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83902B - 太陽能收集器以及建築物的附加結構 - Google Patents
太陽能收集器以及建築物的附加結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83902B TWI583902B TW104128975A TW104128975A TWI583902B TW I583902 B TWI583902 B TW I583902B TW 104128975 A TW104128975 A TW 104128975A TW 104128975 A TW104128975 A TW 104128975A TW I583902 B TWI583902 B TW I583902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building
- solar collector
- plate
- solar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848 polyfunctional curat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565 seal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29920002430 Fibre-reinforced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1151 fibre-reinforced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667 anti-refl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5992 thermoplas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049 Carbon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VYZAMTAEIAYCRO-UHFFFAOYSA-N Chromium Chemical compound [Cr] VYZAMTAEIAYCR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UQZIWOQVLUASCR-UHFFFAOYSA-N alumane;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H3].[Ti] UQZIWOQVLUAS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17 carbon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804 chrom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651 chrom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365 glass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4767 nitr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44 sputte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187 thermosetting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MTPVUVINMAGMJL-UHFFFAOYSA-N trimethyl(1,1,2,2,2-pentafluoroethyl)silane Chemical compound C[Si](C)(C)C(F)(F)C(F)(F)F MTPVUVINMAGMJ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NRTOMJZYCJJWKI-UHFFFAOYSA-N Titanium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Ti]#N NRTOMJZYCJJWK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QCWXUUIWCKQGHC-UHFFFAOYSA-N Zirconium Chemical compound [Zr] QCWXUUIWCKQGH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22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CXOWYMLTGOFURZ-UHFFFAOYSA-N azanylidynechromium Chemical compound [Cr]#N CXOWYMLTGOFUR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63 carbon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29 heat transfer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JMANVNJQNLATNU-UHFFFAOYSA-N oxalonitrile Chemical compound N#CC#N JMANVNJQNLATN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BPUBBGLMJRNUCC-UHFFFAOYSA-N oxygen(2-);tantalum(5+)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O-2].[O-2].[Ta+5].[Ta+5] BPUBBGLMJRNUC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0 reinforced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MZLGASXMSKOWSE-UHFFFAOYSA-N tantalum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Ta]#N MZLGASXMSKOWS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936 tantal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6 zirco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ZVWKZXLXHLZXLS-UHFFFAOYSA-N zirconium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Zr]#N ZVWKZXLXHLZXL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20—Solar thermal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40—Solar thermal energy, e.g. solar towers
Landscapes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建築一體化的能源收集器以及建築物的附加結構,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建築一體化的太陽能收集器以及應用此太陽能收集器的建築物附加結構。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節能減碳的概念逐漸受眾人所重視,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成為世界各國積極投入發展的重點。再生能源當中,由於太陽光隨處可得,且不像其他能源會對地球產生污染(如:石化能源、核能),因此,可將太陽光轉換成熱能的太陽能收集器已被廣泛應用且已成為重要的產業。
太陽能收集器若可具有大面積的照光面積,便可產生相對大量且可供使用的熱能。因此有許多廠商希望將“綠能建築”的概念融入太陽能收集器中,即在建築物曝曬太陽最多之處鋪設太陽能收集器,藉以利用太陽能收集器所產生的熱能來彌補建築物內所耗費的熱能,例如生活用熱水以及供暖等。然而,目前的太陽能收集器的體積及厚度仍十分龐大,因而限制了太陽能收集
器在建築一體化的太陽能(building integrated solar thermal,簡稱BIST)領域的應用及設計彈性。
本發明提供一種太陽能收集器以及建築物的附加結構,其中太陽能收集器的體積及整體厚度較小,風阻也相對較小,且結構剛性較佳,因而適用於建築物上,以作為建築物的附加結構之用。
本發明的太陽能收集器包括一吸熱板以及一隔熱板;吸熱板包括一第一板體以及連接第一板體的多個第一卡合部;隔熱板包括一第二板體以及連接第二板體的多個第二卡合部;第一卡合部分別與第二卡合部嵌合,且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之間維持間距,以共同定義出熱收集流道,以供熱傳導液體流過熱收集流道;吸熱板的熱傳導係數為隔熱板的熱傳導係數的30倍以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太陽能收集器更包括多個連接管,連接並連通熱收集流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連接管包括多個孔道,連通熱收集流道,以供熱傳導液體經由連接管的開口流入或流出熱收集流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二卡合部包括彼此連通的一延伸槽以及一勾合槽,各第一卡合部包括一延伸段以及一勾合段,各延伸段位於對應的延伸槽內,各勾合段連接對應的
延伸段而嵌合於對應的勾合槽內,並與對應的勾合槽相勾合,以將吸熱板彼此相鄰地固定於隔熱板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太陽能收集器更括多個填充物,分別設置於勾合槽內,並位於相鄰兩吸熱板的勾合段與對應的勾合槽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填充物包括卡榫、硬化膠或密封膠。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板體以及各第二板體為弧形板體,且各第一板體與對應的第二板體的弧形方向相同。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太陽能收集器更包括一太陽能選擇性吸收膜,覆蓋吸熱板的向光面。
本發明的建築物附加結構,適於設置於建築物的外部表面上,附加結構包括多個如前所述的太陽能收集器以及一框架。框架用以框圍太陽能收集器。太陽能收集器彼此平行地設置於框架內。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框架包括多個透明前蓋以及多個透明背蓋,透明前蓋分別罩覆對應的吸熱板,透明背蓋分別罩覆對應的隔熱板。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框架包括多個透明套管以分別框圍太陽能收集器,透明套管為一體成型。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透明套管的材料為非玻
璃材料。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透明套管的材料為塑膠。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外部表面包括建築物的一陽臺或一露臺。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附加結構為一圍欄,設置於陽臺或露臺的一外緣。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外部表面包括一屋頂、一窗戶、一露臺或鄰接建築物的一開放空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附加結構為一遮陽結構或一遮蔽結構,設置於屋頂、窗戶、露臺或鄰接建築物的開放空間。
基於上述,本發明的太陽能收集器讓熱傳導液體得以直接接觸並流過其吸熱板。因此,相較於習知的太陽能收集器來說,本發明的太陽能收集器具有較高的熱交換面積。並且,在本發明的太陽能收集器中,吸熱板的熱傳導係數為隔熱板的熱傳導係數的30倍以上。如此配置,太陽光的熱能即可通過具有高熱傳導係數的吸熱板並透過較大的接觸面積而有效將熱傳導至熱收集流道內的熱傳導液體,並利用隔熱板良好的隔熱特性來有效防止熱能散失。此外,本發明的隔熱板是由複合材料所形成,其具有重量、輕、結構強度高且熱能散失率低的特點,因而可在維持其結構強度及隔熱效果的前提下,有效縮減整體隔熱板以及外殼的體積及厚度。因此,本發明的太陽能收集器不僅具有良好的太陽能收集
效率及高結構強度,其體積及整體厚度更可有效縮減。並且,因太陽能收集器的整體厚度縮減,其風阻也可相對降低,進而增加了太陽能收集器在結構整合的應用及設計彈性。
此外,不同於習知的太陽能收集器只能設置於屋頂,本發明的太陽能收集器可設置於一個或多個框架內,以將太陽能收集器模組化而形成建築物附加結構,以配置於建築物的陽台、窗戶、露臺等外部表面上,以當做圍籬、百葉窗、或遮陽結構等,並可吸收曝曬於建築物本身及其周圍的太陽能,並將其轉換為供建築物內部的生活用熱水或供暖所使用的熱能。因此,太陽能收集器與建築物一體化的設計彈性可大幅提高。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建築物附加結構
100、100a、100b‧‧‧太陽能收集器
110‧‧‧吸熱板
112‧‧‧第一板體
114‧‧‧第一卡合部
114a‧‧‧延伸段
114b‧‧‧勾合段
120‧‧‧隔熱板
122‧‧‧第二板體
124‧‧‧第二卡合部
124a‧‧‧延伸槽
124b‧‧‧勾合槽
130‧‧‧連接管
132‧‧‧孔道
134‧‧‧入水口
136‧‧‧出水口
140‧‧‧填充物
150‧‧‧太陽能選擇性吸收膜
152‧‧‧阻尼層
154‧‧‧吸收層
156‧‧‧抗反射層
200‧‧‧框架
210‧‧‧透明前蓋
220‧‧‧透明背蓋
230‧‧‧透明套管
235‧‧‧補強片
CH‧‧‧熱收集流道
D1‧‧‧縱向方向
G1‧‧‧間距
S‧‧‧向光面
圖1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太陽能收集器的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太陽能收集器沿A-A’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3是圖2的太陽能收集器施加內部壓力後的應力分佈圖。
圖4是圖1的太陽能收集器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5是圖4的太陽能收集器沿B-B’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吸熱板的剖面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建築物附加結構的示意圖。
圖8A至圖8C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透明套管與太陽能收集器的構件分解與組裝示意圖。
圖9至圖11是本發明的不同實施例在建築物附加結構的應用示意圖。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各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前」、「後」、「左」、「右」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而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並且,在下列各實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將採用相同或相似的標號。
圖1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太陽能收集器的示意圖。圖2是圖1的太陽能收集器沿A-A’線的剖面示意圖。請同時參照圖1至圖2,在本實施例中,太陽能收集器100包括至少一吸熱板110以及至少一隔熱板120。吸熱板110包括至少一第一板體112以及連接第一板體112的多個第一卡合部114。隔熱板120包括至少一第二板體122以及連接第二板體122的多個第二卡合部124。第一卡合部114分別與第二卡合部124嵌合,且第一板體112與第二板體122之間維持間距G1,以共同定義出熱收集流道CH,以供熱傳導液體沿第一板體112的縱向方向D1流過熱收集流道CH。
在本實施例中,吸熱板110的熱傳導係數實質上為隔熱板的熱傳導係數的30倍以上。具體而言,吸熱板110以及隔熱板120皆可為一體成型。吸熱板110可例如以衝壓或滾壓的方式一體成型,其材料可為不銹鋼(stainless steel),其熱傳導係數約為12~30W/(m℃),而隔熱板的材料可為纖維強化塑膠(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簡稱FRP)等複合材料,其熱傳導係數約為0.23~0.35W/(m℃)。纖維強化塑膠可例如包括熱固性樹脂(thermosetting resin)或熱塑性樹脂(thermoplastic resin)以及玻璃纖維(glass fiber)或碳纖維(carbon fiber)等。詳細來說,纖維強化塑膠主要是以熱固性樹脂或熱塑性樹脂混合玻璃纖維或碳纖維所構成的複合材料(composite materials),其機能如同鋼筋水泥。一般而言,纖維強化塑膠的單位重量的強度大,也就是說,纖維強化塑膠具有重量輕且結構強度高的特點,並且,纖維強化塑膠的熱傳導係數很低,隔熱效果良好,因此,使用此材料的隔熱板120可有效縮減隔熱板120的體積及厚度,還可增加其結構強度及隔熱效果。此外,纖維強化塑膠在面對各種不同的環境更能發揮耐蝕性的效果。
如此配置,本實施例的吸熱板110與隔熱板120共同定義出熱收集流道CH,太陽光的熱能即可通過具有高熱傳導係數的吸熱板110有效傳導至熱收集流道CH內的熱傳導液體,並利用隔熱板120良好的隔熱特性來有效防止熱能散失。因此,本實施例的太陽能收集器100不僅具有良好的太陽能收集效率及高結構強
度,其體積及整體厚度更可有效縮減,其風阻也可相對降低,進而增加了太陽能收集器100在建築一體化的應用及設計彈性。
在本實施例中,太陽能收集器100可如圖2所示由多個吸熱板110以及一個隔熱板120所組成。第一卡合部114則分別設置於各吸熱板110的相對兩端,而隔熱板120則可如圖2所示具有多個第二板體122,分別對應吸熱板110的第一板體112。具體來說,任兩相鄰的第二板體122以其對應的第二卡合部124相連接,而各吸熱板110的第一卡合部114則分別與對應的第二卡合部124扣合,使上述的多個吸熱板110彼此相鄰地扣合於隔熱板120上,以形成多個獨立的流道。詳細而言,各個第二卡合部124可包括彼此連通的延伸槽124a以及勾合槽124b,而各第一卡合部114可包括彼此連接的延伸段114a以及勾合段114b。各延伸段114a位於對應的延伸槽124a內,各勾合段114b則連接對應的延伸段114a而嵌合於對應的勾合槽124b內,並與對應的勾合槽124b相勾合,以將吸熱板110彼此相鄰地扣合於隔熱板120上。更進一步而言,任兩相鄰的吸熱板110的延伸段114a會嵌設於同一延伸槽124a內,而連接上述的延伸段114a的勾合段114b則與對應的勾合槽124b相勾合,以將任兩相鄰的吸熱板110扣合於隔熱板120上。
在本實施例中,太陽能收集器100還可包括多個填充物140,設置於勾合槽124b內,並位於相鄰兩吸熱板110的勾合段114b與對應的勾合槽124b之間,以進一步固定相鄰兩吸熱板110
與隔熱板120之間的嵌合關係。在本實施例中,填充物140可包括硬化膠、密封膠或卡榫。各卡榫可嵌設於相鄰兩吸熱板110的勾合段114b與對應的勾合槽124b之間,以增進太陽能收集器100的結構強度及吸熱板110與隔熱板120之間的結合力,並防止熱傳導液體在工作壓力下溢流。
當然,本實施例僅用以舉例說明,本發明並不局限太陽能收集器100的吸熱板110及隔熱板120數量,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太陽能收集器也可由一個吸熱板110以及一個隔熱板120所組成,或是由多個吸熱板110及多個隔熱板120所組成。只要吸熱板110的第一卡合部114可牢固地與隔熱板120的第二卡合部124扣合即可。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板體112以及第二板體122皆為弧形板體,以增加其對熱傳導液體的工作壓力的承受度。具體而言,各第一板體112與對應的第二板體122的弧形方向相同,換句話說,各第一板體112與對應的第二板體122可為彼此平行的弧形板體。一般而言,弧形板體會比平面板體所能承受的壓力大,因為弧形板體的任何一個地方受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勻地分散開來。並且,本實施例的各第一板體112與對應的第二板體122的弧形方向相同,不僅可增強太陽能收集器100的結構強度及抗壓能力,還可進一步降低太陽能收集器100的整體厚度。同時,第一板體112為弧形板體也可增加其與熱傳導液體的接觸面積,進而增加熱傳導效率。此外,第二板體122為弧形板體也可增加
太陽能收集器100在縱向方向D1上的結構強度。
圖3是圖2的太陽能收集器施加內部壓力後的應力分佈圖。圖3示出了本實施例的太陽能收集器100在吸熱板110與隔熱板120所定義出的獨立流道內施加每平方釐米6公斤(6kgf/cm2)的內部流體壓力後的應力分佈圖。詳細而言,圖3中的上圖示出了隔熱板的材質為ABS樹脂等熱塑性樹脂的太陽能收集器100a在施加6kgf/cm2的內部流體壓力後的應力分佈圖,而圖3中的下圖則示出了隔熱板的材質為FRP等複合材料的太陽能收集器100b在施加6kgf/cm2的內部流體壓力後的應力分佈圖。經實驗證實,本實施例的太陽能收集器100可承受至少6kgf/cm2的內部流體壓力,並且,在此壓力下,第一板體112以及第二板體122的位移極小。
承上述,具體而言,太陽能收集器100a的第一板體112以及第二板體122在6kgf/cm2的內部流體壓力下的最大位移約介於0.28毫米(mm)至2.59毫米,且第一板體112所承受的最大應力約為2122MPa,其遠小於造成不銹鋼永久形變的應力。相似的,太陽能收集器100b的第一板體112以及第二板體122在上述壓力下的最大位移約介於0.1毫米至1.42毫米,而第一板體112所承受的最大應力約為1494MPa,其也遠小於造成不銹鋼永久形變的應力。並且,本實施例的太陽能收集器100a、100b的楊氏模數(Young's modulus)皆高於20GPa,證實其在縱向方向D1上也具有良好的結構強度。因此,本實施例的太陽能收集器100確實
具有優異的結構強度及抗壓能力。
圖4是圖1的太陽能收集器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5是圖4的太陽能收集器沿B-B’線的剖面示意圖。請同時參照圖4以及圖5,在本實施例中,太陽能收集器100還可包括連接管130,連接並罩覆吸熱板110以及隔熱板120的一側。詳細來說,連接管130可包括多個孔道132,其對應熱收集流道CH設置,以連通熱收集流道CH,使熱傳導液體得以經由孔道132流入或流出熱收集流道CH。本實施例的太陽能收集器100可例如應用於太陽能熱水器,以將太陽能收集器100所吸收到的太陽輻射能轉換為熱能來熱水。連接管130可包括入水口134以及出水口136,熱傳導液體如圖4的箭頭所示經由連接管130的入水口134流入熱收集流道CH,並在收集熱能後流出熱收集流道CH,並經由連接管130的出水口136流出太陽能收集器100。
當然,連接管130的配置方法並不以上述為限,連接管130也可例如設置於吸熱板110與隔熱板120的相對兩側,以分別連通熱收集流道CH的相對兩端。熱傳導液體可由熱收集流道CH的其中一端的連接管130流入,並在吸收熱能之後由熱收集流道CH的另一端的連接管130流出太陽能收集器100。本發明並不限制連接管130的數量及其設置位置。
圖6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吸熱板的剖面局部放大示意圖。請參照圖6,在本實施例中,太陽能收集器100還包括太陽能選擇性吸收膜150,其覆蓋吸熱板110的向光面S。太陽能選擇性
吸收膜150可包括阻尼層152、吸收層154以及抗反射層156,依序覆蓋於向光面S上。也就是說,阻尼層152覆蓋於向光面S上,吸收層154覆蓋於阻尼層152上,抗反射層156覆蓋於吸收層154上。阻尼層152可例如以濺鍍的方式形成於向光面S上,其材料可包括金屬氮化物(metal nitride)、金屬碳化物(metal carbide)或金屬碳氮化物(metal carbon nitride)等。具體而言,阻尼層152的材料可例如選自於氮化鋯(ZrN)、氮化鈦(TiN)、氮化鋁鈦(TiAlN)、氮化鉻(CrN)、碳化鈦(TiC)、碳化鉻(CrC)、碳氮化鈦(TiCN)、碳氮化鈦鋁(TiAlCN)、碳氮化鋯(ZrCN)、碳氮化鉻(CrCN)中的一種或其任意組合。
此外,吸收層154也可以濺鍍的方式形成於阻尼層152上,吸收層154的材料包括金屬氧化物以及金屬氮化物、金屬碳化物或金屬碳氮化物等。換句話說,吸收層154的材料可由阻尼層152的材料混合金屬氧化物而得。抗反射層156可以沉積的方式形成於吸收層154上,其材料可包括氧化矽或氮化矽。當然,上述的阻尼層152、吸收層154以及抗反射層156的材料僅用以舉例說明,本發明並不局限於此。如此,通過將太陽能選擇性吸收膜150沉積於向光面S上,太陽光即可經由抗反射層156進入吸收層154以及阻尼層152,且太陽光的輻射能可經由吸收層154轉換為熱能。此熱能可再經由吸熱板110傳導至熱傳導液體。
圖7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建築物附加結構的示意圖。請同時參照圖1以及圖7,在本實施例中,建築物附加結構
10適於設置於一建築物的一外部空間。建築物附加結構10包括至少一框架200以及多個如圖1至圖6所示的太陽能收集器100。框架200用以框圍太陽能收集器100,太陽能收集器100彼此平行地設置於框架200內。框架200包括多個透明前蓋210,其分別設置於如圖1所示的太陽能收集器100面向吸熱板110的前側,以覆蓋吸熱板110。框架200亦可包括多個透明背蓋220,其分別設置於如圖1所示的太陽能收集器100面向隔熱板120的後側,以覆蓋隔熱板120。應說明的是,本實施例僅用以舉例說明,本發明並不限制可設置於框架200內的太陽能收集器100的數量及尺寸。
圖8A至圖8C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透明套管與太陽能收集器的構件分解與組裝示意圖。請同時參照圖8A至圖8C,在本實施例中,框架200包括多個透明套管230,以分別套設於如圖1至圖6所示的太陽能收集器100上,且透明套管230為一體成型。透明套管定義出容置空間,而太陽能收集器100則組裝並設置於此容置空間內。在本實施例中,透明套管230的材料包括非玻璃材料,更具體而言,透明套管230的材料可為塑膠。太陽能收集器100還可包括多個補強片235,其設置於隔熱板120以及透明套管230之間,以對其進行結構支撐。在本實施例中,太陽能收集器100的縱向長度L1約為245釐米,橫向寬度W1約為20釐米,而高度H1則約為4.5釐米。此外,吸熱板110以及隔熱板120組裝後的橫向寬度約為18釐米。當然,本實施例僅用以舉例說明,本發明並不限定太陽能收集器100的具體尺寸。
圖9至圖11是本發明的不同實施例在建築物附加結構的應用示意圖。請參照圖9,上述的太陽能收集器100可模組化而作為建築物的附加結構,其設置於建築物的外部表面上,以吸收太陽的輻射能,並將其轉換為熱能而加熱建築物的生活用水,或是作為建築物的供暖來源。舉例而言,上述的建築物附加結構10可如圖9所示包括框架200以及多個如前所述的太陽能收集器100,框架200可用以框圍出容置空間,太陽能收集器100則可設置於框架200的容置空間內。具體而言,太陽能收集器100可例如以彼此平行的方式設置於框架200上,以形成不連續牆面,進而增加建築物附加結構10可吸收太陽能的面積。建築物附加結構10可例如設置於建築物易受到太陽光曝曬的外部表面上,如此,建築物的附加結構10不僅可作為遮陽結構之用,還可用以吸收太陽的輻射能,並將其轉換為熱能,以加熱建築物的生活用水,或是作為建築物的供暖來源。
請先參照圖9,在本實施例中,建築物附加結構10所設置的外部表面可為建築物的陽臺或露臺,而建築物的附加結構10則可設置於陽臺或露臺的外緣,以作為陽臺或露臺的圍欄之用。此外,請再參照圖10以及圖11,在本實施例中,建築物的附加結構10所設置的外部表面可為建築物的屋頂、窗戶、露臺或鄰接建築物的開放空間(例如建築物的前院、後院或騎樓等開放空間)。而建築物附加結構10則可設置於上述的外部表面,以作為此建築物的遮陽結構或是遮蔽結構。舉例來說,建築物附加結構10若設
置於建築物的窗戶上,則可作為遮陽的百葉窗之用,而建築物附加結構10若設置於建築物的陽臺、前院或後院上,則可作為上述陽臺、前院或後院的遮陽棚之用。如此,作為外部遮陽結構的建築物附加結構10一方面可減少太陽輻射熱和太陽光線通過建築外牆進入室內,或是為鄰接建築物的開放空間提供遮陽,一方面還可吸收建築物本身及周圍所接收的太陽能,對建築物進行主動降溫。因此,相較於傳統的外部遮陽結構,本發明的建築物附加結構10可對建築物有更優異的降溫效果。並且,建築物附加結構10還可將太陽輻射熱轉換為熱能,以加熱建築物的生活用水,或是作為建築物的供暖來源。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太陽能收集器的吸熱板與隔熱板彼此扣合,且兩者之間維持間距,以共同定義出熱收集流道,以供熱傳導液體流過。並且,吸熱板的熱傳導係數實質上為隔熱板的熱傳導係數的30倍以上。如此,太陽光的熱能即可通過具有高熱傳導係數的吸熱板而有效傳導至熱收集流道內的熱傳導液體,並利用隔熱板良好的隔熱特性來有效防止熱能散失。並且,本發明的太陽能收集器具有重量輕、結構強度高且集熱效率高的特點,因而可在維持其結構強度及隔熱效果的前提下,有效縮減隔熱板以及外殼的體積及厚度。因此,本發明的太陽能收集器不僅具有良好的太陽能收集效率,其體積及整體厚度更可有效縮減。因此,太陽能收集器的風阻也可相對降低。
此外,本發明的太陽能收集器還可經模組化而作為建築
物的附加結構,其是將多個太陽能收集器設置於框架內,以將太陽能收集器模組化,增加其太陽能收集的效率。本發明的太陽能收集系統可例如設置於建築物的外部表面上,以吸收曝曬於建築物上的太陽能,並將其轉換為熱能以供建築物內部使用。因此,本發明確實增加了太陽能收集器在建築一體化的應用及設計彈性。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太陽能收集器
110‧‧‧吸熱板
112‧‧‧第一板體
114‧‧‧第一卡合部
114a‧‧‧延伸段
114b‧‧‧勾合段
120‧‧‧隔熱板
122‧‧‧第二板體
124‧‧‧第二卡合部
124a‧‧‧延伸槽
124b‧‧‧勾合槽;
140‧‧‧填充物
CH‧‧‧熱收集流道
G1‧‧‧間距
Claims (17)
- 一種太陽能收集器,包括:一吸熱板,包括:一第一板體;以及多個第一卡合部,連接該第一板體;以及一隔熱板,包括:一第二板體;以及多個第二卡合部,連接該第二板體,其中該些第一卡合部分別與該些第二卡合部嵌合,且該第一板體與該第二板體之間維持間距,以共同形成一熱收集流道,以供一熱傳導液體流過該熱收集流道,該吸熱板的熱傳導係數為該隔熱板的熱傳導係數的30倍以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太陽能收集器,更包括多個連接管,連接並連通該熱收集流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太陽能收集器,其中各該連接管包括多個孔道,連通該熱收集流道,以供該熱傳導液體經由該些連接管的該些孔道流入或流出該熱收集流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太陽能收集器,其中各該第二卡合部包括彼此連通的一延伸槽以及一勾合槽,各該第一卡合部包括一延伸段以及一勾合段,各該延伸段位於對應的延伸槽內,各該勾合段連接對應的延伸段而嵌合於對應的勾合槽內,並 與對應的勾合槽相勾合,以將該些吸熱板彼此相鄰地固定於該隔熱板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太陽能收集器,更包括多個填充物,分別設置於該些勾合槽內,並位於相鄰兩吸熱板的勾合段與對應的勾合槽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太陽能收集器,其中該些填充物包括卡榫、硬化膠或密封膠。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太陽能收集器,其中各該第一板體以及各該第二板體為弧形板體,且各該第一板體與對應的第二板體的弧形方向相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太陽能收集器,更包括一太陽能選擇性吸收膜,覆蓋該吸熱板的向光面。
- 一種建築物附加結構,適於設置於建築物的外部表面上,該附加結構包括:多個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太陽能收集器;以及一框架,用以框圍該些太陽能收集器,該些太陽能收集器彼此平行地設置於該框架內。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建築物附加結構,其中該框架包括:多個透明前蓋,分別罩覆對應的吸熱板;以及多個透明背蓋,分別罩覆對應的隔熱板。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建築物附加結構,其中該框架包括多個透明套管以分別套設於該些太陽能收集器上,該些透明套管為一體成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建築物附加結構,其中該透明套管的材料為非玻璃材料。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建築物附加結構,其中該透明套管的材料為塑膠。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建築物附加結構,其中該外部表面包括該建築物的一陽臺或一露臺。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建築物附加結構,其中該附加結構為一圍欄,設置於該陽臺或露臺的一外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建築物附加結構,其中該外部表面包括一屋頂、一窗戶、一露臺或鄰接建築物的一開放空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建築物附加結構,其中該附加結構為一遮陽結構或一遮蔽結構,設置於該屋頂、該窗戶、該露臺或鄰接建築物的該開放空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647808.9A CN105588343B (zh) | 2014-11-13 | 2014-11-13 | 太阳能收集器以及建筑物的附加结构 |
CN201420677027.XU CN204285841U (zh) | 2014-11-13 | 2014-11-13 | 太阳能收集器以及建筑物的附加结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617573A TW201617573A (zh) | 2016-05-16 |
TWI583902B true TWI583902B (zh) | 2017-05-21 |
Family
ID=56508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4128975A TWI583902B (zh) | 2014-11-13 | 2015-09-02 | 太陽能收集器以及建築物的附加結構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583902B (zh)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72311A (en) * | 1977-06-15 | 1979-10-30 | American Solar Heat Corporation |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solar collector panels |
US4278074A (en) * | 1979-06-25 | 1981-07-14 | Alpha Solarco Inc. | Flat plate solar collector |
FR2482268A1 (fr) * | 1980-05-06 | 1981-11-13 | Inotec | Capteurs solaires modulaires assemblables |
US4515151A (en) * | 1982-09-27 | 1985-05-07 | Sri International | Fiber-reinforced concrete solar collector |
JP2002106974A (ja) * | 2000-07-24 | 2002-04-10 | Nishimatsu Constr Co Ltd | 太陽熱温水器および太陽熱温水システム |
TWI354758B (zh) * | 2008-09-09 | 2011-12-21 | ||
TWM426748U (en) * | 2011-07-01 | 2012-04-11 | Your Home Tech Ltd | Assembly type reinforced rack for solar thermal collector |
TWM458534U (zh) * | 2013-03-20 | 2013-08-01 | Sunvalue Co Ltd | 太陽能發電磚 |
TWM465556U (zh) * | 2010-02-10 | 2013-11-11 | Tennrich Int Corp | 太陽能模組 |
CN203518299U (zh) * | 2013-08-29 | 2014-04-02 | 彭岫麟 | 太阳能集热装置与太阳能热吸收器 |
-
2015
- 2015-09-02 TW TW104128975A patent/TWI583902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72311A (en) * | 1977-06-15 | 1979-10-30 | American Solar Heat Corporation |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solar collector panels |
US4278074A (en) * | 1979-06-25 | 1981-07-14 | Alpha Solarco Inc. | Flat plate solar collector |
FR2482268A1 (fr) * | 1980-05-06 | 1981-11-13 | Inotec | Capteurs solaires modulaires assemblables |
US4515151A (en) * | 1982-09-27 | 1985-05-07 | Sri International | Fiber-reinforced concrete solar collector |
JP2002106974A (ja) * | 2000-07-24 | 2002-04-10 | Nishimatsu Constr Co Ltd | 太陽熱温水器および太陽熱温水システム |
TWI354758B (zh) * | 2008-09-09 | 2011-12-21 | ||
TWM465556U (zh) * | 2010-02-10 | 2013-11-11 | Tennrich Int Corp | 太陽能模組 |
TWM426748U (en) * | 2011-07-01 | 2012-04-11 | Your Home Tech Ltd | Assembly type reinforced rack for solar thermal collector |
TWM458534U (zh) * | 2013-03-20 | 2013-08-01 | Sunvalue Co Ltd | 太陽能發電磚 |
CN203518299U (zh) * | 2013-08-29 | 2014-04-02 | 彭岫麟 | 太阳能集热装置与太阳能热吸收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617573A (zh) | 2016-05-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323861B2 (en) | Building accessory structure | |
CN202002346U (zh) | 壁挂式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 |
CN204285841U (zh) | 太阳能收集器以及建筑物的附加结构 | |
TWI583902B (zh) | 太陽能收集器以及建築物的附加結構 | |
CN202017308U (zh) | 基于槽式聚光保护的太阳能集热建筑构件 | |
CN206449902U (zh) | 一种高效太阳能集热器 | |
CN204728794U (zh) | 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辅助通风的建筑拔风塔 | |
CN204555375U (zh) | 太阳热能收集器 | |
KR200204044Y1 (ko) | 열취득 및 단열을 위해 건물외벽에 설치되는 복합단열구조체 | |
CN101008194A (zh) | 太阳能玻璃幕墙 | |
KR101599289B1 (ko) | 이중창 구조의 투과체와 vip 단열재가 적용되는 태양열 평판형 집열기 | |
KR20020047766A (ko) | 투명 단열재를 이용한 평판형 태양열 집열기 | |
CN2742343Y (zh) | 一种新型多功能太阳集热器 | |
CN1240918C (zh) | 建筑式太阳集热装置 | |
CN204804207U (zh) | 一种瓦式太阳能节能建筑构件 | |
US20130333740A1 (en) | Building solarroof and greenhouse solarroof | |
CN104612452B (zh) | 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辅助通风的建筑拔风塔 | |
CN202598883U (zh) | 透光屋顶下的室内柔性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 |
CN203010956U (zh) | 太阳能热水器 | |
CN201202234Y (zh) | 保温透光罩的保温层为玻璃真空管的保温供热建材组件 | |
RU2523616C2 (ru) | Энергоэффективный солнечный коллектор | |
CN105805958B (zh) | 太阳热能收集器 | |
CN101831996A (zh) | 模块化太阳能集热建筑构件 | |
Kalogirou | Building integrated solar thermal systems—a new era of renewables in buildings | |
ITRM20070292A1 (it) | Ringhiera con assorbitore termico integrato per la produzione di acqua calda.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