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25127B - Clamp type false twisting device - Google Patents
Clamp type false twisting device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25127B TWI425127B TW96112099A TW96112099A TWI425127B TW I425127 B TWI425127 B TW I425127B TW 96112099 A TW96112099 A TW 96112099A TW 96112099 A TW96112099 A TW 96112099A TW I425127 B TWI425127 B TW I425127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yarn
- belt
- pulleys
- pair
- twist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關於對長絲賦予假捻的鉗式假捻裝置。
從以往對於複絲施以假捻加工的假捻加工機具備對其長絲賦予假捻用的假捻裝置。該假捻裝置使捲繞在一對皮帶輪的皮帶彼此交叉,在此交叉部分夾著紗而施以加捻的鉗式假捻裝置(鉗式加捻裝置)為人所熟知(例如,參閱日本專利文獻1(特開昭64-68531號公報)、日本專利文獻2(特開平6-228836號公報))。並且,將2排環狀皮帶捲繞在一對皮帶輪的鉗式假捻裝置也為人所熟知(例如,參閱日本專利文獻3(特開平6-33328號公報))。該假捻裝置是將1條紗分為兩次鉗入在紗與皮帶之間不易產生滑動。
另一方面,在平行的3軸的心軸具備分別設置多數個摩擦圓盤,在轉動的多數個摩擦圓盤之間紗一邊接觸於該等的周圍面,一邊進行紗的加捻的摩擦加捻式假捻裝置也為人所熟知。
前者的鉗式假捻裝置在交叉的皮帶間可以高的接觸壓強力鉗入紗而賦予捻轉。因此,對於粗紗(例如,300旦尼爾以上的紗)施以假捻加工的場合等,賦予捻轉對於紗必須有某程度強度作用的必要時,與後者的摩擦加捻式比較,較為有利。
另一方面,對於比較細的紗施以假捻加工時,對於紗作用的力可以較弱。此時,鉗式假捻裝置中,夾鉗時雖然設定小的皮帶與紗的接觸壓,但是以上設定值小的場合,則不能忽視裝置的誤差或皮帶的震動或撓曲等的影響。例如,調整一側的皮帶朝著另一側的皮帶作用的空氣壓力以設定接觸壓,該空氣壓力的設定值小時,由於裝置誤差或皮帶震動或撓曲等的影響,會使得實際作用在紗上的接觸壓(有效接觸壓)變動。因此,有效接觸壓一旦變動時,藉著1次鉗入賦予紗捻轉的場合,容易賦予特定的長絲集中捻轉,因此賦予構成紗的複數條長絲的捻轉不均勻。其結果,使得複數條長絲的長度不均而容易造成長絲的斷裂,其結果,形成多數的毛羽。另一方面,摩擦加捻式中,藉著摩擦圓盤的尺寸、形狀及配置可大致決定各長絲的加捻角度,並且,藉著多數的摩擦圓盤些許逐漸賦予捻轉,和鉗式比角可以穩定各長絲的加捻角度。因此,鉗式的假捻裝置對細紗施以假捻加工時,和摩擦圓盤式比較會有多量毛羽產生的傾向。
此外,專利文獻3所揭示的鉗式假捻裝置雖是將1條紗分為兩次鉗入,但是以防止鉗入時的滑動在全長施以均勻的紗捻轉為目的,並非使得分別賦予構成紗的複數條長絲捻轉的均勻化為目的。
本發明的目的提供可對細紗乃至粗紗的廣範圍的長絲進行加工,並且,該等粗細範圍中可抑制毛羽產生的假捻裝置。
第1發明的鉗式假捻裝置具備2個紗鉗入單元,以上述2個紗鉗入單元鉗入紗,賦予上述紗捻轉的鉗式假捻裝置中,其特徵為:上述紗鉗入單元分別具有複數個紗鉗入構件,並且,排列配置上述複數個紗鉗入構件,此外,各紗鉗入構件的接觸紗的表面,分別形成有分割該紗接觸表面的溝槽。
根據此一構成,由於排列配置有複數對的紗鉗入構件,使得鉗入長度(紗鉗入部分的長度)增長,即使大的推壓力賦予紗鉗入構件,作用在紗的實際接觸壓(有效接觸壓)變低,因此降低有效接觸壓對於紗鉗入構件施加大的推壓力,可以穩定紗鉗入構件,進行細紗的加工。鉗入長度一旦增長時,賦予紗大的捻轉扭矩,也可以進行粗紗的加工。亦即,可進行細紗至粗紗為止廣範圍的紗的加工。並且,分割的溝槽不限於一條,也可以2條以上。
另外,各對雙方的紗鉗入構件的表面為溝槽分別所分別分割,因此更增加鉗入一條紗的次數。如上述,藉著複數次鉗入紗,可對於構成長絲的所有的紗賦予均等的捻轉,使所有長絲的加捻角度均勻,穩定進行捻轉的傳播。即可形成小的長絲每單位長度的各長絲長度不均勻的狀態不易造成長絲斷裂,可抑制毛羽的產生。
並且,上述紗鉗入單元分別具備一對皮帶輪,上述紗鉗入構件為捲繞在一對皮帶輪的複數條環狀皮帶,並在各環狀皮帶形成有剖面形成為V字型的溝槽,配置使上述環
狀皮帶彼此交叉,構成其交叉部分鉗入紗,在上述1對皮帶輪上排列捲繞複數條上述環狀皮帶,並且,各環狀皮帶的紗的接觸表面形成有沿著皮帶縱長方向延伸的溝槽,藉著上述溝槽分割環狀皮帶的紗的接觸表面。
如上述,紗鉗入構件使用環狀皮帶的構成,可獲得與上述相同的效果。在1對皮帶輪上捲繞複數條皮帶,更能抑制1條皮帶時的皮帶翹曲,穩定紗進行加工。
第2發明的鉗式假捻裝置,其特徵為:上述第1發明中,上述1對皮帶輪排列捲繞有2條環狀皮帶。捲繞在1對皮帶輪的環狀皮帶的數量過多時,會產生驅動皮帶輪時消耗電力過度增加等的問題。因此,捲繞在1對皮帶輪的環狀皮帶數量以可抑制毛羽產生的所需最少條數,即2條程度為佳。
第3發明的鉗式假捻裝置,其特徵為:上述第1或第2發明中,各皮帶輪的外圍面在軸心方向排列形成有向外側突出的複數個環狀曲面部。
根據此一構成,在2個環狀曲面部分別捲繞2條環狀皮帶,可以使2條皮帶不易偏離皮帶輪的軸心方向可穩定紗加工。
第4發明的鉗式假捻裝置,其特徵為:上述第1發明中,一方的紗鉗入單元的上述鉗入構件為設置在可轉動圓盤的至少一側面上的環狀部,另一側紗鉗入單元的上述紗鉗入構件被捲繞在1對皮帶輪上,並且相對於上述圓盤的一側面的同時具有撓性及彈性的環狀皮帶,上述圓盤的上述一側面同心圓配置有複數個上述環狀部,同時上述1對皮帶輪上排列捲繞有複數條上述環狀皮帶,並且在各環狀的紗接觸部分表面形成有其周圍方向的溝槽,同時在各環狀皮帶的紗接觸表面形成有朝著其縱長方向延伸的溝槽。
如上述,紗鉗入構件是使用設置在可轉動圓盤的至少一側面上的環狀部,及捲繞在一對皮帶輪上的環狀皮帶所構成,可以獲得與上述第1發明相同的效果。
接著,針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參閱圖示說明如下。第1圖為本實施形態的延伸假捻加工機100的概略構成圖。如第1圖表示,延伸假捻加工機100,具備:保持供紗捲裝101的供紗部1A;對於該供紗部1A的供紗捲裝101解舒的紗Y施以延伸假捻加工的加工處理部1B;及捲繞加工處理後的紗Y形成適當捲裝的捲繞部1C。
延伸假捻加工機100具備有複數個上述供紗部1A與加工處理部1B與捲繞部1C的加工處理單元(錠子)。該等複數個錠子相對於第1圖的紙面呈垂直的方向排列設置。供紗部1A及捲繞部1C為了減小設置設置空間將2~4錠子的量上下重疊配置。
各錠子的供紗部1A設有保持供紗捲裝101的梭芯201,各梭芯201是以複數錠子安裝在共同的栓架202上。
各錠子的加工處理部1B,具備:沿著紗Y的流動方向依序配置的第1供紗輥110、1次加熱器102、冷卻器103、假捻裝置104、第2供紗輥111、交織噴嘴105、2次加熱器106、第3供紗輥112等。
第1~第3供紗輥110~112作為傳送紗Y之用。分別設定供紗速度,使第2供紗輥111的供紗速度較第1供紗輥110迅速,第3供紗輥112的供紗速度較第2供紗輥111緩慢。因此,紗Y在第1供紗輥110與第2供紗輥111之間延伸的另一方面,第2供紗輥111與第3供紗輥112之間使得紗Y鬆弛。
在第1供紗輥110與第2供紗輥111之間延伸的紗Y,藉著後述的鉗式假捻裝置104(鉗式加捻機)賦予捻轉。更具體而言,紗Y在第1供紗輥110與假捻裝置104之間加捻,持續延伸賦予捻轉的紗Y在1次加熱器102熱定型後,以冷卻器103(冷卻板)冷卻。加捻及熱定型後的紗Y通過假捻裝置104後被解捻。以上施以延伸假捻加工的紗Y藉著來自交織噴嘴的空氣噴射一部份形成交織部,賦予和加捻紗同樣程度的集束性。藉交織噴嘴105賦予集束性的紗Y被以2次加熱器106進行鬆弛熱處理,以捲繞部1C捲繞形成捲裝。
假捻裝置104與第2供紗輥111之間,設有:抑制紗Y的捻轉朝下游傳播的定捻導件107,及設定紗Y朝著定捻導件107的捲繞角在預定角度以上的導輥108。對於定捻導件107及導輥108容後詳細說明。
接著,針對假捻裝置104(鉗式假捻裝置)詳細說明。第2圖為假捻裝置104的透視圖。如第2圖表示,假捻裝置104,具備:分別具有一對皮帶輪10、11與捲繞在該等一對皮帶輪10、11的環狀皮帶112的2組皮帶單元(紗鉗入單元)20(20A、20B)。
各皮帶單元20的一對皮帶輪10、11雖然具有彼此相同的構造,但是一方的皮帶輪10是經由驅動軸13藉著未圖示的電動機轉動驅動的驅動皮帶輪,另一方的皮帶輪11則是藉著皮帶12在未圖示的從動軸周圍從動轉動的從動皮帶輪。第3圖為驅動皮帶輪10的剖面圖,如第3圖表示,該皮帶輪10被外嵌在驅動軸13的前端部,構成與驅動軸13一體轉動。
如第2圖表示,2組的皮帶單元20A、20B配置使各皮帶12彼此交叉。各皮帶12主要是橡膠製的皮帶,具有撓性及彈性。該等2組皮帶單元20A、20B中,一方的皮帶單元20A被固定在末圖示的支撐體上,另一方的皮帶單元20B以驅動軸13為支點,自由擺動地被支撐在支撐體上。擺動側的皮帶單元20B的皮帶12藉著空氣壓朝著固定側皮帶單元20A的皮帶12作用,對於通過兩皮帶12間的紗Y賦予預定的接觸壓,在兩皮帶12的交叉部份鉗入紗Y。2組的皮帶單元20A、20B中,皮帶12為驅動皮帶輪10所分別驅動時,對於皮帶12交叉部份所鉗入的紗Y賦予捻轉的同時,將紗Y送至下游側(第2圖的下方)(參閱上述專利文獻1、2)。
但是,以上的鉗式假捻裝置104中,尤其對細紗施以假捻加工的場合等,以較小接觸壓進行假捻時,容易造成不穩定紗Y的捻轉角。例如,即使將擺動側皮帶單元20B的皮帶12朝著固定側皮帶單元20A的皮帶12作用的壓力(空氣壓),固定為預定的設定值,該設定值小的場合,不能忽視裝置的誤差或者皮帶12的震動或撓曲等要因造成對接觸壓的影響,容易導致實際賦予紗Y不均勻的接觸壓(有效接觸壓)。如上述,有效接觸壓一旦不均勻,賦予捻轉時位在內側的長絲與未在外側的長絲間的彼此移動,即形成不穩定的層間移動(遷移)。如此,在構成紗的複數條長絲間形成不同的捻轉角,該等複數條長絲間導致紗的每單位長度的長絲長度不均勻。因此,從假捻裝置104送出後張力作用時容易產生長絲斷裂,其結果,產生大量的毛羽。紗Y越細,鉗入該紗Y的皮帶12彼此間的接觸越容易,同時會有因其磨損縮短皮帶12壽命的問題。
因此,如第2圖、第3圖表示,本實施形態的假捻裝置104中,在各皮帶單元20的1對皮帶輪10、11排列捲繞有2條環狀的皮帶12。因此,如第2圖及第4圖表示,皮帶單元20A的1條皮帶12與皮帶單元20B的2條皮帶12接觸,皮帶單元20A的另一條皮帶12同樣與皮帶單元20B的2條皮帶12接觸。亦即,如第4圖表示,各皮帶單元20的2條皮帶12在4個斜線部份的全部彼此接觸。以皮帶12鉗入細紗時,各皮帶單元20的皮帶12在第4圖的斜線部份成整體接觸,但是鉗入粗紗時,各皮帶輪20的皮帶12則形成部份接觸。如第3圖表示,在皮帶輪10、11的外圍面,朝縱長方向(軸心方向:第3圖的左右方向)排列形成向外側突出的2個環狀曲面部15(凸形)。該等2個環狀曲面部15分別捲繞有2條皮帶12,2條皮帶12不容易偏離皮帶輪10、11的縱長方向。
以上在1對皮帶輪10、11捲繞2條的皮帶12,使擺動側的皮帶12朝著皮帶12作用的力,均等分散在排列配置的2條皮帶12,可以降低有效接觸壓。更具體說明時,與在1對皮帶輪10、11捲繞1條皮帶12的場合比較,如第4圖表示,形成4倍交叉的皮帶12的相對面積(第4圖的斜線部份),只要皮帶12的推壓力相同,面壓形成1/4。另一方面,與1對皮帶輪10、11捲繞1條皮帶12的場合比較,本實施形態由於在1對皮帶輪10、11上捲繞2條的皮帶12,因此形成2倍的鉗入長度(紗Y的鉗入部分長度)。即作用在紗Y的有效接觸壓形成1/2倍。因此,將作用在皮帶12的空氣壓的設定值設定在可忽略裝置的誤差等要因產生影響有效接觸壓某一程度的較大值,同時對於紗Y可以小的接觸壓作用。形成小的有效接觸壓,同時抑制因兩皮帶12接觸產生的磨損,可提高皮帶12的壽命。在皮帶輪10、11捲繞2條皮帶12時,皮帶12較1條的場合不容易產生皮帶12的翹曲等。
另外,在各皮帶12的表面形成有沿著皮帶縱長方向延伸的1條溝槽12a,環狀皮帶12的紗Y的接觸表面為溝槽12a所分割。
以上,捲繞在1對皮帶輪10、11的2條皮帶12的各個表面為溝槽12a所分割,因此通過假捻裝置104時紗Y被分成4次鉗入。由於紗Y被分成4次賦予捻轉,可穩定長絲的層間移動(遷移)形成每一長絲一定的捻轉角。如此縮小紗每單位長度的長絲長度的不均勻度,不易產生長絲的斷裂,可抑制毛羽的產生。捻轉角形成一定時穩定捻轉的傳播,可增加加工臨界速度,提高生產性。
如第2圖、第3圖表示,溝槽12a形成在皮帶12的寬度方向中央。使捲繞在皮帶輪10、11的2條皮帶12接近排列。
捲繞在1對皮帶輪10、11的皮帶12的條數不僅限於2條,在設計上容許的範圍內,也可以捲繞3條以上的複數條皮帶12。並且,設置在各皮帶12的溝槽12a的條數也可以在設計範圍內適當變更。第3圖表示的溝槽12a雖然是V字型溝槽,但是也可以是U字型溝槽或角形溝槽等其他形狀的溝槽。
在1對皮帶輪10、11捲繞4條無溝槽皮帶,同樣可實現如上述紗Y的4次鉗入。但是,各皮帶的寬度一旦過於狹窄時會減小皮帶輪10、11對於皮帶的把持力,導致皮帶震動的增大。因此,持續增大各皮帶的寬度,同時增加捲繞次數時,會導致驅動皮帶輪10在轉動驅動時馬達的消耗電力非常大。從以上的觀點,捲繞在1對皮帶輪10、11的皮帶12的條數考慮假捻裝置104的確實動作的確保及運轉成本等可設定適當的條數(例如2條),同時為了增加鉗入的次數以在各皮帶12形成有溝槽12a為最佳的形態。
根據以上構成的假捻裝置104可較以往擴大加工範圍(可加工紗的粗細範圍)的同時,可大幅降低毛羽的產生,但是本實施形態的假捻加工機100附加有更可以抑制毛羽產生用的構成。針對該構成詳細說明如下。
如第5圖表示,以假捻裝置104上游側的紗的張力作為加捻張力T1,以假捻裝置104下游側的紗的張力作為解捻張力T2時,該等比T2/T1一般稱為K值,K值是決定紗的物性或質量等級的重要元素。K值越大解捻張力T2越大而容易造成長絲斷裂,會有多數毛羽的產生。因此,為了抑制毛羽的產生,降低K值雖具有成效,但是K值降低時,假捻裝置104所加捻的紗在下游側不能充分地解捻,產生未解捻導致紗的捲曲性的降低,或者紗的殘餘扭轉的上升等問題,使得紗的品質降低。因此以不降低K值抑制毛羽的產生為佳。
但是,如第1圖表示,藉著假捻裝置104所加捻的紗是在假捻裝置104與把持著紗傳送的第2供紗輥111之間的區間趨堅解捻。在此如第5圖表示,紗Y開纖開始的位置(解捻點)是根據K值(T2/T1)來變動。亦即,解捻點隨著K值的增加而接近假捻裝置104,另一方面,解捻點隨著K值的減少而逐漸從假捻裝置104遠離。但是,實際上在假捻裝置104與第2供紗輥111之間,配置有各種導件或張力感測器等,形成絲道阻力的構件,由於該等阻力的要因容易形成不穩定的解捻點。並且該解捻點在不穩定的狀態下,容易造成長絲長度或解捻張力不均勻而使得毛羽增加。
因此,本實施型態的假捻加工機100,如第6圖表示,配置有在假捻裝置104的下游側隨著紗Y的移動而從動轉動,同時抑制假捻裝置104所送出紗Y的捻轉朝下游側傳播的定捻導件107。假捻裝置104與定捻導件107之間,不具備接觸導件等紗的阻體,以假捻裝置104假捻的紗Y被直接捲繞在定捻導件107上。
如第7圖、第8圖表示,定捻導件107在相向狀態下具備經軸承32可轉動支撐在轉軸31的2個轉盤30。各轉盤30的一方面側(與另一方轉盤30相對的面側)的外圍部的周圍方向等間隔位置,設有呈輻射狀的多數翼片33。各翼片33的緣部具有從其前端朝向基端緩緩傾斜的形狀,並且在各翼片33的基端部形成有朝著另一方的轉盤30突出的突部34。
2個轉盤在該等翼片33相向的狀態下,以複數個螺栓35連結。在此狀態下,如第9圖表示2個轉盤30的翼片33被交替配置在轉盤30的周圍方向。紗Y被捲繞在2個轉盤30之間的狀態下,該紗Y是沿著2個轉盤30的複數翼片33的緣部36,從側面方向看去呈交錯狀移動。此時,紗Y與多數翼片33接觸,可抑制其捻轉的傳播,通過定捻導件107後的紗Y是形成無捻轉狀態。
以上,藉著定捻導件107可抑制假捻裝置104所賦予紗Y的捻轉朝著下游側的傳播。因此,在假捻裝置104的下游側,由於紗Y的解捻點被固定在定捻導件107的位置加以穩固,可抑制毛羽的產生。
並且,為了更確實抑制紗Y捻轉的傳播,如第6圖表示,對於紗的定捻導件107的捲繞角度必須要相當程度的大小。因此,本實施形態是在假捻裝置104的下游側設置隨著紗Y的移動而從動轉動的導輥108,藉著該導輥108使假捻裝置104下游側的絲道變化,以確保對於紗Y的定捻導件107的捲繞角度θ在預定角度(例如,45度)以上。但是,藉著在假捻裝置104下游側的各種導件及第2供紗輥111等配置下工夫,在對於定捻導件107的捲繞角度可形成預定角度以上的場合,即不需要導輥108。
定捻導件107不限於具有如第7圖~第9圖的構造,只要可隨著紗Y的移動而從動轉動,且可抑制紗Y捻轉的傳播即可,也可以具有這以外的構造。定捻導件107例如雖然可以使用鋼製,陶瓷製等,旦不限於該等材質製品。
根據以上說明的假捻裝置104,由於在一對皮帶輪10、11捲繞2條的皮帶12,使得鉗入長度增長。藉著以上鉗入長度的增長,降低實際作用在紗Y的壓接力(有效壓接力),可進行細紗的加工。並且由於鉗入長度的增長,可以增大作用在紗上的捻轉扭矩,更可以加大粗紗的加工範圍。
此外,各皮帶12的表面為延伸於皮帶縱長方向的溝槽12a所分割,因此1條紗被分成4次鉗入,對於紗Y以複數處分散施以捻轉,可以形成一定的捻轉角穩定捻轉的傳播。
因此,尤其對於細紗或長絲數等較多的紗施以假捻加工時,或者在K值高的區域施以假捻加工時等,毛羽容易產生的狀況下,運用本發明時可特別提昇其效果。從交織噴嘴105(參閱第1圖)噴射空氣賦予紗集束性時容易產生毛羽,因此尤其適合以上的場合。
對於較粗的紗施以假捻加工的場合,和以往的鉗式假捻裝置同樣,對於紗可一邊以較大接觸壓作用鉗入,確實賦予捻轉。即,根據本發明不會損及對於摩擦加捻式的優點。
接著,針對本發明更具體的實施例與比較例同時說明。
首先,以下的實施例1及比較例1~3中,使用120dtex,長絲數為216條的比較細的複絲系。相對於以上的紗,藉表1表示規格的假捻裝置分別施以假捻加工,並藉著交織噴嘴施以紗集束性後,測定紗產生毛羽的數量。並針對假捻加工的加工臨界速度進行檢討。
實施例1為根據本發明鉗式假捻裝置的假捻加工例,比較例1~3是相對於實施例1變更表1表示的種種條件後的假捻加工例。表1中,假捻裝置是表示與Nip的上述鉗式假捻裝置,另一方面,Friction是表示摩擦加捻式的假捻裝置。
預先針對摩擦加捻式假捻裝置的構成簡單說明如下。如第10圖表示,該假捻裝置304具備分別有圓盤狀的複數個摩擦圓盤301的3軸的錠子300。3軸的錠子300配置使得與摩擦圓盤301周圍面的紗接觸的位置呈螺旋狀(鋸齒形)定位,與3軸的錠子300同時轉動的多數個摩擦圓盤301之間,紗Y一邊與該等周圍面接觸通過的期間,賦予紗Y捻轉。位在最下游側的圓盤310稱為導盤,藉此一導盤310決定從假捻裝置304送出紗Y的位置。
回到表1,分別表示皮帶條數在鉗式假捻裝置中,排列捲繞在1對皮帶輪的皮帶條數,皮帶寬度為1條皮帶的寬度,皮帶溝槽的有無是否在皮帶的表面形成溝槽(參閱第2圖、第3圖)。在使用鉗式假捻裝置的實施例1及比較例1、2中,設定一方的皮帶朝著另一方皮帶側作用的空氣設定壓力為0.1MPa(1.1kg/cm2
)。
首先,關於使用鉗式假捻裝置的實施例1及比較例1與使用摩擦加捻式的假捻裝置的比較例3,將相對於K值(解捻張力T2/加捻張力T1)的毛羽數(含於長度2000m的紗的毛羽數)的關係作成圖表顯示在第11圖。尤其是關於使用鉗式假捻裝置的實施例1與比較例1、2,同樣將相對於K值的毛羽數的關係作成圖表顯示在第12圖。
從第11圖、第12圖可得知,將1對皮帶輪上具有溝槽的皮帶捲繞呈2條排列,4次鉗入紗的實施例1中,皮帶條數與1條比較例1、2比較,可抑制毛羽的產生。並且,實施例1可以將毛羽抑制在與使用摩擦加捻式的假捻裝置時(比較例3)同樣的程度為止。
接著,關於使用鉗式假捻裝置的實施例1及比較例1、2與使用摩擦加捻式的假捻裝置的比較例3,將加捻張力T1與加工臨界速度SS的關係作成圖表顯示在第13圖。從該第13圖可得知,即使細的長絲,實施例1與相同鉗式的比較例1或比較例2比較具有穩定的捻轉角,因此加工臨界速度SS可提高約50~100m/min,並且可以提高到與摩擦加捻式的比較例相同的程度為止。
以實施例4與比較例4,針對12錠子測定紗的強度與伸長率,並且算出其標準偏差檢查均勻程度。將其結果表示於表3。
實施例4除了使用83dtex、長絲數為144條的多纖維複絲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相同。比較例4除了使用和實施例4相同的紗之外,其他與比較例1相同。
從該表3可得知,實施例4與比較例4比較,紗的強度及伸長率的不均勻度較小。
並且,可驗證實施例1的假捻裝置可進行20d~600d為止的廣範圍的紗的加工。例如,即使藉著12錠子的假捻裝置對20d長絲數為24條的複絲施以18小時加工,不會產生斷紗,也不會有異常張力的產生。
接著,使用實施例1的鉗式假捻裝置的同時,並針對在該鉗式假捻裝置的下游側,設置如第6圖表示的定捻導件的場合同樣進行檢討。
具體而言,使用83dtex、長絲數144條的多纖維複絲,在設有定捻導件的場合(實施例2)的場合與未設置定捻導件的場合(實施例3)進行毛羽數的測定。並且,實施例2除了定捻導件之外,更設有導輥(參閱第6圖),對定捻導件的捲繞角度是形成90度。關於該等實施例2、3,將測定毛羽述的結果顯示在表2中。
如表2所示,在與K值大致相同的狀態下,設有定捻導件的實施例2中,與不具定捻導件的實施例3比較得知,可大幅減少毛羽數,藉著定捻導件抑制捻轉的傳播,抑制毛羽的產生。
並且,藉著實驗對於定捻導件的捲繞角度為60度也可以獲得和實施例2同等的效果。不具導輥且捲繞角度為45度也可以獲得接近實施例2的效果。
以上,如第2圖表示,雖針對於交叉狀配置的皮帶鉗入紗所構成的鉗式假捻裝置運用本發明的型態已作說明,但是對於具有其他構成的鉗式假捻裝置同樣可運用本發明。
例如,上述實施形態中,鉗入紗Y的1對紗鉗入構件雙方雖是環狀的皮帶,但是也可以設置在一方可自由轉動的圓盤一側面的環狀構件(第14圖的實施例)。
第14圖表示的鉗式假捻裝置204是構成為對2條紗Y同時分別施以S捻轉與Z捻轉。亦即,假捻裝置204,具備:藉著轉軸40可自由轉動支撐的圓盤41,及相對配置以夾持該圓盤41的2組皮帶單元42。圓盤41的兩面緣部分別設置具有彈性的材料(橡膠等)所構成的環狀部46。各皮帶單元42,具有:1對皮帶輪43、44,及捲繞於1對皮帶輪43、44,具有彈性及撓性的皮帶45,藉著馬達等的驅動手段轉動驅動皮帶輪43、44,構成使皮帶45沿著皮帶輪43、44的外圍移動。皮帶45藉著空氣壓被推壓於圓盤41上。
圓盤41與2組皮帶單元42的皮帶45之間,以分別夾持2條紗Y的狀態,朝著箭頭表示的方向驅動皮帶45時,在圓盤41兩面的環狀部46與皮帶45之間,分別鉗入2條紗Y施以逆向的捻轉。亦即,對於圓盤41一方側的紗Y施以S捻轉的同時,對圓盤41的另一方側的紗Y施以Z捻轉。
在此,圓盤41同心配置有2個環狀部46的同時,在各皮帶單元42的一對皮帶輪43、44排列捲繞2條的皮帶45。2個環狀部46與2條皮帶45的接觸狀態是和第4圖相同。因此,與第2圖的鉗式假捻裝置同樣,和皮帶推壓力比較其有效接觸壓小的同時使得鉗入長度增長,可以在細紗至粗紗為止的範圍內進行紗的加工.
各環狀部46的紗的接觸表面,在其周圍方向形成溝槽46a的同時,各皮帶45的紗的接觸表面形成朝著其縱長方向延伸的溝槽45a,環狀部46及皮帶45的表面分別為溝槽46a、45a所分割。因此,更增加鉗入1條紗Y的次數,構成長絲的所有長絲可均等地賦予捻轉,抑制毛羽的產生。
根據本實施例,可進行S、Z無扭矩紗加工,在圓盤的左右進行加工的雙紗,因此更可以進行粗紗的加工。
1A...供紗部
1B...加工處理部
1C...捲繞部
10、11...皮帶輪
12...皮帶
12a...溝槽
13...驅動軸
15...環狀曲面部
20(20A、20B)...皮帶單元
30...轉盤
33...翼片
34...突部
36...緣
40...轉軸
41...圓盤
42...皮帶單元
43、44...皮帶輪
45...皮帶
45a、46a...溝槽
46...環狀部
100...延伸假捻加工機
101...供紗捲裝
102...1次加熱器
103...冷卻器
104...假捻裝置
105...交織噴嘴
106...2次加熱器
107...定捻導件
108...導輥
110...第1供紗輥
111...第2供紗輥
112...第3供紗輥
201...梭芯
202...栓架
204...假捻裝置
300...錠子
301...摩擦圓盤
304...假捻裝置
310...圓盤
T1...加捻張力
T2...解捻張力
Y...紗
第1圖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所涉及延伸假捻加工機的概略構成圖。
第2圖為假捻裝置的透視圖。
第3圖為捲繞皮帶的狀態的驅動皮帶輪的剖面圖。
第4圖為鉗式假捻裝置的概略上面圖。
第5圖為說明K值(T2/T1)與解捻點關係的圖。
第6圖為假捻裝置、定捻導件及導輥的配置圖。
第7圖為定捻導件的轉盤的前面圖。
第8圖為定捻導件的剖面圖。
第9圖是表示捲繞在定捻導件的紗的狀態圖。
第10圖為摩擦加捻式假捻裝置的前面圖。
第11圖是表示使用鉗式假捻裝置的實施例1及比較例1與使用摩擦加捻式假捻裝置的比較例3,相對於K值的毛羽數的關係圖表。
第12圖是表示使用鉗式假捻裝置的實施例1及比較例1、2的相對於K值的毛羽數的關係圖表。
第13圖是表示實施例1及比較例1~3的加捻張力T1與加工臨界速度SS的關係圖表。
第14圖為本實施形態的變更形態所涉及假捻裝置的透視圖。
10、11...皮帶輪
12...皮帶
12a...溝槽
13...驅動軸
20(20A、20B)...皮帶單元
104...假捻裝置
Y...紗
Claims (4)
- 一種鉗式假捻裝置,具備2個紗鉗入單元,以上述2個紗鉗入單元鉗入紗,賦予上述紗捻轉的鉗式假捻裝置中,其特徵為:上述紗鉗入單元分別具有複數個紗鉗入構件,並且,排列配置上述複數個紗鉗入構件,此外,各紗鉗入構件的接觸紗的表面,分別形成有分割該紗接觸表面的溝槽,上述紗鉗入單元分別具備一對皮帶輪,上述紗鉗入構件為捲繞在一對皮帶輪的複數條環狀皮帶,並在各環狀皮帶形成有剖面形狀為V字型的溝槽,配置使上述環狀皮帶彼此交叉,構成其交叉部分鉗入紗,在上述1對皮帶輪上排列捲繞複數條上述環狀皮帶,並且,各環狀皮帶的接觸紗的表面形成有沿著皮帶縱長方向延伸的溝槽,藉著上述溝槽分割環狀皮帶的紗的接觸表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鉗式假捻裝置,其中,上述1對皮帶輪排列捲繞有2條上述環狀皮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記載的鉗式假捻裝置,其中,各皮帶輪的外圍面在軸心方向排列形成有向外側突出的複數個環狀曲面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鉗式假捻裝置,其中,一方的紗鉗入單元的上述紗鉗入構件為設置在可轉動圓 盤的至少一側面上的環狀部,另一側紗鉗入單元的上述紗鉗入構件被捲繞在1對皮帶輪上,並且與上述圓盤的上述一側面相對的同時具有撓性及彈性的環狀皮帶,上述圓盤的上述一側面同心圓配置有複數個上述環狀部,同時上述1對皮帶輪上排列捲繞有複數條上述環狀皮帶,並且在各環狀部的接觸紗的表面形成有其周圍方向的溝槽,同時在各環狀皮帶的接觸紗的表面形成有朝著其縱長方向延伸的溝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104659 | 2006-04-0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738924A TW200738924A (en) | 2007-10-16 |
TWI425127B true TWI425127B (zh) | 2014-02-01 |
Family
ID=387821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96112099A TWI425127B (zh) | 2006-04-05 | 2007-04-04 | Clamp type false twisting device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050567B (zh) |
TW (1) | TWI42512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065354A (ja) * | 2008-09-12 | 2010-03-25 | Murata Machinery Ltd | ベルト式仮撚装置 |
DE102013108094A1 (de) * | 2013-07-29 | 2015-01-29 |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 Spinnmaschine und Falschdralleinrichtung |
CN103757760A (zh) * | 2014-01-20 | 2014-04-30 | 王成铸 | 一种皮带交叉式的假捻器 |
CN105369413B (zh) * | 2015-12-01 | 2017-09-08 | 绍兴纺织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大型加弹机的主机系统 |
CN107287760B (zh) * | 2016-04-02 | 2022-09-06 | 徐州恒辉编织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编织机锭子定捻装置 |
JP6756574B2 (ja) * | 2016-10-19 | 2020-09-16 |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 ベルト式仮撚装置 |
JP6914664B2 (ja) * | 2017-02-08 | 2021-08-04 |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 仮撚加工機 |
JP6822708B1 (ja) | 2020-03-25 | 2021-01-27 | 株式会社Itoi生活文化研究所 | 複合紙糸及び該製造装置並びに該製造方法 |
CN112376139B (zh) * | 2020-11-12 | 2022-11-15 | 山东铭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捻线方法及配套设备 |
CN113235192B (zh) * | 2021-04-28 | 2022-12-20 | 东华大学 | 一种火草纤维收集装置 |
CN114836856B (zh) * | 2022-05-12 | 2023-10-24 | 湖南科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环锭纺纱系统 |
CN115434053B (zh) * | 2022-08-24 | 2024-04-19 | 山东岱银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提高纱线蓬松度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653220A (en) * | 1979-10-02 | 1981-05-12 | Teijin Ltd | Friction false twister |
JPH01173170U (zh) * | 1988-05-26 | 1989-12-08 | ||
CN2700349Y (zh) * | 2004-04-12 | 2005-05-18 | 武汉科技学院 | 一种改善纱条均匀度的固定式假捻器 |
-
2007
- 2007-04-04 TW TW96112099A patent/TWI425127B/zh active
- 2007-04-05 CN CN2007100898679A patent/CN10105056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653220A (en) * | 1979-10-02 | 1981-05-12 | Teijin Ltd | Friction false twister |
JPH01173170U (zh) * | 1988-05-26 | 1989-12-08 | ||
CN2700349Y (zh) * | 2004-04-12 | 2005-05-18 | 武汉科技学院 | 一种改善纱条均匀度的固定式假捻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50567B (zh) | 2011-01-19 |
TW200738924A (en) | 2007-10-16 |
CN101050567A (zh) | 2007-10-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25127B (zh) | Clamp type false twisting device | |
TWI703247B (zh) | 假撚加工機 | |
JP2007277751A (ja) | 仮撚加工機 | |
EP3360991B1 (en) | Draw texturing machine | |
JP2007297764A (ja) | ニップ式仮撚装置 | |
JPS62117830A (ja) | 紡績糸の製造装置 | |
US4218870A (en) | False twist machine | |
WO2010029852A1 (ja) | ベルト式仮撚装置 | |
US3710460A (en) | Yarn treating jet having a guide fastened to its outlet end | |
US3345811A (en) | Apparatus for false twisting yarn | |
CN1043257C (zh) | 拉伸假捻方法与装置 | |
TWI822994B (zh) | 假撚加工機 | |
JP2007308833A (ja) | 合糸仮撚加工機 | |
JP3173463B2 (ja) | 先撚り仮撚り加工機 | |
JPH0247322A (ja) | 糸の仮燃装置 | |
TW202003939A (zh) | 用於製造花式紗線的裝置及方法 | |
JP7319090B2 (ja) | 仮撚加工機 | |
JP6533144B2 (ja) | ベルト式仮撚装置 | |
JP3178418B2 (ja) | 先撚り仮撚り加工機 | |
CN105908299B (zh) | 带式假捻装置 | |
KR20000069096A (ko) | 가연기 | |
JPH07268737A (ja) | ツイスターベルト | |
JP4391001B2 (ja) | 延伸仮撚加工機の加熱装置 | |
JPH0224932B2 (zh) | ||
TW202302949A (zh) | 冷卻裝置以及絲線加工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