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3237B - 煙感測器 - Google Patents
煙感測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53237B TWI753237B TW108109478A TW108109478A TWI753237B TW I753237 B TWI753237 B TW I753237B TW 108109478 A TW108109478 A TW 108109478A TW 108109478 A TW108109478 A TW 108109478A TW I753237 B TWI753237 B TW I753237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emitting element
- emitting
- sensing
- receiv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9000000779 smok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8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0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01 electroluminesc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2447 hatch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lead(0) Chemical compound [Pb]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38631 Hexapod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77 insect repell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61 pathw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7/00—Fire alarms; Alarms responsive to explosion
- G08B17/10—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 G08B17/103—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using a light emitting and receiving device
- G08B17/107—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using a light emitting and receiving device for detecting light-scattering due to smok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re-Detection Mechanism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雖達成感測精度之提高仍能抑制雜散光之增加的煙感測器。感測殼體(7)包圍感測空間(Sp1)。發光元件(4)向感測空間(Sp1)輸出光。受光元件配置在來自發光元件(4)之直射光不射入且因感測空間(Sp1)內之煙產生之散射光射入的位置。發光元件支架(8)保持發光元件(4)。發光元件支架(8)具有來自發光元件(4)之光通過的發光引導件(84)。發光引導件(84)包含:向發光元件(4)開口之射入口(805)、向感測空間(Sp1)開口之射出口(804)及發光側周面(806)。發光側周面(806)在射入口(805)與射出口(804)之間包圍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發光側周面(806)相對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向射出口(804)側傾斜。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大致關於煙感測器,更詳而言之係關於藉由用受光元件接受由發光元件輸出之光來感測煙的煙感測器,且由發光元件輸出之光因流入感測空間之煙而散射。
文獻1(JP2010-40009A)記載由發光元件(照明元件)將光照射在進入感測空間(感煙區域)之煙,接著用受光元件接受因該煙產生之散射光,藉此感測煙之煙感測器。
文獻1記載之煙感測器係在被多數迷宮式壁包圍之感測空間中,使煙可由藉由迷宮式壁之間隙形成的煙流入路流入感測區域。此外,迷宮式壁具有不因來自外部之光使煙感測機能不穩定且不使外光通過煙流入路進入的外光遮斷作用。在文獻1中,收容發光元件及受光元件之煙感測體呈大致圓形。另外,在文獻1中,藉由使發光元件及受光元件之後部(即與感測空間相反側之端部)突出,形成寬廣之感測空間。
在文獻1記載之構造中,例如,因為污垢及異物侵入包圍感測空間之感測殼體(煙感測體)等,所以在感測殼體之內面,由發光元件輸出之光的一部份可能會向受光元件反射。結果,有時不僅因感測空間內之煙產生的散射光,在感測殼體內面之反射光亦射入受光元件,因此雜散光可能增加。
本揭示係鑑於上述理由作成,且目的在於提供雖達成感測精度之提高仍能抑制雜散光之增加之煙感測器。
本揭示一態樣之煙感測器具有:感測殼體、發光元件、受光元件及發光元件支架。前述感測殼體包圍感測空間。前述發光元件向前述感測空間輸出光。前述受光元件配置在來自前述發光元件之直射光不射入且因前述感測空間內之煙產生之散射光射入的位置。前述發光元件支架保持前述發光元件。前述感測殼體包含使前述煙通過且抑制光透過之壁構造。前述發光元件支架具有來自發光元件之光通過的發光引導件。發光引導件包含:向前述發光元件開口之射入口、向前述感測空間開口之射出口及發光側周面。前述發光側周面在前述射入口與前述射出口之間包圍前述發光元件之光軸。前述發光側周面相對前述發光元件之前述光軸向前述射出口側傾斜。
1、1A、1B、1C、1D、1E:煙感測器
2:框體
3:壁構造
4:發光元件
5:受光元件
7:感測殼體
8:發光元件支架
9:受光元件支架
10:感測塊
20:電路塊
21:第一蓋
22:第二蓋
23:開口部
30:小片
31:內側面
32:外側面
33:煙通過孔
41:光射出面
42:背面
43:底面
61:聲音輸出部
62:電池
63:螺絲
70:遮光構造
71:第一殼體
72:第二殼體
73:底板
74:遮光壁
75:(第一)遮光肋
75a、724a:傾斜部
76:輔助遮光壁
81:第一支架
82:第二支架
83:發光保持部
84:發光引導件
91:受光保持部
92:受光引導件
201:印刷配線板
202:電子零件
211:第一主板
212:第一周壁
213:電路區域
214:第一音響區域
215:按鈕
216:溝
217:音孔
221:第二主板
222:第二周壁
223:收容區域
224:第二音響區域
225:電池區域
226:分隔件
301、302:端緣
303:凹曲面
401、501:本體部
402、502:引線端子
403:發光部
404:引線部
411:平坦部
412:凸部
503:金屬蓋
700:內面
711、712:爪
721:上板
722:周壁
723:窗孔
724:(第二)遮光肋
725:(第二)內底面
731:(第一)內底面
741、742:小壁
801:通線孔
802:遮光片
803:定位面
804:射出口
805:射入口
806:發光側周面
901:導入口
902:取出口
903:受光側周面
Ax1、Ax2:光軸
A1:照射區域
A2:受光區域
A3:感測區域
C1:中心線
L1、L2:突出量
Op1、Op2、Op3、Op4、Op5:通路
Pr1、Pr2:拋物線
P1:中心點
P11、P12:基準點
Sp1:感測空間
Z1:區域
θ1:半值角
圖1A係顯示實施形態1之煙感測器之感測塊主要部分在平面圖中之截面圖。圖1B係顯示同上之煙感測器之感測塊主要部分的截面圖。
圖2A係同上之煙感測器由斜下方觀察的外觀立體圖。圖2B係同上之煙感測器由斜上方觀察的外觀立體圖。
圖3係同上之煙感測器由斜下方觀察的分解立體圖。
圖4係同上之煙感測器由斜上方觀察的分解立體圖。
圖5係同上之煙感測器之一部份切斷的立體圖。
圖6係同上之煙感測器之感測塊的分解立體圖。
圖7係同上之煙感測器移除第二殼體狀態之感測塊的平面圖。
圖8A係同上之煙感測器移除第二殼體狀態之感測塊的平面圖。圖8B顯示同上之煙感測器的主要部分,且係圖8A之區域Z1的放大圖。
圖9顯示同上之煙感測器的主要部分,且係圖5之區域Z1的放大截面圖。
圖10顯示同上之煙感測器的主要部分,且係圖7之A1-A1線端面圖。
圖11係同上之煙感測器之感測塊的一部份切斷的立體圖。
圖12A係同上之煙感測器移除第二殼體狀態之感測塊主要部分的平面圖。圖12B係顯示同上之煙感測器主要部分的端面圖。
圖13A係同上之煙感測器移除第二殼體狀態之感測塊的平面圖。圖13B係圖13A之區域Z1的放大圖。
圖14係實施形態1變形例之煙感測器之感測塊主要部分的一部份切斷的立體圖。
圖15係實施形態2之煙感測器移除第二殼體狀態之感測塊的平面圖。
圖16係實施形態2變形例之煙感測器移除第二殼體狀態之感測塊的平面圖。
圖17A係實施形態3之煙感測器移除第二殼體狀態之感測塊的平面圖。圖17B係圖17A之區域Z1的放大圖。
圖18A係實施形態2之煙感測器移除第二殼體狀態之感測塊的平面圖。圖18B係圖18A之區域Z1的放大圖。
圖19係實施形態4之煙感測器移除第二殼體狀態之感測塊的平面圖。
圖20A係顯示實施形態5之煙感測器之感測塊主要部分在平面圖中的截面圖。圖20B係顯示同上之煙感測器移除第二殼體狀態之感測塊的另一主要部分的平面圖。
(1)概要
本實施形態之煙感測器係在感測因火災等產生之煙時,進行通報之防災機器。即,若火災等之災害發生時產生煙,則煙感測器檢知該煙,接著例如藉由警報音之輸出或藉通信機能與其他機器之連動進行通報。本揭示中所謂「防災機器」係以例如防止火災等之災害、防止因災害之被害擴大或由受災復原等為目的而設置在設施中的機器。
如圖2A及圖2B所示地,煙感測器1具有框體2且在框體2內收容各種零件。煙感測器1係設置在設施中使用。在本實施形態中,煙感測器1雖然舉例顯示使用於例如旅館、辦公大樓、學校、福利設施、商業設施、主題公園、醫院或工廠等非住宅之設施的情形,但不限於此例,煙感測器1亦可使用於集合住宅或獨棟住宅等之設施。煙感測器1係例如在設施之起居室、走廊或樓梯中,在安裝於天花板或牆壁等之狀態下設置在設施中。
如圖1A及圖1B所示地,本實施形態之煙感測器1具有:感測殼體7、發光元件4、受光元件5(請參照圖6)及發光元件支架8。感測殼體7包圍感測空間Sp1。
發光元件4向感測空間Sp1輸出光。受光元件5配置在來自發光元件4之直射光不射入且因感測空間Sp1內之煙產生之散射光射入的位置。因此,煙感測器1可依據受光元件5之受光狀態來感測存在感測空間Sp1之煙。發光元件支架8保持發光元件4。感測殼體7包含使煙通過且抑制光透過之壁構造3(請參照圖8A)。即,壁構造3具有抑制光由感測空間Sp1之外部進入感測空間Sp1且使煙由感測空間Sp1之外部進入感測空間Sp1中的機能。
此時,發光元件支架8具有來自發光元件4之光通過的發光引導件84。發光引導件84包含:向發光元件4開口之射入口805、向感測空間Sp1開口之射出口804及發光側周面806。發光側周面806在射入口805與射出口804之間包圍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發光側周面806相對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向射出口804側傾斜。
依據該結構,由發光元件4輸出之光的至少一部份通過發光引導件84時,射入發光引導件84之發光側周面806。在此情形中,射入發光側周面806之光線在發光側周面806反射,藉此變更光線之方向,使光線對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的傾斜度變小。即,發光側周面806相對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向射出口804側傾斜,因此由發光元件4射入發光側周面806之光向射出口804反射。而且,因為如此之發光側周面806設置在發光元件支架8中,所以可比較高精度地設定發光側周面806與發光元件4之位置關係,因此容易控制在發光側周面806反射之光的方向。因此,對在發光側周面806反射後由射出口804輸出之光線而言,可將光線對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的傾斜度抑制為比較小。藉此,在發光側周面806反射後由射出口804輸出之光可減少在例如感測殼體7之內面700等反射後射入
受光元件5的可能性。結果,在感測殼體7之內面700的反射光難以射入受光元件5,因此可提高煙感測器1之感測精度。
(2)結構
以下,詳細說明本實施形態之煙感測器1的結構。
在本實施形態中,以煙感測器1安裝於設施之天花板作為一例來說明。以下,在煙感測器1安裝於天花板之狀態下,以相對水平面垂直(直交)之方向為「上下方向」且以上下方向中之下方為「下方」來說明。圖中顯示「上下方向」之箭號只不過是為了說明而表示,與實體無關。但是,該等方向沒有限定煙感測器1之使用方向(安裝方向)的意思。例如,在此規定之「下方」在實際煙感測器1之設置狀態下可為前方(水平方向)。
此外,在以下說明之各圖中示意地表示煙感測器1之結構,有時圖中之各種尺寸關係與實物不同。
(2.1)全體結構
首先,參照圖2A至圖5說明本實施形態之煙感測器1的全體結構。
煙感測器1具有:框體2、感測塊10(請參照圖3)及電路塊20(請參照圖3)。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煙感測器1更具有:聲音輸出部61(請參照圖3)及電池62。煙感測器1之構成要素不一定包含電池62,且煙感測器1之構成要素可不包含電池62。
框體2在平面圖中呈圓形之圓盤狀。框體2係合成樹脂製之成形品。框體2具有:第一蓋21及第二蓋22。第一蓋21以覆蓋第二蓋22之下面的方式相對第二蓋22組合。第二蓋22固定在施工面(在本實施形態中為天花板面)上。但是,嚴格來說,第二蓋22並非直接地固定在施工面上,而是藉由固定在固定於施工面之安裝基座,相對施工面間接地固定。
在此,第一蓋21及第二蓋22都形成圓盤狀且在平面圖中之外周形狀相同。因此,藉由組合第一蓋21與第二蓋22,構成1個圓盤狀之框體2。第一蓋21藉由多數根(3根)螺絲63相對第二蓋22結合。在第一蓋21與第二蓋22互相結合之狀態下,感測塊10、電路塊20及聲音輸出部61收容在第一蓋21與第二蓋22之間。
第一蓋21具有:圓形第一主板211;及由第一主板211上面之外周部朝上方突出之第一周壁212。此外,第一蓋21在第一主板211之上面更具有:用以配置電路塊20之電路區域213(請參照圖4);及用以配置聲音輸出部61之第一音響區域214(請參照圖4)。第一蓋21更具有配置在電路區域213內之按鈕215。按鈕215係構成為藉由鉸鍊構造可相對第一主板211移動,且可進行塞入框體2之內側,即上方的操作。藉由按壓操作按鈕215,可操作配置在電路區域213中之電路塊20包含的開關。
此外,第一主板211之下面形成沿外周緣延伸之溝216(請參照圖2A)。溝216呈與第一主板211下面之外周緣大致同心圓狀,且通過全周地形成。即,溝216呈比第一主板211下面之外周緣小1圈的圓環狀。此外,溝216之底面中對應於第一音響區域214之部分形成朝第一主板211之板厚方向貫穿第一主板211的音孔217(請參照圖2A)。
第二蓋22具有:圓形第二主板221;及由第二主板221上面之外周部朝上方突出之第二周壁222。此外,第二蓋22在第二主板221之下面更具有:用以配置感測塊10之收容區域223(請參照圖3);及用以配置聲音輸出部61之第二音響區域224。第二蓋22在第二主板221之上面更具有用以收容電池62之電池區域225(請參照圖4)。
此外,第二蓋22更具有由第二主板221之下面朝下方突出的多數分隔件226。多數分隔件226藉由使各前端部(下端部)接觸第一主板211之上面,可在第一蓋21與第二蓋22之間確保預定之間隙。具體而言,在第一蓋21與第二蓋22互相結合之狀態下,第一周壁212之上端面與第二主板221之下面間形成連接框體2之內部空間與框體2之外部的開口部23。藉此,煙可通過開口部23流入框體2之內部空間,即第一蓋21與第二蓋22間之空間。
感測塊10具有:感測殼體7、發光元件4(請參照圖6)及受光元件5(請參照圖6)。感測殼體7在平面圖中呈圓形之圓盤狀。感測殼體7係合成樹脂製之成形品。在此,感測殼體7至少具有遮光性。在本實施形態中,感測殼體7之一部份具有作為壁構造3(請參照圖5)之機能。壁構造3具有抑制光由感測空間Sp1之外部進入感測空間Sp1且使煙由感測空間Sp1之外部進入感測空間Sp1中的機能。在框體2之內部空間中,感測塊10配置在電路塊20的上方。感測塊10感測存在感測殼體7內之感測空間Sp1(請參照圖5)中的煙。
即,如圖5所示地,感測塊10與電路塊20等一起收容在框體2之內部空間,即第一蓋21與第二蓋22間之空間中。此外,框體2之內部空間透過如上所述之開
口部23與框體2之外部連接,因此煙可通過開口部23流入框體2之內部空間。在圖5中用虛線箭號示意地顯示煙之進入通路的一部份。另外,感測塊10具有使煙由感測空間Sp1之外部進入感測空間Sp1的壁構造3,因此流入框體2之內部空間的煙可進一步流入感測空間Sp1。藉此,可感測感測塊10中之煙。感測塊10係在「(2.2)感測塊之結構」的欄中詳細地說明。
電路塊20具有:印刷配線板201;及包含開關之多數電子零件202。多數電子零件202安裝在印刷配線板201上。感測塊10之發光元件4及受光元件5電性連接於印刷配線板201之導體部。此外,聲音輸出部61及電池62亦電性連接於印刷配線板201之導體部。在本實施形態中,印刷配線板201配置在感測塊10之下方,即感測塊10與第一主板211之間。感測塊10搭載在印刷配線板201之板厚方向的一面(上面)上。
在此,電路塊20包含由多數電子零件202構成之控制電路。控制電路係進行發光元件4、受光元件5及聲音輸出部61等之控制的電路,且至少驅動發光元件4並對受光元件5之輸出信號實行信號處理。在信號處理時,電路塊20藉由比較受光元件5之受光量(輸出信號之大小)與臨界值,判斷感測空間Sp1中有無煙。受光元件5中之受光量隨著例如感測空間Sp1之煙濃度及煙之種類(白煙及黑煙等)而變化。因此,電路塊20藉由與臨界值比較,在感測空間Sp1中存在一定濃度以上之煙時,判斷為「有煙」。電路塊20感測到煙存在時,輸出用以驅動聲音輸出部61之電信號至聲音輸出部61。
聲音輸出部61接收來自電路塊20之電信號後輸出聲音(音波)。聲音輸出部61係藉由將電信號轉換成聲音之揚聲器或蜂鳴器等來實現。聲音輸出部61呈在平面圖中為圓形之圓盤狀。
電池62收容在第二蓋22之上方的電池區域225中。電池62可為一次電池或二次電池。
例如自動火災通知系統之構成要素包含如以上說明地構成之本實施形態的煙感測器1。除了煙感測器1以外,自動火災通知系統具有例如:接收來自煙感測器1之通報信號(火災信號)之接收機;及在人發現火災時用以操作按鈕之發送機等。在自動火災通知系統中,例如,藉由煙感測器1檢知火災(因此產生之煙)發生時,由煙感測器1發送通知火災發生之通報信號(火災信號)至接收機。
(2.2)感測塊之結構
接著,參照圖6至圖10說明感測塊10之更詳細的結構。但是,以下說明之各圖係示意圖,且圖中各部位之長度或大小的比不一定反映實際之尺寸比。
感測塊10如上所述地具有:感測殼體7、發光元件4及受光元件5,且感測殼體7之一部份具有作為壁構造3之機能。感測空間Sp1形成在感測殼體7之內部。此外,感測殼體7具有保持發光元件4之發光元件支架8。另外,感測殼體7具有保持受光元件5之受光元件支架9。即,本實施形態之煙感測器1具有發光元件支架8及受光元件支架9。
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6所示地,感測殼體7具有:第一殼體71及第二殼體72。第二殼體72以覆蓋第一殼體71之上面的方式相對第一殼體71組合。第一殼體71固定在印刷配線板201(請參照圖3)上。第一殼體71具有用以將第一殼體71固定在印刷配線板201上之一對爪711(請參照圖7)。一對爪711由第一殼體71下面之外周部朝下方突出,且藉由鉤住印刷配線板201之孔的周緣,將第一殼體71固定在印刷配線板201上。換言之,藉由按扣配合方式機械地結合第一殼體71與印刷配線板201。
在此,第一殼體71及第二殼體72都在平面圖中形成圓形,且平面圖中之外周形狀大致相同。因此,藉由組合第一殼體71與第二殼體72,構成1個圓盤狀之感測殼體7。第一殼體71具有用以結合第一殼體71與第二殼體72之一對爪712(請參照圖7)。一對爪712由第一殼體71上面之外周部朝上方突出,且藉由鉤住第二殼體72之外周面,結合第一殼體71與第二殼體72。換言之,藉由按扣配合方式機械地結合第一殼體71與第二殼體72。在第一殼體71與第二殼體72互相結合之狀態下,在第一殼體71與第二殼體72之間形成感測空間Sp1。
第一殼體71具有:底板73;及壁構造3,其由底板73上面之(第一)內底面731的外周部朝上方突出。底板73之內底面731構成感測空間Sp1之底面。此外,第一殼體71更具有:構成發光元件支架8之一部份的第一支架81;及受光元件支架9。另外,第一殼體71更具有:後述遮光壁74(請參照圖7)、遮光肋75(請參照圖7)及輔助遮光壁76(請參照圖7)。第一支架81、受光元件支架9、遮光壁74、遮光肋75及輔助遮光壁76各自由底板73之內底面731朝上方突出。在此,發光元件支架8、受光元件支架9、遮光壁74及輔助遮光壁76由底板73之內底面731的突出量與壁構造3由底板73之內底面731的突出量大致相同。
第二殼體72具有:圓形之上板721;及周壁722,其由板721下面之(第二)內底面725的外周部朝下方突出。周壁722之內徑比壁構造3之外徑大。此外,周壁722由上板721之內底面725的突出量與壁構造3由底板73之內底面731的突出量大致相同。因此,在第一殼體71與第二殼體72互相結合之狀態下,周壁722之前端面(下端面)接觸底板73之內底面731,且壁構造3之前端面(上端面)接觸上板721之內底面725。在此狀態下,壁構造3收納在被周壁722包圍之空間中。
朝周壁722之板厚方向貫穿周壁722之多數窗孔723形成在周壁722中。多數窗孔723沿著上板721之內底面725的周方向排列。藉此,在第一殼體71與第二殼體72互相結合之狀態下,壁構造3透過多數窗孔723露出感測殼體7之外部。在此,防蟲網可以覆蓋多數窗孔723之方式安裝在周壁722上。防蟲網減少蟲等之異物由多數窗孔723進入感測殼體7內之感測空間Sp1。
此外,第二殼體72更具有構成發光元件支架8之一部份的第二支架82(請參照圖9)。第二支架82與第一支架81一起構成發光元件支架8。換言之,發光元件支架8分割成:設置在第一殼體71中之第一支架81;及設置在第二殼體72中之第二支架82的2構件。此外,第二殼體72在上板721之內底面725中與作為「第一遮光肋」之遮光肋75對向的位置更具有作為「第二遮光肋」之遮光肋724(請參照圖9)。
由感測殼體7之內面700(請參照圖11)突出至感測空間Sp1內的遮光構造70包含(第一)遮光肋75及(第二)遮光肋724。即,遮光肋75及遮光肋724構成遮光構
造70之至少一部份。遮光構造70係在「(2.3)遮光構造之結構」的欄中詳細地說明。
如圖8A所示地,由與底板73之內底面731(一平面)直交的一方向(上方)來觀察,壁構造3包圍感測空間Sp1。圖8A係移除第二殼體72之狀態,即省略第二殼體72之感測塊10的平面圖。在本實施形態中,在底板73之內底面731上形成平面圖中圓形之感測空間Sp1。壁構造3以在平面圖中通過全周地包圍感測空間Sp1之方式形成圓環狀。換言之,圓環狀之壁構造3沿著內底面731之外周緣形成在底板73之內底面731的外周部。在第一殼體71與第二殼體72互相結合之狀態下,在底板73與上板721之間且被壁構造3包圍的空間成為感測空間Sp1。即,感測空間Sp1與感測空間Sp1周圍之空間被壁構造3隔開。
此時,壁構造3在壁構造3之厚度方向的兩側具有:朝向感測空間Sp1側之內側面31;及朝向與感測空間Sp1相反側之外側面32。壁構造3在厚度方向上使煙通過且抑制光透過。即,壁構造3係平面圖中具有預定厚度之構造體且在厚度方向之兩側具有內側面31及外側面32。在本實施形態中,壁構造3係將底板73之內底面731的半徑方向,即沿底板73之內底面731(一平面)的方向,亦即由感測空間Sp1之周圍向感測空間Sp1之中心的方向設為壁構造3之厚度方向。此外,壁構造3具有使煙通過內側面31與外側面32之間,且抑制光透過的機能。藉此,壁構造3可抑制光由感測空間Sp1之外部進入感測空間Sp1且使煙由感測空間Sp1之外部進入感測空間Sp1。在本實施形態中,壁構造3之厚度在全周上大致均一,且在平面圖中,內底面731之外周緣、內側面31及外側面32呈大致同心圓狀。
為實現上述機能,如此之壁構造3具有朝厚度方向貫穿壁構造3,即貫穿內側面31與外側面32間之多數煙通過孔33。多數煙通過孔33沿壁構造3之周方向排列。藉此,壁構造3可透過各煙通過孔33使煙通過,且可使煙由感測空間Sp1之外部進入感測空間Sp1。在此,各煙通過孔33在平面圖中不是正直地貫穿內側面31與外側面32間的形狀,而是內側面31與外側面32間之至少一部份彎曲的形狀。即,各煙通過孔33之至少一部份具有彎曲或屈曲之形狀,因此即使由壁構造3之外側面32側通過各煙通過孔33,亦無法看穿被壁構造3包圍之感測空間Sp1。藉此,可抑制光通過各煙通過孔33而透過壁構造3,且可抑制光由感測空間Sp1之外部進入感測空間Sp1。但是,煙通過孔33不需要全周都被壁構造3包圍,例如,壁構造3可不存在煙通過孔33之上下方向的兩側。此外,各煙通過孔33之內側面31側的開口及外側面32側的開口亦可在平面圖中未排列在感測空間Sp1之半徑上,即由感測空間Sp1之中心點P1放射狀地延伸的直線上。
具體而言,壁構造3係沿內側面31排列之多數小片30的集合體。煙可透過該等多數小片30之間通過壁構造3。換言之,小片30沿內底面731之外周緣間隔地排列配置在底板73之內底面731的外周部。多數小片30都由底板73之內底面731突出並構成1個壁構造3。由底板73之內底面731的突出量大致均一。壁構造3在多數小片30中相鄰之一對小片30間分別地具有煙通過孔33。因此,構成壁構造3之小片30不存在各煙通過孔33之上下方向的兩側。
內側面31係通過該等多數小片30之感測空間Sp1側的端緣301的面。外側面32係通過與多數小片30之感測空間Sp1相反側的端緣302的面。簡言之,連結多數小片30之感測空間Sp1側的端緣301的平滑曲面、平面或平面與曲面之組合相
當於內側面31。同樣地,連結與多數小片30之感測空間Sp1相反側的端緣302的平滑曲面、平面或平面與曲面之組合相當於外側面32。
換言之,多數小片30之感測空間Sp1側的端緣301位於內側面31上,且與多數小片30之感測空間Sp1相反側的端緣302位於外側面32上。在多數小片30中與後述輔助遮光壁76接續之小片30中,亦與其他小片30同樣地,感測空間Sp1側之端緣301位於內側面31上且與多數小片30之感測空間Sp1相反側的端緣302位於外側面32上。如此,內側面31及外側面32之各側面在本實施形態中不是具有實體之面,而是藉由多數小片30規定形狀之假想面。因此,在圖8A與圖8B中,用假想線(2點虛線)表示內側面31及外側面32。此外,在圖8A中在相當於壁構造3之區域加上半色調網點(點陰影)。
但是,多數小片30全部之端緣301的位置不必與內側面31完全一致,多數小片30之端緣301的位置與內側面31大略一致即可。在圖8A之例中,多數小片30中之過半數小片30的感測空間Sp1側之端緣301的位置與內側面31完全一致,而剩餘小片30之端緣301的位置雖然在內側面31附近,但未與內側面31完全一致。如此,內側面31係由多數小片30中之過半數小片30的端緣301的位置規定,而剩餘小片30之端緣301可在內側面31附近。外側面32亦同樣,即多數小片30之端緣302的位置不必全部與外側面32完全一致,多數小片30之端緣302之位置與外側面32大略一致即可。即,外側面32係由多數小片30中之過半數小片30的端緣302的位置規定,而剩餘小片30之端緣302可在外側面32附近。在此所謂「附近」係由內側面31或外側面32來觀察,壁構造3厚度之大約20%的範圍。
在本實施形態中,在平面圖中,外側面32與底板73之內底面731的外周緣大致平行,即內底面731之外周緣到外側面32之距離在全周上均一。此外,如圖8A所示地,內側面31形成在感測空間Sp1之中心點P1與外側面32間且比中心點P1接近外側面32的位置。換言之,在平面圖中,畫出與外側面32之大致同心圓,即半徑為外側面32一半(1/2)之假想圓時,內側面31位於該假想圓與外側面32之間。但是,如此之內側面31及外側面32的各側面形狀及配置只不過是一例,內側面31及外側面32的各側面亦可採用其他形狀及配置。
在此,多數小片30之各小片在平面圖中,在感測空間Sp1側之端緣301及與感測空間Sp1相反側之端緣302間具有彎曲部。在本實施形態中,多數小片30之各小片在平面圖中形成大致L形、大致V形或大致Y形。藉由如此之形狀,由相鄰之一對小片30間產生的間隙形成的各煙通過孔33如上所述地在平面圖中,內側面31與外側面32間之至少一部份形成彎曲的形狀。藉此,壁構造3可實現在厚度方向上使煙通過且抑制光透過的功能。
發光元件4具有光射出面41(請參照圖7),且通電時,由光射出面41輸出光。又,發光元件4的光射出面41之一部分,係比射入口805更靠近射出口804側。在本實施形態中,舉例而言,發光元件4係發光二極體(LED:Light Emitting Diode)。如圖6所示地,發光元件4具有本體部401。一對引線端子402由本體部401之表面突出。在此,一對引線端子402電性連接於發光元件4之本體部401。藉由一對引線端子402電性連接於印刷配線板201,發光元件4由電路塊20接受電力供給而發光。在本實施形態中,雖然以發光元件4之構成要素不包含一對引線端子402來說明,但發光元件4之構成要素亦可包含一對引線端子402。
在此,如圖8A所示地,發光元件4配置在壁構造3之內側面31與外側面32之間。換言之,發光元件4之本體部401係配置成收納在形成壁構造3之厚度方向兩端面的內側面31與外側面32之間。此外,發光元件4係朝向內側面31側,即感測空間Sp1側配置光射出面41。因此,發光元件4不使用鏡等之光學元件便可由光射出面41向感測空間Sp1輸出光。
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9所示地,發光元件4更具有:朝向外側面32側之背面42;及連接光射出面41與背面42之底面43。圖9係圖5之區域Z1的放大截面圖。電性連接於發光元件4之一對引線由底面43突出。在本實施形態中,由底面43突出之引線係引線端子。換言之,發光元件4在本體部401之壁構造3的厚度方向兩側具有光射出面41及背面42。此外,引線端子402不是由光射出面41及背面42突出,而是由與光射出面41及背面42兩者相鄰之底面43突出。即,發光元件4係在使引線端子402突出之面(底面43)朝向下方時,朝側方輸出光之所謂側視型的發光二極體。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引線(引線端子402)由發光元件4朝與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請參照圖10)直交的方向(在此為下方)突出。即,引線端子402如上所述地由底面43朝下方突出,且在引線端子402之一部份中未採用彎曲構造,可由發光元件4向下方伸出引線端子402。
相較於引線端子由與光射出面相反側之面突出之結構的發光元件,在如此構成之發光元件4中,例如,可如所謂砲彈型發光二極體地減少在壁構造3之厚度方向上的佔有空間。即,在側視型之發光二極體中,由底面43突出之引線端子402可由使光射出面41朝向內側面31側之發光元件4,朝與壁構造3之厚度方
向直交的方向伸出。藉此,可將壁構造3之厚度方向尺寸抑制為比較小,且可如上所述地在壁構造3之內側面31與外側面32之間,使光射出面41朝向內側面31側地配置發光元件4。
在此,底面43沿著底板73之內底面731(一平面)延伸。在本實施形態中,底面43未相對底板73之內底面731平行,而是相對內底面731傾斜。但是,底面43可沿著底板73之內底面731延伸,且可相對內底面731大致平行。
更詳而言之,光射出面41包含平坦部411及凸部412。平坦部411係與背面42大致平行之平面。凸部412係由平坦部411突出成圓頂狀,且具有凸透鏡之機能。如圖9所示地,本體部401具有發光部403及引線部404。發光部403安裝在引線部404中朝向外側面32側之表面上,且在通電時發光。引線部404與引線端子402一體地構成。
受光元件5係進行將光轉換成電信號之光電轉換的元件。在本實施形態中,舉例而言,受光元件5係光二極體(PD:Photodiode)。如圖6所示地,受光元件5具有:本體部501、一對引線端子502及金屬蓋503。本體部501以至少本體部501之受光面由金屬蓋503之孔露出的方式收容在金屬蓋503中。一對引線端子502由本體部501之下面突出。在此,一對引線端子502電性連接於受光元件5之本體部501。藉由一對引線端子502電性連接於印刷配線板201,受光元件5電性連接於電路塊20。
在此,受光元件5係配置在來自發光元件4之直射光不射入且因感測空間Sp1內之煙產生的散射光射入的位置。具體而言,受光元件5係朝向感測空間Sp1側
配置本體部501之受光面。即,發光元件4及受光元件5兩者都朝向感測空間Sp1側配置。但是,如圖7所示地,在平面圖中,遮光壁74配置在連接發光元件4與受光元件5之直線上。遮光壁74具有遮蔽由發光元件4到受光元件5之直射光的機能。在本實施形態中,遮光壁74形成接續構成壁構造3之多數小片30中之1小片的形狀。圖7係移除第二殼體72之狀態,即省略第二殼體72之感測塊10的平面圖。
接著,如圖8A所示地,在平面圖中,按照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與受光元件5之光軸Ax2互相交叉的位置關係配置發光元件4及受光元件5。在圖8A之例子中,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與受光元件5之光軸Ax2交叉在平面圖中圓形之感測空間Sp1的中心點P1。若發光元件4及受光元件5具有如上所述之位置關係,來自發光元件4之直射光不射入受光元件5。另一方面,煙流入感測空間Sp1內時,來自發光元件4之光因存在感測空間Sp1之中心點P1的煙而散射,且該散射光之至少一部份由受光元件5接受。
如此,在煙不存在感測空間Sp1之狀態下,受光元件5未接受由發光元件4輸出之光,而在煙存在感測空間Sp1之狀態下,受光元件5接受由發光元件4輸出且因煙而散射之光(散射光)。因此,煙感測器1可依據受光元件5之受光狀態來感測存在感測空間Sp1之煙。
此時,在本實施形態中,發光元件4如上所述地收納在壁構造3之厚度內,因此相較於發光元件4由壁構造3之內側面31突出的結構,可確保寬廣之感測空間Sp1。若感測空間Sp1寬廣,感測空間Sp1內之遮光壁74的配置自由度高。此外,若感測空間Sp1寬廣,遮光壁74可配置在比較遠離感測空間Sp1之中心點P1的位置。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0所示地,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及受光元件5之光軸Ax2沿著底板73之內底面731(一平面)延伸。圖10係圖7之A1-A1線端面圖。在圖10之例中,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及受光元件5之光軸Ax2都與底板73之內底面731大致平行。另外,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及受光元件5之光軸Ax2位於同一平面內。換言之,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及受光元件5之光軸Ax2係在相對底板73之內底面731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
此外,遮光肋75在平面圖中配置在發光元件4之正面,即與發光元件4之光射出面41對向的位置。如圖9所示地,在遮光肋75與設置在第二殼體72中之遮光肋724間產生一定之間隙。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通過遮光肋75與遮光肋724間之間隙。因此,藉由遮光肋75及遮光肋724可抑制由發光元件4輸出之光朝上下方向擴散。結果,可抑制由發光元件4輸出之光在底板73之上面(內底面731)或上板721之下面(內底面725)反射。
此外,輔助遮光壁76形成接續構成壁構造3之多數小片30中位於遮光壁74與受光元件支架9間之1小片的形狀。輔助遮光壁76由壁構造3之內側面31突出至感測空間Sp1內。輔助遮光壁76具有抑制因光在底板73之內底面731或上板721之內底面725等的反射而在感測空間Sp1之內部產生雜散光,且使煙對感測空間Sp1內之流入性提高的機能。即,輔助遮光壁76係用以抑制光由感測空間Sp1之外部進入感測空間Sp1之壁構造3一部份的小片30以外的另一構造體。在圖7中,用假想線(2點虛線)表示輔助遮光壁76與小片30之邊界線。
發光元件支架8如上所述地分割成:設置在第一殼體71中之第一支架81;及設置在第二殼體72中之第二支架82的2構件,且保持發光元件4。在此,如圖8A所示地,發光元件支架8之至少一部份配置在內側面31與外側面32之間。具體而言,第一支架81以其大部分收納在內側面31與外側面32間之方式配置在構成壁構造3之多數小片30間。第一支架81具有發光元件4嵌入之凹部。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發光元件支架8配置成收納在被外側面32包圍之區域中。即,發光元件支架8(包含第一支架81)未由外側面32露出,且形成收納在被外側面32包圍之區域中的形狀。
另外,發光元件支架8具有用以通過電性連接於發光元件4之引線的通線孔801。在本實施形態中,通過通線孔801之引線係引線端子402。通線孔801形成在第一支架81中。此時,如圖8B所示地,通線孔801形成在內側面31與外側面32之間且比內側面31接近外側面32的位置。換言之,如圖8A所示地,在平面圖中畫出將壁構造3在厚度方向上2等分之中心線C1時,通線孔801位在該中心線C1與外側面32之間。
此外,如圖7所示地,發光元件支架8更具有遮光片802。遮光片802由第一支架81中朝向感測空間Sp1側的面突出至感測空間Sp1內。在此,遮光片802由第一支架81中在壁構造3之周方向上遠離遮光壁74側的端部突出。遮光片802具有遮蔽由發光元件4輸出且在發光元件支架8之表面反射之光的機能。
由感測殼體7之內面700(請參照圖11)突出至感測空間Sp1內之遮光構造70包含遮光片802。即,在本實施形態中,遮光片802與遮光肋75及遮光肋724一起
構成遮光構造70之至少一部份。遮光構造70係在「(2.3)遮光構造之結構」之欄中詳細地說明。
此外,如圖9所示地,發光元件支架8更具有定位面803。定位面803係與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交叉的面,且藉由從外側面32側接觸發光元件4,進行發光元件4之定位。即,定位面803接觸發光元件4之背面42,在壁構造3之厚度方向上進行發光元件4之定位。在本實施形態中,發光元件支架8如上所述地分割成第一支架81及第二支架82之2構件,因此定位面803亦通過該等第一支架81及第二支架82之2構件形成。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定位面803具有彈性,即彈簧性。定位面803使由外側面32側壓向發光元件4之彈性力作用在發光元件4上。在本實施形態中,因為發光元件支架8由合成樹脂製成,所以藉由至少第二支架82具有作為樹脂彈簧之機能,可賦予定位面803上述彈性。
受光元件支架9保持受光元件5。在此,如圖8A所示地,受光元件支架9之至少一部份配置在內側面31與外側面32之間。具體而言,受光元件支架9以其大部份收納在內側面31與外側面32之間的方式配置在構成壁構造3之多數小片30間。受光元件支架9具有受光元件5嵌入之凹部。
(2.3)遮光構造之結構
接著,參照圖11、圖12A及圖12B說明遮光構造70之更詳細結構。在圖12A及圖12B中,用虛線箭號示意地顯示由發光元件4輸出之光之通路(光路)的一部
份。但是,以下說明之各圖係示意圖,且圖中各部位之長度或大小的比不一定反映實際之尺寸比。
本實施形態之煙感測器1具有如上所述地由感測殼體7之內面700突出至感測空間Sp1內的遮光構造70。本揭示中所謂「感測殼體7之內面700」係成為感測殼體7之內側的面,且係朝向作為感測殼體7之內部空間之感測空間Sp1側的面。在本實施形態中,感測殼體7之內面700包含:壁構造3之內側面31、第一殼體71之內底面731(底板73之上面)及第二殼體72之內底面725(上板721之下面)。此外,感測殼體7之內面700亦包含發光元件支架8及受光元件支架9中朝向感測空間Sp1側之面。
本實施形態之煙感測器1如上所述地包含遮光片802、遮光肋75及遮光肋724作為遮光構造70。即,該等遮光片802、遮光肋75及遮光肋724都由感測殼體7之內面700突出至感測空間Sp1內。此外,遮光片802、遮光肋75及遮光肋724位在由發光元件4輸出且在感測殼體7之內面700反射1次以上後射入受光元件5的光之通路Op1、Op2、Op3(請參照圖12A及圖12B)上。
煙感測器1藉由設置如此之遮光構造70,可用遮光構造70遮蔽由發光元件4輸出且在感測殼體7之內面700反射1次以上後射入受光元件5的光之至少一部份。即,在感測殼體7之內面700反射之光的反射方向難以控制成一樣且因污垢及異物侵入包圍感測空間Sp1之感測殼體7等而大幅變化。因此,在如此之感測殼體7之內面700的反射光射入受光元件5時,對受光元件5之受光量(輸出信號之大小)產生影響,進一步對煙感測器1之感測結果產生影響。簡言之,由發光元件4輸出且在感測殼體7之內面700反射1次以上的光成為所謂「雜散光」且成
為使煙感測器1之感測精度下降的要素。本實施形態之煙感測器1藉由用遮光構造70遮蔽如上所述之雜散光的至少一部份,雖達成感測精度之提高仍能抑制雜散光之增加。
更詳而言之,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1所示地,感測殼體7具有保持發光元件4之發光元件支架8。此外,遮光構造70包含由發光元件支架8突出之遮光片802。遮光片802由發光元件支架8中朝向感測空間Sp1側之面突出至感測空間Sp1內。在此,發光元件支架8中射出來自發光元件4之光的射出口804形成在發光元件支架8中朝向感測空間Sp1側之面中。此外,遮光片802位在發光元件支架8之射出口804的周圍。在此,遮光片802未設置在射出口804之全周上,而是在平面圖中只設置在射出口804之單側。具體而言,由射出口804來觀察,遮光片802配置在壁構造3之周方向上與遮光壁74相反側的位置上。簡言之,在平面圖中,相對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非對稱地形成遮光片802(請參照圖12A)。由於遮光片802為非對稱,形成可成為雜散光成分之光線容易被遮光片802遮蔽且因感測空間Sp1內之煙而散射後到達受光元件5之光線難以被遮光片802遮蔽的結構。因此,依據如此結構之遮光片802,雖達成感測精度之提高仍能抑制雜散光之增加。
此外,遮光片802係與設置在第一殼體71中之第一支架81一體地形成,且在平面圖中,形成前端側變細之三角形。此外,遮光片802係通過在感測空間Sp1之上下方向的大致全寬形成。即,在感測空間Sp1中,遮光片802係通過在位於感測空間Sp1之上下方向兩側的一對內底面731、725間形成。
如圖12A所示地,以上說明之結構的遮光片802位於由發光元件4輸出並在發光元件支架8之表面反射且在感測殼體7之內面700反射1次以上後射入受光元件5的光之通路Op1上。即,由發光元件4輸出且在感測殼體7之內面700反射1次以上後射入受光元件5的光之至少一部份被遮光構造70之遮光片802遮蔽。
若沒有遮光片802,通過通路Op1之光在感測殼體7之內面700包含的壁構造3之內側面31反射,且有時會射入受光元件5中。在本實施形態之煙感測器1中,因為遮光片802位於如此之通路Op1上,所以通過通路Op1之光可被遮光片802遮蔽,因此可抑制「雜散光」之產生。但是,因為感測殼體7之內面700包含的壁構造3之內側面31不是具有實體之面,而是由多數小片30規定形狀之假想面,所以嚴格來說,在內側面31之光反射係在多數小片30之表面上產生。
在此,在本實施形態中,發光元件4之半值角θ1係25度以上。本揭示中所謂「半值角」係令光軸Ax1上之亮度為100%,注意緩緩地離開光軸Ax1時之亮度減少比率,在亮度成為50%時之角度(θ1)。如此,使用半值角θ1為25度以上之比較廣角的元件作為發光元件4時,在發光元件支架8之表面的反射容易產生,通過通路Op1之光束大。因此,如本實施形態地設置遮光片802作為遮光構造70之結構特別有用。
此外,在平面圖中,在相對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與上述通路Op1對稱的位置亦產生光之通路。但是,因為如此之通路上的光由射出口804向遮光壁74(請參照圖7)輸出,所以被遮光壁74遮蔽,難以形成雜散光。因此,在平面圖中,即使是只在射出口804之單側設置遮光片802的結構,亦可藉由遮光片802充分地抑制「雜散光」產生。
此外,如圖11所示地,感測殼體7具有在上下方向(一方向)上彼此對向之一對內底面731、725作為遮光構造內面700之一部份。此外,感測殼體7包含由一對內底面731、725之至少一內底面突出的遮光肋75、724作為遮光構造70。在本實施形態中,遮光肋75、724分別地由一對內底面731、725突出。即,遮光構造70包含:由第一殼體71之內底面731朝上方突出的(第一)遮光肋75;及由第二殼體72之內底面725朝下方突出的(第二)遮光肋724。
在此,遮光肋75及遮光肋724形成為使前端面互相面對面。此外,兩遮光肋75、274之間確保一定之間隙。如圖12B所示地,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通過遮光肋75與遮光肋724間之間隙。因此,藉由遮光肋75及遮光肋724,可抑制由發光元件4輸出之光朝上下方向擴散。
換言之,遮光肋75、724位於由發光元件4輸出且射入一對內底面731、725之至少一內表面的光之通路Op2、Op3上。在本實施形態中,配置在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下方的遮光肋75位於由發光元件4輸出且射入內底面731之光的通路Op2上。配置在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上方的遮光肋724位於由發光元件4輸出且射入內底面725之光的通路Op3上。
此外,遮光肋75、724在平面圖中配置在與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重疊的位置(請參照圖12A)。具體而言,遮光肋75及遮光肋724在平面圖中都配置在發光元件4之正面。在圖12A中,雖然只圖示遮光肋75,但遮光肋724之平面圖中的位置及形狀亦與遮光肋75相同。
此外,遮光肋75、724呈朝與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形狀。具體而言,遮光肋75及遮光肋724都形成與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直交之平板狀。因此,由發光元件4輸出之光中射入遮光肋75及遮光肋724的光容易藉由遮光肋75或遮光肋724沿著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反射至發光元件4側。因此,射入遮光肋75及遮光肋724之光難以在感測空間Sp1內產生擴散。
在此,如圖12A所示地,在平面圖中,遮光肋75、724由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向遮光壁74側的突出量L1比遮光肋75、724由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向與遮光壁74相反側的突出量L2小(L1<L2)。具體而言,由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來觀察,遮光肋75、724配置在壁構造3之周方向上偏向與遮光壁74相反側的位置。簡言之,在平面圖中,相對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非對稱地形成遮光肋75、724。
如圖12B所示地,以上說明之結構的遮光肋75、724位在由發光元件4輸出且在感測殼體7之內面700反射1次以上後射入受光元件5的光之通路Op2、Op3上。即,由發光元件4輸出且在感測殼體7之內面700反射1次以上後射入受光元件5的光之至少一部份被遮光構造70之遮光肋75、724遮蔽。
若沒有遮光肋75、724,通過通路Op2、Op3之光在感測殼體7之內面700包含的一對內底面731、725反射,且有時會射入受光元件5中。在本實施形態之煙感測器1中,因為遮光肋75位於如此之通路Op2上,所以通過通路Op2之光可被遮光肋75遮蔽,因此可抑制「雜散光」產生。通路Op3亦同樣地因為遮光肋724位於通路Op3上,所以通過通路Op3之光可被遮光肋724遮蔽,因此可抑制「雜散光」產生。
此外,在平面圖中,雖然亦由射出口804向遮光壁74(請參照圖7)輸出,但如此之光被遮光壁74遮蔽,因此難以形成雜散光。因此,如本實施形態地,在平面圖中,即使是由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來觀察遮光肋75、724設置在偏向與遮光壁74相反側之位置的結構,亦可藉由遮光肋75、724充分地抑制「雜散光」產生。
(2.4)發光元件支架及受光元件支架之結構
接著,參照圖1A、圖1B、圖13A及圖13B說明發光元件支架8及受光元件支架9之更詳細結構。但是,以下說明之各圖係示意圖,且圖中各部位之長度或大小的比不一定反映實際之尺寸比。
在本實施形態之煙感測器1中,感測殼體7如上所述地具有發光元件支架8及受光元件支架9。發光元件支架8保持發光元件4。受光元件支架9保持受光元件5。
如圖1A及圖1B所示地,發光元件支架8具有發光保持部83及發光引導件84。發光保持部83保持發光元件4且具有進行發光元件4之定位的機能。即,發光保持部83中包含上述定位面803。另一方面,發光引導件84位於發光元件4之正面且係來自發光元件4之光通過的部位。即,發光引導件84具有藉由使來自發光元件4之光通過,將來自發光元件4之光定向(引導)至感測空間Sp1的機能。雖然發光保持部83與發光引導件84一體化,但在圖1A及圖1B等中用假想線(2點虛線)顯示發光保持部83與發光引導件84之邊界線。在本實施形態中,發光元件支架8如上所述地分割成第一支架81及第二支架82之2構件,因此發光保持部83及發光引導件84亦分別通過該等第一支架81及第二支架82之2構件形成。
如圖1A及圖1B所示地,發光引導件84包含:向發光元件4開口之射入口805、向感測空間Sp1開口之射出口804及發光側周面806。具體而言,發光引導件84形成筒狀,且來自發光元件4之光通過發光引導件84之內部空間。此時,來自發光元件4之光由射入口805射入發光引導件84之內部空間,且由射出口804射出至感測空間Sp1。在此,發光側周面806係配置成在射入口805與射出口804之間包圍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的面。在本實施形態中,發光引導件84呈筒狀,因此發光側周面806係發光引導件84之內周面。
此時,如圖1A及圖1B所示地,發光側周面806相對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向射出口804側傾斜。即,發光側周面806未與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平行,而是相對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傾斜。特別地,在本實施形態中,發光引導件84呈筒狀,因此發光側周面806係以發光引導件84之內徑由射入口805隨著接近射出口804逐漸變大之方式相對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傾斜。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發光側周面806呈沿著以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為中心軸的旋轉拋物面形成的形狀。即,如圖1A及圖1B所示地,沿著拋物線Pr1以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為中心旋轉時產生的面,即拋物線Pr1之旋轉體形成發光側周面806。拋物線Pr1係以與光軸Ax1之交點(頂點)為基準點P11的假想線。
依據以上說明之結構,由發光元件4輸出之光通過發光引導件84時,在發光側周面806反射,因此變更光線之方向,使光線對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的傾斜度變小。而且,因為如此之發光側周面806設置在發光元件支架8中,所以可比較高精度地設定發光側周面806與發光元件4之位置關係,因此容易控制在發光
側周面806反射之光的方向。簡言之,發光側周面806具有將由發光元件4輸出之光轉換成接近沿著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之平行光的光的機能。結果,由發光引導件84之射出口804輸出的光難以射入感測殼體7之內面700等,因此可減少形成所謂「雜散光」而使煙感測器1之感測精度降低的可能性。
特別地,在本實施形態中,因為發光側周面806呈沿著旋轉拋物面形成之形狀,所以例如由基準點P11射出之光在發光側周面806朝接近光軸Ax1之方向反射。因此,例如,因為發光部403(請參照圖9)位於基準點P11上,所以光線容易沿光軸Ax1輸出。換言之,由射出口804輸出接近平行光之光。在圖1A及圖1B中,用虛線箭號示意地表示由發光元件4輸出之光的通路(光路)之一部份。
此外,若發光部403在接近拋物線Pr1之焦點的位置,由發光元件4輸出之光在發光側周面806朝更接近光軸Ax1之方向反射。即,由射出口804輸出更接近平行光之光。
如圖13A及圖13B所示,受光元件支架9具有受光保持部91及受光引導件92。受光保持部91保持受光元件5且具有進行受光元件5之定位的機能。另一方面,受光引導件92位於受光元件5之正面且係射入受光元件5之光通過的部位。即,受光引導件92具有藉由使來自受光元件5之光通過,將來自感測空間Sp1之光定向(引導)至受光元件5的機能。雖然受光保持部91與受光引導件92一體化,但在圖13A及圖13B等中用假想線(2點虛線)顯示受光保持部91與受光引導件92之邊界線。
如圖13B所示地,受光引導件92包含:向感測空間Sp1開口之導入口901、向受光元件5開口之取出口902及受光側周面903。具體而言,受光引導件92形成筒狀,且由感測空間Sp1射入受光元件5之光通過受光引導件92之內部空間。此時,來自感測空間Sp1之光由導入口901射入受光引導件92之內部空間,且由取出口902射出至受光元件5。在此,受光側周面903係配置成在導入口901與取出口902之間包圍受光元件5之光軸Ax2的面。在本實施形態中,受光引導件92呈筒狀,因此受光側周面903係受光引導件92之內周面。但是,不是受光引導件92之內周面全面具有作為受光側周面903的機能,只有在平面圖中隔著光軸Ax2對向之兩側面具有作為受光側周面903的機能。
此時,如圖13B所示地,受光側周面903相對受光元件5之光軸Ax2向導入口901側傾斜。即,受光側周面903未與受光元件5之光軸Ax2平行,而是相對受光元件5之光軸Ax2傾斜。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受光側周面903呈平面狀。因此,在平面圖中,受光側周面903成為直線狀。另外,在平面圖中,導入口901及取出口902之寬度尺寸大致相同。在此,在平面圖中,被受光側周面903包圍之受光引導件92的內部空間形成為寬度比導入口901及取出口902大。換言之,受光引導件92之內部空間形成與光軸Ax2直交之截面在導入口901及取出口902為最小的形狀。
依據以上說明之結構,射入受光元件5之光通過受光引導件92時,在受光側周面903反射,因此相對受光元件5之光軸Ax2具有比較大傾斜度的光線難以到達受光元件5。即,如圖13A及圖13B用通路Op5所示地,由發光元件4輸出之光的一部份射入任一小片30時,該光在小片30反射。此時,例如,在多數小片30
多重反射之光的一部份由導入口901射入受光引導件92之內部空間。在如此情形中,如圖13A及圖13B用通路Op5所示地,射入受光引導件92之內部空間的光之至少一部份在受光側周面903反射至與受光元件5相反側,即導入口901。換言之,在受光側周面903反射後射入受光元件5之光被限制成接近光軸Ax2的光。
簡言之,在圖13A及圖13B之例子中,如通路Op5地由導入口901射入受光引導件92之內部空間的光在受光側周面903反射2次且未到達受光元件5,而是由導入口901射出至感測空間Sp1。而且,因為如此之受光側周面903設置在受光元件支架9中,所以可比較高精度地設定受光側周面903與受光元件5之位置關係,因此容易控制在受光側周面903反射之光的方向。結果,在感測殼體7之內面700等反射且形成使煙感測器1之感測精度降低之「雜散光」的光難以到達位於受光元件5之受光部的基準點P12。
(3)變形例
實施形態1之煙感測器1只不過是本揭示之各種實施形態中的一種。若實施形態1之煙感測器1可達成本揭示之目的,可依據設計等進行各種變更。以下,列舉實施形態1之變形例。以下說明之變形例可適當組合來使用。
如圖14所示地,遮光肋75、724之前端面可包含相對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請參照圖1B)向與發光元件4相反側傾斜的傾斜部75a、724a。即,遮光肋75及遮光肋724形成為使前端面互相面對面且在兩者間確保間隙。遮光肋75之傾斜部75a係以與遮光肋724之間隙隨著遠離發光元件4逐漸增大的方式傾斜。遮光肋724之傾斜部724a係以與遮光肋75之間隙隨著遠離發光元件4逐漸增大的方式傾斜。特別地,在圖14之例子中,傾斜部75a、724a係與發光側周面806同樣地呈
沿著以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為中心軸的旋轉拋物面形成的形狀。因此,由發光元件4輸出之光通過一對遮光肋75、724間時,在傾斜部75a、724a反射,因此變更光線之方向,使光線對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的傾斜度變小。
即,在圖14所示之變形例中,傾斜部75a、724a與發光側周面806同樣地具有將由發光元件4輸出之光轉換成接近沿著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之平行光的光的機能。而且,因為在一對遮光肋75、724之間本來就確保間隙,所以未妨礙光朝橫方向(與上下方向及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兩者直交的方向)擴散。因此,在圖14所示之結構中,相較於使發光引導件84沿著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延伸的情形,單單未妨礙光朝橫方向擴散,便可抑制光量降低為小。在此,不需要一對遮光肋75、724兩者都具有傾斜部75a、724a,亦可只有其中一遮光肋75(或724)具有傾斜部75a(724a)。
在實施形態1中,雖然壁構造3由多數小片30之集合體形成,但不限於此結構,壁構造3可為朝周方向連續之一體「壁」。在此情形中,藉由壁構造3具有朝厚度方向貫穿壁構造3之多數煙通過孔33,可實現在厚度方向上使煙通過且抑制光透過的機能。
此外,在實施形態1中,雖然顯示感測塊10收容在框體2之內部空間中的結構,但不限於此結構,可為例如感測塊10之至少一部份由框體2突出的結構。另外,框體2不是煙感測器1中之必要結構,可適當地省略。
此外,在實施形態1中,雖然說明感測殼體7及感測空間Sp1都在平面圖中呈圓形之情形,但不限於此結構,感測殼體7或感測空間Sp1亦可例如在平面圖中
呈橢圓形或多角形等。在此情形中,壁構造3亦在平面圖中為橢圓形或多角形等。
此外,在實施形態1中,雖然發光元件支架8之一部份配置成由壁構造3之內側面31露出至感測空間Sp1內,但不限於此結構,發光元件支架8之全體可收納在內側面31與外側面32之間。受光元件支架9亦可同樣地收納在內側面31與外側面32之間。
此外,在實施形態1中,雖然多數小片30以由底板73之內底面731突出的方式與底板73一體地形成,但不限於此結構,多數小片30可為與底板73分開之構件。例如,多數小片30可藉由黏著或嵌合等相對底板73固定。在此情形中,雖然多數小片30分散地存在,但在此情形中,多數小片30亦構成1個壁構造3。
此外,發光元件4不限於發光二極體,可為例如有機EL(電致發光(Electro-Luminescence))元件或雷射二極體(LD:Laser Diode)等。受光元件5不限於光二極體,可為例如光電晶體等。
此外,由底面43突出之引線或通過發光元件支架8之通線孔801的引線只要是電性連接於發光元件4之引線即可,不限於引線端子402,可為例如電性連接引線端子402之電線等。
此外,一對引線端子402不限於由底面43突出之結構,可由例如光射出面41或背面42等本體部401中之底面43以外的面突出。
此外,遮光構造70可位於由發光元件4輸出且在感測殼體7之內面700反射1次以上後射入受光元件5之光的通路上,亦可位在內面700反射多數次後射入受光元件5之光的通路上。
此外,遮光構造70不限於完全地遮蔽光之結構,可為使透過遮光構造70之光量降低的結構。
此外,遮光構造70包含遮光片802及遮光肋75、724兩者不是煙感測器1中之必要結構,可例如省略遮光片802或遮光肋75、724。另外,遮光構造70包含遮光肋時,遮光構造70可具有由一對內底面731、725之至少一內底面突出之遮光肋75、724,亦可只省略遮光肋75、724中之任一者。
此外,遮光肋75、724之各遮光肋形狀不限於與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直交的平板狀,可為例如彎曲之板狀或多角柱狀。另外,遮光肋75與遮光肋72在平面圖中之位置及形狀可不同。
如圖15所示地,本實施形態之煙感測器1A的壁構造3形狀等與實施形態1之煙感測器1不同。以下,與實施形態1同樣之結構賦予共通之符號並適當地省略說明。
如圖15所示地,煙感測器1A在平面圖中在第一殼體71之底板73的內底面731外周緣與壁構造3之外側面32間幾乎未產生空間。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省略輔助遮光壁76(請參照圖7)。另外,構成壁構造3之多數小片30的各小片形狀
亦與實施形態1之煙感測器1不同。圖15係移除第二殼體72之狀態,即省略第二殼體72之感測塊10的平面圖。此外,在圖15中用假想線(2點虛線)表示內側面31及外側面32,且在相當於壁構造3之區域加上半色調網點(點陰影)。
此外,在煙感測器1A中,發光元件4之外觀形狀亦與實施形態1之煙感測器1不同。但是,在本實施形態中,發光元件4係在使引線端子402突出之面(底面43)朝向下方時,朝側方輸出光之所謂側視型的發光二極體。該發光元件4係使光射出面41朝向內側面31側地配置在壁構造3之內側面31與外側面32之間。
此外,圖16顯示實施形態2之變形例的煙感測器1B。圖16所示之煙感測器1B的壁構造3設置在第二殼體72中而非第一殼體71中。圖16係移除第二殼體72之狀態,即省略第二殼體72之感測塊10的平面圖。因此,在圖16中用假想線(2點虛線)表示壁構造3。此外,在圖16中用假想線(2點虛線)表示內側面31及外側面32,且在相當於壁構造3之區域加上半色調網點(點陰影)。另外,在圖16之例中,遮光壁74亦與壁構造3一起設置在第二殼體72中。在如此之結構的煙感測器1B中,在第一殼體71與第二殼體72互相結合之狀態下,與煙感測器1A同樣地在平面圖中以包圍感測空間Sp1之方式配置壁構造3。
實施形態2之結構(包含變形例)可與在實施形態1中說明之結構(包含變形例)適當組合來使用。
如圖17A及圖17B所示地,本實施形態之煙感測器1C的構成壁構造3之多數小片30的各小片形狀與實施形態2之煙感測器1A不同。在圖17A及圖17B中,用
虛線示意地顯示由發光元件4輸出之光線的一部份。圖17B係圖17A之區域Z1的放大圖。以下,與實施形態2同樣之結構賦予共通之符號並適當地省略說明。
如圖17A所示地,在本實施形態中,多數小片30之至少一部份在朝向感測空間Sp1側之面,即來自發光元件4之直射光射入的面包含凹曲面303。在此,多數小片30中,只有在來自發光元件4之直射光射入的位置的小片30,即位於發光元件4之大致正面的小片30具有凹曲面303。凹曲面303在平面圖中彎曲成例如拋物線之一部份或橢圓之一部份。
此外,圖18A及圖18B係用虛線示意地表示在實施形態2之煙感測器1A中由發光元件4輸出之光線的一部份的平面圖。由圖18A及圖18B可知,小片30沒有凹曲面303時,由發光元件4輸出之光的一部份射入任一小片30時,該光被小片30反射。如圖18B所示地,被任一小片30反射之光朝向與該小片30相鄰之小片30反射。此時,小片30使相對小片30形成大致平行光而射入之光仍以大致平行光反射。結果,如在圖18A及圖18B中用通路Op4所示地,一部份之光被多數小片30多重反射並射入受光元件5,形成所謂「雜散光」而成為使煙感測器1A之感測精度降低的要素。
相對於此,依據本實施形態之煙感測器1C,由發光元件4輸出之光線的一部份射入任一小片30時,該光被小片30之凹曲面303反射。如圖17B所示地,被任一小片30之凹曲面303反射之光向與該小片30相鄰之小片30反射。此時,凹曲面303產生作用,使相對凹曲面303形成大致平行光射入之光聚光。結果,可使射入小片30的來自發光元件4之光圍阻在相鄰之一對小片30間,因此相較於圖18A
及圖18B之例,可減少射入受光元件5之「雜散光」。因此,本實施形態之煙感測器1C雖達成感測精度之提高仍能抑制雜散光之增加。
作為實施形態3之變形例,多數小片30之至少一部份在凹曲面303之背面,即朝向與凹曲面303相反側之面具有凹曲面303以外之另一(第二)凹曲面。在該結構中,被凹曲面303反射之反射光進一步藉由第二凹曲面聚光,使射入小片30的來自發光元件4之光容易被圍阻在相鄰之一對小片30間。因此,可進一步減少射入受光元件5之「雜散光」,藉此雖達成感測精度之提高仍能抑制雜散光之增加。
實施形態3之結構(包含變形例)可與在實施形態1及2中說明之結構(包含變形例)適當組合來使用。
如圖19所示地,本實施形態之煙感測器1D的遮光壁74具有多數小壁741、742,在這方面與實施形態1之煙感測器1不同。在圖19中,在發光元件4之光的照射區域A1及受光元件5之光的受光區域A2加上半色調網點(點陰影)。照射區域A1與受光區域A2重複之區域在感測空間Sp1內成為特別有助於煙之感測的感測區域A3。此外,在圖19中用假想線(2點虛線)表示實施形態1中之單一遮光壁74。以下,與實施形態1同樣之結構賦予共通之符號並適當地省略說明。
在本實施形態中,遮光壁74具有(第一)小壁741及(第二)小壁742之2個小壁741、742。即,在平面圖中,構成遮光壁74之多數小壁741、742配置在連接發光元件4與受光元件5之直線上。該等多數小壁741、742具有遮蔽由發光元件4到受光元件5之直射光的機能。
具體而言,在平面圖中,相較於實施形態1中之單一遮光壁74,小壁742配置在接近發光元件4之位置。藉此,小壁742主要具有遮蔽由發光元件4輸出之光的一部份,使照射區域A1窄縮的機能。另一方面,在平面圖中,相較於實施形態1中之單一遮光壁74,小壁741配置在接近受光元件5之位置。藉此,小壁741主要具有遮蔽射入受光元件5之光的一部份,使受光區域A2窄縮的機能。
依據本實施形態之煙感測器1D,可確保在平面圖中,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與受光元件5之光軸Ax2交叉的感測空間Sp1之中心點P1到遮光壁74(小壁741、742)的距離比較大。即,相較於實施形態1中之單一遮光壁74,多數小壁741、742可分別配置在遠離中心點P1之位置。因此,感測空間Sp1內之遮光壁74的配置自由度高。
作為實施形態4之變形例,遮光壁74可具有3個以上之小壁。
實施形態4之結構(包含變形例)可與在實施形態1至3中說明之結構(包含變形例)適當組合來使用。
如圖20A及圖20B所示地,本實施形態之煙感測器1E之發光側周面806及受光側周面903的形狀與實施形態1之煙感測器1不同。以下,與實施形態1同樣之結構賦予共通之符號並適當地省略說明。
首先,參照圖20A說明發光側周面806。在本實施形態中,發光側周面806非旋轉拋物面而是呈平面狀。因此,在平面圖中,發光側周面806成為直線狀。即使發光側周面806呈平面狀,發光側周面806亦具有將由發光元件4輸出之光轉換成接近沿著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之平行光的光的機能。
此外,受光側周面903呈在平面圖中沿著以受光元件5之光軸Ax2為中心軸的拋物線Pr2形成的形狀。拋物線Pr2係以與光軸Ax2之交點(頂點)為基準點P12的假想線。因此,例如,在受光側周面903反射後射入受光元件5之光被限制成更接近光軸Ax2之方向的光。因此,例如,因為受光元件5之受光部位於基準點P12上,所以相對受光元件5之光軸Ax2具有傾斜度的光線難以到達受光元件5。此外,若受光元件5之受光部在接近拋物線Pr2之焦點的位置,在受光側周面903反射後射入受光元件5之光被限制成更接近光軸Ax2之方向的光。即,即使相對受光元件5之光軸Ax2具有少許傾斜度的光線亦難以到達受光元件5。
此外,受光側周面903亦可呈沿著以受光元件5之光軸Ax2為中心軸的旋轉拋物面形成的形狀。在此情形中,沿著拋物線Pr2以受光元件5之光軸Ax2為中心旋轉時產生的面,即拋物線Pr2之旋轉體形成受光側周面903。在該結構中,不僅在平面圖中,亦在上下方向上,在受光側周面903反射後射入受光元件5之光被限制成接近光軸Ax2之方向的光。
此外,發光側周面806及受光側周面903之形狀不限於圖20A及圖20B所示之形狀,可適當地變更。發光側周面806例如可如自由曲面地為旋轉拋物面以外之凹曲面或凸曲面。受光側周面903亦可如自由曲面地為旋轉拋物面以外之凹曲面或凸曲面。
實施形態5之結構(包含變形例)可與在實施形態1至4中說明之結構(包含變形例)適當組合來使用。
如以上說明地,第一態樣之煙感測器(1、1A至1E)具有:感測殼體(7)、發光元件(4)、受光元件(5)及發光元件支架(8)。感測殼體(7)包圍感測空間(Sp1)。發光元件(4)向感測空間(Sp1)輸出光。受光元件(5)配置在來自發光元件(4)之直射光不射入且因感測空間(Sp1)內之煙產生之散射光射入的位置。發光元件支架(8)保持發光元件(4)。感測殼體(7)包含使煙通過且抑制光透過之壁構造(3)。發光元件支架(8)具有來自發光元件(4)之光通過的發光引導件(84)。發光引導件(84)包含:向發光元件(4)開口之射入口(805)、向感測空間(Sp1)開口之射出口(804)及發光側周面(806)。發光側周面(806)在射入口(805)與射出口(804)之間包圍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發光側周面(806)相對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向射出口(804)側傾斜。
依據該態樣,由發光元件(4)輸出之光的至少一部份通過發光引導件(84)時,在發光引導件(84)之發光側周面(806)反射,藉此使光線對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的傾斜度變小。而且,因為發光側周面(806)設置在發光元件支架(8)中,所以可比較高精度地設定發光側周面(806)與發光元件(4)之位置關係,因此容易控制在發光側周面(806)反射之光的方向。因此,對在發光側周面(806)反射後由射出口(804)輸出之光線而言,可將光線對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的傾斜度抑制為比較小。藉此,在發光側周面(806)反射後由射出口(804)輸出之光可減少在例如感測殼體(7)之內面(700)等反射後射入受光元件(5)的可能性。結果,在感測殼體
(7)之內面(700)的反射光難以射入受光元件(5),因此雖達成煙感測器(1、1A至1E)之感測精度的提高仍能抑制雜散光之增加。
第二態樣之煙感測器(1、1A至1E)係在第一態樣中,發光側周面(806)呈沿著以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為中心軸的旋轉拋物面形成的形狀。
依據該態樣,由射出口(804)輸出更接近平行光之光,因此可進一步抑制煙感測器(1、1A至1E)之感測精度降低。
第三態樣之煙感測器(1、1A至1E)係在第一或第二態樣中,由與一平面(底板73之內底面731)直交之一方向來觀察,壁構造(3)包圍感測空間(Sp1)。感測殼體(7)具有一對內底面(731、725)及遮光肋(75、724)。一對內底面(731、725)在一方向上彼此對向。由一方向來觀察,遮光肋(75、724)配置在與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重疊的位置且由一對內底面(731、725)之至少一內底面突出。
依據該態樣,可抑制由發光元件(4)輸出之光朝與一平面(底板73之內底面731)直交之一方向的擴散。
第四態樣之煙感測器(1、1A至1E)係在第三態樣中,遮光肋(75、724)之前端面包含相對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向與發光元件(4)相反側傾斜的傾斜部(75a、724a)。
依據該態樣,傾斜部(75a、724a)係與發光側周面(806)同樣地藉由反射由發光元件(4)輸出之光,可使光線對發光元件(4)之光軸(Ax1)的傾斜度變小。
第五態樣之煙感測器(1、1A至1E)係在第一至四態樣中任一態樣中,更具有保持受光元件(5)之受光元件支架(9)。受光元件支架(9)具有射入受光元件(5)之光通過的受光引導件(92)。受光引導件(92)包含:向感測空間(Sp1)開口之導入口(901)、向受光元件(5)開口之取出口(902)及受光側周面(903)。受光側周面(903)在導入口(901)與取出口(902)之間包圍受光元件(5)之光軸(Ax2)。受光側周面(903)相對受光元件(5)之光軸(Ax2)向導入口(901)側傾斜。
依據該態樣,射入受光元件(5)之光之至少一部份通過受光引導件(92)時,在受光引導件(92)之受光側周面(903)反射,藉此使光線對受光元件(5)之光軸(Ax2)的傾斜度變小。而且,因為受光側周面(903)設置在受光元件支架(9)中,所以可比較高精度地設定受光側周面(903)與受光元件(5)之位置關係,因此容易控制在受光側周面(903)反射之光的方向。因此,可將在受光側周面(903)反射後射入受光元件(5)之光限制成接近光軸(Ax2)的光。藉此,在例如感測殼體(7)之內面(700)等反射後射入導入口(901)之光在受光側周面(903)反射後射入受光元件(5)的可能性可降低。結果,在感測殼體(7)之內面(700)等之反射光難以射入受光元件(5),因此雖達成煙感測器(1、1A至1E)之感測精度的提高仍能抑制雜散光之增加。
第六態樣之煙感測器(1、1A至1E)係在第五態樣中,由與一平面(底板73之內底面731)直交之一方向來觀察,壁構造(3)包圍感測空間(Sp1)。由一方向來觀察,受光側周面(903)呈沿著以受光元件(5)之光軸(Ax2)為中心軸的拋物線(Pr2)形成的形狀。
依據該態樣,在受光側周面(903)反射後射入受光元件(5)之光可限制成更接近光軸(Ax2)之方向的光,因此可進一步抑制煙感測器(1、1A至1E)之感測精度降低。
第七態樣之煙感測器(1、1A至1E)係在第五態樣中,受光側周面(903)呈沿著以受光元件(5)之光軸(Ax2)為中心軸的旋轉拋物面形成的形狀。
依據該態樣,在受光側周面(903)反射後射入受光元件(5)之光可限制成更接近光軸(Ax2)之方向的光,因此可進一步抑制煙感測器(1、1A至1E)之感測精度降低。
第二至七之態樣不是煙感測器(1、1A至1E)中之必要結構,可適當地省略。
此外,第五態樣之煙感測器(1、1A至1E)的結構不必以第一態樣之煙感測器(1、1A至1E)的結構為前提,亦可單獨地採用。即,在第五態樣之煙感測器(1、1A至1E)中,發光側周面(806)不是必要之結構,可適當地省略發光側周面(806)、發光引導件(84)及發光元件支架(8)。
1‧‧‧煙感測器
4‧‧‧發光元件
7‧‧‧感測殼體
8‧‧‧發光元件支架
10‧‧‧感測塊
41‧‧‧光射出面
81‧‧‧第一支架
82‧‧‧第二支架
83‧‧‧發光保持部
84‧‧‧發光引導件
411‧‧‧平坦部
412‧‧‧凸部
801‧‧‧通線孔
802‧‧‧遮光片
803‧‧‧定位面
804‧‧‧射出口
805‧‧‧射入口
806‧‧‧發光側周面
Ax1‧‧‧光軸
Pr1‧‧‧拋物線
P11‧‧‧基準點
Sp1‧‧‧感測空間
Claims (7)
- 一種煙感測器,包含:感測殼體,包圍著感測空間;發光元件,向該感測空間輸出光;受光元件,配置在來自該發光元件之直射光不會射入、而因該感測空間內之煙所產生之散射光會射入的位置;及發光元件支架,保持發光元件;該感測殼體包含讓該煙通過而抑制光透過之壁構造,該發光元件支架具有讓來自該發光元件之光通過的發光引導件,該發光引導件包含:射入口,其向該發光元件開口;射出口,其向該感測空間開口;及發光側周面,其在該射入口與該射出口之間包圍著該發光元件之光軸,該發光側周面相對於該發光元件之該光軸傾斜成越往該射出口側則直徑越寬,該發光元件之光射出面的一部分,係比該射入口更靠近該射出口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煙感測器,其中該發光側周面呈沿著以該發光元件之該光軸為中心軸的旋轉拋物面的形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煙感測器,其中:從與一平面直交之一方向來觀察,該壁構造包圍著該感測空間,該感測殼體具有:一對內底面,其在該一方向上彼此對向,及 遮光肋,其由該一方向來觀察,係配置在與該發光元件之該光軸重疊的位置且由該一對內底面之至少一內底面突出。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煙感測器,其中該遮光肋之前端面包含傾斜部,該傾斜部相對於該發光元件之該光軸朝向與該發光元件相反側傾斜。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煙感測器,其中更具有保持該受光元件之受光元件支架,該受光元件支架具有讓射入該受光元件之光通過的受光引導件,該受光引導件包含:導入口,其向該感測空間開口;取出口,其向該受光元件開口;及受光側周面,其在該導入口與該取出口之間包圍著該受光元件之光軸,該受光側周面相對於該受光元件之該光軸朝向該導入口側傾斜。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煙感測器,其中:從與一平面直交之一方向來觀察,該壁構造包圍著該感測空間,從該一方向來觀察,該受光側周面呈沿著以該受光元件之該光軸為中心軸的拋物線之形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煙感測器,其中該受光側周面呈沿著以該受光元件之該光軸為中心軸的旋轉拋物面之形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54982A JP7108918B2 (ja) | 2018-03-22 | 2018-03-22 | 煙感知器 |
JP2018-054982 | 2018-03-2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941171A TW201941171A (zh) | 2019-10-16 |
TWI753237B true TWI753237B (zh) | 2022-01-21 |
Family
ID=67987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109478A TWI753237B (zh) | 2018-03-22 | 2019-03-20 | 煙感測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108918B2 (zh) |
TW (1) | TWI753237B (zh) |
WO (1) | WO2019181276A1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4914174U (zh) * | 1972-05-10 | 1974-02-06 | ||
TW200941415A (en) * | 2008-03-26 | 2009-10-01 | Nohmi Bosai Ltd | Photoelectric smoke detector |
JP2013003640A (ja) * | 2011-06-13 | 2013-01-07 | Nohmi Bosai Ltd | 光電式煙感知器 |
JP2015200547A (ja) * | 2014-04-07 | 2015-11-1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粒子検出センサ、ダストセンサ、煙感知器、空気清浄機及び換気扇 |
JP2016115062A (ja) * | 2014-12-12 | 2016-06-23 | 新コスモス電機株式会社 | 光電式煙感知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287382A (ja) | 2007-05-16 | 2008-11-27 | Hochiki Corp | 火災警報器 |
JP2009237720A (ja) | 2008-03-26 | 2009-10-15 | Nohmi Bosai Ltd | 光電式煙感知器 |
-
2018
- 2018-03-22 JP JP2018054982A patent/JP7108918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2-13 WO PCT/JP2019/004929 patent/WO201918127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03-20 TW TW108109478A patent/TWI753237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4914174U (zh) * | 1972-05-10 | 1974-02-06 | ||
TW200941415A (en) * | 2008-03-26 | 2009-10-01 | Nohmi Bosai Ltd | Photoelectric smoke detector |
JP2013003640A (ja) * | 2011-06-13 | 2013-01-07 | Nohmi Bosai Ltd | 光電式煙感知器 |
JP2015200547A (ja) * | 2014-04-07 | 2015-11-1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粒子検出センサ、ダストセンサ、煙感知器、空気清浄機及び換気扇 |
JP2016115062A (ja) * | 2014-12-12 | 2016-06-23 | 新コスモス電機株式会社 | 光電式煙感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9168831A (ja) | 2019-10-03 |
JP7108918B2 (ja) | 2022-07-29 |
WO2019181276A1 (ja) | 2019-09-26 |
TW201941171A (zh) | 2019-10-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248173B2 (en) | Smoke detector | |
US20230384218A1 (en) | Fire detection device | |
US10950113B2 (en) | Alarm device | |
JP5942139B2 (ja) | 火災感知器 | |
US10943453B2 (en) | Alarm apparatus | |
WO2012176028A1 (ja) | 火災感知器 | |
JP2022186842A (ja) | 煙感知器 | |
TWI725400B (zh) | 煙感測器 | |
TWI722368B (zh) | 煙感測器 | |
TWI753237B (zh) | 煙感測器 | |
JP5145162B2 (ja) | 煙感知器 | |
JP5799230B2 (ja) | 火災感知器 | |
JP2009211327A (ja) | 点灯装置及び煙感知器 | |
JP2003248878A (ja) | 導光体部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火災感知器 | |
JP2019168832A (ja) | 煙感知器 | |
CN219285807U (zh) | 烟雾探测器 | |
JP2019207650A (ja) | 煙感知器 | |
JP7499386B2 (ja) | 火災検出装置 | |
JP3842739B2 (ja) | 散乱光式煙感知器 | |
JP2023145735A (ja) | 煙感知器 | |
JP2024120740A (ja) | 煙感知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