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90147B - 路面照明裝置 - Google Patents
路面照明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390147B TWI390147B TW099103546A TW99103546A TWI390147B TW I390147 B TWI390147 B TW I390147B TW 099103546 A TW099103546 A TW 099103546A TW 99103546 A TW99103546 A TW 99103546A TW I390147 B TWI390147 B TW I390147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road
- emitting diode
- light source
- lens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72—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in street lighting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涉及一種照明裝置,以及一種具有防止眩光功能的路面照明裝置。
車輛駛入或者駛出隧道時,亮度的突變會使駕駛員的視覺產生“黑洞效應”或者“白洞效應”,從而造成行車安全隱患。為了解決這一安全問題,公路隧道內就要配置照明燈具。如圖1所示,隧道100的截面通常呈弓形,燈具101設置於隧道100的內壁面的中央,燈具101發射的光線以其自身為中心向路面102進行投射。
習知技術中雖然可實現燈具101在車輛行駛的X方向上的輻射範圍大於與X方向垂直的Y方向的輻射範圍,以有效。地提高燈具101的光利用率。然而,燈具101在X方向上形成的輻射範圍仍然是以燈具101自身為中心對稱分佈的,即燈具101在X方向上向其兩側的輻射角θ 1與θ 2相等,通常θ 1=θ 2=70度。在此,輻射角也可稱為半峰邊角(half-peak side angle),是指以垂直路面為中心向左右兩側量測最大光強度的一半所得的角度,也就是光源所發出的發光強度為平面上最大發光強度的50%的光線與垂直線的夾角。請參閱圖2,為圖1中燈具101在平行於車輛行駛的X方向上的配光曲線,圖中A點對應光線的光強度為該燈具101在0度到90度中最大光強度的50%,B點對應光線的光強度為該燈具101在0度到90度中的最大光強度,燈具101的輻射角約等於70度。請參閱圖3,當光
源101位於人眼104上方時,自人眼104所在垂直面105偏轉45度至85度之間的範圍內,光源101容易對人眼104造成直接眩光。由此可見,習知的隧道100內燈具101會對駕駛者的眼睛造成直接眩光。
下面將以實施例說明一種可以有效減少眩光的路面照明裝置。
一種路面照明裝置,其包括用以向路面照射的至少一光源,該至少一光源包括一發光二極體及與該發光二極體搭配的至少一光學元件,所述光學元件在垂直於路面延伸的方向上將該至少一光源發出的光線向該至少一光源的側向偏折而形成翼形配光曲線,使得光強度較大的光線分別位於眩光區域的兩外側,並在平行於路面延伸的方向上將該至少一光源發出的光線向行車遠離側偏折一預定的角度。
相對於習知技術,所述路面照明裝置向路面照射時,在垂直於該路面延伸的方向上光線偏折向該至少一光源的側向出射而形成翼形配光曲線,使得光強度較大的光線分別位於眩光區域的兩外側,從而在靠近光源的軸線的眩光區域內的光強度減弱而不會對車輛駕駛員產生直接眩光的影響;在平行於路面延伸的方向上光線向行車遠離側偏折,當車輛行駛於路面上時,行車靠近側的光強度不會超出人眼所承受的範圍,不會對車輛駕駛員產生直接眩光的影響,從而有效保障了駕駛員的行車安全。
下面將結合圖式對本發明實施例作進一步之詳細說明。
請參閱圖4,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於隧道20內安裝燈具21的狀態示意圖。該隧道21的截面呈弓形,其包括一圍設於路面22上方且與該路面22相對的一弧形的內壁面23。該路面22包括分別位於左右兩側的第一車道221和第二車道222,所述第一車道221和第二車道222分別供車輛單向行駛。該內壁面23的左右兩側上方沿隧道21延伸的X方向分別等間隔地安裝有複數燈具21,左右兩側的燈具21分別主要用於對隧道20內靠近對應側的第一、第二車道221、222進行照明。優選地,該內壁面23為一粗糙表面,因此部分出射在該內壁面23上的光線產生擴散反射或者漫反射的現象,使得光線較為均勻,呈現出較為舒適的光照明環境。其中,該粗糙的內壁面23可以通過噴沙處理方式形成。
該燈具21包括一平板狀的電路板(圖未示)及安裝於電路板上的多個固態光源25。請參閱圖5,每一光源25包括一發光二極體250及與該發光二極體250配合的光學元件。所述光學元件包括一透鏡251及一反射鏡252。該透鏡251包括一底面253、一與底面253相對的“V”字形頂面254及連接所述底面253和頂面254的側面255。該底面253的中央向頂面254所在方向凹陷設有一收容發光二極體250的收容室256。該發光二極體250具有一中心軸線H,發光二極體250設置在該透鏡251的底部的幾何中心處,透鏡251通過該中心軸線H呈中心對稱。該側面255上設有沿中心軸線H方向排列的複數鋸齒狀的光學微結構257
。每一光學微結構257包括一第一斜面2571及與該第一斜面2571相交的一第二斜面2572,所述第一斜面2571與第二斜面2572之間於遠離中心軸線H的一端相交形成一銳角。該頂面254是一個二次曲面,該發光二極體250與透鏡251光學耦合,即發光二極體250發出的光線直接進入透鏡251內,並經由透鏡251的光學作用射出。其中,發光二極體250發出的一部分光線射向頂面254,在頂面254發生全反射並以與中心軸線H大致呈90度角經由側面255射出,而另一部分光線直接射向側面255經由側面255出射。因此,經由透鏡251出射的光線會偏離中心軸線H一定角度,使得該光源25發出的光線在沿垂直於路面延伸的Y方向上偏折向該光源25的側向出射而形成翼型的配光曲線,從而改變該光源25照射路面22的光線中的光強度較大的光線所集中的範圍。
通常,在路面22行駛的車輛駕駛員的眼睛與光源25之間的相對位置確定的情況下,自眼睛所在垂直面偏轉45度至85度之間的範圍為容易產生直接眩光的角度範圍,在此,將其定義為眩光區域。具體實施時,當光源25位於路面22上方並相對路面22上行駛的車輛駕駛員的眼睛位置確定的情況下,由於光源25中經由透鏡251出射的光線可向遠離中心軸線H的側向偏折一定角度,因此,通過調整該透鏡251使得光線偏折的角度的大小可使得光源25發出的大部分光線偏折後位於該眩光區域之外,從而使得眩光區域內的光線的光強度減弱,以減少甚至防止眩光的產生。其中,所述大部分光線也是光源25所發出的光
線中光強度較大的光線,假設某光線直射眼睛時候可以產生直接眩光的光線的光強度為一定值,那麼,光強度大於該一定值的光線均屬於光強度較大的光線。進一步的,由於所述燈具25是安裝於隧道20的內壁面23的兩側進行照明,且該隧道20的內壁面23呈弓形而圍設於路面22的上方,因此,在垂直於路面22延伸的Y方向上經由透鏡251出射的光線相對該中心軸線H偏折的角度應使得光源25出射的一部分光線可以直接射在光源25的周圍的內壁面23上,通過光線在內壁面23上發生漫反射或者擴散反射後出射至路面22,因而形成均勻地光照環境。優選地,在垂直於路面22延伸的Y方向上光源25發出的大部分光線相對中心軸線H偏折後分別集中在眩光區域的兩側,且在中心軸線H上的光線的光強度小於其最大光強度的三分之一,如此可避免強光直接射向路面22上車輛駕駛員而產生直接眩光。由於側面255形成有鋸齒狀光學微結構257,當光源25的光線由光學微結構257的第一斜面2571或第二斜面2572出射時,在第一斜面2571或第二斜面2572上產生折射,可進一步使得從側面255出射的光線集中在預定的非眩光區域範圍內,同時更多的光線可以通過射向內壁面23發生漫反射或者擴散反射後形成均勻的光照環境。
該反射鏡252位於該透鏡251的一側,其包括一面向發光二極體250並用於反射光線的弧形的反射面2521。該反射鏡252於發光二極體250所在平面的投影與該透鏡251的頂面254於發光二極體250所在平面的投影部分重疊,優
選的是,該反射鏡252於發光二極體250所在平面的投影與發光二極體250的出光面部分重疊。該反射鏡252用於使發光二極體250發出的光線在路面22延伸的X方向上偏折向該燈具21的側向出射,從而使得燈具21照射路面22的光線沿路面22延伸的X方向的配光曲線為一不對稱的配光曲線。請再次參閱圖4,使用時,所述燈具21設置在路面22上方,該燈具21的軸線211沿路面22延伸的X方向將該路面22的車道221、222劃分為行車靠近側265及行車遠離側266,在路面22上行駛的車輛由行車靠近側265駛向行車遠離側266。通過反射鏡252的反射作用使得光源25照射路面22的光線在路面22延伸的X方向的配光曲線中光強度最大值向行車遠離側266方向偏移中心軸線H一定角度,如45度角,如此可使得光源25照射路面的光線中於行車靠近側265的光線的光強度遠小於行車遠離側266的光線的光強度。由於車輛在沿路面22延伸的X方向行進的過程中,容易產生直接眩光的方向通常會發生在車輛駕駛員的前方,也就是發生在車輛駕駛員位於行車靠近側265時,自其眼睛所在垂直面偏轉45度至85度之間的範圍內,因此,通過反射鏡252使得光源25照射路面22的光線向行車遠離側266偏折,使得行車靠近側265的光強度減弱,當駕駛員位於行車靠近側265時,其眼睛受到的光線刺激沒有超出正常範圍,不會受到直接眩光的影響,而當車輛由行車靠近側265駛向行車遠離側266時,駕駛員背向光線照射方向,其也不會受到直接眩光的影響。優選的,該反射鏡252使得光源25照射路面22的光線在沿路面22延伸的方向上向行車遠離側266偏折後,於行車靠
近側265的45度角處的光線的光強度小於行車遠離側266的光線的最大光強度的六分之一。優選的,於行車靠近側265的45至85度角處的光線的光強度小於行車遠離側266的光線的最大光強度的六分之一。
請參閱圖6,為光源25在垂直於路面延伸的Y方向上的配光曲線圖,C點示出透鏡251使得發光二極體250發出的光線在中心軸線H方向上的光強度約為280坎德拉(cd),D點示出發光二極體250發出的光線的最大光強度約為890坎德拉(cd),該發光二極體250發出的光線在中心軸線H上的光強度小於其最大光強度的三分之一。因此,當光源25分別位於隧道20的內壁面23的兩側的一定高度處,可使得出射至路面22的光強度較大的光線主要位於眩光區域的兩側,而不會直接對行駛在車道221、222上的車輛的駕駛員產生直接眩光的影響。請參閱圖7,為光源25在路面22的延伸X方向上的配光曲線圖,E點示出反射鏡252使得發光二極體250發出的光線在路面的延伸X方向上的最大光強度相對中心軸線H向行車遠離側266偏移大致50度角,E點示出發光二極體250發出的光線在行車遠離側266的最大光強度大致為750坎德拉(cd),而F點示出行車靠近側265的45度角處的光強度大致為100坎德拉(cd)。因此,當駕駛員位於行車靠近側265時,其眼睛受到的光線刺激沒有超出正常範圍,不會受到直接眩光的影響,而當車輛由行車靠近側265駛向行車遠離側266時,駕駛員背向光線照射方向,其也不會受到直接眩光的影響。
圖8所示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燈具21的光源35,其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的區別在於:該光源35中透鏡351的結構不同。該透鏡351具有一圓形的板狀輪廓,其包括一平面狀的入光面350及一與入光面350相對的出光面353。該光源35具有一以發光二極體250所在位置為中心的對稱軸I。該透鏡351位於發光二極體250的上方,其入光面350面向發光二極體250設置,而出光面352上設有複數環形的條狀鋸齒形凸起352。每一凸起352包括一第一鋸齒面3521及一連接該第一鋸齒面3521的第二鋸齒面3522,其中,所述第一鋸齒面3521位於對應凸起352遠離對稱軸I的一側,且垂直於入光面350。而對於位於對稱軸I同一側的每一凸起352而言,其第二鋸齒面3522分別連接相鄰兩側凸起352的第一鋸齒面3521。如圖8中箭頭所示,發光二極體250發出的光線經入光面350入射至透鏡351,當光線由第一鋸齒面3521或第二鋸齒面3522上出射時均偏離對稱軸I一定角度,使得該光源35發出的光線偏折向該光源35的側向出射而形成翼型的配光曲線。因此光源35於垂直於路面22延伸的Y方向上出射的大部分光線遠離對稱軸I,所述光強度較大的光線位於眩光區域的外側,而在眩光區域內的光線的光強度相對減弱,可以避免強光射向車輛或者駕駛員而產生直接眩光。通過調整該第二鋸齒面3522相對第一鋸齒面3521傾斜的角度,便可獲得與第一實施例中的光源25相似的配光曲線。
圖9所示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燈具21的光源
45,其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的區別在於:該光源45中透鏡451的結構不同。該透鏡451具有一大致呈半球狀的輪廓,其包括一入光面453、一與入光面453相對的出光面454及一連接所述入光面453和出光面454的弧形側面455。該入光面453的中央朝向出光面454所在方向凹陷形成一收容發光二極體250的收容空間456。該出光面454的中央形成為一漏斗狀的凹面458。如圖9中箭頭所示,發光二極體250發出的光線經入光面453入射至透鏡451,當光線由出光面454出射時在出光面454中央的凹面458處發生全反射,改變原來的照射方向而經由側面455出射。通過調整該凹面458的曲率和面積,便可獲得與第一實施例的光源25的相似的配光曲線。
圖10所示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燈具21的光源55,其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的區別在於:該光源55中的反射鏡552的結構不同。該反射鏡552包括一面向發光二極體250以用於反射光線的直線形的反射面5521。
圖11和圖12所示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燈具21的光源,該光源包括複數第一光源651和複數第二光源652。其中,第一光源651包括一發光二極體250及一第一透鏡6510,該第一透鏡6510結構與上述第一實施例中的光源25中透鏡251的結構完全相同。第二光源652包括一發光二極體250及一第二透鏡6521。該第二透鏡6521包括一與發光二極體250相鄰的入光面6521、一與入光面6521相對的出光面6522以及一連接於所述入光面6521與出光面6522之間的豎直的側壁6523。該入光面6521呈矩
形,該第二透鏡652具有一穿過入光面6520幾何中心的中心軸N。該出光面6522為一與該入光面6520成一預定夾角的內凹曲面。其中,該出光面6522朝向入光面6520所在方向凹陷,且出光面6522相對入光面6520的斜率由一側向另一側逐漸增加。使用時,安裝燈具21時使得第二透鏡652的出光面6522相對入光面6520的斜率較小的一側置於行車靠近側265,而另一側置於行車遠離側266。如圖12中箭頭所示,發光二極體250發出的光線經入光面6520入射至第二透鏡652內部,進而由第二透鏡652的出光面6522出射。當光線由出光面6522出射時,在該出光面6522發生折射,使得光線向行車遠離側266偏折。因此,位於行車遠離側266的光強度較大,而位於行車靠近側265的光強度相對較弱,通過調整第二透鏡652的出光面6522的曲率,便可使得光源照射路面22的光線於路面22延伸的X方向上向行車遠離側266偏折一預定的角度。第一光源651中透鏡6210的作用與光源25中透鏡251的作用相同,而如圖11中箭頭所示,發光二極體250發出的光線經由第一透鏡6510出射後,均偏離中心軸線H一預定範圍,如此可使得在垂直路面22延伸的Y方向上光強度較大的光線位於眩光區域的兩側,而在眩光區域內的光線的光強度相對減弱,從而避免強光射向車輛或者駕駛員而產生直接眩光。
圖13所示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燈具21的光源,其與上述第五實施例的區別在於:第二光源752中透鏡7521的結構不同。該透鏡7521包括一矩形的主體部
7520及形成於該主體部7520的頂面7523的中央的光學部7522。該光學部7522的外表面7524為一朝遠離主體部7520的方向凸起的球面,該光學部7522的厚度從第二光源752的一側向另一側逐漸增加,即光學部7522的外表面7524與主體部7520的頂面7523之間的距離從一側向另一側逐漸增加。主體部7520的底面於靠近光學部7522的厚度較小的一側的地方向頂面所在方向凹陷形成一收容發光二極體250的空間7525。如圖13中箭頭所示,以發光二極體250所在位置為中心具有一軸線M,發光二極體250發出的光線入射至透鏡7521內,當光線由光學部7522的外表面7524出射時,在該外表面7524發生折射,使得光線向光學部7522的厚度較大的一側偏折。使用時,將透鏡7521的光學部7522厚度較大的一側置於行車遠離側266,經由該透鏡7521出射的光線向行車遠離側266偏折,因此,位於行車遠離側266的光強度較大,而位於行車靠近側265的光強度較弱,通過調整該光學部7522的外表面7524的曲率,便可使得光源照射路面22的光線於路面22延伸的X方向上向行車遠離側266偏折一預定的角度。
圖14所示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燈具21的光源,其與上述第五實施例的區別在於:第二光源852中透鏡8521的結構不同。該透鏡8521具有一個板狀輪廓,其包括一入光面8520及一與入光面8520相對的出光面8522。該透鏡8521位於發光二極體250的上方,其入光面8520為平面且與發光二極體250相鄰設置,而出光面8522上設有複數條狀的鋸齒形突起8523。每一突起8523
包括一豎直面8525及一連接該豎直面8525的傾斜面8524。其中,所述豎直面8525相互平行,分別垂直於入光面8520,而傾斜面8524傾斜延伸並連接其相鄰兩側的豎直面8525。如圖14中箭頭所示,發光二極體250發出的光線經入光面8520入射至透鏡8521,當光線經由出光面8522上的豎直面8525或傾斜面8522出射時發生折射,並朝向對應突起8523的豎直面8525所在一側偏折射出。使用時,安裝燈具21使得透鏡8521中突起8523的豎直面8525置於行車遠離側266的一側,因此,經由該透鏡8521出射的光線向行車遠離側266偏折。通過調整該突起8523中傾斜面8524的斜率,便可使得光源照射路面22的光線於路面22延伸的X方向上向行車遠離側266偏折一預定的角度。
終上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實施例中的光源25、35、45中的透鏡251、351、451分別可用於改變發光二極體250發出的光線中的光強度較大的光線所集中的範圍,使得發光二極體250發出的光線均向側向偏離而形成翼型的配光曲線,因此,燈具21照射路面22的光線在垂直路面22延伸的Y方向上,通過確定燈具21與路面22上行駛的車輛駕駛員的眼睛的相對位置,使得所述向側向偏離的光強度較大的光線位於眩光區域的外側,於眩光區域內的光強度減弱,從而避免強光直接照射車輛或者駕駛員而產生直接眩光。其中該燈具21作為隧道20內照明燈具使用時,在垂直於路面22延伸的Y方向上一部分光線射在隧道20的內壁面23上發生漫反射或者擴散發射後再均勻地
出射至路面22,以進一步形成均勻的光照環境。第五、第六和第七實施例中的第二光源652、752、852中的透鏡6521、7521、8521分別可用於改變發光二極體250發出的光線的出射方向,從而可使得燈具21照射路面22的光線沿路面22延伸的X方向朝向行車遠離側266偏折,當駕駛員行駛在路面22上位於行車靠近側265時,其眼睛受到的光線刺激不會超出正常範圍,因而不會受到直接眩光的影響,而當汽車由行車靠近側265駛向行車遠離側266時,駕駛員背向光線照射方向,其也不會受到直接眩光的影響。具體實施時,燈具21可以包括其他不同的光源的組合方式來達成上述避免直接眩光的目的,如該燈具21可以包括上述第一、第二、第三實施例中的光源25、35、45中的任意一種中發光二極體250和透鏡251、351、451的組合與第五、第六、第七實施例中的第二光源652、752、852中的任意一種配合使用,以避免駕駛員在路面22上行駛時受到直接眩光的影響。
綜上所述,本發明確已符合發明專利之要件,遂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方式,自不能以此限制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舉凡熟悉本案技藝之人士援依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0、20‧‧‧隧道
101、21‧‧‧燈具
102、22‧‧‧路面
104‧‧‧人眼
105‧‧‧垂直面
211‧‧‧軸線
221‧‧‧第一車道
222‧‧‧第二車道
23‧‧‧內壁面
25、35、45、55‧‧‧光源
250‧‧‧發光二極體
251、351、451、7521、8521‧‧‧透鏡
252、552‧‧‧反射鏡
2521、5521‧‧‧反射面
253‧‧‧底面
254‧‧‧頂面
255‧‧‧側面
256‧‧‧收容室
257‧‧‧光學微結構
2571‧‧‧第一斜面
2572‧‧‧第二斜面
265‧‧‧行車靠近側
266‧‧‧行車遠離側
350、453、6520、8520‧‧‧入光面
352‧‧‧凸起
3521‧‧‧第一鋸齒面
3522‧‧‧第二鋸齒面
353、454、6522、8522‧‧‧出光面
455‧‧‧側面
456‧‧‧收容空間
458‧‧‧凹面
651‧‧‧第一光源
6510‧‧‧第一透鏡
652、752、852‧‧‧第二光源
6521‧‧‧第二透鏡
6523‧‧‧側壁
7520‧‧‧主體部
7522‧‧‧光學部
7523‧‧‧頂面
7524‧‧‧外表面
7525‧‧‧空間
8523‧‧‧突起
8524‧‧‧傾斜面
8525‧‧‧豎直面
圖1是一種習知的隧道內燈具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燈具的配光曲線圖。
圖3是圖1所示燈具產生眩光的原理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的隧道內燈具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5是圖4中燈具的光源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5中光源於垂直路面延伸的方向的配光曲線圖。
圖7是圖5中光源於路面延伸的方向的配光曲線圖。
圖8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所提供的燈具的光源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所提供的燈具的光源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所提供的燈具的光源的結構示意圖。
圖11是本發明第五實施例所提供的燈具的第一光源的結構示意圖。
圖12是本發明第五實施例所提供的燈具的第二光源的結構示意圖。
圖13是本發明第六實施例所提供的燈具的第二光源的結構示意圖。
圖14是本發明第七實施例所提供的燈具的第二光源的結構示意圖。
25‧‧‧光源
250‧‧‧發光二極體
251‧‧‧透鏡
252‧‧‧反射鏡
2521‧‧‧反射面
253‧‧‧底面
254‧‧‧頂面
255‧‧‧側面
256‧‧‧收容室
257‧‧‧光學微結構
2571‧‧‧第一斜面
2572‧‧‧第二斜面
Claims (16)
- 一種路面照明裝置,其包括用以向路面照射的至少一光源,該至少一光源包括一發光二極體及與該發光二極體搭配的至少一光學元件,所述光學元件在垂直於路面延伸的方向上將該至少一光源發出的光線向該至少一光源的側向偏折而形成翼形配光曲線,使得光強度較大的光線分別位於眩光區域的兩外側,並在平行於路面延伸的方向上將該至少一光源發出的光線向行車遠離側偏折一預定的角度,該至少一光源在垂直於路面延伸的方向上於軸線上的光線的光強度小於該方向上的光線的最大光強度的三分之一,並在平行於路面延伸的方向上於行車遠離側的45至85度角處的光線的光強度小於行車靠近側的光線的最大光強度的六分之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路面照明裝置,其中,該至少一光源的光學元件包括一與該發光二極體耦合的透鏡及位於該透鏡一側的反射鏡,該透鏡用以使得發光二極體發出的光線在垂直於路面延伸的方向上將該至少一光源發出的光線向該至少一光源的側向偏折出射,該反射鏡用以將發光二極體發出的光線向行車遠離側偏折。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路面照明裝置,其中,該透鏡包括一底面、一與該底面相對的“V”字形頂面及一連接底面與頂面的側面,該底面向頂面所在方向凹陷形成一收容該發光二極體的收容室,發光二極體發出的部分光線射向頂面,在頂面發生全反射後射向側面而經由側面射出。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路面照明裝置,其中,該側面上沿軸向設有複數凸起,每一凸起包括分別與軸線傾斜的第一斜面及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與第二斜面於遠離軸線的一端相交形成一銳角。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路面照明裝置,其中,該透鏡位於發光二極體的上方,其包括一平面狀的入光面及一相對的出光面,該出光面上設有複數凸起,每一凸起包括一與入光面垂直的第一鋸齒面及一與該第一鋸齒面相交的第二鋸齒面,所述凸起相對軸線呈中心對稱設置,位於軸線同一側的凸起的第一鋸齒面均位於遠離軸線的一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路面照明裝置,其中,該透鏡包括一入光面、一與入光面相對的出光面及一連接入光面和出光面的弧形側面,該入光面朝向出光面所在方向凹陷形成一收容發光二極體的收容空間,該出光面的中央形成為一漏斗狀的凹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中任意一項所述之路面照明裝置,其中,該反射鏡具有一面向發光二極體以用於反射光線的弧形或者直線形的反射面,該反射鏡於發光二極體所在平面的投影與發光二極體至少部分重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路面照明裝置,其中,該至少一光源包括至少一第一光源和至少一第二光源,所述第一光源的至少一光學元件包括一第一透鏡,該第一透鏡用以使發光二極體發出的光線向所述第一光源的側向偏折出射而形成翼形配光曲線,所述第二光源的至少一光學元件包括一第二透鏡,該第二透鏡用以將發光二極體發出的光線向行車遠離側偏折。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路面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二透鏡包括一平面形的入光面、一相對的出光面及一連接入光面和出光面的豎直側面,該出光面為與入光面呈一預定夾角的內凹曲面,出光面相對入光面的斜率由第二光源的一側向另一側逐漸增加。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路面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二透鏡包括一矩形的本體部及形成於主體部的頂面的光學部,該光學部的外表面為一朝遠離主體部的方向凸起的球面,光學部的厚度從第二光源的一側向另一側逐漸增加。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路面照明裝置,其中,該本體部的底面向頂面所在方向凹陷形成一收容發光二極體的收容空間,該收容空間靠近該光學部的厚度較小的一側設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路面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二透鏡位於發光二極體的上方,其包括一平面狀的入光面及一與入光面相對的出光面,該出光面上設有複數凸起,每一凸起包括一垂直於入光面的豎直面及一連接該豎直面的傾斜面,所述豎直面相互平行,所述傾斜面分別連接相鄰的兩個豎直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路面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一透鏡包括一底面、一與該底面相對的“V”字形頂面及一連接底面與頂面的側面,該底面的中央向頂面所在方向凹陷形成一收容該發光二極體的收容室,該側面上沿軸向設有複數凸起,每一凸起包括分別與軸線傾斜的第一斜面及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與第二斜面於遠離中心軸線的一端相交形成一銳角。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12項中任意一項所述之路面照明裝置,其中,該透鏡位於發光二極體的上方,其包括一平面狀的入光面及一與入光面相對的出光面,該出光面上設有複數凸起,每一凸起包括一與入光面垂直的第一鋸齒面及一與該第一鋸齒面相交的第二鋸齒面,所述凸起相對軸線呈中心對稱設置,位於軸線同一側的凸起的第一鋸齒面均位於遠離軸線的一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12項中任意一項所述之路面照明裝置,其中,該透鏡包括一入光面、一與入光面相對的出光面及一連接入光面和出光面的弧形側面,該入光面的中央朝向出光面所在方向凹陷形成一收容發光二極體的收容空間,該出光面的中央形成為一漏斗狀的凹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12項中任意一項所述之路面照明裝置,其中,該至少一光源在垂直於路面延伸的方向上於軸線上的光線的光強度小於該方向上的光線的最大光強度的三分之一,並在平行於路面延伸的方向上於行車遠離側的45至85度角處的光線的光強度小於行車靠近側的光線的最大光強度的六分之一。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099103546A TWI390147B (zh) | 2010-02-05 | 2010-02-05 | 路面照明裝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099103546A TWI390147B (zh) | 2010-02-05 | 2010-02-05 | 路面照明裝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128109A TW201128109A (en) | 2011-08-16 |
TWI390147B true TWI390147B (zh) | 2013-03-21 |
Family
ID=45025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9103546A TWI390147B (zh) | 2010-02-05 | 2010-02-05 | 路面照明裝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39014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491833B (zh) * | 2012-09-26 | 2015-07-11 | Coretronic Corp | 車用照明裝置 |
CN103672664B (zh) | 2012-09-26 | 2017-03-01 |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车用照明装置 |
CN114527619B (zh) * | 2022-04-21 | 2022-07-29 | 宁波福尔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地毯灯及车辆 |
-
2010
- 2010-02-05 TW TW099103546A patent/TWI390147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128109A (en) | 2011-08-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278912B1 (ko) | 적어도 2개의 광 분배들을 발생시키기 위한 자동차 헤드라이트용 조명 유닛 | |
US8469552B2 (en) | Street lighting device | |
JP6383953B2 (ja) | 照明装置およびその照明装置を搭載した自動車 | |
US8820964B2 (en) | Linear lighting system | |
KR200479892Y1 (ko) | 최대 집광효과에 도달할 수 있는 조명장치 | |
WO2015004910A1 (ja) | 照明装置およびその照明装置を搭載した自動車 | |
JPWO2013035788A1 (ja) | 照明装置および照明スタンド | |
US11629842B2 (en) | Selectively frosted optical element for beam shaping | |
CN103104848B (zh) | 灯具灯罩 | |
TWI390147B (zh) | 路面照明裝置 | |
TW201409096A (zh) | 模組化微結構導光裝置 | |
CN102563478A (zh) | 道路照明装置 | |
TWM492444U (zh) | 光學透鏡裝置 | |
CN110320587B (zh) |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 |
TW201734360A (zh) | 具花紋透鏡之車燈 | |
KR20200101773A (ko) | 빛공해 억제형 조명장치 | |
TWI720874B (zh) | 照明裝置及光學模組 | |
JP2014130212A (ja) | 光学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 |
WO2020223485A1 (en) | Selectively frosted optical element for beam shaping | |
CN217209199U (zh) | 一种走廊通道用高棚灯具的照明透镜 | |
KR102668856B1 (ko) | 엘이디 가로등용 광확산렌즈 | |
CN221570353U (zh) | 一种偏光的透镜及灯具 | |
TWI795896B (zh) | 發光裝置 | |
CN217422994U (zh) | 防眩光灯罩及灯具 | |
CN219082907U (zh) | 一种定向非成像偏光透镜及发光器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