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80577B -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作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680577B TWI680577B TW106143443A TW106143443A TWI680577B TW I680577 B TWI680577 B TW I680577B TW 106143443 A TW106143443 A TW 106143443A TW 106143443 A TW106143443 A TW 106143443A TW I680577 B TWI680577 B TW I680577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barrier layer
- layer
- recessed area
- semiconductor device
- electrode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Junction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AREA)
Abstract
一種半導體元件,包含一基板;一緩衝層、一電子傳輸層及一第ㄧ障壁層,依序形成於該基板上;一第一凹陷區,形成於該電子傳輸層及該第ㄧ障壁層中,該第一凹陷區自該第ㄧ障壁層延伸至該電子傳輸層的一部分;一第二障壁層,覆蓋該第ㄧ障壁層與該第一凹陷區的側壁及底面;一第三障壁層,填於該第一凹陷區內,並位於該第二障壁層上; 一p型半導體層,填於該第一凹陷區內,並位於該第三障壁層上;一第一閘極電極,位於該p型半導體層上;以及一第一源極電極及一第一汲極電極,間隔開的位於該緩衝層上。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半導體元件及其製作方法,特別是指一種加強型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Enhancement-Mode 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E-mode HEMT)及其製作方法。
氮化鎵(GaN)因為具有寬能隙,除了可做為發光材料之外,氮化鎵/氮化鋁鎵(GaN/AlGaN)材料由於兩者之能隙差異,可於氮化鎵/氮化鋁鎵間造成能帶彎曲與能帶不連續,進而局限大量的電子以形成二維電子氣(2DEG),藉此,可製作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High-Electron-Mobility Transistor,HEMT)。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具有耐高溫、耐高壓,可於高電流密度及高頻操作的效果,目前已成功地應用於高功率或高頻之元件當開關使用。
對電路設計者而言,加強型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E-mode HEMT)因不需施加額外的負電壓以關閉電晶體而受其青睞。目前市售的E-mode HEMT有疊接式(cascode)及p型氮化鎵披覆層式(p-GaN-cap)兩種。疊接式加強型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cascode E-mode HEMT)係由一高壓空乏型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Depletion-mode 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D-mode HEMT)與一低壓矽基金氧半場效電晶體(Si MOSFET)組成,但其間的連接線會增加元件的電感及電阻,且製程亦較複雜。為克服上述問題,也可使用p型氮化鎵披覆層式加強型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p-GaN-cap E-mode HEMT),惟p-GaN-cap E-mode HEMT之製
程易因蝕刻p-GaN披覆層時而傷害到其底下的AlGaN層,造成2DEG濃度與設計值有差異。
另外,反相器(Inverter)是數位電路邏輯閘的核心元件,傳統是以矽的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製程為主,但因矽的能隙較低,因此在高溫操作時,其邏輯閘之雜訊容限(noise margin)及電壓擺幅(voltage swing)就會縮小,導致影響整個電路的表現。
本案提供一種半導體元件,包含一基板;一緩衝層、一電子傳輸層及一第一障壁層,依序形成於該基板上;一第一凹陷區,形成於該電子傳輸層及該第一障壁層中,該第一凹陷區自該第一障壁層延伸至該電子傳輸層的一部分;一第二障壁層,覆蓋該第一障壁層與該第一凹陷區的側壁及底面;一第三障壁層,填於該第一凹陷區內,並位於該第二障壁層上;一p型半導體層,填於該第一凹陷區內,並位於該第三障壁層上;一第一閘極電極,位於該p型半導體層上;以及一第一源極電極及一第一汲極電極,間隔開的位於該緩衝層上。
1、2、3、3-1‧‧‧半導體元件
101、201‧‧‧基板
103、203‧‧‧成核層
105、205‧‧‧緩衝層
107、207‧‧‧電子傳輸層
109、209‧‧‧第一障壁層
109-1、209-1‧‧‧表面
111、211‧‧‧第一凹陷區
113、213‧‧‧第二障壁層
115、215‧‧‧第三障壁層
117、217‧‧‧p型半導體層
113-1、115-1、117-1、213-1、215-1、217-1‧‧‧上表面
119‧‧‧閘極電極
121‧‧‧汲極電極
123‧‧‧源極電極
108、208‧‧‧2DEG
219‧‧‧第一閘極電極
221‧‧‧第一汲極電極
223‧‧‧第一源極電極
225‧‧‧第二閘極電極
227‧‧‧第二汲極電極
229‧‧‧第二源極電極
231‧‧‧絕緣區
311‧‧‧第一凹陷區
312‧‧‧第二凹陷區
D1、D2‧‧‧深度
T1‧‧‧E-mode HEMT
T2‧‧‧D-mode HEMT
VDD‧‧‧恆定電壓
Vin‧‧‧輸入電壓
Vout‧‧‧輸出電壓
第1A-1E圖說明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製程方法。
第1F圖說明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俯視圖。
第2A-2F圖說明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製程方法。
第2G圖說明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俯視圖。
第2H圖說明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電連接方式。
第2I圖說明第2H圖的等效電路圖。
第3A-3B圖說明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及第四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半導體元件作詳細說明。應了解的是,以下之敘述提供許多不同的實施例或例子,用以實施本發明之不同樣態。以下所述特定的元件及排列方式儘為簡單描述本發明。當然,這些僅用以舉例而非本發明之限定。此外,在不同實施例中可能使用重複的標號或標示。這些重複僅為了簡單清楚地敘述本發明,不代表所討論之不同實施例及/或結構之間具有任何關連性。再者,當述及一第一材料層位於一第二材料層上或之上時,包括第一材料層與第二材料層直接接觸之情形。或者,亦可能間隔有一或更多其它材料層之情形,在此情形中,第一材料層與第二材料層之間可能不直接接觸。
此外,實施例中可能使用相對性的用語,例如「較低」或「底部」及「較高」或「頂部」,以描述圖示的一個元件對於另一元件的相對關係。能理解的是,如果將圖示的裝置翻轉使其上下顛倒,則所敘述在「較低」側的元件將會成為在「較高」側的元件。
在此,「約」、「大約」之用語通常表示在一給定值或範圍的20%之內,較佳是10%之內,且更佳是5%之內。在此給定的數量為大約的數量,意即在沒有特定說明的情況下,仍可隱含「約」、「大約」之含義。另,「層」、「層別」之用語通常意謂在一區域內具有特定厚度的材料,其可由單一層或複數子層組成,只要該組成提供相同的功能即屬之。
第1A-1E圖說明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的一半導體元件1的製程方法。半導體元件1包含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於本實施例中,半導體元件1為一加強型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E-mode HEMT)。參照第1A圖,本實施例的製程方法包括提供一基板101,基板101可以是矽、藍寶石(Al2O3)或碳化矽(SiC)所構成,在本實施例中,基板101是矽基板。接著在基板101上磊晶形成一緩衝層105、一電子傳輸層107、以及一第一障壁層109。於本實施例中,緩衝層105的厚度約3μm~4μm。由於後續形成之電子傳輸層107的半導體材料跟作為基板101的材料,往往有不同的晶格常數(lattice constant)與熱膨脹係數(thermal expansion coefficient),故可設置緩衝層105,用來降低因為熱膨脹係數所產生的應力(strain),也可用來減少晶格常數不匹配(mismatch)所可能產生的晶格缺陷(defects)。緩衝層105可以是由單一材料所構成的單一層,或是由不同材料的複數子層所構成的一複合層。舉例來說,緩衝層105可以是由氮化鋁鎵(AlxGa1-xN)子層與氮化鎵(GaN)子層交互堆疊所構成。在較佳實施例中,緩衝層105之靠近基板101的層別可選用晶格常數與基板101之晶格常數相近的材料,而緩衝層105之靠近電子傳輸層107的層別可選用晶格常數與電子傳輸層107之晶格常數相近的材料。緩衝層105靠近基板101側可進一步包含一層或是複數子層構成的成核層103,成核層103材料的晶格常數與基板101之晶格常數相近。舉例來說,成核層103可由氮化鋁(Aluminum Nitride,AlN)所構成,其厚度約50nm~500nm。在較佳實施例中,成核層103可為一複合層,例如一低溫磊晶成長的AlN子層(厚度約40nm)及一高溫磊晶成長的AlN子層(厚度約150nm)。
於本實施例中,電子傳輸層107的厚度約100nm~300nm,電子傳輸層107的材料可以是GaN。第一障壁層109的厚度約10nm~30nm,第一障壁層109的材料可選自AlxGa1-xN(x=0.2~0.25)。由於在電子傳輸層107及第一障
壁層109間因兩者能帶隙(energy band-gap)的差異而形成異質接面,造成能帶彎曲與不連續,因此,在電子傳輸層107及第一障壁層109之界面的能帶彎曲部分會局限大量的電子,而在靠近界面的電子傳輸層107中形成二維電子氣(2DEG)108。參照第1B圖,接著藉由光微影(photolithography)及感應耦合電漿離子蝕刻技術(ICP etching)於電子傳輸層107及第一障壁層109中形成一第一凹陷區111。第一凹陷區111的寬度約1μm~3μm,且自第一障壁層109表面109-1向下延伸至電子傳輸層107的一部分,其深度為D1,D1約為20nm~50nm。
接著,參照第1C圖,藉由磊晶再成長法(epitaxial regrowth)於第一障壁層109及第一凹陷區111上依序形成一第二障壁層113、一第三障壁層115及一p型半導體層117,其中第二障壁層113覆蓋第一障壁層109與第一凹陷區111的側壁及底面,第三障壁層115覆蓋第二障壁層113,及p型半導體層117覆蓋第三障壁層115。於本實施例中,第二障壁層113順應覆蓋第一凹陷區111,形成一凹陷區。第三障壁層115順應覆蓋第二障壁層113之凹陷區,亦形成一凹陷區。p型半導體117覆蓋填平第三障壁層115的凹陷區。於本實施例中,第二障壁層113可為厚度約2nm~4nm的氮化鋁(AlN),第三障壁層115可為厚度約5nm~10nm的AlxGa1-xN(x=0.2~0.25)且p型半導體層117可為厚度約100nm~200nm之摻鎂(Mg)的氮化鎵(GaN)。其中,第一障壁層109的材料與第三障壁層115的材料都選自AlGaN系列材料,意即第一障壁層109的材料組成包含AlxGa1-xN,x=0.2-0.25,第三障壁層115的材料組成包含AlyGa1-yN,y=0.2-0.25,兩層的Al及Ga的成分比例x、y可相同或互為不相同。此外,p型半導體層117的的摻雜雜質為鎂,鎂的摻雜濃度可為2 x 1019cm-3~3 x 1019cm-3。
參照第1D圖,在形成p型半導體層117後,再利用感應耦合電漿離子蝕刻技術(ICP etching)移除部分的第三障壁層115及p型半導體層117至露出部分的第二障壁層113。於本實施例中,於第二障壁層113之對應第一凹陷
區111以外處之上的第三障壁層115及p型半導體117皆被移除。於一實施例中,在此蝕刻步驟中,第一凹陷區111外的第二障壁層113會自其上表面向下部分被蝕刻掉,第一障壁層109上仍留有相對蝕刻前一較薄的第二障壁層113。於本實施例中,因為第二障壁層113為AlN材料,與第三障壁層115及p型半導體層117的材料相比,ICP蝕刻選擇比高達1:20,故於蝕刻第三障壁層115及p型半導體層117時,第二障壁層113可作為蝕刻停止層,使得蝕刻反應速度在蝕刻至第二障壁電子供應層113減緩,可以及時終止蝕刻不去傷害到第一障壁層109,確保2DEG 108的濃度及精準控制半導體元件1的閥值電壓(Vth)。蝕刻結束後,對應第一凹陷區111處會露出第二障壁層113的上表面113-1、第三障壁層115的上表面115-1與p型半導體層117的上表面117-1,而於非對應第一凹陷區111之處僅會露出第二障壁層113的上表面113-1。
接著,參照第1E圖,於p型半導體層117的上表面117-1上形成一第一閘極電極119,及於第二障壁層113的上表面113-1上分別形成一第一源極電極123及一第一汲極電極121,以形成半導體元件1。在一剖視圖中,本實施例之第一閘極電極119係完全位於p型半導體層117內,而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閘極電極119的邊緣與p型半導體層117的邊緣相距距離介於0μm至0.15μm。於一實施例中,在形成第一凹陷區111製程中,同時也分別在對應第一源極電極123及第一汲極電極121處形成源極凹陷區與汲極凹陷區(圖式未顯示),在接下來的磊晶再生成長製程中,第二障壁層113、第三障壁層115及p型半導體層117不填入源極凹陷區與汲極凹陷區,接著在電極形成製程中,第一源極電極123及第一汲極電極121分別填入源極凹陷區與汲極凹陷區,以與2DEG 108達到更佳的電性接觸或降低接觸電阻,例如形成歐姆接觸(ohmic contact)以降低之間的歐姆電阻(ohmic resistance)。
第1F圖說明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1的俯視圖,第一閘極電極119的左右側自內朝外分別依序露出p型半導體層117的上表面117-1及第三障壁層115的上表面115-1,且第一閘極電極119與第一源極電極123之間及第一閘極電極119與第一汲極電極121之間亦露出第二障壁層113的上表面113-1。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閘極電極119具有一長度LG,LG介於0.5μm與2μm之間,第一源極電極123具有一長度LS,LS介於10μm與20μm之間,第一閘極電極119具有一長度LD,LD介於10μm與20μm之間,第一閘極電極119與第一源極電極123間具有一長度LGS,LGS介於0.5μm與2μm之間,且第一閘極電極119與第一汲極電極121間具有一長度LGD,LGD介於5μm與20μm之間。於本實施例中,在第一閘極電極119、第一源極電極123與第一汲極電極121為條狀電極的型態下,其寬度與半導體元件1的寬度W相同,且寬度W係隨所需要的電流大小來決定。於另一實施例中(圖式未顯示),第一閘極電極119由俯視圖觀之,其形狀可為環形,第一源極電極123與第一汲極電極121為條狀電極,由俯視圖觀之,第一源極電極123或第一汲極電極121之一穿過第一閘極電極119,而第一源極電極123或第一汲極電極121之另一位於第一閘極電極119兩側;或,第一源極電極123或第一汲極電極121之一亦為環形電極,圍繞於環型第一閘極電極119外側,而第一源極電極123或第一汲極電極121之另一則位於環型第一閘極電極119內側。在不增大半導體元件尺寸的情況下,藉此增加第一閘極電極119、第一源極電極123與第一汲極電極121的總寬度,來提高電流。
第2A-2H圖說明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2的製程方法。參照第2A圖,本實施例的製程方法包括提供一基板201,基板201可以是矽、藍寶石(Al2O3)或碳化矽(SiC)所構成,在本實施例中,基板201是矽基板。接著在基板201上磊晶形成一緩衝層205、一電子傳輸層207、以及一第一障壁
層209。於本實施例中,緩衝層205的厚度約3μm~4μm。由於後續形成之電子傳輸層207的半導體材料跟作為基板201的材料,往往有不同的晶格常數(lattice constant)與熱膨脹係數(thermal expansion coefficient),故可設置緩衝層205,用來降低因為熱膨脹係數所產生的應力(strain),也可用來減少晶格常數不匹配(mismatch)所可能產生的晶格缺陷(defects)。緩衝層205可以是由單一材料所構成的單一層,或是由不同材料的複數子層所構成的一複合層。舉例來說,緩衝層205可以是由氮化鋁鎵(AlxGa1-xN)子層與氮化鎵(GaN)子層交互堆疊所構成。在較佳實施例中,緩衝層205之靠近基板201的層別可選用晶格常數與基板201之晶格常數相近的材料,而緩衝層205之靠近電子傳輸層207的層別可選用晶格常數與電子傳輸層207之晶格常數相近的材料。緩衝層205靠近基板201側可進一步包含一層或是複數子層構成的成核層203,成核層203材料的晶格常數與基板201之晶格常數相近。舉例來說,成核層203可由氮化鋁(Aluminum Nitride,AlN)所構成,其厚度約50nm~500nm。在較佳實施例中,成核層203可為一複合層,例如一低溫磊晶成長的AlN子層(厚度約40nm)及一高溫磊晶成長的AlN子層(厚度約150nm)。
於本實施例中,電子傳輸層207的厚度約100nm~300nm,電子傳輸層207的材料可以是GaN。第一障壁層209的厚度約10nm~30nm,第一障壁層209的材料可選自AlxGa1-xN(x=0.2~0.5)。由於在電子傳輸層207及第一障壁層209間因兩者能帶隙(energy band-gap)的差異而形成異質接面,造成能帶彎曲與不連續,因此,在電子傳輸層207及第一障壁層209的界面之能帶彎曲部分會局限大量的電子,而在靠近界面的電子傳輸層207中形成二維電子氣(2DEG)208。參照第2B圖,接著藉由光微影(photolithography)及感應耦合電漿離子蝕刻技術(ICP etching)於電子傳輸層207及第一障壁層209中形成一第一凹陷
區211。第一凹陷區211的寬度約1μm~3μm且自第一障壁層209表面209-1向下延伸至電子傳輸層207的一部分,其深度為D2,D2約為20nm~50nm。
接著,參照第2C圖,藉由磊晶再生長法(epitaxial regrowth)於第一障壁層209及第一凹陷區211上依序形成一第二障壁層213、一第三障壁層215及一p型半導體層217,其中第二障壁層213覆蓋第一障壁層209與第一凹陷區211的側壁及底面,第三障壁層215覆蓋第二障壁層213,以及p型半導體層217覆蓋第三障壁層215。於本實施例中,第二障壁層213順應覆蓋第一凹陷區211,形成一凹陷區。第三障壁層215順應覆蓋第二障壁層213之凹陷區,亦形成一凹陷區。p型半導體217覆蓋填平第三障壁層215的凹陷區。於本實施例中,第二障壁層213可為厚度約2nm~4nm的氮化鋁(AlN),第三障壁層215可為厚度約5nm~10nm的AlxGa1-xN(x=0.2~0.25),且p型半導體層217可為厚度約100nm~200nm之摻雜鎂(Mg)的氮化鎵(GaN)。其中,第一障壁層209的材料與第三障壁層215的材料可選自AlGaN系列材料,意即第一障壁層209的材料組成包含AlxGa1-xN,x=0.2-0.25,而第三障壁層215的材料組成包含AlyGa1-yN,y=0.2-0.25,Al及Ga的成分比例x、y可相同或互不相同。此外,p型半導體層217的摻雜雜質為鎂,鎂的摻雜濃度可為2 x 1019cm-3~3 x 1019cm-3。
參照第2D圖,在形成p型半導體層217後,再利用感應耦合電漿離子蝕刻技術(ICP etching)移除部分的第三障壁層215及p型半導體層217至露出部分的第二障壁層213。於本實施例中,於第二障壁層213之對應第一凹陷區211以外處之上的第三障壁層215及p型半導體217皆被移除。於一實施例中,第一凹陷區211外的第二障壁層213會自其上表面向下部分被蝕刻掉,第一障壁層209上仍留有相對蝕刻前一較薄的第二障壁層213。於本實施例中,因為第二障壁層213為AlN材料,與第三障壁層215及p型半導體層217的材料相比,ICP蝕刻選擇比高達1:20,故於蝕刻第三障壁層215及p型半導體層217時,第二
障壁層213可作為蝕刻停止層,使得蝕刻反應速度在蝕刻至第二障壁層213減緩,可以及時終止蝕刻不去傷害到第一障壁層209,確保2DEG 208的濃度及精準控制半導體元件2的閥值電壓(Vth)。蝕刻結束後,對應第一凹陷區211處會露出第二障壁層213的上表面213-1、第三障壁層215的上表面215-1與p型半導體層217的上表面217-1,而於非對應第一凹陷區211之處僅會露出第二障壁層213的上表面213-1。
接著,參照第2E圖,於p型半導體層217的上表面217-1上形成一第一閘極電極219,及於第二障壁層213的上表面213-1上分別形成一第一源極電極223、一第一汲極電極221、一第二閘極電極225、一第二源極電極229及一第二汲極電極227。在一剖視圖中,本實施例之第一閘極電極219係完全位於p型半導體層217內,而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閘極電極219的邊緣與p型半導體層217的邊緣相距距離介於0μm至0.15μm。於一實施例中在形成第一凹陷區211製程中,可分別在對應第一源極電極223、第一汲極電極221、第二源極電極229及第二汲極電極227處形成第一源極凹陷區、第一汲極電極凹陷區、第二源極凹陷區及第二汲極凹陷區(圖式未顯示),在磊晶再生成長製程中,第二障壁層213、第三障壁層215及p型半導體層217不填入第一源極凹陷區、第一汲極電極凹陷區、第二源極凹陷區及第二汲極凹陷區,而在電極形成製程中,第一源極電極123、第一汲極電極121、第二源極電極229及第二汲極電極227分別填入第一源極凹陷區、第一汲極電極凹陷區、第二源極凹陷區及第二汲極凹陷區,以與2DEG 208達到更佳的電性接觸或降低接觸電阻,例如形成歐姆接觸以降低之間的歐姆電阻。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閘極電極219、第一源極電極223及第一汲極電極221及其下對應的層疊組成一E-mode HEMT T1;第二閘極電極225、第二源極電極229、第二汲極電極227及其下對應的層疊組成一D-mode HEMT T2。
參照第2F圖,可於E-mode HEMT T1及D-mode HEMT T2間形成一絕緣區231,電性隔絕E-mode HEMT T1及D-mode HEMT T2,以形成半導體元件2。在本實施例中,絕緣區231的形成方式係利用光阻(圖式未顯示)覆蓋對應E-mode HEMT T1及D-mode HEMT T2之處,然後藉由光微影及感應耦合電漿離子蝕刻技術於第一汲極電極221及第二源極電極229間形成絕緣溝道做為絕緣區231,絕緣溝道可自第二障壁層213之上表面213-1延伸至緩衝層205的一部分。於一實施例中,為達較佳的絕緣效果,絕緣溝道內亦可填入絕緣材料(圖式未顯示)。在一實施例中,絕緣區231的形成方式也可包括利用光阻(圖式未顯示)覆蓋對應E-mode HEMT T1及D-mode HEMT T2之處,接著藉由離子佈植(Ion Implantation)的方式,於第一汲極電極221及第二源極電極229間,選定的部份元件磊晶疊層區域內植入鐵(Fe)、硼(B)或碳(C)等元素,於此實施例中,離子佈植之深度達緩衝層205,以形成一離子佈植區作為絕緣區231。
第2G圖說明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2的俯視圖,E-mode HEMT T1中,第一閘極電極219的左右側自內朝外分別依序露出p型半導體層217的上表面217-1及第三障壁層215的上表面215-1,且第一閘極電極219與第一源極電極223之間及第一閘極電極219與第一汲極電極221之間亦露出第二障壁電子供應層213的上表面213-1;而在D-mode HEMT T2中,第二閘極電極225與第二源極電極229之間及第二閘極電極225與第二汲極電極227之間僅露出第二障壁電子供應層213的上表面213-1。於一實施例中,絕緣區231具有一長度Liso,Liso介於5μm與10μm之間,而第一閘極電極219、第一源極電極223、第一汲極電極221、第二閘極電極225、第二源極電極229、及第二汲極電極227的相關尺寸與半導體元件2的寬度可參考前文所述,不再贅述。
第2H圖說明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2的電連接示意圖,第2I圖說明第2H圖的等效電路圖。參照第2H圖,第一閘極電極219
電連接一輸入電壓Vin、第一源極電極223接地、第二汲極電極227電連接一恆定電壓VDD,及第一汲極電極221、第二源極電極229與第二閘極電極225相互電連接以產生一輸出電壓Vout。。由第2I圖可知,當輸入電壓Vin為一高於E-mode HEMT T1之閥值電位(threshold voltage)的電位Vth時,E-mode HEMT及D-mode HEMT將會導通,輸出電壓Vout為低電壓(例如,接地的電壓);反之,當輸入電壓Vin為一低於E-mode HEMT T1之閥值電位的電位Vth時,E-mode HEMT會關閉,但D-mode HEMT仍會導通,輸出電壓Vout為高電壓(例如,恆定電壓VDD)。如此,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2可構成一反相器(Inverter)。
第3A及3B圖分別說明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及第四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3及半導體元件3-1。半導體元件3或半導體元件3-1所用的材料、製程與上述半導體元件2所用的材料、製程為相同者,不再贅述。半導體元件3或半導體元件3-1與半導體元件2主要差異在於半導體元件3或半導體元件3-1在形成第一凹陷區311時同時形成第二凹陷區312,以作為後續電性隔絕E-mode HEMT T1及D-mode HEMT T2的絕緣區。參照第3A圖,藉由磊晶再生長法(epitaxial regrowth)於第二凹陷區312上依序形成第二障壁層213、第三障壁層215及p型半導體層217,並經感應耦合電漿離子蝕刻技術使得第二障壁層213覆蓋第一障壁層209與第二凹陷區的側壁及底面,而第三障壁層215及p型半導體層217依序填於第二凹陷區的第二障壁層213上。因p型半導體層217的作用,對應第二凹陷區312之2DEG會出現空乏(depletion)區,故第二凹陷區312可做為電性隔絕E-mode HEMT T1及D-mode HEMT T2的絕緣區。另,參照第3B圖,也可於第二凹陷區312中僅填入p型半導體層217,藉由p型半導體層217的作用,使得第二凹陷區312做為電性隔絕E-mode HEMT T1及D-mode HEMT T2的絕緣區。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3及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的
半導體元件3-1也可如同第2H圖所示之半導體元件2的電連接方式以形成反相器,其連接方式及操作原理與上述相同,不再贅述。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Claims (10)
- 一種半導體元件,包含: 一基板; 一緩衝層、一電子傳輸層及一第ㄧ障壁層,依序形成於該基板上; 一第一凹陷區,形成於該電子傳輸層及該第ㄧ障壁層中,該第一凹陷區自該第ㄧ障壁層延伸至該電子傳輸層的一部分; 一第二障壁層,覆蓋該第ㄧ障壁層與該第一凹陷區的側壁及底面; 一第三障壁層,填於該第一凹陷區內,並位於該第二障壁層上; 一p型半導體層,填於該第一凹陷區內,並位於該第三障壁層上; 一第一閘極電極,位於該p型半導體層上;以及 一第一源極電極及一第一汲極電極,間隔開的位於該緩衝層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該半導體元件,其中該第ㄧ障壁層材料組成包含AlxGa1-xN,x=0.2-0.25;該第三障壁層材料組成包含AlyGa1-yN,y=0.2-0.25 。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該半導體元件,其中該第二障壁層包含AlN 。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該半導體元件,其中更包括: 一絕緣區; 一第二閘極電極,位於該第三障壁電子供應層;以及 一第二源極電極及一第二汲極電極,間隔開的位於該緩衝層上; 其中該絕緣區位於該第一汲極電極與該第二源極電極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該半導體元件,其中該絕緣區包括一絕緣溝道,該絕緣溝道自該第ㄧ障壁層延伸至該緩衝層的一部分。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該半導體元件,其中該絕緣區包括一離子佈植絕緣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該半導體元件,其中該絕緣區包括第二凹陷區,該第二凹陷區自該第ㄧ障壁層延伸至該電子傳輸層的一部分。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該半導體元件,其中該第二障壁層覆蓋該第二凹陷區的側壁及底面;該第三障壁層,填於該第二凹陷區內,並位於該第二障壁層上;及該p型半導體層,填於該第二凹陷區內,並位於該第三障壁層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該半導體元件,其中該p型半導體層填於該第二凹陷區內。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該半導體元件,其中該第ㄧ閘極電極電連接ㄧ輸入電壓,該第ㄧ源極電極接地,該第二汲極電極電連接ㄧ恆定電壓,及該第ㄧ汲極電極、該第二源極電極與該第二閘極電極相互電連接以產生ㄧ輸出電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6143443A TWI680577B (zh) | 2017-12-12 | 2017-12-12 |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作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6143443A TWI680577B (zh) | 2017-12-12 | 2017-12-12 |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作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929221A TW201929221A (zh) | 2019-07-16 |
TWI680577B true TWI680577B (zh) | 2019-12-21 |
Family
ID=680487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6143443A TWI680577B (zh) | 2017-12-12 | 2017-12-12 |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作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68057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230170408A1 (en) * | 2020-09-22 | 2023-06-01 | Enkris Semiconductor, Inc. | Semiconductor structure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thereof |
TWI831494B (zh) * | 2022-12-01 | 2024-02-01 | 世界先進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 | 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308598A (zh) * | 2011-08-01 | 2013-02-16 |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 場效電晶體 |
TW201631767A (zh) * | 2011-05-16 | 2016-09-01 |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 場效電晶體及半導體裝置 |
TW201724269A (zh) * | 2011-12-23 | 2017-07-01 | 英特爾公司 | 用於閘極凹入式電晶體的三族氮化物材料結構(三) |
TWI604605B (zh) * | 2016-12-15 | 2017-11-01 | 國立交通大學 |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
-
2017
- 2017-12-12 TW TW106143443A patent/TWI680577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631767A (zh) * | 2011-05-16 | 2016-09-01 |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 場效電晶體及半導體裝置 |
TW201308598A (zh) * | 2011-08-01 | 2013-02-16 |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 場效電晶體 |
TW201724269A (zh) * | 2011-12-23 | 2017-07-01 | 英特爾公司 | 用於閘極凹入式電晶體的三族氮化物材料結構(三) |
TWI604605B (zh) * | 2016-12-15 | 2017-11-01 | 國立交通大學 |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929221A (zh) | 2019-07-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345216B1 (en) | Iii nitride complementary transistors | |
KR101813177B1 (ko) | 고전자이동도 트랜지스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 |
CN104009075B (zh) | 半导体装置 | |
JP6401053B2 (ja) |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 |
JP6642883B2 (ja) | 窒化物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9231105B2 (en) |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group-III nitride compound semiconductor layer on substrate for transistor | |
TWI496285B (zh) | 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及其製造方法 | |
US9478651B2 (en) | Breakdown voltage multiplying integration scheme | |
TWI420664B (zh) | 增強式高電子移動率電晶體及其製造方法 | |
CN103972284A (zh) | 半导体器件 | |
CN108886052A (zh) | 用于iii-n晶体管的单块集成的半导体结构与蚀刻技术 | |
CN101924105A (zh) | 集成电路结构 | |
CN107112241A (zh) | 半导体装置 | |
CN109980000A (zh) | 增强型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元件及其形成方法 | |
CN112133739A (zh) | 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和调整二维电子气体电子密度的方法 | |
JP2009231458A (ja) | 電界効果トランジスタ | |
TWI680577B (zh) |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作方法 | |
CN117766561A (zh) | 一种p沟道氮化镓异质结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1584628A (zh) | 增强型GaN HEMT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
US20230420541A1 (en) | Multi-threshold voltage galium nitride 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 | |
CN112216741A (zh) | 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的绝缘结构以及其制作方法 | |
JP2019009459A (ja) |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 |
CN103872119B (zh) | 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 |
US20240014291A1 (en) | Monolithic integration of enhancement-mode and depletion-mode galium nitride 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s | |
CN112490278B (zh) | 具有减少的缺陷的半导体外延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