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42085B - 投影鏡頭和投影裝置 - Google Patents
投影鏡頭和投影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42085B TWI442085B TW100143589A TW100143589A TWI442085B TW I442085 B TWI442085 B TW I442085B TW 100143589 A TW100143589 A TW 100143589A TW 100143589 A TW100143589 A TW 100143589A TW I442085 B TWI442085 B TW I442085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projection
- group
- positive
- lens group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光學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大光圈及高成像品質的投影鏡頭和應用該投影鏡頭的投影裝置。
在眾多類型的顯示裝置中,投影裝置具有以較小的裝置體積投影出數倍於裝置表面積的大尺寸影像畫面的特性,因此在顯示領域中有著無法被取代的優勢。由於投影裝置是藉由投影鏡頭將光閥轉換的影像光束投射於螢幕上,因此影像畫面的品質深受投影鏡頭品質的影響。故投影鏡頭為投影裝置中一個關鍵的光學元件。
一般而言,投影鏡頭具有可變焦距的功能。利用投影鏡頭的變焦功能,投影裝置可達成縮放影像的功效。目前,投影裝置的主流是朝高亮度設計。達到高亮度的其中一種方式是令投影鏡頭採用大光圈的設計。然而,具變焦功能的投影鏡頭加工繁複且受限於較嚴苛的公差要求,故其較難以同時達到大光圈及高成像品質的特性。
舉例而言,美國專利US7253966、US7038857、US5936780、US7061688以及US6147812所揭露的F數值(F-number)都在2.4以上,即光圈較小的特性,故易產生光通量不足的問題。美國公開專利US2011/0205637揭露了一種變焦鏡頭,其包括兩個透鏡群,且使用至少一非球面透鏡。中華民國專利公告號第I274895號及中華民國專利公告號第556000號也揭露了包括至少兩個透鏡群的變焦鏡頭。此外,美國專利US6906867揭露了一多變焦群組的鏡頭,其包括了四個透鏡群。
本發明提供一種投影鏡頭,其具有大光圈和高成像品質。
本發明提供一種應用該投影鏡頭的投影裝置,其具有高亮度和高投影品質。
本發明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發明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投影鏡頭。投影鏡頭用以投射影像光束。投影鏡頭包括第一透鏡群以及第二透鏡群。第一透鏡群設置於影像側及物側之間且位於於影像光束的傳遞路徑上,具有負屈光度,其包括至少四片透鏡。第二透鏡群位於影像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且設置於第一透鏡群與物側之間。第二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度,第二透鏡群包括至少六片透鏡且包括至少一非球面透鏡,第一透鏡群與第二透鏡群可在影像側及物側之間相對移動,以進行變焦,其中投影鏡頭的F數值(F-number)小於或等於2
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提出一種投影裝置,其包括照明單元、光閥以及上述的投影鏡頭。照明單元用以提供照明光束。光閥配置於照明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且用以將照明光束轉換為影像光束,上述的投影鏡頭配置於影像光束的傳遞路徑上,投影鏡頭位於影像光束的傳遞路徑上,用以投射該影像光束。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投影鏡頭滿足下列關係式:
0.53<∣f2/f1∣<0.69;
1.98<∣f1/fw∣<2.66;
1.36<∣f2/fw∣<1.42;
其中f1為第一透鏡群的焦距,f2為第二透鏡群的焦距,fw為投影鏡頭處於廣角端的有效焦距。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透鏡群從影像側至物側依序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以及第四透鏡。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及第四透鏡的屈光度依序為正值、負值、負值及正值。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透鏡為一雙凸透鏡,第二透鏡為一凹面朝向物側的凸凹透鏡,第三透鏡為一雙凹透鏡,而第四透鏡為一雙凸透鏡。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第二透鏡群從影像側至物側依序包括第五透鏡、第六透鏡、第七透鏡、第八透鏡、第九透鏡以及第十透鏡,其中非球面透鏡可為第五透鏡、第六透鏡、第七透鏡、第八透鏡或第九透鏡。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十透鏡具有負屈光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第五透鏡、第六透鏡、第七透鏡、第八透鏡、第九透鏡以及第十透鏡的屈光度依序為正值、正值、正值、負值、正值及負值。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第五透鏡為一凹面朝向物側的凹凸透鏡,第六透鏡為一凹面朝向物側的凹凸透鏡,第七透鏡為一雙凸透鏡,第八透鏡為一雙凹透鏡,第九透鏡為一雙凸透鏡,第十透鏡為一凹面朝向物側的凸凹透鏡。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第七透鏡與第八透鏡形成一膠合透鏡。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投影鏡頭更包括一孔徑光闌,配置於第八透鏡及第九透鏡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透鏡群的位置固定下,第一透鏡群可相對於第二透鏡群移動。
基於上述,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投影鏡頭及投影裝置中,利用負屈光度的第一透鏡群和正屈光度的第二透鏡群間的相對位移可達成變焦的效果。並且,藉由在第二透鏡群中配置至少一非球面鏡可使投影鏡頭在小F數值(F-number)下仍可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進而使投影裝置具有高亮度及優良的投影品質。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前」、「後」、「左」、「右」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
圖1A和圖1B分別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投影裝置在不同變焦倍率下的光學結構示意圖。其中,圖1A繪示投影裝置的投影鏡頭處於廣角端(wide-end)時的光學結構,而圖1B繪示投影裝置的投影鏡頭處於望遠端(Tele-end)時的光學結構。請參照圖1A及圖1B,本實施例的投影裝置1000包括照明單元210、光閥220、投影鏡頭100及螢幕50。照明單元210用以提供照明光束L1。在本實施例中,照明單元210可以是任何用以照設於光閥220的裝置。光閥220配置於照明光束L1的傳遞路徑上,且用以將照明光束L1轉換成影像光束L2。在本實施例中,光閥220例如是數位微鏡元件(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DMD)、矽基液晶面板(liquid-crystal-on-silicon panel)或其他適當的空間光調變器(spatial light modulator,SLM)等。
圖2A和圖2B分別為圖1A和圖1B所示之投影鏡頭的光學結構示意圖。其中,圖2A繪示投影鏡頭處於廣角端(wide-end)時的光學結構,而圖2B繪示投影鏡頭處於望遠端(Tele-end)時的光學結構。請參照圖1A-1B及圖2A-2B,本實施例的投影鏡頭100配置於影像側及物側之間,在投影裝置1000中,影像側對應為螢幕50,物側對應為光閥220,投影鏡頭位於影像光束L2的傳遞路徑上,用以將來自光閥220的該影像光束L2投射至螢幕50上,以在螢幕50上形成影像畫面(未圖示)。投影鏡頭100包括第一透鏡群110以及第二透鏡群120,其中第一透鏡群110配置於螢幕50與光閥220之間,第二透鏡群120配置第一透鏡群110與光閥220之間。第一透鏡群110具有負屈光度(refractive power)。第二透鏡群120具有正屈光度。本實施例的投影鏡頭100的F數值(F-number)小於或等於2,因此具有大光圈的光學特性。此外,第二透鏡群120與光閥220之間可設有透光保護蓋230,例如玻璃蓋(cover glass),以保護光閥220。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鏡群110與第二透鏡群120可沿著光軸X在光閥220與螢幕50之間相對移動。換言之,藉由第一透鏡群110與第二透鏡群120的搭配,本實施例的投影裝置1000可具有調焦的功能。本實施例的第一透鏡群110及第二透鏡群120之間具有一可變距離D8,第二透鏡群120及光閥220之間具有一可變距離D20,第一透鏡群120的焦距為f1,而第二透鏡群的焦距為f2,而第一透鏡群110與第二透鏡群120組合而成的投影鏡頭100具有有效焦距(Effective Focal Length)f。當第一透鏡群110與第二透鏡群120的相對距離改變時,投影鏡頭100的有效焦距f可隨之改變,進而使投影裝置1000可具有縮放影像尺寸的效果。
請參照圖1A,當欲使本實施例的投影裝置1000的放大倍率較大時,第一透鏡群110可趨向螢幕50移動,而第二透鏡群120可趨向光閥220移動。此時,第一透鏡群110與第二透鏡群120之間的可變距離D8變大,而第二透鏡群120與光閥220間的可變距離D20變小,此即稱為廣角端(wide-end)。請參照圖1B,當欲使本實施例的投影裝置1000的放大倍率較小時,第一透鏡群110可趨向光閥220移動,而第二透鏡群120可趨向螢幕50移動。此時,第一透鏡群110與第二透鏡群120之間的可變距離D8變小,而第二透鏡群120與光閥220間的可變距離D20變大,此即為望遠端(Tele-end)。此外,當投影距離(即第一透鏡群110與螢幕50的距離)改變時,第一透鏡群110可沿著光軸X相對於第二透鏡群120做細微的移動來對焦,而使螢幕50上的影像畫面由模糊變清晰。
下文將舉例說明本實施例之投影鏡頭100的各透鏡群的組成,但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
請參考圖2A及2B,第一透鏡群110可包括四片透鏡。詳言之,第一透鏡群110從影像側至物側依序包括第一透鏡111、第二透鏡112、第三透鏡113以及第四透鏡114。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11、第二透鏡112、第三透鏡113及第四透鏡114的屈光度可依序為正值、負值、負值、正值。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11例如為雙凸透鏡,第二透鏡112例如為凹面朝向物側的凸凹透鏡,第三透鏡113例如為雙凹透鏡,而第四透鏡114例如為雙凸透鏡。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第一透鏡群110中透鏡的數量、透鏡的形狀及光學特性皆可視實際需求做不同之設計。
本實施例的第二透鏡群120可以包括六片透鏡。詳言之,第二透鏡群120從影像側至物側依序包括第五透鏡121、第六透鏡122、第七透鏡123、第八透鏡124、第九透鏡125以及第十透鏡126。在本實施例中,第五透鏡121、第六透鏡122、第七透鏡123、第八透鏡124及第九透鏡125及第十透鏡126的屈光度可依序為正值、正值、正值、負值、正值及負值。在本實施例中,第五透鏡121可為凹面朝向物側的凹凸透鏡,第六透鏡122可為凹面朝向物側的凹凸透鏡,第七透鏡123可為雙凸透鏡,第八透鏡124可為雙凹透鏡,第九透鏡125可為雙凸透鏡,而第十透鏡126可為凹面朝向物側的凸凹透鏡。此外,第七透鏡123和第八透鏡124可相連接而構成一膠合透鏡。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透鏡群120包括至少一非球面透鏡(aspheric lens)。更進一步地說,在本實施例中,第九透鏡125為非球面透鏡。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五透鏡121、第六透鏡122、第七透鏡123或第八透鏡124亦可為非球面透鏡。由於非球面透鏡能修正經過透鏡邊緣的光線,故本實施例的第二透鏡群120中的非球面透鏡可使得投影鏡頭100所產生像差的程度有效地縮小,進而提高投影鏡頭100的光學表現。
本實施例的投影鏡頭100可進一步包括孔徑光欄(Aperture Stop,A.S.)240。在本實施例中,孔徑光欄240位於第二透鏡群120中。更詳細地說,孔徑光欄240配置於第八透鏡124與第九透鏡125之間,以控制入射光量。當孔徑光欄240的孔徑越大時,投影鏡頭100可對應到越小的F數值(F-number)。進一步地說,F數值(F-number)小可代表入射光量增大,而達到高亮度。但,此時進入投影鏡頭100中且遠離投影鏡頭100之光軸X的光線也同時增加,進而造成像差問題。在本實施例中,由於孔徑光欄240可配置於距離光閥220較近之第八透鏡124與第九透鏡125間,所以孔徑光欄240可濾掉部分遠離光軸X的光線,進而使本實施例的投影鏡頭100的光學特性佳。
本實施例的投影鏡頭100還可滿足以下關係式,以優化投影裝置1000的投影品質,其各項設計參數符合下列條件。這些條件為:
(1) 0.53<∣f2/f1∣<0.69;
(2) 1.98<∣f1/fw∣<2.66;
(3) 1.36<∣f2/fw∣<1.42;
其中fw為投影鏡頭100於處於廣角端(wide-end)時的有效焦距(Effective Focal Length)。f1為第一透鏡群120的有效焦距,而f2為第二透鏡群120的有效焦距。
以下內容將舉出投影鏡頭100的一實施例。需注意的是,下述的表一中所列的數據資料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照本發明之後,當可對其參數或設定作適當的更動,惟其仍應屬於本發明之範疇內。
在表一中,曲率半徑(mm)係指對應表面之曲率半徑,間距(mm)係指兩相鄰表面間於光軸X上之直線距離。舉例來說,表面S1之間距,即表面S1至表面S2間之距離,備註欄中各透鏡與各光學元件所對應之厚度、折射率與阿貝數請參照同列中各間距、折射率與阿貝數對應之數值。表面S1、S2為第一透鏡111的兩表面。表面S3、S4為第二透鏡112的兩表面。表面S5、S6為第三透鏡113的兩表面。表面S7、S8為第四透鏡114的兩表面。上述四個透鏡組成第一透鏡群110。
接著,表面S9、S10為第五透鏡121的兩表面。表面S11、S12為第六透鏡121的兩表面。表面S13為第七透鏡122朝向影像側的表面,表面S14為第七透鏡122與第八透鏡123之相連表面,表面S15為第八透鏡123朝向物側的表面。表面S16為孔徑光欄240。表面S17、S18為第九透鏡125之兩表面。表面S19、S20為第十透鏡126之兩表面。上述六個透鏡組成第二透鏡群120。有關於各表面的曲率半徑、間距等參數值,請參照表一,在此不再重述。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第九透鏡125為非球面透鏡,其表面S17、S18為非球面,而非球面公式如下:
式中,Z為光軸方向之偏移量(sag.),c是密切球面(osculating sphere)的半徑之倒數,也就是接近光軸X處的曲率半徑(如表一中S17、S18的曲率半徑)的倒數。K是二次曲面係數(conic)。y是非球面高度,即為從透鏡中心往透鏡邊緣的高度,而A、B、C、D為非球面係數(aspheric coefficient)。表二所列出的是表面S17與表面S18的參數值。
在表三中,是分別列出投影鏡頭100於廣角端及望遠端時的一些重要參數值D8、D20。其中,D8為第一透鏡群110與第二透鏡群120間的可變距離,即第四透鏡114的表面S8與第五透鏡121的表面S9之間的距離。D20為第一透鏡群110與光閥220間的可變距離,更精確的說,D20是第十透鏡126的表面S20與透光保護蓋230表面之間的距離。在本實施例中,D8、D20為可調(adjustable)的,藉以達到縮放的效果(例如可達到1.2倍的縮放效果)。舉例而言,當D8為15.456毫米,而D20為25.910毫米時,投影鏡頭100可處於廣角端(即具放大效果)。當D8為1.215毫米而D20為30.044毫米時,投影鏡頭100可處於望遠端(即具縮小效果)。另外,本實施例之投影鏡頭100之F數值(F-number)例如為1.77,而且符合例如前述的光學參數條件(1)~(3)。
圖3A和3B為圖1A和圖1B的投影裝置的成像光學模擬數據圖。請參照圖3A,圖3A為調制傳遞函數曲線圖(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其橫軸為焦點偏移,而縱軸為光學轉移函數的模數(modulus of the optical transfer function,modulus of the OTF)。在圖3A中是以波長為430nm~680nm的光所作的模擬數據圖。而圖3B中由左而右依序為場曲(field curvature)及畸變(distortion)的圖形,且是以波長為550 nm的光所模擬出來的。由於圖3A及圖3B所顯示出的圖形均在標準的範圍內,由此可驗證本實施例的投影裝置1000可達到良好的成像效果。
以下內容舉出投影鏡頭100的另一實施例。應注意的是,下述的表四中所列的數據資料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照本發明之後,當可對其參數或設定作適當的更動,惟其仍應屬於本發明之範疇內。
有關於表四中各參數的定義與各表面所對應的透鏡可參照前述之說明,在此不再重述。另外,表四的表面S17和表面S18為非球面,而非球面公式可參照前述,在此亦不加贅述。以下將於表五列出表面S17及S18的參數值。
表四及表五所述之投影鏡頭亦具有與表一、表二、表三所述之投影鏡頭100類似之功效及優點,於此便不再重述。
綜上所述,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投影裝置及投影鏡頭中,利用負屈光度的第一透鏡群和正屈光度的第二透鏡群可達成變焦的效果並產生F數值(F-number)小於或等於2。並且,利用在第二透鏡群中配置至少一非球面鏡可使投影鏡頭在大光圈的特性下仍可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進而使投影裝置具有高亮度及優良的投影品質。
此外,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藉由將孔徑光欄配置於較接近光閥之第二透鏡群中可將部分遠離光軸之光線濾除,而更進一步地提升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投影裝置的投影品質。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發明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發明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之權利範圍;以及在本說明書中提及的第一、第二、....,例如第一透鏡群、第二透鏡群,僅用以表示元件的名稱,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50...螢幕
100...投影鏡頭
110...第一透鏡群
111...第一透鏡
112...第二透鏡
113...第三透鏡
114...第四透鏡
120...第二透鏡群
121...第五透鏡
122...第六透鏡
123...第七透鏡
124...第八透鏡
125...第九透鏡
126...第十透鏡
210...照明單元
220...光閥
230...透光保護蓋
240...孔徑光欄
1000...投影裝置
L1...照明光束
L2...影像光束
S1~S20...表面
D8、D20...可變距離
X...光軸
圖1A和圖1B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投影裝置分別在不同變焦倍率下的光學結構示意圖。
圖2A和圖2B分別為圖1A和圖1B所示之投影鏡頭的光學結構示意圖。
圖3A和3B為圖1A和圖1B的投影裝置中投影鏡頭的成像光學模擬數據圖。
50...螢幕
100...投影鏡頭
110...第一透鏡群
111...第一透鏡
112...第二透鏡
113...第三透鏡
114...第四透鏡
120...第二透鏡群
121...第五透鏡
122...第六透鏡
123...第七透鏡
124...第八透鏡
125...第九透鏡
126...第十透鏡
210...照明單元
220...光閥
230...透光保護蓋
240...孔徑光欄
1000...投影裝置
L1...照明光束
L2...影像光束
S1~S20...表面
D8、D20...距離
X...光軸
Claims (24)
- 一種投影裝置,包括:一照明單元,用以提供一照明光束;一光閥,配置於該照明光束的傳遞路徑上,用以將該照明光束轉換為一影像光束;以及一投影鏡頭,配置於該影像光束的傳遞路徑上,用以投射該影像光束,該投影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度,該第一透鏡群包括至少四片透鏡;以及一第二透鏡群,配置於該第一透鏡群及該光閥之間,該第二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度,該第二透鏡群包括至少六片透鏡且包括至少一非球面透鏡,該第一透鏡群與該第二透鏡群相對移動,以進行變焦,其中,該投影鏡頭的F數值小於或等於2。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投影裝置,其中該投影鏡頭滿足下列關係式:0.53<| f2/f1 |<0.69;1.98<| f1/fw |<2.66;1.36<| f2/fw |<1.42;其中f1為該第一透鏡群的焦距,f2為該第二透鏡群的焦距,fw為該投影鏡頭處於一廣角端的有效焦距。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投影裝置,其中該第一透鏡群從一影像側至一物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 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以及一第四透鏡。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投影裝置,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及該第四透鏡的屈光度依序為正值、負值、負值及正值。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投影裝置,其中該第一透鏡為一雙凸透鏡,該第二透鏡為一凹面朝向該物側的凸凹透鏡,該第三透鏡為一雙凹透鏡,而該第四透鏡為一雙凸透鏡。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投影裝置,其中該第二透鏡群從一影像側至一物側依序包括:一第五透鏡、一第六透鏡、一第七透鏡、一第八透鏡、一第九透鏡以及一第十透鏡,其中該非球面透鏡可為該第五透鏡、該第六透鏡、該第七透鏡、該第八透鏡或該第九透鏡。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投影裝置,其中該第十透鏡具有負屈光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投影裝置,其中該第五透鏡、該第六透鏡、該第七透鏡、該第八透鏡、該第九透鏡以及該第十透鏡的屈光度依序為正值、正值、正值、負值、正值及負值。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投影裝置,其中該第五透鏡為一凹面朝向該物側的凹凸透鏡,該第六透鏡為一凹面朝向該物側的凹凸透鏡,該第七透鏡為一雙凸透鏡,該第八透鏡為一雙凹透鏡,該第九透鏡為一雙凸透鏡,該第十透鏡為一凹面朝向該物側的凸凹透鏡。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投影裝置,其中該第七透鏡與該第八透鏡形成一膠合透鏡。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投影裝置,更包括一孔徑光闌,配置於該第八透鏡及該第九透鏡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投影裝置,其中在該第二透鏡群的位置固定下,該第一透鏡群可相對於該第二透鏡群移動。
- 一種投影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群,設置於一影像側及一物側之間,具有負屈光度,包括至少四片透鏡;以及一第二透鏡群,設置於該第一透鏡群與該物側之間,該第二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度,該第二透鏡群包括至少六片透鏡且包括至少一非球面透鏡,該第一透鏡群與該第二透鏡群可在該影像側及該物側之間相對移動,以進行變焦,其中,該投影鏡頭的F數值小於或等於2。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投影鏡頭,其中該投影鏡頭滿足下列關係式:0.53<| f2/f1 |<0.69;1.98<| f1/fw |<2.66;1.36<| f2/fw |<1.42;其中f1為該第一透鏡群的焦距,f2為該第二透鏡群的焦距,fw為該投影鏡頭處於一廣角端的有效焦距。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投影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群從該影像側至該物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 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以及一第四透鏡。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投影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及該第四透鏡的屈光度依序為正值、負值、負值及正值。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投影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為一雙凸透鏡,該第二透鏡為一凹面朝向該物側的凸凹透鏡,該第三透鏡為一雙凹透鏡,而該第四透鏡為一雙凸透鏡。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投影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群從該影像側至該物側依序包括:一第五透鏡、一第六透鏡、一第七透鏡、一第八透鏡、一第九透鏡以及一第十透鏡,其中該非球面透鏡可為該第五透鏡、該第六透鏡、該第七透鏡、該第八透鏡或該第九透鏡。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投影鏡頭,其中該第十透鏡具有負屈光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投影鏡頭,其中該第五透鏡、該第六透鏡、該第七透鏡、該第八透鏡、該第九透鏡以及該第十透鏡之屈光度依序為正值、正值、正值、負值、正值及負值。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投影鏡頭,其中該第五透鏡為一凹面朝向該物側的凹凸透鏡,該第六透鏡為一凹面朝向該物側的凹凸透鏡,該第七透鏡為一雙凸透鏡,該第八透鏡為一雙凹透鏡,該第九透鏡為一雙凸透鏡,而該第十透鏡為一凹面朝向該物側的凸凹透鏡。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投影鏡頭,其中該第七透鏡與該第八透鏡形成一膠合透鏡。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投影鏡頭,更包括一孔徑光闌,配置於該第八透鏡及該第九透鏡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投影裝置,其中在該第二透鏡群的位置固定下,該第一透鏡群可相對於該第二透鏡群移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0143589A TWI442085B (zh) | 2011-11-28 | 2011-11-28 | 投影鏡頭和投影裝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0143589A TWI442085B (zh) | 2011-11-28 | 2011-11-28 | 投影鏡頭和投影裝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21793A TW201321793A (zh) | 2013-06-01 |
TWI442085B true TWI442085B (zh) | 2014-06-21 |
Family
ID=490323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0143589A TWI442085B (zh) | 2011-11-28 | 2011-11-28 | 投影鏡頭和投影裝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44208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11837B (zh) * | 2016-08-30 | 2020-12-01 | 香港商香港彩億科技有限公司 | 成像透鏡裝置 |
TWI716562B (zh) * | 2017-03-15 | 2021-01-21 | 揚明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 變焦鏡頭 |
US20180252900A1 (en) | 2017-03-03 | 2018-09-06 | Young Optics Inc. | Zoom lens |
TWI831882B (zh) * | 2019-12-02 | 2024-02-11 | 揚明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 變焦投影鏡頭 |
CN113311563B (zh) * | 2020-02-27 | 2024-02-06 |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 |
-
2011
- 2011-11-28 TW TW100143589A patent/TWI442085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21793A (zh) | 2013-06-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31317B (zh) | 鏡頭模組和攝像裝置 | |
TWI439722B (zh) | 定焦鏡頭 | |
TWI512329B (zh) | 變焦鏡頭 | |
TWI420138B (zh) | 變焦鏡頭 | |
CN108267834B (zh) | 定焦镜头 | |
TWI658288B (zh) | 光學鏡頭 | |
TWI687716B (zh) | 變焦鏡頭 | |
CN109212727B (zh) | 投影机与投影镜头 | |
US8000023B2 (en) | Zoom lens | |
JP2007052437A (ja) | ズームレンズ | |
CN106501918B (zh) | 投影装置以及投影镜头 | |
TWM586805U (zh) | 變焦投影鏡頭 | |
CN102645724A (zh) | 定焦镜头 | |
TWI442085B (zh) | 投影鏡頭和投影裝置 | |
TW201930950A (zh) | 鏡頭及其製造方法 | |
TWI530710B (zh) | 投影裝置以及投影鏡頭 | |
TWI831882B (zh) | 變焦投影鏡頭 | |
CN102062933A (zh) | 变焦镜头 | |
CN102043229A (zh) | 定焦镜头 | |
CN107678149A (zh) | 投影装置以及投影镜头 | |
TWI454728B (zh) | 投影鏡頭 | |
TWI418873B (zh) | 廣角鏡頭 | |
TWI422895B (zh) | 鏡頭模組 | |
TWI476441B (zh) | 變焦鏡頭 | |
TWI811875B (zh) | 投影鏡頭及投影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