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41282B - 合作式服務集之網路主控裝置與網路通訊方法 - Google Patents
合作式服務集之網路主控裝置與網路通訊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641282B TWI641282B TW106116561A TW106116561A TWI641282B TW I641282 B TWI641282 B TW I641282B TW 106116561 A TW106116561 A TW 106116561A TW 106116561 A TW106116561 A TW 106116561A TW I641282 B TWI641282 B TW I641282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wireless
- network
- packets
- service devices
- terminal device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24—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6—Network addressing or numbering for mobility suppor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04W84/20—Leader-follower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04W84/22—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with access to wired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4—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 H04W92/10—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 and access point, i.e. wireless air inte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案揭露了一種合作式服務集之網路主控裝置與網路通訊方法,能夠控制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以令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同時與一無線終端裝置維持無線連線。本案之網路主控裝置的一實施例包含一控制電路,用來執行下列步驟:接收複數個上行封包,再依據該複數個上行封包的至少其中之一,發送一傳輸封包至一外部網路,其中該複數個上行封包分別來自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且每一該上行封包的一來源位址為一無線終端裝置的位址;以及依據來自該外部網路的一接收封包,發送至少一下行封包至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的至少其中之一,其中每一該下行封包的一目標位址為該無線終端裝置的位址。
Description
本案是關於網路裝置與網路通訊方法,尤其是關於能夠實現合作式服務集(Cooperative Service Set)的網路主控裝置與網路通訊方法。
無線網路因其便利性已廣泛地應用於日常生活中。一般家用網路系統之架構包含一路由裝置(如閘道器(gateway)、路由器(router)等等)以及複數個接取點(access points),每一接取點於一服務範圍內提供一基礎服務集(Basic Service Set, BSS)。一無線終端裝置(如電腦、手機等等)位於基礎服務集之服務範圍內,可與提供該基礎服務集的該接取點建立連線,建立連線後,該無線終端裝置便可經由該接取點以及前述路由裝置連線至一外部網路(如網際網路)。
然而,現有技術中(如是IEEE 802.11 2016年版),一無線終端裝置同時間僅能與單一接取點維持連線,若該無線終端裝置欲與另一接取點形成連線,必須先與連線中的該接取點中斷連線,無論該接取點與該另一接取點的連線設定(如服務集識別碼(Service Set Identifier, SSID)、保密類型(security type)、金鑰)是否相同,其中該接取點與該另一接取點的基礎服務集識別碼(BSS Identifier, BSSID)在現有技術中須不同,於一傳統的公共基礎服務集(Infrastructure BSS)中,一接取點的BSSID是該接取點的媒體存取控制位址(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上述現有技術包含至少下列問題: (一)若一無線終端裝置持續地於一第一基礎服務集(由一第一接取點提供)之服務範圍與一第二基礎服務集(由一第二接取點提供)之服務範圍之間來回移動,該無線終端裝置可能因經常脫離原來的服務範圍而進入新的服務範圍,而頻繁地中斷原有連線以建立新的連線,上述情形會減少該無線終端裝置實際進行資料傳收的時間,從而降低該無線終端裝置的資料吞吐率。 (二)若一無線終端裝置同時位於多個接取點的服務範圍內,僅管該無線終端裝置僅會與該些接取點的其中之一形成連線,但其它接取點的傳送訊號仍會對該無線終端裝置造成干擾。在接取點之佈建愈來愈密集的趨勢下,上述問題會日漸嚴重。
本案之眾多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網路主控裝置與網路通訊方法,以實現合作式服務集。
本案之眾多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網路主控裝置與網路通訊方法,以提升整體網路的資料吞吐率。
本案之眾多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網路主控裝置與網路通訊方法,以減輕對該無線終端裝置的干擾。本案揭露了一種合作式服務集之網路主控裝置,該網路主控裝置之一實施例包含一控制電路,該控制電路能夠控制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其中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同時與一無線終端裝置維持無線連線,該控制電路用來執行下列步驟:經由至少一服務集埠接收複數個上行封包,再依據該複數個上行封包的至少其中之一,經由一外部網路埠發送一傳輸封包至一外部網路,其中該複數個上行封包分別來自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且每一該上行封包的一來源位址為該無線終端裝置的位址;以及依據來自該外部網路的一接收封包,經由該至少一服務集埠發送至少一下行封包至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的至少其中之一,其中每一該下行封包的一目標位址為該無線終端裝置的位址。
本案另揭露一種合作式服務集之網路通訊方法,該方法之一實施例包含下列步驟:藉由一網路主控裝置,控制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其中,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同時與一無線終端裝置維持無線連線;藉由該網路主控裝置,接收複數個上行封包;藉由該網路主控裝置,依據該複數個上行封包的至少其中之一,發送一傳輸封包至一外部網路,其中該複數個上行封包分別來自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且每一該上行封包的一來源位址為該無線終端裝置的位址;以及藉由該網路主控裝置,依據來自該外部網路的一接收封包,發送至少一下行封包至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的至少其中之一,其中每一該下行封包的一目標位址為該無線終端裝置的位址。
有關本案的特徵、實作與功效,茲配合圖式作較佳實施例詳細說明如下。
本案揭露了一種網路主控裝置與網路通訊方法,能夠控制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以令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同時與一無線終端裝置維持無線連線,從而實現合作式服務集(Cooperative Service Set),該合作式服務集之服務範圍大於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之任一個的服務範圍。在一些實施例中,前述網路主控裝置是一個包含開放式系統互連(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OSI)之網路層的功能的裝置,如一路由裝置(像是閘道器(gateway)、路由器(router))或其等效裝置;前述每個無線服務裝置是一個不具備/不需要OSI之網路層及網路層以上之層級即能正常地於本案中運作的裝置,或是一個不具備/不需要OSI之資料鏈結層的上層及資料鏈結層以上之層級即能正常地於本發明中運作的裝置,每個無線服務裝置如是一個具備/不具備多輸入輸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功能的存取點(access point)或其等效裝置;前述無線終端裝置是一個具有無線網路功能以及具備/不具備MIMO功能的電子產品,像是電腦、手機等等。
圖1顯示一網路系統10,其包含本案之網路主控裝置的一實施例。圖1之網路系統10連接至外部網路12(如網際網路或區域網路),並包含本案之網路主控裝置100、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14以及無線終端裝置16。網路主控裝置100包含控制電路110(或稱媒介層電路(Media Layers Circuit))。控制電路110包含實體層電路112、資料鏈結層電路114以及網路層電路116,該些電路112、114、116用以實現了OSI之實體層、資料鏈結層以及網路層等各層功能。一般而言,資料鏈結層電路114包含媒體存取控制電路(Medium Access Control Circuit);網路層電路116包含一處理器,該處理器可以是CISC架構、RISC 架構或ASIC電路。上述OSI之實體層、資料鏈結層以及網路層的一般功能、媒體存取控制電路以及CISC與RISC 架構屬於習知技術,其細節在此省略。
圖2顯示圖1之控制電路110為達本發明所執行之步驟,該些步驟包含: S210:經由至少一服務集埠接收複數個上行封包(uplink packet),再依據該複數個上行封包的至少其中之一,經由一外部網路埠(如廣域網路埠(Wide Area Network port))發送一傳輸封包至外部網路12,其中該複數個上行封包分別來自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14(換言之,每個無線服務裝置14發送該複數個上行封包的其中一個),且每個上行封包的一來源位址(Source Address)為無線終端裝置16的位址。 本步驟中,該至少一服務集埠的一範例是一乙太網路埠,另一範例是一其它已知的通訊埠(如Token Bus)或是一自行定義的高速通訊埠,該至少一服務集埠可為複數個埠或單一個埠,控制電路110透過該複數個埠/單一個埠分別連接至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14,以在實質同一的時間(其特徵在於時間差小於一預設門檻、超過電路偵測的能力或不具物理意義)或不同的時間接收該複數個上行封包,其中網路主控裝置100與該些無線服務裝置14之間的連線為有線連線(如:光纖、同軸電纜或雙絞線),然此並非本案之實施限制。在一些實施例中,網路主控裝置100與該些無線服務裝置14之間的連線為亦可為無線連線。該複數個上行封包均源自於無線終端裝置16所發出的同一個原始上行封包,且每該上行封包的資料欄位的內容包含/均等於該原始上行封包的資料欄位的所有內容(如每該上行封包同於該原始上行封包),或者每該上行封包的資料欄位的內容包含該原始上行封包的資料欄位的一部分內容。控制電路110是透過封包的同步、重組、多封包間的錯誤修正與選擇等技術的至少其中之一,依據該複數個上行封包的至少其中之一來產生該傳輸封包,且該傳輸封包的資料欄位的內容包含/均等於該原始上行封包的資料欄位的所有內容。關於上述的封包同步技術,於一實施例中,控制電路110發送一上行控制訊號(如同步訊號、中斷(interrupt)訊號或輪詢(polling)訊號)至每個無線服務裝置14,該上行控制訊號用來允許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14於實質同一的時間或不同的時間分別發送該複數個上行封包至網路主控裝置100。關於上述的封包重組,資料鏈結層電路114包含的媒體存取控制電路可依據該複數個上行封包的標頭(header)資訊(如標頭資訊中的片段位移(fragment offset))來重組該複數個上行封包。關於上述的封包選擇,於一實施例中,控制電路110依據一預定規則,從該複數個上行封包中選擇其中之一(如選擇最早正確地收下的上行封包),以據以產生該傳輸封包;於另一實施例中,該複數個上行封包相同且同步地被發送,並經由同一埠被資料鏈結層電路114的媒體存取控制電路接收,因此,基於訊號能量的結合,其相當於被強化的上行封包的,而更有利於被正確地接收。於另一實施例中,該複數個上行封包經由不同埠被資料鏈結層電路114的媒體存取控制電路接收並暫存,因此,有更多接收到的資訊可進行錯誤修正,進而可減少重傳的次數。 S220:依據來自外部網路12的一接收封包,經由該至少一服務集埠發送至少一下行封包至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14的至少其中之一,其中每一該下行封包的一目標位址(Destination Address)為無線終端裝置16的位址。 本步驟中,該至少一服務集埠可為複數個埠或單一個埠,資料鏈結層電路114的媒體存取控制電路透過該複數個埠/單一個埠分別連接至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14,以在同一時間或不同時間發送該至少一下行封包。每個下行封包的資料欄位的內容包含/均等於該接收封包的資料欄位的所有內容,而收到該下行封包的每個無線服務裝置14逕自將該下行封包轉寄給無線終端裝置16,或者收到該下行封包的每個無線服務裝置14會依據來自網路主控裝置100的一下行控制訊號(如同步訊號、中斷訊號或輪詢訊號),以在實質同一的時間或不同的時間將該下行封包轉寄給無線終端裝置16。於一實施例中,當該至少一下行封包包含複數個封包且該複數個封包相同時,在網路主控裝置100的控制下,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14可依各自的傳輸參數(如通道矩陣、訊號增益、雜訊消除等等),同步地發送該複數個封包至無線終端裝置16,因此,基於訊號能量的結合,無線終端裝置16是收到被合成強化的下行封包,而更有利於無線終端裝置16能正確地接收該下行封包。 。
於一實施例中,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14的基礎服務集識別碼(Basic Service Set Identifier; BSSID)(或是媒體存取控制位址(MAC Address))相同,且它們的連線設定(如服務集識別碼(Service Set Identifier; SSID)、保密類型(security type)、金鑰)也相同,因此,無線終端裝置16將該些無線服務裝置14視為同一裝置,從而該些無線服務裝置14在網路主控裝置100的控制下形成前述合作式服務集,以提供一更大的服務範圍給無線終端裝置16。於此實施例中,無線終端裝置16與無線服務裝置14之間的傳輸操作與目前技術相同;而無線服務裝置14與網路主控裝置100之間的傳輸操作大體上與目前技術相同,更詳細地說,如圖3a所示,當每個無線服務裝置14與網路主控裝置100之間的連接是透過獨立的路徑時(如該至少一服務集埠為複數個埠時),每個無線服務裝置14與網路主控裝置100之間的傳輸操作可與目前技術(如是IEEE 802.3)相同,或者在依據前述上行/下行控制訊號進行傳輸方面有所不同,另外,如圖3b所示,當每個無線服務裝置14與網路主控裝置100之間的連接使用了共通的路徑時(如該至少一服務集埠為單一個埠時,此時該些無線服務裝置14與媒介存取控制電路之間的傳輸操作類似透過一匯流排(bus)的傳輸操作),每個無線服務裝置14與網路主控裝置100之間的傳輸操作,在依據前述上行/下行控制訊號進行傳輸方面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當每個無線服務裝置14僅負責傳輸前述原始上行封包的一部分內容時,每個無線服務裝置14所傳輸的上行封包的內容是根據一預定分派或根據網路主控裝置100的分派,接著,網路主控裝置100將重組來自每個無線服務裝置14的該複數個上行封包。
於一實施例中,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14的BSSID(或是MAC Address)不同,連線設定(如SSID、 KEY)可相同也可不同,但該些無線服務裝置14關聯或者能夠辨識一共通識別碼,該共通識別碼如是一群組識別碼(group ID)、一顏色分群位元(color bit)、一部分識別碼(partial ID)、無線終端裝置16的位址等等,因此,在上行傳輸方面,藉由令前述原始上行封包包含該共通識別碼,該共通識別碼可用來使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14收下並處理該原始上行封包,並產生前述複數個上行封包;在下行傳輸方面,無線終端裝置16可收下並處理前述至少一下行封包,無論該至少一下行封包來自於那個無線服務裝置14,只要該至少一下行封包的目標位址是無線終端裝置16的位址。基於上述,即便無線終端裝置16將該些無線服務裝置14視為不同裝置,該些無線服務裝置14仍可在網路主控裝置100的控制下形成前述合作式服務集。於此實施例中,無線終端裝置16與每個無線服務裝置14之間的傳輸操作可採用與目前技術(如IEEE 802.11)相同;而每個無線服務裝置14與網路主控裝置100之間的傳輸操作大體上與目前技術(如IEEE 802.3 、802.4等)相同,更詳細地說,當每個無線服務裝置14與網路主控裝置100之間的連接是透過獨立的路徑時(如圖3a所示),每個無線服務裝置14與網路主控裝置100之間的傳輸操作可與目前技術相同,或者僅在依據前述上行/下行控制訊號進行傳輸方面有所不同,而當每個無線服務裝置14與網路主控裝置100之間的連接使用了共通的路徑時(如圖3b所示),每個無線服務裝置14與網路主控裝置100之間的傳輸操作,在依據前述上行/下行控制訊號進行傳輸方面有所不同。
於一實施例中,每個無線服務裝置14與網路主控裝置100之間採用WIFI(IEEE 802.11)技術,而網路主控裝置100與外部網路之間採用乙太網路(IEEE 802.3)技術。在上述實例中,該實體層電路112包括有WIFI實體層電路與乙太實體層電路;該資料鏈結層電路114包括有WIFI媒體存取控制電路與乙太媒體存取控制電路;該網路層電路116包括有一處理器係用以處理WIFI與乙太通訊協定(Protocol)間的轉換。
於一實施例中,每個無線服務裝置14與網路主控裝置100之間採用乙太網路 (IEEE 802.3)技術,而網路主控裝置100與外部網路之間採用數位用戶迴路(Digital Subscriber Line, DSL)技術。在上述實例中,該實體層電路112包括有乙太實體層電路與DSL實體層電路;該資料鏈結層電路114包括有乙太媒體存取控制電路與DSL媒體存取控制電路;該網路層電路116包括有一處理器係用以處理乙太與DSL間通訊協定(Protocol)間的轉換。
於一實施例中,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14的MAC Address不同,然而,藉由網路主控裝置100的控制及/或使用者的設定,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14向無線終端裝置16回報相同的裝置資訊(如:一虚擬MAC Address、DEVICE ID、BSSID、SSID),藉此使無線終端裝置16將該些無線服務裝置14視為同一裝置。此實施例中,裝置之間的傳輸操作可由前揭實施例之說明得知。
於一實施例中,控制電路110依據分別來自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14的連線狀況報告,選擇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14的至少其中之一作為至少一主要網路裝置(如從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14中,選擇與無線終端裝置16之連線狀態最佳的一個或多個,作為該主要網路裝置),控制電路110再經由該至少一服務集埠發送前述至少一下行封包至該至少一主要網路裝置,以及經由該至少一服務集埠接收前述上行封包。上述連線狀況報告如是每個無線服務裝置14所估測或決定的無線服務裝置14的訊號強度、距離、傳輸速率、調變與編碼方式等等。
於一實施例中,控制電路110依據一預設規則及/或依據分別來自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14的連線狀況報告進行有效的資源配置(Resource allocation),指定每個/至少一個無線服務裝置14與無線終端裝置16之間的傳輸通道(如IEEE 802.11標準所規範的通道)、傳輸頻帶(如IEEE 802.11標準所規範的頻帶)等等,藉此有效地利用傳輸資源。
於一實施例中,前述的通訊埠(至少一服務集埠、外部網路埠等等)是指實體埠;於另一實施例中,前述的通訊埠是指網路主控裝置100所指派及管理的邏輯埠。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實施例是以一個無線終端裝置為例,然而,本案亦適用於複數個無線終端裝置。當本案之合作式服務集包含複數個無線終端裝置時,每個無線終端裝置的操作與前述無線終端裝置16之操作相同或相仿;每個無線服務裝置在網路主控裝置的控制下,依各自的傳輸參數(如通道矩陣、訊號增益、雜訊消除等等)與複數個無線終端裝置於同一時間/不同時間進行通訊;網路主控裝置可依每個無線服務裝置提供的連線狀況報告,來計算並提供上述傳輸參數,當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與複數個無線終端裝置於同一時間進行通訊時,現有的多使用者多輸入多輸出(Multi-User Multiple-Input Multiple Output, MU-MIMO)及/或多使用者至多使用者(Multi-User to Multi-User)之技術可被採用以實施該通訊操作,另外,現有的MIMO技術亦可選擇性地被採用以實施本案之任一實施例。
值得注意的是,在實施為可能的前提下,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選擇性地實施前述任一實施例中部分或全部技術特徵,或選擇性地實施前述複數個實施例中部分或全部技術特徵的組合,藉此增加本發明實施時的彈性。
圖4顯示本案之合作式服務集之網路通訊方法的一實施例,此實施例包含下列步驟: S410:藉由一網路主控裝置,控制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其中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同時與一無線終端裝置維持無線連線。 S420:藉由該網路主控裝置,接收複數個上行封包; S430:藉由該網路主控裝置,依據該複數個上行封包的至少其中之一,發送一傳輸封包至一外部網路,其中該複數個上行封包分別來自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且每一該上行封包的一來源位址為該無線終端裝置的位址;以及 S440:藉由該網路主控裝置,依據來自該外部網路的一接收封包,發送至少一下行封包至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的至少其中之一,其中每一該下行封包的一目標位址為該無線終端裝置的位址。
由於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能夠參酌前揭裝置發明之揭露來瞭解本方法發明之實施細節與變化,亦即前述裝置發明之技術特徵均可合理應用於本方法發明中,因此,在不影響本方法發明之揭露要求與可實施性的前提下,重複及冗餘之說明在此予以節略。
綜上所述,本案之網路主控裝置與網路通訊方法能夠控制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以令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同時與一無線終端裝置維持無線連線,從而實現一服務範圍較大的合作式服務集,以服務該無線終端裝置。
雖然本案之實施如上所述,然而該些實施例並非用來限定本發明,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據本發明之明示或隱含之內容對本發明之技術特徵施以變化,凡此種種變化均可能屬於本發明所尋求之專利保護範疇,換言之,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網路系統
12‧‧‧外部網路
14‧‧‧無線服務裝置
16‧‧‧無線終端裝置
100‧‧‧網路主控裝置
110‧‧‧控制電路
112‧‧‧實體層電路
114‧‧‧資料鏈結層電路
116‧‧‧網路層電路
S210~S220‧‧‧步驟
S410~S440‧‧‧步驟
12‧‧‧外部網路
14‧‧‧無線服務裝置
16‧‧‧無線終端裝置
100‧‧‧網路主控裝置
110‧‧‧控制電路
112‧‧‧實體層電路
114‧‧‧資料鏈結層電路
116‧‧‧網路層電路
S210~S220‧‧‧步驟
S410~S440‧‧‧步驟
[圖1]顯示一網路系統包含本發明之網路主控裝置的一實施例; [圖2]顯示圖1之控制電路所執行之步驟; [圖3a]顯示網路主控裝置與無線服務裝置之間的連線的一實施例; [圖3b]顯示網路主控裝置與無線服務裝置之間的連線的另一實施例;以及 [圖4]顯示本案之網路通訊方法的一實施例。
Claims (10)
- 一種合作式服務集(Cooperative Service Set)之網路主控裝置,包含:一控制電路,能夠控制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其中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同時與一無線終端裝置維持無線連線,該控制電路用來執行下列步驟:經由至少一服務集埠接收複數個上行封包,再依據該複數個上行封包的至少其中之一,經由一外部網路埠發送一傳輸封包至一外部網路,其中該複數個上行封包分別來自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且每一該上行封包的一來源位址為該無線終端裝置的位址;以及依據來自該外部網路的一接收封包,經由該至少一服務集埠發送至少一下行封包至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的至少其中之一,其中每一該下行封包的一目標位址為該無線終端裝置的位址,其中該控制電路分別發送上行控制訊號至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該上行控制訊號用來允許該複數個無線裝置分別發送該複數個上行封包。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網路主控裝置,其中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之基礎服務集識別碼(Basic Service Set Identifier)相同。
- 一種合作式服務集(Cooperative Service Set)之網路主控裝置,包含:一控制電路,能夠控制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其中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同時與一無線終端裝置維持無線連線,該控制電路用來執行下列步驟:經由至少一服務集埠接收複數個上行封包,再依據該複數個上行封包的至少其中之一,經由一外部網路埠發送一傳輸封包至一外部網路,其中該複數個上行封包分別來自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且每一該上行封包的一來源位址為該無線終端裝置的位址;以及依據來自該外部網路的一接收封包,經由該至少一服務集埠發送至少一下行封包至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的至少其中之一,其中每一該下行封包的一目標位址為該無線終端裝置的位址,其中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之基礎服務集識別碼不同,且該些無線服務裝置關聯一共通識別碼或者能夠辨識該共通識別碼。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或第3項所述之網路主控裝置,其中該複數個上行封包各自包含該傳輸封包之內容的一部分,或該複數個上行封包均相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或第3項所述之網路主控裝置,其中該控制電路經由該至少一服務集埠,分別發送該至少一下行封包至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且該複數個封包均相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或第3項所述之網路主控裝置,其中該至少一服務集埠為至少一乙太網路埠。
- 一種合作式服務集(Cooperative Service Set)之網路主控裝置,包含:一控制電路,能夠控制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其中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同時與一無線終端裝置維持無線連線,該控制電路用來執行下列步驟:經由至少一服務集埠接收複數個上行封包,再依據該複數個上行封包的至少其中之一,經由一外部網路埠發送一傳輸封包至一外部網路,其中該複數個上行封包分別來自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且每一該上行封包的一來源位址為該無線終端裝置的位址;以及依據來自該外部網路的一接收封包,經由該至少一服務集埠發送至少一下行封包至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的至少其中之一,其中每一該下行封包的一目標位址為該無線終端裝置的位址,其中該控制電路依據分別來自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的連線狀況報告,選擇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的至少其中之一作為至少一主要網路裝置,該控制電路再經由該至少一服務集埠發送該至少一下行封包至該至少一主要網路裝置。
- 一種合作式服務集(Cooperative Service Set)之網路主控裝置,包含:一控制電路,能夠控制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其中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同時與一無線終端裝置維持無線連線,該控制電路用來執行下列步驟:經由至少一服務集埠接收複數個上行封包,再依據該複數個上行封包的至少其中之一,經由一外部網路埠發送一傳輸封包至一外部網路,其中該複數個上行封包分別來自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且每一該上行封包的一來源位址為該無線終端裝置的位址;以及依據來自該外部網路的一接收封包,經由該至少一服務集埠發送至少一下行封包至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的至少其中之一,其中每一該下行封包的一目標位址為該無線終端裝置的位址,其中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的每一個不透過開放式系統互連(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之網路層與網路層以上之層級,或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的每一個不透過OSI之資料鏈結層的上層與資料鏈結層以上之層級,即與該網路主控裝置及該無線終端裝置進行傳送與接收。
- 一種合作式服務集之網路通訊方法,包含下列步驟:藉由一網路主控裝置,控制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其中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同時與一無線終端裝置維持無線連線;藉由該網路主控裝置,接收複數個上行封包;藉由該網路主控裝置,依據該複數個上行封包的至少其中之一,發送一傳輸封包至一外部網路,其中該複數個上行封包分別來自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且每一該上行封包的一來源位址為該無線終端裝置的位址;以及藉由該網路主控裝置,依據來自該外部網路的一接收封包,發送至少一下行封包至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的至少其中之一,其中每一該下行封包的一目標位址為該無線終端裝置的位址,其中該網路主控裝置分別發送上行控制訊號至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該上行控制訊號用來允許該複數個無線裝置分別發送該複數個上行封包。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網路通訊方法,其中該複數個無線服務裝置之媒體存取控制位址(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相同。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6116561A TWI641282B (zh) | 2017-05-19 | 2017-05-19 | 合作式服務集之網路主控裝置與網路通訊方法 |
US15/871,519 US10856204B2 (en) | 2017-05-19 | 2018-01-15 | Network master device and network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realizing cooperative service set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6116561A TWI641282B (zh) | 2017-05-19 | 2017-05-19 | 合作式服務集之網路主控裝置與網路通訊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641282B true TWI641282B (zh) | 2018-11-11 |
TW201902289A TW201902289A (zh) | 2019-01-01 |
Family
ID=64272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6116561A TWI641282B (zh) | 2017-05-19 | 2017-05-19 | 合作式服務集之網路主控裝置與網路通訊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856204B2 (zh) |
TW (1) | TWI64128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540129B2 (en) * | 2018-02-08 | 2022-12-27 | Cable Television Laboratories,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virtual personal Wi-Fi network |
US11445431B2 (en) * | 2019-07-12 | 2022-09-1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ulti-link communication |
JP7290174B2 (ja) * | 2019-12-26 | 2023-06-13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通信プログラム |
CN114726711A (zh) * | 2022-03-23 | 2022-07-08 |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 设备间协同处理业务的方法及系统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80285670A1 (en) * | 2002-10-25 | 2008-11-2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imo wlan system |
US20090175260A1 (en) * | 2006-06-14 | 2009-07-09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data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20100189047A1 (en) * | 2009-01-27 | 2010-07-29 | Motorola, Inc. |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s using multiple access points to improve data integrity |
US7797016B2 (en) * | 2002-08-07 | 2010-09-14 | Extricom Ltd. | Wireless LAN with central management of access points |
US20120115523A1 (en) * | 2010-11-04 | 2012-05-10 | Extricom Ltd. | Mimo search over multiple access points |
WO2016109921A1 (zh) * | 2015-01-05 | 2016-07-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的方法、站点、接入点和接入控制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768981B2 (en) * | 1994-09-20 | 2004-07-27 | Papyrus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executing a cross-trade in a two-way wireless system |
US20050157681A1 (en) * | 2003-02-26 | 2005-07-21 | Yoshiharu Tajima | Diversity handover method, control station and mobile terminal device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
EP1760941B8 (en) * | 2004-06-25 | 2011-02-23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Radio lan system, diversity apparatus, and radio lan terminal |
US20080112373A1 (en) * | 2006-11-14 | 2008-05-15 | Extricom Ltd. | Dynamic BSS allocation |
US20100046471A1 (en) * | 2007-02-06 | 2010-02-2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wireless base station, and wireless terminal station |
US7962957B2 (en) * | 2007-04-23 | 2011-06-14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port scans with fake source address |
WO2010069382A1 (en) * | 2008-12-18 | 2010-06-24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ferring data packets between a first network and a second network |
US8711753B2 (en) * | 2010-01-29 | 2014-04-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Femtocell one-to-many packet delivery |
WO2012165805A2 (ko) * | 2011-06-03 | 2012-12-06 | 에스케이 텔레콤주식회사 | 2 이상의 네트워크 기반 데이터 동시 전송 서비스 방법 및 장치 |
US20130010620A1 (en) * | 2011-07-10 | 2013-01-10 | Esmael Dinan |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 in a Multicarrier OFDM Network |
CN102739541B (zh) * | 2012-06-30 | 2015-09-30 |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路由功能启动及数据传输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
US9320020B2 (en) * | 2012-07-09 | 2016-04-1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artial aid selection |
CN103532878B (zh) * | 2013-09-26 | 2017-01-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包的处理方法和网络流量的管理方法及装置和系统 |
US20160112311A1 (en) * | 2014-10-20 | 2016-04-21 | Gainspan Corporation | Enhanced connectivity to end devices via access points of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wlan) |
US20180262432A1 (en) * | 2017-03-10 | 2018-09-13 | Vidscale, Inc. | Vertical packet aggregation using a distributed network |
-
2017
- 2017-05-19 TW TW106116561A patent/TWI641282B/zh active
-
2018
- 2018-01-15 US US15/871,519 patent/US10856204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797016B2 (en) * | 2002-08-07 | 2010-09-14 | Extricom Ltd. | Wireless LAN with central management of access points |
US20080285670A1 (en) * | 2002-10-25 | 2008-11-2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imo wlan system |
US20090175260A1 (en) * | 2006-06-14 | 2009-07-09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data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20100189047A1 (en) * | 2009-01-27 | 2010-07-29 | Motorola, Inc. |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s using multiple access points to improve data integrity |
US20120115523A1 (en) * | 2010-11-04 | 2012-05-10 | Extricom Ltd. | Mimo search over multiple access points |
WO2016109921A1 (zh) * | 2015-01-05 | 2016-07-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的方法、站点、接入点和接入控制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856204B2 (en) | 2020-12-01 |
US20180338273A1 (en) | 2018-11-22 |
TW201902289A (zh) | 2019-01-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518791B2 (ja) | Ul−muワイヤレス通信システム上でdl−muデータに肯定応答するためのブロック肯定応答機構 | |
JP6571280B2 (ja) | 複数のユーザアップリンク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 |
US20220124856A1 (en) | Direct link communications in multi-link operations | |
US9554404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frame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 system | |
TWI510022B (zh) | 無線站橋接的系統及方法 | |
JP6154067B2 (ja) | ワイヤレスネットワーク上での物理プロトコルデータユニットのアグリゲーションの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 |
TWI463834B (zh) | 在無線網狀網路中建立同級連結之程序及支援此程序之無線站台 | |
CN107222869A (zh) | 在具有电子干扰的环境中的无线通信 | |
US20170085461A1 (en) | Color assignments for peer-to-peer (p2p) transmissions | |
TWI641282B (zh) | 合作式服務集之網路主控裝置與網路通訊方法 | |
CN114585071A (zh) | 使用多基本服务标识符集的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终端 | |
CN112970209A (zh) | 通信技术 | |
JP2017506460A (ja) | 無線lanにおけるフレームを送信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 |
WO2020238861A1 (zh) | Ppdu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通信装置 | |
TWI757390B (zh) | 波束選擇方法、裝置及系統 | |
US10630357B2 (en) |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 transmit beamforming | |
US20150327291A1 (en) | Systems,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ncreasing reus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
KR20200019044A (ko) | 5G Ethernet service를 제공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
US20230083122A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
US11438801B2 (en) | Traffic separation in a controller based multi-AP network | |
WO2023011245A1 (zh) |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 |
US20230125913A1 (en) | Device and method for fronthaul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Sankaran et al. | Wi-Fi 6: Protocol and Network | |
CN102891707B (zh) | 选择传输模式的方法和基站 | |
CN109246755B (zh) | 合作式服务集的网络主控装置与网络通信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