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12359B - 組織蛋白去乙醯酵素抑制劑在製備治療或減緩黏膜/皮膚或眼睛毒性或副作用之藥物的用途 - Google Patents
組織蛋白去乙醯酵素抑制劑在製備治療或減緩黏膜/皮膚或眼睛毒性或副作用之藥物的用途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12359B TWI412359B TW98122924A TW98122924A TWI412359B TW I412359 B TWI412359 B TW I412359B TW 98122924 A TW98122924 A TW 98122924A TW 98122924 A TW98122924 A TW 98122924A TW I412359 B TWI412359 B TW I412359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kin
- agents
- side effects
- inhibitor
- inhibitors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Acyclic And Carbocyclic Compounds In Medicinal Composition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於皮膚病症的治療,且特別有關於以組織蛋白去乙醯酵素抑制劑(HDACi)治療皮膚/黏膜或眼睛毒性。
在許多疾病中,如癌症、發炎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及退化性疾病等,不正常的訊息傳遞會影響細胞的行為、生長、存活及凋亡,且發現例如,EGFR、VEGF、酪胺酸激酶、絲胺酸/息寧胺酸激酶及MAPK/ERK在分子標靶治療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Lacouture ME. Nat Rev Cancer 6:803-812,2006)。目前已發展出的分子標靶治療技術包括單株抗體、小分子化合物、擬態胜肽(peptide mimetic)及反義寡核苷酸。然而,分子標靶藥物同樣會影響訊息傳遞途徑中EGFR受體、酪胺酸激酶活性或MAPK/ERK訊息傳遞的正常活性(Perez-Soler R,et al. J Clin Oncol 23:5235-5246,2005)。因此,當皮膚、黏膜及眼睛中的EGFR、酪胺酸激酶及MAPK/ERK傳遞途徑受到抑制時,在皮膚/黏膜或眼睛區域即會產生不良的副作用。目前已知,當EGFR、酪胺酸激酶活性或MAPK/ERK途徑受到抑制時,會抑制DNA的合成、阻礙細胞的生長,以及促進初代角質細胞(keratinocytes)的早發性分化(Miettinen PJ,et al. Nature 376:337-341,1995)。因細胞的存活與EGFR有關,因此若EGFR受到抑制,同時會抑制細胞的生長及導致細胞凋亡。其原因可能與其下游途徑被抑制有關,例如,MAPK途徑、PI3K(磷脂肌醇3-激酶)-Akt-mTOR途徑、壓力活化蛋白激酶途徑,其包括蛋白質激酶C及Janus激酶(Jak)-STAT(轉錄的訊息傳者及活化者)途徑。因此,若EGFR的抑制發生於未分化或增生中的表皮基底層、次基底層或毛囊外層之初代角質細胞時,會使得表皮層變的更薄,進而降低其作為屏障的功能,且使表皮細胞對紫外線及放射線更為敏感。另一方面,當促進EGFR的活性時,可增加CXCL8的表現、減弱CCL2、CCL5及CXCL10的表現(Mascia F,et al. Am J Pathol 163:303-312,2003)。相反地,當EGFR的活性受到抑制時,其會發生相反的情況。在小鼠實驗中,選擇性的EGFR酪胺酸激酶抑制劑會導致更嚴重的接觸性過敏反應,表皮中CCL2、CCL5及CXCL10的表現以及皮膚中單核球/巨嗜細胞及T淋巴細胞的數目增加。由此結果顯示EGFR可藉由影響初代角質細胞中趨化激素(chemokine)的表現來調控皮膚的反應。
EGFR掌管表皮組織的生理平衡、修復及反應。因此,許多標靶治療的藥物被設計來干擾EGFR、MAPK/ERK訊息傳遞途徑或酪胺酸活性,且其會導致皮膚狀態的改變,包括疹子、乾皮症、硬化、癢、表皮紅腫痛、甲溝炎、手足反應或症狀、毛細管擴張、毛髮生長或皮膚顏色改變等(Galimont-Collen AFS,et al. Eur J Cancer 43:845-851,2007)。此皮膚狀態的改變為正常個體對標靶藥物的副作用,而非單純的藥物過敏。此副作用可能會導致慢性濕疹,並增加二次感染的風險。最初的症狀為手足的觸痛。接著,於手掌及腳底產生紅腫,其中最常見的皮膚症狀為膿疱丘疹,其看起來類似於痤瘡,且好發於頭皮、臉部、胸部及上背部。在嚴重的情況下,其會影響至身體的其他部份,且當膿疱破裂時會產生疼痛。皮膚疹通常在給予標靶藥物開始的數週會最為嚴重。在標靶藥物治療後第4週,皮膚通常會硬化及變得非常乾、紅。在數週後,會產生圓形、平坦或凸起的紅斑,以及中心部含膿的白頭粉刺。皮膚疹可為生疥癬。手足反應或症狀的成因仍未知,而其可能會伴隨手足微血管的損害,或使藥物由血管中溢漏至組織中而造成組織的損害。其他標靶治療較不常見的副作用也可能發生於黏膜及眼睛,其包括腹瀉、噁心、嘔吐、口部潰瘍、咳嗽及長睫毛(trichomegaly),長睫毛會影響眼睛並可能會導致結膜炎及其他眼部症狀,進而造成眼睛不適及視線模糊的問題。
因標靶藥物所引起的皮膚/黏膜或眼睛副作用包括疼痛、身心及生理上的失調,且會影響患者的行走、飲食及正常的活動。因此,許多病患會因為皮膚/黏膜或眼睛的副作用而中止或延遲標靶藥物的治療。有鑑於此,業界亟需一種治療皮膚/黏膜或眼睛毒性或副作用的組成物及方法。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治療或減緩黏膜/皮膚或眼睛毒性或副作用的醫藥組成物,包括一有效量之組織蛋白去乙醯酵素抑制劑及/或其藥學上可接受之載體、鹽類或溶劑,其中該黏膜/皮膚或眼睛毒性或副作用係因細胞生長及存活之訊號傳遞途徑受到抑制而引起。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治療或減緩皮膚或表皮副作用之醫藥組成物,包括一有效量之組織蛋白去乙醯酵素抑制劑及其藥學上可接受之載體、鹽類或溶劑,其中該皮膚或表皮副作用包括皮膚疹、乾性皮膚、搔癢、皮膚炎、手足症候群、黏膜炎、掉髮、睫毛及臉部毛髮的增生、及/或指甲脆化變形及指甲膨大,該皮膚或表皮副作用係由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MAPK/ERK、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及/或PI3K(磷脂肌醇3-激酶)-Akt-mTOR途徑之分子標靶治療以及合併或無合併放射線及/或化學治療所引起,且該組織蛋白去乙醯酵素抑制劑包括丙戊酸、丁酸苯酯、丁酸精胺酸酯(arginine butyrate)、低朴第辛(depudecin)、穿普克辛A(trapoxin A)、depsipeptide、澳杉弗利廷(oxamflatin)、辛二酸醯基苯胺氧肟酸(SAHA)、毛斯達丁A、史貴坦(scriptaid)、MS-27-275或上述之組合。
為了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示,作詳細說明如下:
當黏膜/皮膚或眼睛組織的EGFR、酪胺酸激酶或MAPK/ERK途徑受到抑制時,會引起組織及表皮細胞不正常的增生、轉移、分化及凋亡,並進而破壞皮膚、黏膜及眼睛的完整性並導致發炎細胞的增生。因此,表示此皮膚/黏膜及眼睛的局部副作用與表皮、毛囊、指甲、黏膜及眼睛組織中的EGFR、酪胺酸激酶及MAPK/ERK途徑有關。
本發明證明組織蛋白去乙醯酵素抑制劑(以下簡稱HDAC抑制劑、或HDACi)可有效地減緩因EGFR抑制劑所引發的皮膚不正常反應。因此,HDAC抑制劑可有效地治療因EGFR、酪胺酸激酶及MAPK/ERK抑制劑所引起的皮膚毒性。所以,本發明提供一種醫藥組成物及一藥學上可接受之載體,其可治療或減緩因細胞生長及存活之訊號傳遞途徑受到抑制而引起的黏膜/皮膚或眼睛毒性或副作用。
本發明中所述之“EGFR、酪胺酸激酶及MAPK/ERK抑制劑”係指任何目前已知或將來可能被發現的EGFR、酪胺酸激酶或MAPK/ERK抑制劑,且其具有抑制個體內EGFR、酪胺酸激酶或MAPK/ERK途徑的生物活性。EGFR、酪胺酸激酶及MAPK/ERK抑制劑可結合至EGFR上,或抑制其下游的生物反應。
EGFR、酪胺酸激酶或MAPK/ERK抑制劑包括任何試劑,其可阻礙EGFR、酪胺酸激酶或MAPK/ERK途徑,或任何與EGFR或酪胺酸激酶反應有關的下游生物反應,其可用來治療個體的癌症、發炎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或退化性疾病。上述抑制劑可藉由與細胞外或細胞內生長因子受體結合以抑制酪胺酸激酶活性,或經由絲胺酸/息寧胺酸激酶活性來干擾其相關的下游訊息傳遞鏈。此外,酪胺酸激酶抑制劑可抑制與酪胺酸激酶有關之下游訊息傳遞者。
本發明中所述之“酪胺酸激酶抑制劑”係包括天然或合成之抑制劑,其可抑制或阻礙酪胺酸激酶、酪胺酸激酶受體或激酶的ATP結合位。EGFR、酪胺酸激酶或MAPK/ERK抑制劑包括,但不限於,低分子量抑制劑、抗體或抗體片段、反義DNA或RNA結構、擬態胜肕及核醣酶(ribozyme)。
一群名為組織蛋白去乙醯酵素抑制物的(HDACi)基因調控化合物會活化與抑制一基因次群,其係經由改變組織蛋白乙醯化而重建染色質結構(Marks et al,J. Natl. Cancer Inst.,92:1210-1216,2000;Kramer et al,Trends Endocrinol. Metab.,12:294-300,2001)。組織蛋白過乙醯化會造成細胞週期抑制物(p21Cip1,p27Kip1,及p16INK4)的向上調控,致癌基因(Myc及Bcl-2)的向下調控,炎症細胞激素(介白素(IL)-1,IL-8,TNF-α,及TGF-β)的抑制,或無改變(GAPDH及γ-actin)(Lagger et al,EMBO J.,21:2672-2681,2002;Richon et al,Clin. Cancer Res.,8:662-667,2002;Richon et al,Proc. Natl. Acad. Sci. USA.,97:10014-10019,2000;Van Lint et al,Gene Expr.,5:245-243,1996;Huang et al,Cytokine,9:27-36,1997;Mishra et al,Proc. Natl. Acad. Sci. USA.,98:2628-2633,2001;Stockhammer et al,J. Neurosurg.,83:672-681,1995;Segain et al,Gut,47:397-403,2000;Leoni et al,Proc. Natl. Acad. Sci. USA,99:2995-3000,2002)。除了引發組織蛋白過乙醯化,HDAC抑制物也誘導非組織蛋白如核糖體S3、p53或NF-κB之Rel-A次單位的過乙醯化,調控蛋白質激酶C(PKC)活性,抑制蛋白異戊二烯化,減低DNA甲基化,以及結合至核受體(Webb et al,J. Biol. Chem.,274:14280-14287,1999;Chen et al,Science,293:1653-1657,2001),HDAC抑制物顯示具有引發細胞週期休止,細胞分化,以及腫瘤細胞之細胞凋零死亡之能力,且對免疫疾病具有減低炎症反應與纖維化之能力(Warrell et al,J. Natl. Cancer Inst.,90:1621-1625,1998;Vigushin et al,Clin. Cancer Res.,7:971-976,2001;Saunders et al,Cancer Res.,59:399-404,1999;Gottlicher et al,EMBO J.,20:6969-6978,2001;Rombouts et al,Acta Gastroenterol. Belg.,64:239-246,2001)。雖然HDAC抑制物之效果引發大量組織蛋白乙醯化,造成腫瘤細胞凋零死亡,末期分化,以及生長休止,但對於正常細胞無毒性(Garber et al,J. Natl. Cancer Inst.,94:793-795,2002)。此外,染色質結構經HDAC抑制物的調整也能使本質為放射抗性的腫瘤細胞更為放射敏感化,且使腫瘤細胞對於化療也較敏感化(Ferrandina et al,Oncol. Res.,12:429-440,2001;Miller et al,Int. J. Radiat. Biol.,72:211-218,1997;Biade et al,Int. J. Radiat. Biol.,77:1033-1042,2001)。
用於施行本發明之活性化合物通常為組織蛋白過乙醯化劑(histone hyperacetylating agents),如組織蛋白去乙醯化抑制物。組織蛋白去乙醯酵素抑制劑包括氧肟酸(hydroxamic acid)衍生物,脂肪酸,環四肽(cyclic tetrapeptide),苯醯胺(benzamides)衍生物,或親電酮衍生物(electrophilic ketone derivative)。已知多種這類化合物,請參見如P. Dulski,Histone Deacetylase as Target for Antiprotozoal Agents,PCT Application WO 97/11366(Mar. 27,1997)。這類化合物之例子包括,但不限於:
A.毛斯達丁(Trichostatin A)及其類似物,如:毛斯達丁A(簡稱TSA);毛斯達丁C(Trichostatin C)(Koghe et al. 1998. Biochem. Pharmacol. 56:1359-1364)(已分離出之毛斯達丁B(Trichostatin B)並未顯示具有HDAC抑制物作用)。
B.胜肽,如:澳杉弗利廷(音譯Oxamflatin)[(2E)-5-[3-[(苯基磺醯基)胺基苯基]-戊基-2-烯-4-氫氧氨酸(Kim et al. Oncogene,18:2461-2470(1999));穿普克辛A(音譯Trapoxin A)(TPX)-環四胜肕(環-(L-苯基胺基苯酸-L-苯基胺基苯酸-D-六氫吡啶羧酸-L-2-胺基-氧代-9,10-環氧-癸醯基))(Kijima et al.,J. Biol. Chem. 268,22429-22435(1993));FR901228,Depsipeptide(Nakajima et al.,Ex. Cell Res. 241,126-133(1998));FR225497,環四胜肽(H. Mori et al.,PCT Application WO 00/08048(Feb. 17,2000));艾皮斯汀(音譯Apicidin),環四胜肕[環(N--O-甲基-L-色胺酸-L-異白胺酸-D-六氫吡啶羧酸-L-2-胺基-8--氧代癸醯基)](Darkin-Rattray et al.,Proc. Natl. Acad. Sci. USA 93,13143-13147(1996));艾皮斯汀1a,艾皮斯汀Ib,艾皮斯汀Ic,艾皮斯汀IIa,以及艾皮斯汀IIb(P. Dulski et al.,PCT Application WO 97/11366);HC-毒素,環四胜肽(Bosch et al.,Plant Cell 7,1941-1950(1995));WF27082,環四胜肽(PCT Application WO 98/48825);以及衣原體素(chlamydocin)(Bosch et al.,supra)。
C.氫氧氨酸類為基之雜合極性化合物(HPCs),如:柳醯基氫氧氨酸(Salicylihydroxamic acid,SBHA)(Andrews et al.,International J. Parasitology 30,761-768(2000));辛二烯胺苯氫氧氨酸(Suberoylanilide Hydroxamic Acid,SAHA)(Richon et al.,Proc. Natl. Acad. Sci. USA 95,3003-3007(1998));壬二雙氫氧氨酸(Azelaic Bishydroxamic Acid,ABHA)(Andrews et al.,supra)、壬二-1-氫氧氨酸-9-胺苯(Azelaic-1-Hydroxamate-9-Anilide,AAHA)(Qiu et al., Mol. Biol Cell 11,2069-2083(2000));M-羧桂皮酸雙氫氧胺(M-Carboxycinnamic Acid Bishydroxamide,CBHA)(Ricon et al.,supra);6-(3-氯苯基脲基)卡玻酸氫氧氨酸((6-(3-Chlorophenylureido)carpoic Hydroxamic Acid,3-Cl-UCHA)(Richon et al.,supra);MW2796(Andrews et al.,supra);以及MW2996(Andrews et al.,supra)。此外,此類類似物卻不具有HDAC抑制物之效果者有:己甲烯雙乙醯胺(Hexamethylene bisacetamide,HBMA)(Richon et al. 1998,PNAS,95:3003-3007);以及二乙基雙(戊甲烯-N,N-二甲基羧醯胺)炳二酸(Diethyl bis(pentamethylene-N,N-dimethylcarboxamide)malonate,EMBA)(Richon et al. 1998,PNAS,95:3003-3007)。
D.短鏈脂肪酸(SCFA)化合物,如:丁酸鈉(Cousens et al.,J. Biol. Chem. 254,1716-1723(1979));異戊酸(Isovalerate)(McBain et al.,Biochem. Pharm. 53:1357-1368(1997));丙戊酸(Valproic acid);戊酸酯(Valerate)(McBain et al.,supra);4-丁酸苯酯(4-Phenylbutyrate,4-PBA)(Lea and Tulsyan,Anticancer Research,15,879-873(1995));丁酸苯酯(Phenylbutyrate,PB)(Wang et al.,Cancer Research,59,2766-2799(1999));丙酸(Propionate)(McBain et al.,supra);丁亞醯胺(Butrymide)(Lea and Tulsyan,supra);異丁醯胺(Isobutyramide)(Lea and Tulsyan,supra);乙酸苯酯(Phenylacetate)(Lea and Tulsyan,supra);丙酸3溴(3-Bromopropionate)(Lea and Tulsyan,supra);以及丁酸甘油酯(Tributyrin)(Guan et al.,Cancer Research,60,749-755(2000)).
E.苯甲醯胺(Benzamide)衍生物,如:MS-27-275[N-(2-aminophenyl)-4-[N-(pyridin-3-yl-methoxycarbonyl)aminomethyl]benzamide](Saito et al.,Proc. Natl. Acad. Sci. USA 96,4592-4597(1999));以及其3'-胺基衍生物(Saito et al.,supra)。
F.其他抑制物,如:低朴第辛(音譯depudecin)[其類似物(單-MTM-低朴第辛與低朴第辛-雙乙醚)並不抑制HDAC](Kwon et al. 1998. PNAS 95:3356-3361);以及史奎普泰(Scriptaid)(Su et al. 2000 Cancer Research,60:3137-3142)。
與HDACi合併使用之第二藥劑包括,但不限於,細胞激素、細胞激素抑制劑、介白素、介白素抑制劑、生長因子、血管新生劑、抗血管新生劑、抗癌藥劑、抗發炎藥劑、類固醇、免疫抑制劑、非固醇類免疫抑制劑、止痛劑、抗組織胺、抗膽鹼劑、止癢劑、抗菌劑、抗病毒藥劑、抗真菌劑、抗寄生蟲藥劑、抗氧化劑、A酸、抗纖維化藥劑、血管活性藥劑(vasoactive agent)、腺嘌呤接受器拮抗劑、維生素、白三烯素修飾劑、化學激素拮抗劑、肥胖細胞抑制劑、抗IgE抗體、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5-羥色胺(5-HT)受器拮抗劑、過氧化體增殖活化受器(PPAR)拮抗劑、calcineurin抑制劑、胃釋素受器拮抗劑、p38 MAP激酶抑制劑、角質細胞生長因子(KGF)、HDAC抑制劑、類視色素(retinoid)、NFκB調節劑、加巴噴丁(gabapentin)、sucralfate及那囉克松(naloxone)。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為一醫藥組成物。此醫藥組成物的給予方式包括口服、非腸胃式、吸入式、肛門塞劑、陰道塞劑、經皮吸收或局部。此藥劑包含傳統無毒性之藥學上可接受的載體、佐劑及載具。局部給予則包括使用經皮吸收之給予方式,例如,皮膚貼片或離子電滲透元件等。非腸胃式給予則包括皮下注射、靜脈注射、肌肉注射或胸骨注射,或注入技術等。藥劑的型態可參考Hoover,John E.,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Mack Publishing Co.,Easton,Penn(1975),Liberman,H. A. and Lachman,L.,Eds.,Pharmaceutical Dosage Forms,Marcel Decker,New York,N.Y.(1980)。
在一實施例中,藥劑可製作成一般用於治療因使用EGFR、酪胺酸激酶或MAPK/ERK抑制劑所產生的皮膚副作用,使藥劑適於進行皮膚的處理。皮膚塗劑型式包括,但不限於,乳劑、膏劑、凝膠、噴劑、化妝水、洗髮水或幕斯等。一般來說,皮膚噴劑可由噴霧狀共聚物所組成,例如,聚乙烯吡咯烷酮、醋酸乙烯及其類似物,且其可具有化妝水之功能。皮膚凝膠的製備方法與噴劑類似,但其為凝膠狀且無乙醇的存在,可附著於皮膚上。皮膚幕斯為利用壓力釋放泡沫。本發明之HDACi在局部的皮膚塗劑中含量為0.00001至100.00重量%,或其劑量在1至1000mg。皮膚乳劑為一疏水性或親水性乳劑、膏劑、凝膠、潤膚劑、噴劑、塗劑、皮膚調理水、洗髮水或幕斯。另外,更可添加適合的成份至皮膚乳劑,此額外添加的成份包括凡士林、蠟、羊毛脂、矽、微脂體、蔬菜、礦物油、增塑劑、fragrances香料、防腐劑、促滲透劑、pH值調整劑或其他適合用於局部皮膚的成份。此額外的成份可濕潤皮膚,穩定活性化合物,增加藥物-皮膚的接觸,局部區域的濃度,控制藥物的釋放及/或減少皮膚的損害,防止皮膚萎縮、纖維化或感染,以及促進皮膚傷口的修復。pH值調整劑可將藥劑的pH值控制於約3.0至13.0之間。
本發明更提供一種治療皮膚副作用之組成物,此皮膚副作用係使用EGFR、酪胺酸激酶、VEGF、絲胺酸/息寧胺酸激酶或MAPK/ERK抑制劑所產生的皮膚副作用,包括一有效量之組織蛋白過乙醯化劑,或與其他至少一或複數個藥劑合併使用,包括細胞激素、細胞激素抑制劑、介白素、介白素抑制劑、生長因子、血管新生劑、抗血管新生劑、抗癌藥劑、抗發炎藥劑、類固醇、免疫抑制劑、非固醇類免疫抑制劑、止痛劑、抗組織胺、抗膽鹼劑、止癢劑、抗菌劑、抗病毒藥劑、抗真菌劑、抗寄生蟲藥劑、抗氧化劑、A酸、抗纖維化藥劑、血管活性藥劑(vasoactive agent)、腺嘌呤接受器拮抗劑、維生素、白三烯素修飾劑、化學激素拮抗劑、肥胖細胞抑制劑、抗IgE抗體、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5-羥色胺(5-HT)受器拮抗劑、過氧化體增殖活化受器(PPAR)拮抗劑、calcineurin抑制劑、胃釋素受器拮抗劑、p38 MAP激酶抑制劑、角質細胞生長因子(KGF)、HDAC抑制劑、類視色素(retinoid)、NFκB調節劑、gabapentin、sucralfate及naloxone,此活性成份可為一自由型式或其藥學上可接受之鹽類或溶劑,並選擇性地具有至少一藥學上可接受之載體,此組成物與其他藥劑可全身或局部性地同時或分別使用。
黏膜/皮膚、眼睛毒性或副作用包括皮膚疹、乾性皮膚、搔癢、皮膚炎、手足症候群、黏膜炎、掉髮、睫毛及臉部毛髮的增生、及/或指甲脆化變形、指甲膨大等皮膚或上皮副作用。EGFR、酪胺酸激酶、VEGF、絲胺酸/息寧胺酸激酶或MAPK/ERK抑制劑可為一抗體標靶治療劑、抗體片段、小分子標靶化合物、低分子量酪胺酸抑制劑、擬態胜肽、反義寡核苷酸(DNA及/或RNA)、或核醣酶(ribozyme),其可抑制表皮生長因子受器(EGFR)、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胞外調節激酶(MAPK/ERK)、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及/或PI3K(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Akt-mTOR的途徑。
本發明中適當的鹽類包括無機陽離子,例如,鹼金屬鹽類,如鈉、鉀或胺鹽,鹼土金族鹽類,如鎂、鈣鹽,含二價或四價陽離子之鹽類,如鋅、鋁或鋯鹽。此外,也可是為有機鹽類,如二環己胺鹽類、甲基-D-葡糖胺,胺基酸鹽類,如精胺酸、離胺酸、組織胺酸、麩胺酸醯胺。另一方面,含氮鹽基可為低烷基鹵化物,如甲基、乙基、丙基、氯丁烷、溴化物及碘化物,二烴硫酸鹽,如二甲基、二乙基、二丙基及二戊硫化物,長鏈鹵化物,如癸基、十二烷基、十四烷基、十八烷基氯化物、溴化物及碘化物,氣喘鹵化物(asthma halides),如苯甲基、苯乙基溴化物或其他類似物。形成鹽類的試劑,包括低分子量之烷基胺,例如,甲基胺、乙基胺或三乙基胺。也可使用水或油溶性試劑或分散劑。
本發明之活性成份的含量可依照不同個體及給予的方式,此活性成份可合併其他載體以形成一單一劑量。此劑量可依照不同的參數做適當的調整。上述參數包括,但不限於,個體的種類,個體的大小、疾病的嚴重性。本發明之活性成分可一次給予,24小時內多次給予或連續給予。當注射的方式為連續給予時,可選用適合的習知方式,包括,但不限於,靜脈注射點滴、靜脈注射幫浦、埋植式注射幫浦或局部給予。治療的時間可依不同的情況做適當的調整,例如,皮膚的病程及嚴重性,黏膜或系統性疾病所導致的局部合全身性搔癢症狀。在以HDACi單獨或合併本發明其他藥劑直到皮膚/黏膜或眼睛損害結束,或持續治療終身。
在一實施例中,在治療黏膜損害時,可使用生物可接受之聚合物。當添加此生物可接受之聚合物至本發明之組成物時,本發明組成物的黏性會隨著周圍的生理溫度而增加,一般來說,生理溫度為37℃。在此實施例中,本發明之組成物在低溫下給予時呈現低黏度之液狀,而其黏度會隨著溫度增加至生理溫度後而增加。在一較佳實施例中,本發明之組成物具有逆熱黏度特性(reverse-thermal viscosity),此特性的溫度範圍至少為1℃至個體之生理溫度(例如,人類為37℃)。在本發明中,生物可接受之聚合物通常包括,生物黏性聚合物、陽離子聚合物、黏性聚合物膠體、水膠、天然聚合物、聚氧烯烴嵌段共聚物、及逆熱凝膠聚合物。除了生物可接受聚合物外,本發明之組成物更可抱括額外的黏著劑,其可增加本發明組成物之黏性。通常,黏著劑常作為第二聚合物,且其具有較高的生物黏性。
在增厚凝膠劑型(thicker gel)中,本發明之組成物更可包括sucralfate,其可經由餵食進入並包覆整個消化道。本發明之藥劑可根據不同的給予位置而製成不同的劑型。例如,本發明之劑型可包括口服液、膀胱沖洗液、膠體、藥漿(slurry)、漱口水、喉糖、錠劑、薄片、貼片、棒棒糖、噴液、滴劑或栓劑。例如,在治療直腸或陰道黏膜表面時,可將凝膠製備成栓劑。藥漿或口服液可用來治療口腔、食道及/或消化道的黏膜表面。
【實施例】
EGFR途徑的抑制會促進表皮CCL2的表現,因此在此實施例中以EGFR抑制劑PD168393及/或不同的HDACi處理皮膚角質形成細胞(keratinocyte),並利用ELISA來測量皮膚角質形成細胞培養液中的CCL2含量。參照第1圖,在以EGFR抑制劑(PD168393)處理24小時後,趨化激素CCL2的含量會增加,但若事先分別以不同的HDACi(丙戊酸(5mM)、丁酸苯酯(5mM)、及毛斯達丁A(5nM))處理2小時,則可抑制被誘發的CCL2。此結果以三次實驗數據之平均值±準標差來表示。
第一成分:10克Stabileze QM、380.561克去離子水於一燒杯中混合並加熱至70℃。
第二成份:5.739克4-丁酸苯酯化鈉(Merck)、0.125克甲基戊酮(methylparaben)(Merck)、0.075克丙基戊酮(propylparaben)(Merck)、83.5克1,2-丙二醇、以及20克10%NaOH於一燒杯中混合並加熱至70℃。
將第二成份緩慢地加入第一成分中並繼續以400rpm攪拌20分鐘直到形成一混合物。將混合物冷卻至室溫。
於此種微脂體配方,蛋黃卵磷脂(egg phosphatidylcholine,EPC)及膽固醇係作為等同-或不同-莫耳濃度的初級脂質份。以不同脂肪:丁酸苯酯比例可獲得多種含有4-丁酸苯酯之微脂體。微脂體係經由薄膜水合作用製備、並以膜擠壓成形、且實際評估之。
將472.5克白色礦脂(Riedel-de Haen)、27克石蠟50/52(由本地供應商獲得)、以及0.5克毛斯達丁A(Sigma)置於一燒杯中混合並加熱至70℃形成一糊狀物。將該糊狀物於400rpm攪拌1小時,並冷卻至室溫。
將67.5克白色礦脂(Riedel-de Haen)、16克十八烷醇(Riedel-de Haen)、260.5克軟石蠟(Merck)、155.5克液態石蠟(Merck)、以及0.5克毛斯達丁A(Sigma)置於一燒杯中混合並加熱至70℃形成一糊狀物。將該糊狀物於400rpm攪拌1小時,並冷卻至室溫。
第一成分:70克Tefose 63、20克Superpolystate、10克Coster 5000、15克Myriyol 318、15克Coster 5088、以及15克GMS SE(皆可由本地供應商獲取)於一燒杯中混合並加熱至70℃。
第二成份:5.739克丙戊酸(Sigma)、0.125克甲基戊酮(methylparaben)(Merck)、0.075克丙基戊酮(propylparaben)(Merck)、以及149.061克去離子水於一燒杯中混合並加熱至70℃。
將第二成份緩慢地加入第一成份中並繼續以400rpm攪拌5分鐘直到形成一混合物。將2% Stabileze QM(將2克Stabileze QM溶於98克去離子水,並於70℃加熱攪拌形成一糊狀物,並冷卻至室溫而製備得)加入該混合物並攪拌5分鐘。以0.85%磷酸(莫克)調整混合物的pH值到5.34,並以600rpm攪拌20分鐘。將混合物冷卻至室溫。
在EGFR抑制劑-誘發之皮膚反應試驗中,以5隻BALB/c小鼠(體重為約22±2g)為一組,分別以10μL的載體(DMSO以1/10的比例溶於乙醇)或PD168393溶液(4mmol/L)處理小鼠耳朵30分鐘後,以10μL之0.5%2,4-二氮氟硝基苯(DNFB)刺激小鼠的右耳(Pastore S,et al. J Immunol 174:5047-5056,2005)。
在第0及第1天前,以2.5%的4-丁酸苯酯凝膠或安慰劑(一般膠體)處理右耳,每3小時處理1次,共處理3次,以治療EGFR抑制劑所誘發之皮膚反應。第1天,在進行第1次丁酸苯酯或安慰劑處理60分鐘後,且在0.5% DNFB刺激前30分鐘,以PD168393局部處理小鼠右耳。第2次及第3次丁酸苯酯或安慰劑的處理,則分別在0.5% DNFB刺激後1及3小時後進行。以Dyer之測微計測量於DNFB刺激後0、3、6、8、24及48小時的耳朵腫大。在一實驗對照組中,於DNFB刺激前60分鐘及刺激後15分鐘,以類固醇dexamethasone(0.3mg)處理小鼠耳朵。小鼠左、右耳的厚度皆以Dyer之測微計進行測量。耳朵浮腫的情況,以左耳厚度(正常對照組)減去右耳厚度(實驗組)來表示。
參照第2、3圖,在僅局部給予4mM之PD168393、DMSO、安慰劑(一般膠體)、或2.5%丁酸苯酯時,並不會影響小鼠耳朵的厚度,且不會造成正常皮膚組織的改變。相較之下,在DNFB刺激前30分鐘,以4mM的PD168393處理,會加重DNFB誘發的皮膚反應。然而,相較於事先以安慰劑(一般膠體)預處理,若事先以2.5%丁酸苯酯凝膠預處理,在DNFB刺激後3、6、8、24及48小時,EGFR抑制劑所誘發之耳朵腫脹明顯減少(第2、3圖)。此外,雖然類固醇dexamethasone並無法抑制DNFB刺激後3、6、8小時的皮膚反應,但可明顯抑制DNFB刺激後24小時的皮膚腫脹。由此可知,類固醇dexamethasone所產生的抑制效果在DNFB刺激後24小時才顯現,其遠較丁酸苯酯來得晚,表示類固醇並非作用於EGFR抑制劑所誘發之皮膚反應,而2.5%丁酸苯酯可治療因EGFR抑制劑所引起的皮膚症狀(副作用)。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第1圖顯示不同HDACi對EGFR抑制劑在趨化激素表現上的影響,趨化激素的表現與皮膚副作用有關。
第2圖顯示以HDACi局部處理可減輕小鼠因EGFR抑制所引起的皮膚腫脹。可利用學生t
檢定來分析安慰劑及2.5%丁酸苯酯凝膠在統計上的差異。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後,以Dunnett’s檢定來分析EGFR抑制的差異。表示對PD168393(EGFR抑制劑)有顯著差異。
第3圖顯示各實驗組織染色(H&E)的結果。以EGFR抑制劑(PD168393)誘發之皮膚反應,經DNFB刺激48小時後以安慰劑或2.5%丁酸苯酯處理。
Claims (10)
- 一種組織蛋白去乙醯酵素抑制劑在製備治療或減緩黏膜/皮膚或眼睛毒性或副作用之藥物的用途,其中該組織蛋白去乙醯酵素抑制劑包括丙戊酸、丁酸苯酯、毛斯達丁A或上述之組合,該黏膜/皮膚或眼睛毒性或副作用係因細胞生長及存活之訊號傳遞途徑受到抑制而引起,且該細胞生長及存活之訊號傳遞途徑被一抗體標靶治療劑、抗體片段、小分子標靶化合物、低分子量酪胺酸抑制劑、擬態胜肽、反義寡核酸、或核醣酶所抑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藥物為非口服之組成物。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組織蛋白去乙醯酵素抑制劑佔該藥物全部重量的0.00001-100.00%。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藥物為乳劑、膏劑、凝膠、塗劑、糊狀物、油劑、軟化劑、脂肪體劑型、奈米顆粒、化妝水、漱口劑、洗髮水、乳液、噴劑、塞劑、膠囊、錠劑、粉末、顆粒、溶液、懸浮液、貼片或封閉型敷貼。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途,更包括一滲透促進劑,或一pH值調整劑使該醫藥組成物的pH維持在約3.0至13.0。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藥物與一第二藥劑合併使用,該第二藥劑係擇自下列所組成之族群:細胞激素、細胞激素抑制劑、介白素、介白素抑制劑、生長因子、血管新生劑、抗血管新生劑、抗癌藥劑、抗發 炎藥劑、類固醇、免疫抑制劑、非固醇類免疫抑制劑、止痛劑、抗組織胺、抗膽鹼劑、止癢劑、抗菌劑、抗病毒藥劑、抗真菌劑、抗寄生蟲藥劑、抗氧化劑、A酸、抗纖維化藥劑、血管活性藥劑(vasoactive agent)、腺嘌呤接受器拮抗劑、維生素、白三烯素修飾劑、化學激素拮抗劑、肥胖細胞抑制劑、抗IgE抗體、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5-羥色胺(5-HT)受器拮抗劑、過氧化體增殖活化受器(PPAR)拮抗劑、calcineurin抑制劑、胃釋素受器拮抗劑、p38 MAP激酶抑制劑、角質細胞生長因子(KGF)、HDAC抑制劑、類視色素(retinoid)、NFκB調節劑、加巴噴丁(gabapentin)、sucralfate及那囉克松(naloxone)。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藥物與該第二藥劑以相同或不同的途徑同時或分別投予。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抗體標靶治療劑、抗體片段、小分子標靶化合物、低分子量酪胺酸抑制劑、擬態胜肽、反義寡核酸、或核醣酶係抑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MAPK/ERK、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及/或PI3K(磷脂肌醇3-激酶)-Akt-mTOR途徑。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途,其中該黏膜/皮膚、眼睛毒性或副作用包括疱疹、乾性皮膚、搔癢、皮膚炎、手足症候群、黏膜炎、掉髮、睫毛及臉部毛髮的增生、及/或指甲脆化變形及指甲膨大。
- 一種組織蛋白去乙醯酵素抑制劑在製備治療或減緩皮膚或表皮副作用之藥物的用途,其中該皮膚或表皮副作用包括皮膚疹、乾性皮膚、搔癢、皮膚炎、手足症候群、 黏膜炎、掉髮、睫毛及臉部毛髮的增生、及/或指甲脆化變形及指甲膨大,該皮膚或表皮副作用係由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MAPK/ERK、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及/或PI3K(磷脂肌醇3-激酶)-Akt-mTOR途徑之分子標靶治療以及合併或無合併放射線及/或化學治療所引起,且該組織蛋白去乙醯酵素抑制劑包括丙戊酸、丁酸苯酯、毛斯達丁A或上述之組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98122924A TWI412359B (zh) | 2009-07-07 | 2009-07-07 | 組織蛋白去乙醯酵素抑制劑在製備治療或減緩黏膜/皮膚或眼睛毒性或副作用之藥物的用途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98122924A TWI412359B (zh) | 2009-07-07 | 2009-07-07 | 組織蛋白去乙醯酵素抑制劑在製備治療或減緩黏膜/皮膚或眼睛毒性或副作用之藥物的用途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102059A TW201102059A (en) | 2011-01-16 |
TWI412359B true TWI412359B (zh) | 2013-10-21 |
Family
ID=44837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98122924A TWI412359B (zh) | 2009-07-07 | 2009-07-07 | 組織蛋白去乙醯酵素抑制劑在製備治療或減緩黏膜/皮膚或眼睛毒性或副作用之藥物的用途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412359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84112A (zh) * | 2021-08-03 | 2021-09-14 | 浙江星星冷链集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立式微冷冻陈列柜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14971A (zh) * | 1999-12-08 | 2003-04-30 | 埃克斯西特治疗公司 | 用作免疫抑制剂的缩肽及其同类物 |
-
2009
- 2009-07-07 TW TW98122924A patent/TWI412359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14971A (zh) * | 1999-12-08 | 2003-04-30 | 埃克斯西特治疗公司 | 用作免疫抑制剂的缩肽及其同类物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Han SB et al.;"Anti-inflammatory effect of Trichostatin-A on murine 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Arch Pharm Res.,2009,vol.32,no.4,pages 613-624. *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84112A (zh) * | 2021-08-03 | 2021-09-14 | 浙江星星冷链集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立式微冷冻陈列柜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102059A (en) | 2011-01-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50335597A1 (en) | Method for treating or ameliorating mucocutaneous or ocular toxicities | |
US9370524B2 (en) | Method for reducing radiation-induced normal tissue damage | |
EP2033635B1 (en) | Use of phenylbutyric acid or salts thereof for treating pruritus | |
JP2006290863A (ja) | 胃腸障害の治療 | |
US8492438B2 (en) | Treatment skin disorders | |
US9278082B2 (en) | Method for treating contact dermatitis | |
US8946295B2 (en) | Histone hyperacetylating agents for promoting wound healing and preventing scar formation | |
US10172822B2 (en) | Pharmaceutical use of 3-benzylsulfonylpropionitrile | |
US8163764B2 (en) | Skincare methods | |
TWI412359B (zh) | 組織蛋白去乙醯酵素抑制劑在製備治療或減緩黏膜/皮膚或眼睛毒性或副作用之藥物的用途 | |
EP2854785B1 (en) |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for treating inflammation and pain | |
EP2531186B1 (en) | Treatment of rosacea with 4-phenylbutyrate | |
JP4359173B2 (ja) | 放射線療法および化学療法における治療効果を増大するための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