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510440A - 配接器及日常用具 - Google Patents
配接器及日常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510440A TW202510440A TW113125396A TW113125396A TW202510440A TW 202510440 A TW202510440 A TW 202510440A TW 113125396 A TW113125396 A TW 113125396A TW 113125396 A TW113125396 A TW 113125396A TW 202510440 A TW202510440 A TW 202510440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adapter
- wiring
- width
- power
- open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Abstract
本揭示提供一種可抑制配接器自配線管之帶出之配接器。配接器(2)安裝於供給電力之配線管系統(3)之配線管(31),供連接器(8)連接,自配線管(31)向連接器(8)輸送電力。配接器(2)具備:軸部(21),其插入至形成於配線管(31)並於配線管(31)之長度方向延伸之開口部(32);2個受電端子(22),其等自軸部(21)彼此反向地突出,藉由與設置於配線管(31)之寬度方向之兩端之一對電極(34)連接而接收電力之供給;及固定肋(23),其以軸部(21)為中心自軸部(21)突出。2個受電端子(22)於不接收電力之供給之情形時,沿長度方向定位。於不接收電力之供給之情形時,自正交於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兩者之縱深方向觀察,寬度方向上之固定肋(23)之兩端間之長度(L23)長於開口部(32)之寬度(W32)。
Description
本揭示一般而言關於一種配接器及日常用具,更詳細而言關於一種應用於配線管系統之配接器及日常用具。
於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22-086852號公報)揭示有一種配接器。該配接器可裝卸於供給DC(Direct Current:直流電流)電力之DC管系統之DC管,並供連接器連接。上述配接器具備配接器本體部、與限制部。
此處,配接器本體部向連接器輸送DC電力。限制部收納或保持於配接器本體部,限制配接器本體部自DC管系統之拆卸。再者,限制部具有藉由特定鑰切換上鎖狀態及解鎖狀態之鎖部,於鎖部之上鎖狀態下限制配接器本體部之拆卸。
然而,於專利文獻1中,於解鎖狀態下,若解除配接器與DC管之電性連接,則可自DC管拆卸配接器。如此,於專利文獻1中,若為解鎖狀態,則有擔心自DC管帶出配接器之問題。
本揭示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抑制配接器自配線管之帶出之配接器及日常用具。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配接器安裝於供給電力之配線管系統之配線管,供連接器連接,自上述配線管向上述連接器輸送上述電力。上述配接器具備:軸部,其插入至形成於上述配線管並於上述配線管之長度方向延伸之開口部;2個受電端子,其等自上述軸部彼此反向地突出,藉由與設置於上述配線管之寬度方向之兩端之一對電極連接而接收上述電力之供給;及固定肋,其以上述軸部為中心自上述軸部突出。上述2個受電端子於不接收上述電力之供給之情形時,沿上述長度方向定位。於不接收上述電力之供給之情形時,自正交於上述長度方向及上述寬度方向兩者之縱深方向觀察,上述寬度方向上之上述固定肋之兩端間之長度長於上述開口部之寬度。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日常用具具備上述配接器、與上述配線管系統。
1.概要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實施形態之配接器2、配線管系統3及日常用具1進行說明。以下實施形態僅為本揭示之多種實施形態之一部分。以下實施形態若可達成本揭示之目的,則可根據設計等進行多種變更。於以下之實施形態中參照之各圖為模式性圖,圖中之各構成要件之大小及厚度之比未必反映實際之尺寸比。以下實施形態、變化例及參考例亦可適當組合而實現。
於以下各圖中,顯示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及前後方向之箭頭僅為了容易理解說明而表記,不伴隨實體。另,以下只要無特別說明,「寬度方向」與上下方向一致,「長度方向」及「一方向」與左右方向一致,「縱深方向」與前後方向一致。
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之配接器2安裝於供給電力之配線管系統3之配線管31。再者,如圖14所示,於配接器2連接連接器8。且,配線管系統3自配線管31經由配接器2向連接器8輸送電力。藉此,連接於連接器8之電氣機器9可接收電力。
圖1~圖6所示之配接器2之特徵之一在於,沿前後方向難以自配線管31拆卸。因此相反,亦難以沿前後方向將配接器2安裝於配線管31。但,可自配線管31之左右方向之一端拆卸或安裝配接器2。
圖1、圖3及圖5顯示電力供給狀態。電力供給狀態係自配線管31向配接器2供給電力之狀態。即,如圖3所示,配線管31之電極34與配接器2之受電端子22電性連接。於該電力供給狀態下,配接器2之固定肋23嵌合於配線管31之嵌合部37。換言之,如圖5所示,配接器2之固定肋23之兩端間之長度L23長於配線管31之開口部32之寬度W32。因此,難以相對於配線管31向前方拔出配接器2。
另一方面,圖2、圖4及圖6顯示電力非供給狀態。電力非供給狀態係未自配線管31向配接器2供給電力之狀態。即,如圖4所示,配線管31之電極34、與配接器2之受電端子22未電性連接。即使於該電力非供給狀態下,配接器2之固定肋23亦嵌合於配線管31之嵌合部37。換言之,如圖6所示,配接器2之固定肋23之兩端間之長度L23長於配線管31之開口部32之寬度W32。因此,難以相對於配線管31向前方拔出配接器2。
如此,本實施形態之配接器2於電力供給狀態及電力非供給狀態之任一者,皆難以相對於配線管31向前方拔出配接器2。
因此,根據本實施形態,可抑制配接器2自配線管31之帶出。
另,圖11及圖12顯示參考例之配接器2。
圖11顯示電力供給狀態。於該電力供給狀態下,配接器2之固定肋23之兩端間之長度L23長於配線管31之開口部32之寬度W32。因此,難以相對於配線管31向前方拔出配接器2。
另一方面,圖12顯示電力非供給狀態。於該電力非供給狀態下,配接器2之固定肋23之兩端間之長度L23略短於配線管31之開口部32之寬度W32。因此,容易相對於配線管31向前方拔出配接器2。
如此,雖參考例之配接器2於電力供給狀態下難以相對於配線管31向前方拔出配接器2,但於電力非供給狀態下,容易相對於配線管31向前方拔出配接器2。
因此,參考例之配接器2與本實施形態之配接器2相比,自配線管31帶出之可能性較高。
2.細節
(1)配接器
首先,參照圖1~圖6,對本實施形態之配接器2進行說明。
配接器2具備殼體24、操作部25、安裝突起26、2個受電端子22、收納於殼體24之彈簧、及蓋部27。配接器2進而具備收納於殼體24之、一對連接連接器(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列匯流排)插口)及電路基板等。此處,配接器2中之殼體24、安裝突起26、2個受電端子22、一對連接連接器、電路基板及蓋部27等構成配接器本體部20。
殼體24例如為樹脂製。殼體24為一面(後表面)開放之中空之箱狀。為了由蓋部27封塞殼體24之開放之一面,蓋部27藉由螺固等組裝於殼體24(參照圖5及圖6)。殼體24之外形狀為長方體狀。殼體24具有第1接入口241與第2接入口242。第1接入口241係作為連接器8(參照圖14)之USB Type-A插頭之接入口。第2接入口242係作為連接器8之USB Type-C插頭之接入口。即,第1接入口241之規格與第2接入口242不同。第1接入口241之大小與第2接入口242不同。於殼體24內,一對連接連接器以與第1接入口241及第2接入口242分別一對一地對應之方式安裝於電路基板。接入至第1接入口241或第2接入口242之連接器8連接於一對連接連接器之對應之一者,經由電路基板與受電端子22電性連接。
於配接器2安裝於配線管31時,第1接入口241及第2接入口242設置於朝向與配線管31相反側之面(連接器裝配面201:於圖1等中為前表面)。於配接器2安裝於配線管31時,第1接入口241及第2接入口242如圖1等所示上下排列。
蓋部27例如為樹脂製。於蓋部27之後表面設置有安裝突起26(參照圖3~圖6)。蓋部27與安裝突起26成為連續一體地形成。安裝突起26包含軸部21與固定肋23。
軸部21自殼體24向與連接器裝配面201側相反側突出。軸部21插入至配線管31之開口部32(參照圖3及圖4)。軸部21之中心軸與旋轉軸B1大致一致。使配接器2以旋轉軸B1為中心相對於配線管31旋轉指定角度(例如90度)。另,旋轉軸B1為虛擬之軸。
固定肋23自軸部21之側面突出。具體而言,如圖3~圖6所示,固定肋23以軸部21為中心自軸部21突出。換言之,固定肋23向以旋轉軸B1為中心之虛擬圓之徑向外側突出。
於本實施形態中,固定肋23自軸部21之整周突出。固定肋23具有厚壁部234與薄壁部235(參照圖3~圖6)。薄壁部235之厚度較厚壁部234之厚度薄。薄壁部235存在於固定肋23之外周之一部分。薄壁部235包含第1緣部231、第2緣部232及第3緣部233。第1緣部231係以恆定寬度於一方向延伸之部分。第2緣部232係以與第1緣部231相同之寬度於與第1緣部231正交之方向延伸之部分。第3緣部233係以與第1緣部231及第2緣部232相同之寬度,形成將第1緣部231及第2緣部232平滑相連之圓弧狀之部分。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於未接收電力之供給之情形(即圖4及圖6所示之電力非供給狀態之情形)時,自正交於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兩者之縱深方向(前後方向)觀察,寬度方向上之固定肋23之兩端間之長度L23長於開口部32之寬度W32(參照圖6)。
更詳細而言,於本實施形態中,以軸部21為中心之任意徑向上之固定肋23之兩端間之長度L23長於開口部32之寬度W32。換言之,於沿前後方向觀察之情形時,交叉於旋轉軸B1之任意直線、與固定肋23之外周之2個交點間之距離長於開口部32之寬度W32。
2個受電端子22自軸部21彼此反向地突出。具體而言,於相對於前後方向垂直之平面內,2個受電端子22彼此反向地突出(參照圖5及圖6)。2個受電端子22突出之方向(於圖5中為上下方向)上之固定肋23之兩端間之長度L23長於開口部32之寬度W32。2個受電端子22與電路基板電性連接。配接器2通過2個受電端子22自配線管31接收電力之供給(參照圖3)。
配接器2具有限制凹部28(參照圖5及圖6)。藉由於殼體24之後側之端面與蓋部27之表面形成之凹部構成限制凹部28。具體而言,限制凹部28包含第1凹部281與第2凹部282。
第1凹部281中殼體24之後側之端面之一部分區域向靠近連接器裝配面201之方向下降一階地形成。於圖5及圖6中,為了容易理解,藉由濃點陰影顯示第1凹部281之區域。
第2凹部282中蓋部27之表面之一部分區域向靠近連接器裝配面201之方向下降一階地形成。於圖5及圖6中,為了容易理解,藉由薄點陰影及以薄點陰影包圍之部分顯示第2凹部282之區域。第1凹部281之底面、與第2凹部282之底面大致成為齊平面。
操作部25構成為可對開口部32進行插拔操作地構成,藉由接入至開口部32而限制配接器2之旋轉。操作部25保持於殼體24。操作部25例如為樹脂製。操作部25為板狀。操作部25於其表面具有防滑部251,防滑部251之某表面以自殼體24之一側面露出之態樣保持於殼體24。操作部25藉由以人之指尖等對防滑部251施加力,而可於指定方向(於圖1中為前後方向)滑動移動。操作部25於收納於殼體24內之彈簧之復位力作用於遠離連接器裝配面201之方向(後方)之狀態下,保持於殼體24。因此,於未對操作部25施加力時,操作部25之前端部(爪部250)成為自殼體24向與連接器裝配面201側相反側突出之狀態。藉由對防滑部251以人之指尖等抵抗彈簧之力而向前方施加力,操作部25向前方滑動移動。
配接器2進而具備電力轉換器。構成電力轉換器之複數個電子零件安裝於殼體24內之電路基板。電力轉換器將由2個受電端子22接收之電力轉換為所需電壓之電力。自一對連接連接器(USB插口)輸出由電力轉換器轉換後之電力。電氣機器9(參照圖14)可經由包含接入至第1接入口241或第2接入口242而連接於連接連接器之連接器8(參照圖14)之纜線接收電力。
(2)配線管系統
接著,參照圖15~圖20對本實施形態之配線管系統3進行說明。
配線管系統3例如作為構成日常用具1(後述)之一部分使用。配線管系統3具備配線管31、端帽5及拆裝罩6。另,雖於圖15~圖20中圖示基部4,但對基部4進行後述。
配線管31係於一方向延伸之構件。如此,配線管31於長度方向(於本實施形態中為左右方向)延伸。配線管31具有管軌道35與一對電極34。管軌道35包含第1軌道351與2個第2軌道352。
第1軌道351之形狀為角筒狀。第1軌道351例如為金屬製。第1軌道351於長度方向(左右方向)延伸。
第1軌道351包含開口部32。開口部32沿管軌道35之長度方向(左右方向)形成。更詳細而言,開口部32跨及管軌道35之長度方向之兩端形成。如此,開口部32形成於配線管31,於配線管31之長度方向(左右方向)延伸。
於本實施形態中,開口部32朝向前方開口。開口部32之寬度W32窄於配線管31之寬度W31(參照圖5及圖6)。配線管31之寬度W31等於管軌道35之寬度及第1軌道351之寬度。
第1軌道351進而具有限制突起39。限制突起39為突起。限制突起39設置於第1軌道351之下部。限制突起39插入至配接器2之限制凹部28。
配線管31於長度方向(左右方向)之兩端具有端面開口部36。一個端面開口部36向右側開口,另一個端面開口部36向左側開口。2個端面開口部36與開口部32相連。
如圖3及圖4所示,第1軌道351進而包含2個嵌合部37與2個安裝槽38。
2個嵌合部37各者為槽。2個嵌合部37設置於管軌道35(第1軌道351)之內面。2個嵌合部37於上下方向對向。2個嵌合部37沿管軌道35之長度方向(左右方向)形成。更詳細而言,2個嵌合部37跨及管軌道35之長度方向之兩端形成。
如圖3及圖4所示,2個嵌合部37之寬度(槽寬)不同。一個(上側)嵌合部37之寬度與固定肋23之厚壁部234之厚度大致相等。另一個(下側)嵌合部37具有寬幅部371與窄幅部372。窄幅部372之寬度窄於寬幅部371之寬度。窄幅部372於上下方向上與寬幅部371相連。寬幅部371之寬度與固定肋23之厚壁部234之厚度大致相等。窄幅部372之寬度與固定肋23之薄壁部235之厚度大致相等。
2個嵌合部37嵌合於配接器2之固定肋23。藉此,配接器2安裝於配線管31。即,管軌道35(第1軌道351)包含用於安裝配接器2之配接器安裝部(2個嵌合部37)。對將配接器2安裝於配線管31之順序進行後述。
2個安裝槽38設置於管軌道35(第1軌道351)之內面。2個安裝槽38於上下方向對向。2個嵌合部37及2個安裝槽38中,2個嵌合部37設置於開口部32附近。2個安裝槽38沿管軌道35之長度方向(左右方向)形成。更詳細而言,2個安裝槽38跨及管軌道35之長度方向之兩端形成。
2個安裝槽38與2個第2軌道352一對一地對應。於各安裝槽38嵌入有對應之第2軌道352。藉此,於第1軌道351安裝有2個第2軌道352。
2個第2軌道352各者於長度方向(左右方向)延伸。2個第2軌道352於上下方向對向。與左右方向正交之剖面上之第2軌道352之形狀為U字狀。第2軌道352具有電氣絕緣性。第2軌道352由例如PVC (polyvinyl chloride:聚氯乙烯)等之合成樹脂材料形成。第2軌道352於其內側保持電極34。
一對電極34設置於配線管31之寬度方向(於本實施形態中為上下方向)之兩端。如此,一對電極34於上下方向對向。一對電極34各者於長度方向(左右方向)延伸。一對電極34各者自管軌道35之右端跨及左端而設置。一對電極34經由饋入件91電性連接於對應之配線W1(參照圖14)。配線管31之一對電極34中之一者電性連接於正極側之配線W1,另一者電性連接於負極側之配線W1。藉此,向一對電極34供給直流電力。配接器2之2個受電端子22藉由與一對電極34連接而接收電力之供給。
端帽5安裝於配線管31之一端(於本實施形態中為右端)。藉此,端帽5閉塞配線管31之一端之端面開口部36。端帽5包含閉塞部51、2個導引部52、插入部54及2個插入片55。另,於配線管31之另一端安裝饋入件91(參照圖14)。
於沿左右方向觀察之情形時,閉塞部51之外周形狀與配線管31之外周形狀大致相同。於本實施形態中,閉塞部51呈矩形板狀。閉塞部51之寬度等於端帽5之寬度W5。端帽5具有與配線管31之寬度W31相同之寬度。
於閉塞部51之前方形成有傾斜面57。傾斜面57係以隨著朝向右側而向後方延伸之方式傾斜之面。
2個導引部52形成於閉塞部51之一個面(於本實施形態中為朝向右側之面)。於沿前後方向觀察之情形時,2個導引部52各者呈L字狀。2個導引部52各者於前後方向延伸。於2個導引部52各者之前端、與閉塞部51之一個面之間形成有導引槽53。導引槽53於前後方向延伸。2個導引槽53彼此向相反側開口。即,上側之導引槽53向上側開口,下側之導引槽53向下側開口。
插入部54係自配線管31之端面開口部36插入至配線管31之內部之部分。插入部54形成於閉塞部51之另一面(於本實施形態中為朝向左側之面)。
於插入部54形成有固定用孔56。固定用孔56係用於將端帽5固定於配線管31之孔。固定用孔56於前後方向打開。於固定用孔56使用專用工具擰入特殊螺釘。特殊螺釘意指無法以通常之螺絲起子(例如正螺絲起子、負螺絲起子等)般之通用工具轉動之形狀之螺釘。作為特殊螺釘之一例,可舉出帶六角星形孔之螺釘等。專用工具意指可轉動特殊螺釘之工具。如此,端帽5使用專用工具安裝於配線管31。
2個插入片55分別形成於插入部54之上側及下側。2個插入片55於左右方向延伸。2個插入片55與第1軌道351之2個嵌合部37一對一地對應。上側之插入片55嵌合於上側之嵌合部37,下側之插入片55嵌合於下側之嵌合部37。
拆裝罩6係可相對於端帽5拆裝之罩。拆裝罩6沿一方向(左右方向)安裝於端帽5。於本實施形態中,拆裝罩6與端帽5之右側相鄰地安裝。拆裝罩6呈長方體之箱狀。拆裝罩6包含本體60與2個導引片61(參照圖19)。
本體60呈長方體之箱狀,於後表面及朝向左側之面上開口。本體60之寬度等於拆裝罩6之寬度W6。拆裝罩6具有與配線管31之寬度W31相同之寬度。即,配線管31之寬度W31、端帽5之寬度W5、及拆裝罩6之寬度W6相等。
於本體60之左側前方形成有傾斜面62。傾斜面62係以隨著朝向右側而向後方延伸之方式傾斜之面。傾斜面62與端帽5之傾斜面57對向。如此,拆裝罩6之傾斜面62與端帽5之傾斜面57對向,於該等之間形成拆卸用孔63。於拆卸用孔63插入例如負螺絲起子等之通用工具,根據槓桿之原理向前方拉出拆裝罩6。如此,拆裝罩6可於一方向及相對於配線管31之寬度方向垂直之方向(於本實施形態中為前後方向)滑動。
2個導引片61與端帽5之2個導引槽53一對一地對應。各導引片61於前後方向延伸。2個導引片61於上下方向相向。即,上側之導引片61向下側突出,下側之導引片61向上側突出。導引片61之厚度與導引槽53之厚度大致相等。各導引片61插入至對應之導引槽53。藉此,可使拆裝罩6一面結合於端帽5一面相對於端帽5於前後方向滑動。
於一方向(左右方向)上,拆裝罩6之長度L6長於端帽5之長度L5。於一方向(左右方向)上,拆裝罩6之長度L6長於插入至配線管31之配接器2之一部分之長度。此處,配接器2之一部分意指存在於較蓋部27之後表面靠後方之部分。具體而言,為安裝突起26。較佳為,於沿前後方向觀察之情形時,拆裝罩6之長度L6較交叉於旋轉軸B1之任意直線、與固定肋23之外周之2個交點間之距離長。
(3)日常用具
接著,參照圖13及圖14,對本實施形態之日常用具1進行說明。
日常用具1具備配接器2與配線管系統3。另,圖13圖示自配線管系統3拆卸配接器2後之狀態之日常用具1。
此處,日常用具1係於住宅或非住宅使用之家具及備品等之器具之總稱。日常用具1之一例為作為載物之台使用之桌子、機台及作業台等。日常用具1之其他例為擱板、箱子、梳妝台、床、白板、螢幕、分隔板及長椅子等。
以下,雖對日常用具1為桌子10之情形進行說明,但並非將日常用具1限定為桌子10之主旨。
日常用具1進而具備桌子10、管固定具11及分區12。
桌子10具有俯視時長方形狀之頂板13、2個腳部14及2個支持台15。2個腳部14中之一者自頂板13之右端附近向下突出,另一者自頂板13之左端附近向下突出。2個支持台15與2個腳部14一對一地對應。各支持台15與對應之腳部14之下端相連,支持腳部14。
管固定具11係用於將配線管系統3固定於桌子10之構件。管固定具11具有第1固定部111與第2固定部112。
第1固定部111係用於保持配線管系統3之構件。第1固定部111於左右方向延伸,以分隔桌子10之前後之方式配置。
第2固定部112係用於將第1固定部111固定於桌子10之構件。第2固定部112連接於第1固定部111之左右兩端。第2固定部112包含夾具機構,藉由該夾具機構於上下方向夾著桌子10而固定於桌子10。
分區12呈矩形板狀,保持於管固定具11。分區12分隔桌子10之前後。於本實施形態中,分區12具有透光性。分區12之材質例如為丙烯酸樹脂。
接著,參照圖14,對日常用具1中之電力供給系統之一例進行說明。電力供給系統係使用配接器2及配線管系統3向電氣機器9供電之系統。
電氣機器9之種類無特別限定。作為電氣機器9之一例,可舉出電腦終端(個人電腦、智慧型手機及平板終端等)、電腦終端之附屬機器(監視器、揚聲器及麥克風等)、照明機器(檯燈等)、網路相機、感測器(溫度感測器、濕度感測器及照度感測器等)、遊戲機及空調機器(桌上扇風機等)。
如圖14所示,於電氣機器9之使用場所之設施設置有交換集線器93與分離器94。交換集線器93電性連接於電源92。電源92向交換集線器93供給交流電力。電源92例如為商用電源或分散型電源。
交換集線器93係對應於PoE(Power over Ethernet:乙太網供電)之PoE交換集線器。交換集線器93經由LAN(Local Area Network:區域網路)纜線電性連接於分離器94。交換集線器93亦可電性連接於PoE所對應之機器。PoE所對應之機器例如為電腦終端、網路相機、IP(Internet Protocol:網路協定)電話及無線存取點等。交換集線器93可於與電性連接於交換集線器93之機器之間,進行具備資料與電力(直流電力)之PoE信號之授受。
分離器94係與PoE對應之PoE分離器。分離器94將自交換集線器93接收之PoE信號分離為資料與電力(直流電力)。分離器94將自PoE信號分離之電力供給至不與PoE對應之機器。作為一例,分離器94經由配線管系統3,將自PoE信號分離之電力供給至不與PoE對應之1或複數個電氣機器9。
分離器94將包含自PoE信號分離之資料之資料信號發送至不與PoE對應之機器。
分離器94之直流電力之輸出端子電性連接於2個配線W1各者之第1端。2個配線W1為正極側之配線及負極側之配線。2個配線W1與配線管31之2個電極34一對一地對應。2個配線W1各者之第2端經由饋入件91電性連接於對應之電極34。配接器2可連接於配線管31,電氣機器9可經由配接器2電性連接於各電極34。
如以上,電氣機器9可經由電極34及配接器2接收自配線W1供給之電力。使用者可於桌子10(參照圖13)之上、或桌子10之周圍使用電氣機器9。
(4)配接器相對於配線管之裝卸
接著,參照圖15~圖20,對配接器2相對於配線管31之裝卸進行說明。另,圖15~圖20所示之基部4相當於圖13所示之日常用具1之第1固定部111。為了便於說明,基部4圖示為長方體狀,但並不限定於該形狀。
於基部4之表面(於本實施形態中為前表面)形成收納槽41及作業空間42。收納槽41及作業空間42向後方凹陷。
收納槽41係收納配線管31之槽。收納於收納槽41之配線管31自基部4露出。具體而言,配線管31之正面(形成有開口部32之面)自基部4露出。安裝於配線管31之端帽5(前方部分)亦自基部4露出。
收納槽41於左右方向延伸。收納槽41之寬度大致等於配線管31之寬度W31。收納槽41之深度大致等於配線管31之前後方向之長度。如此,配線管31除限制突起39外,不自基部4突出。配線管31藉由螺固等固定於收納槽41。安裝於配線管31之端帽5亦不自基部4突出。
作業空間42係於配接器2之裝卸作業時利用之空間(參照圖16及圖17)。另,於配接器2之裝卸作業之前後,藉由拆裝罩6閉塞作業空間42。如此,拆裝罩6自基部4露出。具體而言,拆裝罩6之前表面自基部4露出。
作業空間42與收納槽41之一端(於本實施形態中為右端)連續地形成。作業空間42之寬度大致等於收納槽41之寬度。作業空間42之深度大致等於收納槽41之深度。作業空間42之長度L42大致等於拆裝罩6之長度L6,長於端帽5之長度L5(參照圖19)。作業空間42之深度大致等於拆裝罩6之高度(前後方向之距離)(參照圖20)。因此,基部4之表面(前表面)、與拆裝罩6之表面(前表面)大致成為齊平面。如此,拆裝罩6不自基部4突出。
以下,對將配接器2安裝於配線管31之順序進行說明。
如圖15所示,於配接器2之安裝作業開始時,於基部4埋入配線管31、端帽5及拆裝罩6。
首先,將負螺絲起子等之通用工具插入至拆卸用孔63,根據槓桿之原理向前方拉出拆裝罩6(參照圖16)。藉此,出現作業空間42。
接著,使端帽5向右側滑動而移動至作業空間42。隨後,自作業空間42向前方拉出端帽5(參照圖17)。因作業空間42之長度L42長於端帽5之長度L5(參照圖19),故可容易自作業空間42拉出端帽5。
接著,自配線管31之一方向之一端(面向作業空間42之端面開口部36)插入配接器2之一部分。如上所述,配接器2之一部分意指存在於較蓋部27之後表面靠後方之部分(安裝突起26)。此處,配線管31之嵌合部37於端面開口部36開口。因此,可沿左右方向將配接器2之固定肋23插入至配線管31之嵌合部37而使其嵌合。且,使配接器2於左右方向移動至配線管31之指定位置(使用者期望之位置)。此時,為了避免2個受電端子22之磨損,較佳為於2個受電端子22沿長度方向(左右方向)定位之狀態下使配接器2移動。即,因該狀態為電力非供給狀態(參照圖4),故2個受電端子22未接觸電極34,不接收電力之供給。
於自配線管31之端面開口部36插入配接器2之一部分時,固定肋23之厚壁部234插入至嵌合部37之寬幅部371,固定肋23之薄壁部235插入至嵌合部37之窄幅部372(參照圖4)。若配接器2之朝向為錯誤之朝向,則因固定肋23之厚壁部234與嵌合部37之窄幅部372干涉,故無法自配線管31之端面開口部36插入配接器2。
以與上述同樣之主旨,於自配線管31之端面開口部36插入配接器2之一部分時,配線管31之限制突起39插入至限制凹部28(參照圖4)。若配接器2之朝向為錯誤之朝向,則因限制突起39與配接器2之後表面中較限制凹部28突出一階之區域干涉,故無法自配線管31之端面開口部36插入配接器2。即,限制凹部28及限制突起39限制配接器2之朝向。
接著,如圖2(基部4省略圖示)所示,於使配接器2移動至配線管31之指定位置之後,使配接器2以旋轉軸B1為中心旋轉90度(參照圖1)。藉此,自圖4所示之電力非供給狀態轉移為圖3所示之電力供給狀態。即,2個受電端子22接觸電極34,接收電力之供給。再者,如圖1及圖3所示,藉由操作部25之爪部250插入至配線管31之開口部32,而限制配接器2(殼體24)之旋轉。
接著,使端帽5向與圖17之箭頭相反之方向移動。即,於將端帽5放入作業空間42之後,將端帽5之插入片55插入至配線管31之嵌合部37並直接向左側滑動。藉此,以端帽5閉塞配線管31之端面開口部36。
接著,使拆裝罩6向與圖16之箭頭相反之方向移動。即,將拆裝罩6之導引片61插入至端帽5之導引槽53,直接使拆裝罩6向後方滑動而放入作業空間42。藉此,可由拆裝罩6閉塞作業空間42(參照圖15)。
根據以上順序,可將配接器2安裝於配線管31。另,若相反地遵循上述順序,則可自配線管31拆卸配接器2。
3.變化例
(1)配接器之變化例
參照圖7~圖10,對配接器2之變化例進行說明。於該變化例中,有對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之構成要件附設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之符號而省略詳細說明之情形。
變化例之配接器2之固定肋23之形狀與上述實施形態之配接器2不同。具體而言,於沿前後方向觀察之情形時,變化例之配接器2之固定肋23呈以旋轉軸B1為中心之圓形。厚壁部234之外周及薄壁部235之外周為同心圓。於厚壁部234之外周、與薄壁部235之外周之間,存在呈圓環狀之外周緣部236。
(2)配接器之參考例
參照圖11及圖12,對配接器2之參考例進行說明。於該參考例中,有對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之構成要件附設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之符號而省略詳細說明之情形。
參考例之配接器2之固定肋23之形狀與上述實施形態之配接器2不同。具體而言,2個受電端子22突出之方向(於圖11中為上下方向)上之固定肋23之兩端間之長度L23長於開口部32之寬度W32。但,與2個受電端子22突出之方向正交之方向(於圖12中為上下方向)上之固定肋23之兩端間之長度L23為開口部32之寬度W32以下。
(3)其他
於本實施形態中,將配線管系統3說明為供給DC(直流)電力之DC管系統,但配線管系統3亦可為供給AC(Alternating Current:交流)電力之AC管系統。
於本實施形態中,雖對於電氣機器9之使用場所之設施設置有交換集線器93及分離器94之情形進行了說明(參照圖14),但並不限定於該情形。例如,亦可設置AC配接器來代替交換集線器93及分離器94。AC配接器將自電源92供給之交流電力轉換為直流電力。例如,AC配接器亦可構成為將100 V之交流電力轉換為24 V之直流電力。
於本實施形態中,端帽5及拆裝罩6安裝於配線管31之右端,但亦可安裝於配線管31之左端。
4.優點
以下,對本實施形態之配接器2、配線管系統3及日常用具1之優點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配接器2與參考例之配接器2相比,更抑制自配線管31之帶出。
於參考例之配接器2中,尤其於電力非供給狀態下,固定肋23之兩端間之長度L23短於配線管31之開口部32之寬度W32(參照圖12)。因此,於參考例之配接器2中,若使其以旋轉軸B1為中心旋轉而自電力供給狀態變為電力非供給狀態,則基本上任何人皆可自配線管31帶出配接器2。
相對於此,於本實施形態之配接器2中,尤其於電力非供給狀態下,使固定肋23之兩端間之長度L23長於配線管31之開口部32之寬度W32(參照圖6)。因此,於電力非供給狀態下,即使欲向近前(前方)拔出配接器2,亦因固定肋23干涉開口部32之邊緣,而難以自配線管31拔出配接器2。因此,可抑制配接器2自配線管31之帶出。但,電力非供給狀態下之配接器2僅難以向前後方向移動,但可向左右方向移動。即,本實施形態之配接器2即使未自配線管31分離,亦可沿配線管31之長度方向(左右方向)自由移動。
於本實施形態之配接器2中,尤其於電力供給狀態下,固定肋23之兩端間之長度L23亦長於配線管31之開口部32之寬度W32(參照圖5)。因此,即使於電力供給狀態下,亦可抑制配接器2自配線管31之正面(形成有開口部32之面)之拆卸。另,變化例之配接器2亦同樣。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之配接器2中,以軸部21(尤其是旋轉軸B1)為中心之任意徑向上之固定肋23之兩端間之長度L23長於開口部32之寬度W32。因此,即使使配接器2繞旋轉軸B1以任意角度旋轉,亦難以自配線管31拔出配接器2。因此,難以自配線管31向近前拔出配接器2。因此,可進一步抑制配接器2自配線管31之正面之拆卸。另,變化例之配接器2亦同樣。
又,本實施形態之配線管系統3具備配線管31、端帽5及拆裝罩6。尤其是,配線管系統3藉由具備拆裝罩6,而容易確保配接器2之裝卸作業所需之作業空間42。因此,即使配線管31埋入至基部4,亦可容易相對於配線管31裝卸配接器2。又,因於配接器2之裝卸作業之前後藉由拆裝罩6閉塞作業空間42,故亦無損美觀。
拆裝罩6之長度L6長於端帽5之長度L5及配接器2之一部分(於本實施形態中為安裝突起26)之長度。因此,作為作業空間42,可確保配接器2之裝卸所需之空間。
又,即使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之移動受限制,拆裝罩6亦可於前後方向滑動。因此,即使拆裝罩6埋入至基部4,亦可容易裝卸拆裝罩6。
又,端帽5使用專用工具安裝於配線管31。因此,即使拆卸了拆裝罩6,亦可抑制配接器2自配線管31之帶出。
又,因本實施形態之日常用具1具備本實施形態之配接器2、與本實施形態之配線管系統3,故可抑制配接器2自配線管31之帶出。且,即使配線管31埋入至基部4,亦可容易相對於配線管31裝卸配接器2。另,與本實施形態及變化例之配接器2相比,參考例之配接器2係容易帶出,但日常用具1亦可具備參考例之配接器2。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日常用具1中,於基部4埋入配線管31、端帽5及拆裝罩6。藉由拆卸拆裝罩6,出現作業空間42。且,亦可利用作業空間42拆卸端帽5。因此,即使未自基部4拆卸配線管31,亦可容易相對於配線管31裝卸配接器2。
5.態樣
如自上述實施形態及變化例可明瞭,本揭示包含下述態樣。以下,僅為了明示與實施形態之對應關係,而以括弧附設符號。
第1態樣係一種配接器(2),其安裝於供給電力之配線管系統(3)之配線管(31),供連接器(8)連接,自上述配線管(31)向上述連接器(8)輸送上述電力。上述配接器(2)具備:軸部(21),其插入至形成於上述配線管(31)並於上述配線管(31)之長度方向延伸之開口部(32);2個受電端子(22),其等自上述軸部(21)彼此反向地突出,藉由與設置於上述配線管(31)之寬度方向之兩端之一對電極(34)連接而接收上述電力之供給;及固定肋(23),其以上述軸部(21)為中心自上述軸部(21)突出。上述2個受電端子(22)於不接收上述電力之供給之情形時,沿上述長度方向定位。於不接收上述電力之供給之情形時,自正交於上述長度方向及上述寬度方向兩者之縱深方向觀察,上述寬度方向上之上述固定肋(23)之兩端間之長度(L23)長於上述開口部(32)之寬度(W32)。
根據該態樣,可抑制配接器(2)自配線管(31)之帶出。
第2態樣係基於第1態樣之配接器(2)。於第2態樣中,上述固定肋(23)自上述軸部(21)之整周突出。上述2個受電端子(22)突出之方向上之上述固定肋(23)之兩端間之長度(L23)長於上述開口部(32)之寬度(W32)。
根據該態樣,可抑制配接器(2)自配線管(31)之正面(形成有開口部(32)之面)之拆卸。
第3態樣係基於第2態樣之配接器(2)。於第3態樣中,以上述軸部(21)為中心之任意徑向上之上述固定肋(23)之兩端間之長度(L23)長於上述開口部(32)之寬度(W32)。
根據該態樣,可進一步抑制配接器(2)自配線管(31)之正面之拆卸。
第4態樣係一種日常用具(1),其具備基於第1~第3態樣中任一者之配接器(2)、與上述配線管系統(3)。
根據該態樣,可抑制配接器(2)自配線管(31)之帶出。
1:日常用具
2:配接器
3:配線管系統
4:基部
5:端帽
6:拆裝罩
8:連接器
9:電氣機器
10:桌子
11:管固定具
12:分區
13:頂板
14:腳部
15:支持台
20:配接器本體部
21:軸部
22:受電端子
23:固定肋
24:殼體
25:操作部
26:安裝突起
27:蓋部
28:限制凹部
31:配線管
32:開口部
34:電極
35:管軌道
36:端面開口部
37:嵌合部
38:安裝槽
39:限制突起
41:收納槽
42:作業空間
51:閉塞部
52:導引部
53:導引槽
54:插入部
55:插入片
56:固定用孔
57:傾斜面
60:本體
61:導引片
62:傾斜面
63:拆卸用孔
91:饋入件
92:電源
93:交換集線器
94:分離器
111:第1固定部
112:第2固定部
201:連接器裝配面
231:第1緣部
232:第2緣部
233:第3緣部
234:厚壁部
235:薄壁部
236:外周緣部
241:第1接入口
242:第2接入口
250:爪部
251:防滑部
281:第1凹部
282:第2凹部
351:第1軌道
352:第2軌道
371:寬幅部
372:窄幅部
B1:旋轉軸
L5, L6, L23, L42:長度
W1:配線
W5, W6, W31, W32:寬度
圖1係本實施形態之配接器及配線管系統之主要部分(包含一部分剖面)之電力供給狀態下之立體圖。
圖2係同上之配接器及配線管系統之主要部分(包含一部分剖面)之電力非供給狀態下之立體圖。
圖3係同上之配接器及配線管系統之主要部分(包含一部分剖面)之電力供給狀態下之側視圖。
圖4係同上之配接器及配線管系統之主要部分(包含一部分剖面)之電力非供給狀態下之側視圖。
圖5係同上之配接器之主要部分之電力供給狀態下之後視圖。
圖6係同上之配接器之主要部分之電力非供給狀態下之後視圖。
圖7係變化例之配接器之主要部分(省略配線管系統)之電力供給狀態下之側視圖。
圖8係同上之配接器之主要部分(省略配線管系統)之電力非供給狀態下之側視圖。
圖9係同上之配接器之主要部分之電力供給狀態下之後視圖。
圖10係同上之配接器之主要部分之電力非供給狀態下之後視圖。
圖11係參考例之配接器之主要部分之電力供給狀態下之後視圖。
圖12係同上之配接器之主要部分之電力非供給狀態下之後視圖。
圖13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日常用具之立體圖。
圖14係顯示使用本實施形態之配接器及配線管系統向電氣機器供電之系統之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15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配線管系統之主要部分之立體圖。
圖16係顯示自同上之配線管系統分離了拆裝罩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17係顯示自同上之配線管系統進一步分離端帽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18係顯示同上之配線管系統之主要部分之前視圖。
圖19係顯示同上之配線管系統之主要部分之分解前視圖。
圖20係顯示同上之配線管系統之主要部分之剖視圖。
2:配接器
20:配接器本體部
24:殼體
25:操作部
31:配線管
32:開口部
34:電極
35:管軌道
36:端面開口部
38:安裝槽
39:限制突起
201:連接器裝配面
241:第1接入口
242:第2接入口
250:爪部
251:防滑部
351:第1軌道
352:第2軌道
B1:旋轉軸
Claims (4)
- 一種配接器,其係安裝於供給電力之配線管系統之配線管,供連接器連接,自上述配線管向上述連接器輸送上述電力者,且具備: 軸部,其插入至形成於上述配線管並於上述配線管之長度方向延伸之開口部; 2個受電端子,其等自上述軸部彼此反向地突出,藉由與設置於上述配線管之寬度方向之兩端之一對電極連接而接收上述電力之供給;及 固定肋,其以上述軸部為中心自上述軸部突出;且 上述2個受電端子於不接收上述電力之供給之情形時,沿上述長度方向定位; 於不接收上述電力之供給之情形時,自正交於上述長度方向及上述寬度方向兩者之縱深方向觀察,上述寬度方向上之上述固定肋之兩端間之長度長於上述開口部之寬度。
- 如請求項1之配接器,其中 上述固定肋自上述軸部之整周突出;且 上述2個受電端子所突出之方向上之上述固定肋之兩端間之長度長於上述開口部之寬度。
- 如請求項2之配接器,其中 以上述軸部為中心之任意徑向上之上述固定肋之兩端間之長度長於上述開口部之寬度。
- 一種日常用具,其具備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配接器、與上述配線管系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3-110791 | 2023-07-05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510440A true TW202510440A (zh) | 2025-03-01 |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58186B (zh) | 模組化的牆壁插座 | |
US7140922B2 (en) | Multi-outlet AC/DC adapter | |
US20150263447A1 (en) | Wall socket having connecting module and wall switch having connecting module | |
US9985398B2 (en) | Wall socket having connecting module and wall switch having connecting module | |
US20080220646A1 (en) | Electrical outlet assembly | |
CN105264719A (zh) | 低压电力插座 | |
US20140306661A1 (en) | Convenient Docks for Directly Charging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s | |
GB2525754A (en) | Wall socket having connecting module and wall switch having connecting module. | |
BR102014012897A2 (pt) | Conjunto de receptáculo de energia de baixa tensão para uso em um sistema elétrico modular | |
US7064275B2 (en) | Cable management device | |
JP7534940B2 (ja) | 規制部材、及びアダプタ | |
TW202510440A (zh) | 配接器及日常用具 | |
TW202510441A (zh) | 配線管系統及日常用具 | |
TW201707298A (zh) | 插座盒 | |
JPH11111377A (ja) | 商用電源用と情報用の結合形接続器 | |
JP2025008545A (ja) | 配線ダクトシステム及び什器 | |
JP2025008544A (ja) | アダプタ及び什器 | |
TWI795063B (zh) | Dc管槽系統、dc管槽、供電構件及電力供給系統 | |
JP2025008546A (ja) | 配線ダクトシステム及び什器 | |
JP2010067458A (ja) | 直流コンセン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コンセント装置 | |
JP7462256B2 (ja) | Usbコンセント | |
US9071022B2 (en) | Power plug having a universal serial bus port for an electrical appliance | |
CN212231144U (zh) | 基于电池的无线电力设备 | |
JP7488913B2 (ja) | ダクトシステム、及び、パーティション付きダクトシステム | |
TWI850837B (zh) | 配線管槽固定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