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I466693B - 用於製備礦化促進膜之組成物及具有該膜之植體及其製法 - Google Patents

用於製備礦化促進膜之組成物及具有該膜之植體及其製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66693B
TWI466693B TW101137650A TW101137650A TWI466693B TW I466693 B TWI466693 B TW I466693B TW 101137650 A TW101137650 A TW 101137650A TW 101137650 A TW101137650 A TW 101137650A TW I466693 B TWI466693 B TW I46669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ineralization
composition
implant
promoting film
bm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76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14512A (zh
Inventor
Wei Bor Tsai
Chih Yuan Chien
Original Assignee
Univ Nat Taiwa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v Nat Taiwan filed Critical Univ Nat Taiwan
Priority to TW1011376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66693B/zh
Publication of TW2014145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145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666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66693B/zh

Links

Landscapes

  • Materials For Medical Uses (AREA)

Description

用於製備礦化促進膜之組成物及具有該膜之植體及其製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於在植體上形成薄膜之組成物及該薄膜之植體的製法,更詳而言之,係關於一種用於製備礦化促進膜之組成物及該具礦化促進膜之植體的製法。
通常在臨床醫學常使用的植骨方式包括自體移植、異體移植、異種移植或人工骨移植等方式。異種移植之植體材料大多自牛、豬等其他動物等身上取得,常引發排斥現象或防疫問題。異體移植之植體材料亦可由捐贈者、屍體或其他病患身上取得,由於取骨過程疼痛捐贈者較少,其他來源之植體品質無法預測且有防疫上之漏洞。自體移植雖然效果較好,但其術後會有疼痛、自體骨量不足甚至是取骨處感染等問題。因此,近幾年來多使用由人工合成生醫植入材料進行人工骨移植,是種生醫植入材料具有取得容易、品質穩定、使用便利等優點。
早期生醫植入材料常使用耐衝擊性、拉伸強度較高、高韌性與抗磨耗性的鐵、金、銀、白金等材料作為植入材料,製成植體後直接植入體內。但這類植體與生物相容性較差,不但無法與骨組織鍵結,還可能破壞正常骨骼結構,長期植入更會產生過敏及發炎反應。因此近幾年來接使用生物相容性較佳,骨組織可貼附之鈦金屬作為生醫植入材料。
隨著醫學蓬勃發展,對生醫植入材料之品質,除了不 致癌、無毒性及生物相容性之要求外,更要求植入材料需含有生物活性,如促進或引導骨生長等。因此,近幾年來多以生物活性玻璃、陶瓷或生物陶瓷作為生物植入材料。但其卻有衝擊拉伸強度較低、機械可靠性不佳及加工不易等缺點。
因此,研究學者研發以電泳澆注成型、離子噴塗(plasma spray)或脈衝雷射蒸鍍等方式,將陶瓷或生物陶瓷顆粒噴塗於不同材質之植體上。然而,以電泳澆注成型法成型的膜厚度不易控制,且陶瓷顆粒在漿料中移動速率緩慢,因此製程時間較長。又,以離子噴塗或脈衝雷射蒸鍍等方式製得之膜厚度雖然易於控制,但其製程需在高溫環境下進行,而高溫常會導致使陶瓷顆粒的晶度下降,降低其機械可靠性。
因此,開發一種可透過簡單製程兼得具良好生物相容性、強度可靠性佳及具生物活性之植體,已為各界研究之目標。
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製備礦化促進膜之組成物,包括:液態介質;具式(I)之化合物,於該液態介質中之含量為0.1至10 mg/mL,其中,n獨立表示為1至8之整數;以及礦化促進劑,於該液態介質中之含量為0.01至10 mg/mL。
本發明之組成物中所使用的液態介質,並無特別限制,能使具式(I)之化合物及礦化促進劑充份混合、均勻分散即可。
該組成物中含有礦化促進劑,具有促進間質細胞分化為成骨細胞之能力或可促進成骨細胞之礦化作用。該具式(I)之化合物具有較佳之生物相容性,有助於骨細胞貼附及生長,於一實施例中,該具上式(I)之化合物係多巴胺。
本發明復揭露一種具礦化促進膜之植體的製法,係將本體浸沒於上述組成物中,以獲得具礦化促進膜之植體。具體而言,本發明之具礦化促進膜之植體的製法,係利用上述組成物中之具式(I)之化合物自我進行交聯聚合反應形成交聯物,該交聯物中埋有或含有礦化促進劑。經浸沒該本體,該本體上係形成有含有該礦化促進劑之礦化促進膜,俾將該礦化促進劑固定於該本體之表面上。
本發明之方法係將於液態介質中加入具式(I)之化合物使其於該液態介質中之含量為0.1至10 mg/mL,並加入礦化促進劑使其於該液態介質中之含量為0.01至10 mg/mL,混合均勻以得到組成物,將本體浸沒於該組成物中,爰於本體表面形成具有礦化促進劑之礦化促進膜。
於一具體實施例中,該組成物中復可包括活化劑,其 最後在組成物中的濃度為0.001至1.0 M。本發明之組成物中之活化劑係用於加快具式(I)之化合物之自我進行交聯反應之反應速率,使該礦化促進膜快速形成於本體之表面。
本發明復提供一種具礦化促進膜之植體,係包括:本體;以及礦化促進膜,係形成於該本體表面,其中,該礦化促進膜包括經該具式(I)之化合物聚合形成之交聯物及礦化促進劑。
僅需將本體浸沒於上述組成物中,不需藉由複雜之製程步驟及條件,即可得到具礦化促進膜之植體,由於該礦化促進膜係形成於該本體表面,且該具式(I)之化合物聚合形成之交聯物可提供良好生物相容性,因此也可選擇金屬作為本體材料,以提升強度可靠性佳,礦化促進劑之生物活性則可促進或引導骨生長,應用上極為便利。
以下係藉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發明之實施方式,熟習此技藝之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示之內容輕易地瞭解本發明之優點及功效。本發明亦可藉由其它不同之實施方式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亦可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悖離本發明所揭示之精神下賦予不同之修飾與變更。
本文所使用之術語「礦化」,係意指,但非限於,促進骨引導作用(osteoconduction)及骨誘導作用(osteoinduction)。
本文所使用之術語「礦化促進」之涵意包括,但非限於,提供鷹架(scaffold)以供骨前質細胞(osteoprogenitor cells)貼附於其上俾增殖及分化為成骨細胞(osteoblast)、誘導間質細胞(mesenchymal cell)分化為骨前質細胞、促進成骨細胞分泌硬骨基質、促進成骨細胞的礦質化作用(mineralization)。
本發明之具礦化促進膜之植體主要係應用於骨腫瘤切除後、意外骨折、骨缺損或植牙等。傳統上多直接使用金屬作為植體,其雖可作為骨細胞貼附之良好支架,但卻無法促進成骨細胞的礦質化作用,對於修補骨缺損之臨床醫學上的應用明顯不足。
本發明提供之用於製備礦化促進膜之組成物包括液態介質、具式(I)之化合物以及礦化促進劑。於實施例中,該化合物於該液態介質中之含量為0.1至10 mg/mL;礦化促進劑於該液態介質中之含量為0.01至10 mg/mL。式(I),其中,n獨立表示為1至8 之整數。
於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之組成物復包括活化劑,其中,以該組成物體積計,該活化劑最後在組成物中的濃度為0.001至1.0 M。
該具式(I)之化合物之實例包括,但不限制於:多巴胺。
該液態介質之實例包括,但不限制於:水、緩衝溶液。於較佳實施例中,所使用之緩衝溶液包括,但不限制於:三(羥甲基)氨基甲烷-鹽酸(tris(hydroxymethyl)aminomethane,Tris(base))緩衝溶液、磷酸鹽緩衝溶液(phosphate buffer)或三(羥甲基)氨基甲烷鹽酸鹽(tris-(hydroxymethyl)aminomethane hydrochloride,Tris-HCl)緩衝溶液。
該礦化促進劑之實例包括,但不限制於:粉體或誘導性蛋白。本發明之組成物中,所使用之粉體係包括複數顆粒,且各該顆粒之長、寬、高中任一者之尺寸係介於0.01至1000微米。較佳係介於0.05至0.3微米。
於一實施例中,該粉體包括,但不限制於:含磷粉體或含鈣粉體。於又一實施例中,該粉體包括鈣及磷,例如磷酸鈣鹽。又於一具體實施例中,該粉體包括,但不限制於選自氧矽磷灰石、多孔性氫氧基磷灰石、磷酸三鈣(Tri-calcium phosphate)、氫氧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及羥基磷灰石鈣(CaHA)所組成群組的至少一者。於一實施例中,所使用之粉體為氫氧基磷灰石(HA)。
本發明之組成物中,所使用之誘導性蛋白包括,但不限制於:選自纖維黏連蛋白(fibronectin)、層黏連蛋白(laminin)、骨誘導性蛋白及生長因子所組成群組的至少一者。於較佳實施例中,所使用之骨誘導性蛋白包括,但不限制於:骨誘導蛋白(BMPs)。更佳為BMP-2、成骨素 (osteogenin)(BMP-3)、BMP-4、BMP-5、BMP-6、BMP-7(骨蛋白-1(osteogenic protein-1))或BMP-8(骨蛋白-1)。
所使用之活化劑係氧化劑或鹼。通常,只要可加快具式(I)之化合物之交聯反應速率之氧化劑或鹼都可使用,而無特別限制。舉例而言,鹼可為氫氧化鈉或磷酸鹽(phosphate)或三羥甲基氨基甲烷(Tris(base))等有機或無機鹼;氧化劑可為高碘酸鈉(NaIO4 )、次氯酸(HClO)、氯酸鉀(KClO3 )、高錳酸鉀(KMnO4 )、重鉻酸鉀(K2 Cr2 O7 )等。
本發明之具礦化促進膜之植體之製法,係將本體浸沒於本發明組成物中,以於該本體上形成含有該礦化促進劑之礦化促進膜,其中,該礦化促進膜包括經該具式(I)之化合物聚合形成之交聯物及該礦化促進劑。
通常,該組成物之pH值係控制在介於7至14,較佳為pH值介於8至9.5,是以,該組成物中係可含有鹼。此外,該液態介質通常為緩衝溶液(如,Tris(base)緩衝溶液、磷酸鹽緩衝溶液等),以避免pH值大幅變動。除了使用鹼控制pH值以加速具式(I)之化合物之交聯反應速率外,亦可單獨添加氧化劑。
本發明所使用之本體材質係包括,但不限制於金屬、陶瓷或聚合物。本體具體之實例包括鈦、鋁、金或白金,並以鈦金屬為佳。亦可使用馬來膠或鈣磷系骨水泥作為植體。
另一方面,浸沒該本體的時間並無特別的限制,通常為1分鐘至8小時,更佳為20分鐘至8小時。而所得之礦 化促進膜之厚度為0.005至0.1微米。
根據前述之製法,本發明復提供一種具礦化促進膜之植體,係包括:本體;以及礦化促進膜,係形成於該本體表面,其中,該礦化促進膜包括經該具式(I)之化合物聚合形成之交聯物及礦化促進劑,其中,n獨立表示為1至8之整數。
以下係藉由特定之具體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發明之實施方式,熟習此技藝之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示之內容瞭解本發明之其他優點與功效。本發明之實施例如下所示,但本發明並不限於這些實施例。
本發明之實施例所使用之細胞培養基,係包括:含有10%(v/v)胎牛血清(JRH Biosciences公司)、2 mg/mL NaHCO3 、0.5%(v/v)抗黴菌劑(fungizone)(GIBCO® 公司)、0.25%(v/v)健大黴素(gentamycin)(GIBCO® 公司)、0.679%(v/v)β-巰基乙醇以及最低必需培養基(alpha minimum essential medium,MEM)(HyClone公司)。
本發明之實施例所使用之成骨細胞培養基,除上述細胞培養基之成份外,復包括1 mM之甘油磷酸鈉、0.1μM之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50 μg/mL之抗壞血酸(L-ascorbate)。
本發明之數據係經統計後之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呈現。在不同群組間之差異係採用學生T檢定法分析,其中,p ≦0.05表示不同群組間具有差異,p ≦0.001表示不同群組間具有顯著差異。所有統計及分析係使用GraphPad Instat 3.0軟體(GraphPad Software公司)進行數據處理。於本發明圖示中之「*」係表示不同群組間之差異性,舉例而言,「*」表示不同群組間具有差異,「**」表示不同群組間具有顯著差異,「***」表示不同群組間具有極顯著差異。
實施例1 鈦合金本體上形成有氫氧基磷灰石礦化促進膜之植體
將直徑6 mm、厚度為3 mm之鈦合金(Ti-6Al-4V)圓盤浸泡於1M HCl,並以去離子水沖滌後,浸沒於70 v/v%異丙醇,再以超音波震盪30分鐘,以去除汙漬。將氫氧基磷灰石奈米顆粒(HAp)(以共沉澱法製得)懸浮於0.02 w/w%之聚丙烯酸水溶液(Mw 2000Da)中,形成懸浮有2 mg/mL氫氧基磷灰石之懸浮液。接著,將多巴胺鹽酸鹽(Sigma-Aldrich公司)溶於pH值為8.5之10 mM Tris(base)緩衝溶液中(下稱多巴胺緩衝液),並調整多巴胺鹽酸鹽之濃度至2 mg/mL。接著,於室溫下等體積混合多巴胺緩衝液及氫氧基磷灰石懸浮液得到多巴胺/氫氧基磷灰石組成物,於該組成物中多巴胺的含量為1 mg/mL,氫氧基磷灰石的含量為1 mg/mL。
將該鈦合金圓盤浸沒於配製完之多巴胺/氫氧基磷灰石組成物中。20分鐘後,倒掉該多巴胺/氫氧基磷灰石組成物,並以去離子水沖洗該鈦合金圓盤,風乾後即得實施例1之具有礦化促進膜之植體。
實施例2鈦合金本體上形成有BMP-2蛋白質礦化促進膜之植體
將直徑6 mm、厚度為3 mm之鈦合金(Ti-6Al-4V)圓盤浸泡於1M HCl,並以去離子水沖滌後,浸沒於70 v/v%異丙醇,再以超音波震盪30分鐘,以去除汙漬。將重組的BMP-2蛋白質溶解/懸浮於0.1 v/v%之醋酸水溶液中,形成1 mg/mL之BMP-2蛋白質溶液/懸浮液。將多巴胺鹽酸鹽(Sigma-Aldrich公司)溶於pH值為8.5之10 mM Tris(base)緩衝溶液中(下稱多巴胺緩衝液),並調整濃度至1 mg/mL。接著,於室溫下在1 mL多巴胺緩衝液中加入10 μLBMP-2蛋白質溶液/懸浮液得到多巴胺/BMP-2蛋白質組成物,於該組成物中多巴胺含量為1 mg/mL以及BMP-2蛋白質之含量為0.01 mg/mL。
緊接著,將鈦合金圓盤,浸沒於該多巴胺/BMP-2蛋白質組成物中。60分鐘後,倒掉該多巴胺/BMP-2蛋白質組成物,並以PBS沖洗該鈦合金圓盤,風乾後即得實施例2之具有礦化促進膜之植體。
比較例1 鈦合金植體
將直徑6 mm、厚度為3 mm之鈦合金(Ti-6Al-4V)圓盤浸泡於1M HCl,並以去離子水沖滌後,浸沒於70 v/v%異丙醇,再以超音波震盪30分鐘,以去除汙漬。
比較例2 鈦合金本體上形成有多巴胺膜之植體
將直徑6 mm、厚度為3 mm之鈦合金(Ti-6Al-4V)圓盤浸泡於1M HCl,並以去離子水沖滌後,浸沒於70 v/v%異丙醇,再以超音波震盪30分鐘,以去除汙漬。接著,於室溫下在1 mL多巴胺緩衝液加入10 μL Tris(base)緩衝溶液(Sigma-Aldrich公司),俾得到多巴胺組成物,其多巴胺濃度為1mg/mL。接著,將鈦合金圓盤,浸沒於該多巴胺組成物中。60分鐘後,倒掉該多巴胺組成物,並以去離子水沖洗該鈦合金圓盤,風乾後即得比較例2之具有多巴胺膜之植體。
測試例1 成骨細胞之貼附
於進行細胞實驗前,將由比較例1、2及實施例1之具有礦化促進膜之植體浸沒於70 v/v%乙醇滅菌,並以PBS沖洗。
將具有礦化促進膜之植體浸沒於成骨細胞培養基,並接種母代大鼠之成骨細胞(篩選自新生鼠之顱骨),接種後細胞濃度為每平方公分2×104 ,接著將成骨細胞培養基置入於37℃通有5% CO2 之培養箱中培養,並每3天更換一次培養基。
於培養第1、7天後,移除培養基並以PBS沖洗2次,以0.5%Triton X-100(v/v)處理30分鐘溶解貼附於燒瓶上之細胞,以乳酸脫氫酶試劑法(lactate dehydrogenase method)測量細胞數量。比較例1、2及實施例1之具有礦 化促進膜之植體,對細胞貼附生長之影響結果顯示於第1圖。
請參閱第1圖,係母代大鼠之成骨細胞於不同植體上貼附生長之結果。
第1圖中,空白方塊係指將母代大鼠之成骨細胞接種於鈦金屬植體表面(不具有多巴胺及礦化促進膜)上後,所培養之細胞數平均值及標準差;網狀方塊係指將母代大鼠之成骨細胞接種於具有多巴胺膜之鈦金屬植體上後,所培養之細胞數平均值及標準差;斜紋方塊係指將母代大鼠之成骨細胞接種於實施例1之具有礦化促進膜之植體上後,所培養之細胞數平均值及標準差。
如第1圖所示,培養至第7天時單純以鈦金屬作為植體(空白方塊)所測得之細胞數為3.05×104 ,於具有多巴胺膜之鈦金屬植體或本發明之實施例1之具礦化促進膜之植體上培養之細胞數約為4.60×104 。據此可知,相較於單純以鈦金屬作為植體測得之細胞數,實施例1之具礦化促進膜之植體具有極顯著差異(***),確實可促進母代大鼠之成骨細胞貼附生長,且礦化促進膜中含有氫氧基磷灰石奈米顆粒不會影響該細胞貼附生長。
測試例2 成骨細胞之礦化
於進行細胞實驗前,將由比較例1、2及實施例1之具有礦化促進膜之植體浸沒於70 v/v%乙醇滅菌,並以PBS沖洗。
將具有礦化促進膜之植體係浸沒於細胞培養基中,並將母代大鼠之成骨細胞接種於該具有礦化促進膜之植體上培養3天,接著以成骨細胞培養基培養,並每天更換L-抗壞血酸(50 μg/mL),培養至第14天時,於4℃以0.6 N HCl溶液萃取貼附之細胞,以獲得母代大鼠之成骨細胞進行礦化作用所沉積的鈣。萃取出的鈣含量以鈣檢測套組(Diagnostic Chemicals Limited公司)定量。鈣濃度測定結果顯示於第2圖。
請參閱第2圖,係顯示母代大鼠之成骨細胞於不同植體上行礦化作用產生之鈣含量。由第2圖可知,培養在本發明實施例1製得之具有礦化促進膜之植體(斜紋方塊)上之成骨細胞其所產生之鈣含量相較於單純以鈦金屬作為植體(空白方塊)所培養之母代大鼠之成骨細胞(119 nmol)及具有多巴胺膜之鈦金屬植體(網狀方塊)上培養之母代大鼠之成骨細胞的3.47倍及1.84倍,本發明實施例2之具有礦化促進膜之植體具有極顯著差異(***),故本發明具礦化促進膜之植體實具有促進礦化作用之效果。
測試例3 幹細胞骨誘導分化
BMP-2蛋白質應可誘導幹細胞分化為骨母細胞,因此本測試例分為:添加成骨細胞培養基及無添加成骨細胞培養基兩組進行礦化作用之比較。
於進行細胞實驗前,將由比較例1、2及實施例2之具有礦化促進膜之植體浸沒於70 v/v%乙醇滅菌,並以PBS 沖洗。
添加成骨細胞培養基之處理組
將具有礦化促進膜之植體係浸沒於細胞培養基中,並將幹細胞細胞株接種於具有礦化促進膜之植體上培養1天,接著以成骨細胞培養基培養,並每天更換L-抗壞血酸(50 μg/mL),培養至第7天時,以於4℃以0.6 N HCl溶液萃取貼附之細胞,以獲得由幹細胞所分化之成骨細胞進行礦化作用所沉積的鈣。萃取出的鈣含量以鈣檢測套組(Diagnostic Chemicals Limited公司)定量。鈣濃度測定結果顯示於第3圖。
無添加成骨細胞培養基
將具有礦化促進膜之植體係浸沒於細胞培養基中,並將幹細胞細胞株接種於具有礦化促進膜之植體上培養,培養至第8天時,於4℃以0.6 N HCl溶液萃取貼附之細胞,以獲得由幹細胞所分化之成骨細胞進行礦化作用所沉積的鈣。萃取出的鈣含量以鈣檢測套組(Diagnostic Chemicals Limited公司)定量。鈣濃度測定結果顯示於第3圖。
請參閱第3圖,係顯示幹細胞細胞株於不同植體上行礦化作用產生之鈣含量。於第3圖中,靠圖左之空白方塊係指將幹細胞細胞株接種於有更換成骨細胞培養基之鈦金屬植體表面上後,由幹細胞所分化之成骨細胞所產生之鈣含量平均值及標準差;網狀方塊係指將幹細胞細胞株接種於有更換成骨細胞培養基之具有多巴胺膜的鈦金屬植體上後,由幹細胞所分化之成骨細胞所產生之鈣含量平均值及 標準差;斜紋方塊係指將幹細胞細胞株接種於有更換成骨細胞培養基之實施例2之具有礦化促進膜之植體上後,由幹細胞所分化之成骨細胞所產生之鈣含量平均值及標準差;靠圖右方之空白方塊係指將幹細胞細胞株接種於細胞培養基(意即,培養第1天後未將細胞培養基更換為成骨細胞培養基)之鈦金屬植體表面上後,由幹細胞所分化之成骨細胞所產生之鈣含量平均值及標準差;網狀方塊係指將幹細胞細胞株接種於細胞培養基之具有多巴胺膜的鈦金屬植體上後,由幹細胞所分化之成骨細胞所產生之鈣含量平均值及標準差;斜紋方塊係指將幹細胞細胞株接種於細胞培養基之實施例2的具有礦化促進膜之植體上後,由幹細胞所分化之成骨細胞所產生之鈣含量平均值及標準差。
如第3圖所示,培養於有更換成骨細胞培養基培養(Osteogenic culture)之條件下,相較於單純以鈦金屬(白色方塊)作為植體之成骨細胞所產生之鈣含量(約130 nmol)或多巴胺修飾鈦金屬(網狀方塊)作為植體之成骨細胞所產生之鈣含量(約160 nmol),本發明實施例2製得的具有礦化促進膜之植體(斜紋方塊)上之成骨細胞其所產生之鈣含量較高(約240 nmol)。
在未更換成骨細胞培養基培養之條件下(normal culture),培養於單純以鈦金屬作為植體(白色方塊)之幹細胞所分化之成骨細胞所產生之鈣含量約為10 nmol,而培養於以多巴胺修飾之鈦金屬植體(網狀方塊)之幹細胞所分化之成骨細胞所產生之鈣含量約為8 nmol。有鑑於此, 本發明實施例2之具有礦化促進膜之植體(斜紋方塊)上之幹細胞所分化之成骨細胞所沉積之鈣含量約為39nmol,明顯高出前兩者。於此可見,由於本發明之方法也可將骨誘導蛋白改植於表面,因此可誘導幹細胞進入骨細胞之趨勢,分化為成骨細胞進行礦化作用。故,本發明之礦化促進膜不僅能引導骨生長、促進礦化作用,更能誘導幹細胞分化為骨細胞,於醫學上之應用十分廣泛、便利。
上述實施例僅例示說明本發明之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於限制本發明。任何熟習此項技藝之人士均可在不違背本發明之精神及範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與改變。因此,本發明之權利保護範圍,應如後述之申請專利範圍所列。
第1圖係母代大鼠之成骨細胞於不同植體上貼附生長結果;第2圖係母代大鼠之成骨細胞於不同植體上行礦化作用產生之鈣含量;以及第3圖係幹細胞細胞株於不同植體上行礦化作用產生之鈣含量。

Claims (15)

  1. 一種用於製備礦化促進膜之組成物,包括:液態介質,係為水溶液;具式(I)之化合物,於該液態介質中之含量為0.1至10mg/mL,其中,n獨立表示為1至8之整數;以及 礦化促進劑,於該液態介質中該礦化促進劑之含量為0.01至10mg/mL,該礦化促進劑係為含磷粉體、含鈣粉體或誘導性蛋白,其中,該誘導性蛋白係選自由纖維黏連蛋白、層黏連蛋白、骨誘導性蛋白及生長因子所組成群組的至少一者。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組成物,復包括活化劑,其在該組成物中之濃度為0.001至1M。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組成物,其中,該具式(I)之化合物係多巴胺。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組成物,其中,該粉體係磷酸鈣鹽。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組成物,其中,該粉體係選自氧矽磷灰石、多孔性氫氧基磷灰石、磷酸三鈣、氫氧基磷灰石及羥基磷灰石鈣所組成群組的至少一 者。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組成物,其中,該粉體係包括複數顆粒,且各該顆粒之長、寬、高中任一者之尺寸係介於0.01至1000微米。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組成物,其中,該骨誘導性蛋白係骨誘導蛋白(BMPs)。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組成物,其中,該骨誘導蛋白係選自BMP-2、成骨素(BMP-3)、BMP-4、BMP-5、BMP-6、BMP-7或BMP-8。
  9. 一種具礦化促進膜之植體的製法,係包括:將本體浸沒於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組成物中,以於該本體上形成含有該礦化促進劑之礦化促進膜,其中,該礦化促進膜包括經該式(I)之化合物聚合形成之交聯物及該礦化促進劑。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具礦化促進膜之植體的製法,其中,該組成物的pH值係介於7至14。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具礦化促進膜之植體的製法,其中,該本體之材質包括金屬、陶瓷或聚合物。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具礦化促進膜之植體的製法,係浸沒該本體於該組成物1分鐘至8小時。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具礦化促進膜之植體的製法,該礦化促進膜之厚度為0.005至0.1微米。
  14. 一種具礦化促進膜之植體,係包括:本體;以及 礦化促進膜,係形成於該本體表面,其中,該礦化促進膜包括經該式(I)之化合物聚合形成之交聯物及礦化促進劑,其中,n獨立表示為1至8之整數 其中,該礦化促進劑係為含磷粉體、含鈣粉體或誘導性蛋白,其中,該誘導性蛋白係選自由纖維黏連蛋白、層黏連蛋白、骨誘導性蛋白及生長因子所組成群組的至少一者。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具礦化促進膜之植體,其中,該本體之材質包括金屬、陶瓷或聚合物。
TW101137650A 2012-10-12 2012-10-12 用於製備礦化促進膜之組成物及具有該膜之植體及其製法 TWI4666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37650A TWI466693B (zh) 2012-10-12 2012-10-12 用於製備礦化促進膜之組成物及具有該膜之植體及其製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37650A TWI466693B (zh) 2012-10-12 2012-10-12 用於製備礦化促進膜之組成物及具有該膜之植體及其製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4512A TW201414512A (zh) 2014-04-16
TWI466693B true TWI466693B (zh) 2015-01-01

Family

ID=527847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7650A TWI466693B (zh) 2012-10-12 2012-10-12 用於製備礦化促進膜之組成物及具有該膜之植體及其製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66693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510066A (ja) * 2008-01-24 2011-03-31 レメドー バイオメッド リミテッド 骨再生のためのエリスロポイエチンおよびフィブロネクチン組成物
CN102000658A (zh) * 2010-12-15 2011-04-06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聚多巴胺的生物功能化改性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510066A (ja) * 2008-01-24 2011-03-31 レメドー バイオメッド リミテッド 骨再生のためのエリスロポイエチンおよびフィブロネクチン組成物
CN102000658A (zh) * 2010-12-15 2011-04-06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聚多巴胺的生物功能化改性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4512A (zh) 2014-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Xu et al. Triple-functional polyetheretherketone surface with enhanced bacteriostasis and anti-inflammatory and osseointegrative properties for implant application
Lu et al.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calcium phosphate biomaterials for bone repair: A review
Chen et al. Polyhedral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incorporated gelatin hydrogel promotes angiogenesis during vascularized bone regeneration
Moisenovich et al. Tissue regeneration in vivo within recombinant spidroin 1 scaffolds
Chang et al. Influence of pore size of porous titanium fabricated by vacuum diffusion bonding of titanium meshes on cell penetration and bone ingrowth
Li et al. Pore size of 3D-printed polycaprolactone/polyethylene glycol/hydroxyapatite scaffolds affects bone regeneration by modulating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and the foreign body response
Westhauser et al. Favorable angiogenic properties of the borosilicate bioactive glass 0106-B1 result in enhanced in vivo osteoid formation compared to 45S5 Bioglass
Shi et al. 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 scaffolds modified by CBD-SDF-1α promote bone regeneration via recruiting endogenous stem cells
Liao et al. Bone regeneration using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in injectable thermo-gelling hydrogel scaffold containing platelet-rich plasma and biphasic calcium phosphate
Touri et al. Oxygen-releasing scaffolds for accelerated bone regeneration
Wang et al. 3D scaffolds of polycaprolactone/copper-doped bioactive glass: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with additive manufacturing and cellular assessments in a coculture of bone marrow stem cells and endothelial cells
TW200817019A (en) De novo forma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vascularized tissue from tissue progenitor cells and vascular progenitor cells
Wei et al. In vitro osteogenic induction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ith a decellularized matrix derived from human adipose stem cells and in vivo implantation for bone regeneration
Han et al. BMP2-encapsulated chitosan coatings on functionalized Ti surfaces and their performance in vitro and in vivo
Zhu et al. Engineering the surfaces of orthopedic implants with osteogenesis and antioxidants to enhance bone formation in vitro and in vivo
Nayef et al. A combinatorial approach towards achieving an injectable, self-contained, phosphate-releasing scaffold for promoting biomineralization in critical size bone defects
Liu et al. Magnesium ammonium phosphate composite cell-laden hydrogel promotes osteogenesis and angiogenesis in vitro
Lee et al. Biofabr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decellularized bone extracellular matrix for effective bone regeneration
Magri et al. Incorporation of collagen and PLGA in bioactive glass: in vivo biological evaluation
Macías et al. Cutting edge endogenous promoting and exogenous driven strategies for bone regeneration
Bressan et al.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s a tool for dental implant osseointegration: An experimental study in the dog
Wen et al. In vivo comparison of biomineralized scaffold-directed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embryonic an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Kim et al. Partially digested osteoblast cell line-derived extracellular matrix induces rapid mineralization and osteogenesis
Boos et al. Autologous serum improves bone formation in a primary stable silica-embedded nanohydroxyapatite bone substitute in combination with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rhBMP-2 in the sheep model
Peng et al. Osteoimmunomodulatory properties of a magnesium-doped phase-transited lysozyme coating on titan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