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3882B - 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薄片用不織布及不織布卷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薄片用不織布及不織布卷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63882B TWI763882B TW107123793A TW107123793A TWI763882B TW I763882 B TWI763882 B TW I763882B TW 107123793 A TW107123793 A TW 107123793A TW 107123793 A TW107123793 A TW 107123793A TW I763882 B TWI763882 B TW I763882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otton
- fiber
- nonwoven fabric
- fiber layer
- region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9000004745 nonwoven fabric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4
- 239000002250 absorbent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0
- 230000002745 absorben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8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2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8
- 229920005992 thermoplastic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6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9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7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29142 excr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2209 hydrophob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1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7
- 210000002700 uri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344 surfac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QAOWNCQODCNURD-UHFFFAOYSA-N Sulfur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S(O)(=O)=O QAOWNCQODCNUR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494 dissoci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93 dissociation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247 superabsorbent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583 superabsorbent polymers (SAP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94 surface-active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219122 Cucurbi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9852 Cucurbita pepo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131 Pulp (pap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297 Ray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678 cellulos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913 cellulo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038 ethylene vinyl acet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466 perme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200 poly(ethylene-vinyl acet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964 ray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800 voi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SENMPMXZMGNQAG-UHFFFAOYSA-N 3,4-dihydro-2,5-benzodioxocine-1,6-dione Chemical compound O=C1OCCOC(=O)C2=CC=CC=C12 SENMPMXZMGNQA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QTBSBXVTEAMEQO-UHFFFAOYSA-M Acetate Chemical compound CC([O-])=O QTBSBXVTEAMEQO-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025254 Cannabis sativ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766 Cannabis sativa ssp. sativa var. sativ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765 Cannabis sativa ssp. sativa var. spontane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43 Cellulose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18631 Coniferophy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19146 Gossypium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0000000797 Hibiscus cannabin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31 Hot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21639 Incontinenc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472 Starch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54 agglom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217 buttock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9120 camo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5607 chanvre indien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577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47 exhib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187 granula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87 hemp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10 hollow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807 local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20 moistur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88 plas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122 polyamide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25 polyester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45 polyester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26 polylactic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098 polyolef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672 polyolefin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27 regenerated cellulo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60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47670 sodium acrylat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107 starch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9698 starch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059 synthetic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ILJSQTXMGCGYMG-UHFFFAOYSA-N triacet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C(=O)CC(=O)CC(O)=O ILJSQTXMGCGYM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689 upper leg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6 vacuum fo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of the pad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of the pad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61F13/513—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characterised by its function or properties, e.g. stretchability, breathability, rewet, visual effect; having areas of different permeability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4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ertain kinds of fibres insofar as this use has no preponderant influence on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fleece
- D04H1/425—Cellulose serie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4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ertain kinds of fibres insofar as this use has no preponderant influence on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fleece
- D04H1/437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ertain kinds of fibres insofar as this use has no preponderant influence on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fleece using different kinds of webs, e.g. by layering web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薄片用不織布,該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薄片用不織布具有良好的肌膚觸感,並且內部的棉不易脫落且對穿用者的肌膚不易賦予濕潤感。
本發明的不織布(20)係由第1纖維層(21)和第2纖維層(22)構成,該第1纖維層(21)含有棉(C)及熱可塑性樹脂纖維(F1
),該第2纖維層(22)含有熱可塑性樹脂纖維(F2
)且不含棉,且該不織布(20)具備複數個凸部(23)和複數個凹部(24),進一步,前述不織布(20)具有凸部區域(23A)和凹部區域(24A),該凸部區域(23A)係從前述凸部(23)的第2面(2b)至第1面(2a)延伸存在於厚度方向,該凹部區域(24A)係從前述凹部(24)的第2面(2b)到第1面(2a)延伸存在於厚度方向,前述凹部區域(24A)為前述第1纖維層(21)的棉(C)的含量比前述凸部區域(23A)少。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作為用後即棄式紙尿褲或衛生棉等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薄片使用的不織布,及該不織布被捲繞成卷狀而成的不織布卷。
用後即棄式紙尿褲或衛生棉等吸收性物品,為了獲得天然素材帶來的安心感等,正在研究使用含有天然纖維亦即棉的不織布作為表面薄片等透液性薄片用的材料。
例如,專利文獻1揭示有吸收性物品的表面層(不織布),該吸收性物品的表面層(不織布)含有疏水性纖維和比該疏水性纖維短的棉等親水性纖維,前述疏水性纖維係彼此熱熔著,且前述親水性纖維的至少一部分形成集合體並分散於薄片內,且前述集合體的親水性纖維的至少一部分熔著於前述疏水性纖維的表面而成。該專利文獻1揭示的表面層係對於多量的液體使其容易透過到吸收層,對於少量的液體使其容易保持在表面層內,藉此能提供對穿用者的肌膚不易賦予濕潤感且裝著觸覺良好的吸收性物品。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2-651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但是,對於如該專利文獻1揭示的表面層這種不織布,即棉在面方向分散的不織布,為了獲得良好的肌膚觸感等之目的,若形成由複數個凸部及凹部構成的凹凸構造,則在相對地厚度變薄的凹部,從不織布的內部到外部之間的距離短,因此,分散於不織布內部的棉因為摩擦或振動等物理負載,而容易脫落到不織布外部,且當分散於不織布內部的棉吸收並保持穿用者所排出的尿等排泄液時,該棉所保持著的排泄液因為穿用者的體壓等,而容易滲出到不織布的表面上(即,容易產生再潮濕),結果有對穿用者的肌膚賦予濕潤感之虞。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薄片用不織布,其係具有良好的肌膚觸感,並且內部的棉不易脫落且對穿用者的肌膚不易賦予濕潤感。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的一態樣(態樣1),係一種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薄片用不織布,其係具有在厚度方向相對向的第1面及第2面:前述不織布係由第1纖維層和第2纖維層構成,該第1纖維層係形成作為前述透液性薄片的非肌膚對向面的前述第1面,含有棉及熱可塑性樹脂纖維,該第2纖維層係形成作為前述透液性薄片的肌膚對向面的前述第2面,含有熱可塑性樹脂纖維且不含棉;且前述不織布具備複數個凸部和複數個凹部,該複數個凸部係從前述第1面朝向前述第2面的方向突出,該複數個凹部係從前述第2面朝向前述第1面的方向凹陷,進一步,前述不織布具有凸部區域和凹部區域,該凸部區域係從前述凸部的前述第2面到前述第1面延伸存在於前述厚度方向,該凹部區域係從前述凹部的前述第2面到前述第1面延伸存在於前述厚度方向,前述凹部區域為前述第1纖維層的棉含量比前述凸部區域少。
本態樣的不織布係藉由含有棉及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第1纖維層、及含有熱可塑性樹脂纖維且不含棉的第2纖維層構成,且因為具備上述複數個凸部和複數個凹部,在藉由該複數個凸部及凹部發揮良好的肌膚觸感,並且將本態樣的不織布使用在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薄片(例如,表面薄片等)時,藉由第1纖維層含有棉,該第1纖維層位於從與穿用者的肌膚相對向的肌膚對向面(即,不織布的第2面)分離之位置(換言之,藉由在含有棉的第1纖維層的肌膚對向面側介在有第2纖維層),全體而言,即使於該棉不易從透液性薄片的肌膚對向面側(即,不織布的第2面側)脫落到外部,且親水性的棉吸收並保持穿用者所排出的尿等排泄液之情形,該排泄液仍不易滲出到透液性薄片的肌膚對向面上。
而且,本態樣的不織布具有凸部區域和凹部區域,該凸部區域係從上述凸部的第2面到第1面延伸存在於厚度方向,該凹部區域係從上述凹部的第2面到第1面延伸存在於厚度方向,進一步,該凹部區域由於第1纖維層的棉含量比凸部區域少,因此在厚度薄而特別容易產生上述棉脫落或排泄液滲出的凹部區域,除了降低第1纖維層內的棉脫落到外部的可能性以外,由於棉所保持的排泄液的量本身亦變少,該排泄液變得不易滲出到透液性薄片的肌膚對向面上(即,不織布的第2面上)。
根據以上,本態樣的不織布能提供一種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薄片用不織布,其係具備良好的肌膚觸感並且內部的棉不易脫落,且對穿用者的肌膚不易賦予濕潤感。
且,本發明的另一態樣(態樣2)係如上述態樣1之不織布,其中,前述凹部具有底部及從該底部朝向前述凸部延伸存在的側壁部,前述凹部區域係在從前述側壁部的前述第2面到前述第1面延伸存在於前述厚度方向的側壁部區域,含有前述棉的纖維塊。
本態樣的不織布,在與凹部區域中厚度最薄且最容易產生上述棉的脫落或排泄液的滲出之底部區域(即,從凹部的底部的第2面到第1面延伸存在於厚度方向的區域)相鄰的上述側壁部區域,以纖維塊的形態含有棉,該纖維塊除了蓬鬆度比纖維(棉)以分散狀態存在的形態(即,各個纖維單獨存在的形態)大以外,還容易吸收及保持排泄液,因此,含有該棉的纖維塊之本態樣的不織布,係以更確實地抑制凹部區域的棉脫落到外部,並且將排泄液優先地吸收及保持於側壁部區域內的棉的纖維塊之方式,特別能使來自底部區域的排泄液的滲出更為不易產生。
本發明的再另一態樣(態樣3)係如上述態樣2之不織布,其中,前述凸部係在第1方向延伸的畝部,前述凹部係溝部,在與前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該溝部與前述畝部相鄰且在前述第1方向延伸,前述棉的纖維塊係在前述第1纖維層從前述凸部區域橫跨前述凹部區域存在。
本態樣的不織布係上述棉的纖維塊在第1纖維層從凸部區域橫跨凹部區域存在,因此,相對地在纖維密度高的凹部區域,可藉由第1纖維層內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等確實地支撐棉的纖維塊,此外,相對地在纖維密度低的凸部區域,當振動等物理性負載施加在不織布使得纖維塊移動時,能確保獲得容許該纖維塊移動的微小空間(換言之,能邊對應振動等物理性負載,邊支撐棉的纖維塊),因此,本態樣的不織布即使在容易被施加振動等物理性負載的環境下,仍能更確實地使棉的脫落不易產生。
本發明的再另一態樣(態樣4)係如上述態樣3之不織布,其中,從前述凸部區域橫跨到前述凹部區域存在的前述棉的纖維塊,係存在於前述凸部區域的部分之第2方向的長度比存在於前述凹部區域的部分之第2方向的長度更長。
本態樣的不織布,在從上述態樣3之不織布的凸部區域橫跨到凹部區域存在的棉的纖維塊,存在於凸部區域的部分之第2方向的長度比存在於凹部區域的部分之第2方向的長度更長,因此,如上述態樣3的不織布般更加不易產生棉的脫落,並且能藉由棉的纖維塊使排泄液(更具體而言,藉由存在於棉的纖維塊的凸部區域之部分)優先地吸收及保持在凸部區域內,而能使來自上述凹部區域的排泄液的滲出更加不易產生。
本發明的再另一態樣(態樣5)係如上述態樣2~4中任一者之不織布,其中,在前述第1纖維層,前述棉的纖維塊係偏在前述厚度方向的靠近第1面側。
本態樣的不織布係上述棉的纖維塊在第1纖維層偏在厚度方向的靠近第1面側,因此,將本態樣的不織布使用於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薄片時,棉的纖維塊存在於與透液性薄片的肌膚對向面(即,不織布的第2面)更加分離的位置,即使該棉的纖維塊保持著排泄液,仍更加不易滲出到透液性薄片的肌膚對向面。
本發明的再另一態樣(態樣6)係如上述態樣2~5中任一者之不織布,其中,前述棉的纖維塊係一部分從前述第1面露出。
本態樣的不織布係棉的纖維塊的一部分從第1面露出,因此,將本態樣的不織布使用於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薄片時,從透液性薄片的非肌膚對向面(即,不織布的第1面)露出的纖維塊的一部分成為橋接,能讓排泄液容易移動到位於該透液性薄片的非肌膚對向面側的吸收體等構件。
藉此,本態樣的不織布除了能使吸收性物品的吸收性能提升以外,也能使再潮濕更不易產生,因此能對穿用者的肌膚更加不易賦予濕潤感。
本發明的再另一態樣(態樣7)係如上述態樣6之不織布,其中,前述棉係纖維的一部分的剖面形狀為扁平形狀。
本態樣的不織布係上述態樣6之不織布中,棉的纖維的一部分的剖面形狀為扁平形狀,因此,將本態樣的不織布使用於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薄片時,從透液性薄片的非肌膚對向面露出的纖維塊的一部分所含的棉纖維,對於位於透液性薄片的非肌膚對向面側的吸收體等構件容易以更寬廣的接觸面積接觸,能而使排泄液更有效率地移動到吸收體等構件。
本發明的再另一態樣(態樣8)係如上述態樣2~7中任一者之不織布,其中,前述棉的纖維塊具有:棉的纖維凝聚成的塊部,及由邊從前述塊部朝向第1面側在面方向擴張且邊延伸的複數個棉的纖維所構成的擴散纖維部。
本態樣的不織布具備上述棉的纖維塊具有上述塊部和擴散纖維部的特定構造,因此,上述擴散纖維部的棉纖維與第1纖維層內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互相纏,或伸入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纖維間而發揮固定效果,而能更確實地使上述棉的纖維塊不易從第1面側脫落。
再者,將本態樣的不織布使用於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薄片時,能將被供給到該透液性薄片的肌膚對向面且透過厚度方向而來的排泄液,集中地(點狀地)吸收及保持在上述棉的纖維塊的塊部,並且在擴散纖維部,使被保持在上述塊部的排泄液邊在透液性薄片的面方向擴散邊朝厚度方向的非肌膚對向面側(即,不織布的第1面側)移動,因此,能使排泄液從更廣範圍的區域朝吸收體等構件移動,並且能使排泄液從該透液性薄片的非肌膚對向面側朝肌膚對向面側的回流,及排泄液朝透液性薄片的肌膚對向面上的滲出(再潮濕),更加不易產生。
本發明的再另一態樣(態樣9)係如上述態樣1~8中任一者之不織布,其中,前述第2纖維層所含有的前述熱可塑性樹脂纖維,係纖度比前述第1纖維層所含有的前述熱可塑性樹脂纖維及前述棉的各個纖度更大。
本態樣的不織布係第2纖維層所含有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纖度比第1纖維層所含有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及棉的各纖度更大,因此,相對地纖度小的第1纖維層所含有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和棉,在第1纖維層內或與第2纖維層所含有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容易互相纏繞,使得隨著棉和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解離所致的第1纖維層的分裂或各纖維層間的層間剝離等不易產生,藉此,即使是含有棉作為不織布的構成成分者,亦能發揮優異的強度或形狀保持性。進一步,第2纖維層所含有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纖維間距離,比第1纖維層所含有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及棉的纖維間距離,更容易相對地變小,因此,第1纖維層所含有的纖維(特別是棉)不易通過第2纖維層脫落到第2面側(即,棉不易脫落到外部)上,也更不易產生再潮濕。
本發明的再另一態樣(態樣10)係一種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薄片用不織布卷,其係如請求項1~9中任一項之不織布被捲繞成卷狀而成。
本態樣的不織布卷係使用即使施加摩擦或振動等物理性負載,不織布內的棉仍不易脫落到外部的不織布(即,上述態樣1~9中任一者之不織布),因此,可提供該不織布作為抑制棉的脫落並且適應吸收性物品的高速生產(即,容易被施加摩擦或振動等物理性負載的條件下的生產)的資材。
本發明的再另一態樣(態樣11)係如上述態樣10之不織布卷,其中,前述不織布的第1面為網狀面。
本態樣的不織布卷係不織布的第1面為相對地纖維密度高的網狀面,因此,在不織布的製造過程中將不織布捲繞成卷狀時或在吸收性物品的製造過程中從不織布卷送出不織布時,即使重疊在厚度方向的不織布彼此摩擦,纖維密度高的第1面(網狀面)仍表面構造不易變化,而能使第1纖維層所含有的棉不易從第1面側脫落。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能提供具有良好的肌膚觸感,並且內部的棉不易脫落且對穿用者的肌膚不易賦予濕潤感的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薄片用不織布。
以下,邊參照圖式邊詳細說明本發明的不織布的較佳實施形態。此外,本說明書中,只要未有特別限制,則將「於展開之狀態下放置於水平面上的對象物(例如,不織布、吸收性物品、表面薄片等),從垂直方向的上方側(對象物為吸收性物品時,係表面薄片側)在對象物的厚度方向觀看」,僅稱為「平面觀看」。
關於本說明書所用的各種方向等,只要未有特別限制,則如下述。
本說明書中,「長邊方向」係指「平面觀看時的縱長的對象物(例如,吸收性物品、不織布等)的長度的長方向」,「寬度方向」係指「平面觀看時的縱長的對象物的長度的短方向(短邊方向)」,「厚度方向」係指「對於在展開狀態下放置於水平面上的對象物為垂直方向」,該等長邊方向、寬度方向及厚度方向係分別處於彼此正交的關係。且,本說明書中,「面方向」係指「平面觀看時的大致薄片狀的對象物(例如,不織布、吸收性物品、表面薄片等)的平面延伸的方向(即,水平面方向)」,該面方向和厚度方向係處於彼此正交的關係。
再者,本說明書中,只要未有特別限制,在吸收性物品的厚度方向,將「吸收性物品穿用時,對於穿用者的肌膚面相對地近位側」稱為「肌膚對向面側」,將「吸收性物品穿用時,對於穿用者的肌膚面相對地遠位側」稱為「非肌膚對向面側」。
此外,本說明書中,將吸收性物品及構成該吸收性物品的各種構件(例如,表面薄片,吸收體,背面薄片等)的「肌膚對向面側的表面」及「非肌膚對向面側的表面」,有時分別僅稱為「肌膚對向面」及「非肌膚對向面」。
圖1係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中的將不織布20作為表面薄片2使用的用後即棄式紙尿褲1的俯視圖。圖2係用後即棄式紙尿褲1的沿著圖1中的II-II’線的剖面之部分剖視圖。
如圖1所示,用後即棄式紙尿褲1(本發明的「吸收性物品」的一例),於平面觀看,具有長邊方向L及寬度方向W,進一步,長邊方向L的大致中央部分具有朝向寬度方向W的內方側縮頸的大致砂漏鐘形的縱長的外形形狀。此外,本發明的不織布所適用的吸收性物品的外形形狀,不限定於這種態樣者,只要是長邊方向L的長度比寬度方向W的長度更長的長形狀者,可採用因應各種用途等的任意的縱長形狀(例如,長方形、橢圓形、葫蘆形等)。
再者,如圖2所示,用後即棄式紙尿褲1,作為主要的構成構件係於厚度方向T具有:位於肌膚對向面側且由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不織布20所構成的透液性的表面薄片2(本發明的「透液性薄片」之一例);位於非肌膚對向面側的不透液性的背面薄片3;及位於該等兩薄片之間的吸液性的吸收體4。
且,如圖1及圖2所示,在該用後即棄式紙尿褲1,作為構成構件進一步具備:形成防漏壁部的一對不透液性的側薄片5、5;使用後即棄式紙尿褲1的寬度方向W的兩端部(即,抵接於穿用者的大腿部的左右腳周圍部)分別在長邊方向L伸縮用的,由橡膠線等所構成的伸縮構件6、6;穿用時用於連結用後即棄式紙尿褲1的腹部對向區域和背部對向區域的連結帶7、7;及配置在背面薄片3的非肌膚對向面側的外裝薄片(不圖示)。即,用後即棄式紙尿褲1即所謂的帶型的用後即棄式紙尿褲。
此外,如圖1所示在用後即棄式紙尿褲1,位於圖1下方的長邊方向L的一端側的區域係與穿用者的腹部相對向的腹部對向區域,位於圖1上方的長邊方向L的另一端側的區域係與穿用者的背部(臀部)對應的背部對向區域。
且,在上述用後即棄式紙尿褲1,表面薄片2以外的構成構件只要是能得到作為吸收性物品的各種構成構件的各功能者,則未有特別限制,可使用該領域中眾所周知的任意構成構件。
例如,背面薄片3係藉由不透液性薄片形成,該不透液性薄片係配置在用後即棄式紙尿褲1的非肌膚對向面側(圖2的吸收體4的下方側),防止由穿用者排出的尿等排泄液透過,發揮使該排泄液不漏出到穿用者的內衣或衣服等的功能。此外,形成背面薄片的不透液性薄片係不透過排泄液等液體者,但具有既定的通氣性為佳。若背面薄片具有這種通氣性,則容易透過背面薄片將從吸收體釋出的濕氣(具體而言,來自被吸收及保持在吸收體的排泄液的濕氣)釋出到吸收性物品的外部,因此,吸收性物品的內部或吸收性物品和穿用者的肌膚面之間不易積存濕氣。
可作為背面薄片使用的不透液性薄片未有特別限制,例如,可使用任意的疏水性熱可塑性樹脂纖維(例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聚烯烴系纖維;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聚酯系纖維;芯鞘型等各種複合纖維等)形成的疏水性不織布;藉由PE或PP等疏水性熱可塑性樹脂形成的具有通氣性的樹脂薄膜;在該樹脂薄膜貼合有不織布的積層體;SMS不織布等積層不織布等任意的不透液性薄片。
背面薄片的厚度或基重、外形形狀等,只要未阻礙本發明的效果則未有特別限制,可採用因應所希望的防漏性能、通氣性或強度等任意的厚度、基重或外形形狀等。此外,在上述用後即棄式紙尿褲1,背面薄片3係以在與表面薄片2之間夾著吸收體4的狀態,使周緣部分與表面薄片2接合。
且,在上述用後即棄式紙尿褲1,吸收體4係配置在表面薄片2和背面薄片3之間,而可吸收並保持透過表面薄片2而來的尿等排泄液,藉由具備既定的吸液性的吸收性構件而形成。該吸收體4係如圖1所示,於平面觀看,遍及用後即棄式紙尿褲1的長邊方向L的廣範圍而延伸存在,進一步,長邊方向L的大致中央部分具有朝向寬度方向W的內方側縮頸的大致砂漏鐘形的縱長的外形形狀。此外,本發明的不織布所適用的吸收性物品的吸收體係不限定這種態樣者,可採用因應各種用途等任意的縱長形狀(例如,長方形、橢圓形、葫蘆形等)者。
可作為吸收體使用的吸收性構件,只要是可吸收並保持尿等排泄液者則未有特別限制,例如,可使用藉由由含有吸水性纖維及高吸收性聚合物的至少一種的吸收性材料所構成的吸收芯,及被覆該吸收芯的外周面的至少1片透液性芯包覆薄片(例如,由親水性纖維素系纖維所構成的薄紙等)所構成者等。此處,作為吸水性纖維,例如可使用纖維素系纖維等,更具體而言,可使用:將針葉樹或闊葉樹作為原料而得的木材紙漿;洋麻、麻、綿等非木材紙漿;嫘縈、原纖維嫘縈等再生纖維素;可使用乙酸酯、三乙酸酯等半合成纖維素等。且,作為高吸收性聚合物,例如澱粉系高吸收性聚合物;丙烯酸鈉共聚物等合成聚合物系高吸收性聚合物(所謂的「SAP」)等粒狀物。
吸收體的厚度或基重等只要不阻礙本發明的效果則未有特別限制,可採用因應所希望的吸收性能或柔軟性等任意的厚度或基重等。且,吸收體的厚度或基重等可遍及吸收體的面方向全體而為一定,亦可部分地相異。此外,本發明的不織布所適用的吸收性物品只要是吸收體以外的構成構件(例如,表面薄片等)具有既定的吸液性者,亦可不具備這種吸收體。
此外,在上述用後即棄式紙尿褲1,吸收體4係分別藉由熱熔型接著劑等任意的接合手段,在肌膚對向面與表面薄片2接合,在非肌膚對向面與背面薄片3接合。
而且,在上述用後即棄式紙尿褲1,透液性的表面薄片2係如圖2所示,配置在肌膚對向面側(圖2的吸收體4的上方側),藉由透液性薄片形成,該透液性薄片發揮使由穿用者排出的尿等排泄液向吸收體4迅速地移動之功能,進一步,在上述用後即棄式紙尿褲1,該透液性薄片係使用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不織布20。
此外,在上述用後即棄式紙尿褲1,表面薄片2係如圖1所示,於平面觀看,在長邊方向L具有長矩形狀的外形形狀,在本發明所適用的不織布的吸收性物品,不限定於這種態樣者,表面薄片可採用因應各種用途等任意的外形形狀者。
以下,針對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不織布20,邊參照圖式邊進一步詳細說明。
此處,圖3係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不織布20的部分立體圖,圖4係不織布20的圖3中沿著IV-IV’線的剖面的剖視圖。
如圖3及圖4所示,本實施形態的不織布20具有:與用後即棄式紙尿褲1的長邊方向L對應的第1方向D1
;與用後即棄式紙尿褲1的寬度方向W對應的第2方向D2
;與該等方向正交的厚度方向T,並且具有在厚度方向T相對向的第1面2a和第2面2b。
而且,如圖3及圖4所示,本實施形態的不織布20係藉由第1纖維層21和第2纖維層22構成,該第1纖維層21係形成作為用後即棄式紙尿褲1的表面薄片2(透液性薄片)的非肌膚對向面的第1面2a,含有棉C及熱可塑性樹脂纖維F1
,該第2纖維層22係形成作為表面薄片2的肌膚對向面的第2面2b,含有熱可塑性樹脂纖維F2
且不含棉;進一步,具備:從第1面2a朝向第2面2b的方向突出的複數個凸部23;及從第2面2b朝向第1面2a的方向凹陷的複數個凹部24。再者,如圖4所示,不織布20具有凸部區域23A和凹部區域24A,該凸部區域23A係在複數個凸部23的各個,從凸部23的第2面2b到第1面2a延伸存在於厚度方向T,該凹部區域24A係在複數個凹部24的各個,從凹部24的第2面2b到第1面2a延伸存在於厚度方向T,該凹部區域24A係第1纖維層21的棉C的含量比凸部區域23A更少。
如此地,不織布20係由含有棉C及熱可塑性樹脂纖維F1
的第1纖維層21,及含有熱可塑性樹脂纖維F2
且不含棉的第2纖維層22所構成,且具備上述複數個凸部23和複數個凹部24,因此,藉由該複數個凸部23及凹部24發揮良好的肌膚觸感,並且藉由在位於偏離用後即棄式紙尿褲1的表面薄片2的肌膚對向面(即,不織布20的第2面2b)的位置之第1纖維層21含有棉C(換言之,藉由在含有棉C的第1纖維層21的肌膚對向面側介在第2纖維層22),全體而言,棉C不易從表面薄片2的肌膚對向面側(即,不織布20的第2面2b側)脫落到外部,且即使在親水性的棉C吸收並保持穿用者所排出的尿等排泄液時,該排泄液也不易滲出到表面薄片2的肌膚對向面上。
再者,不織布20具有凸部區域23A和凹部區域24A,該凸部區域23A係從上述凸部23的第2面2b到第1面2a延伸存在於厚度方向T,該凹部區域24A係從上述凹部24的第2面2b到第1面2a延伸存在於厚度方向T,該凹部區域24A係第1纖維層21的棉C的含量比凸部區域23A更少,因此,在厚度薄且特別容易產生上述棉C的脫落或排泄液的滲出的凹部區域24A,除了第1纖維層21內的棉C脫落到外部的可能性降低以外,由於棉C所保持的排泄液的量本身也變少,使得該排泄液不易滲出到表面薄片2的肌膚對向面上(即,不織布20的第2面2b上)。
因而,本實施形態的不織布20具備良好的肌膚觸感,並且內部的棉C不易脫落,且能形成對穿用者的肌膚不易賦予濕潤感的表面薄片2(透液性薄片)。
此處,本說明書中,凸部區域及凹部區域各個的棉含量,例如,能以下述方式獲得。即,(1)預先從以105℃乾燥1小時後的不織布切出作為對象的區域的採樣後,測定該採樣的初期質量(g)。(2)將採樣在70%的硫酸中浸漬1小時使棉溶解。(3)將硫酸浸漬後的採樣邊在布赫納漏斗上吸引邊以約6公升的水洗淨後,進一步,以約1公升的純水洗淨。(4)將洗淨後的採樣以105℃乾燥2小時後,測定採樣的處理後質量(g)。(5) 從上述採樣的初期質量減去採樣的處理後質量,藉此算出採樣的含棉質量(g),進一步,將所得的含棉質量換算成每單位平面觀看面積的質量,藉此能獲得上述棉含量。
因而,上述凸部區域及凹部區域各個的棉含量的大小關係,可在求出各區域的棉含量後,將該等比較而獲得。此外,上述棉含量的測定係在任意相異的5個部位進行測定,採用其平均值。
且,本說明書中,凸部和凹部係以下述方式區劃。即,如圖4所示,將不織布的第1面作為下方側且將不織布放置於水平面上時,第2面的高度係將最高部分作為凸部的「最高部」,第2面的高度係將最低部分作為凹部的「最深部」,在將該等最高部和最深部的高度的差d予以2等分之位置(即,從最高部及最深部的厚度方向的距離各自為d/2的位置)比擴大的假想基準水平面PB
更朝上方側突出的部分為「凸部」,更朝下方側凹陷的部分為「凹部」。
此外,後述凸部的「頂部」(參照圖4的「頂部231」),係指含有上述最高部且從該最高部起的厚度方向的距離為凸部全體的高度(即,d/2)的3%以內的部分,凹部的「底部」(參照圖4的「底部241」),含有上述最深部且從該最深部起的厚度方向的距離,係指凹部全體的深度(即,d/2)的3%以內的部分。
再者,如圖4所示,本說明書中,將從凸部的第2面到第1面沿著厚度方向延伸存在的區域稱為「凸部區域」,將從凹部的第2面到第1面沿著厚度方向延伸存在的區域稱為「凹部區域」。
而且,如圖3所示,在上述不織布20,複數個凸部23形成為在第1方向D1
連續地延伸的複數條畝部,複數個凹部24係在與第1方向D1
正交的第2方向D2
,與畝部相鄰(即,位於在第2方向D2
相鄰的畝部之間),且形成為在第1方向D1
連續地延伸的複數條溝部。不織布20由於具備這種特定的畝溝構造,因此,厚度方向T的緩衝性優異,能發揮良好的肌膚觸感,此外能使排泄液沿著畝部及溝部延伸的第1方向D1
(即,表面薄片2的長邊方向L)擴散,而能為使用後即棄式紙尿褲1帶來優異的吸收性能。
此外,本發明中,不織布的凹凸構造(即,具有複數個凸部及凹部之構造)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般的畝溝構造,只要是能展現良好的肌膚觸感者,可採用任意的凹凸構造。作為這種凹凸構造,例如可舉出,由複數列凸部和複數列凹部所構成的凹凸構造,該複數列凸部係在第1方向間歇地延伸且排列在第2方向,該複數列凹部係在第2方向相鄰的凸部之間在第1方向間歇地延伸;由半球狀或圓柱狀的複數個凸部、及位於相鄰的凸部之間的複數個凹部所構成的凹凸構造等。
本發明中,不織布的凸部及凹部的具體構造,只要是能展現良好的肌膚觸感者則未有特別限制,例如,凸部的高度(即,從上述假想基準水平面PB
到最高部的厚度方向的距離)在0.1mm~3.0mm的範圍內,凹部的深度(即,從上述假想基準水平面PB
到最深部的厚度方向的距離)在0.1mm~3.0mm的範圍內,進一步,複數個凸部的間距(即,相鄰的2個凸部的最高部彼此的間隔)在0.5 mm~ 5.0mm的範圍內。
且,於不織布的凹凸構造為畝溝構造的情形,凸部的寬度(即,凸部的第2方向的長度成為最長的部分之第2方向的長度)例如在0.1mm~5.0mm的範圍內,凹部的寬度(即,凹部的第2方向的長度成為最長的部分之第2方向的長度)例如在0.1mm~5.0mm的範圍內。此外,可藉由掃描型電子顯微鏡等放大觀察手段放大觀察無加壓狀態下的不織布,從其平面照片或平面圖像測定該等凸部及凹部的間距或寬度。
且,上述實施形態中,不織布20具有作為表面薄片2的非肌膚對向面的第1面2a大致平坦的表面構造。因此,不織布20可更寬廣地確保與配置在表面薄片2的非肌膚對向面側的吸收體4的接觸面積,將透過表面薄片2的排泄液更有效率地、更確實地移動到吸收體4。且,若不織布20的第1面2a具有這種大致平坦的表面構造,則因為能在凸部區域23A確保充分的厚度,而具有上述第1纖維層21所含有的棉C更不易脫落的優點。
此外,本發明中,不織布的第1面的表面構造不限定於這種態樣,例如不織布的第1面亦可具有,在厚度方向與第2面側的凸部相對應的部分係朝向第2面側凹陷的表面構造。若不織布的第1面具有這種表面構造,則凹陷的部分朝向上述第2面側成為空隙部,除了能發揮更良好的緩衝性以外,該空隙部發揮作為表面薄片和吸收體之間的間隔壁的功能,與吸收體的接觸面積亦變小,因此有吸收體所吸收及保持的排泄液更加不易滲出到表面薄片的肌膚對向面(即,不易產生再潮濕)的優點。
在不織布形成如上述凹凸構造的方法未有特別限定,例如可採用,在形成不織布之前的纖維網連續地噴吹氣體(例如,空氣等)的方法(以下,亦有稱為「氣體噴吹法」)或利用齒輪加工的方法(以下,亦有稱為「齒輪加工法」),利用真空成形或壓縮成形的方法等任意的賦形方法。其中亦有,從將凹凸構造予以賦形,並且使第1纖維層所含有的棉容易偏在(即,容易將第1纖維層所含有的棉含量,控制成凹部區域的含量比凸部區域的含量更少)此點來看,氣體噴吹法為佳。
以下,使用上述實施形態的不織布20更詳細地說明構成本發明的不織布的各纖維層。
[第1纖維層]
本發明的不織布中,第1纖維層係形成作為該不織布所適用的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薄片的非肌膚對向面的第1面,且由含有棉和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纖維層構成。該第1纖維層所含有的棉未有特別限制,例如,可使用纖度在1.0dtex~15dtex的範圍內,纖維長度在5mm~40mm的範圍內的棉等。其中亦有,纖維長度20mm以上的棉係積層第1纖維層和第2纖維層時,棉纖維的一部分容易伸入第2纖維層的內部,進一步,伸入該第2纖維層的內部的棉纖維在第1纖維層和第2纖維層之間成為橋接,而能使不織布全體的透液性提升,因此可適當地使用。且,使纖維長度20 mm以上的棉(以下,稱為「長纖維棉」)、纖維長度10mm以下的棉(以下,亦有稱為「短纖維棉」)混合的混合棉,除了可藉由長纖維棉使不織布的透液性提升以外,可藉由短纖維棉使不織布的蓬鬆度增大,因此特別可適用。
第1纖維層的棉含量未有特別限制,但從吸水性、保水性或柔軟性等來看,例如在1質量%~70質量%的範圍內,較佳為在2質量%~30質量%的範圍內。
而且,本發明中,不織布的第1纖維層所含有的棉,必須以凹部區域的含量比凸部區域的含量少的方式偏在第1纖維層內。若棉如此地偏在第1纖維層內,除了棉從厚度薄的凹部區域的第1面側及第2面側脫落的可能性降低以外,棉所保持的排泄液的量本身也變少,因此該排泄液不易滲出到不織布的表面上。
如上述般,使棉偏在第1纖維層內的手段未有特別限制,例如可利用上述氣體噴吹法。具體而言,在將棉大致均等地分散混合於第1纖維層用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而成的第1纖維網上,重疊由第2纖維層用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構成的第2纖維網以作為積層纖維網,邊搬送該積層纖維網邊從複數個噴射口噴吹既定溫度及既定壓力的氣體(例如,空氣等)到該積層纖維網的第2纖維網側的表面(即,第2面),藉此使各纖維網內及各纖維網間的纖維彼此交絡且在積層纖維網形成複數個凹部,並且在該凹部的下方側的區域(即,凹部區域),將第1纖維網所含有的棉吹飛或移動到與凹部相鄰的凸部的下方側的區域(即,凸部區域)側後(即,使第1纖維網所含有的棉偏在化後),將該積層纖維網搬送到熱風方式的加熱裝置,在該加熱裝置藉由熱可塑性樹脂纖維將各纖維網內及各個纖維網間的纖維彼此熔著,能獲得由上述般的棉偏在的第1纖維層和不含棉的第2纖維層所構成的不織布。根據利用該氣體噴吹法的手段,僅調節噴吹到積層纖維網的氣體的壓力(噴射壓)或噴射口徑等噴射條件,即可容易地實現第1纖維層所含有的棉的偏在化,因此特別適合使用。
此外,作為使上述般的棉偏在第1纖維層內的其他手段,例如,可利用上述齒輪加工法。具體而言,預先使將棉偏在配置的第1纖維網和由熱可塑性樹脂纖維構成的第2纖維網重疊,製作積層纖維網後,以一對齒輪加工輥夾入該積層纖維網的兩面,藉由局部地按壓棉的配合量少的部分,能邊在積層纖維網形成複數個凹部,邊獲得由上述般的棉偏在的第1纖維層和不含棉的第2纖維層所構成的不織布。
且,本發明中,第1纖維層所含有的棉係以各個棉纖維靠近聚集所形成的凝聚物亦即纖維塊的形態,分散於由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集合體構成的基質中為佳。
此處,圖5係圖4的剖視圖中的不織布20的構成纖維的態樣之模型示意圖,圖6係由圖5的VI線圍繞的部分的放大圖。
如圖5所示,不織布20係棉的纖維塊CB在第1纖維層21內分散於由熱可塑性樹脂纖維F1
的集合體構成的基質中。如此地,若棉的纖維塊分散於不織布的第1纖維層內,則即使從位於藉由該不織布形成的表面薄片(透液性薄片)的非肌膚對向面側的吸收體,將該吸收體所保持著的排泄液以濕氣釋出,仍可將被釋出的濕氣集中地(點狀地)吸收及保持在上述第1纖維層內的棉的纖維塊,因此,從吸收體釋出的濕氣(排泄液)更加不易滲出到表面薄片的肌膚對向面上。
再者,在上述不織布20,凹部24係如圖4及圖5所示,具有底部241和從該底部241朝向凸部23延伸存在的側壁部242,凹部區域24A在側壁部區域242A含有上述棉的纖維塊CB,該側壁部區域242A係從上述側壁部242的第2面2b到第1面2a在厚度方向T延伸存在。如此地,上述不織布20係在上述側壁部區域242A以纖維塊CB的形態含有棉C,該側壁部區域242A係與即使在凹部區域24A中也是厚度最薄、最容易產生上述棉C脫落或排泄液滲出的底部區域241A(即,從凹部24的底部241的第2面2b到第1面2a在厚度方向T延伸存在的區域)相鄰,進一步,該纖維塊CB除了蓬鬆度比纖維(棉C)以分散狀態存在的形態(即,各個纖維單獨存在的形態)更大以外,由於容易吸收及保持排泄液,因此這種含有棉的纖維塊CB的不織布20,係以更確實地抑制凹部區域24A中的棉C脫落到外部,並且使排泄液優先地吸收及保持在側壁部區域242A內的棉的纖維塊CB的方式,特別能使來自底部區域241A的排泄液的滲出更加不易產生。
此外,本說明書中,如圖4所示,凹部的側壁部係指從凹部的底部到上述假想基準水平面PB
(即,到凸部和凹部的境界為止)延伸存在的部分。
且,在上述不織布20,棉的纖維塊CB係如圖5所示,在第1纖維層21,從上述凸部區域23A橫跨到凹部區域24A而存在。如此地,若棉的纖維塊CB在第1纖維層21從凸部區域23A橫跨凹部區域24A而存在,則在相對地纖維密度高的凹部區域24A,能藉由第1纖維層21內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F1
等而確實地支撐棉的纖維塊CB,此外在相對地纖維密度低的凸部區域23A,當振動等物理性負載施加在不織布20使得纖維塊CB移動時,能確保可容許該纖維塊CB的動作的微小空間(換言之,能邊對應振動等物理性負載邊支撐棉的纖維塊CB),因此上述不織布20即使在振動等物理性負載容易施加的環境下,仍能更確實地使棉C的脫落不易產生。此外,關於上述凸部區域和凹部區域的纖維密度,一般而言,若對在面方向具有均等的纖維密度的纖維網形成凹凸構造,則在厚度變薄的凹部區域相對地纖維密度變高,在維持厚度(換言之,相對地厚度變高)的凸部區域相對地纖維密度變低。
再者,在上述不織布20,從凸部區域23A橫跨凹部區域24A而存在的棉的纖維塊CB,如圖5所示,係存在於凸部區域23A的部分的第2方向D2
的長度比存在於凹部區域24A的部分的第2方向D2
的長度更長。如此地,在從不織布20的凸部區域23A橫跨凹部區域24A而存在的棉的纖維塊CB,若存在於凸部區域23A的部分的第2方向D2
的長度比存在於凹部區域24A的部分的第2方向D2
的長度更長,則如上述般更加不易產生棉C的脫落,並且也能藉由棉的纖維塊CB使排泄液(更具體而言,藉由存在於棉的纖維塊CB的凸部區域23A的部分)優先地吸收及保持在凸部區域23A內,而能使來自上述凹部區域24A的排泄液的滲出更加不易產生。
此外,存在於纖維塊各區域的部分的第2方向的長度,例如藉由掃描型電子顯微鏡進一步放大觀察作為對象的區域的剖面,可藉由測定存在於該區域的部分的第2方向的長度而獲得。
且,本發明中,棉的纖維塊在第1纖維層偏在靠近厚度方向的第1面側為佳。如此地若棉的纖維塊在第1纖維層偏在靠近厚度方向的第1面側,則在將不織布使用於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薄片時,棉的纖維塊存在於進一步從透液性薄片的肌膚對向面(即,不織布的第2面)分離的位置,即使該棉的纖維塊保持著排泄液,亦不易進一步滲出到透液性薄片的肌膚對向面。
再者,在上述不織布20,如圖5及圖6所示,棉的纖維塊CB的一部分係從不織布20的第1面2a露出(參照圖6的纖維塊CB的「露出部CBd
」)。如此地若棉的纖維塊CB的一部分從第1面2a露出,則從藉由該不織布20形成的表面薄片2的非肌膚對向面(即,不織布20的第1面2a)露出的纖維塊CB的一部分(更具體而言,如圖6所示,纖維塊CB的露出部CBd
所含有的棉纖維Cd
)形成橋接,可使排泄液容易移動到位於該表面薄片2的非肌膚對向面側的吸收體4。藉此,上述不織布20除了能讓用後即棄式紙尿褲1的吸收性進一步提升以外,亦能使再潮濕更不易產生,因此,對穿用者的肌膚更不易賦予濕潤感。
再者,如此地棉的纖維塊的一部分從第1面露出的情形,係棉的纖維的一部分的剖面形狀為扁平形狀為佳。若棉纖維的一部分的剖面形狀為扁平形狀,則將不織布使用於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薄片時,從透液性薄片的非肌膚對向面(即,不織布的第1面)露出的纖維塊的一部分所含有的棉纖維(參照圖6的露出部CBd
所含有的「棉纖維Cd
」),容易以更寬廣的接觸面積接觸於位於透液性薄片的非肌膚對向面側的吸收體等構件,而能使排泄液更有效率地移動到吸收體等構件。
且,在本發明的不織布,棉的纖維塊具備具有塊部和擴散纖維部的特定構造為特佳,該塊部係棉的纖維凝聚而成,該擴散纖維部係由邊從該塊部朝向第1面側在面方向擴張邊延伸的複數個棉的纖維所構成。此處,圖7係本發明的另一實施形態的不織布20’與圖5對應之圖。此外,與上述實施形態的不織布20相異的構成以外的構成,基本上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說明。
如圖7所示,在本發明的另一實施形態的不織布20’,第1纖維層21所含有的棉的纖維塊CB具備具有塊部BP和擴散纖維部DP的特定構造,該塊部BP係棉C的纖維凝聚而成,該擴散纖維部DP係由邊從該塊部BP朝向第1面2a側在面方向擴張邊延伸的複數個棉C的纖維所構成。在該不織布20’,棉的纖維塊CB具備具有上述塊部BP和擴散纖維部DP的特定構造,因此上述擴散纖維部DP的棉纖維和第1纖維層21內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F1
互相纏繞,或伸入熱可塑性樹脂纖維F1
的纖維間而發揮固定效果,能使上述棉的纖維塊CB更確實地不易從第1面2a側脫落。再者,該不織布20’能將被供給到藉由該不織布20’形成的表面薄片2的肌膚對向面且透過厚度方向T而來的排泄液,集中地(點狀地)吸收及保持在上述棉的纖維塊CB的塊部BP,並且在擴散纖維部DP,邊使保持在上述塊部BP的排泄液在表面薄片2的面方向擴散邊移動到厚度方向T的非肌膚對向面側(即,不織布20’的第1面2a側),因此能使排泄液從更廣範圍的區域移動到吸收體4,並且能使排泄液更加不易產生從該表面薄片2的非肌膚對向面側朝肌膚對向面側的回流,進而使排泄液更加不易產生滲出(再潮濕)到表面薄片2的肌膚對向面上。
接著,說明第1纖維層所含有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
本發明中,第1纖維層所含有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只要是由熱可塑性樹脂構成的纖維則未有特別限制,作為該熱可塑性樹脂,例如可舉出:聚乙烯(PE)、聚丙烯(PP)、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等烯烴系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乳酸(PLA)等聚酯系樹脂;6-尼龍等聚醯胺系樹脂等眾所周知的樹脂,該等樹脂可單獨使用,亦可二種類以上的樹脂併用。
且,由這種熱可塑性樹脂構成的纖維構造未有特別限制,例如可舉出:PET/PE等芯鞘型纖維、並列型纖維、島/海型纖維等複合纖維;中空型纖維;扁平、Y字形、C字形等異形剖面型纖維等,具有該等構造的纖維可單獨使用,亦可二種類以上的纖維併用。
第1纖維層所含有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纖度未有特別限制,從不織布的強度、柔軟性、肌膚觸感或透液性等來看,通常在0.6dtex~8.8dtex的範圍內,較佳在1.1dtex~4.6dtex的範圍內。且,該第1纖維層所含有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纖度比後述第2纖維層所含有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纖度(纖維徑)小為佳。如此地,若第1纖維層所含有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纖度比第2纖維層所含有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小,則第1纖維層所含有的纖度小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與相同的第1纖維層所含有的棉或第2纖維層所含有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容易互相纏繞,因此不易產生隨著棉和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解離所致之第1纖維層的分裂或各纖維層間的層間剝離,即使不織布是含有棉作為構成成分者,仍能發揮優異的強度或形狀保持性。
且,第1纖維層所含有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纖維長度只要不阻礙本發明的效果則未有特別限制,但從不織布的強度、柔軟性或透液性等來看,通常在20mm ~100mm的範圍內,較佳在30mm~65mm的範圍內。該熱可塑性樹脂纖維亦可被施加親水化處理,作為該親水化處理,例如可舉出利用界面活性劑或親水劑等處理(例如,將界面活性劑混入纖維內部、將界面活性劑塗布到纖維表面等)等。
本發明中,第1纖維層所含有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含量只要不阻礙本發明的效果則未有特別限制,從不織布的強度或柔軟性等來看,例如在30質量%~99質量%的範圍內,較佳在70質量%~98質量%的範圍內。此外,第1纖維層在不阻礙本發明的效果的範圍內,亦可含有棉及熱可塑性樹脂纖維以外的纖維或任意添加劑等。
[第2纖維層]
接著,說明構成本發明的不織布的第2纖維層。
在本發明的不織布,第2纖維層形成作為該不織布所適用的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薄片的肌膚對向面的第2面,藉由含有熱可塑性樹脂纖維且不含棉的纖維層構成。該第2纖維層所含有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只要是由熱可塑性樹脂構成的纖維則未有特別限制,但由具有疏水性的熱可塑性樹脂構成的纖維,亦即以疏水性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為佳。若以這種疏水性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構成形成不織布的第2面(即,該不織布所適用的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薄片的肌膚對向面)的第2纖維層,則有直接接觸穿用者肌膚之可能性的第2纖維層變得不易吸收及保持排泄液或濕氣,因此,能對穿用者的肌膚更加不易賦予濕潤感。
此處,本說明書的「疏水性」係指不易與水融合或不易保持水分的性質,例如是指與離子交換水的接觸角為80˚~100˚左右者。此外,離子交換水的接觸角,例如可藉由日本特開2005-324010號公報的「初期接觸角的測定」所記載的方法測定。
第2纖維層所含有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可使用與作為上述第1纖維層所含有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所例示的纖維同樣者,從各纖維層間的纖維彼此互相纏繞的容易度來看,使用與上述第1纖維層所含有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相同的纖維(即,由與第1纖維層所含有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相同的材質(樹脂)構成,具有相同的纖維長度及相同的構造的纖維等)為佳。
且,第2纖維層所含有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纖度未有特別限制,但從不織布的強度、柔軟性、肌膚觸感或透液性等來看,通常在0.6dtex~8.8dtex的範圍內,較佳在1.1dtex~4.6dtex的範圍內。再者,該第2纖維層所含有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纖度比上述第1纖維層所含有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及棉的各纖度更大為佳。如此地若第2纖維層所含有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纖度比第1纖維層所含有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及棉的各纖度更大,則相對地纖度小的第1纖維層所含有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和棉,在第1纖維層內或與第2纖維層所含有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容易互相纏繞,因此隨著棉和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解離所致之第1纖維層的分裂或各纖維層間的層間剝離不易產生,即使不織布是含有棉作為構成成分者,亦能發揮優異的強度或形狀保持性。再者,第2纖維層所含有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纖維間距離比第1纖維層所含有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及棉的纖維間距離,容易相對地變小,因此,第1纖維層所含有的纖維(特別是棉),除了不易通過第2纖維層脫落到第2面側(即,棉不易脫落到外部)上以外,亦更不易產生再潮濕。
此外,纖維的纖度係使用掃描型電子顯微鏡放大觀察作為對象的纖維的剖面形狀以測定纖維的剖面積,而可從該剖面積和纖維的比重(即,纖維的構成成分的比重)算出。
且,本發明中,第2纖維層在不阻礙本發明的效果的範圍內,亦可含有上述熱可塑性樹脂纖維以外的纖維或任意添加劑等。
再者,本發明中,構成不織布的各纖維層的基重只要不阻礙本發明的效果則未有特別限制,但從不織布的強度、柔軟性或吸收性等來看,分別例如在1g/m2
~60 g/m2
的範圍內,較佳在10g/m2
~30g/m2
的範圍內。作為不織布全體的基重,亦為只要不阻礙本發明的效果則未有特別限制,通常在10g/m2
~100g/m2
的範圍內,較佳在15g/m2
~75g/m2
的範圍內,更佳在20g/m2
~50g/m2
的範圍內。進一步,不織布的厚度亦只要不阻礙本發明的效果則未有特別限制,通常在0.1mm~5mm的範圍內,較佳在0.5 mm~3mm的範圍內,更較佳在0.8mm~2mm的範圍內。
此外,本發明的不織布所適用的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薄片不限定於上述表面薄片,例如,配置在表面薄片和吸收體之間的中間薄片等亦可。再者,本發明的不織布所適用的吸收性物品亦不限定於上述用後即棄式紙尿褲,本發明的不織布可適用於(輕)失禁墊、衛生棉、衛生護墊等各種吸收性物品。
且,本發明中,不織布的形態未有特別限定,例如上述不織布被捲繞成卷狀而成的不織布卷的形態亦可。
[不織布卷]
以下,本發明的不織布卷的較佳實施形態係邊參照圖式邊詳細地說明。此處,圖8係不織布20被捲繞成卷狀而成的不織布卷200的立體圖。
如圖8所示,本發明的再另一實施形態中,藉由上述實施形態的不織布20被捲繞成卷狀而形成不織布卷200。該不織布卷200由於使用即使被施加摩擦或振動等物理性負載,內部的棉亦不易脫落到外部的不織布20,因此,可提供該不織布20,作為抑制棉的脫落並且適應如上述用後即棄式紙尿褲1般的吸收性物品的高速生產(即,容易被施加摩擦或振動等物理性負載的條件下的生產)的資材。
且,本發明中,不織布卷較佳為不織布的第1面為製造時接觸於網狀支撐體之面即網狀面為佳。如此地,若不織布的第1面為相對地纖維密度高的網狀面,則在不織布的製造過程中將不織布捲繞成卷狀時或在吸收性物品的製造過程中將不織布從不織布卷送出時,即使在厚度方向重疊的不織布彼此摩擦,纖維密度高的第1面(網狀面)的表面構造不易變化,能使第1纖維層所含有的棉不易從第1面側脫落。
此外,本發明的不織布或不織布卷不受上述各實施形態等限制,在不超出本發明的目的、宗旨的範圍內,可適當組合、替代或變更等。且,本說明書中,「第1」、「第2」等序數係為了區別附加有該序數之事項者,並非指各事項的順序、優先度或重要度等者。
1:用後即棄式紙尿褲(吸收性物品)
2:表面薄片(透液性薄片)
2a:第1面
2b:第2面
20、20’:不織布
21:第1纖維層
22:第2纖維層
23:凸部
231:頂部
23A:凸部區域
24:凹部
241:底部
242:側壁部
24A:凹部區域
241A:底部區域
242A:側壁部區域
200:不織布卷
3:背面薄片(不透液性薄片)
4:吸收體
5:側薄片
6:伸縮構件
7:連結帶
II、II’:圖1的標示線
C:棉
CB:纖維塊
CBd:露出部
Cd:棉纖維
D1:第1方向
D2:第2方向
F1、F2:熱可塑性樹脂纖維
PB:假想基準水平面
L:長邊方向
T:厚度方向
W:寬度方向
圖1係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中的將不織布20作為表面薄片2使用的用後即棄式紙尿褲1的俯視圖。
圖2係用後即棄式紙尿褲1的沿著圖1中的II-II’線的剖面之部分剖視圖。
圖3係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中的不織布20的部分立體圖。
圖4係不織布20的沿著圖3中的IV-IV’線的剖面之剖視圖。
圖5係圖4的剖視圖中的不織布20的構成纖維的態樣之模型示意圖。
圖6係圖5的由VI線圍繞的部分之放大圖。
圖7係本發明的另一實施形態中的不織布20’與圖5對應之圖。
圖8係不織布20被捲繞成卷狀而成的不織布卷200的立體圖。
1‧‧‧用後即棄式紙尿褲(吸收性物品)
2‧‧‧表面薄片(透液性薄片)
4‧‧‧吸收體
5‧‧‧側薄片
6‧‧‧伸縮構件
7‧‧‧連結帶
II、II’‧‧‧圖1的線
L‧‧‧長邊方向
W‧‧‧寬度方向
Claims (11)
- 一種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薄片用不織布,係具有在厚度方向相對向的第1面及第2面: 前述不織布係由第1纖維層和第2纖維層構成,該第1纖維層係形成作為前述透液性薄片的非肌膚對向面的前述第1面,含有棉及熱可塑性樹脂纖維,該第2纖維層係形成作為前述透液性薄片的肌膚對向面的前述第2面,含有熱可塑性樹脂纖維且不含棉;且前述不織布具備複數個凸部和複數個凹部,該複數個凸部係從前述第1面朝向前述第2面的方向突出,該複數個凹部係從前述第2面朝向前述第1面的方向凹陷, 進一步,前述不織布具有凸部區域和凹部區域,該凸部區域係從前述凸部的前述第2面到前述第1面延伸存在於前述厚度方向,該凹部區域係從前述凹部的前述第2面到前述第1面延伸存在於前述厚度方向,前述凹部區域為前述第1纖維層的棉含量比前述凸部區域少。
- 如請求項1之不織布,其中,前述凹部具有底部及從該底部朝向前述凸部延伸存在的側壁部,前述凹部區域係在從前述側壁部的前述第2面到前述第1面延伸存在於前述厚度方向的側壁部區域,含有前述棉的纖維塊。
- 如請求項2之不織布,其中,前述凸部係在第1方向延伸的畝部,前述凹部係溝部,在與前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該溝部與前述畝部相鄰且在前述第1方向延伸,前述棉的纖維塊係在前述第1纖維層從前述凸部區域橫跨前述凹部區域存在。
- 如請求項3之不織布,其中,從前述凸部區域橫跨到前述凹部區域存在的前述棉的纖維塊,係存在於前述凸部區域的部分之第2方向的長度比存在於前述凹部區域的部分之第2方向的長度更長。
- 如請求項2~4中任一項之不織布,其中,在前述第1纖維層,前述棉的纖維塊係偏在前述厚度方向的靠近第1面側。
- 如請求項2之不織布,其中,前述棉的纖維塊係一部分從前述第1面露出。
- 如請求項6之不織布,其中,前述棉係纖維的一部分的剖面形狀為扁平形狀。
- 如請求項2之不織布,其中,前述棉的纖維塊具有:棉的纖維凝聚成的塊部,及由邊從前述塊部朝向第1面側在面方向擴張且邊延伸的複數個棉的纖維所構成的擴散纖維部。
- 如請求項1之不織布,其中,前述第2纖維層所含有的前述熱可塑性樹脂纖維,係纖度比前述第1纖維層所含有的前述熱可塑性樹脂纖維及前述棉的各個纖度更大。
- 一種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薄片用不織布卷,係請求項1~9中任一項之不織布被捲繞成卷狀而成。
- 如請求項10之不織布卷,其中,前述不織布的第1面為網狀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97740 | 2017-10-11 | ||
JP2017197740A JP6429971B1 (ja) | 2017-10-11 | 2017-10-11 | 吸収性物品の液透過性シート用の不織布及び不織布ロール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922193A TW201922193A (zh) | 2019-06-16 |
TWI763882B true TWI763882B (zh) | 2022-05-11 |
Family
ID=64480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123793A TWI763882B (zh) | 2017-10-11 | 2018-07-10 | 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薄片用不織布及不織布卷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429971B1 (zh) |
TW (1) | TWI763882B (zh) |
WO (1) | WO201907364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050128B2 (ja) * | 2020-08-25 | 2022-04-07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JPWO2023119592A1 (zh) * | 2021-12-23 | 2023-06-29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050340A1 (ja) * | 2012-09-28 | 2014-04-03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WO2014054649A1 (ja) * | 2012-10-03 | 2014-04-10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TW201622669A (zh) * | 2014-10-17 | 2016-07-01 | Kao Corp | 吸收性物品 |
TW201713293A (zh) * | 2015-08-24 | 2017-04-16 | Kao Corp | 不織布及具備其之吸收性物品 |
US20170259524A1 (en) * | 2016-03-11 | 2017-09-14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Nonwoven Material Having Discrete Three-Dimensional Deformations With Improved Protrusion Dimensions After Compressio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50624U (ja) * | 1992-12-21 | 1994-07-12 | 新王子製紙株式会社 | 使い捨ておむつ等の衛生材料の表面材 |
JP3734407B2 (ja) * | 2000-06-19 | 2006-01-11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JP6214598B2 (ja) * | 2015-05-29 | 2017-10-18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
2017
- 2017-10-11 JP JP2017197740A patent/JP6429971B1/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6-29 WO PCT/JP2018/024928 patent/WO201907364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07-10 TW TW107123793A patent/TWI763882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050340A1 (ja) * | 2012-09-28 | 2014-04-03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WO2014054649A1 (ja) * | 2012-10-03 | 2014-04-10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TW201622669A (zh) * | 2014-10-17 | 2016-07-01 | Kao Corp | 吸收性物品 |
TW201713293A (zh) * | 2015-08-24 | 2017-04-16 | Kao Corp | 不織布及具備其之吸收性物品 |
US20170259524A1 (en) * | 2016-03-11 | 2017-09-14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Nonwoven Material Having Discrete Three-Dimensional Deformations With Improved Protrusion Dimensions After Compression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429971B1 (ja) | 2018-11-28 |
WO2019073643A1 (ja) | 2019-04-18 |
JP2019069089A (ja) | 2019-05-09 |
TW201922193A (zh) | 2019-06-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S2783274T3 (es) | Materiales no tejidos de fibra cortada cardada | |
TWI566752B (zh) | Absorbent items | |
ES2970791T3 (es) | Estructuras fibrosas cohesionadas por chorro de agua | |
JP5111952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TWI816817B (zh) | 吸收性物品 | |
EP3470034B1 (en) | Absorbent article | |
US20120220971A1 (en) | Absorbent article | |
TWM479732U (zh) | 吸收性物品 | |
EP3357469B1 (en) | Absorbent article | |
EP3747417B1 (en) | Absorbent body,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absorbent article | |
CN112912045B (zh) | 吸收性物品 | |
US9149395B2 (en) | Liner for incontinence | |
JP4925867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TWI763882B (zh) | 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薄片用不織布及不織布卷 | |
WO2015046589A1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2020081761A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7190883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3201136U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2020081757A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2019043103A (ja) | 積層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吸収性物品 | |
JP6222627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7362451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7028535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2022054089A (ja) | 使い捨ておむつ | |
JP2021083950A (ja) | 吸収性物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