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0061B - 電動車輛 - Google Patents
電動車輛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40061B TWI540061B TW101134735A TW101134735A TWI540061B TW I540061 B TWI540061 B TW I540061B TW 101134735 A TW101134735 A TW 101134735A TW 101134735 A TW101134735 A TW 101134735A TW I540061 B TWI540061 B TW I540061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body
- vehicle
- recess
- stand
- tripod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H—CYCLE STANDS;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PARKING OR STORING CYCLES; 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Z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DEVICES FOR LEARNING TO RIDE CYCLES
- B62H1/00—Supports or stands forming part of or attached to cycles
- B62H1/02—Articulated stands, e.g. in the shape of hinged ar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關於具有腳架之電動車輛的改良。
電動機車和部分的電動三輪車,具備於停車時用來支承車體的腳架。當行駛時則將腳架予以收納。
電動三輪車的腳架構造已為大眾所知悉(譬如,請參考專利文獻1(第1圖、第2圖)。
如專利文獻1的第2圖所示,當停車時,腳架(35)(以括號所標示的數字,是表示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的圖號。以下皆然)從車體(15)延伸至下方,且藉由下端接觸於路面的方式支承著車體(15)。
當行駛時,則如專利文獻1的第1圖所示,腳架(35)是與車體(15)的下面(底面)形成平行地收納於車體(15)的下方。
由於腳架(35)是位在較車體(15)的下面(底面)更下方的位置,因此容易接觸到路面上的突起物。就因應的對策而言,有需要加粗腳架(35)以使其更加堅固。
此外,在將這樣的腳架(35)應用於車寬較狹窄之電動機車的場合中,可從車輛側面看見腳架(35),針對外觀性的這點還有改善的空間。
有鑑於此,期待一種:不必擔心接觸於路面上的突起物,且外觀性良好的腳架。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1-29398公報
本發明的課題,是針對具有腳架的電動車輛,提供一種:不必擔心腳架會接觸到路面上的突起物,且外觀性良好的車輛。
請求項1的發明,是具有停車時用來支承車體的腳架,且將由車載電池所供電的電動馬達作為驅動源而行駛的電動車輛,其特徵為:在前述車體的底部,設有朝上方凹陷且在車輛側面視角中看不見的凹部,將前述腳架可自由出沒地收納於該凹部,將「用來鎖定前述腳架以保持收納姿勢」的腳架鎖定機構設於前述車體,並將用來解除前述腳架鎖定機構的鎖定解除操作元件設於前述車體。
請求項2的發明,其特徵為:鎖定解除操作元件是被設在車體的側面。
請求項3的發明,其特徵為:在車體的側面,設有朝車體中心凹陷的踏板收納凹部,且可自由出沒地將可供駕駛人的腳放置的踏板收納於該踏板收納凹部,在踏板收納凹部且可由呈收納狀態的踏板所遮掩的部位,設有鎖定解
除操作元件。
請求項4的發明,其特徵為:鎖定解除操作元件是被設在車體的底部。
請求項5的發明,其特徵為:更進一步在踏板收納凹部,設有朝車體中心凹陷的凹部,並將鎖定解除操作元件設於該凹部。
在請求項1的發明中,是將凹部設在車體的底部,並可將腳架收納於該凹部。由於腳架不會從車體突出,故能提高車輛的外觀性。此外,由於腳架可收納於車體,因此不必擔心路面上的突起物會接觸於腳架。結果不需要使腳架變粗以變的堅固,可達成腳架的小徑化、輕量化。
在腳架被收納於車體的場合中,使腳架朝使用位置移動的這件事,有其結構性上的困難。在本發明中,可藉由操作「設在車體的鎖定解除操作元件」,使腳架從收納位置朝向使用位置移動。
在請求項2的發明中,鎖定解除操作元件是被設在車體的側面。只要在車體的側面,便能極為容易地操作鎖定解除操作元件。
在請求項3的發明中,在車體的側面設有「朝向車體中心凹陷的踏板收納凹部」,並可自由出沒地將踏板收納於該踏板收納凹部,在踏板收納凹部且由呈收納狀態的踏板所遮掩的部位,設有鎖定解除操作元件。
由於將鎖定解除操作元件設在不容易被注意的位置,因此不易受到惡作劇。
在請求項4的發明中,鎖定解除操作元件是被設在車體的底部。
由於將鎖定解除操作元件設在不容易被注意的位置,因此不易受到惡作劇。
在請求項5的發明中,更進一步在踏板收納凹部設有:朝車體中心凹陷的凹部,並將鎖定解除操作元件設於該凹部。
將鎖定解除操作元件收納於凹部,鎖定解除操作元件不會從凹部突出。即使是使用踏板時,也不必擔心鎖定解除操作元件被不當地操作。
以下,根據圖面的內容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而圖面是採用「從圖號的方向所觀視」的手法所繪製。前後、左右的方向是以駕駛人作為基準。
本發明的特徵性構造以第6圖~第12圖來說明。在此之前,先以第1~5圖來說明特別適合使用本發明之特徵性構造的車體構造。
如第1圖所示,電動車輛10為以下所述的電動機車:於箱形的車體11具備前輪12與後輪13,在車體11的
前面具備:頭燈14、左前方向燈15L(L為左側的縮寫。在以下的說明中皆同)及右前方向燈15R(R為右側的縮寫。在以下的說明中皆同),在車體11的上面前部具備握把支柱16L、16R,在車體11的上面後部具備坐墊17,在車體11的側面具備可翻起的踏板18L、18R,並由內建於後輪13的電動馬達20所驅動。
為了說明上的方便,是將左邊的踏板18L畫成豎直狀態(非使用狀態、收納狀態),並將右邊的踏板18R畫成傾倒狀態(使用狀態)。
駕駛人坐在坐墊17,並將腳放在踏板18L、18R,握住左邊之握把支柱16L上部的握把19L並握住右邊之握把支柱16R上部的握把19R,再藉由轉動右邊的握把19R,便可開始騎乘(行駛)。當行駛中,可利用左右的煞車拉桿21L、21R進行煞車,且利用左右的照後鏡22L、22R來觀視後方。藉由將車輛側邊指示燈23L、23R設在握把19L、19R的車寬外側,可從外部得知車輛的寬度。
第2圖為車體11之重要部分的分解立體圖,車體11是將「配置於車寬方向中央的中央框架25」、和「沿著該中央框架25之左側面的左側框架26」、及「沿著中央框架25之右側面的右側框架27」作為主要的元件。
中央框架25是由以下所構成:構成電池收納部28的前壁部31、底部32、後壁部33;及連接設置於該後壁部33之車輛後方的置物箱34。可透過鉸鏈35將坐墊17可開閉地安裝於該置物箱34的後部。
坐墊17在底面(下表面)具有:可供平板型終端機36自由插拔而形成收納的袋部37。在袋部37的其中一端具備端子部38,可供平板型終端機36電氣性地連接於車體側。該平板型終端機36可於行駛時兼作為車載電腦(詳細後述)。在非行駛時可如圖面所示,可藉由開啟並豎起坐墊17,而當作電視收訊裝置來觀看影像或玩遊戲。此外,可如同個人電腦般作為網路資訊接收工具。
在電池收納部28處,於底部32設有複數個腳收納凹部39,這些腳收納凹部39是利用連通溝41而形成連接。在由這些腳收納凹部39所圍繞的領域內,配置著車體側供電端子42。
在後壁部33設有縱長的凹狀導引部43。在前壁部31也設有凹狀導引部,但由於圖示的角度在圖面中無法看見。
除此之外,在後壁部33安裝有卡止機構44。該卡止機構44的操作元件45延伸至置物箱34。該操作元件45最好是配置在靠近置物箱34的右端或者左端。藉由這樣的配置,當小型物品(指收納物)進出置物箱34時,操作元件45不會造成妨礙。
車載電池50為單純的六面體,在上表面50a具有手柄51,在前面50b及後面50c具有縱長的凸部52,在左側面50d具有充電部53,在右側面50e具有放電部54、55,在下表面50f具有電池側供電端子56。
藉由將凸部52嵌入凹狀導引部43並使其下降,可順
利地將車載電池50收納於電池收納部28。藉由凸部52與凹狀導引部43的嵌合,電池側供電端子56能無振動(晃動)地嵌合於車體側供電端子42。同樣地,藉由凸部52與凹狀導引部43的嵌合,也能無振動(晃動)地將車載電池50朝上拔起。
亦可將凸部52變更(置換)為凹部。在該場合中,只需將凹狀導引部43變更(置換)成凸狀導引部即可。
於左側框架26,在對應於車載電池50之充電部53的位置,設有充電側開口部57。
於右側框架27,在對應於車載電池50之放電部54、55的位置,設有放電側開口部58、58。
第3圖是從後方觀看電動車輛10的立體圖,在車體11的後面備有滾輪59、59,並在其下方備有尾燈單元61與車牌62。
不僅如此,在左右的握把支柱16L、16R之間,具備攜帶型終端裝置63。該攜帶型終端裝置63是由「用來顯示車速速度、方向指示、蓄電量以及其他狀態」的顯示部64、及「內建有演算迴路及記憶體」的終端裝置本體65所形成。換言之,電動車輛10並未具有固定的儀表(meter unit:里程表或者轉速表等裝置),取而代之地採用攜帶型終端裝置63來取代儀表。
如第4圖所示,車載電池50在電池殼體66內,內建有電池本體67與變壓器68、69。其中一個變壓器68,是將直流變壓成不同電壓之直流的DC/DC直流轉換器(
DC/DC converter),另一個變壓器69,是譬如將直流12V轉換成交流100V的DC/AC交流轉換器(AC/DC inverter)。
在非行駛時,是從商用電源(AC100V、110V、200V、220V等)透過充電器71,將特定的直流電流(譬如:DC24V)朝充電部53供給而行充電。
當行駛時,則是從充電部53透過驅動迴路72朝電動馬達20供電而形成行駛。此時,亦可利用感測器偵測右邊握把19R的旋轉量,並將該資訊朝攜帶型終端裝置63發送,而以該攜帶型終端裝置63的指令來控制驅動迴路72,進而調節行駛速度。然而,亦可將右邊握把19R的旋轉情報直接送往驅動迴路72。
此外,當非行駛時,譬如當在野外露營之際,可將車載電池50作為電源使用。換言之,可使用其中一個放電部54來接收AC100V(或者AC110V)的供電,而供炊飯器或照明使用。
另外,可採用另一個放電部55來接收DC12V的供電,而供電腦使用。
車載電池50,除了可以在收納於車體的狀態下接受供電,也可以在從車體卸下的狀態下接受供電,也就是指即使是車載電池50單體也能接受供電。
此外,藉由使「以虛擬線所標示的供電系統a」從變壓器68處延伸,並電氣性地連接至攜帶型終端裝置63,可持續或者隨時對攜帶型終端裝置63供電。如此一來,
可防止內建於攜帶型終端裝置63之內建電池的殘餘電量下降。
第5圖是顯示第4圖之變更例的圖,是將第4圖中的驅動迴路72置換成平板型終端機36。由於其他的部分與第4圖相同,故標示相同的圖號並省略其說明。
藉由使「以虛擬線所標示的供電系統b」從變壓器69處延伸,並電氣性地連接至平板型終端機36,可持續或者隨時對平板型終端機36供電。如此一來,可防止內建於平板型終端機36之內建電池的殘餘電量下降。
如第6圖所示,在「電動車輛10具備1個前輪12、及1個後輪13」的場合中,必須利用腳架74來防止車體11朝車寬方向的左右(在圖面中為紙面的縱深方向)。
如第7圖所示,停車裝置75是由以下所構成:利用銷76,而可自由搖動地安裝於車體11之底部32的腳架74;和為了使腳架74朝向「該腳架74接觸路面77的方向」旋轉,而架設於腳架74與車體11之底部32的張力彈簧78;及為了使腳架74在車輛行駛中等狀態下固定放置於特定的位置,而設在車體11之底部32的腳架鎖定銷79。腳架鎖定銷79,是用來將腳架74鎖定於特定位置之腳架鎖定機構的主要元件。腳架鎖定機構的構造將於稍後說明。
如第8圖所示,在車輛行駛中等狀態下,是由腳架鎖定銷79將腳架74保持成不會降下。
無法從車輛側面方向看見的凹部81,是以朝上方凹
陷的形態設於車體11的底部32。當車輛行駛中,腳架74被收納於凹部81,無法從外部看見。
即使是收納時,相較於腳架外露的既有車輛,根據本實施例,由於腳架74被完全收納於凹部81,在車輛的側面視角中無法被看見,因此可提升車輛的外觀性。
不僅如此,由於不必擔心路面上的突起物直接接觸於腳架74,因此不必將腳架74予以過度地堅固化。
以下,說明腳架鎖定機構、及用來解除鎖定之鎖定解除操作元件的構造。
如第9圖所示,腳架鎖定機構83是由以下所形成:可朝水平移動地設在車體11之底部32的腳架鎖定銷79;及用來彈推腳架鎖定銷79,而使該腳架鎖定銷79的前端進入凹部81內的壓縮彈簧84。由壓縮彈簧84所彈推的腳架鎖定銷79,抵接於腳架74的下面而防止腳架74的降下。
鎖定解除操作元件86是由以下所構成:下端連結於腳架鎖定銷79,且朝上方延伸的連桿87;和將該連桿87的上部可自由搖動地支承於車體11之側面88的支架89;和連結於連桿87的上端,可貫穿車體11的側面88而形成延伸,並可水平移動地安裝於側面88的按鈕狀鎖定解除操作元件91;及將該鎖定解除操作元件91朝向車體外彈推的壓縮彈簧92。
鎖定解除操作元件91的頭部91a從側面88朝外側突出亦無妨。但是,倘若鎖定解除操作元件91的頭部91a
外露,將致使外觀性下降。除此之外,也容易導致誤觸操作。
有鑑於此,在本例中,是將朝內側凹陷的凹部93設在側面88,並將鎖定解除操作元件91的頭部91a收納於該凹部93。結果形成:鎖定解除操作元件91的頭91a沒入側面88,而提高外觀性,且不必擔心誤觸操作。
倘若以手動方式按壓鎖定解除操作元件91的頭部91a,將使連桿87朝圖面的逆時針方向旋轉,進而牽動腳架鎖定銷79,使位於收納位置的腳架74落下。如此一來,將形成第7圖所示的狀態。
當收納腳架74時,是採手動的方式收起第7圖中的腳架74。
一旦如此,將使第10圖中「設在腳架74之上表面與外側面間之角落部」的斜面部74a推動腳架鎖定銷79,並對抗壓縮彈簧84而形成後退。倘若更進一步地使腳架74上升,將使腳架74位在較腳架鎖定銷79更上方。一旦如此,將藉由壓縮彈簧84的作用使腳架鎖定銷79前進,而形成第9圖所示的腳架鎖定狀態。而如第8圖所示,最好在凹部81預先張貼由橡膠板或軟質樹脂板所形成的緩衝材94,以便於緩和腳架74的衝擊。
鎖定解除操作元件91如第6圖所示,被配置在「從踏板18L朝車輛後方分離」的位置。鎖定解除操作元件91的存在變得更明確。相反地,變得容易受到包含惡作劇等不當操作的影響。以下說明2種對應的方式。
如第11圖所示,在車體11的側面88,設置用來收納踏板18L的踏板收納凹部95,並可自由出沒地將可供駕駛人的腳放置的踏板18L收納於該踏板收納凹部95,在踏板收納凹部95且由呈收納狀態的踏板18L所遮掩的部位,設有鎖定解除操作元件91。由於其他的構造與第10圖相同,因此沿用相同的圖號並省略其說明。
由於將鎖定解除操作元件91配置在不容易被發現(不容易被看見)的位置,因此不易受到惡作劇的作弄。
如第12圖所示,鎖定解除操作元件91是形成朝上下延伸,且被設在車體11的底部32。鎖定解除操作元件91的頭部91a是從下方操作。由於其他的構造與第10圖相同,因此沿用相同的圖號並省略其說明。
由於將鎖定解除操作元件91配置在不容易被發現的位置,因此不易受到惡作劇的作弄。
雖然在實施形態中應用於電動機車,但本發明也能應用於電動三輪車,亦可應用於一般的電動車輛。
本發明可適用於電動機車。
10‧‧‧電動車輛
18L、18R‧‧‧踏板
20‧‧‧電動馬達
50‧‧‧車載電池
74‧‧‧腳架
81‧‧‧收納腳架的凹部
83‧‧‧腳架鎖定機構
88‧‧‧車體的側面
91‧‧‧鎖定解除操作元件
95‧‧‧踏板收納凹部
第1圖:為本發明之電動車輛的立體圖。
第2圖:為本發明電動車輛之車體重要部分的分解立體圖。
第3圖:是從後方所見之電動車輛的立體圖。
第4圖:是車載電池周圍的塊狀結構圖。
第5圖:為顯示第4圖之變更例的圖。
第6圖:為電動車輛的左側視圖。
第7圖:為車體底部之重要部位的剖面圖。
第8圖:為第7圖的作用圖。
第9圖:為第8圖中9-9線的剖面圖。
第10圖:為第9圖的作用圖。
第11圖:是顯示第9圖之變更例的圖。
第12圖:是顯示第9圖之另一種變更例的圖。
11‧‧‧車體
32‧‧‧底部
74‧‧‧腳架
75‧‧‧停車裝置
76‧‧‧銷
78‧‧‧張力彈簧
79‧‧‧腳架鎖定銷
81‧‧‧凹部
94‧‧‧緩衝材
Claims (3)
- 一種電動車輛,是具有停車時用來支承車體(11)的腳架(74),並將由車載電池(50)所供電的電動馬達(20)作為驅動源而行駛的電動車輛(10),其特徵為:在前述車體(11)的底部(32),設有朝上方凹陷且在車輛的側面視角中看不見的凹部(81),並可自由出沒地將前述腳架(74)收納於該凹部(81),前腳架鎖定機構(83)具備:可朝水平移動地設在車體(11)的底部(32),且被配置成前端進入凹部(81)內的腳架鎖定銷(79);和下端連結於前述腳架鎖定銷(79),且朝上方延伸的連桿(87);及將該連桿(87)的上部可自由搖動地支承於車體(11)之側面(88)的支架(89),用來解除前述腳架鎖定機構(83)的鎖定解除操作元件(91),被設在前述車體(11)的側面(88)。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電動車輛,其中在前述車體(11)的側面(88),設有朝前述車體(11)中心凹陷的踏板收納凹部(95),且可自由出沒地將可供駕駛人的腳放置的踏板(18L、18R)收納於該踏板收納凹部(95),在前述踏板收納凹部(95)且被呈收納狀態的前述踏板(18L、18R)所遮掩的部位,設有前述鎖定解除操作元件(9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的電動車輛,其中更進一步在前述踏板收納凹部(95),設置朝前述車體(11)中心凹陷的凹部(93),並將前述鎖定解除操作元件(91)設於該凹部(93)。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34928A JP5767943B2 (ja) | 2011-10-26 | 2011-10-26 | 電動車両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25944A TW201325944A (zh) | 2013-07-01 |
TWI540061B true TWI540061B (zh) | 2016-07-01 |
Family
ID=470802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1134735A TWI540061B (zh) | 2011-10-26 | 2012-09-21 | 電動車輛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586683B1 (zh) |
JP (1) | JP5767943B2 (zh) |
CN (1) | CN103072651B (zh) |
ES (1) | ES2651505T3 (zh) |
TW (1) | TWI54006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187522A (zh) * | 2017-04-14 | 2017-09-22 | 浙江好来喜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 一种适用于童车的伸缩式踏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314494A (en) * | 1965-07-12 | 1967-04-18 | Dorothea M Weitzner | Collapsible luggage scooter |
JPS4329382Y1 (zh) * | 1965-10-09 | 1968-12-03 | ||
JPH0321582A (ja) * | 1989-06-19 | 1991-01-30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のハンドルバー |
US5097922A (en) * | 1989-09-06 | 1992-03-24 | Marco Stagi | Vehicle, in particular a motor bicycle, disappearing in a body |
JP2001029398A (ja) | 1999-07-23 | 2001-02-06 | Araco Corp | 小型電動車両 |
FR2798112B1 (fr) * | 1999-09-02 | 2001-11-16 | Marcel Canetti | Dispositif pour stabiliser un vehicule a deux roues, notamment un scooter |
JP2001260964A (ja) * | 2000-03-22 | 2001-09-26 | Kayaba Ind Co Ltd | 二輪車のオートスタンド装置 |
US20020108798A1 (en) * | 2001-02-09 | 2002-08-15 | Huntsberger Kurt J. | Scooter |
JP4658419B2 (ja) * | 2001-09-04 | 2011-03-2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折り畳み車両のスタンド構造 |
JP4422415B2 (ja) * | 2003-01-17 | 2010-02-2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2輪車 |
JP2004243845A (ja) * | 2003-02-13 | 2004-09-02 | Toyota Motor Corp | 移動車 |
CN201784735U (zh) * | 2010-06-13 | 2011-04-06 | 贾成保 | 一种支撑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电动摩托车 |
-
2011
- 2011-10-26 JP JP2011234928A patent/JP576794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
- 2012-09-21 TW TW101134735A patent/TWI540061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2-10-10 ES ES12187920.9T patent/ES2651505T3/es active Active
- 2012-10-10 EP EP12187920.9A patent/EP2586683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2-10-22 CN CN201210405122.XA patent/CN10307265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072651A (zh) | 2013-05-01 |
TW201325944A (zh) | 2013-07-01 |
EP2586683A1 (en) | 2013-05-01 |
EP2586683B1 (en) | 2017-11-22 |
CN103072651B (zh) | 2015-10-28 |
JP2013091429A (ja) | 2013-05-16 |
JP5767943B2 (ja) | 2015-08-26 |
ES2651505T3 (es) | 2018-01-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874624B (zh) | 电动车辆 | |
JP5912740B2 (ja) | 電動車両用の充電装置 | |
TW201119890A (en) | Electric charger and mounting structure for electric charger | |
CN113811484B (zh) | 跨骑型电动车辆 | |
TW592683B (en) | Electric motor vehicle | |
JP2023176893A (ja) | 電動アシスト台車 | |
JP7356817B2 (ja) | 車両表示装置 | |
TWI540061B (zh) | 電動車輛 | |
JP7336876B2 (ja) | 電動車両 | |
TWI507308B (zh) | Electric vehicle | |
TWI471245B (zh) | 電動車輛 | |
JP7595155B2 (ja) | 車両 | |
TWI491518B (zh) | 電動車輛 | |
JP7064622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US20210347434A1 (en) | Upright single-wheeled electromotive apparatus | |
JP2021123117A (ja) | 移動体および電動車両 | |
CN113195347B (zh) | 跨骑型车辆 | |
JP7083042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WO2024048544A1 (ja) | 車両 | |
JP2023176896A (ja) | 電動アシスト台車 | |
JP2023176894A (ja) | 電動アシスト台車 | |
JP2023183995A (ja) | 車両 | |
CN111791974A (zh) | 跨骑型车辆 | |
JPWO2019188985A1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usb端子ユニット配置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