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05770B - 乘用型農作機 - Google Patents
乘用型農作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05770B TWI505770B TW099138619A TW99138619A TWI505770B TW I505770 B TWI505770 B TW I505770B TW 099138619 A TW099138619 A TW 099138619A TW 99138619 A TW99138619 A TW 99138619A TW I505770 B TWI505770 B TW I505770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 engine
- support
- chassis
- gearbox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8—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the vehicle type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2D21/02 - B62D21/17
- B62D21/186—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the vehicle type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2D21/02 - B62D21/17 for building site vehicles or multi-purpose tracto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03—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aquatic plants; for planting underwater, e.g. ric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63—Arrangement of tanks
- B60K15/067—Mounting of tank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5/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or jet-propulsion units
- B60K5/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or jet-propulsion units with the engine main axis, e.g. crankshaft axis, transversely to the longitudinal centre line of the vehic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5/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or jet-propulsion units
- B60K5/12—Arrangement of engine supports
- B60K5/1208—Resilient supports
- B60K5/1216—Resilient suppo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supports relative to the motor or to each oth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B60K1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adiators, radiator shutters, or radiator blin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20—Off-Road Vehicles
- B60Y2200/22—Agricultural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如乘用型插秧機般藉由引擎來驅動之乘用型農作機(agricultural working machine)。
作為乘用型農作機之一例,有乘用型插秧機。該乘用型插秧機中,作為主要要素,包含藉由前輪及後輪支持之行駛車體、及配置於該行駛車體之後方之插秧裝置,且插秧裝置係可調節高度地連結於行駛車體。於行駛車體配置有座席及操縱方向盤,並且搭載有引擎,且藉由引擎之動力進行行駛及插秧作業。再者,行駛車體亦可稱為行駛部。
行駛車體通常包含由鋼管或槽鋼材料(channel material)等框架材料(鋼材)構成之底盤(骨架及機架),且一般包含向前後方向長向地延伸之左右側架作為骨架之主要構件,並且藉由橫長之構件來連結左右之側架。於插秧裝置及行駛車體可相對轉動地連結有連桿裝置,且藉由油壓缸而連結行駛車體與連桿裝置。
引擎存在隔著操縱踏板(floor)配置於近前方之情況及配置於後方之情況,將引擎配置於駕駛踏板之近前方之情況之具體構成係記載於例如專利文獻1、2。即,於專利文獻1中,係藉由構成底盤之左右側架來支持引擎,且側架中支持引擎之部分係呈水平狀之姿勢。另一方面,於專利文獻2中,側架之前部係形成為越朝向前端則越低之傾斜部,且藉由連結於該傾斜部之構件來支持引擎。
於專利文獻3中揭示有類似於專利文獻1之構造。即,於該專利文獻3中,係將左右之側架44以其後半部越向後走則高度越高之方式設為於側面觀察下呈彎曲之形態(即,將後半部形成為傾斜部),且藉由左右橫長之前架41連結左右側架44之前部,另一方面,左右側架44之後端分別固著於自後車軸箱38立起之後架43之上部側面,此外,於左右之後支柱43之上端彎曲形成有左右橫長之後架。
又,於專利文獻3中,變速箱6係延伸至後車軸箱38為止,且藉由配置於變速箱6後半部之內置式鏈條而向後輪傳遞動力。此外,左右側架44之前後中途部係藉由貫通於其之中間架175而連結,且於中間架175及變速箱6固定有托架176,並且於該托架176連結有升降用氣缸。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13966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0-201510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第3804926號公報
就確保行駛穩定性之方面而言,行駛車體較佳為儘可能地降低重心。而且,由於引擎具有相當之重量,故降低引擎之位置對降低行駛車體之重心之方面而言有相當助益。由此,專利文獻2由於可降低引擎之安裝高度,故可有利於行駛車體之低重心化。然而,若使側架之前部傾斜,則亦必須大幅變更藉由側架之前部所支持之其他構件之支持構造,因此恐導致整體設計成本及製造成本之增加。
即,若採用乘用型農作機為例,則如例如專利文獻1之圖2所揭示,人所乘坐之車蓋大多係以擴展至引擎之左右兩側之狀態而配置,且車蓋中伸出於引擎之左右兩側之部分雖直接或經由托架而被側架所支持,但若如專利文獻2般使側架之前部傾斜時,則亦必須變更車蓋之支持構造,致使設計及製造之成本增加。
又,如專利文獻1之圖1、2所記載,乘用型農作機中,於側架之前部配置有左右一對預備苗台,該等預備苗台大多經由托架固定於側架,但若如專利文獻2般使側架之前部傾斜,則亦必須變更預備苗台之支持構造,致使與預備苗台之支持部相關之設計及製造之成本增加。
本發明之一個目的在於改善此種現狀。另一方面,於專利文獻3中,變速箱及後車軸箱均係具有用於支持其他構件之構造材料(強度構件)作用,因此可謂能有利於行駛機體之構造簡化及成本降低。本發明之目的亦在於,於與該專利文獻3同樣地將變速箱或後車軸箱兼用作行駛機體之構造材料之情形時,使行駛機體之剛性更進一步提高。
此外,本案中係揭示有多個新構成,但提供該等新構成亦可視為本案之一部分目的。即,本案所揭示之新構成應理解為無論是否有記載入請求項均可作為獨立之發明。
本發明之乘用型農作機之基本構成係包含供人乘坐並操縱之行駛車體及搭載於該行使車體之引擎,上述行駛車體包含配置於操縱席之下方之底盤及行駛變速箱,上述底盤由框架材料構成,並自上述引擎將動力傳遞至上述行駛變速箱之內部。
本案包含多個發明。其中,第1發明係於上述基本構成中,上述底盤及變速箱係以變速箱位於底盤之下方之狀態進行配置,且於上述變速箱之前方或後方、或者前後兩方之部位設置有位於較上述變速箱之上表面而更偏向下方處之構件支持部。再者,作為構件支持部之具體例,例如可列舉圖3所示之引擎支持用之支撐架55(前側構件支持部之一例)、或圖11(A)所示之燃料箱支持用之支承材料38(後側構件支持部之一例)。
第2發明如第1發明,其中,於上述底盤中之上述變速箱前方之部位,將載置上述引擎之引擎支撐部以該引擎支撐部之下端位於較上述變速箱之上表面而更偏向下方處之狀態向下突出設置而作為位於上述變速箱之前方之前側構件支持部,且上述引擎係以使其下表面下沉至上述底盤下方之狀態而由上述引擎支撐部所支持。
第3發明如第2發明,其中,上述底盤係形成為將向前後方向延伸之左右側架藉由橫長架加以連結之構造,且於上述左右側架之前部設置有上述引擎支撐部。
第4發明如第3發明,其中,上述引擎支撐部包含形成有正面觀察下呈向上開口之U字狀形態之1條或複數條支撐架,且於該支撐架之底部經由緩衝體而安裝有上述引擎。
第5發明如第4發明,其中,上述支撐架係前後並排地配置有複數個,且該等複數個支撐架係藉由向該支撐架下方突出之1個或複數個補強體而予以連結。
第6發明如第1發明,其中,於上述變速箱連結有支持前輪之前車軸裝置,另一方面,於上述變速箱之後方配置有可旋轉自如地支持後輪之後車軸箱,上述變速箱及後車軸箱係藉由位於較上述變速箱之上表面而更偏向下方處之下部連結體而連結,且於上述下部連結體設置有位於變速箱後方之後側構件支持部(例如圖11(A)所示之燃料箱支持用之支承材料38)。
第7發明如第6發明,其中,上述底盤包含有:向前後方向延伸之左右之側架、將上述左右側架於其前後中途部予以連結之左右橫長中間架、及將上述左右側架於其後端部予以連結之左右橫長後架,上述後架係透過後支柱而由後車軸箱所支持,且將上述中間架或左右側架與下部連結體藉由補強體而加以連結。
第8發明如第7發明,其中,上述補強體係於正面觀察下呈向上開口之U字狀,且隨越向後走則越低而於側面觀察下呈為前傾,並且藉由設置於上述補強體底部之後側構件支持部而支持燃料箱。
第9發明如第7發明,其中,上述補強體為鋼管製且形成為框架構造,並且將該補強體形成為於正面觀察下呈大致U型或大致V型之形態(亦可採用倒梯形或半圓狀之形態)。
第10發明如第7發明,其中,上述側架可分為位於中間架之近前方之大致水平姿勢之前側側架、及位於中間架之後方並且隨越向後走則越高而呈傾斜之後側側架,上述後側側架在較前側側架而更偏向左右內側處被固定於中間架,另一方面,上述補強體在上述後側側架之前端部附近部被固定於上述中間架。
第11發明如第1發明,其中,作為配置於上述變速箱後方之後方構件支持部,係將用於載置上述引擎之引擎支撐部,以該引擎支撐部之下端位於較上述變速箱之上表面而更偏向下方處之狀態進行配置,且上述引擎係以使其下表面下沉至上述底盤下方之狀態而由上述引擎支撐部所支持。
根據第1發明,於變速箱之前方或後方、或者前後兩側設置有構件支持部,藉此可以降低重心之狀態來配置構件(例如引擎或燃料箱)。因此,可降低行駛車體之重心而提高行駛穩定性。再者,行駛車體亦可稱為行駛部。
引擎具有相當之重量,其高度位置會對行駛車體之重心產生影響。因此,若如第2發明般藉由前側構件支持部來支持引擎,則引擎會以下沉至底盤之下方之狀態而被配置,故可確實地降低行駛車體之重心。因此,非常有利於提高行駛穩定性。至於藉由構件支持部支持何種構件,則可根據作業機之種類或構造進行選擇。
專利文獻2係使側架之前部傾斜者,故僅可應用於將引擎配置於底盤前部之類型,但於本案中,如作為第11發明所特定般,亦可將引擎支撐部配置於變速箱之後方。換言之,亦可採用第2發明之引擎支撐部來作為後側構件支持部。因此,於本發明中,可謂引擎之配置位置之靈活性較高。
又,於專利文獻2中,為了降低引擎之支持高度,必須增大框架(底盤)之傾斜角度或者增長傾斜部之全長來因應,但於本案之第3發明中,因引擎支撐部係連結於底盤者,故引擎支撐部可不受底盤限制而設計,因此,支持引擎之高度可不受底盤限制而予以任意地設定。
此外,於本案之第3發明中,底盤無需為了設置引擎支撐部而大幅改變,故無需大幅改變其他構件之支持構造,因此,可防止或抑制因設置引擎支撐部而引起設計成本或製造成本之增加。
於第3發明之構成中,引擎支撐部為於前後開口之框架構造,故引擎之下部可成為透風之開放構造,因此,行駛風亦易於通過氣缸體或氣缸蓋,其結果可使冷卻性能提高。又,由於引擎支撐部可兼用作為連結左右側架之框架補強體,故亦可有利於底盤之剛性提高。
引擎支撐部可例如採用設為板金製等之各種形態及構造,但若如第4發明般採用正面觀察下呈U字形之支撐架,則具有可以簡單之構造而牢固地支持引擎之優點。
於第4發明之情形時,引擎若係自前後兩側受支持則可確保穩定性,因此,支撐架較佳為於前後配置複數個,但若如第5發明般將支撐架於前後設置複數個並將該等複數個支撐架藉由補強體而予以連結,則可確實地確保引擎之支持功能,並且可明顯地提高支撐架之剛性,因此較佳。又,於第5發明之構成中,補強體係突出於支撐架之下方,故補強體亦具有保護引擎之防護作用,因此於安全性之方面亦較優異。
於第6發明中,可將變速箱及後車軸箱兼用作為行駛機體之強度構件。因此,行駛車體可一面實現輕量化,一面確保堅固性。而且,可藉由下部連結體支持例如燃料箱等構件及裝置類,但由於下部連結體位於較變速箱之上表面而更偏向下側處,故被支持構件將可儘可能地配置較低,其結果為可有利於行駛車體之穩定性提高或緻密化。
於第7發明中,側架或中間架係與下部連結體連結,故底盤與下部構造體可彼此相互補強,其結果為,可確保行駛機體具有非常高之剛性。因此,即便為如例如8行栽種或10行栽種之大型插秧機,亦可確保高堅固性。又,由於可確保高堅固性,故亦可容易地實現於行駛機體安裝除栽插以外之作業機而進行重型作業。如上所述,即便不設置構件支持部,可確保堅固性之優點亦可發揮。因此,將底盤與下部連結體藉由補強體而予以連結係可作為獨立之發明。
如上所述,乘用型插秧機係藉由油壓缸來轉動連桿機構而使插秧裝置升降,油壓缸當然會受到較大負重之作用,因此,若如實施形態般將氣缸連結於下部連結體,則對於下部連結體,將受較大彎曲負重作用。然而,於本案之第7發明中,底盤與下部連結體係藉由補強體而連結,由此可明顯地提高下部連結體對於彎曲力之抵抗力,因此,即便於安裝有氣缸之情況下,亦可確保高強度。
若採用第8發明,則可將燃料箱以下沉至底盤之下方之狀態進行配置,故具有可實現燃料箱之大容量化之優點。
補強體可使用板材或型鋼等各種材料,且其形態亦可展現為各種形態,但若採用第9發明,則補強體可由對鋼管進行彎曲加工而簡單地製造,故於成本方面較優異。又,作用於行駛機體之左右前輪及左右後輪之負重通常隨路上之條件差異等而不同,由於此種負重之不均勻,多半會出現扭力作用於行駛機體,但於第9發明中,補強體成為左右對稱形狀,故行駛機體對於扭轉亦可發揮強大之強度。
若採用第10發明,則後側側架之前端係於其正下方附近由補強體所支持,故補強體之補強功能將可更準確地發揮,從而可更進一步適合於強度提昇。
其次,根據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本實施形態係適用於乘用型插秧機(以下,僅簡稱為「插秧機」)。於以下之說明及請求項中為了對方向予以特定,而使用「前後」「左右」之用語,該等用語係以面向插秧機之前進方向而落座之操作員作為基準來表示。正面觀察方向係指自與插秧機之前進方向相對向之方向所觀察到之方向。
首先,對插秧機之概要進行說明。如圖1~圖2所示,插秧機包含行駛車體1及插秧部2作為基本要素,插秧部2係經由連桿裝置3而可升降自如地連結於行駛車體1之後部。插秧部2可設為相對於連桿裝置3呈裝卸自如,亦可設為非裝卸式。
行駛車體1係藉由左右之前輪4及後輪5來支持,且前輪4及後輪5係藉由動力來驅動。再者,後輪5可安裝輔助輪而構成為雙輪式或三輪式。此外,行駛車體1包含供駕駛員落座之帶靠背座席6、及配置於其前方之操縱方向盤7。座席6及操縱方向盤7係配置於行駛車體1之左右中間位置。於座席6之前方且左右兩側之部分配置有預備苗台8(參照圖2)。再者,於圖2中,預備苗台8僅表示出骨架。
例如,如根據圖3~5可大概理解,行駛車體1包含向前後方向延伸之左右前部側架9及後部側架10。左右之後部側架10係較前部側架9間隔更窄,且前後側架9、10係經由左右橫長之中間架11連結。左右之前側架9係於其前端部藉由前架12而連結。
後部側架10係以越向後走則高度越高之方式於側面觀察下向後傾,於左右之後部側架10後端連結有左右橫長之後架13。於後架13固著有將其予以支持之左右後支柱14。後支柱14係配置於較後部側架10更靠內側。各框架中,中間架11及後架13係使用圓管(圓形鋼管),其他框架係使用角管(角形鋼管)。
於後架13之稍近前方配置有後部橫長撐桿(stay)17,該後部橫長撐桿17係固著於正面觀察下呈大致U字形之吊架型托架(hanger bracket)18(參照圖4、5),此外,吊架型托架18係焊接於後部側架10。
於左右之後部側架10前端部固著有向下開口之門型(倒U型)架19,於該門型架19固著有座部支持單元20(參照圖1)之前端部。座部支持單元20之後部係固定於未圖示之撐桿。於座席6之下方配置有燃料箱21,若使座席6前傾轉動則可對燃料箱21加油。
於前部側架9固著有向左右外側突出之複數條向外枝架15,且經由枝架15而支持有預備苗台8。又,於側架9、10之外側配置有前後橫長之輔助架23,且輔助架23係固著於枝架15或後部橫長撐桿17、後架13。
於本實施形態中,係由前後側架9、10、中間架11、前架12、後架13等框架材料構成底盤(框架構造體)。如圖2所示,行駛車體1中載人之部分係由車蓋24覆蓋,且車蓋24係藉由前部側架9、枝架15、輔助架23、後部橫長撐桿17、後架13等而支持。於座席6之後方大多配置施肥裝置,但於本實施形態中省略圖示。
操縱方向盤7係安裝於內置在方向盤柱(handle post)25之方向盤軸。如圖2所示,車蓋24中座席6與方向盤柱25之間之部位係成為人以站立或落座狀態擱腳之操縱踏板24a,且於操縱踏板24a之近前方側配置有引擎26(引擎26之支持構造將於後文加以敍述)。引擎26係由引擎頂蓋(bonnet)自前後覆蓋。
例如,如圖5所示,於引擎26之後方配置有內置有齒輪組之變速箱27。例如,如圖3所示,於變速箱27之左側面安裝有作為無級變速器之一例之HST(靜油壓式無級變速器(hydraulic stepless transmission))28,引擎26之動力係一次性地藉由傳送帶29而傳遞至HST28,然後傳遞至齒輪組。於變速箱27中,除齒輪組以外,亦內置有離合器或剎車等,但其與本發明並無直接之關聯,故省略說明。
例如,如圖5所示,於傳送帶29自下方抵接有張力滑輪(tension pulley)30。張力滑輪30係安裝於轉動式臂31之前端。於變速箱27之前部安裝有動力轉向單元32,且於動力轉向單元32固定有方向盤柱25。
例如,如圖3所示,於變速箱27之左右側面安裝有前車軸裝置33,於前車軸裝置33安裝有前輪4。後輪5係安裝於後車軸箱34。後車軸箱34包含左右之向後伸出部34a,且於突出設置在向後伸出部34a之車軸固定有後輪5。又,於左右之向後伸出部34a橫跨固定有橫樑構件35,並於橫樑構件35固定有後支柱14。
如根據圖3~5可理解,變速箱27之後端與後車軸箱34之前端係藉由圓管製之下部連結體(接頭)36而連結,且下部連結體36與中間架11係藉由作為補強體之一例之正面觀察下呈U型之補強架37而連結。於下部連結體36與座席6之間配置有燃料箱21,燃料箱21係經由支承材料38而由下部連結體36所支持。支承材料亦可稱為後支撐部。
又,如圖3、4所示,於下部連結體36,經由托架40以將升降氣缸之前端作為中心而進行轉動之方式連結有側面觀察下呈後傾姿勢之升降氣缸(油壓缸)39。圖1所示之連桿裝置3係藉由升降氣缸39之伸縮動作而轉動,且伴隨於此可使插秧部2進行升降。
例如,如圖3所示,隔著下部連結體36而於左側配置有後輪驅動軸41,於右側配置有作業動力軸42。當然,後輪5係與前輪4同步旋轉。於設置有整地轉子之情形時,整地轉子係藉由後輪驅動軸41來驅動。藉由作業動力軸42來驅動插秧部2(於設置有施肥裝置之情形時,該施肥裝置亦藉由作業動力軸42來進行驅動)。作業動力軸42係經由株距調節裝置43而將動力傳遞至插秧部2。
其次,對引擎26進行說明。本實施形態之引擎26係水冷柴油引擎,其被配置為將曲柄軸設為左右橫長之橫置姿勢。引擎26係基本上與先前為相同之構成,例如,如根據圖6可容易地掌握,其大致要素包括有:包含曲柄箱、氣缸體、氣缸蓋之機械本體44、及配置於機械本體44之右側散熱器(radiator)45。
如圖6所明示,引擎26之輸出軸(曲柄軸)48係自機械本體44之左側面突出,且於該輸出軸48固定有飛輪49及輸出滑輪50。藉由捲繞於輸出滑輪50之傳送帶29而可將動力傳遞至上述HST28(參照圖1、4、5、10)。
於飛輪49之左正側面配置有消音器51。消音器51於平面觀察下係配置於前部側架9與輔助架23之間,並藉由固定於前部側架9及輔助架23之撐桿52而懸撐。消音器51係由罩蓋53所覆蓋(參照圖9)。
再者,如圖5所示,於機械本體44之左側面部固定有位於飛輪49內側之圓板54,且安裝有張力滑輪50之轉動式臂31係經由托架而安裝於圓板54。
如圖5、6所示,於左右前部側架9之大致前半部連結有支撐架55,且引擎26之機械本體44係藉由該支撐架55來支持。支撐架55係由圓管(圓鋼管)構成,其構成為包含左右之垂直部(縱長部)及連結於其下端之下水平部之正面觀察下呈橫長之U字形,並以懸掛之狀態安裝於左右之前部側架9。再者,支撐架55亦可稱為前部支撐部。
前後之支撐架55係於其左右中間部藉由框架補強體(連結框架)56而連結,且由該等支撐架55及框架補強體56構成記載於請求項中之引擎支撐部(前側構件支持部)。框架補強體56係於側面觀察下彎曲成向下之突形,且向支撐架55之下方突出。因此,框架補強體56亦具有引擎26之防護功能。
於前後支撐架55之右側部固著有側托架57,且藉由該側托架57支持有散熱器45。散熱器45係經由橡膠等緩衝材而由側托架57所支持。側托架57係包含前後橫長之基部及自其前後兩端橫向突出之向內伸出部之形態。支撐架55係焊接於前部側架9之下表面,但亦可焊接或螺固於前部側架9之內側面或外側面。雖無需進行敍述,但支撐架55亦可經由托架固定於前部側架9。
於前後支撐架55之下水平部,藉由焊接而固定有支持引擎26之左右各一對下托架59。前側之下托架59係自前側之支撐架55向前延伸,後側之下托架59係自後側之支撐架55向後延伸,且各下托架59係以其前端變高之方式相對於水平呈傾斜。因此,前後之下托架59於側面觀察下成為越向下走則間隔越窄之傾斜姿勢。
另一方面,如圖7所明示,於機械本體44之下部前後兩面藉由螺桿61而分別固定有左右橫長之上托架60。上托架60係構成為剖面大致呈L形,且於其左右兩端部設置有與下托架59平行地延伸之支持片60a,並於該支持片60a與下托架59之間插入有吸振單元62。
吸振單元62係於上板63與下板64之間夾著橡膠等緩衝材料65而將整體形成一體化之構造,且使螺桿66貫通於上板63、下板64及緩衝材65,並對螺桿66螺入螺帽67,藉此緊固上托架60與下托架59。於吸振單元62之上板63及下板54彎折形成有兼顧補強之側板63a、64a。螺桿66可固定於上板63及下板64中之任一者,亦可僅單純地貫通於兩者。
於上托架60之支持片60a穿設有供吸振單元62之螺桿66嵌入之圓孔68,另一方面,於下托架59切開形成用以嵌入吸振單元62之螺桿66之槽孔69。亦可於下托架59穿設圓孔,但若如本實施形態般採用形成槽孔69而自前方或後方嵌入螺桿66之方式,則具有可容易地進行引擎26之組裝作業之優點。
於實施形態中,槽孔69之開口部係呈錐狀擴展,因此可容易地進行螺桿66之嵌入。又,若如實施形態般將前後之下托架59設為於側面觀察下越向下走則間隔越窄之傾斜姿勢,則引擎26將呈現因其自身重量而位置保持於前後之下托架59之間之傾向,故具有優異之姿勢保持功能。
如圖6所示,於後側之支撐架55之大致左右中間部連結有向後突出之後托架70。如圖6所示,於後托架70之前端貫通有銷71,且後托架70係藉由該銷71而連結於變速箱27。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變速箱27亦兼用作為行駛車體1之構造材料(強度構件)。
即,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前後左右之側架9、10、前架12、中間架11、後架13、後支柱14等之框架材而構成底盤,同時該等底盤及變速箱27、下部連結體36、後車軸箱34係共同構成行駛車體1之骨架。
於以上構成中,引擎26係成為較前部側架9之下表面更向下方下沉之狀態,同時成為較變速箱27之上表面更向下方下沉之狀態,且以如上所述般向下方下沉之狀態由支撐架55所支持,故可降低行駛車體1之重心而使行駛穩定性提高。
而且,由於前部側架9只要保持為水平姿勢之狀態即可,故於支持車蓋24或預備苗台8時,只要採用將向外枝架15固定於前部側架9並於該向外枝架15固定輔助架23等之簡單支持構造即可。因此,可防止因降低引擎26而引起該引擎26之周圍構成之複雜化。
若如本實施形態藉由固定於前部側架9之支撐架55來支持引擎26,則由前架12及左右之前部側架9所包圍之空間將成為引擎26之配置空間,故前架12及左右之前部側架9實質上亦具有引擎26之防護功能。該點可謂本實施形態之優點。
引擎26亦可以曲柄軸向前後方向延伸姿勢之縱置來進行配置,但由於引擎26通常在曲柄軸之軸方向較長,故存在當縱置時則行駛車體之全長會變長之虞。對此,若如本實施形態將引擎26配置為橫置,則具有可抑制行駛車體1變長之優點。又,向變速裝置之傳遞動力亦可藉由傳送帶29而簡單地進行。
又,若將引擎26之動力藉由傳送帶29而傳遞至變速箱27(HST28),則在引擎26及變速箱27中,如藉由傳送帶29而彼此拉扯之外力會發生作用,但於本實施形態中,後側之支撐架55與變速箱27係經由後托架70連結,且支撐架55與變速箱27之間隔保持固定,故支撐架55並不受到將該支撐架55向後拉扯之外力作用,其結果為,可牢固地保持引擎26與變速箱27之位置關係,同時亦可確保支撐架55對於前部側架9之固定強度。
載置散熱器45之側托架57亦可固定於前部側架9,但若如本實施形態般固定於前後之支撐架55,則側托架57可兼用作為固定前後支撐架55之補強體,故具有以支撐架55作為主體而構成之引擎支持構造體之堅固性將明顯提高之優點。
由於引擎26之消音器51會因排放氣體而變為高溫,故若有可能則宜進行冷卻。然而,先前實情上並未進行對消音器51進行冷卻之精心研究。雖說如此,設置用以冷卻消音器51之風扇或導管(duct),在成本方面之缺點更大。
與此相對,於本實施形態中,則可於抑制成本提昇之狀態下冷卻消音器51。即,利用在飛輪49之附近配置有消音器51之技術手段,而如圖10中以變形例所模式性地表示般,於飛輪49之外面固定冷卻風扇72,藉由該冷卻風扇72之風來冷卻消音器51。
由於如上所述簡單地構成為僅於飛輪49之外面固定冷卻風扇72,故不會造成大幅度之成本提昇。亦可於飛輪49一體形成送風用散熱片。再者,消音器51亦可包含後燃器功能或排放氣體淨化功能。
其次,對行駛車體1中較變速箱27更靠後側部位之詳細構造進行說明。首先,對下部連結體36與變速箱27、及下部連結體36與後車軸箱34之連結構造進行說明。該連結構造係明確地表示於圖11(A)。即,於下部連結體36之前端係藉由焊接而固著前支持板74,並將其經由螺桿74'而緊固於變速箱27之後面,於下部連結體36之後端藉由焊接而固著有後支持板75,並將該後支持板75經由螺桿75'而緊固於後車軸箱34之前面。
支持板74、75係構成為四方形,但可視需要選擇任意形狀。如圖15所示,於下部連結體36之前端設置有向前支持板74之前方突出之凸型嵌合部36a,另一方面,於變速箱27之後面形成有可供凸型嵌合部36a恰好嵌入之凹型嵌合部(未圖示),且藉由該等凹凸嵌合部之嵌合來達成緊固強度之提昇。亦可於下部連結體36及後車軸箱34設置嵌合部。
補強架37係由圓管(圓鋼管)製造。該補強架37將於下文進行說明。例如,如圖12所示,變速箱27被配置於較中間架11之上表面更靠下方處,且下部連結體36固定於變速箱27之下端部。若更進一步敍述,於變速箱27之內部,齒輪組係上下高度不同地進行配置,因此變速箱27之上下尺寸差異相當大。
下部連結體36被固定於變速箱27之下端部,因此,下部連結體36係配置於前部側架9及中間架11之相當靠下方處,後輪驅動軸41於側面觀察下以與下部連結體36大致平行之姿勢連接於後車軸箱34。
而且,補強架37係以越向下走則高度越低之方式於側面觀察下呈現前傾之姿勢,左右之上端係藉由焊接而固著於中間架11。又,如圖16(A)所明示,於補強架37之底部37a固著有包含左右向下片38a之正面觀察下呈向下開口槽形之支承材料38,另一方面,於下部連結體36固著有以覆蓋支承材料38之方式嵌入之支持托架77,並將支承材料38與支持托架77藉由左右橫長之銷78加以連結。再者,亦可使用螺桿及螺帽來代替銷78,利用該等予以緊固,或者亦可將補強架37藉由焊接而固定於下部連結體36。
於支承材料38設置有左右一對橡膠座79,且藉由該橡膠座79支持燃料箱21之下表面。如圖16(A)所示,於燃料箱21之下表面中橡膠座79之支持部的近前方設置有向下突出部21a,於該向下突出部21a設置有燃料之出口80,且燃料係自出口80經由過濾器(未圖示)而輸送至引擎26。由於引擎26係以柴油方式經由泵強制性地輸送燃料,故即便燃料箱21之出口70靠引擎26下方亦無妨。
如圖12(B)所明示,於燃料箱21設置有前後一對凸緣81、82,且前部凸緣81係藉由螺釘而固定於固著在中間架11之箱托架83。另一方面,燃料箱21之後部凸緣82係藉由螺釘而緊固於設置在圖4、5所示之吊架型托架18之托架板18a。燃料箱21之加油口84係位於座席6之下方,若將座席6向前傾倒則可使加油口54露出。
例如,如根據圖12(B)可很好地理解,於燃料箱21之上表面形成有向左側方及前方開放之階差部85。於該階差部85之部位可配置例如油壓單元86。藉由油壓單元86,可控制油壓缸39等油壓機器。當然,於階差部85之部位亦可配置其他構件,且亦可不設置階差部85。
其次,對連桿機構3及油壓缸39進行說明。如圖17及圖18所示,連桿機構3包含有分為上下而配置之上連桿88及下連桿89,於兩連桿88、89之後端藉由第1銷90及第2銷91而可相對轉動地連結有連接器92。於連接器92之下端部向後突出設置有未圖示之主銷(kingpin),並經由該主銷連結有插秧部2。因此,插秧部2可相對於行駛機體1旋轉僅某種程度之角度。
上連桿88係由各個管或槽鋼材構成且基本上為直線狀之形態,於其前端固著上軸承筒93,並將該上軸承筒93嵌入於固著在左右後支柱14之上支軸94。因此,上連桿88可以將其前端作為中心而上下轉動之方式連結於後支柱14。上支軸94係筒型,且嵌入有第3銷95。
下連桿89係形成為前部為1條且向後分叉之大致Y形,於前端固著下軸承筒96,並將該軸承筒96嵌入於固著在後支柱14之下支軸97,因此,下連桿89亦可以將其前端作為中心而上下轉動之方式連結於後支柱14。下支軸97亦係筒型,且嵌入有第4銷98。
於下連桿89,以將中間連桿99之後端部作為中心而轉動之方式藉由第5銷100來連結前後橫長之中間連桿99。中間連桿99係形成為向下開口槽形之形態,且於其前端部插通有左右橫長且中空之第6銷101。另一方面,於下連桿89之前端部向上突出設置有左右一對臂102,且經由左右臂102而自下方支持有第6銷101。
另一方面,油壓缸39包含筒體39a及活塞桿39b,筒體39a之基端藉由第7銷104而連結於固定在下部連結體36之托架40,另一方面,於活塞桿39b之前端,如圖17所示般固著有板狀之帶圓孔卡鉤105,卡鉤105與中間連桿99係藉由上述第6銷101(參照圖17、18)而連結。
因此,若油壓缸39伸展,則連桿裝置3將向下轉動而使插秧部2下降,若油壓缸39收縮,則連桿裝置3將向上轉動而使插秧部2上升。於油壓缸39中之筒部39a前端,設置著用以緩和衝擊之緩衝用蓄壓器106。再者,亦可不使用中間連桿99而是將油壓缸39直接連結於臂102。
如上所述,於本實施形態中,變速箱27及後車軸箱34係兼用作行駛機體1之構造材料,故由此即可使行駛機體1之構造簡化而有利於成本壓縮或輕量化(由於變速箱27或後車軸箱34就其功能而言屬堅固之構造,故將可充分發揮強度構件之功能)。而且,由於係藉由補強架37而連結下部連結體36與中間架11,故由變速箱27等構成之下部構造體與由側架9、10等構成之底盤彼此可相互補強,其結果,整體上可成為極其堅固之構造。
插秧部2之負重將作為拉伸力而作用於油壓缸39,且藉由該拉伸力,彎曲力會作用於下部連結體36。然而,由於補強架37係成為自上方支撐於下部連結體36之狀態,故可顯著地抑制下部連結體36、由變速箱27等構成之下部構造體之撓曲變形,其結果為可確保高耐久性。
燃料箱21係形成為由補強架37所包圍之狀態,因此可無關補強架37之存在而儘可能地降低燃料箱21之高度。又,於本實施形態中,用以連結補強架37之支承材料38可兼用作為燃料箱21之支持構件,故具有由此即可使構造簡化之優點。又,如例如圖12(A)所示,於燃料箱21之下表面形成有用以容許油壓缸39之移動之凹部107,因此,可不破壞油壓缸39之功能而儘可能地降低燃料箱21。該點亦為本實施形態之優點之一。
於本實施形態中,係將側架分為前部側架9及後部側架10,且將前後之側架9、10藉由中間架11而連結,藉此可簡單地改變前部側架9及後部側架10之大小(粗細度)或位置及姿勢。該點係本實施形態之優點之一。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固定於後車軸箱34之橫樑構件35而支持有後支柱14。藉由如上所述使用橫樑構件35,可減輕作用於後車軸箱34之負擔而提高耐久性,同時左右後支柱14之間隔亦可不受向後伸出部34a之間隔限制而可予以自由地設定。
無論是農場還是路上均存在凹凸,因此,4個車輪4、5之支持狀態(接地阻力)會變得不平衡彷彿以例如1個車輪懸空之狀態而行駛,因此,有時行駛車體1之自身重量會作為圍繞前後橫長之軸心扭轉之外力而作用於行駛車體1。由此,若如實施形態般設置補強架37,則由底盤、變速箱27、下部連結體36、後車軸箱34、及後支柱27之整體所構成之構造體之剛性將明顯提高,故對於扭轉之抵抗力亦可明顯提高。
而且,如圖19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係更進一步提高對於扭轉之剛性來謀求補強功能。即,將補強架37之左右兩側部藉由前後橫長之補強撐桿113加以連結,並由補強架37、左右之補強撐桿113、及後車軸箱34構成平面觀察下呈大致四方形之框架,藉此提高對於扭轉之阻力(當然,對於彎曲之強度亦提高)。
補強撐桿113係使用角形鋼管,且於其前端部焊接有向外開口槽形之前部輔助托架114。另一方面,於補強架37之左右兩側部焊接有平面觀察下呈大致L形之支持托架115,將前部輔助托架114與支持托架115藉由複數根螺桿116及螺帽117而加以緊固。
又,於補強撐桿113之後端焊接有側面觀察下呈扇形之後部輔助托架118,且將後部輔助托架118藉由螺桿119而固定於後車軸箱34前部之側面。於後車軸箱34之前部側面設置有螺入有螺桿119之支承座120。支承座120係於前後各形成有1對,於需要更高強度之情況,只要將輔助托架118如以一點鏈線所表示般向後展開而緊固於4個支承座120即可。
圖20所示之實施形態中,於引擎26之支持機構中,係將框架補強體56設為板金製,並於該框架補強體56穿設有上下開口之複數個貫通孔56a。由於在本實施形態中框架補強體56之平面面積較大,故可提高對於扭轉之剛性,同時亦可提高引擎26之防護功能。又,由於貫通孔56a之存在,可實現輕量化並且亦可確保通風功能。
又,於圖20之實施形態中,於前側之支撐架55之近前方配置有平面觀察下呈向後開口U型之保險桿(bumper)122。保險桿122係以越向前走則高度越高之方式於側面觀察下呈現傾斜,其左右後端係焊接於前側之支撐架55,且保險桿122之前端係經由前托架123而連結於前架12。
習知之保險桿僅不過為橫長之形態,且僅不過固定於前架。亦即,習知之保險桿僅不過具有行駛車體前端之防護功能,而並未兼具其他功能。
與此相對,於本實施形態中,保險桿123、前架12、及前部之支撐架55係相連結,故底盤前部之堅固性將可明顯變高。即,保險桿123係具有底盤(行駛車體)之補強功能。
又,由於保險桿122係固定於前側之支撐架55,故亦具有引擎26之保護構件作用,因此,可在構成為將引擎26配置在下沉至前部側架9下方之狀態下,更進一步提高引擎26之保護功能(由於通風性並未受阻,故引擎26之冷卻功能亦高)。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20(A)所示,於變速箱27之上部後面安裝有油壓單元86。
圖21係表示整體骨架之另一例。於本實施形態中,在輔助架23之外側配置有內外各2條之外架124,且藉由前後複數個外托架125來支持外架124。而且,藉由外架124支持有輔助蓋126。升降用踏板128亦固定於外側之外架124。又,車蓋24為其後部提高之肩部24b,但於階差部24b之周圍配置有圍欄(安全柵)127。左右之圍欄127係固定於外側之外架124。
外架124係以向側架9、10之左右外側大幅伸出之狀態進行配置。因此,設置有自下部連結體36向左右外側延伸之左右一對支撐桿128,且藉由支撐桿128而支持位於後端之外托架125。由此,可明顯提高載人部位之堅固性。再者,支撐桿128係連結於固定在下部連結體36之托架。
於圖22所示之實施形態中,將引擎26配置於變速箱27之後方。於本實施形態中,變速箱27與後車軸箱34係與習知之實施形態同樣地藉由下部連結體36而連結,且包含前部補強體37及後部補強體37'。後部補強體37'係固著於連結在左右後部側架10之橫長架130。補強體37、37'係經由托架安裝於下部連結體36,但亦可藉由焊接或螺固等而直接安裝。
於前後之補強體37、37'安裝有底板131,引擎26係經由防振橡膠(未圖示)而由底板131所支持。前後之補強體37、37'係於正面觀察下呈U形之形態。於本實施形態中,燃料箱可配置於變速箱27之近前方。
亦可將前後之補強體37、37'形成為包含縱長部之下水平部之正面觀察下呈現之大致L形,且將下水平部之前端固著於下部連結體36之側面。又,亦可將形成為正面觀察下呈現U型之補強體37、37'之下水平部固著於下部連結體36之下表面。前部補強體37亦可固著於中間架11中後部側架10之外側部分。
本發明除以上之實施形態以外亦可以各種形態而予以具體化。例如,適用對象並不受限於乘用型插秧機,亦可適用於秧苗移植機、割草機等各種農作機。亦可將實施形態之插秧部替換成其他作業裝置或搬運台車。行駛機體並不受限於以車輪行駛之方式,亦可採用以履帶(crawler)行駛之方式。
側架無需分為前後不同構件,亦可整體連成一根。連結於中間架及下部連結體之補強體之形態亦不受限,而可採用各種形態。下部連結體亦可採用設為圓管製或設為複數條方式等之多種變形。於在下部連結體連結有油壓缸之情況下,亦可將變速箱與中間架或側架藉由補強體而加以連結,且於此情況亦可發揮與本發明相同之效果。
本發明以係具體之插秧機等乘用型農作機而發揮有用性。因此,可利用於產業上。
1...行駛車體
2...作為作業裝置一例之插秧部
3...連桿裝置
4...前輪
5...後輪
6...座席
7...操縱方向盤
8...預備苗台
9...前部側架
10...後部側架
11...中間架
12...前架
13...後架
14...後支柱
15...向外枝架
17...後部橫長撐桿
18...吊架型托架
18a...托架板
19...門型架
20...座部支持單元
21...燃料箱
21a...向下突出部
23...輔助架
24...車蓋
24a...操縱踏板
24b...階差部
25...方向盤柱
26...引擎
27...變速箱
28...HST
29...傳送帶
30...張力滑輪
31...轉動式臂
32...動力轉向單元
33...前車軸裝置
34...後車軸箱
34a...向後伸出部
35...橫樑構件
36...下部連結體
36a...凸型嵌合部
37...補強架
37'...後部補強體
37a...補強架37之底部
38...作為後側構件支持部一例之支撐部
38a...向下片
39...油壓缸
39a...筒體
39b...活塞桿
40...托架
41...後輪驅動軸
42...作業動力軸
43...株距調節裝置
44...機械本體
45...散熱器
48...輸出軸
49...飛輪
50...輸出滑輪
51...消音器
52...撐桿
53...罩蓋
54...圓板
55...作為前側構件支持部一例之構成引擎支撐部之支撐架
56...構成引擎支撐部之框架補強體
56a...貫通孔
57...側托架
59...下托架
60...上托架
60a...支持片
61、66、74'、75'、116、119...螺桿
62...吸振單元
63...上板
63a、64a...側板
64...下板
65...緩衝材
67、117...螺帽
68...圓孔
69...槽孔
70...後托架
71、78...銷
72...冷卻風扇
74...前支持板
75...後支持板
77、115...支持托架
79...橡膠座
80...出口
81、82...凸緣
83...箱托架
84...加油口
85...階差部
86...油壓單元
88...上連桿
89...下連桿
90...第1銷
91...第2銷
92...連接器
93...上軸承筒
94...上支軸
95...第3銷
96...下軸承筒
97...下支軸
98...第4銷
99‧‧‧中間連桿
100‧‧‧第5銷
101‧‧‧第6銷
102‧‧‧臂
104‧‧‧第7銷
105‧‧‧卡鉤
106‧‧‧緩衝用蓄壓器
107‧‧‧凹部
113‧‧‧補強撐桿
114‧‧‧前部輔助托架
118‧‧‧後部輔助托架
120‧‧‧支承座
122‧‧‧保險桿
123‧‧‧前托架
124‧‧‧外架
125‧‧‧外托架
126‧‧‧輔助蓋
127‧‧‧圍欄
128‧‧‧升降用踏板(支撐桿)
130‧‧‧橫長架
131‧‧‧底板
C‧‧‧方向
圖1係表示實施形態之圖,且係於已卸除車蓋之狀態下之插秧機之整體側視圖。
圖2(A)係插秧機整體之俯視圖,(B)係自橫向觀察之行駛車體之立體圖。
圖3(A)及(B)均係表示行駛車體骨架之立體圖。
圖4係行駛車體之局部分離立體圖。
圖5(A)係已分離引擎之行駛車體之立體圖,(B)係主要部分之概略側視圖。
圖6係表示引擎之支持構造之分離立體圖。
圖7係表示引擎之支持構造,(A)為引擎及支持構件之分離立體圖,(B)為支持單元之分離立體圖,(C)為緩衝單元之立體圖。
圖8(A)係行駛車體前部之側視圖,(B)係行駛車體之局部正視圖。
圖9(A)係行駛車體前部之局部俯視圖。
圖10係於已省略一部分構件之狀態下之變形例之俯視圖。
圖11(A)係主要部分之分離立體圖,(B)係表示下部連結體與變速箱之連結狀態之立體圖,(C)係表示下部連結體與後車軸箱之連結狀態之立體圖。
圖12(A)係主要部分之分離側視圖,(B)係表示燃料箱之安裝構造而自下方觀察到之立體圖。
圖13係於已將燃料箱向側面偏離之狀態之俯視圖。
圖14係主要部分之仰視圖。
圖15係主要部分之局部側視圖。
圖16(A)係於將燃料箱翻轉之狀態下之主要部分之分離立體圖,(B)係自斜後方觀察主要部分之圖。
圖17係表示連桿裝置之連結構造之局部斷裂側視圖。
圖18係表示連桿裝置之連結構造之分離立體圖。
圖19係表示變形例之圖,(A)為分離立體圖,(B)為分離側視圖,(C)為自(B)之C-C所觀察到之剖視圖。
圖20係表示其他實施形態之圖,(A)為側視圖,(B)為立體圖。
圖21係進一步表示其他實施形態之分離立體圖。
圖22係進一步表示其他實施形態之概略側視圖。
5...後輪
9...前部側架
10...後部側架
11...中間架
13...後架
14...後支柱
15...向外枝架
17...後部橫長撐桿
18...吊架型托架
18a...托架板
19...門型架
21...燃料箱
23...輔助架
26...引擎
27...變速箱
28...HST
29...傳送帶
30...張力滑輪
31...轉動式臂
32...動力轉向單元
33...前車軸裝置
34...後車軸箱
34a...向後伸出部
35...橫樑構件
36...下部連結體
37...補強架
38...作為後側構件支持部一例之支撐部
39...油壓缸
39a...筒體
39b...活塞桿
40...托架
41...後輪驅動軸
42...作業動力軸
44...機械本體
45...散熱器
49...飛輪
50...輸出滑輪
51...消音器
52...撐桿
54...圓板
55...作為前側構件支持部一例之構成引擎支撐部之支撐架
56...構成引擎支撐部之框架補強體
57...側托架
60...上托架
62...吸振單元
70...後托架
71...銷
Claims (2)
- 一種乘用型農作機,構成為:包含供人乘坐而操縱之行駛車體及搭載於該行駛車體之引擎,上述行駛車體包含配置於操縱席下方之底盤及行駛變速箱,上述底盤由框架材料構成,並自上述引擎將動力傳遞至上述行駛變速箱之內部;而上述底盤及變速箱係以變速箱位於底盤之下方之狀態進行配置,上述底盤係形成為將向前後方向延伸之左右側架藉由橫長架而加以連結之構造,於上述左右之側架前部以向下突出之方式設置有前後2條的支撐架,於上述兩支撐架之底部,經由複數個吸振單元將上述引擎以防振之方式支持,使上述引擎的下面側夾在於上述兩支撐架間,上述兩支撐架係形成為具有左右之垂直部及連結於其下端之下水平部之正面觀察時呈橫長之U字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乘用型農作機,其中,於上述變速箱連結有支持前輪之前車軸裝置,另一方面,於上述變速箱之後方配置有可旋轉自如地支持後輪之後車軸箱,上述變速箱與後車軸箱係藉由位於較上述變速箱之上表面而更偏向下方處之下部連結體而予以連結,上述橫長架包含有:將上述左右側架於其前後中途部予以連結之左右橫長中間架、及將上述左右側架於其後端部予以連結之左右橫長後架,上述後架係透過後支柱而由後車軸箱所支持,而且,上述中間架或左右側架與下部連結體藉由補強體加以連 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256857A JP5508624B2 (ja) | 2009-11-10 | 2009-11-10 | 乗用型農作業機 |
JP2009271201A JP5411674B2 (ja) | 2009-11-30 | 2009-11-30 | 乗用型農作業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127274A TW201127274A (en) | 2011-08-16 |
TWI505770B true TWI505770B (zh) | 2015-11-01 |
Family
ID=43991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9138619A TWI505770B (zh) | 2009-11-10 | 2010-11-10 | 乘用型農作機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KR (1) | KR101717161B1 (zh) |
CN (1) | CN102612458B (zh) |
IN (1) | IN2012DN03282A (zh) |
TW (1) | TWI505770B (zh) |
WO (1) | WO2011058974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37682B (zh) * | 2016-05-02 | 2018-10-11 | 洋馬股份有限公司 | 作業機及插秧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997469B2 (ja) * | 2012-03-27 | 2016-09-28 |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 田植機 |
TWI482716B (zh) * | 2012-11-20 | 2015-05-01 | Kwang Yang Motor Co | Modular vehicle frame for small vehicles |
KR101498781B1 (ko) * | 2013-05-15 | 2015-03-05 | 국제종합기계 주식회사 | 이앙기 |
DE102013217368A1 (de) * | 2013-08-30 | 2015-03-05 | Hamm Ag | Antriebsbaugruppe, insbesondere für eine Baumaschine, Unterbaugruppe für eine Antriebsbaugruppe und diese umfassende Baumaschine |
CN104429244B (zh) * | 2013-09-12 | 2016-09-21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苗移植机 |
KR101663092B1 (ko) * | 2014-04-18 | 2016-10-07 | 국제종합기계 주식회사 | 이앙기용 차체프레임 |
JP6334254B2 (ja) * | 2014-05-15 | 2018-05-30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エンジン装置支持構造、及び、エンジン装置設置方法 |
CN106605467A (zh) * | 2015-10-22 | 2017-05-03 | 广西大学 | 一种新型农用机械发动机支架 |
CN106973599B (zh) * | 2017-01-18 | 2019-06-28 | 江苏大学 | 一种栽植机构横向及纵向仿形装置及控制方法 |
EP3489060A1 (en) * | 2017-11-22 | 2019-05-29 | Pierre Trattori S.n.c. di Giovanni Battista Polentes & C. | Farm tractor |
KR102180042B1 (ko) * | 2019-04-26 | 2020-11-17 | 국제종합기계 주식회사 | 엔진 프레임을 구비하는 이앙기 프레임 |
US11529868B2 (en) * | 2019-12-05 | 2022-12-20 | Caterpillar Inc. | Haul truck space frame mounting arrangement |
KR102428418B1 (ko) * | 2020-12-16 | 2022-08-02 | 주식회사 디피코 | 소형전기트럭의 회전구동장치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87100800A (zh) * | 1986-02-19 | 1988-08-31 | 井関农机有限公司 | 乘座型农作业机 |
JP2003072602A (ja) * | 2001-09-07 | 2003-03-12 |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 移動農機 |
JP4139669B2 (ja) * | 2002-10-25 | 2008-08-27 |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 乗用田植機の機体フレーム構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193527A (ja) * | 1991-02-26 | 1993-08-03 | Suzuki Motor Corp | 自動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
JP2580417B2 (ja) * | 1991-11-25 | 1997-02-12 |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 乗用田植機における機体フレ―ム構造 |
JP3984729B2 (ja) * | 1998-09-25 | 2007-10-03 |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 乗用田植機 |
JP2000201510A (ja) | 1999-01-11 | 2000-07-25 |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 移動農機のフレ―ム構造 |
JP3804926B2 (ja) * | 2001-11-09 | 2006-08-02 |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 乗用田植機 |
JP6104007B2 (ja) * | 2013-03-22 | 2017-03-29 |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 電流供給装置 |
-
2010
- 2010-11-09 WO PCT/JP2010/069948 patent/WO201105897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11-09 KR KR1020127012109A patent/KR101717161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0-11-09 CN CN201080050789.1A patent/CN102612458B/zh active Active
- 2010-11-10 TW TW099138619A patent/TWI505770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2
- 2012-04-16 IN IN3282DEN2012 patent/IN2012DN03282A/en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87100800A (zh) * | 1986-02-19 | 1988-08-31 | 井関农机有限公司 | 乘座型农作业机 |
JP2003072602A (ja) * | 2001-09-07 | 2003-03-12 |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 移動農機 |
JP4139669B2 (ja) * | 2002-10-25 | 2008-08-27 |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 乗用田植機の機体フレーム構造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37682B (zh) * | 2016-05-02 | 2018-10-11 | 洋馬股份有限公司 | 作業機及插秧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12458B (zh) | 2015-05-20 |
TW201127274A (en) | 2011-08-16 |
KR20120084761A (ko) | 2012-07-30 |
CN102612458A (zh) | 2012-07-25 |
KR101717161B1 (ko) | 2017-03-16 |
WO2011058974A1 (ja) | 2011-05-19 |
IN2012DN03282A (zh) | 2015-10-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05770B (zh) | 乘用型農作機 | |
CA2657101C (en) | Front wheel suspension structure for saddle-type vehicle,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 |
KR101743109B1 (ko) | 승용형 농작업기 및 그 일례로서의 승용형 이앙기 | |
CN105073566B (zh) | 工程车 | |
JP2017210176A (ja) | 作業車 | |
JP2009241872A (ja) | 小型車両の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 |
JP2007302022A (ja) | 作業車両におけるエンジンの支持構造 | |
JP5476151B2 (ja) | 乗用型農作業機 | |
JP5508624B2 (ja) | 乗用型農作業機 | |
JP2011102050A (ja) | 乗用型農作業機 | |
JP5616030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ステアリングダンパ装置 | |
JP5411674B2 (ja) | 乗用型農作業機 | |
JP3853874B2 (ja) | 小型乗用作業車 | |
JP4636578B2 (ja) | 田植機 | |
JP2011062118A (ja) | 乗用型農作業機 | |
JPH05103514A (ja) | 乗用田植機における機体フレーム構造 | |
JP5710875B2 (ja) | 乗用型農作業機 | |
JP5246886B2 (ja) | 田植機 | |
JP5537053B2 (ja) | 乗用型農作業機 | |
JP5246902B2 (ja) | 田植機 | |
JP3869047B2 (ja) | 小型乗用作業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 |
JP4753269B2 (ja) | 田植機 | |
JP4678745B2 (ja) | 田植機 | |
WO2010106894A1 (ja) | 乗用型農作業機及びその一例としての乗用型田植機 | |
JP5486888B2 (ja) | 乗用型田植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