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I497815B - 交叉式傳輸模組 - Google Patents

交叉式傳輸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97815B
TWI497815B TW102129243A TW102129243A TWI497815B TW I497815 B TWI497815 B TW I497815B TW 102129243 A TW102129243 A TW 102129243A TW 102129243 A TW102129243 A TW 102129243A TW I497815 B TWI497815 B TW I49781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positioning
shaped groove
positioning structure
transmission modu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292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07259A (zh
Inventor
Bing Chun Chung
Chia Shang Cheng
Original Assignee
Wistron Neweb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stron Neweb Corp filed Critical Wistron Neweb Corp
Priority to TW1021292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97815B/zh
Priority to US14/206,213 priority patent/US8896491B1/en
Publication of TW2015072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072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978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9781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24Combinations of antenna units polarised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circularly and elliptically polarised waves or waves linearly polarised in any direction
    • H01Q21/26Turnstile or like antennas comprising arrangements of three or more elongated elements disposed radially and symmetrically in a horizontal plane about a common cent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5/00Devices for reflection, refraction, diffraction or polarisation of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e.g. quasi-optical devices
    • H01Q15/14Reflecting surfaces; Equivalent structur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 Combinations Of Printed Boards (AREA)

Description

交叉式傳輸模組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交叉式傳輸模組,特別係有關於一種方便組裝的交叉式傳輸模組。
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技術多使用指向性偶極天線(directional dipole antenna)進行訊號的傳輸,而指向性偶極天線主要設置於交叉式傳輸模組之上。交叉式傳輸模組一般具有兩個彼此交叉的電路板以及反射罩,電路板係固定於反射罩之上。在習知技術中,電路板主要透過底部焊接的方式固定於反射罩之上。然而,以焊接的方式固定電路板,不但消耗工時,可靠度低(容易脫落),也增加了產品的製造成本。
本發明即為了欲解決習知技術之問題而提供之一種交叉式傳輸模組,包括一第一電路板、一第二電路板、一第一定位結構、一第二定位結構以及一固定座。第一電路板包括一第一天線。第二電路板包括一第二天線,其中,該第二電路板以交叉的方式結合該第一電路板,該第一電路板以及該第二電路板之間形成一第一V形凹槽以及一第二V形凹槽,該第一V形凹槽相反於該第二V形凹槽。第一定位結構置於該第一V形凹槽,並連接該第一電路板以及該第二電路板。第二定位結構 置於該第二V形凹槽,並連接該第一電路板以及該第二電路板。該第一定位結構以及該第二定位結構被固定於該固定座之上。
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該第一直立部與該第一V形 凹槽相配合,該第二直立部與該第二V形凹槽相配合。藉此,該第一直立部以及該第二直立部可以約束該第一電路板以及第二電路板在X-Y平面上的移動。另外,由於該第一結合部連接該第一定位部,該第二結合部連接該第三定位部,該第三結合部連接該第二定位部,該第四結合部連接該第四定位部,因此,該第一電路板以及第二電路板在Z方向上的移動也受到該第一定位結構以及該第二定位結構的約束。
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該固定座為反射罩。該第 一定位結構以及該第二定位結構係透過螺栓,以螺絲鎖固的方式固定於該固定座之上。由於該第一電路板以及第二電路板在X、Y、Z方向上的移動均受到該第一定位結構以及該第二定位結構的約束,因此將該第一定位結構以及該第二定位結構鎖附於該固定座之上,可簡單有效的將該第一電路板以及第二電路板固定於固定座(反射罩)之上。如此相較於習知技術,可減少工時,提供良好的可靠度,從而降低生產成本。
1‧‧‧交叉式傳輸模組
10‧‧‧第一電路板
11‧‧‧第一表面
12‧‧‧第二表面
13‧‧‧第一定位部
14‧‧‧第二定位部
15‧‧‧第一天線
16‧‧‧第一接腳
20‧‧‧第二電路板
21‧‧‧第三表面
22‧‧‧第四表面
23‧‧‧第三定位部
24‧‧‧第四定位部
25‧‧‧第二天線
26‧‧‧第二接腳
30‧‧‧第一定位結構
31、31’、31”‧‧‧第一直立部
32‧‧‧第一基部
33‧‧‧第一結合部
34‧‧‧第二結合部
37‧‧‧第一墊片
40‧‧‧第二定位結構
41‧‧‧第二直立部
42‧‧‧第二基部
43‧‧‧第三結合部
44‧‧‧第四結合部
47‧‧‧第二墊片
50‧‧‧第三定位結構
60‧‧‧第四定位結構
70‧‧‧固定座
71‧‧‧第一定位孔
72‧‧‧第二定位孔
81‧‧‧第一V形凹槽
82‧‧‧第二V形凹槽
83‧‧‧第三V形凹槽
84‧‧‧第四V形凹槽
90‧‧‧外框
91‧‧‧螺栓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實施例之交叉式傳輸模組;第2A以及2B圖係顯示在變形例之中,該第一直立部以及該第二直立部的形狀變化; 第3圖係顯示在本發明實施例中,該第一電路板之第一接腳以及該第二電路板之第二接腳連接固定座的情形;第4圖係顯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交叉式傳輸模組。
參照第1圖,其係顯示本發明實施例之交叉式傳輸模組1,包括一第一電路板10、一第二電路板20、一第一定位結構30、一第二定位結構40、一固定座70以及一外框90。第一電路板10包括一第一天線15。第二電路板20包括一第一第二天線25。該第二電路板20以交叉的方式結合該第一電路板10,該第一電路板10以及該第二電路板20之間形成一第一V形凹槽81以及一第二V形凹槽82,該第一V形凹槽81相反於該第二V形凹槽82。第一定位結構30置於該第一V形凹槽81,並連接該第一電路板10以及該第二電路板20。第二定位結構40置於該第二V形凹槽82,並連接該第一電路板10以及該第二電路板20。該第一定位結構30以及該第二定位結構40被固定於該固定座70之上。固定座70設於外框90之上。
在一實施例中,該第一電路板10與該第二電路板20相垂直。
該第一電路板10包括一第一表面11以及一第二表面12,該第一表面11相反於該第二表面12,該第二電路板20包括一第三表面21以及一第四表面22,該第三表面21相反於該第四表面22,該第一V形凹槽81的壁面包括至少一部份之該第一表面11以及至少一部份之該第三表面21,該第二V形凹槽82的壁面包括至少一部份之該第二表面12以及至少一部份之該第 四表面22。
該第一定位結構30抵接該第一表面11以及該第三 表面21,該第二定位結構40抵接該第二表面12以及該第四表面22。
該第一電路板10包括一第一定位部13以及一第二 定位部14,該第二電路板包括一第三定位部23以及一第四定位部24,該第一定位結構30包括一第一結合部33以及一第二結合部34,該第二定位結構40包括一第三結合部43以及一第四結合部44,該第一結合部33連接該第一定位部13,該第二結合部34連接該第三定位部23,該第三結合部43連接該第二定位部14,該第四結合部44連接該第四定位部24。
在此實施例中,該第一定位部13、該第二定位部 14、該第三定位部23以及該第四定位部24為通孔。該第一結合部33、該第二結合部34、該第三結合部43以及該第四結合部44為凸出結構。
該第一定位結構30包括一第一直立部31以及一第 一基部32,該第一直立部31連接該第一基部32。該第二定位結構40包括一第二直立部41以及一第二基部42,該第二直立部41連接該第二基部42,該第一結合部33以及該第二結合部34形成於該第一直立部31,該第三結合部43以及該第四結合部44形成於該第二直立部41。在一實施例中,該第一直立部31垂直於該第一基部32,該第二直立部41垂直於該第二基部42。
在此實施例中,該第一直立部31與該第一V形凹槽81相配合,該第二直立部41與該第二V形凹槽82相配合。藉此, 該第一直立部31以及該第二直立部41可以約束該第一電路板10以及第二電路板20在X-Y平面上的移動。另外,由於該第一結合部33連接該第一定位部13,該第二結合部34連接該第三定位部23,該第三結合部43連接該第二定位部14,該第四結合部44連接該第四定位部24,因此,該第一電路板10以及第二電路板20在Z方向上的移動也受到該第一定位結構30以及該第二定位結構40的約束。
該第一直立部31以及該第二直立部41均為V形結 構。然而,上述揭露並未限制本發明。參照第2A圖,在一變形例之中,該第一直立部31’以及該第二直立部可以為U形結構。 參照第2B圖,在另一變形例之中,該第一直立部31”以及該第二直立部可以為半圓桶形結構。
該第一定位結構30更包括一第一墊片37,該第二 定位結構40更包括一第二墊片47,該第一墊片37設於該第一直立部31之上並接觸該第一表面11以及該第三表面21,該第二墊片47設於該第二直立部41之上並接觸該第二表面12以及該第四表面22。
在此實施例中,該固定座70為反射罩。該第一定 位結構30以及該第二定位結構40係透過螺栓91,以螺絲鎖固的方式固定於該固定座70之上。由於該第一電路板10以及第二電路板20在X、Y、Z方向上的移動均受到該第一定位結構30以及該第二定位結構40的約束,因此將該第一定位結構30以及該第二定位結構40鎖附於該固定座70之上,可簡單有效的將該第一電路板10以及第二電路板20固定於固定座(反射罩)70之上。如 此相較於習知技術,可減少工時,提供良好的可靠度,從而降低生產成本。
參照第3圖,在此實施例中,該第一電路板10更包 括第一接腳16,該第二電路板20更包括第二接腳26,該固定座70包括一第一定位孔71以及一第二定位孔72,該第一接腳16插入該第一定位孔71,該第二接腳26插入該第二定位孔72,該第一接腳16以及該第二接腳26係透過焊接的方式連結該固定座70,藉此提供接地的效果。
在上述實施例中,主要以兩個定位結構(第一定位 結構以及一第二定位結構40)的設計對電路板進行固定。然,上述揭露並未限制本發明,例如,參照第4圖,在一實施例中,交叉式傳輸模組可更包括一第三定位結構50以及一第四定位結構60,其中,該第一電路板10以及該第二電路板20之間更形成一第三V形凹槽83以及一第四V形凹槽84,該第三V形凹槽83相反於該第四V形凹槽84,該第三V形凹槽83並與該第一V形凹槽81相鄰,該第三定位結構50置於該第三V形凹槽83,並連接該第一電路板10以及該第二電路板20,該第四定位結構60置於該第四V形凹槽84,並連接該第一電路板10以及該第二電路板20,其中,該第三定位結構50以及該第四定位結構60被固定於該固定座70之上。
雖然本發明已以具體之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項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仍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交叉式傳輸模組
10‧‧‧第一電路板
11‧‧‧第一表面
12‧‧‧第二表面
13‧‧‧第一定位部
14‧‧‧第二定位部
15‧‧‧第一天線
20‧‧‧第二電路板
21‧‧‧第三表面
22‧‧‧第四表面
23‧‧‧第三定位部
24‧‧‧第四定位部
25‧‧‧第二天線
30‧‧‧第一定位結構
31‧‧‧第一直立部
32‧‧‧第一基部
33‧‧‧第一結合部
34‧‧‧第二結合部
37‧‧‧第一墊片
40‧‧‧第二定位結構
41‧‧‧第二直立部
42‧‧‧第二基部
43‧‧‧第三結合部
44‧‧‧第四結合部
47‧‧‧第二墊片
70‧‧‧固定座
81‧‧‧第一V形凹槽
82‧‧‧第二V形凹槽
90‧‧‧外框
91‧‧‧螺栓

Claims (15)

  1. 一種交叉式傳輸模組,包括:一第一電路板,包括一第一天線;一第二電路板,包括一第二天線,其中,該第二電路板以交叉的方式結合該第一電路板,該第一電路板以及該第二電路板之間形成一第一V形凹槽以及一第二V形凹槽,該第一V形凹槽相反於該第二V形凹槽;一第一定位結構,置於該第一V形凹槽,並連接該第一電路板以及該第二電路板;一第二定位結構,置於該第二V形凹槽,並連接該第一電路板以及該第二電路板;以及一固定座,其中,該第一定位結構以及該第二定位結構被固定於該固定座之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交叉式傳輸模組,其中,該第一電路板包括一第一表面以及一第二表面,該第一表面相反於該第二表面,該第二電路板包括一第三表面以及一第四表面,該第三表面相反於該第四表面,該第一V形凹槽的壁面包括至少一部份之該第一表面以及至少一部份之該第三表面,該第二V形凹槽的壁面包括至少一部份之該第二表面以及至少一部份之該第四表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交叉式傳輸模組,其中,該第一定位結構抵接該第一表面以及該第三表面,該第二定位結構抵接該第二表面以及該第四表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交叉式傳輸模組,其中,該 第一電路板包括一第一定位部以及一第二定位部,該第二電路板包括一第三定位部以及一第四定位部,該第一定位結構包括一第一結合部以及一第二結合部,該第二定位結構包括一第三結合部以及一第四結合部,該第一結合部連接該第一定位部,該第二結合部連接該第三定位部,該第三結合部連接該第二定位部,該第四結合部連接該第四定位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交叉式傳輸模組,其中,該第一定位部、該第二定位部、該第三定位部以及該第四定位部為通孔,該第一結合部、該第二結合部、該第三結合部以及該第四結合部為凸出結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交叉式傳輸模組,其中,該第一定位結構包括一第一直立部以及一第一基部,該第一直立部連接該第一基部,該第二定位結構包括一第二直立部以及一第二基部,該第二直立部連接該第二基部,該第一結合部以及該第二結合部形成於該第一直立部,該第三結合部以及該第四結合部形成於該第二直立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交叉式傳輸模組,其中,該第一直立部與該第一V形凹槽相配合,該第二直立部與該第二V形凹槽相配合。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交叉式傳輸模組,其中,該第一直立部以及該第二直立部均為V形結構。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交叉式傳輸模組,其中, 該第一直立部以及該第二直立部均為U形結構。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交叉式傳輸模組,其中,該第一直立部以及該第二直立部均為半圓桶形結構。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交叉式傳輸模組,其中,該第一定位結構更包括至少一第一墊片,該第二定位結構更包括至少一第二墊片,該第一墊片設於該第一直立部之上並接觸該第一表面以及該第三表面,該第二墊片設於該第二直立部之上並接觸該第二表面以及該第四表面。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交叉式傳輸模組,其中,該第一定位結構以及該第二定位結構係以螺絲鎖固的方式固定於該固定座之上。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交叉式傳輸模組,其中,該固定座為反射罩。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交叉式傳輸模組,其中,該第一電路板更包括一第一接腳,該第二電路板更包括一第二接腳,該固定座包括一第一定位孔以及一第二定位孔,該第一接腳插入該第一定位孔,該第二接腳插入該第二定位孔,該第一接腳以及該第二接腳係透過焊接的方式連結該固定座。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交叉式傳輸模組,其更包括一第三定位結構以及一第四定位結構,其中,該第一電路板以及該第二電路板之間更形成一第三V形凹槽以及一第四V形凹槽,該第三V形凹槽相反於該第四V形凹 槽,該第三V形凹槽並與該第一V形凹槽相鄰,該第三定位結構置於該第三V形凹槽,並連接該第一電路板以及該第二電路板,該第四定位結構置於該第四V形凹槽,並連接該第一電路板以及該第二電路板,其中,該第三定位結構以及該第四定位結構被固定於該固定座之上。
TW102129243A 2013-08-15 2013-08-15 交叉式傳輸模組 TWI4978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29243A TWI497815B (zh) 2013-08-15 2013-08-15 交叉式傳輸模組
US14/206,213 US8896491B1 (en) 2013-08-15 2014-03-12 Cross-type transmission modu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29243A TWI497815B (zh) 2013-08-15 2013-08-15 交叉式傳輸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7259A TW201507259A (zh) 2015-02-16
TWI497815B true TWI497815B (zh) 2015-08-21

Family

ID=519017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29243A TWI497815B (zh) 2013-08-15 2013-08-15 交叉式傳輸模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896491B1 (zh)
TW (1) TWI49781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52444B (zh) * 2015-04-07 2016-10-01 啟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天線裝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81298B1 (en) * 1999-08-19 2001-01-30 Ems Technologies Canada, Ltd. Top-fed quadrafilar helical antenna
US6329954B1 (en) * 2000-04-14 2001-12-11 Receptec L.L.C. Dual-antenna system for single-frequency band
TW200707867A (en) * 2005-05-03 2007-02-1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Telecommunications module and methods of using and making same
TWI339458B (en) * 2007-10-11 2011-03-21 Tatung Co Dual band antenna
US7940227B2 (en) * 2008-12-31 2011-05-10 Zyxel Communications Corp. Passive wireless transmit and receive termina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86536A (en) * 1985-08-15 1987-08-11 Canadian Marconi Company Crossed-drooping dipole antenna
US6982680B2 (en) * 2003-07-08 2006-01-03 Ems Technologies, Inc. Antenna tower and support structure therefor
US7280082B2 (en) * 2003-10-10 2007-10-09 Cisco Technology, Inc. Antenna array with vane-supported elements
KR101080459B1 (ko) * 2007-04-27 2011-11-04 닛본 덴끼 가부시끼가이샤 섹터 안테나
WO2009048815A1 (en) * 2007-10-07 2009-04-16 Craig Carroll Safety cap and container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81298B1 (en) * 1999-08-19 2001-01-30 Ems Technologies Canada, Ltd. Top-fed quadrafilar helical antenna
US6329954B1 (en) * 2000-04-14 2001-12-11 Receptec L.L.C. Dual-antenna system for single-frequency band
TW200707867A (en) * 2005-05-03 2007-02-1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Telecommunications module and methods of using and making same
TWI339458B (en) * 2007-10-11 2011-03-21 Tatung Co Dual band antenna
US7940227B2 (en) * 2008-12-31 2011-05-10 Zyxel Communications Corp. Passive wireless transmit and receive termina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7259A (zh) 2015-02-16
US8896491B1 (en) 2014-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04088B2 (en) Circuit board connector
TW201526406A (zh) 連接器
CN104347965B (zh) 端子台的螺母压入保持构造
JP2010087044A (ja) 電子機器
US11381014B2 (en) Electrical contact having two side-by-side parts with joined bottom ends thereof
US20180027645A1 (en) Substrate unit
WO2019179448A1 (zh) 一种光模块
TWI497815B (zh) 交叉式傳輸模組
JP2010086071A (ja) 電子機器
TWI514662B (zh) 交叉式傳輸模組及其組合方法
US766600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fastening device
US20120227938A1 (en) Heat sink apparatus
CN104377420B (zh) 交叉式传输模块
US20130170146A1 (en) Memory assembly
JP4869419B2 (ja) 電子機器
CN207883934U (zh) 连接器
JP2014236564A (ja) バスバー
CN204145963U (zh) 扣持件及具有该扣持件的电子装置组件
CN207602841U (zh) 一种带支架的usb连接器插座
US20130062111A1 (en) Stacked substrate module
CN109980383A (zh) Usb插座及usb插座安装结构
CN222191154U (zh) 一种接地件及接地组件
TWI714251B (zh) 固定結構
TW201300677A (zh) 光源組件
JP2014056973A (ja) 回路基板の接続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