、S59:第四透鏡像側面
S112、S212、S312、S412、S510:第五透鏡物側面
S113、S213、S313、S413、S511:第五透鏡像側面
S13、S23、S33、S43:第六透鏡物側面
S14、S24、S34、S44:第六透鏡像側面
S114、S214、S314、S414、S512:濾光片物側面
S115、S215、S315、S415、S513:濾光片像側面
第1圖係依據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2A圖係依據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縱向像差(Longitudinal Aberration)圖。
第2B圖係依據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圖。
第2C圖係依據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畸變(Distortion)圖。
第3圖係依據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4A圖係依據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縱向像差圖。
第4B圖係依據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場曲圖。
第4C圖係依據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畸變圖。
第5圖係依據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三實施例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
圖。
第6A圖係依據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三實施例的縱向像差圖。
第6B圖係依據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三實施例的場曲圖。
第6C圖係依據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三實施例的畸變圖。
第7圖係依據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四實施例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8A圖係依據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四實施例的縱向像差圖。
第8B圖係依據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四實施例的場曲圖。
第8C圖係依據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四實施例的畸變圖。
第9圖係依據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五實施例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10A圖係依據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五實施例的縱向像差圖。
第10B圖係依據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五實施例的場曲圖。
第10C圖係依據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五實施例的畸變圖。
本發明提供一種廣角鏡頭,包括:一前透鏡群;及一後透鏡群;前透鏡群包括一第一透鏡及一第二透鏡,此第一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此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一像側;後透鏡群包括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及一第五透鏡,此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力,此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力,此第五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一物側;其中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沿著一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排列;其中廣角鏡頭滿足以下條件:
-4.2(fH+f1)/f-3;其中,f1為第一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H為一最靠近像側的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為廣角鏡頭之一有效焦距。
本發明提供另一種廣角鏡頭,包括:一前透鏡群;及一後透鏡群;前透鏡群包括一第一透鏡及一第二透鏡,此第一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此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一像側;後透鏡群包括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及一第五透鏡,此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力,此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力,此第五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一物側;其中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沿著一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排列;其中廣角鏡頭滿足以下條件:-11.2mmf+f1 -5.3mm;其中,f1為第一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為廣角鏡頭之一有效焦距。
請參閱底下表一、表二、表四、表五、表七、表八、表十、表十一、表十三及表十四,其中表一、表四、表七、表十及表十三分別為依據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至第五實施例的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二、表五、表八、表十一及表十四分別為表一、表四、表七、表十及表十三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
第1、3、5、7、9圖分別為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一、二、三、四、五實施例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其中第一透鏡L11、L21、L31、L41、L51為彎月型透具有負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1、S21、S31、S41、S51為凸面,像側面S12、S22、S32、S42、S52為凹面,物側面S11、S21、S31、S41、S51與像側面S12、S22、S32、S42、S52皆為非球面表面。
第二透鏡L12、L22、L32、L42、L52具有負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像側面S16、S26、S36、S46、S54為凹面,像側面S16、S26、S36、S46、S54皆為非球面表面。
第三透鏡L13、L23、L33、L43、L53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8、S28、S38、S48、S56為凸面,像側面S19、S29、S39、S49、S57為凸面,物側面S18、S28、S38、S48、S56與像側面S19、S29、S39、S49、S57皆為非球面表面。
第四透鏡L14、L24、L34、L44、L54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10、S210、S310、S410、S58為凸面,像側面S111、S211、S311、S411、S59為凸面。
第五透鏡L15、L25、L35、L45、L55具有負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12、S212、S312、S412、S510為凹面,物側面S112、S212、S312、S412、S510與像側面S113、S213、S313、S413、S511皆為非球面表面。
第六透鏡L16、L26、L36、L46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3、S23、S33、S43為非球面表面。
其中,f1為第一實施例至第五實施例中,第一透鏡L11、L21、L31、L41、L51之一有效焦距,fH為第一實施例至第五實施例中,最靠近像側的透鏡L15、L25、L35、L45、L55之一有效焦距,ff為第一實施例至第五實施例中,前透鏡群LG1F、LG2F、LG3F、LG4F、LG5F之一有效焦距,fK為第一實施例至第五實施例中,第三靠近像側的透鏡L13、L23、L33、L43、L53之一有效焦距,f為第一實施例至第五實施例中,廣角鏡頭1、2、3、4、5之一有效焦距,VdH為第一實施例至第五實施例中,最靠近像側的透鏡L15、L25、L35、L45、L55之一阿貝係數,VdG為第一實施例至第五實施例中,第二靠近像側的透鏡L14、L24、L34、L44、L54之一阿貝係數,TTL為第一實施例至第五實施例中,第一透鏡L11、L21、L31、L41、L51之物側面S11、S21、S31、S41、S51分別至一成像面IMA1、IMA2、IMA3、IMA4、IMA5於光軸OA1、OA2、OA3、OA4、OA5上之一間距,TG為第一實施例至第五實施例中,第二靠近像側的透鏡L15、L25、L35、L45、L55於光軸OA1、OA2、OA3、OA4、OA5上之一厚度。使得廣角鏡頭1、2、3、4、5能有效的縮短鏡頭總長度、有效的縮小光圈值、有效的減輕鏡頭重量、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有效的修正色差。
現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請參閱第1圖,廣角鏡頭1沿著一光軸OA1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前透鏡群LG1F、一光圈ST1、一後透鏡群LG1R及一濾光片OF1,前透鏡群LG1F包括一第一透鏡L11、一第六透鏡L16及一第二透鏡L12,後透鏡群LG1R包括一第三透鏡L13、一第四透鏡L14及一第五透鏡L15。成像時,來自物側之
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1上。根據【實施方式】第一至九段落,其中:第二透鏡L12為雙凹透鏡,其物側面S15為凹面,物側面S15為非球面表面;第四透鏡L14其物側面S110與像側面S111皆為球面表面;第五透鏡L15為彎月型透鏡,其像側面S113為凸面;第六透鏡L16為彎月型透鏡,其物側面S13為凹面,像側面S14為凸面,像側面S14為非球面表面;濾光片OF1其物側面S114與像側面S115皆為平面;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1及至少滿足條件(1)至條件(6)其中一條件之設計,使得廣角鏡頭1能有效的縮短鏡頭總長度、有效的縮小光圈值、有效的減輕鏡頭重量、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有效的修正色差。
表一為第1圖中廣角鏡頭1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表一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z=ch2/{1+[1-(k+1)c2h2]1/2}+Ah4+Bh6+Ch8
其中: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圓錐係數;A~C:非球面係數。
表二為表一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C為非球面係數。
表三為第一實施例之廣角鏡頭1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1)至條件(6)之計算值,由表三可知,第一實施例之廣角鏡頭1皆能滿足條件(1)至條件(6)之要求。
另外,第一實施例之廣角鏡頭1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由第2A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廣角鏡頭1其縱向像差介於-0.004mm至0.011mm之間。由第2B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廣角鏡頭1其場曲介於-0.015mm至0.005mm之間。由第2C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廣角鏡頭1其畸變介於-7%至0%之間。
顯見第一實施例之廣角鏡頭1之縱向像差、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正,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請參閱第3圖,第3圖係依據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廣角鏡頭2沿著一光軸OA2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前透鏡群LG2F、一光圈ST2、一後透鏡群LG2R及一濾光片OF2,前透鏡群LG2F包括一第一透鏡L21、一第六透鏡L26及一第二透鏡L22,後透鏡群LG2R包括一第三透鏡L23、一第四透鏡L24及一第五透鏡L25。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2上。根據【實施方式】第一至九段落,其中:第二透鏡L22為雙凹透鏡,其物側面S25為凹面,物側面S25為非球面表面;
第四透鏡L24,其物側面S210與像側面S211皆為球面表面;第五透鏡L25為雙凹透鏡,其像側面S213為凹面;第六透鏡L26為雙凸透鏡,其物側面S23為凸面,像側面S24為凸面,像側面S24為非球面表面;濾光片OF2其物側面S214與像側面S215皆為平面;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2及至少滿足條件(1)至條件(6)其中一條件之設計,使得廣角鏡頭2能有效的縮短鏡頭總長度、有效的縮小光圈值、有效的減輕鏡頭重量、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有效的修正色差。
表四為第3圖中廣角鏡頭2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表四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與第一實施例中表一之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表五為表四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C為非球面係數。
表六為第二實施例之廣角鏡頭2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1)至條件(6)之計算值,由表六可知,第二實施例之廣角鏡頭2皆能滿足條件(1)至條件(6)之要求。
另外,第二實施例之廣角鏡頭2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由第4A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廣角鏡頭2其縱向像差介於-0.004mm至0.015mm之間。由第4B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廣角鏡頭2其場曲介於-0.02
mm至0.005mm之間。由第4C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廣角鏡頭2其畸變介於-9%至1%之間。
顯見第二實施例之廣角鏡頭2之縱向像差、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正,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請參閱第5圖,第5圖係依據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三實施例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廣角鏡頭3沿著一光軸OA3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前透鏡群LG3F、一光圈ST3、一後透鏡群LG3R及一濾光片OF3,前透鏡群LG3F包括一第一透鏡L31、一第六透鏡L36及一第二透鏡L32,後透鏡群LG3R包括一第三透鏡L33、一第四透鏡L34及一第五透鏡L35。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3上。根據【實施方式】第一至九段落,其中:第二透鏡L32為雙凹透鏡,其物側面S35為凹面,物側面S35為非球面表面;第四透鏡L34,其物側面S310與像側面S311皆為非球面表面;第五透鏡L35為彎月型透鏡,其像側面S313為凸面;第六透鏡L36為彎月型透鏡,其物側面S33為凸面,像側面S34為凹面,像側面S34為非球面表面;濾光片OF3其物側面S314與像側面S315皆為平面;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3及至少滿足條件(1)至條件(6)其中一條件之設計,使得廣角鏡頭3能有效的縮短鏡頭總長度、有效的縮小光圈值、有效的減輕鏡頭重量、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有效
的修正色差。
表七為第5圖中廣角鏡頭3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表七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與第一實施例中表一之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表八為表七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C為非球面係數。
表九為第三實施例之廣角鏡頭3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1)至條件(6)之計算值,由表九可知,第三實施例之廣角鏡頭3皆能滿足條件(1)至條件(6)之要求。
另外,第三實施例之廣角鏡頭3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由第6A圖可看出,第三實施例之廣角鏡頭3其縱向像差介於-0.001mm至0.01mm之間。由第6B圖可看出,第三實施例之廣角鏡頭3其場曲介於-0.015mm至0.005mm之間。由第6C圖可看出,第三實施例之廣角鏡頭3其畸變介於-14%至0%之間。
顯見第三實施例之廣角鏡頭3之縱向像差、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正,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請參閱第7圖,第7圖係依據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四實施例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廣角鏡頭4沿著一光軸OA4從一物側至一
像側依序包括一前透鏡群LG4F、一光圈ST4、一後透鏡群LG4R及一濾光片OF4,前透鏡群LG4F包括一第一透鏡L41、一第六透鏡L46及一第二透鏡L42,後透鏡群LG4R包括一第三透鏡L43、一第四透鏡L44及一第五透鏡L45。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4上。根據【實施方式】第一至九段落,其中:第二透鏡L42為雙凹透鏡,其物側面S45為凹面,物側面S45為為球面表面;第四透鏡L44,其物側面S410與像側面S411皆為球面表面;第五透鏡L45為雙凹透鏡,其像側面S413為凹面;第六透鏡L46為雙凸透鏡,其物側面S43為凸面,像側面S44為凸面,像側面S44為球面表面;濾光片OF4其物側面S414與像側面S415皆為平面;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4及至少滿足條件(1)至條件(6)其中一條件之設計,使得廣角鏡頭4能有效的縮短鏡頭總長度、有效的縮小光圈值、有效的減輕鏡頭重量、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有效的修正色差。
表十為第7圖中廣角鏡頭4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表十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與第一實施例中表一之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表十一為表十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C為非球面係數。
表十二為第四實施例之廣角鏡頭4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1)至條件(6)之計算值,由表十二可知,第四實施例之廣角鏡頭4
皆能滿足條件(1)至條件(6)之要求。
另外,第四實施例之廣角鏡頭4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由第8A圖可看出,第四實施例之廣角鏡頭4其縱向像差介於-0.002mm至0.002mm之間。由第8B圖可看出,第四實施例之廣角鏡頭4其場曲介於-0.02mm至0.005mm之間。由第8C圖可看出,第四實施例之廣角鏡頭4其畸變介於-16%至1%之間。
顯見第四實施例之廣角鏡頭4之縱向像差、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正,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請參閱第9圖,第9圖係依據本發明之廣角鏡頭之第五實施例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廣角鏡頭5沿著一光軸OA5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前透鏡群LG5F、一光圈ST5、一後透鏡群LG5R及一濾光片OF5,前透鏡群LG5F包括一第一透鏡L51及一第二透鏡L52,後透鏡群LG5R包括一第三透鏡L53、一第四透鏡L54及一第五透鏡L55。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5上。根據【實施方式】第一至九段落,其中:第二透鏡L52為彎月型透鏡,其物側面S53為凸面,物側面S53為非球面表面;第四透鏡L54,其物側面S58與像側面S59皆為球面表面;第五透鏡L55為彎月型透鏡,其像側面S511為凸面;
濾光片OF5其物側面S512與像側面S513皆為平面;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5及至少滿足條件(1)至條件(6)其中一條件之設計,使得廣角鏡頭5能有效的縮短鏡頭總長度、有效的縮小光圈值、有效的減輕鏡頭重量、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有效的修正色差。
表十三為第9圖中廣角鏡頭5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表十三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與第一實施例中表一之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表十四為表十三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
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C為非球面係數。
表十五為第五實施例之廣角鏡頭5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1)至條件(6)之計算值,由表十五可知,第五實施例之廣角鏡頭5皆能滿足條件(1)至條件(6)之要求。
另外,第五實施例之廣角鏡頭5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由第10A圖可看出,第五實施例之廣角鏡頭5其縱向像差介於-0.005mm至0.025mm之間。由第10B圖可看出,第五實施例之廣角鏡頭5其場曲介於-0.025mm至0.005mm之間。由第10C圖可看出,第五實施例之廣角鏡頭5其畸變介於-14%至1%之間。
顯見第五實施例之廣角鏡頭5之縱向像差、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正,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悉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
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5‧‧‧廣角鏡頭
L51‧‧‧第一透鏡
L52‧‧‧第二透鏡
L53‧‧‧第三透鏡
L54‧‧‧第四透鏡
L55‧‧‧第五透鏡
ST5‧‧‧光圈
OA5‧‧‧光軸
OF5‧‧‧濾光片
IMA5‧‧‧成像面
S51‧‧‧第一透鏡物側面
S52‧‧‧第一透鏡像側面
S53‧‧‧第二透鏡物側面
S54‧‧‧第二透鏡像側面
S55‧‧‧光圈面
S56‧‧‧第三透鏡物側面
S57‧‧‧第三透鏡像側面
S58‧‧‧第四透鏡物側面
S59‧‧‧第四透鏡像側面
S510‧‧‧第五透鏡物側面
S511‧‧‧第五透鏡像側面
S512‧‧‧濾光片物側面
S513‧‧‧濾光片像側面
Claims (9)
- 一種廣角鏡頭,包括:一前透鏡群;以及一後透鏡群;其中該前透鏡群包括一第一透鏡以及一第二透鏡,該第一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該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一像側;其中該後透鏡群包括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以及一第五透鏡,該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五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一物側;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以及該第五透鏡沿著一光軸從該物側至該像側依序排列;其中該廣角鏡頭滿足以下條件:-11.2mmf+f1 -5.3mm;3.1TTL/TG 6.4;其中,f為該廣角鏡頭之一有效焦距,f1為該第一透鏡之一有效焦距,TTL為該第一透鏡之一物側面至一成像面於該光軸上之一間距,TG為一第二靠近該像側的透鏡於該光軸上之一厚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廣角鏡頭,其中該前透鏡群更包括一第六透鏡,設置於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廣角鏡頭,其中該第六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凹面朝向該像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廣角鏡頭,其中該第六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凸面朝向該像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廣角鏡頭,其中該第六透鏡為雙凸透鏡且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另一凸面朝向該像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廣角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凹面朝向該像側;該第三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另一凸面朝向該像側;以及該第四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以及另一凸面朝向該像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廣角鏡頭,其更包括一光圈,設置於該前透鏡群與該後透鏡群之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8132769A TWI777091B (zh) | 2019-09-11 | 2019-09-11 | 廣角鏡頭(二十二)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8132769A TWI777091B (zh) | 2019-09-11 | 2019-09-11 | 廣角鏡頭(二十二)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11377A TW202111377A (zh) | 2021-03-16 |
TWI777091B true TWI777091B (zh) | 2022-09-11 |
Family
ID=76035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132769A TWI777091B (zh) | 2019-09-11 | 2019-09-11 | 廣角鏡頭(二十二)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777091B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M529174U (zh) * | 2016-04-20 | 2016-09-21 | Kinko Optical Co Ltd | 六片式廣角鏡頭 |
TW201710732A (zh) * | 2015-09-03 | 2017-03-16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 |
US20170219802A1 (en) * | 2016-01-29 | 2017-08-03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2019
- 2019-09-11 TW TW108132769A patent/TWI777091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710732A (zh) * | 2015-09-03 | 2017-03-16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 |
US20170219802A1 (en) * | 2016-01-29 | 2017-08-03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
TWM529174U (zh) * | 2016-04-20 | 2016-09-21 | Kinko Optical Co Ltd | 六片式廣角鏡頭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11377A (zh) | 2021-03-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058385B (zh) | 广角镜头 | |
TWI722713B (zh) | 廣角鏡頭(二十六) | |
TWI683149B (zh) | 成像鏡頭(三十) | |
TWI690742B (zh) | 成像鏡頭(三十三) | |
TWI792526B (zh) | 廣角鏡頭(三十六) | |
US11314043B2 (en) | Lens assembly including six lenses of −−++−+ refractive powers | |
TWI777091B (zh) | 廣角鏡頭(二十二) | |
TWI687730B (zh) | 成像鏡頭(四十一) | |
TWI709783B (zh) | 廣角鏡頭(二十八) | |
TWI724567B (zh) | 成像鏡頭(四十) | |
TWI821702B (zh) | 廣角鏡頭(三十四) | |
TWI808581B (zh) | 成像鏡頭(六十四) | |
TW202022410A (zh) | 成像鏡頭(二十八) | |
TWI704373B (zh) | 成像鏡頭(三十四) | |
TWI876806B (zh) | 廣角鏡頭(五十六) | |
TWI752639B (zh) | 廣角鏡頭(三十) | |
TWI559030B (zh) | 成像鏡頭 | |
TWI861766B (zh) | 廣角鏡頭(四十五) | |
TWI874174B (zh) | 成像鏡頭(八十) | |
TWI762147B (zh) | 投影鏡頭(十三) | |
TWI752152B (zh) | 廣角鏡頭(十六) | |
CN112485884B (zh) | 广角镜头 | |
TWI852240B (zh) | 成像鏡頭(七十二) | |
TWI724539B (zh) | 成像鏡頭(三十八) | |
TW202449449A (zh) | 成像鏡頭(七十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D4A |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