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I523342B - 電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電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23342B
TWI523342B TW102131266A TW102131266A TWI523342B TW I523342 B TWI523342 B TW I523342B TW 102131266 A TW102131266 A TW 102131266A TW 102131266 A TW102131266 A TW 102131266A TW I523342 B TWI523342 B TW I52334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electrical connector
outer casing
protrusion
fix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312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09012A (zh
Inventor
三川和彌
Original Assignee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21312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23342B/zh
Publication of TW2015090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090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33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3342B/zh

Link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 Connecting Device With Holders (AREA)

Description

電連接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電連接器。
作為此種的技術,如本案之圖20所示,專利文獻1係揭示一件片狀電性端子103,該片狀電性端子103係具有形成有圓筒狀接點100之較短的接點部分101;以及S字型之彈簧臂(spring arm)102。然後,構成為:在彈簧臂102彈簧負荷圓筒狀接點100之狀態下,圓筒狀接點100能夠朝向箭頭A之方向移動。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1-329634號公報
可是,在相機鏡頭安裝(camera lens mount)用之電連接 器的領域及其他的領域中,有被要求縮小電連接器之尺寸的技術。
本案發明之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將電連接器之尺寸抑制得很小的技術。
依據本案發明之第1態樣,則可提供一種電連接器,係為了對相機本體電性連接相機鏡頭模組而搭載於前述相機本體來使用者,前述電連接器具有:與前述相機鏡頭模組之光軸實質上呈平行的第1方向;相對於前述第1方向呈正交的方向之中作為特定方向的第2方向;以及相對於前述第1方向及前述第2方向呈正交的第3方向;前述電連接器具備:外殼(housing),其沿著前述第2方向形成有細長的接點收容室;以及接點,其收容於前述外殼之前述接點收容室;前述外殼係具有模組側隔壁,其區劃前述接點收容室之前述相機鏡頭模組側,並且形成有接點插入孔;前述接點具有:接點突起部,其插入於前述接點插入孔且從前述模組側隔壁朝向前述相機鏡頭模組側突出以發揮作為對前述相機鏡頭模組進行電性連接之接點功能;固定部,其固定於前述外殼;以及連結部,其彈性地連結前述接點突起部與前述固定部;前述連結部係包含:連結本體部,其以遠離前述固定部之方式朝向前述第2方向延伸;以及翻折部,其隔著前述連結本體部配置於前述固定部之相反側, 且予以翻折所形成;前述固定部係在前述第2方向隔著前述接點突起部配置於前述翻折部之相反側。
前述固定部係藉由對前述外殼壓入來對前述外殼固定。
前述固定部之對前述外殼的壓入方向係設定為與前述接點突起部之朝向前述接點插入孔的插入方向大致相同。
前述連結部更包含:連結基端部,其用以將前述連結本體部之前述固定部側的端部連結於前述固定部之前述相機鏡頭模組側的端部。
前述連結基端部係藉由彎曲部及延伸部所構成,該彎曲部係連接於前述固定部且予以翻折所形成,該延伸部係連接於前述連結本體部且朝向前述壓入方向延伸。
前述接點突起部係包含接點突起部本體及凸緣部(flange)所構成,該接點突起部本體係以朝向前述相機鏡頭模組側膨出的方式所形成,該凸緣部係沿著前述接點突起部本體之周緣無間斷地形成。
前述連結部更包含:彈性變形限制部,其從前述連結本體部朝向前述接點突起部突出,而能夠對前述接點突起部之前述凸緣部進行接觸。
前述外殼係具有一對側方隔壁,其區劃前述接點收容室之前述第3方向側;前述凸緣部係以前述凸緣部對前述模組側隔壁藉由前述連結部之彈簧復原力進行接觸的狀態,在前述第3方向形成為:在前述接點突起部之前述接點突起部本體接觸於前述接點插入孔之內周面之前,前述 凸緣部早先接觸於前述一對側方隔壁之中的任一個,且前述接點突起部之前述接點突起部本體無法接觸於前述接點插入孔之前述內周面。
更具備:電路基板,其形成有將前述相機鏡頭模組安裝於前述相機本體時能夠供前述連結部接觸的電極襯墊(electrode pad)。
依據本發明之第2態樣,則可提供一種電連接器,其係為了對第1零件電性連接第2零件而搭載於前述第1零件來使用者,該電連接器具備:外殼,其形成有接點收容室;以及接點,其收容於前述外殼之前述接點收容室;前述外殼係具有第2零件側隔壁,其區劃前述接點收容室之前述第2零件側,並且形成有接點插入孔;前述接點係具有:接點突起部,其插入於前述接點插入孔且從前述第2零件側隔壁朝向前述第2零件側突出以發揮作為對前述第2零件進行電性連接之接點功能;固定部,其固定於前述外殼;以及連結部,其彈性地連結前述接點突起部與前述固定部;前述連結部係包含:連結本體部,其以遠離前述固定部之方式朝向相對於作為前述接點插入孔之開口方向的第1方向實質上呈正交之第2方向延伸;以及翻折部,其隔著前述連結本體部配置於前述固定部之相反側,且予以翻折所形成;前述固定部係在前述第2方向隔著前述接點突起部配置於前述翻折部之相反側。
前述固定部係藉由對前述外殼壓入來對前述外殼固定。
前述固定部之對前述外殼的壓入方向係設定為與前述接點突起部之朝向前述接點插入孔的插入方向大致相同。
前述連結部更包含:連結基端部,其用以將前述連結本體部之前述固定部側的端部連結於前述固定部之前述第2零件側的端部。
前述連結基端部係藉由彎曲部及延伸部所構成,該彎曲部係連接於前述固定部且予以翻折所形成,該延伸部係連接於前述連結本體部且朝向前述壓入方向延伸。
前述接點突起部係包含接點突起部本體及凸緣部所構成,該接點突起部本體係以朝向前述第2零件側膨出的方式所形成,該凸緣部係沿著前述接點突起部本體之周緣無間斷地形成。
前述連結部更包含:彈性變形限制部,其從前述連結本體部朝向前述接點突起部突出,而能夠對前述接點突起部之前述凸緣部進行接觸。
前述外殼係具有一對側方隔壁,其區劃前述接點收容室之第3方向側,該第3方向為與前述第1方向及前述第2方向呈正交之方向;前述凸緣部係以前述凸緣部對前述第2零件側隔壁藉由前述連結部之彈簧復原力進行接觸的狀態,在前述第3方向形成為:在前述接點突起部之前述接點突起部本體接觸於前述接點插入孔之內周面之前,前述凸緣部早先接觸於前述一對側方隔壁之中的任一個,且前述接點突起部之前述接點突起部本體無法接觸於前述接點插入孔之前述內周面。
更具備:電路基板,其形成有將前述第2零件安裝於前述第1零件時能夠供前述連結部接觸的電極襯墊。
依據本案發明,則可以將前述電連接器之尺寸抑制得很小。
1‧‧‧安裝用電連接器(電連接器)
2‧‧‧相機本體(第1零件)
3‧‧‧相機鏡頭模組(第2零件)
4‧‧‧外殼
5‧‧‧接點
6‧‧‧FPC(電路基板)
6a‧‧‧FPC圓弧部
6b‧‧‧FPC導線部
7‧‧‧電極襯墊
10‧‧‧光軸方向隔壁(模組側隔壁、第2零件側隔壁)
10a‧‧‧模組對向面
10b‧‧‧接點對向面
11‧‧‧圓周方向隔壁(側方隔壁)
11a‧‧‧接點對向面
12‧‧‧內周壁
13‧‧‧接點外周壁
14‧‧‧模組外周壁
15‧‧‧接點收容室
16‧‧‧模組嵌合凹部
20‧‧‧接點插入孔
20a‧‧‧內周面
21‧‧‧壓入槽
22‧‧‧補強用肋
30‧‧‧固定部
30a‧‧‧端部
31‧‧‧接點突起部
32‧‧‧連結部
33‧‧‧爪部
34‧‧‧接點突起部本體
35‧‧‧凸緣部
40‧‧‧連結基端部
41‧‧‧連結本體部
41a‧‧‧端部
42‧‧‧翻折部
43‧‧‧彎曲部
44‧‧‧延伸部
45‧‧‧第1水平部
46‧‧‧傾斜部
47‧‧‧第2水平部
48‧‧‧焊接部
50‧‧‧電極襯墊
60‧‧‧彈性變形限制部
61‧‧‧彈性變形限制部
70‧‧‧固定部
70a‧‧‧端部
71‧‧‧接點突起部
72‧‧‧連結部
73‧‧‧連結本體部
74‧‧‧翻折部
80‧‧‧固定部
80a‧‧‧端部
81‧‧‧接點突起部
82‧‧‧連結部
83‧‧‧連結本體部
84‧‧‧翻折部
90‧‧‧固定部
90a‧‧‧端部
91‧‧‧接點突起部
92‧‧‧連結部
93‧‧‧連結基端部
94‧‧‧連結本體部
95‧‧‧翻折部
100‧‧‧圓筒狀接點
101‧‧‧接點部分
102‧‧‧彈簧臂
103‧‧‧片狀電性端子
200‧‧‧固定部
200a‧‧‧端部
201‧‧‧接點突起部
202‧‧‧連結部
203‧‧‧連結基端部
204‧‧‧連結本體部
204a‧‧‧端部
205‧‧‧翻折部
206‧‧‧彎曲部
207‧‧‧延伸部
208‧‧‧第1水平部
209‧‧‧V字部
210‧‧‧第2水平部
300‧‧‧固定部
300a‧‧‧端部
301‧‧‧接點突起部
302‧‧‧連結部
303‧‧‧連結基端部
304‧‧‧連結本體部
304a‧‧‧端部
305‧‧‧翻折部
306‧‧‧彎曲部
307‧‧‧延伸部
308‧‧‧水平部
309‧‧‧傾斜部
a‧‧‧間隙
A‧‧‧箭頭
b‧‧‧間隙
P‧‧‧光軸
Q‧‧‧接觸荷重
X‧‧‧箭頭
Y‧‧‧箭頭
圖1係顯示從相機本體卸下相機鏡頭模組之狀態的立體圖。(第1實施形態)
圖2係安裝用電連接器之分解立體圖。(第1實施形態)
圖3係圖1之III-III線剖視圖。(第1實施形態)
圖4係圖3之IV-IV線剖視圖。(第1實施形態)
圖5係相當於圖3的圖,且為省略接點的圖。(第1實施形態)
圖6係接點之立體圖。(第1實施形態)
圖7係接點之側視圖。(第1實施形態)
圖8係相當於圖3的圖。(第1實施形態)
圖9係相當於圖3的圖,且顯示接點被往下推之狀態的圖,其中網眼為用於有限要素法之解析者。(第1實施形態)
圖10係相當於圖3的圖,且為連結部發揮作為對FPC進行連接之接點功能的圖。(第2實施形態)
圖11係相當於圖3的圖,且顯示接點意圖性被往下推 之狀態的圖,其中網眼為用於有限要素法之解析者。(第3實施形態)
圖12係相當於圖3的圖,且顯示接點之彈性變形被抑制之狀態的圖,其中網眼為用於有限要素法之解析者。(第3實施形態)
圖13係相當於圖3的圖,且顯示接點之彈性變形被抑制之狀態的圖,其中網眼為用於有限要素法之解析者。(第4實施形態)
圖14係接點之側視圖。(第1變化例)
圖15係接點之側視圖。(第2變化例)
圖16係接點之側視圖。(第3變化例)
圖17係接點之側視圖。(第4變化例)
圖18係接點之側視圖。(第5變化例)
圖19係外殼之部分底面圖。(第1實施形態)
圖20係相當於專利文獻1之圖6的圖。
(第1實施形態)
以下,一邊參照圖1至圖9、及圖19,一邊說明本案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
如圖1所示,安裝用電連接器1(電連接器),係為了對相機本體2電性連接相機鏡頭模組3而搭載於相機本體2來使用者。
在此,一邊參照圖1,一邊定義「光軸方向(第1方向)」及「徑向(第2方向)」、「圓周方向(第3方向)」。「光軸方向」係相對於相機鏡頭模組3之光軸P實質上呈水平的方向。「光軸方向」之中,將從相機本體2觀看相機鏡頭模組3的方向設為「被拍攝物方向(亦即朝向被拍攝物之方向)」,將從相機鏡頭模組3觀看相機本體2的方向設為「被拍攝物方向之逆方向(亦即從被拍攝物之方向觀看相機本體之方向)」。「徑向」係相對於光軸方向呈正交的方向,且為相對於相機鏡頭模組3之光軸P呈正交的方向。「徑向」之中,將接近相機鏡頭模組3之光軸P的方向設為接近光軸方向,將遠離相機鏡頭模組3之光軸P的方向設為離開光軸方向。「圓周方向」係與光軸方向及徑向呈正交的方向。亦即,「圓周方向」係相當於以相機鏡頭模組3之光軸P為中心的圓周方向。
如圖2所示,安裝用電連接器1係具有光軸方向、徑向及圓周方向。
(安裝用電連接器1)
如圖2所示,安裝用電連接器1係藉由外殼4、複數個接點5、FPC6(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軟性印刷電路基板))所構成。
外殼4係藉由絕緣性之樹脂等,以光軸方向為中心而形成環狀。複數個接點5係沿著環狀之外殼4並排配置。FPC6係藉由下述構件所構成:FPC圓弧部6a,係以對應複數個接點5之方式延伸成圓弧狀;以及FPC導線部6b,係從FPC圓弧部6a之長邊方向的中途部拉出。在FPC圓弧部6a之被拍攝物方向側的面係露出複數個電極襯墊7。複數個電極襯墊7係分別與複數個接點5相對向。
圖3係顯示在外殼4安裝有複數個接點5與FPC6之狀態的安裝用電連接器1之剖面。圖4係顯示FPC6卸下後之狀態的安裝用電連接器1之剖面。以下,參照圖3至圖8,詳細地說明安裝用電連接器1之構成。
(外殼4)
如圖5所示,外殼4係具有光軸方向隔壁10(模組側隔壁)、複數個圓周方向隔壁11(側方隔壁)、內周壁12、接點外周壁13及模組外周壁14。
光軸方向隔壁10係相對於光軸方向呈正交的平板狀之環狀壁體。光軸方向隔壁10係具有:朝向於被拍攝物方向的模組對向面10a;以及朝向於被拍攝物方向之逆方向的接點對向面10b。複數個圓周方向隔壁11係從光軸方向隔壁10之接點對向面10b朝向被拍攝物方向之逆方向側突出且相對於圓周方向呈正交的平板狀之壁體。如圖19所 示,複數個圓周方向隔壁11係並排配置於圓周方向。回到圖5,內周壁12係從光軸方向隔壁10之接點對向面10b的內周緣朝向被拍攝物方向之逆方向突出且相對於徑向呈正交的筒狀之壁體。接點外周壁13係從光軸方向隔壁10之接點對向面10b的外周緣朝向被拍攝物方向之逆方向突出且相對於徑向呈正交的筒狀之壁體。模組外周壁14係從光軸方向隔壁10之模組對向面10a的外周緣朝向被拍攝物方向突出且相對於徑向呈正交的筒狀之壁體。
然後,藉由光軸方向隔壁10、圓周方向隔壁11、內周壁12以及接點外周壁13,能沿著徑向形成有細長之可供接點5收容的接點收容室15。亦即,光軸方向隔壁10係區劃接點收容室15之被拍攝物方向側。圓周方向隔壁11係區劃接點收容室15之圓周方向側。內周壁12係區劃接點收容室15之接近光軸方向側。接點外周壁13係區劃接點收容室15之離開光軸方向側。然後,接點收容室15之被拍攝物方向之逆方向側係藉由安裝於外殼4的FPC6所區劃。
又,如圖5所示,藉由光軸方向隔壁10與模組外周壁14,形成有可供相機鏡頭模組3嵌合的模組嵌合凹部16。亦即,光軸方向隔壁10係區劃模組嵌合凹部16之被拍攝物方向之逆方向側。模組外周壁14係區劃模組嵌合凹部16之離開光軸方向側。模組嵌合凹部16係開口於接近光 軸方向側及被拍攝物方向側。
(接點收容室15)
在本實施形態之外殼4係形成有複數個接點收容室15。複數個接點收容室15皆為同一形狀。因而,以下,僅就複數個接點收容室15之中的其中一個接點收容室15加以說明,就其他的接點收容室15而言則省略說明。
如圖2所示,在外殼4之光軸方向隔壁10係形成有複數個接點插入孔20。如圖4及圖5所示,各接點插入孔20係與各接點收容室15連接。在本實施形態中,各接點插入孔20之開口方向係與光軸方向一致。如圖5所示,接點插入孔20係形成於光軸方向隔壁10之靠內周緣。如圖4所示,接點插入孔20係具有內周面20a。
如圖5所示,區劃接點收容室15之圓周方向側的一對圓周方向隔壁11係具有在圓周方向與收容於接點收容室15之接點5相對向的接點對向面11a。在一對圓周方向隔壁11之接點對向面11a係分別形成有壓入槽21。各壓入槽21係以於接近光軸方向側與接點外周壁13鄰接之方式形成。各壓入槽21係延伸於光軸方向所形成。
又,如圖5所示,外殼4係具有用以補強光軸方向隔壁10的補強用肋22。補強用肋22係從光軸方向隔壁10 之接點對向面10b朝向被拍攝物方向之逆方向突出成筒狀所形成。
(接點5)
本實施形態中之複數個接點5皆為同一形狀。因而,以下,僅就複數個接點5之中的其中一個接點5加以說明,就其他的接點5而言則省略說明。
如圖6所示,接點5係將導電性之金屬板進行折彎加工及拉伸加工,且藉由鍍錫之表面加工所形成。接點5係藉由固定部30、接點突起部31及連結部32所構成。
固定部30係固定於外殼4的部分。固定部30係形成作為相對於徑向呈正交的平板。在固定部30係形成有一對爪部33。一對爪部33係形成於固定部30之圓周方向側的側緣。
例如圖4所示,接點突起部31係插入於接點插入孔20且從光軸方向隔壁10朝向相機鏡頭模組3側突出以發揮作為對相機鏡頭模組3進行電性連接之接點功能的部分。如圖6所示,接點突起部31係藉由接點突起部本體34與凸緣部35所構成。接點突起部本體34係以藉由拉伸加工朝向相機鏡頭模組3側膨出之方式所形成的部分。凸緣部35係沿著接點突起部本體34之被拍攝物方向之逆方 向側的端部之周緣無間斷地形成環狀的部分。凸緣部35係形成相對於光軸方向呈大致正交的平板狀。
連結部32係彈性地連結接點突起部31與固定部30的部分。如圖6及圖7所示,連結部32係從固定部30朝向接點突起部31,依序藉由連結基端部40、連結本體部41、翻折部42所構成。
連結基端部40係用以將連結本體部41之固定部30側的端部41a連結於固定部30之被拍攝物方向側的端部30a之部分。連結基端部40係藉由彎曲部43與延伸部44所構成。彎曲部43係連接於固定部30之端部30a且朝向接近光軸方向側翻折180度而彎曲的部分。延伸部44係連接於連結本體部41之固定部30側的端部41a且延伸於光軸方向的部分。
連結本體部41係以遠離固定部30之方式大概延伸於接近光軸方向的部分。連結本體部41係藉由下述構件所構成:第1水平部45,係在離開光軸方向側水平延伸;傾斜部46,係在接近光軸方向傾斜於物件側;以及第2水平部47,係在接近光軸方向側水平延伸。
翻折部42係隔著連結本體部41配置於固定部30之相反側的部分。翻折部42係連接於作為連結本體部41之接 近光軸方向側的端部之第2水平部47,且朝向被拍攝物方向側翻折180度而彎曲所形成。
接點5更具有焊接部48。焊接部48係焊接於圖2之FPC6的FPC圓弧部6a之電極襯墊7的部分。
當將以上說明之接點5往焊接部48起之順序的方向前進時,就如圖7所示,依焊接部48、固定部30、連結基端部40之彎曲部43、連結基端部40之延伸部44、連結本體部41之第1水平部45、連結本體部41之傾斜部46、連結本體部41之第2水平部47、翻折部42之順序連接。然後,在翻折部42連接有接點突起部31。亦即,在與翻折部42之連結本體部41為相反側的端部連接有接點突起部31之凸緣部35。換言之,翻折部42係將連結本體41與接點突起部31予以連結。更換言之,接點突起部31係從連結本體部41來看位在翻折部42之前端。因而,如圖7所示在圓周方向來看,接點突起部31之凸緣部35、翻折部42以及連結本體部41之第2水平部47係配置成為大致U字狀。同樣,在圓周方向來看,固定部30、連結基端部40之彎曲部43以及連結基端部40之延伸部44係配置成為大致U字狀。
在將以上之構成的接點5收容於外殼4之接點收容室15時,係如圖8所示,一邊將接點5之接點突起部31的 接點突起部本體34插入於光軸方向隔壁10之接點插入孔20,一邊將接點5之固定部30壓入於外殼4之圓周方向隔壁11的壓入槽21。藉由該壓入,接點5之固定部30能固定於外殼4。
在此,接點5之接點突起部31的接點突起部本體34之朝向外殼4之光軸方向隔壁10的接點插入孔20之插入方向係與被拍攝物方向一致。又,接點5的固定部30之朝向外殼4的圓周方向隔壁11的壓入槽21之壓入方向亦與被拍攝物方向一致。因而,可以說接點5之接點突起部31的接點突起部本體34之朝向外殼4之光軸方向隔壁10的接點插入孔20之插入方向係與接點5的固定部30之朝向外殼4的圓周方向隔壁11的壓入槽21之壓入方向設定為大致相同。
如圖8所示,當將接點5安裝於外殼4時,接點5就成為預載(preload)狀態,該預載狀態為接點5之接點突起部31的凸緣部35,會對外殼4之光軸方向隔壁10的接點對向面10b,藉由連結部32之彈簧復原力而進行接觸的狀態。圖4係與圖8同樣,顯示接點5之預載狀態。如圖4所示,在接點5之預載狀態中形成為:在圓周方向,接點突起部31之接點突起部本體34接觸於接點插入孔20之內周面20a之前,接點突起部31之凸緣部35早先接觸於圓周方向隔壁11之接點對向面11a。亦即,如圖4般,從離 開光軸方向來看,在凸緣部35和圓周方向隔壁11之接點對向面11a之間的間隙a、與接點突起部本體34和接點插入孔20之內周面20a之間的間隙b之間係恆常地成立為a<b。
圖9係顯示藉由未圖示的相機鏡頭模組3安裝於相機本體2而使得接點突起部31被往下推至被拍攝物方向之逆方向側的狀態。如圖9所示,當接點突起部31依接觸荷重Q而被往下推至被拍攝物方向之逆方向側時,接點突起部31係以固定部30為支點而如箭頭X所示朝向順時鐘方向旋轉,同時以翻折部42為支點而如箭頭Y所示朝向逆時鐘方向旋轉。結果,在接點突起部31依接觸荷重Q而被往下推至被拍攝物方向之逆方向時,從圓周方向來看,接點突起部31係以大概維持相同之姿勢的狀態下位移。又,在藉由未圖示的相機鏡頭模組3安裝於相機本體2,使得接點突起部31被往下推至被拍攝物方向之逆方向側時,由於接點突起部31之姿勢會發生若干變化,所以能在接點突起部31與相機鏡頭模組3之電性接點之間發揮所謂擦拭效果(wiping effect)。
以上,雖然已說明本案發明之較佳的第1實施形態,但是上述第1實施形態,要言之是具有以下的特徵。
(1)安裝用電連接器1(電連接器)係為了對相機本體2 電性連接相機鏡頭模組3而搭載於相機本體2來使用。安裝用電連接器1係具有:與相機鏡頭模組3之光軸P實質上呈平行的光軸方向(第1方向);相對於光軸方向呈正交的方向之中作為特定方向的徑向(第2方向);以及相對於光軸方向及徑向呈正交的圓周方向(第3方向)。安裝用電連接器1係具備:外殼4,其係沿著徑向形成有細長的接點收容室15;以及接點5,其係收容於外殼4之接點收容室15。外殼4係具有:光軸方向隔壁10(模組側隔壁),係區劃接點收容室15之相機鏡頭模組3側,並且形成有接點插入孔20。接點5係具有:接點突起部31,係插入於接點插入孔20且從光軸方向隔壁10朝向相機鏡頭模組3側突出以發揮作為對相機鏡頭模組3進行電性連接之接點功能;固定部30,係固定於外殼4;以及連結部32,係彈性地連結接點突起部31與固定部30。連結部32係包含:連結本體部41,係以遠離固定部30之方式朝向徑向延伸;以及翻折部42,係隔著連結本體部41配置於固定部30之相反側。固定部30係在徑向隔著接點突起部31配置於翻折部42之相反側。依據以上之構成,可以將安裝用電連接器1之光軸方向的尺寸抑制得很小。
(2)又,固定部30係藉由對外殼4壓入來對外殼4固定。
(3)又固定部30之對外殼4的壓入方向係設定為與接 點突起部31之朝向接點插入孔20的插入方向大致相同。依據以上之構成,將接點5安裝於外殼4的作業會變得簡單。
(4)又,連結部32更包含:連結基端部40,其係用以將連結本體部41之固定部30側的端部41a連結於固定部30之相機鏡頭模組3側的端部30a。
(5)又,連結基端部40係藉由彎曲部43及延伸部44所構成,該彎曲部43係連接於固定部30且予以翻折所形成,該延伸部44係連接於連結本體部41且朝向固定部30之壓入方向延伸。依據以上之構成,連結本體部41係能彈性地支持於固定部30。
(6)又,接點突起部31係包含接點突起部本體34及凸緣部35所構成,該接點突起部本體34係以朝向相機鏡頭模組3側膨出的方式所形成,該凸緣部35係沿著接點突起部本體34之周緣無間斷地形成。
(8)又,外殼4係具有區劃接點收容室15之圓周方向側的一對圓周方向隔壁11(側方隔壁)。凸緣部35係以凸緣部35對光軸方向隔壁10藉由連結部32之彈簧復原力進行接觸的狀態,在圓周方向形成為:接點突起部31之接點突起部本體34接觸於接點插入孔20之內周面之前凸緣部35 早先接觸於一對圓周方向隔壁11之中的任一個,且接點突起部31之接點突起部本體34無法接觸於接點插入孔20之內周面20a。依據以上之構成,由於可以防止因接點突起部31之接點突起部本體34、與接點插入孔20之內周面20a的接觸所引起的渣滓之發生所以能夠將接點突起部本體34維持潔淨,而且,有助於接點5之接觸可靠度。
另外,接點插入孔20係事先沿著徑向形成細長的長圓形狀,以免接點突起部31被往下推時接點突起部31因稍微朝徑向傾斜而使得接點突起部31接觸於接點插入孔20之內周面20a。
(10)又,安裝用電連接器1(電連接器)係為了對相機本體2(第1零件)電性連接相機鏡頭模組3(第2零件)而搭載於相機本體2來使用。安裝用電連接器1係具備:外殼4,係形成有接點收容室15;以及接點5,係收容於外殼4之接點收容室15。外殼4係具有:光軸方向隔壁10(第2零件側隔壁),係區劃接點收容室15之相機鏡頭模組3側,並且形成有接點插入孔20。接點5係具有:接點突起部31,係插入於接點插入孔20且從光軸方向隔壁10朝向相機鏡頭模組3側突出以發揮作為對相機鏡頭模組3進行電性連接之接點功能;固定部30,係固定於外殼4;以及連結部32,係彈性地連結接點突起部31與固定部30。連結部32係包含:連結本體部41,係以遠離固定部30之方式朝向相對於接點 插入孔20之開口方向實質上呈正交之方向(徑向、第2方向)延伸;以及翻折部42,係隔著連結本體部41配置於固定部30之相反側,且予以翻折所形成。固定部30係在徑向隔著接點突起部31配置於翻折部42之相反側。依據以上之構成,可以將安裝用電連接器1之接點插入孔20的開口方向之尺寸抑制得很小。
(第2實施形態)
其次,一邊參照圖10,一邊說明本案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在此,係以本實施形態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不同之點為中心加以說明,重複的說明則適當省略。又,在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各構成要素對應的構成要素原則上附記同一符號。
在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例如圖7所示,接點5係具有焊接部48。焊接部48係焊接於圖2所示的FPC6之電極襯墊7。
相對於此,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0所示,在將相機鏡頭模組3安裝於相機本體2時能夠供連結部32之翻折部42接觸的電極襯墊50係形成於FPC6。在圖10中係以二點鏈線來顯示將相機鏡頭模組3安裝於相機本體2時之位移後的翻折部42。
(第3實施形態)
其次,一邊參照圖11及圖12,一邊說明本案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在此,係以本實施形態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不同之點為中心加以說明,重複的說明則適當省略。又,在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各構成要素對應的構成要素原則上附記同一符號。
如圖11所示,接點突起部31係有與相機鏡頭模組3朝相機本體2之安裝動作無關地被例如牙籤或夾子(clip)等之銳利物強迫往下推的情況。結果,如圖11所示,有在翻折部42發生超過彈性限度之應力的情況。
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2所示,接點5更具有彈性變形限制部60。彈性變形限制部60係從連結部32之連結本體部41的傾斜部46朝向接點突起部31突出且能夠對接點突起部31之凸緣部35進行接觸的部分。藉由該彈性變形限制部60之存在,可以抑制因接點突起部31朝向連結部32過度地彈性位移而在翻折部42發生超過彈性限度之應力。
(第4實施形態)
其次,一邊參照圖13,一邊說明本案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在此,係以本實施形態與上述第3實施形態不同之點為中心加以說明,重複的說明則適當省略。又,在與上述第3實施形態之各構成要素對應的構成要素原則上附記 同一符號。
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3所示,接點5更具有彈性變形限制部61。彈性變形限制部61係從連結部32之連結本體部41的傾斜部46朝向FPC6突出且能夠FPC6進行接觸的部分。藉由該彈性變形限制部61之存在,可以抑制因連結部32朝向FPC6過度地彈性位移而在連結基端部40發生超過彈性限度之應力。
以上已說明本案發明之第1至第4實施形態。其次,參照圖14至圖18,說明接點5之第1至第5變化例。
(第1變化例)
在本變化例中,如圖14所示,接點5係具有固定部70、接點突起部71及連結部72。固定部70係朝向光軸方向延伸所形成。連結部72係藉由連結本體部73與翻折部74所構成。連結本體部73係連接於固定部70之被拍攝物方向之逆方向側的端部70a。連結本體部73係在接近光軸方向朝向被拍攝物方向側傾斜所形成。
(第2變化例)
在本變化例中,如圖15所示,接點5係具有固定部80、接點突起部81及連結部82。固定部80係朝向光軸方向延伸所形成。連結部82係藉由連結本體部83與翻折部 84所構成。連結本體部83係連接於固定部80之被拍攝物方向之逆方向側的端部80a。連結本體部83係對徑向平行地延伸所形成。
(第3變化例)
在本變化例中,如圖16所示,接點5係具有固定部90、接點突起部91及連結部92。固定部90係朝向光軸方向延伸所形成。連結部92係藉由連結基端部93與連結本體部94、翻折部95所構成。連結本體部94係透過連結基端部93連接於固定部90之被拍攝物方向之逆方向側的端部90a。連結本體部94係對徑向平行地延伸所形成。
(第4變化例)
在本變化例中,如圖17所示,接點5係具有固定部200、接點突起部201及連結部202。連結部202係藉由連結基端部203、連結本體部204以及翻折部205所構成。
連結基端部203係藉由彎曲部206與延伸部207所構成。彎曲部206係連接於固定部200之被拍攝物方向之逆方向側的端部200a且以朝向接近光軸方向側翻折180度之方式彎曲的部分。延伸部207係連接於連結本體部204之固定部200側的端部204a且朝向光軸方向延伸的部分。在光軸方向,延伸部207之長度為固定部200之長度的大致一半。
連結本體部204係藉由下述構件所構成:第1水平部208,係在離開光軸方向側朝徑向延伸;V字部209,係朝向被拍攝物方向之逆方向側突出成大致V字狀;以及第2水平部210,係在接近光軸方向側朝徑向延伸。V字部209係能夠對未圖示之FPC6進行接觸,且發揮作為防止接點5之過度彈性變形的功能。
(第5變化例)
在本變化例中,如圖18所示,接點5係具有固定部300、接點突起部301及連結部302。連結部302係藉由連結基端部303、連結本體部304以及翻折部305所構成。
連結基端部303係藉由彎曲部306與延伸部307所構成。彎曲部306係連接於固定部300之被拍攝物方向之逆方向側的端部300a且以朝向接近光軸方向側翻折180度之方式彎曲的部分。延伸部307係連接於連結本體部304之固定部300側的端部304a且朝向光軸方向延伸的部分。在光軸方向,延伸部307之長度為固定部300之長度的大致一半。
連結本體部304係藉由下述構件所構成:水平部308,係在離開光軸方向側朝徑向延伸;以及傾斜部309,係在接近光軸方向側於接近光軸方向朝向被拍攝物方向之逆方 向傾斜。
以上,作為本案發明的電連接器之一例,已介紹了為了將相機鏡頭模組3電性連接於相機本體2而搭載於相機本體2來使用的安裝用電連接器1。然而,本案發明的電連接器之用途並不限於將相機鏡頭模組3電性連接於相機本體2,亦包含電性連接於各種的電性零件間。
1‧‧‧安裝用電連接器(電連接器)
4‧‧‧外殼
5‧‧‧接點
6‧‧‧FPC(電路基板)
10‧‧‧光軸方向隔壁(模組側隔壁、第2零件側隔壁)
11‧‧‧圓周方向隔壁(側方隔壁)
12‧‧‧內周壁
13‧‧‧接點外周壁
14‧‧‧模組外周壁
30‧‧‧固定部
31‧‧‧接點突起部
32‧‧‧連結部
40‧‧‧連結基端部
41‧‧‧連結本體部
42‧‧‧翻折部
Q‧‧‧接觸荷重
X‧‧‧箭頭
Y‧‧‧箭頭

Claims (18)

  1. 一種電連接器,係為了對相機本體電性連接相機鏡頭模組而搭載於前述相機本體來使用者,前述電連接器具有:與前述相機鏡頭模組之光軸實質上呈平行的第1方向;相對於前述第1方向呈正交的方向之中作為特定方向的第2方向;以及相對於前述第1方向及前述第2方向呈正交的第3方向;前述電連接器具備:外殼,其沿著前述第2方向形成有細長的接點收容室;以及接點,其收容於前述外殼之前述接點收容室;前述外殼係具有模組側隔壁,其區劃前述接點收容室之前述相機鏡頭模組側,並且形成有接點插入孔;前述接點係具有:接點突起部,其插入於前述接點插入孔且從前述模組側隔壁朝向前述相機鏡頭模組側突出以發揮作為對前述相機鏡頭模組進行電性連接之接點功能;固定部,其固定於前述外殼;以及連結部,其彈性地連結前述接點突起部與前述固定部;前述連結部係包含:連結本體部,其以遠離前述固定部之方式朝向前述第2方向延伸;以及翻折部,其隔著前述連結本體部配置於前述固定部之相反側,且予以翻折所形成; 前述固定部係在前述第2方向隔著前述接點突起部配置於前述翻折部之相反側。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電連接器,其中,前述固定部係藉由對前述外殼壓入來對前述外殼固定。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電連接器,其中,前述固定部之對前述外殼的壓入方向係設定為與前述接點突起部之朝向前述接點插入孔的插入方向大致相同。
  4. 如請求項3所記載之電連接器,其中,前述連結部更包含:連結基端部,其用以將前述連結本體部之前述固定部側的端部連結於前述固定部之前述相機鏡頭模組側的端部。
  5. 如請求項4所記載之電連接器,其中,前述連結基端部係藉由彎曲部及延伸部所構成,該彎曲部係連接於前述固定部且予以翻折所形成,該延伸部係連接於前述連結本體部且朝向前述壓入方向延伸。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電連接器,其中,前述接點突起部係包含接點突起部本體及凸緣部所構成,該接點突起部本體係以朝向前述相機鏡頭模組側膨出的方式所形成,該凸緣部係沿著前述接點突起部本體之周緣無間斷地形成。
  7. 如請求項6所記載之電連接器,其中,前述連結部更包含:彈性變形限制部,其從前述連結本體部朝向前述接點突起部突出,而能夠對前述接點突起部之前述凸緣部進行接觸。
  8. 如請求項6所記載之電連接器,其中,前述外殼係具有一對側方隔壁,其區劃前述接點收容室之前述第3方向側;前述凸緣部係以前述凸緣部對前述模組側隔壁藉由前述連結部之彈簧復原力進行接觸的狀態,在前述第3方向形成為:在前述接點突起部之前述接點突起部本體接觸於前述接點插入孔之內周面之前,前述凸緣部早先接觸於前述一對側方隔壁之中的任一個,且前述接點突起部之前述接點突起部本體無法接觸於前述接點插入孔之前述內周面。
  9.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電連接器,更具備:電路基板,其形成有將前述相機鏡頭模組安裝於前述相機本體時能夠供前述連結部接觸的電極襯墊。
  10. 一種電連接器,係為了對第1零件電性連接第2零件而搭載於前述第1零件來使用者,該電連接器具備:外殼,其形成有接點收容室;以及接點,其收容於前述外殼之前述接點收容室;前述外殼係具有第2零件側隔壁,其區劃前述接點收容室之前述第2零件側,並且形成有接點插入孔;前述接點係具有:接點突起部,其插入於前述接點插入孔且從前述第2零件側隔壁朝向前述第2零件側突出以發揮作為對前述第2零件進行電性連接之接點功能;固定部,其固定於前述外殼;以及連結部,其彈性地連結前述接點突起部與前述固定部; 前述連結部係包含:連結本體部,其以遠離前述固定部之方式朝向相對於作為前述接點插入孔之開口方向的第1方向實質上呈正交之第2方向延伸;以及翻折部,其隔著前述連結本體部配置於前述固定部之相反側,且予以翻折所形成;前述固定部係在前述第2方向隔著前述接點突起部配置於前述翻折部之相反側。
  11. 如請求項10所記載之電連接器,其中,前述固定部係藉由對前述外殼壓入來對前述外殼固定。
  12. 如請求項11所記載之電連接器,其中,前述固定部之對前述外殼的壓入方向係設定為與前述接點突起部之朝向前述接點插入孔的插入方向大致相同。
  13. 如請求項12所記載之電連接器,其中,前述連結部更包含:連結基端部,其用以將前述連結本體部之前述固定部側的端部連結於前述固定部之前述第2零件側的端部。
  14. 如請求項13所記載之電連接器,其中,前述連結基端部係藉由彎曲部及延伸部所構成,該彎曲部係連接於前述固定部且予以翻折所形成,該延伸部係連接於前述連結本體部且朝向前述壓入方向延伸。
  15. 如請求項10至1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電連接器,其中,前述接點突起部係包含接點突起部本體及凸緣部所構成,該接點突起部本體係以朝向前述第2零件側 膨出的方式所形成,該凸緣部係沿著前述接點突起部本體之周緣無間斷地形成。
  16. 如請求項15所記載之電連接器,其中,前述連結部更包含:彈性變形限制部,其從前述連結本體部朝向前述接點突起部突出,而能夠對前述接點突起部之前述凸緣部進行接觸。
  17. 如請求項15所記載之電連接器,其中,前述外殼係具有一對側方隔壁,其區劃前述接點收容室之第3方向側,該第3方向為與前述第1方向及前述第2方向呈正交之方向;前述凸緣部係以前述凸緣部對前述第2零件側隔壁藉由前述連結部之彈簧復原力進行接觸的狀態,在前述第3方向形成為:在前述接點突起部之前述接點突起部本體接觸於前述接點插入孔之內周面之前,前述凸緣部早先接觸於前述一對側方隔壁之中的任一個,且前述接點突起部之前述接點突起部本體無法接觸於前述接點插入孔之前述內周面。
  18. 如請求項10所記載之電連接器,更具備:電路基板,其形成有將前述第2零件安裝於前述第1零件時能夠供前述連結部接觸的電極襯墊。
TW102131266A 2013-08-30 2013-08-30 電連接器 TWI5233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31266A TWI523342B (zh) 2013-08-30 2013-08-30 電連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31266A TWI523342B (zh) 2013-08-30 2013-08-30 電連接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9012A TW201509012A (zh) 2015-03-01
TWI523342B true TWI523342B (zh) 2016-02-21

Family

ID=531863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31266A TWI523342B (zh) 2013-08-30 2013-08-30 電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23342B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9012A (zh) 2015-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31576B2 (en) Terminal,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210379556U (zh) 保护构件、带保护构件的连接器以及保护构件的安装构造
JP2020030934A (ja) コネクタ
KR101911174B1 (ko) 단자 및 커넥터
KR20140109226A (ko) 전기 커넥터
TWM508812U (zh) 具有雙向插接功能的插頭連接器
US20150295329A1 (en) Connector
CN110474182B (zh) 基板连接器装置
WO2015029088A1 (ja) 電気コネクタ
KR20150017759A (ko) 단자 금구 기판의 접속 구조
CN103682889B (zh) 适于平板状连接物体的连接的同轴连接器
JP5943647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14191882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4143092B2 (ja) コネクタ
KR100885062B1 (ko) 프린터 잉크 카트리지용 전기 커넥터
JP2009129710A (ja) コネクタ
JP4516938B2 (ja) 電子部品取付用ソケット
KR101479078B1 (ko) 커넥터
TWI523342B (zh) 電連接器
JP2013182664A5 (zh)
JP5778940B2 (ja) ハウジングの接続構造
CN106058536B (zh) 连接器
JP2018133334A (ja) 取付金具、コネクタ、ヘッダ、及び接続システム
JP2018133333A (ja) コネクタ、ソケット、及び接続システム
JP6350072B2 (ja) 電気コネク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