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202345904A - 具有改良之藥物動力學及藥物釋放特性之配體藥物結合物 - Google Patents

具有改良之藥物動力學及藥物釋放特性之配體藥物結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45904A
TW202345904A TW112114152A TW112114152A TW202345904A TW 202345904 A TW202345904 A TW 202345904A TW 112114152 A TW112114152 A TW 112114152A TW 112114152 A TW112114152 A TW 112114152A TW 202345904 A TW202345904 A TW 20234590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erived
group
lys
phe
formula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141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里歐 馬克斯
瑪蒂爾德 露西爾 科萊特 潘廷
Original Assignee
瑞士商德彪製藥研究暨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瑞士商德彪製藥研究暨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瑞士商德彪製藥研究暨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459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45904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5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 A61K47/51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 A61K47/68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 A61K47/6889Conjugates wherein the antibody being the modifying agent and wherein the linker, binder or spacer confers particular properties to the conjugates, e.g. peptidic enzyme-labile linkers or acid-labile linkers, providing for an acid-labile immuno conjugate wherein the drug may be released from its antibody conjugated part in an acidic, e.g. tumoural or environm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5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 A61K47/51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 A61K47/68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 A61K47/6801Drug-antibody or immunoglobulin conjugates defined by the pharmacologically or therapeutically active agent
    • A61K47/6803Drugs conjugated to an antibody or immunoglobulin, e.g. cisplatin-antibody conjugates
    • A61K47/6811Drugs conjugated to an antibody or immunoglobulin, e.g. cisplatin-antibody conjugates the drug being a protein or peptide, e.g. transferrin or bleomycin
    • A61K47/6817Toxi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5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 A61K47/51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 A61K47/68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 A61K47/6801Drug-antibody or immunoglobulin conjugates defined by the pharmacologically or therapeutically active agent
    • A61K47/6803Drugs conjugated to an antibody or immunoglobulin, e.g. cisplatin-antibody conjugates
    • A61K47/6811Drugs conjugated to an antibody or immunoglobulin, e.g. cisplatin-antibody conjugates the drug being a protein or peptide, e.g. transferrin or bleomycin
    • A61K47/6817Toxins
    • A61K47/6819Plant toxi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5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 A61K47/51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 A61K47/68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 A61K47/683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or an immunoglobulin bearing at least one antigen-binding site
    • A61K47/6851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or an immunoglobulin bearing at least one antigen-binding site the antibody targeting a determinant of a tumour cell
    • A61K47/685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or an immunoglobulin bearing at least one antigen-binding site the antibody targeting a determinant of a tumour cell the tumour determinant being from breast cancer cel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5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 A61K47/51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 A61K47/68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 A61K47/6835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or an immunoglobulin bearing at least one antigen-binding site
    • A61K47/6851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or an immunoglobulin bearing at least one antigen-binding site the antibody targeting a determinant of a tumour cell
    • A61K47/6867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e.g. polymer-drug conjugates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 being a modifying ag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an immunoglobulin or a fragment thereof, e.g. an Fc-fragment the modifying agent being an antibody or an immunoglobulin bearing at least one antigen-binding site the antibody targeting a determinant of a tumour cell the tumour determinant being from a cell of a blood canc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5/00Peptides containing up to four amino acids in a fully defined sequence; Derivatives thereof
    • C07K5/02Peptides containing up to four amino acids in a fully defined sequence; Derivatives thereof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abnormal peptide link
    • C07K5/0215Peptides containing up to four amino acids in a fully defined sequence; Derivatives thereof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abnormal peptide link containing natural amino acids, forming a peptide bond via their side chain functional group, e.g. epsilon-Lys, gamma-Glu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KPEPTIDES
    • C07K5/00Peptides containing up to four amino acids in a fully defined sequence; Derivatives thereof
    • C07K5/04Peptides containing up to four amino acids in a fully defined sequence; Derivatives thereof containing only normal peptide links
    • C07K5/08Tripeptides
    • C07K5/0815Tripeptides with the first amino acid being basic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Immu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Toxicology (AREA)
  • Oncolog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Botan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matology (AREA)
  • Peptides Or Proteins (AREA)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Antibodies Or Antigens For Use As Internal Diagnostic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用於治療疾病之配體-藥物-結合物。具體言之,本發明係關於包含連接子系統之配體-藥物-結合物,該連接子系統使得藥物至目標細胞的遞送得以改良,同時保持抗體的有利藥物動力學特性。本發明亦關於如下配體-藥物-結合物,其實現高藥物-抗體-比率且展現極佳藥物動力學特性,因此產生顯著改善之功效。在某些態樣中,本發明亦關於用於細胞內遞送細胞毒性藥物至腫瘤或癌症細胞的配體-藥物-結合物。

Description

具有改良之藥物動力學及藥物釋放特性之配體-藥物-結合物
本發明係關於用於治療疾病之配體-藥物-結合物(LDC)。具體言之,本發明係關於包含連接子系統之配體-藥物-結合物,該連接子系統使得藥物至目標細胞的遞送得以改良,同時保持抗體的有利藥物動力學特性。本發明亦關於如下配體-藥物-結合物,其實現高藥物-抗體-比率(drug-antibody-ratio,DAR)且展現極佳藥物動力學特性,因此產生顯著改善之功效。在某些態樣中,本發明亦關於用於細胞內遞送細胞毒性藥物至腫瘤或癌症細胞的配體-藥物-結合物。
最近,人們對於使用諸如抗體-藥物-結合物(ADC)之酶觸發之藥物釋放系統將細胞毒素劑靶向遞送至腫瘤細胞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抗體-藥物-結合物一般由三種組分組成:靶向腫瘤細胞上高度表現之抗原的抗體、細胞毒性劑(有時稱為「毒素」或「有效負載」)及在內化至癌細胞中之後可自抗體釋放細胞毒性劑的連接子系統。理想地,抗體-藥物-結合物應保持抗體之有利藥物動力學及功能特性,保持在全身循環(血液)中完整及無毒,且在目標部位處變得有活性,釋放足夠量的藥物以殺死目標細胞。因此,抗體-藥物-結合物之研發中的最大挑戰之一體現在設計用於使抗體與藥物結合的連接子系統,該系統在全身循環中係無毒且穩定的,但其仍能夠在目標細胞內高速且足量釋放藥物同時保持抗體之有利藥物動力學特性。
已研發出許多用於細胞毒性藥物之特異性細胞內釋放的連接子系統。存在兩個主要連接子之家族:可裂解的及不可裂解的。可裂解連接子通常利用目標細胞之固有特性,諸如蛋白酶敏感性以自結合物選擇性地釋放藥物,例如細胞毒性劑。不可裂解連接子通常依賴於抗體在結合物內化至目標細胞中之後的完全降解。使用不可裂解連接子之抗體-藥物-結合物的實例係人源化抗HER2 (抗ErbB2)抗體-美登素(maytansine)結合物曲妥珠單抗-恩他新(trastuzumab-emtansine) (T-DM1或Kadcyla ®;LoRusso等人 Clin . Cancer Res .2011, 17, 6437-6447),其包含經由不可裂解的環己烷-1-甲酸順丁烯二醯亞胺基甲酯(MCC)連接子結合於微管蛋白聚合抑制劑美登素(DM1)之單株抗體曲妥珠單抗。
儘管不可裂解之抗體-藥物-結合物,諸如T-DM1 (Kadcyla ®)被視為在全身循環中有利於其穩定,然而其可能不會展現期望的功效。特別地,藥物可能不以足以實現所需藥理效應的量釋放,此係因為例如抗體部分降解緩慢,及/或可能以不太有效的經修飾形式,例如作為「連接子-藥物」構築體釋放。舉例而言,T-DM1之抗體組分的溶酶體降解釋放離胺酸-MCC-DM1部分,該部分有效結合於微管蛋白但僅具有有限的誘導細胞毒性旁觀者效應的能力(Ogitani等人 Cancer Sci .2016, 107, 1039-1046)。歸因於對T-DM1之固有抗性及後天抗性的治療失敗亦仍為主要臨床挑戰(Hunter等人 Br . J . Cancer2020, 122(5), 603-612)。
肽連接子亦被提出,因為其結合了在全身循環中具良好穩定性與藉由例如蛋白酶之特定酶能進行快速的細胞內藥物釋放。特別地,已描述作為用於由組織蛋白酶B (Cat B)進行細胞內裂解之受質的包含纈胺酸-瓜胺酸(Val-Cit)二肽之肽連接子(Lu等人 Int . J . Mol . Sci .2016, 17, 561-582;Jain等人 Pharm . Res .2015, 32(11), 3526-3540;Dubowchik等人 Bioconj . Chem .2002, 13, 855-859)。Cat B為牽涉到多種生理過程之溶酶體半胱胺酸蛋白酶,其與其他半胱胺酸蛋白酶之不同之處在於其具有內肽酶活性以及外肽酶(羧二肽酶(carboxydipeptidase))活性,意謂其可將二肽單元自蛋白及肽之C端移除(Turk等人 Biochim . Biophys . Acta2012, 1824(1), 68-88)。
通常,結合物之酶促裂解在目標部位釋放抗體及連接子-藥物結合物。連接子又必須使藥物自連接子-藥物結合物快速釋放。因此,已提出在連接子與藥物之間設「自分解型(self-immolative)」間隔子用於在酶促裂解之後增強藥物釋放速率。自分解型間隔子通常藉由基於去除或環化之機制來釋放藥物。
包含自分解型間隔子之連接子系統的實例係例如在本妥昔單抗-維多汀(bremtuximab-vedotin)結合物Adcetris ®中所用的對胺基苯甲氧羰基(para-amino benzyloxycarbonyl,PABC)連接子(Younes等人N. Engl . J . Med .2010, 363, 1812-1821;Jain等人 Pharm . Res .2015, 32(11), 3526-3540)。抗體-藥物-結合物中所用之PABC連接子系統利用蛋白酶敏感性Val-Cit-PABC二肽連接子,其可由組織蛋白酶B識別及裂解。順丁烯二醯亞胺基己醯基(maleimidocaproyl,MC)部分通常用於將連接子單元連接至抗體且充當藥物與抗體之間的間隔子以避免在由組織蛋白酶B識別之受質中發生立體衝突(steric conflict)。在瓜胺酸-PABC醯胺鍵之酶促裂解之後,所得PABC取代之藥物,例如單甲基奧瑞他汀E (monomethyl auristatin E,MMAE)自發地進行1,6-去除,釋放游離藥物(例如MMAE)作為產物。然而,PABC連接子系統之功效歸因於緩慢的細胞內藥物釋放及Val-Cit-PABC部分在全身循環中裂解之傾向而可能受限(Dorywalska等人 Mol . Cancer Ther .2016, 15(5), 958-970)。
此外,活體內研究表明,基於Val-Cit-PABC之結合物的藥物動力學特性,諸如分佈及肝清除率視連接至抗體部分之藥物分子的數目而定(Strop等人 Chem . & Biol .2013, 20, 161-167)。因此,抗體-藥物-結合物之重要參數係藥物-抗體-比率(DAR) (或載藥量(藥物負載)),其係指連接至一個抗體部分之藥物分子的平均數目。DAR不僅影響功效,而且影響結合物之藥物動力學特性及毒性。由於結合物分子聚集及/或過早裂解的傾向增加,高DAR已與降低之藥物動力學特性及/或較高的毒性相關。
為解決此等問題,已提出採用含有帶負電磺酸酯基團、聚乙二醇基團或焦磷酸二酯基團之親水性連接子系統以便減少結合物聚集。同樣,WO 2015/057699 A2揭示基於諸如MMAE之藥物與包含可裂解Val-Cit-PABC部分及親水性未繫栓(untethered)聚乙二醇基團之連接子系統的組合的抗體-藥物-結合物。WO 2015/057699 A2中所揭示之結合物據稱即使在高DAR下(例如8)在活體內模型中亦展現良好的藥物動力學特性。然而,例如如WO 2015/057699 A2中所揭示之連接子系統的功效可能由於非特異性酶促裂解及/或過早裂解、緩慢的細胞內藥物釋放及亦可能增加的溶酶體捕獲而受到限制。
因此需要包含連接子系統之新穎化合物,該連接子系統在全身循環中穩定,且其可快速釋放藥物且以足以殺死目標細胞之量將藥物遞送至目標細胞,同時允許保持有利的藥物動力學特性。
因此,本發明之一個目標為提供包含連接子系統之化合物,該連接子系統在全身循環中穩定且允許快速釋放藥物且以無痕跡方式將其遞送至目標細胞,同時允許保持有利的藥物動力學特性。本發明之另一目標為提供包含此類化合物之醫藥組合物。本發明亦關於配體-藥物-結合物,其特徵在於高DAR且展現出極佳藥物動力學特性,因此產生顯著改善之功效。
本發明之又另一目標為提供包含連接子系統之化合物,該連接子系統可釋放多個藥物分子,同時允許保持有利的藥物動力學特性,其中個別藥物分子可相同或不同。
本發明之另一目標為提供可用於治療或預防癌症、自體免疫疾病或發炎疾病及/或傳染病之方法中的化合物或組合物。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用於配體-藥物-結合物中的新穎的親水性可裂解連接子系統。該連接子系統之特徵較佳在於存在C端肽單元,其攜帶經由特定間隔基團共價連接至其N端之藥物及其側鏈上之增溶基團。C端肽單元充當用於組織蛋白酶B,且較佳用於組織蛋白酶B之外肽酶(亦即羧二肽酶)活性的高度特異性受質,使得細胞內裂解及藥物釋放得以改善。連接子系統在全身循環中穩定且使得能夠實現高DAR,同時保持極佳的藥物動力學特性,因此產生顯著改善之功效。
因此,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由以下通式(I)表示之化合物: 其中, D表示衍生自藥物之部分,該藥物係選自含羧基藥物、含巰基藥物、含胺基藥物及含羥基藥物;若存在超過一個(D),則各(D)獨立地選自含羧基藥物、含巰基藥物、含胺基藥物及含羥基藥物,部分(D)較佳彼此相同; X表示包含一至七個獨立地選自C、N、O及S之主鏈原子的二價基團;X經由選自C、S、N及O之原子共價連接至(D),該原子衍生自(D)中所包含之羧基、巰基、胺基或羥基官能基; Y為包含一或多個選自C、N、O、P及S之原子的二價基團; L表示能夠由組織蛋白酶B裂解之連接子; T表示(2+n)價分支基團; S表示衍生自包含一或多個,例如兩個、三個或四個增溶基團之化合物的部分; V表示衍生自能夠與目標細胞相互作用之載體基團的部分; n為1至4之整數;及 m為1至12之整數。
本發明亦關於如上文所描述之化合物或其組合物,其用於治療或預防癌症、自體免疫疾病或發炎疾病及/或傳染病之方法中。
本發明尤其包括以下實施例(「條項」): 1.     一種由通式(I)表示之化合物: 其中, D表示衍生自藥物之部分,該藥物係選自含羧基藥物,諸如奧瑞他汀F (auristatin F,AF);含巰基藥物,諸如美登素(DM1)或拉夫坦辛(ravtansine) (DM4);含胺基藥物,諸如單甲基奧瑞他汀F (MMAF)或依沙替康(exatecan);及含羥基藥物,諸如Maaa-1181a,較佳選自含巰基藥物、含胺基藥物及含羥基藥物;若存在超過一個(D),則各(D)獨立地選自含羧基藥物、含巰基藥物、含胺基藥物及含羥基藥物,部分(D)較佳彼此相同; X表示包含一至七個、較佳二至六個、更佳二至五個獨立地選自C、N、O及S之主鏈原子的二價基團;X經由選自C、S、N及O的原子共價連接至(D),該原子衍生自(D)中所包含之羧基、巰基、胺基或羥基官能基; Y為包含一或多個選自C、N、O、P及S之原子的二價基團,較佳衍生自選自順丁烯二醯亞胺、三唑、腙、含羰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之化合物的二價基團,更佳衍生自順丁烯二醯亞胺及其衍生物,諸如開環(opened)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的二價基團,且最佳衍生自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的基團; L表示能夠由組織蛋白酶B裂解之連接子; T表示(2+n)價分支基團; S表示衍生自包含一或多個,例如兩個、三個或四個增溶基團之化合物的部分; V表示衍生自能夠與目標細胞相互作用之載體基團的部分; n為1至4之整數,較佳1或2,更佳1;及 m為1至12、較佳2至10、更佳4至8之整數。 2.     如條項1之化合物,其中(L)由通式(II)或(II')表示: 其中, Axx表示衍生自三官能胺基酸之部分,其限制條件為式(II)中之Axx不為衍生自呈(D)組態之胺基酸的部分; Ayy表示衍生自選自以下之胺基酸的部分:Phe、Ala、Trp、Tyr、苯基甘胺酸(Phg)、Met、Val、His、Lys、Arg、瓜胺酸(Cit)、2-胺基-丁酸(Abu)、鳥胺酸(Orn)、Ser、Thr、Leu及Ile;或式(II)中之Ayy表示衍生自選自以下之胺基酸的部分:高酪胺酸(高Tyr)、高苯丙胺酸(高Phe)、β-苯丙胺酸(β-Phe)及β-高苯丙胺酸(β-高Phe)、Tyr(OR 1)及高Tyr(OR 1),其中R 1為-(CH 2CH 2O) n1-R 2,其中R 2為氫原子或甲基且n1為2至24之整數;其限制條件為式(II')中之Ayy不為衍生自呈(D)組態之胺基酸的部分; Dxx表示單一共價鍵或衍生自具有疏水性側鏈之胺基酸的部分,較佳單一共價鍵或衍生自選自Phe、Val、Tyr、高Phe及Ala之胺基酸的部分,更佳單一共價鍵或衍生自Phe或Val之部分; Dyy表示單一共價鍵、衍生自Phe之部分或衍生自具有鹼性側鏈之胺基酸的部分,較佳衍生自選自Arg、Lys、Cit、Orn、2,3-二胺基-丙酸(Dap)、2,4-二胺基-丁酸(Dab)之胺基酸的部分,更佳衍生自Arg或Cit之部分;其限制條件為若Dxx為衍生自具有疏水性側鏈之胺基酸的部分,則Dyy為衍生自Phe之部分或衍生自具有鹼性側鏈之胺基酸的部分,且若Dxx為單一共價鍵,則Dyy為單一共價鍵、衍生自Phe之部分或衍生自具有鹼性側鏈之胺基酸的部分; Z表示共價鍵結至選自-OH及-N(H)(R)之Ayy或Axx之C端的基團,其中R表示氫原子、烷基或環烷基,較佳-OH; *指示與(T)之共價連接;及 **指示與(X)之共價連接。 3.     如條項2之化合物,其中Axx及Ayy中之至少一者如下定義: Axx表示衍生自選自Glu、2-胺基-庚二酸(Apa)、2-胺基己二酸(Aaa)、Dap、Dab、Lys、Orn、Ser、Ama及高離胺酸(高Lys)之胺基酸的部分,較佳衍生自選自Dap、Dab、Lys、Orn及高Lys之胺基酸的部分,更佳衍生自Orn或Lys的部分,最佳衍生自Lys的部分; 式(II)中之Ayy表示衍生自選自Phe、高Phe、Ala、Trp、Phg、Leu、Val、Tyr、高Tyr、Tyr(OR 1)及高Tyr(OR 1)之胺基酸的部分,其中R 1為-(CH 2CH 2O) n1-R 2,其中R 2為氫原子或甲基且n1為2至24之整數;較佳衍生自Phe、高Phe、Tyr、高Tyr、Tyr(OR 1)及高Tyr(OR 1)之部分;更佳衍生自Phe或Tyr之部分;最佳衍生自Tyr之部分; 式(II')中之Ayy表示衍生自選自Phe、高Phe、Ala、Trp、Phg、Leu、Val、Tyr及Ser之胺基酸的部分,較佳衍生自Phe、高Phe及Ser之部分,更佳衍生自Phe或Ser之部分,最佳衍生自Phe之部分。 4.     如條項1至3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X)表示二價含碳基或含硫羰基基團,較佳由下式(IIIa)至(IIIf)中之一者表示的基團: ***-(CH 2) n2-(C=A)-**'        (IIIa) ***-(C=A)-(CH 2) n3- **'        (IIIb) ***-(CH 2) n2-(C=A)-(CH 2) n3- **'      (IIIc) ***-(CH 2) n2-(C=A)-(C(CH 3) 2)-(CH 2) n3- **'      (IIId) ***-(CH 2) n2-(C(CH 3) 2)-(C=A)-(CH 2) n3- **'      (IIIe) ***-(C=A)-(NH) n4-(CH 2) n3-(NH) n5-(C=A)-**'  (IIIf) 其中 n2、n3各自獨立地選自0至5,較佳0、1或2,更佳0或1; n4、n5各自選自0或1; 各A獨立地選自O及S,較佳O; ***表示與(D)之共價連接;及 **'表示與(L)之共價連接。 5.     如條項1至3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X)由下式(IVa)至(IVj')中之一者表示: 其中, ***表示與(D)之共價連接; **'表示與(L)之共價連接; 其限制條件為若(X)由式(IVg)、(IVh)、(IVi)、(IVj)、(IVk)、(IV l)、(IVm)、(IVn)、(IVp)、(IVr)、(IVt)、(IVv)、(IVw)、(IVx)、(IVy)或(IVz)表示,則式(I)中之(D)表示含胺基藥物;若(X)由式(IVj)、(IVq)、(IVs)或(IVu)表示,則式(I)中之(D)表示含胺基藥物或含羥基藥物;且若(X)由式(IVa')、(IVb')、(IVc')、(IVd')、(IVe')、(IVf')、(IVg')、(IVh')、(IVi')或(IVj')表示,則式(I)中之(D)表示含羧基藥物。 6.     如條項5之化合物,其中(X)由式(IVb')、(IVc)、(IVm)、(IVn)、(IVo)、(IVp)、(IVs)或(IVt)表示,較佳由式(IVc)或(IVm)表示。 7.     如條項1至6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包含於(S)中之各增溶基團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    包含一或多個離子或可電離基團,諸如銨、鈲、硫酸根或磺酸根基團之部分,較佳衍生自Arg、(D)-Arg、Dap、(D)-Dap、Dab、(D)-Dab、Orn、(D)-Orn、Lys、D-Lys或肉鹼之部分; -    醣部分,其選自單醣、雙醣及直鏈或分支鏈寡醣,尤其具有3至10個由醣苷鍵連接之單醣單元的直鏈或分支鏈寡醣,其中單醣、雙醣及寡醣中之各單醣單元獨立地選自葡萄糖、果糖、甘露糖、核糖及半乳糖;及 -    聚環氧烷基團,較佳C 2 - 3聚環氧烷基團,更佳獨立地包含6至200個、較佳10至150個、更佳12至80個重複單元之C 2 - 3聚環氧烷基團。 8.     如條項1至7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S)為衍生自包含一或多個聚環氧乙烷基團之化合物的部分,其中較佳地,各聚環氧乙烷基團獨立地包含6至200個、更佳10至150個、最佳12至80個重複單元; (S)較佳為由式(V)表示之部分: ****-X 1-(CH 2CH 2O) n3-X 2(V) 其中, n3為6至200、較佳10至150、更佳12至80之整數; ****指示與(T)之共價連接; X 1係選自單一共價鍵、-(C=O)-及-N(R)-,其中R表示氫原子、烷基或環烷基; X 2表示具有1至6個碳原子之烷基;含羰基基團,諸如乙醯基或式-(CH 2) n4-CO 2H之基團;含硫羰基基團,式-(CH 2) n4OR之基團、式-(CH 2) n4-SO 3H之基團;或含胺基基團,諸如式-(CH 2) n4-(C=A)-N(R) 2或-(CH 2) n4-N(R) 2之基團,其中A為O或S,各R獨立地選自氫原子、烷基及環烷基,且n4為1至6之整數; X 2較佳為-CH 3、-CH 2CH 2OH或由下式(VI)表示之基團: -(CH 2) n5-(C=A)N(R)-(CH 2) n6-(C=A)N(H)(R)    (VI) 其中, 各A獨立地選自O及S,較佳O; 各R獨立地選自氫原子、烷基及環烷基;及 n5及n6各自獨立地為1至6之整數,較佳1或2; X 2最佳為-CH 3;及 若存在超過一個(S),則各(S)較佳為上文式(V)之部分。 9.     如條項1至8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T)由下式(VII)表示: 其中, 各AA獨立地表示衍生自諸如二胺基-羧酸、胺基二羧酸、疊氮基胺基酸或含炔烴胺基酸之三官能胺基酸,較佳衍生自選自N-ε-炔丙氧基羰基-L-離胺酸(Lys(Poc))、Asp、Glu、Orn、Lys、Dab及Dap之胺基酸,更佳衍生自Lys(Poc)、Glu、Orn或Lys,最佳衍生自Lys的部分; α指示與(Y)之共價連接; 若n = 1,則分別地,源自三官能胺基酸之側鏈共價連接至(L)或(S),C端共價連接至另一部分(S)或(L); 若n = 2、3或4:則 *'指示與(L)之共價連接; ****'指示與(S)之共價連接;及 n如條項1中所定義。 10.   如條項1至8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T)由式(VIII)或(IX)表示: 其中, 各AA 1及AA 2獨立地為衍生自諸如二胺基-羧酸、胺基二羧酸、疊氮基胺基酸或含炔烴胺基酸之三官能胺基酸的部分,較佳衍生自選自Lys(Poc)、Asp、Glu、Orn、Lys、Dab及Dap之胺基酸的部分,更佳衍生自Lys(Poc)、Glu、Orn或Lys的部分,最佳衍生自Lys的部分; α指示與(Y)之共價連接; 在式(IX)中,分別地,源自三官能胺基酸之側鏈共價連接至(L)或(S),C端共價連接至另一部分(S)或(L); 在式(VIII)中,*'指示與(L)之共價連接,且****'指示與(S)之共價連接。 11.   如條項1至10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D)為衍生自選自以下之藥物的部分: (i)    抗贅生劑,諸如 o   DNA烷化劑,諸如倍癌黴素(duocarmycin), o   拓樸異構酶抑制劑,諸如小紅莓(doxorubicin), o   RNA聚合酶II抑制劑,諸如α-瓢菌素, o   DNA裂解劑,諸如卡奇黴素(calicheamicin), o   抗有絲分裂劑或微管破裂劑,諸如紫杉烷、奧瑞他汀或類美登素(maytansinoid), o   抗代謝物,諸如吉西他濱(gemcitabine)之衍生物, o   驅動蛋白紡錘體蛋白抑制劑,諸如非蘭尼塞(Filanesib), o   激酶抑制劑,諸如伊巴替布(ipatasertib)或吉非替尼(gefitinib), o   菸鹼醯胺磷酸核糖轉移酶抑制劑, o   基質金屬肽酶9抑制劑, o   磷酸酶抑制劑,諸如微囊藻毒素(mycrocystin)-LR, (ii)   免疫調節劑,諸如氟替卡松(fluticasone) (iii)  抗傳染病藥劑,諸如利福黴素(rafamycin)、克林達黴素(clindamycin)或瑞他莫林(reptamulin),及 (iv)  前述任一者之放射同位素、代謝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或前藥; 其限制條件為選自(i)至(iv)之該藥物為含羧基藥物、含巰基藥物、含胺基藥物或含羥基藥物;及 若存在超過一個(D),則各(D)獨立地選自前述部分(i)至(iv),部分(D)較佳彼此相同。 12.   如條項1至11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D)為衍生自選自以下之藥物的部分:瓢菌素、倍癌黴素、奧瑞他汀、奧瑞他汀F (AF)、單甲基奧瑞他汀F (MMAF)、美登素、美登素(DM1)、拉夫坦辛(DM4)、特吡萊辛(tubulysin)、卡奇黴素、喜樹鹼、SN-38、依沙替康、Maaa-1181a、紫杉醇、柔紅黴素(daunomycin)、長春花鹼(vinblastine)、小紅莓、甲胺喋呤、吡咯并苯并二氮呯(PBD)及其二聚體、吲哚啉并苯并二氮呯(indilinobenzodiazepine,IBD)及其二聚體,或其放射同位素及/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較佳衍生自選自奧瑞他汀、MMAF、依沙替康、美登素、DM1及DM4之藥物的部分;更佳衍生自DM1或DM4的部分。 13.   如條項1至12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由通式(X)或(X')表示: 其中, 式(X)中及式(X')中之Axx表示衍生自選自Glu、Apa、Aaa、Dap、Dab、Lys、Orn、Ser、Ama及高Lys之胺基酸的部分,較佳衍生自選自Dap、Dab、Lys、Orn及高Lys之胺基酸的部分,更佳衍生自Lys的部分; 式(X)中之Ayy表示衍生自選自Phe、高Phe、Ala、Trp、Phg、Leu、Val、Tyr、高Tyr、Tyr(OR 1)及高Tyr(OR 1)之胺基酸的部分,其中R 1為-(CH 2CH 2O) n1-R 2 其中R 2為氫原子或甲基且n1為2至24之整數;較佳衍生自Phe、高Phe、Tyr、高Tyr、Tyr(OR 1)或高Tyr(OR 1)的部分;更佳衍生自Tyr的部分; 式(X')中之Ayy表示衍生自選自Phe、高Phe、Ala、Trp、Phg、Leu、Val、Tyr及Ser之胺基酸的部分,較佳衍生自Phe、高Phe或Ser的部分,更佳衍生自Phe或Ser的部分; D、Dxx、Dyy、X、Y、T、S、V、Z、m及n具有如條項1、2、4、5、6、7、8、9、10、11及12中任一項中指定之相同含義;且其中較佳D、Dxx、Dyy、X、Y、T、S及Z中之至少一者,例如兩者、三者、四者、五者、六者、七者或八者如下定義: (a)    D為衍生自選自奧瑞他汀、MMAF、依沙替康、美登素、DM1及DM4之藥物的部分,較佳衍生自DM1或DM4的部分; (b)   Dxx為衍生自選自Phe、Val、Tyr、高Phe及Ala之胺基酸的部分,較佳衍生自Phe或Val的部分; (c)    Dyy為共價鍵或衍生自選自Arg、Lys、Cit、Orn、Dap及Dab之胺基酸的部分,較佳共價鍵或衍生自Arg或Cit的部分; (d)   X為式(III)之基團,其中n2為1或2,或由式(IVa)至(IVz)中之任一者表示的基團,較佳由式(IVc)、(IVm)、(IVn)、(IVo)、(IVp)、(IVs)或(IVt)中之任一者表示的基團,更佳由式(IVc)或(IVm)表示的基團; (e)    Y為衍生自選自順丁烯二醯亞胺、三唑、腙、含羰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之化合物,較佳衍生自順丁烯二醯亞胺及其衍生物,諸如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且更佳衍生自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的基團; (f)    T為式(VII)、(VIII)或(IX)之基團; (g)   S為式(V)之部分;及 (h)   Z為-OH。 14.   如條項13之化合物,其中在式(X)中,各Dyy-Dxx-Axx-Ayy獨立地選自以下:Arg-Lys-Phe,其中Dyy為共價鍵;Arg-Lys-高Phe,其中Dyy為共價鍵;Arg-Lys-Tyr,其中Dyy為共價鍵;Cit-Lys-Phe,其中Dyy為共價鍵;Cit-Lys-Tyr,其中Dyy為共價鍵;Arg-Lys-高Tyr,其中Dyy為共價鍵;Cit-Lys-高Tyr,其中Dyy為共價鍵;Phe-Cit-Lys-Phe;Phe-Cit-Lys-Tyr;Phe-Arg-Lys-Tyr;Phe-Cit-Lys-高Tyr;Phe-Lys-Lys-Phe;高Phe-Arg-Lys-Phe;高Phe-Cit-Lys-Tyr;及 在式(X')中,各Dyy-Dxx-Ayy-Axx獨立地選自以下:Arg-Phe-Lys,其中Dyy為共價鍵;Arg-Ser-Lys,其中Dyy為共價鍵;Cit-Phe-Lys,其中Dyy為共價鍵;Cit-Ser-Lys,其中Dyy為共價鍵;Cit-高Phe-Lys,其中Dyy為共價鍵;Phe-Cit-Phe-Lys;高Phe-Cit-Phe-Lys;及Phe-Arg-Phe-Lys。 15.   如條項1至14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由下式中之一者表示: 其中D、X、Y、T、S、V、Z、m及n具有如條項1、2、4、5、6、7、8、9、10、11或12中指定之相同含義;且其中較佳D、X、Y、T、S及Z中之至少一者,例如兩者、三者、四者、五者或六者如下定義: (a)    D為衍生自選自奧瑞他汀、AF、MMAF、依沙替康、美登素、DM1及DM4之藥物的部分,較佳衍生自DM1或DM4的部分; (d)   X為式(III)之基團,其中n2為1或2,或由式(IVa)至(IVz)中之任一者表示的基團,較佳由式(IVc)、(IVm)、(IVn)、(IVo)、(IVp)、(IVs)或(IVt)中之任一者表示的基團,更佳由式(IVc)或(IVm)表示的基團; (e)    Y為衍生自選自順丁烯二醯亞胺、三唑、腙、含羰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之化合物;較佳衍生自順丁烯二醯亞胺及其衍生物,諸如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且更佳衍生自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的基團; (f)    T為式(VII)、(VIII)或(IX)之基團; (g)   S為式(V)之部分;及 (h)   Z為-OH。 16.   如條項1至15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由下式中之一者表示: 其中m為1至12、較佳2至10、更佳4至8之整數; 其中環氧乙烷重複單元之數目(17)可經12至30個、較佳14至25個、更佳15至19個環氧乙烷基團置換;及/或其中與(V)之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可經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置換。 17.   如條項1至16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V)表示衍生自能夠與目標細胞相互作用之載體基團的部分,其中該目標細胞係選自腫瘤細胞、病毒感染細胞、微生物感染細胞、寄生蟲感染細胞、參與自體免疫疾病之細胞、活化細胞、骨髓細胞、淋巴細胞、黑色素細胞及包括細菌、病毒、分枝桿菌、真菌之傳染媒介物; 較佳該目標細胞係選自淋巴瘤細胞、骨髓瘤細胞、骨髓細胞、淋巴細胞、腎癌細胞、乳癌細胞、前列腺癌細胞、卵巢癌細胞、大腸直腸癌細胞、胃癌細胞、鱗狀癌細胞、小細胞肺癌細胞、睪丸癌細胞、皮膚癌細胞、胰臟癌細胞、肝癌細胞及以不受調控且加快之速度生長及分裂以導致癌症的任何細胞。 18.   如條項1至17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V)表示衍生自選自抗體、抗體片段、蛋白、肽及非肽分子之載體基團的部分; 較佳衍生自以下的部分:抗體或抗體片段,諸如單鏈抗體、單株抗體、單鏈單株抗體、單株抗體片段、嵌合抗體、嵌合抗體片段、域抗體或其片段、細胞介素、激素、生長因子、群落刺激因子、神經傳遞素或營養輸送分子。 19.   如條項1至18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V)表示衍生自以下的部分: ●      單株抗體,較佳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抗體:阿達木單抗(adalimumab)、阿杜卡努單抗(aducanumab)、阿侖單抗(alemtuzumab)、阿妥莫單抗噴替酸鹽(altumomab pentetate)、埃萬妥單抗(amivantamab)、阿特珠單抗(atezolizumab)、安土單抗(anetumab)、阿維魯單抗(avelumab)、巴匹組單抗(bapineuzumab)、巴利昔單抗(basiliximab)、貝妥莫單抗(bectumomab)、貝蘭妥單抗莫福汀(belantamab mafadotin)、貝邁奇單抗(bermekimab)、貝索單抗(besilesomab)、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貝茨羅特斯單抗(bezlotoxumab)、本妥昔單抗(brentuximab)、本妥昔單抗維多汀、布羅達單抗(brodalumab)、卡妥索單抗(catumaxomab)、測米匹單抗(cemiplimab)、西妥昔單抗(cetuximab)、辛帕奈單抗(cinpanemab)、克伐珠單抗(clivatuzumab)、克瑞組單抗(crenezumab)、特拉歇坦(tetraxetan)、達利珠單抗(daclizumab)、達雷木單抗(daratumumab)、地舒單抗(denosumab)、迪奴圖單抗(dinutuximab)、多斯利單抗(dostarlimab)、德瓦魯單抗(durvalumab)、依決洛單抗(edrecolomab)、埃羅妥珠單抗(elotuzumab)、依瑪魯單抗(emapalumab)、恩弗妥單抗(enfortumab)、恩弗妥單抗維多汀、艾可瑞妥單抗(epcoritamab)、依帕珠單抗(epratuzumab)、依帕珠單抗-SN-38、埃達珠單抗(etaracizumab)、吉妥珠單抗(gemtuzumab)、吉妥珠單抗奧佐米星(ozogamycin)、genmab、格菲妥單抗(glofitamab)、吉妥昔單抗(girentuximab)、高蘇拉內單抗(gosuranemab)、替伊莫單抗(ibritumomab)、英比利珠單抗(inebilizumab)、英利昔單抗(infliximab)、伊珠單抗(inotuzumab)、英妥珠單抗奧佐米星(inotuzumab ozogamycin)、伊匹單抗(ipilimumab)、艾沙妥昔單抗(isatuximab)依奇珠單抗(ixekizumab)、J591 PSMA-抗體、拉貝珠單抗(labetuzumab)、侖卡奈單抗(lecanemab)、朗妥昔單抗特司林(loncastuximab tesirin)、莫格利珠單抗(mogamulizumab)、莫遜圖單抗(mosunetuzumab)、耐昔妥珠單抗(necitumumab)、尼妥珠單抗(nimotuzumab)、那他珠單抗(natalizumab)、那妥昔單抗(naratuximab)、那昔妥單抗(naxitamab)、納武利尤單抗(nivolumab)、奧瑞組單抗(ocrelizumab)、奧法木單抗(ofatumumab)、奧拉單抗(olaratumab)、奧戈伏單抗(oregovomab)、帕尼單抗(panitumumab)、帕博利珠單抗(pembrolizumab)、帕妥珠單抗(pertuzumab)、泊洛妥珠單抗(polatuzumab)、泊洛妥珠單抗維多汀、普拉西單抗(prasinezumab)、雷妥莫單抗(racotumomab)、雷莫蘆單抗(ramucirumab)、利妥昔單抗(rituximab)、戈沙妥珠單抗(sacituzumab)、戈沙妥珠單抗戈維替康(sacituzumab govitecan)、西瑞奈單抗(semorinemab)、司妥昔單抗(siltuximab)、索拉珠單抗(solanezumab)、他卡妥珠單抗(tacatuzumab)、達法思單抗(tafasitamab)、替妥木單抗(teprotumumab)、替拉奈單抗(tilavonemab)、托珠單抗(tocilizumab)、托西莫單抗(tositumomab)、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曲妥珠單抗德魯替康(trastuzumab deruxtecan)、曲妥珠單抗恩他新(trastuzumab emtansine)、TS23、烏司奴單抗(ustekinumab)、維多珠單抗(vedolizumab)、伏妥莫單抗(votumumab)、澤格特奈單抗(zagotenemab)、紮魯木單抗(zalutumumab)、紮木單抗(zanolimumab)、其片段及衍生物;更佳選自阿特珠單抗、德瓦魯單抗、帕博利珠單抗、利妥昔單抗或曲妥珠單抗;或 ●      併入至Fc融合蛋白中之抗體片段,Fc融合蛋白較佳選自貝拉西普(belatacept)、阿柏西普(aflibercept)、塞維-阿柏西普(ziv-aflibercept)、度拉糖肽(dulaglutide)、利納西普(rilonacept)、羅米司亭(romiplostim)、阿巴西普(abatacept)及阿法西普(alefacept)。 20.   如條項1至19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鹽,其中(V)表示衍生自抗HER2、抗CD37、抗PDL1或抗EGFR抗體,較佳衍生自選自曲妥珠單抗、帕博利珠單抗、那妥昔單抗、阿特珠單抗德瓦魯單抗、阿維魯單抗、帕尼單抗及西妥昔單抗之抗體,更佳衍生自那妥昔單抗、曲妥珠單抗及西妥昔單抗,最佳衍生自那妥昔單抗及曲妥珠單抗的部分。 21.   如條項20之化合物,其中(D)為衍生自抗贅生劑的部分,且較佳衍生自選自以下之藥物的部分:瓢菌素、倍癌黴素、奧瑞他汀、奧瑞他汀F (AF)、單甲基奧瑞他汀F (MMAF)、美登素、美登素(DM1)、拉夫坦辛(DM4)、特吡萊辛、卡奇黴素、喜樹鹼、SN-38、依沙替康、Maaa-1181a、紫杉醇、柔紅黴素、長春花鹼、小紅莓、甲胺喋呤、吡咯并苯并二氮呯(PBD)及其二聚體、吲哚啉并苯并二氮呯(IBD)及其二聚體,或其放射同位素及/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22.   如條項21之化合物,其中(D)表示衍生自選自奧瑞他汀、MMAF、依沙替康、美登素、DM1及DM4之藥物的部分;更佳衍生自DM1或DM4的部分。 23.   如條項22之化合物,其中(D)表示衍生自DM1的部分且其中該化合物由下式中之一者表示: 其中m為1至12、較佳2至10、更佳4至8之整數; 其中環氧乙烷重複單元之數目(17)可經12至30個、較佳14至25個、更佳15至19個環氧乙烷基團置換;及/或其中與(V)之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可經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置換。 24.   如條項23之化合物,其由下式表示: 其中m為1至12、較佳2至10、更佳4至8之整數; 其中環氧乙烷重複單元之數目(17)可經12至30個、較佳14至25個、更佳15至19個環氧乙烷基團置換;及/或其中與(V)之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可經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置換。 25.   一種組合物,其包含治療有效量的如條項1至24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一或多種選自載劑、稀釋劑及其他賦形劑之組分。 26.   如條項1至25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組合物,其用於治療或預防癌症、自體免疫疾病及/或傳染病之方法中。 27.   如條項26之供使用的化合物或組合物,其中該方法為治療血液及骨髓之癌症且較佳急性骨髓白血病(AML)之方法。 28.   如條項26或27之供使用的化合物或組合物,其中該化合物如條項20、21、22、23及24中任一項所定義,較佳如條項23或24所定義,且最佳如條項24所定義。 29.   如條項26至28中任一項之供使用的化合物或組合物,其中在治療或預防癌症、自體免疫疾病及/或傳染病之方法中,化合物或組合物與一或多種其他治療劑或療法,諸如化學治療劑、放射療法、免疫療法劑、自體免疫病症藥劑、抗傳染媒介物或其他式(I)化合物同時、在其之前或在其之後投與。 30.   一種由通式(XI)表示之化合物: 其中, D、X、L、T、S及n具有與條項1、2、4、5、6、7、8、9、10、11或12中指定之相同含義; Y'表示包含能夠與可與目標細胞相互作用的分子(V')形成共價連接之結合基團的部分,該可與目標細胞相互作用的分子(V')為諸如單株抗體或併入Fc融合蛋白中之抗體片段;Y'較佳為包含選自以下之結合基團的部分: -    視情況經取代之順丁烯二醯亞胺,其較佳能夠與(V')之一或兩個巰基反應, -    視情況經取代之鹵乙醯胺,其較佳能夠與(V')之巰基反應, -    酯,其較佳能夠與(V')之胺基酸的側鏈反應,諸如醯基鹵化物、N-羥基丁二醯亞胺酯或酚酯 -    碳酸酯,其較佳能夠與(V')之胺基酸的側鏈反應,諸如鹵代甲酸酯(haloformate);或包含離去基之碳酸酯,諸如N-羥基丁二醯亞胺或酚; -    異氰酸酯或異硫氰酸酯,其較佳能夠與(V')之胺基酸的側鏈反應; -    疊氮化物,其較佳能夠與包含於(V')中之炔烴基反應; -    炔烴,其較佳能夠與包含於(V')中之疊氮基反應; -    胺基,其較佳能夠在諸如轉麩醯胺酸酶(transglutaminase)之酶存在下與分子(V')反應; 化合物較佳具有如條項13或15中所示之結構,其限制條件為(Y')置換(Y)且m為1。 31.   一種用於修飾能夠與目標細胞相互作用之分子的套組,其包含如條項30之化合物及視情況選用之緩衝液,該緩衝液具有較佳為6.0至10、更佳6.5至8.0之pH。 32.   一種用於修飾能夠與目標細胞相互作用之分子的方法,其包含使能夠與目標細胞相互作用的分子與如條項30之化合物反應,該能夠與目標細胞相互作用之分子為諸如單株抗體或併入至Fc融合蛋白中之抗體片段。
1. 定義如本文所用,術語「藥物」表徵可抑制或預防細胞之功能及/或殺死細胞的物質(例如天然存在之物質或合成物質)。在一些實施例中,術語「藥物」應理解為與此項技術中常用之其他術語,諸如用於癌症療法領域之「細胞毒性劑」、「毒素」或「有效負載」同義。藥物可包括可衍生自允許藥物與化合物之其餘部分,例如與式(I)中之二價基團(X)共價連接的官能基的基團,諸如羧酸基、巰基、一級胺基、二級胺基、羥基或其類似基團。
如本文所用,表述「衍生自藥物之部分」表徵含有基團之部分,該基團除將藥物與本發明化合物之其餘部分結合所需的結構修飾以外,與天然藥物相同。視天然藥物中可用之官能基而定,可使用天然藥物中已存在之官能基中之一者實現結合或可藉由併入新官能基實現結合。因此,(天然)藥物可以未經修飾或以經修飾形式用於結合。亦即,除了氫原子經共價鍵置換之外,藥物可未經修飾(呈其天然形式);或其可經化學修飾以便併入一個官能基(例如選自羥基、羧基、胺基及巰基之基團),從而允許與相鄰基團或部分,例如與式(I)中之二價基團(X)共價連接。然而,該相鄰基團或部分將在由組織蛋白酶B裂解之後保持連接至藥物。因此,如本文所用,表述「衍生自藥物之部分」係指僅藉助於與分子之其餘部分結合所需的共價鍵而不同於未經修飾(天然)或經修飾(以併入一個官能基)之藥物的部分,且並不意謂涵蓋任何其他基團,例如在由組織蛋白酶B裂解之後保持與其連接之基團或部分。
術語「含羧基藥物」表徵包括羧酸基團的未經修飾(天然)或經修飾之藥物,該羧酸基團允許與相鄰基團或部分共價連接。術語「含巰基藥物」表徵包括巰基的未經修飾(天然)或經修飾之藥物,該巰基允許與相鄰基團或部分共價連接。含巰基藥物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美登素(DM1)及拉夫坦辛(DM4)。術語「含胺基藥物」表徵包括一級或二級胺基的未經修飾(天然)或經修飾之藥物,該一級或二級胺基允許與相鄰基團或部分共價連接。含胺基藥物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單甲基奧瑞他汀F (MMAF)、依沙替康及吲哚啉并苯并二氮呯(IBD)衍生物2554618-79-8 (顯示如下)。術語「含羥基藥物」表徵包括羥基的未經修飾(天然)或經修飾之藥物,該羥基允許與相鄰基團或部分共價連接。含羥基藥物之實例為依沙替康衍生物Maaa-1181a (顯示如下)。
以類似方式,術語「衍生物」用於表徵結合至相鄰部分之部分,該等部分僅在負責結合至相鄰部分之結構元件方面不同於衍生出其之分子。此可包括由現有官能基或共價鍵形成之共價鍵及出於此目的而新引入之相鄰官能基。
同樣地,除非另外指定或除非上下文另外規定,否則當表述「衍生自」(諸如在「衍生自化合物」中)與其他基團或部分結合使用時意謂描述基團或部分,其除將該基團或部分結合至一或多個相鄰基團或部分所需的結構修飾以外,與所提及之化合物或其類似物相同,該結合通常藉由用共價鍵置換氫原子或原子團(例如在用胺基形成醯胺鍵後藉由共價鍵置換羧基中之OH;其他實例在下表中在部分「二價基團(X)」之末尾處給出)。
術語「天然藥物」係指已藉由活體外及/或活體內測試確定治療功效之化合物。在一較佳實施例中,天然藥物為已藉由臨床試驗確定治療功效之化合物。最佳地,天然藥物為已市售之藥物。待確定治療功效之類型及待應用之適合測試當然視待治療之醫學適應症的類型而定。
當提及特定類別之藥物分子,諸如抗贅生劑、拓樸異構酶抑制劑、RNA聚合酶II抑制劑、DNA裂解劑、抗有絲分裂劑或微管破裂劑、抗代謝物、激酶抑制劑、免疫調節劑或抗傳染病藥劑時,此等術語旨在具有醫學領域中普遍接受之含義,例如依在 Mosby' s Medical Dictionary, Mosby, Elsevier第10版(2016)中或在 Oxford Textbook of Oncology, David J. Kerr, OUP Oxford第3版(2016)中所反映。
因此,待用於本發明之配體-藥物-結合物中的藥物可為天然藥物(例如天然含有一或多個允許與結合物共價連接之官能基的藥物),或可為經化學修飾以併入一個官能基(例如選自羥基、羧基、胺基及巰基之基團)而允許與相鄰基團或部分共價連接的藥物,其限制條件為經修飾之藥物具有藥理學活性。與此相關之藥理學活性意謂至少20%、較佳至少50%、更佳至少80%的天然藥物之藥理學活性。
此外,在藥物以只要在由組織蛋白酶B裂解之後基團或部分保持連接至其上的經修飾之形式釋放(例如以D-X或D-X-Dxx-Dyy部分之形式釋放)的情況下,經修飾之藥物可稱為「內部藥物(intra-drug)」。在一些情況下,其餘基團X、Dxx及Dyy可隨後經由其他機制移除,例如藉由可存在於D與X之間的酯鍵之水解移除。對於未藉由其他機制裂解的彼等鍵而言,若其餘經修飾之藥物D-X或D-X-Dxx-Dyy具有藥理學活性,則為有利的。與此相關之藥理學活性意謂所釋放之經修飾藥物,例如D-X或D-X-Dxx-Dyy部分在藉由ADC進行細胞內釋放時保留至少20%、較佳至少50%、更佳至少80%的天然藥物之藥理學活性。為確保實際條件,此類活性測試不應經由所釋放之經修飾藥物及天然藥物的細胞毒性比較進行,因為此等條件需要經修飾之藥物進入細胞中,此可引入細胞滲透性偏差。由於經修飾之藥物的細胞內釋放,此等兩種實體之間的滲透性差異在此並不相關。在無細胞結合分析中可能比較經修飾之藥物與天然藥物的活性,以測定藥物之適當目標受體的Ki值(結合親和力)。若不可能測定Ki值,則可比較兩種具有準確相同的連接子系統(例如Val-Cit-PAB)之曲妥珠單抗ADC的HER2+細胞株中的細胞毒性之IC50,一種設計成釋放經修飾之藥物且一種釋放天然藥物。
如本文所用,術語「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係指所揭示之化合物(包括反應性結合物)的衍生物,其中母化合物藉由製備其酸或鹼鹽修飾。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包括由例如無毒的無機酸或鹼或者有機酸或鹼形成之母化合物的無毒鹽或四級銨鹽。適合鹽之清單可見於 Remington ' 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第17版, Mack Publishing Company, Easton, PA, 1985, 第1418頁;S.M. Berge, L.M. Bighley及D.C. Monkhouse,「Pharmaceutical Salts」J. Pharm. Sci. 1977, 66(1), 1-19;P. H. Stahl及C. G. Wermuth, editors, Handbook of Pharmaceutical Salts: Properties, Selection and Use, Weinheim/Zürich, Wiley-VCH, 2008中以及A.K. Bansal等人,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3(32), 2008中。醫藥鹽可藉由習知化學方法由含有鹼性或酸性部分之母化合物合成。對於反應性結合物,此可在藥物部分併入本發明化合物中之前或之後進行。除非上下文另外規定,否則所有提及本發明之化合物(結合物、經修飾之抗體等)亦理解為提及各別化合物的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術語「主鏈」係指橫跨分子長度之原子的連接鏈。因此,表述「包含X至Y個主鏈原子之二價基團」定義其中例如C、N、O、S之原子彼此共價連接以形成原子之連接鏈的基團,該鏈在其末端共價連接至相鄰基團或部分。二價基團可包括連接至主鏈部分之側接原子或基團。使主鏈原子之價數飽和的氫原子不視為主鏈原子。若存在環狀基團,則主鏈被鑑別為末端之間的最短連接。
術語「官能基」係指能夠藉由在不需要使任何C-C或C-H共價鍵斷裂的情況下形成至少一個共價鍵而與另一官能基結合的基團。
表述「能夠由組織蛋白酶B裂解」表徵任何化合物(或可併入化合物中之部分),其在適合條件下在與組織蛋白酶B (Cat B)接觸時裂解,例如如WO2019096867中所闡述。在較佳實施例中,該裂解為(a)快速的及/或(b)裂解係經由Cat B之外肽酶活性進行。關於「能夠藉由Cat B之外肽酶活性裂解」之化合物或部分的該實施例(b)更詳細地定義於下一段中。實施例(a)之上文提及的「快速」裂解通常意謂相關化合物相對應的未結合化合物(亦即,不具有載體基團V且在結合基團處淬滅之化合物,例如其中半胱胺酸共價連接至順丁烯二醯亞胺結合基團)的裂解速率T 1 / 2為25 min或更少,較佳20 min或更少,更佳18 min或更少,甚至更佳16 min或更少且最佳14 min或更少。不存在特定的下限。然而,由於增溶基團(PEG或其類似物)往往會降低裂解速率,故實際預期裂解速率T 1 / 2為1 min或更多,通常2 min或更多且甚至更通常5 min或更多。
如本文所用,表述「能夠藉由Cat B之外肽酶活性裂解」指示化合物之各別部分,尤其連接子,例如C端肽單元可藉由組織蛋白酶B之外肽酶(亦即羧二肽酶)特異性識別且裂解。該裂解引起藥物(或具有在由組織蛋白酶B裂解之後仍連接至其上的基團或部分的經修飾藥物,「內部藥物」)快速釋放至目標細胞中。連接子(例如C端肽單元)經由Cat B之外肽酶活性的裂解可藉由使用重組人類Cat B之活體外酶促裂解分析及如下文進一步描述之UHPLC-MS/MS分析評估。考慮到與Cat B之內肽酶活性相比,Cat B之外肽酶活性通常與更高之裂解速率相關,在一些態樣中,表述「能夠藉由Cat B之外肽酶活性裂解的化合物」可藉由確認高Cat B裂解速率來證實。根據此態樣,「能夠藉由Cat B之外肽酶活性裂解的化合物」係指滿足以下標準之化合物:對應的非結合化合物(亦即,不具有載體基團V且在結合基團處淬滅之化合物,例如其中半胱胺酸共價連接至順丁烯二醯亞胺結合基團)的裂解速率T 1 / 2為25 min或更少,較佳20 min或更少,更佳18 min或更少,甚至更佳16 min或更少且最佳14 min或更少。不存在特定的下限。然而,由於增溶基團(PEG或其類似物)往往會降低裂解速率,故實際預期裂解速率T 1 / 2為1 min或更多,通常2 min或更多且甚至更通常5 min或更多。在一些態樣中,表述「能夠藉由Cat B之外肽酶活性裂解的化合物」可指相比於參考化合物A或參考Cys淬滅之化合物B具有裂解比率的化合物,化合物A及化合物B之結構在下文中給出: 化合物A 化合物B 化合物B (經Cys淬滅) 其中該比率(T 1 / 2 化合物/T 1 / 2 參考)為0.6或更小,較佳0.4或更小,且更佳0.2或更小。同樣,此範圍不存在特定的下限,但典型裂解比率為0.001或更高,更典型0.01或更高且尤其0.05或更高。
如本文所用,術語「增溶基團」或「增溶部分」係指親水性基團或部分,其可增強(改良)其所連接之部分或化合物的水溶解性。增溶基團可為例如聚環氧烷基團,諸如聚環氧乙烷(PEO)或聚環氧丙烷(PPO)基團、醣基或包含一或多個離子或可電離基團之部分,亦即在生理pH (7.4)下帶電(陰離子或陽離子)之官能基,諸如衍生自胺基酸,例如衍生自Lys、Glu、Asp、His、Arg、二胺基丙酸(Dap)、二胺基丁酸(Dab)、2-胺基己二酸(Aad)、肉鹼、Orn之部分。離子或可電離基團之實例包括銨基團、鈲基團、硫酸根基團、磷酸根基團、膦酸根基團及磺酸根基團。醣基之實例包括單醣、雙醣及直鏈或分支鏈寡醣,尤其具有3至10個藉由糖苷鍵連接之單醣單元的直鏈或分支鏈寡醣,其中單醣、雙醣及寡醣中之各單醣單元獨立地選自葡萄糖、果糖、甘露糖、核糖及半乳糖。在本發明中,術語「增溶部分」係指衍生自包含一或多個,例如兩個、三個或四個增溶基團之化合物的部分。在其他實施例中,增溶部分可由一或多個增溶基團,例如胺基酸、PEO基團組成。
如本文所用,術語「聚環氧烷(polyalkylene oxide)」(或「聚烷二醇」、「聚環氧烷(polyoxyalkylene)」)係指通用結構HO-(X-O) n-H之物質,其中X表示具有2或3個碳原子之伸烷基,且n指示重複單元之數目,例如6至200、10至150或12至80個重複單元,諸如16或40個重複單元,例如17、18、20或24個PEO重複單元。因此,術語「聚環氧烷基團」應理解為式*-O-(X-O) n-**之二價基團,其中X及n如上文所定義,且*及**指示與相鄰部分之共價連接。在一些實施例中,術語「聚環氧烷」可指聚環氧乙烷(或聚乙二醇、C 2-聚環氧烷)或聚環氧丙烷(或聚丙二醇、C 3-聚環氧烷)。亦有可能提供聚環氧烷基團,其中如上文所定義之兩個或更多個不同伸烷基以無規或逐嵌段(block-wise)方式排列。
如本文所用,術語「肽」係指包含經由肽鍵彼此連接之至少兩個胺基酸之連續序列的化合物。術語「二肽」、「三肽」及「四肽」分別指包含經由肽鍵彼此連接之兩個、三個及四個胺基酸之連續序列的化合物。與此相關之術語「肽鍵」意欲涵蓋(主鏈)醯胺鍵以及修飾鍵,若在肽序列中引入非天然胺基酸,則可獲得該等修飾鍵。在此情況下,修飾鍵藉由使兩個胺基酸殘基之胺基與羧基反應來置換連續肽序列中形成之(主鏈)醯胺鍵。舉例而言,修飾鍵可為酯、硫酯、碳醯胺、硫碳醯胺或三唑鍵。較佳地,形成連續肽序列之胺基酸經由主鏈醯胺鍵彼此連接。肽可為線性或分支的。在較佳態樣中,肽為線性二肽、三肽、四肽,更佳線性三肽或四肽。
如本文所用,術語「胺基酸」係指含有至少一個胺基及至少一個酸基,較佳羧基之化合物或衍生自含有至少一個胺基及至少一個酸基,較佳羧基之化合物的化合物。胺基與酸基之間的距離不受特別限制。α-胺基酸、β-胺基酸及γ-胺基酸為適合的,但α-胺基酸及尤其α-胺基羧酸為尤其較佳的。術語「胺基酸」涵蓋天然存在之胺基酸,諸如天然存在之蛋白胺基酸,以及自然界中不存在之合成胺基酸。在下文中,可藉助於3個字母的胺基酸編碼(Arg、Phe、Ala、Cys、Gly、Gln等)或藉助於1個字母的胺基酸編碼(R、F、A、C、G、Q等)提及胺基酸。
在下文中,胺基酸序列自N端至C端(從左至右)書寫。除非上下文另外指定或另外規定,否則相鄰胺基酸基團之間的所有連接由肽(醯胺)鍵形成。
如本文所用,表述「呈(D)組態之胺基酸」係指任何天然存在或合成胺基酸之(D)-異構體。此適用於α-胺基酸以及β-胺基酸及γ-胺基酸。如本文所用,表述「呈(D)組態之胺基酸」不意欲涵蓋諸如甘胺酸之非對掌性胺基酸或諸如胺基異丁酸之其他非對掌性胺基酸。
如本文所用,表述「胺基酸之側鏈」可指連接至胺基酸之α-碳的部分。舉例而言,Ala之側鏈為甲基,Phe之側鏈為苯基甲基,Cys之側鏈為硫代甲基,Tyr之側鏈為4-羥苯基甲基等。此定義包括天然存在之側鏈及非天然存在之側鏈兩者。
如本文所用,術語「三官能」係指具有三個可形成或已形成與相鄰部分之三個共價鍵之官能基的化合物或部分。因此,術語「三官能胺基酸」係指含有或衍生自至少含有胺基、酸基(例如羧基)及另一官能基(諸如胺基或羧基)之化合物的化合物。三官能胺基酸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Ser、Cys、Tyr、N-ε-炔丙氧基羰基-L-離胺酸(Lys(Poc))、Asp、Glu、Orn、Lys、Dab及Dap。
如本文所用,術語「C端」係指胺基酸(肽)鏈之C端端部。結合至「C端」意謂在胺基酸殘基之主要鏈(main chain) (主鏈(backbone))中之酸基與結合搭配物之間形成共價鍵。舉例而言,基團「X」結合至胺基酸殘基「Axx」之C端產生酯或醯胺類型的結構元件*-C(O)-X,其中羰基衍生自Axx之酸基且(*)指示與主要鏈之連接。本文中使用術語「C端肽單元」以表徵2、3或4個胺基酸之肽序列,其中C端胺基酸形成肽序列之C端。
如本文所用,術語「N端」係指胺基酸(肽)鏈之N端端部。結合至「N端」意謂在胺基酸殘基之主要鏈(主鏈)中之胺基與結合搭配物(其置換一個氫原子)之間形成共價鍵。舉例而言,基團「X」結合至胺基酸殘基「Axx」之N端產生結構元件X-NH-*,其中胺基衍生自Axx且(*)指示與主要鏈之連接。
本文中使用術語「疏水性」以表徵對水缺乏親和力之化合物、基團或部分。舉例而言,術語「具有疏水性側鏈之胺基酸」用於表徵具有疏水性或部分疏水性脂族側鏈之胺基酸或具有芳族側鏈之胺基酸,諸如Phe、Leu、Ile、Val、Tyr、Trp、Ala。當然,在本發明之意義上,展現相同或較高疏水度之任何其他胺基酸亦應視為疏水性的。疏水度之比較可藉由測定正辛醇/水分配係數(在25℃及pH 7下)進行:若另一胺基酸之正辛醇/水中的濃度比等於或高於胺基酸Phe、Leu、Ile、Val、Tyr、Trp、Ala中之一或多者的濃度比,則此類其他胺基酸視為疏水性胺基酸。
本文中使用術語「具有鹼性側鏈之胺基酸」表徵天然或非天然胺基酸,其中側鏈含有一或多個pKa值等於或大於6之可電離基團。具有鹼性側鏈之天然胺基酸的實例包括Arg (胍基,pKa=12.5)、Lys (胺基,pKa=10.5)、His (咪唑基,pKa=6)。具有鹼性側鏈之非天然胺基酸的實例包括瓜胺酸(Cit)、鳥胺酸(Orn)、2,3-二胺基-丙酸(Dap)、2,4-二胺基-丁酸(Dab)。
如本文所用,術語「烷基」係指具有1至20個碳原子、較佳1至5個碳原子、更佳甲基或乙基的直鏈或分支鏈烴基,或係指具有3至20個碳原子、較佳5至8個碳原子的環烷基。環烷基可由單個環組成,但其亦可由兩個或更多個縮合環形成。
如本文所用,術語「二價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或例如「衍生自選自順丁烯二醯亞胺……之化合物的二價基團」)係指衍生自順丁烯二醯亞胺之二價部分(例如丁二醯亞胺部分),其中雙鍵經氫化且兩個氫原子經允許連接至相鄰部分之兩個共價鍵置換。舉例而言,二價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可具有以下結構(其中R及R'表示該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所連接之相鄰部分):
該部分含有對掌性碳原子(亦即,攜帶硫原子之原子)。除非另外指定,否則提及二價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應理解為提及純立體異構體以及其任何混合物且尤其其外消旋混合物。
術語「二價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或「衍生自選自順丁烯二醯亞胺之化合物的二價基團」進一步應理解為涵蓋另外在除位置2及3外之其他位置處取代的順丁烯二醯亞胺之任何衍生物(如上文所描述)以及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
二價順丁烯二醯亞胺型二硫橋鍵(例如式-S-X 2-S-/-S-X 3-S-之二價基團,其中X 2/X 3表示衍生自順丁烯二醯亞胺之二價基團)可在例如2,3-二溴順丁烯二醯亞胺或另一適合試劑存在下藉由側鏈至側鏈(side-chain-to-side-chain)環化獲得,如Kuan等人在 Chem . Eur . J .2016, 22, 17112-17129中所描述。
在本發明之上下文中,「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係指衍生自順丁烯二醯亞胺之二價部分(如上文所描述),其中順丁烯二醯亞胺環已藉由水解打開。舉例而言,二價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R-X-S-R'(其中X表示衍生自順丁烯二醯亞胺之未經取代之二價基團且R/R'表示相鄰基團或部分;在X中,順丁烯二醯亞胺之雙鍵不再存在)的水解產生式R-NH-C(=O)-CH(S-R')-CH 2-COOH或R-NH-C(=O)-CH 2-CH(S-R')-COOH之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或其混合物。環水解可例如在鹼性條件下進行。以下條件尤其適合:在半胱胺酸-順丁烯二醯亞胺結合反應結束時(例如在順丁烯二醯亞胺部分(Y')與包含於能夠與目標細胞相互作用之分子(V')中的半胱胺酸殘基之側鏈反應之後),藉由添加10×pH 8 DPPS (0.2至0.5反應體積)將pH調節至pH 8,且經由凝膠過濾使用適合的凝膠過濾管柱(例如PF管柱,用pH 8緩衝液溶離)來移除過量反應性藥物連接子及還原劑(TCEP),接著攪拌溶離劑隔夜16h以完成開口,隨後用DPBS將最終緩衝液交換至Amicon濃縮單元中。除非另外指定,否則任何提及「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應理解為提及單獨的此等結構中之一者或此等結構之任何混合物。此外,攜帶硫原子之碳為對掌性的。除非另外指定,否則任何提及「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應理解為提及純立體異構體以及其任何混合物且尤其其外消旋混合物。
此外,在本發明之上下文中,「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係指如上文所描述之衍生自順丁烯二醯亞胺的二價部分,其含有允許連接至相鄰基團或部分之兩個共價鍵。舉例而言,在式R-X-S-R'之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中,其中R/R'表示相鄰基團或部分,X表示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衍生自順丁烯二醯亞胺之二價基團,其中順丁烯二醯亞胺之雙鍵不再存在)。因此,術語「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與「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連接」同義。
類似地,在本發明之上下文中,「開環水解連接」係指如上文所描述之衍生自順丁烯二醯亞胺的二價部分,其含有允許連接至相鄰基團或部分之兩個共價鍵。舉例而言,在式R-X-S-R'之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中,其中R/R'表示相鄰基團或部分,X表示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因此,術語「開環水解連接」與「開環水解衍生物連接」同義。
提及「衍生自選自……三唑之化合物的二價基團」意欲表徵由炔烴及疊氮化物之3+2個環加成產生的二價基團。此類二價基團通常由以下結構表徵: 及/或 其中單鍵表徵與相鄰基團之連接,使得不存在關於哪一相鄰基團結合至氮原子且哪一相鄰基團結合至碳原子的特定限制。在基團Y之上下文中,二價基團可藉由使連接至V之炔烴基與連接至T之疊氮基反應而形成,或反之亦然。
提及「衍生自選自……腙之化合物的二價基團」意欲表徵由羰基與肼基縮合產生的二價基團-CH=N-NH-。在基團Y之上下文中,二價基團可藉由使連接至V之羰基與連接至T之肼基反應形成,或反之亦然。
提及「衍生自選自……含羰基化合物之化合物的二價基團」意欲表徵二價基團-C(=O)-X-,其中X表示O、S或NH,該二價基團由使(活化)羰基與親核性基團反應,諸如形成醯胺基、酯基、硫酯基產生。在基團Y之上下文中,二價基團可藉由使連接至V之含羰基(例如-C(=O)-Cl)與連接至T之親核性基團(例如-NH 2)反應形成,或反之亦然。
在以上二價基團中,術語「其衍生物」意謂任何氫原子可經取代基置換,如下文中所定義,只要取代不干擾二價基團形成即可。
如本文所用,術語「離去基」係指與認為參與例如親核取代反應之特定反應的分子之殘餘或主要部分中的原子或分子變得分離的原子或基團(其可為帶電的或不帶電的) ( Pure Appl . Chem .1994, 66, 1134)。離去基之實例包括硫代酚鹽、酚鹽、羧酸鹽、磺酸鹽。
如本文所用,表述「衍生自載體基團之部分」指示載體基團可呈未經修飾或經修飾之形式。亦即,載體基團除了藉由共價鍵置換氫原子之外可未經修飾(呈其天然形式),或經化學修飾以便引入一或多個允許載體基團與T之共價連接的官能基(例如選自羥基、羧基、巰基及/或胺基之基團),其限制條件為此類修飾不會在很大程度上干擾載體基團與目標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
如本文所用,表述「能夠與目標細胞相互作用」指示載體基團可與暴露於目標細胞之表面上的部分(例如蛋白或受體)結合、與其複合或與其反應。該相互作用可產生靶向作用(亦即,局部增加目標細胞附近之攜帶載體化合物的濃度)及/或其可使本發明之攜帶載體化合物內化至目標細胞中。
如本文所用,術語「抗體」(亦同義稱為「免疫球蛋白」(Ig))涵蓋單株抗體、多株抗體、二聚體、多聚體、多特異性抗體(例如雙特異性抗體)、面飾化(veneered)抗體及小免疫蛋白。抗體為藉由免疫系統生成的蛋白,其能夠識別且結合至特異性抗原。目標抗原一般具有許多由多種抗體上之互補決定區識別之結合部位,亦稱為抗原決定基。與不同抗原決定基特異性結合之各抗體具有不同結構。因此,一個抗原可具有超過一個對應抗體。抗體包括全長免疫球蛋白分子或全長免疫球蛋白分子之免疫活性部分,亦即含有免疫特異性結合相關目標或其部分之抗原的抗原-結合部位的分子。抗體可為IgG,例如IgG1、IgG2、IgG3、IgG4。較佳地,抗體為IgG蛋白,且更佳IgG1、IgG2或IgG4蛋白。最佳地,抗體為IgG1蛋白。抗體可為人類的或衍生自其他物種。較佳地,抗體為人類抗體。
如本文所用,術語「單株抗體」表徵一致的抗體,因為其藉由一種類型之免疫細胞產生且為單一母細胞之全部殖株。
如本文所用,術語「抗體片段」係指包含至少一個衍生自並非全長之抗體之多肽鏈的分子。
如本文所用,術語「Fc融合蛋白」係指至少包含含Fc抗體片段(亦即,包含至少一個Fc區的免疫球蛋白衍生之部分)及衍生自第二非免疫球蛋白之部分的蛋白。含Fc抗體片段形成Fc融合蛋白之部分且因此併入至Fc融合蛋白中。含Fc抗體片段可衍生自如上文所描述之抗體,尤其衍生自IgG,例如IgG1、IgG2、IgG3、IgG4。較佳地,含Fc部分衍生自IgG1蛋白,更佳衍生自人類IgG1蛋白。非Ig蛋白可為治療性蛋白,例如衍生自紅血球生成素(EPO)、血小板生成素(THPO)之治療性蛋白,諸如THPO-結合肽;生長激素;干擾素(IFN),諸如IFNα、IFNβ或IFNγ;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DGF);介白素(IL),諸如IL1α或IL1β;轉型生長因子(TGF),諸如TGFα或TGFβ;或腫瘤壞死因子(TNF),諸如TNFα或TNFβ;或衍生自受體,尤其衍生自受體之細胞外域之配體結合片段的治療性蛋白,例如衍生自分化叢集2 (CD2)、CD4、CD8、CD11、CD14、CD18、CD20、CD22、CD23、CD25、CD33、CD40、CD44、CD52、CD58 (LFA3)、CD80、CD86、CD147、CD164、IL2受體、IL4受體、IL6受體、IL12受體、表皮生長因子(EGF)受體、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受體、上皮細胞黏附分子(EpCAM)或細胞毒性T淋巴球相關蛋白4 (CTLA4)。Fc融合蛋白之實例包括貝拉西普(Nulojix ®)、阿柏西普(Eyla ®)、利納西普(Arcalyst ®)、羅米司亭(NPlate ®)、阿巴西普(Orencia ®)、阿法西普(Amevine ®)及依那西普(etanercept) (Enbrel ®)。
如本文所用,術語「癌症」意謂哺乳動物中以不受調控之細胞生長為特徵的生理病狀。腫瘤包含一或多種癌細胞。癌症之實例包括癌瘤、淋巴瘤、母細胞瘤、肉瘤及淋巴惡性腫瘤。癌症之其他實例包括鱗狀細胞癌(例如上皮鱗狀細胞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例如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肺癌,包括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急性骨髓白血病(AML)、肺腺癌及肺鱗狀癌;腹膜癌;肝細胞癌;胃癌或胃部癌(gastric or stomach cancer),包括胃腸癌、胃腸道基質腫瘤;胰臟癌;神經膠質母細胞瘤;子宮頸癌;卵巢癌;肝癌;膀胱癌;肝癌;乳癌;大腸癌;直腸癌;大腸直腸癌;子宮內膜癌或子宮癌;唾液腺癌;腎臟癌或腎癌;前列腺癌;甲狀腺癌及肝癌。
如本文所用,術語「藥物-抗體-比率」(或「DAR」)係指連接至一個(例如抗體)部分(V)之藥物分子的平均數目。DAR在此項技術中有時稱為「載藥量(drug load)」或「藥物負載(drug loading)」。本發明化合物中之DAR可藉由將式(1)中之n乘以m來計算。若n=1,則式(1)中之m表示DAR。然而,亦應理解DAR在用於描述含有多種分子之樣品時通常將為平均值,此係由於一定程度的非均質性,通常與結合步驟相關。舉例而言,平均DAR可在約1至約10範圍內,且可為約1、1.5、2、2.5、3、3.5、4、4.5、5、5.5、6、6.5、7、7.5、8、8.5、9、9.5或10。在一些態樣中,DAR可為約3及約8,且可通常為約3、3.5、4、4.5、5、5.5、6、6.5、7、7.5、8、8.5或9。在一些態樣中,DAR可為約4。在一些態樣中,DAR可為約8。在一些態樣中,DAR為『約n』意謂DAR之量測值在n之±20%內(例如在n之80%與n之120%之間)。
如本文所用,術語「恩他新」係指藉由將不可還原的連接子N-丁二醯亞胺基-4-(N-順丁烯二醯亞胺基甲基)環己烷-1-甲酸酯(「SMCC」,在與例如抗體結合之後稱為「MCC」)與抗有絲分裂劑美登素(DM1)共價連接而形成的複合物。恩他新用於已知抗體-藥物-結合物曲妥珠單抗恩他新(Kadcyla ®)。
如本文所用,術語「患者」係指投與本發明化合物,亦即配體-藥物-藥物結合物之個體。在本發明之上下文中,患者為哺乳動物,且較佳為人類(男性或女性)。
在本說明書提及「較佳」實施例/特徵之情況下,此等「較佳」實施例/特徵之組合亦應視為如所揭示的,只要此組合之「較佳」實施例/特徵在技術上為有意義的即可。
在下文中,在本發明的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中,應瞭解術語「含有」及「包含」之使用,使得除提及的元件之外,亦可存在額外未提及的元件。然而,此等術語亦應理解為亦揭示作為更受限實施例的術語「由……組成」,使得可不存在額外未提及之元件,只要此在技術上為有意義的即可。舉例而言,表述「二價含羰基基團」包括由羰基(-CO-)組成之二價基團作為一較佳實施例。此外,應將表述「X及Y中之至少一者」廣泛地理解為揭示X及Y中之一者或兩者,亦即理解為等效於表述「選自X及Y之群中之至少一者」。
除非另外指定或上下文另外規定,否則提及「經取代」或「視情況經取代」之基團應理解為提及至少一個選自F、Cl之取代基的存在(或視情況存在、視具體情況而定)。Br、I、CN、NO 2、NH 2、NH-C 1 - 6-烷基、N(C 1 - 6-烷基) 2、-X-C 1 - 6-烷基、-X-C 2 - 6-烯基、-X-C 2 - 6-炔基、-X-C 6 - 14-芳基、-X-(具有1-3個選自N、O、S之雜原子的5-14員雜烷基),其中X表示單鍵、-(CH 2)-、-O-、-S-、-S(O)-、-S(O) 2-、-NH-、-CO-或其任何組合,包括例如-C(O)-NH-、-NH-C(O)-。取代基之數目不受特定限制且可在1至可經取代基飽和的最大價數範圍內。其通常為1、2或3且常為1或2,最通常為1。
除非另外指定,否則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或部分之個別原子的所有價數為飽和的。具體言之,其由所指示之結合搭配物飽和。若不指示結合搭配物或指示過小數目之結合搭配物,則各別原子之剩餘價數由對應數目之氫原子飽和。
除非另外指定,否則對掌性化合物及部分可以純立體異構體形式或以立體異構體之混合物形式存在,包括50:50外消旋體。在本發明之上下文中,對特定立體異構體之參考應理解為對化合物或部分之參考,其中指定立體異構體以至少90%鏡像異構體過量(ee),更佳至少95 %ee且最佳100 %ee存在,其中%ee定義為(|R-S|)/(R+S) *100%,其中R及S表示各別鏡像異構體之莫耳量。
除非上下文另外規定及/或替代含義明確提供於本文中,否則依IUPAC Gold Book (2020年8月1日之狀態)或Dictionary of Chemistry, Oxford, 第6版反映,所有術語均意欲具有此項技術中公認的含義。
2. 概述本發明係基於包含連接子(例如C端肽單元)之新可裂解連接子系統的發現,該連接子攜帶(1)經由特定間隔基團共價連接至其上之藥物及(2)增溶基團。連接子,例如C端肽單元充當藉由Cat B快速裂解及/或藉由Cat B之外肽酶(亦即羧二肽酶)活性裂解的高度特異性受質,使得藥物經改良(高速率)裂解及釋放至目標細胞中。連接子系統不易於過早裂解且在全身循環(血液)中保持穩定。因此,本發明之連接子系統可用於配體-藥物-結合物(LDC)中。
Cat B為在細胞內蛋白轉換中以及在多種生理及病理過程中起作用之木瓜酶超家族的溶酶體半胱胺酸蛋白酶。擴展之結構及功能資料係目前可獲得的,使得此蛋白酶成為細胞內藥物遞送之情形中的通用工具。
木瓜酶摺疊由兩個域構成,參考左(L-)及右(R-)域。L域含有三個α-螺旋,而R域形成一種β-筒,如Turk等人( Biochim . Biophys . Acta2012, 1824(1), 68-88)所描述。兩個域界面在頂部打開,形成酶之活性部位間隙(active-site cleft)。在活性部位間隙之中心為殘基Cys25 (在中央螺旋之N端處,L域)及His163 (在β-筒殘基內,R域)。此等兩個催化殘基形成硫醇根(thiolate)-咪唑鎓離子對,其對酶之蛋白水解活性至關重要。如Turk等人( Biochem . Soc . Symp .2003, 70, 15-30)所描述,受質以擴展構形沿著活性部位間隙結合,與L域及R域交替接觸。大多數半胱胺酸組織蛋白酶主要展現內肽酶活性(F、L、K、S、V),而Cat X及C僅展現外肽酶活性。相比之下,Cat B展現出內肽酶及外肽酶活性兩者。X射線分析揭示,諸如Cat B之外肽酶/羧二肽酶含有額外結構特徵,亦即額外(「閉塞(occluding)」)環,其調節活性部位間隙且充當內肽酶及外肽酶活性中受質結合的基本原理。具體言之,閉塞環提供顯性外Cat B相對於內Cat B活性的結構基礎,如由Renko等人(FEBS Journal 2010, 277, 4338-4345)所示。
先前技術中所描述之Cat B可裂解連接子系統(例如Val-Cit-PABC連接子系統)主要係基於Cat B之內肽酶活性。另一方面,本發明之連接子系統經特定設計以符合充當用於藉由Cat B及/或Cat B之外肽酶活性快速裂解之特異性受質的結構要求。因此,連接子系統可用於LDC中作為用於藉由Cat B快速裂解及/或用於Cat B之外肽酶活性的高度特異性受質,亦即用於下文所描述之式(I)化合物中,從而產生改良之裂解概況(例如快速細胞內藥物釋放)。連接子系統亦實現多種藥物分子之細胞內釋放,其中個別藥物分子可相同或不同。若藥物為細胞毒性劑,則連接子系統實現多種藥物分子之細胞內釋放,此可為相同藥物之多種分子或不同藥物(例如2種或更多種不同藥物)之多種分子。
此外,意外地發現,由於存在空間上要求高的增溶部分,所以對Cat B結合之任何作用充分補償了Cat B之快速裂解,且因此可將空間上要求高的增溶基團併入至ADC中以改良ADC PK及可製造性,而不影響細胞毒性。Cat B裂解及尤其Cat B之外肽酶活性裂解對於許多受質而言極快,且此高裂解速率可補償一定的由併入增溶部分引起之裂解速率的減緩,使得所得裂解速率仍可合理地為快速的。不希望受任何理論束縛,咸信增溶部分係針對Cat B結合槽之外部,因此產生藉由Cat B,例如經由Cat B之外肽酶活性的優良選擇性及裂解速率,同時允許實現高DAR。
甚至進一步發現,藥物經由特定間隔基團連接至連接子及增溶部分之存在會引起意外的功效改良且使得可克服用其他結合物可能出現之耐性問題。不希望受任何理論束縛,咸信間隔基團及增溶部分以如下方式協作:在藉由Cat B裂解之後,藥物不僅可在細胞質中接合其分子目標,而且可避開溶酶體捕獲且擴散至近端細胞以誘導旁觀者效應,例如細胞毒性旁觀者效應。
3. ( I ) 化合物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由通式(I)表示之化合物,亦即配體-藥物-結合物(LDC):
式(I)化合物含有連接子(L),例如C端肽單元,其充當用於組織蛋白酶B之特異性識別及裂解,且尤其Cat B之外肽酶活性之快速裂解及/或裂解的受質。連接子共價連接至分支基團(T)以及共價連接至二價基團(X)。
此外,在式(I)中,D表示衍生自藥物之部分,其中該藥物係選自含羧基藥物,諸如奧瑞他汀F (AF);含巰基藥物,諸如美登素(DM1)或拉夫坦辛(DM4);含胺基藥物,諸如單甲基奧瑞他汀F (MMAF)、依沙替康或2554618-79-8;及含羥基藥物,諸如Maaa-1181a。藥物經由其中所包含之官能基,亦即羧基、巰基、胺基或羥基官能基共價連接至二價基團(X)。較佳地,藥物係選自含巰基藥物、含胺基藥物及含羥基藥物。更佳地,藥物為含巰基藥物,諸如DM1或DM4。
若超過一個(D)存在於結合物分子中(n>1及/或m>1),則至少一個且較佳各(D)獨立地選自含羧基藥物、含巰基藥物、含胺基藥物及含羥基藥物,較佳選自含巰基藥物、含胺基藥物及含羥基藥物,多個部分(D)較佳彼此相同。
X表示包含一至七個、較佳二至六個、更佳二至五個,例如2、3、4或5個獨立地選自C、N、O及S之主鏈原子的二價基團;X經由選自C、S、N及O之原子共價連接至(D),該原子衍生自(D)中所包含之羧基、巰基、胺基或羥基官能基。
Y表示包含一或多個選自C、N、O、P及S之原子的二價基團,較佳衍生自選自順丁烯二醯亞胺、三唑、腙、含羰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之化合物的二價基團,更佳衍生自順丁烯二醯亞胺及其衍生物(諸如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的二價基團,且最佳衍生自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的二價基團。
T表示(2+n)價分支基團。
S表示衍生自包含一或多個,例如2、3、4或5個增溶基團之化合物的部分。
V表示衍生自能夠與目標細胞相互作用之載體基團的部分。
n為1至4之整數,較佳1或2,更佳1;且m為1至12、較佳2至10、更佳4至8之整數。
在一個實施例中,n為1,且m為1至12、較佳2至10、更佳4至8,諸如5至8或6至8之整數。
3.1 可裂解連接子 ( L )式(I)化合物含有連接子(L),例如C端肽單元,其充當用於組織蛋白酶B之特異性識別及裂解,且尤其Cat B之外肽酶活性之快速裂解及/或裂解的受質。連接子使得能夠將含藥物部分,例如D-X或D-X-Dxx-Dyy部分自化合物快速(高速率)釋放至目標細胞中。
在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中,連接子(L)由通式(II)或(II')表示:
在式(II)及(II')中,Axx表示衍生自三官能胺基酸之部分。Axx可為衍生自任何天然或非天然三官能胺基酸之部分,其限制條件為式(II)中之Axx不為衍生自呈(D)組態之胺基酸的部分。三官能胺基酸之實例包括胺基-二羧酸及二胺基-羧酸,諸如α-胺基己二酸(Aaa)、二胺基丙酸(Dap)、二胺基丁酸(Dab)及胺基丙二酸(Ama)。其他適合的三官能胺基酸包括Glu、2-胺基庚二酸(Apa)、Lys、Orn、Ser及高離胺酸(高Lys)。
根據一個實施例,Axx表示衍生自選自Glu、Apa、Aaa、Dap、Dab、Lys、Orn、Ser、Ama及高離胺酸(高Lys)之胺基酸的部分。根據一個較佳實施例,Axx表示衍生自選自Dap、Dab、Lys、Orn及高Lys之胺基酸的部分。更佳地,Axx表示衍生自Orn或Lys之部分,且最佳衍生自Lys之部分。
Ayy表示衍生自選自以下之胺基酸的部分:Phe、Ala、Trp、Tyr、苯基甘胺酸(Phg)、Met、Val、His、Lys、Arg、瓜胺酸(Cit)、2-胺基丁酸(Abu)、Orn、Ser、Thr、Leu及Ile;或式(II)中之Ayy表示衍生自選自以下之胺基酸的部分:高酪胺酸(高Tyr)、高苯丙胺酸(高Phe)、β-苯丙胺酸(β-Phe)、β-高苯丙胺酸(β-高Phe)、Tyr(OR 1)及高Tyr(OR 1),其中R 1為增溶基團,較佳-(CH 2CH 2O) n1-R 2,其中R 2為氫原子或甲基且n1為2至24之整數,例如5至20或8至16之整數;其限制條件為式(II')中之Ayy不為呈(D)組態之胺基酸。不希望受理論所束縛,咸信Ayy提供具有用於藉由Cat B之外肽酶活性特異性識別及裂解之結構特徵的本發明化合物。因此,相比於藉由Cat B之內肽酶活性裂解的化合物,例如包含Val-Cit-PABC連接子系統之化合物,該化合物可以顯著較高的速率釋放藥物。
根據一個實施例,式(II)中之Ayy表示衍生自選自Phe、高Phe、Ala、Trp、Leu、Tyr、Phg、Met、Abu、Val、Lys、Cit、Tyr(OR 1)及高Tyr(OR 1)之胺基酸的部分;較佳衍生自選自Phe、高Phe、Ala、Trp、Leu、Val、Tyr、高Tyr、Tyr(OR 1)及高Tyr(OR 1)之胺基酸的部分;更佳衍生自Phe、高Phe、Tyr、高Tyr、Tyr(OR 1)或高Tyr(OR 1)的部分,其中R 1如上文指定;尤其衍生自Phe或Tyr的部分;最佳衍生自Tyr的部分;且式(II')中之Ayy表示衍生自選自Phe、高Phe、Ala、Ser、Thr、Leu、Val、Tyr、Phg、Trp、Ile及Arg之胺基酸的部分,較佳衍生自選自Phe、高Phe、Ala、Trp、Phg、Leu、Val、Tyr及Ser之胺基酸的部分,更佳衍生自Phe、高Phe或Ser的部分,尤其衍生自Phe或Ser的部分,最佳衍生自Phe的部分。
結合上文所描繪之式(II)及(II'),Dxx表示單一共價鍵或衍生自具有疏水性側鏈之胺基酸的部分,較佳單一共價鍵或衍生自選自Phe、Val、Tyr、高Phe及Ala之胺基酸的部分。更佳地,Dxx表示單一共價鍵或衍生自Phe或Val的部分。
Dyy表示單一共價鍵、衍生自Phe的部分或衍生自具有鹼性側鏈之胺基酸的部分,較佳衍生自選自Arg、Lys、Cit、Orn、Dap及Dab之胺基酸的部分;其限制條件為若Dxx為衍生自具有疏水性側鏈之胺基酸的部分,則Dyy為衍生自Phe之部分或衍生自具有鹼性側鏈之胺基酸的部分,且若Dxx為單一共價鍵,則Dyy為單一共價鍵、衍生自Phe之部分或衍生自具有鹼性側鏈之胺基酸的部分。更佳地,Dyy表示衍生自Arg或Cit之部分。
式(II)及(II')中之Z表示共價鍵結至選自-OH及-N(H)(R)之Ayy或Axx之C端的基團,其中R表示氫原子、烷基或環烷基,較佳-OH。
在式(II)及(II')中,*指示與(T)之共價連接且**指示與(X)之共價連接。
3.2 二價基團 ( X )式(I)化合物含有包含一至七個、較佳二至六個、更佳二至五個,例如2、3、4或5個獨立地選自C、N、O及S之主鏈原子的二價基團(X);X經由選自C、S、N及O之原子共價連接至(D),該原子衍生自(D)中所包含之羧基、巰基、胺基或羥基官能基。
二價基團(X)在連接子(L)藉由Cat B裂解之後保持共價連接至(D),使得經修飾之藥物(內部藥物),例如D-X部分釋放至目標細胞中。在本發明中,意外地發現此類經修飾之藥物展現出與未攜帶連接至其上之基團(X)的相同藥物相比改善之功效,例如細胞毒性功效。在不希望束縛於任何理論的情況下,咸信間隔基團(X)具有適當尺寸,例如一至七個主鏈原子,以用於即使在高DAR (DAR>4)下亦不會不利地影響結合物之藥物動力學特性,同時例如由於適當疏水性水平,促成釋放之藥物部分的膜滲透特性。因此,在Cat B誘導之高速率裂解後,藥物可不僅在細胞質中接合其分子目標,且亦擴散至近端細胞以誘導旁觀者效應,例如細胞毒性旁觀者效應。
在一個實施例中,(X)表示含有二價含羰基或含硫羰基基團,較佳由下式(IIIa)至(IIIf)中之一者表示的基團: ***-(CH 2) n2-(C=A)-**'        (IIIa) ***-(C=A)-(CH 2) n3- **'        (IIIb) ***-(CH 2) n2-(C=A)-(CH 2) n3- **'      (IIIc) ***-(CH 2) n2-(C=A)-(C(CH 3) 2)-(CH 2) n3- **'      (IIId) ***-(CH 2) n2-(C(CH 3) 2)-(C=A)-(CH 2) n3- **'      (IIIe) ***-(C=A)-(NH) n4-(CH 2) n3-(NH) n5-(C=A)-**'  (IIIf) 其中 n2、n3各自獨立地選自0至5,較佳0、1或2,更佳0或1; n4、n5各自選自0或1,其中在一個實施例中,n4為0且n5為1,在另一特定實施例中,n4為1且n5為0,在又一特定實施例中,n4及n5皆為1;而在又一特定實施例中,n4及n5皆為0; 各A獨立地選自O及S,較佳O; ***表示與(D)之共價連接;及 **'表示與(L)之共價連接。
在一個實施例中,(X)由下式(IVa)至(IVj')中之一者表示: 其中, ***表示與(D)之共價連接; **'表示與(L)之共價連接; 其限制條件為若(X)由式(IVg)、(IVh)、(IVi)、(IVj)、(IVk)、(IV l)、(IVm)、(IVn)、(IVp)、(IVr)、(IVt)、(IVv)、(IVw)、(IVx)、(IVy)或(IVz)表示,則式(I)中之(D)表示含胺基藥物;若(X)由式(IVj)、(IVq)、(IVs)或(IVu)表示,則式(I)中之(D)表示含胺基藥物或含羥基藥物;且若(X)由式(IVa')、(IVb')、(IVc')、(IVd')、(IVe')、(IVf')、(IVg')、(IVh')、(IVi')或(IVj')表示,則式(I)中之(D)表示含羧基藥物。
在一個較佳實施例中,(X)由式(IVc)、(IVm)、(IVn)、(IVo)、(IVp)、(IVs)或(IVt)表示。更佳地,(X)由式(IVc)或(IVm)表示。
選擇可方便地鍵結至(D)之官能基的X結構係有利的。根據一個實施例,若(D)具有羧基,則(X)較佳具有胺基以允許經由形成醯胺鍵(bond/linkage)而與(D)鍵結;若(D)具有胺基,則(X)較佳具有羰基(或硫羰基)以允許經由形成醯胺鍵而與(D)鍵結;若(D)具有巰基,則(X)較佳具有亞甲基以允許經由形成硫醚鍵而鍵結至(D);且若(D)具有羥基,則(X)較佳具有亞甲基或羰基(或硫羰基)以允許分別經由形成醚或酯(或硫酯)鍵而鍵結至(D)。亦可設想結構基團及所得鍵之其他匹配。下表提供可用選項之概述。
與X 相關之起始材料上的化學官能基 D 相關之起始材料上的化學官能基 D - X 鍵上的化學官能基
R 1-X' X'=Cl Br l OTs OMs R 2-SH R 1-S - R 2
R 1-X' X'=Cl Br l OTs OMs R 2-OH R 1-O - R 2
R 1-NCO R 2-OH
R 1-CO 2H R 2-OH
R 1-CO 2H R 2-NH 2
R 1-X' X 1=Cl Br l OTs OMs R 2-NH 2
R 1-NCO X'-Cl OSu OPFP OPNP R 2-NH 2
R 1-NCS R 2-NH 2
R 1-NH 2 R 2-CO 2H
R 1-OH R 2-CO 2H
在上表中,R 1表徵基團(X)之其餘部分,而R 2表徵藥物(D)之其餘部分。
3.3 增溶部分 ( S )式(I)化合物含有增溶部分(S),該增溶部分為衍生自包含一或多個,例如2、3、4或5個增溶基團之化合物的部分。增溶部分之存在使得能夠減小結合物分子聚集之傾向(或防止結合物分子聚集),且因此即使在高DAR (DAR>4,例如DAR=8)下達成極佳的藥物動力學特性,例如生物分佈、肝清除率。在一些情況下,即使在高DAR下,結合物分子之聚集亦可得到完全抑制。本發明人已意外地發現,即使在空間上要求高的增溶部分存在下,Cat B裂解亦為可能的。較佳地,連接子之快速裂解可藉由Cat B,較佳藉由Cat B之外肽酶機制實現。在不受任何理論束縛之情況下,咸信增溶部分係針對Cat B結合槽之外部,因此允許例如經由外肽酶機製得到的優良選擇性及裂解速率。另外,亦意外地發現,增溶部分能夠補償D-X藥物部分之潛在疏水性,使得即使多個藥物部分連接至連接子(例如n>1),仍可保持極佳的藥物動力學特性。
在一個實施例中,S表示衍生自包含一或多個,例如兩個、三個或四個增溶基團之化合物的部分;其中包含於(S)中之各增溶基團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  包含一或多個離子或可電離基團,諸如銨、鈲、硫酸根或磺酸根基團之部分,較佳衍生自Arg、(D)-Arg、Dap、(D)-Dap、Dab、(D)-Dab、Orn、(D)-Orn、Lys、D-Lys或肉鹼之部分; -  醣部分,其選自單醣、雙醣及直鏈或分支鏈寡醣,尤其具有3至10個由醣苷鍵連接之單醣單元的直鏈或分支鏈寡醣,其中單醣、雙醣及寡醣中之各單醣單元獨立地選自葡萄糖、果糖、甘露糖、核糖及半乳糖;及 -  聚環氧烷基團,較佳C 2 - 3聚環氧烷基團,更佳獨立地包含6至200個、較佳10至150個、更佳12至80個重複單元之C 2 - 3聚環氧烷基團。
關於增溶部分中之增溶基團的一般排列不存在特定限制。因此,增溶部分可具有線性結構,例如其中若干增溶基團以無規或逐嵌段方式排列;環狀結構;或分支結構,例如其中若干增溶基團以接枝或樹狀體方式連接至核心分子,諸如新戊四醇或甘油。增溶部分亦可包含若干嵌段,各嵌段獨立地具有線性或分支結構。
在一個態樣中,增溶部分包含以線性、逐嵌段方式排列之一或多個增溶基團。舉例而言,增溶部分可包含由-(So) n'-表示之結構,如藉由下式更詳細地繪示:-(So 1)-(So 2)-[…]-(So n),其中各So 1至So n表示增溶基團,諸如聚環氧烷基團,例如具有6至200個重複單元之PEO基團,或包含一或多個離子或可電離基團(諸如Arg)之部分,且n'為1至20,例如1至10之整數,其限制條件為相同結構之直接連接的聚環氧烷基團應視為相同增溶基團之多個重複單元(且不視為相鄰的So基團)。亦即,相鄰聚環氧烷基團必須具有不同結構及/或經由如-C(O)-O-或其類似者之官能基連接以視為單獨的So基團。
在另一態樣中,增溶部分包含以未繫栓、接枝或樹狀體方式連接至諸如新戊四醇或甘油之核心分子的一或多個增溶基團。舉例而言,增溶部分可具有由-((-Y'-X'(So m ')) n '-H表示之接枝結構,如以下更詳細地繪示: 其中X'為(m'+2)價,例如三價或四價基團,Y'為二價基團,各So獨立地選擇為增溶基團,諸如聚環氧烷基團,例如具有4至600個重複單元之PEO基團,或包含一或多個離子基團之部分,m'為1、2、3或更大且較佳1或2,且n'為1至20,例如1至10之整數; 或由-X'(So) n '表示之樹型樣(tree-like)、樹狀體結構,如下文更詳細地繪示: 其中X'為n價(分支)基團,各So 1至So n獨立地選擇為如上文所描述之增溶基團,諸如聚環氧烷基團,例如具有4至600個重複單元之PEO基團,或包含一或多個離子基團之部分,且n'為1至20,例如1至10之整數。
在一個實施例中,(S)為衍生自包含一或多個聚環氧乙烷基團之化合物的部分,其中較佳各聚環氧乙烷基團獨立地包含6至200個、更佳10至150個、最佳12至80個重複單元。
在一個較佳實施例中,(S)為由式(V)表示之部分: ****-X 1-(CH 2CH 2O) n3-X 2(V) 其中, n3為6至200、較佳10至150、更佳12至80之整數; ****指示與(T)之共價連接; X 1係選自單一共價鍵、-(C=O)-及-N(R)-,其中R表示氫原子、烷基或環烷基; X 2表示具有1至6個碳原子之烷基;含羰基基團,諸如乙醯基或式-(CH 2) n4-CO 2H之基團;含硫羰基基團,式-(CH 2) n4OR之基團、式-(CH 2) n4-SO 3H之基團;或含胺基基團,諸如式-(CH 2) n4-(C=A)-N(R) 2或-(CH 2) n4-N(R) 2之基團,其中A為O或S,各R獨立地選自氫原子、烷基及環烷基,且n4為1至6之整數; X 2較佳為-CH 3、-CH 2CH 2OH或由下式(VI)表示之基團: -(CH 2) n5-(C=A)N(R)-(CH 2) n6-(C=A)N(H)(R)    (VI) 其中, 各A獨立地選自O及S,較佳O; 各R獨立地選自氫原子、烷基及環烷基;及 n5及n6各自獨立地為1至6之整數,較佳1或2;及 X 2最佳為-CH 3
若存在超過一個(S),則各(S)較佳為如上文所描述之式(V)之部分。
3.4 分支基團 ( T )T表示(2+n)價,例如3、4、5、6價分支基團。分支基團連接載體基團(V)、增溶部分(S)及一或多個(n)連接子部分(L),由此形成分支結構。較佳地,T為3價(n=1)或4價(n=2)分支基團。更佳地,T為3價分支基團。
在一個實施例中,分支基團為包含至少一個衍生自三官能胺基酸,例如衍生自Lys之部分的基團。除上文所提及之三官能胺基酸以外,分支基團可包含其他(視情況存在之)連接子及/或胺基酸,其限制條件為該等其他連接子不含有增溶基團,諸如聚環氧烷基團,及/或該等其他胺基酸不為包含一或多個離子或可電離基團之三官能胺基酸或部分。此類其他胺基酸可例如選自高Phe (hPHe)及Phe。在一些態樣中,分支基團由衍生自三官能胺基酸之部分組成(亦即,不包括任何其他連接子及/或胺基酸)。
在一個實施例中,(T)為由下式(VII)表示之部分: 其中, 各AA獨立地表示衍生自諸如二胺基-羧酸、胺基二羧酸、疊氮基胺基酸或含炔烴胺基酸之三官能胺基酸,較佳衍生自選自N-ε-炔丙氧基羰基-L-離胺酸(Lys(Poc))、Asp、Glu、Orn、Lys、Dab及Dap之胺基酸,更佳衍生自Lys(Poc)、Glu、Orn或Lys,最佳衍生自Lys的部分; α指示與(Y)之共價連接; 若n = 1,則分別地,源自三官能胺基酸之側鏈共價連接至(L)或(S),C端共價連接至另一部分(S)或(L); 若n = 2、3或4:則 *'指示與(L)之共價連接; ****'指示與(S)之共價連接;及 n如式(I)中所定義。
在另一實施例中,(T)為由式(VIII)或(IX)表示之部分: 其中, 各AA 1及AA 2獨立地為衍生自諸如二胺基-羧酸、胺基二羧酸、疊氮基胺基酸或含炔烴胺基酸之三官能胺基酸的部分,較佳衍生自選自Lys(Poc)、Asp、Glu、Orn、Lys、Dab及Dap之胺基酸的部分,更佳衍生自Lys(Poc)、Glu、Orn或Lys的部分,最佳衍生自Lys的部分; α指示與(Y)之共價連接; 在式(IX)中,分別地,源自三官能胺基酸之側鏈共價連接至(L)或(S),C端共價連接至另一部分(S)或(L); 在式(VIII)中,*'指示與(L)之共價連接,且****'指示與(S)之共價連接。
3.5 二價基團 ( Y )式(I)化合物含有包含一或多個選自C、N、O、P及S之原子的二價基團(Y)。二價基團將載體基團(V)連接至分支基團(T)。二價基團典型地連接至包含於載體中之胺基酸(諸如Cys)的側鏈。較佳地,Y為衍生自選自以下之化合物的二價基團:順丁烯二醯亞胺、三唑、腙、含羰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更佳地,Y為衍生自順丁烯二醯亞胺及其衍生物,諸如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的二價基團。最佳地,Y為衍生自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之二價基團。
與V連接之順丁烯二醯亞胺的水解通常在鹼性條件下進行作為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與V之結合的最終步驟,如同本文中之實例中所闡明的通用程序1至3。以下條件尤其適合:在半胱胺酸順丁烯二醯亞胺結合反應結束時,藉由添加10× pH 8 DPPS (0.2至0.5反應體積)將pH調節至pH 8,且經由凝膠過濾使用適合的凝膠過濾管柱(PF管柱,用pH 8緩衝液溶離)來移除過量反應性藥物連接子及還原劑(TCEP)。接著攪拌溶離劑隔夜16h以完成開口,隨後用DPBS將最終緩衝液交換至Amicon濃縮單元。
在一些情況下,當式(I)化合物中之m至少為2時,該化合物可包含與V連接之(閉環)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Y)及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Y)的混合。因此,在其中基團(R)經由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至載體(V)的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如下文所示,左側)中,可進行水解,使得當m至少為2時,本發明化合物可包含與V之閉環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A)及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B)兩者(如下文所示,左側)。
在較佳實施例中,在其中m至少為2之式(I)化合物中,至少50%的與V之Y連接係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B),其餘連接為閉環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A)。在一些情況下,至少70%、至少75%、至少80%、至少90%、至少95%、較佳至少98%的與V之Y連接係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B)。
一或多個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的存在(即使連同一或多個閉環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一起存在)可促進本發明之化合物的穩定性及治療功效。不受任何理論束縛,咸信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例如避免逆邁克爾反應(如圖29中所示)引起反應性順丁烯二醯亞胺在循環中釋放且最終使得連接子-有效負載轉移至體內其他含巰基分子,諸如白蛋白。開環順丁烯二醯亞胺亦可與二價基團X及增溶部分S協作以實現改良之穩定性及治療功效。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Y為衍生自順丁烯二醯亞胺及其衍生物,諸如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的二價基團,較佳由下式(XIIIa)至(XIIIc)中之任一者表示的二價基團: 式(XIIIa) 式(XIIIb) 式(XIIIc) 其中, R 3表示-(CH 2) n7-(C=A) n9-或-(CH 2CH 2O) n8-(C=A) n9-,較佳-(CH 2) n7-(C=A) n9-,其中, n7為1至6,較佳1或2,更佳1, n8為1至6,較佳1, n9為0或1,較佳1,及 A為O或S,較佳O; 其中亞甲基碳原子共價連接至式(XIIIa)-(XIIIc)之氮原子,且羰基或硫羰基-碳共價連接至T; β 指示與V之共價連接;及 α'指示與T之共價連接。
在一更佳實施例中,Y由式(XIIIb)或(XIIIc)表示,其中R 3較佳為由式-(CH 2) n7-(C=A) n9-表示之基團,其中n7為1或2,n9為1且A為O。最佳地,R 3為-CH 2-C=O-。
3.6 部分 ( D )式(I)化合物含有衍生自藥物之部分,其中該藥物係選自含羧基藥物、含巰基藥物、含胺基藥物及含羥基藥物。較佳地,藥物係選自含巰基藥物、含胺基藥物及含羥基藥物。更佳地,(D)為衍生自含巰基藥物,諸如DM1或DM4之部分。
若超過一個(D)存在於式(I)化合物(n>1及/或m>1)中,則各(D)獨立地選自含羧基藥物、含巰基藥物、含胺基藥物及含羥基藥物。儘管如此,多個部分(D)較佳彼此相同。
藥物可未經修飾(呈其天然形式,除氫原子經共價鍵置換之外),或可經化學修飾以便併入一或多個允許共價連接至二價基團(X)的官能基(例如一或多個選自羥基、羧基、胺基及巰基之基團),一旦藥物部分(例如D-X部分或D-X-Dxx-Dyy部分)自結合物釋放,則其較佳具有藥理學活性。根據一個實施例,自結合物釋放之藥物部分,例如D-X部分或D-X-Dxx-Dyy部分在某種意義上具有藥理學活性,其保留對應未經修飾(天然)之藥物的至少20%、較佳至少35%、更佳至少50%且甚至更佳至少70%之藥理學活性。
在本發明之一些態樣中,衍生自藥物之各部分獨立地表示前藥基團,其呈結合形式,例如當在式(I)化合物中發現時係不具有藥理學活性的,但一旦其自結合物釋放,則變成具有藥理學活性。
根據一個實施例,衍生自藥物之各部分獨立地選自: (i)    抗贅生劑,諸如 o DNA烷化劑,諸如倍癌黴素, o 拓樸異構酶抑制劑,諸如小紅莓, o RNA聚合酶II抑制劑,諸如α-瓢菌素, o DNA裂解劑,諸如卡奇黴素, o 抗有絲分裂劑或微管破裂劑,諸如紫杉烷、奧瑞他汀或類美登素, o 抗代謝物,諸如吉西他濱之衍生物, o 驅動蛋白紡錘體蛋白抑制劑,諸如非蘭尼塞, o 激酶抑制劑,諸如伊巴替布或吉非替尼, o 菸鹼醯胺磷酸核糖轉移酶抑制劑, o 基質金屬肽酶9抑制劑, o 磷酸酶抑制劑,諸如微囊藻毒素-LR, (ii)   免疫調節劑,諸如氟替卡松 (iii)  抗傳染病藥劑,諸如利福黴素、克林達黴素或瑞他莫林,及 (iv)   前述任一者之放射同位素、代謝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或前藥; 其限制條件為選自以上(i)至(iv)之藥物為含羧基藥物、含巰基藥物、含胺基藥物或含羥基藥物。
若超過一個(D)存在於式(I)化合物中,則各(D)可獨立地選自以上(i)至(iv),其限制條件為各選自(i)至(iv)之藥物為含羧基藥物、含巰基藥物、含胺基藥物或含羥基藥物。
以下為可用於本發明之配體-藥物-結合物中的例示性藥物,其限制條件為藥物為含羧基藥物、含巰基藥物、含胺基藥物或含羥基藥物。 (i)    抗贅生劑包括: (a)    烷化劑,諸如氮芥(nitrogen mustard)類似物(例如環磷醯胺氯芥苯丁酸、美法侖(melphalan)、雙(2-氯乙基)甲胺(chlormethine)、異環磷醯胺(ifosfamide)、曲磷胺(trofosfamide)、潑尼莫司汀(prednimustine)、苯達莫司汀(bendamustine)、萘氮芥(chlornaphazine)、雌莫司汀(estramustine)、甲基二(氯乙基)胺(mechlorethamine)、鹽酸甲基二(氯乙基)胺氧化物、甘露莫司汀(mannomustine)、二溴衛矛醇(mitolactol)、新氮芥(novembichin)、苯芥膽甾醇(phenesterine)、尿嘧啶氮芥);烷基磺酸酯(例如硫酸布他卡因(busulfan)、曲奧舒凡(treosulfan)、甘露舒凡(mannosulfan)、英丙舒凡(improsulfan)及哌泊舒凡(piposulfan));伸乙基亞胺(例如噻替派(thiotepa)、三亞胺醌(triaziquone)、卡波醌(carboquone));亞硝基脲(例如卡莫司汀(carmustine)、洛莫司汀(lomustine)、司莫司汀(semustine)、鏈脲菌素(streptozocin)、氯脲菌素(chlorozotocin)、福莫司汀(fotemustine)、尼莫司汀(nimustine)、雷莫司汀(ranimustine));環氧化物(例如依託格魯(etoglucid));其他烷化劑(例如二溴甘露醇(mitobronitol)、哌泊溴烷(pipobroman)、替莫唑胺(temozolomide)、達卡巴𠯤(dacarbazine)); (b)    生物鹼,諸如長春花生物鹼(例如長春新鹼(vincristine)、長春花鹼、長春地辛(vindesine)、長春瑞濱(vinorelbine)、navelbin、長春氟寧(vinflunide)、維塔利德(vintafolide));紫杉烷(例如紫杉醇(paclitaxel)、多西他賽(docetaxel)、紫杉醇聚麩胺酸(paclitaxel polyglumex)、卡巴他賽(cabazitaxel))及其類似物、類美登素(例如DM1、DM2、DM3、DM4、美登素及胺沙托辛(ansamitocin))及其類似物、隱藻素(cryptophycin) (例如隱藻素1及隱藻素8);埃博黴素(epothilone)、艾榴塞洛素(eleutherobin)、迪斯德莫來(discodermolide)、苔蘚抑素(bryostatin)、海兔毒素(dolostatin)、奧瑞他汀(例如單甲基奧瑞他汀E、單甲基奧瑞他汀F)、特吡萊辛、頭孢他汀(cephalostatin);盤克斯達汀(pancratistatin);沙考地汀(sarcodictyin);海綿抑素(spongistatin);地美可辛(demecolcine);表鬼臼脂(epipodophyllin) (例如9-胺基喜樹鹼、喜樹鹼、克立那托(crisnatol)、柔紅黴素、依託泊苷(etoposide)、磷酸依託泊苷、伊立替康(irinotecan)及其代謝物,諸如SN-38、米托蒽醌(mitoxantrone)、novantrone、視黃酸(視黃醇)、替尼泊苷(teniposide)、拓朴替康(topotecan)、9-硝基喜樹鹼(RFS 2000));絲裂黴素(mitomycin) (例如絲裂黴素C); (c)    抗代謝物,諸如DHFR抑制劑(例如甲胺喋呤、曲美沙特(trimetrexate)、迪諾特寧(denopterin)、蝶羅呤(pteropterin)、胺基喋呤(aminopterin) (4-胺基喋酸)或其他葉酸類似物,諸如雷替曲塞(raltitrexed)、培美曲塞(pemetrexed)、普拉曲沙(pralatrexate));IMP去氫酶抑制劑(例如黴酚酸、噻唑呋林(tiazofurin)、利巴韋林(ribavirin)、EICAR);核糖核苷酸還原酶抑制劑(例如羥基脲、去鐵胺);嘧啶類似物(例如阿糖胞苷、氟尿嘧啶、5-氟尿嘧啶及其代謝物、喃氟啶(tegafur)、卡莫氟(carmofur)、吉西他濱、卡培他濱(capecitabine)、阿紮胞苷(azacitidine)、地西他濱(decitabine)、氟尿嘧啶組合、喃氟啶組合、曲氟尿苷(trifluridine)組合、胞嘧啶阿拉伯糖苷、安西他濱(ancitabine)、氟尿苷(floxuridine)、去氧氟尿苷(doxifluridine))、尿嘧啶類似物(例如6-氮尿苷、脫氧尿苷);胞嘧啶類似物(例如依諾他濱(enocitabine));嘌呤類似物(例如硫唑嘌呤(azathioprine)、氟達拉濱(fludarabine)、巰基嘌呤、硫咪嘌呤(thiamiprine)、硫鳥嘌呤、克拉屈濱(cladribine)、氯法拉濱(clofarabine)、奈拉濱(nelarabine));葉酸補充劑,諸如醛葉酸; (d)    特別用於治療贅生性疾病之內分泌療法,諸如雌激素、助孕素、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抗雌激素、抗雄激素、芳香酶抑制劑; (e)    激酶抑制劑,例如BIBW 2992 (抗EGFR/Erb2)、伊馬替尼(imatinib)、吉非替尼(gefitinib)、派加替尼(pegaptanib)、索拉非尼(sorafenib)、達沙替尼(dasatinib)、舒尼替尼(sunitinib)、厄洛替尼(erlotinib)、尼羅替尼(nilotinib)、拉帕替尼(lapatinib)、阿西替尼(axitinib)、帕唑帕尼(pazopanib)、凡德他尼(vandetanib)、阿法替尼(afatinib)、維羅非尼(vemurafenib)、克卓替尼(crizotinib)、瑞戈非尼(regorafenib)、馬賽替尼(masitinib)、達拉非尼(dabrafenib)、曲美替尼(trametinib)、依魯替尼(ibrutinib)、塞利替尼(ceritinib)、樂伐替尼(lenvatinib)、尼達尼布(nintedanib)、西地尼布(cediranib)、帕博西尼(palbocidib)、奧希替尼(osimertinib)、阿來替尼(alectinib)、阿來替尼、羅西替尼(rociletinib)、考比替尼(cobimetinib)、米哚妥林(midostaurin)、奧莫替尼(olmutinib)、E7080 (抗VEGFR2)、木利替尼(mubritinib)、普納替尼(ponatinib) (AP24534)、巴氟替尼(bafetinib) (INNO-406)、伯舒替尼(bosutinib) (SKI-606)、卡博替尼(cabozantinib)、維莫德吉(vismodegib)、伊尼帕利(iniparib)、魯索利替尼(ruxolitinib)、CYT387、替沃紮尼(tivozanib)、伊斯平斯(ispinesib)、替西羅莫司(temsirolimus)、依維莫司(everolimus)、地磷莫司(ridaforolimus); (f)    其他,諸如倍癌黴素(包括合成類似物:阿多來新(adozelesin)、卡折來新(carzelesin)、比折來新(bizelesin)、KW-2189及CBI-TMI);苯并二氮呯二聚體(吡咯并苯并二氮呯或富山黴素(tomaymycin)、吲哚啉并苯并二氮呯、咪唑并苯并噻二氮呯或㗁唑啶并苯并二氮呯之二聚體);含鉑化合物(例如卡鉑(carboplatin)、順鉑(cisplatin)、奧沙利鉑(oxaliplatin)、沙鉑(satraplatin)、聚鉑(polyplattilen);氮丙啶,諸如苯唑多巴(benzodopa)、米特多巴(meturedopa)及尤利多巴(uredopa);甲基三聚氰胺,包括六甲蜜胺(altretamine)、三伸乙基三聚氰胺、三伸乙基磷醯胺、三伸乙基硫代磷醯胺及三甲基三聚氰胺;達內黴素(dynemicin)、埃斯培拉黴素(esperamicin)、可達菌素(kedarcidin)、馬杜肽菌素(maduropeptin)、阿克拉黴素(aclacinomysin)、放射菌素(actinomycin)、安麴黴素(authramycin)、偶氮絲胺酸(azaserine)、博來黴素(bleomycin)、放線菌素(cactinomycin)、卡拉比辛(carabicin)、洋紅黴素(carminomycin)、嗜癌菌素(carzinophilin);色黴素(chromomycin)、更生黴素(dactinomycin)、道諾黴素(daunorubicin)、地托比星(detorubicin)、6-重氮-5-側氧基-L-正白胺酸、小紅莓、嗎啉基-小紅莓、氰基嗎啉基-小紅莓、2-吡咯啉基-小紅莓及去氧小紅莓、表阿黴素(epirubicin)、依索比星(esorubicin)、艾達黴素(idarubicin)、麻西羅黴素(marcellomycin)、絲裂黴素(nitomycin)、黴酚酸、諾加黴素(nogalamycin)、橄欖黴素(olivomycin)、培洛黴素(peplomycin)、潑非黴素(potfiromycin)、嘌呤黴素(puromycin)、奎那黴素(quelamycin)、羅多比星(rodorubicin)、鏈黑黴素(streptonigrin)、鏈脲菌素(streptozocin)、殺結核菌素(tubercidin)、烏苯美司(ubenimex)、淨司他丁(zinostatin)、佐柔比星(zorubicin);聚酮化合物(例如多聚乙醯(acetogenin));吉西他濱、環氧黴素(epoxomicin) (例如卡非佐米(carfilzomib))。 (ii)   免疫調節劑包括免疫刺激劑、免疫抑制劑、環孢靈(cyclosporine)、環孢靈A、胺基己酸、硫唑嘌呤、溴麥角環肽(bromocriptine)、氯芥苯丁酸、氯奎(chloroquine)、環磷醯胺、皮質類固醇(例如安西奈德(amcinonide)、倍他米松(betamethasone)、布地奈德(budesonide)、氫化可體松(hydrocortisone)、氟尼縮松(flunisolide)、丙酸氟替卡松(fluticasone propionate)、氟可龍達那唑(fluocortolone danazol)、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普賴松(prednisone)、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二丙酸倍氯米松(beclometasone dipropionate))、DHEA、羥基氯奎、美洛昔康(meloxicam)、甲胺喋呤、黴酚酸酯(mofetil)、麥考酚酯(mycophenylate)、西羅莫司(sirolimus)、他克莫司(tacrolimus)、依維莫司、芬戈莫德(fingolimod)、依魯替尼。 (iii)  抗傳染病藥劑包括抗菌藥物、抗有絲分裂藥物、抗分支桿菌藥物及抗病毒藥物。抗生素-抗體藥物結合物中所使用之抗生素的非限制性實例為利福洛格(rifalogue),即利福黴素(rafamycin)衍生物。
本文所用之藥物亦包括其放射同位素。放射同位素(放射核素)之實例為例如 3H、 UC、 14C、 18F、 32P、 35S、 64Cu、 68Ga、 86Y、 99Tc、 111In、 123I、 124I、 125I、 131I、 177Lu、 186Re、 188Re、 211At、 212Bi、 213Bi或 225Ac。放射同位素標記之藥物可用於靶向成像實驗或用於靶向治療(Wu等人 Nat . Biotech .2005, 23, 1137-1146)。
本文所使用之藥物亦包括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酸或其衍生物。
根據一較佳實施例,各衍生自藥物之部分獨立地衍生自選自以下之藥物:瓢菌素、倍癌黴素、奧瑞他汀、奧瑞他汀F (AF)、單甲基奧瑞他汀F (MMAF)、美登素、美登素(DM1)、拉夫坦辛(DM4)、特吡萊辛、卡奇黴素、喜樹鹼、SN-38、依沙替康、Maaa-1181a、紫杉醇、柔紅黴素、長春花鹼、小紅莓、甲胺喋呤、吡咯并苯并二氮呯(PBD)及其二聚體、吲哚啉并苯并二氮呯(IBD)及其二聚體,或其放射同位素及/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更佳地,衍生自藥物之各部分獨立地衍生自選自奧瑞他汀、MMAF、依沙替康、美登素、DM1及DM4之藥物;且甚至更佳地,其衍生自選自DM1及DM4之藥物。
3.7 包括式 ( II )/( II' ) 之連接子的式 ( I ) 化合物在一些情況下,式(I)化合物可包括如上文所描述之式(II)或(II')之連接子。因此,本發明化合物可由以下通式(X)或(X')表示: 式(X)中及式(X')中之Axx表示衍生自選自Glu、Apa、Aaa、Dap、Dab、Lys、Orn、Ser、Ama及高Lys之胺基酸的部分,較佳衍生自選自Dap、Dab、Lys、Orn及高Lys之胺基酸的部分,更佳衍生自Lys的部分; 式(X)中之Ayy表示衍生自選自Phe、高Phe、Ala、Trp、Phg、Leu、Val、Tyr、高Tyr、Tyr(OR 1)及高Tyr(OR 1)之胺基酸的部分,其中R 1為-(CH 2CH 2O) n1-R 2,其中R 2為氫原子或甲基且n1為2至24之整數;較佳衍生自Phe、高Phe、Tyr、高Tyr、Tyr(OR 1)或高Tyr(OR 1)的部分;更佳衍生自Tyr的部分; 式(X')中之Ayy表示衍生自選自Phe、高Phe、Ala、Trp、Phg、Leu、Val、Tyr及Ser之胺基酸的部分,較佳衍生自Phe、高Phe或Ser的部分,更佳衍生自Phe或Ser的部分; 式(X)及(X')中之D、Dxx、Dyy、X、T、S、V、Z、m及n具有與上文所描述相同的含義。
根據一個較佳實施例,D、Dxx、Dyy、X、Y、T、S及Z中之至少一者,例如兩者、三者、四者、五者、六者、七者或八者如下定義: (a)    D為衍生自選自奧瑞他汀、MMAF、依沙替康、美登素、DM1及DM4之藥物的部分,較佳衍生自DM1或DM4的部分; (b)    Dxx為衍生自選自Phe、Val、Tyr、高Phe及Ala,較佳選自Phe或Val之胺基酸的部分; (c)    Dyy為共價鍵或衍生自選自Arg、Lys、Cit、Orn、Dap及Dab之胺基酸的部分,較佳共價鍵或衍生自Arg或Cit的部分; (d)    X為式(III)之基團,其中n2為1或2,或由式(IVa)至(IVz)中之任一者表示的基團,較佳由式(IVc)、(IVm)、(IVn)、(IVo)、(IVp)、(IVs)或(IVt)中之任一者表示的基團,更佳由式(IVc)或(IVm)表示的基團; (e)    Y為衍生自選自順丁烯二醯亞胺、三唑、腙、含羰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之化合物的基團;較佳衍生自順丁烯二醯亞胺及其衍生物,諸如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的基團;且更佳衍生自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的基團; (f)    T為式(VII)、(VIII)或(IX)之基團; (g)    S為式(V)之部分;及 (h)    Z為-OH。
根據一個較佳實施例,D、Dxx、Dyy、X、Y、T、S、V及Z中之至少一者,例如兩者、三者、四者、五者、六者、七者、八者或九者如下定義: (a)    D為衍生自選自奧瑞他汀、MMAF、依沙替康、美登素、DM1及DM4之藥物的部分,較佳衍生自DM1或DM4的部分; (b)    Dxx為衍生自選自Phe、Val、Tyr、高Phe及Ala,較佳選自Phe或Val之胺基酸的部分; (c)    Dyy為共價鍵或衍生自選自Arg、Lys、Cit、Orn、Dap及Dab之胺基酸的部分,較佳共價鍵或衍生自Arg或Cit的部分; (d)    X為式(III)之基團,其中n2為1或2,或由式(IVa)至(IVz)中之任一者表示的基團,較佳由式(IVc)、(IVm)、(IVn)、(IVo)、(IVp)、(IVs)或(IVt)中之任一者表示的基團,更佳由式(IVc)或(IVm)表示的基團; (e)    Y為衍生自選自順丁烯二醯亞胺、三唑、腙、含羰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之化合物的基團;較佳衍生自順丁烯二醯亞胺及其衍生物,諸如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的基團;且更佳衍生自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的基團; (f)    T為式(VII)、(VIII)或(IX)之基團; (g)    S為式(V)之部分; (h)    V為衍生自那妥昔單抗之部分;及 (i)    Z為-OH。
根據另一較佳實施例,式(X)中之各Dyy-Dxx-Axx-Ayy獨立地選自以下:Arg-Lys-Phe,其中Dyy為共價鍵;Arg-Lys-高Phe,其中Dyy為共價鍵;Arg-Lys-Tyr,其中Dyy為共價鍵;Cit-Lys-Phe,其中Dyy為共價鍵;Cit-Lys-Tyr,其中Dyy為共價鍵;Arg-Lys-高Tyr,其中Dyy為共價鍵;Cit-Lys-高Tyr,其中Dyy為共價鍵;Phe-Cit-Lys-Phe;Phe-Cit-Lys-Tyr;Phe-Arg-Lys-Tyr;Phe-Cit-Lys-高Tyr;Phe-Lys-Lys-Phe;高Phe-Arg-Lys-Phe;高Phe-Cit-Lys-Tyr;且式(X')中之各Dyy-Dxx-Ayy-Axx獨立地選自以下:Arg-Phe-Lys,其中Dyy為共價鍵;Arg-Ser-Lys,其中Dyy為共價鍵;Cit-Phe-Lys,其中Dyy為共價鍵;Cit-Ser-Lys,其中Dyy為共價鍵;Cit-高Phe-Lys,其中Dyy為共價鍵;Phe-Cit-Phe-Lys;高Phe-Cit-Phe-Lys;及Phe-Arg-Phe-Lys。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化合物由下式中之一者表示: 其中D、X、Y、T、S、V、Z、m及n具有如上文所描述相同之含義。
根據一個較佳實施例,D、X、Y、T、S及Z中之至少一者,例如兩者、三者、四者、五者或六者如下定義: (a)    D為衍生自選自奧瑞他汀、AF、MMAF、依沙替康、美登素、DM1及DM4之藥物的部分,較佳衍生自DM1或DM4的部分; (d)    X為式(III)之基團,其中n2為1或2,或由式(IVa)至(IVz)中之任一者表示的基團,較佳由式(IVc)、(IVm)、(IVn)、(IVo)、(IVp)、(IVs)或(IVt)中之任一者表示的基團,更佳由式(IVc)或(IVm)表示的基團; (e)    Y為衍生自選自順丁烯二醯亞胺、三唑、腙、含羰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之化合物的基團;較佳衍生自順丁烯二醯亞胺及其衍生物,諸如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的基團;且更佳衍生自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的基團; (f)    T為式(VII)、(VIII)或(IX)之基團; (g)    S為式(V)之部分;及 (h)    Z為-OH。
根據一個較佳實施例,D、X、Y、T、S、V及Z中之至少一者,例如兩者、三者、四者、五者、六者或七者如下定義: (a)    D為衍生自選自奧瑞他汀、AF、MMAF、依沙替康、美登素、DM1及DM4之藥物的部分,較佳衍生自DM1或DM4的部分; (d)    X為式(III)之基團,其中n2為1或2,或由式(IVa)至(IVz)中之任一者表示的基團,較佳由式(IVc)、(IVm)、(IVn)、(IVo)、(IVp)、(IVs)或(IVt)中之任一者表示的基團,更佳由式(IVc)或(IVm)表示的基團; (e)    Y為衍生自選自順丁烯二醯亞胺、三唑、腙、含羰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之化合物的基團;較佳衍生自順丁烯二醯亞胺及其衍生物,諸如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的基團;且更佳衍生自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的基團; (f)    T為式(VII)、(VIII)或(IX)之基團; (g)    S為式(V)之部分; (h)    V為衍生自那妥昔單抗之部分;及 (h)    Z為-OH。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化合物由下式中之一者表示(如自式(I)顯而易見,在以下式中,載體基團(V)應理解為在圓括號外部,使得標誌m不適用於(V),而所有其他所描繪之結構元件應理解為在圓括號內且因此在分子中存在m次): 其中m為1至12、較佳2至10、更佳4至8之整數。
根據一個實施例,在其中增溶部分(S)包含C 2聚環氧烷氧化物基團之上述化合物中,環氧乙烷重複單元之數目(17)可經12至22個、較佳15至19個環氧乙烷基團置換。
根據一個實施例,在上述化合物中,與(V)之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可經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置換。在其中m至少為2之一些情況下,該化合物可包含與V連接之(閉環)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及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的混合,較佳至少50%的與V之連接係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
在一個較佳實施例中,化合物(LDC)由下式中之一者表示: 其中m為1至12、較佳2至10、更佳4至8之整數。
如自式(I)顯而易見,在上述化合物中,載體基團(V)應理解為在圓括號外部,使得標誌m不適用於(V),而所有其他描繪之結構元件應理解為在圓括號內且因此在分子中存在m次。
根據一個實施例,在上述其中增溶部分(S)包含C 2聚環氧烷氧化物基團之化合物中,環氧乙烷重複單元之數目(17或24)可經12至30個、較佳14至25個、更佳15至19個環氧乙烷基團置換。
根據一個實施例,在上述化合物中,與(V)之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可經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置換。在其中m至少為2之一些情況下,該化合物可包含與V連接之(閉環)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及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的混合,較佳至少50%的與V之連接係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
在一個較佳實施例中,化合物(LDC)由下式中之一者表示: 其中, V如式(I)中所定義; Y為衍生自順丁烯二醯亞胺及其衍生物,諸如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較佳衍生自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的基團;及 m為1至12、較佳2至10、更佳4至8之整數。
如自式(I)顯而易見,在上述化合物中,載體基團(V)應理解為在圓括號外部,使得標誌m不適用於(V),而所有其他描繪之結構元件應理解為在圓括號內且因此在分子中存在m次。
根據一個實施例,在上述其中增溶部分(S)包含C 2聚環氧烷氧化物基團之化合物中,環氧乙烷重複單元之數目(17或24)可經12至30個、較佳14至25個、更佳15至19個環氧乙烷基團置換。
根據一較佳實施例,在上述化合物中,Y由下式(XIIIa)至(XIIIc)中之任一者表示: 式(XIIIa) 式(XIIIb) 式(XIIIc) 其中, R 3表示-(CH 2) n7-(C=A) n9-或-(CH 2CH 2O) n8-(C=A) n9-,較佳-(CH 2) n7-(C=A) n9-,其中, n7為1至6,較佳1或2,更佳1, n8為1至6,較佳1, n9為0或1,較佳1,及 A為O或S,較佳O; 其中亞甲基碳原子共價連接至式(XIIIa)-(XIIIc)之氮原子,且羰基或硫羰基-碳共價連接至T之氮原子(共價連接至衍生自T之Lys殘基的胺基); β指示與V之共價連接;及 α'指示共價連接至T (共價連接至衍生自T之Lys殘基的胺基)。
在一更佳實施例中,Y由式(XIIIb)或(XIIIc)表示,其中R 3較佳為由式-(CH 2) n7-(C=A) n9-表示之基團,其中n7為1或2,n9為1且A為O。最佳地,R 3為-CH 2-C=O-。
3.8 載體基團 ( V )式(I)、(X)及(X')中之載體基團(V)表示衍生自能夠與目標細胞相互作用之載體基團的部分。如本文所用,表述「能夠與目標細胞相互作用」指示載體基團可與目標細胞表面上之部分,例如抗原或受體結合,與其複合或與其反應。與目標細胞之此類相互作用可藉由此項技術中已知之方法以實驗方式驗證,例如藉由提供攜有標記(諸如螢光標記物)之式(I)化合物,藉由使該化合物與含有目標細胞之組織接觸及藉由偵測組織內螢光標記物之分佈(例如藉由螢光顯微法)來驗證。目標細胞處之螢光強度的增加指示與根據本發明之目標細胞的相互作用。在一些較佳實施例中,載體基團亦能夠引起或促成靶向-藥物-結合物,亦即式(I)化合物內化至目標細胞中。
在一個實施例中,(V)表示衍生自選自抗體、抗體片段、蛋白、肽及非肽分子之載體基團的部分。
在一個實施例中,(V)表示衍生自抗體或抗體片段之部分,該抗體或抗體片段為諸如單鏈抗體、單株抗體、單鏈單株抗體、單株抗體片段、嵌合抗體、嵌合抗體片段、域抗體或其片段、細胞介素、激素、生長因子、群落刺激因子、神經傳遞素或營養輸送分子。
在一個較佳實施例中,(V)表示衍生自以下之部分: ● 單株抗體,較佳衍生自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抗體的部分:阿達木單抗、阿杜卡努單抗、阿侖單抗、阿妥莫單抗噴替酸鹽、埃萬妥單抗、阿特珠單抗、安土單抗、阿維魯單抗、巴匹組單抗、巴利昔單抗、貝妥莫單抗、貝蘭妥單抗莫福汀、貝邁奇單抗、貝索單抗、貝伐珠單抗、貝茨羅特斯單抗、本妥昔單抗、本妥昔單抗維多汀、布羅達單抗、卡妥索單抗、測米匹單抗、西妥昔單抗、辛帕奈單抗、克伐珠單抗、克瑞組單抗、特拉歇坦、達利珠單抗、達雷木單抗、地舒單抗、迪奴圖單抗、多斯利單抗、德瓦魯單抗、依決洛單抗、埃羅妥珠單抗、依瑪魯單抗、恩弗妥單抗、恩弗妥單抗維多汀、艾可瑞妥單抗、依帕珠單抗、依帕珠單抗-SN-38、埃達珠單抗、吉妥珠單抗、吉妥珠單抗奧佐米星、genmab、格菲妥單抗、吉妥昔單抗、高蘇拉內單抗、替伊莫單抗、英比利珠單抗、英利昔單抗、伊珠單抗、英妥珠單抗奧佐米星、伊匹單抗、艾沙妥昔單抗依奇珠單抗、J591 PSMA-抗體、拉貝珠單抗、侖卡奈單抗、朗妥昔單抗特司林、莫格利珠單抗、莫遜圖單抗、耐昔妥珠單抗、尼妥珠單抗、那他珠單抗、那妥昔單抗、那昔妥單抗、納武利尤單抗、奧瑞組單抗、奧法木單抗、奧拉單抗、奧戈伏單抗、帕尼單抗、帕博利珠單抗、帕妥珠單抗、泊洛妥珠單抗、泊洛妥珠單抗維多汀、普拉西單抗、雷妥莫單抗、雷莫蘆單抗、利妥昔單抗、戈沙妥珠單抗、戈沙妥珠單抗戈維替康、西瑞奈單抗、司妥昔單抗、索拉珠單抗、他卡妥珠單抗、達法思單抗、替妥木單抗、替拉奈單抗、托珠單抗、托西莫單抗、曲妥珠單抗、曲妥珠單抗德魯替康、曲妥珠單抗恩他新、TS23、烏司奴單抗、維多珠單抗、伏妥莫單抗、澤格特奈單抗、紮魯木單抗、紮木單抗、其片段及衍生物;更佳選自阿特珠單抗、德瓦魯單抗、帕博利珠單抗、利妥昔單抗或曲妥珠單抗;或 ● 併入至Fc融合蛋白中之抗體片段,Fc融合蛋白較佳選自貝拉西普、阿柏西普、塞維-阿柏西普、度拉糖肽、利納西普、羅米司亭、阿巴西普及阿法西普。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V)表示衍生自抗HER2、抗CD37、抗PDL1或抗EGFR抗體,較佳衍生自選自曲妥珠單抗、帕博利珠單抗、那妥昔單抗、阿特珠單抗、德瓦魯單抗、帕尼單抗、阿維魯單抗及西妥昔單抗之抗體,更佳衍生自那妥昔單抗、曲妥珠單抗及西妥昔單抗,且最佳衍生自那妥昔單抗或曲妥珠單抗的部分。
如本文所用,術語「那妥昔單抗」(本文中亦稱為K7153A)係指WO 2019/229677 (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中所描述之抗體huCD37-3 (1.0版本)。在另一態樣中,那妥昔單抗之特徵在於WO2011/112978中之單株抗體huCD37-3v1.0,其特異性描述其重鏈(SEQ ID NO:90)及輕鏈(SEQ ID 107)。在又其他態樣中,該抗體包含表1及2中的由SEQ ID NO:2-7表示之CDR、表3中的SEQ ID NO:8之VH及WO 2019/229677之表4中的SEQ ID NO:10之VL。
在特定態樣中,那妥昔單抗可包含 ●     WO 2019/229677之表5中的Seq No 11之全長輕鏈, ●     WO 2019/229677之表6中的Seq No. 12之全長重鏈, ●     WO 2019/229677之表5中的Seq No 11之全長輕鏈及表6中的Seq No. 12之全長重鏈, ●     具有與由重組質體DNA phuCD37-3LC (ATCC寄存名稱PTA-10722,經ATCC在2010年3月18日寄存)編碼之胺基酸序列相同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或輕鏈可變區, ●     包含與由重組質體DNA phuCD37-3HCv.1.0 (ATCC寄存名稱PTA-10723,經ATCC在2010年3月18日寄存)編碼之胺基酸序列相同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或重鏈可變區, ●     包含與由重組質體DNA phuCD37-3LC (PTA-10722)編碼之胺基酸序列相同的胺基酸序列的輕鏈或輕鏈可變區及包含與由重組質體DNA phuCD37-3HCv.1.0 (PTA-10723)編碼之胺基酸序列相同的胺基酸序列的重鏈或重鏈可變區, ●     包含(i)包含與由重組質體DNA phuCD37-3LC (PTA-10722)編碼之VL-CDR相同的胺基酸序列的VL-CDR及(ii)包含與由重組質體DNA phuCD37-3HCv.1.0 (PTA-10723)編碼之VH-CDR相同的胺基酸序列的VH-CDR。
在一個實施例中,(V)表示衍生自抗CD37抗體(較佳那妥昔單抗)或抗HER2抗體(較佳曲妥珠單抗)的部分。
在另一實施例中,(V)表示衍生自抗CD37抗體(較佳那妥昔單抗)或抗HER2抗體(較佳曲妥珠單抗)的部分;且(D)表示衍生自抗贅生劑的部分,且較佳衍生自選自以下之藥物的部分:瓢菌素、倍癌黴素、奧瑞他汀、奧瑞他汀F (AF)、單甲基奧瑞他汀F (MMAF)、美登素、美登素(DM1)、拉夫坦辛(DM4)、特吡萊辛、卡奇黴素、喜樹鹼、SN-38、依沙替康、Maaa1181a、紫杉醇、柔紅黴素、長春花鹼、小紅莓、甲胺喋呤、吡咯并苯并二氮呯(PBD)及其二聚體、吲哚啉并苯并二氮呯(IBD)及其二聚體,或其放射同位素及/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V)表示衍生自抗CD37抗體(較佳那妥昔單抗)或抗HER2抗體(較佳曲妥珠單抗)的部分,且(D)表示衍生自選自奧瑞他汀、MMAF、依沙替康、美登素、DM1及DM4之藥物的部分。更佳地,(V)表示衍生自抗CD37抗體(較佳那妥昔單抗)或抗HER2抗體(較佳曲妥珠單抗)的部分,且(D)表示衍生自DM1或DM4的部分。
在另一較佳實施例中,(V)表示衍生自抗CD37抗體(較佳那妥昔單抗)或抗HER2抗體(較佳曲妥珠單抗)的部分,且(D)表示衍生自DM1的部分,且化合物由下式中之一者表示: 其中m為1至12、較佳2至10、更佳4至8之整數;其中環氧乙烷重複單元之數目(17)可經12至30個、較佳14至25個、更佳15至19個環氧乙烷基團置換;及/或其中與(V)之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可經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置換。
如自式(I)顯而易見,在上述化合物中,載體基團(V)應理解為在圓括號外部,使得標誌m不適用於(V),而所有其他描繪之結構元件應理解為在圓括號內且因此在分子中存在m次。
根據一個實施例,在上述化合物中,與(V)之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可經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置換。在其中m至少為2之一些情況下,該化合物可包含與V連接之(閉環)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及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的混合,較佳至少50%的與V之連接係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
在又另一較佳實施例中,(V)表示衍生自抗CD37抗體(較佳那妥昔單抗)或抗HER2抗體(較佳曲妥珠單抗)的部分,且(D)表示衍生自DM1的部分,且化合物由下式中之一者表示: 其中m為1至12、較佳2至10、更佳4至8之整數;其中Y由式(XIIIa)至(XIIIc)中之任一者表示,較佳由式(XIIIb)或(XIIIc)表示;及/或其中環氧乙烷重複單元之數目(17)可經12至30個、較佳14至25個、更佳15至19個環氧乙烷基團置換。
在一更佳實施例中,(V)表示衍生自抗CD37抗體(較佳那妥昔單抗)或抗HER2抗體(較佳曲妥珠單抗)的部分,且(D)表示衍生自DM1的部分,且化合物由下式表示: 其中m為1至12、較佳2至10、更佳4至8之整數;其中環氧乙烷重複單元之數目(17)可經12至30個、較佳14至25個、更佳15至19個環氧乙烷基團置換;及/或其中與(V)之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可經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置換。
在一甚至更佳實施例中,(V)表示衍生自抗CD37抗體(較佳那妥昔單抗)或抗HER2抗體(較佳曲妥珠單抗)的部分,且(D)表示衍生自DM1的部分,且化合物由下式表示: 其中m為1至12、較佳2至10、更佳4至8之整數;其中Y由式(XIIIa)至(XIIIc)中之任一者表示,較佳由式(XIIIb)或(XIIIc)表示;及/或其中環氧乙烷重複單元之數目(17)可經12至30個、較佳14至25個、更佳15至19個環氧乙烷基團置換。
如自式(I)顯而易見,在上述化合物中,載體基團(V)應理解為在圓括號外部,使得標誌m不適用於(V),而所有其他描繪之結構元件應理解為在圓括號內且因此在分子中存在m次。
根據一個實施例,在上述化合物中,與(V)之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可經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置換。在其中m至少為2之一些情況下,該化合物可包含與V連接之(閉環)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及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的混合,較佳至少50%的與V之連接係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
在另一較佳實施例中,(V)表示衍生自能夠與相關目標相互作用之肽的部分。肽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生長抑制素或其類似物,諸如奧曲肽(octreotide)、Angiopep-2、胃泌素釋放(Gastrin-releasing)肽、運鐵蛋白衍生之肽、神經肽Y之衍生物、RGD肽、α-黑色素細胞刺激激素肽類似物、激脈腸肽、神經調壓素及促黃體激素釋放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releasing hormone,LHRH)類似物。
根據又另一較佳實施例,(V)表示衍生自非肽分子(諸如葉酸、玻尿酸);神經調壓素受體1 (NRT1)拮抗劑(諸如SR 142948A衍生物);及前列腺特異性膜抗原(PSMA)之配體(諸如PSMA-617及PSMA-11)的部分。
根據一個實施例,目標細胞係選自腫瘤細胞、病毒感染細胞、微生物感染細胞、寄生蟲感染細胞、參與自體免疫疾病之細胞、活化細胞、骨髓細胞、淋巴細胞、黑色素細胞及包括細菌、病毒、分枝桿菌、真菌之傳染媒介物。
根據一個較佳實施例,目標細胞為來自實體或液體腫瘤之任何腫瘤細胞,包括但不限於淋巴瘤細胞、骨髓瘤細胞、骨髓細胞、淋巴細胞、腎癌細胞、乳癌細胞、前列腺癌細胞、卵巢癌細胞、大腸直腸癌細胞、胃癌細胞、鱗狀癌細胞、小細胞肺癌細胞、睪丸癌細胞或以不受調控及加快之速度生長及分裂以導致癌症的任何細胞。
4. 醫藥組合物本發明化合物可按用於人類或動物在人類及獸醫學中之用途的醫藥組合物形式提供。此類組合物通常包含治療有效量的根據本發明之LDC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一或多種選自載劑、稀釋劑及其他賦形劑之組分。
在一個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包含根據本發明之LDC的混合物。
在一更特定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包含根據本發明之LDC的混合物,其中該等LDC (式I化合物)包含與V之(閉環)順丁烯二醯亞胺及/或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如上文所描述)。
與V連接之(閉環)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A)及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B)的比例(就組合物中之總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而言)可為A : B / 0-50 : 50-100 %,較佳A : B / 10-40 : 60-90 %,更佳A : B / 15-35 : 65-85 %,且最佳約A : B / 30 : 70 %。
組合物中之閉環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及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且從而閉環(A)及開環(B)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的各別比例可藉由MS技術,諸如對減少之LDC (式(I)化合物)的Tof或Orbitrap分析測定。詳細方案之一實例可在Chem. Eur. J. 2019, 25, 8208-8213之第6.d章(chapter 6.d.)中獲得。
適用於醫藥組合物中之載劑、稀釋劑及其他賦形劑為此項技術中所熟知,且例如描述於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Mack Publishing Co. (Gennaro AR, 1985)中。載劑、稀釋劑及/或其他賦形劑可相對於預期投與途徑及醫藥實踐來進行選擇。醫藥組合物可包含作為載劑、稀釋劑及/或其他賦形劑,或另外任何適合的黏合劑、潤滑劑、懸浮劑、塗佈劑、增溶劑。
治療有效量可由醫師基於常規基礎確定。任何特定個體/患者之比劑量及給藥頻率可變化且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所採用之特定藥物化合物之活性、彼化合物之代謝穩定性及作用時長、患者之年齡、體重、一般健康狀況、性別、飲食、投與模式及時間、排泄速率、藥物組合、特定病狀之嚴重程度及進行療法之個體。當確定治療上有效的劑量時,醫師考慮此等因素。
5. LDC 或其組合物在預防或治療疾病之方法中的用途本發明化合物可用於治療疾病。治療可為治療性及/或預防性治療,其目的在於預防、減少或終止非所需生理變化或病症。在一些態樣中,相較於若未接受治療之預期存活期,治療可延長個體之存活期。
藉由LDC治療之疾病可為受益於治療之任何疾病,包括慢性及急性病症或疾病以及易患病症之彼等病理病狀。在一些態樣中,疾病為贅生性疾病,諸如可經由腫瘤細胞之靶向破壞治療的癌症。可治療之癌症的非限制性實例包括良性及惡性腫瘤,其係實體的或液體的;淋巴惡性腫瘤,例如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例如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以及乳癌、卵巢癌、胃癌、子宮內膜癌、唾液腺癌、肺癌、腎癌、大腸癌、甲狀腺癌、胰臟癌、前列腺癌或膀胱癌,以及骨及血液骨髓之癌症,例如急性骨髓白血病(AML)。疾病可為神經元、神經膠、星形膠質(astrocytal)、下丘腦或其他腺性、巨噬細胞、上皮、基質及囊胚(blastocoelic)疾病;或發炎、血管生成或免疫疾病。例示性疾病為實體惡性腫瘤,另一例示性疾病為液體惡性腫瘤。
根據一個實施例,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組合物用於例如藉由向有需要之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的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組合物來治療或預防癌症、自體免疫疾病或發炎疾病及/或傳染病的方法中。
自體免疫性、發炎性及/或傳染性疾病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症、I型糖尿病、特發性發炎性肌病、全身性紅斑狼瘡(SLE)、重症肌無力、格雷夫氏病(Grave's disease)、皮肌炎、多發性肌炎、克羅恩氏病(Crohn's disease)、潰瘍性結腸炎、胃炎、橋本氏甲狀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哮喘、牛皮癬、牛皮癬性關節炎、皮膚炎、全身性硬腫病及硬化、發炎性腸病(IBD)、呼吸窘迫症候群、腦膜炎、腦炎、葡萄膜炎、絲球體腎炎、濕疹、動脈粥樣硬化、白血球黏著缺乏症、雷諾氏症候群(Raynaud's syndrome)、休格連氏症候群(Sjogen's syndrome)、萊特爾氏疾病(Reiter's disease)、白塞氏疾病(Beheet's disease)、免疫複合體腎炎、IgA腎病變、IgM多發性神經病、免疫介導之血小板減少症、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acute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慢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溶血性貧血、重症肌無力、狼瘡性腎炎、異位性皮膚炎、尋常天疱瘡、斜視眼陣攣肌陣攣症候群(opsoclonus-myoclonus syndrome)、純紅血球發育不全、混合型冷凝球蛋白血症、僵直性脊椎炎、C型肝炎相關冷凝球蛋白血管炎、慢性病灶性腦炎、大皰性類天疱瘡、A型血友病、膜增生性絲球體腎炎、成年及青少年皮肌炎、成年多發性肌炎、慢性蕁麻疹、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視神經脊髓炎、格雷夫氏甲狀腺疾病(Graves' dysthyroid disease)、大皰性類天疱瘡、膜增生性絲球體腎炎、查格-施特勞斯症候群(Churg-Strauss syndrome)、青少年發病型糖尿病、溶血性貧血、異位性皮膚炎、全身性硬化症、休格連氏症候群及絲球體腎炎、皮肌炎、ANCA、再生不良性貧血、自體免疫性溶血性貧血(AIHA)、因子VIII缺乏症、A型血友病、自體免疫性嗜中性白血球減少症、卡索氏症候群(Castleman's syndrome)、古巴斯德氏症候群(Goodpasture's syndrome)、實體器官移植排斥反應、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自體免疫性肝炎、淋巴性間質性肺炎、阻塞性細支氣管炎(非移植)、格-巴二氏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大型血管血管炎、巨型細胞(高安氏(Takayasu's))動脈炎、中型血管血管炎、川崎氏病(Kawasaki's Disease)、結節性多動脈炎、韋格納氏肉芽腫病(Wegener's granulomatosis)、顯微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MPA)、歐門氏症候群(Omenn's syndrome)、慢性腎衰竭、急性感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HIV、肝炎、疱疹及細菌感染。此外參考WO 2012/135740 A,例如此文件之段落[0004]及[0039]中提及的醫學適應症。
在一個特定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組合物用於治療或預防骨及血液骨髓之癌症,較佳急性骨髓白血病(AML)之方法中。較佳地,該化合物為本發明之化合物,其中(V)表示衍生自抗CD37抗體且較佳那妥昔單抗之部分。
在另一特定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組合物用於治療或預防淋巴瘤,較佳NHL,更佳DLBCL之方法中。較佳地,該化合物為本發明之化合物,其中(V)表示衍生自抗CD37抗體且較佳那妥昔單抗之部分。
在一更特定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組合物用於治療或預防骨及血液骨髓之癌症,較佳急性骨髓白血病(AML)之方法中,該化合物為本發明之化合物,其中(V)表示衍生自抗CD37抗體,較佳那妥昔單抗的部分,且其中(D)為衍生自抗贅生劑的部分,且較佳衍生自選自以下之藥物的部分:瓢菌素、倍癌黴素、奧瑞他汀、奧瑞他汀F (AF)、單甲基奧瑞他汀F (MMAF)、美登素、美登素(DM1)、拉夫坦辛(DM4)、特吡萊辛、卡奇黴素、喜樹鹼、SN-38、依沙替康、Maaa-1181a、紫杉醇、柔紅黴素、長春花鹼、小紅莓、甲胺喋呤、吡咯并苯并二氮呯(PBD)及其二聚體、吲哚啉并苯并二氮呯(IBD)及其二聚體,或其放射同位素及/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一甚至更特定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組合物用於治療或預防骨及血液骨髓之癌症,較佳急性骨髓白血病(AML)之方法中,該化合物為本發明之化合物,其中(V)表示衍生自抗CD37抗體(較佳那妥昔單抗)之部分,且其中(D)為衍生自選自奧瑞他汀、MMAF、依沙替康、美登素、DM1及DM4之藥物的部分;更佳衍生自DM1或DM4的部分。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組合物用於治療或預防骨及血液骨髓之癌症,較佳急性骨髓白血病(AML)之方法中,該化合物為本發明之化合物,其中(V)表示衍生自抗CD37抗體(較佳那妥昔單抗)之部分,(D)表示衍生自DM1之部分,且化合物由下式中之一者表示: 其中m為1至12、較佳2至10、更佳4至8之整數;其中環氧乙烷重複單元之數目(17)可經12至30個、較佳14至25個、更佳15至19個環氧乙烷基團置換;及/或其中與(V)之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可經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置換, 且其中化合物較佳由下式表示: 其中m為1至12、較佳2至10、更佳4至8之整數;其中環氧乙烷重複單元之數目(17)可經12至30個、較佳14至25個、更佳15至19個環氧乙烷基團置換;及/或其中與(V)之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可經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置換。
如自式(I)顯而易見,在上述化合物中,載體基團(V)應理解為在圓括號外部,使得標誌m不適用於(V),而所有其他描繪之結構元件應理解為在圓括號內且因此在分子中存在m次。
在一更佳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組合物用於治療或預防骨及血液骨髓之癌症,較佳急性骨髓白血病(AML)之方法中,該化合物為本發明之化合物,其中(V)表示衍生自抗CD37抗體(較佳那妥昔單抗)之部分,(D)表示衍生自DM1之部分,且化合物由下式表示: 其中m為1至12、較佳2至10、更佳4至8之整數;且其中環氧乙烷重複單元之數目(17)可經12至30個、較佳14至25個、更佳15至19個環氧乙烷基團置換。
如自式(I)顯而易見,在上述化合物中,載體基團(V)應理解為在圓括號外部,使得標誌m不適用於(V),而所有其他描繪之結構元件應理解為在圓括號內且因此在分子中存在m次。
根據一個實施例,在上述化合物中,與(V)之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可經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置換。在其中m至少為2之一些情況下,該化合物可包含與V連接之(閉環)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及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的混合,較佳至少50%的與V之連接係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組合物用於治療或預防骨及血液骨髓之癌症,較佳急性骨髓白血病(AML)之方法中,該化合物為本發明之化合物,其中(V)表示衍生自抗CD37抗體(較佳那妥昔單抗)之部分,(D)表示衍生自DM1之部分,且化合物由下式中之一者表示: 其中m為1至12、較佳2至10、更佳4至8之整數;其中Y由式(XIIIa)至(XIIIc)中之任一者表示,較佳由式(XIIIb)或(XIIIc)表示;及/或其中環氧乙烷重複單元之數目(17)可經12至30個、較佳14至25個、更佳15至19個環氧乙烷基團置換。
在一更佳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組合物用於治療或預防骨及血液骨髓之癌症,較佳急性骨髓白血病(AML)之方法中,該化合物為本發明之化合物,其中(V)表示衍生自抗CD37抗體(較佳那妥昔單抗)之部分,(D)表示衍生自DM1之部分,且化合物由下式表示: 其中m為1至12、較佳2至10、更佳4至8之整數;其中Y由式(XIIIa)至(XIIIc)中之任一者表示,較佳由式(XIIIb)或(XIIIc)表示;及/或其中環氧乙烷重複單元之數目(17)可經12至30個、較佳14至25個、更佳15至19個環氧乙烷基團置換。
如自式(I)顯而易見,在上述化合物中,載體基團(V)應理解為在圓括號外部,使得標誌m不適用於(V),而所有其他描繪之結構元件應理解為在圓括號內且因此在分子中存在m次。
本發明之化合物/分子可以任何治療有效劑量向個體(例如患者)投與。該治療有效劑量可視所討論之患者的特徵,例如身材及體重而定。可一次性或歷經一系列治療向個體(例如患者)投與分子。視疾病之類型及嚴重程度而定,在約0.1 µg/kg至1 mg/kg之間的藥物可例如藉由一或多次單獨投與或藉由連續輸注用作首次人體試驗(first-in-human trial)中之第一次投與的初始候選劑量。通常每日、每週一次(QW)、每兩週一次(Q2W)、每3週一次(Q3W)或每月劑量可在患者體重之約0.1 mg/kg至50 mg/kg或更多、或約0.5至約25 mg/kg範圍內。投與化合物/分子之個體可為有需要之患者,亦即需要治療之患者,例如罹患諸如癌症之疾病(例如AML、自體免疫疾病或傳染病)的患者。
當治療癌症時,所觀測到之治療作用可減少癌細胞之數目;減小腫瘤尺寸;抑制或延遲癌細胞滲入周邊器官中;抑制腫瘤生長;及/或減輕一或多種與癌症相關之症狀。
投與(遞送)途徑包括以下中之一或多者:經口(例如錠劑、膠囊、可攝取溶液)、局部、經黏膜(例如鼻噴霧、吸入氣霧劑)、經鼻、非經腸(例如可注射形式)、胃腸、脊椎內、腹膜內、肌肉內、靜脈內、子宮內、眼內、皮內、顱內、氣管內、陰道內、腦室內、腦內、皮下、經眼(包括玻璃體內或前房內)、經皮、經直腸、經頰、經陰道、硬膜外、舌下。根據一較佳實施例,本發明之化合物藉由注射,諸如非經腸、靜脈內、皮下、肌肉內、經皮投與。
根據另一個實施例,本發明之化合物用於治療或預防癌症、自體免疫疾病或發炎疾病及/或傳染病之方法中,且與一或多種其他治療劑,諸如化學治療劑、放射療法、免疫療法劑、自體免疫病症藥劑、抗傳染媒介物或一或多種其他式(I)化合物同時投與。亦可在本發明之化合物之前或之後投與其他治療劑。
在一更特定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用於治療或預防癌症,較佳淋巴瘤或血液及骨髓之癌症的方法中,其中該本發明之化合物與抗CD20抗體(較佳利妥昔單抗)同時投與,且其中該化合物為本發明之化合物,其中(V)表示衍生自抗CD37抗體(較佳那妥昔單抗)之部分,(D)表示衍生自DM1之部分,且化合物由下式表示: 其中m為1至12、較佳2至10、更佳4至8之整數;且其中環氧乙烷重複單元之數目(17)可經12至30個、較佳14至25個、更佳15至19個環氧乙烷基團置換;且其中與V之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可經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置換;及 其中較佳地,淋巴瘤為DLBCL且骨及血液骨髓之癌症為AML。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用於治療或預防癌症,較佳淋巴瘤或血液及骨髓之癌症的方法中,其中該本發明之化合物與抗CD20抗體(較佳利妥昔單抗)同時投與,且其中該化合物為本發明之化合物,其中(V)表示衍生自抗CD37抗體(較佳那妥昔單抗)之部分,(D)表示衍生自DM1之部分,且化合物由下式表示: 其中m為1至12、較佳2至10、更佳4至8之整數;其中Y由式(XIIIa)至(XIIIc)中之任一者表示,較佳由式(XIIIb)或(XIIIc)表示;及/或其中環氧乙烷重複單元之數目(17)可經12至30個、較佳14至25個、更佳15至19個環氧乙烷基團置換;且其中較佳地,淋巴瘤為DLBCL且骨及血液骨髓之癌症為AML。
如自式(I)顯而易見,在上述化合物中,載體基團(V)應理解為在圓括號外部,使得標誌m不適用於(V),而所有其他描繪之結構元件應理解為在圓括號內且因此在分子中存在m次。
如本文所用,術語「抗CD20抗體」或「與CD20結合之抗體」係指能夠以足夠親和力結合CD20使得抗體可用作靶向CD20之診斷劑及/或治療劑的抗體。抗CD20抗體與不相關非CD20蛋白之結合程度可小於抗體與CD20之結合的約10%,如例如藉由放射免疫分析(RIA)所量測。在某些實施例中,與CD20結合之抗體的解離常數(Kd) ≤1 μM、≤1100 nM、≤110 nM、≤11 nM或≤1.1 nM。
類似地,如本文所用,術語「抗CD37抗體」、「抗HER2抗體」、「抗PDL1抗體」及「抗EGFR抗體」(或「與CD37結合之抗體」、「與HER2結合之抗體」、「與PDL1結合之抗體」及「與EGFR結合之抗體」係指能夠以足夠親和力分別結合CD37、HER2、PDL1或EGFR以使得抗體可用作靶向各別抗原CD37、HER2、PDL1或EGFR之診斷劑及/或治療劑的抗體。抗CD37、抗HER2、抗PDL1或抗EGFR抗體與各別不相關非CD37、非HER2、非PDL1或非EGFR蛋白之結合程度可小於抗體與CD37、HER2、PDL1或EGFR之結合的約10%,如例如藉由放射免疫分析(RIA)所量測。在某些實施例中,與CD37、HER2、PDL1及EGFR中之任一者結合之抗體的解離常數(Kd) ≤1 μM、≤1100 nM、≤110 nM、≤11 nM或≤1.1 nM。
根據一個實施例,在上述化合物中,與(V)之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可經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置換。在其中m至少為2之一些情況下,該化合物可包含與V連接之(閉環)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及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的混合,較佳至少50%的與V之連接係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
利妥昔單抗可在本發明之化合物之前、之後或同時投與。
6. ( XI ) 化合物、用於修飾能夠與目標細胞相互作用之分子的套組及用於修飾能夠與目標細胞相互作用之分子的方法在一些態樣中,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化合物,其可用於修飾能夠與如上文所描述之目標細胞相互作用的載體分子(例如抗體)。本發明因此係關於一種由通式(XI)表示之化合物: 其中, D、X、L、T、S及n具有與上文關於式(I)化合物所描述相同之含義;及 Y'表示包含能夠與可與目標細胞相互作用的分子(V')形成共價連接之結合基團的部分,該可與目標細胞相互作用的分子(V')為諸如單株抗體或視情況併入至Fc融合蛋白中之抗體片段。
根據一個實施例,式(XI)中之Y'為包含選自以下之結合基團的部分: -  視情況經取代之順丁烯二醯亞胺,其較佳能夠與(V')之一或兩個巰基反應,其中(V')之該等巰基可各自獨立地且視情況經取代或保護,例如用單甲氧基三苯甲基取代或保護, -  視情況經取代之鹵乙醯胺,其較佳能夠與(V')之巰基反應, -  酯,其較佳能夠與(V')之胺基酸(例如Lys)的側鏈反應,諸如醯基鹵化物、N-羥基丁二醯亞胺酯(下方所示之結構,左側,σ指示與式(XI)化合物之其餘部分的共價連接)或酚酯(下方所示之結構,右側,σ指示與式(XI)化合物之其餘部分的共價連接,各R個別地選自H、F、NO 2及CN), -  碳酸酯,其較佳能夠與(V')之胺基酸(例如Lys)的側鏈反應,諸如鹵代甲酸酯;或包含離去基之碳酸酯,諸如N-羥基丁二醯亞胺或酚衍生物, -  異氰酸酯或異硫氰酸酯,其較佳能夠與(V')之胺基酸(例如Lys)的側鏈反應, -  疊氮化物,其較佳能夠與包含於分子(V')中之炔烴基反應; -  炔烴,其較佳能夠與包含於分子(V')中之疊氮基反應;及 -  胺基,例如一級或二級胺基,其較佳能夠在諸如轉麩醯胺酸酶之酶存在下與分子(V'),例如抗體反應。
根據一個較佳實施例,化合物具有由通式(XII)或(XII')表示之結構: 其中, 式(XII)及(XII')中之Axx具有與上文所描述之式(X)及(X')中相同的含義;式(XII)中之Ayy具有與上文所描述之式(X)中相同的含義;式(XII')中之Ayy具有與上文所描述之式(X')中相同的含義,Y'具有與上文關於式(XI)所描述之相同的含義;及 D、Dxx、Dyy、X、T、S、Z及n具有與上文關於配體-藥物-結合物所描述相同之含義。
根據一個較佳實施例,式(XII)及(XII')中D、Dxx、Dyy、X、T、S及Z中之至少一者,例如兩者、三者、四者、五者、六者或七者如下定義: (a)    D為衍生自選自奧瑞他汀、MMAF、依沙替康、美登素、DM1及DM4之藥物的部分,較佳衍生自DM1或DM4的部分; (b)    Dxx為衍生自選自Phe、Val、Tyr、高Phe及Ala,較佳選自Phe或Val之胺基酸的部分; (c)    Dyy為共價鍵或衍生自選自Arg、Lys、Cit、Orn、Dap及Dab,較佳選自Arg或Cit之胺基酸的部分; (d)    X為式(III)之基團,其中n2為1或2,或由式(IVa)至(IVz)中之任一者表示的基團,較佳由式(IVc)、(IVm)、(IVn)、(IVo)、(IVp)、(IVs)或(IVt)中之任一者表示的基團,更佳由式(IVc)或(IVm)表示的基團; (e)    T為式(VII)、(VIII)或(IX)之基團; (f)    S為式(V)之部分;及 (g)    Z為-OH。
根據另一較佳實施例,式(XII)中之各Dyy-Dxx-Axx-Ayy獨立地選自以下:Arg-Lys-Phe,其中Dyy為共價鍵;Arg-Lys-高Phe,其中Dyy為共價鍵;Arg-Lys-Tyr,其中Dyy為共價鍵;Cit-Lys-Phe,其中Dyy為共價鍵;Cit-Lys-Tyr,其中Dyy為共價鍵;Arg-Lys-高Tyr,其中Dyy為共價鍵;Cit-Lys-高Tyr,其中Dyy為共價鍵;Phe-Cit-Lys-Phe;Phe-Cit-Lys-Tyr;Phe-Arg-Lys-Tyr;Phe-Cit-Lys-高Tyr;Phe-Lys-Lys-Phe;高Phe-Arg-Lys-Phe;高Phe-Cit-Lys-Tyr;且式(XII')中之各Dyy-Dxx-Ayy-Axx獨立地選自以下:Arg-Phe-Lys,其中Dyy為共價鍵;Arg-Ser-Lys,其中Dyy為共價鍵;Cit-Phe-Lys,其中Dyy為共價鍵;Cit-Ser-Lys,其中Dyy為共價鍵;Cit-高Phe-Lys,其中Dyy為共價鍵;Phe-Cit-Phe-Lys;高Phe-Cit-Phe-Lys;及Phe-Arg-Phe-Lys。
根據又另一較佳實施例,化合物具有由下式中之一者表示的結構: 其中D、X、T、S、Y'、Z及n具有與上文所描述相同之含義。
根據一個較佳實施例,上式中之D、X、T、S及Z中之至少一者,例如兩者、三者、四者或五者如下定義: (a)    D為衍生自選自奧瑞他汀、AF、MMAF、依沙替康、美登素、DM1及DM4之藥物的部分,較佳衍生自DM1或DM4的部分; (d)    X為式(III)之基團,其中n2為1或2,或由式(IVa)至(IVz)中之任一者表示的基團,較佳由式(IVc)、(IVm)、(IVn)、(IVo)、(IVp)、(IVs)或(IVt)中之任一者表示的基團,更佳由式(IVc)或(IVm)表示的基團; (e)    T為式(VII)、(VIII)或(IX)之基團; (f)    S為式(V)之部分;及 (g)    Z為-OH。
在一個實施例中,化合物由下式中之一者表示:
在一些態樣中,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套組,其包含上文所描述之化合物(亦即式(XI) (XII)或(XII')之化合物)及緩衝液,其可用於修飾能夠與目標細胞相互作用之載體分子,例如抗體或其片段,該等抗體片段視情況併入至Fc融合蛋白中,尤其用於修飾治療抗體。
化合物及緩衝液(一起形成套組)可個別地呈現於例如單獨主要容器(其可在單盒中運送至客戶)中,其可在不降解的情況下儲存較長時段。化合物及緩衝液可針對待修飾之給定量的抗體或其片段調配及配比。在一些態樣中,本發明之化合物呈現為固體(例如呈凍乾粉末形式,或如下文進一步描述非共價吸附或共價鍵結至固相基質),或呈現為諸如水可混溶性極性非質子溶劑(例如DMF、DMSO)之適合溶劑中的溶液,其可在抗體或抗體片段修飾之前不久與緩衝液混合。
待用於本發明之套組中的緩衝液不受特定限制。較佳地,緩衝液之pH為6.0至10,更佳6.5至8.0。緩衝液可選自例如2-雙(2-羥乙基)胺基乙酸(二羥乙甘胺酸(Bicine))、碳酸酯-碳酸氫酯、參(羥甲基)甲胺基丙烷磺酸(TAPS)、4-(2-羥乙基)-1-哌𠯤乙烷磺酸(HEPES)。
在一些態樣中,本發明之化合物可用於修飾能夠與目標細胞相互作用之載體分子(例如抗體)的方法中。因此,該方法產生如上文所描述之式(I)的配體-藥物-結合物。
在一個實施例中,該方法包含使能夠與目標細胞相互作用的分子反應(接觸)的步驟,該分子為諸如單株抗體或視情況併入Fc融合蛋白中之抗體片段。反應混合物可藉由此項技術中已知之技術純化,諸如使用適合溶劑之透濾技術或凝膠滲透層析法。用於分離乾淨結合物之適合固定相的實例包括聚丙烯醯胺凝膠(諸如Bio-Gel ®P-30)及交聯聚葡萄糖(諸如Sorbadex ®、Zetadex ®或Sephadex ®)。
該方法可應用於能夠與目標細胞相互作用之任何分子。較佳地,該方法應用於選自抗體、抗體片段、蛋白、肽及非肽分子之分子。在一個實施例中,該方法應用於單株抗體(mAb)或併入至Fc融合蛋白中之抗體片段,較佳應用於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抗體:阿達木單抗、阿杜卡努單抗、阿侖單抗、阿妥莫單抗噴替酸鹽、埃萬妥單抗、阿特珠單抗、安土單抗、阿維魯單抗、巴匹組單抗、巴利昔單抗、貝妥莫單抗、貝蘭妥單抗莫福汀、貝邁奇單抗、貝索單抗、貝伐珠單抗、貝茨羅特斯單抗、本妥昔單抗、本妥昔單抗維多汀、布羅達單抗、卡妥索單抗、測米匹單抗、西妥昔單抗、辛帕奈單抗、克伐珠單抗、克瑞組單抗、特拉歇坦、達利珠單抗、達雷木單抗、地舒單抗、迪奴圖單抗、多斯利單抗、德瓦魯單抗、依決洛單抗、埃羅妥珠單抗、依瑪魯單抗、恩弗妥單抗、恩弗妥單抗維多汀、艾可瑞妥單抗、依帕珠單抗、依帕珠單抗-SN-38、埃達珠單抗、吉妥珠單抗、吉妥珠單抗奧佐米星、genmab、吉妥昔單抗、格菲妥單抗、高蘇拉內單抗、替伊莫單抗、英比利珠單抗、英利昔單抗、伊珠單抗、英妥珠單抗奧佐米星、伊匹單抗、艾沙妥昔單抗依奇珠單抗、J591 PSMA-抗體、拉貝珠單抗、侖卡奈單抗、朗妥昔單抗特司林、莫格利珠單抗、莫遜圖單抗、耐昔妥珠單抗、尼妥珠單抗、那他珠單抗、那妥昔單抗、那昔妥單抗、納武利尤單抗、奧瑞組單抗、奧法木單抗、奧拉單抗、奧戈伏單抗、帕尼單抗、帕博利珠單抗、帕妥珠單抗、泊洛妥珠單抗、泊洛妥珠單抗維多汀、普拉西單抗、雷妥莫單抗、雷莫蘆單抗、利妥昔單抗、戈沙妥珠單抗、戈沙妥珠單抗戈維替康、西瑞奈單抗、司妥昔單抗、索拉珠單抗、達法思單抗、他卡妥珠單抗、替妥木單抗、替拉奈單抗、托珠單抗、托西莫單抗、曲妥珠單抗、曲妥珠單抗德魯替康、曲妥珠單抗恩他新、TS23、烏司奴單抗、維多珠單抗、伏妥莫單抗、澤格特奈單抗、紮魯木單抗、紮木單抗、其片段及衍生物;更佳選自阿特珠單抗、德瓦魯單抗、帕博利珠單抗、利妥昔單抗或曲妥珠單抗;或應用於併入至Fc融合蛋白中之抗體片段,Fc融合蛋白較佳選自貝拉西普、阿柏西普、塞維-阿柏西普、度拉糖肽、利納西普、羅米司亭、阿巴西普及阿法西普。
在一個實施例中,該方法應用於抗HER2、抗CD37、抗PDL1或抗EGFR抗體,較佳應用於選自曲妥珠單抗、帕博利珠單抗、那妥昔單抗、阿特珠單抗、德瓦魯單抗、阿維魯單抗、帕尼單抗及西妥昔單抗之抗體,更佳應用於選自那妥昔單抗、曲妥珠單抗及西妥昔單抗之抗體,且最佳應用於那妥昔單抗或曲妥珠單抗。
7. 製備本發明之化合物在下文中,提供用於製備連接子、藥物-連接子及配體-藥物-結合物之方法。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依賴於標準有機化學反應或基於Fmoc之固相肽合成(SPPS),包括在溶液及樹脂上(on-resin)肽偶合及彙集策略中合成。下文亦例示引入各種順丁烯二醯亞胺基衍生物及後續化學選擇性接合至衍生自載體基團之部分。可用於製備本發明之化合物的一般策略及方法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熟知。
8. 實例 8.1 用於實例中之縮寫清單 Ac:乙醯基 ADC:抗體-藥物結合物 ACN:乙腈 AMAS:N-α-順丁烯二醯亞胺基乙醯氧基丁二醯亞胺酯 AML:急性骨髓白血病 Arg:精胺酸 Bn:苯甲基 Boc:三級丁氧基羰基 Bu:丁基 Cit:瓜胺酸 DAR:藥物相對於抗體之比 DBU:1,8-二氮雜雙環[5.4.0]十一-7-烯 DCM:二氯甲烷 DIEA:二異丙基乙胺 DLBCL: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 DM1:美登素 DMF:二甲基甲醯胺 DMSO:二甲亞碸 DOC:結合程度 DPBS:杜爾貝科氏磷酸鹽緩衝鹽水(Dulbecco's phosphate-buffered saline) EDC:1-乙基-3-(3-二甲胺基丙基)碳化二亞胺 Et:乙基 eq.:當量 FA:甲酸 Fmoc:9-茀基甲氧基羰基 g:公克 Gly:甘胺酸 Glu:麩胺酸 h:小時 HATU:3-氧化1-[雙(二甲胺基)亞甲基]-1H-1,2,3-三唑并[4,5-b]吡啶鎓 HPLC:高效液相層析 HRMS:高解析度質譜 IR:紅外 L:公升 Lys:離胺酸 m:毫 ma:順丁烯二醯亞胺基乙酸 mAb:單株抗體 Me:甲基 min:分鐘 Mtt:4-甲基三苯甲基 mol:莫耳 MS:質譜分析 m/z:質荷比 NHS:N-羥基丁二醯亞胺 Nmab:那妥昔單抗 Pbf:2,2,4,6,7-五甲基二氫苯并呋喃-5-磺醯基 PBS:磷酸鹽緩衝鹽水 PEG:聚乙二醇 PEG16或Peg16:CO-CH 2CH 2O-(CH 2CH 2O) 16-CH 3PF:CentriPure PF過濾管柱 PFP:五氟苯基 pH:氫電位 Phe:苯丙胺酸 quant.:定量 rt:室溫 Rt:滯留時間 SMCC:4-(N-順丁烯二醯亞胺基甲基)環己烷-1-甲酸丁二醯亞胺酯 Suc :丁二酸 TCEP:參(2-羧乙基)膦 TFA:三氟乙酸 Tmab:曲妥珠單抗 Tyr:酪胺酸 UPLC:超效液相層析 UV:紫外線 μ:微(micro)
8.2 起始材料及化學物質 以下實例中所用之主要起始材料及化學物質列於下文: > 來自Merck或Fischer Scientific AG (Switzerland)的合成溶劑及脫保護試劑; > 來自Sigma-Aldrich (Switzerland)的TFA、DIEA、N-羥基丁二醯亞胺、DBU、DPBS、10×DPBS及H-Glu(OtBu)-OBn; > 來自Bachem (Switzerland)的Fmoc-Cit-OPFP、H-Lys(Boc)-OH、Fmoc-Glu(OtBu)-OH、H-Tyr(OtBu)-OtBu、Fmoc-Lys(Mtt)-OH、Fmoc-Cit-OH、Fmoc-Phe-OH及Boc-Cit-OH; > 來自Astatech Inc (USA)的AMAS; > 來自Biosolve (France)的用於高速液相層析(HPLC)及超效液相層析質譜(UPLC-MS)之溶劑及化學物質; > 來自BroadPharm (USA)的PEG24-胺; > 來自Combi-Blocks (USA)的HATU; > 來自Angel Pharmatech, Ltd. (China)的依沙替康甲磺酸鹽; > 來自VWR (Switzerland)的LiOH.H 2O; > 來自Enovation Chemicals (USA)的DM1-SMCC; > 來自Fluka (USA)的Boc-Gly-OH及二氫呋喃-2,5-二酮; > 來自Apollo Chemical (USA)的EDC.HCl; > 來自Angel Pharmatech, Ltd. (USA)的DM1; > 來自Fluorochem (UK)的TCEP.HCl、Boc-Lys-OH; > 來自Acros Organics (Belgium)的BrCH 2COOH、H-Tyr-OMe及Pd/C; > 來自Ambiopharm (USA)的H-Cit-Lys(PEG5-ma)-Tyr-OH > 來自Roche (Switzerland)的Herceptin ®(曲妥珠單抗); > 那妥昔單抗- WO2019/229677中所描述之抗體huCD37-3 (1.0版本); > 來自PurePEG (mPEG 16-OCH 2CH 2COO-NHS酯,m=甲基), LLC (USA)的mPEG16-NHS酯; > 來自Sigma Aldrich Fine Chemicals的N-丁二醯亞胺基-4-(順丁烯二醯亞胺基甲基)-環己烷甲酸酯(SMCC)。
8.3 方法 使用以下方法評估本發明之化合物及結合物:
8.3.1 純度測定化合物之純度係在UPLC-MS系統上測定: •  方法1:Waters Acquity UPLC系統耦接至具有在40℃下加熱之CSH C18管柱(130 Å,1.7 μm,2.1 mm×50 mm)的Waters SQD質譜儀,使用溶劑系統A (水+0.1% FA)及B (ACN+0.1% FA),流動速率為0.9 mL/min且B之梯度為5-100%,歷時2.7 min。 •  方法2:Waters Acquity UPLC系統耦接至具有在40℃下加熱之CSH氟苯基管柱(130 Å,1.7 μm,2.1 mm×50 mm)的Waters SQD質譜儀,使用溶劑系統A (水+0.1% FA)及B (ACN+0.1% FA),流動速率為0.9 mL/min且B之梯度為5-100%,歷時2.9 min。 •  方法3:Waters Acquity UPLC系統耦接至Waters SQD質譜儀,BEH C18 1.7μm 50×2.1mm管柱在40℃下加熱且裝配有2μm插入過濾器預管柱(購自Waters),且溶劑系統A1 (水+0.1%FA)及B1 (ACN+0.1%FA)流動速率為0.9 mL/min且B1之梯度為5-100%,歷時2.9 min。 •  方法4:Waters Acquity UPLC系統耦接至具有在40℃下加熱之CSH C18管柱(130 Å,1.7μm,2.1 mm×50 mm)的Waters SQD質譜儀,使用溶劑系統A (水+0.1%FA)及B (ACN+0.1%FA),流動速率為0.6 mL/min且B之梯度為5-85%,歷時5 min。 •  方法5:設備:Shimadzu LCMS 2020質譜儀。管柱:HALO C18 2.7 µm,3.0 mm × 30 mm。移動相:ACN (0.05% TFA) -水(0.05% TFA)。梯度:MeCN經1.4 min為5%至95%,保持0.6 min,總運行時間為2.5 min,流動速率:1.8 mL/min。管柱溫度:50℃。波長:214及254 nm PDA。 •  方法6:設備:Shimadzu LCMS 2020質譜儀。管柱:Kinetex C18 2.6µm,4.6 mm × 50 mm。移動相:ACN (0.05% TFA) -水(0.05% TFA);梯度:MeCN經1.8 min為5%至95%,保持0.7 min,總運行時間為3.0 min,流動速率:1.8 mL/min。管柱溫度:50℃。波長:214及254 nm PDA。
8.3.2 聚集物 尺寸排阻層析 ( SEC )使用以下方法測定結合物之聚集物含量: 設備1                      UPLC Waters Acquity 設備2                      UPLC Waters Acquity H-Class plus Bio 偵測器                     可調諧的UV偵測器(TUV) 偵測器單元              鈦 預管柱                      Agilent AdvanceBio SEC 300 Å 2.7 µm 4.6*50 mm 管柱                         Agilent AdvanceBio SEC 300 Å 2.7 µm 4.6*150 mm 移動相                     磷酸鉀 50 mM pH 6.8 / 250 mM KCl 波長                         280 nm 注入體積                   10 µL 管柱溫度                   環境溫度 樣品管理器溫度         25℃ 運行時間                    10 min 流速                           0.35 mL/min 等度(isocratic)模式 弱洗滌                        H 2O / ACN (90/10 v/v) 強洗滌                        H 2O / ACN (10/90 v/v)
移動相製備:磷酸鉀50mM pH 6.8 / 250mM KCl
稱取3.61 g KH 2PO 4及4.09 g K 2HPO 4至1L量瓶中。補充有milliQ水。必要時,用HCl或NaOH 1 mol/L調節pH。添加18.64 g KCl。
樣品製備:在milliQ水中製備在1與2.5 mg/mL之間的ADC溶液。
8.3.3 DAR 逆相液相層析 ( RPLC )設備                           UPLC Waters Acquity 偵測器                        可調諧的UV偵測器(TUV) 偵測器單元                 鈦 管柱                            Waters Bioresolve 2.1*150 2.7 um Part No. 186008946 移動相A                     水+ TFA 0.1% (v/v) 移動相B                     ACN + TFA 0.1% (v/v) 波長                           280 nm 注入體積                     10 µL 管柱溫度                     90℃ 樣品管理器溫度          25℃ 運行時間                     10 min 流速                            0.35 mL/min 弱洗滌                        H 2O / ACN (90/10 v/v) 強洗滌                        H 2O / ACN (10/90 v/v)
● 基礎梯度(Gradient_basic):
t (min) 流速(mL/min) % A % B
0.0 0.6 73 27
13.0 0.6 60 40
13.1 0.6 73 27
16.0 0.6 73 27
● dev2梯度:
t (min) 流速(mL/min) % A % B
0 0.6 73 27
16 0.6 50 50
16.1 0.6 40 60
17 0.6 40 60
17.1 0.6 73 27
19 0.6 73 27
● dev7梯度:
t (min) 流速(mL/min) % A % B
0 0.6 70 30
40 0.6 40 60
42 0.6 40 60
42.1 0.6 70 30
44 0.6 70 30
● ● 短dev7梯度:
t (min) 流速(mL/min) % A % B
0 0.6 70 30
20 0.6 55 45
20.1 0.6 5 95
23 0.6 5 95
23.1 0.6 70 30
25 0.6 70 30
● 移動相製備: ACN + 0.1 % TFA (V/V):在量筒中量測1000 mL ACN且倒入1 L玻璃瓶中。用1 mL移液管添加1 mL TFA且劇烈振盪。 水+ 0.1% TFA (V/V):在量筒中量測1000mL超純水且倒入1L玻璃瓶中。用1 mL移液管添加1 mL TFA且劇烈振盪。
● 樣品製備: mAb:製備2.5 mg/mL於milliQ水中之mAb溶液。在小瓶中施配45 μL此溶液及5 μL 1 mol/L DTT溶液。在45℃下培育30分鐘。 ADC:製備2.5 mg/mL於milliQ水中之ADC溶液。在小瓶中施配45 μL此溶液及5 μL 0.1 mol/L DTT溶液。在30℃下培育1小時。
8 . 3 . 4 DAR MS 方法● 樣品製備: 樣品用50 mM乙酸銨稀釋兩次且對於各樣品注入25 μg。 ● UPLC: 使用MAbPac™ SEC-1管柱(Thermo Scientific)及50 mM乙酸銨(pH 7)以0.3 mL/min作為移動相進行分離。 ● MS: 使用在高質量範圍內操作之QExactive HF Orbitrap進行MS。MS光譜在1800-8000 m/z中以設定為15k,SID 50eV之解析度獲取。質譜使用Protein Deconvolution (Thermo Scientific)去卷積。
8.3.5 濃度 UV 方法● 裝置: UV分光光度計BioTek Synergy HT ● 緩衝液製備: PBS pH 7.4:稱取8.0 g NaCl、0.2 g KCl、1.44 g Na 2HPO 4.2H 2O及0.24 g KH 2PO 4至1 L量瓶中。添加900 mL milliQ水。將其混合,在所有鹽為可溶性時,用HCl 1 mol/L調節pH在7.35與7.44之間。用milliQ水補充至1 L。 ● 樣品製備: 製備1 mg/mL於PBS pH 7.4中之ADC溶液。使用UV讀取器測定252及280 nm下之吸光度。 ● 計算式: A=吸光度 DM1 (藥物)=相關有效負載 L = 路徑長度[cm] C =濃度[mol/L] ε =消光係數[L.mol-1.cm-1] c mg/mL = c mol/L * MW ADC MW ADC = MW mAb + (MW有效負載* DAR moyen)
8.3.6 純化當製備時,化合物藉由Buchi C835上的製備型逆相HPLC,使用具有指定溶劑系統以25 mL/min為流動速率的Waters管柱(XSelect CSH130 C18 5µm 19×150mm OBD或XBridge製備型C18 5µm OBD 19×150mm或XSELECT CSH 製備型氟苯基5µm 19×150mm)純化。藉由220 nm波長下之UV且藉由ELSD監測溶離。替代地,使用Sfar C18管柱在Biotage Slekt系統上純化化合物。用先前所描述之UPLC方法測定肽之純度(參見9.3.1)。
8.3.7 pH 8 DPBS pH8 10× DPBSpH 8 DPBS及pH8 10×DPBS分別藉由添加1 M NaOH至DPBS及10×DPBS中獲得。
8.3.8 那妥昔單抗那妥昔單抗(本文中亦稱為K7153A)係指WO 2019/229677 (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中所描述之抗體huCD37-3 (1.0版本)。
8.4 製備連接子有效負載 使用標準化學方法及彙集策略製備連接子-有效負載。實例8.4.1-8.4.9中製備之連接子-有效負載於下表1中。
連接子 - 有效負載 結構
DM1-MCC-Cit-Lys(ma-PEG5)-Tyr-OH
DM1-Ac-Cit-Lys(ma-Lys(PEG16))-Tyr-OH
DM1-Ac-Cit-Lys(ma-PEG5)-Tyr-OH
依沙替康 -Suc-Phe-cit-Lys(ma-Lys(PEG16))-Tyr-OH
ma-Gly-Glu(DM1-Ac-Cit-Lys-Tyr-OH)-Glu(DM1-Ac-Cit-Lys-Tyr-OH)-PEG24
DM1-MCC-Cit-Lys(ma-Lys(PEG16))-Tyr-OH
DM1-Ac-Cit-Lys(D-Arg-ma)-Tyr-OH
表1:連接子-有效負載
實例 8.4.1 製備 DM1 - MCC - Cit - Lys ( ma - PEG5 )- Tyr - OH H-Cit-Lys(PEG5-ma)-Tyr-OH係購自Ambiopharm且根據以下通用程序製備: 根據固相肽合成之通用Fmoc/tBu策略對2-CTC樹脂進行肽合成,其中羧基活化藉由二異丙基碳化二亞胺/HOBT進行。依序地,各胺基酸以活性酯形式偶合至肽鏈,該肽鏈以C端胺基酸為起始。序列中之最終胺基酸與N端保護之Boc基團偶合。Lys衍生物併有藉由ivDde保護之側鏈胺基,用2%於DMF中之肼將ivDde移除。在移除ivDde之後,側鏈使用活化酯與順丁烯二醯亞胺基-PEG 5-OH衍生。隨後,肽用基於TFA之酸解混合物(acidolytic cocktail)處理,使得其自樹脂裂解且側鏈基團脫保護。肽隨後藉由液相層析(RP-HPLC)純化。凍乾經純化之肽TFA鹽,且以白色至灰白色粉末形式獲得。
在室溫下,將DIEA (20 μL,0.11 mmol,1.0 eq.)添加至H-Cit-Lys(PEG5-ma)-Tyr-OH (100 mg,0.11 mmol,1.0 eq.)及DM1-SMCC (131.8 mg,0.12 mmol,1.1 eq.)於DMF (1 mL)中之溶液中。在室溫下攪拌4 h之後,添加TFA直至達成酸性pH。在冷凍乾燥之後,藉由製備型HPLC (20至80%之ACN+0.1% TFA/水+0.1% TFA)純化,得到呈白色粉末狀之DM1-MCC-Cit-Lys(ma-PEG5)-Tyr-OH (138.5 mg,74.8 μmol,100% UV純度,67%產率)。UPLC-MS (方法4):Rt = 2.58及2.63 min,m/z = 1854 [M+H] +,1852 [M-H] -
實例 8.4.2 製備 DM1 - Ac - Cit - Lys ( ma - Lys ( PEG16 ))- Tyr - OH 步驟 1.在室溫下,將DIEA (0.84 mL,4.82 mmol,5.0 eq.)添加至mPEG16-NHS酯(900 mg,0.96 mmol,1.0 eq.)及Boc-Lys-OH (300 mg,1.16 mmol,1.2 eq.)於DMF (12 mL)中之混合物中。在室溫下攪拌16 h之後,添加TFA直至達成酸性pH。在冷凍乾燥之後,藉由製備型HPLC (20至80%之ACN+0.1% TFA/水+0.1% TFA)純化,得到呈無色油狀之Boc-Lys(PEG16)-OH (990 mg,0.95 mmol,100% UV純度,99%產率)。UPLC-MS (方法1):Rt = 1.16 min,m/z = 1038 [M+H] +
步驟 2.在室溫下,將TFA (6 mL)添加至Boc-Lys(PEG16)-OH (990 mg,0.95 mmol,1.0 eq.)於DCM (6 mL)中之溶液中。在室溫下攪拌30 min後,在真空中濃縮反應混合物。將殘餘物溶解於ACN/水(1:1,16 mL)之混合物中,隨後冷凍乾燥,得到呈無色油狀之H-Lys(PEG16)-OH.TFA (1.00 g,0.95 mmol,100% UV純度,定量)。UPLC-MS (方法1):Rt = 0.89 min,m/z = 938 [M+H] +,936 [M-H] -
步驟 3.在室溫下,將DIEA (0.15 mL,0.85 mmol,4.0 eq.)添加至H-Lys(PEG16)-OH (200 mg,0.21 mmol,1.0 eq.)及AMAS (56.5 mg,0.22 mmol,1.05 eq.)於DMF (2.5 mL)中之混合物中。在室溫下攪拌1 h之後,添加TFA直至達成酸性pH。在冷凍乾燥之後,藉由製備型HPLC (10至40%之ACN+0.1% TFA/水+0.1% TFA)純化,得到呈無色油狀之ma-Lys(PEG16)-OH (220 mg,0.20 mmol,100% UV純度,96%產率)。UPLC-MS (方法4):Rt = 1.74 min,m/z = 1075 [M+H] +,1073 [M-H] -
步驟 4.在室溫下,將DIEA (0.6 mL,3.44 mmol,3.7 eq.)添加至Fmoc-Cit-OPFP (520.7 mg,0.92 mmol,1.0 eq.)及H-Lys(Boc)-OH (218.1 mg,0.89 mmol,0.96 eq.)於DMF (6 mL)及水(3 mL)之混合物中的混合物中。在室溫下攪拌1 h之後,逐滴添加TFA直至達成酸性pH。在冷凍乾燥之後,藉由C18急驟管柱層析(20至80%之ACN+0.1% TFA/水+0.1% TFA)純化,得到呈白色粉末狀之Fmoc-Cit-Lys(Boc)-OH (593.3 mg,0.92 mmol,97% UV純度,定量)。UPLC-MS (方法3):Rt = 1.80 min,m/z = 626 [M+H] +,526 [M-Boc+H] +,624 [M-H] -
步驟 5.在室溫下,將H-Tyr-OMe (139.2 mg,0.71 mmol,1.1 eq.),接著HATU (334.2 mg,0.88 mmol,1.4 eq.)及DIEA (0.5 mL,2.87 mmol,4.5 eq.)添加至Fmoc-Cit-Lys(Boc)-OH (400 mg,0.64 mmol,1.0 eq.)於DMF (10 mL)中之溶液中。在室溫下攪拌2 h之後,添加TFA直至達成酸性pH。在冷凍乾燥之後,藉由C18急驟管柱層析(20至80% ACN+0.1% TFA/水+0.1% TFA)純化,產生呈白色粉末狀之H-Cit-Lys(Boc)-Tyr-H (513.3 mg,0.57 mmol,89% UV純度,89%產率)。UPLC-MS (方法3):Rt = 1.83 min,m/z = 803 [M+H] +,703 [M-Boc+H] +,847 [M+FA-H] -
步驟 6.在室溫下,將單水合氫氧化鋰(158.5 mg,3.78 mmol,4.2 eq.)添加至Fmoc-Cit-Lys(Boc)-Tyr-OMe (730.6 mg,0.91 mmol,1.0 eq.)於THF (8 mL)及水(5 mL)中之溶液中。在室溫下攪拌40 min之後,添加TFA直至達成弱酸性pH,隨後在真空中濃縮反應混合物。在冷凍乾燥之後,藉由製備型HPLC (15至40%之ACN+0.1% TFA/水+0.1% TFA)純化,得到呈白色粉末狀之H-Cit-Lys(Boc)-Tyr-OH (510 mg,0.90 mmol,100% UV純度,99%產率)。UPLC-MS (方法1):Rt = 0.80 min,m/z = 567 [M+H] +,565 [M-H] -
步驟 7.在室溫下,將DIEA (0.28 mL,1.63 mmol,6.0 eq.)添加至溴乙酸(64.8 mg,0.47 mmol,1.7 eq.)及DM1 (200 mg,0.27 mmol,1.0 eq.)於DMF (2 mL)中之溶液中。在室溫下攪拌1 h之後,HATU (113.3 mg,0.30 mmol,1.1 eq.)及1-羥基吡咯啶-2,5-二酮(34.3 mg,0.30 mmol,1.1 eq.)之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30 min之後,添加TFA直至達成酸性pH。在冷凍乾燥之後,在製備型HPLC (30至60% ACN+0.1% TFA/水+0.1% TFA)純化,得到呈白色粉末狀之DM1-Ac-NHS酯(134.7 mg,0.12 mmol,80% UV純度,45%產率)。UPLC-MS (方法2):Rt = 1.57 min,m/z = 891 [M-H] -
步驟 8.在室溫下,將DIEA (0.22 mL,1.24 mmol,4.0 eq.)添加至DM1-Ac-NHS酯(347 mg,0.31 mmol,1.0 eq.)及H-Cit-Lys(Boc)-Tyr-OH (222.1 mg,0.33 mmol,1.05 eq.)於DMF (4 mL)中之混合物中。在室溫下攪拌1 h之後,添加TFA直至達成酸性pH。在冷凍乾燥之後,藉由製備型HPLC (30至60%之ACN+0.1% TFA/水+0.1% TFA)純化,得到呈白色粉末狀之DM1-Ac-Cit-Lys(Boc)-Tyr-OH (417 mg,0.31 mmol,100% UV純度,定量)。UPLC-MS (方法3):Rt = 1.67 min,m/z = 1344 [M-H] -
步驟 9.在室溫下,將TFA (0.9 mL)及DCM (3.6 mL)之混合物添加至DM1-Ac-Cit-Lys(Boc)-Tyr-OH (112.0 mg,83.3 μmol,1.0 eq.)之混合物中。在室溫下攪拌5 min後,將ACN/水(1:1,8 mL)之混合物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藉由在真空下濃縮移除DCM。在冷凍乾燥之後,藉由製備型HPLC (2至40%之ACN+0.1% TFA/水+0.1% TFA)純化,得到呈白色粉末狀之DM1-Ac-Cit-Lys-Tyr-OH (80 mg,64.3 μmol,100% UV純度,77%產率)。UPLC-MS (方法2):Rt = 1.03 min,m/z = 1242 [M+H] +,1240 [M-H] -
步驟 10.在室溫下,將1-羥基吡咯啶-2,5-二酮(2.14 mg,18.6 μmol,1.0 eq.)及EDC.HCl (3.57 mg,18.6 μmol,1.0 eq.)添加至ma-Lys(PEG16)-OH (20.0 mg,18.6 μmol,1.0 eq.)於DCM (2 mL)中之溶液中。在室溫下攪拌2.5 h後,在室溫下向反應混合物中添加DM1-Ac-Cit-Lys-Tyr-OH (37.1 mg,22.3 μmol,1.2 eq.)及DIEA (13 μL,74.5 μmol,4.0 eq.)。在室溫下攪拌10 min之後,添加TFA直至達成酸性pH。在冷凍乾燥之後,藉由製備型HPLC (5至100%之ACN+0.1% FA/水+0.1% FA)純化,得到呈白色粉末狀之DM1-Ac-Cit-Lys(ma-Lys(PEG16))-Tyr-OH (17.2 mg,7.50 μmol,100% UV純度,40%產率)。UPLC-MS (方法4):Rt = 2.59 min,m/z = 1173 [M+FA-H] -
實例 8.4.3 製備 DM1 - Ac - Cit - Lys ( ma - PEG5 )- Tyr - OH 在室溫下,將DIEA (31 μL,0.18 mmol,4.0 eq.)添加至DM1-Ac-NHS酯(50.0 mg,44.8 μmol,1.0 eq.)及H-Cit-Lys(ma-PEG5)-Tyr-OH.TFA (45.2 mg,44.8 μmol,1.0 eq.)於DMF (1 mL)中之混合物中。在室溫下攪拌30 min之後,添加TFA直至達到酸性pH。在冷凍乾燥之後,藉由製備型HPLC (20至50%之ACN+0.1%TFA/水+0.1%TFA)純化,得到呈白色粉末狀之DM1-Ac-Cit-Lys(ma-PEG5)-Tyr-OH (74.9 mg,44.8 μmol,100% UV純度,定量)。UPLC-MS (方法1):Rt = 1.31 min,m/z = 1672 [M-H] -
實例 8.4.4 製備依沙替康 - Suc - Phe - Cit - Lys ( ma - Lys ( PEG16 ))- Tyr - OH 步驟 1.在0-5℃下,將DIEA (2.0 mL,11.8 mmol,3.0 eq.)添加至H-Tyr(OtBu)-OtBu (2.59 g,7.85 mmol,1.0 eq.)、Fmoc-Lys(Mtt)-OH (2.51 g,3.94 mmol,1.0 eq.)及HATU (1.95 g,5.12 mmol,1.3 eq.)於DMF (40 mL)中之混合物中。在室溫下攪拌50 min之後,反應混合物用EtOAc (300 mL)稀釋且用半飽和鹽水(2×200 mL)洗滌。有機層經MgSO 4乾燥,過濾且在減壓下濃縮,得到呈淡棕色油狀之Fmoc-Lys(Mtt)-Tyr(OtBu)-OtBu (7.07 g,7.69 mmol,98% UV純度,98%產率)。UPLC-MS (方法3):Rt = 2.42 min,m/z = 900 [M+H] +,944 [M+FA-H] -
步驟 2.在室溫下,將DMF/哌啶(9:1,40 mL)之混合物添加至Fmoc-Lys(Mtt)-Tyr(OtBu)-OtBu (7.07 g,7.69 mmol,1.0 eq.)中。在室溫下攪拌10 min之後,將反應混合物濃縮至乾燥。在真空濃縮之後,殘餘物藉由急驟層析(正庚烷,隨後DCM且最後DCM:MeOH 95:5至90:10)純化,得到呈橙色油狀之H-Lys(Mtt)-Tyr(OtBu)-OtBu (5.10 g,7.15 mmol,95% UV純度,93%產率)。UPLC-MS (方法3):Rt = 1.58 min,m/z = 678 [M+H] +,722 [M+FA-H] -
步驟 3.在0℃下,將DIEA (1.73 mL,9.96 mmol,3.0 eq.)添加至H-Lys(Mtt)-Tyr(OtBu)-OtBu (2.50 g,3.32 mmol,1.0 eq.)、Fmoc-Cit-OH (1.48 g,3.65 mmol,1.1 eq.)及HATU (1.70 g,4.31 mmol,1.3 eq.)於DMF (20 mL)中之混合物中。在室溫下攪拌30 min之後,將反應混合物倒入5% NaHCO 3水溶液(200 mL)中且用EtOAc (2×100 mL)萃取。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100 mL)洗滌,經MgSO 4乾燥,過濾且在減壓下濃縮。在真空濃縮之後,藉由急驟層析(庚烷:EtOAc 80:20至純(plain) EtOAc,隨後5-10% EtOAc:MeOH 95:5至90:10)純化,得到呈米色膠狀之Fmoc-Cit-Lys(Mtt)-Tyr(OtBu)-OtBu (3.40 g,3.05 mmol,95% UV純度,92%產率)。UPLC-MS (方法3):Rt = 2.15 min,m/z = 1058 [M+H] +,1102 [M+FA-H] -
步驟 4.在室溫下,將DMF/哌啶(20 mL,9:1 V/V)之混合物添加至Fmoc-Cit-Lys(Mtt)-Tyr(OtBu)-OtBu (3.40 g,3.22 mmol,1.0 eq.)中。在室溫下攪拌10 min之後,將反應混合物濃縮至乾燥。在真空濃縮之後,藉由急驟層析(庚烷:EtOAc 80:20至純EtOAc,隨後5-10% EtOAc:MeOH 95:5至90:10,隨後5-15%之水性25% NH 3/ACN)純化,得到呈無色油狀之H-Cit-Lys(Mtt)-Tyr(OtBu)-OtBu (2.55 g,2.96 mmol,97% UV純度,92%產率)。UPLC-MS (方法3):Rt = 1.54 min,m/z = 836 [M+H] +,880 [M+FA-H] -
步驟 5.在0℃下,將DIEA (0.61 mL,3.48 mmol,3.0 eq.)添加至H-Cit-Lys(Mtt)-Tyr(OtBu)-OtBu (1.00 g,1.16 mmol,1.0 eq.)、Fmoc-Phe-OH (539 mg,1.39 mmol,1.2 eq.)及HATU (594 mg,1.51 mmol,1.3 eq.)於DMF (15 mL)中之混合物中。在室溫下攪拌15 min之後,將反應混合物倒入5% NaHCO 3水溶液(50 mL)中且用EtOAc (2×70 mL)萃取。合併之有機層用鹽水(50 mL)洗滌,經Na 2SO 4乾燥,過濾且在減壓下部分濃縮。用乙醚沈澱得到呈白色固體狀之Fmoc-Phe-Cit-Lys(Mtt)-Tyr(OtBu)-OtBu (1.33 g,1.06 mmol,96% UV純度,92%產率)。UPLC-MS (方法3):Rt = 2.29 min,m/z = 1205 [M+H] +,1249 [M+FA-H] -
步驟 6.在室溫下,將DMF/哌啶(10 mL,9:1 V/V)之混合物添加至Fmoc-Phe-Cit-Lys(Mtt)-Tyr(OtBu)-OtBu (1.33 g,1.06 mmol,1.0 eq.)中。在室溫下攪拌10 min之後,將反應混合物濃縮至乾燥。在真空濃縮之後,藉由急驟層析(庚烷:EtOAc 80:20至純EtOAc,隨後5-10% EtOAc:MeOH 90:10,隨後10-20%之水性25% NH 3/ACN)純化,得到呈白色粉末狀之H-Phe-Cit-Lys(Mtt)-Tyr(OtBu)-OtBu (0.93 g,0.90 mmol,95% UV純度,81%產率)。UPLC-MS (方法3):Rt = 1.57 min,m/z = 983 [M+H] +,1027 [M+FA-H] -
步驟 7.在室溫下,將二氫呋喃-2,5-二酮(1.16 mg,11.5 μmol,1.0 eq.)添加至依沙替康甲磺酸鹽(5.0 mg,11.5 μmol,1.0 eq.)及DIEA (0.02 mL,0.14 mmol,12.0 eq.)於DMF (0.5 mL)中之混合物中。在室溫下攪拌15 min之後,添加H-Phe-Cit-Lys(Mtt)-Tyr(OtBu)-OtBu (11.28 mg,11.5 μmol,1.0 eq.),接著添加HATU (4.37 mg,11.5 μmol,1.0 eq.)。在室溫下攪拌1 h之後,添加TFA直至達成酸性pH。在冷凍乾燥之後,藉由製備型HPLC (10至100%之ACN+0.1%TFA/水+0.1%TFA)純化,得到呈黃色粉末狀之依沙替康-Suc-Phe-Cit-Lys(Mtt)-Tyr(OtBu)-OtBu (8.1 mg,5.30 mmol,98% UV純度,46%產率)。UPLC-MS (方法4):Rt = 3.70 min,m/z = 1501 [M+H] +,1545 [M+FA-H] -
步驟 8.在室溫下,將DCM (5 mL)及TFA (0.1 mL)之混合物添加至依沙替康-Suc-Phe-Cit-Lys(Mtt)-Tyr(OtBu)-OtBu (61.0 mg,40.7 μmol,1.0 eq.)中。在室溫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 h,隨後在真空中濃縮。在冷凍乾燥之後,藉由製備型HPLC (20至40%之ACN+0.1%TFA/水+0.1%TFA)純化,得到呈黃色粉末狀之依沙替康-Suc-Phe-Cit-Lys-Tyr(OtBu)-OtBu (6.95 mg,5.4 μmol,97% UV純度,13%產率)。UPLC-MS (方法4):Rt = 2.82 min,m/z = 1244 [M+H] +,1288 [M+FA-H] -
步驟 9.在室溫下,將1-羥基吡咯啶-2,5-二酮(9.0 mg,78 μmol,2.0 eq.)及EDC.HCl (15.0 mg,78 μmol,2.0 eq.)添加至ma-Lys(PEG16)-OH (41.9 mg,39 μmol,1.0 eq.)於DCM (2.0 mL)中之溶液中。在室溫下攪拌1 h之後,在室溫下將依沙替康-Suc-Phe-Cit-Lys-Tyr(OtBu)-OtBu (50.0 mg,39 μmol,1eq.)及DIEA (27 μL,0.16 mmol,4.0 eq.)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在室溫下攪拌20 min之後,添加TFA直至達成酸性pH。在冷凍乾燥之後,藉由製備型HPLC (30至80%之ACN+0.1%TFA/水+0.1%TFA)純化,得到呈白色粉末狀之依沙替康-Suc-Phe-Cit-Lys(ma-Lys(Peg16))-Tyr(OtBu)-OtBu (10.0 mg,4.30 mmol,100% UV純度,11%產率)。UPLC-MS (方法4):Rt = 3.15 min,m/z = 1151 [M+H] +
步驟 10.在室溫下,將TFA (0.11 mL)添加至依沙替康-Suc-Phe-Cit-Lys(ma-Lys(Peg16))-Tyr(OtBu)-OtBu (10.0 mg,4.30 μmol,1.0 eq.)於DCM (0.11 mL)中之溶液中。在室溫下攪拌3 h之後,在真空中濃縮反應混合物。在冷凍乾燥之後,藉由製備型HPLC (20至60%之ACN+0.1%TFA/水+0.1%TFA)純化,得到呈白色粉末狀之依沙替康-Suc-Phe-Cit-Lys(ma-Lys(Peg16))-Tyr-OH (5.3 mg,2.40 μmol,100% UV純度,56%產率)。UPLC-MS (方法4):Rt = 2.44 min,m/z = 1094 [M+H] +,1092 [M+FA-H] -
實例 8.4.5 製備 ma - Gly - Glu ( DM1 - Ac - Cit - Lys - Tyr - OH )- Glu ( DM1 - Ac - Cit - Lys - Tyr - OH )- PEG24 步驟 1.在0℃下,將DIEA (1.17 mL,6.66 mmol,3.0 eq.)添加至Fmoc-Glu(OtBu)-OH.H 2O (1.00 g,2.22 mmol,1.0 eq.)、H-Glu(OtBu)-OBn.HCl (750 mg,2.22 mmol,1.0 eq.)及HATU (1.14 g,2.99 mmol,1.35 eq.)於DMF (15 mL)中之混合物中。在0℃下攪拌15 min且在室溫下攪拌1 h之後,將反應混合物濃縮至乾燥。所得棕色油狀物用EtOAC稀釋且用5% NaHCO 3水溶液洗滌。有機相用鹽水洗滌,經MgSO 4乾燥,過濾且濃縮至乾燥。急驟層析(正庚烷:EtOAc 80:20至0:100)得到呈白色泡沫狀之Fmoc-Glu(OtBu)-Glu(OtBu)-OBn (1.46 g,2.09 mmol,100% UV純度,94%產率)。UPLC-MS (方法3):Rt = 2.62 min,m/z = 701 [M+H] +,745 [M+FA-H] -
步驟 2.在室溫下,將DBU (0.3 mL,2.00 mmol,1.2 eq.)添加至Fmoc-Glu(OtBu)-Glu(OtBu)-OBn (1.17 g,1.67 mmol,1.0 eq.)於DMF (5 mL)中之溶液中。在室溫下攪拌5 min後,經3 min向Boc-Gly-OH (351 mg,2.00 mmol,1.2 eq.)、HATU (855.3 mg,2.17 mmol,1.3 eq.)及DIEA (0.87 mL,5.01 mmol,3.0 eq.)於DMF (12 mL)中之混合物中逐滴添加反應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30 min之後,將反應混合物濃縮至乾燥。殘餘物用EtOAc稀釋,隨後用10%檸檬酸洗滌。有機層經MgSO 4乾燥且濃縮至乾燥。急驟層析(DCM:EtOAc 90:10至0:100)得到呈白色固體狀之Boc-Gly-Glu(OtBu)-Glu(OtBu)-OBn (982 mg,1.47 mmol,95% UV純度,88%產率)。UPLC-MS (方法3):Rt = 2.22 min,m/z = 636 [M+H] +,634 [M-H] -
步驟 3.在氮氣氛圍下,向25 mL用於氫化之燒瓶中添加鈀(164.4 mg,0.15 mmol,0.1 eq.)。添加Boc-Gly-Glu(OtBu)-Glu(OtBu)-OBn (982 mg,1.54 mmol,1.0 eq.)於乙醇(9.8 mL)中之溶液。在室溫下,在1巴氫下攪拌所得懸浮液30 min,隨後經由Celite ®墊過濾。在減壓下濃縮濾液,得到呈白色泡沫狀之Boc-Gly-Glu(OtBu)-Glu(OtBu)-OH (898 mg,1.65 mmol,94% UV純度,定量)。UPLC-MS (方法3):Rt = 1.73 min,m/z = 546 [M+H] +,544 [M-H] -
步驟 4.在室溫下,將DIEA (48 mL,0.27 mmol,3.0 eq.)添加至Boc-Gly-Glu(OtBu)-Glu(OtBu)-OH (50.0 mg,91.6 mmol,1.0 eq.)、PEG24-胺(120.5 mg,0.11 mmol,1.2 eq.)及HATU (59.0 mg,0.15 mmol,1.6 eq.)於DMF (0.5 mL)中之混合物中。在室溫下攪拌10 min之後,用TFA將反應混合物酸化至pH 4-5。在冷凍乾燥之後,藉由製備型HPLC (10-100%之ACN+0.1% TFA/水+0.1% TFA)純化,得到呈白色固體狀之Boc-Gly-Glu(OtBu)-Glu(OtBu)-PEG24 (100 mg,61.9 mmol,100% UV純度,68%產率)。UPLC-MS (方法3):Rt = 1.82 min,m/z = 1614 [M-H] -,1660 [M+FA-H] -
步驟 5.在室溫下,將TFA (0.5 mL)添加至Boc-Gly-Glu(OtBu)-Glu(OtBu)-PEG24 (100 mg,61.9 mmol,1.0 eq.)於DCM (0.5 mL)中之溶液中。在室溫下攪拌30 min之後,將反應混合物濃縮至乾燥,得到呈黃色油狀之H-Gly-Glu-Glu-PEG24.TFA (93 mg,61.3 mmol,99%產率)。UPLC-MS (方法1):Rt = 0.94 min,m/z = 1404 [M+H] +,1402 [M-H] -
步驟 6.在室溫下,將DIEA (53 μL,0.31 mmol,5.0 eq.)添加至H-Gly-Glu-Glu-PEG24.TFA (93.0 mg,61.3 μmol,1.0 eq.)及AMAS (21.2 mg,79.7 μmol,1.3 eq.)於DMF (0.3 mL)中之混合物中。在室溫下攪拌1 h之後,添加TFA (24 μL)。藉由製備型HPLC (20-100%之ACN+0.1% TFA/水+0.1% TFA)純化,得到呈無色油狀之ma-Gly-Glu-Glu-PEG24 (94.0 mg,58.0 mmol,95% UV純度,95%產率)。UPLC-MS (方法3):Rt = 1.20 min,m/z = 1539 [M-H] -
步驟 7.在室溫下,將DIEA (27 μL,0.16 mmol,8.0 eq.)添加至ma-Gly-Glu-Glu-PEG24 (30.0 mg,19.5 μmol,1.0 eq.)及HATU (14.8 mg,38.9 μmol,2.0 eq.)於DMF (3 mL)中之混合物中。在室溫下攪拌7 min之後,在室溫下將反應混合物添加至DM1-Ac-Cit-Lys-Tyr-OH (52.9 mg,38.9 μmol,2.0 eq.)中。在室溫下攪拌15 min之後,添加TFA直至達成酸性pH。在冷凍乾燥之後,藉由製備型HPLC (30至70%之ACN+0.1% TFA/水+0.1% TFA)純化,得到呈白色粉末狀之ma-Gly-Glu(DM1-Ac-Cit-Lys-Tyr-OH)-Glu(DM1-Ac-Cit-Lys-Tyr-OH)-PEG24 (15.1 mg,3.40 μmol,89% UV純度,17%產率)。UPLC-MS (方法3):Rt = 1.70 min,m/z = 1996 [M-2H] 2-
實例 8.4.6 製備 DM1 - MCC - Cit - Lys ( ma - Lys ( PEG16 ))- Tyr - OH 步驟 1.在0-5℃下,將DIEA (0.7 mL,3.98 mmol,3.0 eq.)添加至H-Lys(Mtt)-Tyr(OtBu)-OtBu (1.00 g,1.33 mmol,1.0 eq.)、HATU (680 mg,1.73 mmol,1.3 eq.)及Boc-Cit-OH (373 mg,1.33 mmol,1.0 eq.)於DMF (8 mL)中之混合物中。在室溫下攪拌30 min之後,將反應混合物倒入EtOAc (200 mL)中,用鹽水(100 mL)洗滌,隨後半飽和鹽水(50 mL)洗滌。所得乳液首先在減壓下蒸發,隨後冷凍乾燥,得到呈米色固體狀之Boc-Cit-Lys(Mtt)-Tyr(OtBu)-OtBu (2.10 g,1.80 mmol,60%純度,定量)。UPLC-MS (方法3):Rt = 2.02 min,m/z = 936 [M+H] +,980 [M+FA-H] -
步驟 2.在室溫下,將DCM (65 mL)及TFA (2 mL)之混合物添加至Boc-Cit-Lys(Mtt)-Tyr(OtBu)-OtBu (1.24 g,1.33 mmol,1.0 eq.)中。在室溫下攪拌10 min之後,將反應混合物部分濃縮,隨後緩慢添加至冷乙醚中。在冷凍乾燥之後,藉由離心獲得之油狀產物藉由製備型HPLC (25至80%之ACN+0.1% TFA/水+0.1% TFA)純化,得到呈白色粉末狀之Boc-Cit-Lys-Tyr(OtBu)-OtBu (602 mg,0.76 mmol,100% UV純度,57%產率)。UPLC-MS (方法3):Rt = 1.46 min,m/z = 680 [M+H] +,723 [M+FA-H] -
步驟 3.在5℃下,將DIEA (0.06mL,0.37mmol,4.0 eq.)添加至ma-Lys(PEG16)-OH (100 mg,93.1 μmol,1.0 eq.)、Boc-Cit-Lys-Tyr(OtBu)-OtBu (81.2 mg,102.4 μmol,1.1 eq.)及HATU (47.7 mg,121 μmol,1.3 eq.)於DMF (1.5 mL)中之混合物中。在5℃下攪拌10 min之後,添加TFA直至達成酸性pH。在冷凍乾燥之後,藉由製備型HPLC (20至70%之ACN+0.1%TFA/水+0.1% TFA)純化,得到呈白色粉末狀之Boc-Cit-Lys(ma-Lys(PEG16))-Tyr(OtBu)-OtBu (158 mg,mmol,96% UV純度,94%產率)。UPLC-MS (方法3):Rt = 1.81 min,m/z = 1736 [M+-H] +,1780 [M+FA-H] -
步驟 4.在室溫下,將TFA (2.5 mL)及DCM (2.5 mL)之混合物添加至Boc-Cit-Lys(ma-Lys(PEG16))-Tyr(OtBu)-OtBu (158 mg,87.2 μmol,1.0 eq.)中。在4℃下攪拌16 h之後,在真空中濃縮反應混合物。在冷凍乾燥之後,藉由製備型HPLC (10至50%之ACN+0.1% TFA/水+0.1% TFA)純化,得到呈無色油狀之H-Cit-Lys(ma-Lys(PEG16))-Tyr-OH (132 mg,79.6 μmol,99% UV純度,91%產率)。UPLC-MS (方法3):Rt = 1.04 min,m/z = 1523 [M+H] +,1521 [M-H] -
步驟 5.在室溫下,將DIEA (41 μL,0.25 mmol,4.0 eq.)添加至DM1-SMCC (68.6 mg,62.0 μmol,1.0 eq.)及H-Cit-Lys(ma-Lys(PEG16))-Tyr-OH (103 mg,62.0 μmol,1.0 eq.)於DMF (1.5 mL)中之混合物中。在室溫下攪拌1.5 h之後,添加TFA直至達成酸性pH。在冷凍乾燥之後,藉由製備型HPLC (20至90%之ACN+0.1% TFA/水+0.1% TFA)純化,得到呈白色粉末狀之DM1-MCC-Cit-Lys(ma-Lys(PEG16))-Tyr-OH (73.4 mg,29.4 μmol,99% UV純度,47%產率)。UPLC-MS (方法3):Rt = 1.60及1.62 min,m/z = 827 [M+3H] 3+,870 [M+FA-3H] 3-
實例 8.4.7 製備 DM1 - Ac - Cit - Lys ( Ac - Cys - ma - Lys ( PEG16 ))- Tyr - OH 步驟 1. 在室溫下,將DIEA (0.14 mL,0.83 mmol,4.0 eq.)添加至DM1-Ac-NHS酯(185 mg,0.21 mmol,1.0 eq.)及瓜胺酸(72.6 mg,0.41 mmol,2.0 eq.)於DMSO (3.7 mL)中之混合物中。在室溫下攪拌18 h之後,添加TFA直至達成酸性pH。在冷凍乾燥之後,藉由製備型HPLC (10至40%之can+0.1% TFA/水+0.1% TFA)純化,得到呈白色粉末狀之DM1-Ac-Cit (130 mg,0.14 mmol,100% UV純度,66%產率)。UPLC-MS (方法1):Rt = 1.33 min,m/z = 952 [M-H] -
步驟 2. 在室溫下,將乙醯基-L-半胱胺酸(0.32 mg,2.17 μmol,1.0 eq.)添加至DM1-Ac-Cit-Lys(ma-Lys(PEG16))-Tyr-OH (5.0 mg,2.17 μmol,1.0 eq.)於DMF (1 mL)中之溶液中。在室溫下攪拌40 min之後,添加TFA直至達成酸性pH。在冷凍乾燥之後,藉由製備型HPLC (5至100% can+0.1%TFA/水+0.1%TFA)純化,得到呈白色粉末狀之DM1-Ac-Cit-Lys(Ac-Cys-ma-Lys(PEG16))-Tyr-OH (4.59 mg,1.86 μmol,99% UV純度,94%產率)。UPLC-MS (方法4):Rt = 2.41 min,m/z = 1231 [M-2H] 2-
實例 8.4.8 製備依沙替康 - Suc - Phe - Cit - Lys ( Ac - Cys - ma - Lys ( Peg16 ))- Tyr - OH 步驟 1. 步驟 1.在室溫下,將DIEA (0.78 mL,4.48 mmol,4.0 eq.)添加至瓜胺酸(200 mg,1.12 mmol,1.0 eq.)及Boc-Phe-OSu (405 mg,1.12 mmol,1.0 eq.)於DMF (10 mL)中之混合物中。在室溫下攪拌16 h之後,過濾反應混合物,隨後在減壓下濃縮。添加水/CAN/TFA (1:1:0.5%)之混合物。過濾混合物,隨後冷凍乾燥。在冷凍乾燥之後,藉由製備型HPLC (10至60%之ACN+0.1% TFA/水+0.1% TFA)純化,得到呈白色粉末狀之Boc-Phe-Cit-OH (86 mg,0.20 mmol,100% UV純度,18%產率)。UPLC-MS (方法3):Rt = 1.27 min,m/z = 423 [M+H] +,421 [M-H] -
步驟 2.在室溫下,將DCM (0.9 mL)及TFA (0.9 mL)之混合物添加至Boc-Phe-Cit-OH (60 mg,0.14 mmol,1.0 eq.)中。在室溫下攪拌20 min之後,濃縮反應混合物。添加水(10 mL)及ACN (10 mL)且混合物經冷凍乾燥,得到呈白色粉末狀之H-Phe-Cit-OH (30 mg,83.8 μmol,90% UV純度,59%產率)。UPLC-MS (方法3):Rt = 0.35 min,m/z = 323 [M+H] +,321 [M-H] -
步驟 3.在室溫下,將二氫呋喃-2,5-二酮(8.4 mg,83.5 μmol,1.0 eq.)添加至依沙替康(36 mg,83.5 μmol,1.0 eq.)及DIEA (0.17 mL,1.00 mmol,12 eq.)於DMF (0.8 mL)中之混合物中。在室溫下攪拌10 min之後,添加1-羥基吡咯啶-2,5-二酮(9.6 mg,83.5 μmol,1.0 eq.),接著添加HATU (31.7 mg,83.5 μmol,1.0 eq.)。在室溫下攪拌15 min之後,向反應混合物中添加H-Phe-Cit-OH (29.9 mg,83.5 μmol,1.0 eq.)。在室溫下攪拌1 h之後,向反應混合物中添加H-Phe-Cit-OH (29.9 mg,83.5 μmol,1.0 eq.)。在室溫下攪拌1 h之後,添加TFA直至達成酸性pH。在冷凍乾燥之後,藉由製備型HPLC (20至60%之ACN+0.1% TFA/水+0.1% TFA)純化,得到呈黃色粉末狀之依沙替康-Suc-Phe-Cit (26.4 mg,30.8 mmol,98% UV純度,37%產率)。UPLC-MS (方法2):Rt = 1.39 min,m/z = 840 [M+H] +,838 [M-H] -
步驟 4 在室溫下,將DIEA (1.2 μL,6.8 μmol,4.0 eq.)添加至依沙替康-Suc-Phe-Cit-Lys(ma-C1-Lys(Peg16))-Tyr-OH (3.71 mg,1.7 mmol,1.0 eq.)及乙醯基-L-半胱胺酸(0.28 mg,1.7 μmol,1.0 eq.)於DMF (0.6 mL)中之混合物中。在室溫下攪拌1 h之後,添加TFA直至達成酸性pH。在冷凍乾燥之後,藉由製備型HPLC (20至60%之ACN+0.1%TFA/水+0.1%TFA)純化,得到呈白色粉末狀之依沙替康-Suc-Phe-Cit-Lys(Ac-Cys-ma-Lys(Peg16))-Tyr-OH (2.87 mg,1.2 μmol,100% UV純度,72%產率)。UPLC-MS (方法4):Rt = 2.37 min,m/z = 1176 [M+2H] 2+,1174 [M-2H] 2-
實例 8.4.9 製備 DM1 - Ac - Cit - Lys ( D - Arg - ma )- Tyr - OH 步驟 1.在室溫下,將DIEA (22.0 g,0.17 mol,4.0 eq)添加至Boc-Lys(Fmoc)-OH (20.0 g,43.0 mmol,1.0 eq)、H-Tyr-OMe (8.30 g,43.0 mmol,1.0 eq)及HATU (21.0 g,55.0 mmol,1.3 eq)於DMF (150 mL)中之混合物中。在室溫下攪拌16 h之後,將反應混合物倒入水(400 mL)中且用EtOAc (3×80 mL)萃取。合併之有機相經硫酸鈉乾燥,濃縮且藉由矽膠管柱層析(用MeOH/DCM,0%至5%溶離)純化,得到呈白色固體狀之Boc-Lys(Fmoc)-Tyr-OMe (26.0 g,32.6 mmol,85% UV純度,76%產率)。LC-MS (方法5):Rt = 0.71 min,m/z = 668.3 [M+Na] +
步驟 2.在0℃下,將TFA (0.23 g,2.00 mmol,2.0 eq)添加至Boc-Lys(Fmoc)-Tyr-OMe (1.00 g,1.00 mmol,1.0 eq)於DCM (10 mL)中之溶液中。在室溫下攪拌1 h之後,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H-Lys(Fmoc)-Tyr-OMe (800 mg,0.70 mmol,85% UV純度,70%產率),其不經進一步純化即直接用於下一步驟。LC-MS (方法5):Rt = 1.11 min,m/z = 546.3 [M+H] +
步驟 3.在室溫下,將DIEA (11.3 g,87.8 mmol,2.4 eq)添加至H-Lys(Fmoc)-Tyr-OMe (20.0 g,36.6 mmol,1.0 eq)、Boc-Cit-OH (10.1 g,36.6 mmol,1.0 eq)及HATU (15.3 g,40.2 mol,1.1 eq)於DMF (100 mL)中之混合物中。在室溫下攪拌16 h之後,將反應混合物倒入水(400 mL)中且用EtOAc (3×80 mL)萃取。合併之有機相經硫酸鈉乾燥,濃縮且藉由矽膠管柱層析(用MeOH/DCM,0%至5%溶離)純化,得到呈白色固體狀之Boc-Cit-Lys(Fmoc)-Tyr-OMe (12.6 g,15.4 mmol,90% UV純度,42%產率)。LC-MS (方法5):Rt = 1.25 min,m/z = 803.4 [M+H] +
步驟 4.在室溫下,將二乙胺(1.36 g,18.6 mmol,3.0 eq)添加至Boc-Cit-Lys(Fmoc)-Tyr-OMe (5.00 g,6.20 mmol,1.0 eq)於DCM (10 mL)中之溶液中。在室溫下攪拌10 h之後,濃縮反應混合物,用Et 2O洗滌且在Et 2O中濕磨,得到Boc-Cit-Lys-Tyr-OMe (3.00 g,4.59 mmol,90% UV純度,74%產率),其不經進一步純化即直接用於下一步驟。LC-MS (方法5):Rt = 1.26 min,m/z = 581.4 [M+H] +
步驟 5.在室溫下,將DIEA (0.80 g,6.20 mol,2.0 eq)添加至Boc-Cit-Lys-Tyr-OMe (1.98 g,3.40 mmol,1.1 eq)、Fmoc-D-Arg(Pbf)-OH (2.00 g,3.10 mmol,1.0 eq)及HATU (1.30 g,3.40 mmol,1.1 eq)於DMF (30 mL)中之混合物中。在室溫下攪拌16 h之後,將反應混合物倒入水(300 mL)中且用EtOAc (3×80 mL)萃取。合併之有機相經硫酸鈉乾燥,濃縮且藉由矽膠管柱層析(用MeOH/DCM,0%至5%溶離)純化,得到呈白色固體狀之Boc-Cit-Lys(Fmoc-D-Arg(Pbf))-Tyr-OMe (2.10 g,2.26 mmol,95% UV純度,73%產率)。LC-MS (方法6):Rt = 2.08 min,m/z = 1211.7 [M+H] +
步驟 6.在室溫下,將LiOH (50 mg,1.20 mmol,1.5 eq)添加至Boc-Cit-Lys(Fmoc-D-Arg(Pbf))-Tyr-OMe (1.00 g,0.80 mmol,1.0 eq)於THF/水(1:1,10 mL)中之溶液中。在室溫下攪拌10 h之後,濃縮有機溶劑,隨後用檸檬酸將水溶液調節至pH 2-3。沈澱物藉由過濾收集,用水洗滌,且在Biotage Isolera One (C18管柱,用5%至95% ACN/含有0.1% FA之水溶離)上純化,得到呈白色固體狀之Boc-Cit-Lys(D-Arg(Pbf))-Tyr-OH (0.40 g,0.37 mmol,90% UV純度,46%產率)。LC-MS (方法5):Rt = 0.98 min,m/z = 975.4 [M+H] +
步驟 7.在室溫下,將三乙胺(15 mg,0.15 mmol,1.5 eq)添加至Boc-Cit-Lys(D-Arg(Pbf))-Tyr-OH (100 mg,0.10 mmol,1.0 eq)、AMAS (28 mg,0.11 mmol,1.1 eq)於DMF (1 mL)中之混合物中。在室溫下攪拌30 min之後,添加TFA直至達成pH 5-6。在Biotage Isolera One (C18管柱,用5%至95% ACN/含有0.1% TFA之水溶離)上純化,得到呈白色固體狀之Boc-Cit-Lys(D-Arg(Pbf)-ma)-Tyr-OH (38 mg,29 μmol,88% UV純度,29%產率)。LC-MS (方法6):Rt = 1.70 min,m/z = 1112.6 [M+H] +
步驟 8.在室溫下,將Boc-Cit-Lys(D-Arg(Pbf)-ma)-Tyr-OH (10 mg,9.0 μmol,1.0 eq)溶解於TFA/DCM (1:1,1 mL)之混合物中。在室溫下攪拌30 min之後,濃縮混合物,用Et 2O洗滌且在Et 2O中濕磨,得到H-Cit-Lys(D-Arg-ma)-Tyr-OH (6.0 mg,6.2 μmol,90% UV純度,69%產率),其不經進一步純化即直接用於下一步驟。LC-MS (方法6):Rt = 0.97 min,m/z = 758.4 [M+H] +
步驟 9.在室溫下,將HOSu (1.6 mg,13.8 μmol,1.1 eq)添加至DM1-Ac (10 mg,12.6 μmol,1.0 eq)及EDCI (2.6 mg,13.8 μmol,1.1 eq)於DMF (1 mL)中之混合物中。在室溫下攪拌1 h之後,將反應混合物倒入水(40 mL)中且用EA (3×20 mL)萃取。合併之有機相經硫酸鈉乾燥,且在真空下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DMF (1 mL)中。在室溫下,將H-Cit-Lys(D-Arg-ma)-Tyr-OH (11.4 mg,12.6 μmol,1.0 eq)及DIEA (2.44 mg,18.9 μmol,1.5 eq)添加至後續溶液中。在室溫下攪拌1 h之後,添加TFA直至達成pH 5-6。在Biotage Isolera One (C18管柱,用5%至75% ACN/含有0.1% TFA之水溶離)上純化,得到呈白色固體狀之DM1-Ac-Cit-Lys(D-Arg-ma)-Tyr-OH (3.0 mg,2.27 μmol,88% UV純度,18%產率)。LC-MS (方法5):Rt = 1.01 min,m/z = 1537.5 [M+H] +
8.5 抗體 - 藥物結合物 ( ADC ) 之製備及表徵 8.5.1 ADC 之製備 通用程序將部分8.4中製備之所有連接子-有效負載與Herceptin ®(曲妥珠單抗)結合。連接子-有效負載DM1-Ac-Cit-Lys(ma-Lys(PEG16))-Tyr-OH及依沙替康-Suc-Phe-Cit-Lys(ma-Lys(PEG16))-Tyr-OH亦結合至那妥昔單抗。
通用程序 1 對於 DOC 4 Tmab 結合 在室溫下,將TCEP.HCl (0.32 mg,1.09 μmol,2.3 eq.)於DPBS (0.32 mL)中之溶液添加至曲妥珠單抗(70 mg,0.45 μmol,1.0 eq.)於水(3.33 mL)及DPBS (3.33 mL)中之溶液中。用氮氣吹掃反應混合物,隨後在40℃下攪拌。在40℃下攪拌70 min之後,添加連接子-有效負載(3.55 μmol,7.4 eq.)於DMSO (0.7 mL)中之溶液。在室溫下攪拌反應混合物70 min,隨後用10×pH 8 DPBS稀釋至V = 10 mL。使用PF100管柱及pH8 DPBS作為溶離劑純化,得到含有所需ADC (14 mL)的溶離份。此溶離份在室溫下攪拌16 h,隨後離心(10 min,4000 rpm)且最後將上清液轉移至Amicon濃縮槽(cell) (15 mL,50 kDa)中。藉由離心將混合物濃縮(4500 rpm,3800 G)至V = 1 mL,添加DPBS緩衝液(14 mL)且再次將混合物濃縮(4500 rpm,3800 G)至V = 1 mL。添加DPBS緩衝液(14 mL)且再次將混合物濃縮(4500 rpm,3800 G)至V = 1 mL。用DPBS緩衝液將最終體積調節至V = 7.0 mL。使用25 mm PES 0.22 µm Millex過濾器過濾溶液,隨後將其等分且儲存於-80℃下。
通用程序 2 對於 DOC 8 Tmab 結合 在室溫下,將TCEP.HCl (1.10 mg,3.80 μmol,8.0 eq.)於DPBS (0.11 mL)中之溶液添加至曲妥珠單抗(70 mg,0.45 μmol,1.0 eq.)於水(3.33 mL)及DPBS (3.33 mL)中之溶液中。用氮氣吹掃反應混合物,隨後在40℃下攪拌。在40℃下攪拌70 min之後,添加連接子-有效負載(9.60 μmol,20.0 eq.)於DMSO (0.7 mL)中之溶液。在室溫下攪拌反應混合物70 min,隨後用10×pH 8 DPBS稀釋至V = 10 mL。使用PF100管柱及pH8 DPBS作為溶離劑純化,得到含有所需ADC (14 mL)的溶離份。此溶離份在室溫下攪拌16 h,隨後離心(10 min,4000 rpm)且最後將上清液轉移至Amicon濃縮槽(15 mL,50 kDa)中。藉由離心將混合物濃縮(4500 rpm,3800 G)至V = 1 mL,添加DPBS緩衝液(14 mL)且再次將混合物濃縮(4500 rpm,3800 G)至V = 1 mL。添加DPBS緩衝液(14 mL)且再次將混合物濃縮(4500 rpm,3800 G)至V = 1 mL。用DPBS緩衝液將最終體積調節至V = 7.0 mL。使用25 mm PES 0.22 µm Millex過濾器過濾溶液,隨後將其等分且儲存於-80℃下。
通用程序 3 對於 DOC 8 那妥昔單抗結合 在室溫下,將TCEP.HCl (1.10 mg,3.80 μmol,8.0 eq.)於DPBS (0.11 mL)中之溶液添加至那妥昔單抗(70 mg,0.48 μmol,1.0 eq.)於緩衝液(7.00 mL,50 mM磷酸鉀、50 mM氯化鉀、2 mM EDTA,pH 6.5)中之溶液中。用氮氣吹掃反應混合物,隨後在40℃下攪拌。在40℃下攪拌70 min之後,添加連接子-有效負載(9.60 μmol,20.0 eq.)於DMSO (0.7 mL)中之溶液。在室溫下攪拌反應混合物70 min,隨後用10×pH 8 DPBS稀釋至V = 10 mL。使用PF100管柱及pH8 DPBS作為溶離劑純化,得到含有所需ADC (14 mL)的溶離份。此溶離份在室溫下攪拌16 h,隨後離心(10 min,4000 rpm)且最後將上清液轉移至Amicon濃縮槽(15 mL,50 kDa)中。藉由離心將混合物濃縮(4500 rpm,3800 G)至V = 1 mL,添加DPBS緩衝液(14 mL)且再次將混合物濃縮(4500 rpm,3800 G)至V = 1 mL。添加DPBS緩衝液(14 mL)且再次將混合物濃縮(4500 rpm,3800 G)至V = 1 mL。用DPBS緩衝液將最終體積調節至V = 7.0 mL。使用25 mm PES 0.22 µm Millex過濾器過濾溶液,隨後將其等分且儲存於-80℃下。
8.5.2 所製備 ADC 之表徵的概述
ADC 編號 mAb 連接子名稱 靶向DOC /DAR 通用程序編號
ADC-1 Tmab DM1-MCC-Cit-Lys(ma-PEG5)-Tyr-OH 8 / 8    2
ADC-2    Tmab DM1-Ac-Cit-Lys(ma- Lys(PEG16))Tyr-OH 8 / 8    2
ADC-3    Tmab DM1-Ac-Cit-Lys(ma-PEG5)-Tyr-OH 8 / 8    2
ADC-4    Nmab    DM1-Ac-Cit-Lys(ma- Lys(PEG16))Tyr-OH 8 / 8    3
ADC-5    Tmab 依沙替康 -Suc-Phe-Cit-Lys(ma-Lys(Peg16))-Tyr 8 / 8    2
ADC-6    Nmab    依沙替康 -Suc-Phe-Cit-Lys(ma-Lys(Peg16))-Tyr 8 / 8    3
ADC-7    Tmab    ma-Gly-Glu(DM1-Ac-Cit-Lys-Tyr-OH)-Glu(DM1-Ac-Cit-Lys-Tyr-OH)-PEG24 8 / 16 2
ADC-8    Tmab    ma-Gly-Glu(DM1-Ac-Cit-Lys-Tyr-OH)-Glu(DM1-Ac-Cit-Lys-Tyr-OH)-PEG24 4 / 8    1
ADC-9    Tmab    DM1-MCC-Cit-Lys(ma-Lys(PEG16)-Tyr-OH 8 / 8    2
ADC-10 Tmab    DM1-Ac-Cit-Lys(D-Arg-ma)-Tyr-OH 8/8 2
2 所製備 ADC 的概述
所有表徵在下表3中給出。
ADC 編號 產率 (%) 濃度 (mg/mL) RPLC 的DAR MS 的DAR 聚集 (%) 在冷凍 / 融化循環之後由 SEC 測定
ADC-1 ADC-2 ADC-3 ADC-4 ADC-5 ADC-6 ADC-7 ADC-8 ADC-9 18.1 79.9 22.3 89.1 65.6 78.8 52.8 74.5 75.6 1.91 8.16 2.37 9.11 3.28 3.94 7.30 7.74 7.56 7.30 8.15 6.78 7.66 7.58 7.90 15.29 10.35 8.13 - - - - - - - - - 2.04 1.50 3.18 1.61 4.74 3.16 1.46 1.33 0.71
ADC-10 15.5 1.37 - 8.27 1.65
表3:所製備ADC的表徵
所製備ADC的RPLC層析圖顯示於 3 至圖 6中。
8.5.3 製備那妥昔單抗恩他新 ( Debio1562 ) ( 比較實例 )使用WO2012135517 A2中所描述之一個步驟過程使那妥昔單抗與異型雙官能交聯試劑SMCC及類美登素DM1反應。
DAR為3.5 (藉由UV在2個不同波長280 nm及252 nm下量測)。
8.6 活體外及活體內研究 8.6.1 活體外細胞毒性資料活體外細胞毒性分析:將JIMT-1 (HER2陽性)細胞塗鋪且在隔夜靜置(12小時)之後,將藥物(曲妥珠單抗、那妥昔單抗、ADC-1、ADC-2、ADC-3、ADC-4、ADC-5、ADC-6、ADC-7或ADC-9)之連續稀釋液添加至細胞中。培育72小時後,添加CellTiter-Glo 2.0 (Promega套組(根據製造商MS說明書)至各孔,隨後自光度計讀取冷光。使用GraphPad Prism計算相對IC50。活體外細胞毒性分析之結果示於 7 至圖 11中。
8.6.2 活體內功效資料A) 簡言之,NMRI小鼠接種有Jimt-1乳癌細胞(5×10 6個細胞/小鼠)。當腫瘤達至150mm3之平均尺寸時,將小鼠隨機分為3組,每組8隻小鼠(第0天)且處理在之後的當天開始(第1天)。在非對照組小鼠中,相隔1週進行兩次(100 μl)靜脈內注射5 mg/kg之ADC-2或ADC-4。媒劑為磷酸鹽緩衝鹽水(PBS)。對照組小鼠接受兩次(100 μl)靜脈內注射之媒劑。
在接種腫瘤細胞之後,如下所述常規地監測動物。研究之平均腫瘤體積及體重結果示於 12 及圖 13中。
8.6.3 常規監測在腫瘤細胞接種之後,每日檢查動物之發病率及死亡率。在常規監測期間,檢查動物之腫瘤生長及處理對行為,諸如活動能力、食物及水消耗量、體重增加/減輕(在隨機分組之後一週量測體重2次)、眼/毛髮纏結及任何其他異常的任何影響。詳細記錄個體動物之死亡率及觀測到的臨床徵象。
使用測徑規在二維中一週2次量測腫瘤體積,且體積使用下式以mm3表示:「V = (L×W×W)/2」,其中V為腫瘤體積,L為腫瘤長度(最長腫瘤維度)且W為腫瘤寬度(垂直於L之最長腫瘤維度)。在層流箱中進行給藥以及腫瘤及體重量測。
B)簡言之,NOD/SCID小鼠接種有Jimt-1乳癌細胞(5×10 6個細胞/小鼠)。當腫瘤達至150 mm3之平均尺寸時,將小鼠隨機分為5組,每組8隻小鼠,且處理在同一天開始(第0天)。在非對照組小鼠中,相隔1週進行兩次靜脈內注射5 mg/kg之ADC-1、ADC-2、ADC-3或ADC-9。媒劑為PBS。對照組小鼠接受兩次(100 μl)靜脈內注射之媒劑。在接種腫瘤細胞之後,如上所述常規地監測動物。研究之平均腫瘤體積及體重結果示於 14 及圖 15中。
8.6.4 活體內功效資料NMRI裸小鼠接種有MV4;11急性骨髓白血病細胞(5×10 6個細胞/小鼠)。當腫瘤達到115mm 3之平均尺寸時,將小鼠隨機分成:媒劑組8隻小鼠(第1組)或處理病狀組6隻小鼠(第2組及第3組) (D0),且處理在之後的當天開始(D1)。在非對照組小鼠中,進行10mg/kg之那妥昔單抗或ADC-4的一次靜脈內注射。媒劑為PBS。對照組小鼠接受媒劑之一次靜脈內注射(5 mL/kg)。在接種腫瘤細胞之後,如上所述常規地監測動物。平均腫瘤體積結果示於 16中。
NOD/SCID小鼠經200雷得(rad) Co60照射24小時,隨後在尾部接種THP-1急性骨髓白血病細胞以允許腫瘤擴散(1×10 7個細胞/小鼠)。將小鼠隨機分組(隨機分組係基於「匹配分佈」方法/「分層」方法(StudyDirectorTM軟體,3.1.399.19版本)/隨機區組設計)成4組,每組10隻小鼠(D0),且處理在之後七天開始(D7)。在非對照組小鼠中,進行5 mg/kg之那妥昔單抗、ADC-2或ADC-4的一次靜脈內注射。媒劑為PBS。對照組小鼠接受媒劑之注射(5 mL/kg)。在接種腫瘤細胞之後,如上所述常規地監測動物。研究之存活%結果示於 17中。
NOD/SCID小鼠在尾部接種有MOLM-13螢光素酶急性骨髓白血病細胞以允許腫瘤擴散(2×10 6個細胞/小鼠)。在接種之後3天,基於總通量值將小鼠隨機分組成4組,每組8隻小鼠(D0),且處理在接種之後7天開始(D4)。在非對照組小鼠中,進行5 mg/kg之那妥昔單抗、ADC-2或ADC-4的一次靜脈內注射。媒劑為PBS。對照組小鼠接受媒劑之注射(5 mL/kg)。在腫瘤細胞接種之後,如上所述常規地監測動物,且每週在螢光素(Luciferine)之後對腫瘤生長進行兩次成像(使用來自PerkinElmer之IVIS光譜BL)。腫瘤生長及存活%結果示於 18a 及圖 18b中。
NOD/SCID小鼠在尾部接種有MOLM-13螢光素酶急性骨髓白血病細胞以允許腫瘤擴散(2×10 6個細胞/小鼠)。在接種後7天,基於總通量值將小鼠隨機分組成5組,每組8隻小鼠,且處理在隨機分組當天開始(D0)。在非對照組小鼠中,進行3mg/kg之ADC-4、1mg/kg之ADC-4、0.3mg/kg之ADC-4或3mg/kg之那妥昔單抗恩他新(Debio-1562)的一次靜脈內注射。媒劑為PBS。對照組小鼠接受媒劑之注射(5 mL/kg)。在腫瘤細胞接種之後,如上所述常規地監測動物,且每週在螢光素之後對腫瘤生長進行兩次成像(使用來自PerkinElmer之IVIS光譜BL)。腫瘤生長及存活%結果示於 19a 、圖 19b 、圖 20a 及圖 20b中。
8.6.5 AML 細胞株中之細胞結合、內化及細胞毒性表現CD37之AML細胞株MV-4-11、MOLM-13、HL-60及THP-1在近IR (Thermo Fisher,L10119)處用活/死標記,用HumanTruStain FcX (Biolegend,422302)阻斷Fc,且與那妥昔單抗-PE (Biolegend,99341,批次B304638,定製結合(custom conjugation))以1 μg/mL一起培育。藻紅素螢光定量珠粒(BD,340495)用作參考以評估每個細胞結合之那妥昔單抗抗體(ABC)。最後在Attune NxT流式細胞儀上獲取細胞及珠粒。包括CD37陰性ALL細胞株MOLT-4作為陰性對照。每個細胞結合之那妥昔單抗抗體的數目示於 21a中。
表現CD37之AML細胞株MV-4-11、MOLM-13、HL-60及THP-1細胞在近IR (Thermo Fisher,L10119)處用活/死標記,隨後在冰上或在37℃下以0.5 μg/mL與抗CD37-Alexa Fluor 488 (K7153A殖株)一起培育30 min或2h。細胞洗滌兩次且在固定(Biolegend,422101)之前與淬滅抗Alexa Fluor 488抗體(Thermo fisher,710369)一起培育。固定後,藉由流式細胞量測術分析細胞。資料表示為絕對內化率+/- SD (n=3),其定義為經校正用於不完整表面淬滅之經淬滅樣品的螢光。包括CD37陰性ALL細胞株MOLT-4作為陰性對照。那妥昔單抗絕對內化率示於 21b中。
活體外細胞毒性分析:將MOLT-4、MV-4-11、MOLM-13、HL-60及THP-1細胞塗鋪且在隔夜靜置(12小時)之後,將ADC-4之連續稀釋液(八次10倍稀釋,1 μM降至0.1 pM,一式三份)添加至細胞中。在培育72小時之後,在倒置顯微鏡下檢測盤以確保對照物之生長及無菌條件。隨後,在根據製造商說明書進行冷光讀數之前,將100μL CellTiter Glo 2.0 (Promega,G9242)添加至各孔中。使用GraphPad Prism計算各細胞株之相對IC50。生存力相對於對照物(未經處理之細胞)的百分比曲線顯示於 21c中。
8.6.6 活體外細胞毒性資料將MV-4-11細胞塗鋪且在隔夜靜置(12小時)之後,將ADC-4、Debio 1562或那妥昔單抗之連續稀釋液(八次10倍稀釋,1 μM降至0.1 pM,一式三份)添加至細胞中。在培育72小時之後,在倒置顯微鏡下檢測盤以確保對照物之生長及無菌條件。隨後,在根據製造商說明書進行冷光讀數之前,將100μL CellTiter Glo 2.0 (Promega,G9242)添加至各孔中。使用GraphPad Prism計算各細胞株之相對IC50。生存力相對於對照物(未經處理之細胞)的百分比曲線顯示於 22a中。
將THP-1細胞塗鋪且在隔夜靜置(12小時)之後,將ADC-4或Debio 1562之連續稀釋液(九次10倍稀釋,1 μM降至0.01 pM,一式三份)添加至細胞中。在培育72小時之後,在倒置顯微鏡下檢測盤以確保對照物之生長及無菌條件。隨後,在根據製造商說明書進行冷光讀數之前,將100μL CellTiter Glo 2.0 (Promega,G9242)添加至各孔中。使用GraphPad Prism計算各細胞株之相對IC50。生存力相對於對照物(未經處理之細胞)的百分比曲線顯示於 22b中。
8.6.7 相比於 AML 標準照護之活體內功效NCG小鼠在尾部靜脈中接種有MV4;11-Luc急性骨髓白血病細胞以允許腫瘤擴散(2×10 7個細胞/小鼠)。根據各動物之生物發光結果(總通量,光子/秒/平方公分),在接種之後14天,將小鼠隨機分組成4組,每組8隻小鼠,且在隨機分組之後立即開始處理(D14)。在非對照組小鼠中,進行1mg/kg或5mg/kg之ADC-4的一次靜脈內注射,或連續5日靜脈內注射3.5 mg/kg阿紮胞苷,以及在第1至6天及第9至14天經口投與100mg/kg維納妥拉。媒劑為PBS,除此之外維納妥拉,其在60% phosal 50丙二醇、30%聚乙二醇400及10%乙醇中調配。對照組小鼠接受媒劑之注射(10µL/g)。在腫瘤細胞接種之後,每日監測動物之臨床徵象、發病率及死亡率,且每週量測兩次體重。使用來自PerkinElmer之IVIS光譜BL,每週在D-螢光素注射(PerkinElmer,XenoLight D-螢光素K+鹽)之後15分鐘對腫瘤生長進行兩次成像。腫瘤生長產生冷光信號顯示於 23中。
8.6.8 小鼠之藥物動力學概況用5 mg/kg那妥昔單抗或ADC-4 (媒劑為PBS)之靜脈內注射處理3隻瑞士雄性小鼠,且藉由在處理後5min、1h、6h、24h、48h及72h用K3EDTA微毛細管進行微取樣來收集血液。儘快將微毛細管血液樣品離心(2000 g,5分鐘,+4℃)以允許進行血漿處理。血漿樣品在-80℃下冷凍且使用合格分析型免疫分析程序進一步分析以測定總抗體之濃度。使用Phoenix藥物動力學軟體評估毒理動力學參數。PK參數及血漿濃度呈現於 24a中。
用5 mg/kg ADC-4 (媒劑為PBS)之靜脈內注射處理3隻CD1雌性小鼠,且藉由在處理後5min、1h、6h、24h、48h及96h用K2EDTA微毛細管進行微取樣來收集血液。儘快將微毛細管血液樣品離心(1500 g,10分鐘,+4℃)以允許進行血漿處理。血漿樣品在-80℃下冷凍且使用兩種合格分析型免疫分析程序進一步分析以測定總抗體(總Ab)及總ADC之濃度。使用Phoenix藥物動力學軟體評估毒理動力學參數。PK參數及血漿濃度呈現於圖24b及表4中。
測試項 at max(hr) C max(ng/mL) C 0(ng/mL) at 最後(hr) AUC t 最後(hr*ng/mL)
ADC-4 總ADC 0.083 133000 138000 96 3280000
±19900 ±22100 ±1200000
ADC-4 總Ab 0.083 178000 186000 96 3590000
± 63000 ±69700 ±1350000
表4
8.6.9 人類及小鼠血漿穩定性以1 mg/mL濃度將ADC-2、ADC-4、Enhertu及Adcetris (Enhertu及Adcetris用作對照物)摻入人類及小鼠血漿中。在培育0、24、48及96h之後,用塗佈有生物素抗IgG-Fc (人類)結合物(100µL結合物/250µL珠粒漿液)的鏈黴抗生物素蛋白磁性珠粒捕捉ADC。對於ADC-2,將40µL摻加ADC之血漿與60µL PBS混合且與20µL珠粒一起在室溫下以900 rpm (Eppendorf恆溫混勻儀)培育1h。對於ADC-4、Enhertu及Adcetris,將20µL摻加ADC之血漿與80µL PBS混合且與20µL珠粒一起在室溫下以900 rpm (Eppendorf恆溫混勻儀)培育1h。隨後用500µL PBS洗滌珠粒3次,且用2mM HCl溶液進行溶離,且用0.5 M碳酸氫銨pH8中和。使ADC-2及Adcetris去醣化(deglycosulated) (PNGase F)且Adcetris經DTT還原。藉由LC-MS (Waters BioAccord)進行樣品分析。ADC之DAR降低經量測且呈現於 25a(ADC-2)及 25b(ADC-4)中。
8.6.10 DLBCL 細胞株組之活體外細胞毒性在第0天將A3/KAW、DOHH-2、HBL-1、KARPAS-422、OCI-LY19、OCI-LY3、OCI-LY7、普菲弗(Pfeiffer)、U-DHL-2、SU-DHL-4、SU-DHL-5、SU-DHL-6、SU-DHL-8、托萊多(Toledo)、U-2932、WSU-DLCL2及WSU-NHL細胞塗鋪,且在第1天將ADC-4、Debio 1562或那妥昔單抗之連續稀釋液(九次10倍稀釋,1 μM降至0.01 pM,一式三份)添加至細胞中。在培育72小時之後,在倒置顯微鏡下檢測盤以確保對照物之生長及無菌條件。隨後,在根據製造商說明書進行冷光讀數之前,添加50μL CellTiter Glo (Promega,G7572)。使用GraphPad Prism計算相對IC50。ADC-4、Debio 1562及那妥昔單抗之IC50值示於表5中。
細胞株 ADC-4 lC50 (nM) Debio 1562 lC50 (nM) 那妥昔單抗lC50 (nM)
OCl-LY3 0.011 0.352 >1000
DOHH-2 0.018 0.949 >1000
WSU-NHL 0.019 0.190 >1000
SU-DHL-5 0.022 0.901 >1000
SU-DHL-4 0.035 0.983 >1000
SU-DHL-6 0.041 1.743 >1000
HBL-1 0.055 0.217 >1000
WSU-DLCL2 0.063 9.593 >1000
U-2932 0.113 3.572 >1000
SU-DHL-2 0.307 7.777 >1000
OCI-LY7 0.514 79.326 >1000
KARPAS-422 0.523 20.456 >1000
SU-DHL-8 1.844 21.503 >1000
普菲弗 2.422 73.486 >1000
托萊多 19.335 90.001 >1000
A3/KAW 46.462 32.986 >1000
OCl-LY19 57.824 45.519 >1000
表5
8.6.11 DLBCL 模型中之活體內功效SCID米色雌性小鼠在尾部接種有Farage DLBCL細胞以允許腫瘤擴散(2×10 7個細胞/小鼠)。在接種後7天,基於體重將小鼠隨機分組成6組,每組10隻小鼠,且處理在隨機分組當天開始(D0)。在非對照組小鼠中,1mg/kg之ADC-4或10mg/kg Debio 1562的一次靜脈內注射單獨或與10 mg/kg利妥昔單抗之每週3次靜脈內注射組合進行。媒劑為PBS。對照組小鼠接受媒劑之注射(5 mL/kg)。在腫瘤細胞接種之後,常規地監測動物之臨床徵象、發病率及死亡率,且每週量測兩次體重。存活率終點結果顯示於 26中。
8.6.12 使用 5 50 mg / kg ADC - 4 的篩選研究此研究之目標為測定ADC-4當以單次劑量形式經靜脈內投與(經由推注注射)至雌性小鼠時的潛在毒性。另外,測定ADC-4作為總抗體(TAb)及總ADC兩者之毒理動力學特徵。
研究設計如下:
群組編號 測試材料 劑量 ( mg / kg ) 劑量體積 a (mL/kg) 劑量濃度 (mg/mL) 動物數目
主要研究 毒理動力學研究
雌性 雌性
1 對照項 0 10 0 5 3
2 ADC-4 低劑量 5 10 0.5 5 3
3 ADC-4 高劑量 50 10 5 5 3
表6:實驗設計( a基於最近的體重量測)
在此研究中評估以下參數及終點:死亡率、臨床觀測結果、體重、攝食量、眼科學、臨床病理學參數(血液學及臨床化學)、毒理動力學參數、器官重量以及宏觀及微觀檢查。
CD-1 ®IGS雌性小鼠經靜脈內投與5 mg/kg或50 mg/kg之ADC-4的單次注射。所有投與5或50 mg/kg之單次劑量ADC-4的動物存活直至終止。在第一取樣時間(給藥後5分鐘)觀測到總ADC及TAb之中值t max。以大約劑量成比例方式,對於總ADC及TAb的全身性暴露(平均C 0、C max及/或AUC t 最後(AUC tlast))隨著ADC-04之劑量自5增加至50 mg/kg而增加。在給藥5及50 mg/kg之ADC-4後,血漿中對於TAb的暴露(平均C 0、C max及AUC tlast)略微高於總ADC。
在投與5 mg/kg或50 mg/kg之ADC-4之單次劑量的動物中不存在ADC-4相關之臨床徵象。在此等劑量中之任一者下亦不存在眼科學的發現。在投與之後十天,注意到網狀紅血球計數增加(具有或不具有白血球、嗜中性白血球、嗜伊紅血球、單核球及淋巴球計數增加)以及三酸甘油酯、總蛋白、球蛋白濃度及鈣及/或磷含量增加。
在屍檢時,發現ADC-4已藉由與劑量相關之發生率(其與增加之脾臟重量及與脾臟髓外血細胞生成(EMH)相關)誘導脾臟擴大。亦注意到腎臟及肝臟重量增加而無關聯。在注射後10天無明顯微觀發現,且ADC-4之注射在局部具有良好耐受性。
8.6.13 劑量範圍發現 ( DRF ) ADC - 4 - 測定 ADC - 4 之潛在毒性。ADC-4經靜脈內投與((在第1天及第8天(7天時間間隔))分開投與相同劑量(25mg、50mg或100mg/kg/adm)之2次推注注射)至CD-1 ®IGS雌性小鼠,且評估在10天觀測週期期間任何發現之可逆性及/或延遲發生。另外,測定ADC-4 (總ADC及總抗體)之毒理動力學特徵。
CD-1 ®IGS雌性小鼠之對照組接受對照項:磷酸鹽緩衝鹽水(PBS)。
研究設計如下:
群組編號 測試材料 劑量 (mg/kg/adm) 劑量體積 a (mL/kg) 劑量濃度 (mg/mL) 動物數目
主要研究 毒理動力學研究
雌性 雌性
1 媒劑對照 0 11.24 0 5 3
2 測試項 25 10 2.5 5 6
3 測試項 50 10 5 5 6
4 測試項 100 11.24 8.895 5 6
表7:實驗設計( a基於最近的體重量測)
在此研究中評估以下參數及終點:死亡率、臨床觀測結果、體重、攝食量、眼科學、臨床病理學參數(血液學及臨床化學)、毒理動力學參數、器官重量以及宏觀及微觀檢查。
由於嚴重的體重減輕及攝食量的嚴重減少,伴隨有毛皮豎立、駝背姿勢及活動性降低,所有投與2次100 mg/kg/adm之ADC-4注射的動物被提前安樂死或在第10天發現死亡。在投與2次25 mg/kg/adm之ADC-4注射或2次50 mg/kg/adm之ADC-4注射的動物中不存在相關ADC-4相關之臨床徵象,在此等動物組中亦不存在過早死亡。
在投與2次25之ADC-4注射或2次50 mg/kg/adm之ADC-4注射的動物中,在第1天與第17天之間注意到較高的平均體重增加(當與平均對照值相比時),而對攝食量無影響。不存在眼科學的發現。
在投與2次100 mg/kg/adm之ADC-4注射的小鼠中,在投與第二次注射之後兩天,注意到總白血球計數顯著增加(主要歸因於嗜中性白血球及單核球計數增加)。亦注意到紅血球、網狀紅血球及血小板計數及血容比降低。觀測到酶活性(AST、ALT及ALP)顯著增加,總膽紅素、總蛋白及尤其球蛋白濃度適度增加(且因此A/G比率降低),且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及葡萄糖濃度降低。亦注意到磷濃度增加。
在投與2次25 mg/kg/adm之ADC-4注射或2次50 mg/kg/adm之ADC-4注射的小鼠中,在投與第二次注射之後十天,注意到總白血球計數增加(當與平均對照值相比時) (主要歸因於嗜中性白血球、淋巴球及單核球計數增加)。在投與2次50 mg/kg/adm之ADC-4注射的動物中注意到血小板計數降低(此對於投與2次25 mg/kg/adm之ADC-4注射的動物而言未注意到)。
臨床化學中之顯著變化由酶活性(AST、ALT及ALP)、總蛋白(尤其白蛋白濃度)之增加及三酸甘油酯濃度之降低組成,其在投與2次50 mg/kg/adm之ADC-4注射的動物中一般更明顯。
在微觀方面,注意到以下發現: ● 在2次≥ 25 mg/kg/adm注射之動物投與中,ADC-4相關之發現存在於肝臟(彌漫性肝細胞肥大、髓外血細胞生成及增加之有絲分裂,與較高重量及總體增大相關)、脾臟(劑量相關之髓外血細胞生成,與較高重量及總體增大/淺變色(pale discoloration)相關,及單細胞壞死)及十二指腸(黏膜及黏膜下腺體之上皮細胞的單細胞壞死)中。在注射部位,血管周亞急性發炎反映ADC-4之輕微局部組織效應。 ● 在2次≥ 50 mg/kg/adm注射之動物投與中,ADC-4相關之發現存在於骨髓(單細胞壞死、骨髓細胞性增加、紅血球系細胞性降低)、肝臟(除在25 mg/kg/adm下觀測到之發現之外的單細胞壞死)、心臟(心肌變性/壞死及髓外血細胞生成)及眼睛(角膜上皮細胞中之單細胞壞死)中。 ● 在2次100 mg/kg/adm注射之動物投與中,ADC-4相關之發現存在於肝臟(肝醣耗乏)、脾臟(白髓細胞性降低)、腎臟(上皮管狀及腎小球細胞之單細胞壞死)、消化道(胃、空腸及迴腸中之單細胞壞死、十二指腸、空腸及迴腸中之侵蝕/潰瘍、十二指腸及空腸中之上皮肥大/增生)、髂淋巴結(單細胞壞死及髓外血細胞生成)及皮膚(髓外血細胞生成)中。
總結: ● 在CD-1 ®小鼠中投與兩次100 mg/kg/adm之ADC-4注射(具有7天時間間隔)係不耐受的;由於體重減輕、顯著臨床徵象及食慾降低,所有動物被提前安樂死或在第10天發現死亡。此外,注意到白血球計數增加,紅血球、網狀紅血球及血小板計數以及血容比降低,與脾臟中之壞死及細胞性降低相關。 ● 在CD-1 ®小鼠中投與兩次25 mg/kg/adm或50mg/kg/adm之ADC-4注射(具有7天時間間隔)在臨床上具有良好耐受性。在18天之後,投與誘發白血球計數增加及血小板計數降低(與脾臟及肝臟中之髓外血細胞生成相關)。對攝食量或體重無影響且無臨床徵象。 ● 在肝臟、脾臟、消化道、腎臟、骨髓、髂淋巴結、心臟、眼睛及/或皮膚中,在所有劑量下觀測到目標器官效應。發現之嚴重程度及範圍與劑量相關。
基於以上結果,ADC-4的未觀測到之不良影響含量(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在小鼠中視為25 mg/kg/adm。
8.7 Cat B 誘導之裂解研究 8.7.1 製備 DM1 - Ac - Cit DM1 - Ac - Cit - Lys ( Ac - Cys - ma - Lys ( PEG16 ))- Tyr - OH DM1-Ac-Cit 在室溫下,將DIEA (0.14 mL,0.83 mmol,4.0 eq.)添加至DM1-Ac-NHS酯(185 mg,0.21 mmol,1.0 eq.)及瓜胺酸(72.6 mg,0.41 mmol,2.0 eq.)於DMSO (3.7 mL)中之混合物中。在室溫下攪拌18 h之後,添加TFA直至達成酸性pH。在冷凍乾燥之後,藉由製備型HPLC (10至40%之ACN+0.1% TFA/水+0.1% TFA)純化,得到呈白色粉末狀之DM1-Ac-Cit (130 mg,0.14 mmol,100% UV純度,66%產率)。UPLC-MS (方法1):Rt = 1.33 min,m/z = 952 [M-H] -
DM1-Ac-Cit-Lys(Ac-Cys-ma-Lys(PEG16))-Tyr-OH 在室溫下,將乙醯基-L-半胱胺酸(0.32 mg,2.17 μmol,1.0 eq.)添加至DM1-Ac-Cit-Lys(ma-Lys(PEG16))-Tyr-OH (5.0 mg,2.17 μmol,1.0 eq.)於DMF (1 mL)中之溶液中。在室溫下攪拌40 min之後,添加TFA直至達成酸性pH。在冷凍乾燥之後,藉由製備型HPLC (5至100% ACN+0.1%TFA/水+0.1%TFA)純化,得到呈白色粉末狀之DM1-Ac-Cit-Lys(Ac-Cys-ma-Lys(PEG16))-Tyr-OH (4.59 mg,1.86 μmol,99% UV純度,94%產率)。UPLC-MS (方法4):Rt = 2.41 min,m/z = 1231 [M-2H] 2-
8.7.2 製備依沙替康 - Suc - Phe - Cit 及依沙替康 - Suc - Phe - Cit - Lys ( Ac - Cys - ma - Lys ( Peg16 ))- Tyr - OH 依沙替康 - Suc - Phe - Cit 步驟 1.在室溫下,將DIEA (0.78 mL,4.48 mmol,4.0 eq.)添加至瓜胺酸(200 mg,1.12 mmol,1.0 eq.)及Boc-Phe-OSu (405 mg,1.12 mmol,1.0 eq.)於DMF (10 mL)中之混合物中。在室溫下攪拌16 h之後,過濾反應混合物,隨後在減壓下濃縮。添加水/CAN/TFA (1:1:0.5%)之混合物。過濾混合物,隨後冷凍乾燥。在冷凍乾燥之後,藉由製備型HPLC (10至60%之ACN+0.1% TFA/水+0.1% TFA)純化,得到呈白色粉末狀之Boc-Phe-Cit-OH (86 mg,0.20 mmol,100% UV純度,18%產率)。UPLC-MS (方法3):Rt = 1.27 min,m/z = 423 [M+H] +,421 [M-H] -
步驟 2.在室溫下,將DCM (0.9 mL)及TFA (0.9 mL)之混合物添加至Boc-Phe-Cit-OH (60 mg,0.14 mmol,1.0 eq.)中。在室溫下攪拌20 min之後,濃縮反應混合物。添加水(10 mL)及ACN (10 mL)且混合物經冷凍乾燥,得到呈白色粉末狀之H-Phe-Cit-OH (30 mg,83.8 μmol,90% UV純度,59%產率)。UPLC-MS (方法3):Rt = 0.35 min,m/z = 323 [M+H] +,321 [M-H] -
步驟 3.在室溫下,將二氫呋喃-2,5-二酮(8.4 mg,83.5 μmol,1.0 eq.)添加至依沙替康(36 mg,83.5 μmol,1.0 eq.)及DIEA (0.17 mL,1.00 mmol,12 eq.)於DMF (0.8 mL)中之混合物中。在室溫下攪拌10 min之後,添加1-羥基吡咯啶-2,5-二酮(9.6 mg,83.5 μmol,1.0 eq.),接著添加HATU (31.7 mg,83.5 μmol,1.0 eq.)。在室溫下攪拌15 min之後,向反應混合物中添加H-Phe-Cit-OH (29.9 mg,83.5 μmol,1.0 eq.)。在室溫下攪拌1 h之後,向反應混合物中添加H-Phe-Cit-OH (29.9 mg,83.5 μmol,1.0 eq.)。在室溫下攪拌1 h之後,添加TFA直至達成酸性pH。在冷凍乾燥之後,藉由製備型HPLC (20至60%之ACN+0.1% TFA/水+0.1% TFA)純化,得到呈黃色粉末狀之依沙替康-Suc-Phe-Cit (26.4 mg,30.8 mmol,98% UV純度,37%產率)。UPLC-MS (方法2):Rt = 1.39 min,m/z = 840 [M+H] +,838 [M-H] -
依沙替康 -Suc-Phe-Cit-Lys(Ac-Cys-ma-Lys(Peg16))-Tyr-OH 在室溫下,將DIEA (1.2 μL,6.8 μmol,4.0 eq.)添加至依沙替康-Suc-Phe-Cit-Lys(ma-C1-Lys(Peg16))-Tyr-OH (3.71 mg,1.7 mmol,1.0 eq.)及乙醯基-L-半胱胺酸(0.28 mg,1.7 μmol,1.0 eq.)於DMF (0.6 mL)中之混合物中。在室溫下攪拌1 h之後,添加TFA直至達成酸性pH。在冷凍乾燥之後,藉由製備型HPLC (20至60%之ACN+0.1%TFA/水+0.1%TFA)純化,得到呈白色粉末狀之依沙替康-Suc-Phe-Cit-Lys(Ac-Cys-ma-Lys(Peg16))-Tyr-OH (2.87 mg,1.2 mmol,100% UV純度,72%產率)。UPLC-MS (方法4):Rt = 2.37 min,m/z = 1176 [M+2H] 2+,1174 [M-2H] 2-
8.7.3 Cat B 誘導之裂解根據活體外酶促裂解分析,使用重組人類組織蛋白酶B (商購自R&D Systems, Bio-Techne AG,目錄號953-CY-010,呈前驅物形式)及UHPLC-MS/MS分析評估連接子有效負載(DM1-Ac-Cit-Lys(Ac-Cys-ma-Lys(PEG16))-Tyr-OH及依沙替康-Suc-Phe-Cit-Lys(Ac-Cys-ma-Lys(PEG16))-Tyr-OH) (本發明之Ac-Cys猝滅的連接子)的Cat B誘導之裂解。
酶在用1 M NaOH溶液調節至pH 5.0的25mM 2-(N-嗎啉基)乙烷磺酸(MES)緩衝液中復原,且隨後在室溫下用20nM二硫蘇糖醇(DDT)溶液活化至少15 min。在25mM MES緩衝液pH 5.0中呈2 µg/mL之活化重組人類組織蛋白酶B酶存在下,在37℃下用濃度為10µM (當測試化合物係抗體-藥物結合物時為2.5µM)之測試化合物進行活體外酶促分析。藉由混合1/10體積比率的含有內標物(呈0.5µM之華法林(warfarine))之乙腈+ 0.1%甲酸(FA)來針對各規定時間點終止酶促裂解反應。使用耦接至Waters Xevo TQ三重四極質譜儀之Waters Acquity UPLC系統進行分析。用在45℃下加熱且裝配有2µm插入過濾器預管柱(Waters)的HSS T3 1.8µm 50×2.1mm管柱(Waters)以及溶劑系統A1 (H2O+0.1%FA)及B1 (乙腈+0.1%FA) (以0.6 mL/min為流動速率且B1梯度為5-95%,歷時2.0 min)進行UHPLC。使用呈正模式之電噴霧電離(ESI)界面及各化合物之特定MRM轉移來進行MS/MS。結果顯示於 27 及圖 28中。
8.8 D RF - DM1-Ac-Cit DM1-Ac-Cit-Lys(Cys-ma-Lys(PEG16))-Tyr-OH此研究之目標為測定當經靜脈內投與(經由推注注射)時,Multilink-DM1-Ac-Cit及DM1-Ac-Cit-Lys(Cys-ma-Lys(PEG16))-Tyr-OH之潛在毒性。
如以上章節8.7.1中所闡明製備DM1-Ac-Cit。
製備 DM1 - Ac - Cit - Lys ( Cys - ma - Lys ( PEG16 ))- Tyr - OH 在室溫下,將半胱胺酸(9.15 mg,75.5 μmol,2.0 eq.)添加至DM1-Ac-Cit-Lys(ma-Lys(PEG16))-Tyr-OH (86.9 mg,37.8 μmol,1.0 eq.)於DMF (7.6 mL)中之溶液中。在室溫下攪拌5 h之後,使用33 mm 0.22 μm疏水性過濾器過濾反應混合物。在冷凍乾燥之後,藉由製備型HPLC (10至50%之ACN+0.1%TFA/水+0.1%TFA)純化,得到呈白色粉末狀之DM1-Ac-Cit-Lys(Cys-ma-Lys(PEG16))-Tyr-OH (62.4 mg,25.8 μmol,100% UV純度,68%產率)。UPLC-MS (方法1):Rt = 1.34 min,m/z = 1210 [M-2H] 2-
將2次相同劑量之DM1-Ac-Cit ((測試項1)處於0.15、0.68或1.4 mg/kg/adm)注射或2次相同劑量之DM1-Ac-Cit-Lys(Cys-ma-Lys(PEG16))-Tyr-OH ((測試項2)處於3.5 mg/kg/adm)注射分開(在第1天及第8天(7天時間間隔)投與至CD-1 ®IGS小鼠,且評估在10天觀測週期期間任何發現之可逆性及/或延遲發生。另外,測定DM1-Ac-Cit-Lys(Cys-ma-Lys(PEG16))-Tyr-OH、DM1-Ac-Cit及分解代謝物DM1之毒理動力學特徵。
對照組接受媒劑對照1:8%乙醇/8%聚山梨醇酯(Tween ®) 80/PBS 84%。
研究設計如下:
群組編號 測試材料 劑量 (mg/kg/adm) 劑量體積 a (mL/kg) 劑量濃度 (mg/mL) 動物數目
主要研究 毒理動力學研究
雌性 雌性
1 媒劑對照1 0 10 0 5 3
2 測試項1 0.15 10 0.015 5 6
3 測試項1 0.68 10 0.068 5 6
4 測試項1 1.4 10 0.14 5 6
5 測試項2 3.5 10 0.35 5 6
表8:實驗設計(adm =投與, a基於最近的體重量測)
在此研究中評估以下參數及終點:死亡率、臨床觀測結果、體重、攝食量、眼科學、臨床病理學參數(血液學及臨床化學)、毒理動力學參數、器官重量以及宏觀及微觀檢查。
無DM1-Ac-Cit或DM1-Ac-Cit-Lys(Cys-ma-Lys(PEG16))-Tyr-OH相關之死亡率、臨床觀測結果或對體重及攝食量之影響。
無DM1-Ac-Cit或DM1-Ac-Cit-Lys(Cys-ma-Lys(PEG16))-Tyr-OH相關之眼科發現或臨床病理學參數變化。
未注意到DM1-Ac-Cit或DM1-Ac-Cit-Lys(Cys-ma-Lys(PEG16))-Tyr-OH相關之器官重量變化以及宏觀及微觀發現。
總結: ● DM1-Ac-Cit按7天時間間隔以0.15、0.68及1.4 mg/kg/adm給與的2次靜脈內(推注)注射在雌性CD-1 ®小鼠中具有良好耐受性。基於此等結果,未觀測到之不良影響含量(NOAEL)視為1.4 mg/kg/adm。 ● 以相同方式,3.5 mg/kg/adm之DM1-Ac-Cit-Lys(Cys-ma-Lys(PEG16))-Tyr-OH具有良好耐受性。
參考實例 Cat B 誘導之裂解研究下表9中所示之參考化合物係根據WO 2019/096867 A1中所闡述之方法在參考實例中製備。
化合物 結構
1 AF-Arg-Lys(PEG 4-Mal-Cys-Ac)-Phe-OH
2 AF-Arg-Lys(PEG 4-Mal)-Phe-OH
3 AF-Arg-Phe-Lys(PEG 4-Mal-Cys-Ac)-OH
4 AF-Arg-Phe-Lys(PEG 4-Mal)-OH
5 DM1-Mal-Phe-Lys-Lys(PEG 4-Mal-Cys-Ac)-Phe-OH
6 DM1-Mal-Phe-Cit-Lys(PEG 4-Mal-Cys-Ac)-Phe-OH
7 DM1-Mal-Phe-Cit-Phe-Lys(PEG 4-Mal-Cys-Ac)-OH
8 AF-Cit-Lys(PEG 4-Mal-Cys-Ac)-Phe-OH
9 ACit-Lys(PEG 4-Mal-Cys-Ac)-Phe-OH
10 ACit-Phe-Lys(PEG 4-Mal-Cys-Ac)-OH
11 DM1-Mcc-Phe-Cit-Lys(PEG 5-Ma-Cys-Ac)-Tyr-OH
12 DM1-Mcc-Cit-Lys(PEG 5-Ma-Cys-Ac)-Tyr-OH
13 DM1-Mcc-Phe-Lys(PEG 5-Ma-Cys-Ac)-Tyr-OH
表9:包含式(II)/(II')之連接子的參考化合物
肽藉由標準基於Fmoc之SPPS,使用Activo P-11自動化肽分析儀(可購自Activotec)及Fmoc-Xxx-Wang樹脂(Xxx:C端胺基酸;負載量:0.60 mmol/g;Bachem)來製備。
在室溫下經30 min,使用3 eq的經HBTU (2.9 eq)活化之Fmoc-胺基-酸、Fmoc-NH-PEG 4-COOH或Fmoc-NH-PEG 5-COOH,在DIEA (7 eq)存在下,進行用於醯胺鍵形成的偶合反應。用含20%哌啶之DMF的溶液進行Fmoc脫保護。使用DCM/TFA/TIS (94/1/5,v/v/v)進行Mtt側鏈保護基(Lys)的選擇性移除。
對於化合物 148之合成,在30 min期間在藉由片段縮合(3 eq AF,2.9 eq HBTU,7 eq DIEA)移除Fmoc之後,使奧瑞他汀F (AF)偶合。對於化合物 910之合成,在相同條件(3 eq ACit,2.9 eq HBTU,7 eq DIEA)下的Fmoc移除之後,使奧瑞他汀Cit (ACit)偶合。
對於化合物 14810之合成,在藉由DCM/TFA/TIS (94/1/5,v/v/v)移除Mtt之後,經30 min將衍生物Mal-PEG 4-NHS添加在樹脂上(3 eq之Mal-PEG 4-NHS,7 eq DIEA)。隨後,對於化合物1、3、8、9及10,在20 min期間PEG鏈上之順丁烯二醯亞胺殘基經由化學選擇性接合(3 eq之Ac-Cys-OH;DIEA,7 eq)與乙醯基-半胱胺酸(Ac-Cys-OH)在樹脂上反應。在同時的側鏈脫保護下,藉由在60 min期間用TFA/TIS a/水(95/2.5/2.5,v/v/v; aTIS=三異丙基矽烷)處理,肽自樹脂裂解。在濃縮裂解混合物之後,用冷二乙醚沈澱粗肽且離心。
對於化合物 57之合成,在藉由DCM/TFA/TIS (94/1/5,v/v/v)移除Mtt之後,經30 min將衍生物Mal-PEG 4-NHS添加在樹脂上(3 eq之Mal-PEG 4-NHS,7 eq DIEA)。隨後,在20 min期間PEG鏈上之順丁烯二醯亞胺殘基經由順丁烯二醯亞胺與硫醇之間的化學選擇性接合(3 eq之Ac-Cys-OH;DIEA,7 eq)與乙醯基-半胱胺酸(Ac-Cys-OH)在樹脂上反應。藉由在Fmoc脫保護後將Mal-NHS部分添加至Phe之N端來插入Mal衍生物。在同時的側鏈脫保護下,藉由在60 min期間用TFA/TIS/水(95/2.5/2.5,v/v/v)處理,肽自樹脂裂解。在濃縮裂解混合物之後,用冷二乙醚沈澱粗肽且離心。隨後,使美登素(DM1,1.45 eq)與末端順丁烯二醯亞胺基團經由化學選擇性接合在pH 7.4之PBS緩衝液及乙腈(比率2:1)中反應。
對於化合物 1113之合成,在Fmoc移除後,經30 min將衍生物Ma-NHS添加在樹脂上(3 eq之Mal-NHS,7 eq DIEA)。隨後,在20 min期間順丁烯二醯亞胺殘基與乙醯基-半胱胺酸(Ac-Cys-OH)經由化學選擇性接合(3 eq之Ac-Cys-OH;DIEA,7 eq)在樹脂上反應。在同時的側鏈脫保護下,藉由在60 min期間用TFA/TIS/水(95/2.5/2.5,v/v/v)處理,肽自樹脂裂解。在濃縮裂解混合物之後,用冷二乙醚沈澱粗肽且離心。在其純化之後,使衍生物DM1-smcc (1.1 eq)與連接子之N端在DMF及4-甲基嗎啉(6 eq)之溶液中反應4h。
肽在Waters Autopurification HPLC系統上純化,該系統耦接至具有XSelect Peptide CSH C18 OBD製備型管柱(130 Å,5µm,19 mm×150 mm)之SQD質譜儀,使用溶劑系統A (0.1% TFA/水)及B (0.1% TFA/乙腈),流動速率為24 mL/min且B梯度為20-60%,歷時30 min。
濃縮適當溶離份且凍乾。純度在Waters Acquity UPLC系統上測定,該系統耦接至SQD質譜儀,其具有CSH C18管柱(130 Å,1.7µm,2.1 mm×50 mm),使用溶劑系統A (0.1% FA/水)及B (0.1% FA/乙腈),流動速率為0.6 mL/min且B梯度為5-85%,歷時5 min,或CSH氟苯基管柱(130 Å,1.7µm,2.1 mm×50 mm),使用溶劑系統A (0.1% FA/水)及B (0.1% FA/乙腈),流動速率為0.9 mL/min且B梯度為5-95%,歷時2.9 min。
使用呈正模式及負模式之電噴霧電離(ESI)界面進行MS分析。參考實例中所獲得之化合物的分析結果示於下表10中。
化合物 化學式 純度(%) Mw [M+2H +] +2 [M+3H +] +3
1 C 86H 139N 15O 23S 94 1783.2 892.8 595.6
2 C 79H 126N 14O 19 96 1575.9 789.0 526.7
3 C 84H 135N 15O 22S 90 1739.1 870.8 581.0
4 C 79H 126N 14O 19 98 1575.9 789.3 526.7
5 C 95H 132ClN 13O 29S 2 98 2019.7 1011.5 674.5
6 C 95H 131ClN 14O 30S 2 97 2048.7 1025.6 683.8
7 C 95H 131ClN 14O 30S 2 94 2048.7 1026.1 685.0
19 C 84H 135N 15O 22S 90 1739.2 871.9 581.6
20 C 75H 125N 13O 22S 96 1592.9 798.3 532.2
21 C 75H 125N 13O 22S 96 1592.9 798.4 532.1
22 C 101H 141ClN 14O 32S 2 99 2162.9 1082.2 721.9
23 C 92H 132ClN 13O 31S 2 89 2015.7 1008.7 673.0
24 C 95H 130ClN 11O 30S 2 89 2005.7 - 669.0
表10:化合物 1 - 13之分析
化合物 1 - 13由組織蛋白酶B裂解之傾向係根據活體外酶促裂解分析使用如下文所描述之重組人類組織蛋白酶B及UHPLC-MS/MS分析評估。
參考化合物Cys-MC-Val-Cit-PABC-MMAF及MMAF用作陽性對照。酶在經1 M NaOH溶液調節至pH 5.0之25mM MES緩衝液中復原,且隨後在室溫下用20nM DDT溶液活化至少15 min。
在25mM MES緩衝液pH 5.0中在2 µg/mL之活化重組人類組織蛋白酶B酶之存在下,在37℃下用濃度為10µM之測試化合物(當測試化合物係抗體-藥物結合物時為2.5µM)進行活體外酶促分析。針對各規定時間點,藉由混合等體積的含有內標物(呈8µM之華法林)之乙腈+0.1% FA終止酶促裂解反應。
使用耦接至Waters Xevo TQ三重四極質譜儀之Waters Acquity UPLC系統進行分析。視測試化合物而定,用在45℃或50℃下加熱且裝配有2µm插入過濾器預管柱(可購自Waters)的BEH C8 1.7µm 100×2.1mm或BEH C18 1.7µm 50×2.1mm或HSS T3 1.7µm 50×2.1mm管柱,以及溶劑系統A1 (H 2O+0.1%FA)及B1 (乙腈+0.1%FA) (流動速率為0.6 mL/min且B1梯度為10-95%,歷時1.9 min),進行UHPLC。
使用呈正模式之電噴霧電離(ESI)界面及特定MRM過渡針對各測試化合物進行MS/MS。
結果提供於下表11中。
化合物 T 1/2 化合物 (min) T 1/2 參考 (min) 比率 ( T 1 / 2 化合物 / T 1 / 2 參考 )
1 1.5 12.9 0.12
3 1.4 12.9 0.11
5 0.6 10.9 0.05
6 0.3 13.1 0.02
7 1.2 13.1 0.09
8 1.1 12.6 0.09
11 0.06 11.4 0.005
12 0.0004 11.4 0.00004
表11:化合物 1356 - 81112的Cat B誘導之裂解研究(參考化合物:Cys-MC-Val-Cit-PABC-MMAF)
根據此等結果顯而易見,化合物 1356 - 81112中之外Cat B裂解及藥物釋放(AF-Arg、AF-Cit、ACit、DM1-Mal-Phe-Lys、DM1-Mal-Phe-Cit、DM1-Mcc-Phe-Cit)同時發生且為極快的。舉例而言,Cat B誘導之自化合物5的藥物釋放與參考PABC化合物Cys-MC-Val-Cit-PABC-MMAF相比快20倍。藉由化合物 1 - 811 - 12實現之快速裂解動力學表明,包含式(II)或(II')之連接子的本發明之化合物對Cat B之外肽酶活性展現出高選擇性及結合親和力。此外,意外地發現,Lys殘基(對應於式(II)或(II')中之殘基Axx)之側鏈上存在Ac-Cys-PEG 4部分對於化合物對Cat B之結合親和力無有害的影響。相比之下,此等結果亦指示,如在PABC連接子系統中(例如如在參考化合物Cys-MC-Val-Cit-PABC-MMAF中)實現之Cat B的基於內肽酶之機制的裂解明顯以更慢的速率進行。作為特別顯著的實例,化合物 1112藉由外Cat B自發地裂解(T ½< 1 min),表明基於式(II)/(II')之連接子之受質的高度有利結合特性;咸信C端Tyr與Cat B之閉塞環之間的有利相互作用很大程度上促成此等化合物中觀測到的快速裂解速率。
1-來自式(I)化合物的外Cat B誘導之藥物釋放機制,其中L表示式(II)之部分。在目標細胞中,二肽Axx-Ayy之N端之胞內外Cat B裂解釋放藥物,例如D-X-Dxx-Dyy部分。 2-來自式(I)化合物的外Cat B誘導之藥物釋放機制,其中L表示式(II')之部分。在目標細胞中,二肽Ayy-Axx之N端之胞內外Cat B裂解釋放藥物,例如D-X-Dxx-Dyy部分。 3- 曲妥珠單抗(Tmab)之逆相液相層析(RPLC)層析圖。A:具有基本梯度之層析圖;B:具有dev2梯度之層析圖;C:具有dev7梯度之層析圖;D:具有dev7/短梯度之層析圖。 4-那妥昔單抗之RPLC層析圖。A:具有基本梯度之層析圖;B:具有dev7梯度之層析圖。 5-所製備ADC (DAR屬性)之RPLC層析圖。A:具有基本梯度之ADC-1層析圖;B:具有dev7梯度之ADC-2層析圖;C:具有dev7/短梯度之ADC-3層析圖;D:具有dev7梯度之ADC-4層析圖。 6-所製備ADC (DAR屬性)之RPLC層析圖。A:具有基本梯度之ADC-5層析圖;B:具有基本梯度之ADC-6層析圖;C:具有dev7/短梯度之ADC-7層析圖;D:具有dev7/短梯度之ADC-8層析圖;E:具有dev2梯度之ADC-9層析圖。 7- JIMT-1 (HER2陽性)細胞中使用曲妥珠單抗及ADC-2之活體外細胞毒性分析的結果(實例8.6.1) 8- JIMT-1細胞中使用曲妥珠單抗、ADC-2及ADC-4之活體外細胞毒性分析的結果(實例8.6.1) 9- JIMT-1細胞中使用曲妥珠單抗、ADC-2、ADC-1、ADC-3及ADC-9之活體外細胞毒性分析的結果(實例8.6.1) 10- JIMT-1細胞中使用曲妥珠單抗、ADC-2及ADC-7之活體外細胞毒性分析的結果(實例8.6.1) 11- SU-DHL-5 (CD37陽性)細胞中使用那妥昔單抗、ADC-5及ADC-6之活體外細胞毒性分析的結果(實例8.6.1) 12-使用ADC-2及ADC-4之活體內功效分析(腫瘤體積)的結果(實例8.6.2) 13-使用ADC-2及ADC-4之活體內功效分析(體重)的結果(實例8.6.2) 14-使用ADC-1、ADC-2、ADC-3及ADC-9之活體內功效分析(腫瘤體積)的結果(實例8.6.3) 15-使用ADC-1、ADC-2、ADC-3及ADC-9之活體內功效分析(體重)的結果(實例8.6.3) 16-使用那妥昔單抗及ADC-4之活體內功效分析(腫瘤體積)的結果(實例8.6.4) 17-使用那妥昔單抗、ADC-2及ADC-4之活體內功效分析(存活率)的結果(實例8.6.4) 18a 及圖 18b-使用那妥昔單抗、ADC-2及ADC-4之活體內功效分析(腫瘤生長及存活率)的結果(實例8.6.4) 19a 、圖 19b 、圖 20a 及圖 20b-使用那妥昔單抗恩他新(Debio 1562)或ADC-4 (0.3mg/kg,1mg/kg或3mg/kg)之活體內功效分析(腫瘤生長及存活率)的結果(實例8.6.4) 21a-細胞結合分析的結果-那妥昔單抗抗體與表現CD37之AML細胞株MV-4-11、MOLM-13、HL-60及THP-1的細胞結合(實例8.6.5) 21b-內化分析的結果-那妥昔單抗抗體在表現CD37之AML細胞株MV-4-11、MOLM-13、HL-60及THP-1中的內化(實例8.6.5)。 21c-細胞毒性分析的結果-ADC-4對表現CD37之AML細胞株MV-4-11、MOLM-13、HL-60及THP-1的細胞毒性(實例8.6.5)。 22a-細胞毒性分析的結果-ADC-4、那妥昔單抗及Debio 1562對表現CD37之AML細胞株MV-4-11的比較性細胞毒性(實例8.6.6)。 22b-細胞毒性分析的結果-ADC-4及Debio 1562對表現CD37之AML細胞株THP-1的比較性細胞毒性(實例8.6.6)。 23-活體內功效分析的結果-用ADC-4 (1mg/kg)、ADC-4 (5mg/kg)或維納妥拉(venetoclax)及氮雜胞苷(azacytidine)處理後的NCG小鼠(接種有MV4; Luc AML細胞)中的活體內腫瘤生長(實例8.6.7)。 24a-活體內藥物動力學分析的結果-在向雄性瑞士小鼠(Swiss mice)投與ADC-4 (5mg/kg)及那妥昔單抗(5mg/kg)後的總抗體活體內藥物動力學概況(血漿濃度) (實例8.6.8)。 24b-活體內藥物動力學分析的結果-在向雌性CD1小鼠投與ADC-4後的總抗體及總ADC活體內藥物動力學概況(血漿濃度) (實例8.6.8)。 25a-活體外血漿穩定性的結果-ADC-4、Enhertu及Adcetris之比較性人類及小鼠血漿穩定性(DAR降低) (實例8.6.9)。 25b-活體內藥物動力學分析的結果-ADC-2、Enhertu及Adcetris之比較性人類及小鼠血漿穩定性(DAR降低) (實例8.6.9)。 26-活體內功效分析的結果-雌性SCID米色小鼠(接種有Farage DLBCL細胞)中ADC-4 (1mg/kg)、ADC-4 (1mg/kg) + 利妥昔單抗、Debio 1562 (10mg/kg)及Debio 1562 (10mg/kg) + 利妥昔單抗之活體內功效(存活%) (實例8.6.11)。 27- Cat B裂解分析的結果- DM1-Ac-Cit-Lys(Ac-Cys-ma-Lys(PEG16))-Tyr-OH之Cat B裂解以釋放DM1-Ac-Cit (實例8.7.3)。 28- Cat B裂解分析的結果-依沙替康-Suc-Phe-Cit-Lys(Ac-Cys-ma-Lys(PEG16))-Tyr-OH之Cat B裂解以釋放依沙替康-Suc-Phe-Cit (實例8.7.3)。 29-具有(閉環)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之LDC的逆邁克爾反應(retro-Michael reaction)流程。

Claims (32)

  1. 一種由通式(I)表示之化合物: 其中, D表示衍生自藥物之部分,該藥物係選自含羧基藥物,諸如奧瑞他汀F (auristatin F,AF);含巰基藥物,諸如美登素(mertansine) (DM1)或拉夫坦辛(ravtansine) (DM4);含胺基藥物,諸如單甲基奧瑞他汀F (MMAF)或依沙替康(exatecan);及含羥基藥物,諸如Maaa-1181a,較佳選自含巰基藥物、含胺基藥物及含羥基藥物;若存在超過一個(D),則各(D)獨立地選自含羧基藥物、含巰基藥物、含胺基藥物及含羥基藥物,該等部分(D)較佳彼此相同; X表示包含一至七個、較佳二至六個、更佳二至五個獨立地選自C、N、O及S之主鏈原子的二價基團;X經由選自C、S、N及O的原子共價連接至(D),該原子衍生自(D)中所包含之羧基、巰基、胺基或羥基官能基; Y為包含一或多個選自C、N、O、P及S之原子的二價基團,較佳衍生自選自順丁烯二醯亞胺、三唑、腙、含羰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之化合物的二價基團,更佳衍生自順丁烯二醯亞胺及其衍生物,諸如開環(opened)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的二價基團,且最佳衍生自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的二價基團; L表示能夠由組織蛋白酶B裂解之連接子; T表示(2+n)價分支基團; S表示衍生自包含一或多個,例如兩個、三個或四個增溶基團之化合物的部分; V表示衍生自能夠與目標細胞相互作用之載體基團的部分; n為1至4之整數,較佳1或2,更佳1;及 m為1至12、較佳2至10、更佳4至8之整數。
  2.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L)由通式(II)或(II')表示: 其中, Axx表示衍生自三官能胺基酸之部分,其限制條件為式(II)中之Axx不為衍生自呈(D)組態之胺基酸的部分; Ayy表示衍生自選自以下之胺基酸的部分:Phe、Ala、Trp、Tyr、苯基甘胺酸(Phg)、Met、Val、His、Lys、Arg、瓜胺酸(Cit)、2-胺基-丁酸(Abu)、鳥胺酸(Orn)、Ser、Thr、Leu及Ile;或式(II)中之Ayy表示衍生自選自以下之胺基酸的部分:高酪胺酸(高Tyr)、高苯丙胺酸(高Phe)、β-苯丙胺酸(β-Phe)及β-高苯丙胺酸(β-高Phe)、Tyr(OR 1)及高Tyr(OR 1),其中R 1為-(CH 2CH 2O) n1-R 2,其中R 2為氫原子或甲基且n1為2至24之整數;其限制條件為式(II')中之Ayy不為衍生自呈(D)組態之胺基酸的部分; Dxx表示單一共價鍵或衍生自具有疏水性側鏈之胺基酸的部分,較佳單一共價鍵或衍生自選自Phe、Val、Tyr、高Phe及Ala之胺基酸的部分,更佳單一共價鍵或衍生自Phe或Val之部分; Dyy表示單一共價鍵、衍生自Phe之部分或衍生自具有鹼性側鏈之胺基酸的部分,較佳衍生自選自Arg、Lys、Cit、Orn、2,3-二胺基-丙酸(Dap)、2,4-二胺基-丁酸(Dab)之胺基酸的部分,更佳衍生自Arg或Cit之部分;其限制條件為若Dxx為衍生自具有疏水性側鏈之胺基酸的部分,則Dyy為衍生自Phe之部分或衍生自具有鹼性側鏈之胺基酸的部分,且若Dxx為單一共價鍵,則Dyy為單一共價鍵、衍生自Phe之部分或衍生自具有鹼性側鏈之胺基酸的部分; Z表示共價鍵結至選自-OH及-N(H)(R)之Ayy或Axx之C端的基團,其中R表示氫原子、烷基或環烷基,較佳-OH; *指示與(T)之共價連接;及 **指示與(X)之共價連接。
  3. 如請求項2之化合物,其中Axx及Ayy中之至少一者如下定義: Axx表示衍生自選自Glu、2-胺基-庚二酸(Apa)、2-胺基己二酸(Aaa)、Dap、Dab、Lys、Orn、Ser、Ama及高離胺酸(高Lys)之胺基酸的部分,較佳衍生自選自Dap、Dab、Lys、Orn及高Lys之胺基酸的部分,更佳衍生自Orn或Lys的部分,最佳衍生自Lys的部分; 式(II)中之Ayy表示衍生自選自Phe、高Phe、Ala、Trp、Phg、Leu、Val、Tyr、高Tyr、Tyr(OR 1)及高Tyr(OR 1)之胺基酸的部分,其中R 1為-(CH 2CH 2O) n1-R 2,其中R 2為氫原子或甲基且n1為2至24之整數;較佳衍生自Phe、高Phe、Tyr、高Tyr、Tyr(OR 1)及高Tyr(OR 1)之部分;更佳衍生自Phe或Tyr之部分;最佳衍生自Tyr之部分; 式(II')中之Ayy表示衍生自選自Phe、高Phe、Ala、Trp、Phg、Leu、Val、Tyr及Ser之胺基酸的部分,較佳衍生自Phe、高Phe及Ser之部分,更佳衍生自Phe或Ser之部分,最佳衍生自Phe之部分。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X)表示二價含羰基或含硫羰基基團,較佳由下式(IIIa)至(IIIf)中之一者表示的基團: ***-(CH 2) n2-(C=A)-**'        (IIIa) ***-(C=A)-(CH 2) n3- **'        (IIIb) ***-(CH 2) n2-(C=A)-(CH 2) n3- **'      (IIIc) ***-(CH 2) n2-(C=A)-(C(CH 3) 2)-(CH 2) n3- **'      (IIId) ***-(CH 2) n2-(C(CH 3) 2)-(C=A)-(CH 2) n3- **'      (IIIe) ***-(C=A)-(NH) n4-(CH 2) n3-(NH) n5-(C=A)-**'  (IIIf) 其中 n2、n3各自獨立地選自0至5,較佳0、1或2,更佳0或1; n4、n5各自選自0或1; 各A獨立地選自O及S,較佳O; ***表示與(D)之共價連接;及 **'表示與(L)之共價連接。
  5.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X)由下式(IVa)至(IVj')中之一者表示: 其中, ***表示與(D)之共價連接; **'表示與(L)之共價連接; 其限制條件為若(X)由式(IVg)、(IVh)、(IVi)、(IVj)、(IVk)、(IV l)、(IVm)、(IVn)、(IVp)、(IVr)、(IVt)、(IVv)、(IVw)、(IVx)、(IVy)或(IVz)表示,則式(I)中之(D)表示含胺基藥物;若(X)由式(IVj)、(IVq)、(IVs)或(IVu)表示,則式(I)中之(D)表示含胺基藥物或含羥基藥物;且若(X)由式(IVa')、(IVb')、(IVc')、(IVd')、(IVe')、(IVf')、(IVg')、(IVh')、(IVi')或(IVj')表示,則式(I)中之(D)表示含羧基藥物。
  6. 如請求項5之化合物,其中(X)由式(IVb')、(IVc)、(IVm)、(IVn)、(IVo)、(IVp)、(IVs)或(IVt)表示,較佳由式(IVc)或(IVm)表示。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包含於(S)中之各增溶基團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 包含一或多個離子或可電離基團,諸如銨、鈲、硫酸根或磺酸根基團之部分,較佳衍生自Arg、(D)-Arg、Dap、(D)-Dap、Dab、(D)-Dab、Orn、(D)-Orn、Lys、D-Lys或肉鹼之部分; 醣部分,其選自單醣、雙醣及直鏈或分支鏈寡醣,尤其具有3至10個由醣苷鍵連接之單醣單元的直鏈或分支鏈寡醣,其中單醣、雙醣及寡醣中之各單醣單元獨立地選自葡萄糖、果糖、甘露糖、核糖及半乳糖;及 聚環氧烷基團,較佳C 2 - 3聚環氧烷基團,更佳獨立地包含6至200個、較佳10至150個、更佳12至80個重複單元之C 2 - 3聚環氧烷基團。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S)為衍生自包含一或多個聚環氧乙烷基團之化合物的部分,其中較佳地,各聚環氧乙烷基團獨立地包含6至200個、更佳10至150個、最佳12至80個重複單元; (S)較佳為由式(V)表示之部分: ****-X 1-(CH 2CH 2O) n3-X 2(V) 其中, n3為6至200、較佳10至150、更佳12至80之整數; ****指示與(T)之共價連接; X 1係選自單一共價鍵、-(C=O)-及-N(R)-,其中R表示氫原子、烷基或環烷基; X 2表示具有1至6個碳原子之烷基;含羰基基團,諸如乙醯基或式-(CH 2) n4-CO 2H之基團;含硫羰基基團,式-(CH 2) n4OR之基團、式-(CH 2) n4-SO 3H之基團;或含胺基基團,諸如式-(CH 2) n4-(C=A)-N(R) 2或-(CH 2) n4-N(R) 2之基團,其中A為O或S,各R獨立地選自氫原子、烷基及環烷基,且n4為1至6之整數; X 2較佳為-CH 3、-CH 2CH 2OH或由下式(VI)表示之基團: -(CH 2) n5-(C=A)N(R)-(CH 2) n6-(C=A)N(H)(R)    (VI) 其中, 各A獨立地選自O及S,較佳O; 各R獨立地選自氫原子、烷基及環烷基;及 n5及n6各自獨立地為1至6之整數,較佳1或2; X 2最佳為-CH 3;及 若存在超過一個(S),則各(S)較佳為上文式(V)之部分。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T)由下式(VII)表示: 其中, 各AA獨立地表示衍生自諸如二胺基-羧酸、胺基二羧酸、疊氮基胺基酸或含炔烴胺基酸之三官能胺基酸,較佳衍生自選自N-ε-炔丙氧基羰基-L-離胺酸(Lys(Poc))、Asp、Glu、Orn、Lys、Dab及Dap之胺基酸,更佳衍生自Lys(Poc)、Glu、Orn或Lys,最佳衍生自Lys的部分; α指示與(Y)之共價連接; 若n = 1,則分別地,源自該三官能胺基酸之側鏈共價連接至(L)或(S),C端共價連接至另一部分(S)或(L); 若n = 2、3或4:則 *'指示與(L)之共價連接; ****'指示與(S)之共價連接;及 n如請求項1中所定義。
  10.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T)由式(VIII)或(IX)表示: 其中, 各AA 1及AA 2獨立地為衍生自諸如二胺基-羧酸、胺基二羧酸、疊氮基胺基酸或含炔烴胺基酸之三官能胺基酸的部分,較佳衍生自選自Lys(Poc)、Asp、Glu、Orn、Lys、Dab及Dap之胺基酸的部分,更佳衍生自Lys(Poc)、Glu、Orn或Lys的部分,最佳衍生自Lys的部分; α指示與(Y)之共價連接; 在式(IX)中,分別地,源自三官能胺基酸之側鏈共價連接至(L)或(S),C端共價連接至另一部分(S)或(L); 在式(VIII)中,*'指示與(L)之共價連接,且****'指示與(S)之共價連接。
  11. 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D)為衍生自選自以下之藥物的部分: (i)    抗贅生劑,諸如 DNA烷化劑,諸如倍癌黴素(duocarmycin), 拓樸異構酶抑制劑,諸如小紅莓(doxorubicin), RNA聚合酶II抑制劑,諸如α-瓢菌素, DNA裂解劑,諸如卡奇黴素(calicheamicin), 抗有絲分裂劑或微管破裂劑,諸如紫杉烷、奧瑞他汀或類美登素(maytansinoid), 抗代謝物,諸如吉西他濱(gemcitabine)之衍生物, 驅動蛋白紡錘體蛋白抑制劑,諸如非蘭尼塞(Filanesib), 激酶抑制劑,諸如伊巴替布(ipatasertib)或吉非替尼(gefitinib), 菸鹼醯胺磷酸核糖轉移酶抑制劑, 基質金屬肽酶9抑制劑, 磷酸酶抑制劑,諸如微囊藻毒素(mycrocystin)-LR, (ii)   免疫調節劑,諸如氟替卡松(fluticasone) (iii)  抗傳染病藥劑,諸如利福黴素(rafamycin)、克林達黴素(clindamycin)或瑞他莫林(reptamulin),及 (iv)   前述任一者之放射同位素、代謝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或前藥; 其限制條件為選自(i)至(iv)之該藥物為含羧基藥物、含巰基藥物、含胺基藥物或含羥基藥物;及 若存在超過一個(D),則各(D)獨立地選自前述部分(i)至(iv),該等部分(D)較佳彼此相同。
  12. 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D)為衍生自選自以下之藥物的部分:瓢菌素、倍癌黴素、奧瑞他汀、奧瑞他汀F (AF)、單甲基奧瑞他汀F (MMAF)、美登素、美登素(DM1)、拉夫坦辛(DM4)、特吡萊辛(tubulysin)、卡奇黴素、喜樹鹼、SN-38、依沙替康、Maaa-1181a、紫杉醇、柔紅黴素(daunomycin)、長春花鹼(vinblastine)、小紅莓、甲胺喋呤、吡咯并苯并二氮呯(PBD)及其二聚體、吲哚啉并苯并二氮呯(indilinobenzodiazepine,IBD)及其二聚體,或其放射同位素及/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較佳衍生自選自奧瑞他汀、MMAF、依沙替康、美登素、DM1及DM4之藥物的部分;更佳衍生自DM1或DM4的部分。
  13. 如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由通式(X)或(X')表示: 其中, 式(X)中及式(X')中之Axx表示衍生自選自Glu、Apa、Aaa、Dap、Dab、Lys、Orn、Ser、Ama及高Lys之胺基酸的部分,較佳衍生自選自Dap、Dab、Lys、Orn及高Lys之胺基酸的部分,更佳衍生自Lys的部分; 式(X)中之Ayy表示衍生自選自Phe、高Phe、Ala、Trp、Phg、Leu、Val、Tyr、高Tyr、Tyr(OR 1)及高Tyr(OR 1)之胺基酸的部分,其中R 1為-(CH 2CH 2O) n1-R 2,其中R 2為氫原子或甲基且n1為2至24之整數;較佳衍生自Phe、高Phe、Tyr、高Tyr、Tyr(OR 1)或高Tyr(OR 1)的部分;更佳衍生自Tyr的部分; 式(X')中之Ayy表示衍生自選自Phe、高Phe、Ala、Trp、Phg、Leu、Val、Tyr及Ser之胺基酸的部分,較佳衍生自Phe、高Phe或Ser的部分,更佳衍生自Phe或Ser的部分; D、Dxx、Dyy、X、Y、T、S、V、Z、m及n具有如請求項1、2、4、5、6、7、8、9、10、11及12中任一項中指定之相同含義;且其中較佳D、Dxx、Dyy、X、Y、T、S及Z中之至少一者,例如兩者、三者、四者、五者、六者、七者或八者如下定義: (a)    D為衍生自選自奧瑞他汀、MMAF、依沙替康、美登素、DM1及DM4之藥物的部分,較佳衍生自DM1或DM4的部分; (b)    Dxx為衍生自選自Phe、Val、Tyr、高Phe及Ala之胺基酸的部分,較佳衍生自Phe或Val的部分; (c)    Dyy為共價鍵或衍生自選自Arg、Lys、Cit、Orn、Dap及Dab之胺基酸的部分,較佳共價鍵或衍生自Arg或Cit的部分; (d)    X為式(III)之基團,其中n2為1或2,或由式(IVa)至(IVz)中之任一者表示的基團,較佳由式(IVc)、(IVm)、(IVn)、(IVo)、(IVp)、(IVs)或(IVt)中之任一者表示的基團,更佳由式(IVc)或(IVm)表示的基團; (e)    Y為衍生自選自順丁烯二醯亞胺、三唑、腙、含羰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之化合物,較佳衍生自順丁烯二醯亞胺及其衍生物,諸如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且更佳衍生自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的基團; (f)    T為式(VII)、(VIII)或(IX)之基團; (g)    S為式(V)之部分;及 (h)    Z為-OH。
  14. 如請求項13之化合物,其中在式(X)中,各Dyy-Dxx-Axx-Ayy獨立地選自以下:Arg-Lys-Phe,其中Dyy為共價鍵;Arg-Lys-高Phe,其中Dyy為共價鍵;Arg-Lys-Tyr,其中Dyy為共價鍵;Cit-Lys-Phe,其中Dyy為共價鍵;Cit-Lys-Tyr,其中Dyy為共價鍵;Arg-Lys-高Tyr,其中Dyy為共價鍵;Cit-Lys-高Tyr,其中Dyy為共價鍵;Phe-Cit-Lys-Phe;Phe-Cit-Lys-Tyr;Phe-Arg-Lys-Tyr;Phe-Cit-Lys-高Tyr;Phe-Lys-Lys-Phe;高Phe-Arg-Lys-Phe;高Phe-Cit-Lys-Tyr;及 在式(X')中,各Dyy-Dxx--Ayy-Axx獨立地選自以下:Arg-Phe-Lys,其中Dyy為共價鍵;Arg-Ser-Lys,其中Dyy為共價鍵;Cit-Phe-Lys,其中Dyy為共價鍵;Cit-Ser-Lys,其中Dyy為共價鍵;Cit-高Phe-Lys,其中Dyy為共價鍵;Phe-Cit-Phe-Lys;高Phe-Cit-Phe-Lys;及Phe-Arg-Phe-Lys。
  15. 如請求項1至14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由下式中之一者表示: 其中D、X、Y、T、S、V、Z、m及n具有如請求項1、2、4、5、6、7、8、9、10、11或12中指定之相同含義;且其中較佳D、X、Y、T、S及Z中之至少一者,例如兩者、三者、四者、五者或六者如下定義: (a)    D為衍生自選自奧瑞他汀、AF、MMAF、依沙替康、美登素、DM1及DM4之藥物的部分,較佳衍生自DM1或DM4的部分; (d)    X為式(III)之基團,其中n2為1或2,或由式(IVa)至(IVz)中之任一者表示的基團,較佳由式(IVc)、(IVm)、(IVn)、(IVo)、(IVp)、(IVs)或(IVt)中之任一者表示的基團,更佳由式(IVc)或(IVm)表示的基團; (e)    Y為衍生自選自順丁烯二醯亞胺、三唑、腙、含羰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之化合物;較佳衍生自順丁烯二醯亞胺及其衍生物,諸如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衍生物;且更佳衍生自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的基團; (f)    T為式(VII)、(VIII)或(IX)之基團; (g)    S為式(V)之部分;及 (h)    Z為-OH。
  16. 如請求項1至15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由下式中之一者表示: 其中m為1至12、較佳2至10、更佳4至8之整數; 其中環氧乙烷重複單元之數目(17)可經12至30個、較佳14至25個、更佳15至19個環氧乙烷基團置換;及/或其中與(V)之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可經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置換。
  17. 如請求項1至16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V)表示衍生自能夠與目標細胞相互作用之載體基團的部分,其中該目標細胞係選自腫瘤細胞、病毒感染細胞、微生物感染細胞、寄生蟲感染細胞、參與自體免疫疾病之細胞、活化細胞、骨髓細胞、淋巴細胞、黑色素細胞及包括細菌、病毒、分枝桿菌、真菌之傳染媒介物; 較佳該目標細胞係選自淋巴瘤細胞、骨髓瘤細胞、骨髓細胞、淋巴細胞、腎癌細胞、乳癌細胞、前列腺癌細胞、卵巢癌細胞、大腸直腸癌細胞、胃癌細胞、鱗狀癌細胞、小細胞肺癌細胞、睪丸癌細胞、皮膚癌細胞、胰臟癌細胞、肝癌細胞及以不受調控且加快之速度生長及分裂以導致癌症的任何細胞。
  18. 如請求項1至17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V)表示衍生自選自抗體、抗體片段、蛋白、肽及非肽分子之載體基團的部分; 較佳衍生自以下的部分:抗體或抗體片段,諸如單鏈抗體、單株抗體、單鏈單株抗體、單株抗體片段、嵌合抗體、嵌合抗體片段、域抗體或其片段、細胞介素、激素、生長因子、群落刺激因子、神經傳遞素或營養輸送分子。
  19. 如請求項1至18中任一項之化合物,其中(V)表示衍生自以下的部分: 單株抗體,較佳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抗體:阿達木單抗(adalimumab)、阿杜卡努單抗(aducanumab)、阿侖單抗(alemtuzumab)、阿妥莫單抗噴替酸鹽(altumomab pentetate)、埃萬妥單抗(amivantamab)、阿特珠單抗(atezolizumab)、安土單抗(anetumab)、阿維魯單抗(avelumab)、巴匹組單抗(bapineuzumab)、巴利昔單抗(basiliximab)、貝妥莫單抗(bectumomab)、貝蘭妥單抗莫福汀(belantamab mafodotin)、貝邁奇單抗(bermekimab)、貝索單抗(besilesomab)、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貝茨羅特斯單抗(bezlotoxumab)、本妥昔單抗(brentuximab)、本妥昔單抗維多汀、布羅達單抗(brodalumab)、卡妥索單抗(catumaxomab)、測米匹單抗(cemiplimab)、西妥昔單抗(cetuximab)、辛帕奈單抗(cinpanemab)、克伐珠單抗(clivatuzumab)、克瑞組單抗(crenezumab)、特拉歇坦(tetraxetan)、達利珠單抗(daclizumab)、達雷木單抗(daratumumab)、地舒單抗(denosumab)、迪奴圖單抗(dinutuximab)、多斯利單抗(dostarlimab)、德瓦魯單抗(durvalumab)、依決洛單抗(edrecolomab)、埃羅妥珠單抗(elotuzumab)、依瑪魯單抗(emapalumab)、恩弗妥單抗(enfortumab)、恩弗妥單抗維多汀、艾可瑞妥單抗(epcoritamab)、依帕珠單抗(epratuzumab)、依帕珠單抗-SN-38、埃達珠單抗(etaracizumab)、吉妥珠單抗(gemtuzumab)、吉妥珠單抗奧佐米星(gemtuzumab ozogamycin)、genmab、格菲妥單抗(glofitamab)、吉妥昔單抗(girentuximab)、高蘇拉內單抗(gosuranemab)、替伊莫單抗(ibritumomab)、英比利珠單抗(inebilizumab)、英利昔單抗(infliximab)、伊珠單抗(inotuzumab)、英妥珠單抗奧佐米星(inotuzumab ozogamicin)、伊匹單抗(ipilimumab)、艾沙妥昔單抗(isatuximab)依奇珠單抗(ixekizumab)、J591 PSMA-抗體、拉貝珠單抗(labetuzumab)、侖卡奈單抗(lecanemab)、朗妥昔單抗特司林(loncastuximab tesirin)、莫格利珠單抗(mogamulizumab)、莫遜圖單抗(mosunetuzumab)、耐昔妥珠單抗(necitumumab)、尼妥珠單抗(nimotuzumab)、那他珠單抗(natalizumab)、那妥昔單抗(naratuximab)、那昔妥單抗(naxitamab)、納武利尤單抗(nivolumab)、奧瑞組單抗(ocrelizumab)、奧法木單抗(ofatumumab)、奧拉單抗(olaratumab)、奧戈伏單抗(oregovomab)、帕尼單抗(panitumumab)、帕博利珠單抗(pembrolizumab)、帕妥珠單抗(pertuzumab)、泊洛妥珠單抗(polatuzumab)、泊洛妥珠單抗維多汀、普拉西單抗(prasinezumab)、雷妥莫單抗(racotumomab)、雷莫蘆單抗(ramucirumab)、利妥昔單抗(rituximab)、戈沙妥珠單抗(sacituzumab)、戈沙妥珠單抗戈維替康(sacituzumab govitecan)、西瑞奈單抗(semorinemab)、司妥昔單抗(siltuximab)、索拉珠單抗(solanezumab)、他卡妥珠單抗(tacatuzumab)、達法思單抗(tafasitamab)、替妥木單抗(teprotumumab)、替拉奈單抗(tilavonemab)、托珠單抗(tocilizumab)、托西莫單抗(tositumomab)、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曲妥珠單抗德魯替康(trastuzumab deruxtecan)、曲妥珠單抗恩他新(trastuzumab emtansine)、TS23、烏司奴單抗(ustekinumab)、維多珠單抗(vedolizumab)、伏妥莫單抗(votumumab)、澤格特奈單抗(zagotenemab)、紮魯木單抗(zalutumumab)、紮木單抗(zanolimumab)、其片段及衍生物;更佳選自阿特珠單抗、德瓦魯單抗、帕博利珠單抗、利妥昔單抗或曲妥珠單抗;或 併入至Fc融合蛋白中之抗體片段,Fc融合蛋白較佳選自貝拉西普(belatacept)、阿柏西普(aflibercept)、塞維-阿柏西普(ziv-aflibercept)、度拉糖肽(dulaglutide)、利納西普(rilonacept)、羅米司亭(romiplostim)、阿巴西普(abatacept)及阿法西普(alefacept)。
  20. 如請求項1至19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鹽,其中(V)表示衍生自抗HER2、抗CD37、抗PDL1或抗EGFR抗體,較佳衍生自選自曲妥珠單抗、帕博利珠單抗、那妥昔單抗、阿特珠單抗、德瓦魯單抗、阿維魯單抗、帕尼單抗及西妥昔單抗之抗體,更佳衍生自那妥昔單抗、曲妥珠單抗及西妥昔單抗,且最佳衍生自那妥昔單抗及曲妥珠單抗的部分。
  21. 如請求項20之化合物,其中(D)為衍生自抗贅生劑的部分,且較佳衍生自選自以下之藥物的部分:瓢菌素、倍癌黴素、奧瑞他汀、奧瑞他汀F (AF)、單甲基奧瑞他汀F (MMAF)、美登素、美登素(DM1)、拉夫坦辛(DM4)、特吡萊辛、卡奇黴素、喜樹鹼、SN-38、依沙替康、Maaa-1181a、紫杉醇、柔紅黴素、長春花鹼、小紅莓、甲胺喋呤、吡咯并苯并二氮呯(PBD)及其二聚體、吲哚啉并苯并二氮呯(IBD)及其二聚體,或其放射同位素及/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22. 如請求項21之化合物,其中(D)表示衍生自選自奧瑞他汀、MMAF、依沙替康、美登素、DM1及DM4之藥物的部分;更佳衍生自DM1或DM4的部分。
  23. 如請求項22之化合物,其中(D)表示衍生自DM1的部分且其中該化合物由下式中之一者表示: 其中m為1至12、較佳2至10、更佳4至8之整數;且其中環氧乙烷重複單元之數目(17)可經12至30個、較佳14至25個、更佳15至19個環氧乙烷基團置換及/或其中與(V)之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可經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置換。
  24. 如請求項23之化合物,其由下式表示: 其中m為1至12、較佳2至10、更佳4至8之整數;且其中環氧乙烷重複單元之數目(17)可經12至30個、較佳14至25個、更佳15至19個環氧乙烷基團置換及/或其中與(V)之順丁烯二醯亞胺連接可經開環水解順丁烯二醯亞胺置換。
  25. 一種組合物,其包含治療有效量的如請求項1至24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一或多種選自載劑、稀釋劑及其他賦形劑之組分。
  26. 如請求項1至25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組合物,其用於治療或預防癌症、自體免疫疾病及/或傳染病之方法中。
  27. 如請求項26之供使用的化合物或組合物,其中該方法為治療血液及骨髓之癌症且較佳急性骨髓白血病(AML)的方法。
  28. 如請求項26之供使用的化合物或組合物,其中該化合物如請求項20、21、22、23及24中任一項所定義,較佳如請求項23或24所定義,且最佳如請求項24所定義。
  29. 如請求項26至28中任一項之供使用的化合物或組合物,其中在治療或預防癌症、自體免疫疾病及/或傳染病之該方法中,該化合物或組合物與一或多種其他治療劑或療法,諸如化學治療劑、放射療法、免疫療法劑、自體免疫病症藥劑、抗傳染媒介物或其他式(I)化合物同時、在其之前或在其之後投與。
  30. 一種由通式(XI)表示之化合物: 其中, D、X、L、T、S及n具有與請求項1、2、4、5、6、7、8、9、10、11或12中指定之相同含義; Y'表示包含能夠與可與目標細胞相互作用的分子(V')形成共價連接之結合基團的部分,該可與目標細胞相互作用的分子(V')為諸如單株抗體或併入Fc融合蛋白中之抗體片段;Y'較佳為包含選自以下之結合基團的部分: 視情況經取代之順丁烯二醯亞胺,其較佳能夠與(V')之一或兩個巰基反應, 視情況經取代之鹵乙醯胺,其較佳能夠與(V')之巰基反應, 酯,其較佳能夠與(V')之胺基酸的側鏈反應,諸如醯基鹵化物、N-羥基丁二醯亞胺酯或酚酯 碳酸酯,其較佳能夠與(V')之胺基酸的側鏈反應,諸如鹵代甲酸酯(haloformate);或包含離去基之碳酸酯,諸如N-羥基丁二醯亞胺或酚; 異氰酸酯或異硫氰酸酯,其較佳能夠與(V')之胺基酸的側鏈反應; 疊氮化物,其較佳能夠與包含於(V')中之炔烴基反應; 炔烴,其較佳能夠與包含於(V')中之疊氮基反應; 胺基,其較佳能夠在諸如轉麩醯胺酸酶(transglutaminase)之酶存在下與分子(V')反應; 該化合物較佳具有如請求項13或15中所示之結構,其限制條件為(Y')置換(Y)且m為1。
  31. 一種用於修飾能夠與目標細胞相互作用之分子的套組,其包含如請求項30之化合物及視情況選用之緩衝液,該緩衝液具有較佳為6.0至10、更佳6.5至8.0之pH。
  32. 一種用於修飾能夠與目標細胞相互作用之分子的方法,其包含使能夠與目標細胞相互作用的分子與如請求項30之化合物反應,該能夠與目標細胞相互作用之分子為諸如單株抗體或併入至Fc融合蛋白中之抗體片段。
TW112114152A 2022-04-14 2023-04-14 具有改良之藥物動力學及藥物釋放特性之配體藥物結合物 TW20234590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WOPCT/EP2022/060099 2022-04-14
EP2022060099 2022-04-14
WOPCT/EP2022/084848 2022-12-07
EP2022084848 2022-12-07
EP2023056237 2023-03-10
WOPCT/EP2023/056237 2023-03-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45904A true TW202345904A (zh) 2023-12-01

Family

ID=862723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14152A TW202345904A (zh) 2022-04-14 2023-04-14 具有改良之藥物動力學及藥物釋放特性之配體藥物結合物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EP (1) EP4507734A1 (zh)
KR (1) KR20250004774A (zh)
CN (1) CN119255824A (zh)
AR (1) AR129066A1 (zh)
AU (1) AU2023253796A1 (zh)
IL (1) IL316062A (zh)
TW (1) TW202345904A (zh)
WO (1) WO202319888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64572B1 (ko) 2010-03-12 2017-08-03 이뮤노젠 아이엔씨 Cd37―결합 분자 및 이의 면역접합체
SG193997A1 (en) 2011-03-29 2013-11-29 Immunogen Inc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conjugates of improved homogeneity
WO2012135740A2 (en) 2011-04-01 2012-10-04 Immunogen, Inc. Cd37-binding molecules and immunoconjugates thereof
MX2021008464A (es) 2013-10-15 2023-03-03 Seattle Genetics Inc Farmaco-enlazadores modificados con polietilenglicol para la farmacocinetica mejorada de conjugados de ligando-farmaco.
SG10201914119TA (en) * 2016-06-08 2020-02-27 Abbvie Inc Anti-b7-h3 antibodies and antibody drug conjugates
JP7244987B2 (ja) * 2016-12-14 2023-03-23 シージェン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多剤抗体薬物コンジュゲート
US20220062371A1 (en) 2017-11-14 2022-03-03 Debiopharm Research & Manufacturing S.A. Ligand-drug-conjugates as substrates for selective cleavage by the exopeptidase activity of cathepsin b
AR114473A1 (es) * 2018-04-06 2020-09-09 Seattle Genetics Inc Conjugados péptido-camptotecina
AU2019277836A1 (en) 2018-05-30 2021-01-21 Debiopharm International, S.A. Anti-CD37 immunoconjugate dosing regimens
KR20230002672A (ko) * 2020-04-15 2023-01-05 선전 엔듀어링 바이오테크 리미티드 항체-약물 접합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50004774A (ko) 2025-01-08
WO2023198884A1 (en) 2023-10-19
IL316062A (en) 2024-11-01
EP4507734A1 (en) 2025-02-19
AU2023253796A1 (en) 2024-10-17
CN119255824A (zh) 2025-01-03
AR129066A1 (es) 2024-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64472B (zh) 抗體的特異性偶聯
KR102697329B1 (ko) 트랜스글루타미나제 컨쥬게이션 방법 및 링커
JP2023061938A (ja) ビス連結による細胞毒性剤の共役
AU2021266317A1 (en) Specific conjugation linkers, specific immunoconjugates thereof,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es such conjugates thereof
AU2022205269A1 (en) A conjugate of a tubulysin analog with branched linkers
AU2018368520B2 (en) Ligand-drug-conjugates as substrates for selective cleavage by the exopeptidase activity of Cathepsin B
CN115443134A (zh) 细胞结合分子与喜树碱类似物的偶联物
KR20200099123A (ko) 생체활성 접합체,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용도
CN112272669A (zh) 横交联吡咯并苯二氮杂*二聚体(pbd)衍生物及其偶联物
CN113195487A (zh) 2,3-二氨基琥珀酰基偶联物连接子
JP2018516851A (ja) メイタンシノイド誘導体、そのコンジュゲート、及び使用方法
CN115335370B (zh) 用于靶向递送应用的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配体
KR20230145162A (ko) 표적 전달 이용을 위한 2가 섬유모세포 활성화 단백질 리간드
US20230046947A1 (en) Reactive conjugates
US20230381327A1 (en) Reactive conjugates
KR20230096052A (ko) 항체-링커 접합체를 생성하기 위한 수단 및 방법
TW202345904A (zh) 具有改良之藥物動力學及藥物釋放特性之配體藥物結合物
EP4201431A1 (en) Intermediate for preparing 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use thereof
TW202430222A (zh) 抗基底細胞黏著分子抗體-藥物綴合物
EA046139B1 (ru) Конъюгаты лиганда-лекарствен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в качестве субстратов для селективного расщепления под действием экзопептидазной активности катепсина b
TW202506190A (zh) 利用抗muc1抗體-藥物結合物投予的藥劑低敏感性癌之治療方法
NZ795845A (en) A conjugate of a tubulysin analog with branched link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