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09107B - Micro-resonator, frequency filter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 Google Patents
Micro-resonator, frequency filter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309107B TWI309107B TW094141806A TW94141806A TWI309107B TW I309107 B TWI309107 B TW I309107B TW 094141806 A TW094141806 A TW 094141806A TW 94141806 A TW94141806 A TW 94141806A TW I309107 B TWI309107 B TW I309107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input
- microresonant
- output
- elements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800 voi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9721 upset fo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2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21420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73 ancho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071 parasi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5591 polysilic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KRHYYFGTRYWZRS-UHFFFAOYSA-N Fluorane Chemical compound F KRHYYFGTRYWZR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87107 Passer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420 cer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29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BMMGVYCKOGBVEV-UHFFFAOYSA-N oxo(oxoceriooxy)cerium Chemical compound [Ce]=O.O=[Ce]=O BMMGVYCKOGBVE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897 surface acoustic wave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MZLGASXMSKOWSE-UHFFFAOYSA-N tantalum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Ta]#N MZLGASXMSKOWS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40 vapo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JBRZTFJDHDCESZ-UHFFFAOYSA-N AsGa Chemical compound [As]#[Ga] JBRZTFJDHDCES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7 bismuth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JCXGWMGPZLAOME-UHFFFAOYSA-N bismuth atom Chemical compound [Bi] JCXGWMGPZLAOM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CETPSERCERDGAM-UHFFFAOYSA-N ceric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e]=O CETPSERCERDGA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422 cerium(IV)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NQKXFODBPINZFK-UHFFFAOYSA-N dioxotantalum Chemical compound O=[Ta]=O NQKXFODBPINZF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2 germ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GNPVGFCGXDBREM-UHFFFAOYSA-N german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Ge] GNPVGFCGXDBRE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449 haf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WIHZLLGSGQNAGK-UHFFFAOYSA-N hafnium(4+);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2].[O-2].[Hf+4] WIHZLLGSGQNAG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81 micro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59 patte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63 phase shif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40 physical vapou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98 poli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73 porcelai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53 quartz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5 tantal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GUVRBAGPIYLISA-UHFFFAOYSA-N tantal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Ta] GUVRBAGPIYLI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element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46—Filters
- H03H9/48—Coupling means therefor
- H03H9/52—Electric coupling means
- H03H9/525—Electric coupling means for microelectro-mechanical filters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impedance networks, resonating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3/007—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impedance networks, resonating circuits, resonator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or networks
- H03H3/007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impedance networks, resonating circuits, resonator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or networks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or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element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02—Details
- H03H9/02244—Details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02433—Means for compensation or elimination of undesired effects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element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02—Details
- H03H9/02244—Details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2009/02488—Vibration modes
- H03H2009/02511—Vertical, i.e. perpendicular to the substrate plan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iezo-Electric Or Mechanical Vibrators, Or Delay Or Filter Circuits (AREA)
- Micromachines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 Control Of Motors That Do Not Use Commutators (AREA)
Description
1309107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種微諧振器、一種包括該微諧振器之頻 率過據器、及-種具備-基於該微譜振器之過渡器的通信 裝置。 【先前技術】 近年來對無線網路技術之需求曰益增長,其歸因於隨著 資訊技術之發展及依據其可用性使用一網路之設備的數目 顯著地增加。在一用於無線通信中2RF(高頻)前端模組 中,存在尺寸相當大之組件諸如—RF(高頻)過濾器、一 SAW(表面聲波)濾波器、及用作一 IF(中頻)過濾器之介電 過濾器,以及一半導體晶片,且其存在阻止了 RF前端之小 型化及成本之降低。近來,需要將該等過濾功能併入一半 導體晶片中。 另一方面’近年來較為關注微機械(MEMS :微機電系 統)元件及倂入有MEMS元件之小型設備。MEMS元件之— 基本特徵在於一構造為一機械結構之驅動體被併入該元件 之一部分,且該驅動體藉由應用一電極與其相似物之間的 庫命力(coulomb force)來電驅動。 由於一藉由使用一基於一半導體製程之微加工技術而形 成之微振盪元件具有如下優勢:由一設備所佔用之面積較 小、可獲得一高Q值且可能與其它半導體設備進行整合, 所以包括密歇根大學(Michigan University)之研究實驗室 提出將其在無線通信設備中用作一中頻(IF)過濾器及高頻 105123.doc 1309107 (RF)過濾器(參看非專利參考u。 圖1係一振盪器之一示意圖,且特定言之係一構成—於 非專利文獻1中描述之兩頻率過遽器的型諧振器。諧 振器1包括一由多晶矽製成之(例如)經由一絕緣薄膜3而形 成於一半導體基板2上之一輸入側配線層4及一輸出電極 5、及一由(例如)可振盪之多晶矽製成之橫樑(beam),意 即,一所謂之橫樑型振盪電極7係形成為朝向輸出電極5且 由二隙6隔離。振盈電極7藉由如橋般跨過輸出電極5而 連接至輸入側配線層4,以使得位於兩末端之錨定部分(支 撐部分)8[8A、8B]支撐該電極。振盪電極7成為一輸入電 極。一輸入端子U自輸入側配線4之一金(Au)薄膜9引出, 且一輸出端子t2自輸出電極5引出。 在該譜振器上’當在振蘯電極7與地面之間施加一 偏 壓νι的情況下,一高頻訊號S1藉由輸入端子tl供應至振盪 電極7。具體而言,當DC偏壓V1及高頻訊號S1係自輸入端 子tl輸入時,具有一由長度L確定之固有振盪頻率之振盪 電極7藉由輸出電極5與振盪電極7之間產生的靜電而振 盪。借助於該振盪,一對應於輸出電極5與振盪電極7之間 電容的一暫態變化及DC偏壓之高頻訊號自輸出電極5(由 此,自輸出端子t2)輸出。在高頻率過濾器中,可輸出一對 應於振盈電極7之固有振盪頻率(諧振頻率)的訊號。 [非專利文獻 1] 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2000 年4月第35卷第4期。 【發明内容】 105123.doc 1309107 通常,存在-種趨勢,即作為一輸出訊號之諧振峰值在 间頻區域中變小’且需要改良諧振峰值之訊雜比(sn ratl〇)以在高頻區域中獲取一良好過濾特徵。根據一與密 歇根大學(Michigan university)之技術文獻相關之碟型振盈 器,一輸出訊號之一雜訊組份係由一經由形成於輸入電極 之振盈電極7與輸出電極5之間的寄生電容c〇直接傳輸之訊 號引起。 作為一減少雜訊組份之方法,可設想一結構,其中一施 加有DC偏麼之振盪電極安置於一輪入電極與一輸出電極 之間。圖2展示先前技術’丨中上述減少雜訊組份的方法 應用於具有—橫樑型結構之諧振器。該諧振器1丨包括經由 (例如)一絕緣薄膜13形成於半導體基板12上之一輸入電極 14及一輸出電極15、及所謂的一橫樑型振盈電極17,振盘 電極17為一經形成以朝向輸入電極14及輸出電極15且由— 空隙16隔離之振盪板。振盪電極17如橋般跨過該等輪入及 輸出電極14與15 ’且兩末端均由支撐部分(其被稱作錯定 部分)19 U9A、19B]來整體支撐,以使得該電極連接至— 安置於輸入及輸出電極14及15外部之配線層18。該輸入電 極14、輸出電極15、及配線層18藉由使用相同之導電材2 形成,且藉由使用(例如)一多晶矽薄膜諸如一鋁薄獏 之金屬薄膜' 及其類似物來形成。 -輸入端子tl具備輸入電極14 ’且一高頻訊號以經由輪 入端子ti輸入。一輸出端子t2具備輸出電極15,且一目標 頻率(objective frequency)之高頻訊號自該輸出端子〇上: 105123.doc 1309107 出。一所需之DC偏壓V2施加於振盪電極17。 在MEMS諧振器11中,當將高頻訊號52輸入至輸入電極 14中時’振盪電極17藉由施加有DC偏壓V2之振盪電極17 與輸入電極14之間所產生之靜電力而發生諧振,且目標頻 率之高頻訊號自輸出電極15輸出。根據該河£1^8諧振元件 11,由於朝向輸入及輸出電極14及15之區域可較小且輸入 電極14與輸出電極15間之空隙可較大,所以輸入電極與輸 出電極之間的寄生電容C0變得較小。因此,一訊號可經由 輸入電極14與輸出電極15之間的寄生電容。可直接傳輸, 特定而言,一雜訊組份變小且輸出訊號之訊雜比可得以改 良。 然而,在如上述圖2中所示之具有橫樑結構的肘£]^8諧 振器11中存在一問題,即其難以應用於阻抗大體上為 Ω之高頻(RF)設備,此歸因於阻抗變高,特定而言,數 至數十μηι之諧振器中的阻抗達到數十ΚΩ至數百Κω。 因此,可設想一結構而作為減少阻抗之方法,其中將具 有橫樑結構之複數個MEMS諧振元件並聯地電連接。圖3、 圖4Α、及圖4Β圖示了先前技術,其中將上述減少阻抗之 方法應用至一具有橫樑型結構之諧振器上(日本專利申請 案第 2003-377302號)。 一谐振器5 1包括具有一橫樑結構之複數個(在該實例中 為兩個)並聯地安置於一共同基板52上之振元件 23[23-1、23-2],且該複數個MEMS諧振元件〗^^^、23_ 2]並聯地電連接。 105123.doc 1309107 特定而言,該等MEMS諧振元件23-1及23-2之每一者經 製造以使得在基板52之相同平面上之一輸入電極丨4及一輸 出電極15均被被分為分別形成之兩個部分,及將成為一獨 立振盪板之橫樑(意即,被稱為橫樑型之振盪電極17)均經 形成以朝向所分成之輸入與輸出電極對丨4-1及15-1,及輸 • 入與輸出電極對H2與15-2,且分佈由一空隙16隔離。 ’ MEMS諧振元件23-1及23-2並聯地安置於相同基板52上, 並輸入電極14-1及14-2被共同地連接且輸出電極及15-_ 2亦被共同地連接以成為一並聯連接的結構。 然而,當諸如MEMS諧振元件之微諧振器如圖4A所圖示 之彼此接近地安置時,由相鄰微諧振元件之振盪電極17的
於微諧振元件2 3 -1中之力F丨及產生於微諧振元件2 3 _ 2中之
出現一振盪易於經由一 一支#橫樑之 支撐部分傳遞至基板的 105123.doc 1309107 問題。 另夕卜 ^、 ’當複數個微諧振元件並聯地安置時,藉由每一微 — , ^70之一橫樑的振盪而產生之力在基板上相加。因 匕其出現歸因於一在基板上所產生之較大的力而使得基 發生彎曲的問題’其導致不必要之振蘯進一步增加。 ^處儘^可设想將相鄰之微諧振元件以足夠寬的間距 安置以減少互相作用之影響,然而在該情況下基板上之配 二微咱振元件所佔據之區域變大,此減少微諧振器之效 能且亦阻止該微諧振元件小型化。 另外,當藉由使用上述微諧振器形成一頻率過濾器時, 出現^於微諧振器之不良傳輸特徵而使得該頻㈣遽器 之:靠性下降㈣題此外,當將具有上述微諸振器之過 濾器用於一通仏裝置中_,出現歸因於該過濾器之不良傳 輸特徵而使得通信裝置之可靠性下降的問題。 餐於上述問題’本發明係提供—微諧振器,其中藉由抑 制基板面上之不必要的振盤而獲取—穩定且良好的傳輸特 此外,本發明係提供一㈣括微譜振器之非常可靠的 率過濾器’且另外提供一種具有包括微諧振器之過 高度可靠的通信裝置 ~ 时匕符敌供於相同 Λ板上之使用一微機械振盪的複數個微諧振元 在一第一相位中振盪之微諧振元件及一 八 讲 弟一相位(里 係一與第一相位相反之相位”振里之微諧振元件係安置 105123.doc -10- 1309107 成一對。 較佳地該複數個微諧振元件並聯地電連接。 一種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微諧振器包括複數個微諧 振元件該等微諧振元件具有安置於相同平面上之一輸入 電極與一輸出電極以及一成為一經安置成朝向輸入電極與 . 輸出電極且由一空隙隔離之振盪板的橫樑,且該等微諧振 • 元件並聯地電連接且並聯地安置於相同基板上,其中該等 輸入電極抑或該等輸出電極係成彼此相對安置。 > 較佳地,該微諧振器包括複數個橫樑,該複數個橫樑係 由與輸入電極及輸出電極共同並聯安置之振盪板構成。 較種佳地該微諧振器具有一支撐部件以支撐橫樑且該支 撐部件配置在基板上。 一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頻率過濾器包括一微諧振 器’該微諧振器具有位於相同基板上之使用一微機械振盈 的複數個微諧振元件’且其中一在一第一相位振盪之微諸 ,振元件及一在一第二相位(其係一與該第一相位相反之相 位)中振盪之微諧振元件被安置成一對。 較佳地該複數個微諧振元件並聯地電連接。 一種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頻率過濾器包括一具有複 數個微諧振元件之微諧振器,該等微諧振元件均具有安置 於相同平面之一輸入電極與一輸出電極以及一成為一朝向 輸入電極與輸出電極安置且由一空隙隔離之振盪板的橫 樑,且該等微諧振元件並聯地電連接並並聯地安置於相同 基板上,其中該等輸入電極抑或§亥等輸出電極係成彼此相 105123.doc -11 - 1309107 對安置。 較佳地,該頻率過濾器包括複數個橫樑,該複數個橫樑 係由與輸入電極及輸出電極共同並聯安置之振盪板構成。 —種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通信裝置係具有一用以限 • 制傳輸訊號及/或接收訊號之一頻帶的過濾器之通信裝 / 置,且其包括如該過濾器之一具有一微諧振器之過濾器, ·. 在該微諧振器中,使用一微機械振盪之複數個微諧振元件 # 係、提供於相同基板上且其中一在一第-相位中振盪之微諧 振元件與一在一第二相位(其係一與該第一相位相反之相 位)中振堡之微譜振元件被安置成一對。 較佳地,該複數個微諧振元件並聯地電連接。 一種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通信裝置具有一用以限制 傳輸訊號及/或接收訊號之一頻帶的過濾器,且該過濾 益包括-具有複數個冑諧振元件之微諸振器,言亥等微譜振 兀件具備安置於相同平面之一輸入電極與一輸出電極以及 Φ 一成為一朝向輸入電極與輸出電極安置且由一空隙隔離之 振盈板的橫樑’且該等微諧振元件並聯地電連接並並聯地 女置於相同基板上,其中該等輸入電極抑或該等輸出電極 係成彼此相對安置。 •較佳地,該通信裝置包括由與輸人電極及輸出電極共同 並聯安置之振盪板構成的複數個橫樑。 在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之微諧振器中,可藉由使相鄰之 微错振元件具有&此相&之振盪減來減少在基板上由振 蓋之相互作用所產生之一影響,且因此可防止歸因於振 105123.doc -12- 309107 盪,(特定而言,一不必要之振盪)而在基板中產生之彎 曲此外,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之頻率過濾瓷器包括一傳 輪特徵良好之微諧振器,且因此一穩定過遽操作可得以執 仃。另外,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之通信裝置使用一基於傳 .輪特徵良好之微諧振器的過濾器,且因此具有高可靠性之 . 通信可得以執行。 4 ' 根據本發明之微諧振器之實施例,由於在第一相位中振 盪之微諧振元件與在第二相位(其與第一相位相反)中振盪 之微諧振元件被安置成一對,且因為自每一微諸振元件傳 輸至基板之動能互相抵消以提供一傳輸特徵良好之微諸振 器,所以當操作微諧振器時,不會在基板上引起不必要之 ^盪此外在複數個微諧振元件並聯地電連接之微諧振 器中’自4 一微諧振元件#輸至基板之動能綜合地互相抵 ’肖’且因此可獲得-稱為一微諧振器群之具有一穩定且良 好之傳輸特徵的微諧振器。 _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之㈣振ϋ,由於連接至微諧振元 件之輸入電極抑或輸出電極成彼此相對安置,所以可藉由 防止歸因於每-微譜振元件之振盈而在基板上產生不必要 之振盛來提供具有良好傳輪特徵之微諧振器。 此外’當Μ振器包括由與輸人電極及輸出電極共同並 聯安置之振盈板構成的複數個橫襟時,可包括大量微譜振 元件且可提供一小型微諧振器。另外,當該橫樑由配置於 基板上之支撐件支樓時,可提供具有良好傳輸特徵之微 諧振器。 105123.doc 13- 1309107 根據本發明之頻率過濾器之實施例,由於使用本發明之 實施例上述微諧振器,所以可提供過濾特徵穩定且高可靠 性之頻率過濾器。 根據本發明之通仏裝置之實施例’由於具有高傳輸特徵 之過溏器係基於本發明之微諧振器之上述實施例,所以可 • 提供具有通信可靠性之通信裝置。 • 【實施方式】 ,· 下文中,本發明之一第一實施例將藉由參看隨附圖式來 • 解釋。一用於本發明中之微諧振器係一包括微米級及奈米 級之一諧振元件的諳振器。 圖5展示一根據本發明之微諧振器之一第一實施例。一 根據該實施例之微諧振器21包括複數個微諧振元件,在該 只例中从谐振器21包括兩個具有一橫標結構且並聯地安置 於一共同基板22上之微諧振元件、23_2],其中該 複數個Φ放s皆振元件23[23 -1、23-2]係並聯電連接。 • 具體而言,如圖5及圖6所圖示,該等微諧振元件23_丨及 23-2之每一者藉由在基板22之相同平面上將輸入電極24及 輸出電極25分別分成兩個部分而形成,且成為獨立振盈板 之橫樑(所謂的橫樑型振盪電極27)係形成為朝向所分成之 輸入與輸出電極對以-丨與乃—丨及輸入與輸出電極對24_2與 25·2,且分別由一空隙26隔離。由於輸入電極2心1及Μ。 被共同地連接且輸出電極25]及25_2亦被共同地連接,所 以並聯地安置於相同基板2 2上之微諧振元件2 3 _丨及2 3 _ 2為 並聯連接。微譜振器21形成為一由複數個所謂的微諸振元 105123.doc -14- 1309107 件23製成之微諧振器群。 如圖5中所示,連接至微諧振元件23-1之輸入電極24-1與 連接至微諧振元件23-2之輸入電極24-2係安置成經由一存 在於兩個微諧振元件之間的空隙而彼此相對。連接至微譜 振元件23-1之輸出電極25-1及連接至微諧振元件23_2之輸 出電極25-2係安置於外側,以使得上述之輪入電極以^與 24-2疋位g亥兩輸出電極之間。應注意’該等輸入電極與輸 出電極可以相反關係安置。 具體而言,連接至微諧振元件23-1之輸出電極25-1與連 接至微諧振元件23-2之輸出電極25-2可安置成經由一存在 於兩個微諧振元件之間的空隙而彼此相對。換言之,輸入 電極抑或輸出電極於相鄰微諧振元件23之間彼此相對且靠 近安置。 根據該實施例,該複數個微諧振元件之每一 輸入電極24係共同地連接且該複數個微諧振元件23_丨與23_ 2之每一輸出電極25亦共同地連接以構成可用作一設備之 微諧振器2 1 ^ 母一振盪電極27如橋般跨過輸入及輸出電極24與25,且 兩末端均得以支撐以連接至一配線層28,配線層28亦用作 一安置於輸入及輸出電極24與25外側之支撐部分。 舉例而言,基板22係由一其中一絕緣薄膜形成於一諸如 矽(Si)及砷化鎵(GaAs)之半導體基板、一諸如石英基板及 玻璃基板之絕緣基板、及其相似物上之基板製成。在該實 例中,使用一於一矽基板上形成有一氮化矽薄膜之基板。 105123.doc •15· 1309107 輸” ° 輪出電極25及配線層28可利用相同導電材料 形成,且舉例而言,可利用-多晶石夕薄膜、-諸如銘(A1) 之=屬薄g X-藉由將雜質引入一半導體基板形成之雜 貝半導n &及其類似物形成。振盈電極可利用(例如) -多晶㈣膜或—諸如銘(A1)之金屬薄膜形成。 所而之頻率訊號(例如可為一高頻訊號)輸入共同連接 之輸入電極24’ ^ -目標頻率之―訊號(例如可為一高頻 訊號)自共同連接之輸出電極25輸出…所需之dc偏壓施 加至每一振盪電極27。 3玄微5白振器21之操作如下。將一所需之DC偏壓施加至 母振盪電極27。當一(例如)高頻訊號輸入至輸入電極24 時,振盪電極27藉由振盪電極27與輸入電極24之間產生之 靜電力而在一階振盪模式下諧振。目標頻率之一高頻訊號 藉由該振盪電極27之諧振而自輸出電極25輸出。當輸入另 一頻率之訊號時,振盪電極27不發生諧振,且一訊號不能 自輸出電極25上輸出。 根據該實施例之微諸振器21,藉由並聯地安置複數個微 谐振元件23 [23 -1、23-2]、分別共同地連接一輸入電極24 及一輸出電極25、及並聯連接微諧振元件23-1與23-2可減 小微譜振器21之合成阻抗。具體而言,此時合成阻抗_ za變 為如下。 1/Za=(l/Zl) + (1/Z2) 當Z1=Z2時,
Za=(l/2)Z1 105123.doc •16· 1309107 換言之,當該等微諧振元件23-1與23-2之每一者均以相同 模式形成’且當各自阻抗Z1與Z2之值相同值時,合成阻抗 Za變為阻抗Z1之一半。因此,若兩個或兩個以上之微諧振 元件並聯地安置並連接,則可獲得具有適合一可應用電子 設備之合成阻抗的微諧振器21。 如圖5與圖6所圖示’根據該實施例之微諧振器21,藉由 將連接至相鄰之微諧振元件23之輸入電極24抑或輸出電極 2 5係成彼此相對安置’微諧振元件2 3 -1之振盈相位s變為 微諧振元件23-2之振盪相位S之反相位,該等相位如圖6中 所圖示彼此相鄰。因此,當藉由振盪電極27之振盪而在微 諧振元件23-1中產生之力f 1及在微諧振元件23-2中產生之 力F2互相作用於基板22上時,F1與F2各自之力互相作用於 相反方向上而彼此抵消,因此在基板22上產生之力為零。 因此,由於由振盪產生之力變為零,基板22不可能彎 曲,且亦不會引起一不必要之振盪。具體而言,即使當藉 由振盈而在微諧振元件中產生之力經由支撐部分28作用於 基板22上時,亦可防止基板22彎曲。因此,如圖7中所圖 示,當相鄰微諧振元件23-1與23-2之傳輸特徵在該情況下 疊加時,可獲得一良好之傳輸特徵。 圖8展示一根據本發明之一微諧振器之第二實施例。 一根據该實施例之微諧振器3 1包括複數個並聯地安置於 微谐振器21之輸入電極24及輸出電極25上的振盪電極27, 其如圖5中所不。具體而言,該複數個振盪電極27沿著該 等輸入與輸出電極24與25中之每一者之一縱向方向並聯地 105123.doc -17- 1309107 安置。 分別地,在輸入電極24-1及輸出電極25-1上形成一微諧 振元件列23’-1,且在輸入電極24-2及輸出電極25-2上形成 —微諧振元件列23'-2。 相似之參考數字係用以表示與第一實施例相對應之部 • 分,且重複之解釋被省略。 • 根據該實施例之微諧振器3 1,一振盪電極區域被擴大之 微諧振器可藉由添加每一微諧振元件23之振盪電極27而獲 籲 得。另外,由於連接至相鄰微諧振元件23之輸入電極24抑 或輸出電極25係成彼此相對安置,所以微諧振元件列23,· 1 之一振盪相位可被反相成一與微諧振元件列23,-1相鄰之微 諧振元件列23’-2的一振盪相位,即使當複數個振盪電極27 並聯地排列於一對輸入電極24及輸出電極25上時,亦是如 此。因此’當藉由每一振盪電極27之振盪而在微諧振元件 列23M及23’-2中產生之力互相地作用於基板22上時,作用 鲁 於相反方向上之力彼此抵消,從而在基板22上產生之力的 總和為零。具體而言,由於基板22可能藉由歸因於振盪而 在微4振元件中產生之力而發生振盪,所以可獲得一良好 之傳輸特徵,即使相鄰之微譜振元件列之傳輸特徵在該情 " 況下疊加,亦是如此。 • 圖9展示一根據本發明之—微諧振器之第三實施例。一 根據該實施例之微譜振器33包括複數個微譜振元件,在該 實例中微諸振器33包括具有一橫標結構之四個並聯地安置 於共同基板22上之微諧振元件23[2;m、23_2、23_3、& 105123.doc -18· 1309107 4],且該複數個微諧振元件23^34、23_2、23_3、23_4]並 聯地電連接。具體而言,該等微諧振元件23]、m仏 3、及23-4之每一者經形成以使得—輸入電極以與一輪出 電極25分別被分為待形成於基板“之相同平面上之四個部 分,且所謂之橫樑型振盪電極27(其係可成為每一獨立振 盪板之橫樑)形成以朝向個別分成之輸入與輸出電極對Μ」 與25-1、輸入與輸出電極對24_2與25_2、輸入與輸出電極 對24-3與25-3、及輸入與輸出電極對24_4與25_4,且分別 由一空隙隔離。由於輸入電極24-1至24_4共同連接且輪出 電極25-1至25-4共同連接,微諧振元件^一至以、之每一 者並聯地安置於相同基板22上並平聯地連接。 如圖9中所圖示,在相鄰微諧振元件以^與以^之間的一 如繫中,連接至微諸振元件23-1之輸入電極24_i與連接至 微諧振元件23-2之輸入電極24·2係安置成經由一存在於該 兩個微諧振元件之間的空隙彼此相對。連接至微諧振元件 23-1之輸出電極25-1及該連接至微諧振元件23_2之輸出電 極25-2係置於外側以使得上述輸入電極24_ i與24_2定位於 該等輸出電極之間。 另外’在相鄰微諧振元件23-2與23-3之間的一聯繫中, 連接至微讀振元件23-2之輸出電極25-2與連接至微諸振元 件23-3之輸出電極25-3係安置成經由—存在於該兩個微譜 振元件之間的空隙彼此相對。連接至微諧振元件23之輸 入電極24-2及連接至微諸振元件23-3之輸入電極24-3係安 置於外側以使得上述輸出電極25 -2與25 -3定位於該等輸入 105123.doc -19- 1309107 電極之間》 此外’在相鄰微諧振元件23-3與23-4之間的一聯繫中, 連接至微諧振元件23-3之輸入電極24-3與連接至微諸振元 件23-4之輸入電極24-4係安置成經由一存在於該等兩個微 諧振元件之間的空隙而彼此相對。連接至微諧振元件23_3 ’. 之輸出電極25-3及連接至微諧振元件23-4之輸出電極25-4 。 係安置於外側以使得上述輸入電極24-3與24-4定位於該等 輸出電極之間。 _ 具體而言’在任意相鄰之微諧振元件23之間,輸入電極 24抑或輸出電極25係安置成經由一存在於微諧振元件之間 的空隙而彼此相對。 根據該實施例’該複數個微諧振元件23-1至23-4中之每 一輸入電極24共同地連接且該複數個微諧振元件“^至^弘 4中之母一輸出電極25亦共同地連接以構成可用作一設備 之微諧振器33。 根據該實施例之微错振器3 3,在包括並聯地安置之複數 個微諧振元件之微諧振器中,由於連接至相鄰微諧振元件 23上之輸入電極24抑或輸出電極25係成彼此相對安置,一 個微諸振元件之一振盪相位與一與其相鄰之微諧振元件之 • 一振盪相位彼此相反。 • 因此,當藉由振盪電極之振盪而在每一微諧振元件中產 生之力互相地作用於基板22上時,該等力互相地作用於相 反方向上而彼此抵消’從而使得在基板22上產生之力變為 零。具體而言,由於作用於基板22上之力為零且基板22不 105123.doc -20· 1309107 會藉由歸因於振盪而在微諧振元件中產生之力而發生振 盪,所以當互為相鄰之微諧振元件之傳輸特徵在該情況下 疊加時’可獲得一良好的傳輸特徵。 圖1 〇展不一根據本發明之一微諧振器之第四實施例。 一根據該實施例之微諳振器41包括複數個振盪電極27,該 等振盪電極並聯地安置於微諧振元件33之輸入電極24及輪 出電極25上(如圖9所示)。具體而言,該複數個振盪電極27 沿著該等輸入與輸出電極24與25之一每一者的縱向方向並 聯地安置。 分別地,一微諧振元件列23M形成於輸入電極24_丨及輸 出電極25-1上、一微諧振元件列23,_2形成於輸入電極2心2 及輸出電極25-2上、一微諧振元件列23,_3形成於輸入電極 24-3及輸出電極25_3上、且一微諧振元件列23,_4形成於輸 入電極24-4及輸出電極25-4上。 相似之參考數字係用以表示與第一實施例相對應之部 分,且重複之解釋被省略。 根據該實施例之微諧振器41,振盪電極區域被擴大之一 個微諳振器可藉由添加每一微諧振元件23之振盪電極27而 獲知。另外,由於連接至相鄰微譜振元件23之輸入電極24 抑或輸出電極25係成彼此相對安置,所以每列微諸振元件 之一振盪相位(例如可為微諧振元件列23,_丨)與一與其相鄰 之微諧振元件列之一振盪相位(例如可為微諧振元件列23,_ 2)可為相反的’從而具有—互為相位反轉的關係,即使當 複數個振盈電極27並聯地配置於一對輸入電極24與輸出電 105123.doc -21- 1309107 極25上時,亦是如此。 因此’當藉由每一振盪電極27之振盪而在每一微諧振元 件列23·-1至23’-4中產生之力互相地作用於基板22上時,該 等力作用於相反方向上而彼此抵消’以使得在基板22上產 生之力為零。具體而言,由於基板22不會藉由歸因於振盪 而在微諧振元件中產生之力而發生振盪,所以當互為相鄰 之微諧振元件列之傳輸特徵在該情況下疊加時,可獲得一 良好的傳輪特徵。 接著,藉由使用圖11及圖12說明一製造一根據該實施例
關部分之一橫截面結構。
電極(即具有所要薄膜厚度之導電薄臈: 絕緣薄膜52上。在該實財,藉 臈53)形成於基板22之 膜52上形成一薄膜厚度為〇 5
Si)53。 藉由氣相沉積在該氮化矽薄 5 μιη之多晶矽薄膜(p〇ly_ 來圖案化多晶矽薄膜53而得以形 24與25以及配線層28係形成對應 成為下部電極之一輸入電極 配線層28藉由利用選擇性蝕刻 隨後,如圖lie中所圖示, 24及一輸出電極25、以及— 开^成。該等輸入與輸出電極 應於上述圖5、圖8、圖9、 105123.doc -22- 1309107 及圖ίο之圖案。 接著’如圖11D中所示,—具有一所需薄模厚度之犧牲 層54形成於包括輸入與輸出電極24與25以及配線層28之上 表面的基板22之前表面上,在該實例中’一可成為犧牲層 之薄膜厚度為0.5 μηι之二氧化矽卿2)層54係藉由氣相沉 積而形成。 接著,如圖11Ε中所圖示,犧牲層54經平面化以將輸入 與輸出電極24與25上之犧牲層54的薄膜厚度設定成一所需 厚度。該犧牲層54之薄膜厚度等於上述振盪電極巧與輸出 及輸出電極24及25之間的空隙26的高度。在該實例中,藉 由使用CMP(化學機械研磨)方法來平面化犧牲層之二氡化 矽薄膜54,以使得輸入與輸出電極以與乃上之二氧化矽薄 膜54的薄膜厚度保持為〇.ι μιη。 Ρ現後,如圖12Α中所圖示,在犧牲層54之一部分執行選 擇性蝕刻以形成一用以暴露配線層28之一部分的接觸孔 55 ° 接著’如圖12Β中所圖示,—具有所需薄膜厚度之導電 薄膜56(其成為-振盪電極,意即一橫標)形成於犧牲層 上。此時,導電薄膜56之一部分經由接觸孔55連接至配線 層28在該實例中,該成為橫樑之薄膜厚度為0.5 μιη之多 晶矽薄膜56藉由氣相沉積而得以形成。 應注意,上述之多晶矽薄膜53與56以及二氧化矽薄膜54 可藉由CVD(化學氣相沉積)方法形成,然其亦可藉由一 物理氣相沉積方法而形成。 105123.doc •23· 1309107 夕f著,如圖i2C中所圖示,藉由圖案化一為導電薄膜之 夕曰日矽薄膜56而形成可成為一振盪電極之橫樑 接著,如圖12D中所圖示,選擇性地移除犧牲層54。在 實例中,為犧牲層之二氧化矽薄臈54係藉由氟酸而移 除。因此’可獲得微諧振器21、31、33、或41,其中橫樑 • ( P振盪電極27)係安置成朝向輸入電極24及輸出電極25且 . 由所需空隙26隔離。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可藉由使用上述實施例之每一 ’微諧振器獲得一頻率過濾器。基於微諧振器之過濾器可用 作一高頻(RF)過濾器、一中頻(IF)過濾器、及其相似物。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可獲得一其中藉由使用—電磁 波來執行通信之通信裝置,諸如包括具有上述實施例之微 諧振器之過濾器的一蜂巢式電話、一無線LAN設備、一無 線收發器、一電視調諧器、一無線電調諧器、等等。 接著,藉由參考圖13來說明一應用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 _ 例之上述過濾器的通信裝置之一組態的實例。 首先’解釋關於傳輸系統之一組態,其中I通道之傳幹 資料及Q通道之傳輸資料分別供應至數位/類比轉換器 (DAC)201I及201Q以轉換成為類比訊號。每一通道之經轉 換訊號供應至帶通過濾器2021及202Q,且在移除非一 *、 傅輸 訊號帶之訊號組份之後將帶通過濾器2〇21及202Q之輪出供 應至調變器210。 在該調變器210中’每一通道訊號經由緩衝放大琴nil 及211Q供應至混頻器2121及212Q。該訊號與一對應於— 105123.doc • 24 - 1309107 傳輸PLL(鎖相迴路)電路203供應之頻率訊號的頻率訊號混 合並調變,並將經混合訊號在一加法器214中相加以產生 一個系統之一傳輸訊號。在該情況下,相對於供應至混頻 器2121之頻率訊號,利用一移相器213將一訊號移相9〇。以 正交地調變I通道之訊號及Q通道之訊號。 加法器214之輸出經由一緩衝放大器215供應至一功率放 大器204,且被放大以具有一預定傳輸功率。功率放大器 204中放大之訊號經由一傳輸_接收交換單元2Q5及高頻率 ® 過濾器206供應至一天線2〇7,且自天線207進行無線傳 輸。高頻率過濾器206係一帶通過濾器,其移除一非該頻 率帶之訊號組份以在該通信裝置中執行傳輸及接收。 作為一接收系統之組態,一由天線2〇7接收之訊號經由 高頻率過濾器206及傳輸·接收交換單元2〇5供應至一高頻 部分220。在高頻部分220中,所接收訊號在一低雜訊放大 器(LNA)221中放大且隨後將該訊號供應至一帶通過濾器 222以移除一未在一接收頻率帶中之訊號,且移除之後該 訊號經由一緩衝放大器223供應至一混頻器224。此外,其 與一自一通道選擇PLL電路251供應之頻率訊號混合以使得 -預定傳輸通道之訊號成中頻訊號,且該中頻訊號經 -由一缓衝放大器225供應至一中頻電路23〇。 • 在中頻電路230中,所供應之中頻訊號經由一緩衝放大 器231供應至▼通過滤器说以移除—未在該巾頻訊號帶 中之訊號組份。該訊號在該移除操作後供應至一自動增益 控制,)電路233且成為一具有—大體上值定之增益的訊 105123.doc -25- 1309107 號。其増益在自動增益控制電路233中進行調整之中頻訊 號經由—緩衝放大器234供應至一解調器240。 在解調器240中’所獲得之中頻訊號經由一緩衝放大器 241供應至混頻器2421與242Q以與一自一中頻PLL·電路25 2 七、應之頻率讯號混合,從而使得已接收之1通道之訊號組 伤及Q通道之訊號組份得以解調變。在該情況下,訊號相 位在和相器243中移相90。之頻率訊號供應至1訊號混頻 器2421以解調變已被直角地調整之j通道之訊號群件與q通 道之訊號群件。 I通道與Q通道之經解調變之訊號分別地經由緩衝放大器 2441與244Q供應至帶通過濾器2531與253Q以移除一未在【 通道與Q通道之訊號内之訊號組件。該訊號在移除操作後 供應至類比/數位轉換器(ADC)254m 254Q,並進行取樣以 成為數位資料,從而獲得1通道接收資料與Q通道接收資 料。 相對於上文中所解釋之組§,可藉由將上述實施例中之 過濾器應用至帶通過濾器2021、202Q、206、222、232、 2531、及253Q之部分或全部來執行帶寬限制(band_ limiting)。 根據該通信裳置,由於具有適合於一所應用之通信裝置 的5成阻抗之上述過濾器包括在内,所以可提供一可靠度 較高之通信裝置。此外’根據本發明之通信裝i,由於包 括具有高傳輸特徵之諧振器的m包括在内,所以可獲 得一具有高通信可靠性之通信裝置。 105123.doc -26· 1309107 儘管在圖13之實例中每一過濾器組態成一帶通過濾器, 4-疋過遽器亦可組態為一僅通過一低於一預定頻率之頻率 f的低通過據器及一僅通過—高於一預定頻率之頻率帶的 高通過濾器,且該等過濾器可應用於具有每一實施例之上 述組態的過濾器。此外,圖13之實例係執行無線傳輸及無 線接收之通信裝置,然而,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過濾 器可應用至一包括於一藉由一無線傳輸路徑來執行傳輸及 接收之通信裝置中的過濾器,且此外可應用至一包括於一 僅執行傳輸處理之通信裝置中的過濾器,及一僅執行接收 處理之通信裝置中的過濾器。 熟習該項技術者應瞭解’在隨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均等 物之範疇中可視設計要求及其它因素而對本發明進行各種 修正、結合、子組合、及變化。 【圖式簡單說明】 圖1係相關技術中之一 MEMS諧振器之橫截面圖; 圖2係展示一根據相關技術之微諧振器之一實例的橫截 面圖; 圖3係展示一根據相關技術之微諧振器之一實例的構造 圖, 圖4 A係在圖3之相關部分中之微諧振器的橫截面圖,且 圖4B係展示一其中圖3之相鄰微諧振元件的傳輸特徵被疊 加之實例的圖; 圖5係展示一根據本發明之微错振器之一第一實施例的 構造圖; 105123.doc -27- 1309107 圖6係圖5之相關部分中之微諧振器的橫截面圖; 圖7係說明一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微諧振器的一諧 振特徵之圖; 圖8係說明一根據本發明之微諧振器之一第二實施例的 構造圖, 圖9係說明一根據本發明之微諧振器之一第三實施例的 構造圖, 圖10係說明一根據本發明之微諧振器之一第四實施例的 構造圖, 圖11A至圖11E係展示製造一根據本發明之微諧振器之方 法的一實施例之(第一)製造過程圖; 圖12A至圖12D係展示製造一根據本發明之微諧振器之 方法的一實施例之(第二)製造過程圖;及 圖13係說明一根據本發明之通信裝置之一實施例的電路 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2 3 4 5 6 7 8 振盪器 基板 絕緣薄膜 配線層 輸出電極 空隙 振盪電極 錨定部分(支撐部分) 105123.doc -28- 1309107 8A 錨定部分(支撐部分) 8B 錨定部分(支撐部分) 9 薄膜 tl 輸入端子 t2 輸出端子 11 諧振器 12 基板 13 絕緣薄膜 14 輸入電極 14-1 輸入電極 14-2 輸入電極 15 輸出電極 15-1 輸出電極 15-2 輸出電極 16 空隙 17 振盪電極 18 配線層 19A 支撐部分(錨定部分) 19B 支撐部分(錨定部分) VI DC 偏壓 V2 DC 偏壓 SI 南頻訊號 S2 尚頻訊號 21 微諧振器 105123.doc •29- 1309107
22 基板 23-1 諧振元件 23-2 諧振元件 23-3 諧振元件 23-4 諧振元件 23'-1 微諧振元件列 23,-2 微諧振元件列 23'-3 微諧振元件列 23,-4 微諧振元件列 24 輸入電極 24-1 輸入電極 24-2 輸入電極 24-3 輸入電極 24-4 輸入電極 25 輸出電極 25-1 輸出電極 25-2 輸出電極 25-3 輸出電極 25-4 輸出電極 26 空隙 27 振盪電極 28 配線層 31 微諧振器 33 微諧振器 105123.doc -30- 1309107 41 微諧振器 51 諧振器/矽基板 52 基板/絕緣薄膜 53 導電薄膜/多晶矽薄膜 54 二氧化矽層 55 接觸孔 56 多晶石夕薄膜 2011 數位/類比轉換器 201Q 數位/類比轉換器 2021 帶通過濾器 202Q 帶通過濾器 203 傳輸PLL(鎖相迴路)電路 204 功率放大器 205 傳輸-接收交換單元 206 高頻率過濾器 207 天線 210 調變器 2111 缓衝放大器 211Q 緩衝放大器 2121 混頻器 212Q 混頻器 213 移相器 214 加法器 215 緩衝放大器 105123.doc -31 - 1309107
220 高頻部分 221 低雜訊放大器 222 帶通過濾器 223 緩衝放大器 224 混頻裔 225 缓衝放大器 230 中頻電路 231 緩衝放大器 232 帶通過濾器 233 自動增益控制電路 234 緩衝放大器 240 解調器 241 緩衝放大器 2421 混頻 242Q 混頻?§ 243 移相器 2441 缓衝放大器 244Q 緩衝放大器 251 通道選擇PLL電路 252 中頻PLL電路 2531 帶通過濾器 2530 帶通過濾器 2541 類比/數位轉換器 254Q 類比/數位轉換器 105123.doc -32-
Claims (1)
13 09^^©^74i 806號專利申請荦 __ 中文申請專利範圍替換‘('97 年9月) 十、申請專利範圍: 匕"----一」 1. 一種微諧振器,其包含: i 地$連接之複數個微諧振元件,該等微諸振元件 之每一者包括 安置於相同基板上之-輸人電極與—輸出電極,及 -橫樑’其成為一經安置以朝向該輸入電極及該輸出 電極且由一空隙隔離之振盪板,
其中該等微諧振元件之該等輸入電極係電連接,該等 微諧振元件之該等輸出電極係電連接,且該等輸入電極 抑或該等輸出電極係成彼此相對安置。 2.如請求項1之微諧振器, 橫樑,該複數個橫樑 同並聯地安置之振盪 其中該等微諧振元件包括複數個 係由與該輸入電極及該輸出電極共 板構成。 3.如請求項1之微諧振器,其進一步包含:
一用以支撑該橫樑之支樓部件 該基板上。 該支撐部件係提供於 4. 一頻率過濾器,其包含: 一微諧振器,該微諧振器包括 該複數個微諧振 並聯地電連接之複數個微諧振元件 元件之每一者具有 安置於相同基板上之-輸人電極與—輸出電極,及 一橫樑’該橫樑成為-經安置以朝向該輸人電極及該 輸出電極且由一空隙隔離之振盪板, I05123-970901.doc .130910 ; 1* I 修正替换 ϊ" 纟中料微諸振元ϋ之該等輸人電極係電連接,該等 微餘元件之該等輸出電極係電連接,且該等輸入電極 ’, 抑或忒等輪出電極係成彼此相對安置。 • 5·如請求項4之頻率過濾器, 其中該微譜振器包括複數個橫樑,該複數個橫樑係由 , 與該輸人電極及該輸出電極共同並聯地安置之振盈板構 . 成。 6.種通h裝置’其包括一用以限制一傳輸訊號及/或接收 Φ m號之-頻帶的過渡器,該通信裝置所包含的過遽器 為: 一包括一微諧振器之過濾器,該微諧振器具有 並聯地電連接之複數個微諧振元件,該等諧振元件之每 一者具有 安置於相同基板上之一輸入電極與一輸出電極,及 杈樑,其成為一纽安置以朝向該輸入電極及該輸出 ^ 電極且由一空隙隔離之振盪板, 其中該等微諧振元件之該等輸入電極係電連接,該等 试振元件之該等輸出電極係電連接,且該等輸入電極 抑或該等輸出電極係成彼此相對安置。 7·如請求項6之通信裝置, 其中該過濾器中之該微諧振器包括複數個橫樑,該複 數個橫樑係由與該輸入電極及該輸出電極共同並聯地安 置之振盪板構成。 105123-970901.doc 1309107 第094141806號專利申請案 中文圖式替換頁(97年9月)
圖3(相關技術)
105123-970901-fig.doc 1309107 η 曰修正替換頁 第〇94Η18〇6號專利申請案 中文圖式替換頁(97年9月)
(ZHW)槲锻 (i)馨 (II S3 箱銮涯班 105123-970901-fig.doc 1309107 _ 第094141806號專利申請案 中文圖式替換頁(97年9月) Hi修正替換頁
圖5
23-1 26 23-2
F1 — F2=0 圖6 105123-970901-fig.doc -4- i 8〇6號專利申請案 中文說明書替換頁(97年9月) a 曰修正替換貝 七、指定代表圖·· (一) 本案指定代表圖為:第(5)圖。 (二) 本代表圖之元件符號簡單說明: 21 微諧振器 22 基板 23-1 ' 23-2 諧振元件 24 、 24-1 、 24-2 輸入電極 25 > 25-1 ' 25-2 輸出電極 26 空隙 27 振盡電極 八、本案若有化學式時,請揭示最能顯示發明特徵的化學式: (無)
O:\105\105123-970901.doc 4-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349054A JP4581658B2 (ja) | 2004-12-01 | 2004-12-01 | 微小共振器、周波数フィルタ及び通信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633375A TW200633375A (en) | 2006-09-16 |
TWI309107B true TWI309107B (en) | 2009-04-21 |
Family
ID=36611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4141806A TWI309107B (en) | 2004-12-01 | 2005-11-29 | Micro-resonator, frequency filter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463116B2 (zh) |
JP (1) | JP4581658B2 (zh) |
TW (1) | TWI30910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073078A1 (en) * | 2003-10-03 | 2005-04-07 | Markus Lutz | Frequency compensated oscillator design for process tolerances |
JP4206904B2 (ja) * | 2003-11-06 | 2009-01-14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Mems共振器 |
JP4604730B2 (ja) * | 2005-01-20 | 2011-01-05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微小振動子、半導体装置及び通信装置 |
JP2007276089A (ja) * | 2006-04-11 | 2007-10-25 | Sony Corp | 電気機械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共振器とその製造方法 |
JP4844526B2 (ja) * | 2006-10-03 | 2011-12-28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共振器、発振器及び通信装置 |
TWI395402B (zh) * | 2007-09-28 | 2013-05-01 | Sony Corp | 共振器、振盪器及通訊裝置 |
JP5344175B2 (ja) * | 2009-12-22 | 2013-11-2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Mems発振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WO2013052014A1 (en) * | 2011-10-07 | 2013-04-11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 Mems-based zoom lens system |
TWI466442B (zh) * | 2011-12-07 | 2014-12-21 | Ind Tech Res Inst | 指叉型耦合共振器 |
TWI511916B (zh) * | 2012-06-28 | 2015-12-11 | Nat Univ Tsing Hua | 微機電共振震盪子結構及其驅動方法 |
US9197188B2 (en) * | 2012-09-13 | 2015-11-24 |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 Wide range continuously tunable capacitor bank |
US9325184B2 (en) * | 2013-12-19 | 2016-04-26 | Qualcomm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Ltd. | Apparatus for wirelessly charging a rechargeable battery |
CN113572443B (zh) * | 2021-07-26 | 2024-02-09 | 吴江 | 一种基于电镀工艺的mems谐振器制备方法 |
CN113800465B (zh) * | 2021-08-23 | 2024-03-22 | 天津工业大学 | 一种电容式微机械超声换能器的工艺制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698928A (en) * | 1995-08-17 | 1997-12-16 | Motorola, Inc. | Thin film piezoelectric arrays with enhanced coupling and fabrication methods |
JP3450204B2 (ja) * | 1998-12-24 | 2003-09-22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圧電共振子およびフィルタ |
JP3860695B2 (ja) * | 1999-02-26 | 2006-12-20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圧電共振子およびフィルタ |
US6486751B1 (en) * | 2000-09-26 | 2002-11-26 | Agere Systems Inc. | Increased bandwidth thin film resonator having a columnar structure |
US6624726B2 (en) * | 2001-08-31 | 2003-09-23 | Motorola, Inc. | High Q factor MEMS resonators |
JP4168757B2 (ja) * | 2002-02-01 | 2008-10-22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フィルタ |
JP4586404B2 (ja) * | 2004-04-28 | 2010-11-24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フィルタ装置及び送受信機 |
JP4609027B2 (ja) * | 2004-10-07 | 2011-01-12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微小共振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
US7227432B2 (en) * | 2005-06-30 | 2007-06-05 | Robert Bosch Gmbh | MEMS resonator array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and using same |
-
2004
- 2004-12-01 JP JP2004349054A patent/JP458165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11-28 US US11/287,932 patent/US7463116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11-29 TW TW094141806A patent/TWI309107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7463116B2 (en) | 2008-12-09 |
TW200633375A (en) | 2006-09-16 |
JP4581658B2 (ja) | 2010-11-17 |
US20060140646A1 (en) | 2006-06-29 |
JP2006157830A (ja) | 2006-06-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264291B2 (en) | Resonator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oscillator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
JP4466563B2 (ja) | Mems型共振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通信装置 | |
TWI309107B (en) | Micro-resonator, frequency filter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 |
KR20060026905A (ko) | Mems형 진동자와 그 제조 방법, 필터 및 통신 장치 | |
US7352254B2 (en) | Micro-oscillator,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 |
US7463105B2 (en) | Microresonator, band-pass filter,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 |
US7489212B2 (en) | Microresonator, band-pass filter,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 |
US7420439B2 (en) | Micro-resonator, band-pass filter,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 |
KR101136922B1 (ko) | 미소 공진기 및 통신장치 | |
JP2008236386A (ja) | 電気機械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共振器 | |
JP2008177933A (ja) | 電気機械素子、並びに信号処理デバイス、通信装置 | |
KR101074562B1 (ko) | 미소 공진기 및 그 제조 방법, 및 전자 기기 | |
JP4040475B2 (ja) | マイクロメカニカルフィルタ及び携帯型情報端末 | |
JP4736735B2 (ja) | 静電容量型共振素子、静電容量型共振素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通信装置 | |
JP4604730B2 (ja) | 微小振動子、半導体装置及び通信装置 | |
JP4635619B2 (ja) | 微小共振器及び通信装置 | |
JP2007142533A (ja) | 静電容量型共振素子、静電容量型共振素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通信装置 | |
JP2006108378A (ja) | 共振トランジスタ及び通信装置 | |
JP2009117903A (ja) | フィルタ素子、半導体デバイスおよび電子機器 | |
JP2008012631A (ja) | 電気機械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1004251A (ja) | 共振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発振器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