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I665696B - switch - Google Patents

switch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65696B
TWI665696B TW107118531A TW107118531A TWI665696B TW I665696 B TWI665696 B TW I665696B TW 107118531 A TW107118531 A TW 107118531A TW 107118531 A TW107118531 A TW 107118531A TW I665696 B TWI665696 B TW I66569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movable contact
fixed contact
fixed
movab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85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05952A (zh
Inventor
井尻芳則
岸成信
仲真美子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歐姆龍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歐姆龍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歐姆龍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059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59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56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569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1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 H01H1/2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with resilient mounting
    • H01H1/26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with resilient mounting with spring blade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26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H01H13/36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using flexing of blade springs
    • H01H13/40Blade spring with at least one snap-acting leg and at least one separate contact-carrying or contact-actuating leg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開關包括:殼體(10);固定接點側端子(20),具有固定接點部(22);活動接點側端子(30);活動接觸片(40),具有本體部(41)、活動接點部(42)及施力部(43)且與活動接點側端子(30)連接;以及操作部(50),與往返移動連動地切換施力部(43)的施力方向而使活動接點部(42)相對於固定接點部(22)接觸或分離。活動接點部(42)包括:臂部(421),自本體部(41)向固定接點部(22)在與接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可產生彈性變形;以及接點本體部(423),設置在臂部(421)的與固定接點部(22)相對向的部分。

Description

開關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具備快動(snap action)機構的開關。
在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快動式的開關。所述開關包括共用固定端子、與共用固定端子連接且具有活動接點的活動端子、具有與活動接點常接的常閉接點的常閉固定端子、具有可與活動接點連接的常開接點的常開固定端子、以及對活動端子進行施力且可使其施力方向反轉的螺旋彈簧。
在所述開關中,是以常閉接點及常開接點與活動接點相互滑動接觸的方式而構成,藉此使得常閉接點及常開接點與活動接點相碰撞而不產生碰撞聲,從而實現具備靜音性的快動式的開關。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8-210654號公報
但是,在所述開關中,是以常閉接點及常開接點與活動接點相互滑動接觸的方式而構成,故而存在活動接點、常閉接點及常開接點的損耗劇烈,難以獲得期望的耐久性的情況。
因此,本發明的課題在於提供一種耐久性及靜音性高的開關。
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開關包括:殼體,在內部具有收容部;固定接點側端子,自所述殼體的外部延伸至所述收容部為止且固定在所述殼體上,並且具有配置在所述收容部的固定接點部;活動接點側端子,自所述殼體的外部延伸至所述收容部為止且與所述固定接點側端子並列地配置,並且以相對於所述固定接點側端子電性獨立的狀態固定在所述殼體上;活動接觸片,包括:本體部,配置在所述收容部,並且與所述活動接點側端子連接且自所述活動接點側端子向所述固定接點側端子延伸;活動接點部,設置在所述本體部,並且可相對於所述固定接點部接觸或分離地相對向而配置;以及施力部,設置在所述本體部,並且可對所述活動接點部進行施力,且可將對所述活動接點部的施力方向切換成所述活動接點部與所述固定接點部相接觸的接觸方向或所述活動接點部與所述固定接點部分離的分離方向;以及操作部,至少一部分露出至所述殼體的外部且至少一部分位 於所述收容部,可與所述活動接觸片相接觸且可往返移動地配置,並且與往返移動連動地切換所述施力部的施力方向,使所述活動接點部相對於所述固定接點部接觸或分離;且所述活動接點部包括:臂部,自所述本體部向所述固定接點部在與所述接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可產生彈性變形;以及接點本體部,設置在所述臂部的與所述固定接點部相對向的部分。
根據所述實施方式的開關,活動接點部包含自本體部向固定接點部在與接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可產生彈性變形的臂部、以及設置在臂部的與固定接點部相對向的部分的接點本體部。由此,可降低活動接點部與固定接點部相碰撞時的碰撞聲。其結果為,可提高開關的靜音性。
又,活動接點部的接點本體部是可相對於固定接點部的緣部接觸或分離地相對向而配置,故而與活動接點部與固定接點部滑動接觸的開關相比較,可提高耐久性。
1‧‧‧開關
10‧‧‧殼體
11‧‧‧底座
12‧‧‧蓋體
13‧‧‧收容部
14‧‧‧操作孔
20‧‧‧固定接點側端子
21‧‧‧端子部
22‧‧‧固定接點部
30‧‧‧活動接點側端子
31‧‧‧端子部
32‧‧‧第1壁部
33‧‧‧第2壁部
40‧‧‧活動接觸片
41‧‧‧本體部
42‧‧‧活動接點部
43‧‧‧板彈簧部/施力部
44‧‧‧彈性部
50‧‧‧操作部
51‧‧‧下端部
52‧‧‧上端部
60‧‧‧輔助端子
70‧‧‧滑鼠
111‧‧‧第1矩形面
112‧‧‧第2矩形面
113、431‧‧‧第1端部
114、432‧‧‧第2端部
121‧‧‧內表面
211、311‧‧‧第1端子部
212、312‧‧‧第2端子部
221‧‧‧彎曲面/彎曲部
411‧‧‧寬幅部
412‧‧‧窄幅部
413‧‧‧第1貫通孔
414‧‧‧第2貫通孔
415‧‧‧連接部分
416‧‧‧接觸點
417‧‧‧中間部分
421‧‧‧第1臂部
422‧‧‧第2臂部
423‧‧‧接點本體部
441‧‧‧板狀部
442‧‧‧彎曲部
443‧‧‧接觸部
444‧‧‧支撐部
A1‧‧‧第1方向
A2‧‧‧第2方向
L‧‧‧直線
圖1是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開關的立體圖。
圖2是已拆下圖1的開關的蓋體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3是用以說明圖1的開關的動作的沿圖1的III-III線的剖 面圖。
圖4是沿圖3的IV-IV線的剖面圖。
圖5是接續圖3,用以說明圖1的開關的動作的沿圖1的III-III線的剖面圖。
圖6是沿圖5的VI-VI線的剖面圖。
圖7是接續圖5,用以說明圖1的開關的動作的沿圖1的III-III線的剖面圖。
圖8是沿圖7的VIII-VIII線的剖面圖。
圖9是具備圖1的開關的滑鼠的俯視圖。
圖10是表示圖1的開關的彈性部的第1例的立體圖。
圖11是表示圖1的開關的彈性部的第2例的剖面圖。
以下,按照隨附圖式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在以下的說明中,根據需要使用表示特定的方向或位置的用語(例如,包含「上」、「下」、「右」、「左」、「端」、「側」)的用語),但這些用語的使用是為了使參照圖式的發明易於理解,而並非藉由這些用語的涵義來限定本發明的技術範圍。又,以下的說明本質上僅為例示,而並不意圖限制本發明、其應用物或其用途。此外,圖式為示意圖,各尺寸的比率等與實際的尺寸的比率等未必相一致。
如圖1及圖2所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開關1包括在內部具有收容部13的絕緣性的殼體10、固定在殼體10上的導 電性的固定接點側端子20及導電性的活動接點側端子30、配置在收容部13的導電性的活動接觸片40、以及至少一部分露出至殼體10的外部且至少一部分位於收容部13的操作部50。
如圖1所示,殼體10由大致長方體狀的底座11及大致長方體狀的蓋體12構成,所述大致長方體狀的蓋體12覆蓋所述底座11的厚度方向(即,圖1的上下方向)上相對的一對面中的其中一個即第1矩形面111(圖2所示)。即,收容部13由底座11的第1矩形面111及蓋體12形成。
在底座11的長邊方向(即,圖2的X方向)上的第1端部113,固定有活動接點側端子30,在底座11的長邊方向上的第2端部114,固定有輔助端子60。又,在底座11的長邊方向上的活動接點側端子30與輔助端子60之間,固定有固定接點側端子20。固定接點側端子20、活動接點側端子30及輔助端子60是沿底座11的長邊方向相互並列而配置,且以相互電性獨立的狀態固定在底座11上。再者,輔助端子60亦可省略。
在蓋體12的與底座11的第1矩形面111相對向的面(即,圖1的上表面)上,設置有可插入操作部50的大致矩形的操作孔14。所述操作孔14沿底座11的厚度方向(即,圖2的Z方向)貫通蓋體12。
如圖2所示,固定接點側端子20包括自殼體10的外部延伸至殼體10的收容部13為止的板狀的端子部21、以及與端子部21連結且配置在收容部13的金屬製的固定接點部22。再者, 固定接點部22並不限於金屬製,可由具有導電性的任意材料構成。
端子部21是以其板面與底座11的短邊方向交叉的方式而配置。又,如圖3所示,端子部21包括沿底座11的厚度方向自殼體10的外部向與第1矩形面111相對的第2矩形面112延伸的第1端子部211、以及與第1端子部211的收容部13側的端部連結且在收容部13沿第1矩形面111在底座11的長邊方向上延伸的第2端子部212。
固定接點部22設置在第2端子部212的與底座11的第2端部114相近的端部,自與第2端子部212的板面正交且與蓋體12相對向的側面在底座11的短邊方向(即,圖2的Y方向)上延伸。在所述固定接點部22的底座11的短邊方向上的兩緣部(換言之,與後述的活動接點部42的接點本體部423相對向的緣部),分別設置有朝向與底座11的矩形面111遠離的方向突出的彎曲面221(圖2中僅表示其中一個)。即,彎曲面221自底座11的長邊方向觀察時具有向上凸出的倒U字形狀。
如圖2所示,活動接點側端子30包括自殼體10的外部延伸至殼體10的收容部13為止的板狀的端子部31、以及分別與端子部31的收容部13側的端部連結且相互對向而配置的第1壁部32及第2壁部33。
端子部31是以其板面與底座11的短邊方向交叉的方式而配置。又,如圖3所示,端子部31包括沿底座11的厚度方向自殼體10的外部向第2矩形面112延伸的第1端子部311、以及 與第1端子部311的收容部13側的端部連結且在收容部13沿第1矩形面111在底座11的長邊方向上延伸的第2端子部312。
第1壁部32設置在第2端子部312的與底座11的第1端部113相近的端部(即,圖3的左側的端部),沿底座11的短邊方向延伸。在所述第1壁部32上,連接著後述的活動接觸片40的本體部41。第2壁部33設置在第2端子部312的與底座11的第2端部114相近的端部(即,圖3的右側的端部),沿底座11的短邊方向延伸。在所述第2壁部33上,連接著後述的活動接觸片40的板彈簧部43。
如圖2所示,活動接觸片40包括本體部41、以及設置在本體部41上的活動接點部42及施力部的一例的板彈簧部43。
如圖2所示,本體部41在固定接點側端子20及活動接點側端子30的並列方向(即,底座11的長邊方向)上延伸,並且將其延伸方向上的一端部與活動接點側端子30的第1壁部32連接。
詳細而言,本體部41具有在底座11的厚度方向上可產生彈性變形的板狀,由在底座11的短邊方向上幅面寬的寬幅部411及在底座11的短邊方向上幅面窄且具有彈性的窄幅部412構成。寬幅部411在底座11的長邊方向上,自第1壁部32延伸至第2壁部33與固定接點部22的中間為止。又,窄幅部412自寬幅部411的前端部(即,寬幅部411的與第1壁部32連接的端部的相反側的端部)延伸至固定接點部22為止。
在寬幅部411上,設置有大致矩形的第1貫通孔413及大致矩形的第2貫通孔414。第1貫通孔413及第2貫通孔414沿板厚貫通寬幅部411,且沿底座11的長邊方向空開間隔而配置。在第1貫通孔413的內部配置有第1壁部32,第1貫通孔413的與底座11的第1端部113相近的端部構成本體部41的相對於活動接點側端子30的第1壁部32的連接部分415。
如圖2所示,活動接點部42設置在本體部41的窄幅部412的前端部(即,窄幅部412的與底座11的第2端部114相近的端部),且可相對於固定接點部22的緣部接觸或分離地相對向而配置。
詳細而言,活動接點部42包括第1臂部421及追加臂部的一例的第2臂部422。第1臂部421及第2臂部422分別具有可沿厚度方向產生彈性變形的板狀,自窄幅部412的寬度方向(即,圖2的Y方向)上的兩端沿底座11的短邊方向,相對於本體部41的窄幅部412對稱地延伸。
第1臂部421自本體部41的窄幅部412的寬度方向的一方朝向固定接點部22,向和活動接點部42與固定接點部22相接觸的接觸方向或活動接點部42與固定接點部22分離的分離方向(換言之,活動接點部42相對於固定接點部22接觸或分離的接離方向,即,底座11的厚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傾斜而延伸。在第1臂部421的與固定接點部22相對向的面上,如圖4所示,設置有自第1臂部421向底座11在第1臂部421的厚度方向上突出 的金屬製的接點本體部423。再者,接點本體部423並不限於金屬製,而可由具有導電性的任意材料構成。
接點本體部423與固定接點部22的一個緣部的彎曲面221相對向,且伴隨著本體部41的底座11的厚度方向上的移動,可相對於固定接點部22的緣部接觸或分離而配置。即,接點本體部423是相對於固定接點部22的一個緣部的彎曲面221,可在與接離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接觸而配置。又,第1臂部421自底座11的長邊方向觀察時,靠近底座11且朝向隨著靠近底座11而遠離第2臂部422的方向傾斜,可相對於相對向的固定接點部22的緣部的彎曲部221傾斜地接觸而配置。
第2臂部422自窄幅部412的寬度方向的另一方朝向固定接點部22,向與活動接點部42的接離方向交叉的方向傾斜而延伸。第2臂部422的與固定接點部22相對向的面是以與固定接點部22的另一個緣部的彎曲面221相對向的方式而配置。即,第2臂部422伴隨著本體部41的底座11的厚度方向上的移動,在與接點本體部423不同的部位,可相對於固定接點部22的緣部接觸或分離而配置。又,第2臂部422自底座11的長邊方向觀察時,靠近底座11且朝向隨著靠近底座11而遠離第1臂部421的方向傾斜,可相對於相對向的固定接點部22的緣部的彎曲部221傾斜地接觸而構成。
如圖2所示,板彈簧部43設置在較本體部41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心更靠活動接點部42側的位置,可對活動接點部42進 行施力而配置,可將對活動接點部42的施力方向切換成活動接點部42與固定接點部22相接觸的接觸方向(即,圖2的Z方向下方向)或活動接點部42與固定接點部22分離的分離方向(即,圖2的Z方向上方向)而構成。
詳細而言,板彈簧部43具有在底座11的長邊方向上自本體部41向底座11突出的彎曲形狀(例如1個圓弧形狀),自本體部41的寬幅部411上的第2貫通孔414的與底座11的第2端部114相近的第1端部431,沿底座11的長邊方向,向活動接點側端子30的第2壁部33延伸。又,板彈簧部43的與底座11的第1端部113相近的第2端部432,如圖3所示,在底座11的厚度方向上,在較本體部41的相對於第1壁部32的連接部分415更靠近底座11的位置,與第2壁部33連接。
關於板彈簧部43的動作,詳細情況將在後文描述,當與固定接點部22分離的狀態的活動接觸片40的本體部41靠近固定接點部22時,若本體部41在底座11的厚度方向上,超過規定的位置(即,施力方向切換位置)而靠近底座11,則板彈簧部43對活動接點部42的施力方向自分離方向切換成接觸方向。相反地,當與固定接點部22接觸的狀態的活動接點部42與固定接點部22分離時,若本體部41在底座11的厚度方向上,超過規定的位置而靠近蓋體12,則板彈簧部43對活動接點部42的施力方向自接觸方向切換成分離方向。
又,活動接觸片40具有彈性部44。所述彈性部44包括: 板狀部441,配置在窄幅部412的上方(即,底座11的厚度方向上的蓋體12側)且在底座11的長邊方向上延伸;彎曲部442,將所述板狀部441的底座11的第2端部114側的端部與本體部41的窄幅部412的前端部加以連接;以及一對接觸部443,設置在板狀部441的底座11的第1端部113側的端部。
板狀部441在底座11的厚度方向上,配置在較本體部41的窄幅部412更遠離底座11的位置。又,一對接觸部443自板狀部441的寬度方向(即,圖2的Y方向)上的兩端部在相互對向的方向上且在遠離底座11的方向上延伸。
如圖3所示,彈性部44是以如下方式而構成:當藉由板彈簧部43所施加的力而使活動接點部42與固定接點部22分離時,一對接觸部443和殼體10的蓋體12的與活動接觸片40相對向的內表面121相接觸,在板狀部441靠近本體部41的方向上產生彈性變形。
再者,在所述開關1中,本體部41、活動接點部42、板彈簧部43及彈性部44形成為一體。
操作部50如圖2所示,具有沿底座11的短邊方向延伸的大致長方體形狀。所述操作部50如圖3所示,底座11的厚度方向上的下端部51與活動接觸片40的本體部41在第1貫通孔413與第2貫通孔414之間相接觸,另一方面,底座11的厚度方向上的上端部52自蓋體12的操作孔14露出至殼體10的外部。又,操作部50是可在底座11的厚度方向上往返移動而配置。
其次,參照圖3~圖8,對開關1的動作進行說明。
如圖3及圖4所示,在未對操作部50施加外力的恢復狀態的開關1中,活動接觸片40的活動接點部42位於與固定接點部22分離的恢復位置,彈性部44的一對接觸部443和蓋體12的與活動接觸片40相對向的內表面121相接觸。
此時,活動接觸片40的本體部41中,底座11的長邊方向上的窄幅部412側的端部被板彈簧部43朝向在底座11的厚度方向(即,圖3及圖4的上下方向)上遠離底座11的第1矩形面111的第1方向A1(圖3所示)施力,活動接點部42被朝向第1方向A1施力。又,自底座11的短邊方向觀察時,與通過板彈簧部43的第2端部432且在底座11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虛擬直線相交的本體部41的中間部分417位於較板彈簧部43的第2端部432更靠上方(即,在底座11的厚度方向上,相對於板彈簧部43的第2端部432為蓋體12側)的位置。
若對操作部50的上端部52施加外力,沿在底座11的厚度方向上靠近底座11的第2方向A2(圖5所示)對操作部50進行按壓,則活動接觸片40的本體部41上的與操作部50的下端部51的接觸點416附近的區域在第2方向A2上產生彈性變形,中間部分417靠近板彈簧部43的第2端部432。
此時,板彈簧部43對本體部41所施加的力隨著中間部分417靠近板彈簧部43的第2端部432而逐漸變小,如圖5及圖6所示,自底座11的短邊方向(圖6的左右方向)觀察時,在中 間部分417與板彈簧部43的第2端部432重合的位置(即,施力方向切換位置)上成為零。
若對操作部50在第2方向A2上進而進行按壓,則活動接觸片40的本體部41上的與操作部50的下端部51的接觸點416附近的區域在第2方向A2上進而產生彈性變形,如圖7及圖8所示,中間部分417超過板彈簧部43的第2端部432而靠近底座11。
此時,在中間部分417超過板彈簧部43的第2端部432而靠近底座11的同時,板彈簧部43對本體部41的施力方向(即,對活動接點部42的施力方向)自第1方向A1(即,分離方向)切換成第2方向A2(即,接觸方向)。由此,活動接點部42在第2方向A2上瞬間移動,第1臂部421的接點本體部423朝向第2方向A2傾斜地(即,圖8的直線L的延伸方向)移動至與固定接點部22的緣部的彎曲面221相接觸的動作位置,從而開關1變為動作狀態。
其後,若解除操作部50的朝向第2方向A2的按壓,則經彈性變形的活動接觸片40的本體部41與操作部50一併自圖7及圖8所示的動作位置恢復至圖3及圖4所示的恢復位置。
此時,藉由本體部41的恢復力,在位於較板彈簧部43的第2端部432更靠下方(即,在底座11的厚度方向上,相對於板彈簧部43的第2端部432為底座11側)的位置的中間部分417在第1方向A1上移動,超過板彈簧部43的第2端部432而靠近蓋體12,與此同時,板彈簧部43對本體部41的施力方向(即, 對活動接點部42的施力方向)自第2方向A2(即,接觸方向)切換成第1方向A1(即,分離方向)。由此,活動接點部42在第1方向A1上瞬間移動而移動至與固定接點部22分離的恢復位置,從而開關1成為恢復狀態。
即,由於活動接點部42相對於固定接點部22接觸或分離,故當超過本體部41的中間部分417與板彈簧部43的第2端部432重合的施力方向切換位置時,將板彈簧部43對活動接點部42的施力方向自分離方向切換成接觸方向,或自接觸方向切換成分離方向。
又,當活動接點部42與固定接點部22分離而移動至恢復位置時,如圖3及圖4所示,彈性部44的一對接觸部443與殼體10的蓋體12的與活動接觸片40相對向的內表面121相接觸,在板狀部441靠近本體部41的方向上產生彈性變形。
在所述開關1中,活動接點部42包括:作為臂部的第1臂部421,自本體部41向固定接點部22在與接離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可產生彈性變形;以及接點本體部423,設置在第1臂部421的與固定接點部22相對向的部分。由此,可降低活動接點部42的接點本體部423與固定接點部22相碰撞時的碰撞聲。其結果為,可提高開關的靜音性。
例如,如圖11所示,當利用所述開關1構成滑鼠70的點擊按鈕(click button)時,與利用活動接點部與固定接點部在接觸方向上相碰撞的開關的情況相比較,可降低滑鼠70的點擊聲 約60%或其以上。
又,活動接點部42的接點本體部423是可相對於固定接點部22的緣部的彎曲面221接觸或分離地相對向而配置,因此與活動接點部和固定接點部滑動接觸的開關相比較,可提高耐久性。
又,第1臂部421是可與固定接點部22朝向接觸方向傾斜地接觸而配置。由此,可降低活動接點部42與固定接點部22相碰撞時的碰撞聲,提高靜音性。
又,使作為施力部的板彈簧部43與活動接觸片40形成為一體,配置在本體部41的相對於活動接點側端子30的連接部分415與活動接點部42之間。由此,例如,與利用螺旋彈簧作為施力部的開關相比較,可減少零件個數,從而提供更小型的開關1。
又,在固定接點部22的緣部,設置有朝向活動接點部42的接點本體部423突出的彎曲面221,將活動接點部42與彎曲面221相對向而配置。由此,可使活動接點部42的接點本體部423相對於固定接點部22的緣部傾斜地接觸,因此可降低活動接點部42與固定接點部22相接觸時的碰撞聲,提高靜音性。
此處,亦可除了固定接點部22的緣部的彎曲面221以外,或取代固定接點部22的緣部的彎曲面221,在活動接點部42的接點本體部423上,設置朝向固定接點部22的緣部突出的彎曲面。此時,亦可降低活動接點部42與固定接點部22相接觸時的碰撞聲,提高靜音性。
再者,即使在固定接點部22的緣部的彎曲面221、及活動接點部42的接點本體部423的朝向固定接點部22的緣部突出的彎曲面均省略而未設置的情況下(即,固定接點部22與活動接點部42為面接觸的情況),亦可與活動接點部和固定接點部在接觸方向上相接觸的開關相比較,降低活動接點部42與固定接點部22相接觸時的碰撞聲,提高靜音性。
又,活動接點部42具有作為追加臂部的第2臂部422,所述第2臂部422是自本體部41向固定接點部22朝向與第1臂部421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傾斜,並且在與接點本體部423不同的部位,可與固定接點部22的緣部的彎曲面221朝向接離方向傾斜地接觸。在所述開關1中,第1臂部421及第2臂部422分別可在厚度方向上產生彈性變形,且相對於本體部41對稱地設置,故可提高接點本體部423的相對於固定接點部22的連接壓力。由此,可抑制顫動(chattering)的產生。
再者,第1臂部421及第2臂部422例如較佳為以第1臂部421與第2臂部422形成45度至60度的角度的方式而構成。由此,可更確實地降低活動接點部42與固定接點部22接觸時的碰撞聲,提高靜音性。
又,接點本體部423只要設置在第1臂部421的與固定接點部22相對向的部分即可,並不限於設置在第1臂部421的與固定接點部22的緣部相對向的部分的情況。
又,活動接觸片40具有彈性部44,所述彈性部44是在 藉由板彈簧部43所施加的力而使活動接點部42與固定接點部22分離時,與殼體10的與活動接觸片40相對向的內表面121相接觸而在接離方向上產生彈性變形。由此,與活動接點部42和殼體10的蓋體12直接接觸的情況相比較,可降低活動接點部42與固定接點部22分離時所產生的碰撞聲,提高靜音性。
又,彈性部44一體地設置在活動接觸片40的本體部41上。由此,可減少零件個數,使開關1的組裝變得容易。
再者,如圖10所示,彈性部44亦可僅包括自窄幅部412的寬度方向上的兩端部在相互對向的方向上且在遠離底座11的方向上延伸的一對接觸部443。此時,一對接觸部443是以如下方式而構成:當藉由板彈簧部43所施加的力而使活動接點部42與固定接點部22分離時,一對接觸部443與殼體10的蓋體12的與活動接觸片40相對向的內表面121相接觸,板狀部441在靠近本體部41的方向上產生彈性變形。由此,可使彈性部44小型化,實現零件的簡化。
又,彈性部44並不限於一體地設置在活動接觸片40的本體部41上的情況。例如,如圖11所示,亦可在收容部13的底座11的第1矩形面111上的第2端部114側的端部設置沿底座11的厚度方向延伸的支撐部444,在所述支撐部444的蓋體12側的端部,設置與活動接觸片40分體的彈性部44。即,彈性部44只要是如下構成,即可採用任意構成:與活動接觸片40的朝向分離方向的移動連動,藉由板彈簧部43所施加的力而使活動接點部42 與固定接點部22分離而移動至恢復位置時與活動接觸片40相接觸,在接觸方向或分離方向上產生彈性變形而降低碰撞聲。
又,亦可省略彈性部44。即使在省略彈性部44的情況下,亦可減少活動接點部與固定接點部相碰撞時的接觸方向上的力,故可提高開關1的靜音性。
又,並不限於彈性部44,關於活動接觸片40的本體部41、活動接點部42及板彈簧部43,亦可分別分體地設置。例如,作為施力部,亦可使用螺旋彈簧來代替板彈簧部43。即,本發明並不限於所述開關1,而可應用於活動接點部可包含臂部及接點本體部的任意開關,所述臂部是自本體部向固定接點部朝向與接離方向交叉的方向傾斜,所述接點本體部設置在臂部的與固定接點部的緣部相對向的部分,可與固定接點部的緣部朝向接觸方向傾斜地接觸。
以上,已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中的各種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最後,對本發明的各種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開關包括:殼體,在內部具有收容部;固定接點側端子,自所述殼體的外部延伸至所述收容部為止且固定在所述殼體上,並且具有配置在所述收容部上的固定接點部;活動接點側端子,自所述殼體的外部延伸至所述收容部為止且與所述固定接點側端子並列地配置,並且以相對於所述固定接 點側端子電性獨立的狀態固定在所述殼體上;活動接觸片,包括:本體部,配置在所述收容部,並且與所述活動接點側端子連接且自所述活動接點側端子向所述固定接點側端子延伸;活動接點部,設置在所述本體部,並且可相對於所述固定接點部接觸或分離地相對向而配置;以及施力部,設置在所述本體部,並且可對所述活動接點部進行施力且可將對所述活動接點部的施力方向切換成所述活動接點部與所述固定接點部相接觸的接觸方向或所述活動接點部與所述固定接點部分離的分離方向;以及操作部,至少一部分露出至所述殼體的外部且至少一部分位於所述收容部,可與所述活動接觸片相接觸且可往返移動地配置,並且與往返移動連動地對所述施力部的施力方向進行切換,使所述活動接點部相對於所述固定接點部接觸或分離;且所述活動接點部包括:臂部,自所述本體部向所述固定接點部在與所述接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可產生彈性變形;以及接點本體部,設置在所述臂部的與所述固定接點部相對向的部分。
根據第1實施方式的開關,活動接點部包括:臂部,自本體部向固定接點部在與接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可產生彈性變形;以及接點本體部,設置在臂部的與固定接點部相對向的部分。由此,可降低活動接點部與固定接點部相碰撞時的碰撞聲。 其結果為,可提高開關的靜音性。
又,活動接點部的接點本體部是可相對於固定接點部的緣部接觸或分離地相對向而配置,故而相較於活動接點部與固定接點部滑動接觸的開關,可提高耐久性。
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開關中,所述臂部是可與所述固定接點部朝向所述接觸方向傾斜地接觸而配置。
根據第2實施方式的開關,可降低活動接點部42與固定接點部22碰撞時的碰撞聲,提高靜音性。
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開關中,在所述固定接點部的緣部,設置有朝向所述活動接點部的所述接點本體部突出的第1彎曲面,將所述活動接點部與所述第1彎曲面相對向而配置。
根據第3實施方式的開關,可使活動接點部的接點本體部相對於固定接點部的緣部傾斜地接觸,故而可降低活動接點部與固定接點部接觸時的碰撞聲,提高靜音性。
本發明的第4實施方式的開關中,在所述活動接點部的所述接點本體部上,設置有朝向所述固定接點部的緣部突出的第2彎曲面。
根據第4實施方式的開關,可減小活動接點部的接點本體部與固定接點部的緣部的接觸面積,故而可降低活動接點部與固定接點部接觸時的碰撞聲,提高靜音性。
本發明的第5實施方式的開關中,所述活動接點部具有追加臂部,所述追加臂部自所述本體部向所述固定接點部朝向與所述臂部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傾斜,並且在與所述接點本體部不同的部位,可與所述固定接點部的緣部朝向所述接觸方向傾斜地接觸。
根據第5實施方式的開關,例如,藉由使臂部及追加臂部分別在厚度方向上可產生彈性變形且相對於本體部對稱地設置,可提高接點本體部的相對於固定接點部的連接壓力。由此,可抑制顫動的產生。
本發明的第6實施方式的開關更包括:彈性部,與所述活動接觸片的朝向所述分離方向的移動連動,與所述殼體的與所述活動接觸片相對向的內表面相接觸而在所述接觸方向或所述分離方向上產生彈性變形。
根據第6實施方式的開關,相較於活動接點部與殼體直接接觸的情況,可降低活動接點部自固定接點部分離時所產生的碰撞聲,提高靜音性。
本發明的第7實施方式的開關中,所述彈性部一體地設置在所述活動接觸片的所述本體部。
根據第7實施方式的開關,可減少零件個數,使開關的組裝變得容易。
再者,藉由將所述各種實施形態或變形例之中的任意的實施形態或變形例加以適當組合,可獲得各自所具有的效果。又, 可進行實施形態彼此的組合或實施例彼此的組合或實施形態與實施例的組合,並且亦可進行不同的實施形態或實施例中的特徵彼此的組合。
本申請主張基於2017年6月22日於日本所提出申請的日本專利特願2017-122506號的優先權。其內容通過在此文中引用而併入於本申請中。又,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文獻藉由在此文中提及,而具體地併入其全部內容。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本發明的開關例如可用於遊戲滑鼠(gaming mouse)。

Claims (10)

  1. 一種開關,包括:殼體,在內部具有收容部;固定接點側端子,自所述殼體的外部延伸至所述收容部為止且固定在所述殼體上,並且具有配置在所述收容部的固定接點部;活動接點側端子,自所述殼體的外部延伸至所述收容部為止且與所述固定接點側端子並列地配置,並且以相對於所述固定接點側端子電性獨立的狀態固定在所述殼體上;活動接觸片,包括:本體部,配置在所述收容部,並且與所述活動接點側端子連接且自所述活動接點側端子向所述固定接點側端子延伸;活動接點部,設置在所述本體部,並且能夠相對於所述固定接點部接觸或分離地相對向而配置;以及施力部,設置在所述本體部,並且能夠對所述活動接點部進行施力,且能夠將對所述活動接點部的施力方向切換成所述活動接點部與所述固定接點部相接觸的接觸方向或所述活動接點部與所述固定接點部分離的分離方向;以及操作部,至少一部分露出至所述殼體的外部且至少一部分位於所述收容部,能夠與所述活動接觸片相接觸且能夠往返移動地配置,並且與往返移動連動地切換所述施力部的施力方向,使所述活動接點部相對於所述固定接點部接觸或分離;且所述活動接點部包括:臂部,自所述本體部向所述固定接點部在與所述接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能夠產生彈性變形;以及接點本體部,設置在所述臂部的與所述固定接點部相對向的部分。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開關,其中所述臂部是能夠與所述固定接點部朝向所述接觸方向傾斜地接觸而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開關,其中在所述固定接點部的緣部,設置有朝向所述活動接點部的所述接點本體部突出的第1彎曲面,將所述活動接點部與所述第1彎曲面相對向而配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開關,其中在所述活動接點部的所述接點本體部,設置有朝向所述固定接點部的緣部突出的第2彎曲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開關,其中在所述活動接點部的所述接點本體部,設置有朝向所述固定接點部的緣部突出的第2彎曲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開關,其中所述活動接點部具有追加臂部,所述追加臂部是自所述本體部向所述固定接點部朝向與所述臂部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傾斜,並且在與所述接點本體部不同的部位,能夠與所述固定接點部的緣部朝向所述接觸方向傾斜地接觸。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開關,其中所述活動接點部具有追加臂部,所述追加臂部是自所述本體部向所述固定接點部朝向與所述臂部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傾斜,並且在與所述接點本體部不同的部位,能夠與所述固定接點部的緣部朝向所述接觸方向傾斜地接觸。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開關,更包括:彈性部,與所述活動接觸片的朝向所述分離方向的移動連動,與所述殼體的與所述活動接觸片相對向的內表面相接觸而在所述接觸方向或所述分離方向上產生彈性變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開關,更包括:彈性部,與所述活動接觸片的朝向所述分離方向的移動連動,與所述殼體的與所述活動接觸片相對向的內表面相接觸而在所述接觸方向或所述分離方向上產生彈性變形。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開關,其中所述彈性部一體地設置在所述活動接觸片的所述本體部。
TW107118531A 2017-06-22 2018-05-30 switch TWI6656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22506A JP2019008949A (ja) 2017-06-22 2017-06-22 スイッチ
JP2017-122506 2017-06-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5952A TW201905952A (zh) 2019-02-01
TWI665696B true TWI665696B (zh) 2019-07-11

Family

ID=647357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8531A TWI665696B (zh) 2017-06-22 2018-05-30 switch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008949A (zh)
KR (1) KR102179412B1 (zh)
CN (1) CN110651346B (zh)
TW (1) TWI665696B (zh)
WO (1) WO201823551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81078B2 (ja) * 2017-06-22 2021-06-0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
CN217061862U (zh) * 2022-01-27 2022-07-26 东莞市凯华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微动开关的切换式有声无声机构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146025A1 (en) * 2001-10-15 2006-07-06 Logitech Europe S.A. Mouse with integrated keyplate and housing
TW201227774A (en) * 2010-12-27 2012-07-01 Zippy Tech Corp Microswitch with improved withstand voltage
TW201526060A (zh) * 2013-09-30 2015-07-01 Apple Inc 使用蝴蝶鉸鏈之低行程按鍵機構
CN204966346U (zh) * 2015-09-09 2016-01-13 乐清市兴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按钮开关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50974A (en) * 1977-09-30 1979-04-2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Switch
JPS5824346Y2 (ja) * 1977-11-21 1983-05-25 星電器製造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スイツチ
JPS5481469A (en) * 1977-12-13 1979-06-28 Sanwa Tekki Corp Friction brake type vibration isolator
JPH07107817B2 (ja) * 1987-10-08 1995-11-1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スイッチ
JPH02131221U (zh) * 1989-04-05 1990-10-31
JP3171033B2 (ja) * 1994-11-09 2001-05-2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
JP2008210654A (ja) 2007-02-27 2008-09-11 Hst Kk スイッチ
CN202178217U (zh) * 2011-07-24 2012-03-28 朱建新 交流接触器
JP2014165152A (ja) * 2013-02-27 2014-09-08 Fujitsu Component Ltd 電磁継電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146025A1 (en) * 2001-10-15 2006-07-06 Logitech Europe S.A. Mouse with integrated keyplate and housing
TW201227774A (en) * 2010-12-27 2012-07-01 Zippy Tech Corp Microswitch with improved withstand voltage
TW201526060A (zh) * 2013-09-30 2015-07-01 Apple Inc 使用蝴蝶鉸鏈之低行程按鍵機構
CN204966346U (zh) * 2015-09-09 2016-01-13 乐清市兴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按钮开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235517A1 (ja) 2018-12-27
KR20190135030A (ko) 2019-12-05
JP2019008949A (ja) 2019-01-17
CN110651346B (zh) 2022-05-10
CN110651346A (zh) 2020-01-03
KR102179412B1 (ko) 2020-11-16
TW201905952A (zh) 2019-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25911B (zh) 速接端子装置
JP2008210654A (ja) スイッチ
TWI665696B (zh) switch
JP2017016807A (ja) マイクロスイッチ
JP2017076615A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および可動接点部材
CN109690716B (zh) 按压开关
CN105826117A (zh) 滑动开关
CN102867672A (zh) 开关
JP6660856B2 (ja) スイッチ装置
JP2018022617A (ja)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
CN110235216B (zh) 触发开关
CN109119273B (zh) 开关
JP4857183B2 (ja) 複合操作型スイッチ装置
JP3956806B2 (ja) 押釦スイッチ
WO2022202446A1 (ja) 端子ユニット,第1端子,第2端子
US11430618B2 (en) Push switch
JP7241204B2 (ja) スイッチ
WO2020075443A1 (ja) スイッチ
JP7383199B2 (ja) スイッチ装置
WO2023007818A1 (ja) 電気接続部品およびスイッチ装置
JP2010165526A (ja) スライド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WO2018216751A1 (ja) コンタクト
WO2018116625A1 (ja) 接点構造および電磁継電器
JP4721048B2 (ja) 摺動スイッチ
JP2014013709A (ja) 複合スイッ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