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202346337A - Ilt3及cd3結合劑以及其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Ilt3及cd3結合劑以及其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46337A
TW202346337A TW112111740A TW112111740A TW202346337A TW 202346337 A TW202346337 A TW 202346337A TW 112111740 A TW112111740 A TW 112111740A TW 112111740 A TW112111740 A TW 112111740A TW 202346337 A TW202346337 A TW 20234633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q
amino acid
acid sequence
domain
ilt3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117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基斯 阿卡瑪
程儒進
安朱什里 R 伊爾
怡冰 林
利 B 里維拉
茱莉 M 羅達
捷 湯
鴻 楊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恩格姆生物製藥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恩格姆生物製藥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恩格姆生物製藥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463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46337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6/2803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 C07K16/2809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against the T-cell receptor (TcR)-CD3 complex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1/00Antiinfectives, i.e. antibiotics, antiseptics, chemotherapeut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 A61P35/02Antineoplastic agents specific for leukemi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16/00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 C07K16/1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 C07K16/28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 C07K16/2803Immunoglobulins [IGs], e.g. monoclonal or poly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humans against receptors, cell surface antigens or cell surface determinants against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 A61K2039/50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ntigens or antibodies comprising antibod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2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taxonomic origin
    • C07K2317/24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taxonomic origin containing regions, domains or residues from different species, e.g. chimeric, humanized or veneer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3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aspects of specificity or valency
    • C07K2317/31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aspects of specificity or valency multispecif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2Constant or Fc region; Isotyp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2Constant or Fc region; Isotype
    • C07K2317/522CH1 domai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2Constant or Fc region; Isotype
    • C07K2317/524CH2 domai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2Constant or Fc region; Isotype
    • C07K2317/526CH3 domai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5Fab or Fab'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5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56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variable (Fv) region, i.e. VH and/or VL
    • C07K2317/565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 [CD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6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non-natural combinations of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 C07K2317/62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non-natural combinations of immunoglobulin fragments comprising only variable region components
    • C07K2317/622Single chain antibody (scFv)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7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effect upon binding to a cell or to an antigen
    • C07K2317/73Inducing cell death, e.g. apoptosis, necrosis or inhibition of cell prolifer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7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effect upon binding to a cell or to an antigen
    • C07K2317/73Inducing cell death, e.g. apoptosis, necrosis or inhibition of cell proliferation
    • C07K2317/734Complement-dependent cytotoxicity [CD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2317/0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 C07K2317/90Immunoglobulins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zed by (pharmaco)kinetic aspects or by stability of the immunoglobulin
    • C07K2317/92Affinity (KD), association rate (Ka), dissociation rate (Kd) or EC50 valu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ncology (AREA)
  • Communicable Diseases (AREA)
  • Hematology (AREA)
  • Peptides Or Proteins (AREA)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Antibodies Or Antigens For Use As Internal Diagnostic Agent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ILT3×CD3結合劑、包含其之組合物及其使用方法。本發明亦關於編碼此類ILT3×CD3結合劑的聚核苷酸及載體。

Description

ILT3及CD3結合劑以及其使用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結合類免疫球蛋白轉錄本3 (ILT3)及CD3之ILT3×CD3結合劑、包含其之組合物及其使用方法。本發明亦關於編碼此類ILT3×CD3結合劑的聚核苷酸及載體。
免疫療法之基礎為免疫系統之操縱及/或調節,包括先天性免疫反應及適應性免疫反應兩者。免疫療法之普遍目的係藉由控制對「外來物質(foreign agent)」,例如病原體或腫瘤細胞之免疫反應來治療疾病。然而,在一些情況下,免疫療法用於治療自體免疫疾病,其可產生於對通常存在於體內之蛋白、分子及/或組織的異常免疫反應。免疫療法可包括誘導或增強特異性免疫反應,或抑制或減少特異性免疫反應的方法。
癌症免疫監視之概念係基於以下理論:免疫系統可識別腫瘤細胞,建立免疫反應,且抑制腫瘤之發展及/或生長。然而,顯然許多癌細胞已發展出機制及/或強行操控(hijack)正常的抑制機制以避開免疫系統,其可使得腫瘤之生長不受抑制。癌症/腫瘤免疫療法(免疫腫瘤學)聚焦於新型及新穎藥劑的研發,該等藥劑可活化及/或增強免疫系統以達成對癌症/腫瘤細胞更有效的攻擊,從而增加癌症/腫瘤細胞之殺傷及/或抑制癌症/腫瘤生長。此項技術中仍需要用於治療各種疾病或病症之更有效的分子。
在一個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結合劑,其包含結合至人類ILT3之第一結合區及結合至人類CD3之第二結合區,其中CD3結合區包含抗CD3 scFv。
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一結合區包含抗ILT3 Fab。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一結合區對人類ILT3的結合親和力高於第二結合區對人類CD3的結合親和力。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一結合區對人類ILT3之結合親和力比第二結合區對人類CD3之結合親和力高約10倍與約100倍之間。在某些實施例中,結合劑進一步包含Fc區。
在某些實施例中,結合劑包含(i)第一多肽,其包含抗CD3 scFv、第一CH2域及第一CH3域;(ii)第二多肽,其包含第一結合區之VH域、CH1域、第二CH2域及第二CH3域;及(iii)第三多肽,其包含第一結合區之VL域以及CL域,其中第一結合區之VH域、CH1域、第一結合區之VL域、及CL域形成抗ILT3 Fab,且第一CH2域、第二CH2域、第一CH3域及第二CH3域形成Fc區。
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一多肽包含形成經工程改造之凹穴(cavity)的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且第二多肽包含形成經工程改造之突起(protuberance)的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且其中第一多肽經由將突起定位至凹穴中而與第二多肽二聚化。
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二結合區包含:VH域,其包含SEQ ID NO:149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及VL域,其包含SEQ ID NO:150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
在某些實施例中,在第二結合區中,第二結合區之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52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包含SEQ ID NO:153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2及包含SEQ ID NO:154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3;且第二結合區之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55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包含SEQ ID NO:156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2及包含SEQ ID NO:157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3。
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一結合區包含:VH域,其包含SEQ ID NO:17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及VL域,其包含SEQ ID NO:18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
在某些實施例中,在第一結合區中,(a)第一結合區之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包含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2及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3;且第一結合區之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2及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3;(b)第一結合區之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7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包含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2及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3;且第一結合區之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2及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3;(c)第一結合區之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包含SEQ ID NO:9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2及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3;且第一結合區之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2及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3;(d)第一結合區之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包含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2及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3;且第一結合區之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2及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3;或(e)第一結合區之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包含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2及包含SEQ ID NO:13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3;且第一結合區之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4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包含SEQ ID NO:15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2及包含SEQ ID NO:16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3。
在某些實施例中,(i)第一結合區包含與SEQ ID NO:17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之VH域,及與SEQ ID NO:1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之VL域;且第二結合區包含與SEQ ID NO:149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序列一致性之VH域,及與SEQ ID NO:15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之VL域;或(ii)第一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17之胺基酸序列的VH域,及包含SEQ ID NO:18之胺基酸序列的VL域;且第二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149之胺基酸序列的VH域,及包含SEQ ID NO:150之胺基酸序列的VL域。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結合劑,其包含結合至人類ILT3之第一結合區及結合至人類CD3之第二結合區,其中第二結合區包含:VH域,其包含SEQ ID NO:149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及VL域,其包含SEQ ID NO:150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
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二結合區之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52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包含SEQ ID NO:153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2及包含SEQ ID NO:154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3;且第二結合區之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55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包含SEQ ID NO:156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2;及包含SEQ ID NO:157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3。
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一結合區包含:VH域,其包含SEQ ID NO:17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及VL域,其包含SEQ ID NO:18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
在某些實施例中,在第一結合區中,(a)第一結合區之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包含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2及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3;且第一結合區之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2及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3;(b)第一結合區之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7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包含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2及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3;且第一結合區之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2及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3;(c)第一結合區之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包含SEQ ID NO:9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2及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3;且第一結合區之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2及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3;(d)第一結合區之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包含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2及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3;且第一結合區之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2及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3;或(e)第一結合區之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包含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2及包含SEQ ID NO:13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3;且第一結合區之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4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包含SEQ ID NO:15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2及包含SEQ ID NO:16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3。
在某些實施例中,(i)第一結合區包含與SEQ ID NO:17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之VH域,及與SEQ ID NO:1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之VL域;且第二結合區包含與SEQ ID NO:149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序列一致性之VH域,及與SEQ ID NO:15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之VL域;或(ii)第一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17之胺基酸序列的VH域,及包含SEQ ID NO:18之胺基酸序列的VL域;且第二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149之胺基酸序列的VH域,及包含SEQ ID NO:150之胺基酸序列的VL域。
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一結合區包含抗ILT3 Fab。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二結合區包含抗CD3 scFv。在某些實施例中,結合劑進一步包含Fc區。
在某些實施例中,結合劑包含:(i)第一多肽,其包含抗CD3 scFv、第一CH2域及第一CH3域;(ii)第二多肽,其包含第一結合區之VH域、CH1域、第二CH2域及第二CH3域;及(iii)第三多肽,其包含第一結合區之VL域以及CL域,其中第一結合區之VH域、CH1域、第一結合區之VL域、及CL域形成抗ILT3 Fab,且第一CH2域、第二CH2域、第一CH3域及第二CH3域形成Fc區。
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一多肽包含形成經工程改造之凹穴的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且第二多肽包含形成經工程改造之突起的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且其中第一多肽經由將突起定位至凹穴中而與第二多肽二聚化。
在某些實施例中,(i)第一多肽包含SEQ ID NO:147之胺基酸序列,第二多肽包含SEQ ID NO:19之胺基酸序列,且第三多肽包含SEQ ID NO:20之胺基酸序列,或(ii)第一多肽包含與SEQ ID NO:147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第二多肽包含與SEQ ID NO:19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第三多肽包含與SEQ ID NO:2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一結合區包含兩個相同抗ILT3 Fab,且第二結合區包含抗CD3 scFv。
在某些實施例中,結合劑包含:(i)第一多肽,其包含抗CD3 scFv、第一CH2域及第一CH3域;(ii)第二多肽,其包含第一VH域、第二VH域、第一CH1域、第二CH1域、第二CH2域及第二CH3域,其中第一及第二VH域中之各者包含第一結合區之VH域;(iii) 第三多肽,其包含第一VL域及第一CL域,其中第一VL域包含第一結合區之VL域;及(iv)第四多肽,其包含第二VL域及第二CL域,其中第二VL域包含第一結合區之VL域,其中第二多肽之第一VH域及第一CH1域以及第三多肽之第一VL域及第一CL域形成第一Fab區,第二多肽之第二VH域及第二CH1域以及第四多肽之第二VL域及第二CL域形成第二Fab區,且第一CH2域、第二CH2域、第一CH3域及第二CH3域形成Fc區。
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一多肽包含形成經工程改造之凹穴的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且第二多肽包含形成經工程改造之突起的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且其中第一多肽經由將突起定位至凹穴中而與第二多肽二聚化。
在某些實施例中,(i)第一多肽包含SEQ ID NO:147之胺基酸序列,第二多肽包含SEQ ID NO:169之胺基酸序列,第三多肽包含SEQ ID NO:20之胺基酸序列,且第四多肽包含SEQ ID NO:20之胺基酸序列;或(ii)第一多肽包含與SEQ ID NO:147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第二多肽包含與SEQ ID NO:169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第三多肽包含與SEQ ID NO:2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第四多肽包含與SEQ ID NO:2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在某些實施例中,抗CD3 scFv包含SEQ ID NO:151之胺基酸序列。在某些實施例中,結合劑為人源化抗體。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結合劑,其包含:(i)第一多肽,其包含結合至人類CD3之scFv、第一CH2域及第一CH3域;(ii)第二多肽,其包含結合至人類ILT3之VH域、CH1域、第二CH2域及第二CH3域;及(iii)第三多肽,其包含結合至人類ILT3之VL域,及CL域,其中結合至人類CD3之scFv包含:VH域,其包含SEQ ID NO:149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及VL域,其包含SEQ ID NO:150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且其中結合至人類ILT3之VH域包含SEQ ID NO:17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且結合至人類ILT3之VL域包含SEQ ID NO:18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
在某些實施例中,(a) scFv之HCDR1包含SEQ ID NO:152之胺基酸序列,scFv之HCDR2包含SEQ ID NO:153之胺基酸序列,scFv之HCDR3包含SEQ ID NO:154之胺基酸序列,scFv之LCDR1包含SEQ ID NO:155之胺基酸序列,scFv之LCDR2包含SEQ ID NO:156之胺基酸序列,且scFv之LCDR3包含SEQ ID NO:157之胺基酸序列;及(b)在結合至人類ILT3之VH域及結合至人類ILT3之VL域中,(i) HCDR1包含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ii) HCDR1包含SEQ ID NO:7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iii) HCDR1包含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9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iv) HCDR1包含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或(v) HCDR1包含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13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14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15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16之胺基酸序列。
在某些實施例中,結合至人類CD3的scFv之VH域包含SEQ ID NO:149之胺基酸序列,且結合至人類CD3的scFv之VL域包含SEQ ID NO:150之胺基酸序列;且結合至人類ILT3的VH域包含SEQ ID NO:17之胺基酸序列,且結合至人類ILT3的VL域包含SEQ ID NO:18之胺基酸序列。在某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151之胺基酸序列。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編碼本文所揭示之結合劑的經分離之聚核苷酸。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包含本文所揭示之聚核苷酸的載體。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包含本文所揭示之聚核苷酸或載體的經分離之細胞。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產生本文所揭示之結合劑的經分離之細胞。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本文所揭示之結合劑、本文所揭示之經分離聚核苷酸、本文所揭示之載體或本文所揭示之經分離細胞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將T細胞引導至表現ILT3之癌或腫瘤細胞的方法,其包含使T細胞與有效量的本文所揭示之結合劑或本文所揭示之醫藥組合物接觸。
在某些實施例中,T細胞誘導表現ILT3之癌或腫瘤細胞的殺傷。在某些實施例中,癌或腫瘤細胞為血液癌或腫瘤細胞。在某些實施例中,血液癌或腫瘤細胞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急性骨髓白血病(AML)細胞、M4/M5 AML細胞、慢性骨髓單核球性白血病(CMML)細胞、B細胞急性淋巴母細胞白血病(B-ALL)細胞、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細胞、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細胞、套細胞淋巴瘤(MCL)細胞、多發性骨髓瘤(MM)細胞、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MDS)細胞、霍奇金淋巴瘤細胞(Hodgkin lymphoma cell)、淋巴漿細胞淋巴瘤(LPL)細胞、濾泡性淋巴瘤細胞、伯基特淋巴瘤細胞(Burkitt lymphoma cell)、母細胞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贅瘤(BPDCN)細胞、邊緣區淋巴瘤細胞或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淋巴瘤細胞。在某些實施例中,T細胞未能誘導正常造血幹細胞(HSC)之殺傷。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活化T細胞的方法,其包含使T細胞與有效量的本文所揭示之結合劑或本文所揭示之醫藥組合物接觸,其中第二結合區與T細胞結合。
在某些實施例中,T細胞為初始(naïve) T細胞。在某些實施例中,T細胞自PBMC之群多株擴增(polyclonally expand)。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殺傷或抑制表現ILT3之癌或腫瘤細胞增殖的方法,其包含使癌或腫瘤細胞與本文所揭示之結合劑或本文所揭示之醫藥組合物接觸。
在某些實施例中,結合劑使T細胞活化。在某些實施例中,活化之T細胞誘導癌或腫瘤細胞之殺傷。
在某些實施例中,癌或腫瘤細胞包含血液癌或腫瘤細胞。在某些實施例中,血液癌或腫瘤細胞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急性骨髓白血病(AML)細胞、M4/M5 AML細胞、慢性骨髓單核球性白血病(CMML)細胞、B細胞急性淋巴母細胞白血病(B-ALL)細胞、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細胞、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細胞、套細胞淋巴瘤(MCL)細胞、多發性骨髓瘤(MM)細胞、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MDS)細胞、霍奇金淋巴瘤細胞、淋巴漿細胞淋巴瘤(LPL)細胞、濾泡性淋巴瘤細胞、伯基特淋巴瘤細胞、母細胞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贅瘤(BPDCN)細胞、邊緣區淋巴瘤細胞或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淋巴瘤細胞。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個體中表現ILT3之癌症或腫瘤的方法,其包含向個體投與有效量的本文所揭示之結合劑或本文所揭示之醫藥組合物。
在某些實施例中,癌症或腫瘤包含血液癌症或腫瘤。在某些實施例中,血液癌症或腫瘤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急性骨髓白血病(AML)、M4/M5 AML、慢性骨髓單核球性白血病(CMML)、B細胞急性淋巴母細胞白血病(B-ALL)、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套細胞淋巴瘤(MCL)、多發性骨髓瘤(MM)、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MDS)、霍奇金淋巴瘤、淋巴漿細胞淋巴瘤(LPL)、濾泡性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母細胞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贅瘤(BPDCN)、邊緣區淋巴瘤或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淋巴瘤。
相關申請案之交互參考
本申請案主張2022年3月29日申請之美國臨時申請案第63/325,101號及2022年12月8日申請之美國臨時申請案第63/386,634號之優先權,該等申請案中之各者的內容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序列表
本申請案含有已以XML檔案格式與本申請案一起提交之電腦可讀序列表,該文獻之全部內容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與本申請案一起提交之序列表XML檔案名稱為「13370-172-228_SEQLISTING.xml」,創建於2023年3月24日且大小為189,173個位元組。
本發明部分地基於本文所提供之新穎結合劑及其意外特性。
除非本文中另外定義,否則本說明書中所使用之技術及科學術語應具有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通常所理解之含義。在適當的情況下,以單數形式使用之術語亦將包括複數形式,且反之亦然。在所闡述之術語之任何說明與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之任何文獻存在衝突之情況下,以下文闡述之術語說明為準。
如本文所用,術語「結合劑」係指結合特異性抗原或目標(例如ILT3及/或CD3)的分子。結合劑可包含蛋白質、肽、核酸、碳水化合物、脂質或小分子量化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結合劑包含全長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結合劑為抗體之抗原結合片段。在一些實施例中,結合劑包含替代的蛋白質骨架或人造骨架(例如非免疫球蛋白主鏈)。在一些實施例中,結合劑為包含抗原結合位點之融合蛋白質。在一些實施例中,結合劑為包含至少兩個抗原結合位點之雙特異性分子。
術語「結合(binds)」或「結合(binding)」係指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包括例如形成複合物。相互作用可為例如非共價相互作用,包括氫鍵、離子鍵、疏水相互作用及/或凡得瓦相互作用(van der Waals interaction)。複合物亦可包括藉由共價或非共價鍵、相互作用或力保持在一起的兩個或更多個分子之結合。抗體上之單一抗原結合位點與目標分子(諸如抗原)之單一抗原決定基之間的總非共價相互作用的強度為抗體或功能片段對彼抗原決定基之親和力。結合分子(例如抗體)相對於單價抗原之解離速率(k off)與締合速率(k on)的比率(k off/k on)為解離常數K D,其與親和力逆相關。K D值愈低,則抗體親和力愈高。K D值因抗體與抗原之不同複合物而變且視k on與k off而定。本文所提供之抗體的解離常數K D可使用本文所提供之任何方法或熟習此項技術者熟知之任何其他方法測定。一個結合位點處之親和力並不始終反映抗體與抗原之間的相互相用的真實強度。當含有多個重複抗原決定子之複合抗原(諸如多價抗原)與含有多個結合位點之抗體接觸時,抗體與抗原在一個位點處之相互相用將增加第二個位點處的反應機率。多價抗體與抗原之間的此類多重相互作用之強度稱為親合力(avidity)。
關於本文所描述之結合分子,諸如「結合至」、「特異性結合至」之術語及類似術語亦在本文中可互換使用且係指抗原結合域之結合分子,其特異性結合至抗原(諸如多肽)。結合至或特異性結合至抗原之結合分子或抗原結合域可例如藉由免疫分析、Octet ®、Biacore ®或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其他技術鑑別。在一些實施例中,經使用諸如酶聯免疫吸附分析(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之實驗技術測定,當結合分子或抗原結合域以比對任何交叉反應性抗原更高的親和力結合至抗原時,該結合分子或抗原結合域結合至或特異性結合至抗原。通常,特異性或選擇性反應將為背景信號或雜訊的至少兩倍且可超過背景的10倍。關於結合特異性之論述,參見例如 Fundamental Immunology332-36 (Paul編, 第2版1989)。在某些實施例中,結合分子或抗原結合域與「非目標」蛋白質之結合程度小於結合分子或抗原結合域與其特定目標抗原之結合的約10%,例如經螢光活化細胞分選(FACS)分析測定。結合至抗原之結合分子或抗原結合域包括能夠以足夠親和力結合抗原,使得結合分子適用作例如靶向抗原之治療劑及/或診斷劑的結合分子或抗原結合域。在某些實施例中,結合至抗原之結合分子或抗原結合域的解離常數(K D)小於或等於1 μM、800 nM、600 nM、550 nM、500 nM、300 nM、250 nM、100 nM、50 nM、10 nM、5 nM、4 nM、3 nM、2 nM、1 nM、0.9 nM、0.8 nM、0.7 nM、0.6 nM、0.5 nM、0.4 nM、0.3 nM、0.2 nM或0.1 nM。在某些實施例中,結合分子或抗原結合域結合至在來自不同物種之抗原中為保守的抗原之抗原決定基。
最廣義而言本文中使用術語「抗體」且涵蓋各種抗體結構,包括但不限於經由至少一個抗原結合位點識別且結合目標之免疫球蛋白分子、多株抗體、重組抗體、單株抗體、嵌合抗體、人源化抗體、人類抗體、雙特異性抗體、多特異性抗體、雙功能抗體、三功能抗體、四功能抗體、單鏈Fv (scFv)抗體及抗體片段,只要其展現所需抗原結合活性即可。
典型4鏈抗體單元為由兩條相同輕(L)鏈及兩條相同重(H)鏈構成的雜四聚醣蛋白。在IgG之情況下,4鏈單元一般係約150,000道爾頓。各L鏈經一個共價二硫鍵連接至H鏈,而兩條H鏈視H鏈同型而定經一或多個二硫鍵彼此連接。各H鏈及L鏈亦具有有規律地隔開之鏈內二硫橋鍵。各H鏈在N端具有可變域(VH),繼之為各α及γ鏈之三個恆定域(CH)以及μ及ε同型之四個CH域。各L鏈在N端具有可變域(VL),繼之為在其另一端的恆定域(CL)。將VL與VH比對,且將CL與重鏈之第一恆定域(CH1)比對。咸信特定胺基酸殘基在輕鏈可變域與重鏈可變域之間形成界面。VH與VL配對在一起而形成單一抗原結合位點。關於不同類別之抗體的結構及特性,參見例如 Basic and Clinical Immunology71 (Stites等人編, 第8版1994);及 Immunobiology(Janeway等人編, 第5版2001)。
術語「Fab」或「Fab區」係指與抗原結合之抗體區。習知IgG通常包含兩個Fab區,各駐存於Y形IgG結構之兩個臂中之一者上。各Fab區通常由重鏈及輕鏈中之各者的一個可變區及一個恆定區構成。更具體而言,Fab區中之重鏈的可變區及恆定區為VH及CH1區,且Fab區中之輕鏈的可變區及恆定區為VL及CL區。Fab區中之VH、CH1、VL及CL可以各種方式排列以根據本發明賦予抗原結合能力。舉例而言,VH及CH1區可位於一個多肽上,且VL及CL區可位於各別多肽上,類似於習知IgG之Fab區。替代地,VH、CH1、VL及CL區可全部在同一個多肽上且以如以下章節中更詳細描述之不同次序定向。
在一些實施例中,Fab為單鏈Fab (scFab),其中Fab之重鏈及輕鏈經多肽連接子連接。
術語「可變區」、「可變域」、「V區」或「V域」係指抗體之輕鏈或重鏈的一部分,其一般位於輕鏈或重鏈之胺基端且在重鏈中長度為約120至130個胺基酸且在輕鏈中長度為約100至110個胺基酸,且用於各特定抗體對其特定抗原之結合及特異性。重鏈之可變區可稱為「VH」。輕鏈之可變區可稱為「VL」。術語「可變」係指可變區之某些區段在抗體中之序列方面廣泛不同之事實。V區介導抗原結合且定義特定抗體對其特定抗原之特異性。然而,可變性不均勻分佈於可變區之110個胺基酸跨距內。實情為,V區由以下組成:約15-30個胺基酸之弱可變(例如相對恆定)延伸部分(稱為構架區(FR)),該等延伸部分被較短的可變性更大的(例如極端可變性)區域(稱為「高變區」,各自長度為約9-12個胺基酸)分隔。重鏈及輕鏈之可變區各自包含大體上採用β片組態之四個FR,該等FR由三個高變區連接,該等高變區形成連接β片結構之環且在一些情況下形成β片結構之一部分。各鏈中之高變區藉由FR且與來自其他鏈之高變區緊密結合在一起,促進形成抗體之抗原結合位點(參見例如Kabat等人, 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第5版1991))。恆定區不直接涉及抗體與抗原之結合,但呈現多種效應功能,諸如使抗體參與抗體依賴性細胞毒性(ADCC)及補體依賴性細胞毒性(CDC)。可變區在不同抗體之間的序列方面廣泛不同。在特定實施例中,可變區係人類可變區。
術語「根據Kabat之可變區殘基編號」或「如Kabat中之胺基酸位置編號」及其變化形式係指上文Kabat等人中用於編譯抗體之重鏈可變區或輕鏈可變區的編號系統。使用此編號系統,實際線性胺基酸序列可含有對應於可變域之FR或CDR之縮短或其中之插入的較少或額外胺基酸。舉例而言,重鏈可變域可包括位於殘基52之後的單一胺基酸插入(殘基52a,根據Kabat)及位於殘基82之後的三個插入殘基(例如殘基82a、82b及82c等,根據Kabat)。對於既定抗體,可藉由將抗體序列之同源區與「標準」Kabat編號序列比對來確定殘基之Kabat編號。Kabat編號系統一般在提及可變域中之殘基(大致輕鏈之殘基1-107及重鏈之殘基1-113)時使用(例如Kabat等人, 見上文)。「EU編號系統」或「EU索引」一般在提及免疫球蛋白重鏈恆定區中之殘基時使用(例如Kabat等人, 見上文中報導之EU索引)。「如Kabat中之EU索引」係指人類IgG 1 EU抗體之殘基編號。已藉由例如AbM、Chothia、Contact、IMGT及AHon描述其他編號系統。
當關於抗體使用時,術語「重鏈」係指約50-70 kDa之多肽鏈,其中胺基端部分包括具有約120至130個或更多個胺基酸之可變區,且羧基端部分包括恆定區。基於重鏈恆定區之胺基酸序列,恆定區可為五種不同類型中之一種(例如同型),稱為α (alpha)、δ (delta)、ε (epsilon)、γ (gamma)及µ (mu)。不同重鏈之大小不同:α、δ及γ含有大致450個胺基酸,而µ及ε含有大致550個胺基酸。此等不同類型的重鏈當與輕鏈組合時,產生五種熟知的抗體類別(例如同型),分別為IgA、IgD、IgE、IgG及IgM,包括IgG的四種子類別,亦即IgG1、IgG2、IgG3及IgG4。
當參考抗體使用時,術語「輕鏈」係指約25 kDa之多肽鏈,其中胺基端部分包括約100至約110個或更多個胺基酸之可變區,且羧基端部分包括恆定區。輕鏈之大致長度係211至217個胺基酸。基於恆定域之胺基酸序列,存在兩種不同類型,稱為κ(kappa)或λ(lambda)。
如本文所用,術語「高變區」、「HVR」、「互補決定區」及「CDR」可互換地使用。「CDR」係指免疫球蛋白(Ig或抗體) VH β片狀構架之非構架區內的三個高變區(H1、H2或H3)中之一者,或抗體VL β片狀構架之非構架區內的三個高變區(L1、L2或L3)中之一者。VH域中之CDR1、CDR2及CDR3亦分別稱為HCDR1、HCDR2及HCDR3。VL域中之CDR1、CDR2及CDR3亦分別稱為LCDR1、LCDR2及LCDR3。因此,CDR為構架區序列內穿插之可變區序列。
CDR區已為熟習此項技術者熟知且已藉由熟知編號系統定義。舉例而言,Kabat互補決定區(CDR)係基於序列可變性且最常用(參見例如Kabat等人,見上文;Nick Deschacht等人, J Immunol 2010; 184:5696-5704)。Chothia實際上係指結構環之位置(參見例如Chothia及Lesk, J. Mol. Biol. 196:901-17 (1987))。在使用Kabat編號規約進行編號時,Chothia CDR-H1環之末端在H32與H34之間變化,此視環之長度而定(此係因為Kabat編號方案將插入置於H35A及H35B處;若既不存在35A,亦不存在35B,則環末端位於32;若僅存在35A,則環末端位於33;若35A與35B均存在,則環末端位於34)。AbM高變區表示Kabat CDR與Chothia結構環之間的折衷,且由Oxford Molecular之AbM抗體模型化軟體使用(參見例如 Antibody Engineering第2卷(Kontermann及Dübel編, 第2版, 2010))。「接觸」高變區係基於對可用複雜晶體結構之分析。已研發且廣泛採用之另一通用編號系統為ImMunoGeneTics (IMGT) Information System ®(Lafranc等人, Dev. Comp. Immunol. 27(1):55-77 (2003))。IMGT為專用於人類及其他脊椎動物之免疫球蛋白(IG)、T細胞受體(TCR)及主要組織相容複合物(MHC)的整合式資訊系統。本文中,關於胺基酸序列及輕鏈或重鏈內的位置提及CDR。由於免疫球蛋白可變域之結構內之CDR的「位置」在物種之間為保守的且存在於稱為環的結構中,因此使用根據結構特徵來比對可變域序列的編號系統容易鑑別CDR及構架殘基。此資訊可用於將來自一個物種之免疫球蛋白的CDR殘基移植及置換至通常來自人類抗體之接受體構架中。Honegger及Plückthun, J. Mol. Biol. 309: 657-70 (2001)已研發出額外編號系統(AHon)。編號系統(包括例如Kabat編號及IMGT獨特編號系統)之間的對應性已為熟習此項技術者熟知(參見例如Kabat, 見上文;Chothia及Lesk, 見上文;Martin, 見上文;Lefranc等人, 見上文)。來自此等高變區或CDR中之各者的殘基例示於下表中。 根據不同編號系統之例示性 CDR
Kabat AbM Chothia Contact IMGT
CDR L1 L24--L34 L24--L34 L26--L32或L24--L34 L30--L36 L27--L38
CDR L2 L50--L56 L50--L56 L50--L52或L50--L56 L46--L55 L56--L65
CDR L3 L89--L97 L89--L97 L91--L96或L89--L97 L89--L96 L105-L117
CDR H1 H31--H35B H26--H35B H26--H32..34 H30--H35B H27--H38
(Kabat編號)
CDR H1 H31--H35 H26--H35 H26--H32 H30--H35
(Chothia編號)
CDR H2 H50--H65 H50--H58 H53--H55或H52--H56 H47--H58 H56--H65
CDR H3 H95--H102 H95--H102 H96--H101或H95--H102 H93--H101 H105-H117
既定CDR之邊界可視用於鑑別之方案而變化。因此,除非另外說明,否則術語所指定抗體之「CDR」及「互補決定區」或其區域,諸如可變區,以及抗體之個別CDR (例如CDR-H1、CDR-H2)或其區域,應理解為涵蓋如依據任一上述已知方案定義之互補決定區。在一些情況下,規定用於鑑別一或多個特定CDR之方案,諸如藉由IMGT、Kabat、Chothia或Contact方法所定義之CDR。在其他情況下,指定CDR的特定胺基酸序列。應注意,CDR區亦可由各種編號系統之組合,例如Kabat與Chothia編號系統之組合或Kabat與IMGT編號系統之組合定義。因此,諸如「如特定VH中所闡述之CDR1」的術語包括如藉由上文所描述之例示性CDR編號系統所定義的任何CDR1,但不限於此。在指定可變區(例如VH或VL)後,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理解該區域內之CDR可由不同編號系統或其組合定義。
高變區可包含如下「延伸的高變區」:VL中的24-36或24-34 (L1)、46-56或50-56 (L2)及89-97或89-96 (L3);以及VH中的26-35或26-35A (H1)、50-65或49-65 (H2)及93-102、94-102或95-102 (H3)。
術語「恆定區」或「恆定域」係指輕鏈及重鏈之羧基端部分,其不直接涉及抗體與抗原之結合,但展現多種效應功能,諸如與Fc受體之相互相用。該術語係指免疫球蛋白分子之一部分,其相對於免疫球蛋白之含有抗原結合位點的另一部分(可變區)具有保守性更高的胺基酸序列。恆定區可含有重鏈之CH1、CH2及CH3區以及輕鏈之CL區。
術語「構架」或「FR」係指側接CDR之彼等可變區殘基。FR殘基存在於例如嵌合、人源化、人類、域抗體、雙功能抗體、線性抗體及雙特異性抗體中。FR殘基係除高變區殘基或CDR殘基之外的彼等可變區殘基。
在本文中,術語「Fc區」用於定義免疫球蛋白重鏈之C端區,包括例如原生序列Fc區、重組Fc區及變異Fc區。儘管免疫球蛋白重鏈之Fc區之邊界可變化,但人類IgG重鏈Fc區通常定義為自位置Cys226處之胺基酸殘基或自Pro230延伸至其羧基端。可移除Fc區之C端離胺酸(殘基447,根據EU編號系統),例如在抗體之產生或純化期間,或藉由以重組方式工程改造編碼抗體之重鏈的核酸。因此,完整抗體之組合物可包含所有K447殘基均被移除之抗體群體、沒有K447殘基被移除之抗體群體及具有含有及不含K447殘基之抗體之混合物的抗體群體。「功能性Fc區」具有原生序列Fc區之「效應功能」。例示性「效應功能」包括C1q結合;CDC;Fc受體結合;ADCC;吞噬作用;細胞表面受體(例如B細胞受體)之下調等。此類效應功能一般需要Fc區與結合區或結合域(例如抗體可變區或域)組合,且可使用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各種分析法評定。「變異Fc區」包含與原生序列Fc區相差至少一個胺基酸修飾(例如取代、添加或缺失)的胺基酸序列。在某些實施例中,變異Fc區相較於原生序列Fc區或相較於親本多肽之Fc區,在原生序列Fc區中或在親本多肽之Fc區中具有至少一個胺基酸取代,例如約一個至約十個胺基酸取代,或約一個至約五個胺基酸取代。本文中之變異Fc區可與原生序列Fc區及/或親本多肽之Fc區具有至少約80%同源性,或與其具有至少約90%同源性,例如與其具有至少約95%同源性。
如本文所用之術語「抗體片段」係指除完整抗體之外的分子,其包含抗體之一部分且一般包含抗原結合位點。抗體片段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Fab、Fab'、F(ab') 2、Fv、單鏈抗體分子、scFv、sc(Fv) 2、二硫鍵連接之scFv (dsscFv)、雙功能抗體、三功能抗體、四功能抗體、微型抗體、雙可變域抗體(DVD)、單可變域抗體(例如駱駝科抗體)及由抗原結合抗體片段形成之多特異性抗體。
如本文所使用之術語「單株抗體」係指涉及單一抗原決定子或抗原決定基之高度特異性識別及結合的實質上同源抗體群體。術語「單株抗體」涵蓋完整且全長抗體以及抗體片段(例如Fab、Fab'、F(ab') 2、Fv)、單鏈抗體、scFv、包含抗原結合抗體片段之融合蛋白及包含至少一個抗原結合位點之任何其他經修飾免疫球蛋白分子。此外,「單株抗體」係指藉由任何數目之技術製得之此類抗體,該等技術包括但不限於融合瘤產生、噬菌體庫展示、重組表現及轉殖基因動物。
術語「抗原決定基」及「抗原決定子」在本文中可互換使用且係指能夠由特定抗體識別及結合之抗原或目標的彼部分。當抗原或目標為多肽時,抗原決定基可自相鄰胺基酸及藉由蛋白質之三級摺疊併接之非相鄰胺基酸形成。由相鄰胺基酸形成之抗原決定基(亦稱為線性抗原決定基)通常在蛋白質變性後保留,而由三級摺疊形成之抗原決定基(亦稱為構形抗原決定基)通常在蛋白質變性後損失。抗原決定基在獨特空間構形中典型地包括至少3個,且更通常至少5個、6個、7個或8-10個胺基酸。可使用大量公開可用的生物資訊學軟體工具中之任一者預測抗原決定基。X射線結晶學可用於藉由分析抗原/抗體複合物之胺基酸殘基相互作用來表徵目標蛋白上之抗原決定基。
術語「嵌合抗體」係指重鏈及/或輕鏈之一部分衍生自第一來源或物種,同時該重鏈及/或輕鏈之其餘部分衍生自不同來源或物種的抗體。
如本文所用之術語「人源化抗體」係指包含人類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之抗體,其中原生CDR胺基酸殘基經來自非人類抗體(例如小鼠、大鼠、兔或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之對應CDR的殘基置換,其中非人類抗體具有所需特異性、親和力及/或活性。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重鏈或輕鏈可變區中之一或多個構架區胺基酸殘基經來自非人類抗體之對應殘基置換。此外,人源化抗體可包含未見於人類抗體或非人類抗體中之胺基酸殘基。在一些實施例中,進行此等修飾以使抗體特徵進一步優化及/或最佳化。在一些實施例中,人源化抗體包含人類免疫球蛋白恆定區(例如CH1、CH2、CH3、Fc及/或鉸鏈區)之至少一部分。
如本文所使用之術語「人類抗體」係指具有對應於藉由人類產生之抗體及/或已使用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用於製得人類抗體之技術中之任一者製得之抗體的胺基酸序列之抗體。此等技術包括但不限於噬菌體展示庫、酵母展示庫、轉殖基因動物、重組蛋白產生及B細胞融合瘤技術。
如本文所使用之術語「特異性結合」係指相比於替代物質,更頻繁、更快速、以更大持續時間、以更大親和力或以上述之某一組合與特定抗原、抗原決定基、蛋白質或目標分子相互作用的藥劑。在一些實施例中,術語「特異性結合」及「結合」可互換使用。特異性結合抗原之結合劑可例如藉由免疫分析、ELISA、表面電漿子共振(SPR)或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其他技術鑑別。在一些實施例中,特異性結合抗原(例如人類ILT3或CD3)之藥劑可結合相關抗原(例如獼猴ILT3或CD3)。一般而言,特異性結合抗原之結合劑將以相比於其對不同抗原之親和力更高的親和力結合目標抗原。不同抗原可為相關抗原。在一些實施例中,特異性結合抗原之結合劑可以比其對不同抗原之親和力大至少20倍、大至少30倍、大至少40倍、大至少50倍、大至少60倍、大至少70倍、大至少80倍、大至少90倍或大至少100倍之親和力結合目標抗原。在一些實施例中,特異性結合特定抗原之結合劑以無法使用本文所描述或此項技術中另外已知之分析偵測到結合的此類較低親和力結合不同抗原。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SPR技術在如本文所描述或如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Biacore系統中量測親和力。
術語「多肽」及「肽」及「蛋白質」在本文中可互換使用且係指任何長度之胺基酸的聚合物。聚合物可為線性或支化的,其可包含經修飾之胺基酸,且其可間雜有非胺基酸。該等術語亦涵蓋已經天然修飾或藉由干預(例如二硫鍵形成、醣基化、脂質化、乙醯化、磷酸化,或任何其他操縱或修飾)修飾之胺基酸聚合物。該定義內亦包括例如含有一或多種胺基酸類似物(包括但不限於非天然胺基酸)以及此項技術中已知之其他修飾的多肽。應理解,因為本發明之多肽可基於抗體,所以術語「多肽」涵蓋呈單鏈之多肽及兩條或更多條相關鏈之多肽。
術語「聚核苷酸」及「核酸」及「核酸分子」在本文中可互換使用且係指任何長度之核苷酸的聚合物,且包括DNA及RNA。核苷酸可為去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經修飾之核苷酸或鹼及/或其類似物或任何可藉由DNA或RNA聚合酶併入聚合物中之受質。
術語「一致」或「一致性」百分比在兩個或更多個核酸或多肽之情形中係指兩個或更多個序列或子序列當根據最大對應性比較及比對(視需要引入空隙)時為相同的或具有指定百分比之相同核苷酸或胺基酸殘基,不考慮任何保守性胺基酸取代作為序列一致性之一部分。一致性百分比可使用序列比較軟體或演算法或藉由目視檢查來量測。可用於獲得胺基酸或核苷酸序列之比對的各種演算法及軟體為此項技術中熟知的。此等演算法及軟體包括但不限於BLAST、ALIGN、Megalign、BestFit、GCG Wisconsin Package及其變體。在一些實施例中,兩個本發明之核酸或多肽實質上一致,意謂當根據最大對應性比較及比對時,其具有至少70%、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且在一些實施例中至少95%、96%、97%、98%、99%核苷酸或胺基酸一致性,藉由使用序列比較演算法或藉由目視檢查量測。在一些實施例中,一致性存在於長度為至少約10個、至少約20個、至少約20-40個、至少約40-60個、至少約60-80個或其間之任何整數值個核苷酸或胺基酸的序列區域。在一些實施例中,一致性存在於比60-80個核苷酸或胺基酸,諸如至少約80-100個核苷酸或胺基酸更長的區域,且在一些實施例中,序列在所比較序列,例如(i)核苷酸序列之編碼區或(ii)胺基酸序列的全長上實質上一致。
如本文所使用之術語「載體」意謂能夠在宿主細胞中遞送,且通常表現一或多種相關基因或序列之構築體。載體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病毒載體、裸DNA或RNA表現載體、質體、黏質體或噬菌體載體、與陽離子縮合劑相關之DNA或RNA表現載體及囊封在脂質體中之DNA或RNA表現載體。
如本文所使用之術語「分離」係指多肽、可溶性蛋白質、抗體、聚核苷酸、載體、細胞或組合物呈自然界中未發現之形式。「分離」之抗體實質上不含來自其衍生之細胞來源的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經分離之多肽、可溶性蛋白質、抗體、聚核苷酸、載體、細胞或組合物為已純化至一定程度以使得其不再呈其在自然界中發現之形式的彼等者。在一些實施例中,經分離之多肽、可溶性蛋白質、抗體、聚核苷酸、載體、細胞或組合物實質上為純的。多肽、可溶性蛋白質、抗體、聚核苷酸、載體、細胞或組合物可自天然來源(例如組織)或諸如經工程改造之細胞株之來源分離。
如本文所使用之術語「實質上純」係指至少50%純(亦即,不含污染物)、至少90%純、至少95%純、至少98%純或至少99%純的材料。
術語「個體」係指任何動物(例如哺乳動物),包括但不限於人類、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犬科動物、貓科動物、兔、嚙齒動物及其類似者。
如本文所使用之術語「載劑」係指任何賦形劑、稀釋劑、填充劑、鹽、緩衝劑、穩定劑、增溶劑、油、脂質、含脂質之囊泡、微球體、脂質體囊封體或此項技術中熟知用於醫藥調配物中之其他材料。應理解,載劑、賦形劑或稀釋劑之特徵將視用於特定應用之投與途徑而定。如本文所使用之術語「醫藥學上可接受之」係指經監管機構批准或可批准或美國藥典、歐洲藥典或用於包括人類之動物之其他一般公認藥典中列出的物質。
如本文所使用之術語「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載劑或佐劑」或「可接受之醫藥載劑」係指可與至少一種治療劑一起向個體投與且一般安全無毒且對治療劑之藥理學活性無影響的賦形劑、載劑或佐劑。一般而言,熟習此項技術者及政府機構將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載劑或佐劑視為任何調配物或任何醫藥組合物之非活性成分。
如本文所用之術語「醫藥組合物」或「醫藥調配物」係指呈允許結合劑之生物活性有效之此類形式的製劑。醫藥調配物或組合物一般包含額外組分,諸如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載劑、佐劑、緩衝劑等。
如本文所使用之術語「有效量」或「治療有效量」係指足以降低及/或改善(i)個體之疾病、病症或病狀及/或(ii)個體之症狀的嚴重程度及/或持續時間之藥劑的量。該術語亦涵蓋針對以下所必需之藥劑的量:(i)降低或改善給定病症、疾病或病狀之推進或進展、(ii)降低或改善給定病症、疾病或病狀之復發、發展或發作及/或(iii)改良或增強另一藥劑或療法(例如除本文所提供之結合劑外的藥劑)之防治或治療效果。
如本文所使用之術語「治療(treat)」或「治療(treatment)」或「治療(treating)」或「以治療(to treat)」或「緩解(alleviate)」或「緩解(alleviation)」或「緩解(alleviating)」或「以緩解(to alleviate)」係指旨在治癒、減緩、減輕病理性病狀或病症之症狀及/或中斷其進展的治療措施。因此,需要治療者包括已患病症者。
如本文所使用之術語「免疫反應」包括來自先天性免疫系統及後天性免疫系統兩者之反應。其包括細胞介導之免疫反應及/或體液免疫反應。其包括T細胞反應及B細胞反應兩者,以及來自免疫系統之其他細胞(諸如自然殺手(NK)細胞、單核球、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等)的反應。
如本文所使用,提及「約」或「大致」值或參數包括(及描述)關於該值或參數之實施例。舉例而言,提及「約X」之描述包括「X」之描述。
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確規定,否則如本發明及申請專利範圍中所用,單數形式「一(a)」、「一(an)」及「該(the)」包括複數形式。
應理解,當本文中用術語「包含」描述實施例時,亦提供用術語「由……組成」及/或「基本上由……組成」描述之其他類似實施例。亦應理解,當在本文中用片語「基本上由……組成」描述實施例時,亦提供用術語「由……組成」描述之其他類似實施例。
如在諸如「A及/或B」之片語中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在本文中意欲包括A及B兩者;A或B;A (單獨);及B (單獨)。同樣,如「A、B及/或C」之片語中所使用之術語「及/或」意欲涵蓋以下實施例中之各者:A、B及C;A、B或C;A或C;A或B;B或C;A及C;A及B;B及C;A (單獨);B (單獨);及C (單獨)。 5.1 ILT3結合區
本文所提供之結合劑包含結合ILT3 (例如人類ILT3)之區域,且因此本發明結合劑為ILT3結合劑。
已知人類ILT3 (UniProtKB編號Q8NHJ6)及食蟹獼猴(「獼猴」) ILT3 (NCBI Ref編號XP_015297198)之胺基酸(aa)序列。ILT3為具有大致47 kDa之預測分子量的單向I型跨膜蛋白質。已觀測到ILT3主要表現於骨髓抗原呈現細胞上,諸如正常單核球、巨噬細胞及樹突狀細胞。ILT3之特徵在於包含兩個類Ig C2型域之細胞外域、跨膜域及含有3個ITIM域之長細胞質域(參見例如Cella等人, 1997, J . Exp . Med ., 185:1743-1751)。兩個類Ig C2型域在本文中可稱為域1 (D1)及域2 (D2)。D1位於蛋白質之N端部分處,且D2位於最接近跨膜區處。如在UniProtKB內表徵,人類ILT3為448個胺基酸(aa)之蛋白質,信號序列為aa 1-21,細胞外域為aa 22-259,跨膜區為aa 260-280,且細胞質域為aa 281-448。在細胞外域內,D1為aa 27-188,D2為aa 124-218,且「莖區」為aa 219-259。在細胞質域內,ITIM為aa 358-363、410-415及440-445。
本發明提供結合ILT3之藥劑(例如雙特異性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結合劑結合人類ILT3或其片段。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結合劑中之ILT3結合區為抗體或衍生自抗體之結合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重組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單株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嵌合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人源化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人類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IgG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IgG1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IgG2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IgG3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IgG4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包含IgG重鏈。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包含IgG1重鏈。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包含IgG2重鏈。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包含IgG4重鏈。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包含κ輕鏈。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包含κ輕鏈恆定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包含λ輕鏈。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包含λ輕鏈恆定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包含抗原結合位點之抗體片段。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二硫鍵連接的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二硫鍵連接的sc(Fv) 2。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Fab、Fab'或F(ab) 2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單鏈Fab (scFab)。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雙功能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奈米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單特異性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雙特異性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單價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多價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二價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四價抗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衍生自單株抗體。可藉由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任何方法製備單株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融合瘤方法製備單株抗體。舉例而言,使用融合瘤方法,如上文所描述使小鼠、大鼠、兔、倉鼠或其他適當的宿主動物免疫。在一些實施例中,淋巴球係活體外免疫。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抗原為人類蛋白質或其片段。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抗原為小鼠蛋白質或其片段。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抗原為獼猴蛋白質或其片段。
在免疫接種之後,分離淋巴球且使用例如聚乙二醇與適合的骨髓瘤細胞株融合。使用如此項技術中已知之特殊化培養基選擇融合瘤細胞,且未融合淋巴球及骨髓瘤細胞無法經受選擇程序。尤其針對所選抗原產生單株抗體之融合瘤可藉由多種方法鑑別,該等方法包括但不限於免疫沈澱、免疫墨點及活體外結合分析(例如流式細胞測量術、FACS、ELISA、SPR (例如Biacore)及放射免疫分析)。一旦鑑別出產生具有所需特異性、親和力及/或活性之抗體的融合瘤細胞,則可藉由限制稀釋技術次選殖殖株。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高通量方法將單細胞融合瘤細胞分配至盤中。融合瘤可在活體外培養物中使用標準方法或在活體內作為動物中之腹水腫瘤繁殖。單株抗體可根據此項技術中之標準方法自培養基或腹水流體純化,該等標準方法包括但不限於親和性層析、離子交換層析、凝膠電泳及透析。
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如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重組DNA技術製得單株抗體。舉例而言,諸如藉由RT-PCR,使用尤其增強編碼抗體之重鏈及輕鏈之基因的寡核苷酸引子,自成熟B細胞或融合瘤細胞分離編碼抗體之聚核苷酸,且使用標準技術確定其序列。當轉染至宿主細胞,諸如不會另外產生免疫球蛋白之大腸桿菌( E . coli)、猿猴COS細胞、中國倉鼠卵巢(CHO)細胞或骨髓瘤細胞中時,編碼重鏈及輕鏈之經分離聚核苷酸隨後選殖至產生單株抗體之適合表現載體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重組單株抗體自表現所需物種之可變域或CDR的噬菌體展示庫分離。可藉由此項技術中已知之各種技術實現噬菌體庫之篩選。
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使用重組DNA技術修飾單株抗體以生成替代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小鼠單株抗體之輕鏈及重鏈之恆定域取代人類抗體之恆定區以生成嵌合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將恆定區截短或移除以生成單株抗體之所需抗體片段。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變區之定點或高密度突變誘發用於使單株抗體之特異性及親和力最佳化。
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衍生自人源化抗體。用於生成人源化抗體之各種方法為此項技術中已知的。在一些實施例中,人源化抗體包含一或多個已引入至非人類來源中之胺基酸殘基。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一或多個非人類CDR序列取代人類抗體之對應CDR序列來進行人源化。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非人類抗體(例如小鼠抗體)之所有六個CDR取代人類抗體之對應CDR來構築人源化抗體。
選擇用於生成人源化抗體之人類重鏈可變區及/或輕鏈可變區可基於多種因素且藉由此項技術中已知之多種方法來進行。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最佳擬合」方法,其中針對已知人類可變區序列之整個庫篩選非人類(例如嚙齒動物)抗體之可變區的序列。與非人類(例如嚙齒動物)序列最類似之人類序列選擇為人源化抗體之人類可變區構架。在一些實施例中,選擇衍生自特定輕鏈或重鏈子組之所有人類抗體之共同序列的特定可變區構架作為可變區構架。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變區構架序列衍生自最大量人類子類別之共同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生殖系基因用作可變區構架序列之來源。
用於人源化之其他方法包括但不限於:稱作「超人源化」之方法,其描述為將CDR直接傳送至人類生殖系構架;稱為人類字符串內容(Human String Content,HSC)之方法,其係基於「抗體人源化(humanness)」之量度;基於較大人源化變體庫(包括噬菌體、核糖體及酵母展示庫)產生之方法;及基於構架區改組之方法。
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衍生自人類抗體。可使用此項技術中已知之各種技術製備人類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抗體由活體外免疫之永生化人類B淋巴球產生。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抗體由自經免疫個體分離之淋巴球產生。在任何情況下,可產生及分離產生針對目標抗原之抗體的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人類抗體選自噬菌體庫,其中該噬菌體庫表現人類抗體。替代地,噬菌體呈現技術可用於活體外由來自未經免疫之人類供體的免疫球蛋白可變區基因譜系產生人類抗體及抗體片段。用於產生及使用抗體噬菌體庫之技術為此項技術中熟知的。一旦鑑別出抗體,則此項技術中已知之親和力成熟策略(包括但不限於鏈改組及定點突變誘發)可用以產生更高親和力人類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含有人類免疫球蛋白基因座之轉殖基因小鼠中產生人類抗體。在免疫接種後,此等小鼠能夠在不存在內源性免疫球蛋白產生之情況下產生人類抗體之完全譜系。
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為抗體片段。如本文所使用,術語「抗體片段」係指除完整抗體之外的分子,其包含抗體之一部分且一般包含抗原結合位點。抗體片段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Fab、Fab'、F(ab') 2、Fv、單鏈抗體分子(例如scFv)、二硫鍵連接之scFv (dsscFv)、奈米抗體、雙功能抗體、三功能抗體、四功能抗體、微型抗體、雙可變域抗體(DVD)、單可變域抗體(例如駱駝科抗體)及由抗體片段形成之多特異性抗體。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包含結合ILT3之scFv。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包含一或多個結合ILT3之Fab。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包含Fab。在其他特定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包含兩個Fab。在其他特定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包含兩個串聯Fab。
可藉由各種技術,包括但不限於完整抗體之蛋白水解消化來製得抗體片段。可使用此項技術中已知之重組技術(例如大腸桿菌或噬菌體表現)產生本文所描述之抗體片段。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以≤ 1 μM、≤ 100 nM、≤ 10 nM、≤ 1 nM、≤ 0.1 nM、≤ 0.01 nM或≤ 0.001 nM (例如10 - 8M或更低,例如10 - 8M至10 - 13M,例如10 - 9M至10 - 13M)之解離常數(K D)結合至ILT3 (例如人類ILT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以≤ 0.1 nM之解離常數結合至ILT3 (例如人類ILT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以≤ 0.2 nM之解離常數結合至ILT3 (例如人類ILT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以≤ 0.3 nM之解離常數結合至ILT3 (例如人類ILT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以≤ 0.8 nM之解離常數結合至ILT3 (例如人類ILT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以≤ 3 nM之解離常數結合至ILT3 (例如人類ILT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以≤ 9 nM之解離常數結合至ILT3 (例如人類ILT3)。量測結合親和力之多種方法為此項技術中已知的,其中任一者可出於本發明之目的使用,包括藉由RIA,例如用所關注之抗體及其抗原的Fab型式進行(Chen等人, 1999, J. Mol Biol 293:865-81);藉由生物層干涉術(BLI)或表面電漿子共振(SPR)分析,藉由Octet®,使用例如Octet®Red96系統,或藉由Biacore®,使用例如Biacore®TM-2000或Biacore®TM-3000。「締合速率(on-rate)」或「締合之速率(rate of association)」或「締合速率(association rate)」或「kon」亦可用上文描述之相同生物層干涉術(BLI)或表面電漿子共振(SPR)技術,使用例如Octet®Red96、Biacore®TM-3000或Biacore®TM-8000系統測定。
此項技術中已知之任何ILT3結合劑(例如抗ILT3抗體)可用於衍生本文所揭示之ILT3結合區。在某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揭示之ILT3結合區衍生自國際公開案第WO2021/183839號中所揭示之ILT3抗體中的任一者,該案之內容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舉例而言,本文所揭示之ILT3結合區衍生自WO2021/183839中所揭示之H7K3或其變體。在某些實施例中,H7K3變體包含選自由H7m1、H7m2、H7m3及H7m4組成之群的VH變體,及/或包含選自由如WO2021/183839中所揭示之K3m1、K3m2、K3m3、K3m4、K3m5、K3m6、K3m7及K3m8組成之群的VL變體。H7K3及其變體之CDR、VL及VH的胺基酸序列揭示於例如表1及WO2021/183839之第[0155]段中。在某些實施例中,本文揭示之ILT3結合區衍生自以下專利公開案中之任一者中所描述的任何抗ILT3抗體:US20190153093、WO2020056077、WO2021183839、US20200031926、US20210221887、US20150110714、US20200031926、US20190241655、WO2020180789及WO2020056077,該等案中之各者的內容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提供之ILT3結合區衍生自國際公開案第WO 2021/127200號中之抗體,該案之內容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為表1-8中之彼等者中的任一者。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以下中之任一者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一或多個CDR序列:SEQ ID NO:17、SEQ ID NO:18、SEQ ID NO:37、SEQ ID NO:38、SEQ ID NO:55、SEQ ID NO:56、SEQ ID NO:73、SEQ ID NO:74、SEQ ID NO:91、SEQ ID NO:92、SEQ ID NO:109、SEQ ID NO:110、SEQ ID NO:127、SEQ ID NO:128、SEQ ID NO:145及SEQ ID NO:146。CDR序列可根據任何熟知編號系統確定及定義。在一些實施例中,CDR係根據IMGT編號確定及定義。在一些實施例中,CDR係根據Kabat編號確定及定義。在一些實施例中,CDR係根據AbM編號確定及定義。在其他實施例中,CDR係根據Chothia編號確定及定義。在其他實施例中,CDR係根據Contact編號確定及定義。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為人源化的。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包含接受體人類構架,例如人類免疫球蛋白構架或人類共同構架。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SEQ ID NO:17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SEQ ID NO:18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SEQ ID NO:17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以及SEQ ID NO:18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SEQ ID NO:37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SEQ ID NO:38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SEQ ID NO:37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以及SEQ ID NO:38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SEQ ID NO:55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SEQ ID NO:56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SEQ ID NO:55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以及SEQ ID NO:56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SEQ ID NO:73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SEQ ID NO:74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SEQ ID NO:73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以及SEQ ID NO:74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SEQ ID NO:91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SEQ ID NO:92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SEQ ID NO:91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以及SEQ ID NO:92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SEQ ID NO:109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SEQ ID NO:110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SEQ ID NO:109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以及SEQ ID NO:110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SEQ ID NO:127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SEQ ID NO:128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SEQ ID NO:127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以及SEQ ID NO:128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SEQ ID NO:145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SEQ ID NO:146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SEQ ID NO:145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以及SEQ ID NO:146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
可根據熟知編號系統或其組合來確定CDR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CDR係根據IMGT編號定義。在一些實施例中,CDR係根據Kabat編號定義。在一些實施例中,CDR係根據AbM編號定義。在其他實施例中,CDR係根據Chothia編號定義。在其他實施例中,CDR係根據Contact編號定義。
在其他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包含:(i) HCDR1,其包含與SEQ ID NO:1、7、10及11中之任一者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ii) HCDR2,其包含與SEQ ID NO:2、8、9及12中之任一者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iii) HCDR3,其包含與SEQ ID NO:3或13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iv) LCDR1,其包含與SEQ ID NO:4或14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v) LCDR2,其包含與SEQ ID NO:5或15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或(vi) LCDR3,其包含與SEQ ID NO:6或16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為人源化的。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包含接受體人類構架,例如人類免疫球蛋白構架或人類共同構架。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表1中之一或多個CDR。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i) HCDR1,其包含SEQ ID NO:1、7、10及11中之任一者的胺基酸序列;(ii) HCDR2,其包含SEQ ID NO:2、8、9及12中之任一者的胺基酸序列,(iii) HCDR3,其包含SEQ ID NO:3或13之胺基酸序列;(iv) LCDR1,其包含SEQ ID NO:4或14之胺基酸序列;(v) LCDR2,其包含SEQ ID NO:5或15之胺基酸序列;及/或(vi) LCDR3,其包含SEQ ID NO:6或16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7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9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13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14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15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16之胺基酸序列。
在其他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包含:(i) HCDR1,其包含與SEQ ID NO:21、27、30及31中之任一者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ii) HCDR2,其包含與SEQ ID NO:22、28、29及32中之任一者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iii) HCDR3,其包含與SEQ ID NO:23或33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iv) LCDR1,其包含與SEQ ID NO:24或34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v) LCDR2,其包含與SEQ ID NO:25或35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或(vi) LCDR3,其包含與SEQ ID NO:26或36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為人源化的。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包含接受體人類構架,例如人類免疫球蛋白構架或人類共同構架。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表2中之一或多個CDR。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i) HCDR1,其包含SEQ ID NO:21、27、30及31中之任一者的胺基酸序列;(ii) HCDR2,其包含SEQ ID NO:22、28、29及32中之任一者的胺基酸序列,(iii) HCDR3,其包含SEQ ID NO:23或33之胺基酸序列;(iv) LCDR1,其包含SEQ ID NO:24或34之胺基酸序列;(v) LCDR2,其包含SEQ ID NO:25或35之胺基酸序列;及/或(vi) LCDR3,其包含SEQ ID NO:26或36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21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22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23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24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25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26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27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28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23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24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25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26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21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29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23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24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25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26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30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22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23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24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25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26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31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32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33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34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35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36之胺基酸序列。
在其他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包含:(i) HCDR1,其包含與SEQ ID NO:39、45、48及49中之任一者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ii) HCDR2,其包含與SEQ ID NO:40、46、47及50中之任一者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iii) HCDR3,其包含與SEQ ID NO:41或51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iv) LCDR1,其包含與SEQ ID NO:42或52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v) LCDR2,其包含與SEQ ID NO:43或53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或(vi) LCDR3,其包含與SEQ ID NO:44或54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為人源化。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包含接受體人類構架,例如人類免疫球蛋白構架或人類共同構架。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表3中之一或多個CDR。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i) HCDR1,其包含SEQ ID NO:39、45、48及49中之任一者的胺基酸序列;(ii) HCDR2,其包含SEQ ID NO:40、46、47及50中之任一者的胺基酸序列,(iii) HCDR3,其包含SEQ ID NO:41或51之胺基酸序列;(iv) LCDR1,其包含SEQ ID NO:42或52之胺基酸序列;(v) LCDR2,其包含SEQ ID NO:43或53之胺基酸序列;及/或(vi) LCDR3,其包含SEQ ID NO:44或54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39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43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44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45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46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43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44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39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47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43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44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48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40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41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42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43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44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49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50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51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52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53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54之胺基酸序列。
在其他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包含:(i) HCDR1,其包含與SEQ ID NO:57、63、66及67中之任一者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ii) HCDR2,其包含與SEQ ID NO:58、64、65及68中之任一者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iii) HCDR3,其包含與SEQ ID NO:59或69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iv) LCDR1,其包含與SEQ ID NO:60或70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v) LCDR2,其包含與SEQ ID NO:61或71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或(vi) LCDR3,其包含與SEQ ID NO:62或72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為人源化的。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包含接受體人類構架,例如人類免疫球蛋白構架或人類共同構架。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表4中之一或多個CDR。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i) HCDR1,其包含SEQ ID NO:57、63、66及67中之任一者的胺基酸序列;(ii) HCDR2,其包含SEQ ID NO:58、64、65及68中之任一者的胺基酸序列,(iii) HCDR3,其包含SEQ ID NO:59或69之胺基酸序列;(iv) LCDR1,其包含SEQ ID NO:60或70之胺基酸序列;(v) LCDR2,其包含SEQ ID NO:61或71之胺基酸序列;及/或(vi) LCDR3,其包含SEQ ID NO:62或72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57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58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59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60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61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62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63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64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59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60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61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62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57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65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59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60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61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62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66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58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59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60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61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62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67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68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69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70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71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72之胺基酸序列。
在其他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包含:(i) HCDR1,其包含與SEQ ID NO:75、81、84及85中之任一者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ii) HCDR2,其包含與SEQ ID NO:76、82、83及86中之任一者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iii) HCDR3,其包含與SEQ ID NO:77或87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iv) LCDR1,其包含與SEQ ID NO:78或88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v) LCDR2,其包含與SEQ ID NO:79或89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或(vi) LCDR3,其包含與SEQ ID NO:80或90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為人源化的。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包含接受體人類構架,例如人類免疫球蛋白構架或人類共同構架。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表5中之一或多個CDR。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i) HCDR1,其包含SEQ ID NO:75、81、84及85中之任一者的胺基酸序列;(ii) HCDR2,其包含SEQ ID NO:76、82、83及86中之任一者的胺基酸序列,(iii) HCDR3,其包含SEQ ID NO:77或87之胺基酸序列;(iv) LCDR1,其包含SEQ ID NO:78或88之胺基酸序列;(v) LCDR2,其包含SEQ ID NO:79或89之胺基酸序列;及/或(vi) LCDR3,其包含SEQ ID NO:80或90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75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76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77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78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79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80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81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82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77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78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79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80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75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83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77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78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79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80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84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76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77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78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79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80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85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86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87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88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89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90之胺基酸序列。
在其他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包含:(i) HCDR1,其包含與SEQ ID NO:93、99、102及103中之任一者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ii) HCDR2,其包含與SEQ ID NO:94、100、101及104中之任一者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iii) HCDR3,其包含與SEQ ID NO:95或105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iv) LCDR1,其包含與SEQ ID NO:96或106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v) LCDR2,其包含與SEQ ID NO:97或107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或(vi) LCDR3,其包含與SEQ ID NO:98或108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為人源化的。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包含接受體人類構架,例如人類免疫球蛋白構架或人類共同構架。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表6中之一或多個CDR。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i) HCDR1,其包含SEQ ID NO:93、99、102及103中之任一者的胺基酸序列;(ii) HCDR2,其包含SEQ ID NO:94、100、101及104中之任一者的胺基酸序列,(iii) HCDR3,其包含SEQ ID NO:95或105之胺基酸序列;(iv) LCDR1,其包含SEQ ID NO:96或106之胺基酸序列;(v) LCDR2,其包含SEQ ID NO:97或107之胺基酸序列;及/或(vi) LCDR3,其包含SEQ ID NO:98或108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93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94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95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96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97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98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99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100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95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96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97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98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93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101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95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96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97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98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102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94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95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96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97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98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103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104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105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106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107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108之胺基酸序列。
在其他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包含:(i) HCDR1,其包含與SEQ ID NO:111、117、120及121中之任一者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ii) HCDR2,其包含與SEQ ID NO:112、118、119及122中之任一者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iii) HCDR3,其包含與SEQ ID NO:113或123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iv) LCDR1,其包含與SEQ ID NO:114或124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v) LCDR2,其包含與SEQ ID NO:115或125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或(vi) LCDR3,其包含與SEQ ID NO:116或126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為人源化的。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包含接受體人類構架,例如人類免疫球蛋白構架或人類共同構架。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表7中之一或多個CDR。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i) HCDR1,其包含SEQ ID NO:111、117、120及121中之任一者的胺基酸序列;(ii) HCDR2,其包含SEQ ID NO:112、118、119及122中之任一者的胺基酸序列,(iii) HCDR3,其包含SEQ ID NO:113或123之胺基酸序列;(iv) LCDR1,其包含SEQ ID NO:114或124之胺基酸序列;(v) LCDR2,其包含SEQ ID NO:115或125之胺基酸序列;及/或(vi) LCDR3,其包含SEQ ID NO:116或126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111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112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113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114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115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116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117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118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113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114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115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116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111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119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113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114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115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116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120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112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113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114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115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116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121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122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123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124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125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126之胺基酸序列。
在其他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包含:(i) HCDR1,其包含與SEQ ID NO:129、135、138及139中之任一者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ii) HCDR2,其包含與SEQ ID NO:130、136、137及140中之任一者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iii) HCDR3,其包含與SEQ ID NO:131或141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iv) LCDR1,其包含與SEQ ID NO:132或142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v) LCDR2,其包含與SEQ ID NO:133或143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或(vi) LCDR3,其包含與SEQ ID NO:134或144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為人源化的。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包含接受體人類構架,例如人類免疫球蛋白構架或人類共同構架。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表8中之一或多個CDR。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i) HCDR1,其包含SEQ ID NO:129、135、138及139中之任一者的胺基酸序列;(ii) HCDR2,其包含SEQ ID NO:130、136、137及140中之任一者的胺基酸序列,(iii) HCDR3,其包含SEQ ID NO:131或141之胺基酸序列;(iv) LCDR1,其包含SEQ ID NO:132或142之胺基酸序列;(v) LCDR2,其包含SEQ ID NO:133或143之胺基酸序列;及/或(vi) LCDR3,其包含SEQ ID NO:134或144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129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130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131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132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133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134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135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136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131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132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133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134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129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137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131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132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133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134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138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130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131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132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133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134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139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140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141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142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143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144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進一步包含以下之胺基酸序列的一或多個構架區:SEQ ID NO:17、SEQ ID NO:18、SEQ ID NO:37、SEQ ID NO:38、SEQ ID NO:55、SEQ ID NO:56、SEQ ID NO:73、SEQ ID NO:74、SEQ ID NO:91、SEQ ID NO:92、SEQ ID NO:109、SEQ ID NO:110、SEQ ID NO:127、SEQ ID NO:128、SEQ ID NO:145及SEQ ID NO:146。基於CDR編號系統之邊界確定本文所描述之構架區。換言之,若CDR係藉由例如Kabat、IMGT或Chothia確定,則構架區為可變區中之CDR周圍的胺基酸殘基,其自N端至C端呈以下型式:FR1-CDR1-FR2-CDR2-FR3-CDR3-FR4。舉例而言,FR1定義為在CDR1胺基酸殘基之N端的胺基酸殘基,如由例如Kabat編號系統、IMGT編號系統或Chothia編號系統所定義,FR2定義為在CDR1與CDR2胺基酸殘基之間的胺基酸殘基,如由例如Kabat編號系統、IMGT編號系統或Chothia編號系統所定義,FR3定義為在CDR2與CDR3胺基酸殘基之間的胺基酸殘基,如由例如Kabat編號系統、IMGT編號系統或Chothia編號系統所定義,且FR4定義為在CDR3胺基酸殘基之C端的胺基酸殘基,如由例如Kabat編號系統、IMGT編號系統或Chothia編號系統所定義。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17之胺基酸序列的VH域,及包含SEQ ID NO:18之胺基酸序列的VL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VH域,及包含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VL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55之胺基酸序列的VH域,及包含SEQ ID NO:56之胺基酸序列的VL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73之胺基酸序列的VH域,及包含SEQ ID NO:74之胺基酸序列的VL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91之胺基酸序列的VH域,及包含SEQ ID NO:92之胺基酸序列的VL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109之胺基酸序列的VH域,及包含SEQ ID NO:110之胺基酸序列的VL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127之胺基酸序列的VH域,及包含SEQ ID NO:128之胺基酸序列的VL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145之胺基酸序列的VH域,及包含SEQ ID NO:146之胺基酸序列的VL域。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相對於本文所提供之任何ILT3結合區具有一定一致性百分比之胺基酸序列(諸如在表1、表2、表3、表4、表5、表6、表7及表8中)。
兩個序列(例如胺基酸序列或核酸序列)之間的一致性百分比之測定可使用數學演算法來實現。用於比較兩個序列之數學演算法的非限制性實例為Karlin及Altschu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87:2264 2268 (1990)之演算法,如Karlin及Altschu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0:5873 5877 (1993)中所修改。將此類演算法併入Altschul等人, J. Mol. Biol. 215:403 (1990)之NBLAST及XBLAST程式中。可利用NBLAST核苷酸程式參數集(例如分數=100,字長=12)進行BLAST核苷酸搜尋,以獲得與本文所描述之核酸分子同源的核苷酸序列。可利用XBLAST程序參數集(例如分數50,字長=3)進行BLAST蛋白質搜尋,以獲得與本文所描述之蛋白質分子同源的胺基酸序列。為了使間隙式比對達成比較目的,可如Altschul等人, Nucleic Acids Res. 25:3389 3402 (1997)中所描述使用間隙式BLAST。替代地,PSI BLAST可用於進行迭代搜尋,其偵測分子間之遠距離關係(同上)。當利用BLAST、間隙式BLAST及PSI Blast程式時,可使用各別程式(例如XBLAST及NBLAST)之預設參數(參見例如全球資訊網上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ncbi.nlm.nih.gov)。用於比較序列之數學演算法的另一非限制性實例為Myers及Miller, CABIOS 4:11-17 (1998)之演算法。此類演算法併入ALIGN程式(2.0版)中,該ALIGN程式為GCG序列比對套裝軟體之一部分。當利用ALIGN程式來比較胺基酸序列時,可使用PAM120權重殘基表、空隙長度罰分12及空隙罰分4。兩個序列之間的一致性百分比可在允許有空隙或不允許有空隙的情況下,使用與上文所描述類似的技術來測定。在計算一致性百分比時,通常僅對精確匹配進行計數。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相對於參考序列含有取代(例如保守取代)、插入或缺失,但包含彼序列之ILT3結合區仍能夠結合至ILT3。在一些實施例中,已在參考胺基酸序列中取代、插入及/或缺失總共1至10個胺基酸。在一些實施例中,取代、插入或缺失發生在CDR外部區域中(亦即在FR中)。視情況,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括參考序列之轉譯後修飾。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VH域,其與SEQ ID NO:17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或至少99%序列一致性;及VL域,其與SEQ ID NO:1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或至少99%序列一致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VH域,其與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或至少99%序列一致性;及VL域,其與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或至少99%序列一致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VH域,其與SEQ ID NO:55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或至少99%序列一致性;及VL域,其與SEQ ID NO:56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或至少99%序列一致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VH域,其與SEQ ID NO:73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或至少99%序列一致性;及VL域,其與SEQ ID NO:74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或至少99%序列一致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VH域,其與SEQ ID NO:91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或至少99%序列一致性;及VL域,其與SEQ ID NO:92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或至少99%序列一致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VH域,其與SEQ ID NO:109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或至少99%序列一致性;及VL域,其與SEQ ID NO:11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或至少99%序列一致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VH域,其與SEQ ID NO:127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或至少99%序列一致性;及VL域,其與SEQ ID NO:12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或至少99%序列一致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包含:VH域,其與SEQ ID NO:145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或至少99%序列一致性;及VL域,其與SEQ ID NO:146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或至少99%序列一致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結合至與ILT3結合區相同之抗原決定基,該ILT3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17之胺基酸序列的VH域及包含SEQ ID NO:18之胺基酸序列的VL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結合至與ILT3結合區相同之抗原決定基,該ILT3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VH域及包含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VL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結合至與ILT3結合區相同之抗原決定基,該ILT3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55之胺基酸序列的VH域及包含SEQ ID NO:56之胺基酸序列的VL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結合至與ILT3結合區相同之抗原決定基,該ILT3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73之胺基酸序列的VH域及包含SEQ ID NO:74之胺基酸序列的VL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結合至與ILT3結合區相同之抗原決定基,該ILT3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91之胺基酸序列的VH域及包含SEQ ID NO:92之胺基酸序列的VL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結合至與ILT3結合區相同之抗原決定基,該ILT3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109之胺基酸序列的VH域及包含SEQ ID NO:110之胺基酸序列的VL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結合至與ILT3結合區相同之抗原決定基,該ILT3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127之胺基酸序列的VH域及包含SEQ ID NO:128之胺基酸序列的VL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結合至與ILT3結合區相同之抗原決定基,該ILT3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145之胺基酸序列的VH域及包含SEQ ID NO:146之胺基酸序列的VL域。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與ILT3結合區競爭性地特異性結合至ILT3 (例如人類ILT3),該ILT3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17之胺基酸序列的VH域及包含SEQ ID NO:18之胺基酸序列的VL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與ILT3結合區競爭性地特異性結合至ILT3 (例如人類ILT3),該ILT3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17之胺基酸序列的VH域及包含SEQ ID NO:18之胺基酸序列的VL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與ILT3結合區競爭性地特異性結合至ILT3 (例如人類ILT3),該ILT3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37之胺基酸序列的VH域及包含SEQ ID NO:38之胺基酸序列的VL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與ILT3結合區競爭性地特異性結合至ILT3 (例如人類ILT3),該ILT3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55之胺基酸序列的VH域及包含SEQ ID NO:56之胺基酸序列的VL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與ILT3結合區競爭性地特異性結合至ILT3 (例如人類ILT3),該ILT3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73之胺基酸序列的VH域及包含SEQ ID NO:74之胺基酸序列的VL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與ILT3結合區競爭性地特異性結合至ILT3 (例如人類ILT3),該ILT3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91之胺基酸序列的VH域及包含SEQ ID NO:92之胺基酸序列的VL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與ILT3結合區競爭性地特異性結合至ILT3 (例如人類ILT3),該ILT3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109之胺基酸序列的VH域及包含SEQ ID NO:110之胺基酸序列的VL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結合區與ILT3結合區競爭性地特異性結合至ILT3 (例如人類ILT3),該ILT3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145之胺基酸序列的VH域及包含SEQ ID NO:146之胺基酸序列的VL域。 1 45G10 結合區序列
   例示性 Chothia AbM Kabat Contact
重鏈可變區CDR1 GFTFSDYGMH (SEQ ID NO:1) GFTFSDY (SEQ ID NO:7) GFTFSDYGMH (SEQ ID NO:1) DYGMH (SEQ ID NO:10) SDYGMH (SEQ ID NO:11)
重鏈可變區CDR2 YIFSGSSTIYYADTVKG (SEQ ID NO:2) FSGSST (SEQ ID NO:8) YIFSGSSTIY (SEQ ID NO:9) YIFSGSSTIYYADTVKG (SEQ ID NO:2) WVAYIFSGSSTIY (SEQ ID NO:12)
重鏈可變區 CDR3 ADGRGAMDY (SEQ ID NO:3) ADGRGAMDY (SEQ ID NO:3) ADGRGAMDY (SEQ ID NO:3) ADGRGAMDY (SEQ ID NO:3) ARADGRGAMD (SEQ ID NO:13)
輕鏈可變區 CDR1 RASQDISKFLN (SEQ ID NO:4) RASQDISKFLN (SEQ ID NO:4) RASQDISKFLN (SEQ ID NO:4) RASQDISKFLN (SEQ ID NO:4) SKFLNWY (SEQ ID NO:14)
輕鏈可變區 CDR2 YTSRLHS (SEQ ID NO:5) YTSRLHS (SEQ ID NO:5) YTSRLHS (SEQ ID NO:5) YTSRLHS (SEQ ID NO:5) LLIYYTSRLH (SEQ ID NO:15)
輕鏈可變區 CDR3 QQGNTLPWT (SEQ ID NO:6) QQGNTLPWT (SEQ ID NO:6) QQGNTLPWT (SEQ ID NO:6) QQGNTLPWT (SEQ ID NO:6) QQGNTLPW (SEQ ID NO:16)
VH (SEQ ID NO:17):EVQLV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DYGMHWVRQAPGKGLEWVAYIFSGSSTIYYADTVKGRFTISRDNAKNSLYLQMNSLRAEDTAVYYCARADGRGAMDYWGQGTLVTVSS
VL (SEQ ID NO:18): DIQMTQSPSSLSASVGDRVTITCRASQDISKFLNWYQQKPGKAPKLLIYYTSRLHSGVPSRFSGSGSGTDFTFTISSLQPEDIATYFCQQGNTLPWTFGGGTKLEIK
2 3A3 結合區序列
   例示性 Chothia AbM Kabat Contact
重鏈可變區CDR1 GFSLTSYGVH (SEQ ID NO:21) GFSLTSY (SEQ ID NO:27) GFSLTSYGVH (SEQ ID NO:21) SYGVH (SEQ ID NO:30) TSYGVH (SEQ ID NO:31)
重鏈可變區CDR2 VIWPGGTINYNSALMS (SEQ ID NO:22) WPGGT (SEQ ID NO:28) VIWPGGTIN (SEQ ID NO:29) VIWPGGTINYNSALMS (SEQ ID NO:22) WLGVIWPGGTIN (SEQ ID NO:32)
重鏈可變區 CDR3 DKYDGGWFAY (SEQ ID NO:23) DKYDGGWFAY (SEQ ID NO:23) DKYDGGWFAY (SEQ ID NO:23) DKYDGGWFAY (SEQ ID NO:23) ASDKYDGGWFA (SEQ ID NO:33)
輕鏈可變區 CDR1 KASQNVRTAVA (SEQ ID NO:24) KASQNVRTAVA (SEQ ID NO:24) KASQNVRTAVA (SEQ ID NO:24) KASQNVRTAVA (SEQ ID NO:24) RTAVAWY (SEQ ID NO:34)
輕鏈可變區CDR2 LASNRHT (SEQ ID NO:25) LASNRHT (SEQ ID NO:25) LASNRHT (SEQ ID NO:25) LASNRHT (SEQ ID NO:25) ALIYLASNRH (SEQ ID NO:35)
輕鏈可變區CDR3 LQHLNYPLT (SEQ ID NO:26) LQHLNYPLT (SEQ ID NO:26) LQHLNYPLT (SEQ ID NO:26) LQHLNYPLT (SEQ ID NO:26) LQHLNYPL (SEQ ID NO:36)
3A3重鏈可變區(SEQ ID NO:37) QVQLKESGPGLVAPSQSLSITCTVSGFSLTSYGVHWVRQPPGKGLEWLGVIWPGGTINYNSALMSRLSISKDNSKSQVFLKLNSLQTDDTAMYYCASDKYDGGWFAYWGQGTLVTVSA
3A3輕鏈可變區(SEQ ID NO:38) DIVMTQSQKFMSTSVGDRVSITCKASQNVRTAVAWYQQKPGQSPEALIYLASNRHTGVPDRFTGSGSGTDFSLSISNVQSEDLADYFCLQHLNYPLTFGSGTKLEIK
3 5A7 結合區序列
   例示性 Chothia AbM Kabat Contact
重鏈可變區CDR1 GFTFSSYGMS (SEQ ID NO:39) GFTFSSY (SEQ ID NO:45) GFTFSSYGMS (SEQ ID NO:39) SYGMS (SEQ ID NO:48) SSYGMS (SEQ ID NO:49)
重鏈可變區CDR2 TISGGGSYTNYPDSVKG (SEQ ID NO:40) SGGGSY (SEQ ID NO:46) TISGGGSYTN (SEQ ID NO:47) TISGGGSYTNYPDSVKG (SEQ ID NO:40) WVATISGGGSYTN (SEQ ID NO:50)
重鏈可變區CDR3 REWRMTLYAMDY (SEQ ID NO:41) REWRMTLYAMDY (SEQ ID NO:41) REWRMTLYAMDY (SEQ ID NO:41) REWRMTLYAMDY (SEQ ID NO:41) ARREWRMTLYAMD (SEQ ID NO:51)
輕鏈可變區CDR1 RASESVDSYGNSFMH (SEQ ID NO:42) RASESVDSYGNSFMH (SEQ ID NO:42) RASESVDSYGNSFMH (SEQ ID NO:42) RASESVDSYGNSFMH (SEQ ID NO:42) DSYGNSFMHWY (SEQ ID NO:52)
輕鏈可變區 CDR2 LTSNLES (SEQ ID NO:43) LTSNLES (SEQ ID NO:43) LTSNLES (SEQ ID NO:43) LTSNLES (SEQ ID NO:43) LLIYLTSNLE (SEQ ID NO:53)
輕鏈可變區 CDR3 QQNNEDPFT (SEQ ID NO:44) QQNNEDPFT (SEQ ID NO:44) QQNNEDPFT (SEQ ID NO:44) QQNNEDPFT (SEQ ID NO:44) QQNNEDPF (SEQ ID NO:54)
5A7重鏈可變區(SEQ ID NO:55) EVKLVESGGGLVKPGGSLKLSCAASGFTFSSYGMSWVRQTPEKRLEWVATISGGGSYTNYPDSVKGRLTISRDNAKKNLYLEMSSLRSEDTALYYCARREWRMTLYAMDYWGQGTSVTVSS
5A7輕鏈可變區(SEQ ID NO:56) NIVLTQSPASLAVSLGQRATISCRASESVDSYGNSFMHWYQQKPGQAPKLLIYLTSNLESGVPARFSGSGSRTDFTLTIDPVEADDAATYYCQQNNEDPFTFGSGTKLEIK
4 12A12 結合區序列
   例示性 Chothia AbM Kabat Contact  
重鏈可變區CDR1 GYTFTDYNMD (SEQ ID NO:57) GYTFTDY (SEQ ID NO:63) GYTFTDYNMD (SEQ ID NO:57) DYNMD (SEQ ID NO:66) TDYNMD (SEQ ID NO:67)  
重鏈可變區CDR2 YIYPNNGGTGYNQKFNS (SEQ ID NO:58) YPNNGG (SEQ ID NO:64) YIYPNNGGTG (SEQ ID NO:65) YIYPNNGGTGYNQKFNS (SEQ ID NO:58) WIGYIYPNNGGTG (SEQ ID NO:68)  
重鏈可變區 CDR3 SPYYDYVGSYAMDY (SEQ ID NO:59) SPYYDYVGSYAMDY (SEQ ID NO:59) SPYYDYVGSYAMDY (SEQ ID NO:59) SPYYDYVGSYAMDY (SEQ ID NO:59) ASSPYYDYVGSYAMD (SEQ ID NO:69)  
輕鏈可變區 CDR1 TASSSVSSSYLH (SEQ ID NO:60) TASSSVSSSYLH (SEQ ID NO:60) TASSSVSSSYLH (SEQ ID NO:60) TASSSVSSSYLH (SEQ ID NO:60) SSSYLHWY (SEQ ID NO:70)  
輕鏈可變區 CDR2 STSNLAS (SEQ ID NO:61) STSNLAS (SEQ ID NO:61) STSNLAS (SEQ ID NO:61) STSNLAS (SEQ ID NO:61) LWIYSTSNLA (SEQ ID NO:71)  
輕鏈可變區 CDR3 HQYHRSPRT (SEQ ID NO:62) HQYHRSPRT (SEQ ID NO:62) HQYHRSPRT (SEQ ID NO:62) HQYHRSPRT (SEQ ID NO:62) HQYHRSPR (SEQ ID NO:72)  
12A12重鏈可變區(SEQ ID NO:73) EVQLQQSGPELVKPGASVKISCKASGYTFTDYNMDWVKQSHGKSLEWIGYIYPNNGGTGYNQKFNSKATLTVDKSSSTAYMELHSLTSEDSAVYYCASSPYYDYVGSYAMDYWGQGTSVTVSS
12A12輕鏈可變區(SEQ ID NO:74) QIVLTQSPAIMSASLGERVTMTCTASSSVSSSYLHWYQQKPGSSPKLWIYSTSNLASGVPARFSGSGSGTSYSLTISSMEAEDAATYYCHQYHRSPRTFGGGTKLEIK
5 16C5 結合區序列
   例示性 Chothia AbM Kabat Contact  
重鏈可變區CDR1 GYTFTDYNMD (SEQ ID NO:75) GYTFTDY (SEQ ID NO:81) GYTFTDYNMD (SEQ ID NO:75) DYNMD (SEQ ID NO:84) TDYNMD (SEQ ID NO:85)  
重鏈可變區CDR2 YIYPSNGGTGYNQKFKS (SEQ ID NO:76) YPSNGG (SEQ ID NO:82) YIYPSNGGTG (SEQ ID NO:83) YIYPSNGGTGYNQKFKS (SEQ ID NO:76) WIGYIYPSNGGTG (SEQ ID NO:86)  
重鏈可變區CDR3 VPYYDYLYYYAMDY (SEQ ID NO:77) VPYYDYLYYYAMDY (SEQ ID NO:77) VPYYDYLYYYAMDY (SEQ ID NO:77) VPYYDYLYYYAMDY (SEQ ID NO:77) ARVPYYDYLYYYAMD (SEQ ID NO:87)  
輕鏈可變區CDR1 RASSSVSFMH (SEQ ID NO:78) RASSSVSFMH (SEQ ID NO:78) RASSSVSFMH (SEQ ID NO:78) RASSSVSFMH (SEQ ID NO:78) SFMHWY (SEQ ID NO:88)  
輕鏈可變區 CDR2 ATSNLAS (SEQ ID NO:79) ATSNLAS (SEQ ID NO:79) ATSNLAS (SEQ ID NO:79) ATSNLAS (SEQ ID NO:79) PWIYATSNLA (SEQ ID NO:89)  
輕鏈可變區 CDR3 QQWSTNPYMYT (SEQ ID NO:80) QQWSTNPYMYT (SEQ ID NO:80) QQWSTNPYMYT (SEQ ID NO:80) QQWSTNPYMYT (SEQ ID NO:80) QQWSTNPYMY (SEQ ID NO:90)  
16C5重鏈可變區(SEQ ID NO:91) EVQLQQSGPELVKPGASVKISCKASGYTFTDYNMDWVKQSHGKSLEWIGYIYPSNGGTGYNQKFKSKATLTVDKSSNTAYMELHSLTSEDSAVYYCARVPYYDYLYYYAMDYWGQGTSVTVSS
16C5輕鏈可變區(SEQ ID NO:92) QIVLSQSPAILSASPGEKVTMACRASSSVSFMHWYQQKPGSSPQPWIYATSNLASGVPARFSGSGSGTSYSLTISRVEAEDAATYYCQQWSTNPYMYTFGGGTKLEIK
6 48A6 結合區序列
   例示性 Chothia AbM Kabat Contact
重鏈可變區CDR1 GFTFSSYGMS (SEQ ID NO:93) GFTFSSY (SEQ ID NO:99) GFTFSSYGMS (SEQ ID NO:93) SYGMS (SEQ ID NO:102) SSYGMS (SEQ ID NO:103)
重鏈可變區CDR2 TISSGGTYTFYPDSVKG (SEQ ID NO:94) SSGGTY (SEQ ID NO:100) TISSGGTYTF (SEQ ID NO:101) TISSGGTYTFYPDSVKG (SEQ ID NO:94) WVATISSGGTYTF (SEQ ID NO:104)
重鏈可變區 CDR3 RGWLLHYYAMDY (SEQ ID NO:95) RGWLLHYYAMDY (SEQ ID NO:95) RGWLLHYYAMDY (SEQ ID NO:95) RGWLLHYYAMDY (SEQ ID NO:95) ARRGWLLHYYAMD (SEQ ID NO:105)
輕鏈可變區 CDR1 RPSESVDSFGNSFMH (SEQ ID NO:96) RPSESVDSFGNSFMH (SEQ ID NO:96) RPSESVDSFGNSFMH (SEQ ID NO:96) RPSESVDSFGNSFMH (SEQ ID NO:96) DSFGNSFMHWF (SEQ ID NO:106)
輕鏈可變區 CDR2 LSSKLES (SEQ ID NO:97) LSSKLES (SEQ ID NO:97) LSSKLES (SEQ ID NO:97) LSSKLES (SEQ ID NO:97) LLIYLSSKLE (SEQ ID NO:107)
輕鏈可變區 CDR3 QQHNEDPFT (SEQ ID NO:98) QQHNEDPFT (SEQ ID NO:98) QQHNEDPFT (SEQ ID NO:98) QQHNEDPFT (SEQ ID NO:98) QQHNEDPF (SEQ ID NO:108)
48A6重鏈可變區(SEQ ID NO:109) EVQLVESGGDLMKPGGSLKLSCAASGFTFSSYGMSWVRQTPDKRLEWVATISSGGTYTFYPDSVKGRFTISRDNAKNTLYLQMSSLKSEDTAMYYCARRGWLLHYYAMDYWGQGTSVTVSS
48A6輕鏈可變區(SEQ ID NO:110) NIVLTQSPASLAVSLGQRATISCRPSESVDSFGNSFMHWFQQKPGQPPKLLIYLSSKLESGVPARFSGSGSRTDFTLTIDPVEADDAATYYCQQHNEDPFTFGSGTKLEIK
7 53F10 結合區序列
   例示性 Chothia AbM Kabat Contact
重鏈可變區CDR1 GFTFSDYGMH (SEQ ID NO:111) GFTFSDY (SEQ ID NO:117) GFTFSDYGMH (SEQ ID NO:111) DYGMH (SEQ ID NO:120) SDYGMH (SEQ ID NO:121)
重鏈可變區CDR2 YISTGIITVYYADTVKG (SEQ ID NO:112) STGIIT (SEQ ID NO:118) YISTGIITVY (SEQ ID NO:119) YISTGIITVYYADTVKG (SEQ ID NO:112) WVAYISTGIITVY (SEQ ID NO:122)
重鏈可變區 CDR3 ADGRGAMDY (SEQ ID NO:113) ADGRGAMDY (SEQ ID NO:113) ADGRGAMDY (SEQ ID NO:113) ADGRGAMDY (SEQ ID NO:113) ARADGRGAMD (SEQ ID NO:123)
輕鏈可變區 CDR1 RASQDISNFLN (SEQ ID NO:114) RASQDISNFLN (SEQ ID NO:114) RASQDISNFLN (SEQ ID NO:114) RASQDISNFLN (SEQ ID NO:114) SNFLNWY (SEQ ID NO:124)
輕鏈可變區 CDR2 YTSRLHS (SEQ ID NO:115) YTSRLHS (SEQ ID NO:115) YTSRLHS (SEQ ID NO:115) YTSRLHS (SEQ ID NO:115) LLIYYTSRLH (SEQ ID NO:125)
輕鏈可變區 CDR3 QQGNTLPWT (SEQ ID NO:116) QQGNTLPWT (SEQ ID NO:116) QQGNTLPWT (SEQ ID NO:116) QQGNTLPWT (SEQ ID NO:116) QQGNTLPW (SEQ ID NO:126)
53F10重鏈可變區(SEQ ID NO:127) EVQVVESGGGLVKPGGSLKLSCAASGFTFSDYGMHWVRQAPEKGLEWVAYISTGIITVYYADTVKGRFTMSRDNAKNTLFLQMTSLRSEDTAIYYCARADGRGAMDYWGQGTSVIVSS
53F10輕鏈可變區(SEQ ID NO:128) DIQMTQTTSSLSASLGDRVTISCRASQDISNFLNWYQQKPDGTVTLLIYYTSRLHSGVPSRFSGSGSGTDYSLTISNLEQEDFATYFCQQGNTLPWTFGGGTKLEIK
8 Hz5A7 . v5 結合區序列
   例示性 Chothia AbM Kabat Contact
重鏈可變區CDR1 GFTFSSYGMS (SEQ ID NO:129) GFTFSSY (SEQ ID NO:135) GFTFSSYGMS (SEQ ID NO:129) SYGMS (SEQ ID NO:138) SSYGMS (SEQ ID NO:139)
重鏈可變區CDR2 TISGGGSYTNYPDSVKG (SEQ ID NO:130) SGGGSY (SEQ ID NO:136) TISGGGSYTN (SEQ ID NO:137) TISGGGSYTNYPDSVKG (SEQ ID NO:130) WVATISGGGSYTN (SEQ ID NO:140)
重鏈可變區CDR3 REWRYTLYAMDY (SEQ ID NO:131) REWRYTLYAMDY (SEQ ID NO:131) REWRYTLYAMDY (SEQ ID NO:131) REWRYTLYAMDY (SEQ ID NO:131) ARREWRYTLYAMD (SEQ ID NO:141)
輕鏈可變區CDR1 RASESVESYGSSFMH (SEQ ID NO:132) RASESVESYGSSFMH (SEQ ID NO:132) RASESVESYGSSFMH (SEQ ID NO:132) RASESVESYGSSFMH (SEQ ID NO:132) ESYGSSFMHWY (SEQ ID NO:142)
輕鏈可變區 CDR2 LTSNLES (SEQ ID NO:133) LTSNLES (SEQ ID NO:133) LTSNLES (SEQ ID NO:133) LTSNLES (SEQ ID NO:133) LLIYLTSNLE (SEQ ID NO:143)
輕鏈可變區 CDR3 QQNNEDPFT (SEQ ID NO:134) QQNNEDPFT (SEQ ID NO:134) QQNNEDPFT (SEQ ID NO:134) QQNNEDPFT (SEQ ID NO:134) QQNNEDPF (SEQ ID NO:144)
Hz5A7.v5重鏈可變區(SEQ ID NO:145) EVQLV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GMSWVRQAPGKGLEWVATISGGGSYTNYPDSVKGRFTISRDNAKNSLYLQMNSLRAEDTAVYYCARREWRYTLYAMDYWGQGTTVTVSS
Hz5A7.v5輕鏈可變區(SEQ ID NO:146) DIQLTQSPSFLSASVGDRVTITCRASESVESYGSSFMHWYQQKPGKAPKLLIYLTSNLESGVPSRFSGSGSGTEFTLTISSLQPEDFATYYCQQNNEDPFTFGQGTKLEIK
5.2 CD3結合區
本文所提供之結合劑包含結合CD3 (例如人類CD3)之區域,且因此本發明結合劑為CD3結合劑。
已知人類CD3 (UniProtKB編號P07766)及食蟹獼猴(「獼猴」) CD3 (例如同功異型物X1 (NCBI Ref編號XP_015290838.2)及X2 (NCB1 Ref編號XP_015290839.2)之胺基酸(aa)序列。CD3為具有大致23 kDa之預測分子量的單向I型跨膜蛋白質。已觀測到CD3在T細胞以及其他組織上表現。CD3之特徵在於包含配對Ig摺疊域、跨膜域及含有1個ITAM域之長細胞質域的細胞外域(參見例如Kuhns等人, 2006, Immunity, 24.2:133-139)。如在UniProtKB內表徵,人類CD3為207個胺基酸(aa)之蛋白質,信號序列為aa 1-22,細胞外域為aa 23-126,跨膜區為aa 127-152,且細胞質域為aa 153-207。在細胞外域內,類Ig域為aa 32-112。在細胞質域內,ITAM為aa 178-205。
本發明提供結合CD3之藥劑(例如雙特異性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CD3結合劑結合人類CD3或其片段。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結合劑中之CD3結合區為抗體或衍生自抗體之結合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重組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單株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嵌合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人源化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人類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IgG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IgG1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IgG2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IgG3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IgG4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包含IgG重鏈。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包含IgG1重鏈。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包含IgG2重鏈。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包含IgG4重鏈。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包含κ輕鏈。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包含κ輕鏈恆定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包含λ輕鏈。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包含λ輕鏈恆定區。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包含抗原結合位點之抗體片段。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二硫鍵連接的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二硫鍵連接的sc(Fv) 2。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Fab、Fab'或F(ab) 2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單鏈Fab (scFab)。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雙功能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奈米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單特異性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雙特異性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單價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多價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二價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體為四價抗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CD3結合區衍生自單株抗體。可藉由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任何方法製備單株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如以上部分中所描述之融合瘤方法製備單株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如以上部分中所描述之重組DNA技術修飾單株抗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CD3結合區衍生自人源化抗體。用於生成人源化抗體之各種方法為此項技術中已知的。在一些實施例中,人源化抗體包含一或多個已引入至非人類來源中之胺基酸殘基。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一或多個非人類CDR序列取代人類抗體之對應CDR序列來進行人源化。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非人類抗體(例如小鼠抗體)之所有六個CDR取代人類抗體之對應CDR來構築人源化抗體。用於人源化之其他方法包括以上部分中所描述之彼等方法。
在一些實施例中,CD3結合區衍生自人類抗體。人類抗體可使用此項技術中已知之各種技術製備,包括以上部分中所描述之彼等技術。
在一些實施例中,CD3結合區為抗體片段。舉例而言,抗體片段包括但不限於:Fab、Fab'、F(ab') 2、Fv、單鏈抗體分子(例如scFv)、二硫鍵連接之scFv (dsscFv)、奈米抗體、雙功能抗體、三功能抗體、四功能抗體、微型抗體、雙可變域抗體(DVD)、單可變域抗體(例如駱駝科抗體)及由抗體片段形成之多特異性抗體。抗體片段可藉由各種技術製得,包括但不限於以上部分中所描述之彼等技術。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CD3結合區包含抗CD3 scFv。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CD3結合區包含一或多個Fab。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CD3結合區包含Fab。在其它特定實施例中,CD3結合區包含兩個Fab。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以≤ 1 μM、≤ 100 nM、≤ 10 nM、≤ 1 nM、≤ 0.1 nM、≤ 0.01 nM或≤ 0.001 nM (例如10 - 8M或更低,例如10 - 8M至10 - 13M,例如10 - 9M至10 - 13M)之解離常數(K D)結合至CD3 (例如人類CD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以≤ 0.1 nM之解離常數結合至CD3 (例如人類CD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以≤ 0.01 nM之解離常數結合至CD3 (例如人類CD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以≤ 2 nM之解離常數結合至CD3 (例如人類CD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以≤ 3 nM之解離常數結合至CD3 (例如人類CD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以≤ 4 nM之解離常數結合至CD3 (例如人類CD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以≤ 300 nM之解離常數結合至CD3 (例如人類CD3)。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以約1 nM至約1 μM之K D結合至CD3 (例如人類CD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藉由以下K D結合至CD3 (例如人類CD3):約1 nM至約500 nM、約1 nM至約250 nM、約1 nM至約100 nM、約1 nM至約50 nM、約1 nM至約25 nM、約1 nM至約20 nM、約1 nM至約15 nM、約1 nM至約10 nM、約1 nM至約5 nM、約5 nM至約1 μM、約5 nM至約500 nM、約5 nM至約250 nM、約5 nM至約100 nM、約5 nM至約50 nM、約5 nM至約25 nM、約5 nM至約20 nM、約5 nM至約15 nM、約5 nM至約10 nM、約10 nM至約1 μM、約10 nM至約500 nM、約10 nM至約250 nM、約10 nM至約100 nM、約10 nM至約50 nM、約10 nM至約25 nM、約10 nM至約20 nM、約10 nM至約15 nM、約15 nM至約1 μM、約15 nM至約500 nM、約15 nM至約250 nM、約15 nM至約100 nM、約15 nM至約50 nM、約15 nM至約25 nM、約15 nM至約20 nM、約20 nM至約1 μM、約20 nM至約500 nM、約20 nM至約250 nM、約20 nM至約100 nM、約20 nM至約50 nM、約20 nM至約25 nM、約25 nM至約1 μM、約25 nM至約500 nM、約25 nM至約250 nM、約25 nM至約100 nM、約25 nM至約50 nM、約50 nM至約1 μM、約50 nM至約500 nM、約50 nM至約250 nM、約50 nM至約100 nM、約100 nM至約1 μM、約100 nM至約500 nM、約100 nM至約250 nM、約250 nM至約1 μM、約250 nM至約500 nM或約500 nM至約1 μM。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以約5 nM至約15 nM之K D結合至CD3 (例如人類CD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以6 nM至13 nM之K D結合至CD3 (例如人類CD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以藉由SRP量測之6 nM的K D結合至CD3 (例如人類CD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以藉由量測結合親和力之不同方法量測的6 nM至13 nM之K D結合至CD3 (例如人類CD3)。
量測結合親和力之多種方法為此項技術中已知的,其中任一者可出於本發明之目的使用,包括藉由RIA,例如用所關注之抗體及其抗原的Fab型式進行(Chen等人, 1999, J. Mol Biol 293:865-81);藉由生物層干涉術(BLI)或表面電漿子共振(SPR)分析,藉由Octet®,使用例如Octet®Red96系統,或藉由Biacore®,使用例如Biacore®TM-2000或Biacore®TM-3000。「締合速率(on-rate)」或「締合之速率」或「締合速率(association rate)」或「kon」亦可用上文描述之相同生物層干涉術(BLI)或表面電漿子共振(SPR)技術,使用例如Octet®Red96、Biacore®TM-3000或Biacore®TM-8000系統測定。
此項技術中已知之任何抗CD3抗體均可用於衍生本文所揭示之CD3結合區,例如以下中所揭示之抗CD3抗體:Kuhn & Weiner, Immunotheray, 2016年7月;8(8):889-906、國際專利公開案第WO2016204966號、第WO2017053856號、第WO2015095392號、第WO2016116626號、第WO2018114748號、第WO2005118635號及第WO2014047231號,該等案中之各者的內容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CD3結合區衍生自國際專利公開案第WO 2008/119567號及美國專利第10,066,016號中所描述之抗體,該等案中之各者的內容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在一些實施例中,CD3結合區如以下實例部分(參見部分7)中所描述。在一些實施例中,CD3結合區為2B2或其衍生物。在一些實施例中,CD3結合區為1G4或其衍生物。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包含SEQ ID NO:149、150、158及159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一或多個CDR序列。CDR序列可根據熟知編號系統確定。在一些實施例中,CDR係根據IMGT編號。在一些實施例中,CDR係根據Kabat編號。在一些實施例中,CDR係根據AbM編號。在其他實施例中,CDR係根據Chothia編號。在其他實施例中,CDR係根據Contact編號。在一些實施例中,CD3結合區為人源化的。在一些實施例中,CD3結合區包含接受體人類構架,例如人類免疫球蛋白構架或人類共同構架。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包含SEQ ID NO:149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包含SEQ ID NO:150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包含SEQ ID NO:149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以及SEQ ID NO:150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可根據熟知編號系統或其組合來確定CDR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CDR係根據IMGT編號。在一些實施例中,CDR係根據Kabat編號。在一些實施例中,CDR係根據AbM編號。在其他實施例中,CDR係根據Chothia編號。在其他實施例中,CDR係根據Contact編號。
在其他實施例中,CD3結合區包含:(i) HCDR1,其包含與SEQ ID NO:152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ii) HCDR2,其包含與SEQ ID NO:153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iii) HCDR3,其包含與SEQ ID NO:154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iv) LCDR1,其包含與SEQ ID NO:155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v) LCDR2,其包含與SEQ ID NO:156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或(vi) LCDR3,其包含與SEQ ID NO:157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CD3結合區為人源化的。在一些實施例中,CD3結合區包含接受體人類構架,例如人類免疫球蛋白構架或人類共同構架。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152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153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154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155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156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157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CD3結合區進一步包含SEQ ID NO:149及150之胺基酸序列的一或多個構架區。基於CDR編號系統之邊界確定本文所描述之構架區。換言之,若CDR係藉由例如Kabat、IMGT或Chothia確定,則構架區為可變區中之CDR周圍的胺基酸殘基,其自N端至C端呈以下型式:FR1-CDR1-FR2-CDR2-FR3-CDR3-FR4。舉例而言,FR1定義為在CDR1胺基酸殘基之N端的胺基酸殘基,如由例如Kabat編號系統、IMGT編號系統或Chothia編號系統所定義,FR2定義為在CDR1與CDR2胺基酸殘基之間的胺基酸殘基,如由例如Kabat編號系統、IMGT編號系統或Chothia編號系統所定義,FR3定義為在CDR2與CDR3胺基酸殘基之間的胺基酸殘基,如由例如Kabat編號系統、IMGT編號系統或Chothia編號系統所定義,且FR4定義為在CDR3胺基酸殘基之C端的胺基酸殘基,如由例如Kabat編號系統、IMGT編號系統或Chothia編號系統所定義。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149之胺基酸序列的VH域,及包含SEQ ID NO:150之胺基酸序列的VL域。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包含相對於本文所提供之任何CD3結合區具有一定一致性百分比的胺基酸序列。一致性百分比之測定可使用以上部分中所描述之數學演算法來實現。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相對於參考序列含有取代(例如保守取代)、插入或缺失,但包含彼序列之CD3結合區仍能夠結合至CD3。在一些實施例中,已在參考胺基酸序列中取代、插入及/或缺失總共1至10個胺基酸。在一些實施例中,取代、插入或缺失發生在CDR外部區域中(亦即在FR中)。視情況,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包括參考序列之轉譯後修飾。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包含:VH域,其與SEQ ID NO:149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或至少99%序列一致性;及VL域,其與SEQ ID NO:15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或至少99%序列一致性。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包含:VH域,其與SEQ ID NO:149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或至少99%序列一致性;及VL域,其與SEQ ID NO:15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或至少99%序列一致性。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包含與SEQ ID NO:149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序列一致性的VH域,及與SEQ ID NO:15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的VL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包含與SEQ ID NO:149之胺基酸序列具有95%與96%之間序列一致性的VH域,及與SEQ ID NO:15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90%與91%之間序列一致性的VL域。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結合至與CD3結合區相同之抗原決定基,該CD3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149之胺基酸序列的VH域及包含SEQ ID NO:150之胺基酸序列的VL域。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與CD3結合區競爭性地特異性結合至CD3 (例如人類CD3),該CD3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149之胺基酸序列的VH域及包含SEQ ID NO:150之胺基酸序列的VL域。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CD3結合區為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一或多個胺基酸取代,諸如使scFv穩定之彼等胺基酸取代。在一特定實施例中,scFv穩定突變為G44C突變。在另一特定實施例中,scFv穩定突變為G100C突變。在又另一實施例中,scFv包含G44C及G100C兩種突變。在一些實施例中,抗CD3 scFv包含SEQ ID NO:151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抗CD3 scFv包含與SEQ ID NO:151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或至少99%序列一致性的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抗CD3 scFv包含與SEQ ID NO:151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或至少99%序列一致性的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抗CD3 scFv包含與SEQ ID NO:151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2%序列一致性的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抗CD3 scFv包含與SEQ ID NO:151之胺基酸序列具有92%與93%之間序列一致性的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包含SEQ ID NO:158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包含SEQ ID NO:159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包含SEQ ID NO:158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以及SEQ ID NO:159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可根據熟知編號系統或其組合來確定CDR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CDR係根據IMGT編號。在一些實施例中,CDR係根據Kabat編號。在一些實施例中,CDR係根據AbM編號。在其他實施例中,CDR係根據Chothia編號。在其他實施例中,CDR係根據Contact編號。
在其他實施例中,CD3結合區包含:(i) HCDR1,其包含與SEQ ID NO:161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ii) HCDR2,其包含與SEQ ID NO:162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iii) HCDR3,其包含與SEQ ID NO:163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iv) LCDR1,其包含與SEQ ID NO:164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v) LCDR2,其包含與SEQ ID NO:165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及/或(vi) LCDR3,其包含與SEQ ID NO:166具有至少75%、80%、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在一些實施例中,CD3結合區為人源化的。在一些實施例中,CD3結合區包含接受體人類構架,例如人類免疫球蛋白構架或人類共同構架。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在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中,HCDR1包含SEQ ID NO:161之胺基酸序列,HCDR2包含SEQ ID NO:162之胺基酸序列,HCDR3包含SEQ ID NO:163之胺基酸序列,LCDR1包含SEQ ID NO:164之胺基酸序列,LCDR2包含SEQ ID NO:165之胺基酸序列,且LCDR3包含SEQ ID NO:166之胺基酸序列。
在一些實施例中,CD3結合區進一步包含SEQ ID NO:158及159之胺基酸序列的一或多個構架區。基於CDR編號系統之邊界確定本文所描述之構架區。換言之,若CDR係藉由例如Kabat、IMGT或Chothia確定,則構架區為可變區中之CDR周圍的胺基酸殘基,其自N端至C端呈以下型式:FR1-CDR1-FR2-CDR2-FR3-CDR3-FR4。舉例而言,FR1定義為在CDR1胺基酸殘基之N端的胺基酸殘基,如由例如Kabat編號系統、IMGT編號系統或Chothia編號系統所定義,FR2定義為在CDR1與CDR2胺基酸殘基之間的胺基酸殘基,如由例如Kabat編號系統、IMGT編號系統或Chothia編號系統所定義,FR3定義為在CDR2與CDR3胺基酸殘基之間的胺基酸殘基,如由例如Kabat編號系統、IMGT編號系統或Chothia編號系統所定義,且FR4定義為在CDR3胺基酸殘基之C端的胺基酸殘基,如由例如Kabat編號系統、IMGT編號系統或Chothia編號系統所定義。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158之胺基酸序列的VH域,及包含SEQ ID NO:159之胺基酸序列的VL域。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包含:VH域,其與SEQ ID NO:15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或至少99%序列一致性;及VL域,其與SEQ ID NO:159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75%、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1%、至少92%、至少93%、至少94%、至少95%、至少96%、至少97%、至少98%或至少99%序列一致性。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包含與SEQ ID NO:15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7%、至少98%或至少99%序列一致性的VH域,及與SEQ ID NO:159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8%或至少99%序列一致性的VL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包含與SEQ ID NO:15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7%序列一致性的VH域,及與SEQ ID NO:159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8%序列一致性的VL域。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包含與SEQ ID NO:15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97%與98%之間序列一致性的VH域,及與SEQ ID NO:159之胺基酸序列具有98%與99%之間序列一致性的VL域。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結合至與CD3結合區相同之抗原決定基,該CD3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158之胺基酸序列的VH域及包含SEQ ID NO:159之胺基酸序列的VL域。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CD3結合區與CD3結合區競爭性地特異性結合至CD3 (例如人類CD3),該CD3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158之胺基酸序列的VH域,及包含SEQ ID NO:159之胺基酸序列的VL域。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CD3結合區為scFv。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一或多個胺基酸取代,諸如使scFv穩定之彼等胺基酸取代。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包含SEQ ID NO:160之胺基酸序列。 5.3 ILT3及CD3之多特異性結合劑
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包含ILT3結合區及CD3結合區,其各自更詳細地描述於以上部分5.1及部分5.2中。
在某些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對人類ILT3的結合親和力高於CD3結合區對人類CD3的結合親和力。在某些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對人類ILT3之結合親和力比CD3結合區對人類CD3之結合親和力高約10倍與約100倍之間。在某些實施例中,ILT3結合區對人類ILT3之結合親和力比CD3結合區對人類CD3之結合親和力高約10倍與約100倍之間、約10倍與約90倍之間、約10倍與約80倍之間、約10倍與約70倍之間、約10倍與約60倍之間、約10倍與約50倍之間、約10倍與約40倍之間、約10倍與約30倍之間、約10倍與約20倍之間、約20倍與約100倍之間、約20倍與約90倍之間、約20倍與約80倍之間、約20倍與約70倍之間、約20倍與約60倍之間、約20倍與約50倍之間、約20倍與約40倍之間、約20倍與約30倍之間、約30倍與約100倍之間、約30倍與約90倍之間、約30倍與約80倍之間、約30倍與約70倍之間、約30倍與約60倍之間、約30倍與約50倍之間、約30倍與約40倍之間、約40倍與約100倍之間、約40倍與約90倍之間、約40倍與約80倍之間、約40倍與約70倍之間、約40倍與約60倍之間、約40倍與約50倍之間、約50倍與約100倍之間、約50倍與約90倍之間、約50倍與約80倍之間、約50倍與約70倍之間、約50倍與約60倍之間、約60倍與約100倍之間、約60倍與約90倍之間、約60倍與約80倍之間、約60倍與約70倍之間、約70倍與約100倍之間、約70倍與約90倍之間、約70倍與約80倍之間、約80倍與約100倍之間、約80倍與約90倍或約90倍與約100倍之間。兩個結合區之間的此類結合親和力差異使得ILT3×CD3結合劑能夠在接合任何T細胞之前結合表現ILT3之目標細胞,且因此降低脫靶效應且增加本文所揭示之ILT3×CD3結合劑的安全概況。
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CD3結合劑為多特異性抗體,諸如雙特異性抗體。此項技術中已知用於構築多特異性抗體或此項技術中已知之任何多特異性型式的任何技術可用於構築本文所提供之本發明多特異性抗體。非限制性例示性技術及型式在下文描述。
本文所提供之結合劑可包含具有全長抗體結構之抗體。「全長抗體」係指具有兩條全長抗體重鏈及兩條全長抗體輕鏈之抗體。全長抗體重鏈(HC)由熟知重鏈可變域及恆定域VH、CH1、鉸鏈、CH2及CH3組成。全長抗體輕鏈(LC)由熟知輕鏈可變域及恆定域VL及CL組成。全長抗體可缺乏一條或兩條重鏈中之C端離胺酸(K)。「Fab臂」或「半分子」係指特異性結合抗原之一個重鏈-輕鏈對。
全長雙特異性抗體可例如在兩個單特異性二價抗體之間使用Fab臂交換(或半分子交換),藉由在各半分子中之重鏈CH3界面處引入取代以促進具有不同特異性之兩個抗體半分子在活體外無細胞環境中或使用共表現的雜二聚體形成來產生。Fab臂交換反應為二硫鍵異構化反應及CH3域之解離締合的結果。親本單特異性抗體之鉸鏈區中的重鏈二硫鍵經還原。親本單特異性抗體中之一者的所得游離半胱胺酸與第二親本單特異性抗體分子之半胱胺酸殘基形成重鏈間二硫鍵,且同時親本抗體之CH3域藉由解離-締合而釋放及重新形成。Fab臂之CH3域可經工程改造以有利於雜二聚化而非均二聚化。所得產物為具有各自結合不同抗原決定基(亦即ILT3上之抗原決定基及CD3上之抗原決定基)之兩個Fab臂或半分子的雙特異性抗體。
「均二聚化」係指具有相同CH3胺基酸序列之兩條重鏈的相互作用。「均二聚體」係指具有兩條具有相同CH3胺基酸序列之重鏈的抗體。「雜二聚化」係指具有不相同CH3胺基酸序列之兩條重鏈的相互作用。「雜二聚體」係指具有兩條具有不相同CH3胺基酸序列之重鏈的抗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結合劑包括設計,諸如Triomab/Quadroma (Trion Pharma/Fresenius Biotech)、杵-臼(Knob-in-Hole) (Genentech)、CrossMAbs (Roche)及靜電匹配(Chugai、Amgen、NovoNordisk、Oncomed)、LUZ-Y (Genentech)、股交換工程改造之域體(Strand Exchange Engineered Domain body,SEED體) (EMD Serono)、Biclonic (Merus)及雙抗體(DuoBody) (Genmab A/S)。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呈杵-臼型式。在一些實施例中,Fc區之CD3結合區(例如抗CD3 scFv)側攜帶臼(hole)且Fc區之ILT3結合區(例如抗ILT3 Fab)側攜帶杵(knob)。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呈雙抗體型式。
Triomab quadroma技術可用於產生本文所提供之全長雙特異性抗體。Triomab技術促進兩個親本嵌合抗體(具有IgG2a之一個親本mAb及具有大鼠IgG2b恆定區之第二親本mAb)之間的Fab臂交換,從而產生嵌合雙特異性抗體。
「杵-臼」策略(參見例如國際公開案第WO 2006/028936)可用於產生全長雙特異性抗體。簡言之,形成人類IgG中CH3域之界面的所選胺基酸可在影響CH3域相互作用之位置發生突變,以促進雜二聚體形成。將具有小側鏈之胺基酸(臼)引入特異性結合第一抗原之抗體的重鏈中,且將具有大側鏈之胺基酸(杵)引入特異性結合第二抗原之抗體的重鏈中。在共表現兩種抗體之後,由於具有「臼」之重鏈與具有「杵」之重鏈的優先相互作用而形成雜二聚體。形成杵及臼之例示性CH3取代對為(以第一重鏈之第一CH3域中經修飾之位置/第二重鏈之第二CH3域中經修飾之位置表示):T366Y/F405A、T366W/ F405W、F405W/Y407A、T394W/Y407T、T394S/Y407A、T366W/T394S、F405W/T394S及T366W/T366S_L368A_Y407V。
CrossMAb技術可用於產生本文所提供之全長雙特異性抗體。除利用「杵-臼」策略促進Fab臂交換之外,CrossMAb在半臂中之一者中交換CH1及CL域以確保所得雙特異性抗體的正確輕鏈配對(參見例如美國專利第8,242,247號)。
其他交叉策略可用於藉由在一臂或兩臂中在雙特異性抗體中之重鏈與輕鏈之間或重鏈內交換可變域或恆定域或兩種域來產生本文所提供之全長雙特異性抗體。此等交換包括例如VH-CH1與VL-CL、VH與VL、CH3與CL及CH3與CH1,如國際公開案第WO 2009/080254號、第WO 2009/080251號、第WO 2009/018386號及第WO 2009/080252號中所描述。
可使用其他策略,諸如藉由在一個CH3表面處取代帶正電殘基及在第二CH3表面處取代帶負電殘基,使用靜電相互作用促進重鏈雜二聚化,如美國專利公開案第US2010/0015133號;美國專利公開案第US2009/0182127號;美國專利公開案第US2010/028637號;或美國專利公開案第US2011/0123532號,其中之各者的內容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在其他策略中,雜二聚化可藉由以下取代(以第一重鏈之第一CH3域中經修飾之位置/第二重鏈之第二CH3域中經修飾之位置表示)促進:L351Y_F405AY407V/T394W、T366I_K392M_T394W/F405A_Y407V、T366L_K392M_T394W/F405A_Y407V、L351Y_Y407A/T366A_K409F、L351Y_Y407A/T366V K409F Y407A/T366A_K409F或T350V_L351Y_F405A Y407V/T350V_T366L_K392L_T394W,如美國專利公開案第US2012/0149876號或美國專利公開案第US2013/0195849號中所描述,其中之各者的內容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LUZ-Y技術可用於產生本文所提供之雙特異性抗體。在此技術中,將白胺酸拉鏈添加至CH3域之C端以驅動來自親本mAb之雜二聚體組裝,其如Wranik等人, (2012) J Biol Chem 287(52): 42221-9中所描述經純化後移除。
SEED體技術可用於產生本文所提供之雙特異性抗體。SEED體在其恆定域中選擇經IgA殘基取代之IgG殘基以促進雜二聚化,如美國專利第US20070287170號中所描述,其內容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除上文所描述之方法以外,本文所提供之結合劑可在活體外無細胞環境中藉由在兩種單特異性均二聚抗體之CH3區中引入不對稱突變,且根據PCT專利公開案第WO 2011/131746號中所描述之方法,在允許二硫鍵異構化之還原條件下由兩種親本單特異性均二聚抗體形成雙特異性雜二聚抗體來產生。
在本文所描述之一些實施例中,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包含結合ILT3之第一結合區及結合CD3之第二結合區,且進一步包含抗體CH3恆定域中之至少一個取代。通常使用標準方法以DNA水平對分子(諸如抗體之恆定域)進行取代。
本文所提供之抗體可經工程改造成各種熟知的抗體形式。
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體為雙功能抗體或交叉抗體(cross-body)。
在一些實施例中,雙特異性抗體包括具有促進雜二聚化之互補CH3域的類IgG分子;重組類IgG雙重靶向分子,其中分子之兩側各自含有至少兩種不同抗體之Fab片段或Fab片段的一部分;IgG融合分子,其中全長IgG抗體融合至額外Fab片段或Fab片段之部分;Fc融合分子,其中單鏈Fv分子或穩定雙功能抗體融合至重鏈恆常域、Fc區或其部分;Fab融合分子,其中不同Fab片段融合在一起;基於ScFv及雙功能抗體之抗體及重鏈抗體(例如域抗體、奈米抗體),其中不同單鏈Fv分子或不同雙功能抗體或不同重鏈抗體(例如域抗體、奈米抗體)彼此間融合或融合至另一蛋白質或載劑分子。
在一些實施例中,重組類IgG雙重靶向分子包括雙重靶向(DT)-Ig (GSK/Domantis)、二合一抗體(Genentech)、交聯單抗(Cross-linked Mab) (Karmanos Cancer Center)、mAb2 (F-Star)及CovX體(CovX/Pfizer)。
在一些實施例中,IgG融合分子包括雙重可變域(DVD)-Ig (Abbott)、類IgG雙特異性(ImClone/Eli Lilly)、Ts2Ab (MedImmune/AZ)及BsAb (Zymogenetics)、HERCULES (Biogen Idec)及TvAb (Roche)。
在一些實施例中,Fc融合分子可包括ScFv/Fc融合(Academic Institution)、SCORPION (Emergent BioSolutions/Trubion, Zymogenetics/BMS)、雙重親和力再靶向技術(Fc-DART) (MacroGenics)及雙重(ScFv) 2-Fab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Antibody Medicine--China)。
在一些實施例中,Fab融合雙特異性抗體包括F(ab) 2(Medarex/AMGEN)、雙重作用或雙Fab (Genentech)、對接與鎖定(Dock-and-Lock,DNL) (ImmunoMedics)、二價雙特異性(Biotecnol)及Fab-Fv (UCB-Celltech)。基於ScFv、雙功能抗體之抗體及域抗體包括但不限於雙特異性T細胞接合子(Bispecific T Cell Engager,BiTE) (Micromet)、串聯雙功能抗體(Tandab) (Affimed)、雙重親和力再靶向技術(DART) (MacroGenics)、單鏈雙功能抗體(Academic)、類TCR抗體(AIT, ReceptorLogics)、人類血清白蛋白ScFv融合物(Merrimack)及COMBODY (Epigen Biotech)、雙重靶向奈米抗體(Ablynx)、雙重靶向重鏈唯一域抗體。各種型式之雙特異性抗體已描述於例如Chames及Baty (2009) Curr Opin Drug Disc Dev 12: 276以及Nunez-Prado等人, (2015) Drug Discovery Today 20(5):588-594中。
本文所鑑別之VH及VL域中的任一者(例如結合CD3之彼等域)可經工程改造成scFv型式。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型式呈VH-連接子-VL取向。在其他實施例中,scFv型式呈VL-連接子-VH取向。本文所鑑別之VH及VL域中的任一者亦可用於產生sc(Fv) 2結構。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 2結構為VH-連接子-VL-連接子-VL-連接子-VH。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 2結構為VH-連接子-VL-連接子-VH-連接子-VL。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 2結構為VH-連接子-VH-連接子-VL-連接子-VL。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 2結構為VL-連接子-VH-連接子-VH-連接子-VL。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 2結構為VL-連接子-VH-連接子-VL-連接子-VH。在一些實施例中,sc(Fv) 2結構為VL-連接子-VL-連接子-VH-連接子-VH。
在特定實施例中,連接子為肽連接子。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包含天然存在之胺基酸。可包括於連接子中之例示性胺基酸為Gly、Ser、Pro、Thr、Glu、Lys、Arg、Ile、Leu、His及The。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之長度足以使Fab之VH及VL或重鏈及輕鏈以一定方式連接,使得其相對於彼此形成正確構形,以便其保留所需活性,諸如結合至目標(例如ILT3或CD3)。
在某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約5-50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約10-40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約10-35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約10-30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約10-25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約10-20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約15-20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6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7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8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9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10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11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12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13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14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15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16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17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18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19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20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21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22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23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24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25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26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27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28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29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30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31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32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33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34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35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36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37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38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39個胺基酸長。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為40個胺基酸長。可使用之例示性連接子為富含Gly之連接子、含有Gly及Ser之連接子、含有Gly及Ala之連接子、含有Ala及Ser之連接子及其他可撓性連接子。例示性連接子包括序列(G 4S) n,其中n= 1-10,例如1-5或2-5,例如2、3、4或5。
可使用之例示性連接子包括例如國際專利申請案第WO 2019/060695號中所描述之連接子中之任一者,該案之內容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在某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抗體包含兩個連接子。在其他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抗體包含三個連接子。在其他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抗體包含四個或更多個連接子。在某些實施例中,抗體為其抗原結合片段。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經組態成 7中所揭示之型式中之任一者。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具有如 7中所示之F0型式。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具有如 7中所示之F1型式。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具有如 7中所示之F5型式。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具有如 7中所示之F13型式。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具有如 7中所示之F7型式。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具有如 7中所示之F2型式。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具有如 7中所示之F6型式。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具有如 7中所示之F3型式。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具有如 7中所示之F14型式。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具有如 7中所示之F4型式。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包含結合CD3之scFv及結合ILT3之Fab,且結合劑進一步包含Fc區。在某些實施例中,CD3結合區呈scFv型式時,可改善細胞毒性且減少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的細胞介素釋放。
在一些實施例中,改變本文所揭示之Fc區以具有降低之Fc介導的效應功能,諸如經由降低之Fc受體結合。在一些實施例中,Fc區在以下胺基酸位置中之一或多者處改變以減少Fc受體結合:Leu 234 (L234)、Leu235 (L235)、Asp265 (D265)、Asp270 (D270)、Ser298 (S298)、Asn297 (N297)、Asn325 (N325)及Ala327 (A327)。在某些實施例中,Fc區包含以下胺基酸取代中之一或多者:Leu 234Ala (L234A)、Leu235Ala (L235A)、Asp265Asn (D265N)、Asp270Asn (D270N)、Ser298Asn (S298N)、Asn297Ala (N297A)、Asn325Glu (N325E)及Ala327Ser (A327S)。在一些實施例中,Fc區在胺基酸234及235兩者處改變,例如Leu234Ala及Leu235Ala (L234A/L235A)。對Fc區中之胺基酸取代的參考係藉由Kabat之EU編號。EU編號為已知的且係根據最近更新之IMGT科學圖表(IMGT®,國際ImMunoGeneTics information System®)及如Kabat, E. A.等人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 第5版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NIH出版物編號91-3242 (1991)中報導之EU索引。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包含:(i)第一多肽,其包含結合與Fc區之一個臂連接之CD3的scFv;(ii)第二多肽,其包含結合與Fc區之另一個臂連接之ILT3的VH域;及(iii)第三多肽,其包含結合ILT3之VL域,其中VH域與VL域形成結合ILT3之Fab,且第一多肽與第二多肽形成Fc區。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多肽包含完整或部分鉸鏈域。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多肽包含完整或部分鉸鏈域。在一些實施例中,Fc區包含減少或消除Fc效應功能之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在一些實施例中,Fc區包含L234A/L235A突變。在一些實施例中,Fc區包含促進Fc區之兩個臂之二聚化的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一多肽在形成Fc區之域(例如CH3域)處包含T366S、L368A及Y407V突變中之一或多者(例如所有T366S、L368A及Y407V突變),且第二多肽在形成Fc區之域(例如CH3域)處包含T366W突變。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包含:(i)第一多肽,其包含結合與Fc區之一個臂連接之CD3的scFv;(ii)第二多肽,其包含結合ILT3之VH域及連接至Fc區之另一個臂的CH1域;及(iii)第三多肽,其包含結合ILT3之VL域以及CL域,其中VH域、CH1域、CL域及VL域形成結合ILT3之Fab,且第一多肽與第二多肽形成Fc區。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多肽包含完整或部分鉸鏈域。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多肽包含完整或部分鉸鏈域。在一些實施例中,Fc區包含減少或消除Fc效應功能之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在一些實施例中,Fc區包含L234A/L235A突變。在一些實施例中,Fc區包含促進Fc區之兩個臂之二聚化的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一多肽在形成Fc區之域(例如CH3域)處包含T366S、L368A及Y407V突變中之一或多者(例如所有T366S、L368A及Y407V突變),且第二多肽在形成Fc區之域(例如CH3域)處包含T366W突變。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包含:(i)第一多肽,其包含結合CD3之scFv、CH2域及CH3域,(ii)第二多肽,其包含結合ILT3之VH域、CH2域及CH3域,及(iii)第三多肽,其包含結合ILT3之VL域,其中VH域與VL域形成結合ILT3之Fab,且第一多肽與第二多肽形成Fc區。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多肽包含完整或部分鉸鏈域。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多肽包含完整或部分鉸鏈域。在一些實施例中,Fc區包含減少或消除Fc效應功能之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在一些實施例中,Fc區包含L234A/L235A突變。在一些實施例中,Fc區包含促進Fc區之兩個臂之二聚化的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一多肽之CH3域包含T366S、L368A及Y407V突變中之一或多者(例如所有T366S、L368A及Y407V突變),且第二多肽之CH3域包含T366W突變。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包含:(i)第一多肽,其包含結合CD3之scFv、CH2域及CH3域,(ii)第二多肽,其包含結合ILT3之VH域、CH1域、CH2域及CH3域,及(iii)第三多肽,其包含結合ILT3之VL域以及CL域,其中VH域、CH1域、CL域及VL域形成結合ILT3之Fab,且第一CH2域、第二CH2域、第一CH3域及第二CH3域形成Fc區。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多肽包含完整或部分鉸鏈域。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多肽包含完整或部分鉸鏈域。在一些實施例中,Fc區包含減少或消除Fc效應功能之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在一些實施例中,Fc區包含L234A/L235A突變。在一些實施例中,Fc區包含促進Fc區之兩個臂之二聚化的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一多肽之CH3域包含T366S、L368A及Y407V突變中之一或多者(例如所有T366S、L368A及Y407V突變),且第二多肽之CH3域包含T366W突變。在某些實施例中,ILT3×CD3結合劑具有如 7之F0中所描繪之組態。
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包含:包含SEQ ID NO:147之胺基酸序列的第一多肽、包含SEQ ID NO:19之胺基酸序列的第二多肽及包含SEQ ID NO:20之胺基酸序列的第三多肽。
在其他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包含結合CD3之scFv及兩個各自結合ILT3之Fab,且結合劑進一步包含Fc區。在一些實施例中,兩個Fab相同且彼此連接。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包含:(i)第一多肽,其包含結合與Fc區之一個臂連接之CD3的scFv;(ii)第二多肽,其包含兩個相同的串聯VH域,其各自結合與Fc區之另一個臂連接的ILT3;(iii)第三多肽,其包含結合ILT3之VL域;及(iv)第四多肽,其包含結合ILT3之VL域,其中兩個VH域與兩個VL域形成結合ILT3之兩個Fab,且第一多肽與第二多肽形成Fc區。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多肽包含完整或部分鉸鏈域。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多肽包含完整或部分鉸鏈域。在一些實施例中,Fc區包含減少或消除Fc效應功能之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在一些實施例中,Fc區包含L234A/L235A突變。在一些實施例中,Fc區包含促進Fc區之兩個臂之二聚化的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一多肽在形成Fc區之域(例如CH3域)處包含T366S、L368A及Y407V突變中之一或多者(例如所有T366S、L368A及Y407V突變),且第二多肽在形成Fc區之域(例如CH3域)處包含T366W突變。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包含:(i)第一多肽,其包含結合與Fc區之一個臂連接之CD3的scFv;(ii)第二多肽,其包含各自結合ILT3之兩個相同VH域以及兩個相同CH1域,其中CH1域中之一者連接至Fc區之另一個臂;(iii)第三多肽,其包含結合ILT3之VL域以及CL域,及(iv)第四多肽,其包含結合ILT3之VL域以及CL域,其中兩個VH域、兩個VL域、兩個CH1域及兩個CL域形成結合ILT3之兩個Fab,且第一多肽與第二多肽形成Fc區。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多肽包含完整或部分鉸鏈域。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多肽包含完整或部分鉸鏈域。在一些實施例中,Fc區包含減少或消除Fc效應功能之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在一些實施例中,Fc區包含L234A/L235A突變。在一些實施例中,Fc區包含促進Fc區之兩個臂之二聚化的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一多肽在形成Fc區之域(例如CH3域)處包含T366S、L368A及Y407V突變中之一或多者(例如所有T366S、L368A及Y407V突變),且第二多肽在形成Fc區之域(例如CH3域)處包含T366W突變。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包含:(i)第一多肽,其包含結合CD3之scFv、CH2域及CH3域,(ii)第二多肽,其包含結合ILT3之第一VH域、結合ILT3之第二VH域、CH2域及CH3域,(iii)第三多肽,其包含結合ILT3之第一VL域,及(iv)第四多肽,其包含結合ILT3之第二VH域,其中第一VH域與第一VL域形成結合ILT3之第一Fab,第二VH域與第二VL域形成結合ILT3之第二Fab,且第一多肽與第二多肽形成Fc區。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多肽包含完整或部分鉸鏈域。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多肽包含完整或部分鉸鏈域。在一些實施例中,Fc區包含減少或消除Fc效應功能之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在一些實施例中,Fc區包含L234A/L235A突變。在一些實施例中,Fc區包含促進Fc區之兩個臂之二聚化的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一多肽在形成Fc區之域(例如CH3域)處包含T366S、L368A及Y407V突變中之一或多者(例如所有T366S、L368A及Y407V突變),且第二多肽在形成Fc區之域(例如CH3域)處包含T366W突變。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包含:(i)第一多肽,其包含結合CD3之scFv、第一CH2域及第一CH3域,(ii)第二多肽,其包含結合ILT3之第一VH域、第一CH1域、結合ILT3之第二VH域、第二CH1域、第二CH2域及第二CH3域,(iii)第三多肽,其包含結合ILT3之第一VL域以及第一CL域,及(iv)第四多肽,其包含結合ILT3之第二VL域以及第二CL域,其中第一VH域、第一CH1域、第一VL域及第一CL域形成結合ILT3之第一Fab,第二VH域、第二CH1域、第二VL域及第二CL域形成結合ILT3之第二Fab,且第一CH2域、第二CH2域、第一CH3域及第二CH3域形成Fc區。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多肽包含完整或部分鉸鏈域。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多肽包含完整或部分鉸鏈域。在一些實施例中,Fc區包含減少或消除Fc效應功能之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在一些實施例中,Fc區包含L234A/L235A突變。在一些實施例中,Fc區包含促進Fc區之兩個臂之二聚化的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一多肽在形成Fc區之域(例如CH3域)處包含T366S、L368A及Y407V突變中之一或多者(例如所有T366S、L368A及Y407V突變),且第二多肽在形成Fc區之域(例如CH3域)處包含T366W突變。在某些實施例中,ILT3×CD3結合劑具有如 7之F13中所描繪之組態。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包含:包含SEQ ID NO:147之胺基酸序列的第一多肽、包含SEQ ID NO:169之胺基酸序列的第二多肽、包含SEQ ID NO:20之胺基酸序列的第三多肽及包含SEQ ID NO:20之胺基酸序列的第四多肽。 5.4 醫藥組合物
在另一通用態樣中,提供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在另一通用態樣中,提供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編碼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之核酸或其片段或部分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在另一通用態樣中,提供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本文所提供之表現經工程改造之細胞的ILT3×CD3結合劑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醫藥組合物藉由將具有所需純度的結合劑與視情況選用之生理學上可接受的賦形劑(參見例如Remington, Remington ' 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第18版1980))混合來製備以呈水溶液形式或凍乾或其他乾燥形式用於儲存。
在另一通用態樣中,本文提供一種產生包含本文所提供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之醫藥組合物的方法,其包含將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與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組合以獲得醫藥組合物。 5.5 使用方法
本文所提供之結合劑的功能活性可藉由此項技術中已知且如本文所描述之方法表徵。用於表徵結合劑之方法包括但不限於親和力及特異性分析法,包括Biacore、ELISA及OctetRed分析;藉由FACS偵測抗體與目標細胞之結合的結合分析法;偵測細胞上抗體與目標抗原之結合的結合分析法。根據特定實施例,用於表徵結合劑之方法包括下文所描述之彼等方法。
本發明之ILT3×CD3結合劑適用於多種應用,包括但不限於治療性治療方法,諸如治療表現ILT3 (例如人類ILT3)之癌症。在一些實施例中,治療性治療方法包含用於表現ILT3 (例如人類ILT3)之癌症的免疫療法。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CD3結合劑適用於活化、促進、增加及/或增強對表現ILT3 (例如人類ILT3)之癌症或癌細胞的免疫反應。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CD3結合劑適用於活化、促進、增加及/或增強對表現ILT3 (例如人類ILT3)之腫瘤或腫瘤細胞的免疫反應。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CD3結合劑適用於活化、促進、增加及/或增強對表現ILT3 (例如人類ILT3)之癌症或癌細胞的T細胞反應。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CD3結合劑適用於活化、促進、增加及/或增強對表現ILT3 (例如人類ILT3)之腫瘤或腫瘤細胞的T細胞反應。使用方法可為活體外、離體或活體內方法。
在一個態樣中,本文提供一種將T細胞引導至表現ILT3 (例如人類ILT3)之癌或腫瘤細胞的方法,其包含使T細胞與有效量的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接觸,其中CD3結合區結合T細胞。在另一態樣中,本文提供一種將T細胞引導至表現ILT3 (例如人類ILT3)之癌或腫瘤細胞的方法,其包含使T細胞與有效量的包含本文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的醫藥組合物接觸,其中CD3結合區結合T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經引導之T細胞誘導癌或腫瘤細胞中之細胞凋亡。在一些實施例中,當T細胞係針對表現ILT3 (例如人類ILT3)之癌或腫瘤細胞時,T細胞誘導差異細胞毒性及細胞介素釋放。亦即,將T細胞引導至表現ILT3 (例如人類ILT3)之癌或腫瘤細胞的方法產生與T細胞細胞介素釋放成反比的T細胞依賴性細胞毒性(TDCC)。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TDCC相比於參考物增加,且細胞介素釋放相比於參考物降低。在一些實施例中,該TDCC參考物為:(a)在對應正常細胞或組織中量測之TDCC;(b)在相同個體之相鄰非癌細胞或組織中量測之TDCC;或(c)在健康個體組中量測之對應細胞或組織中量測的TDCC。在一些實施例中,該TDCC係藉由量測細胞凋亡測定。在一些實施例中,凋亡蛋白酶介導之細胞凋亡增加。在一些實施例中,細胞介素參考物為:(a)在對應正常細胞或組織中量測之細胞介素;(b)在相同個體之相鄰非癌細胞或組織中量測之細胞介素;或(c)在健康個體組中量測之對應細胞或組織中量測的細胞介素。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細胞介素釋放係藉由量測TNFα測定。在一些實施例中,TNFα細胞介素釋放降低。
在一些實施例中,癌或腫瘤細胞包含血液癌或腫瘤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血液癌或腫瘤細胞為急性骨髓白血病(AML)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AML為M4/M5 AML。在一些實施例中,癌或腫瘤細胞為急性骨髓白血病(AML)細胞、慢性骨髓單核球性白血病(CMML)細胞、B細胞急性淋巴母細胞白血病(B-ALL)細胞、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細胞、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細胞、套細胞淋巴瘤(MCL)細胞、多發性骨髓瘤(MM)漿細胞、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MDS)細胞、霍奇金淋巴瘤細胞、淋巴漿細胞淋巴瘤(LCL)細胞、濾泡性淋巴瘤細胞、伯基特淋巴瘤細胞、母細胞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贅瘤(BPDCN)細胞、或邊緣區淋巴瘤細胞或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淋巴瘤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癌或腫瘤細胞包含實體腫瘤細胞。
在一些實施例中,與參考表現量相比,癌細胞表現高含量之ILT3。在一些實施例中,與參考表現量相比,癌細胞表現低含量之ILT3。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之該參考表現量為:(a) ILT3之預定表現量;(b)對應正常細胞或組織中之ILT3表現量;(c)在相同個體之相鄰非癌細胞或組織中量測之ILT3表現量;或(d)在健康個體組中量測之對應細胞或組織中的ILT3表現量。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之該表現量係藉由量測ILT3之蛋白質表現量測定。在一些實施例中,與參考表現量相比,癌細胞表現低含量之ILT3,其中參考表現量為已知ILT3 癌細胞或組織中之ILT3表現量。表現低含量之ILT3的癌細胞包括OCI-AML-2或NALM-1細胞。表現高含量之ILT3的癌細胞包括M4及M5 AML、MM及B-ALL、THP-1及MOLM13細胞。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結合劑不誘導T細胞介導之正常骨髓造血幹細胞(HSC)的殺傷。
在一個態樣中,本文提供一種活化T細胞的方法,其包含使T細胞與有效量的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接觸,其中CD3結合區結合T細胞。在另一態樣中,本文提供活化T細胞之方法,其包含使T細胞與包含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的醫藥組合物接觸。在一些實施例中,T細胞為初始T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T細胞自PBMC之群多株擴增。
在一個態樣中,本文提供一種靶向表現ILT3 (例如人類ILT-3)之目標細胞的表面上之抗原的方法,該方法包含使目標細胞與有效量的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接觸,其中ILT3結合區結合至目標細胞。在另一態樣中,本文提供一種靶向目標細胞之表面上之抗原的方法,該方法包含使目標細胞與有效量的包含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的醫藥組合物接觸,其中ILT3結合區結合至目標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提供一種靶向目標細胞之表面上之抗原的方法,該方法包含使目標細胞與有效量的包含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的醫藥組合物接觸。在一些實施例中,與參考表現量相比,目標細胞表現高含量之ILT3。在一些實施例中,與參考表現量相比,目標細胞表現低含量之ILT3。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之該參考表現量為:(a) ILT3之預定表現量;(b)對應正常細胞或組織中之ILT3表現量;(c)在相同個體之相鄰非癌細胞或組織中量測之ILT3表現量;或(d)在健康個體組中量測之對應細胞或組織中的ILT3表現量。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之該表現量係藉由量測ILT3之蛋白質表現量測定。在一些實施例中,與參考表現量相比,目標細胞表現低含量之ILT3,其中參考表現量為已知ILT3 癌細胞或組織中之ILT3表現量。表現低含量之ILT3的癌細胞包括OCI-AML-2或NALM-1細胞。表現高含量之ILT3的癌細胞包括M4及M5 AML、MM及B-ALL、THP-1及MOLM13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目標細胞來自癌症(例如血液癌症)。在一些實施例中,目標細胞包含來自B細胞惡性腫瘤或白血病之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症為急性骨髓白血病(AML) (包括M4/M5 AML)、慢性骨髓單核球性白血病(CMML)、B細胞急性淋巴母細胞白血病(B-ALL)、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套細胞淋巴瘤(MCL)、多發性骨髓瘤(MM)、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MDS)、霍奇金淋巴瘤、淋巴漿細胞淋巴瘤(LPL)、濾泡性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母細胞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贅瘤(BPDCN)或邊緣區淋巴瘤(例如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淋巴瘤)。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症為實體腫瘤。
在一個態樣中,本文提供一種殺傷或抑制表現ILT3 (例如人類ILT3)之癌或腫瘤細胞增殖的方法,其包含使癌或腫瘤細胞與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接觸。在另一態樣中,本文提供一種殺傷或抑制表現ILT3 (例如人類ILT3)之癌或腫瘤細胞增殖的方法,其包含使癌或腫瘤細胞與包含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的醫藥組合物接觸。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CD3結合劑使T細胞活化。在一些實施例中,CD3結合區使T細胞活化。在一些實施例中,經活化之T細胞誘導癌或腫瘤細胞中之細胞凋亡。在一些實施例中,癌或腫瘤細胞包含血液癌或腫瘤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血液癌或腫瘤細胞為急性骨髓白血病(AML)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AML為M4/M5 AML。在一些實施例中,癌或腫瘤細胞為急性骨髓白血病(AML)細胞、慢性骨髓單核球性白血病(CMML)細胞、B細胞急性淋巴母細胞白血病(B-ALL)細胞、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細胞、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細胞、套細胞淋巴瘤(MCL)細胞、多發性骨髓瘤(MM)細胞、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MDS)細胞、霍奇金淋巴瘤細胞、淋巴漿細胞淋巴瘤(LPL)細胞、濾泡性淋巴瘤細胞、伯基特淋巴瘤細胞、母細胞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贅瘤(BPDCN)細胞、或邊緣區淋巴瘤細胞或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淋巴瘤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癌或腫瘤細胞包含實體腫瘤細胞。在一些實施例中,與參考表現量相比,癌或腫瘤細胞表現高含量之ILT3。在一些實施例中,與參考表現量相比,癌或腫瘤細胞表現低含量之ILT3。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之該參考表現量為:(a) ILT3之預定表現量;(b)對應正常細胞或組織中之ILT3表現量;(c)在相同個體之相鄰非癌細胞或組織中量測之ILT3表現量;或(d)在健康個體組中量測之對應細胞或組織中的ILT3表現量。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之該表現量係藉由量測ILT3之蛋白質表現量測定。在一些實施例中,與參考表現量相比,癌細胞表現低含量之ILT3,其中參考表現量為已知ILT3 癌細胞或組織中之ILT3表現量。表現低含量之ILT3的癌細胞包括OCI-AML-2或NALM-1細胞。表現高含量之ILT3的癌細胞包括M4及M5 AML、MM及B-ALL、THP-1及MOLM13細胞。
在一個態樣中,本文提供一種治療個體中表現ILT3 (例如人類ILT3)之癌症或腫瘤的方法,其包含投與有效量的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在另一態樣中,本文提供一種治療個體中表現ILT3 (例如人類ILT3)之癌症或腫瘤的方法,其包含投與有效量的包含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的醫藥組合物或本文所提供之醫藥組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症或腫瘤為血液癌症或腫瘤。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症或腫瘤為白血病。在一些實施例中,血液癌症或腫瘤為急性骨髓白血病(AML)。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症或腫瘤為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MDS)為一組癌症,其中骨髓中之未成熟血球並不成熟且因此未變成健康血球。在一些實施例中,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發展成AML。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症或腫瘤為急性骨髓白血病(AML) (包括M4/M5 AML)、慢性骨髓單核球性白血病(CMML)、B細胞急性淋巴母細胞白血病(B-ALL)、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套細胞淋巴瘤(MCL)、多發性骨髓瘤(MM)、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MDS)、霍奇金淋巴瘤、淋巴漿細胞淋巴瘤(LPL)、濾泡性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母細胞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贅瘤(BPDCN)或邊緣區淋巴瘤(例如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淋巴瘤)。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症或腫瘤包含實體腫瘤。在一些實施例中,與參考表現量相比,癌或腫瘤細胞表現高含量之ILT3。在一些實施例中,與參考表現量相比,癌或腫瘤細胞表現低含量之ILT3。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之該參考表現量為:(a) ILT3之預定表現量;(b)對應正常細胞或組織中之ILT3表現量;(c)在相同個體之相鄰非癌細胞或組織中量測之ILT3表現量;或(d)在健康個體組中量測之對應細胞或組織中的ILT3表現量。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之該表現量係藉由量測ILT3之蛋白質表現量測定。在一些實施例中,與參考表現量相比,癌細胞表現低含量之ILT3,其中參考表現量為已知ILT3 癌細胞或組織中之ILT3表現量。表現低含量之ILT3的癌細胞包括OCI-AML-2或NALM-1細胞。表現高含量之ILT3的癌細胞包括M4及M5 AML、MM及B-ALL、THP-1及MOLM13細胞。
在另一態樣中,本文提供一種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的用途,其用於製造供治療其個體中表現ILT3 (例如人類ILT3)之癌症或腫瘤用的藥劑。在又另一態樣中,本文提供一種用於治療表現ILT3 (例如人類ILT3)之癌症或腫瘤的結合劑。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症或腫瘤為血液癌症或腫瘤。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症或腫瘤為急性骨髓白血病(AML) (包括M4/M5 AML)、慢性骨髓單核球性白血病(CMML)、B細胞急性淋巴母細胞白血病(B-ALL)、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套細胞淋巴瘤(MCL)、多發性骨髓瘤(MM)、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MDS)、霍奇金淋巴瘤、淋巴漿細胞淋巴瘤(LPL)、濾泡性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母細胞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贅瘤(BPDCN)或邊緣區淋巴瘤(例如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淋巴瘤)。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症或腫瘤為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MDS)為一組癌症,其中骨髓中之未成熟血球並不成熟且因此未變成健康血球。在一些實施例中,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發展成AML。在某些實施例中,癌症或腫瘤包含血液癌症。在一些實施例中,血液癌症或腫瘤為急性骨髓白血病(AML)。在一些實施例中,AML為M4/M5 AML。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症或腫瘤包含實體腫瘤。
在一些實施例中,與參考表現量相比,癌或腫瘤細胞表現高含量之ILT3。在一些實施例中,與參考表現量相比,癌或腫瘤細胞表現低含量之ILT3。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之該參考表現量為:(a) ILT3之預定表現量;(b)對應正常細胞或組織中之ILT3表現量;(c)在相同個體之相鄰非癌細胞或組織中量測之ILT3表現量;或(d)在健康個體組中量測之對應細胞或組織中的ILT3表現量。在一些實施例中,ILT3之該表現量係藉由量測ILT3之蛋白質表現量測定。在一些實施例中,與參考表現量相比,癌細胞表現低含量之ILT3,其中參考表現量為已知ILT3 癌細胞或組織中之ILT3表現量。表現低含量之ILT3的癌細胞包括OCI-AML-2或NALM-1細胞。表現高含量之ILT3的癌細胞包括M4及M5 AML、MM及B-ALL、THP-1及MOLM13細胞。
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為有需要之個體。在一些實施例中,個體為人類。在特定實施例中,向個體投與有效量的本文所揭示之結合劑或醫藥組合物。
根據特定實施例,本文所描述之醫藥組合物經調配以適用於針對個體之預期投與途徑。舉例而言,本文所描述之醫藥組合物可經調配以適用於靜脈內、皮下或肌肉內投與。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與補充療法組合使用。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組合(in combination)」在向個體投與兩種或更多種療法之情形中係指使用超過一種療法。使用術語「組合」不限制向個體投與療法之次序。舉例而言,第一療法(例如本文所描述之組合物)可在向個體投與第二療法之前(例如之前5分鐘、15分鐘、30分鐘、45分鐘、1小時、2小時、4小時、6小時、12小時、16小時、24小時、48小時、72小時、96小時、1週、2週、3週、4週、5週、6週、8週或12週)投與、與其同時投與,或在其之後(例如之後5分鐘、15分鐘、30分鐘、45分鐘、1小時、2小時、4小時、6小時、12小時、16小時、24小時、48小時、72小時、96小時、1週、2週、3週、4週、5週、6週、8週或12週)投與。 5.6 套組
在另一通用態樣中,本發明係關於包含本文所提供之經分離雙特異性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及使用說明書的套組。
在一個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套組,其包含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所描述之套組可用於進行使用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片段的方法或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其他方法。在一些實施例中,所描述之套組可包括本文所描述之抗體或抗原結合片段及用於偵測生物樣品中之ILT3×CD3結合劑之存在的試劑。因此,所描述之套組可包括本文所描述之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中之一或多者及用於在不使用時容納抗體或片段之容器、抗體或片段之使用說明書、貼附至固體支撐物之抗體或片段及/或如本文所描述之抗體或片段之可偵測標記形式。
在另一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套組,該套組包含ILT3×CD3結合劑,其包含特異性結合ILT3的第一結合區及特異性結合本文所提供之CD3的第二結合區。
在一些實施例中,套組包含本文所描述之抗體及用於偵測抗體之試劑。套組可進一步包括一或多個其他元件,其包括:使用說明書;其他試劑,例如標記物、治療劑或適用於將抗體與標記物或治療劑螯合或以其他方式偶合之藥劑,或放射防護組合物;製備用於投與之抗體的裝置或其他材料;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及用於向個體投與之裝置或其他材料。
在一些實施例中,套組包含容器中之本文所提供之ILT3×CD3結合劑及套組之使用說明書。
在一些實施例中,套組中之ILT3×CD3結合劑經標記。
在有衝突之情況下,將以說明書(包括定義)為準。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確指示,否則如本文中及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中所使用,單數形式「一(a)」、「一(an)」及「該(the)」包括複數個指示物。因此,舉例而言,提及「肽序列」或「治療」包括複數個此類序列、處理,以此類推。應進一步注意,申請專利範圍可撰寫成排除任何視情況選用之要素。因此,此陳述意欲與對所主張要素之敍述結合充當使用諸如「僅僅(solely)」、「僅(only)」及其類似術語之此類排他性術語或使用「否定性」限制之前提基礎。
在提供值範圍時,應理解本發明涵蓋彼範圍之上限與下限之間的各中間值(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確指示,否則至下限單位之十分之一)及彼陳述範圍內之任何其他陳述或中間值。此等較小範圍之上限及下限可獨立地包括於較小範圍內且亦涵蓋於本發明內,在所陳述範圍內受到任何特定排他性之限制。當所陳述之範圍包括限度中之一者或兩者時,排除彼等所包括之限度中之任一者或兩者之範圍亦包括於本發明中。
如本文中所使用,在整個本文中,數值通常以範圍格式呈現。範圍格式的使用僅為了方便及簡潔起見且不應理解為對本發明之範疇的不靈活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確指出。因此,範圍的使用明確地包括所有可能子範圍、彼範圍內的所有個別數值,及此類範圍內的所有數值或數值範圍(包括整數),及範圍內的分數值或整數,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確指出。不論範圍之廣度,此構造均適用且適用於通篇此專利文獻中的所有上下文中。因此,舉例而言,提及範圍90-100%包括91-99%、92-98%、93-95%、91-98%、91-97%、91-96%、91-95%、91-94%、91-93%,以此類推。提及範圍90-100%亦包括91%、92%、93%、94%、95%、96%、97%等,以及91.1%、91.2%、91.3%、91.4%、91.5%等,92.1%、92.2%、92.3%、92.4%、92.5%等,以此類推。此外,提及範圍1-3、3-5、5-10、10-20、20-30、30-40、40-50、50-60、60-70、70-80、80-90、90-100、100-110、110-120、120-130、130-140、140-150、150-160、160-170、170-180、180-190、190-200、200-225、225-250包括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等。在另一實例中,提及範圍25-250、250-500、500-1000、1000-2500、2500-5000、5000-25,000或5000-50,000包括此類值內之任何數值或範圍或涵蓋此類值的任何數值或範圍,例如,25、26、27、28、29……250、251、252、253、254……500、501、502、503、504……等。一系列範圍的使用包括上限與下限範圍的組合以提供另一範圍。不論範圍之廣度,此構造均適用且適用於通篇此專利文獻中的所有上下文中。因此,舉例而言,提及一系列範圍(諸如5-10、10-20、20-30、30-40、40-50、50-75、75-100、100-150)包括諸如5-20、5-30、5-40、5-50、5-75、5-100、5-150及10-30、10-40、10-50、10-75、10-100、10-150及20-40、20-50、20-75、20-100、20-150之範圍等。
出於簡潔性起見,本文中使用某些縮寫。一個實例為表示胺基酸殘基之單字母縮寫。胺基酸及其對應的三字母及單字母縮寫如下:
丙胺酸 Ala (A)
精胺酸 Arg (R)
天冬醯胺 Asn (N)
天冬胺酸 Asp (D)
半胱胺酸 Cys (C)
麩胺酸 Glu (E)
麩醯胺酸 Gln (Q)
甘胺酸 Gly (G)
組胺酸 His (H)
異白胺酸 Ile (I)
白胺酸 Leu (L)
離胺酸 Lys (K)
甲硫胺酸 Met (M)
苯丙胺酸 Phe (F)
脯胺酸 Pro (P)
絲胺酸 Ser (S)
蘇胺酸 Thr (T)
色胺酸 Trp (W)
酪胺酸 Tyr (Y)
纈胺酸 Val (V)
本文中藉由使用肯定的語言描述多個實施例來大體上揭示本發明。本發明亦特定包括其中完全或部分排除特定主題之實施例,諸如物質或材料、方法步驟及條件、方案、程序、分析法或分析。因此,儘管本文中未依本發明不包括的內容來大體上表述本發明,但本文中揭示未明確包括於本發明中之態樣。
本發明之特定實施例係描述於本文中,包括本發明者已知之進行本發明的最佳模式。在閱讀前述描述後,所揭示實施例之變體可對於在此項技術中工作之個體變得顯而易見,且吾人預期,彼等熟習此項技術者可按需要採用此類變體。因此,意欲本發明不同於如本文所特定描述來實踐,且本發明包括如由適用法律准許之在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中敍述之主題的所有修改及等效物。此外,除非本文另外指出或另外明顯與上下文矛盾,否則本發明涵蓋上述要素在其所有可能變化中之任何組合。
在本說明書中所引用之所有公開案、專利申請案、登錄號及其他參考文獻均以全文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如同各個別公開案或專利申請案特異性且個別地指示為以引用之方式併入一般。本文中論述之公開案僅僅提供在本申請案之申請日之前的揭示內容。不應將本文中之任何內容解釋為承認本發明無權在此類依賴於先前發明之公開案之前進行。另外,所提供之公開案的日期可能不同於可能需要獨立確認之實際公開案的日期。
已描述許多本發明之實施例。儘管如此,應理解可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及範疇的情況下進行各種修改。因此,實驗部分中之描述意欲說明而非限制申請專利範圍所描述的本發明範疇。 6.  實施例
本發明提供以下非限制性實施例: 1.     一種結合劑,其包含結合至人類ILT3之第一結合區及結合至人類CD3之第二結合區,其中CD3結合區包含抗CD3 scFv。 2.     如實施例1之結合劑,其中該第一結合區包含抗ILT3 Fab。 3.     如實施例1或2之結合劑,其中該第一結合區對人類ILT3的結合親和力高於該第二結合區對人類CD3的結合親和力。 4.     如實施例3之結合劑,該第一結合區對人類ILT3的結合親和力比該第二結合區對人類CD3的結合親和力高約10倍與約100倍之間。 5.     如實施例1至4中任一者之結合劑,其進一步包含Fc區。 6.     如實施例5之結合劑,其包含: (i)第一多肽,其包含該抗CD3 scFv、第一CH2域及第一CH3域; (ii)第二多肽,其包含該第一結合區之VH域、CH1域、第二CH2域及第二CH3域;及 (iii)第三多肽,其包含該第一結合區之VL域以及CL域, 其中該第一結合區之VH域、該CH1域、該第一結合區之VL域、及該CL域形成該抗ILT3 Fab,且該第一CH2域、該第二CH2域、該第一CH3域及該第二CH3域形成該Fc區。 7.     如實施例6之結合劑,其中該第一多肽包含形成經工程改造之凹穴的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且該第二多肽包含形成經工程改造之突起的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且其中該第一多肽經由將該突起定位至該凹穴中而與該第二多肽二聚化。 8.     如實施例1至7中任一者之結合劑,其中該第二結合區包含:VH域,其包含SEQ ID NO:149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及VL域,其包含SEQ ID NO:150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 9.     如實施例8之結合劑,其中在該第二結合區中, 該第二結合區之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52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1、包含SEQ ID NO:153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2及包含SEQ ID NO:154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3;且該第二結合區之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55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1、包含SEQ ID NO:156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2及包含SEQ ID NO:157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3。 10.   如實施例1至9中任一者之結合劑,其中該第一結合區包含:VH域,其包含SEQ ID NO:17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及VL域,其包含SEQ ID NO:18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 11.    如實施例10之結合劑,其中在該第一結合區中, (a)該第一結合區之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1、包含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2及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3;且該第一結合區之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1、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2及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3; (b)該第一結合區之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7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1、包含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2及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3;且該第一結合區之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1、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2及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3; (c)該第一結合區之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1、包含SEQ ID NO:9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2及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3;且該第一結合區之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1、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2及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3; (d)該第一結合區之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1、包含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2及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3;且該第一結合區之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1、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2及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3;或 (e)該第一結合區之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1、包含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2及包含SEQ ID NO:13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3;且該第一結合區之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4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1、包含SEQ ID NO:15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2及包含SEQ ID NO:16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3。 12.   如實施例10或11之結合劑,其中 (i)    該第一結合區包含與SEQ ID NO:17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的該VH域,及與SEQ ID NO:1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的該VL域;且該第二結合區包含與SEQ ID NO:149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序列一致性的該VH域,及與SEQ ID NO:15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的該VL域;或 (ii)該第一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17之胺基酸序列的該VH域,及包含SEQ ID NO:18之胺基酸序列的該VL域;且該第二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149之胺基酸序列的該VH域,及包含SEQ ID NO:150之胺基酸序列的該VL域。 13.   一種結合劑,其包含結合至人類ILT3之第一結合區及結合至人類CD3之第二結合區,其中該第二結合區包含:VH域,其包含SEQ ID NO:149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及VL域,其包含SEQ ID NO:150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 14.   如實施例13之結合劑,其中該第二結合區之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52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1、包含SEQ ID NO:153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2及包含SEQ ID NO:154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3;且該第二結合區之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55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1;包含SEQ ID NO:156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2;及包含SEQ ID NO:157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3。 15.   如實施例13或14之結合劑,其中該第一結合區包含:VH域,其包含SEQ ID NO:17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及VL域,其包含SEQ ID NO:18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 16.   如實施例13至15中任一者之結合劑,其中在該第一結合區中, (a)該第一結合區之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1、包含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2及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3;且該第一結合區之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1、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2及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3; (b)該第一結合區之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7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1、包含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2及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3;且該第一結合區之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1、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2及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3; (c)該第一結合區之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1、包含SEQ ID NO:9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2及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3;且該第一結合區之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1、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2及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3; (d)該第一結合區之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1、包含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2及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3;且該第一結合區之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1、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2及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3;或 (e)該第一結合區之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1、包含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2及包含SEQ ID NO:13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3;且該第一結合區之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4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1、包含SEQ ID NO:15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2及包含SEQ ID NO:16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3。 17.   如實施例15或16之結合劑,其中 (i)    該第一結合區包含與SEQ ID NO:17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的該VH域,及與SEQ ID NO:1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的該VL域;且該第二結合區包含與SEQ ID NO:149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序列一致性的該VH域,及與SEQ ID NO:15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的該VL域;或 (ii)該第一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17之胺基酸序列的該VH域,及包含SEQ ID NO:18之胺基酸序列的該VL域;且該第二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149之胺基酸序列的該VH域,及包含SEQ ID NO:150之胺基酸序列的該VL域。 18.   如實施例13至17中任一者之結合劑,其中該第一結合區包含抗ILT3 Fab。 19.   如實施例13至18中任一者之結合劑,其中該第二結合區包含抗CD3 scFv。 20.   如實施例13至19中任一者之結合劑,其中該結合劑進一步包含Fc區。 21.   如實施例20之結合劑,其中該結合劑包含: (i)    第一多肽,其包含該抗CD3 scFv、第一CH2域及第一CH3域; (ii)   第二多肽,其包含該第一結合區之VH域、CH1域、第二CH2域及第二CH3域;及 (iii)  第三多肽,其包含該第一結合區之VL域以及CL域, 其中該第一結合區之VH域、該CH1域、該第一結合區之VL域、及該CL域形成該抗ILT3 Fab,且該第一CH2域、該第二CH2域、該第一CH3域及該第二CH3域形成該Fc區。 22.   如實施例21之結合劑,其中該第一多肽包含形成經工程改造之凹穴的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且該第二多肽包含形成經工程改造之突起的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且其中該第一多肽經由將該突起定位至該凹穴中而與該第二多肽二聚化。 23.   如實施例21或22之結合劑,其中 (i)該第一多肽包含SEQ ID NO:147之胺基酸序列,該第二多肽包含SEQ ID NO:19之胺基酸序列,且該第三多肽包含SEQ ID NO:20之胺基酸序列,或 (ii)該第一多肽包含與SEQ ID NO:147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該第二多肽包含與SEQ ID NO:19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第三多肽包含與SEQ ID NO:2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24.   如實施例13至17之結合劑,其中該第一結合區包含兩個相同抗ILT3 Fab,且該第二結合區包含抗CD3 scFv。 25.   如實施例24之結合劑,其中該結合劑包含: (i)    第一多肽,其包含該抗CD3 scFv、第一CH2域及第一CH3域; (ii)   第二多肽,其包含第一VH域、第二VH域、第一CH1域、第二CH1域、第二CH2域及第二CH3域,其中該第一VH域及該第二VH域中之各者包含該第一結合區之VH域; (iii)  第三多肽,其包含第一VL域及第一CL域,其中該第一VL域包含該第一結合區之VL域;及 (iv)   第四多肽,其包含第二VL域及第二CL域,其中該第二VL域包含該第一結合區之VL域, 其中該第二多肽之第一VH域及第一CH1域與該第三多肽之第一VL域及第一CL域形成第一Fab區,該第二多肽之第二VH域及第二CH1域與該第四多肽之第二VL域及第二CL域形成第二Fab區,且該第一CH2域、該第二CH2域、該第一CH3域及該第二CH3域形成該Fc區。 26.   如實施例25之結合劑,其中該第一多肽包含形成經工程改造之凹穴的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且該第二多肽包含形成經工程改造之突起的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且其中該第一多肽經由將該突起定位至該凹穴中而與該第二多肽二聚化。 27.   如實施例25或26之結合劑,其中 (i)該第一多肽包含SEQ ID NO:147之胺基酸序列,該第二多肽包含SEQ ID NO:169之胺基酸序列,該第三多肽包含SEQ ID NO:20之胺基酸序列,且該第四多肽包含SEQ ID NO:20之胺基酸序列;或 (ii)該第一多肽包含與SEQ ID NO:147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該第二多肽包含與SEQ ID NO:169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該第三多肽包含與SEQ ID NO:2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第四多肽包含與SEQ ID NO:2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28.   如實施例1至12及19至27中任一者之結合劑,其中該抗CD3 scFv包含SEQ ID NO:151之胺基酸序列。 29.   如實施例1至28中任一者之結合劑,其中該結合劑為人源化抗體。 30.   一種結合劑,其包含: (i)    第一多肽,其包含結合至人類CD3之scFv、第一CH2域及第一CH3域; (ii)   第二多肽,其包含結合至人類ILT3之VH域、CH1域、第二CH2域及第二CH3域;及 (iii)  第三多肽,其包含結合至人類ILT3之VL域,及CL域, 其中結合至人類CD3之該scFv包含:VH域,其包含SEQ ID NO:149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及VL域,其包含SEQ ID NO:150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且 其中結合至人類ILT3之該VH域包含SEQ ID NO:17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且結合至人類ILT3之該VL域包含SEQ ID NO:18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 31.   如實施例30之結合劑,其中: (a)    該scFv之HCDR1包含SEQ ID NO:152之胺基酸序列,該scFv之HCDR2包含SEQ ID NO:153之胺基酸序列,該scFv之HCDR3包含SEQ ID NO:154之胺基酸序列,該scFv之LCDR1包含SEQ ID NO:155之胺基酸序列,該scFv之LCDR2包含SEQ ID NO:156之胺基酸序列,且該scFv之LCDR3包含SEQ ID NO:157之胺基酸序列;及 (b)    在結合至人類ILT3之該VH域及結合至人類ILT3之該VL域中 (i)該HCDR1包含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該HCDR2包含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該HCDR3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該LCDR1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該LCDR2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且該LCDR3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 (ii)該HCDR1包含SEQ ID NO:7之胺基酸序列;該HCDR2包含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該HCDR3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該LCDR1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該LCDR2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且該LCDR3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 (iii)該HCDR1包含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該HCDR2包含SEQ ID NO:9之胺基酸序列;該HCDR3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該LCDR1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該LCDR2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且該LCDR3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 (iv)該HCDR1包含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該HCDR2包含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該HCDR3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該LCDR1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該LCDR2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且該LCDR3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或 (v)該HCDR1包含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該HCDR2包含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該HCDR3包含SEQ ID NO:13之胺基酸序列;該LCDR1包含SEQ ID NO:14之胺基酸序列;該LCDR2包含SEQ ID NO:15之胺基酸序列;且該LCDR3包含SEQ ID NO:16之胺基酸序列。 32.   如實施例30或實施例31之結合劑,其中結合至人類CD3之該scFv的VH域包含SEQ ID NO:149之胺基酸序列,且結合至人類CD3之該scFv的VL域包含SEQ ID NO:150之胺基酸序列;且結合至人類ILT3之該VH域包含SEQ ID NO:17之胺基酸序列,且結合至人類ILT3之該VL域包含SEQ ID NO:18之胺基酸序列。 33.   如實施例30至32中任一者之結合劑,其中該scFv包含SEQ ID NO:151之胺基酸序列。 34.   一種經分離之聚核苷酸,其編碼如實施例至33中任一者之結合劑。 35.   一種載體,其包含如實施例34之聚核苷酸。 36.   一種經分離之細胞,其包含如實施例34之聚核苷酸或如實施例35之載體。 37.   一種經分離之細胞,其產生如實施例1至33中任一者之結合劑。 38.   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如實施例1至33中任一者之結合劑、如實施例34之經分離聚核苷酸、如實施例35之載體或如實施例36或實施例37之經分離細胞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 39.   一種將T細胞引導至表現ILT3之癌或腫瘤細胞的方法,其包含使該T細胞與有效量的如實施例1至33中任一者之結合劑或如實施例38之醫藥組合物接觸。 40.   如實施例39之方法,其中該T細胞誘導表現ILT3之癌或腫瘤細胞的殺傷。 41.   如實施例40之方法,其中該癌或腫瘤細胞為血液癌或腫瘤細胞。 42.   如實施例41之方法,其中該血液癌或腫瘤細胞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急性骨髓白血病(AML)細胞、M4/M5 AML細胞、慢性骨髓單核球性白血病(CMML)細胞、B細胞急性淋巴母細胞白血病(B-ALL)細胞、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細胞、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細胞、套細胞淋巴瘤(MCL)細胞、多發性骨髓瘤(MM)細胞、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MDS)細胞、霍奇金淋巴瘤細胞、淋巴漿細胞淋巴瘤(LPL)細胞、濾泡性淋巴瘤細胞、伯基特淋巴瘤細胞、母細胞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贅瘤(BPDCN)細胞、邊緣區淋巴瘤細胞或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淋巴瘤細胞。 43.   如實施例39至42中任一者之方法,其中該T細胞未能誘導正常造血幹細胞(HSC)之殺傷。 44.   一種活化T細胞的方法,其包含使該T細胞與有效量的如實施例1至33中任一者之結合劑或如實施例38之醫藥組合物接觸,其中該第二結合區結合該T細胞。 45.   如實施例44之方法,其中該T細胞為初始T細胞。 46.   如實施例44或實施例45之方法,其中該T細胞自PBMC之群多株擴增。 47.   一種殺傷或抑制表現ILT3之癌或腫瘤細胞增殖的方法,其包含使該癌或腫瘤細胞與如實施例1至33中任一者之結合劑或如實施例38之醫藥組合物接觸。 48.   如實施例47之方法,其中該結合劑使T細胞活化。 49.   如實施例48之方法,其中該經活化之T細胞誘導該癌或腫瘤細胞之殺傷。 50.   如實施例47至49中任一者之方法,其中該癌或腫瘤細胞包含血液癌或腫瘤細胞。 51.   如實施例50之方法,其中該血液癌或腫瘤細胞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急性骨髓白血病(AML)細胞、M4/M5 AML細胞、慢性骨髓單核球性白血病(CMML)細胞、B細胞急性淋巴母細胞白血病(B-ALL)細胞、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細胞、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細胞、套細胞淋巴瘤(MCL)細胞、多發性骨髓瘤(MM)細胞、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MDS)細胞、霍奇金淋巴瘤細胞、淋巴漿細胞淋巴瘤(LPL)細胞、濾泡性淋巴瘤細胞、伯基特淋巴瘤細胞、母細胞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贅瘤(BPDCN)細胞、邊緣區淋巴瘤細胞或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淋巴瘤細胞。 52.   一種治療個體中表現ILT3之癌症或腫瘤的方法,其包含向該個體投與有效量的如實施例1至33中任一者之結合劑或如實施例38之醫藥組合物。 53.   如實施例52之方法,其中該癌症或腫瘤包含血液癌症或腫瘤。 54.   如實施例53之方法,其中該血液癌症或腫瘤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急性骨髓白血病(AML)、M4/M5 AML、慢性骨髓單核球性白血病(CMML)、B細胞急性淋巴母細胞白血病(B-ALL)、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套細胞淋巴瘤(MCL)、多發性骨髓瘤(MM)、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MDS)、霍奇金淋巴瘤、淋巴漿細胞淋巴瘤(LPL)、濾泡性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母細胞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贅瘤(BPDCN)、邊緣區淋巴瘤或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淋巴瘤。 7.  實例
以下為用於研究之各種方法及材料的描述,且為了向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完整揭示及描述如何製造及使用本發明而提出,且不希望限制本發明人視為其發明的範疇,亦不希望其表示以下進行的實驗為可進行之所有實驗。應理解,以現在時態書寫之例示性描述未必進行,而實際上可進行該等描述以產生與本發明之教示相關之資料及其類似物。已努力確保關於所使用之數字(例如量、溫度等)的準確性,但應考慮存在一些實驗性誤差及偏差。
除非另有指示,否則份數為重量份,分子量為重量平均分子量,溫度係以攝氏度(℃)計,且壓力為大氣壓或接近大氣壓。使用標準縮寫,包括以下:bp =鹼基對;kb =千鹼基;s或sec =秒;min =分鐘;h或hr =小時;aa =胺基酸;kb =千鹼基;nt =核苷酸;pg =皮克;ng =奈克;μg =微克;mg =毫克;g =公克;kg =公斤;pl或pL =皮升;dl或dL =分升;μl或μL =微升;ml或mL =毫升;l或L =公升;μM =微莫耳;mM =毫莫耳;M =莫耳;kDa =千道爾頓;i.m. =肌肉內;i.p. =腹膜內;SC或SQ =皮下;QD =每日;BID =每日兩次;QW =每週;TIW =一週三次;QM =每月;HPLC =高效液相層析;BW =體重;U =單位;ns =非統計學上顯著;PBS =磷酸鹽緩衝鹽水;PCR =聚合酶鏈反應;NHS = N-羥基丁二醯亞胺;HSA =人類血清白蛋白;BSA =牛血清白蛋白;DMEM =杜貝卡氏改良依格培養基(Dulbeco's Modification of Eagle's Medium);GC =基因體複本;EDTA =乙二胺四乙酸。
在本文所描述之整個實例中採用以下實驗方法。
產生經擴增之 T 細胞的方案。使用泛(pan) T細胞分離套組(Miltenyi)藉由負向選擇自人類PBMC純化T細胞,且以1:1細胞:珠粒比率在含有5%正常人類血清(MilliporeSigma)、2 mM GlutaGro (Corning)、10 mM HEPES (Corning)及5 ng/mL IL-17、5 ng/mL IL-15及25 ng/mL IL-2 (全部來自Peprotech)之X-Vivo 15培養基(Lonza)中用塗佈有人類抗CD3/CD28抗體(Gibco/ThermoFisher Scientific)的戴諾磁珠(Dynabead)活化2天。在藉由通過磁性管柱移除戴諾磁珠之後,將經活化之T細胞在相同培養基中再培養8天且在CryoStor CS10細胞保存培養基(StemCell Technologies)中活冷凍以供將來用於T細胞依賴性細胞毒性(TDCC)分析。
產生紅色螢光細胞株以用於 T 細胞依賴性細胞毒性 ( TDCC ) 分析的方案。目標細胞株以1-3之感染倍率(MOI)使用Nuclight Red慢病毒試劑(Sartorius)經紅色核染料穩定轉染。在Aria II流式細胞儀上分選紅色螢光細胞且經擴增。
用經擴增之 T 細胞評估 T 細胞依賴性細胞毒性 ( TDCC ) 的方案。在T細胞毒性分析前一天,將冷凍保存之經擴增T細胞(如上文所描述產生)解凍且在X-Vivo 15培養基(Lonza)中培養隔夜。次日,用100微升/孔之在X-Vivo 15中稀釋至最終濃度之4倍的測試抗體之連續稀釋液預填充96孔平底盤之孔。使用最高最終濃度1 µg/mL之各測試品。冷凍保存之經擴增T細胞經活解凍且以1×10 6個細胞/毫升之密度再懸浮於X-Vivo 15培養基中,且將其以50微升/孔添加至盤。對經螢光標記之細胞株進行計數且使其以2×10 5個細胞/毫升之密度再懸浮於X-Vivo 15培養基中,且將其以50微升/孔添加至盤。最終效應子:目標細胞比率為5:1。以1:1000之最終濃度將凋亡蛋白酶3/7綠色試劑(Sartorius),亦即偶合至綠色DNA結合螢光標記之凋亡蛋白酶裂解域(DEVD)添加至孔中,該綠色DNA結合螢光標記在DEVD藉由活化凋亡蛋白酶3/7裂解後釋放。培養物隨後使用Incucyte ZOOM活細胞成像器(Sartorius)經24小時時段成像。細胞凋亡目標細胞之百分比係藉由紅色及綠色(凋亡蛋白酶3/7+)信號之重疊測定。使用Incucyte ZOOM軟體,2018A版(Sartorius)分析資料。在一些實驗中,24小時後採集無細胞培養物上清液且藉由Luminex (ProcartaPlex系統;ThermoFisher Scientific)分析細胞介素含量。
評估 PBMC 細胞毒性之方案。用100微升/孔之在X-Vivo 15培養基(Lonza)中稀釋至最終濃度之4倍的測試抗體之連續稀釋液預填充96孔平底盤之孔。使用最高最終濃度10 µg/mL之各測試品。冷凍保存之人類PBMC經活解凍且以1×10 6個細胞/毫升之密度再懸浮於X-Vivo 15培養基中,且將其以50微升/孔添加至盤。對經螢光標記之細胞株進行計數且使其以2×10 5個細胞/毫升之密度再懸浮於X-Vivo 15培養基中,且將其以50微升/孔添加至盤。最終效應子:目標細胞比率為5:1。以1:1000之最終濃度將凋亡蛋白酶3/7綠色試劑(Sartorius),亦即偶合至綠色DNA結合螢光標記之凋亡蛋白酶裂解域(DEVD)添加至孔中,該綠色DNA結合螢光標記在DEVD藉由活化凋亡蛋白酶3/7裂解後釋放。培養物隨後使用Incucyte ZOOM活細胞成像器(Sartorius)經24小時時段成像,且在24小時之後採集上清液用於藉由Luminex (ProcartaPlex系統;ThermoFisher Scientific)進行細胞介素量測。細胞凋亡目標細胞之百分比係藉由紅色及綠色(凋亡蛋白酶3/7+)信號之重疊測定。使用Incucyte ZOOM軟體,2018A版(Sartorius)分析資料。
全血細胞介素釋放分析。藉由抗體及參考分子進行之免疫活化藉由細胞介素釋放分析來評估。測試呈盤塗佈及可溶性型式之抗體。對於盤塗佈型式,以指定濃度在PBS中製備抗體稀釋液且以50微升/孔添加至96孔平底組織培養盤中。盤在4℃下在振盪器上以300 rpm培育隔夜,接著用PBS洗滌兩次。對於可溶性抗體型式,以20倍指定最終濃度製備抗體稀釋液且以7.5微升/孔添加至96孔U底組織培養盤之底部。將新鮮收集的經Na 2 +肝素處理之全血以150微升/孔添加至盤中且在37℃下培育樣品隔夜。在室溫下以1800×g離心5分鐘之後,自各孔收集血漿以用於藉由Luminex分析(ProcartaPlex系統;ThermoFisher Scientific)進行細胞介素分析。所使用之參考分子包括葡萄球菌腸毒素B (1 µg/ml,僅可溶)、抗CD3 (Biolegend)及抗CD28超促效劑抗體(殖株ANC28.1,AnCell)。
PBMC 細胞介素釋放分析。用PBMC進行細胞介素釋放分析類似於全血細胞介素釋放分析,不同之處在於冷凍保存之PBMC經活解凍且以2×10 5個細胞/孔塗鋪於最終體積為150微升/孔之X-Vivo 15培養基(Lonza)中。
使用初代 AML 樣品之 T 細胞活化分析。使來自M5 AML患者的冷凍保存之骨髓或PBMC (Reprocell)在室溫下在HBSS中解凍且再懸浮於含有10%加熱不活化FBS、1% GlutaGro (Corning)、50 mM β-巰基乙醇(Gibco/ThermoFisher Scientific)及1%青黴素-鏈黴素(Corning)之RPMI 1640 (Corning)中。將初代AML細胞(2×10 5個細胞/孔於100 µL培養基中)添加至以2倍濃度製備於X-Vivo 15培養基中的100 µL測試抗體。細胞與測試抗體在37℃下一起培育5天。在第5天,採集細胞且在4℃下用下文所列之螢光染料結合之抗體染色30分鐘。在LSR Fortessa流式細胞儀(BD Biosciences)上收集資料且使用FlowJo軟體第10版分析。
螢光團 供應商 目錄號 同型目錄號
CD45 805 Becton Dickinson 612891 612904
CD34 395 Becton Dickinson 563778 563547
CD3 650 Becton Dickinson 563999 563231
CD4 PerCP 5.5 Becton Dickinson 552838 522384
CD25 605 Biolegend 302632 400161
CD14 PE Biolegend 367104 557436
ILT3 647 Biolegend 333010 400130
CD123 786 Becton Dickinson 751834 563330
Sytox Blue 421 Life Technologies S34857   
使用初代 CD34 + HSC TDCC 分析。在T細胞毒性分析前一天,將冷凍保存之經擴增T細胞(如上文所描述產生)解凍且在X-Vivo 15培養基(Lonza)中培養隔夜。在分析當天,將冷凍保存之CD34 +骨髓細胞(StemCell Technologies)在室溫下在HBSS (Corning)中解凍且再懸浮於X-Vivo 15培養基中。用呈2倍濃度之100 µL測試抗體預填充96孔盤之孔。將CD34 +造血幹細胞(50 µL體積中之1×10 4個細胞/孔)及經擴增T細胞(50 µL體積中之5×10 4個細胞/孔)添加至含有測試抗體之各孔中,且以1:1000之最終濃度添加凋亡蛋白酶3/7綠色試劑(Sartorius)。細胞在37℃下培養隔夜。離心之後,收集上清液用於細胞介素分泌分析,且細胞在4℃下使用上文所列之試劑藉由針對CD45、CD25、CD34、ILT3及CD123之抗體染色30分鐘。在LSR Fortessa流式細胞儀(BD Biosciences)上收集資料且使用FlowJo軟體第10版分析。 7.1實例1:產生ILT3×CD3雙特異性分子
此研究之目的係設計對腫瘤細胞具有增強之選擇性且具有改良之治療指數(亦即結合至ILT3表現細胞之高親和力,及與有效腫瘤細胞殺傷組合之良好安全概況)的細胞毒性T細胞接合子。T細胞接合子之安全性視最小化細胞介素釋放以及最大化腫瘤細胞殺傷而定。治療指數使用由T細胞接合子誘導之腫瘤細胞殺傷與細胞介素釋放之間的比率來量測。比率愈大,T細胞接合子之治療指數愈佳。
測試一組具有不同結合親和力(較高及較低)之抗ILT3抗體及抗CD3抗體。選擇雙特異物之ILT3靶向臂之主要準則為高親和力。選擇CD3靶向臂之準則為良好治療指數。此外,設計基本原理為使ILT3靶向臂以比CD3靶向臂結合至CD3高10倍至100倍的親和力結合至ILT3,使得T細胞接合子將在接合任何T細胞之前結合ILT3表現癌細胞。因此,此設計降低脫靶效應且增加安全概況。用各種抗體組合及型式評估腫瘤細胞毒性及細胞介素產生。
選擇 ILT3 靶向臂。各種ILT3抗體殖株(參見表1-8)與高親和力CD3 scFv (2B2)或低親和力CD3 scFv (1G4)偶合。各種ILT3抗體對ILT3之結合親和力示於表9中。當與CD3 scFv 2B2或CD3 scFv 1G4偶合時,各抗ILT3 Fab之T細胞依賴性細胞毒性(TDCC)示於表9中。 9
ILT3臂 ILT3親和力(nM) TDCC,EC 50(nM)
CD3臂
2B2 (6 nM) 1G4 (217 nM)
Hz45G10 0.13 0.008 1.26
53F10 0.25 0.013 2.0
48A6 0.08 0.025 0.50
3A3 2.0 0.40 50.12
16C5 0.7 3.16 50.12
12A12 8.5 3.16 251.2
所有測試ILT3×CD3雙特異性分子誘導TDCC及細胞介素釋放。在所有抗ILT3殖株測試中,Hz45G10對ILT3具有高親和力。相較於其他ILT3抗體殖株(16C5或12A12),Hz45G10當與CD3 scFv 2B2 ( 2)或CD3 scFv 1G4 ( 3)偶合時有效誘導細胞凋亡。此外,Hz45G10 Fab當與CD3 scFv 2B2偶合時誘導低TNFα釋放( 4,表10)。改變ILT3抗體對細胞毒性與細胞介素產生之間的比率無影響(參見表10)。 10
ILT3臂 TDCC,EC 50(nM) ILT3親和力(nM) TNF-α,EC 50(nM) 比率 (TDCC/TNF)
Hz45G10 0.008 0.13 1.58 0.005
53F10 0.013 0.25 2.0 0.007
48A6 0.025 0.08 2.51 0.010
3A3 0.4 2.0 79.4 0.005
16C5 3.16 0.7 398.1 0.008
12A12 3.16 8.5 2511.9 0.001
選擇 CD3 靶向臂。T細胞接合子之CD3結合臂的親和力可視腫瘤抗原結合臂而變化。對於ILT3-CD3 T細胞接合子,基於所選擇之Hz45G10殖株產生最佳CD3 scFv。首先,在與Hz45G10偶合時,測試兩個具有不同CD3結合親和力之CD3 scFv殖株(CD3 scFv 2B2對CD3具有高親和力,且CD3 scFv 1G4對CD3具有低親和力,參見國際公開案第WO 2008/119567號及美國專利第10,066,016號)。CD3 scFv 2B2顯示對於CD3之親和力比scFv 1G4高35倍。2B2 scFv顯示與scFv IG4相比,T細胞依賴性細胞毒性(TDCC)增加160倍,但細胞介素產生僅增加20倍。參見 5 6及表11。 11
TDCC,EC 50(nM) TNF-α分泌,EC 50(nM)
CD3臂 CD3臂
2B2 (6 nM) 1G4 (217 nM) 2B2 (6 nM) 1G4 (217 nM)
0.008 1.26 50.12 2.51
鑒於以上結果,研發出對CD3具有高結合親和力之抗CD3 scFv殖株(VH為SEQ ID NO: 149,VL為SEQ ID NO:150,K D= 6nM,藉由SPR測定)。Hz45G10對人類ILT3之結合親和力比CD3 scFv之親和力高38倍。
接下來,如 7中所指示,併入Hz45G10及CD3 scFv之雙特異性抗體以多種型式產生且經評估。在細胞毒性及細胞介素釋放分析中篩選所有雙特異性型式。
F0 (亦即ABX1446) 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型式在AML細胞株MOLM13中顯示強溶細胞活性(參見表12及 8)。當將全血添加至預塗佈有F0之盤( 9)或添加至具有可溶性F0之培養基( 10)中時,F0 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型式亦在全血細胞介素釋放分析中誘導低細胞介素分泌。參見表13。類似地,在測試型式中,F13 (亦即ABX1520)顯示強溶細胞活性,但顯示低細胞介素分泌。 12
   型式 TDCC,EC 50(pM)
維克妥單抗    0.8
ABX1446 F0 0.9
ABX1376 F2 0.09
ABX1380 F1 0.007
ABX1506 F6 0.01
ABX1507 F5 0.15
ABX1524 F7 0.02
13
型式 塗佈Ab 可溶性Ab
EC 50, TNF-α (nM) 10 µg/mL Ab之TNF-α (pg/mL) EC 50,TNF-α (nM) 10 µg/mL Ab之TNF-α (pg/mL)
維克妥單抗 2.05 422.5 ND 1217.9
F0 114.0 73.3 112.3
F2 3.07 1075.3 1475.4
F1 0.027 1012.9 1524.5
F6 0.524 856.7 1235.2
F5 1.386 852.7 1185.6
F7 0.016 1176.1 1784.9
7.2 實例 2 ILT3×CD3 雙特異性分子之活體外表徵
此研究之目的為評估表現ILT3之細胞株中F0 (亦即ABX1446)及F13 (亦即ABX1520)的活體外活性。如實例1中所概述進行細胞毒性分析及細胞介素分泌。
在擴增之T細胞( 11)或初始T細胞(來自PBMC; 12)用作效應子時,ABX1446及ABX1520有效誘導ILT3陽性(ILT3 +) AML細胞(MOLM13)中之細胞凋亡。參見表14。 14
   TDCC,EC 50(pM) PBMC細胞毒性,EC 50(pM)
維克妥單抗 6.3 24.5
ABX1446 10.9 46.8
ABX1520 1.4 53.7
在擴增之T細胞( 13 14及表15)或初始T細胞(來自PBMC; 15 16及表16)用作效應子時,ABX1446及ABX1520有效誘導具有ILT3之低表現的AML細胞(OCI-AML-2及NALM-1細胞)中之細胞凋亡。 15
   TDCC相對於OCI-AML-2細胞, EC 50(pM) TDCC相對於NALM-1細胞, EC 50(pM)
維克妥單抗 106.2 5.0
ABX1446 13.5 5.7
ABX1520 23.3 3.6
16
   TDCC相對於OCI-AML-2細胞, EC 50(pM) TDCC相對於NKM-1細胞, EC 50(pM)
維克妥單抗 20.0 11.2
ABX1446 2.5 20.4
ABX1520 2.0 2.6
ABX1446及ABX1520未能誘導針對ILT3基因剔除THP-1細胞的TDCC。參見 17及表17。 17
   TDCC相對於ILT3基因剔除THP-1細胞,EC 50(pM)
維克妥單抗 2.7
ABX1446   
ABX1520 -
當PBMC與呈盤塗佈型式( 18)或呈可溶性型式( 19)的ABX1446或ABX1520一起培育時,ABX1446及ABX1520誘導PBMC細胞介素分泌分析中之低細胞介素釋放。參見表18。 18
   塗佈Ab 可溶性Ab
   EC 50, TNF-α (nM) 10 µg/mL Ab之TNF-α (pg/mL) EC 50, TNF-α (nM) 10 µg/mL Ab之TNF-α (pg/mL)
維克妥單抗 18 3764.9 35.3 3777.1 *
ABX1446 21.5 1492.9 42.5 1837.2 **
ABX1520 9.4 1726.8 45.8 2240.0 ***
*維克妥單抗 : 10 µg/mL Ab = 74.62 nM **ABX1446: : 10 µg/mL Ab = 80.65 nM ***ABX1520: : 10 µg/mL Ab = 55.2 nM
在全血與呈盤塗佈型式( 20)或呈可溶性型式( 21)的ABX1446一起培育時,ABX1446及ABX1520誘導全血細胞介素分泌分析中之低細胞介素釋放。參見表19。另外,雖然ABX1446與維克妥單抗在PBMC細胞毒性分析中顯示類似效能,但ABX1446在PBMC細胞毒性分析中誘導低細胞介素分泌。參見 22 23及表20。 19
供體830 塗佈Ab
   EC 50,TNF-α (nM) 10 µg/mL Ab之TNF-α (pg/mL)
維克妥單抗 2.05 422.5 *
ABX1446 114.0 73.3 **
ABX1376 3.07 1075.3
供體830 可溶性Ab
   EC 50,TNF-α (nM) 10 µg/mL Ab之TNF-α (pg/mL)
維克妥單抗 ND 179.3 *
ABX1446 ND 53.1 **
ABX1376 ND 356.3
ABX1520 ND 24.6 ***
20
   EC 50,TNF-α (nM) EC 50,IL-6 (nM) EC 50,IL-2 (nM) EC 50,IFN-γ (nM)
維克妥單抗 0.03 2.5 0.1 0.03
ABX1446 0.3 7933.3 0.1 0.4
*維克妥單抗: 10 µg/mL Ab = 74.62 nM **ABX1446: 10 µg/mL Ab = 80.65 nM *** ABX1520: 10 µg/mL Ab = 55.2 nM
當與CD123×CD3 DART (伏妥珠單抗)相比時,ABX1446誘導低細胞介素分泌( 25)但誘導MOLM13細胞之強效細胞凋亡( 24)。相較於伏妥珠單抗,ABX1446誘導較少細胞介素分泌。參見表21。 21
   TDCC,EC 50(pM) 細胞介素釋放
EC 50, TNF-α (nM) 10 µg/mL Ab之TNF-α (pg/mL)
維克妥單抗 6.5 -7.56 518.1
伏妥珠單抗 0.97 ND 778.2
ABX1446 11 -7.1 61.5
為了研究自M5 AML患者分離之PBMC中的T細胞擴增及活化,將PBMC與ABX1446一起培育,且藉由流式細胞測量術量測擴增及活化。ABX1446誘導M5 PBMC中之T細胞擴增( 26)及活化( 27)。
ABX1446未能誘導針對初代HSC之耗乏( 28)及細胞凋亡( 29)。
此外,ABX1446未能去除非單核球性免疫細胞。CD123在許多免疫細胞類型上表現,而ILT3僅在子集上表現。雙特異性抗體維克妥單抗之使用可表示臨床配置中之安全風險。因此,量測KU812嗜鹼性球及LAMA84嗜鹼性球中的細胞毒性。兩種細胞類型為CD123陽性及ILT3陰性。因此,ABX1446對此等嗜鹼性球無影響。參見 30 31
多發性骨髓瘤細胞亦表現ILT3。F0 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型式(ABX1446)顯示針對MM1S ( 32)、H929 ( 33)及U226B1 ( 34)多發性骨髓瘤細胞株之強溶細胞活性。參見表22。 22
   MM1S H929 U226B1
TDCC ,EC 50 (pM)
百利妥 704.7 1503.1 163.7
ABX1446 18.6 18.62 6.5
上述研究表明,相比於T細胞接合子雙特異性維克妥單抗,ABX1446顯示強效細胞毒性與低含量之細胞介素釋放。另外,ABX1446並不去除HSC或成熟免疫細胞。因此,ABX1446具有區分其與當前市場上之T細胞接合雙特異性抗體的安全概況。 7.3 實例 3 ILT3×CD3 雙特異性分子之活體內表徵
此研究之目的為評估三種人類AML小鼠模型中F0 (亦即ABX1446)及F13 (亦即ABX1520)之活體內活性,該等模型包括MOLM13 AML模型( 35)、MV4;11 AML模型( 35)及具有經MV4;11 AML細胞移植之CD34+人源化小鼠的模型( 39)。
在MOLM13小鼠模型中,ABX1446及ABX1520類似於維克妥單抗降低循環腫瘤細胞之數目。參見 36及表23。 23
群組 每1 µL 血液之平均腫瘤細胞
NTB 0
抗KLH 11.7
hz45G10 7.5
IO-202 5.6
ABX1559 10.4
維克妥單抗 1.0
ABX1446 0.9
ABX1520 2.2
在MV4;11小鼠模型中,類似於維克妥單抗,接受遞增濃度(0.01 mpk、0.1 mpk及1 mpk)之ABX1446的小鼠在第2週( 37)及第3週( 38)具有降低數目之循環腫瘤細胞。參見表24,其表示每µL血液中MV4;11細胞之數目。 24
群組 2 週* 3 週*
NTB 0.2 .04
抗KLH 100.1 480.4
維克妥單抗0.01 mpk 50.2 173.4
維克妥單抗0.1 mpk 12.5 71.0
維克妥單抗1 mpk 0.4 6.1
ABX1446 0.01 mpk 42.4 206.6
ABX1446 0.1 mpk 3.2 6.9
ABX1446 1 mpk 1.9 6.6
在具有經MV4;11 AML細胞移植之CD34 +人源化小鼠的模型中,ABX1446減少每µL血液中循環MV4;11細胞之數目。參見 40及表25,其表示每µL血液中MV4;11細胞之數目。小鼠以1 mpk接受ABX1446、抗KLH及維克妥單抗。 25
群組 MV4;11 細胞*
抗KLH 734.8
維克妥單抗 1.2
ABX1446 0.2
上述研究表明ABX1446抑制三種不同人類AML小鼠模型中之腫瘤生長。 7.4 實例 4 初代腫瘤細胞培養物中之 ILT3×CD3 雙特異性分子的表徵
在原生腫瘤微環境平台(Nativ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platform) (Vivia Biotech)中評估ILT3×CD3雙特異性分子之活性。在此平台上,用ABX1446之劑量滴定來培養來自診斷患有M5 AML之人類患者的全骨髓樣品。評估T細胞活化及腫瘤細胞耗乏。簡言之,在Vivia Biotech原生腫瘤微環境平台中評估來自患有M5 AML之三名患者的全骨髓。骨髓供體之人口統計資料如下: 26. 患者人口統計資料
供體ID FAB子類型 年齡 治療線 先前療法
13273 M5 31 復發性/難治性 艾達黴素、阿糖胞苷
15443 M5 44 新診斷 未知
15802 M5b 68 新診斷 未知
對於各樣品,冷凍保存之全骨髓經活解凍且藉由流式細胞測量術使用Quantibrite珠粒(BD Biosciences,340495)及PE結合之ILT3抗體(殖株ZM4.1,BD Biosciences,333007)定量基線處的ILT3受體密度。另外,使用流式細胞測量術對基線處之腫瘤細胞及T細胞的數目進行計數。計算各樣品之基線效應子:目標(E:T)比率。 27. ILT3 受體密度及基線 E : T 比率
供體ID ILT3受體密度(抗體結合能力) 基線效應子:目標 (E:T)比率
13273 23504 1:25
15443 7398 1:14
15802 5312 1:8
為評估ILT3×CD3雙特異性分子之活性,將骨髓樣品塗鋪於補充有胎牛血清(FBS)及專用生長因子混合物之無血清培養基中。將ABX1446以8點劑量滴定(最終濃度,0.3 - 3×10 - 6mg/mL)添加至培養基中。對照條件包括用PBS處理之骨髓及用0.3 mg/mL同型對照抗體處理之骨髓。在72及120小時採集細胞以藉由流式細胞測量術評估腫瘤細胞耗乏及T細胞活化。相對於各供體之基線值正規化結果。在一個代表性供體(出自評估之3個供體)中,ABX1446誘導初代M5 AML骨髓樣品中之劑量依賴性腫瘤細胞耗乏及T細胞活化,如 41 42中所示。
開始類似研究以評估ILT3×CD3雙特異性分子在ILT3 +多發性骨髓瘤樣品之初代培養物中的活性。首先分析新鮮多發性骨髓瘤骨髓樣品之ILT3表現,且在原生腫瘤微環境平台中評估具有足夠細胞數目及存活力之ILT3 +樣品(定義為其中≥60%之CD138 +骨髓瘤母細胞為ILT3 +的樣品)。ABX1446誘導CD138 +多發性骨髓瘤細胞之劑量依賴性耗乏及同時T細胞活化。代表性供體之結果示於 43 44中。 序列
SEQ ID NO 描述 序列
1 Hz45G10重鏈可變區CDR1 GFTFSDYGMH
2 Hz45G10重鏈可變區CDR2 YIFSGSSTIYYADTVKG
3 Hz45G10重鏈可變區CDR3 ADGRGAMDY
4 Hz45G10輕鏈可變區CDR1 RASQDISKFLN
5 Hz45G10輕鏈可變區CDR2 YTSRLHS
6 Hz45G10輕鏈可變區CDR3 QQGNTLPWT
7 Hz45G10重鏈可變區CDR1 GFTFSDY
8 Hz45G10重鏈可變區CDR2 FSGSST
9 Hz45G10重鏈可變區CDR2 YIFSGSSTIY
10 Hz45G10重鏈可變區CDR1 DYGMH
11 Hz45G10重鏈可變區CDR1 SDYGMH
12 Hz45G10重鏈可變區CDR2 WVAYIFSGSSTIY
13 Hz45G10重鏈可變區CDR3 ARADGRGAMD
14 Hz45G10輕鏈可變區 CDR1 SKFLNWY
15 Hz45G10輕鏈可變區 CDR2 LLIYYTSRLH
16 Hz45G10輕鏈可變區 CDR3 QQGNTLPW
17 Hz45G10重鏈可變區胺基酸序列(VH) EVQLV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DYGMHWVRQAPGKGLEWVAYIFSGSSTIYYADTVKGRFTISRDNAKNSLYLQMNSLRAEDTAVYYCARADGRGAMDYWGQGTLVTVSS
18 Hz45G10輕鏈可變區胺基酸序列(VL) DIQMTQSPSSLSASVGDRVTITCRASQDISKFLNWYQQKPGKAPKLLIYYTSRLHSGVPSRFSGSGSGTDFTFTISSLQPEDIATYFCQQGNTLPWTFGGGTKLEIK
19 Hz45G10重鏈胺基酸序列 EVQLV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DYGMHWVRQAPGKGLEWVAYIFSGSSTIYYADTVKGRFTISRDNAKNSLYLQMNSLRAEDTAVYYCARADGRGAMDYWGQGTL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PAPIEKTISKAKGQPREPQVYTLPPSREEM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K
20 Hz45G10輕鏈胺基酸序列 DIQMTQSPSSLSASVGDRVTITCRASQDISKFLNWYQQKPGKAPKLLIYYTSRLHSGVPSRFSGSGSGTDFTFTISSLQPEDIATYFCQQGNTLPWTFGGGTKLEIKRTVAAPSVFIFPPSDEQLKSGTASVVCLLNNFYPREAKVQWKVDNALQSGNSQESVTEQDSKDSTYSLSSTLTLSKADYEKHKVYACEVTHQGLSSPVTKSFNRGEC
21 3A3重鏈可變區CDR1 GFSLTSYGVH
22 3A3重鏈可變區CDR2 VIWPGGTINYNSALMS
23 3A3重鏈可變區CDR3 DKYDGGWFAY
24 3A3輕鏈可變區CDR1 KASQNVRTAVA
25 3A3輕鏈可變區CDR2 LASNRHT
26 3A3輕鏈可變區CDR3 LQHLNYPLT
27 3A3重鏈可變區CDR1 GFSLTSY
28 3A3重鏈可變區CDR2 WPGGT
29 3A3重鏈可變區CDR2 VIWPGGTIN
30 3A3重鏈可變區CDR1 SYGVH
31 3A3重鏈可變區CDR1 TSYGVH
32 3A3重鏈可變區CDR2 WLGVIWPGGTIN
33 3A3重鏈可變區CDR3 ASDKYDGGWFA
34 3A3輕鏈可變區CDR1 RTAVAWY
35 3A3輕鏈可變區CDR2 ALIYLASNRH
36 3A3輕鏈可變區CDR3 LQHLNYPL
37 3A3重鏈可變區胺基酸序列 QVQLKESGPGLVAPSQSLSITCTVSGFSLTSYGVHWVRQPPGKGLEWLGVIWPGGTINYNSALMSRLSISKDNSKSQVFLKLNSLQTDDTAMYYCASDKYDGGWFAYWGQGTLVTVSA
38 3A3輕鏈可變區胺基酸序列 DIVMTQSQKFMSTSVGDRVSITCKASQNVRTAVAWYQQKPGQSPEALIYLASNRHTGVPDRFTGSGSGTDFSLSISNVQSEDLADYFCLQHLNYPLTFGSGTKLEIK
39 5A7重鏈可變區CDR1 GFTFSSYGMS
40 5A7重鏈可變區CDR2 TISGGGSYTNYPDSVKG
41 5A7重鏈可變區CDR3 REWRMTLYAMDY
42 5A7輕鏈可變區CDR1 RASESVDSYGNSFMH
43 5A7輕鏈可變區CDR2 LTSNLES
44 5A7輕鏈可變區CDR3 QQNNEDPFT
45 5A7重鏈可變區CDR1 GFTFSSY
46 5A7重鏈可變區CDR2 SGGGSY
47 5A7重鏈可變區CDR2 TISGGGSYTN
48 5A7重鏈可變區CDR1 SYGMS
49 5A7重鏈可變區CDR1 SSYGMS
50 5A7重鏈可變區CDR2 WVATISGGGSYTN
51 5A7重鏈可變區CDR3 ARREWRMTLYAMD
52 5A7輕鏈可變區CDR1 DSYGNSFMHWY
53 5A7輕鏈可變區CDR2 LLIYLTSNLE
54 5A7輕鏈可變區CDR3 QQNNEDPF
55 5A7重鏈可變區胺基酸序列 EVKLVESGGGLVKPGGSLKLSCAASGFTFSSYGMSWVRQTPEKRLEWVATISGGGSYTNYPDSVKGRLTISRDNAKKNLYLEMSSLRSEDTALYYCARREWRMTLYAMDYWGQGTSVTVSS
56 5A7輕鏈可變區胺基酸序列 NIVLTQSPASLAVSLGQRATISCRASESVDSYGNSFMHWYQQKPGQAPKLLIYLTSNLESGVPARFSGSGSRTDFTLTIDPVEADDAATYYCQQNNEDPFTFGSGTKLEIK
57 12A12重鏈可變區CDR1 GYTFTDYNMD
58 12A12重鏈可變區CDR2 YIYPNNGGTGYNQKFNS
59 12A12重鏈可變區CDR3 SPYYDYVGSYAMDY
60 12A12輕鏈可變區CDR1 TASSSVSSSYLH
61 12A12輕鏈可變區CDR2 STSNLAS
62 12A12輕鏈可變區CDR3 HQYHRSPRT
63 12A12重鏈可變區CDR1 GYTFTDY
64 12A12重鏈可變區CDR2 YPNNGG
65 12A12重鏈可變區CDR2 YIYPNNGGTG
66 12A12重鏈可變區CDR1 DYNMD
67 12A12重鏈可變區CDR1 TDYNMD
68 12A12重鏈可變區CDR2 WIGYIYPNNGGTG
69 12A12重鏈可變區CDR3 ASSPYYDYVGSYAMD
70 12A12輕鏈可變區CDR1 SSSYLHWY
71 12A12輕鏈可變區CDR2 LWIYSTSNLA
72 12A12輕鏈可變區CDR3 HQYHRSPR
73 12A12重鏈可變區胺基酸序列 EVQLQQSGPELVKPGASVKISCKASGYTFTDYNMDWVKQSHGKSLEWIGYIYPNNGGTGYNQKFNSKATLTVDKSSSTAYMELHSLTSEDSAVYYCASSPYYDYVGSYAMDYWGQGTSVTVSS
74 12A12輕鏈可變區胺基酸序列 QIVLTQSPAIMSASLGERVTMTCTASSSVSSSYLHWYQQKPGSSPKLWIYSTSNLASGVPARFSGSGSGTSYSLTISSMEAEDAATYYCHQYHRSPRTFGGGTKLEIK
75 16C5重鏈可變區CDR1 GYTFTDYNMD
76 16C5重鏈可變區CDR2 YIYPSNGGTGYNQKFKS
77 16C5重鏈可變區CDR3 VPYYDYLYYYAMDY
78 16C5輕鏈可變區CDR1 RASSSVSFMH
79 16C5輕鏈可變區CDR2 ATSNLAS
80 16C5輕鏈可變區CDR3 QQWSTNPYMYT
81 16C5重鏈可變區CDR1 GYTFTDY
82 16C5重鏈可變區CDR2 YPSNGG
83 16C5重鏈可變區CDR2 YIYPSNGGTG
84 16C5重鏈可變區CDR1 DYNMD
85 16C5重鏈可變區CDR1 TDYNMD
86 16C5重鏈可變區CDR2 WIGYIYPSNGGTG
87 16C5重鏈可變區CDR3 ARVPYYDYLYYYAMD
88 16C5輕鏈可變區CDR1 SFMHWY
89 16C5輕鏈可變區CDR2 PWIYATSNLA
90 16C5輕鏈可變區CDR3 QQWSTNPYMY
91 16C5重鏈可變區胺基酸序列 EVQLQQSGPELVKPGASVKISCKASGYTFTDYNMDWVKQSHGKSLEWIGYIYPSNGGTGYNQKFKSKATLTVDKSSNTAYMELHSLTSEDSAVYYCARVPYYDYLYYYAMDYWGQGTSVTVSS
92 16C5輕鏈可變區胺基酸序列 QIVLSQSPAILSASPGEKVTMACRASSSVSFMHWYQQKPGSSPQPWIYATSNLASGVPARFSGSGSGTSYSLTISRVEAEDAATYYCQQWSTNPYMYTFGGGTKLEIK
93 48A6重鏈可變區CDR1 GFTFSSYGMS
94 48A6重鏈可變區CDR2 TISSGGTYTFYPDSVKG
95 48A6重鏈可變區CDR3 RGWLLHYYAMDY
96 48A6輕鏈可變區CDR1 RPSESVDSFGNSFMH
97 48A6輕鏈可變區CDR2 LSSKLES
98 48A6輕鏈可變區CDR3 QQHNEDPFT
99 48A6重鏈可變區CDR1 GFTFSSY
100 48A6重鏈可變區CDR2 SSGGTY
101 48A6重鏈可變區CDR2 TISSGGTYTF
102 48A6重鏈可變區CDR1 SYGMS
103 48A6重鏈可變區CDR1 SSYGMS
104 48A6重鏈可變區CDR2 WVATISSGGTYTF
105 48A6重鏈可變區CDR3 ARRGWLLHYYAMD
106 48A6輕鏈可變區CDR1 DSFGNSFMHWF
107 48A6輕鏈可變區CDR2 LLIYLSSKLE
108 48A6輕鏈可變區CDR3 QQHNEDPF
109 48A6重鏈可變區胺基酸序列 EVQLVESGGDLMKPGGSLKLSCAASGFTFSSYGMSWVRQTPDKRLEWVATISSGGTYTFYPDSVKGRFTISRDNAKNTLYLQMSSLKSEDTAMYYCARRGWLLHYYAMDYWGQGTSVTVSS
110 48A6輕鏈可變區胺基酸序列 NIVLTQSPASLAVSLGQRATISCRPSESVDSFGNSFMHWFQQKPGQPPKLLIYLSSKLESGVPARFSGSGSRTDFTLTIDPVEADDAATYYCQQHNEDPFTFGSGTKLEIK
111 53F10重鏈可變區CDR1 GFTFSDYGMH
112 53F10重鏈可變區CDR2 YISTGIITVYYADTVKG
113 53F10重鏈可變區CDR3 ADGRGAMDY
114 53F10輕鏈可變區CDR1 RASQDISNFLN
115 53F10輕鏈可變區CDR2 YTSRLHS
116 53F10輕鏈可變區CDR3 QQGNTLPWT
117 53F10重鏈可變區CDR1 GFTFSDY
118 53F10重鏈可變區CDR2 STGIIT
119 53F10重鏈可變區CDR2 YISTGIITVY
120 53F10重鏈可變區CDR1 DYGMH
121 53F10重鏈可變區CDR1 SDYGMH
122 53F10重鏈可變區CDR2 WVAYISTGIITVY
123 53F10重鏈可變區CDR3 ARADGRGAMD
124 53F10輕鏈可變區CDR1 SNFLNWY
125 53F10輕鏈可變區CDR2 LLIYYTSRLH
126 53F10輕鏈可變區CDR3 QQGNTLPW
127 53F10重鏈可變區胺基酸序列 EVQVVESGGGLVKPGGSLKLSCAASGFTFSDYGMHWVRQAPEKGLEWVAYISTGIITVYYADTVKGRFTMSRDNAKNTLFLQMTSLRSEDTAIYYCARADGRGAMDYWGQGTSVIVSS
128 53F10輕鏈可變區胺基酸序列 DIQMTQTTSSLSASLGDRVTISCRASQDISNFLNWYQQKPDGTVTLLIYYTSRLHSGVPSRFSGSGSGTDYSLTISNLEQEDFATYFCQQGNTLPWTFGGGTKLEIK
129 Hz5A7.v5重鏈可變區CDR1 GFTFSSYGMS
130 Hz5A7.v5重鏈可變區CDR2 TISGGGSYTNYPDSVKG
131 Hz5A7.v5重鏈可變區CDR3 REWRYTLYAMDY
132 Hz5A7.v5輕鏈可變區CDR1 RASESVESYGSSFMH
133 Hz5A7.v5輕鏈可變區CDR2 LTSNLES
134 Hz5A7.v5輕鏈可變區CDR3 QQNNEDPFT
135 Hz5A7.v5重鏈可變區CDR1 GFTFSSY
136 Hz5A7.v5重鏈可變區CDR2 SGGGSY
137 Hz5A7.v5重鏈可變區CDR2 TISGGGSYTN
138 Hz5A7.v5重鏈可變區CDR1 SYGMS
139 Hz5A7.v5重鏈可變區CDR1 SSYGMS
140 Hz5A7.v5重鏈可變區CDR2 WVATISGGGSYTN
141 Hz5A7.v5重鏈可變區CDR3 ARREWRYTLYAMD
142 Hz5A7.v5輕鏈可變區CDR1 ESYGSSFMHWY
143 Hz5A7.v5輕鏈可變區CDR2 LLIYLTSNLE
144 Hz5A7.v5輕鏈可變區CDR3 QQNNEDPF
145 Hz5A7.v5重鏈可變區胺基酸序列 EVQLV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SYGMSWVRQAPGKGLEWVATISGGGSYTNYPDSVKGRFTISRDNAKNSLYLQMNSLRAEDTAVYYCARREWRYTLYAMDYWGQGTTVTVSS
146 Hz5A7.v5輕鏈可變區胺基酸序列 DIQLTQSPSFLSASVGDRVTITCRASESVESYGSSFMHWYQQKPGKAPKLLIYLTSNLESGVPSRFSGSGSGTEFTLTISSLQPEDFATYYCQQNNEDPFTFGQGTKLEIK
147 CD3 scFv-Fc胺基酸序列 EVQLLESGGGLVQPGGSLKLSCAASGFTFNTYAMNWVRQAPGKCLEWVARIRSKYNNYATYYADSVKDRFTISRDDSKNTAYLQMNNLKTEDTAVYYCVRHGNFGNSYVSWFAYWGQGTLVTVSSGGGGSGGGGSGGGGSELVVTQEPSLTVSPGGTVTLTCRSSTGAVTTSNYANWVQQKPGQAPRGLIGGTNKRAPGTPARFSGSLLGGKAALTLSGVQPEDEAEYYCALWYSNLWVFGCGTKLTVLGGGGS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PAPIEKTISKAKGQPREPQVYTLPPSREEMTKNQVSLSCA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V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K
148 CD3 scFv-Fc核酸序列 GAGGTGCAGCTGTTGGAATCTGGCGGAGGATTGGTTCAGCCTGGCGGCTCTCTGAAGCTGTCTTGTGCCGCTTCTGGCTTCACCTTCAACACCTACGCCATGAACTGGGTCCGACAGGCCCCTGGCAAATGCCTGGAATGGGTCGCCCGGATCAGATCCAAGTACAACAATTACGCCACCTACTACGCCGACTCCGTGAAGGACCGGTTCACCATCTCTCGGGACGACTCCAAGAACACCGCCTACCTGCAGATGAACAACCTCAAGACCGAGGATACCGCCGTGTACTACTGTGTGCGGCACGGCAACTTCGGCAACTCCTATGTGTCTTGGTTTGCCTACTGGGGCCAGGGCACACTGGTCACAGTTTCTAGCGGCGGAGGTGGAAGCGGAGGCGGAGGTAGTGGTGGTGGCGGATCTGAACTGGTGGTCACCCAAGAGCCTAGCCTGACAGTTTCTCCTGGCGGCACCGTGACACTGACCTGTAGATCTTCTACCGGCGCTGTGACCACCTCCAACTACGCCAATTGGGTGCAGCAGAAGCCAGGCCAGGCTCCTAGAGGACTGATCGGCGGCACAAACAAGAGAGCCCCTGGAACTCCTGCCAGGTTCTCTGGATCTCTGCTCGGCGGAAAGGCTGCTCTGACACTGTCTGGTGTCCAGCCTGAGGACGAGGCCGAGTATTACTGTGCCCTGTGGTACTCCAACCTGTGGGTGTTCGGCTGTGGCACCAAGCTGACAGTTCTCGGAGGCGGCGGATCCGACAAGACCCATACTTGTCCTCCATGTCCTGCTCCAGAGGCTGCTGGTGGCCCTTCCGTGTTTCTGTTCCCTCCAAAGCCTAAGGACACCCTGATGATCTCTCGGACCCCTGAAGTGACCTGCGTGGTGGTCGATGTGTCTCACGAGGACCCAGAAGTGAAGTTCAATTGGTACGTGGACGGCGTGGAAGTGCATAACGCCAAGACCAAGCCTAGAGAGGAACAGTACAACTCCACCTACAGAGTGGTGTCCGTGCTGACCGTGCTGCACCAGGATTGGCTGAACGGCAAAGAGTACAAGTGCAAGGTGTCCAACAAGGCCCTGCCTGCTCCTATCGAAAAGACCATCTCCAAGGCCAAGGGCCAGCCTAGGGAACCCCAGGTTTACACCTTGCCTCCAAGCCGGGAAGAGATGACCAAGAACCAGGTGTCCCTGTCCTGTGCCGTGAAGGGCTTCTACCCTTCCGATATCGCCGTGGAATGGGAGAGCAATGGCCAGCCAGAGAACAACTACAAGACAACCCCTCCTGTGCTGGACTCCGACGGCTCATTCTTCCTGGTGTCTAAGCTGACTGTGGACAAGTCCAGATGGCAGCAGGGCAACGTGTTCTCCTGCTCCGTGATGCACGAGGCCCTGCACAATCACTACACACAGAAGTCCCTGAGCCTGTCTCCTGGCAAG
149 CD3 VH胺基酸序列 EVQLLESGGGLVQPGGSLKLSCAASGFTFNTYAMNWVRQAPGKCLEWVARIRSKYNNYATYYADSVKDRFTISRDDSKNTAYLQMNNLKTEDTAVYYCVRHGNFGNSYVSWFAYWGQGTLVTVSS
150 CD3 VL胺基酸序列 ELVVTQEPSLTVSPGGTVTLTCRSSTGAVTTSNYANWVQQKPGQAPRGLIGGTNKRAPGTPARFSGSLLGGKAALTLSGVQPEDEAEYYCALWYSNLWVFGCGTKLTVL
151 CD3 scFv胺基酸序列 EVQLLESGGGLVQPGGSLKLSCAASGFTFNTYAMNWVRQAPGKCLEWVARIRSKYNNYATYYADSVKDRFTISRDDSKNTAYLQMNNLKTEDTAVYYCVRHGNFGNSYVSWFAYWGQGTLVTVSSGGGGSGGGGSGGGGSELVVTQEPSLTVSPGGTVTLTCRSSTGAVTTSNYANWVQQKPGQAPRGLIGGTNKRAPGTPARFSGSLLGGKAALTLSGVQPEDEAEYYCALWYSNLWVFGCGTKLTVL
152 CD3重鏈可變區CDR1 GFTFNTYAMN
153 CD3重鏈可變區CDR2 RIRSKYNNYATYYADSVKD
154 CD3重鏈可變區CDR3 HGNFGNSYVSWFAY
155 CD3輕鏈可變區CDR1 RSSTGAVTTSNYAN
156 CD3輕鏈可變區CDR2 GTNKRAP
157 CD3輕鏈可變區CDR3 ALWYSNLWV
158 CD3 VH胺基酸序列 EVQLVESGGGLVQPGGSLKLSCAASGFEFNKYAMNWVRQAPGKGLEWVARIRSKYNNYETYYADSVKDRFTISRDDSKNTAYLQMNNLKTEDTAVYYCVRHGNFGNSLISYWAYWGQGTLVTVSS
159 CD3 VL胺基酸序列 QTVVTQEPSLTVSPGGTVTLTCGSSSGAVTSGNYPNWVQQKPGQAPRGLIGGTKFGAPGTPARFSGSLLGGKAALTLSGVQPEDEAEYYCVLWYSNRWVFGGGTKLTVL
160 CD3 scFv胺基酸序列 EVQLVESGGGLVQPGGSLKLSCAASGFEFNKYAMNWVRQAPGKGLEWVARIRSKYNNYETYYADSVKDRFTISRDDSKNTAYLQMNNLKTEDTAVYYCVRHGNFGNSLISYWAYWGQGTLVTVSSGGGGSGGGGSGGGGSQTVVTQEPSLTVSPGGTVTLTCGSSSGAVTSGNYPNWVQQKPGQAPRGLIGGTKFGAPGTPARFSGSLLGGKAALTLSGVQPEDEAEYYCVLWYSNRWVFGGGTKLTVL
161 CD3重鏈可變區CDR1 GFEFNKYAMN
162 CD3重鏈可變區CDR2 RIRSKYNNYETYYADSVKD
163 CD3重鏈可變區CDR3 HGNFGNSLISYWAY
164 CD3輕鏈可變區CDR1 GSSSGAVTSGNYPN
165 CD3輕鏈可變區CDR2 GTKFGAP
166 CD3輕鏈可變區CDR3 VLWYSNRWV
167 Hz45G10重鏈核苷酸序列 gaggtgcagctggttgaatctggcggaggactggttcagcctggcggatctctgagactgtcttgtgccgccagcggcttcaccttcagcgattatggcatgcactgggtccgacaggcccctggcaaaggacttgagtgggtcgcctacatcttcagcggcagcagcaccatctactacgccgacacagtgaagggcagattcaccatcagccgggacaacgccaagaacagcctgtacctgcagatgaactccctgagagccgaggacaccgccgtgtactattgtgccagagccgatggcagaggcgctatggattattggggccagggcaccctggtcaccgtttctagcgctagtaccaagggacccagcgtgttccctctggctcctagcagcaagtctacaagcggaggaacagccgctctgggctgcctggtcaaggattactttcccgagcctgtgaccgtgtcctggaatagcggagcactgacaagcggcgtgcacacctttccagctgtgctgcaaagcagcggcctgtactctctgagcagcgtggtcacagtgccaagctctagcctgggcacccagacctacatctgcaatgtgaaccacaagcctagcaacaccaaggtggacaagaaggtggaacccaagagctgcgacaagacccacacctgtcctccatgtcctgctccagaagctgctggcggcccttccgtgtttctgttccctccaaagcctaaggacaccctgatgatcagcagaacccctgaagtgacctgcgtggtggtggatgtgtctcacgaggaccccgaagtgaagttcaattggtacgtggacggcgtggaagtgcacaacgccaagaccaagcctagagaggaacagtacaacagcacctacagagtggtgtccgtgctgaccgtgctgcaccaggattggctgaacggcaaagagtacaagtgcaaggtgtccaacaaggccctgcctgctcctatcgagaaaaccatcagcaaggccaagggccagcctagggaaccccaggtttacacactgcctccaagccgggaagagatgaccaagaaccaggtgtccctgtggtgcctcgtgaagggcttctacccttccgatatcgccgtggaatgggagagcaatggccagcctgagaacaactacaagacaacccctcctgtgctggacagcgacggctcattcttcctgtacagcaagctgacagtggacaagtccagatggcagcagggcaacgtgttcagctgcagcgtgatgcacgaggccctgcacaaccactacacccagaagtccctgagcctgtctcctggcaaa
168 Hz45G10輕鏈核苷酸序列 gacatccagatgacccagtctccatcctctctgtccgcctctgtgggcgacagagtgaccatcacctgtagagccagccaggatatctccaagttcctgaactggtatcagcagaagcccggcaaggcccctaagctgctgatctactacacctctcggctgcactctggcgtgccctctagattttctggctccggctctggcaccgactttacctttacaatctccagcctgcagcctgaggatatcgctacctacttctgccagcaaggcaacaccctgccttggacatttggcggaggcaccaagctggaaatcaagcgtacggtggctgcaccatctgtcttcatcttcccgccatctgatgagcagttgaaatctggaactgcctctgttgtgtgcctgctgaataacttctatcccagagaggccaaagtacagtggaaggtggataacgccctccaatcgggtaactcccaggagagtgtcacagagcaggacagcaaggacagcacctacagcctcagcagcaccctgacgctgagcaaagcagactacgagaaacacaaagtctacgcctgcgaagtcacccatcagggcctgagctcgcccgtcacaaagagcttcaacaggggagagtgt
169 F13之抗ILT3結合區的重鏈 EVQLV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DYGMHWVRQAPGKGLEWVAYIFSGSSTIYYADTVKGRFTISRDNAKNSLYLQMNSLRAEDTAVYYCARADGRGAMDYWGQGTL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GGGGSEVQLVESGGGLVQPGGSLRLSCAASGFTFSDYGMHWVRQAPGKGLEWVAYIFSGSSTIYYADTVKGRFTISRDNAKNSLYLQMNSLRAEDTAVYYCARADGRGAMDYWGQGTLVTVSSASTKGPSVFPLAPSSKSTSGGTAALGCLVKDYFPEPVTVSWNSGALTSGVHTFPAVLQSSGLYSLSSVVTVPSSSLGTQTYICNVNHKPSNTKVDKKVEPKSCDKTHTCPPCPAPEAAGGPSVFLFPPKPKDTLMISRTPEVTCVVVDVSHEDPEVKFNWYVDGVEVHNAKTKPREEQYNSTYRVVSVLTVLHQDWLNGKEYKCKVSNKALPAPIEKTISKAKGQPREPQVYTLPPSREEMTKNQVSLWCLVKGFYPSDIAVEWESNGQPENNYKTTPPVLDSDGSFFLYSKLTVDKSRWQQGNVFSCSVMHEALHNHYTQKSLSLSPGK
1顯示本文所揭示之例示性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ABX1446)。左臂(抗體之第二結合區)表示本文所提供之抗CD3 scFv,且右臂(抗體之第一結合區)表示本文所提供之抗ILT3 Fab。
2顯示使用不同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hz45G10-2B2、16C5-2B2及12A12-2B2)之T細胞依賴性細胞毒性(TDCC)分析的結果。抗KLH用作陰性對照。
3顯示使用不同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hz45G10-1G4、16C5-1G4及12A12-1G4)之T細胞依賴性細胞毒性(TDCC)分析的結果。抗KLH用作陰性對照。
4顯示使用不同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hz45G10-2B2、3A3-2B2及12A12-2B2)之TNFα細胞介素產生分析的結果。抗KLH用作陰性對照。
5顯示在具有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之AML細胞中T細胞依賴性細胞毒性(TDCC)分析的結果。抗KLH用作陰性對照。
6顯示使用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之TNFα細胞介素產生分析的結果。抗KLH用作陰性對照。
7顯示本文所提供之例示性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的各種型式。
8顯示當經擴增之T細胞用作效應子時,MOLM13細胞中各種型式( 7)之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的T細胞依賴性細胞毒性(TDCC)活性。抗KLH表示陰性對照且維克妥單抗(Vibecotamab) (CD123×CD3雙特異性)表示陽性對照。
9顯示當將全血樣品添加至在指定濃度(對於各處理組,條形圖自左至右分別表示50 μg/ml、10 μg/ml、1 μg/ml及0.1 μg/ml)下經各種型式( 7)之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預塗佈的盤中時的TNFα細胞介素釋放。
10顯示當將全血樣品添加至在指定濃度(對於各處理組,條形圖自左至右分別表示100 μg/ml、10 μg/ml、1 μg/ml及0.1 μg/ml)下含有各種型式( 7)之可溶性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的培養基中時的TNFα細胞介素釋放。
11顯示當經擴增之T細胞用作效應子時,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ABX1446及ABX1520)誘導ILT3陽性(ILT3 +) AML細胞(MOLM13)之有效細胞凋亡。維克妥單抗(CD123×CD3雙特異性)用作陽性對照。抗KLH用作陰性對照。
12顯示當初始T細胞用作效應子時,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ABX1446及ABX1520)誘導ILT3陽性(ILT3 +) AML細胞(MOLM13)之有效細胞凋亡。維克妥單抗(CD123×CD3雙特異性)用作陽性對照。抗KLH用作陰性對照。
13顯示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ABX1446及ABX1520)誘導具有低ILT3表現之OCI-AML-2細胞的細胞凋亡。維克妥單抗(CD123×CD3雙特異性)用作陽性對照。抗KLH用作陰性對照。
14顯示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ABX1446及ABX1520)誘導具有低ILT3表現之NALM-1細胞的細胞凋亡。維克妥單抗(CD123×CD3雙特異性)用作陽性對照。抗KLH用作陰性對照。
15顯示當初始T細胞用作效應子時,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ABX1446及ABX1520)誘導具有較低ILT3表現之OCI-AML-2細胞的細胞凋亡。維克妥單抗(CD123×CD3雙特異性)用作陽性對照。抗KLH用作陰性對照。
16顯示當初始T細胞用作效應子時,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ABX1446及ABX1520)誘導具有低ILT3表現之NALM-1細胞的細胞凋亡。維克妥單抗(CD123×CD3雙特異性)用作陽性對照。抗KLH用作陰性對照。
17顯示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ABX1446及ABX1520)未能誘導ILT3基因剔除(knock-out) THP-1細胞之細胞凋亡。維克妥單抗(CD123×CD3雙特異性)用作陽性對照。抗KLH用作陰性對照。
18顯示PBMC中TNFα細胞介素產生的結果,該等PBMC與濃度遞增(對於各處理組,條形圖自左至右分別表示100 μg/ml、10 μg/ml、1 μg/ml及0.1 μg/ml)之盤塗佈之型式抗KLH(陰性對照)、維克妥單抗(CD123×CD3雙特異性)及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ABX1446及ABX1520)一起培育。包括可溶性葡萄球菌腸毒素B (SEB)作為陽性對照。
19顯示PBMC中TNFα細胞介素產生的結果,該等PBMC與本文所提供之濃度遞增(對於各處理組,條形圖自左至右分別表示10 μg/ml、1 μg/ml、0.1 μg/ml及0.01 μg/ml)的可溶性抗KLH (陰性對照)、葡萄球菌腸毒素B (SEB;陽性對照)、維克妥單抗(CD123×CD3雙特異性)及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ABX1446及ABX1520)一起培育。
20顯示全血中TNFα細胞介素分泌分析的結果,該全血與遞增濃度(對於各處理組,條形圖自左至右分別表示10 μg/ml、1 μg/ml、0.1 μg/ml及0.01 μg/ml)之盤塗佈的抗KLH (陰性對照)、維克妥單抗(CD123×CD3雙特異性)及呈兩種不同型式之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包括F0 (ABX1446)及F13 (ABX1520)) (參見 7)一起培育。包括可溶性葡萄球菌腸毒素B (SEB)作為陽性對照。
21顯示全血中TNFα細胞介素分泌分析的結果,該全血與遞增濃度(對於各處理組,條形圖自左至右分別表示10 μg/ml、1 μg/ml、0.1 μg/ml及0.01 μg/ml)的可溶性抗KLH (陰性對照)、葡萄球菌腸毒素B (SEB;陽性對照)、維克妥單抗(CD123×CD3雙特異性)及呈兩種不同型式之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包括F0 (ABX1446)及F14 (ABX1521)) (參見 7)一起培育。
22顯示當初始T細胞用作效應子時,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ABX1446)用ILT3陽性(ILT3 +) AML細胞(MOLM13)在TDCC分析中誘導低TNFα細胞介素分泌。抗KLH表示陰性對照(陰性對照)且維克妥單抗(CD123×CD3雙特異性)表示陽性對照。
23顯示當初始T細胞用作效應子時,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ABX1446)用ILT3陽性(ILT3 +) AML細胞(MOLM13)在TDCC分析中誘導低IL6細胞介素分泌。抗KLH表示陰性對照且維克妥單抗(CD123×CD3雙特異性)表示陽性對照。
24顯示使用抗KLH (陰性對照)、維克妥單抗(CD123×CD3雙特異性)及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ABX1446及伏妥珠單抗(Flotetuzumab) (CD123×CD3 DART)之T細胞依賴性細胞毒性(TDCC)分析的結果。
25顯示全血中TNFα細胞介素分泌分析的結果,該全血與遞增濃度(對於各處理組,條形圖自左至右分別表示10 μg/ml、1 μg/ml、0.1 μg/ml及0.01 μg/ml)的可溶性抗KLH (陰性對照)、葡萄球菌腸毒素B (SEB;陽性對照)、維克妥單抗(CD123×CD3雙特異性)、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ABX1446及伏妥珠單抗(CD123×CD3 DART)一起培育。
26顯示在遞增濃度(對於各處理組,條形圖自左至右分別表示0.1 μg/ml、1 μg/ml及10 μg/ml)之抗KLH (陰性對照)、維克妥單抗(CD123×CD3雙特異性)及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ABX1446處自M5 AML患者分離之PBMC中的CD3陽性(CD3 +) T細胞之擴增(呈總PBMC之百分比形式)。
27顯示自使用遞增濃度之(對於各處理組,條形圖自左至右分別表示0.1 μg/ml、1 μg/ml及10 μg/ml)之抗KLH (陰性對照)、維克妥單抗(CD123×CD3雙特異性)及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ABX1446的M5 AML患者分離之PBMC中的CD25陽性(CD25 +) T細胞之擴增(呈總T細胞之百分比形式)。
28顯示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ABX1446未能誘導針對CD34陽性(CD34 +)造血幹細胞(HSC)之T細胞依賴性細胞毒性(TDCC),而維克妥單抗(CD123×CD3雙特異性)誘導針對CD34+ HSC之TDCC。對於各處理組,條形圖自左至右分別表示0.0006 μg/ml、0.005 μg/ml、0.04 μg/ml、0.3 μg/ml及2.5 μg/ml。
29顯示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ABX1446未能誘導針對CD34陽性(CD34 +)造血幹細胞(HSC)之細胞凋亡,而維克妥單抗(CD123×CD3雙特異性)誘導針對CD34+ HSC之細胞凋亡。對於各處理組,條形圖自左至右分別表示0.001 μg/ml、0.01 μg/ml、0.1 μg/ml及1.0 μg/ml。
30顯示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ABX1446未能誘導針對非單核球性KU812嗜鹼性球之細胞凋亡。
31顯示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ABX1446未能誘導針對非單核球性LAMA84嗜鹼性球之細胞凋亡。
32顯示當經擴增之T細胞用作效應子時,MM1S細胞中各種型式( 7)之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的T細胞依賴性細胞毒性(TDCC)活性。抗KLH表示陰性對照且百利妥(Blincyto) (CD3×CD19 BiTe)表示陽性對照。
33顯示當經擴增之T細胞用作效應子時,H929細胞中各種型式( 7)之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的T細胞依賴性細胞毒性(TDCC)活性。抗KLH表示陰性對照且百利妥(CD3×CD19 BiTe)表示陽性對照。
34顯示當經擴增之T細胞用作效應子時,U226B1細胞中各種型式( 7)之ILT3×CD3雙特異性抗體的T細胞依賴性細胞毒性(TDCC)活性。抗KLH表示陰性對照且百利妥(CD3×CD19 BiTe)表示陽性對照。
35顯示小鼠AML模型中之處理方案及腫瘤負荷定量。在MOLM13或MV4;11細胞注射之前48小時照射小鼠。在第2天,將經擴增之T細胞注射至接受MOLM13細胞之小鼠中或將全部PBMC注射至接受MV4;11細胞之小鼠中。隨後在第7天、第14天、第21天及第28天注射ABX1446。隨後利用FACS及方程式(所獲取之細胞數目/所獲取之珠粒數目×1000)定量周邊血液中之腫瘤負荷。
36顯示ABX1446及ABX1520減少MOLM13小鼠AML模型中之循環腫瘤負荷。NTB表示不攜帶腫瘤小鼠,抗KLH表示陰性對照,hz45G10表示在Fc區中包含N297G取代之ILT3抗體,IO-202表示拮抗ILT3之單株抗體,ABX1559對應於缺乏ILT3 Fab結合區之抗體且因此表示僅抗CD3對照,且維克妥單抗(CD123×CD3雙特異性)表示陽性對照。
37顯示ABX1446減少MV4;11小鼠AML模型在第2週的循環腫瘤負荷。NTB表示不攜帶腫瘤小鼠,抗KLH表示陰性對照,且維克妥單抗(CD123×CD3雙特異性)表示陽性對照(自左至右在0.01 mpk、0.1 mpk及1 mpk之遞增濃度下)。
38顯示ABX1446減少在MV4;11小鼠AML模型在第3週的循環腫瘤負荷。NTB表示不攜帶腫瘤小鼠,抗KLH表示陰性對照,且維克妥單抗(CD123×CD3雙特異性)表示陽性對照(自左至右在0.01 mpk、0.1 mpk及1 mpk之遞增濃度下)。
39顯示小鼠AML模型中之處理方案及腫瘤負荷定量。在MV4;11細胞注射之前3個月將CD34+造血幹細胞(HSC)移植至小鼠中。在第7天、第14天、第21天及第28天,注射ABX1446。隨後利用FACS及方程式(所獲取之細胞數目/所獲取之珠粒數目×1000)定量腫瘤負荷。
40顯示ABX1446減少CD34 +人源化小鼠中之循環腫瘤負荷。當抗KLH (陰性對照)、維克妥單抗(CD123×CD3雙特異性;陽性對照)及ABX1446以1 mpk給藥時,每1 µL血液之循環MV4;11細胞的數目極大地減少。
41顯示ABX1446誘導初代M5 AML骨髓培養物中之劑量依賴性腫瘤細胞耗乏。
42顯示ABX1446誘導初代M5 AML骨髓培養物中之劑量依賴性T細胞活化。
43顯示ABX1446誘導初代MM骨髓培養物中之劑量依賴性腫瘤細胞耗乏。
44顯示ABX1446誘導初代MM骨髓培養物中之劑量依賴性T細胞活化。
TW202346337A_112111740_SEQL.xml

Claims (54)

  1. 一種結合劑,其包含結合至人類ILT3之第一結合區及結合至人類CD3之第二結合區,其中CD3結合區包含抗CD3 scFv。
  2. 如請求項1之結合劑,其中該第一結合區包含抗ILT3 Fab。
  3. 如請求項1或2之結合劑,其中該第一結合區對人類ILT3的結合親和力高於該第二結合區對人類CD3的結合親和力。
  4. 如請求項3之結合劑,該第一結合區對人類ILT3的結合親和力比該第二結合區對人類CD3的結合親和力高約10倍與約100倍之間。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結合劑,其進一步包含Fc區。
  6. 如請求項5之結合劑,其包含: (i)第一多肽,其包含該抗CD3 scFv、第一CH2域及第一CH3域; (ii)第二多肽,其包含該第一結合區之VH域、CH1域、第二CH2域及第二CH3域;及 (iii)第三多肽,其包含該第一結合區之VL域以及CL域, 其中該第一結合區之該VH域、該CH1域、該第一結合區之該VL域、及該CL域形成該抗ILT3 Fab,且該第一CH2域、該第二CH2域、該第一CH3域及該第二CH3域形成該Fc區。
  7. 如請求項6之結合劑,其中該第一多肽包含形成經工程改造之凹穴(cavity)的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且該第二多肽包含形成經工程改造之突起(protuberance)的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且其中該第一多肽經由將該突起定位至該凹穴中而與該第二多肽二聚化。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結合劑,其中該第二結合區包含:VH域,其包含SEQ ID NO:149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及VL域,其包含SEQ ID NO:150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
  9. 如請求項8之結合劑,其中在該第二結合區中, 該第二結合區之該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52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1、包含SEQ ID NO:153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2及包含SEQ ID NO:154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3;且該第二結合區之該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55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1、包含SEQ ID NO:156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2及包含SEQ ID NO:157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3。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結合劑,其中該第一結合區包含:VH域,其包含SEQ ID NO:17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及VL域,其包含SEQ ID NO:18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
  11. 如請求項10之結合劑,其中在該第一結合區中, (a)該第一結合區之該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1、包含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2及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3;且該第一結合區之該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1、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2及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3; (b)該第一結合區之該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7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1、包含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2及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3;且該第一結合區之該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1、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2及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3; (c)該第一結合區之該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1、包含SEQ ID NO:9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2及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3;且該第一結合區之該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1、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2及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3; (d)該第一結合區之該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1、包含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2及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3;且該第一結合區之該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1、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2及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3;或 (e)該第一結合區之該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1、包含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2及包含SEQ ID NO:13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3;且該第一結合區之該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4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1、包含SEQ ID NO:15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2及包含SEQ ID NO:16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3。
  12. 如請求項10或11之結合劑,其中 (i) 該第一結合區包含與SEQ ID NO:17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的該VH域,及與SEQ ID NO:1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的該VL域;且該第二結合區包含與SEQ ID NO:149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序列一致性的該VH域,及與SEQ ID NO:15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的該VL域;或 (ii)該第一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17之胺基酸序列的該VH域,及包含SEQ ID NO:18之胺基酸序列的該VL域;且該第二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149之胺基酸序列的該VH域,及包含SEQ ID NO:150之胺基酸序列的該VL域。
  13. 一種結合劑,其包含結合至人類ILT3之第一結合區及結合至人類CD3之第二結合區,其中該第二結合區包含:VH域,其包含SEQ ID NO:149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及VL域,其包含SEQ ID NO:150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
  14. 如請求項13之結合劑,其中該第二結合區之該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52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1、包含SEQ ID NO:153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2及包含SEQ ID NO:154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3;且該第二結合區之該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55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1;包含SEQ ID NO:156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2;及包含SEQ ID NO:157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3。
  15. 如請求項13或14之結合劑,其中該第一結合區包含:VH域,其包含SEQ ID NO:17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及VL域,其包含SEQ ID NO:18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
  16. 如請求項13至15中任一項之結合劑,其中在該第一結合區中, (a)該第一結合區之該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1、包含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2及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3;且該第一結合區之該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1、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2及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3; (b)該第一結合區之該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7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1、包含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2及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3;且該第一結合區之該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1、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2及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3; (c)該第一結合區之該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1、包含SEQ ID NO:9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2及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3;且該第一結合區之該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1、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2及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3; (d)該第一結合區之該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1、包含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2及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3;且該第一結合區之該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1、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2及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3;或 (e)該第一結合區之該VH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1、包含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2及包含SEQ ID NO:13之胺基酸序列的該HCDR3;且該第一結合區之該VL域包含:包含SEQ ID NO:14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1、包含SEQ ID NO:15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2及包含SEQ ID NO:16之胺基酸序列的該LCDR3。
  17. 如請求項15或16之結合劑,其中 (i)該第一結合區包含與SEQ ID NO:17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的該VH域,及與SEQ ID NO:18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的該VL域;且該第二結合區包含與SEQ ID NO:149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5%序列一致性的該VH域,及與SEQ ID NO:15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的該VL域;或 (ii)該第一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17之胺基酸序列的該VH域,及包含SEQ ID NO:18之胺基酸序列的該VL域;且該第二結合區包含:包含SEQ ID NO:149之胺基酸序列的該VH域,及包含SEQ ID NO:150之胺基酸序列的該VL域。
  18. 如請求項13至17中任一項之結合劑,其中該第一結合區包含抗ILT3 Fab。
  19. 如請求項13至18中任一項之結合劑,其中該第二結合區包含抗CD3 scFv。
  20. 如請求項13至19中任一項之結合劑,其中該結合劑進一步包含Fc區。
  21. 如請求項20之結合劑,其中該結合劑包含: (i)    第一多肽,其包含該抗CD3 scFv、第一CH2域及第一CH3域; (ii)   第二多肽,其包含該第一結合區之該VH域、CH1域、第二CH2域及第二CH3域;及 (iii)  第三多肽,其包含該第一結合區之該VL域以及CL域, 其中該第一結合區之該VH域、該CH1域、該第一結合區之該VL域、及該CL域形成該抗ILT3 Fab,且該第一CH2域、該第二CH2域、該第一CH3域及該第二CH3域形成該Fc區。
  22. 如請求項21之結合劑,其中該第一多肽包含形成經工程改造之凹穴的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且該第二多肽包含形成經工程改造之突起的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且其中該第一多肽經由將該突起定位至該凹穴中而與該第二多肽二聚化。
  23. 如請求項21或22之結合劑,其中 (i)該第一多肽包含SEQ ID NO:147之胺基酸序列,該第二多肽包含SEQ ID NO:19之胺基酸序列,且該第三多肽包含SEQ ID NO:20之胺基酸序列,或 (ii)該第一多肽包含與SEQ ID NO:147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該第二多肽包含與SEQ ID NO:19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第三多肽包含與SEQ ID NO:2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24. 如請求項13至17之結合劑,其中該第一結合區包含兩個相同抗ILT3 Fab,且該第二結合區包含抗CD3 scFv。
  25. 如請求項24之結合劑,其中該結合劑包含: (i)    第一多肽,其包含該抗CD3 scFv、第一CH2域及第一CH3域; (ii)   第二多肽,其包含第一VH域、第二VH域、第一CH1域、第二CH1域、第二CH2域及第二CH3域,其中該第一VH域及該第二VH域中之各者包含該第一結合區之該VH域; (iii)  第三多肽,其包含第一VL域及第一CL域,其中該第一VL域包含該第一結合區之該VL域;及 (iv)   第四多肽,其包含第二VL域及第二CL域,其中該第二VL域包含該第一結合區之該VL域, 其中該第二多肽之該第一VH域及該第一CH1域與該第三多肽之該第一VL域及該第一CL域形成第一Fab區,該第二多肽之該第二VH域及該第二CH1域與該第四多肽之該第二VL域及該第二CL域形成第二Fab區,且該第一CH2域、該第二CH2域、該第一CH3域及該第二CH3域形成該Fc區。
  26. 如請求項25之結合劑,其中該第一多肽包含形成經工程改造之凹穴的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且該第二多肽包含形成經工程改造之突起的一或多個胺基酸突變,且其中該第一多肽經由將該突起定位至該凹穴中而與該第二多肽二聚化。
  27. 如請求項25或26之結合劑,其中 (i)該第一多肽包含SEQ ID NO:147之胺基酸序列,該第二多肽包含SEQ ID NO:169之胺基酸序列,該第三多肽包含SEQ ID NO:20之胺基酸序列,且該第四多肽包含SEQ ID NO:20之胺基酸序列;或 (ii)該第一多肽包含與SEQ ID NO:147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該第二多肽包含與SEQ ID NO:169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該第三多肽包含與SEQ ID NO:2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且該第四多肽包含與SEQ ID NO:20之胺基酸序列具有至少90%序列一致性之胺基酸序列。
  28. 如請求項1至12及19至27中任一項之結合劑,其中該抗CD3 scFv包含SEQ ID NO:151之胺基酸序列。
  29. 如請求項1至28中任一項之結合劑,其中該結合劑為人源化抗體。
  30. 一種結合劑,其包含: (i)    第一多肽,其包含結合至人類CD3之scFv、第一CH2域及第一CH3域; (ii)   第二多肽,其包含結合至人類ILT3之VH域、CH1域、第二CH2域及第二CH3域;及 (iii)  第三多肽,其包含結合至人類ILT3之VL域,及CL域, 其中結合至人類CD3之該scFv包含:VH域,其包含SEQ ID NO:149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及VL域,其包含SEQ ID NO:150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且 其中結合至人類ILT3之該VH域包含SEQ ID NO:17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HCDR1、HCDR2及HCDR3,且結合至人類ILT3之該VL域包含SEQ ID NO:18中所闡述之胺基酸序列的LCDR1、LCDR2及LCDR3。
  31. 如請求項30之結合劑,其中: (a)    該scFv之該HCDR1包含SEQ ID NO:152之胺基酸序列,該scFv之該HCDR2包含SEQ ID NO:153之胺基酸序列,該scFv之該HCDR3包含SEQ ID NO:154之胺基酸序列,該scFv之該LCDR1包含SEQ ID NO:155之胺基酸序列,該scFv之該LCDR2包含SEQ ID NO:156之胺基酸序列,且該scFv之該LCDR3包含SEQ ID NO:157之胺基酸序列;及 (b)    在結合至人類ILT3之該VH域及該VL域中 (i)該HCDR1包含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該HCDR2包含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該HCDR3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該LCDR1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該LCDR2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且該LCDR3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 (ii)該HCDR1包含SEQ ID NO:7之胺基酸序列;該HCDR2包含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該HCDR3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該LCDR1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該LCDR2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且該LCDR3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 (iii)該HCDR1包含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該HCDR2包含SEQ ID NO:9之胺基酸序列;該HCDR3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該LCDR1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該LCDR2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且該LCDR3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 (iv)該HCDR1包含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該HCDR2包含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該HCDR3包含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該LCDR1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該LCDR2包含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且該LCDR3包含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或 (v)該HCDR1包含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該HCDR2包含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該HCDR3包含SEQ ID NO:13之胺基酸序列;該LCDR1包含SEQ ID NO:14之胺基酸序列;該LCDR2包含SEQ ID NO:15之胺基酸序列;且該LCDR3包含SEQ ID NO:16之胺基酸序列。
  32. 如請求項30或31之結合劑,其中結合至人類CD3之該scFv的該VH域包含SEQ ID NO:149之胺基酸序列,且結合至人類CD3之該scFv的該VL域包含SEQ ID NO:150之胺基酸序列;且結合至人類ILT3之該VH域包含SEQ ID NO:17之胺基酸序列,且結合至人類ILT3之該VL域包含SEQ ID NO:18之胺基酸序列。
  33. 如請求項30至32中任一項之結合劑,其中該scFv包含SEQ ID NO:151之胺基酸序列。
  34. 一種經分離之聚核苷酸,其編碼如請求項1至33中任一項之結合劑。
  35. 一種載體,其包含如請求項34之聚核苷酸。
  36. 一種經分離之細胞,其包含如請求項34之聚核苷酸或如請求項35之載體。
  37. 一種經分離之細胞,其產生如請求項1至33中任一項之結合劑。
  38. 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33中任一項之結合劑、如請求項34之經分離之聚核苷酸、如請求項35之載體或如請求項36或請求項37之經分離之細胞,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
  39. 一種將T細胞引導至表現ILT3之癌或腫瘤細胞的方法,其包含使該T細胞與有效量的如請求項1至33中任一項之結合劑或如請求項38之醫藥組合物接觸。
  40. 如請求項39之方法,其中該T細胞誘導殺傷表現ILT3之該癌或腫瘤細胞。
  41. 如請求項40之方法,其中該癌或腫瘤細胞為血液癌或腫瘤細胞。
  42. 如請求項41之方法,其中該血液癌或腫瘤細胞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急性骨髓白血病(AML)細胞、M4/M5 AML細胞、慢性骨髓單核球性白血病(CMML)細胞、B細胞急性淋巴母細胞白血病(B-ALL)細胞、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細胞、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細胞、套細胞淋巴瘤(MCL)細胞、多發性骨髓瘤(MM)細胞、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MDS)細胞、霍奇金淋巴瘤細胞(Hodgkin lymphoma cell)、淋巴漿細胞淋巴瘤(LPL)細胞、濾泡性淋巴瘤細胞、伯基特淋巴瘤細胞(Burkitt lymphoma cell)、母細胞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贅瘤(BPDCN)細胞、邊緣區淋巴瘤細胞或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淋巴瘤細胞。
  43. 如請求項39至42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T細胞不會誘導殺傷正常造血幹細胞(HSC)。
  44. 一種活化T細胞的方法,包含使該T細胞與有效量的如請求項1至33中任一項之結合劑或如請求項38之醫藥組合物接觸,其中該第二結合區結合至該T細胞。
  45. 如請求項44之方法,其中該T細胞為初始(naïve) T細胞。
  46. 如請求項44或請求項45之方法,其中該T細胞自PBMC之群多株擴增(polyclonally expand)。
  47. 一種殺傷或抑制表現ILT3之癌或腫瘤細胞增殖的方法,其包含使該癌或腫瘤細胞與如請求項1至33中任一項之結合劑或如請求項38之醫藥組合物接觸。
  48. 如請求項47之方法,其中該結合劑使T細胞活化。
  49. 如請求項48之方法,其中該經活化之T細胞誘導殺傷該癌或腫瘤細胞。
  50. 如請求項47至49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癌或腫瘤細胞包含血液癌或腫瘤細胞。
  51. 如請求項50之方法,其中該血液癌或腫瘤細胞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急性骨髓白血病(AML)細胞、M4/M5 AML細胞、慢性骨髓單核球性白血病(CMML)細胞、B細胞急性淋巴母細胞白血病(B-ALL)細胞、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細胞、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細胞、套細胞淋巴瘤(MCL)細胞、多發性骨髓瘤(MM)細胞、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MDS)細胞、霍奇金淋巴瘤細胞、淋巴漿細胞淋巴瘤(LPL)細胞、濾泡性淋巴瘤細胞、伯基特淋巴瘤細胞、母細胞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贅瘤(BPDCN)細胞、邊緣區淋巴瘤細胞或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淋巴瘤細胞。
  52. 一種治療個體中表現ILT3之癌症或腫瘤的方法,其包含向該個體投與有效量的如請求項1至33中任一項之結合劑或如請求項38之醫藥組合物。
  53. 如請求項52之方法,其中該癌症或腫瘤包含血液癌症或腫瘤。
  54. 如請求項53之方法,其中該血液癌症或腫瘤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急性骨髓白血病(AML)、M4/M5 AML、慢性骨髓單核球性白血病(CMML)、B細胞急性淋巴母細胞白血病(B-ALL)、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套細胞淋巴瘤(MCL)、多發性骨髓瘤(MM)、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MDS)、霍奇金淋巴瘤、淋巴漿細胞淋巴瘤(LPL)、濾泡性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母細胞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贅瘤(BPDCN)、邊緣區淋巴瘤或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淋巴瘤。
TW112111740A 2022-03-29 2023-03-28 Ilt3及cd3結合劑以及其使用方法 TW20234633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263325101P 2022-03-29 2022-03-29
US63/325,101 2022-03-29
US202263386634P 2022-12-08 2022-12-08
US63/386,634 2022-12-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46337A true TW202346337A (zh) 2023-12-01

Family

ID=862862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11740A TW202346337A (zh) 2022-03-29 2023-03-28 Ilt3及cd3結合劑以及其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50206820A1 (zh)
EP (1) EP4499683A1 (zh)
JP (1) JP2025510232A (zh)
KR (1) KR20240163722A (zh)
CN (1) CN119213023A (zh)
AU (1) AU2023245607A1 (zh)
CL (1) CL2024002859A1 (zh)
CO (1) CO2024012948A2 (zh)
IL (1) IL315526A (zh)
MX (1) MX2024011781A (zh)
PE (1) PE20250559A1 (zh)
TW (1) TW202346337A (zh)
WO (1) WO202319285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65013B2 (ja) * 2018-09-28 2022-11-02 株式会社Lixil 建具及び建具用のコントロールユニ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MXPA06014075A (es) 2004-06-03 2007-03-15 Novimmune Sa Anticuerpos anti-cd3 y metodos de uso de los mismos.
JP2008511337A (ja) 2004-09-02 2008-04-17 ジェネンテック・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ヘテロ多量体分子
ES2592271T3 (es) 2005-03-31 2016-11-29 Chugai Seiyaku Kabushiki Kaisha Métodos de producción de polipéptidos mediante la regulación de la asociación de los polipéptidos
DE102005028778A1 (de) 2005-06-22 2006-12-28 SUNJÜT Deutschland GmbH Mehrlagige Folie mit einer Barriere- und einer antistatischen Lage
WO2007110205A2 (en) 2006-03-24 2007-10-04 Merck Patent Gmbh Engineered heterodimeric protein domains
EP2035456A1 (en) 2006-06-22 2009-03-18 Novo Nordisk A/S Production of bispecific antibodies
SG10201808730VA (en) 2007-04-03 2018-11-29 Amgen Res Munich Gmbh Cross-species-specific binding domain
EP2069401A4 (en) 2007-07-31 2011-02-23 Medimmune Llc MULTISPECIENT EPITOP BINDING PROTEINS AND THEIR USE
US20090162359A1 (en) 2007-12-21 2009-06-25 Christian Klein Bivalent, bispecific antibodies
US8227577B2 (en) 2007-12-21 2012-07-24 Hoffman-La Roche Inc. Bivalent, bispecific antibodies
US8242247B2 (en) 2007-12-21 2012-08-14 Hoffmann-La Roche Inc. Bivalent, bispecific antibodies
US9266967B2 (en) 2007-12-21 2016-02-23 Hoffmann-La Roche, Inc. Bivalent, bispecific antibodies
AU2010245011B2 (en) 2009-04-27 2015-09-03 Oncomed Pharmaceuticals, Inc. Method for making heteromultimeric molecules
NZ701825A (en) 2010-04-20 2016-06-24 Genmab As Heterodimeric antibody fc-containing proteins and methods for production thereof
JP6167040B2 (ja) 2010-11-05 2017-07-19 ザイムワークス,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Fcドメイン中に突然変異を有する、安定したヘテロ二量体抗体の設計
US9696312B2 (en) 2011-09-02 2017-07-04 The Trustees Of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expressing ILT3 or ILT3 ligand
WO2013063702A1 (en) 2011-11-04 2013-05-10 Zymeworks Inc. Stable heterodimeric antibody design with mutations in the fc domain
JOP20200236A1 (ar) 2012-09-21 2017-06-16 Regeneron Pharma الأجسام المضادة لمضاد cd3 وجزيئات ربط الأنتيجين ثنائية التحديد التي تربط cd3 وcd20 واستخداماتها
PE20210648A1 (es) 2013-12-17 2021-03-26 Genentech Inc Anticuerpos anti-cd3 y metodos de uso
CN114230668B (zh) 2015-01-23 2025-07-11 赛诺菲 抗cd3抗体、抗cd123抗体和与cd3和/或cd123特异性结合的双特异性抗体
EP3310811B1 (en) 2015-06-16 2021-06-16 Genentech, Inc. Anti-cd3 antibodies and methods of use
US20180355038A1 (en) 2015-09-23 2018-12-13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 Optimized Anti-CD3 Bispecific Antibodies and Uses Thereof
US10544221B2 (en) 2016-05-20 2020-01-28 Harpoon Therapeutics, Inc. Single chain variable fragment CD3 binding proteins
EP3538141A4 (en) 2016-11-10 2020-07-15 Merck Sharp & Dohme Corp. LIGAND ILT3
MX2019006954A (es) 2016-12-20 2019-08-01 Hoffmann La Roche Terapia de combinacion de anticuerpos biespecificos anti-cd20/anti-cd3 y agonistas de 4-1bb (cd137).
EP3580239A4 (en) 2017-02-09 2021-07-28 Bluefin Biomedicine, Inc. ANTIBODY ANTI-ILT3 AND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CA3076099A1 (en) 2017-09-22 2019-03-28 Kite Pharma, Inc. Linkers for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
AU2018367524B2 (en) 2017-11-17 2022-09-15 Merck Sharp & Dohme Llc Antibodies specific for immunoglobulin-like transcript 3 (ILT3) and uses thereof
TWI851600B (zh) 2018-09-13 2024-08-11 美國德州系統大學評議委員會 新穎lilrb4抗體及其用途
KR20210108940A (ko) * 2018-09-17 2021-09-03 이칸 스쿨 오브 메디슨 엣 마운트 시나이 항-lilrb2 항체 및 이의 이용 방법
MX2021004868A (es) * 2018-10-30 2021-09-08 Macrogenics Inc Diacuerpos cd123 x cd3 biespecificos para el tratamiento de neoplasias hematologicas.
JP2022522775A (ja) 2019-03-01 2022-04-20 ボード オブ リージェンツ,ザ ユニバーシティ オブ テキサス システム Lilrb4結合抗体およびその使用方法
MX2022007288A (es) 2019-12-19 2022-07-12 Ngm Biopharmaceuticals Inc Agentes de union a ilt3 y metodos de uso de los mismos.
CA3175140A1 (en) 2020-03-12 2021-09-16 Immune-Onc Therapeutics, Inc. Novel anti-lilrb4 antibodies and derivative product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X2024011781A (es) 2025-01-09
CN119213023A (zh) 2024-12-27
WO2023192850A1 (en) 2023-10-05
CL2024002859A1 (es) 2025-04-04
JP2025510232A (ja) 2025-04-14
CO2024012948A2 (es) 2025-04-16
US20250206820A1 (en) 2025-06-26
KR20240163722A (ko) 2024-11-19
PE20250559A1 (es) 2025-02-24
EP4499683A1 (en) 2025-02-05
IL315526A (en) 2024-11-01
AU2023245607A1 (en) 2024-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24991B2 (en) PD-1 targeted heterodimeric fusion proteins containing IL-15/IL-15Ra Fc-fusion proteins and PD-1 antigen binding domains and uses thereof
AU2015357053B2 (en) Domain-exchanged antibody
JP7021127B2 (ja) ソマトスタチン受容体2に結合するヘテロ二量体抗体
US20250074996A1 (en) ANTI-GPRC5DxBCMAxCD3 TRISPECIFIC ANTIBODY AND USE THEREOF
JP2021524249A (ja) 抗cd3抗体及びその使用
US20240294593A1 (en) Pd-1 targeted il-15/il-15ralpha fc fusion proteins with improved properties
KR20140033050A (ko) 단일특이적 및 이중특이적 항-igf-1r 및 항 erbb3 항체
KR20230156079A (ko) Cd3과 cldn6에 결합하는 이종이량체 항체
TW202231292A (zh) 用於調節分化簇iv及/或viii的經生物工程改造之t細胞介導之免疫力、材料、及其他方法
JP2024501403A (ja) ガンマ-デルタt細胞受容体に結合する抗体
JP2025508827A (ja) 抗cd28×抗psma抗体
JP2024507937A (ja) Cd123及びガンマデルタt細胞受容体に結合する抗体
WO2023051727A1 (zh) 结合cd3的抗体及其用途
WO2022242679A1 (en) Anti-cd137 antibodies and methods of use
US20250206820A1 (en) Ilt3 and cd3 binding agents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US20250163182A1 (en) Enpp3 and cd3 binding agents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WO2022242682A1 (en) Anti-gpc3 and anti-cd137 multispecific antibodies and methods of use
WO2025120583A2 (en) CD33 ANTIBODIES, CD33/Vδ2 MULTISPECIFIC ANTIBODIES AND USES THEREOF
TW202521579A (zh) 經穩定化之cd3抗原結合劑及其使用方法
WO2025027511A1 (en) Molecules that bind to mutant calreticulin and uses thereof
TW202412838A (zh) 包含結合γ-δ T細胞受體之抗體之組合物
KR20250110345A (ko) 항-cd137 항체 및 사용 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