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2401B - 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及邊緣運算裝置與系統 - Google Patents
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及邊緣運算裝置與系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52401B TWI752401B TW109100213A TW109100213A TWI752401B TW I752401 B TWI752401 B TW I752401B TW 109100213 A TW109100213 A TW 109100213A TW 109100213 A TW109100213 A TW 109100213A TW I752401 B TWI752401 B TW I752401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edge computing
- information
- service
- target service
- comput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包含以第一邊緣運算平台執行:取得第二邊緣運算平台的運算資訊,提供終端裝置目標服務,判斷發生服務異常狀況,依據服務異常狀況、目標服務及第二邊緣運算平台的運算資訊,將目標服務重新配置至第二邊緣運算平台並產生卸載資訊及目標服務位置,將卸載資訊傳送至第二邊緣運算平台,以及將目標服務位置傳送至終端裝置,使終端裝置依據目標服務位置通訊連接至第二邊緣運算平台。其中,卸載資訊至少包含終端裝置的身分資訊及目標服務的身分資訊。
Description
本揭露係關於一種網路通訊控制方法,特別係關於一種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
隨著行動裝置的普及與網路服務的廣泛應用,諸如影音串流、虛擬實境、自動駕駛等,另加上各行業將業務服務擴展為網路服務的行為日益漸增,行動網路流量的需求亦持續地增加,因此一般回程(Backhaul)網路的負載流量已不足使用,遠端的雲端運算中心也無法負荷龐大的運算量。以往的網路架構在通訊技術日漸進步的情況下面臨了相當大的挑戰。
為因應上述情況,行動邊緣運算(Mobile Edge Computing,MEC)的架構被提出,以期能夠解決流量需求及運算量日漸增加的問題。如字面文義,行動邊緣運算係在行動網路的邊緣提供雲端運算的能力與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服務的環境,主要概念在於減少核心網路設備的運算壓力,且提供行動營運商為顧客創造特定行動體驗的平台。然而,目前行動邊緣運算架構在遭遇異常時,往往需要重新佈建整個通訊環境,而耗費大量的時間,進而致使用戶的體驗感受不佳。
鑒於上述,本揭露提供一種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及邊緣運算系統。
依據本揭露一實施例的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適用於第一邊緣運算平台及第二邊緣運算平台,其中第一邊緣運算平台與第二邊緣運算平台進行資訊傳遞。所述網路通訊控制方法包含以第一邊緣運算平台執行:取得第二邊緣運算平台的運算資訊,提供終端裝置目標服務,判斷發生服務異常狀況,依據服務異常狀況、目標服務及第二邊緣運算平台的運算資訊,將目標服務重新配置至第二邊緣運算平台並產生卸載資訊及目標服務位置,將卸載資訊傳送至第二邊緣運算平台,以及將目標服務位置傳送至終端裝置,使終端裝置依據目標服務位置通訊連接至第二邊緣運算平台。其中,卸載資訊至少包含終端裝置的身分資訊及目標服務的身分資訊。
依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的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適用於第一邊緣運算平台、第二邊緣運算平台及中控平台,其中中控平台與第一邊緣運算平台及第二邊緣運算平台進行資訊傳遞。所述網路通訊控制方法包含:以第一邊緣運算平台提供一終端裝置一目標服務;以中控平台或第一邊緣運算平台執行多個步驟,所述多個步驟包含:判斷第一邊緣運算平台發生服務異常狀況;依據服務異常狀況、目標服務及第二邊緣運算平台的運算資訊,將目標服務重新配置至第二邊緣運算平台,並產生卸載資訊及一目標服務位置,以及將卸載資訊傳送至第二邊緣運算平台;以及以第一邊緣運算平台或第二邊緣運算平台將目標服務位置傳送至終端裝置,使終端裝置依據目標服務位置通訊連接至第二邊緣運算平台。其中卸載資訊至少包含終端裝置的身分資訊及目標服務的身分資訊。
依據本揭露一實施例的邊緣運算裝置,包含記憶體及處理器,其中記憶體中儲存有多個指令,處理器電性連接於記憶體且執行記憶體中的指令以執行以下步驟:取得另一邊緣運算裝置的運算資訊,提供終端裝置目標服務,判斷發生服務異常狀況,依據服務異常狀況、目標服務及所述另一邊緣運算裝置的運算資訊,將目標服務重新配置至所述另一邊緣運算裝置並產生卸載資訊及目標服務位置,將卸載資訊傳送至所述另一邊緣運算裝置,以及將目標服務位置傳送至終端裝置,使終端裝置依據目標服務位置通訊連接至所述另一邊緣運算裝置。其中,卸載資訊至少包含終端裝置的身分資訊及目標服務的身分資訊。
依據本揭露一實施例的邊緣運算系統,包含上列實施例所述的邊緣運算裝置以及中控裝置。邊緣運算裝置用於執行第一網路通訊控制方法,所述第一網路通訊控制方法包含上列實施例所述之邊緣運算裝置的處理器執行該些指令所執行的該些步驟。中控裝置通訊連接於邊緣運算裝置,且用於執行第二網路通訊控制方法,所述第二網路通訊控制方法包含:判斷邊緣運算裝置發生服務異常狀況,依據服務異常狀況、目標服務及另一邊緣運算裝置的運算資訊,將目標服務重新配置至另一邊緣運算裝置並產生卸載資訊及目標服務位置,將卸載資訊傳送至另一邊緣運算裝置,以及使邊緣運算裝置或另一邊緣運算裝置將目標服務位置傳送至終端裝置,使終端裝置依據目標服務位置通訊連接至另一邊緣運算裝置。
藉由上述結構,本案所揭示的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及邊緣運算系統可以因應多種服務異常狀況來執行提供服務之邊緣運算平台的重新配置,在遭遇服務異常狀況時無需重新佈建整個通訊環境,能夠具有服務不中斷之動態佈署能力,更可以據有負載平衡能力及異地備援能力。
以上之關於本揭露內容之說明及以下之實施方式之說明係用以示範與解釋本揭露之精神與原理,並且提供本揭露之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之解釋。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揭露之詳細特徵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了解本揭露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可輕易地理解本揭露相關之目的及優點。以下之實施例係進一步詳細說明本揭露之觀點,但非以任何觀點限制本揭露之範疇。
本揭露提供一種邊緣運算系統,請參考圖1及圖2,其中圖1為依據本揭露一實施例所繪示的邊緣運算系統之通訊環境的示意圖,圖2則為依據本揭露一實施例所繪示的邊緣運算系統的功能方塊圖。如圖1所示,邊緣運算系統1包含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及中控裝置13,兩者彼此通訊連接,邊緣運算系統1可以與終端裝置21通訊連接,亦可與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通訊連接。進一步來說,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可以通訊連接於終端裝置21,中控裝置13可以通訊連接於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於此要特別說明的是,圖1所示之與邊緣運算系統1連接的終端裝置21及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的數量僅為示例,邊緣運算系統1亦可同時與多個終端裝置21連接,且與多個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連接。此外,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亦可與一或多個終端裝置21連接。
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可以係行動邊緣運算(Mobile Edge Computing,MEC)雲,可簡稱為邊緣雲。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用於提供終端裝置21一或多種服務。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可以透過基地台連接於終端裝置21。以網路架構而言,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位於網路邊緣而相對靠近用戶端之終端裝置21。詳細來說,網路架構可以雲端伺服器(Cloud server)或網際網路(Internet)為網路核心,終端裝置21則位於網路架構的外圍而經由網路連接至雲端伺服器或網際網路,所述的網路邊緣即可以指相對靠近終端裝置21所在之用户端的區域網路(Local Area Network, LAN)與網際網路的交界,但不以此為限。進一步來說,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可以係具有運算能力的單個伺服器,亦可以由多個具有不同功能且彼此連接的伺服器所組成,上述之終端裝置21則例如為智慧型手機、平板、筆記型電腦等行動電子裝置,本揭露不予限制。
更進一步來說,如圖2所示,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可以包含用戶介面功能(User Plan Function,UPF)模組111、網域名稱服務(Domain Name Service,DNS)模組112、資源管理模組113、服務管理模組114、第一服務模組115及第二服務模組116。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的用戶介面功能模組111可以分別與第一服務模組115及第二服務模組116透過N6介面連接,亦可以與基地台透過N3介面連接,再透過基地台連接於終端裝置21。網域名稱服務模組112可以回應來自終端裝置21接收到的服務位置詢問,並將對應之服務喚醒。舉例來說,當使用者透過終端裝置21發出“www.youtube.com”之服務位置的詢問,網域名稱服務模組112便會回應“10.14.188.xxx”至終端裝置21,並將YouTube服務喚醒。資源管理模組113可以對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的資源狀況進行監測、整理及管理;服務管理模組114則可以監控第一服務模組115及第二服務模組116的運作狀態,監控服務運行狀況,並在發生錯誤時回報,亦可以啟動新的服務模組(對於此實施例而言,即第一及第二服務模組115及116以外的模組);第一服務模組115及第二服務模組116則分別可以提供一或多個網路服務。
上述之模組可以各為獨立設置且彼此連接的伺服器,或者為運行於一或多個伺服器中的多個應用程序,本揭露並不限制運行上述模組之實體伺服器的數量。另外,於此要特別說明的是,圖2示例性地繪示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包含兩個服務模組(第一服務模組115及第二服務模組116),然而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亦可僅包含一個或兩個以上的服務模組,且服務模組的致能狀態可以動態地調整,其中所述致能狀態例如指示是否能提供服務。藉由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的服務模組提供服務給終端裝置21,可以使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進行較為複雜的運算,降低終端裝置21的運算負擔。另外,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亦可提供儲存或處理終端裝置21有可能存取的資訊的服務。上述服務僅為舉例說明,然而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所能提供的服務並不限於此。
中控裝置13例如為協調流程器(Orchestrator),特別係5G核心的資料中心,用於與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及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進行資訊傳遞。其中,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可以具有與上述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一樣的架構及功能。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可以係行動邊緣運算雲,用於提供終端裝置一或多個服務。進一步來說,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可以係具有運算能力的單個伺服器,亦可以由多個具有不同功能且彼此連接的伺服器所組成。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亦可以包含如前所述之用戶介面功能模組、網域名稱服務模組、資源管理模組、服務管理模組及一或多個服務模組。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與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的差別可在於資源狀況(例如多寡)、所能提供的服務的數量與種類,以及提供服務至特定終端裝置所產生的延遲(Latency)。
另外,中控裝置13除了與第一及第二邊緣運算裝置11及31通訊連接,亦可與更多的邊緣運算裝置通訊連接,以收集各邊緣運算裝置的資訊,例如裝置身分標識(ID)、裝置位置(例如邊緣運算裝置之IP)、所供服務ID、所供服務位置(例如對應服務模組之IP)、所連終端裝置ID、資源狀況、延遲等資訊,特別係週期性地收集。中控裝置13可以依據所收集的資訊來配置多個終端裝置與多個邊緣運算裝置之間的通訊連接關係。進一步來說,本揭露所提之中控裝置13可以依據終端裝置之需求將終端裝置分配給特定的邊緣運算裝置,也可以依據邊緣運算裝置之狀況進行重新配置,其中更進一步的實施方法將於後描述。
更進一步來說明中控裝置13的架構,如圖2所示,中控裝置13可以包含用戶介面功能模組131、網域名稱服務模組132、服務位置管理模組133、服務重新導向模組134及資源管理模組135。中控裝置13的用戶介面功能模組131可以與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的用戶介面功能模組111可以透過N9介面連接,同理,用戶介面功能模組131亦可以與其他邊緣運算裝置透過N9介面連接。網域名稱服務模組132則具有同於前述之網域名稱服務模組112的功能,於此不再贅述。服務位置管理模組133可以具有資料庫,記錄中控裝置13所連之邊緣運算裝置各所能夠提供的服務,其中記錄方式例如為服務ID,並且服務位置管理模組133可以與服務重新導向模組134或資源管理模組135協同執行服務的重新配置,其中,重新配置的詳細實施內容將於後描述。上述模組可以各為獨立設置且彼此連接的伺服器,或者為運行於一或多個伺服器中的多個應用程序,本揭露並不限制運行上述模組之實體伺服器的數量。換句話說,中控裝置13可以為單個伺服器來實行,亦可以由多個具有不同功能的伺服器所組成。於另一實施例中,中控裝置13本身亦可以係具有中控功能的行動邊緣運算雲,可以透過基地台與終端裝置21連接並提供終端裝置21服務。於此實施例中,除了前述多個模組,中控裝置13更可以包含服務管理模組及一或多個服務模組。
本揭露亦提供一種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請一併參考圖1~圖3,其中圖3係依據本揭露一實施例所繪示的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的流程圖。如圖3所示,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可以包含步驟S11:以第一邊緣運算平台提供終端裝置一目標服務;步驟S12:以中控平台判斷第一邊緣運算平台發生服務異常狀況;步驟S13:以中控平台依據服務異常狀況、目標服務及第二邊緣運算平台的運算資訊,將目標服務重新配置至第二邊緣運算平台,並產生卸載(Offload)資訊及目標服務位置;步驟S14:以中控平台將卸載資訊傳送至第二邊緣運算平台;以及步驟S15:以第一邊緣運算平台或第二邊緣運算平台將目標服務位置傳送至終端裝置,使終端裝置依據目標服務位置通訊連接至第二邊緣運算平台。
於一實施例中,上述第一邊緣運算平台及第二邊緣運算平台及中控平台分別以前述圖1及圖2之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及中控裝置13來實現;而於另一實施例中,第一邊緣運算平台、第二邊緣運算平台及中控平台可以分別係於伺服器中的虛擬機器(Virtual Machine)所運行之應用程序。以下將以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及中控裝置13所實現之第一邊緣運算平台、第二邊緣運算平台及中控平台來示例性地說明圖3所示之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
於步驟S11中,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提供終端裝置21一目標服務,其中所述目標服務例如係人工智慧、虛擬實境、擴增實境、自動駕駛等應用服務,本揭露不予限制。進一步來說,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與終端裝置21之間的通訊連結是中控裝置13先前依據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的運算資訊所決定的,其中運算資訊包含資源狀況及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提供所述目標服務之延遲。於步驟S12中,中控裝置13會判斷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發生了服務異常狀況,其中所述服務異常狀況可能指示服務中止(Service Down)、服務移出(Service Swap Out)或平台失能(MEC Down)。為了因應服務異常狀況,於步驟S13~S15中,中控裝置13會進行重新配置以使另一邊緣運算裝置(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提供目標服務(即原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所供之服務)給終端裝置21。
詳細說明對應於不同的服務異常狀況所執行之步驟S12~S15,請參考圖1~圖4,其中圖4係依據本揭露一實施例所繪示的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的訊號傳遞示意圖。於服務異常狀況為服務中止或服務移出的運行狀態中,如圖4步驟A11所示,中控裝置13可以從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接收到關聯於服務異常狀況的服務失效訊號,藉此便可判斷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發生服務異常狀況。
特別來說,服務中止可以係指原提供終端裝置21目標服務的服務模組失能而無法再繼續提供所述目標服務,此時服務管理模組114可以產生對應之服務失效訊號並提供至中控裝置13的服務位置管理模組133。另,服務移出則可以係指:在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的資源管理模組113判斷資源不足時,服務管理模組114將優先序為後位者的服務移出,例如使對應的服務模組失能或改為提供其他服務,所述優先序可以依據實際所需設定,本揭露不予限制。當服務管理模組114決定移出之服務為原提供給終端裝置21的目標服務時,服務管理模組114便可以產生對應之服務失效訊號並提供給中控裝置13的服務位置管理模組133。所述對應於服務中止或移出之服務失效訊號可以包含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的ID、目標服務的ID及原與發生異常之邊緣運算平台所連接的一或多個終端裝置21的ID。
當中控裝置13的服務位置管理模組133接收到服務失效訊號而得知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發生服務異常狀況時,服務位置管理模組133及服務重新導向模組134可以據以進行重新配置。於此實施例中,所述重新配置包含重新定位(Re-locate)程序及重新導向(Re-direct)程序。其中,重新定位程序(步驟A12)可以包含:選擇能夠提供目標服務的邊緣運算裝置作為候選邊緣運算平台,以及依據候選邊緣運算平台的運算資訊決定目標邊緣運算平台。如前所述,中控裝置13可以週期性地收集所連接之一或多個邊緣運算裝置的資源狀況及所提供服務之延遲等資訊。進一步來說,中控裝置13的服務位置管理模組133可以從服務失效訊號取得目標服務ID,選擇包含具有目標服務ID之服務模組的邊緣運算裝置作為候選邊緣運算平台,接著從中選擇具有最佳運算資訊的邊緣運算裝置來作為目標邊緣運算平台,即預計接續提供目標服務給終端裝置21之邊緣運算平台。
所述最佳運算資訊的判斷可以依目標服務的類型而有不同的標準。舉例來說,對於虛擬實境之服務而言,頻寬資源狀況可以作為主要考量因素,然而本揭露不以此為限。另外,有目標服務需求之終端裝置21的數量亦為重要考量因素之一,服務位置管理模組133可以從服務失效訊號所含之終端裝置21的ID得知有目標服務需求之終端裝置21的數量,判斷候選邊緣運算平台的資源狀況是否足夠提供目標服務給該數量的終端裝置21。特別來說,在行動邊緣運算環境中,提供目標服務之延遲可以作為首要考量因素,進一步來說,服務位置管理模組133可以從資源狀況符合一特定標準的候選邊緣運算平台中選擇具有最低延遲者作為目標邊緣運算平台。更進一步來說,所謂特定標準可以係指能夠提供目標服務給終端裝置21的最低門檻。
當服務位置管理模組133在執行上述重新定位程序而決定目標邊緣運算平台時,會產生重新導向要求並傳送給服務重新導向模組134(步驟A13)。所述重新導向要求包含目標邊緣運算平台的ID、目標服務ID以及終端裝置21的ID。以前述圖3之實施例而言,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即被服務位置管理模組133選為目標邊緣運算平台,因此於此實施例中,重新導向要求會包含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的ID。服務重新導向模組134依據重新導向要求將重新導向資訊傳送至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步驟A14),即前述之重新導向程序。其中重新導向資訊可以包含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的ID、終端裝置21的ID及目標服務ID。進一步來說,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的用戶介面功能模組111可以依據重新導向資訊來向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的用戶介面功能模組提出針對終端裝置21的連結建立要求,所述連結之建立特別係透過N9介面建立終端裝置21的連結(Session Connection)。更進一步來說,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在接收到重新導向資訊時會回傳一確認訊息(ACK)給服務重新導向模組134,以指示重新導向資訊傳遞成功。
中控裝置13經上述程序將目標服務重新配置至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並且產生卸載資訊及目標服務位置,再分別將卸載資訊傳送至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將目標服務位置傳送至終端裝置21。進一步來說,中控裝置13的服務重新導向模組134將卸載資訊傳送至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步驟A15)。更進一步來說,服務重新導向模組134會等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回傳對應於步驟A14的確認訊息後再執行步驟A15。於此實施例中,卸載資訊包含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的ID、終端裝置21的ID以及目標服務ID。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可依據卸載資訊同意前述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之連結建立的要求。簡而言之,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及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可以分別從中控裝置13取得重新導向資訊及卸載資訊,據以與對方建立關於終端裝置21及目標服務的連結。另外,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在接收到卸載資訊時,可以依據卸載資訊中的目標服務ID取得對應的服務模組的位置資訊(例如IP)作為目標服務位置,並回傳一確認訊息給服務重新導向模組134以指示卸載資訊傳遞成功。特別來說,此對應於步驟A15的確認訊息包含目標服務位置。
中控裝置13的服務重新導向模組134另透過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將目標服務位置傳送至終端裝置21。進一步來說,服務重新導向模組134可以等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回傳對應於步驟A15的確認訊息後,從確認訊息取得目標服務位置,並將終端裝置21的ID及目標服務位置傳送至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步驟A16)。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從中控裝置13取得目標服務位置,且可以依據終端裝置21的ID將目標服務位置傳送至終端裝置21(步驟A17)。特別來說,上述步驟A16及A17之資訊傳遞可以透過網域名稱服務通知(DNS Notify)、HTTP 301或HTTP 302之方式進行。終端裝置21在取得目標服務位置後,便可據以透過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與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之間的連結連接至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中提供目標服務之服務模組(步驟A18及A19)。
除了上述之因應服務中止或服務移出的服務異常狀況,圖3所示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亦可因應平台失能之服務異常狀況。請參考圖1~圖3及圖5,其中圖5係依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所繪示的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的訊號傳遞示意圖。於圖5所示的實施例中,中控裝置13的資源管理模組135可以週期性地從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取得其資訊。當資源管理模組135判斷經過一特定時間長度而未收到來自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的資訊(步驟A21)時,便可以判斷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失能。接著,中控裝置13可以進行重新配置。於此實施例中,資源管理模組135依據服務異常狀況產生重新定位要求並傳送至服務位置管理模組133(步驟A22)。進一步來說,所述重新定位要求可以包含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的ID以及原與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相連之終端裝置21的ID。
服務位置管理模組133依據重新定位要求而執行重新定位程序,以產生重新定位回覆並回傳至資源管理模組135(步驟A23)。如前所述,服務位置管理模組133可以記錄中控裝置13所連之邊緣運算裝置各所具有之服務的服務ID。因此,所述重新定位程序可以包含依據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的ID取得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原具有之一或多個服務,並將所述一或多個服務作為目標服務,而後續選擇候選邊緣運算平台及目標邊緣運算平台之實施方式皆同於前述圖4實施例,於此不再贅述。服務位置管理模組133產生之重新定位回覆可以包含目標邊緣運算平台的ID、目標服務ID以及終端裝置21的ID。以前述圖3之實施例而言,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即被服務位置管理模組133選為目標邊緣運算平台,因此於此實施例中,重新定位回覆會包含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的ID。
中控裝置13經上述程序將目標服務重新配置至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並產生卸載資訊及目標服務位置,再分別將卸載資訊傳送至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將目標服務位置傳送至終端裝置21。進一步來說,中控裝置13的資源管理模組135依據重新定位回覆產生包含終端裝置21的ID以及目標服務ID的卸載資訊並將卸載資訊傳送至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步驟A24)。如此一來,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依據卸載資訊即可得知後續將要提供目標服務至終端裝置21,且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在接收到卸載資訊時,可以依據卸載資訊中的目標服務ID取得對應的服務模組的位置資訊(例如IP)作為目標服務位置,並回傳一確認訊息給資源管理模組135以指示卸載資訊傳遞成功。特別來說,此確認訊息包含目標服務位置。
中控裝置13的資源管理模組135另透過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將目標服務位置傳送至終端裝置21。進一步來說,資源管理模組135可以等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回傳確認訊息後,從確認訊息取得目標服務位置,並將包含終端裝置21的ID及目標服務位置傳送至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步驟A25)。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從中控裝置13取得目標服務位置,且可以依據終端裝置21的ID將目標服務位置傳送至終端裝置21(步驟A26)。特別來說,上述步驟A25及A26之資訊傳遞可以透過DNS Notify、HTTP 301或HTTP 302之方式進行。終端裝置21在取得目標服務位置後,便可據以連接至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中提供目標服務之服務模組(步驟A27)。特別來說,於此實施例中,在執行邊緣運算平台轉換之前,終端裝置21即同時與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及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連線。詳細來說,終端裝置21所連接之基地台原先即分別與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及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有所連線。其中,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作為主要邊緣運算平台,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則作為備援邊緣運算平台,當主要邊緣運算平台故障時,備援邊緣運算平台便接管基地台。
於一實施例中,在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提供終端裝置目標服務(即圖3之步驟S11)之前,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更可以包含邊緣運算平台裝置註冊與對終端裝置21之服務要求的配置程序。請一併參考圖1、圖3及圖6,其中圖6係依據本揭露一實施例所繪示的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的部分流程圖。在圖3的步驟S11之前,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更可以包含圖6所示之步驟S21:以第一邊緣運算平台向中控平台提出註冊要求;S22:以第一邊緣運算平台提供第一邊緣運算平台的運算資訊至中控平台;S23:以中控平台接收終端裝置的服務要求,並判斷服務要求對應於一目標服務;S24:以中控平台依據目標服務及第一邊緣運算平台的運算資訊,將目標服務配置至第一邊緣運算平台。
進一步來說,圖1所示之通訊環境的建立包含了步驟S21~S24。以圖1來說明,於步驟S21及S22中,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向中控裝置13提出註冊要求,中控裝置13可據以建立彼此間的連線,且在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註冊完成後,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可以提供自己的運算資訊(包含資源狀況、延遲等)至中控裝置13,特別係週期性地提供。另外,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在重新配置程序執行前亦可以向中控裝置13提出註冊要求,並在註冊完成後提供自己的運算資訊至中控裝置13。此外,可以有更多的邊緣運算裝置向中控裝置13註冊並傳送自己的運算資訊,本揭露不予限制。
當邊緣運算系統1接收到終端裝置21的服務要求時,於步驟S23及S24中,中控裝置13判斷服務要求對應於目標服務,並依據目標服務及已註冊的邊緣運算裝置的運算資訊來配置目標服務。進一步來說,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或其他已向中控裝置13註冊的邊緣運算裝置的網域名稱服務模組可以接收到位於通訊範圍內的終端裝置21的服務要求(例如服務位置詢問),且執行上述接收步驟的邊緣運算裝置可以再將自己的身分資訊、服務的身分資訊、終端裝置21的身分資訊傳送至中控裝置13的服務位置管理模組133。於此實施例中,中控裝置13依據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的運算資訊為對應於目標服務之最佳運算資訊,因而將目標服務配置至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所述最佳運算資訊的判斷的舉例及說明皆同於前列實施例的重新配置程序中的最佳運算資訊判斷,因此於此不再贅述。
另外如前所述,於一實施例中,中控裝置13可以係具有中控功能的行動邊緣運算雲,可以透過基地台與終端裝置21連接並提供終端裝置21服務。於此實施例中,中控裝置13在執行前列實施例所述之配置程序或重新配置程序時,可以將自己作為目標邊緣運算平台的選擇之一。特別來說,中控裝置13會將自己的優先序設定為最後,也就是說,中控裝置13會在判斷所連之所有邊緣運算裝置皆不適合提供服務後,才判斷自己是否適合提供服務。此外,當中控裝置13判斷無邊緣運算裝置能夠提供服務時,將產生配置失敗訊號至終端裝置21。
上述之多個實施例所提之邊緣運算系統及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涉及中控平台的設置及控制,適用於集中式的通訊環境。本揭露亦提出一種適用於分散式通訊環境的邊緣運算裝置。請參考圖7及圖8,其中圖7係依據本揭露一實施例所繪示的邊緣運算裝置之通訊環境的示意圖,圖8則係依據本揭露一實施例所繪示的邊緣運算裝置的功能方塊圖。圖7示例性地繪示分散式的通訊環境,其包含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終端裝置21及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其中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可以分別與終端裝置21及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通訊連接。於此要特別說明的是,圖7所示之與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連接的終端裝置21及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的數量僅為示例,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亦可同時與多個終端裝置21連接,且與多個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連接。此外,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亦可與一或多個終端裝置21連接。
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可以係行動邊緣運算雲(可簡稱邊緣雲),用於提供終端裝置21一或多種服務,且可以探詢鄰近的其他邊緣運算裝置(例如圖7所示之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取得鄰近邊緣運算裝置的運算資訊(包含資源狀況、延遲)並配置服務。換句話說,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具有與前列圖1及圖2所示之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相同之功能,且更可以具有掌握鄰近邊緣裝置之資訊並進行服務配置的能力。同樣地,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可以係具有運算能力的單個伺服器,亦可以由多個具有不同功能且彼此連接的伺服器所組成。另,上述之終端裝置21例如為智慧型手機、平板、筆記型電腦等行動電子裝置,本揭露不予限制。
進一步來說,如圖8所示,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除了包含如圖2所示之用戶介面功能模組111、網域名稱服務模組112、資源管理模組113、服務管理模組114、第一服務模組115及第二服務模組116之外,更可以包含鄰居管理模組117、參考訊號管理模組118、服務位置管理模組119及服務重新導向模組120。其中,與圖2之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相同之模組的運作於此不再贅述。
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的鄰居管理模組117可以探詢鄰近的其他邊緣運算裝置。更進一步來說,所謂鄰近邊緣運算裝置係指其所連接之基地台與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所連接之基地台兩者的通訊範圍有所重疊。所謂通訊範圍重疊意指當終端裝置21位於兩通訊範圍的交集處(或可理解為重疊處)時,鄰近邊緣運算裝置所連接之基地台與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所連接之基地台都具有與終端裝置21通訊的能力。鄰居管理模組117可以基於自動化鄰居關係(Automatic Neighbor Relation,ANR),特別係自動化管理鄰居關係表(Neighbor Relation Table,NRT)來建立鄰居關係清單,所述鄰居關係清單包含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的資訊。建立鄰居關係之邊緣運算裝置的用戶介面功能模組之間可以具有N9介面的連結。
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的參考訊號管理模組118可以檢查是否有接收到其他邊緣運算裝置連接之基地台所傳出的訊號,若有則認定該邊緣運算裝置為具有鄰居關係之邊緣運算裝置。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的服務位置管理模組119及服務重新導向模組120則同於圖3之中控裝置13的服務位置管理模組133及服務重新導向模組134,用於執行服務的重新配置,其中,所述重新配置的詳細實施內容將於後描述。上述之模組可以各為獨立設置且彼此連接的伺服器,或者為運行於一或多個伺服器中的多個應用程序,本揭露並不限制運行上述模組之實體伺服器的數量。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可以具有與上述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一樣的架構及功能,於此不再贅述。
本揭露亦提供一種適用於分散式通訊環境的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請一併參考圖7~9,其中圖9係依據本揭露又一實施例所繪示的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的流程圖。如圖9所示,適用於分散式通訊環境的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可以包含以第一邊緣運算平台執行步驟S31:取得第二邊緣運算平台的運算資訊;步驟S32:提供終端裝置一目標服務;步驟S33:判斷發生服務異常狀況;步驟S34:依據服務異常狀況、目標服務及第二邊緣運算平台的運算資訊,將目標服務重新配置至第二邊緣運算平台,並產生卸載資訊及目標服務位置;步驟S35:將卸載資訊傳送至第二邊緣運算平台;步驟S36:將目標服務位置傳送至終端裝置,使終端裝置依據目標服務位置通訊連接至第二邊緣運算平台。
於一實施例中,上述第一邊緣運算平台及第二邊緣運算平台分別以前述圖7及圖8之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及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來實現;而於另一實施例中,第一邊緣運算平台及第二邊緣運算平台可以分別係於伺服器中的虛擬機器所運行之應用程序。以下將以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及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所實現之第一邊緣運算平台及第二邊緣運算平台來示例性地說明圖9所示之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
於步驟S31中,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可以取得所連之其他邊緣運算裝置(包含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的運算資訊。進一步來說,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的鄰居管理模組117可以透過與其他邊緣運算裝置的鄰居管理模組之間的管理層網路(Management Network)來取得運算資訊。所述運算資訊包含資源狀況、所提供服務之延遲等。特別來說,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可以週期性地取得所連之其他邊緣運算裝置的運算資訊。另外,連接於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的其他邊緣運算裝置(包含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亦可透過自己的鄰居管理模組取得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的運算資訊。意即,如前所述之具有鄰居關係的多個邊緣運算裝置之間可以互相傳遞運算資訊並儲存彼此的運算資訊。本揭露並不限制各邊緣運算裝置傳遞運算資訊的先後順序。
於步驟S32中,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提供終端裝置21目標服務,其中所述目標服務例如係人工智慧、虛擬實境、擴增實境、自動駕駛等應用服務,本揭露不予限制。進一步來說,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與終端裝置21之間的通訊連結是先前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或通訊環境中其他具有服務配置能力的邊緣運算裝置依據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的運算資訊所決定的,其中運算資訊包含資源狀況及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提供所述目標服務之延遲。於此要特別說明的是,上述步驟S32亦可以執行於步驟S31之前或與步驟S31同時執行,本揭露不予限制。於步驟S33中,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會判斷其本身發生了服務異常狀況,其中所述服務異常狀況可能為服務中止或服務移出。為了因應服務異常狀況,於步驟S34~S36中,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會進行重新配置以使另一邊緣運算裝置(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提供原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所供之服務給終端裝置21。
詳細來說,請一併參考圖7~圖10,其中圖10係依據本揭露又一實施例所繪示的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的訊號傳遞示意圖。如圖10的步驟A31所示,當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用於提供目標服務之服務模組發生服務中止或服務移出之異常狀況時,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的服務管理模組114會產生對應之服務失效訊號並傳送至服務位置管理模組119。其中,服務中止及服務移出所指之詳細狀況皆如同前列圖4之實施例所述,於此不再贅述。當服務位置管理模組119接收到服務失效訊號時,服務位置管理模組119及服務重新導向模組120便可以據以進行重新配置。
所述重新配置可以包含重新定位程序及重新導向程序。其中,重新定位程序可以包含:依據服務失效訊號中的目標服務ID選擇候選邊緣運算平台,以及依據候選邊緣運算平台的運算資訊決定目標邊緣運算平台。如前所述,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可以週期性地收集所連接之其他邊緣運算裝置的資源狀況及所提供服務之延遲等資訊。進一步來說,服務位置管理模組119可以選擇包含具有目標服務ID之服務模組的邊緣運算裝置作為候選邊緣運算平台,並從中選擇具有最佳運算資訊的邊緣運算裝置來作為目標邊緣運算平台,即預計接續提供目標服務給終端裝置21之邊緣運算平台。所述最佳運算資訊的判斷的舉例及說明皆同於前列實施例中的最佳運算資訊判斷,因此於此不再贅述。
當服務位置管理模組119在執行上述重新定位程序而決定目標邊緣運算平台時,可以產生重新導向要求並傳送給服務重新導向模組120。所述重新導向要求包含目標邊緣運算平台的ID、目標服務ID以及終端裝置21的ID。以前述圖9之實施例而言,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即被服務位置管理模組119選為目標邊緣運算平台,因此於此實施例中,重新導向要求會包含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的ID。服務重新導向模組120可以依據重新導向要求將重新導向資訊傳送至用戶介面功能模組111,其中,重新導向資訊可以包含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的ID、終端裝置21的ID及目標服務ID。用戶介面功能模組111可以依據重新導向資訊來向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的用戶介面功能模組提出針對終端裝置21的連結建立要求,所述連結之建立特別係透過N9介面建立終端裝置21的連結(Session Connection)。
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 經上述程序將目標服務重新配置至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並且產生卸載資訊及目標服務位置,再分別將卸載資訊傳送至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步驟A32),將目標服務位置傳送至終端裝置21(步驟A33)。進一步來說,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可以藉由服務重新導向模組120將卸載資訊傳送至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於此實施例中,卸載資訊包含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的ID、終端裝置21的ID以及目標服務ID。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可依據卸載資訊同意前述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之連結建立要求。簡而言之,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及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可以分別從服務重新導向模組120取得重新導向資訊及卸載資訊,據以與對方建立關於終端裝置21及目標服務的連結。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亦可以藉由服務重新導向模組120將目標服務位置傳送至終端裝置21。進一步來說,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的服務重新導向模組120在先前將目標服務重新配置至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時,可取得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中提供目標服務之服務模組的位置(例如IP)並將其作為目標服務位置。特別來說,服務重新導向模組120可以透過DNS Notify、HTTP 301或HTTP 302之方式將目標服務位置傳送至終端裝置21。終端裝置21在取得目標服務位置後,便可據以透過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與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之間的連結連接至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中提供目標服務之服務模組(步驟A34及A35)。
本揭露亦提出一種整合式的網路通訊控制方法,可以切換運行上述各實施例所提之適用於集中式通訊環境的網路通訊控制方法或是用於分散式通訊環境的網路通訊控制方法,請一併參考圖2、圖8及圖11,其中圖11係依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所繪示的邊緣運算系統之通訊環境的示意圖。如圖11所示,整合式的邊緣運算系統1’可以包含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及中控裝置13,兩者彼此通訊連接,邊緣運算系統1’可以與終端裝置21通訊連接,亦可與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通訊連接。進一步來說,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可以通訊連接於終端裝置21,亦可以通訊連接於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中控裝置13則可以通訊連接於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於此要特別說明的是,圖11所示之與邊緣運算系統1’連接的終端裝置21及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的數量僅為示例,邊緣運算系統1’亦可同時與多個終端裝置21連接,且與多個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連接。此外,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亦可與一或多個終端裝置連接。
中控裝置13可以具有同於前列圖2之實施例所述的中控裝置13的模組及其功能運作,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則可以具有同於前列圖8實施例所述的邊緣運算裝置的模組及其功能運作。因此,邊緣運算系統1’可以藉由中控裝置13協同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來運行前列各實施例(包含圖3~6之實施例)所述之適用於集中式通訊環境的網路通訊控制方法,且可以藉由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來運行前列各實施例(包含圖9~10之實施例)所述之適用於分散式通訊環境的網路通訊控制方法。進一步來說,第二邊緣運算裝置31’亦可具有同於前列圖8實施例所述的邊緣運算裝置的模組及其功能運作。
於此實施例中,邊緣運算系統1’在一般運行時,係採用適用於集中式通訊環境的網路通訊控制方法,當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判斷與中控裝置13之間的連結斷線時,邊緣運算系統1’將改採適用於分散式通訊環境的網路通訊控制方法。舉例來說,於運行集中式通訊環境的網路通訊控制方法時,邊緣運算系統1’的中控裝置13在從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接收到運算資訊時,會回傳一確認訊息給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因此,當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未接收到中控裝置13回傳之確認訊息時,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可以判斷與中控裝置13之間的連結已斷線,此時邊緣運算系統1’切換為分散式通訊環境的網路通訊控制方法(第一網路通訊控制方法)。特別來說,此實施例示例性地描述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為執行分散式通訊環境的網路通訊控制方法的邊緣運算裝置,而於另一實施例中,邊緣運算系統1’包含更多的邊緣運算裝置,且係藉由接收到終端裝置之服務請求的邊緣運算裝置來執行分散式通訊環境的網路通訊控制方法。當中控裝置13恢復上線時,中控裝置13會向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發送收集資訊請求。當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接收到收集資訊請求時,邊緣運算系統1’便會切換回集中式通訊環境的網路通訊控制方法(第二網路通訊控制方法)。
本揭露更提出一種邊緣運算裝置架構,特別來說,前列實施例所述之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中控裝置13及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皆可以具有此裝置架構。請參考圖12,圖12係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繪示的邊緣運算裝置的功能方塊圖。如圖12所示,邊緣運算裝置10包含記憶體101及處理器103,處理器103電性連接於記憶體101。記憶體101例如為快閃記憶體、唯讀記憶體、磁性記憶體或其他非揮發性儲存媒介。記憶體101中儲存有多個指令。進一步來說,所述指令至少包含前列實施例所述之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中控裝置13/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執行之步驟所對應的指令。處理器103例如為中央處理器、微控制器、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等,可以執行記憶體101中所儲存的指令,以執行前列實施例所述之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中控裝置13/第一邊緣運算裝置11’執行之步驟。
藉由上述架構,本揭露所提之邊緣運算系統、邊緣運算裝置、適用於集中式通訊環境的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以及適用於分散式通訊環境的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可以因應多種服務異常狀況來執行提供服務之邊緣運算平台的重新配置,在遭遇服務異常狀況時無需重新佈建整個通訊環境,能夠具有服務不中斷之動態佈署能力,更可以據有負載平衡能力及異地備援能力。
雖然本揭露以前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揭露。在不脫離本揭露之精神和範圍內,所為之更動與潤飾,均屬本揭露之專利保護範圍。關於本揭露所界定之保護範圍請參考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
1、1’:邊緣運算系統
11、11’:第一邊緣運算裝置
111、131:用戶介面功能模組
112、132:網域名稱服務模組
113、135:資源管理模組
114:服務管理模組
115:第一服務模組
116:第二服務模組
117:鄰居管理模組
118:參考訊號管理模組
119、133:服務位置管理模組
120、134:服務重新導向模組
13:中控裝置
21:終端裝置
31、31’:第二邊緣運算裝置
10:邊緣運算裝置
101:記憶體
103:處理器
S11~S15:步驟
A11~A19:步驟
A21~A27:步驟
S21~S24:步驟
S31~S36:步驟
A31~A35:步驟
圖1係依據本揭露一實施例所繪示的邊緣運算系統之通訊環境的示意圖。
圖2係依據本揭露一實施例所繪示的邊緣運算系統的功能方塊圖。
圖3係依據本揭露一實施例所繪示的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的流程圖。
圖4係依據本揭露一實施例所繪示的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的訊號傳遞示意圖。
圖5係依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所繪示的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的訊號傳遞示意圖。
圖6係依據本揭露一實施例所繪示的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的部分流程圖。
圖7係依據本揭露一實施例所繪示的邊緣運算裝置之通訊環境的示意圖。
圖8係係依據本揭露一實施例所繪示的邊緣運算裝置的功能方塊圖。
圖9係依據本揭露又一實施例所繪示的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的流程圖。
圖10係依據本揭露又一實施例所繪示的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的訊號傳遞示意圖。
圖11係依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所繪示的邊緣運算系統之通訊環境的示意圖。
圖12係依據本揭露另一實施例所繪示的邊緣運算裝置的功能方塊圖。
S31~S36:步驟
Claims (20)
- 一種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適用於一第一邊緣運算平台及一第二邊緣運算平台,該第一邊緣運算平台與該第二邊緣運算平台進行資訊傳遞,該網路通訊控制方法包含:以該第一邊緣運算平台取得該第二邊緣運算平台的一運算資訊;以該第一邊緣運算平台提供一終端裝置一目標服務;以該第一邊緣運算平台判斷發生一服務異常狀況;以該第一邊緣運算平台依據該服務異常狀況、該目標服務及該第二邊緣運算平台的該運算資訊,將該目標服務重新配置至該第二邊緣運算平台,並產生一卸載資訊及一目標服務位置;以該第一邊緣運算平台將該卸載資訊傳送至該第二邊緣運算平台;以及以該第一邊緣運算平台將該目標服務位置傳送至該終端裝置,使該終端裝置依據該目標服務位置通訊連接至該第二邊緣運算平台;其中該卸載資訊至少包含該終端裝置的一身分資訊及該目標服務的一身分資訊。
- 如請求項1所述的網路通訊控制方法,其中依據該服務異常狀況、該目標服務及該第二邊緣運算平台的該運算資訊,將該目標服務重新配置至該第二邊緣運算平台包含:依據一或多個候選邊緣運算平台中的每一候選邊緣運算平台的運算資訊以及該目標服務,從該一或多個候選邊緣運算平台中選擇該第二邊緣運算平台;以及依據該服務異常狀況及該選擇的結果產生一重新導向資訊。
- 如請求項2所述的網路通訊控制方法,其中該卸載資訊更包含該第一邊緣運算平台的一身分資訊,且該網路通訊控制方法更包含以該第一邊緣運算平台依據該重新導向資訊與該第二邊緣運算平台彼此建立連結。
- 如請求項1所述的網路通訊控制方法,其中該服務異常狀況指示該第一邊緣運算平台的該目標服務移出,且該網路通訊控制方法更包含以該第一邊緣運算平台依據一優先序決定將該目標服務移出。
- 如請求項1所述的網路通訊控制方法,其中該服務異常狀況指示該第一邊緣運算平台的該目標服務中止。
- 如請求項1所述的網路通訊控制方法,其中依據該服務異常狀況、該目標服務及該第二邊緣運算平台的該運算資訊,將該目標服務重新配置至該第二邊緣運算平台包含:選擇能夠提供該目標服務的一或多個候選邊緣運算平台,其中該一或多個候選邊緣運算平台各具有一運算資訊,該一或多個候選邊緣運算平台包含該第二邊緣運算平台,且該運算資訊包含資源狀況及對應於該目標服務的延遲;以及判斷該第二邊緣運算平台的該運算資訊為一最佳運算資訊,而從該一或多個候選邊緣運算平台中選擇該第二邊緣運算平台。
- 如請求項1所述的網路通訊控制方法,在以該第一邊緣運算平台取得該第二邊緣運算平台的該運算資訊之前更包含以該第一邊緣運算平台建立一鄰居關係清單,其中該鄰居關係清單包含該第二邊緣運算平台。
- 一種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適用於一第一邊緣運算平台、一第二邊緣運算平台及一中控平台,該中控平台與該第一邊緣運算平台及該第二邊緣運算平台進行資訊傳遞,該網路通訊控制方法包含:以該第一邊緣運算平台提供一終端裝置一目標服務;以該中控平台或該第一邊緣運算平台執行多個步驟,其中該些步驟包含:判斷該第一邊緣運算平台發生一服務異常狀況;依據該服務異常狀況、該目標服務及該第二邊緣運算平台的一運算資訊,將該目標服務重新配置至該第二邊緣運算平台,並產生一卸載資訊及一目標服務位置;以及將該卸載資訊傳送至該第二邊緣運算平台;以及以該第一邊緣運算平台或該第二邊緣運算平台將該目標服務位置傳送至該終端裝置,使該終端裝置依據該目標服務位置通訊連接至該第二邊緣運算平台;其中該卸載資訊至少包含該終端裝置的一身分資訊及該目標服務的一身分資訊。
- 如請求項8所述的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其中以該中控平台或該第一邊緣運算平台執行該些步驟包含:當該第一邊緣運算平台判斷未接收到該中控平台的一確認訊息時,以該第一邊緣運算平台執行該些步驟。
- 如請求項8所述的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其中以該中控平台或該第一邊緣運算平台執行該些步驟包含:當該第一邊緣運算平台從該中控平台接收一收集資訊請求時,以該中控平台執行該些步驟。
- 一種邊緣運算裝置,包含一記憶體及一處理器,該處理器電性連接於該記憶體,該記憶體中儲存有多個指令,且該處理器執行該些指令以執行以下步驟:取得另一邊緣運算裝置的一運算資訊;提供一終端裝置一目標服務;判斷發生一服務異常狀況;依據該服務異常狀況、該目標服務及該另一邊緣運算裝置的該運算資訊,將該目標服務重新配置至該另一邊緣運算裝置,並產生一卸載資訊及一目標服務位置;將該卸載資訊傳送至該另一邊緣運算裝置;以及將該目標服務位置傳送至該終端裝置,使該終端裝置依據該目標服務位置通訊連接至該另一邊緣運算裝置;其中該卸載資訊至少包含該終端裝置的一身分資訊及該目標服務的一身分資訊。
- 如請求項11所述的邊緣運算裝置,其中該處理器所執行之依據該服務異常狀況、該目標服務及該另一邊緣運算裝置的該運算資訊,將該目標服務重新配置至該另一邊緣運算裝置包含:依據一或多個候選邊緣運算平台中的每一候選邊緣運算平台的運算資訊以及該目標服務,從該一或多個候選邊緣運算平台中選擇該另一邊緣運算裝置;以及依據該服務異常狀況及該選擇的結果產生一重新導向資訊。
- 如請求項12所述的邊緣運算裝置,其中該卸載資訊更包含該邊緣運算裝置的一身分資訊,且該處理器更執行依據該重新導向資訊與該另一邊緣運算裝置建立連結。
- 如請求項11所述的邊緣運算裝置,其中該服務異常狀況指示該邊緣運算裝置的該目標服務移出,且該處理器更執行依據一優先序決定將該目標服務移出。
- 如請求項11所述的邊緣運算裝置,其中該服務異常狀況指示該邊緣運算裝置的該目標服務中止。
- 如請求項11所述的邊緣運算裝置,其中該處理器所執行之依據該服務異常狀況、該目標服務及該另一邊緣運算裝置的該運算資訊,將該目標服務重新配置至該另一邊緣運算裝置包含:選擇能夠提供該目標服務的一或多個候選邊緣運算平台,其中該一或多個候選邊緣運算平台各具有一運算資訊,該一或多個候選邊緣運算平台包含該另一邊緣運算裝置,且該運算資訊包含資源狀況及對應於該目標服務的延遲;以及判斷該另一邊緣運算裝置的該運算資訊為一最佳運算資訊,而從該一或多個候選邊緣運算平台中選擇該另一邊緣運算裝置。
- 如請求項11所述的邊緣運算裝置,其中該處理器在執行取得該另一邊緣運算裝置的該運算資訊之前,更執行建立一鄰居關係清單,且該鄰居關係清單包含該另一邊緣運算裝置。
- 一種邊緣運算系統,包含:如請求項11所述的該邊緣運算裝置,用於執行一第一網路通訊控制方法,其中該第一網路通訊控制方法包含該處理器執行該些指令所執行的該些步驟;以及一中控裝置,通訊連接於該邊緣運算裝置,該中控裝置用於執行一第二網路通訊控制方法,其中該第二網路通訊控制方法包含:判斷該邊緣運算裝置發生該服務異常狀況;依據該服務異常狀況、該目標服務及該另一邊緣運算裝置的該運算資訊,將該目標服務重新配置至該另一邊緣運算裝置並產生該卸載資訊及該目標服務位置;將該卸載資訊傳送至該另一邊緣運算裝置;以及使該邊緣運算裝置或該另一邊緣運算裝置將該目標服務位置傳送至該終端裝置,使該終端裝置依據該目標服務位置通訊連接至該另一邊緣運算裝置。
- 如請求項18所述的邊緣運算系統,其中當該邊緣運算裝置判斷未接收到該中控裝置的一確認訊息時,該邊緣運算系統運行該第一網路通訊控制方法。
- 如請求項18所述的邊緣運算系統,其中當該邊緣運算裝置從該中控裝置接收一收集資訊請求時,該邊緣運算系統運行該第二網路通訊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6/714,200 US10771569B1 (en) | 2019-12-13 | 2019-12-13 | Network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of multiple edge clouds and edge computing system |
US16/714,200 | 2019-12-13 | ||
US201916722961A | 2019-12-20 | 2019-12-20 | |
US16/722,961 | 2019-12-2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23731A TW202123731A (zh) | 2021-06-16 |
TWI752401B true TWI752401B (zh) | 2022-01-11 |
Family
ID=775169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00213A TWI752401B (zh) | 2019-12-13 | 2020-01-03 | 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及邊緣運算裝置與系統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75240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01133B (zh) * | 2022-02-11 | 2023-05-01 |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運用於邊緣計算之資料傳送系統、方法及其電腦可讀媒介 |
TWI821038B (zh) * | 2022-11-22 | 2023-11-01 |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 運算工作分派方法及應用其之終端電子裝置與運算系統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30166712A1 (en) * | 2011-12-27 | 2013-06-27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Cloud-edge topologies |
US20180173570A1 (en) * | 2016-12-16 | 2018-06-21 | Accenture Global Solutions Limited | Edge computing platform |
TWI627872B (zh) * | 2017-09-05 | 2018-06-21 |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 具有基地台網管伺服器之網路通訊系統的控制方法與邊緣運算裝置 |
TWI627871B (zh) * | 2017-09-05 | 2018-06-21 |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 網路通訊系統的控制方法與邊緣運算裝置 |
-
2020
- 2020-01-03 TW TW109100213A patent/TWI752401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30166712A1 (en) * | 2011-12-27 | 2013-06-27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Cloud-edge topologies |
US20180173570A1 (en) * | 2016-12-16 | 2018-06-21 | Accenture Global Solutions Limited | Edge computing platform |
TWI627872B (zh) * | 2017-09-05 | 2018-06-21 |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 具有基地台網管伺服器之網路通訊系統的控制方法與邊緣運算裝置 |
TWI627871B (zh) * | 2017-09-05 | 2018-06-21 |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 網路通訊系統的控制方法與邊緣運算裝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CONGFENG JIANG等人,「Toward Computation Offloading in Edge Computing: A Survey」, date of publication August 30, 2019.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23731A (zh) | 2021-06-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788089B (zh) | 多边缘云的网络通讯控制方法及边缘运算装置与系统 | |
US10771569B1 (en) | Network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of multiple edge clouds and edge computing system | |
TWI727496B (zh) | 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及邊緣運算系統 | |
TWI724106B (zh) | 資料中心間的業務流量控制方法、裝置及系統 | |
US7225356B2 (en) | System for managing operational failure occurrences in processing devices | |
US9762669B2 (en) | Service management roles of processor nodes in distributed node service management | |
TWI476581B (zh) | 主動式/使用中資訊設備叢集中提供高可用性的方法、裝置與電腦程式產品 | |
US20150146716A1 (en) | Communication System Architecture | |
CN108632067A (zh) | 容灾部署方法、装置及系统 | |
CN107439031B (zh) | 控制器集群中基于无线电性质的接入点负载均衡 | |
TWI752401B (zh) | 多邊緣雲之網路通訊控制方法及邊緣運算裝置與系統 | |
CN116048538B (zh) | 用于dpu的服务网格部署方法及装置 | |
EP3203686B1 (en) | Virtualized network function interworking | |
US20150146581A1 (en) | Communication System Architecture | |
US20210368428A1 (en) | Endpoint computing device multi-network slice utilization system | |
CN113366814B (zh) | 对边缘计算系统中的资源分配进行管理的方法 | |
CN114697197A (zh) | 边缘计算设备和方法 | |
CN107306289A (zh) | 一种基于云计算的负载均衡方法及设备 | |
CN114143569B (zh) | 一种网页录制和直播方法及系统 | |
US11757987B2 (en) | Load balancing systems and methods | |
CN116471343B (zh) | 设备板卡管理方法、负载均衡方法、装置、服务器和介质 | |
KR102700705B1 (ko) | 트래픽 지역성을 고려한 컨테이너 기반 자원 자동 확장 방법, 및 자원 자동 확장 장치 | |
WO2025052418A1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intaining application-level high availability (ha) in a network environment | |
WO2024250228A1 (en)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processing function selection | |
CN115361271B (zh) | Ssh服务器切换与连接方法、云端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