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202342431A - 殺真菌的鹵代甲基酮、水合物和烯醇醚 - Google Patents

殺真菌的鹵代甲基酮、水合物和烯醇醚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42431A
TW202342431A TW112103640A TW112103640A TW202342431A TW 202342431 A TW202342431 A TW 202342431A TW 112103640 A TW112103640 A TW 112103640A TW 112103640 A TW112103640 A TW 112103640A TW 202342431 A TW202342431 A TW 20234243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lkyl
independently
group
alkoxy
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036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丹尼爾 阿克瓦博阿
斯尼芙絲 奇塔波那
崔維斯 錢德勒 麥克瑪恩
馮振高
王恒斌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富曼西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富曼西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富曼西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424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42431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231/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2-diazole or hydrogenated 1,2-diazole rings
    • C07D231/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2-diazole or hydrogenated 1,2-diazol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 C07D231/0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2-diazole or hydrogenated 1,2-diazol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having no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213/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and three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 C07D213/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and three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 C07D213/0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and three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no bond between the ring nitrogen atom and a non-ring member or having only hydrogen or carbon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ring nitrogen atom
    • C07D213/2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and three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no bond between the ring nitrogen atom and a non-ring member or having only hydrogen or carbon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ring nitrogen atom with substituted hydrocarbon radicals attached to ring carbon atoms
    • C07D213/28Radicals substituted by singly-bound oxygen or sulphur atoms
    • C07D213/30Oxygen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213/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and three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 C07D213/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and three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 C07D213/0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and three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no bond between the ring nitrogen atom and a non-ring member or having only hydrogen or carbon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ring nitrogen atom
    • C07D213/2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and three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having no bond between the ring nitrogen atom and a non-ring member or having only hydrogen or carbon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ring nitrogen atom with substituted hydrocarbon radicals attached to ring carbon atoms
    • C07D213/44Radicals substituted by doubly-bound oxygen, sulfur, or nitrogen atoms, or by two such atoms singly-bound to the same carbon atom
    • C07D213/46Oxygen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231/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2-diazole or hydrogenated 1,2-diazole rings
    • C07D231/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2-diazole or hydrogenated 1,2-diazol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 C07D231/1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2-diazole or hydrogenated 1,2-diazol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having two or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 C07D231/1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2-diazole or hydrogenated 1,2-diazol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having two or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with only hydrogen atoms, hydrocarbon or substituted hydrocarbon radicals, directly attached to ring carbon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237/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2-diazine or hydrogenated 1,2-diazine rings
    • C07D237/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2-diazine or hydrogenated 1,2-diazin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 C07D237/06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2-diazine or hydrogenated 1,2-diazin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having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 C07D237/1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2-diazine or hydrogenated 1,2-diazin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having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with hetero atoms or with carbon atoms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one bond to halogen, e.g. ester or nitrile radicals, directly attached to ring carbon atoms
    • C07D237/14Oxygen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237/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2-diazine or hydrogenated 1,2-diazine rings
    • C07D237/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2-diazine or hydrogenated 1,2-diazin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 C07D237/06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2-diazine or hydrogenated 1,2-diazin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having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 C07D237/1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2-diazine or hydrogenated 1,2-diazin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having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with hetero atoms or with carbon atoms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one bond to halogen, e.g. ester or nitrile radicals, directly attached to ring carbon atoms
    • C07D237/22Nitrogen and oxygen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249/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having three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C07D249/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having three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 C07D249/041,2,3-Triazoles; Hydrogenated 1,2,3-triazol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261/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2-oxazole or hydrogenated 1,2-oxazole rings
    • C07D261/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2-oxazole or hydrogenated 1,2-oxazol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 C07D261/06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2-oxazole or hydrogenated 1,2-oxazol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having two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 C07D261/08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2-oxazole or hydrogenated 1,2-oxazol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having two or mor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with only hydrogen atoms, hydrocarbon or substituted hydrocarbon radicals, directly attached to ring carbon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277/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3-thiazole or hydrogenated 1,3-thiazole rings
    • C07D277/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3-thiazole or hydrogenated 1,3-thiazol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 C07D277/2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3-thiazole or hydrogenated 1,3-thiazol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having two or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 C07D277/3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1,3-thiazole or hydrogenated 1,3-thiazole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having two or three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with hetero atoms or with carbon atoms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one bond to halogen, e.g. ester or nitrile radicals, directly attached to ring carbon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5/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both one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nd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nitro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C07D405/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both one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nd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nitro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 C07D405/1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both one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nd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nitro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linked by a chain containing hetero atoms as chain link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19/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oxygen, and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C07D419/1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oxygen, and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hetero ring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Plural Heterocyclic Compound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揭露了具有式 1的化合物,包括其所有幾何和立體異構物、互變異構物、N-氧化物和鹽, 其中G、Z、L、J、A和T係如本揭露中所定義的。還揭露了含有該等具有式 1的化合物的組成物和用於控制由真菌病原體引起的植物病害之方法,該等方法包括施用有效量的本發明之化合物或組成物。

Description

殺真菌的鹵代甲基酮、水合物和烯醇醚
本發明關於某些鹵代甲基酮、水合物和烯醇醚、其 N-氧化物和鹽,並且關於包含此類鹵代甲基酮、水合物和烯醇醚的混合物和組成物以及使用此類衍生物及其混合物和組成物作為殺真菌劑之方法。
控制由真菌植物病原體引起的植物病害對於實現高作物效率極其重要。對觀賞作物、蔬菜作物、大田作物、穀類作物和水果作物的植物病害損害可能造成產量顯著下降,並且從而導致消費者成本增加。許多產品可商購用於該等目的,但持續需要更有效、更低成本、更低毒性、對環境更安全或具有不同的作用位點的新型化合物。
PCT專利公開WO 2020/056090、WO 2021/183707揭露了鹵代甲基酮和水合物衍生物及其在殺真菌組成物中之用途。
本發明關於具有式 1的化合物(包括所有立體異構物),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水合物(及其溶劑化物)和鹽: 其中 T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組:
T-1    T-2    T-3   
其中延伸至左側的鍵附接至A; R 1係CF 3、CHF 2或CCl 3; W係O、S或NR 3; R 3係H、氰基、硝基、C(=O)OH、苄基、C 1-C 4烷基、C 2-C 4烷基羰基、C 2-C 4鹵代烷基羰基、OR 3a或NR 3bR 3c; R 3a係H、苄基、C 1-C 4烷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4鹵代烷基羰基; R 3b係H、C 1-C 4烷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4鹵代烷基羰基; R 3c係H或C 1-C 4烷基;或者 R 3b和R 3c一起形成4員至6員完全飽和的雜環,除了連接氮原子之外,每個環還含有選自碳原子和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最高達2個O原子、最高達2個S原子和最高達2個N原子的雜原子的環成員,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甲基取代; X係O、S或NR 4a; Y係O、S或NR 4b; R 4a和R 4b各自獨立地是H、羥基或C 1-C 4烷基; R 2a和R 2b各自獨立地是H、C 1-C 4烷基、C 2-C 4烯基、C 3-C 15三烷基矽基或C 3-C 15鹵代三烷基矽基;或者 R 2a和R 2b與它們所附接的原子X和Y一起形成5員至7員飽和的環,除了該等原子X和Y之外,該環還含有選自碳原子的環成員,其中最高達2個碳原子環成員獨立地選自C(=O)和C(=S),該環在碳原子環成員上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氰基、C 1-C 2烷基、C 1-C 2鹵代烷基、C 1-C 2烷氧基和C 1-C 2鹵代烷氧基的取代基取代; R 2c係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2-C 4炔基、C 2-C 4鹵代炔基或三氟甲基磺醯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氰基、羥基、SC≡N和C 1-C 2烷氧基的取代基取代; R 2d係H、氰基、鹵素或C 1-C 4烷基; 當T係T-1或T-2時,則A係A 1-A 2-CR 5aR 5b,其中A 1連接至J,並且CR 5aR 5b連接至T; 當T係T-3時,則A係A 1-A 2,其中A 1連接至J,並且A 2連接至T; A 1係CR 5aR 5b、N(R 6)、O或S; A 2係直接鍵、CR 5aR 5b、N(R 6)、O或S; R 5a和R 5b各自獨立地是H、氰基、羥基、鹵素、C(=O)OCH 3或C 1-C 4烷基; 每個R 6獨立地是H、C(=O)H、氰基、C 1-C 4烷基或C 2-C 4烷基羰基; J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組:
J-1    J-2    J-3    J-4   
J-5    J-6    J-7    J-8   
J-9    J-10    J-11    J-12   
     
J-13    J-14    J-15         
其中延伸至左側的鍵附接至L,並且延伸至右側的鍵附接至A; 每個R 7獨立地是F、Cl、I、Br、氰基、甲基、三氟甲基或甲氧基; q係0、1、2、3或4; L係(CR 8aR 8b) n; R 8a和R 8b各自獨立地是H、鹵素、氰基、羥基、硝基、C 1-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C 1-C 3烷氧基或C 1-C 3鹵代烷氧基; n係0、1、2或3; G係被1至3個獨立地選自R 9的取代基取代並且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R 10的取代基取代的苯基; G係5員至6員雜芳族環,每個環含有選自碳原子和1至4個獨立地選自最高達2個O原子、最高達2個S原子和最高達4個N原子的雜原子的環成員,每個環被1至3個獨立地選自R 9的取代基取代並且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R 10的取代基取代; G係3員至7員非芳族環或8員至11員雙環環系統,每個環或環系統含有選自碳原子和視需要最高達4個獨立地選自最高達2個O原子、最高達2個S原子和最高達4個N原子的雜原子的環成員,其中最高達2個環成員獨立地選自C(=O)、C(=S)、S(=O)和S(=O) 2,每個環被1至3個獨立地選自R 9的取代基取代並且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R 10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9獨立地是-(CR 11aR 11b) mR 9a、C(=O)NR 12aR 12b、C(R 12e)=NR 12f、C 2-C 6烷基(硫代羰基)或C 2-C 6烷氧基(硫代羰基); 每個m獨立地是1、2或3; 每個R 9a獨立地是C(=O)NR 12cR 12g、OC(=O)NR 12cR 12d或ONR 12iR 12j;或C 2-C 8烷基羰基氧基、C 3-C 9烯基羰基氧基、C 3-C 9炔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烯氧基、C 2-C 8炔氧基、C 3-C 9環烷氧基、C 4-C 10環烷基烷氧基、C 2-C 8氰基烷氧基、C 2-C 8烷硫基烷氧基、C 2-C 8烷基亞磺醯基烷氧基、C 2-C 8烷基磺醯基烷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烷氧基、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氧基、C 2-C 8烷基羰基硫基、C 3-C 9烯基羰基硫基、C 3-C 9炔基羰基硫基、C 5-C 9環烷基羰基硫基、C 2-C 8烷氧基羰基硫基、C 2-C 8烷基胺基羰基硫基、C 3-C 9二烷基胺基羰基硫基、C 5-C 9環烷基烷基羰基硫基、C 2-C 8烷基羰基胺基、C 3-C 9烯基羰基胺基、C 3-C 9炔基羰基胺基、C 5-C 10環烷基羰基胺基、C 2-C 8烷氧基羰基胺基、C 2-C 8烷基胺基羰基胺基、C 3-C 9二烷基胺基羰基胺基、C 5-C 10環烷基烷基羰基胺基、C 2-C 8烯硫基、C 2-C 8炔硫基、C 2-C 8烷硫基烷硫基、C 4-C 10環烷基烷硫基、C 2-C 8氰基烷硫基、C 2-C 8烷氧基烷硫基、C 2-C 8烷基亞磺醯基烷硫基、C 2-C 8烷基磺醯基烷硫基、C 3-C 9烷氧基羰基烷硫基、C 3-C 9烷基胺基羰基烷硫基、C 4-C 10二烷基胺基羰基烷硫基、C 3-C 6烯氧基羰基、C 4-C 10環烷氧基羰基、C 5-C 10環烷基烷氧基羰基、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C 3-C 8三烷基矽基烷氧基或C 3-C 15鹵代三烷基矽基烷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4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0獨立地是氰基、鹵素、羥基、硝基、-SH、SF 5、CH(=O)、C(=O)OH、NR 14aR 14b、C(=O)NR 14aR 14b、C(=O)C(=O)NR 14aR 14b、C(=S)NR 14aR 14b、C(R 15)=NR 16、N=CR 17NR 18aR 18b或-U-V-Q;或C 1-C 6烷基、C 2-C 6烯基、C 2-C 6炔基、C 3-C 7環烷基、C 3-C 7環烯基、C 1-C 6烷氧基、C 2-C 6烯氧基、C 2-C 6炔氧基、C 3-C 7環烷氧基、C 1-C 6烷硫基、C 1-C 6烷基亞磺醯基、C 1-C 6烷基磺醯基、C 1-C 6烷基胺基亞磺醯基、C 2-C 6二烷基胺基亞磺醯基、C 1-C 6烷基磺醯基氧基、C 1-C 6烷基磺醯基胺基、C 2-C 6烷基羰基、C 4-C 7環烷基羰基、C 2-C 6烷氧基羰基、C 3-C 6烯氧基羰基、C 3-C 6炔氧基羰基、C 4-C 7環烷氧基羰基、C 3-C 6烷氧基羰基羰基、C 2-C 6烷基羰基氧基、C 4-C 7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6烷氧基羰基氧基、C 4-C 7環烷氧基羰基氧基、C 2-C 6烷基胺基羰基氧基、C 4-C 7環烷基胺基羰基氧基、C 2-C 6烷基羰基胺基、C 4-C 7環烷基羰基胺基、C 2-C 6烷氧基羰基胺基、C 4-C 7環烷氧基羰基胺基、C 2-C 6烷基胺基羰基胺基、C 4-C 7環烷基胺基羰基胺基或C 2-C 6二烷氧基氧膦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R 19的取代基取代; R 11a和R 11b各自獨立地是H、鹵素、氰基、羥基、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2-C 4炔基、C 2-C 6鹵代炔基、C 2-C 4烷基羰基、C 2-C 4鹵代烷基羰基、C 2-C 4烷氧基羰基、C 2-C 4鹵代烷氧基羰基、C 2-C 4烷基羰基氧基或C 2-C 4鹵代烷基羰基氧基;或者 R 11a和R 11b與它們所附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3員至6員碳環或雜環,每個環含有選自碳原子和視需要最高達4個獨立地選自最高達2個O原子、最高達2個S原子和最高達4個N原子的雜原子的環成員,其中最高達2個環成員獨立地選自C(=O)、C(=S)、S(=O)和S(=O) 2,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鹵素和C 1-C 3烷基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2a獨立地是C 1-C 6鹵代烷氧基、C 1-C 6羥基烷氧基、C 2-C 6氰基烷氧基、C 2-C 6烯氧基、C 2-C 6鹵代烯氧基、C 2-C 6炔氧基、C 2-C 6鹵代炔氧基、C 3-C 8環烷氧基、C 4-C 10環烷基烷氧基、C 2-C 6烷氧基烷氧基、C 3-C 8三烷基矽基氧基和C 3-C 15鹵代三烷基矽基氧基;或苯基-CH 2O,每個苯環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鹵素、C 1-C 3烷基和C 1-C 3鹵代烷基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2b獨立地是H、C 1-C 6烷基、C 1-C 6鹵代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代烯基、C 2-C 6炔基、C 2-C 6鹵代炔基、C 1-C 6羥烷基、C 2-C 6氰基烷基、C 3-C 8環烷基、C 3-C 8鹵代環烷基、C 3-C 8環烯基、C 3-C 8鹵代環烯基、C 4-C 10烷基環烷基、C 4-C 10環烷基烷基、C 4-C 10鹵代環烷基烷基、C 6-C 14環烷基環烷基、C 5-C 10烷基環烷基烷基、C 2-C 6烷氧基烷基、C 2-C 6鹵代烷氧基烷基、C 4-C 10環烷氧基烷基、C 3-C 8烷氧基烷氧基烷基、C 2-C 6烷硫基烷基、C 2-C 6烷基亞磺醯基烷基、C 2-C 6烷基磺醯基烷基、C 2-C 6烷基胺基烷基、C 2-C 6鹵代烷基胺基烷基、C 3-C 8二烷基胺基烷基或C 4-C 10環烷基胺基烷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1個選自氰基、羥基、硝基、C 2-C 4烷基羰基、C 2-C 4烷氧基羰基、C 3-C 15三烷基矽基或C 3-C 15鹵代三烷基矽基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2c獨立地是H、氰基、羥基、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2-C 4炔基、C 2-C 4鹵代炔基、C 1-C 5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1-C 4烷基磺醯基、C 1-C 4鹵代烷基磺醯基、C 2-C 4烷硫基烷基、C 2-C 4烷基亞磺醯基烷基、C 2-C 4烷基磺醯基烷基、C 2-C 4烷基羰基、C 2-C 4鹵代烷基羰基、C 4-C 7環烷基羰基、C 2-C 5烷氧基羰基、C 3-C 5烷氧基羰基烷基、C 2-C 5烷基胺基羰基或C 3-C 5二烷基胺基羰基; 每個R 12d獨立地是H、C 1-C 6烷基、C 1-C 6鹵代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代烯基、C 2-C 6炔基、C 2-C 6鹵代炔基、C 1-C 6羥烷基、C 2-C 6氰基烷基、C 3-C 8環烷基、C 3-C 8鹵代環烷基、C 3-C 8環烯基、C 3-C 8鹵代環烯基、C 4-C 10烷基環烷基、C 4-C 10環烷基烷基、C 4-C 10鹵代環烷基烷基、C 6-C 14環烷基環烷基、C 5-C 10烷基環烷基烷基、C 2-C 6烷氧基烷基、C 2-C 6鹵代烷氧基烷基、C 4-C 10環烷氧基烷基、C 3-C 8烷氧基烷氧基烷基、C 2-C 6烷硫基烷基、C 2-C 6烷基亞磺醯基烷基、C 2-C 6烷基磺醯基烷基、C 2-C 6烷基羰基、C 2-C 6烷基胺基烷基、C 2-C 6鹵代烷基胺基烷基、C 3-C 8二烷基胺基烷基或C 4-C 10環烷基胺基烷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1個選自氰基、羥基、硝基、C 2-C 4烷基羰基、C 2-C 4烷氧基羰基、C 3-C 15三烷基矽基、和C 3-C 15鹵代三烷基矽基的取代基取代;或者 R 12c和R 12d一起形成4員至6員完全飽和的雜環,除了連接氮原子外,每個環還含有選自碳原子和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最高達2個O原子、最高達2個S原子和最高達2個N原子的雜原子的環成員,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鹵素和C 1-C 3烷基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2e獨立地是NH 2、C 2-C 6烷基、C 1-C 6鹵代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代烯基、C 2-C 6炔基、C 2-C 6鹵代炔基、C 1-C 6羥烷基、C 2-C 6氰基烷基、C 3-C 8環烷基、C 3-C 8鹵代環烷基、C 3-C 8環烯基、C 3-C 8鹵代環烯基、C 4-C 10烷基環烷基、C 4-C 10環烷基烷基、C 4-C 10鹵代環烷基烷基、C 5-C 10烷基環烷基烷基、C 2-C 6烷氧基、C 1-C 6鹵代烷氧基、C 4-C 10環烷基烷氧基、C 2-C 6烷氧基烷基、C 2-C 6鹵代烷氧基烷基、C 4-C 10環烷氧基烷基、C 3-C 8烷氧基烷氧基烷基、C 2-C 6烷硫基、C 1-C 6鹵代烷硫基、C 2-C 6烷硫基烷基、C 1-C 6烷基亞磺醯基、C 2-C 6烷基亞磺醯基烷基、C 2-C 6烷基磺醯基、C 2-C 6烷基磺醯基烷基、C 2-C 6烷基胺基烷基、C 2-C 6鹵代烷基胺基烷基、C 3-C 8二烷基胺基烷基、C 4-C 10環烷基胺基烷基、C 3-C 8烷基羰基或C 2-C 8鹵代烷基羰基; 每個R 12f獨立地是羥基或NR 20aR 20b;或C 1-C 6烷氧基、C 2-C 4烯氧基、C 2-C 4炔氧基、C 4-C 10環烷基烷氧基、C 2-C 4烷基羰基氧基、C 2-C 5烷氧基羰基氧基、C 2-C 5烷基胺基羰基氧基或C 3-C 5二烷基胺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氰基、鹵素、羥基和C(=O)OH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2g係H、氰基、羥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2-C 4炔基、C 2-C 4鹵代炔基、C 1-C 5烷氧基、C 1-C 5鹵代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2-C 4鹵代烷氧基烷基、C 1-C 4烷基磺醯基或C 1-C 4鹵代烷基磺醯基; R 12i和R 12j各自獨立地是H、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2-C 4炔基、C 2-C 4鹵代炔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4鹵代烷基羰基;或者 R 12i和R 12j與它們所附接的氮原子一起形成3員至6員非芳族雜環,每個環含有選自碳原子和1至4個獨立地選自最高達2個O原子、最高達2個S原子和最高達4個N原子的雜原子的環成員,其中最高達2個環成員獨立地選自C(=O)、C(=S)、S(=O)和S(=O) 2,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和甲基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3獨立地是-C(=O)OH、鹵素、氰基、C 1-C 4烷基、C 2-C 4烯基、C 2-C 4炔基、C 1-C 4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羰基、C 1-C 4烷硫基、C 1-C 4烷基亞磺醯基、C 1-C 4烷基磺醯基或C 3-C 6環烷基; 每個R 14a獨立地是H、氰基、羥基、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2-C 4炔基、C 2-C 4鹵代炔基、C 1-C 5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1-C 4烷基磺醯基、C 1-C 4鹵代烷基磺醯基、C 2-C 4烷硫基烷基、C 2-C 4烷基亞磺醯基烷基、C 2-C 4烷基磺醯基烷基、C 2-C 4烷基羰基、C 2-C 4鹵代烷基羰基、C 4-C 7環烷基羰基、C 2-C 5烷氧基羰基、C 3-C 5烷氧基羰基烷基、C 2-C 5烷基胺基羰基或C 3-C 5二烷基胺基羰基; 每個R 14b獨立地是H、C 1-C 6烷基、C 1-C 6鹵代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代烯基、C 2-C 6炔基、C 2-C 6鹵代炔基、C 1-C 6羥烷基、C 2-C 6氰基烷基、C 3-C 8環烷基、C 3-C 8鹵代環烷基、C 3-C 8環烯基、C 3-C 8鹵代環烯基、C 4-C 10烷基環烷基、C 4-C 10環烷基烷基、C 4-C 10鹵代環烷基烷基、C 6-C 14環烷基環烷基、C 5-C 10烷基環烷基烷基、C 2-C 6烷氧基烷基、C 2-C 6鹵代烷氧基烷基、C 4-C 10環烷氧基烷基、C 3-C 8烷氧基烷氧基烷基、C 2-C 6烷硫基烷基、C 2-C 6烷基亞磺醯基烷基、C 2-C 6烷基磺醯基烷基、C 2-C 6烷基胺基烷基、C 2-C 6鹵代烷基胺基烷基、C 3-C 8二烷基胺基烷基或C 4-C 10環烷基胺基烷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1個選自氰基、羥基、硝基、C 2-C 4烷基羰基、C 2-C 4烷氧基羰基、C 3-C 15三烷基矽基和C 3-C 15鹵代三烷基矽基的取代基取代;或者 R 14a和R 14b一起形成4員至6員完全飽和的雜環,除了連接氮原子外,每個環還含有選自碳原子和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最高達2個O原子、最高達2個S原子和最高達2個N原子的雜原子的環成員,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鹵素和C 1-C 3烷基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5獨立地是H、氰基、鹵素、甲基、甲氧基、甲硫基或甲氧基羰基; 每個R 16獨立地是羥基或NR 20aR 20b;或C 1-C 4烷氧基、C 2-C 4烯氧基、C 2-C 4炔氧基、C 2-C 4烷基羰基氧基、C 2-C 5烷氧基羰基氧基、C 2-C 5烷基胺基羰基氧基或C 3-C 5二烷基胺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1個選自氰基、鹵素、羥基和C(=O)OH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7獨立地是H、甲基、甲氧基或甲硫基; R 18a和R 18b各自獨立地是H或C 1-C 4烷基; 每個R 19獨立地是胺基、氰基、鹵素、羥基、硝基、-SH、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3-C 6環烷基、C 3-C 6鹵代環烷基、C 1-C 4烷氧基、C 1-C 4鹵代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烷氧基、C 1-C 4烷硫基、C 1-C 4烷基亞磺醯基、C 1-C 4烷基磺醯基、C 1-C 4鹵代烷基磺醯基、C 2-C 4烷基羰基、C 2-C 4鹵代烷基羰基、C 2-C 5烷氧基羰基、C 1-C 6烷基胺基、C 2-C 6二烷基胺基、C 2-C 5烷基胺基羰基、C 3-C 5二烷基胺基羰基、C 3-C 5烷硫基烷基羰基、C 3-C 15三烷基矽基、C 3-C 15鹵代三烷基矽基、C(R 21)=NOR 22或C(R 23)=NR 24; 每個U獨立地是直接鍵、C(=O)O、C(=O)N(R 25)或C(=S)N(R 26),其中左側的原子連接至G,並且右側的原子連接至V; 每個V獨立地是直接鍵;或C 1-C 6伸烷基、C 2-C 6伸烯基、C 3-C 6伸炔基、C 3-C 6伸環烷基或C 3-C 6伸環烯基,其中最高達1個碳原子係C(=O),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鹵素、氰基、硝基、羥基、C 1-C 2烷基、C 1-C 2鹵代烷基、C 1-C 2烷氧基和C 1-C 2鹵代烷氧基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Q獨立地是苯基或苯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R 27的取代基取代;或者 每個Q獨立地是5員至6員雜芳族環,每個環含有選自碳原子和1至4個獨立地選自最高達2個O原子、最高達2個S原子和最高達4個N原子的雜原子的環成員,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R 27的取代基取代;或者 每個Q獨立地是3員至7員非芳族雜環,每個環含有選自碳原子和1至4個獨立地選自最高達2個O原子、最高達2個S原子和最高達4個N原子的雜原子的環成員,其中最高達2個環成員獨立地選自C(=O)、C(=S)、S(=O)和S(=O) 2,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R 27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20a獨立地是H、C 1-C 4烷基或C 2-C 4烷基羰基; 每個R 20b獨立地是H、氰基、C 1-C 5烷基、C 2-C 5烷基羰基、C 2-C 5鹵代烷基羰基、C 4-C 7環烷基羰基、C 2-C 5烷氧基羰基、C 3-C 5烷氧基羰基烷基、C 2-C 5烷基胺基羰基或C 3-C 5二烷基胺基羰基;或者 R 20a和R 20b一起形成5員至6員完全飽和的雜環,除了連接氮原子之外,每個環還含有選自碳原子和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最高達2個O原子、最高達2個S原子和最高達2個N原子的雜原子的環成員,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甲基取代; R 21和R 23各自獨立地是H、氰基、鹵素、C 1-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C 3-C 6環烷基或C 1-C 3烷氧基;或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和C 1-C 3烷基的取代基取代的苯基; 每個R 22獨立地是H、C 1-C 5烷基、C 1-C 5鹵代烷基、C 2-C 5烯基、C 2-C 5鹵代烯基、C 2-C 5炔基、C 3-C 6環烷基、C 3-C 6鹵代環烷基、C 2-C 5烷基羰基或C 2-C 5烷氧基羰基;或者 每個R 22係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和C 1-C 3烷基的取代基取代的苯基;或5員至6員完全飽和的雜環,每個環含有選自碳原子和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最高達2個O原子、最高達2個S原子和最高達2個N原子的雜原子的環成員,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和C 1-C 3烷基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24獨立地是H、氰基、C 1-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C 1-C 4烷氧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4烷氧基羰基; R 25和R 26各自獨立地是H、氰基、羥基、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烷基羰基、C 2-C 4鹵代烷基羰基、C 2-C 4烷氧基羰基或C 2-C 4鹵代烷氧基羰基; 每個R 27獨立地是鹵素、氰基、羥基、硝基、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1-C 4烷氧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4烷氧基羰基; Z係直接鍵、O、S(=O) p、N(R 28)、C(=O)、C(=O)N(R 28)、NR 28C(=O)、N(R 28)C(=O)N(R 28)、N(R 28)C(=S)N(R 28)、OC(=O)N(R 28)、N(R 28)C(=O)O、S(O) 2N(R 28)、N(R 28)S(=O) 2或N(R 28)S(O) 2N(R 28),其中右側的原子連接至L; 每個R 28獨立地是H、C 1-C 3烷基、C 1-C 3烷氧基、C 2-C 3烷基羰基或C 2-C 3烷氧基羰基;和 p係0、1或2; 前提係: (a)  當A 1係N(R 6)、O或S時,則A 2係直接鍵或CR 5aR 5b;和 (b)  當A 2係N(R 6)、O或S時,則A 1係CR 5aR 5b
更具體地,本發明關於一種具有式 1的化合物(包括所有立體異構物)、其 N-氧化物或鹽。
本發明還關於一種殺真菌組成物,其包含 (a) 本發明之化合物(即以殺真菌有效量);以及 (b) 至少一種選自由表面活性劑、固體稀釋劑和液體稀釋劑組成之群組的額外的組分。
本發明還關於一種殺真菌組成物,其包含 (a) 本發明之化合物;以及 (b) 至少一種其他殺真菌劑(例如,至少一種具有不同作用位點的其他殺真菌劑)。
本發明進一步關於一種用於控制由真菌植物病原體引起的植物病害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向植物或其部分、或植物種子施用殺真菌有效量的本發明之化合物(例如,作為本文所述之組成物)。
本發明還關於一種組成物,其包含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 N-氧化物或鹽和至少一種無脊椎有害生物控制化合物或藥劑。
如本文所用,術語「包含(comprises)」、「包含(comprising)」、「包括(includes)」、「包括(including)」、「具有(has)」、「具有(having)」、「含有(contains)」、「含有(containing)」、「特徵為(characterized by)」或其任何其他變體,旨在涵蓋非排他性包括,受到明確指出的任何限制。例如,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組成物、混合物、製程、方法、製品或設備不一定僅限於那些要素,而是可以包括其他未明確列出的或此類組成物、混合物、製程、方法、製品或設備固有的要素。
連接短語「由……組成」排除任何未指出的要素、步驟或成分。如果在請求項中,則此短語將使請求項為封閉式,不包括除所述那些外的材料,但與其通常相關的雜質除外。當短語「由……組成」出現在請求項主體的子句中而非緊接前序部分時,該短語僅僅限制該子句中闡述的要素;整體上,該請求項並不排除其他要素。
連接短語「基本上由……組成」用於限定除了字面揭露的那些以外還包括材料、步驟、特徵、組分、或要素的組成物、方法或設備,前提係該等額外的材料、步驟、特徵、組分、或要素不會實質影響所要求保護的發明的基本和新穎特徵。術語「基本上由……組成」居於「包含」和「由……組成」中間。
當申請人已經用開放式術語諸如「包含」定義了本發明或其一部分時,則應易於理解(除非另外指明),說明書應被解釋為還使用術語「基本上由……組成」或「由……組成」描述本發明。
此外,除非明確相反地指出,否則「或」係指包含性的或而非排他性的或。例如,條件A或B由以下中任一個滿足:A為真(或存在)且B為假(或不存在)、A為假(或不存在)且B為真(或存在)以及A和B皆為真(或存在)。
另外,在本發明之要素或組分之前的不定冠詞「一個/一種(a和an)」旨在關於該要素或組分的實例(即,出現)數量係非限制性的。因此,「一個/一種(a或an)」應被理解為包括一個/一種或至少一個/一種,並且要素或組分的單數單詞形式也包括複數,除非數字顯然意指單數。
術語「農學」係指諸如用於食品和纖維的大田作物的生產,並且包括玉蜀黍(maize)或玉米、大豆和其他豆類、稻、穀物(例如,小麥、燕麥、大麥、黑麥和稻)、葉類蔬菜(例如,生菜、捲心菜和其他油菜作物)、果實類蔬菜(例如,番茄、胡椒、茄子、十字花科植物和瓜類作物(cucurbit))、土豆、甘薯、葡萄、棉花、樹果(例如,仁果類(pome)、核果類(stone)和柑橘類)、小果(例如,漿果和櫻桃)和其他特種作物(specialty crop)(例如,低芥酸菜籽(canola)、向日葵和橄欖)的生長。
術語「非農學」係指不同於大田作物,諸如園藝作物(例如,溫室、苗圃或不在大田生長的觀賞植物)、住宅、農業、商業和工業結構、草皮(例如,草場(sod farm)、牧場、高爾夫球場、草坪、運動場等)、木材產品、儲存產品、農林業和植被管理、公共健康(即人類)和動物健康(例如,家養動物諸如寵物、家畜和家禽,非家養動物諸如野生動物)應用。
術語「作物活力」係指作物植株的生長速率或生物量積累。「活力的增加」係指作物植株相對於未經處理的對照作物植株在生長或生物量積累上的增加。術語「作物產量」係指收穫作物植株後獲得的作物材料在數量和品質上的回報。「作物產量的增加」係指相對於未經處理的對照作物植株的作物產量增加。
術語「生物學有效量」係指當施用於(即接觸)待控制的真菌或其環境,或植株、生長出該植株的種子或該植株的所在地(例如,生長介質)以保護植株免於真菌病害的傷害或為了其他期望的效果(例如,增加植株活力)時,足以產生所期望的生物學效果的生物學活性化合物(例如,具有式 1的化合物或與至少一種其他殺真菌化合物的混合物)的量。
如本揭露和請求項中所提及的,「植物/植株(plant)」包括全生命階段的植物界成員,特別是種子植物(Spermatopsida),全生命階段包括幼小植物(例如,發芽種子發育成幼苗)和成熟的生殖階段(例如,開花和結種的植物)。植株的一部分包括典型地生長在生長介質(例如,土壤)的表面之下的向地性成員,諸如根、塊莖、鱗莖和球莖,以及還有生長在生長介質之上的成員,諸如葉(包括莖和葉)、花、果實和種子。
如本文所提及的,單獨或以詞語的組合使用的術語「幼苗」係指由種子的胚發育的幼小植物。
如本文所提及的,單獨使用或以諸如「闊葉作物」的詞語使用的術語「闊葉」係指雙子葉或雙子葉植物,用於描述以具有兩個子葉的胚為特徵的一組被子植物的術語。
如本揭露中所提及的,術語「真菌病原體」和「真菌植物病原體」包括子囊菌門(Ascomycota)、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和接合菌門(Zygomycota)門,以及真菌樣的卵菌門(Oomycota)類中的病原體,它們係影響觀賞作物、草皮作物、蔬菜作物、大田作物、穀類作物和水果作物的具有經濟學重要性的廣範圍植物病害的致病原。在本揭露的上下文中,「保護植物免於病害」或「控制植物病害」包括預防作用(中斷真菌的感染、定殖、症狀發展和孢子產生的週期)和/或治療作用(抑制植物宿主組織的定殖)。
如本文所用,術語「作用方式」(MOA)係如藉由殺真菌劑抗性行動委員會(FRAC)所定義的,並且根據它們在植物病原體的生物合成途徑中的生化作用方式以及它們的抗性風險用於區分殺真菌劑。FRAC定義的作用方式包括 (A) 核酸代謝、(B) 細胞骨架和動力蛋白,(C) 呼吸作用、(D) 胺基酸和蛋白質合成、(E) 訊息傳遞、(F) 脂質合成或轉運和膜完整性或功能、(G) 膜中甾醇生物合成、(H) 細胞壁生物合成、(I) 細胞壁中黑色素合成、(P) 宿主植物防禦誘導、(U) 未知作用方式、(M) 具有多位點活性的化學品和 (BM) 具有多種作用方式的生物製劑。每種作用方式(即字母A至BM)含有一個或多個亞組(例如,A包括亞組A1、A2、A3和A4),其基於單獨經驗證的作用靶位點,或者在精確靶位點未知的情況下基於組內或與其他組的交叉抗性特徵。該等亞組(例如,A1、A2、A3和A4)中的每一個被分配作為數字和/或字母的FRAC代碼。例如,亞組A1的FRAC代碼係4。關於靶位點和FRAC代碼的額外的資訊可以從例如由FRAC維護的公共可用資料庫獲得。
如本文所用,術語「交叉抗性」係指當病原體對一種殺真菌劑產生抗性並且同時變得對一種或多種其他殺真菌劑具有抗性時發生的現象。該等其他殺真菌劑典型地但不總是為相同的化學類別或具有相同的作用靶位點,或者可以藉由相同的機制解毒。
在以上詳述中,術語「烷基」,單獨使用或在複合詞諸如「烷硫基」或「鹵代烷基」中使用,包括直鏈和支鏈烷基,諸如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以及不同的丁基、戊基和己基異構物。「烯基」包括直鏈和支鏈的烯烴,諸如乙烯基、1-丙烯基、2-丙烯基、以及不同的丁烯基、戊烯基和己烯基異構物。「烯基」還包括多烯,如1,2-丙二烯基和2,4-己二烯基。「炔基」包括直鏈和支鏈的炔烴,諸如乙炔基、1-丙炔基、2-丙炔基、以及不同的丁炔基、戊炔基和己炔基異構物。「炔基」還可包括由多個三鍵構成的部分,諸如2,5-己二炔基。「伸烷基」表示直鏈或支鏈的烷二基(alkanediyl)。「伸烷基」的實例包括CH 2、CH 2CH 2、CH(CH 3)、CH 2CH 2CH 2、CH 2CH(CH 3)和不同的丁烯異構物。「伸烯基」表示含有一個烯鍵的直鏈或支鏈的烯二基(alkenediyl)。「伸烯基」的實例包括CH=CH、CH 2CH=CH、CH=C(CH 3)和不同的伸丁烯基(butenylene)異構物。「伸炔基」表示含有一個三鍵的直鏈或支鏈的炔二基(alkynediyl)。「伸炔基」的實例包括CH 2C≡C、C≡CCH 2和不同的伸丁炔基、伸戊炔基或伸己炔基異構物。術語「伸環烷基」表示環烷二基環。「伸環烷基」的實例包括環丁烷二基、環戊烷二基和環己烷二基。術語「伸環烯基」表示含有一個烯鍵的環烯二基環。「伸環烯基」的實例包括環丙烯二基和環戊烯二基。
「烷氧基」包括例如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異丙氧基和不同的丁氧基、戊氧基和己氧基異構物。「烯氧基」包括附接至氧原子並藉由氧原子連接的直鏈和支鏈烯基。「烯氧基」的實例包括H 2C=CHCH 2O和CH 3CH=CHCH 2O。「炔氧基」包括附接至氧原子並藉由氧原子連接的直鏈和支鏈炔基。「炔氧基」的實例包括HC≡CCH 2O和CH 3C≡CCH 2O。
術語「烷硫基」包括直鏈和支鏈的烷硫基部分,諸如甲硫基、乙硫基、以及不同的丙硫基和丁硫基異構物。「烷基亞磺醯基」包括烷基亞磺醯基基團的兩種鏡像異構物。「烷基亞磺醯基」的實例包括CH 3S(=O)、CH 3CH 2S(=O)、CH 3CH 2CH 2S(=O)、(CH 3) 2CHS(=O)、以及不同的丁基亞磺醯基異構物。「烷基磺醯基」的實例包括CH 3S(=O) 2、CH 3CH 2S(=O) 2、CH 3CH 2CH 2S(=O) 2、(CH 3) 2CHS(=O) 2、以及不同的丁基磺醯基異構物。
術語「烯硫基」包括附接至硫原子並藉由硫原子連接的直鏈和支鏈烯基。「烯硫基」的實例包括H 2C=CHCH 2S和CH 3CH=CHCH 2S。「烯基亞磺醯基」包括烯基亞磺醯基的兩種鏡像異構物。「烯基亞磺醯基」的實例包括H 2C=CHCH 2S(=O)、CH 3CH=CHCH 2S(=O)、(CH 3) 2C=CHCH 2S(=O)。「烯基磺醯基」的實例包括CH 3CH=CHS(=O) 2、(CH 3) 2C=CHCH 2S(=O) 2
術語「炔硫基」包括附接至硫原子並藉由硫原子連接的直鏈和支鏈炔基。「炔硫基」的實例包括HC≡CCH 2S和CH 3C≡CCH 2S。「炔基亞磺醯基」包括炔基亞磺醯基的兩種鏡像異構物。「炔基亞磺醯基」的實例包括HC≡CCH 2S(=O)和CH 3C≡CCH 2S(=O)。「炔基磺醯基」的實例包括CH 3C≡CS(=O) 2和CH 3C≡CCH 2S(=O) 2
術語「烷氧基烷硫基」包括附接至硫並藉由硫連接的直鏈和支鏈烷氧基烷基部分,諸如CH 3OCH 2CS和CH 3CH 2CH 2OCH 2CH 2S。
「烷硫基烷基」表示烷基上的烷硫基取代。「烷硫基烷基」的實例包括CH 3SCH 2、CH 3SCH 2CH 2、CH 3CH 2SCH 2、CH 3CH 2CH 2SCH 2和CH 3CH 2SCH 2CH 2;「烷基亞磺醯基烷基」和「烷基磺醯基烷基」分別包括相應的亞碸和碸。「烷硫基烷硫基」表示烷硫基上的烷硫基取代。「烷硫基烷硫基」的實例包括CH 3SCH 2S、CH 3SCH 2CH 2S、CH 3CH 2SCH 2S、CH 3CH 2CH 2SCH 2S和CH 3CH 2SCH 2CH 2S。
術語「烷基磺醯基烷硫基」表示烷硫基上的烷基磺醯基取代。「烷基磺醯基烷硫基」的實例包括CH 3S(=O) 2CH 2S、CH 3S(=O) 2CH 2CH 2S和CH 3CH 2S(=O) 2CH 2CH 2S。
術語「烷硫基烷氧基」表示烷氧基上的烷硫基取代。「烷硫基烷氧基」的實例包括CH 3SCH 2O、CH 3SCH 2CH 2O、CH 3CH 2SCH 2O、CH 3CH 2CH 2SCH 2O和CH 3CH 2SCH 2CH 2O。「烷基亞磺醯基烷氧基」和「烷基磺醯基烷氧基」分別包括相應的亞碸和碸。「烷基亞磺醯基烷氧基」的實例包括CH 3CH 2(CH 3)S(=O)CH 2O和CH 3S(=O)CH 2O。「烷基磺醯基烷氧基」的實例包括CH 3CH 2CH 2S(=O) 2CH 2CH 2O和(CH 3) 2CHS(=O) 2CH 2O。
術語「烷硫基烷基羰基」表示鍵合至C(=O)部分的直鏈或支鏈烷硫基烷基。「烷硫基烷基羰基」的實例包括CH 3SCH 2C(=O)、CH 3SCH 2CH 2C(=O)、CH 3CH 2SCH 2C(=O)和CH 3CH 2SCH 2CH 2C(=O)。
「(烷硫基)羰基」表示鍵合至C(=O)部分的直鏈或支鏈烷硫基。「(烷硫基)羰基」的實例包括CH 3SC(=O)、CH 3CH 2CH 2SC(=O)和(CH 3) 2CHSC(=O)。術語「(烯硫基)羰基」和「(炔硫基)羰基」被類似地定義。「(烯硫基)羰基」的實例包括H 2C=CHCH 2SC(=O)和CH 3CH 2CH=CHSC(=O)。「(炔硫基)羰基」的實例包括HC≡CCH 2SC(=O)和CH 3C≡CCH 2SC(=O)。
「烷基(硫代羰基)」表示鍵合至C(=S)部分的直鏈或支鏈烷基。「烷基(硫代羰基)」的實例包括CH 3CH 2C(=S)、CH 3CH 2CH 2C(=S)和(CH 3) 2CHCH 2C(=S)。術語「烯基(硫代羰基)」和「炔基(硫代羰基)」被類似地定義。「烯基(硫代羰基)」的實例包括H 2C=CHCH 2CH 2C(=S)和CH 3CH 2CH=CHC(=S)。「炔基(硫代羰基)」的實例包括HC≡CCH 2CH 2C(=S)和CH 3C≡CCH 2C(=S)。「烷氧基(硫代羰基)」表示鍵合到C(=S)部分上的直鏈或支鏈烷氧基。「烷氧基(硫代羰基)」的實例包括CH 3CH 2OC(=S)、CH 3CH 2CH 2OC(=S)和(CH 3) 2CHCH 2OC(=S)。
「烷基胺基(硫代羰基)」表示鍵合至C(=S)部分的直鏈或支鏈烷基胺基。「烷基胺基(硫代羰基)」的實例包括CH 3NHC(=S)、CH 3CH 2CH 2NHC(=S)和(CH 3) 2CHNHC(=S)。術語「烯基胺基(硫代羰基)」和「炔基胺基(硫代羰基)」被類似地定義。「烯基胺基(硫代羰基)」的實例包括H 2C=CHCH 2CH 2NHC(=S)和CH 3CH 2CH=CHNHC(=S)。「炔基胺基(硫代羰基)」的實例包括HC≡CCH 2CH 2NHC(=S)和CH 3C≡CCH 2NHC(=S)。
「(烷硫基)羰基胺基」表示鍵合至C(=O)NH部分的直鏈或支鏈烷硫基。「(烷硫基)羰基胺基」的實例包括CH 3CH 2SC(=O)NH、CH 3CH 2CH 2SC(=O)NH和(CH 3) 2CHSC(=O)NH。術語「(烯硫基)羰基胺基」和「(炔硫基)羰基胺基」被類似地定義。「(烯硫基)羰基胺基」的實例包括H 2C=CHCH 2SC(=O)NH和CH 3CH=CHSC(=O)NH。「(炔硫基)羰基胺基」的實例包括HC≡CCH 2CH 2SC(=O)NH和CH 3C≡CCH 2CH 2SC(=O)NH。
「烷基胺基」包括被直鏈或支鏈烷基取代的NH基團。「烷基胺基」的實例包括CH 3CH 2NH、CH 3CH 2CH 2NH和(CH 3) 2CHCH 2NH。「二烷基胺基」的實例包括(CH 3) 2N、(CH 3CH 2CH 2) 2N和CH 3CH 2(CH 3)N。「烷基胺基烷基」表示烷基上的烷基胺基取代。「烷基胺基烷基」的實例包括CH 3NHCH 2、CH 3NHCH 2CH 2、CH 3CH 2NHCH 2、CH 3CH 2CH 2CH 2NHCH 2和CH 3CH 2NHCH 2CH 2
「烷基羰基」表示鍵合至C(=O)部分的直鏈或支鏈烷基。「烷基羰基」的實例包括CH 3C(=O)、CH 3CH 2CH 2C(=O)和(CH 3) 2CHC(=O)。術語「烯基羰基」和「炔基羰基」被類似地定義。「烯基羰基」的實例包括H 2C=CHCH 2C(=O)和CH 3CH 2CH=CHC(=O)。「炔基羰基」的實例包括HC≡CCH 2C(=O)和CH 3C≡CCH 2C(=O)。「烷氧基羰基」包括被直鏈或支鏈烷氧基取代的C(=O)部分。「烷氧基羰基」的實例包括CH 3OC(=O)、CH 3CH 2OC(=O)、CH 3CH 2CH 2OC(=O)和(CH 3) 2CHOC(=O)。術語「烯氧基羰基」和「炔氧基羰基」被類似地定義。「烯氧基羰基」的實例包括H 2C=CHCH 2OC(=O)和CH 3CH 2CH=CHOC(=O)。「炔氧基羰基」的實例包括HC≡CCH 2OC(=O)和CH 3C≡CCH 2OC(=O)。
術語「烷氧基羰基烷氧基」表示烷氧基上的直鏈或支鏈烷氧基羰基取代。「烷氧基羰基烷氧基」的實例包括CH 3CH 2OC(=O)CH 2CH 2O和CH 3CH 2(CH 3)OC(=O)CH 2O。術語「烷氧基羰基羰基」表示鍵合至C(=O)C(=O)部分的直鏈或支鏈烷氧基。「烷氧基羰基羰基」的實例包括CH 3CH 2OC(=O)C(=O)和CH 3CH(CH 3)OC(=O)C(=O)。術語「烷氧基羰基羰基氧基」表示鍵合至C(=O)C(=O)O部分的直鏈或支鏈烷氧基。「烷氧基羰基羰基氧基」的實例包括CH 3OC(=O)C(=O)O和CH 3CH 2OC(=O)C(=O)O。
「烷基胺基羰基」表示鍵合至NHC(=O)部分的直鏈或支鏈烷基。「烷基胺基羰基」的實例包括CH 3NHC(=O)、CH 3CH 2NHC(=O)、CH 3CH 2CH 2NHC(=O)和(CH 3) 2CHNHC(=O)。術語「烯基胺基羰基」和「炔基胺基羰基」被類似地定義。「烯基胺基羰基」的實例包括H 2C=CHCH 2NHC(=O)和(CH 3) 2C=CHCH 2NHC(=O)。「炔基胺基羰基」的實例包括CH 3C≡CNHC(=O)和CH 3C≡CCH 2NHC(=O)。「二烷基胺基羰基」的實例包括(CH 3) 2N(=O)、(CH 3CH 2) 2NC(=O)、CH 3CH 2(CH 3)NC(=O)、(CH 3) 2CH(CH 3)NC(=O)和CH 3CH 2CH 2(CH 3)NC(=O)。
術語「烷基羰基胺基」表示鍵合至C(=O)NH部分的直鏈或支鏈烷基。「烷基羰基胺基」的實例包括CH 3CH 2C(=O)NH和CH 3CH 2CH 2C(=O)NH。術語「烯基羰基胺基」和「炔基羰基胺基」被類似地定義。「烯基羰基胺基」的實例包括H 2C=CHCH 2C(=O)NH和(CH 3) 2C=CHCH 2C(=O)NH。「炔基羰基胺基」的實例包括CH 3C≡CCH(CH 3)C(=O)NH和HC≡CCH 2CH 2C(=O)NH。術語「烷氧基羰基胺基」表示鍵合至C(=O)NH部分的烷氧基。「烷氧基羰基胺基」的實例包括CH 3OC(=O)NH和CH 3CH 2OC(=O)NH。
術語「烷基胺基羰基胺基」表示鍵合至NHC(=O)NH部分的直鏈或支鏈烷基。「烷基胺基羰基胺基」的實例包括CH 3CH 2NHC(=O)NH和(CH 3CH 2) 2CH 2NHC(=O)NH。術語「烯基胺基羰基胺基」和「炔基胺基羰基胺基」被類似地定義。「烯基胺基羰基胺基」的實例包括H 2C=CHCH 2NHC(=O)NH和(CH 3) 2C=CHCH 2NHC(=O)NH。「炔基胺基羰基胺基」的實例包括CH 3C≡CCH(CH 3)NHC(=O)NH和HC≡CCH 2CH 2NHC(=O)NH。
「烷基磺醯基胺基」表示被烷基磺醯基取代的NH基團。「烷基磺醯基胺基」的實例包括CH 3CH 2S(=O) 2NH和(CH 3) 2CHS(=O) 2NH。術語「烯基磺醯基胺基」和「炔基磺醯基胺基」被類似地定義。「烯基磺醯基胺基」的實例包括H 2C=CHCH 2CH 2S(=O) 2NH和(CH 3) 2C=CHCH 2S(=O) 2NH。「炔基磺醯基胺基」的實例包括CH 3C≡CCH(CH 3)S(=O) 2NH和HC≡CCH 2CH 2S(=O) 2NH。術語「烷基磺醯氧基」表示鍵合至氧原子的烷基磺醯基。「烷基磺醯基氧基」的實例包括CH 3S(=O) 2O、CH 3CH 2S(=O) 2O、CH 3CH 2CH 2S(=O) 2O、(CH 3) 2CHS(=O) 2O、以及不同的丁基磺醯基氧基、戊基磺醯基氧基和己基磺醯基氧基異構物。
「烷基胺基磺醯基」表示鍵合至NHS(=O) 2部分的直鏈或支鏈烷基。「烷基胺基磺醯基」的實例包括CH 3CH 2NHS(=O) 2和(CH 3) 2CHNHS(=O) 2。術語「烯基胺基磺醯基」和「炔基胺基磺醯基」被類似地定義。「烯基胺基磺醯基」的實例包括H 2C=CHCH 2CH 2NHS(=O) 2和(CH 3) 2C=CHCH 2NHS(=O) 2。「炔基胺基磺醯基」的實例包括CH 3C≡CCH(CH 3)NHS(=O) 2和HC≡CCH 2CH 2NHS(=O) 2
「烷基胺基磺醯基胺基」表示鍵合至NHS(=O) 2NH部分的直鏈或支鏈烷基。「烷基胺基磺醯基胺基」的實例包括CH 3CH 2NHS(=O) 2NH和(CH 3) 2CHNHS(=O) 2NH。術語「烯基胺基磺醯基胺基」和「炔基胺基磺醯基胺基」被類似地定義。「烯基胺基磺醯基胺基」的實例包括H 2C=CHCH 2CH 2NHS(=O) 2NH和(CH 3) 2C=CHCH 2NHS(=O) 2NH。「炔基胺基磺醯基胺基」的實例包括CH 3C≡CCH(CH 3)NHS(=O) 2NH和HC≡CCH 2CH 2NHS(=O) 2NH。
「烷氧基烷基」表示烷基上的烷氧基取代。「烷氧基烷基」的實例包括CH 3OCH 2、CH 3OCH 2CH 2、CH 3CH 2OCH 2、CH 3CH 2CH 2OCH 2和CH 3CH 2OCH 2CH 2。「烷氧基烷氧基」表示另一個烷氧基部分上的烷氧基取代。「烷氧基烷氧基烷基」表示烷基上的烷氧基烷氧基取代。「烷氧基烷氧基烷基」的實例包括CH 3OCH 2OCH 2、CH 3OCH 2OCH 2CH 2和CH 3CH 2OCH 2OCH 2
術語「烷基羰基氧基」表示鍵合至C(=O)O部分的直鏈或支鏈烷基。「烷基羰基氧基」的實例包括CH 3CH 2C(=O)O和(CH 3) 2CHC(=O)O。術語「烯基羰基氧基」和「炔基羰基氧基」被類似地定義。「烯基羰基氧基」的實例包括H 2C=CHCH 2CH 2C(=O)O和(CH 3) 2C=CHCH 2C(=O)O。「炔基羰基氧基」的實例包括CH 3C≡CCH(CH 3)C(=O)O和HC≡CCH 2CH 2C(=O)O。術語「烷氧基羰基氧基」表示鍵合至C(=O)O部分的直鏈或支鏈烷氧基。「烷氧基羰基氧基」的實例包括CH 3CH 2CH 2OC(=O)O和(CH 3) 2CHOC(=O)O。術語「烷氧基羰基烷基」表示烷基上的烷氧基羰基取代。「烷氧基羰基烷基」的實例包括CH 3CH 2OC(=O)CH 2、(CH 3) 2CHOC(=O)CH 2和CH 3OC(=O)CH 2CH 2。術語「烷基胺基羰基氧基」表示附接至氧原子並藉由氧原子連接的直鏈或支鏈烷基胺基羰基。「烷基胺基羰基氧基」的實例包括(CH 3) 2CHCH 2NHC(=O)O和CH 3CH 2NHC(=O)O。術語「烯基胺基羰基氧基」和「炔基胺基羰基氧基」被類似地定義。
術語「烷基羰基硫基」表示鍵合至C(=O)S部分的直鏈或支鏈烷基。「烷基羰基硫基」的實例包括CH 3CH 2C(=O)S和CH 3CH 2CH 2C(=O)S。術語「烯基羰基硫基」表示鍵合至C(=O)S部分的直鏈或支鏈烯基。「烯基羰基硫基」的實例包括CH 3CH=CHC(=O)S和CH 2=CHCH 2C(=O)S。「炔基羰基硫基」表示鍵合至C(=O)S部分的直鏈或支鏈炔基。「炔基羰基硫基」的實例包括CH 3C≡CCH(CH 3)C(=O)S和HC≡CCH 2CH 2C(=O)S。
術語「烷氧基羰基硫基」表示鍵合至C(=O)S部分的直鏈或支鏈烷氧基。「烷氧基羰基硫基」的實例包括CH 3CH 2OC(=O)S和CH 3CH 2CH 2OC(=O)S。術語「烷基胺基羰基硫基」表示附接至NHC(=O)S部分並藉由NHC(=O)S部分連接的烷基。「烷基胺基羰基硫基」的實例包括CH 3CH 2NHC(=O)S和(CH 3) 2CHCH 2NHC(=O)S。「二烷基胺基羰基硫基」的實例包括(CH 3CH 2) 2NC(=O)S和CH 3CH 2N(CH 3)C(=O)S。
「環烷基」包括例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和環己基。術語「環烷基烷基」表示烷基部分上的環烷基取代。「環烷基烷基」的實例包括環丙基甲基、環戊基乙基、以及其他鍵合至直鏈或支鏈烷基的環烷基部分。術語「烷基環烷基」表示環烷基部分上的烷基取代,並且包括例如乙基環丙基、異丙基環丁基、甲基環戊基和甲基環己基。「烷基環烷基烷基」表示烷基上的烷基環烷基取代。「烷基環烷基烷基」的實例包括甲基環己基甲基和乙基環丙基甲基。「環烯基」包括諸如環戊烯基和環己烯基的基團以及具有多於一個雙鍵的基團,諸如1,3-環己二烯基或1,4-環己二烯基。術語「環烷基環烷基」表示另一環烷基環上的環烷基取代,其中每個環烷基環獨立地具有從3至7個碳原子環成員。環烷基環烷基的實例包括環丙基環丙基(諸如1,1'-二環丙基-1-基、1,1'-二環丙基-2-基)、環己基環戊基(諸如4-環戊基環己基)和環己基環己基(諸如1,1'-二環己基-1-基)以及不同的順式和反式環烷基環烷基異構物(諸如(1 R,2 S)-1,1'-二環丙基-2-基和(1 R,2 R)-1,1'-二環丙基-2-基)。
術語「環烷氧基」表示附接至氧原子並藉由氧原子連接的環烷基,包括例如環戊氧基和環己氧基。術語「環烷氧基烷基」表示烷基部分上的環烷氧基取代。「環烷氧基烷基」的實例包括環丙氧基甲基、環戊氧基乙基、以及其他鍵合至直鏈或支鏈烷基部分的環烷氧基。
術語「環烷基胺基烷基」表示烷基上的環烷基胺基取代。「環烷基胺基烷基」的實例包括環丙基胺基甲基、環戊基胺基乙基、以及其他鍵合至直鏈或支鏈烷基的環烷基胺基部分。
「環烷基羰基」表示鍵合至C(=O)基團的環烷基,包括例如環丙基羰基和環戊基羰基。「環烷基羰基氧基」表示附接至氧原子並藉由氧原子連接的環烷基羰基。「環烷基羰基氧基」的實例包括環己基羰基氧基和環戊基羰基氧基。術語「環烷氧基羰基」意指鍵合至C(=O)基團的環烷氧基,例如,環丙氧基羰基和環戊氧基羰基。「環烷基胺基羰基胺基」表示鍵合至C(=O)NH基團的環烷基胺基,例如,環戊基胺基羰基胺基和環己基胺基羰基胺基。「環烷基胺基羰基氧基」表示鍵合至C(=O)O基團的環烷基胺基,例如,環戊基胺基羰基氧基和環己基胺基羰基氧基。
術語「鹵素」,單獨地或在複合詞如「鹵代烷基」中,或者當在描述如「被鹵素取代的烷基」中使用時,包括氟、氯、溴或碘。此外,當在複合詞如「鹵代烷基」中使用時,或者當在描述如「被鹵素取代的烷基」中使用時,所述烷基可以是被鹵素原子(其可以是相同的或不同的)部分地或完全地取代的。「鹵代烷基」或「被鹵素取代的烷基」的實例包括CF 3、ClCH 2、CF 3CH 2和CF 3CCl 2。術語「鹵代烯基」、「鹵代炔基」、「鹵代烷氧基」、「鹵代烷基磺醯基」、「鹵代環烷基」等類似於術語「鹵代烷基」定義。「鹵代烯基」的實例包括Cl 2C=CHCH 2和CF 3CH 2CH=CHCH 2。「鹵代炔基」的實例包括HC≡CCHCl、CF 3C≡C、CCl 3C≡C和FCH 2C≡CCH 2。「鹵代烷氧基」的實例包括CF 3O、CCl 3CH 2O、F 2CHCH 2CH 2O和CF 3CH 2O。「鹵代烷基磺醯基」的實例包括CF 3S(=O) 2、CCl 3S(=O) 2、CF 3CH 2S(=O) 2和CF 3CF 2S(=O) 2。「鹵代環烷基」的實例包括2-氯環丙基、2-氟環丁基、3-溴環戊基和4-氯環己基。
「氰基烷基」表示被一個氰基基團取代的烷基基團。「氰基烷基」的實例包括NCCH 2、NCCH 2CH 2和CH 3CH(CN)CH 2。「氰基烷氧基」表示被一個氰基取代的烷氧基。「氰基烷氧基」的實例包括NCCH 2O、NCCH 2CH 2O和CH 3CH(CN)CH 2O。「氰基烷硫基」表示被一個氰基取代的烷硫基。「氰基烷硫基」的實例包括NCCH 2S、NCCH 2CH 2S和CH 3CH(CN)CH 2S。「羥烷基」表示被一個羥基取代的烷基。「羥烷基」的實例包括HOCH 2CH 2、CH 3CH 2(OH)CH和HOCH 2CH 2CH 2CH 2
「三烷基矽基」包括附接至矽原子並藉由矽原子連接的3個支鏈和/或直鏈烷基,諸如三甲基矽基、三乙基矽基和三級丁基二甲基矽基。術語「鹵代三烷基矽基」被類似地定義。「鹵代三烷基矽基」的實例包括三氟甲基矽基和三氯甲基矽基。「三烷基矽基氧基」表示附接至氧原子並藉由氧原子連接的三烷基矽基,諸如三甲基矽基氧基、三乙基矽基氧基和三級丁基二甲基矽基氧基。
在取代基中的碳原子的總數用「C i-C j」前綴表示,其中i和j係從1至15的數。例如,C 1-C 4烷基磺醯基表示甲基磺醯基至丁基磺醯基;C 2烷氧基烷基表示CH 3OCH 2;C 3烷氧基烷基表示例如CH 3CH(OCH 3)、CH 3OCH 2CH 2或CH 3CH 2OCH 2;並且C 4烷氧基烷基表示含有總共四個碳原子的被烷氧基取代的烷基的各種異構物,實例包括CH 3CH 2CH 2OCH 2和CH 3CH 2OCH 2CH 2
通常,當分子片段(即自由基)由一系列原子符號(例如,C、H、N、O和S)表示時,熟悉該項技術者將容易地識別隱含的一個或多個附接點。在本文的一些情況下,特別是當替代附接點係可能的情況下,一個或多個附接點可以用連字號(「-」)表示。
與基團諸如環或環系統有關的術語「未取代的」意指該基團除其與式 1的其餘部分的一個或多個附接部以外不具有任何取代基。術語「視需要取代的」意指取代基的數目可以是零。除非另外指明,否則視需要取代的基團可被盡可能多的視需要的取代基取代,該等視需要的取代基可藉由在任何可用的碳原子或氮原子上用非氫取代基替代氫原子來容納。通常,視需要的取代基(當存在時)的數目在從1至3的範圍內。如本文所用,術語「視需要取代的」與短語「被取代或未被取代的」或與術語「(未)被取代的」可互換使用。
視需要的取代基的數目可能受到明確限制的約束。例如,短語「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R 10的取代基取代」意指可以存在0、1、2或3個取代基(如果潛在連接點的數目允許的話)。當對於取代基數目指定的範圍(例如,示例A中y係從0至3的整數)超過環上取代基的可用位置數目(例如,對於示例A中G-7上的(R 10) y的可用位置係1個)時,該範圍的實際上限被認為係可用位置的數目。
除非另外指明,否則當化合物被帶有下標(該下標表示所述取代基的數目可以變化(例如,示例A中的(R 10) y,其中y係1至3))的取代基取代時,則所述取代基獨立地選自所定義的取代基的組。當顯示出可變基團視需要附接至一個位置(例如,示例A中的(R 10) y,其中x可以是0)時,則氫可以位於該位置,即使在可變基團的定義中沒有提及。
在本說明書中描繪的環中的虛線(例如,示例A中所示的環G-44、G-45、G-48和G-49)表示所指示的鍵可以是單鍵或雙鍵。
本揭露中取代基的命名使用公認的術語,為熟悉該項技術者準確傳達化學結構提供了簡潔性。為了簡潔起見,可以省略位次描述符。
除非另外指明,否則作為具有式 1的組分的「環」或「環系統」(例如,G)係碳環或雜環的。術語「環系統」表示兩個或更多個連接的環。術語「螺環環系統」表示由在單個原子處連接的兩個環組成的環系統(因此該等環共有單個原子)。術語「雙環環系統」表示由共用兩個或更多個共同原子的兩個環組成的環系統。在「稠合雙環環系統」中,該等共同原子係相鄰的,並且因此該等環共用兩個相鄰的原子和連接它們的鍵。
術語「環成員」係指形成環或環系統的骨架的原子(例如,C、O、N或S)或其他部分(例如,C(=O)、C(=S)、S(=O)和S(=O) 2)。術語「芳族」表示每個環原子基本上在相同的平面上且具有垂直於環平面的 p-軌道,並且表示(4n + 2)個π電子(其中n係正整數)與環相關聯以符合休克爾規則(Hückel’s rule)。
術語「碳環(carbocyclic ring)」表示其中形成環骨架的原子僅選自碳的環。除非另外指明,否則碳環可以是飽和的、部分不飽和的或完全不飽和的環。當完全不飽和的碳環滿足休克爾規則時,則所述環還被稱為「芳族環」。「飽和碳環」係指具有由藉由單鍵彼此連接的碳原子組成的骨架的環;除非另外指明,否則其餘的碳化合價被氫原子佔據。
如本文所用,術語「部分不飽和環」或「部分不飽和雜環」係指含有不飽和環原子和一個或多個雙鍵但不是芳族的環。
術語「雜環(heterocyclic ring或heterocycle)」表示其中形成環骨架的原子中的至少一個不是碳的環。除非另外指明,否則雜環可以是飽和的、部分不飽和的或完全不飽和的環。當完全不飽和的雜環滿足休克爾規則時,則所述環還被稱為「雜芳族環」或芳族雜環。「飽和雜環」係指在環成員之間僅含有單鍵的雜環。
除非另外指明,否則雜環和環系統藉由替換所述碳或氮原子上的氫藉由任何可用的碳或氮原子附接至式 1的其餘部分。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作為一種或多種立體異構物存在。立體異構物係構成相同但它們的原子在空間中的排列不同的異構物,並且包括鏡像異構物、非鏡像異構物、順式和反式異構物(還稱為幾何異構物)和阻轉異構物。阻轉異構物起因於圍繞單鍵的旋轉受限制,其中旋轉勢壘足夠高以允許同分異構種類的分離。熟悉該項技術者將理解,一種立體異構物當相對於一種或多種其他立體異構物富集時,或當與一種或多種其他立體異構物分離時,可能更有活性和/或可能表現出有益的效果。另外,熟悉該項技術者知道如何分離、富集和/或選擇性地製備所述立體異構物。對於立體異構現象的所有方面的綜合討論,參見Ernest L. Eliel和Samuel H. Wilen, Stereochemistry of Organic Compounds[有機化合物立體化學], John Wiley & Sons [約翰威立父子出版社], 1994。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作為立體異構物的混合物、單獨的立體異構物、或作為光學活性形式存在。例如,當T係T-3時,則式 1化合物含有至少一個雙鍵並且雙鍵周圍的取代基的組態可以是( Z)或( E)(順式或反式)、或其混合物。在本揭露和請求項的上下文中,波浪鍵(例如,如發明內容中的T-3部分所示)表示連接至相鄰雙鍵的單鍵,其中,該相鄰雙鍵周圍的幾何形狀係( Z)-組態(順異構物( syn-isomer)或順式異構物( cis-isomer))或( E)-組態(反異構物( anti-isomer)或反式異構物( trans-isomer))、或其混合物。即,波浪鍵表示未指定的( Z)-或( E)-(順式或反式)異構物、或其混合物。此外,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以含有一個或多個手性中心並且因此以鏡像異構物和非鏡像異構物形式存在。除非本申請的結構式或語言明確指定特定順式或反式異構物或手性中心的組態,否則本發明之範圍旨在涵蓋所有此類異構物本身以及順式和反式異構物的混合物、以及非鏡像異構物的混合物和鏡像異構物(光學異構物)的外消旋混合物。
本發明還包括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一種立體異構物相對於其他一種或多種立體異構物富集。值得注意的是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T係T-3並且在T-3部分中附接至雙鍵的取代基主要是( Z)-組態,或主要是( E)-組態。無論產生立體選擇性還是非立體選擇性,任何具有式 1的化合物中( Z)-與( E)-異構物的比率都可以具有廣泛的值。例如,具有式 1的化合物可以包含從約10至90重量百分比的( Z)-異構物與約90至10重量百分比的( E)-異構物。在其他實施方式中,具有式 1的化合物可以含有從約15至85重量百分比的( Z)-異構物和約85至15重量百分比的( E)-異構物;在另一實施方式中,混合物含有約25至75重量百分比的( Z)-異構物和約75至25重量百分比的( E)-異構物;在另一實施方式中,混合物含有約35至65重量百分比的( Z)-異構物和約65至35重量百分比的( E)-異構物;在另一實施方式中,混合物含有約45至55重量百分比的( Z)-異構物和約55至45重量百分比的( E)-異構物。該等重量百分比係基於組成物的總重量,並且應該理解的是,( Z)-異構物和( E)-異構物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係100重量百分比。換句話說,具有式 1的化合物可含有65重量百分比的( Z)-異構物和35重量百分比的( E)-異構物,或反之亦然。
此外,本發明包括與式 1的鏡像異構物中的外消旋混合物相比富集的化合物。還包括具有式 1的化合物的基本上純的鏡像異構物。當鏡像異構物地富集時,一種鏡像異構物以比另一種更大的量存在,並且富集程度可以藉由定義為(2x-1)·100%的鏡像異構物過量(「ee」)的表達來定義,其中x係混合物中佔優勢的鏡像異構物的莫耳分數(例如,20%的ee對應於鏡像異構物的60 : 40比率)。
較佳的是,本發明之組成物具有更具活性異構物的至少50%的鏡像異構物過量;更較佳的是至少75%的鏡像異構物過量;還更較佳的是至少90%的鏡像異構物過量;並且最較佳的是至少94%的鏡像異構物過量。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更具活性的異構物的鏡像異構物純的實施方式。
本發明之化合物由於圍繞式 1中的醯胺鍵(例如,C(=O)-N)的旋轉受限,因此可以作為一種或多種構象異構物存在。本發明包括構象異構物的混合物。此外,本發明包括相對於其他構象異構物富集一種構象異構物的化合物。
本發明包括所有立體異構物、構象異構物及其所有比例的混合物以及同位素形式諸如氘化化合物。
熟悉該項技術者將理解,不是所有的含氮雜環都可以形成 N-氧化物,因為氮需要可用的孤電子對以氧化成氧化物;熟悉該項技術者將認識到可形成 N-氧化物的那些含氮雜環。熟悉該項技術者還將認識到三級胺能夠形成 N-氧化物。用於製備雜環和三級胺的 N-氧化物的合成方法係熟悉該項技術者非常熟知的,包括使用過氧酸諸如過氧乙酸和 氯過氧苯甲酸(MCPBA)、過氧化氫、烷基氫過氧化物諸如 三級丁基氫過氧化物、過硼酸鈉和二環氧乙烷諸如二甲基二環氧乙烷來氧化雜環和三級胺。用於製備 N-氧化物的該等方法已廣泛描述和綜述於文獻中,參見例如:T. L. Gilchrist, Comprehensive Organic Synthesis [ 綜合有機合成 ], 第7卷, 第748-750頁, S. V. Ley編輯, Pergamon Press[培格曼出版社];M. Tisler和B. Stanovnik, Comprehensive Heterocyclic Chemistry [ 綜合雜環化學 ], 第3卷, 第18-20頁, A. J. Boulton和A. McKillop編輯, 培格曼出版社;M. R. Grimmett和B. R. T. Keene, Advances in Heterocyclic Chemistry [ 雜環化學進展 ], 第43卷, 第149-161頁, A. R. Katritzky編輯, Academic Press [學術出版社];M. Tisler和B. Stanovnik, Advances in Heterocyclic Chemistry [ 雜環化學進展 ], 第9卷, 第285-291頁, A. R. Katritzky和A. J. Boulton編輯, 學術出版社;和G. W. H. Cheeseman和E. S. G. Werstiuk, Advances in Heterocyclic Chemistry [ 雜環化學進展 ], 第22卷, 第390-392頁, A. R. Katritzky和A. J. Boulton編輯, 學術出版社。
熟悉該項技術者認識到,由於在環境中和在生理條件下化合物的鹽與它們相應的非鹽形式處於平衡,因此鹽共用非鹽形式的生物效用。因此,多種具有式 1的化合物的鹽可用於控制由真菌植物病原體引起的植物病害(即農業上合適的)。具有式 1的化合物的鹽包括與無機酸或有機酸形成的酸加成鹽,該等酸諸如氫溴酸、鹽酸、硝酸、磷酸、硫酸、乙酸、丁酸、富馬酸、乳酸、馬來酸、丙二酸、草酸、丙酸、水楊酸、酒石酸、4-甲苯磺酸或戊酸。當具有式 1的化合物含有酸性部分諸如羧酸時,鹽還包括與有機鹼或無機鹼形成的那些,該等鹼諸如吡啶、三乙胺或氨、或鈉、鉀、鋰、鈣、鎂或鋇的醯胺、氫化物、氫氧化物或碳酸鹽。因此,本發明包括選自式 1的化合物、其 N-氧化物和農業上合適的鹽以及溶劑化物。
選自式 1的化合物、其立體異構物、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和鹽典型地以多於一種形式存在,並且因此式 1包括式 1所代表的化合物的所有結晶和非結晶形式。非結晶形式包括為固體的實施方式諸如蠟和樹膠,以及為液體的實施方式諸如溶液和熔融物。結晶形式包括代表基本上單晶類型的實施方式和代表多晶型物(即不同結晶類型)的混合物的實施方式。術語「多晶型物」係指可以以不同晶型結晶的化合物的具體結晶形式,該等形式在晶格中具有不同的分子排列和/或構象。雖然多晶型物可具有相同的化學組成,但是它們也可以在組成上由於共結晶水或其他分子的存在或不存在而不同,該共結晶水或其他分子可弱結合或強結合在晶格內。多晶型物可以在此類化學、物理、和生物特性方面不同,諸如晶體形狀、密度、硬度、顏色、化學穩定性、熔點、吸濕性、可懸浮性、溶解速率和生體可用率。熟悉該項技術者將理解,相對於由式 1表示的相同化合物的另一種多晶型物或多晶型物的混合物,由式 1表示的化合物的多晶型物可以展現出有益效果(例如適合製備有用製劑,改善的生物學性能)。由式 1表示的化合物的具體多晶型物的製備和分離可藉由熟悉該項技術者已知之方法實現,包括例如採用所選溶劑和溫度的結晶。對於多晶型現象的綜合討論,參見R. Hilfiker編輯, Polymorphism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製藥工業的多晶型現象], Wiley-VCH, Weinheim [魏因海姆], 2006。
熟悉該項技術者認識到,具有式 1的化合物可作為酮和溶劑化形式(例如,半縮酮、縮酮和水合物)的混合物存在並且各自獨立地是可相互轉化的並具有農業活性。例如,具有式 1 1的酮(即其中T係T-1的具有式 1的化合物)可與其相應的具有式 1 2的水合物(即其中T係T-2,並且R 2aX和R 2bY皆為OH的具有式 1的化合物)平衡存在。在其中酮基緊鄰吸電子基團的情況下,諸如當R 1係三氟甲基時,該平衡典型地有利於水合物形式。
本發明包括式 1化合物的所有酮和溶劑化形式,以及其所有比例的混合物。除非另外指明,否則藉由一種互變異構物描述提及化合物應被視為包括所有互變異構物。
此外,示例A中描繪的一些不飽和環和環系統可具有不同於所描繪的在環成員之間的單鍵和雙鍵的排列。針對環原子的特定排列,鍵的此種不同排列對應於不同的互變異構物。針對該等不飽和的環和環系統,所描繪的特定互變異構物應被視為代表所示的環原子排列的所有可能的互變異構物。
本發明之如發明內容中所述之實施方式包括以下描述的那些。在以下實施方式中,除非在實施方式中進一步定義,否則式 1包括其立體異構物、 N-氧化物和鹽,並且對「具有式 1的化合物」的提及包括在發明內容中指定的取代基的定義。
實施方式1.一種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T係T-1。
實施方式2.一種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T係T-2或T-3。
實施方式3.如實施方式2所述之化合物,其中T係T-2。
實施方式4.如實施方式2所述之化合物,其中T係T-3。
實施方式5.如實施方式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R 1係CF 3
實施方式6.如實施方式1至5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W係O或S。
實施方式7.如實施方式6所述之化合物,其中W係O。
實施方式8.如實施方式1至5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W係NR 3
實施方式9.如實施方式1至8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R 3係H、氰基、C(=O)OH、C 1-C 2烷基、C 2-C 3烷基羰基、C 2-C 3鹵代烷基羰基、OR 3a或NR 3bR 3c
實施方式10.如實施方式9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3係H、氰基、C 1-C 2烷基或OR 3a
實施方式11.如實施方式10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3係H、氰基或OR 3a
實施方式12.如實施方式1至11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R 3a係H、C 1-C 2烷基、C 2-C 3烷基羰基或C 2-C 3鹵代烷基羰基。
實施方式13.如實施方式12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3a係H。
實施方式14.如實施方式1至13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當R 3b係分離的(即不與R 3c一起形成環)時,則R 3b係H、C 1-C 3烷基、C 2-C 3烷基羰基或C 2-C 3鹵代烷基羰基。
實施方式15.如實施方式14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3b係H或甲基。
實施方式16.如實施方式1至15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當R 3c係分離的(即不與R 3b一起形成環)時,則R 3c係H或C 1-C 2烷基。
實施方式17.如實施方式16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3c係H或甲基。
實施方式18.如實施方式1至17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X係O或NR 4a
實施方式19.如實施方式1至17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X係O、S、NH或NOH。
實施方式20.如實施方式19所述之化合物,其中X係O或NOH。
實施方式21.如實施方式20所述之化合物,其中X係O。
實施方式22.如實施方式1至21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Y係O或NR 4b
實施方式23.如實施方式1至21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Y係O、S、NH或NOH。
實施方式24.如實施方式23所述之化合物,其中Y係O或NOH。
實施方式25.如實施方式24所述之化合物,其中Y係O。
實施方式26.如實施方式1至25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R 4a和R 4b各自獨立地是H、羥基或C 1-C 2烷基。
實施方式27.如實施方式26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4a和R 4b各自獨立地是H、羥基或甲基。
實施方式28.如實施方式1至27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當R 2a和R 2b係分離的(即不一起形成環)時,則R 2a和R 2b各自獨立地是H、C 1-C 3烷基、C 2-C 3烯基、C 3-C 15三烷基矽基或C 3-C 15鹵代三烷基矽基。
實施方式29.如實施方式28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2a和R 2b各自獨立地是H、C 1-C 3烷基、C 2-C 3烯基、三甲基矽基或鹵代三甲基矽基。
實施方式30.如實施方式29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2a和R 2b各自獨立地是H、C 1-C 2烷基、三甲基矽基或鹵代三甲基矽基。
實施方式31.如實施方式30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2a和R 2b各自獨立地是H或C 1-C 2烷基。
實施方式32.如實施方式31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2a和R 2b各自獨立地是H或甲基。
實施方式33.如實施方式32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2a和R 2b各自係H。
實施方式34.如實施方式1至33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當R 2a和R 2b一起形成環(即不是分離的)時,則R 2a和R 2b與它們所附接的原子X和Y一起形成5員至6員飽和的環,除了該等原子X和Y之外,該環還含有選自碳原子的環成員,其中最高達1個碳原子環成員選自C(=O)和C(=S),該環在碳原子環成員上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氰基、甲基、鹵代甲基、甲氧基和鹵代甲氧基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35.如實施方式34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2a和R 2b與它們所附接的原子X和Y一起形成5員至6員飽和的環,除了該等原子X和Y之外,該環還含有選自碳原子的環成員,其中最高達1個碳原子環成員係C(=O),該環在碳原子環成員上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氰基、甲基、鹵代甲基、甲氧基和鹵代甲氧基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36.如實施方式35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2a和R 2b與它們所附接的原子X和Y一起形成5員飽和的環,除了該等原子X和Y之外,該環還含有選自碳原子的環成員,該環在碳原子環成員上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氰基、甲基、鹵代甲基和甲氧基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37.如實施方式36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2a和R 2b與它們所附接的原子X和Y一起形成5員飽和的環,除了該等原子X和Y之外,該環還含有選自碳原子的環成員,該環在碳原子環成員上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甲基和鹵代甲基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38.如實施方式37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2a和R 2b與它們所附接的原子X和Y一起形成5員飽和的環,除了該等原子X和Y之外,該環還含有選自碳原子的環成員。
實施方式39.如實施方式1至38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R 2c係C 1-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C 2-C 3烯基、C 2-C 3鹵代烯基、C 2-C 3炔基或C 2-C 3鹵代炔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1個選自氰基、羥基、SC≡N和C 1-C 2烷氧基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40.如實施方式39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2c係C 1-C 2烷基、C 1-C 2鹵代烷基、C 2-C 3烯基、C 2-C 3鹵代烯基、C 2-C 3炔基或C 2-C 3鹵代炔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1個選自氰基和甲氧基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41.如實施方式40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2c係C 1-C 2烷基、C 1-C 2鹵代烷基、C 2-C 3烯基、C 2-C 3鹵代烯基或C 2-C 3炔基。
實施方式42.如實施方式41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2c係C 1-C 2烷基、C 2-C 3烯基或C 2-C 3炔基。
實施方式43.如實施方式42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2c係甲基或乙基。
實施方式44.如實施方式43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2c係乙基。
實施方式45.如實施方式1至44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R 2d係H、氰基、鹵素或C 1-C 2烷基。
實施方式46.如實施方式45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2d係H、氰基、Cl、F或甲基。
實施方式47.如實施方式46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2d係H或甲基。
實施方式48.如實施方式47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2d係H。
實施方式49.如實施方式1至48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A 1係CH 2、NH、O或S。
實施方式50.如實施方式1至48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A 1係CR 5aR 5b、O或S。
實施方式51.如實施方式50所述之化合物,其中A 1係CR 5aR 5b或O。
實施方式52.如實施方式51所述之化合物,其中A 1係CR 5aR 5b
實施方式53.如實施方式51所述之化合物,其中A 1係O。
實施方式54.如實施方式1至53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A 1係N(R 6)。
實施方式55.如實施方式1至54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A 2係直接鍵、CH 2、NH、O或S。
實施方式56.如實施方式1至54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A 2係直接鍵、CR 5aR 5b、O或S。
實施方式57.如實施方式56所述之化合物,其中A 2係直接鍵、CR 5aR 5b或O。
實施方式58.如實施方式57所述之化合物,其中A 2係直接鍵、CH 2或O。
實施方式58a.如實施方式58所述之化合物,其中A 2係直接鍵或CH 2
實施方式59.如實施方式58所述之化合物,其中A 2係直接鍵或O。
實施方式60.如實施方式59所述之化合物,其中A 2係直接鍵。
實施方式61.如實施方式1至60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A 2係N(R 6)。
實施方式62.如實施方式1至61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當A係A 1-A 2-CR 5aR 5b時,則A 1-A 2-CR 5aR 5b選自OCH 2、OCH(Me)、CH(OH)CH 2、CH 2CH 2、SCH 2、OCF 2和CH 2OCH 2
實施方式63.如實施方式62所述之化合物,其中A 1-A 2-CR 5aR 5b選自OCH 2、OCH(Me)和CH 2CH 2
實施方式64.如實施方式63所述之化合物,其中A 1-A 2-CR 5aR 5b選自OCH 2和CH 2CH 2
實施方式65.如實施方式64所述之化合物,其中A 1-A 2-CR 5aR 5b係OCH 2
實施方式66.如實施方式1至65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當A係A 1-A 2時,則A 1-A 2選自O、CH 2、OCH 2和CH 2O。
實施方式67.如實施方式66所述之化合物,其中A 1-A 2選自O、CH 2和CH 2O。
實施方式68.如實施方式67所述之化合物,其中A 1-A 2選自O和CH 2
實施方式69.如實施方式68所述之化合物,其中A 1-A 2係O。
實施方式70.如實施方式1至69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R 5a和R 5b各自獨立地是H、氰基、羥基、Br、Cl、F或甲基。
實施方式71.如實施方式70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5a和R 5b各自獨立地是H、氰基、羥基或甲基。
實施方式72.如實施方式71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5a和R 5b各自獨立地是H或甲基。
實施方式73.如實施方式72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5a和R 5b各自係H。
實施方式74.如實施方式1至73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每個R 6獨立地是H、C 1-C 2烷基或C 2-C 3烷基羰基。
實施方式75.如實施方式74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6獨立地是H或C 1-C 2烷基。
實施方式76.如實施方式75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6各自係H。
實施方式77.如實施方式1至76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J係J-1至J-3、J-6至J-10、J-14或J-15。
實施方式77a.如實施方式77所述之化合物,其中J係J-1至J-3、J-6至J-10或J-14。
實施方式78.如實施方式77a所述之化合物,其中J係J-1、J-2、J-3、J-6或J-14。
實施方式79.如實施方式78所述之化合物,其中J係J-1、J-6或J-14。
實施方式80.如實施方式79所述之化合物,其中J係J-1或J-6。
實施方式81.如實施方式79所述之化合物,其中J係J-14。
實施方式82.如實施方式80所述之化合物,其中J係J-1。
實施方式83.如實施方式80所述之化合物,其中J係J-6。
實施方式84.如實施方式1至83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每個R 7獨立地是F、Cl或甲基。
實施方式85.如實施方式84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7獨立地是F或Cl。
實施方式86.如實施方式84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7獨立地是F或甲基。
實施方式87.如實施方式86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7係F。
實施方式88.如實施方式1至87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q係0、1或2。
實施方式88a.如實施方式88所述之化合物,其中q係1或2。
實施方式88b.如實施方式88a所述之化合物,其中q係2。
實施方式89.如實施方式88所述之化合物,其中q係0或1。
實施方式90.如實施方式89所述之化合物,其中q係1。
實施方式91.如實施方式89所述之化合物,其中q係0。
實施方式92.如實施方式1至91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R 8a和R 8b各自獨立地是H、鹵素、C 1-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C 1-C 3烷氧基或C 1-C 3鹵代烷氧基。
實施方式93.如實施方式92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8a和R 8b各自獨立地是H、鹵素、C 1-C 2烷基或C 1-C 2鹵代烷基。
實施方式94.如實施方式93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8a和R 8b各自獨立地是H、鹵素或甲基。
實施方式95.如實施方式94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8a和R 8b各自獨立地是H或甲基。
實施方式96.如實施方式95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8a和R 8b各自係H。
實施方式97.如實施方式1至96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n係0、1或2。
實施方式97a.如實施方式97所述之化合物,其中n係1或2。
實施方式97b.如實施方式97a所述之化合物,其中n係2。
實施方式98.如實施方式97所述之化合物,其中n係0或1。
實施方式99.如實施方式98所述之化合物,其中n係1。
實施方式100.如實施方式98所述之化合物,其中n係0。
實施方式101.如實施方式1至100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L係直接鍵、CH 2、CH(Me)或CH 2CH 2
實施方式102.如實施方式101所述之化合物,其中L係直接鍵、CH 2或CH 2CH 2
實施方式103.如實施方式102所述之化合物,其中L係直接鍵或CH 2
實施方式104.如實施方式103所述之化合物,其中L係CH 2
實施方式105.如實施方式103所述之化合物,其中L係直接鍵。
實施方式106.如實施方式1至105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G選自如示例A中所示的G-1至G-118。 示例A
G-1    G-2    G-3    G-4   
G-5    G-6    G-7    G-8   
G-9    G-10    G-11    G-12   
G-13    G-14    G-15    G-16   
G-17    G-18    G-19    G-20   
G-21    G-22    G-23    G-24   
G-25    G-26    G-27    G-28   
G-29    G-30    G-31    G-32   
G-33    G-34    G-35    G-36   
G-37    G-38    G-39    G-40   
G-41    G-42    G-43    G-44   
G-45    G-46    G-47    G-48   
G-49    G-50    G-51    G-52   
G-53    G-54    G-55    G-56   
G-57    G-58    G-59    G-60   
G-61    G-62    G-63    G-64   
G-65    G-66    G-67    G-68   
G-69    G-70    G-71    G-72   
G-73    G-74    G-75    G-76   
G-77    G-78    G-79    G-80   
G-81    G-82    G-83    G-84   
G-85    G-86    G-87    G-88   
G-89    G-90    G-91    G-92   
G-93    G-94    G-95    G-96   
G-97    G-98    G-99    G-100   
G-101    G-102    G-103    G-104   
G-105    G-106    G-107    G-108   
G-109    G-110    G-111    G-112   
G-113    G-114    G-115    G-116   
           
G-117    G-118               
其中浮置鍵藉由所描繪環或環系統的任何可用碳原子或氮原子連接至式 1中的Z;x係1、2或3並且y係0、1、2或3。
實施方式107.如實施方式106所述之化合物,其中G係G-1至G-16、G-20、G-22至G-30、G-36至G-42、G-54至G-60、G-85、G-86、G-108、G-110或G-111。
實施方式107a.如實施方式107所述之化合物,其中G係G-20。
實施方式107b.如實施方式106所述之化合物,其中G係G-1、G-12、G-20、G-103和G-104。
實施方式108.如實施方式107所述之化合物,其中G係G-1至G-16、G-22、G-24、G-25、G-26、G-28、G-29、G-30、G-36、G-37、G-38、G-41、G-42、G-54、G-57、G-58、G-59、G-60、G-85、G-86、G-108、G-110或G-111。
實施方式109.如實施方式108所述之化合物,其中G係G-1至G-13、G-22、G-24、G-25、G-26、G-28、G-29、G-41、G-42、G-54、G-57、G-58、G-59或G-60。
實施方式110.如實施方式109所述之化合物,其中G係G-1、G-2、G-3、G-7、G-8、G-9、G-10、G-12、G-13、G-22、G-29、G-42、G-54或G-58。
實施方式111.如實施方式110所述之化合物,其中G係G-1、G-3、G-12、G-13、G-22或G-42。
實施方式112.如實施方式111所述之化合物,其中G係G-1、G-3、G-12或G-13。
實施方式113.如實施方式112所述之化合物,其中G係G-1、G-12或G-13。
實施方式114.如實施方式112所述之化合物,其中G係G-1。
實施方式115.如實施方式112所述之化合物,其中G係G-3。
實施方式116.如實施方式112所述之化合物,其中G係G-12。
實施方式117.如實施方式112所述之化合物,其中G係G-13。
實施方式118.如實施方式114所述之化合物,其中G-1的2位連接至Z並且4位連接至R 9
實施方式119.如實施方式114所述之化合物,其中G-1的2位連接至Z並且5位連接至R 9
實施方式120.如實施方式115所述之化合物,其中G-3的1位連接至Z並且4位連接至R 9
實施方式121.如實施方式116所述之化合物,其中G-12的1位連接至Z並且4位連接至R 9
實施方式122.如實施方式116所述之化合物,其中G-12的1位連接至Z並且3位連接至R 9
實施方式123.如實施方式116所述之化合物,其中G-12的1位連接至Z,3位連接至R 9並且5位連接至R 10
實施方式124.如實施方式116所述之化合物,其中G-12的1位連接至Z並且5位連接至R 9
實施方式125.如實施方式117所述之化合物,其中G-13的1位連接至Z並且4位連接至R 9
實施方式126.如實施方式117所述之化合物,其中G-13的1位連接至Z並且5位連接至R 9
實施方式127.如實施方式106至126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其中x係1或2。
實施方式128.如實施方式127所述之化合物,其中x係1。
實施方式129.如實施方式127所述之化合物,其中x係2。
實施方式130.如實施方式106至129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其中y係0、1或2。
實施方式131.如實施方式130所述之化合物,其中y係0或1。
實施方式132.如實施方式131所述之化合物,其中y係0。
實施方式133.如實施方式1至132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每個R 9獨立地是-(CR 11aR 11b) mR 9a、C(=O)NR 12aR 12b、C(R 12e)=NR 12f或C 2-C 4烷氧基(硫代羰基)。
實施方式133a.如實施方式133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9獨立地是 -CH 2R 9a、-CH 2CH 2R 9a、C(=O)NR 12aR 12b、C(R 12e)=NR 12f或C 2-C 4烷氧基(硫代羰基)。
實施方式133b.如實施方式133a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9獨立地是 -CH 2R 9a、C(=O)NR 12aR 12b、C(R 12e)=NR 12f或C 2-C 4烷氧基(硫代羰基)。
實施方式133c.如實施方式133b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9獨立地是 -CH 2R 9a、C(=O)NR 12aR 12b或C(R 12e)=NR 12f
實施方式134.如實施方式133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9獨立地是 -(CR 11aR 11b) mR 9a、C(=O)NR 12aR 12b或C 2-C 4烷氧基(硫代羰基)。
實施方式135.如實施方式134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9獨立地是C 2-C 4烷氧基(硫代羰基)。
實施方式135a.如實施方式134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9獨立地是 -(CR 11aR 11b) mR 9a
實施方式135b.如實施方式135a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9獨立地是 -CH 2R 9a
實施方式136.如實施方式134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9獨立地是C(=O)NR 12aR 12b
實施方式137.如實施方式1至132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每個R 9獨立地是C(R 12e)=NR 12f
實施方式138.如實施方式1至135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每個m獨立地是1或2。
實施方式138a.如實施方式138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m係1。
實施方式139.如實施方式1至138a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每個R 9a獨立地是OC(=O)NR 12cR 12d;或C 2-C 8烷基羰基氧基、C 3-C 9烯基羰基氧基、C 3-C 9炔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烯氧基、C 2-C 8炔氧基、C 4-C 10環烷基烷氧基、C 2-C 8氰基烷氧基、C 2-C 8烷基磺醯基烷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烷氧基、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氧基、C 2-C 8烷基羰基硫基、C 2-C 8烷基羰基胺基、C 3-C 9烯基羰基胺基、C 3-C 9炔基羰基胺基、C 5-C 10環烷基羰基胺基、C 2-C 8烷氧基羰基胺基、C 3-C 6烯氧基羰基、C 5-C 10環烷基烷氧基羰基、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或C 3-C 8三烷基矽基烷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4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140.如實施方式139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9a獨立地是OC(=O)NR 12cR 12d;或C 2-C 8烷基羰基氧基、C 3-C 9烯基羰基氧基、C 3-C 9炔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烯氧基、C 2-C 8炔氧基、C 4-C 10環烷基烷氧基、C 2-C 8氰基烷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烷氧基、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氧基、C 2-C 8烷基羰基胺基、C 3-C 9烯基羰基胺基、C 3-C 9炔基羰基胺基、C 2-C 8烷氧基羰基胺基、C 3-C 6烯氧基羰基或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4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141.如實施方式140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9a獨立地是OC(=O)NR 12cR 12d;或C 2-C 8烷基羰基氧基、C 3-C 9烯基羰基氧基、C 3-C 9炔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氧基、C 2-C 8炔氧基、C 2-C 8氰基烷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烷氧基、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氧基、C 2-C 8烷基羰基胺基、C 2-C 8烷氧基羰基胺基或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4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142.如實施方式141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9a獨立地是OC(=O)NR 12cR 12d;或C 2-C 6烷基羰基氧基、C 3-C 6烯基羰基氧基、C 4-C 6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6烷氧基羰基氧基、C 2-C 6烷氧基羰基烷氧基或C 3-C 6烷氧基羰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4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143.如實施方式142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9a獨立地是OC(=O)NR 12cR 12d;或C 2-C 6烷基羰基氧基、C 3-C 6烯基羰基氧基、C 4-C 6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6烷氧基羰基氧基或C 3-C 6烷氧基羰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4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143a.如實施方式143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9a獨立地是OC(=O)NR 12cR 12d;或C 2-C 6烷基羰基氧基、C 3-C 6烯基羰基氧基、C 4-C 6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6烷氧基羰基氧基或C 3-C 6烷氧基羰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143b.如實施方式143a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9a獨立地是OC(=O)NR 12cR 12d;或C 2-C 6烷基羰基氧基、C 3-C 6烯基羰基氧基、C 4-C 6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6烷氧基羰基氧基或C 3-C 6烷氧基羰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144.如實施方式143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9a獨立地是OC(=O)NR 12cR 12d;或C 2-C 6烷基羰基氧基或C 2-C 6烷氧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4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144a.如實施方式144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9a獨立地是OC(=O)NR 12cR 12d;或C 2-C 6烷基羰基氧基或C 2-C 6烷氧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145.如實施方式144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9a獨立地是OC(=O)NR 12cR 12d;或C 2-C 6烷基羰基氧基或C 2-C 6烷氧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146.如實施方式145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9a獨立地是OC(=O)NR 12cR 12d;或C 2-C 6烷基羰基氧基或C 2-C 6烷氧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1個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147.如實施方式146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9a獨立地是OC(=O)NR 12cR 12d;或C 2-C 4烷基羰基氧基或C 2-C 4烷氧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1個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147a.如實施方式146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9a獨立地是OC(=O)NR 12cR 12d、C 2-C 6烷基羰基氧基或C 2-C 6烷氧基羰基氧基。
實施方式147b.如實施方式147a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9a獨立地是OC(=O)NR 12cR 12d
實施方式147c.如實施方式147a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9a獨立地是C 2-C 6烷基羰基氧基或C 2-C 6烷氧基羰基氧基。
實施方式148.如實施方式1至138a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每個R 9a獨立地是OC(=O)NR 12cR 12d;或C 2-C 8烷基羰基氧基、C 3-C 9烯基羰基氧基、C 3-C 9炔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烯氧基、C 2-C 8炔氧基、C 3-C 9環烷氧基、C 4-C 10環烷基烷氧基、C 2-C 8氰基烷氧基、C 2-C 8烷基磺醯基烷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烷氧基、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氧基、C 2-C 8烷基羰基硫基、C 2-C 8烷基羰基胺基、C 3-C 9烯基羰基胺基、C 3-C 9炔基羰基胺基、C 5-C 10環烷基羰基胺基、C 2-C 8烷氧基羰基胺基、C 3-C 6烯氧基羰基、C 5-C 10環烷基烷氧基羰基、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或C 3-C 8三烷基矽基烷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4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148a.如實施方式148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9a獨立地是OC(=O)NR 12cR 12d;或C 2-C 8烷基羰基氧基、C 3-C 9烯基羰基氧基、C 3-C 9炔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烯氧基、C 2-C 8炔氧基、C 3-C 9環烷氧基、C 4-C 10環烷基烷氧基、C 2-C 8氰基烷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烷氧基、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氧基、C 2-C 8烷基羰基硫基、C 2-C 8烷基羰基胺基、C 5-C 10環烷基羰基胺基、C 2-C 8烷氧基羰基胺基、C 3-C 6烯氧基羰基、C 5-C 10環烷基烷氧基羰基或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148b.如實施方式148a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9a獨立地是OC(=O)NR 12cR 12d;或C 2-C 8烷基羰基氧基、C 3-C 9烯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氧基、C 2-C 8烯氧基、C 2-C 8炔氧基、C 3-C 9環烷氧基、C 4-C 10環烷基烷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烷氧基、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氧基、C 3-C 6烯氧基羰基或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149.如實施方式148b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9a獨立地是OC(=O)NR 12cR 12d;或C 2-C 8烷基羰基氧基、C 3-C 9烯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氧基、C 2-C 8烯氧基、C 2-C 8炔氧基、C 3-C 9環烷氧基、C 4-C 10環烷基烷氧基或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150.如實施方式149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9a獨立地是OC(=O)NR 12cR 12d;或C 2-C 8烷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氧基、C 2-C 8烯氧基、C 3-C 9環烷氧基、C 4-C 10環烷基烷氧基或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151.如實施方式150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9a獨立地是OC(=O)NR 12cR 12d;或C 2-C 8烷基羰基氧基或C 4-C 9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1個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151a.如實施方式151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9a獨立地是OC(=O)NR 12cR 12d、C 2-C 8烷基羰基氧基或C 4-C 9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氧基。
實施方式151b.如實施方式151a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9a獨立地是OC(=O)NR 12cR 12d、C 2-C 4烷基羰基氧基或C 4-C 5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4烷氧基羰基氧基。
實施方式152.如實施方式1至151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每個R 10獨立地是氰基、鹵素、NR 14aR 14b、C(=O)NR 14aR 14b、C(R 15)=NR 16、N=CR 17NR 18aR 18b或-U-V-Q;或C 1-C 6烷基、C 2-C 6烯基、C 2-C 6炔基、C 1-C 6烷氧基、C 2-C 6烯氧基、C 2-C 6炔氧基、C 1-C 6烷基磺醯基、C 1-C 6烷基磺醯基氧基、C 1-C 6烷基磺醯基胺基、C 2-C 6烷基羰基、C 2-C 6烷氧基羰基、C 3-C 6烯氧基羰基、C 3-C 6炔氧基羰基、C 4-C 7環烷氧基羰基、C 2-C 6烷基羰基氧基、C 2-C 6烷氧基羰基氧基、C 4-C 7環烷氧基羰基氧基、C 2-C 6烷基胺基羰基氧基、C 2-C 6烷基羰基胺基、C 2-C 6烷氧基羰基胺基或C 2-C 6烷基胺基羰基胺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R 19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153.如實施方式152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0獨立地是氰基、鹵素、C(=O)NR 14aR 14b或-U-V-Q;或C 1-C 6烷基、C 2-C 6烯基、C 2-C 6炔基、C 1-C 6烷氧基、C 2-C 6烯氧基、C 2-C 6炔氧基、C 1-C 6烷基磺醯基、C 1-C 6烷基磺醯基氧基、C 1-C 6烷基磺醯基胺基、C 2-C 6烷基羰基、C 2-C 6烷氧基羰基、C 3-C 6烯氧基羰基、C 3-C 6炔氧基羰基、C 4-C 6環烷氧基羰基或C 2-C 6烷氧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R 19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154.如實施方式153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0獨立地是鹵素、C(=O)NR 14aR 14b或-U-V-Q;或C 1-C 6烷基、C 2-C 6烯基、C 2-C 6炔基、C 1-C 6烷氧基、C 2-C 6烯氧基、C 2-C 6炔氧基、C 1-C 6烷基磺醯基、C 1-C 6烷基磺醯基氧基、C 1-C 6烷基磺醯基胺基、C 2-C 6烷基羰基、C 2-C 6烷氧基羰基、C 3-C 6烯氧基羰基、C 3-C 6炔氧基羰基、C 4-C 6環烷氧基羰基或C 2-C 6烷氧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R 19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155.如實施方式154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0獨立地是鹵素、C(=O)NR 14aR 14b或-U-V-Q;或C 2-C 5烷氧基羰基、C 3-C 5烯氧基羰基、C 3-C 5炔氧基羰基或C 4-C 6環烷氧基羰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R 19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156.如實施方式155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0獨立地是鹵素、C(=O)NR 14aR 14b;或C 2-C 5烷氧基羰基、C 3-C 5烯氧基羰基、C 3-C 5炔氧基羰基或C 4-C 6環烷氧基羰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R 19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157.如實施方式156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0獨立地是鹵素、C(=O)NR 14aR 14b或C 2-C 5烷氧基羰基。
實施方式157a.如實施方式157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0獨立地是鹵素或C 2-C 3烷氧基羰基。
實施方式158.如實施方式1至157a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R 11a和R 11b各自獨立地是H、鹵素、氰基、C 1-C 2烷基、C 2-C 3烷基羰基、C 2-C 3鹵代烷基羰基、C 2-C 3烷氧基羰基或C 2-C 3鹵代烷氧基羰基。
實施方式159.如實施方式158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11a和R 11b各自獨立地是H、甲基、C 2-C 3烷基羰基、C 2-C 3烷氧基羰基或C 2-C 3鹵代烷氧基羰基。
實施方式160.如實施方式159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11a和R 11b各自獨立地是H、甲基、或C 2-C 3烷氧基羰基。
實施方式161.如實施方式160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11a和R 11b各自獨立地是H、甲基或EtOC(=O)。
實施方式161a.如實施方式161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11a和R 11b各自獨立地是H或EtOC(=O)。
實施方式162.如實施方式161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11a和R 11b各自係H。
實施方式163.如實施方式1至162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a獨立地是C 1-C 6鹵代烷氧基、C 1-C 6羥基烷氧基、C 2-C 6氰基烷氧基、C 2-C 6烯氧基、C 2-C 6鹵代烯氧基、C 2-C 6炔氧基、C 2-C 6鹵代炔氧基、C 4-C 8環烷基烷氧基或C 2-C 6烷氧基烷氧基;或苯基-CH 2O,每個苯環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鹵素和甲基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163a.如實施方式163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a獨立地是C 1-C 6鹵代烷氧基、C 2-C 6氰基烷氧基、C 2-C 6烯氧基、C 2-C 6鹵代烯氧基、C 2-C 6炔氧基、C 4-C 8環烷基烷氧基或C 2-C 6烷氧基烷氧基。
實施方式163b.如實施方式163a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a獨立地是C 1-C 6鹵代烷氧基、C 2-C 6氰基烷氧基、C 2-C 6烯氧基、C 2-C 6鹵代烯氧基、C 4-C 8環烷基烷氧基或C 2-C 6烷氧基烷氧基。
實施方式163c.如實施方式163b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a獨立地是C 1-C 6鹵代烷氧基、C 2-C 6烯氧基、C 2-C 6鹵代烯氧基或C 4-C 8環烷基烷氧基。
實施方式163d.如實施方式163c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a獨立地是C 1-C 3鹵代烷氧基、C 2-C 4烯氧基或C 4-C 5環烷基烷氧基。
實施方式164.如實施方式1至163d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a獨立地是C 1-C 6鹵代烷氧基、C 1-C 6羥基烷氧基、C 2-C 6氰基烷氧基、C 2-C 6烯氧基、C 2-C 6鹵代烯氧基、C 2-C 6炔氧基、C 2-C 6鹵代炔氧基或C 4-C 8環烷基烷氧基;或苯基-CH 2O,每個苯環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鹵素和甲基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165.如實施方式164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a獨立地是C 1-C 6鹵代烷氧基、C 2-C 6氰基烷氧基、C 2-C 6烯氧基、C 2-C 6鹵代烯氧基、C 2-C 6炔氧基、C 2-C 6鹵代炔氧基或C 4-C 8環烷基烷氧基;或苯基-CH 2O,每個苯環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鹵素和甲基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166.如實施方式165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a獨立地是C 1-C 4鹵代烷氧基、C 2-C 4氰基烷氧基、C 2-C 4烯氧基、C 2-C 4鹵代烯氧基、C 2-C 4炔氧基、C 2-C 4鹵代炔氧基或C 4-C 6環烷基烷氧基;或苯基-CH 2O,每個苯環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鹵素和甲基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167.如實施方式166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a獨立地是C 1-C 4鹵代烷氧基、C 2-C 4烯氧基、C 2-C 4鹵代烯氧基、C 2-C 4炔氧基或C 4-C 6環烷基烷氧基;或苯基-CH 2O,每個苯環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和甲基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168.如實施方式167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a獨立地是C 1-C 4鹵代烷氧基、C 2-C 4烯氧基、C 2-C 4鹵代烯氧基、C 4-C 6環烷基烷氧基或苯基-CH 2O。
實施方式169.如實施方式168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a獨立地是C 1-C 3鹵代烷氧基、C 2-C 4烯氧基、C 2-C 4鹵代烯氧基或苯基-CH 2O。
實施方式170.如實施方式165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a獨立地是C 1-C 6鹵代烷氧基、C 2-C 6氰基烷氧基、C 2-C 6烯氧基、C 2-C 6鹵代烯氧基、C 4-C 8環烷基烷氧基或苯基-CH 2O。
實施方式170a.如實施方式170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a獨立地是C 1-C 6鹵代烷氧基、C 2-C 6氰基烷氧基、C 2-C 6烯氧基、C 2-C 6鹵代烯氧基或C 4-C 8環烷基烷氧基。
實施方式171.如實施方式170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a獨立地是C 1-C 3鹵代烷氧基、C 2-C 4烯氧基、C 2-C 4鹵代烯氧基、C 4-C 6環烷基烷氧基或苯基-CH 2O。
實施方式172.如實施方式171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a獨立地是C 2-C 4烯氧基、C 2-C 4鹵代烯氧基、C 4-C 5環烷基烷氧基或苯基-CH 2O。
實施方式173.如實施方式1至172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b獨立地是H、C 1-C 6烷基、C 1-C 6鹵代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代烯基、C 2-C 6炔基、C 2-C 6鹵代炔基、C 2-C 6氰基烷基、C 3-C 8環烷基、C 3-C 8鹵代環烷基、C 3-C 8環烯基、C 3-C 8鹵代環烯基、C 4-C 10烷基環烷基、C 4-C 10環烷基烷基、C 4-C 10鹵代環烷基烷基、C 2-C 6烷氧基烷基、C 2-C 6鹵代烷氧基烷基、C 2-C 6烷硫基烷基、C 2-C 6烷基磺醯基烷基、C 2-C 6烷基胺基烷基或C 3-C 8二烷基胺基烷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1個選自氰基、羥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4烷氧基羰基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174.如實施方式173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b獨立地是H、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2-C 4炔基、C 3-C 5環烷基、C 4-C 6環烷基烷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2-C 4鹵代烷氧基烷基、C 2-C 4烷基胺基烷基或C 3-C 5二烷基胺基烷基。
實施方式175.如實施方式174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b獨立地是H、C 1-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3-C 5環烷基、C 4-C 6環烷基烷基或C 2-C 4烷氧基烷基。
實施方式176.如實施方式175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b獨立地是H、C 1-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環丙基甲基或C 2-C 4烷氧基烷基。
實施方式177.如實施方式176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b獨立地是H、C 1-C 2烷基或C 1-C 2鹵代烷基。
實施方式178.如實施方式177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b獨立地是H或甲基。
實施方式179.如實施方式178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b係H。
實施方式180.如實施方式1至179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當每個R 12c係分離的(即不與R 12d一起形成環)時,則每個R 12c獨立地是H、氰基、羥基、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1-C 5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2-C 4烷基羰基、C 2-C 4鹵代烷基羰基、C 4-C 7環烷基羰基、C 2-C 5烷氧基羰基、C 2-C 5烷基胺基羰基或C 3-C 5二烷基胺基羰基。
實施方式180a.如實施方式180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c獨立地是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1-C 5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2-C 4烷基羰基、C 2-C 4鹵代烷基羰基、C 4-C 7環烷基羰基或C 2-C 5烷氧基羰基。
實施方式180b.如實施方式180a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c獨立地是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1-C 3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2-C 4烷基羰基、C 4-C 5環烷基羰基或C 2-C 5烷氧基羰基。
實施方式181.如實施方式180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c獨立地是H、羥基、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1-C 5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2-C 4烷基羰基、C 4-C 7環烷基羰基或C 2-C 5烷氧基羰基。
實施方式182.如實施方式181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c獨立地是H、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1-C 5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5烷氧基羰基。
實施方式183.如實施方式182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c獨立地是H、C 1-C 3烷基、C 1-C 3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5烷氧基羰基。
實施方式183a.如實施方式183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c獨立地是C 1-C 3烷基、C 1-C 3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5烷氧基羰基。
實施方式183a.如實施方式183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c獨立地是H或甲基。
實施方式184.如實施方式183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c獨立地是H或C 1-C 3烷氧基。
實施方式185.如實施方式184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c係甲氧基。
實施方式186.如實施方式184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c係H。
實施方式187.如實施方式1至186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當每個R 12d係分離的(即不與R 12c一起形成環)時,則每個R 12d獨立地是H、C 1-C 6烷基、C 1-C 6鹵代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代烯基、C 2-C 6炔基、C 2-C 6鹵代炔基、C 2-C 6氰基烷基、C 3-C 8環烷基、C 3-C 8鹵代環烷基、C 3-C 8環烯基、C 3-C 8鹵代環烯基、C 4-C 10烷基環烷基、C 4-C 10環烷基烷基、C 4-C 10鹵代環烷基烷基、C 2-C 6烷氧基烷基、C 2-C 6鹵代烷氧基烷基、C 2-C 6烷硫基烷基、C 2-C 6烷基磺醯基烷基、C 2-C 6烷基胺基烷基或C 3-C 8二烷基胺基烷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1個選自氰基、羥基、硝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4烷氧基羰基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188.如實施方式187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d獨立地是H、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3-C 5環烷基、C 4-C 6環烷基烷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2-C 4鹵代烷氧基烷基、C 2-C 4烷基胺基烷基或C 3-C 5二烷基胺基烷基。
實施方式189.如實施方式188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d獨立地是H、C 1-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3-C 5環烷基、C 4-C 6環烷基烷基或C 2-C 4烷氧基烷基。
實施方式190.如實施方式189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d獨立地是H、C 1-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環丙基甲基或C 2-C 4烷氧基烷基。
實施方式191.如實施方式190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d獨立地是H、C 1-C 2烷基、C 1-C 2鹵代烷基或環丙基甲基。
實施方式192.如實施方式191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d獨立地是H、甲基或環丙基甲基。
實施方式193.如實施方式192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d係甲基。
實施方式194.如實施方式192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d係H。
實施方式195.如實施方式1至194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當R 12c和R 12d一起形成4員至6員完全飽和的雜環時,則除了連接氮原子之外,所述環還含有選自碳原子和最高達1個選自最高達1個O原子、最高達1個S原子和最高達1個N原子的雜原子的環成員,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或甲基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196.如實施方式195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12c和R 12d一起形成氮雜環丁烷基、𠰌啉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𠯤基或硫代𠰌啉基環,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或甲基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197.如實施方式196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12c和R 12d一起形成氮雜環丁烷基或吡咯啶基環,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或甲基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198.如實施方式1至197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e獨立地是NH 2、C 2-C 6烷基、C 1-C 6鹵代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代烯基、C 2-C 6炔基、C 2-C 6鹵代炔基、C 1-C 6羥烷基、C 2-C 6氰基烷基、C 3-C 8環烷基、C 2-C 6烷氧基、C 1-C 6鹵代烷氧基、C 4-C 10環烷基烷氧基、C 2-C 6烷氧基烷基、C 2-C 6鹵代烷氧基烷基、C 3-C 8烷氧基烷氧基烷基、C 2-C 6烷基胺基烷基、C 3-C 8二烷基胺基烷基或C 3-C 8烷基羰基。
實施方式199.如實施方式198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e獨立地是C 2-C 6烷基、C 1-C 6鹵代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代烯基、C 1-C 6羥烷基、C 2-C 6氰基烷基、C 3-C 6環烷基、C 2-C 6烷氧基、C 1-C 6鹵素烷氧基、C 4-C 6環烷基烷氧基、C 2-C 6烷氧基烷基或C 2-C 6鹵代烷氧基烷基。
實施方式200.如實施方式199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e獨立地是C 2-C 6烷基、C 1-C 6鹵代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代烯基、C 2-C 6烷氧基、C 1-C 6鹵代烷氧基、C 4-C 5環烷基烷氧基或C 2-C 6烷氧基烷基。
實施方式201.如實施方式200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e獨立地是C 2-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C 2-C 3烯基、C 2-C 4烷氧基、C 1-C 3鹵代烷氧基或C 4-C 5環烷基烷氧基。
實施方式202.如實施方式201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e獨立地是C 2-C 3烷基、C 2-C 4烷氧基、C 1-C 3鹵代烷氧基或C 4-C 5環烷基烷氧基。
實施方式202a.如實施方式202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e獨立地是C 2-C 3烷氧基、C 1-C 3鹵代烷氧基或C 4-C 5環烷基烷氧基。
實施方式203.如實施方式202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e獨立地是C 2-C 4烷氧基或C 1-C 3鹵代烷氧基。
實施方式204.如實施方式203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e係乙氧基。
實施方式205.如實施方式1至204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f獨立地是羥基或NR 20aR 20b;或C 1-C 6烷氧基、C 2-C 4烯氧基、C 4-C 10環烷基烷氧基、C 2-C 4烷基羰基氧基或C 2-C 5烷氧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氰基和鹵素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206.如實施方式205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f獨立地是C 1-C 5烷氧基、C 2-C 4烯氧基、C 4-C 6環烷基烷氧基、C 2-C 4烷基羰基氧基或C 2-C 5烷氧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鹵素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206a.如實施方式206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f獨立地是C 1-C 4烷氧基、C 2-C 4烯氧基、C 4-C 6環烷基烷氧基、C 2-C 4烷基羰基氧基或C 2-C 5烷氧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鹵素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206b.如實施方式206a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f獨立地是C 1-C 4烷氧基、C 2-C 4烯氧基、C 4-C 6環烷基烷氧基或C 2-C 4烷基羰基氧基。
實施方式206b.如實施方式206a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f獨立地是C 1-C 4烷氧基、C 2-C 4烯氧基或C 4-C 5環烷基烷氧基。
實施方式207.如實施方式206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f獨立地是C 1-C 4烷氧基、C 2-C 4烯氧基或C 4-C 6環烷基烷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鹵素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208.如實施方式207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f獨立地是C 1-C 4烷氧基、C 2-C 4烯氧基或環丙基甲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鹵素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209.如實施方式208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f獨立地是C 1-C 4烷氧基、C 2-C 4烯氧基或環丙基甲氧基。
實施方式209a.如實施方式209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f獨立地是C 1-C 4烷氧基。
實施方式210.如實施方式209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2f獨立地是C 3-C 4烯氧基。
實施方式211.如實施方式1至210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當R 12i和R 12j各自係分離的(即不一起形成環)時,則R 12i和R 12j各自獨立地是H、C 1-C 2烷基、C 1-C 2鹵代烷基或C 2-C 4烷基羰基。
實施方式212.如實施方式211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12i和R 12j各自獨立地是H、甲基、或C 2-C 3烷基羰基。
實施方式213.如實施方式1至212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每個R 13獨立地是鹵素、氰基、C 2-C 4烯基、C 1-C 4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羰基、C 1-C 4烷硫基、C 1-C 4烷基磺醯基或C 3-C 6環烷基。
實施方式214.如實施方式213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3獨立地是鹵素、氰基、C 2-C 4烯基、C 1-C 4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羰基、C 1-C 4烷硫基或C 3-C 5環烷基。
實施方式215.如實施方式214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3獨立地是鹵素、氰基、C 1-C 4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羰基、C 1-C 4烷硫基或C 3-C 5環烷基。
實施方式216.如實施方式215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3獨立地是Br、Cl、F、氰基、甲氧基、C 2-C 4烷氧基羰基、C 1-C 2烷硫基或環丙基。
實施方式217.如實施方式216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3獨立地是Br、Cl、F、氰基、甲氧基、CH 3OC(=O)、CH 3S或環丙基。
實施方式218.如實施方式217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3獨立地是Br、Cl、F、氰基、甲氧基、CH 3OC(=O)或CH 3S。
實施方式219.如實施方式1至218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當每個R 14a係分離的(即不與R 14b一起形成環)時,則每個R 14a獨立地是H、氰基、羥基、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2-C 4炔基、C 2-C 4鹵代炔基、C 2-C 4烷基羰基、C 2-C 5烷氧基羰基或C 3-C 5二烷基胺基羰基。
實施方式220.如實施方式219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4a獨立地是H、氰基、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炔基、C 2-C 4烷基羰基、C 2-C 5烷氧基羰基或C 3-C 5二烷基胺基羰基。
實施方式221.如實施方式220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4a獨立地是H、C 1-C 2烷基、C 2-C 4烯基、C 2-C 4炔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4烷氧基羰基。
實施方式222.如實施方式198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4a獨立地是H或C 1-C 2烷基。
實施方式223.如實施方式222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4a獨立地是H或甲基。
實施方式224.如實施方式223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4a係H。
實施方式225.如實施方式1至224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當每個R 14b係分離的(即不與R 14a一起形成環)時,則每個R 14b獨立地是H、C 1-C 6烷基、C 1-C 6鹵代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代烯基、C 2-C 6炔基、C 2-C 6鹵代炔基、C 2-C 6氰基烷基、C 3-C 8環烷基、C 3-C 8鹵代環烷基、C 3-C 8環烯基、C 3-C 8鹵代環烯基、C 4-C 10烷基環烷基、C 4-C 10環烷基烷基、C 4-C 10鹵代環烷基烷基、C 2-C 6烷氧基烷基、C 2-C 6鹵代烷氧基烷基、C 2-C 6烷硫基烷基、C 2-C 6烷基磺醯基烷基、C 2-C 6烷基胺基烷基或C 3-C 8二烷基胺基烷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1個選自氰基、羥基、硝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4烷氧基羰基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226.如實施方式225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4b獨立地是H、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2-C 4炔基、C 3-C 5環烷基、C 4-C 6環烷基烷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2-C 4鹵代烷氧基烷基、C 2-C 4烷基胺基烷基或C 3-C 5二烷基胺基烷基。
實施方式227.如實施方式226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4b獨立地是H、C 1-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3-C 5環烷基、C 4-C 6環烷基烷基或C 2-C 4烷氧基烷基。
實施方式228.如實施方式227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4b獨立地是H、C 1-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環丙基甲基或C 2-C 4烷氧基烷基。
實施方式229.如實施方式228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4b獨立地是H、C 1-C 2烷基、C 1-C 2鹵代烷基或環丙基甲基。
實施方式300.如實施方式229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4b獨立地是H、甲基或環丙基甲基。
實施方式301.如實施方式1至300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當R 14a和R 14b一起形成4員至6員完全飽和的雜環時,則除了連接氮原子之外,所述環還含有選自碳原子和最高達1個選自最高達1個O原子、最高達1個S原子和最高達1個N原子的雜原子的環成員,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或甲基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302.如實施方式301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14a和R 14b一起形成氮雜環丁烷基、𠰌啉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𠯤基或硫代𠰌啉基環,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或甲基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303.如實施方式302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14a和R 14b一起形成氮雜環丁烷基或吡咯啶基環,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或甲基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304.如實施方式1至303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每個R 15獨立地是H、氰基、鹵素、甲基或甲氧基。
實施方式305.如實施方式304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5獨立地是H或甲基。
實施方式306.如實施方式1至305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每個R 16獨立地是羥基、NR 20aR 20b、C 1-C 2烷氧基、C 2-C 4烯氧基、C 2-C 4烷基羰基氧基或C 2-C 4烷氧基羰基氧基。
實施方式307.如實施方式306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6獨立地是羥基、NR 20aR 20b或C 1-C 4烷氧基。
實施方式308.如實施方式307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6獨立地是羥基、NR 20aR 20b或甲氧基。
實施方式309.如實施方式308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6係羥基。
實施方式310.如實施方式1至309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每個R 17獨立地是H或甲基。
實施方式311.如實施方式310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7係H。
實施方式312.如實施方式1至311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R 18a和R 18b各自獨立地是H、甲基或乙基。
實施方式313.如實施方式312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18a和R 18b各自獨立地是H或甲基。
實施方式314.如實施方式1至313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每個R 19獨立地是氰基、鹵素、羥基、C 1-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C 3-C 6環烷基、C 1-C 3烷氧基、C 1-C 3鹵代烷氧基、C 2-C 3烷氧基烷氧基、C 1-C 3烷硫基、C 1-C 3烷基亞磺醯基、C 1-C 3烷基磺醯基、C 1-C 3鹵代烷基磺醯基、C 2-C 3烷基羰基、C 2-C 3鹵代烷基羰基、C 2-C 3烷氧基羰基、C 2-C 3烷基胺基羰基或C 3-C 5二烷基胺基羰基。
實施方式315.如實施方式314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9獨立地是氰基、鹵素、羥基、C 1-C 2烷基、C 1-C 2鹵代烷基、C 3-C 6環烷基、C 1-C 2烷氧基、C 1-C 2鹵代烷氧基、C 1-C 2烷硫基、C 1-C 2烷基磺醯基、C 1-C 2鹵代烷基磺醯基、C 2-C 3烷基羰基、C 2-C 3鹵代烷基羰基、C 2-C 3烷氧基羰基或C 2-C 3烷基胺基羰基。
實施方式316.如實施方式315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9獨立地是氰基、鹵素、C 1-C 2烷基、C 1-C 2鹵代烷基、C 3-C 6環烷基、C 1-C 2烷氧基、C 1-C 2鹵代烷氧基、C 2-C 3烷基羰基、C 2-C 3鹵代烷基羰基或C 2-C 3烷氧基羰基。
實施方式317.如實施方式316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9獨立地是氰基、鹵素、環丙基、環丁基、甲氧基、鹵代甲氧基或甲氧基羰基。
實施方式318.如實施方式317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9獨立地是氰基、鹵素、環丙基或甲氧基。
實施方式319.如實施方式318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9獨立地是鹵素。
實施方式320.如實施方式319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19獨立地是氰基、Cl、F、環丙基或甲氧基。
實施方式321.如實施方式1至320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每個U獨立地是直接鍵、C(=O)O或C(=O)N(R 25)。
實施方式322.如實施方式321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U獨立地是直接鍵或C(=O)O。
實施方式323.如實施方式322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U係C(=O)O。
實施方式324.如實施方式1至323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每個V獨立地是直接鍵;或C 1-C 6伸烷基、C 2-C 6伸烯基或C 3-C 6伸炔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氰基、硝基、羥基、C 1-C 2烷基、C 1-C 2鹵代烷基、C 1-C 2烷氧基和C 1-C 2鹵代烷氧基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325.如實施方式324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V獨立地是直接鍵;或C 1-C 3伸烷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羥基、C 1-C 2烷基、C 1-C 2烷氧基和C 1-C 2鹵代烷氧基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326.如實施方式325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V獨立地是直接鍵或C 1-C 3伸烷基。
實施方式327.如實施方式326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V獨立地是直接鍵或CH 2
實施方式328.如實施方式327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V係直接鍵。
實施方式329.如實施方式328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V獨立地是C 1-C 2伸烷基。
實施方式330.如實施方式329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V係CH 2
實施方式331.如實施方式1至330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每個Q獨立地是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R 27的取代基取代的苯基;或5員至6員雜芳族環,每個環含有選自碳原子和1至4個獨立地選自最高達2個O原子、最高達2個S原子和最高達4個N原子的雜原子的環成員,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R 27的取代基取代;或3員至6員非芳族雜環,每個環含有選自碳原子和1至4個獨立地選自最高達2個O原子、最高達2個S原子和最高達4個N原子的雜原子的環成員,其中最高達2個環成員獨立地選自C(=O)、C(=S)、S(=O)和S(=O) 2,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R 27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332.如實施方式331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Q獨立地是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R 27的取代基取代的苯基;或吡啶基、吡唑基、咪唑基、三唑基、噻唑基、㗁唑基、異㗁唑基、噻吩基、異㗁唑啉基、哌啶基、𠰌啉基或哌𠯤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R 27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333.如實施方式332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Q獨立地是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R 27的取代基取代的苯基;或吡啶基、吡唑基、咪唑基、三唑基、噻唑基或㗁唑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R 27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334.如實施方式333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Q獨立地是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R 27的取代基取代的苯基;或吡啶基或吡唑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R 27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335.如實施方式334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Q獨立地是苯基或吡啶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R 27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336.如實施方式335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Q獨立地是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R 27的取代基取代的苯基。
實施方式337.如實施方式1至336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當每個R 20a係分離的(即不與R 20b一起形成環)時,則每個R 20a獨立地是H、甲基或甲基羰基。
實施方式338.如實施方式1至337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當每個R 20b係分離的(即不與R 20a一起形成環)時,則每個R 20b獨立地是H、氰基、甲基、甲基羰基、甲氧基羰基、甲氧基羰基甲基、甲基胺基羰基或二甲基胺基羰基。
實施方式339.如實施方式1至338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當R 20a和R 20b一起形成5員至6員完全飽和的雜環時,則除了連接氮原子之外,所述環還含有選自碳原子和最高達1個選自最高達1個O原子、最高達1個S原子和最高達1個N原子的雜原子的環成員,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甲基取代。
實施方式340.如實施方式339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20a和R 20b一起形成氮雜環丁烷基、𠰌啉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𠯤基或硫代𠰌啉基環,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甲基取代。
實施方式341.如實施方式1至247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R 21和R 23各自獨立地是H、氰基、鹵素、甲基或甲氧基。
實施方式342.如實施方式1至341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每個R 22獨立地是H、C 1-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C 2-C 3烷基羰基或C 2-C 3烷氧基羰基;或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和甲基的取代基取代的苯基;或5員至6員完全飽和的雜環,每個環含有選自碳原子和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最高達2個O原子、最高達2個S原子和最高達2個N原子的雜原子的環成員,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和甲基的取代基取代。
實施方式343.如實施方式342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22獨立地是H或C 1-C 2烷基。
實施方式344.如實施方式1至343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每個R 24獨立地是H、氰基或C 1-C 2烷基。
實施方式345.如實施方式1至344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R 25 R 26各自獨立地是H、氰基、羥基、C 1-C 4烷基或C 1-C 4鹵代烷基。
實施方式346.如實施方式345所述之化合物,其中R 25和R 26各自獨立地是H、氰基、羥基或C 1-C 2烷基。
實施方式347.如實施方式1至346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每個R 27獨立地是鹵素、氰基、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或C 1-C 4烷氧基。
實施方式348.如實施方式347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27獨立地是鹵素、氰基、C 1-C 2烷基、C 1-C 2鹵代烷基或C 1-C 2烷氧基。
實施方式349.如實施方式348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27獨立地是鹵素、甲基或甲氧基。
實施方式350.如實施方式1至349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Z係直接鍵、O、NH、C(=O)、C(=O)NH、NHC(=O)、NHC(=O)NH、OC(=O)NH、NHC(=O)O、S(=O) 2NH、NHS(=O) 2或NHS(=O) 2NH。
實施方式351.如實施方式350所述之化合物,其中Z係直接鍵、O、NH、C(=O)、C(=O)NH或NHC(=O)。
實施方式352.如實施方式351所述之化合物,其中Z係直接鍵、O、NH或C(=O)。
實施方式353.如實施方式352所述之化合物,其中Z係直接鍵。
實施方式354.如實施方式1至353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每個R 28獨立地是H或C 1-C 3烷基。
實施方式355.如實施方式354所述之化合物,其中每個R 28獨立地是H或甲基。
實施方式356.如實施方式1至355中任一項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p係0或2。
實施方式357.如實施方式356所述之化合物,其中p係2。
本發明之實施方式(包括上述實施方式1-357以及本文所述之任何其他實施方式)可以以任何方式組合,並且實施方式中的變數的描述不僅涉及具有式 1的化合物,而且還涉及可用於製備具有式 1的化合物的起始化合物和中間體化合物。另外,本發明之實施方式(包括上述實施方式1-357以及本文所述之任何其他實施方式)及其任何組合涉及本發明之組成物和方法。
實施方式1-357的組合如下示出: 實施方式A. 一種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 T係T-2或T-3; R 1係CF 3; X係O; Y係O; R 2a和R 2b各自獨立地是H或C 1-C 2烷基;或者 R 2a和R 2b與它們所附接的原子X和Y一起形成5員至6員飽和的環,除了該等原子X和Y之外,該環還含有選自碳原子的環成員,其中最高達1個碳原子環成員選自C(=O)和C(=S),該環在碳原子環成員上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氰基、甲基、鹵代甲基、甲氧基和鹵代甲氧基的取代基取代; R 2c係甲基或乙基; R 2d係H或甲基; A 1係CR 5aR 5b或O; A 2係直接鍵、CR 5aR 5b或O; R 5a和R 5b各自獨立地是H或甲基; J係J-1、J-6或J-14; 每個R 7獨立地是F、Cl或甲基; q係0、1或2; R 8a和R 8b各自獨立地是H、鹵素或甲基; n係0、1或2; G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組:
G-1    G-2    G-3    G-4   
G-5    G-6    G-7    G-8   
G-9    G-10    G-11    G-12   
G-13    G-14    G-15    G-16   
G-17    G-18    G-19    G-20   
G-21    G-22    G-23    G-24   
G-25    G-26    G-27    G-28   
G-29    G-30    G-31    G-32   
G-33    G-34    G-35    G-36   
G-37    G-38    G-39    G-40   
G-41    G-42    G-43    G-44   
G-45    G-46    G-47    G-48   
G-49    G-50    G-51    G-52   
G-53    G-54    G-55    G-56   
G-57    G-58    G-59    G-60   
G-61    G-62    G-63    G-64   
G-65    G-66    G-67    G-68   
G-69    G-70    G-71    G-72   
G-73    G-74    G-75    G-76   
G-77    G-78    G-79    G-80   
G-81    G-82    G-83    G-84   
G-85    G-86    G-87    G-88   
G-89    G-90    G-91    G-92   
G-93    G-94    G-95    G-96   
G-97    G-98    G-99    G-100   
G-101    G-102    G-103    G-104   
G-105    G-106    G-107    G-108   
G-109    G-110    G-111    G-112   
G-113    G-114    G-115    G-116   
           
G-117    G-118               
其中浮置鍵藉由所描繪環或環系統的任何可用碳原子或氮原子連接至式 1中的Z;x係1、2或3;並且y係0、1、2或3; 每個R 9獨立地是-(CR 11aR 11b) mR 9a、C(=O)NR 12aR 12b、C(R 12e)=NR 12f或C 2-C 4烷氧基(硫代羰基); 每個m獨立地是1或2; 每個R 9a獨立地是OC(=O)NR 12cR 12d;或C 2-C 8烷基羰基氧基、C 3-C 9烯基羰基氧基、C 3-C 9炔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烯氧基、C 2-C 8炔氧基、C 4-C 10環烷基烷氧基、C 2-C 8氰基烷氧基、C 2-C 8烷基磺醯基烷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烷氧基、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氧基、C 2-C 8烷基羰基硫基、C 2-C 8烷基羰基胺基、C 3-C 9烯基羰基胺基、C 3-C 9炔基羰基胺基、C 5-C 10環烷基羰基胺基、C 2-C 8烷氧基羰基胺基、C 3-C 6烯氧基羰基、C 5-C 10環烷基烷氧基羰基、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或C 3-C 8三烷基矽基烷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4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0獨立地是鹵素、C(=O)NR 14aR 14b或-U-V-Q;或C 2-C 5烷氧基羰基、C 3-C 5烯氧基羰基、C 3-C 5炔氧基羰基或C 4-C 6環烷氧基羰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R 19的取代基取代; R 11a和R 11b各自獨立地是H、甲基、C 2-C 3烷基羰基、C 2-C 3烷氧基羰基或C 2-C 3鹵代烷氧基羰基; 每個R 12a獨立地是C 1-C 6鹵代烷氧基、C 1-C 6羥基烷氧基、C 2-C 6氰基烷氧基、C 2-C 6烯氧基、C 2-C 6鹵代烯氧基、C 2-C 6炔氧基、C 2-C 6鹵代炔氧基或C 4-C 8環烷基烷氧基;或苯基-CH 2O,每個苯環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鹵素和甲基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2b獨立地是H、C 1-C 6烷基、C 1-C 6鹵代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代烯基、C 2-C 6炔基、C 2-C 6鹵代炔基、C 2-C 6氰基烷基、C 3-C 8環烷基、C 3-C 8鹵代環烷基、C 3-C 8環烯基、C 3-C 8鹵代環烯基、C 4-C 10烷基環烷基、C 4-C 10環烷基烷基、C 4-C 10鹵代環烷基烷基、C 2-C 6烷氧基烷基、C 2-C 6鹵代烷氧基烷基、C 2-C 6烷硫基烷基、C 2-C 6烷基磺醯基烷基、C 2-C 6烷基胺基烷基或C 3-C 8二烷基胺基烷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1個選自氰基、羥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4烷氧基羰基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2c獨立地是H、氰基、羥基、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1-C 5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2-C 4烷基羰基、C 2-C 4鹵代烷基羰基、C 4-C 7環烷基羰基、C 2-C 5烷氧基羰基、C 2-C 5烷基胺基羰基或C 3-C 5二烷基胺基羰基; 每個R 12d獨立地是H、C 1-C 6烷基、C 1-C 6鹵代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代烯基、C 2-C 6炔基、C 2-C 6鹵代炔基、C 2-C 6氰基烷基、C 3-C 8環烷基、C 3-C 8鹵代環烷基、C 3-C 8環烯基、C 3-C 8鹵代環烯基、C 4-C 10烷基環烷基、C 4-C 10環烷基烷基、C 4-C 10鹵代環烷基烷基、C 2-C 6烷氧基烷基、C 2-C 6鹵代烷氧基烷基、C 2-C 6烷硫基烷基、C 2-C 6烷基磺醯基烷基、C 2-C 6烷基胺基烷基或C 3-C 8二烷基胺基烷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1個選自氰基、羥基、硝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4烷氧基羰基的取代基取代;或者 R 12c和R 12d一起形成氮雜環丁烷基、𠰌啉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𠯤基或硫代𠰌啉基環,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或甲基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2e獨立地是C 2-C 6烷基、C 1-C 6鹵代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代烯基、C 2-C 6烷氧基、C 1-C 6鹵代烷氧基、C 4-C 5環烷基烷氧基或C 2-C 6烷氧基烷基; 每個R 12f獨立地是C 1-C 4烷氧基、C 2-C 4烯氧基、C 4-C 6環烷基烷氧基、C 2-C 4烷基羰基氧基或C 2-C 5烷氧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鹵素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3獨立地是鹵素、氰基、C 2-C 4烯基、C 1-C 4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羰基、C 1-C 4烷硫基、C 1-C 4烷基磺醯基或C 3-C 6環烷基; 每個R 14a獨立地是H、C 1-C 2烷基、C 2-C 4烯基、C 2-C 4炔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4烷氧基羰基; 每個R 14b獨立地是H、C 1-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環丙基甲基或C 2-C 4烷氧基烷基;或者 R 14a和R 14b一起形成氮雜環丁烷基、𠰌啉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𠯤基或硫代𠰌啉基環,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或甲基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9獨立地是氰基、鹵素、C 1-C 2烷基、C 1-C 2鹵代烷基、C 3-C 6環烷基、C 1-C 2烷氧基、C 1-C 2鹵代烷氧基、C 2-C 3烷基羰基、C 2-C 3鹵代烷基羰基或C 2-C 3烷氧基羰基; 每個U獨立地是直接鍵、C(=O)O或C(=O)N(R 25); 每個V獨立地是直接鍵;或C 1-C 3伸烷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羥基、C 1-C 2烷基、C 1-C 2烷氧基和C 1-C 2鹵代烷氧基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Q獨立地是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R 27的取代基取代的苯基;或吡啶基、吡唑基、咪唑基、三唑基、噻唑基或㗁唑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R 27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25獨立地是H、氰基、羥基或C 1-C 2烷基; 每個R 27獨立地是鹵素、氰基、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或C 1-C 4烷氧基;和 Z係直接鍵、O、NH、C(=O)、C(=O)NH、NHC(=O)、NHC(=O)NH、OC(=O)NH、NHC(=O)O、S(=O) 2NH、NHS(=O) 2或NHS(=O) 2NH。
實施方式B. 如實施方式A所述之化合物,其中 R 2a和R 2b各自獨立地是H或甲基;或者 R 2a和R 2b與它們所附接的原子X和Y一起形成5員飽和的環,除了該等原子X和Y之外,該環還含有選自碳原子的環成員,該環在碳原子環成員上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甲基和鹵代甲基的取代基取代; A 1係O; A 2係直接鍵、CH 2或O; J係J-1; q係0; R 8a和R 8b各自獨立地是H或甲基; n係0或1; G係G-1、G-3、G-12或G-13; x係1或2; y係0或1; 每個R 9a獨立地是OC(=O)NR 12cR 12d;或C 2-C 8烷基羰基氧基、C 3-C 9烯基羰基氧基、C 3-C 9炔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烯氧基、C 2-C 8炔氧基、C 4-C 10環烷基烷氧基、C 2-C 8氰基烷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烷氧基、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氧基、C 2-C 8烷基羰基胺基、C 3-C 9烯基羰基胺基、C 3-C 9炔基羰基胺基、C 2-C 8烷氧基羰基胺基、C 3-C 6烯氧基羰基或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4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R 10係鹵素、C(=O)NR 14aR 14b;或C 2-C 5烷氧基羰基、C 3-C 5烯氧基羰基、C 3-C 5炔氧基羰基或C 4-C 6環烷氧基羰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R 19的取代基取代; R 11a和R 11b各自獨立地是H、甲基、或C 2-C 3烷氧基羰基; 每個R 12a獨立地是C 1-C 4鹵代烷氧基、C 2-C 4烯氧基、C 2-C 4鹵代烯氧基、C 2-C 4炔氧基或C 4-C 6環烷基烷氧基;或苯基-CH 2O,每個苯環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和甲基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2b獨立地是H、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2-C 4炔基、C 3-C 5環烷基、C 4-C 6環烷基烷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2-C 4鹵代烷氧基烷基、C 2-C 4烷基胺基烷基或C 3-C 5二烷基胺基烷基; 每個R 12c獨立地是H、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1-C 5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5烷氧基羰基; 每個R 12d獨立地是H、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3-C 5環烷基、C 4-C 6環烷基烷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2-C 4鹵代烷氧基烷基、C 2-C 4烷基胺基烷基或C 3-C 5二烷基胺基烷基; 每個R 12e獨立地是C 2-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C 2-C 3烯基、C 2-C 4烷氧基、C 1-C 3鹵代烷氧基或C 4-C 5環烷基烷氧基; 每個R 12f獨立地是C 1-C 4烷氧基、C 2-C 4烯氧基或C 4-C 6環烷基烷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鹵素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3獨立地是鹵素、氰基、C 2-C 4烯基、C 1-C 4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羰基、C 1-C 4烷硫基或C 3-C 5環烷基; R 14a係H或C 1-C 2烷基; R 14b係H、C 1-C 2烷基、C 1-C 2鹵代烷基或環丙基甲基; 每個R 19獨立地是鹵素;和 Z係直接鍵、O、NH或C(=O)。
實施方式C. 如實施方式B所述之化合物,其中 R 2a和R 2b各自係H;或者 R 2a和R 2b與它們所附接的原子X和Y一起形成5員飽和的環,除了該等原子X和Y之外,該環還含有選自碳原子的環成員; R 2c係乙基; R 2d係H; A 2係直接鍵; R 8a和R 8b各自係H; n係1; G係G-12; x係1; y係0; R 9係-CH 2R 9a、-CH 2CH 2R 9a、C(=O)NR 12aR 12b、C(R 12e)=NR 12f或C 2-C 4烷氧基(硫代羰基); R 9a係OC(=O)NR 12cR 12d;或C 2-C 6烷基羰基氧基、C 3-C 6烯基羰基氧基、C 4-C 6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6烷氧基羰基氧基或C 3-C 6烷氧基羰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R 12a係C 1-C 4鹵代烷氧基、C 2-C 4烯氧基、C 2-C 4鹵代烯氧基、C 4-C 6環烷基烷氧基或苯基-CH 2O; R 12b係H、C 1-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3-C 5環烷基、C 4-C 6環烷基烷基或C 2-C 4烷氧基烷基; R 12c係H、C 1-C 3烷基、C 1-C 3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5烷氧基羰基; R 12d係H、C 1-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3-C 5環烷基、C 4-C 6環烷基烷基或C 2-C 4烷氧基烷基; R 12e係C 2-C 3烷基、C 2-C 4烷氧基、C 1-C 3鹵代烷氧基或C 4-C 5環烷基烷氧基; R 12f係C 1-C 4烷氧基、C 2-C 4烯氧基或環丙基甲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鹵素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3獨立地是鹵素、氰基、C 1-C 4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羰基、C 1-C 4烷硫基或C 3-C 5環烷基;和 Z係直接鍵。
實施方式D. 如實施方式C所述之化合物,其中 T係T-3; R 9係-CH 2R 9a、C(=O)NR 12aR 12b或C 2-C 4烷氧基(硫代羰基); R 9a係OC(=O)NR 12cR 12d;或C 2-C 6烷基羰基氧基、C 3-C 6烯基羰基氧基、C 4-C 6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6烷氧基羰基氧基或C 3-C 6烷氧基羰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R 12a係C 2-C 4烯氧基、C 2-C 4鹵代烯氧基、C 4-C 5環烷基烷氧基或苯基-CH 2O; R 12b係H、C 1-C 2烷基或C 1-C 2鹵代烷基; R 12c係H或C 1-C 3烷氧基; R 12d係H、C 1-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環丙基甲基或C 2-C 4烷氧基烷基;和 每個R 13獨立地是Br、Cl、F、氰基、甲氧基、C 2-C 4烷氧基羰基、C 1-C 2烷硫基或環丙基。
實施方式E. 如實施方式D所述之化合物,其中 G係在1位連接至Z的G-12並且4位連接至R 9;或者 G係在1位連接至Z的G-12並且3位連接至R 9;或者 G係在1位連接至Z的G-12並且5位連接至R 9; R 9係-CH 2R 9a; R 9a係OC(=O)NR 12cR 12d;或C 2-C 6烷基羰基氧基或C 2-C 6烷氧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1個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R 12c係甲氧基; R 12d係H、甲基或環丙基甲基;和 R 13係Br、Cl、F、氰基、甲氧基、CH 3OC(=O)、CH 3S或環丙基。
實施方式F. 如實施方式C所述之化合物,其中 T係T-2; R 9係-CH 2R 9a、C(=O)NR 12aR 12b或C 2-C 4烷氧基(硫代羰基); R 9a係OC(=O)NR 12cR 12d;或C 2-C 6烷基羰基氧基或C 2-C 6烷氧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R 12a係C 2-C 4烯氧基、C 2-C 4鹵代烯氧基、C 4-C 5環烷基烷氧基或苯基-CH 2O; R 12b係H、C 1-C 2烷基或C 1-C 2鹵代烷基; R 12c係H或C 1-C 3烷氧基; R 12d係H、C 1-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環丙基甲基或C 2-C 4烷氧基烷基;和 每個R 13獨立地是Br、Cl、F、氰基、甲氧基、C 2-C 4烷氧基羰基、C 1-C 2烷硫基或環丙基。
實施方式G. 一種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 T係T-2或T-3; R 1係CF 3; X係O; Y係O; R 2a和R 2b各自係H;或者 R 2a和R 2b與它們所附接的原子X和Y一起形成5員飽和的環,除了該等原子X和Y之外,該環還含有選自碳原子的環成員; R 2c係甲基或乙基; R 2d係H; A 1係O; A 2係直接鍵; R 5a和R 5b各自係H; J係J-1、J-6或J-14; 每個R 7係F; q係0、1或2; R 8a和R 8b各自係H; n係1或2; G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組:
  
G-1    G-12    G-20    G-103   
           
G-104                     
其中浮置鍵藉由所描繪環的任何可用碳原子或氮原子連接至式 1中的Z;x係1;並且y係0或1; R 9係-(CR 11aR 11b) mR 9a、C(=O)NR 12aR 12b、C(R 12e)=NR 12f或C 2-C 4烷氧基(硫代羰基); m係1; R 9a係OC(=O)NR 12cR 12d;或C 2-C 8烷基羰基氧基、C 3-C 9烯基羰基氧基、C 3-C 9炔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烯氧基、C 2-C 8炔氧基、C 3-C 9環烷氧基、C 4-C 10環烷基烷氧基、C 2-C 8氰基烷氧基、C 2-C 8烷基磺醯基烷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烷氧基、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氧基、C 2-C 8烷基羰基硫基、C 2-C 8烷基羰基胺基、C 3-C 9烯基羰基胺基、C 3-C 9炔基羰基胺基、C 5-C 10環烷基羰基胺基、C 2-C 8烷氧基羰基胺基、C 3-C 6烯氧基羰基、C 5-C 10環烷基烷氧基羰基、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或C 3-C 8三烷基矽基烷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4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R 10係鹵素或C 2-C 3烷氧基羰基; R 11a和R 11b各自獨立地是H、甲基、或C 2-C 3烷氧基羰基; R 12a係C 1-C 6鹵代烷氧基、C 1-C 6羥基烷氧基、C 2-C 6氰基烷氧基、C 2-C 6烯氧基、C 2-C 6鹵代烯氧基、C 2-C 6炔氧基、C 2-C 6鹵代炔氧基、C 4-C 8環烷基烷氧基或C 2-C 6烷氧基烷氧基;或苯基-CH 2O,苯環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鹵素和甲基的取代基取代; R 12b係H、C 1-C 2烷基或C 1-C 2鹵代烷基; R 12c係H、氰基、羥基、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1-C 5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2-C 4烷基羰基、C 2-C 4鹵代烷基羰基、C 4-C 7環烷基羰基、C 2-C 5烷氧基羰基、C 2-C 5烷基胺基羰基或C 3-C 5二烷基胺基羰基; R 12d係H、C 1-C 6烷基、C 1-C 6鹵代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代烯基、C 2-C 6炔基、C 2-C 6鹵代炔基、C 2-C 6氰基烷基、C 3-C 8環烷基、C 3-C 8鹵代環烷基、C 3-C 8環烯基、C 3-C 8鹵代環烯基、C 4-C 10烷基環烷基、C 4-C 10環烷基烷基、C 4-C 10鹵代環烷基烷基、C 2-C 6烷氧基烷基、C 2-C 6鹵代烷氧基烷基、C 2-C 6烷硫基烷基、C 2-C 6烷基磺醯基烷基、C 2-C 6烷基胺基烷基或C 3-C 8二烷基胺基烷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1個選自氰基、羥基、硝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4烷氧基羰基的取代基取代;或者 R 12c和R 12d一起形成氮雜環丁烷基、𠰌啉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𠯤基或硫代𠰌啉基環,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或甲基的取代基取代; R 12e係C 2-C 6烷基、C 1-C 6鹵代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代烯基、C 2-C 6烷氧基、C 1-C 6鹵代烷氧基、C 4-C 5環烷基烷氧基或C 2-C 6烷氧基烷基; R 12f係C 1-C 4烷氧基、C 2-C 4烯氧基、C 4-C 6環烷基烷氧基、C 2-C 4烷基羰基氧基或C 2-C 5烷氧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鹵素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3獨立地是鹵素、氰基、C 2-C 4烯基、C 1-C 4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羰基、C 1-C 4烷硫基、C 1-C 4烷基磺醯基或C 3-C 6環烷基;和 Z係直接鍵、O、NH或C(=O)。
實施方式H. 如實施方式G所述之化合物,其中 R 2c係乙基; J係J-1; n係1; G係G-12或G-20; y係0; R 9a係OC(=O)NR 12cR 12d;或C 2-C 8烷基羰基氧基、C 3-C 9烯基羰基氧基、C 3-C 9炔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烯氧基、C 2-C 8炔氧基、C 3-C 9環烷氧基、C 4-C 10環烷基烷氧基、C 2-C 8氰基烷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烷氧基、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氧基、C 2-C 8烷基羰基硫基、C 2-C 8烷基羰基胺基、C 5-C 10環烷基羰基胺基、C 2-C 8烷氧基羰基胺基、C 3-C 6烯氧基羰基、C 5-C 10環烷基烷氧基羰基或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R 11a和R 11b各自獨立地是H或EtOC(=O); R 12a係C 1-C 6鹵代烷氧基、C 2-C 6氰基烷氧基、C 2-C 6烯氧基、C 2-C 6鹵代烯氧基、C 2-C 6炔氧基、C 4-C 8環烷基烷氧基或C 2-C 6烷氧基烷氧基; R 12b係H或甲基; R 12c係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1-C 5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2-C 4烷基羰基、C 2-C 4鹵代烷基羰基、C 4-C 7環烷基羰基或C 2-C 5烷氧基羰基; R 12d係H或甲基; R 12e係C 2-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C 2-C 3烯基、C 2-C 4烷氧基、C 1-C 3鹵代烷氧基或C 4-C 5環烷基烷氧基; R 12f係C 1-C 4烷氧基、C 2-C 4烯氧基、C 4-C 6環烷基烷氧基或C 2-C 4烷基羰基氧基; 每個R 13獨立地是鹵素、氰基、C 1-C 4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羰基、C 1-C 4烷硫基或C 3-C 5環烷基;和 Z係直接鍵。
實施方式I. 如實施方式H所述之化合物,其中 T係T-3; q係0; G係G-12; R 9a係OC(=O)NR 12cR 12d;或C 2-C 8烷基羰基氧基、C 3-C 9烯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氧基、C 2-C 8烯氧基、C 2-C 8炔氧基、C 3-C 9環烷氧基、C 4-C 10環烷基烷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烷氧基、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氧基、C 3-C 6烯氧基羰基或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R 11a和R 11b各自係H; R 12a係C 1-C 6鹵代烷氧基、C 2-C 6氰基烷氧基、C 2-C 6烯氧基、C 2-C 6鹵代烯氧基、C 4-C 8環烷基烷氧基或C 2-C 6烷氧基烷氧基; R 12c係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1-C 3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2-C 4烷基羰基、C 4-C 5環烷基羰基或C 2-C 5烷氧基羰基; R 12e係C 2-C 3烷氧基、C 1-C 3鹵代烷氧基或C 4-C 5環烷基烷氧基; R 12f係C 1-C 4烷氧基、C 2-C 4烯氧基或C 4-C 5環烷基烷氧基;和 R 13係Br、Cl、F、氰基、甲氧基、C 2-C 4烷氧基羰基、C 1-C 2烷硫基或環丙基。
實施方式J. 如實施方式I所述之化合物,其中 R 9係-(CR 11aR 11b) mR 9a、C(=O)NR 12aR 12b或C(R 12e)=NR 12f; R 9a係OC(=O)NR 12cR 12d;或C 2-C 6烷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6烷氧基羰基氧基、C 2-C 6烯氧基、C 2-C 6炔氧基、C 4-C 10環烷基烷氧基、C 2-C 6烷氧基羰基烷氧基或C 3-C 6烯氧基羰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R 12a係C 1-C 6鹵代烷氧基、C 2-C 6烯氧基、C 2-C 6鹵代烯氧基或C 4-C 8環烷基烷氧基; R 12b係H; R 12c係C 1-C 3烷基、C 1-C 3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5烷氧基羰基; R 12e係乙氧基; R 12f係C 1-C 4烷氧基;和 R 13係Br、Cl、F、氰基、甲氧基、CH 3OC(=O)、CH 3S或環丙基。
具體實施方式包括選自由以下項組成之群組的式 1的化合物:
O-乙基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硫代甲酸酯(化合物7);
( Z)-(1-(4-((2-乙氧基-3,3,3-三氟丙-1-烯-1-基)氧基)苄基)-1H-吡唑-4-基)甲基甲氧基(甲基)胺基甲酸酯(化合物18);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基]甲基丙酸酯(化合物21);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基]甲基乙酸酯(化合物22);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基]甲基2-甲氧基乙酸酯(化合物23);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基]甲基3-甲基丁酸酯(化合物27);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基]甲基2-甲基戊酸酯(化合物30);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 N-(苯基甲氧基)-1H-吡唑-4-甲醯胺(化合物31);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基]甲基3,3,3-三氟丙酸酯(化合物35);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 N-(2,2,2-三氟乙氧基)-1 H-吡唑-4-甲醯胺(化合物45);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基]甲基3-甲基丁酸酯(化合物46);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基]甲基2,2-二甲基丙酸酯(化合物47);
1-[[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基]甲基]2-甲基乙二酸酯(化合物48);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基]甲基3-(甲硫基)丙酸酯(化合物50);和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氧基]-1 H-吡唑-4-基]甲基甲基碳酸酯(化合物52)。
實施方式1-264的組合也如下示出:
實施方式AA.一種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中, T係T-2或T-3; R 1係CF 3; X係O; Y係O; R 2a和R 2b各自獨立地是H或C 1-C 2烷基;或者 R 2a和R 2b與它們所附接的原子X和Y一起形成5員至6員飽和的環,除了該等原子X和Y之外,該環還含有選自碳原子的環成員,其中最高達1個碳原子環成員選自C(=O)和C(=S),該環在碳原子環成員上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氰基、甲基、鹵代甲基、甲氧基和鹵代甲氧基的取代基取代; R 2c係甲基或乙基; R 2d係H或甲基; A 1係CR 5aR 5b或O; A 2係直接鍵、CR 5aR 5b或O; R 5a和R 5b各自獨立地是H、氰基、羥基、Br、Cl、F或甲基; J係J-1、J-2、J-3、J-6或J-14; 每個R 7獨立地是F、Cl或甲基; q係0、1或2; R 8a和R 8b各自獨立地是H、鹵素或甲基; n係0、1或2; G選自由G-1至G-118組成之群組, 其中浮置鍵藉由所描繪環或環系統的任何可用碳原子或氮原子連接至式 1中的Z;x係1、2或3;並且y係0、1、2或3; 每個R 9獨立地是-(CR 11aR 11b) mR 9a、C(=O)NR 12aR 12b、C(R 12e)=NR 12f或C 2-C 4烷氧基(硫代羰基); 每個m獨立地是1或2; 每個R 9a獨立地是OC(=O)NR 12cR 12d;或C 2-C 8烷基羰基氧基、C 3-C 9烯基羰基氧基、C 3-C 9炔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烯氧基、C 2-C 8炔氧基、C 4-C 10環烷基烷氧基、C 2-C 8氰基烷氧基、C 2-C 8烷基磺醯基烷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烷氧基、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氧基、C 2-C 8烷基羰基硫基、C 2-C 8烷基羰基胺基、C 3-C 9烯基羰基胺基、C 3-C 9炔基羰基胺基、C 5-C 10環烷基羰基胺基、C 2-C 8烷氧基羰基胺基、C 3-C 6烯氧基羰基、C 5-C 10環烷基烷氧基羰基、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或C 3-C 8三烷基矽基烷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4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0獨立地是鹵素、C(=O)NR 14aR 14b或-U-V-Q;或C 1-C 6烷基、C 2-C 6烯基、C 2-C 6炔基、C 1-C 6烷氧基、C 2-C 6烯氧基、C 2-C 6炔氧基、C 1-C 6烷基磺醯基、C 1-C 6烷基磺醯基氧基、C 1-C 6烷基磺醯基胺基、C 2-C 6烷基羰基、C 2-C 6烷氧基羰基、C 3-C 6烯氧基羰基、C 3-C 6炔氧基羰基、C 4-C 6環烷氧基羰基或C 2-C 6烷氧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R 19的取代基取代; R 11a和R 11b各自獨立地是H、甲基、C 2-C 3烷基羰基、C 2-C 3烷氧基羰基或C 2-C 3鹵代烷氧基羰基; 每個R 12a獨立地是C 1-C 6鹵代烷氧基、C 1-C 6羥基烷氧基、C 2-C 6氰基烷氧基、C 2-C 6烯氧基、C 2-C 6鹵代烯氧基、C 2-C 6炔氧基、C 2-C 6鹵代炔氧基或C 4-C 8環烷基烷氧基;或苯基-CH 2O,每個苯環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鹵素和甲基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2b獨立地是H、C 1-C 6烷基、C 1-C 6鹵代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代烯基、C 2-C 6炔基、C 2-C 6鹵代炔基、C 2-C 6氰基烷基、C 3-C 8環烷基、C 3-C 8鹵代環烷基、C 3-C 8環烯基、C 3-C 8鹵代環烯基、C 4-C 10烷基環烷基、C 4-C 10環烷基烷基、C 4-C 10鹵代環烷基烷基、C 2-C 6烷氧基烷基、C 2-C 6鹵代烷氧基烷基、C 2-C 6烷硫基烷基、C 2-C 6烷基磺醯基烷基、C 2-C 6烷基胺基烷基或C 3-C 8二烷基胺基烷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1個選自氰基、羥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4烷氧基羰基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2c獨立地是H、氰基、羥基、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1-C 5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2-C 4烷基羰基、C 2-C 4鹵代烷基羰基、C 4-C 7環烷基羰基、C 2-C 5烷氧基羰基、C 2-C 5烷基胺基羰基或C 3-C 5二烷基胺基羰基; 每個R 12d獨立地是H、C 1-C 6烷基、C 1-C 6鹵代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代烯基、C 2-C 6炔基、C 2-C 6鹵代炔基、C 2-C 6氰基烷基、C 3-C 8環烷基、C 3-C 8鹵代環烷基、C 3-C 8環烯基、C 3-C 8鹵代環烯基、C 4-C 10烷基環烷基、C 4-C 10環烷基烷基、C 4-C 10鹵代環烷基烷基、C 2-C 6烷氧基烷基、C 2-C 6鹵代烷氧基烷基、C 2-C 6烷硫基烷基、C 2-C 6烷基磺醯基烷基、C 2-C 6烷基胺基烷基或C 3-C 8二烷基胺基烷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1個選自氰基、羥基、硝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4烷氧基羰基的取代基取代;或者 R 12c和R 12d一起形成氮雜環丁烷基、𠰌啉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𠯤基或硫代𠰌啉基環,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或甲基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2e獨立地是C 2-C 6烷基、C 1-C 6鹵代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代烯基、C 2-C 6烷氧基、C 1-C 6鹵代烷氧基、C 4-C 5環烷基烷氧基或C 2-C 6烷氧基烷基; 每個R 12f獨立地是C 1-C 4烷氧基、C 2-C 4烯氧基、C 4-C 6環烷基烷氧基、C 2-C 4烷基羰基氧基或C 2-C 5烷氧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鹵素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3獨立地是鹵素、氰基、C 2-C 4烯基、C 1-C 4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羰基、C 1-C 4烷硫基、C 1-C 4烷基磺醯基或C 3-C 6環烷基; 每個R 14a獨立地是H、C 1-C 2烷基、C 2-C 4烯基、C 2-C 4炔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4烷氧基羰基; 每個R 14b獨立地是H、C 1-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環丙基甲基或C 2-C 4烷氧基烷基;或者 R 14a和R 14b一起形成氮雜環丁烷基、𠰌啉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𠯤基或硫代𠰌啉基環,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或甲基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9獨立地是氰基、鹵素、C 1-C 2烷基、C 1-C 2鹵代烷基、C 3-C 6環烷基、C 1-C 2烷氧基、C 1-C 2鹵代烷氧基、C 2-C 3烷基羰基、C 2-C 3鹵代烷基羰基或C 2-C 3烷氧基羰基; 每個U獨立地是直接鍵、C(=O)O或C(=O)N(R 25); 每個V獨立地是直接鍵;或C 1-C 3伸烷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羥基、C 1-C 2烷基、C 1-C 2烷氧基和C 1-C 2鹵代烷氧基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Q獨立地是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R 27的取代基取代的苯基;或吡啶基、吡唑基、咪唑基、三唑基、噻唑基或㗁唑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R 27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25獨立地是H、氰基、羥基或C 1-C 2烷基; 每個R 27獨立地是鹵素、氰基、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或C 1-C 4烷氧基;和 Z係直接鍵、O、NH、C(=O)、C(=O)NH、NHC(=O)、NHC(=O)NH、OC(=O)NH、NHC(=O)O、S(=O) 2NH、NHS(=O) 2或NHS(=O) 2NH。
實施方式BB.如實施方式A所述之化合物,其中 R 2a和R 2b各自獨立地是H或甲基;或者 R 2a和R 2b與它們所附接的原子X和Y一起形成5員飽和的環,除了該等原子X和Y之外,該環還含有選自碳原子的環成員,該環在碳原子環成員上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甲基和鹵代甲基的取代基取代; A 1係O; A 2係直接鍵、CH 2或O; R 5a和R 5b係H; J係J-1、J-6或J-14; q係0; R 8a和R 8b各自獨立地是H或甲基; n係0或1; G係G-1、G-3、G-12或G-13; x係1或2; y係0或1; 每個R 9獨立地是-(CR 11aR 11b) mR 9a、C(=O)NR 12aR 12b、C(R 12e)=NR 12f或C 2-C 4烷氧基(硫代羰基); 每個R 9a獨立地是OC(=O)NR 12cR 12d;或C 2-C 8烷基羰基氧基、C 3-C 9烯基羰基氧基、C 3-C 9炔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烯氧基、C 2-C 8炔氧基、C 4-C 10環烷基烷氧基、C 2-C 8氰基烷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烷氧基、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氧基、C 2-C 8烷基羰基胺基、C 3-C 9烯基羰基胺基、C 3-C 9炔基羰基胺基、C 2-C 8烷氧基羰基胺基、C 3-C 6烯氧基羰基或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4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R 10係鹵素、C(=O)NR 14aR 14b;或C 2-C 5烷氧基羰基、C 3-C 5烯氧基羰基、C 3-C 5炔氧基羰基或C 4-C 6環烷氧基羰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R 19的取代基取代; R 11a和R 11b各自獨立地是H、甲基、或C 2-C 3烷氧基羰基; 每個R 12a獨立地是C 1-C 4鹵代烷氧基、C 2-C 4烯氧基、C 2-C 4鹵代烯氧基、C 2-C 4炔氧基或C 4-C 6環烷基烷氧基;或苯基-CH 2O,每個苯環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和甲基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2b獨立地是H、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2-C 4炔基、C 3-C 5環烷基、C 4-C 6環烷基烷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2-C 4鹵代烷氧基烷基、C 2-C 4烷基胺基烷基或C 3-C 5二烷基胺基烷基; 每個R 12c獨立地是H、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1-C 5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5烷氧基羰基; 每個R 12d獨立地是H、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3-C 5環烷基、C 4-C 6環烷基烷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2-C 4鹵代烷氧基烷基、C 2-C 4烷基胺基烷基或C 3-C 5二烷基胺基烷基; 每個R 12e獨立地是C 2-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C 2-C 3烯基、C 2-C 4烷氧基、C 1-C 3鹵代烷氧基或C 4-C 5環烷基烷氧基; 每個R 12f獨立地是C 1-C 4烷氧基、C 2-C 4烯氧基或C 4-C 6環烷基烷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鹵素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3獨立地是鹵素、氰基、C 2-C 4烯基、C 1-C 4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羰基、C 1-C 4烷硫基或C 3-C 5環烷基; R 14a係H或C 1-C 2烷基; R 14b係H、C 1-C 2烷基、C 1-C 2鹵代烷基或環丙基甲基; 每個R 19獨立地是鹵素;和 Z係直接鍵、O、NH或C(=O)。
實施方式CC.如實施方式B所述之化合物,其中 R 2a和R 2b各自係H;或者 R 2a和R 2b與它們所附接的原子X和Y一起形成5員飽和的環,除了該等原子X和Y之外,該環還含有選自碳原子的環成員; R 2c係乙基; R 2d係H; A 2係直接鍵; J係J-1; R 8a和R 8b各自係H; n係1; G係G-1、G-12或G-13; x係1; y係0; R 9係-CH 2R 9a、-CH 2CH 2R 9a、C(=O)NR 12aR 12b、C(R 12e)=NR 12f或C 2-C 4烷氧基(硫代羰基); R 9a係OC(=O)NR 12cR 12d;或C 2-C 6烷基羰基氧基、C 3-C 6烯基羰基氧基、C 4-C 6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6烷氧基羰基氧基或C 3-C 6烷氧基羰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R 12a係C 1-C 4鹵代烷氧基、C 2-C 4烯氧基、C 2-C 4鹵代烯氧基、C 4-C 6環烷基烷氧基或苯基-CH 2O; R 12b係H、C 1-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3-C 5環烷基、C 4-C 6環烷基烷基或C 2-C 4烷氧基烷基; R 12c係H、C 1-C 3烷基、C 1-C 3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5烷氧基羰基; R 12d獨立地是H、C 1-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3-C 5環烷基、C 4-C 6環烷基烷基或C 2-C 4烷氧基烷基; R 12e係C 2-C 3烷基、C 2-C 4烷氧基、C 1-C 3鹵代烷氧基或C 4-C 5環烷基烷氧基; R 12f係C 1-C 4烷氧基、C 2-C 4烯氧基或環丙基甲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鹵素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3獨立地是鹵素、氰基、C 1-C 4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羰基、C 1-C 4烷硫基或C 3-C 5環烷基;和 Z係直接鍵。
實施方式DD.如實施方式C所述之化合物,其中 T係T-3; G係G-12; R 9係-CH 2R 9a、C(=O)NR 12aR 12b或C 2-C 4烷氧基(硫代羰基); R 9a係OC(=O)NR 12cR 12d;或C 2-C 6烷基羰基氧基、C 3-C 6烯基羰基氧基、C 4-C 6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6烷氧基羰基氧基或C 3-C 6烷氧基羰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R 12a係C 2-C 4烯氧基、C 2-C 4鹵代烯氧基、C 4-C 5環烷基烷氧基或苯基-CH 2O; R 12b係H、C 1-C 2烷基或C 1-C 2鹵代烷基; R 12c係H或C 1-C 3烷氧基; R 12d獨立地是H、C 1-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環丙基甲基或C 2-C 4烷氧基烷基;和 每個R 13獨立地是Br、Cl、F、氰基、甲氧基、C 2-C 4烷氧基羰基、C 1-C 2烷硫基或環丙基。
實施方式EE.如實施方式D所述之化合物,其中 G係在1位連接至Z的G-12並且4位連接至R 9;或者 G係在1位連接至Z的G-12並且3位連接至R 9;或者 G係在1位連接至Z的G-12並且5位連接至R 9; R 9係-CH 2R 9a; R 9a係OC(=O)NR 12cR 12d;或C 2-C 6烷基羰基氧基或C 2-C 6烷氧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1個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R 12c係甲氧基; R 12d係H、甲基或環丙基甲基;和 R 13係Br、Cl、F、氰基、甲氧基、CH 3OC(=O)、CH 3S或環丙基。
實施方式FF.如實施方式C所述之化合物,其中 T係T-2; G係G-12; R 9係-CH 2R 9a、C(=O)NR 12aR 12b或C 2-C 4烷氧基(硫代羰基); R 9a係OC(=O)NR 12cR 12d;或C 2-C 6烷基羰基氧基或C 2-C 6烷氧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R 12a係C 2-C 4烯氧基、C 2-C 4鹵代烯氧基、C 4-C 5環烷基烷氧基或苯基-CH 2O; R 12b係H、C 1-C 2烷基或C 1-C 2鹵代烷基; R 12c係H或C 1-C 3烷氧基;和 R 12d獨立地是H、C 1-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環丙基甲基或C 2-C 4烷氧基烷基。
除了上述實施方式之外,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殺真菌組成物,其包含具有式 1的化合物(包括其所有立體異構物、 N-氧化物和鹽)和至少一種其他殺真菌劑。值得注意的是,此類組成物的實施方式係包含對應於上述任何化合物實施方式的化合物的組成物。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殺真菌組成物,其包含具有式 1的化合物(包括其所有立體異構物、 N-氧化物和鹽)(即以殺真菌有效量)和至少一種選自由表面活性劑、固體稀釋劑和液體稀釋劑組成之群組的額外的組分。值得注意的是,此類組成物的實施方式係包含對應於上述任何化合物實施方式的化合物的組成物。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於控制由真菌植物病原體引起的植物病害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向植物或其部分、或植物種子施用殺真菌有效量的具有式 1的化合物(包括其所有立體異構物、 N-氧化物和鹽)。值得注意的是,此類方法的實施方式係包括施用殺真菌有效量的對應於上述任何化合物實施方式的化合物之方法。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化合物作為本發明之組成物施用的實施方式。
如方案1-23中所述之以下方法和變型中的一種或多種可用於製備具有式 1的化合物。除非另外指明,否則以下具有式 1- 23a的化合物中的G、Z、L、A、A 1、A 2、J、T、X、Y、R 1、R 2a、R 2b、R 2c、R 2d、R 5a和R 5b的定義係如以上發明內容中所定義的。除非另外指出,否則具有式 1a-1a 1 1b-1b 4 1c-1c 1 1d-1 d1 的化合物係式 1的不同子集,並且式 1a-1a 1 1b-1b 4 1c-1c 1 1d-1 d1 的所有取代基係如以上對於式 1所定義的。由於合成文獻包括許多形成鹵代甲基酮和水合物之方法,該等方法可以容易地適應於製備本發明之化合物,所以方案1-23中的以下方法係可用於製備具有式 1的化合物的多種程序的代表實例。關於形成酮和水合物之方法的綜述,參見,例如, Tetrahedron [ 四面體 ] 1991, 47, 3207-3258和 Chem. Communications [ 化學通訊 ] 2013, 49(95), 11133-11148,以及其中引用的參考文獻。還參見美國專利6,350,892和PCT公開WO 2018/080859、WO 2018/118781、WO 2018/187553、WO 2019/010192和WO 2020/056090中所概述之方法。
如方案1中所描繪的,其中G係經由氮原子連接至L的雜環或環系統(例如吡唑),並且Z係直接鍵的具有式 1的化合物可以藉由在鹼的存在下用具有式 3的含氮雜環置換具有式 2的化合物的適當的脫離基L a來製備。合適的鹼包括無機鹼諸如鹼金屬或鹼土金屬(例如鋰、鈉、鉀和銫)的氫化物、醇鹽、碳酸鹽、磷酸鹽和氫氧化物。對於此方法多種溶劑係合適的,包括例如 N, N-二甲基甲醯胺、 N, N-二甲基乙醯胺、 N-甲基吡咯啶酮、乙腈和丙酮。特別有用的反應條件包括在範圍為在約0°C至80°C之間的溫度下,使用碳酸銫或碳酸鉀作為鹼以及 N, N-二甲基甲醯胺或乙腈作為溶劑。具有式 2的化合物中合適的脫離基包括溴化物、氯化物、碘化物、甲磺酸酯(OS(O) 2CH 3)、三氟甲磺酸酯(OS(O) 2CF 3)等。關於反應條件,參加PCT公開WO 2018/187553(實例1步驟C、實例2-9、和實例11步驟C)。方案1之方法也在本發明實例1的步驟F;實例4的步驟D;和實例5的步驟C中說明。 方案1
如方案2中所示,具有式 2的化合物可以藉由將具有式 4的相應的醇轉化為適當的脫離基(即L a)來製備。例如,具有式 2的烷基氯可以藉由用亞硫醯氯、草醯氯或三氯化磷處理相應的醇來製備(關於條件,參見本發明實例5的步驟B)。烷基溴可類似地在三苯基膦的存在下,使用三溴化磷或氧溴化磷、或者四溴化碳或N-溴代琥珀醯亞胺來製備(關於條件,參見本發明實例1的步驟E和實例4的步驟C)。磺酸鹽可以藉由典型地在鹼存在下,在有機合成領域的技術人員熟知的條件下,具有式 4的化合物與磺化劑諸如甲磺醯氯的反應來製備。 方案2
可用於製備具有式 4的化合物的一般方法係文獻中熟知的。例如,如方案3中所示,使用還原劑諸如氫化鋁鋰或硼烷/四氫呋喃複合物在非質子溶劑諸如四氫呋喃或乙醚中在從-78°C至25°C的溫度下還原具有式 5的羧酸酯,提供具有式 4的化合物。關於相關參考文獻,參見,例如,March和Smith, March’s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March 高等有機化學 ], 第5版, John Wiley & Sons, Inc. [約翰威利父子公司], 紐約, 2001, 第19章;以及 Bulletin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 [ 日本化學會通報 ] 1991, 64(9), 2730-2745。方案3之方法也在本發明實例1的步驟D;和實例4的步驟B中說明。 方案3
可替代地,如方案4中所示,其中G係 N-連接的雜環的具有式 1的化合物可以藉由使用光延(Mitsunobu)偶合反應條件使具有式 6的一級醇或二級醇與具有式 3的含氮雜環反應來製備。光延反應典型地在室溫下在具有三苯基膦和偶氮二甲酸二異丙酯(DIAD)或偶氮二甲酸二乙酯(DEAD)的四氫呋喃中進行。聚合物支持的三苯基膦可以用於簡化純化。關於光延反應的綜述,參見Mitsunobu, O. Comprehensive Organic Synthesis [ 綜合有機合成 ]; Trost, B. M., Fleming, I., Eds.; Pergamon [培格曼]: 牛津,1991; 第6卷, 第65-101頁。關於反應條件,參見PCT公開WO 2018/187553(實例12,步驟C)。 方案4
如方案5中所示,具有式 1的化合物還可以藉由具有式 7的合適官能化的化合物與具有式 8的合適官能化的化合物反應來製備。官能基Y 1和Y 2選自但不限於以下部分,諸如醛、酮、酯、酸、醯胺、硫代醯胺、腈、胺、醇、硫醇、肼、肟、脒、醯胺肟、烯烴、乙炔、鹵化物、烷基鹵化物、甲磺酸酯、三氟甲磺酸酯(trifluoromethanesulfonate/triflate)、硼酸、硼酸酯等,其在適當的反應條件下,將允許構建各種G環。例如,其中Y 1係氯肟部分的具有式 7的化合物與其中Y 2係乙烯基或乙炔基團的具有式 8的化合物在鹼的存在下的反應將分別給出其中G係異㗁唑啉或異㗁唑環的具有式 1的化合物。關於典型的反應條件,參見WO 2018/118781(實例1、2和6)和WO 2018/187553(實例13)。合成文獻描述了許多用於形成雜環和環系統(諸如實施方式106的G-1至G-118中說明的那些)的一般方法;參見,例如, Comprehensive Heterocyclic Chemistry [ 綜合雜環化學 ], 第4-6卷, A. R. Katritzky和C. W. Rees主編, Pergamon Press [培格曼出版社], 牛津, 1984; Comprehensive Heterocyclic Chemistry II [ 綜合雜環化學 II], 第2-4卷, A. R. Katritzky, C. W. Rees和E. F. V. Scriven主編, Pergamon Press [培格曼出版社], 牛津, 1996;以及系列 The Chemistry of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雜環化合物的化學 ], E. C. Taylor, 編輯, Wiley[威利公司], 紐約。熟悉該項技術者知曉如何選擇適當的官能基Y 1和Y 2以構建希望的G環。 方案5
如方案6中所示,其中R 1係CF 3的具有式 1a(即其中T係T-1並且W係O的式 1)的化合物可藉由具有式 9的有機金屬化合物的三氟乙醯化來製備。典型地,在該方法中,三氟乙酸的乙酯(即三氟乙酸乙酯)用作三氟乙醯基的來源,但也可使用三氟乙腈和各種三氟乙酸鹽。取決於反應條件,可發生在三氟乙醯基化合物上的雙加成。在-65°C下或更較佳的是在-78°C下進行反應可將雙加成加合物的出現減少到微量,特別是當使用其中M係Li或MgBr的具有式 9的有機金屬物質時。許多其他有機金屬物質產生類似的結果。關於可用於方案6之方法中的反應條件,以及其他用於合成三氟甲基酮的公認的途徑,參見,例如,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 有機化學期刊 ] 1987, 52(22), 5026-5030;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 化學通訊 ] 2013, 49(95), 11133-11148;和 Journal of Fluorine Chemistry [ 氟化學期刊 ] 1981, 18, 117-129。該等參考文獻中描述的條件可容易地進行改變以製備其中R 1不是CF 3(例如,二氟-或三氯-部分)的具有式 1a的化合物。 方案6
可替代地,如方案7中所說明的,具有式 1a的化合物可以經由用其中L a係脫離基諸如鹵素(例如Cl、Br)或磺酸酯(例如甲磺酸酯)等的具有式 10的化合物將4,4,4-三氟乙醯乙酸乙酯(ETFAA)烷基化來製備。在該方法中,ETFAA首先用在極性非質子溶劑諸如四氫呋喃、四氫呋喃/六甲基磷醯胺(HMPA)或丙酮中的鹼諸如氫化鈉處理。ETFAA陰離子然後置換具有式 10的化合物中的脫離基以得到中間體酯,該中間體酯在氯化鋰(LiCl)和 N,N-二甲基甲醯胺存在下經受水解和脫羧以提供具有式 1a的酮。關於反應條件,參見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 化學學會雜誌,化學通訊 ] 1989, (2), 83-84;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 化學通訊 ] 2013, 49(95), 11133-11148;和 Journal of Fluorine Chemistry [ 氟化學期刊 ] 1989, 44, 377-394。 方案7
如方案8中所示,具有式 1a的化合物也可藉由用三氟甲基三甲基矽烷(TMS-CF 3)將具有式 11的酯三氟甲基化來製備。該反應在氟化物引發劑諸如四丁基氟化銨存在下並且在無水溶劑諸如甲苯或二氯甲烷中在約-78°C下進行(關於反應條件,參見,例如, Angew. Chem., Int. Ed. [ 應用化學國際版 ] 1998, 37(6), 820-821)。氟化銫在室溫下在溶劑諸如1,2-二甲氧基乙烷(甘醇二甲醚)中也可用作引發劑(關於反應條件,參見,例如, J. Org. Chem. [ 有機化學期刊 ], 1999, 64, 2873)。該反應藉由矽酸三甲酯中間體進行,將該中間體用酸水溶液水解以得到期望的具有式 1a的三氟甲基酮化合物。也可使用Weinreb醯胺代替起始酯(關於反應條件參見,例如, Chem. Commun. [ 化學通訊 ] 2012, 48, 9610)。 方案8
如方案9中所示,其中R 1係CF 3並且R 5a或R 5b中的至少一個係H的具有式 1a 1 (即其中A係A 1-A 2-CR 5aR 5b的式 1a)的化合物可藉由使具有式 12的醯基氯與三氟乙酸酐(TFAA)和吡啶在溶劑諸如二氯甲烷或甲苯中在約0°C至80°C之間的溫度下反應,然後水解來製備(關於反應條件,參見,例如, Tetrahedron [ 四面體 ] 1995, 51, 2573-2584)。具有式 12的化合物可由具有式 11的化合物藉由酯水解為相應的羧酸並用草醯氯處理來製備,如熟悉該項技術者已知的。 方案9
如方案10中所示,其中R 2aX和R 2bY係OH的具有式 1b(即其中T係T-2的式 1)的化合物可藉由使具有式 13的苯基酮與三氟乙酸酯(例如三氟乙酸乙酯)在鹼諸如氫化鈉的存在下、並且在溶劑諸如四氫呋喃中、在約0°C至70°C之間的溫度下反應來製備。具有式 1b的目標化合物典型地經水解作為其酮水合物(即二羥基)分離。關於反應條件,參見,例如, Tetrahedron [ 四面體 ] 2014, 70, 4668-4674;以及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 有機化學雜誌 ] 2013, 52, 4171-4176 方案10
方案10之方法也可用於製備具有式 5的中間體,其可接下來使用方案1-3之方法被轉化為具有式 1的化合物。方案11說明了具體實例,其中使具有式 14的苯基酮與三氟乙酸乙酯在氫化鈉的存在下在四氫呋喃中反應,以提供具有式 5a(即其中A係OCH 2,R 2aX和R 2bY係OH並且R 1係CF 3的式 5)的化合物。關於反應條件,參見本發明實例1的步驟B。具有式 14的化合物可獲得自商業來源並且可以容易地使用商業先質和已知方法製備。本發明實例1步驟A說明了具有式 14的化合物的製備。 方案11
如方案12中所示,其中R 2aX和R 2bY係OH的具有式 1b(即其中T係T-2的式 1)的化合物還可藉由將具有式 15的醇氧化為相應的二羥基來製備。氧化反應可藉由多種手段進行,諸如藉由用二氧化錳、戴斯-馬丁高碘烷、氯鉻酸吡啶鎓或重鉻酸吡啶鎓處理具有式 15的醇。關於典型的反應條件,參加PCT公開WO 2020/056090(實例6步驟F和實例8步驟F)。 方案12
如方案13中所示,具有式 1a(即其中T係T-1並且W係O的式 1)的酮可與其相應的其中R 2aX和R 2bY係OH的具有式 1b(即其中T係T-2的式 1)的酮水合物(即二羥基)平衡存在。式 1a或式 1b的優勢取決於若干個因素,諸如環境和結構。例如,在水性環境中,具有式 1a的酮可與水反應以得到具有式 1b的酮水合物(也稱為1,1-偕二醇)。轉化回酮形式通常可藉由用脫水劑諸如硫酸鎂或分子篩處理來完成。當酮部分緊鄰吸電子基團時,諸如當R 1係三氟甲基時,該平衡典型地有利於二水合物形式。在該等情況下,轉化回酮形式可能需要強的脫水劑,諸如五氧化二磷(P 2O 5)。關於反應條件參見,例如, Eur. J. Org. Chem.[ 歐洲有機化學雜誌 ] 2013, 3658-3661;和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 化學通訊 ] 2013, 49(95), 11133-11148,以及其中引用的參考文獻。 方案13
如方案14中所示,具有式 1a的酮也可與其具有式 1b 1 (即其中R 2bY係OH並且R 2a不是H的式 1b)的半縮酮、半硫縮酮和半縮醛胺和它們的其中R 2a和R 2b不是H的具有式 1b的縮酮、硫縮酮縮醛胺平衡存在。具有式 1b 1 的化合物可藉由使具有式 1a的化合物與具有式R 2aX-H的化合物(例如,X係O的醇,X係S的硫醇或X係NR 4a的胺),通常在催化劑諸如布朗斯台德(質子)酸或路易士酸(例如,BF 3)存在下反應來製備(參見,例如, Master Organic Chemistry [ 有機化學大師 ](線上),關於縮醛和半縮醛,2010年5月28日,www.masterorganic-chemistry.com/2010/05/28/on-acetals-and-hemiacetals)。在隨後的步驟中,具有式1b1的化合物可在脫水條件下或以其他將反應的平衡向右移動的水去除手段,用具有式R 2bY-H的化合物(例如,Y係O的醇,Y係S的硫醇或Y係NR 4a的胺)處理,以提供其中R 2a和R 2b不是H的具有式 1b的化合物。可替代地,具有式 1a的酮可典型地在催化劑和脫水劑存在下,首先用兩當量(或過量)的醇、硫醇或胺處理以直接提供具有式 1b的化合物(參見,例如,US 6,350,892中使用甲醇和原甲酸三甲酯製備二甲基縮酮)。 方案14
如方案15中所示,具有式 1b 2 (即其中X和Y係O,並且R 2a和R 2b一起形成5員至7員環的式 1b)的環狀縮酮可藉由在鹼諸如碳酸鉀或三級丁醇鉀存在下並且在溶劑諸如乙腈或 N,N-二甲基甲醯胺中用鹵代醇(例如,2-氯乙醇或2-溴丙醇)處理相應的具有式 1a的酮來製備。關於反應條件參見 Organic Letters [ 有機快報 ] 2006 8(17), 3745-3748和PCT公開WO 2020/056090(實例2)。 方案15
方案15之方法也可用於由具有式 5的相應的酮水合物中間體開始製備環狀縮酮。方案16說明了具體實例,其中具有式 5a(即其中A係OCH2,R 2aX和R 2bY係OH並且R 1係CF 3的式 5)的酮水合物與2-氯乙醇在乙腈中的碳酸鉀存在下反應以提供具有式 5b(即其中A係OCH 2,X和Y係O,R 2a和R 2b一起形成5員環並且R 1係CF 3的式 5)的化合物。方案16之方法在本發明實例1步驟C中說明。 方案16
如方案17中所示,其中A 1係N(R 6)、O或S並且A 2係直接鍵,或者其中A 1係CR 5aR 5b並且A 2係N(R 6)、O或S的具有式 1b 3 的化合物(即其中A係A 1-A 2-CR 5aR 5b的具有式 1b的化合物)可藉由使其中A 1係O、S或N(R 6)並且A 2係直接鍵,或者其中A 1係CR 5aR 5b並且A 2係O、S或N(R 6)的具有式 16的化合物與其中L b係脫離基(例如,甲磺酸酯、三氟甲磺酸酯、甲苯磺酸酯)的具有式 17的化合物反應來製備。該反應典型地在溶劑諸如 N,N-二甲基甲醯胺或二甲基亞碸中與鹼諸如碳酸銫或碳酸鉀或氫化鈉在約20°C至80°C之間的溫度下進行。方案17之方法在PCT申請WO 2020/056090(實例4步驟D)中說明。 方案17
具有式 17的化合物可使用商業先質和已知方法製備。例如,如方案18中所示,具有式 17a(即其中R 5a和R 5b係H,X和Y係O並且R 2a和R 2b一起形成5員環的式 17)的化合物可藉由使具有式 18的化合物與鹵代醇(例如,2-氯乙醇或3-溴丙醇)在鹼性條件(例如,在溶劑諸如 N,N-二甲基甲醯胺或四氫呋喃中的三級丁醇鉀)下反應以提供具有式 19的化合物來製備。化學文獻中揭露了多種用於將酮轉化為環狀縮酮之方法並且該等方法可容易地適應於製備具有式 19的化合物(參見,例如,G. Hilgetag和A. Martini編輯, Preparative Organic Chemistry [製備有機化學], 第381-387頁:Wiley [威利公司],紐約,1972,以及其中引用的參考文獻;還參見PCT申請WO 2020/056090,實例4步驟A)。所得的具有式 19的環狀縮酮的酯部分可藉由熟悉該項技術者已知的標準方法還原為相應的具有式 20的醇(PCT公開WO 2020/056090,實例4步驟B說明了典型的程序)。具有式 20的化合物中的羥基部分然後可轉化為多種L b基團以提供具有式 17a的化合物。例如,甲磺酸酯或甲苯磺酸酯基團可藉由在鹼諸如三乙胺存在下在約0°C至40°C之間的溫度下並且在溶劑諸如二氯甲烷中用甲烷磺醯氯(甲基磺醯氯)或4-甲苯磺醯氯(對甲苯磺醯氯)處理醇來安置。如PCT公開WO 2020/056090(實例4步驟C)中說明的,可以藉由用三氟甲磺酸酐((CF 3SO 2) 2O)處理醇來引入三氟甲磺酸酯基團。具有式 18的化合物係已知的並且可藉由熟悉該項技術者已知之方法製備。 方案18
具有式 1c(即其中T係T-3並且X係O的式 1)的化合物可藉由使其中A係A 1-A 2-CR 5aR 5b並且R 5a和R 5b中的至少一個係H的具有式 1a(即其中T係T-1並且W係O的式 1)的化合物與具有式 21的化合物在鹼存在下反應來製備,如方案19中所說明。合適的鹼包括在從約20°C至80°C的溫度下在溶劑諸如 N,N-二甲基甲醯胺或二甲基亞碸中的碳酸銫或碳酸鉀。在一些情況下,方案19之方法產生O-烷基化產物的混合物(典型地作為( E)-和( Z)-異構物的混合物),連同C-烷基化產物。純化可使用標準技術諸如柱層析法實現(參見 Magnetic Resonance in Chemistry [ 化學中的磁共振 ] 1991, 29, 675-678)。具有式 21的化合物係可商購的並且可以藉由熟悉該項技術者已知的一般方法容易地合成。 方案19
方案19之方法也可用於由相應的酮水合物開始製備具有式 1c的化合物。方案20說明了具體實例,其中具有式 1b 4 (即其中L係CH 2,J係苯基,A係OCH 2,R 2aX和R 2bY係OH並且R 1係CF 3的式 1b)的酮水合物與碘乙烷在二甲基亞碸中的碳酸銫存在下在約25°C至75°C之間的溫度下反應以提供具有式 1c 1(即其中L係CH 2,J係苯基,A係O,R 2d係H,XR 2c係OCH 2CH 3並且R 1係CF 3的式 1c)的化合物。PCT公開WO 2020/056090的實例5說明了方案20之方法。 方案20
如方案21中所示,方案20之方法也可以由具有式 5a(即其中A係OCH 2,R 2aX和R 2bY係OH並且R 1係CF 3的式 5)的相應的酮水合物開始進行。關於反應條件,參見本發明實例4的步驟A。 方案21
熟悉該項技術者將認識到,本文所述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和中間體可經受各種親電反應、親核反應、自由基反應、有機金屬反應、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以添加取代基或改性現有的取代基。特別地,某些附接至G環的R 9取代基可經由官能基相互轉化反應獲得。例如,如方案22中所示,具有式 1d(即其中G環被R 9取代,並且R 9係-(CR 11aR 11b) mR 9a且R 9a係烷基羰基氧基、烯基羰基氧基、環烷基羰基氧基、烷氧基羰基氧基等的式 1)的化合物可以藉由使具有式 22的羧酸與具有式 23的醇反應製備。反應經由活化具有式 22的羧酸、隨後與具有式 23的醇偶合進行。羧酸的活化在偶合試劑的幫助下進行,或者可替代地藉由將羧酸轉化成醯基鹵進行。例如,可以使具有式 2322的化合物在碳二亞胺偶合試劑諸如 N, N'-二環己基碳二亞胺(DCC)、 N-乙基- N'-(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亞胺(EDC)或 N, N'-二異丙基碳二亞胺(DIC)的存在下反應。在一些情況下,添加催化劑諸如 N, N-二甲基-4-吡啶胺(DMAP)可助於減少不想要的產物(例如 N-醯基脲副產物)的形成。多種其他方法可用於由羧酸和醇形成酯,包括使用偶合試劑諸如苯并三唑-1-基-氧基-三-吡咯啶基鏻六氟磷酸鹽(PyBOP ®)、 O-(7-氮雜苯并三唑-1-基)- N,N,N' ,N'-四甲基脲鎓六氟磷酸鹽(HATU)和2-(1 H-苯并三唑-1-基)-1,1,3,3-四甲基脲鎓六氟磷酸鹽(HBTU)。反應典型地在極性非質子溶劑諸如 N, N-二甲基甲醯胺、四氫呋喃或二氯甲烷中並且在鹼諸如吡啶、三乙胺或 N, N-二異丙基乙胺的存在下進行。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有利地使用聚合物負載的偶合試劑,諸如聚合物結合的二環己基碳二亞胺(DCC)。可替代地,可以使具有式 22的羧酸與鹵化試劑諸如亞硫醯氯、草醯氯、三氯化磷、氧氯化磷或五氯化磷在溶劑諸如二氯甲烷或甲苯中並且視需要在催化量的 N, N-二甲基甲醯胺的存在下反應,以提供相應的醯基氯。當使用具有式 22的醯基氯時,偶合步驟典型地包括鹼諸如三乙胺、 N, N-二異丙基乙胺和吡啶(關於反應條件參見實例4的步驟F)。本領域中已知多種合成方法能夠由羧酸和醇形成酯;對於偶合條件的廣泛綜述,包括固體負載策略,參見 Natural Product Reports [ 天然產物報告 ] 2015, 32(4), 605-632; Chemical Society Review [ 化學學會評論 ] 2009, 38, 606-631; Chemical Society Review [ 化學學會評論 ] 2014, 00, 1-29; Journal of Saudi Chemical Society [ 沙特化學學會雜誌 ] 2012, 16, 97-116; Organic Letters [ 有機快報 ] 2011, 13(12), 2988-2991;以及 Tetrahedron [ 四面體 ] 2005, 61, 10827-10852。 方案22
可用於製備具有式 23的化合物的一般方法係本領域中熟知的。例如,類似於方案3中描述之方法,使用還原劑諸如氫化鋁鋰或硼烷/四氫呋喃複合物在非質子溶劑中對酮進行還原。關於反應條件,參見本發明實例1的步驟G;實例2的步驟A;和實例4的步驟E。具有式 22的羧酸係可商購的並且可以藉由已知的文獻方法製備。
方案23說明了用於製備具有式 1d 1 (即其中G係吡唑,L係CH 2,J係苯基並且R 9係環戊基-C(=O)OCH 2的式 1d)的化合物的方案22的一般方法的具體實例。本發明實例1的步驟H說明了方案23之方法。 方案23
熟悉該項技術者還將認識到,以上所描述的具有式 1的化合物和中間體(其中W係O)可以使用多種標準硫化試劑諸如五硫化磷或2,4-雙(4-甲氧基苯基)-1,3-二硫雜-2,4-二磷雜環丁烷-2,4-二硫化物(勞森(Lawesson)試劑)轉化為相應的硫醇鹽(其中W係S)。這種類型的反應在化學文獻中是熟知的,參見,例如, Heterocycles [ 雜環化合物 ] 1995, 40, 271-278;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 藥物化學雜誌 ] 2008, 51, 8124-8134;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 藥物化學雜誌 ] 1990, 33, 2697-706; Synthesis [ 合成 ] 1989, (5), 396-3977; J. Chem. Soc., Perkin Trans. 1 [ 化學會誌柏爾金彙刊 1], 1988, 1663-1668; Tetrahedron [ 四面體 ] 1988 44, 3025-3036;以及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 有機化學雜誌 ] 1988 53(6), 1323-1326。關於相關反應條件,參見本發明實例3。
應認識到,上述對於製備具有式 1的化合物所描述的某些試劑和反應條件可能不與中間體中存在的某些官能基相容。在該等情況下,將保護/去保護序列或官能基相互轉化結合到合成中將有助於獲得所期望的產物。保護基團的使用和選擇對於化學合成領域的技術人員將是顯而易見的(參見,例如,T. W. Greene和P. G. M. Wuts, Protective Groups in Organic Synthesis [有機合成中的保護基團],第2版;威利公司: 紐約, 1991)。熟悉該項技術者將認識到,在一些情況下,在按照任何單獨方案中描繪的引入給定試劑後,可能必需進行沒有詳細描述的額外常規合成步驟以完成具有式 1的化合物的合成。熟悉該項技術者還將認識到,可能必需以與製備具有式 1的化合物所呈現的具體序列不同的順序來進行以上方案中示出的步驟的組合。
無需進一步詳細闡述,據信熟悉該項技術者使用先前描述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本發明。因此,以下實例應被解釋為僅是說明性的,並且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揭露。以下實例中的步驟示出了在整體合成轉化中每個步驟的程序,並且用於每個步驟的起始材料並不一定由其程序描述於其他實例或步驟中的具體製備試驗來製備。環境溫度或室溫定義為約20°C-25°C。除非另外指明,否則以下實例在攪拌下在氮氣氣氛下進行。百分比係按重量計,除了層析溶劑混合物或另外指明的情況之外。除非另外指明,否則層析溶劑混合物的份數和百分比均為按體積計。MPLC係指矽膠上的中壓液相層析法。 1H NMR譜以四甲基矽烷的低場處的ppm報告;「s」意指單峰,「d」意指二重峰,「t」意指三重峰,「q」意指四重峰,「m」意指多重峰,「br s」意指寬單峰,「br d」意指寬二重峰,「t d」意指三二重峰並且「q d」意指四二重峰。 19F NMR譜使用三氯氟甲烷作為參考物以ppm報告。質譜(MS)報導為藉由使用液相層析與質譜聯用儀(LCMS)使用大氣壓化學電離(AP +)或電灑電離(ESI +)觀察到的最高同位素豐度母離子:藉由向分子中加H +(分子量為1)形成的 (M+1) 或從分子損失H +(分子量為1)形成的 (M-1) 的分子量。 實例1 [1-[[4-[[2-(三氟甲基)-1,3-二氧戊環-2-基]甲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基]甲基環戊烷甲酸酯(化合物4)的製備 步驟A:    4-(2-側氧基-2-苯基乙氧基)苯甲酸乙酯的製備
向4-羥基苯甲酸乙酯(100 g,0.60 mol)在丙酮(3 L)中的混合物中分批添加2-溴-1-苯乙酮(132 g,0.66 mol)和碳酸鉀(249 g,1.80 mol)。將反應混合物在60°C下加熱3 h,並且然後冷卻並過濾,用丙酮(250 mL)沖洗。在減壓下濃縮濾液並且將所得固體用戊烷(500 mL)磨碎以提供呈白色固體的標題化合物(159 g)。
1H NMR (CDCl 3): δ 8.00-7.99 (d, 4H), 7.64-7.62 (t, 1H), 7.54-7.50 (t, 2H), 6.97-6.94 (d, 2H), 5.35 (s, 2H), 4.37-4.32 (q, 2H), 1.39-1.36 (t, 3H)。 MS m/z:284 [M+H] +步驟B:    4-(3,3,3-三氟-2,2-二羥基丙氧基)苯甲酸乙酯的製備
向2,2,2-三氟乙酸乙酯(31.8 g,0.22 mol)在四氫呋喃(750 mL)中的混合物中添加氫化鈉(在油中60%,8.94 g,0.22 mol)。15分鐘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0°C,並且然後分批添加4-(2-側氧基-2-苯基乙氧基)苯甲酸乙酯(即步驟A的產物)(53 g,0.19 mol)。將反應混合物在70°C下加熱2.5 h,並且然後冷卻至0°C並用鹽酸(在水中的1 N溶液,140 mL)稀釋。攪拌15分鐘後,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250 mL),並且將所得混合物用乙酸乙酯(2 × 380 mL)萃取。將合併的有機萃取物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並在減壓下濃縮。將所得固體用戊烷(100 mL)磨碎以提供呈灰白色固體的標題化合物(43 g)。
1H NMR (DMSO- d6): δ 7.92-7.90 (d, 2H), 7.36 (s, 2H), 7.09-7.07 (d, 2H), 4.30-4.25 (q, 2H), 4.13 (s, 2H), 1.32-1.28 (t, 3H), MS m/z:295 [M+H] +步驟C:    4-[[2-(三氟甲基)-1,3-二氧戊環-2-基]甲氧基]苯甲酸乙酯的製備
向4-(3,3,3-三氟-2,2-二羥基丙氧基)苯甲酸乙酯(即步驟B的產物)(42 g,0.14 mol)在 N, N-二甲基甲醯胺(80 mL)中的混合物中添加碳酸鉀(58.9 g,0.43 mol)。10分鐘後,將2-氯乙醇(34.5 g,0.43 mol)逐滴添加至該反應混合物中並且繼續攪拌16 h。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0°C並添加冰冷的水(250 mL)。將所得混合物用乙酸乙酯(2 × 300 mL)萃取,並將合併的有機萃取物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並在減壓下濃縮。所得材料藉由矽膠柱層析法(用在石油醚中的1%乙酸乙酯洗脫)純化以提供呈無色油狀物的標題化合物(31 g)。
1H NMR (CDCl 3): δ 8.02-7.98 (d, 2H), 6.98-6.94 (d, 2H), 4.38-4.33 (q, 2H), 4.29 (s, 2H), 4.21 (s, 4H), 1.40-1.36 (t, 3H)。 MS m/z:321 [M+H] +步驟D:    4-[[2-(三氟甲基)-1,3-二氧戊環-2-基]甲氧基]苯甲醇的製備
向0°C下的4-[[2-(三氟甲基)-1,3-二氧戊環-2-基]甲氧基]苯甲酸乙酯(即步驟C的產物)(25 g,78.1 mmol)在四氫呋喃(120 mL)中的混合物中添加氫化鋁鋰(在四氫呋喃中的2 M溶液,58.5 mL,117 mmol)。允許反應混合物溫熱至室溫並攪拌3 h,並且然後冷卻至0°C並用乙酸乙酯(180 mL)和水(100 mL)稀釋。將所得混合物通過Celite®墊過濾,用乙酸乙酯(100 mL)沖洗。將有機層分離,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並在減壓下濃縮。將所得固體用石油醚磨碎以提供呈灰白色固體的標題化合物(20 g)。
1H NMR (DMSO- d6): δ 7.24-7-22 (d, 2H), 6.96-6.93 (d ,2H), 5.08-5.05 (t, 1H), 4.42-4.41 (d, 2H), 4.23-4.11 (m, 6H)。 步驟E:    2-[[4-(溴甲基)苯氧基]甲基]-2-(三氟甲基)-1,3-二氧戊環的製備
向0°C下的4-[[2-(三氟甲基)-1,3-二氧戊環-2-基]甲氧基]苯甲醇(即步驟D的產物)(36 g,0.13 mol)在二氯甲烷(300 mL)中的混合物中添加四溴甲烷(47.1 g,0.14 mol)和三苯基膦(37.3 g,0.14 mol)。允許反應混合物溫熱至室溫並攪拌2 h,並且然後冷卻至0°C,用冰冷的水(80 mL)稀釋並用二氯甲烷(2 × 150 mL)萃取。將合併的有機萃取物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並在減壓下濃縮。將所得材料藉由矽膠層析法(用在石油醚中的5%乙酸乙酯洗脫)純化以提供呈淡黃色油狀物的標題化合物(37.2 g)。
1H NMR (CDCl 3): δ 7.34-7.31 (d, 2H), 6.92-6.89 (d, 2H), 4.49-4.46 (s, 2H), 4.23-4.20 (m, 6H)。 步驟F:     1-[[4-[[2-(三氟甲基)-1,3-二氧戊環-2-基]甲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甲酸乙酯的製備
向1 H-吡唑-4-甲酸乙酯(12.3 g,87.9 mmol)在乙腈(220 mL)中的混合物中添加碳酸銫(57.3 g,0.18 mol)。10分鐘後,將2-[[4-(溴甲基)苯氧基]甲基]-2-(三氟甲基)-1,3-二氧戊環(即步驟E的產物)(30 g,87.9 mmol)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並繼續攪拌7 h。將反應混合物通過玻璃料漏斗過濾,用乙腈(50 mL)沖洗,並將濾液在減壓下濃縮。將所得材料藉由矽膠層析法(用石油醚中15%乙酸乙酯洗脫)純化以提供呈灰白色固體的標題化合物(26.2 g)。
1H NMR (CDCl 3): δ 7.92 (s, 1H), 7.81 (s, 1H), 7.22-7.19 (d, 2H), 6.95-6.93 (d, 2H), 5.24 (s, 2H), 4.28-4.26 (q, 2H), 4.23-4.20 (m, 6H), 1.34-1.31 (t, 3H)。 MS m/z:401 [M+H] +步驟G:    1-[[4-[[2-(三氟甲基)-1,3-二氧戊環-2-基]甲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甲醇的製備
向0°C下的1-[[4-[[2-(三氟甲基)-1,3-二氧戊環-2-基]甲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甲酸乙酯(即步驟F的產物)(30 g,74.9 mmol)在四氫呋喃(200 mL)中的混合物中逐滴添加氫化鋁鋰(四氫呋喃中的1 M溶液,112 mL,112 mmol)。將反應混合物在0°C下攪拌2 h,並且然後用乙酸乙酯(300 mL)和水(200 mL)稀釋。將所得混合物通過Celite®墊過濾,用乙酸乙酯(50 mL)沖洗。將有機層分離,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並在減壓下濃縮。將所得材料藉由矽膠層析法(用在石油醚中的35%乙酸乙酯洗脫)純化以提供呈淡黃色固體的標題化合物(24.5 g)。
1H NMR (DMSO- d6): δ 7.53 (s, 1H), 7.35 (s, 1H), 7.20-7.18 (d, 2H), 6.93-6.91 (d, 2H), 5.21 (s, 2H), 4.56 (s, 2H), 4.22-4.20 (m, 6H)。 MS m/z:359 [M+H] +步驟H:    [1-[[4-[[2-(三氟甲基)-1,3-二氧戊環-2-基]甲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基]甲基環戊烷甲酸酯的製備
向0°C下的環戊烷甲酸(111 mg,0.97 mmol)在四氫呋喃(10 mL)中的混合物中添加 N, N-二甲基-4-吡啶胺(355 mg,2.91 mmol),隨後添加1-(3-二甲基胺基丙基)-3-乙基碳二亞胺鹽酸鹽(EDC)(558 mg,2.91 mmol)。將反應混合物在0°C下攪拌10分鐘,並且然後添加1-[[4-[[2-(三氟甲基)-1,3-二氧戊環-2-基]甲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甲醇(即步驟G的產物)(350 mg,0.97 mmol)。允許反應混合物溫熱至室溫並攪拌16 h,並且然後用水(10 mL)稀釋。將所得混合物用乙酸乙酯(2 × 20 mL)萃取並將合併的有機萃取物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並在減壓下濃縮。將所得材料藉由矽膠層析法(用在石油醚中的20%乙酸乙酯洗脫)純化以提供呈無色油狀物的標題化合物(本發明之化合物)(210 mg)。
1H NMR (CDCl 3): δ 7.53 (s, 1H), 7.38 (s, 1H), 7.19-7.16 (d, 2H), 6.93-6.90 (d, 2H), 5.21 (s, 2H), 4.97 (s, 2H), 4.22-4.20 (m, 6H), 2.71-2.68 (m, 1H), 1.86-1.53 (m, 8H)。 MS m/z:455 [M+H] +實例2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 N-甲氧基- N-甲基-1 H-吡唑-4-乙醯胺(化合物5)的製備 步驟A: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甲醇的製備
向0°C下的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甲酸乙酯(10 g,26.0 mmol)(根據WO 2020/056090的實例5中揭露的程序製備)在四氫呋喃(100 mL)中的混合物中逐滴添加氫化鋁鋰(四氫呋喃中的1 M溶液,31.2 mL,31.2 mmol)。將反應混合物在0°C下攪拌1 h,並且然後用水(1.2 mL)和氫氧化鈉(10%水溶液,2.4 mL)稀釋,隨後再用水(1.2 mL)稀釋。攪拌15分鐘後,將混合物通過Celite®墊過濾並且將濾液在減壓下濃縮以提供呈油狀物的標題化合物(8 g)。 步驟B:    4-(氯甲基)-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的製備
向0°C下的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甲醇(即步驟A的產物)(3.0 g,8.8 mmol)在二氯甲烷(30 mL)中的混合物中逐滴添加 N,N-二甲基甲醯胺(0.068 mL,0.88 mmol)和亞硫醯氯(1.28 mL,17.53 mmol)。將反應混合物在45°C下加熱1 h,冷卻至室溫,並且然後用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稀釋並用乙酸乙酯萃取。將合併的有機萃取物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並在減壓下濃縮以提供呈油狀物的標題化合物(3 g)。
1H NMR (CDCl 3): δ 7.54 (s, 1H), 7.40 (s, 1H), 7.23 (d, 2H), 7.02 (d, 2H), 6.76 (s, 1H), 5.23 (s, 2H), 4.51 (s, 2H), 4.17 (q, 2H), 1.33 (t, 3H)。 步驟C: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乙腈的製備
向4-(氯甲基)-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即步驟B的產物)(3.0 g,8.3 mmol)和三甲基矽基氰化物(1.66 mL,12.47 mmol)在乙腈(40 mL)中的混合物中添加四丁基氟化銨溶液(四氫呋喃中的1 M溶液,12.5 mL,12.5 mmol)。16 h之後,將反應混合物用水稀釋並用乙酸乙酯萃取。將合併的有機萃取物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並在減壓下濃縮。將所得材料藉由MPLC(用在己烷中的50%至55%乙酸乙酯洗脫)純化以提供呈油狀物的標題化合物(2 g)。
1H NMR (CDCl 3): δ 7.47 (s, 1H), 7.30 (s, 1H), 7.23 (m, 2H), 7.03 (m, 2H), 6.76 (s, 1H), 5.24 (s, 2H), 4.25-4.15 (m, 2H), 3.56 (s, 2H), 1.32 (t, 3H)。 MS m/z:352 [M+H] +步驟D: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乙酸的製備
向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乙腈(即步驟C的產物)(1.0 g,2.9 mmol)在水(5 mL)中的混合物中添加乙酸(5 mL,2.9 mmol)和硫酸(5 mL,2.9 mmol)。將反應混合物在100°C下加熱4 h,並且然後冷卻至室溫並用水稀釋。將所得混合物用乙酸乙酯萃取,並將合併的有機萃取物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並在減壓下濃縮以提供呈油狀物的標題化合物(0.7 g)。 MS m/z:371 [M+H] +步驟E: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 N-甲氧基- N-甲基-1 H-吡唑-4-乙醯胺的製備
向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乙酸(即步驟D的產物)(150 mg,0.41 mmol)和 N,O-二甲基羥胺鹽酸鹽(27 mg,0.45 mmol)在二氯甲烷(10 mL)中的混合物中添加丙烷膦酸酐(T3P)(乙酸乙酯中50%,0.18 mL,0.61 mmol)和三乙胺(0.11 mL,0.81 mmol)。將反應混合物攪拌3 h,並且然後用水稀釋並用二氯甲烷萃取。將有機萃取物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並在減壓下濃縮。將所得材料藉由MPLC(用在己烷中的60%至70%乙酸乙酯洗脫)純化以提供呈油狀物的標題化合物(本發明之化合物)(50 mg)。
1H NMR (CDCl 3): δ 7.47 (s, 1H), 7.41 (s, 1H), 7.22 (d, 2H), 6.99 (d, 2H), 6.74 (s, 1H), 5.21 (s, 2H), 4.15 (q, 2H), 3.67 (s, 3H), 3.60 (s, 2H), 3.17 (s, 3H), 1.32 (t, 3H)。 MS m/z:414 [M+H] +實例3 O-乙基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硫代甲酸酯(化合物7)的製備
向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甲酸乙酯(0.2 g,0.52 mmol)(根據WO 2020/056090的實例5中揭露的程序製備)在二甲苯(10 mL)中的混合物中添加2,4-雙(4-甲氧基苯基)-1,3,2,4-二噻二磷雜丁環2,4-二硫化物(勞森試劑)(0.421 g,1.04 mmol)。將反應混合物在150°C下加熱16 h,冷卻至室溫並在減壓下濃縮。將所得材料藉由MPLC(用在己烷中的25%至30%乙酸乙酯洗脫)純化以提供呈淺黃色油狀物的標題化合物(本發明之化合物)(0.1 g)。
1H NMR (CDCl 3): δ 7.97 (s, 1H), 7.93 (s, 1H), 7.27 (d, 2H), 7.04 (d, 2H), 6.76 (s, 1H), 5.25 (s, 2H), 4.64 (q, 2H), 4.17 (q, 2H), 1.44 (t, 3H), 1.34 (t, 3H)。 MS m/z:401 [M+H] +實例4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基]甲基丙酸酯(化合物21)的製備 步驟A:    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甲酸乙酯的製備
向4-(3,3,3-三氟-2,2-二羥基丙氧基)苯甲酸乙酯(即實例1步驟B的產物)(7.55 g,25.7 mmol)在二甲基亞碸(64 mL)中的混合物中添加碳酸銫(16.8 g,51.4 mmol)和碘乙烷(27.2 g,0.18 mol)。將反應混合物在50°C下加熱3 h,冷卻至室溫,並且然後倒入冰冷的水(100 mL)中。將所得混合物用乙酸乙酯(3 × 100 mL)萃取,並將合併的有機萃取物用飽和氯化鈉水溶液(100 mL)洗滌,經硫酸鎂乾燥,過濾並在減壓下濃縮。將所得材料藉由矽膠層析法(用在己烷中的10%乙酸乙酯洗脫)純化以給出呈無色油狀物的標題化合物(6.96 g)。
1H NMR (CDCl 3): δ 8.08-8.05 (m, 2H), 7.10-7.06 (m, 2H), 6.83 (s, 1H), 4.37 (q, 2H), 4.20 (q, 2H), 1.42-1.33 (m, 6H)。
19F NMR (CDCl 3): δ –70.20 (s, 3F)。 步驟B:    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甲醇的製備
向0°C下的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甲酸乙酯(即步驟A的產物)(12.3 g,40.4 mmol)在四氫呋喃(202 mL)中的混合物中逐滴添加氫化鋁鋰(四氫呋喃中的2 M溶液,50.5 mL,0.10 mol)。將反應混合物攪拌1 h,並且然後緩慢添加水(3.8 mL),隨後添加氫氧化鈉(15%水溶液,3.8 mL),以及更多的水(11.4 mL)。向所得混合物中添加硫酸鎂,將混合物攪拌15分鐘並且然後過濾。在減壓下濃縮濾液並且將所得材料藉由矽膠層析法(用在己烷中的10%-50%乙酸乙酯洗脫)純化以提供呈黃色油狀物的標題化合物(9.3 g)。
1H NMR (CDCl 3): δ 7.37-7.35 (m, 2H), 7.06-7.02 (m, 2H), 6.80-6.77 (m, 1H), 4.68-4.66 (m, 2H), 4.18 (q, 2H), 1.35 (t, 3H)。
19F NMR (CDCl 3): δ –70.03 (s, 3F)。 步驟C:    1-(溴甲基)-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的製備
將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甲醇(即步驟B的產物)(9.3 g,35.5 mmol)和三苯基膦(15.8 g,60.3 mmol)在二氯甲烷(236 mL)中的混合物冷卻至0°C,並且然後在5分鐘內分批添加 N-溴代琥珀醯亞胺(9.47 g,53.2 mmol)。30分鐘後,將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並且將水層分離並用二氯甲烷萃取。將合併的有機物用飽和氯化鈉水溶液洗滌,經硫酸鎂乾燥,過濾,並在減壓下濃縮。將所得材料藉由矽膠層析法(用在己烷中的0%-5%乙酸乙酯洗脫)純化以提供呈無色油狀物的標題化合物(6.98 g)。
1H NMR (CDCl 3): δ 7.42-7.33 (m, 2H), 7.06-6.99 (m, 2H), 6.79-6.76 (m, 1H), 4.49 (s, 2H), 4.18 (q, 2H), 1.34 (t, 3H)。
19F NMR (CDCl 3): δ –70.11 (s, 3F)。 步驟D: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甲酸乙酯的製備
向1-(溴甲基)-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即步驟C的產物)(6.98 g,21.5 mmol)在 N,N-二甲基甲醯胺(85.9 mL)中的混合物中添加1 H-吡唑-4-甲酸乙酯(3.61 g,25.8 mmol),隨後添加碳酸銫(17.5 g,53.7 mmol)。將反應混合物在65°C下加熱過夜,並且然後冷卻至室溫並用水(100 mL)和乙酸乙酯(200 mL)稀釋。將水層分離並用乙酸乙酯萃取。將合併的有機物用飽和氯化鈉溶液洗滌,經硫酸鎂乾燥,過濾並在減壓下濃縮。將所得材料藉由矽膠柱層析法(用在己烷中的0%-50%乙酸乙酯的梯度洗脫)純化以提供呈白色固體的標題化合物(5.96 g)。
1H NMR (CDCl 3): δ 7.94 (s, 1H), 7.86 (s, 1H), 7.29 (m, 2H), 7.05 (m, 2H), 6.78 (q, 1H), 5.28 (s, 2H), 4.27 (q, 2H), 4.17 (q, 2H), 1.30-1.40 (m, 6H)。
19F NMR (CDCl 3): δ –70.13 (s, 3F)。 步驟E: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甲醇的製備
向0°C下的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甲酸乙酯(即步驟D的產物)(5.96 g,15.5 mmol)在四氫呋喃(78 mL)中的混合物中逐滴添加氫化鋁鋰(四氫呋喃中2 M,15.5 mL,31.0 mmol)。將反應混合物攪拌1 h,並且然後緩慢添加水(1.2 mL),隨後添加氫氧化鈉(15%水溶液,1.2 mL)和更多的水(3.6 mL)。允許反應混合物溫熱至室溫,攪拌15分鐘,並且然後經硫酸鎂乾燥,過濾並在減壓下濃縮。將所得材料藉由矽膠柱層析法純化以提供呈白色固體的標題化合物(4.52 g)。
1H NMR (CDCl 3): δ 7.53 (s, 1H), 7.27-7.22 (m, 3H), 7.03 (d, 2H), 6.75 (s, 1H), 5.25 (s, 2H), 4.57 (d, 2H), 4.17 (q, 2H), 1.58-1.46 (m, 1H), 1.34 (t, 3H)。
19F NMR (CDCl 3): δ –70.09 (s, 3F)。 MS m/z:343 [M+H] +步驟F: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基]甲基丙酸酯的製備
向0°C下的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yl]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甲醇(即步驟E的產物)(0.15 g,0.44 mmol)在二氯甲烷(2.2 mL)中的混合物中添加吡啶(0.053 mL,0.657 mmol),隨後添加丙醯氯(0.057 mL,0.657 mmol)。將反應混合物攪拌30分鐘並且然後用水和二氯甲烷稀釋。將水層分離並用二氯甲烷萃取。將合併的有機物用飽和氯化鈉洗滌,經硫酸鎂乾燥,過濾並在減壓下濃縮。將所得材料藉由矽膠柱層析法(用在己烷中的10%乙酸乙酯洗脫)純化以提供呈無色油狀物的標題化合物(本發明之化合物)(0.167 g)。
1H NMR (CDCl 3): δ 7.55 (s, 1H), 7.42 (s, 1H), 7.27-7.22 (m, 2H), 7.03 (d, 2H), 6.76 (q, 1H), 5.24 (s, 2H), 4.98 (s, 2H), 4.17 (q, 2H), 2.31 (q, 2H), 1.34 (t, 3H), 1.12 (t, 3H)。
19F NMR (CDCl 3): δ –70.11 (s, 3F)。 MS m/z:399 [M+H] +實例5 α-(乙醯氧基)-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乙酸乙酯(化合物54)的製備 步驟A:    2-側氧基-2-(1 H-吡唑-4-基)乙酸乙酯的製備
將4-溴-1 H-吡唑(1.0 g,6.80 mmol)在四氫呋喃(15 mL)中的混合物冷卻至-78°C,並且然後逐滴添加正丁基鋰(己烷中1.6 M,6.4 mL,10.2 mmol)。允許反應混合物溫熱至室溫並攪拌1 h,並且然後冷卻至-78°C,並添加草酸二乙酯(1.4 mL,10.2 mmol)。30分鐘後,將反應混合物用飽和氯化銨水溶液稀釋並用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萃取物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並在減壓下濃縮。將所得材料藉由MPLC(用在己烷中的45%至50%乙酸乙酯洗脫)純化以提供呈油狀物的標題化合物(0.3 g)。
1H NMR (CDCl 3): δ 8.40 (s, 2H), 4.41 (q, 2H), 1.42 (t, 3H)。 MS m/z:169 [M+H] +步驟B:    1-(氯甲基)-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的製備
向0°C下的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甲醇 (即實例4步驟B的產物)(7.0 g,26.7 mmol)在二氯甲烷(70 mL)中的混合物中添加 N,N-二甲基甲醯胺(0.21 mL,2.67 mmol)和亞硫醯氯(3.90 mL,53.39 mmol)。將反應混合物在45°C下加熱1 h,並且然後冷卻至室溫並用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稀釋。將所得混合物用乙酸乙酯(100 mL × 2)萃取,並將合併的有機萃取物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並在減壓下濃縮。將所得材料藉由MPLC(用己烷中5%-10%乙酸乙酯洗脫)純化以提供呈黃色油狀物的標題化合物(6 g)。
1H NMR (CDCl 3): δ 7.33-7.49 (m, 2H), 7.01-7.13 (m, 2H), 6.79 (s, 1H), 4.58 (s, 2H), 4.06-4.30 (m, 2 H), 1.24-1.44 (m, 3H)。 步驟C: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α-側氧基-1 H-吡唑-4-乙酸乙酯的製備
向1-(氯甲基)-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即步驟B的產物)(0.50 g,1.78 mmol)和2-側氧基-2-(1 H-吡唑-4-基)乙酸乙酯(即步驟A的產物)(0.359 g,2.14 mmol)在乙腈(10 mL)中的混合物中添加碳酸鉀(0.369 g,2.67 mmol)。將反應混合物在70°C下加熱4 h,冷卻至室溫,並且然後用水稀釋。將所得混合物用乙酸乙酯萃取,並將有機萃取物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並在減壓下濃縮。將所得材料藉由MPLC(用己烷中25%-30%乙酸乙酯洗脫)純化以提供呈油狀物的標題化合物(0.5 g)。
1H NMR (CDCl 3): δ 8.25 (s, 1H), 8.21 (s, 1H), 7.29 (d, 2H), 7.06 (d, 2H), 6.76 (s, 1H), 5.33-5.30 (m, 2H), 4.37 (q, 2H), 4.17 (q, 2H), 1.40 (t, 3H), 1.33 (t, 3H)。 MS m/z:413 [M+H] +步驟D: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α-羥基-1 H-吡唑-4-乙酸乙酯的製備
向0°C下的1-[[4-[[(1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α-側氧基-1 H-吡唑-4-乙酸乙酯(即步驟C的產物)(150 mg,0.364 mmol)在甲醇(10 mL)中的混合物中添加硼氫化鈉(0.021 g,0.546 mmol)。3 h後,將反應混合物用飽和氯化銨水溶液稀釋並用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萃取物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並在減壓下濃縮。將所得材料藉由MPLC(用己烷中50%-55%乙酸乙酯洗脫)純化以提供呈油狀物的標題化合物(0.08 g)。
1H NMR (CDCl 3): δ 7.53 (s, 1H), 7.40 (s, 1H), 7.21 (d, 2H), 7.00 (d, 2H), 6.75 (s, 1H), 5.21 (s, 2H), 5.18-5.13 (m, 1H), 4.25 (q, 2H), 4.16 (q, 2H), 3.44 (br d, 1H), 1.32 (t, 3H), 1.25 (t, 3H)。 MS m/z:415 [M+H] +步驟E:    α-(乙醯氧基)-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乙酸乙酯的製備
向0°C下的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α-羥基-1 H-吡唑-4-乙酸乙酯(即步驟D的產物)(0.10 g,0.24 mmol)在二氯甲烷(10 mL)中的混合物中添加三乙胺(0.05 mL,0.36 mmol)和乙醯氯(0.023 g,0.29 mmol)。允許反應混合物溫熱至室溫,攪拌1 h,並且然後用水稀釋並用二氯甲烷萃取。將有機萃取物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並在減壓下濃縮。將所得材料藉由MPLC(用在己烷中的20%-25%乙酸乙酯洗脫)純化以提供呈油狀物的標題化合物(本發明之化合物)(55 mg)。
1H NMR (CDCl 3): δ 7.58 (s, 1H), 7.46 (s, 1H), 7.24 (d, 2H), 7.02 (d, 2H), 6.75 (s, 1H), 5.91 (s, 1H), 5.24 (s, 2H), 4.31-4.10 (m, 4H), 2.13 (s, 3H), 1.32 (t, 3H), 1.23 (t, 3H)。 MS m/z:457 [M+H] +實例6 乙基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 N-(2-丙烯-1-基氧基)-1 H-吡唑-4-甲醯胺(化合物55)的製備 步驟A: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甲酸的製備
向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甲酸乙酯(1.35 g,3.51 mmol)(根據WO 2020/056090的實例5中揭露的程序製備)在乙醇(12 mL)和四氫呋喃(35 mL)中的混合物中添加氫氧化鋰(水中1 M,6.30 mL,6.30 mmol)。2天後,將反應混合物在減壓下濃縮。將所得混合物用水和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稀釋,並且然後用乙酸乙酯(3 × 5 mL)洗滌。將所得水層用鹽酸(1 N)酸化至pH為約2,並且然後用乙酸乙酯(3 × 10 mL)萃取。將合併的有機萃取物經硫酸鈉乾燥,過濾並濃縮以提供呈白色固體的標題化合物(1.22 g)。
1H NMR (DMSO- d6): δ 12.33 (br s, 1H), 8.37 (d, 1H), 7.81 (d, 1H), 7.34 (d, 2H), 7.26 (d, 1H), 7.20 (d, 2H), 5.34 (s, 2H), 4.11 (q, 2H), 1.24 (t, 3H)。 步驟B:    乙基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 N-(2-丙烯-1-基氧基)-1 H-吡唑-4-甲醯胺的製備
向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甲酸(即步驟B的產物)(1.30 g,3.65 mmol)在 N,N-二甲基甲醯胺(10 mL)中的混合物中添加羥基-1 H-苯并三唑(HOBT)(0.542 g,4.01 mmol)、1-(3-二甲基胺基丙基)-3-乙基碳二亞胺鹽酸鹽(EDC)(0.77 g,4.01 mmol)、三乙胺(0.66 mL,4.74 mmol)和 O-2-丙烯基羥胺(0.32 g,4.38 mmol)。將反應混合物攪拌過夜,並且然後用水(30 mL)稀釋並用乙酸乙酯(3 × 5 mL)萃取。將合併的有機萃取物經硫酸鈉乾燥並過濾。向濾液中添加Celite®,並且將所得混合物在減壓下濃縮,然後藉由MPLC(用在己烷中的0%至100%乙酸乙酯的梯度洗脫)純化以提供呈固體的標題化合物(本發明之化合物)(1.17 g)。
1H NMR (CDCl 3): δ 7.90 (s, 1H), 7.87 (br s, 1H), 7.28-7.26 (m, 2H), 7.05 (d, 2H), 6.76 (d, 1H), 6.04-5.92 (m, 1H), 5.43-5.32 (m, 2H), 5.28 (s, 2H), 4.43 (d, 2H), 4.17 (q, 2H), 1.34 (t, 3H)。 實例7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 N-(2-丙烯-1-基氧基)-1 H-吡唑-4-甲亞胺酸乙酯(化合物40)的製備
將乙基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 N-(2-丙烯-1-基氧基)-1 H-吡唑-4-甲醯胺(即實例6的產物)(300 mg,0.73 mmol)、三苯基膦(0.21 g,0.80 mmol)和乙醇(0.047 mL,0.80 mmol)在四氫呋喃(1.2 mL)中的混合物冷卻至0°C,並且然後逐滴添加偶氮二甲酸二乙酯(DEAD)(0.13 mL,0.80 mmol)。允許反應混合物溫熱至室溫並攪拌3 h,並且然後添加二氯甲烷和Celite®(5 g)。將所得混合物在減壓下濃縮,並且然後藉由使用RediSep Gold®柱的MPLC(在16分鐘內用在庚烷中的10%至40%乙酸乙酯的梯度洗脫)純化以提供呈無色油狀物的標題化合物(本發明之化合物)(0.18 g)。
1H NMR (CDCl 3): δ 7.71 (s, 1H), 7.59 (s, 1H), 7.26- 7.23 (m, 2H), 7.04-7.02 (m, 2H), 6.76 (d, 1H), 6.06-5.98 (m, 1H), 5.31 (q d, 1H), 5.25 (s, 2H), 5.21 (q d, 1H), 4.50 (t d, 2H), 4.33 (q, 2H), 4.17 (q, 2H), 1.35-1.32 (m, 6H)。 MS m/z:440 [M+H] +製劑/效用
本發明之具有式 1的化合物(包括其 N-氧化物和鹽)或包含該化合物與至少一種如發明內容中所述之額外的殺真菌化合物的混合物(即組成物)通常將用作組成物(即製劑)中的殺真菌活性成分,其中至少一種額外的組分選自由表面活性劑、固體稀釋劑和液體稀釋劑組成之群組,用作載體。選擇該配製劑或組成物成分,以與活性成分的物理特性、施用模式和環境因素諸如土壤類型、水分和溫度一致。
具有式 1的化合物或其混合物可以以多種方式配製,包括: (i) 具有式 1的化合物和視需要一種或多種其他生物學活性化合物或藥劑可以以適當的重量比單獨配製和單獨施用或同時施用,例如作為桶混物;或者 (ii)       具有式 1的化合物和視需要一種或多種其他生物學活性化合物或藥劑可以以適當的重量比配製在一起。
有用的配製劑包括液體和固體組成物二者。液體組成物包括視需要可以被稠化成凝膠的溶液(包括可乳化的濃縮物)、懸浮液、乳液(包括微乳液、水包油乳液、可流動的濃縮物和/或懸浮乳液)等。水性液體組成物的一般類型為可溶性濃縮物、懸浮劑、膠囊懸浮液、濃縮乳液、微乳液、水包油乳液、可流動的濃縮物和懸浮乳液。非水性液體組成物的一般類型為可乳化的濃縮物、可微乳化的濃縮物、可分散的濃縮物和油分散體。
固體組成物的一般類型為粉劑、粉末、顆粒劑、球劑、粒料、錠劑、片劑、填充膜(包括種子包衣)等,它們可以是水可分散的(「可濕性的」)或水溶性的。由成膜溶液或可流動的懸浮液形成的膜和包衣特別可用於種子處理。活性成分可以被(微)包封並進一步形成為懸浮液或固體配製劑;替代地,活性成分的整個配製劑可以被包封(或「包衣」)。包封可以控制或延遲活性成分的釋放。可乳化的顆粒劑結合了可乳化的濃縮物配製劑和乾顆粒配製劑兩者的優點。高強度組成物主要用作進一步配製劑的中間體。
可噴霧的配製劑典型地在噴霧之前分散在合適的介質中。此類液體和固體配製劑被配製成在噴霧介質,通常為水,但偶爾係另一種合適介質像芳族烴或石蠟烴或植物油中易於稀釋的。噴霧容量的範圍可以為每公頃從約一升至幾千升,但更典型地為在每公頃從約十至幾百升的範圍內。可噴霧的製劑可與水或另一種合適的介質桶混,用於藉由空氣或地面施用來進行葉處理,或用於施用到植株的生長介質中。液體和乾配製劑可以直接計量加入滴灌系統中,或在種植期間計量加入壟溝中。液體和固體製劑可在種植之前作為種子處理施用到作物和其他期望的植被的種子,以藉由內吸吸收保護發育中的根和其他地面下的植株部分和/或葉子。
配製劑典型地將含有總計達100重量百分比的在以下近似範圍內的有效量的活性成分、稀釋劑和表面活性劑。
     重量百分比
   活性 成分    稀釋劑    表面活性劑
水可分散的和水溶性的顆粒劑、片劑和粉末 0.001-90 0-99.999 0-15
油分散體、懸浮液、乳液、溶液(包括可乳化的濃縮物) 1-50 40-99 0-50
粉劑 1-25 70-99 0-5
顆粒劑和球劑 0.001-95 5-99.999 0-15
高強度組成物 90-99 0-10 0-2
固體稀釋劑包括,例如,黏土(諸如膨潤土、蒙脫土、凹凸棒石和高嶺土)、石膏、纖維素、二氧化鈦、氧化鋅、澱粉、糊精、糖(例如,乳糖、蔗糖)、二氧化矽、滑石、雲母、矽藻土、脲、碳酸鈣、碳酸鈉和碳酸氫鈉,以及硫酸鈉。典型的固體稀釋劑在Watkins等人, Handbook of Insecticide Dust Diluents and Carriers[殺昆蟲劑粉劑稀釋劑和載體手冊], 第2版, Dorland Books, Caldwell, New Jersey [考德威爾, 新澤西州]中有所描述。
液體稀釋劑包括,例如,水、 N, N-二甲基烷醯胺(例如, N, N-二甲基甲醯胺)、檸檬烯、二甲基亞碸、 N-烷基吡咯啶酮(例如, N-甲基吡咯啶酮)、磷酸烷基酯(例如,磷酸三乙酯)、乙二醇、三甘醇、丙二醇、二丙二醇、聚丙二醇、碳酸伸丙酯、碳酸伸丁酯、石蠟(例如白礦物油狀物、正鏈烷烴、異鏈烷烴)、烷基苯、烷基萘、甘油狀物、三乙酸甘油狀物酯、山梨醇、芳烴、脫芳構化脂族化合物、烷基苯、烷基萘、酮,諸如環己酮、2-庚酮、異佛爾酮和4-羥基-4-甲基-2-戊酮,乙酸酯,諸如乙酸異戊酯、乙酸己酯、乙酸庚酯、乙酸辛酯、乙酸壬酯、乙酸十三烷基酯和乙酸異冰片酯,其他酯,諸如烷基化乳酸酯、二元酯、苯甲酸烷基和芳基酯和γ-丁內酯,以及可以是直鏈、支鏈、飽和或不飽和的醇,諸如甲醇、乙醇, 丙醇、異丙醇、 丁醇、異丁醇、 己醇、2-乙基己醇、 辛醇、癸醇、異癸醇、異十八烷醇、鯨蠟醇、月桂醇、十三烷醇、油狀物醇、環己醇、四氫糠醇、雙丙酮醇、甲酚和苄醇。液體稀釋劑還包括飽和的和不飽和的脂肪酸(典型地C 6-C 22)的甘油酯,諸如植物種子和果實油(例如,橄欖油、蓖麻油、亞麻籽油、芝麻油、玉米油(玉蜀黍油)、花生油、葵花籽油、葡萄籽油、紅花油、棉籽油、大豆油、油菜籽油、椰子油和棕櫚仁油),動物源脂肪(例如,牛脂、豬脂、豬油、魚肝油、魚油),以及其混合物。液體稀釋劑還包括烷基化(例如甲基化、乙基化、丁基化)脂肪酸,其中脂肪酸可以藉由來自植物和動物來源的甘油酯的水解獲得,並且可藉由蒸餾純化。典型的液體稀釋劑在Marsden, Solvents Guide[溶劑指南], 第2版, Interscience, New York [紐約], 1950中進行描述。
本發明之固體和液體組成物通常包含一種或多種表面活性劑。當添加到液體中時,表面活性劑(surfactant,也稱為「表面活性劑(surface-active agent)」)通常改變、最經常地降低液體的表面張力。根據表面活性劑分子中的親水和親脂基團的性質,表面活性劑可用作潤濕劑、分散劑、乳化劑或消泡劑。
表面活性劑可以分類為非離子的、陰離子的或陽離子的。可用於本發明組成物的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包括但不限於:醇烷氧基化物,諸如基於天然醇和合成醇(其可以是支鏈或直鏈的)並且由醇和環氧乙烷、環氧丙烷、環氧丁烷或其混合物製備的醇烷氧基化物;胺乙氧基化物、鏈烷醇醯胺和乙氧基化鏈烷醇醯胺;烷氧基化甘油三酯,諸如乙氧基化的大豆油、蓖麻油和油菜籽油;烷基酚烷氧基化物,諸如辛基酚乙氧基化物、壬基酚乙氧基化物、二壬基酚乙氧基化物和十二烷基酚乙氧基化物(由苯酚和環氧乙烷、環氧丙烷、環氧丁烷或其混合物製備);由環氧乙烷或環氧丙烷製備的嵌段聚合物和其中末端嵌段由環氧丙烷製備的反式嵌段聚合物;乙氧基化脂肪酸;乙氧基化脂肪酯和油;乙氧基化甲酯;乙氧基化三苯乙烯基酚(包括由環氧乙烷、環氧丙烷、環氧丁烷或其混合物製備的那些);脂肪酸酯、甘油酯、羊毛脂基衍生物、聚乙氧基化酯(諸如聚乙氧基化脫水山梨糖醇脂肪酸酯、聚乙氧基化山梨糖醇脂肪酸酯和聚乙氧基化甘油脂肪酸酯);其他脫水山梨糖醇衍生物諸如脫水山梨糖醇酯;聚合物表面活性劑,諸如無規共聚物、嵌段共聚物、醇酸peg(聚乙二醇)樹脂、接枝或梳形聚合物以及星形聚合物;聚乙二醇(peg);聚乙二醇脂肪酸酯;矽酮基表面活性劑;和糖衍生物,諸如蔗糖酯、烷基多糖苷和烷基多糖。
有用的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包括但不限於:烷基芳基磺酸及其鹽;羧化的醇或烷基酚乙氧基化物;二苯基磺酸酯衍生物;木質素和木質素衍生物,諸如木質素磺酸鹽;馬來酸或琥珀酸或它們的酸酐;烯烴磺酸酯;磷酸酯,諸如醇烷氧基化物的磷酸酯,烷基酚烷氧基化物的磷酸酯和苯乙烯基酚乙氧基化物的磷酸酯;蛋白質基表面活性劑;肌胺酸衍生物;苯乙烯基酚醚硫酸鹽;油和脂肪酸的硫酸鹽和磺酸鹽;乙氧基化烷基酚的硫酸鹽和磺酸鹽;醇的硫酸鹽;乙氧基化醇的硫酸鹽;胺和醯胺的磺酸鹽,諸如 N, N-烷基牛磺酸鹽;苯、異丙苯、甲苯、二甲苯以及十二烷基苯和十三烷基苯的磺酸鹽;縮聚萘的磺酸鹽;萘和烷基萘的磺酸鹽;石油級份的磺酸鹽;磺基琥珀醯胺酸鹽;以及磺基琥珀酸鹽和它們的衍生物,諸如二烷基磺基琥珀酸鹽。
有用的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包括但不限於:醯胺和乙氧基化醯胺;胺諸如 N-烷基丙二胺、三伸丙基三胺和二伸丙基四胺,和乙氧基化胺、乙氧基化二胺以及丙氧基化胺(由胺和環氧乙烷、環氧丙烷、環氧丁烷或其混合物製備);胺鹽諸如乙酸銨和二胺鹽;季銨鹽諸如季鹽、乙氧基化季鹽和二季鹽;以及胺氧化物,諸如烷基二甲基胺氧化物和雙-(2-羥乙基)-烷基胺氧化物。
還可用於本發明組成物的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和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的混合物、或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和陽離子表面活性劑的混合物。非離子表面活性劑、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和陽離子表面活性劑以及它們的推薦用途揭露於多個已揭露的參考文獻中,包括由The Manufacturing Confectioner Publishing Co. [糖果製造商出版公司],McCutcheon分部出版的 McCutcheon’s Emulsifiers and Detergents[McCutcheon的乳化劑和清潔劑], annual American and International Editions[美國和國際年度版];Sisely和Wood, Encyclopedia of Surface Active Agents[表面活性劑百科全書], Chemical Publ.Co., Inc. [化學出版有限公司], 紐約, 1964;以及A. S. Davidson和B. Milwidsky, Synthetic Detergents[合成洗滌劑], 第七版, John Wiley and Sons [約翰威利父子公司], 紐約, 1987。
本發明之組成物還可包含熟悉該項技術者已知為輔助配製劑的配製劑助劑和添加劑(其中一些也可被認為係起到固體稀釋劑、液體稀釋劑或表面活性劑作用)。此類配製劑助劑和添加劑可控制:pH(緩衝劑)、加工過程中的起泡(消泡劑,諸如聚有機矽氧烷)、活性成分的沈降(懸浮劑)、黏度(觸變增稠劑)、容器內的微生物生長(抗微生物劑)、產品冷凍(防凍劑)、顏色(染料/顏料分散體)、洗脫(成膜劑或黏著劑)、蒸發(蒸發阻滯劑),以及其他配製劑屬性。成膜劑包括例如聚乙酸乙烯酯、聚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乙烯吡咯啶酮-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乙烯醇、聚乙烯醇共聚物和蠟。配製劑助劑和添加劑的實例包括以下中列出的那些:由Manufacturing Confectioner出版公司的McCutcheon分部出版的 McCutcheon’s Volume 2: Functional Materials[McCutcheon的第2卷:功能材料], annual International and North American editions [國際和北美年度版];和PCT公開WO 03/024222。
典型地藉由將活性成分溶於溶劑中或者藉由在液體或乾稀釋劑中研磨將具有式 1的化合物和任何其他活性成分摻入本發明組成物中。可藉由簡單地混合該等成分來製備包括可乳化的濃縮物的溶液。如果旨在用作可乳化的濃縮物的液體組成物的溶劑係與水不混溶的,則典型地添加乳化劑以使含有活性成分的溶劑在用水稀釋時乳化。粒徑最高達2,000 μm的活性成分漿料可以使用介質磨機進行濕法碾磨,以得到平均粒徑低於3 μm的顆粒。水性漿料可以製成成品懸浮劑(參見,例如,U.S. 3,060,084)或藉由噴霧乾燥進一步加工以形成水可分散的顆粒劑。乾配製劑通常需要乾碾磨過程,產生在2至10 μm範圍內的平均粒徑。粉劑和粉末可以藉由共混並且通常藉由研磨(例如用錘磨機或流能磨)來製備。可以藉由將活性物質噴霧在預成形的顆粒劑載體上或者藉由附聚技術來製備顆粒劑和球劑。參見,Browning,「Agglomeration [附聚]」, Chemical Engineering [ 化學工程 ], 1967年12月4日, 第147-48頁; Perry’s Chemical Engineer’s Handbook [ 佩里化學工程師手冊 ], 第4版, McGraw-Hill [麥格勞希爾集團], 紐約, 1963, 第8-57頁及其後頁,以及WO 91/13546。球劑可以如U.S. 4,172,714中所述製備。水可分散的和水溶性的顆粒劑可如在U.S. 4,144,050、U.S. 3,920,442和DE 3,246,493中教導的來製備。片劑可以如在U.S. 5,180,587、U.S. 5,232,701和U.S. 5,208,030中所教導的來製備。膜可以如在GB 2,095,558和U.S. 3,299,566中所教導的來製備。
本發明之一個實施方式關於一種用於控制真菌病原體之方法,該方法包括用水稀釋本發明之殺真菌組成物(與表面活性劑、固體稀釋劑和液體稀釋劑一起配製的具有式 1的化合物,或具有式 1的化合物和至少一種其他殺真菌劑的配製的混合物),以及視需要添加輔助劑以形成稀釋的組成物,以及使真菌病原體或其環境與有效量的所述稀釋的組成物接觸。
儘管藉由用水稀釋足夠濃度的本發明之殺真菌組成物形成的噴霧組成物可以提供充分的控制真菌病原體的功效,但單獨配製的輔助劑產品還可被添加到噴霧桶混物中。該等附加的輔助劑通常被稱為「噴霧輔助劑」或「槽-混合輔助劑」,並且包含混合在噴霧槽中以改善殺有害生物劑的性能或改變噴霧混合物的物理特性的任何物質。輔助劑可以是陰離子或非離子表面活性劑、乳化劑、石油基作物油、作物衍生的籽油、酸化劑、緩衝液、增稠劑或消泡劑。輔助劑被用於增強功效(例如,生體可用率、黏附性、滲透性、覆蓋均勻度和保護耐久性),或最小化或消除與不相容性、發泡、飄移、蒸發、揮發和降解相關聯的噴霧應用問題。為了獲得最佳性能,關於活性成分的特性、製劑和目標(例如,作物、昆蟲有害生物)來選擇輔助劑。
添加至噴霧混合物中的輔助劑的量通常在按體積計約0.1 %至2.5%範圍內。添加到噴霧混合物中的輔助劑的施用量通常在每公頃約1 L至5 L之間。噴霧輔助劑的代表性實例包括:Adigor ®(先正達公司(Syngenta))液烴中的47%甲基化菜籽油、Silwet ®(海倫娜化學公司(Helena Chemical Company))聚醚改性的七甲基三矽氧烷以及Assist ®(巴斯夫公司(BASF))83%石蠟基礦物油中的17%表面活性劑共混物。
種子處理的一種方法係在播撒種子之前,藉由用本發明之化合物(即作為配製的組成物)對種子進行噴霧或撒粉。經配製用於種子處理的組成物通常包含成膜劑或黏合劑。因此,典型地,本發明之種子包衣組成物包含生物學有效量的具有式 1的化合物和成膜劑或黏合劑。可以藉由將可流動的懸浮劑直接噴霧到種子的翻滾床中並且然後乾燥種子來為種子包衣。替代地,可將其他製劑類型諸如濕粉、溶液、懸浮乳液、可乳化的濃縮物和水中的乳液噴霧在種子上。該方法特別可用於將膜包衣施用在種子上。熟悉該項技術者可使用各種包衣機器和方法。合適之方法包括在P. Kosters等人, Seed Treatment: Progress and Prospects[種子處理:進展與前景], 1994 BCPC專著號57以及其中列出的參考文獻中列出的那些方法。
關於製劑領域的進一步資訊,參見T. S. Woods, Pesticide Chemistry and Bioscience, The Food–Environment Challenge [ 農藥化學與生物科學,食品與環境挑戰 ]中的「The Formulator’s Toolbox – Product Forms for Modern Agriculture [製劑工具箱 - 現代農業產品形式]」,T. Brooks和T. R. Roberts編輯,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Pesticide Chemistry [第九屆農藥化學國際會議論文集],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英國皇家化學學會],劍橋,1999,第120-133頁。還參見U.S. 3,235,361,第6欄,第16行至第7欄,第19行和實例10-41;U.S. 3,309,192,第5欄,第43行至第7欄,第62行和實例8、12、15、39、41、52、53、58、132、138-140、162-164、166、167和169-182;U.S. 2,891,855,第3欄,第66行至第5欄,第17行和實例1-4;Klingman, Weed Control as a Science [ 雜草控制科學 ],John Wiley and Sons, Inc.[約翰威利父子公司], 紐約, 1961, 第81-96頁;Hance等人, Weed Control Handbook[雜草防治手冊], 第8版,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布萊克威爾科學出版社], 牛津, 1989;和 Developments in formulation technology[配製劑技術的發展], PJB Publications [PJB出版公司], 英國里士滿, 2000。
在以下實例中,全部百分比皆為按重量計的,並且所有配製劑以常規的方式製備。活性成分係指本文所揭露的索引表A中的化合物。無需進一步詳細闡述,據信熟悉該項技術者使用先前描述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本發明。因此,以下實例應被構建為僅是說明性的,並且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揭露。 實例A
高強度濃縮物   
化合物7 98.5%
二氧化矽氣凝膠 0.5%
合成無定形精細二氧化矽 1.0%
實例B
可濕性粉末   
化合物35 65.0%
十二烷基酚聚乙二醇醚 2.0%
木質素磺酸鈉 4.0%
矽鋁酸鈉 6.0%
蒙脫土(煆燒的) 23.0%
實例C
顆粒劑   
化合物47 10.0%
凹凸棒石顆粒劑(低揮發性物質,0.71/0.30 mm;U.S.S.號25-50篩) 90.0%
實例D
擠出球劑   
化合物46 25.0%
無水硫酸鈉 10.0%
粗木質素磺酸鈣 5.0%
烷基萘磺酸鈉 1.0%
鈣/鎂膨潤土 59.0%
實例E
可乳化的濃縮物   
化合物45 10.0%
聚氧乙烯山梨醇六油酸酯 20.0%
C 6-C 10脂肪酸甲酯 70.0%
實例F
微乳液   
化合物48 5.0%
聚乙烯吡咯啶酮-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30.0%
烷基多糖苷 30.0%
單油酸甘油酯 15.0%
20.0%
實例G
種子處理   
化合物50 20.00%
聚乙烯吡咯啶酮-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5.00%
褐煤酸蠟 5.00%
木質素磺酸鈣 1.00%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 1.00%
硬脂醇(POE 20) 2.00%
聚有機矽氧烷 0.20%
著色劑紅染料 0.05%
65.75%
實例H
肥料棒   
化合物52 2.50%
吡咯啶酮-苯乙烯共聚物 4.80%
三苯乙烯基苯基16-乙氧基化物 2.30%
滑石 0.80%
玉米澱粉 5.00%
緩釋肥料 36.00%
高嶺土 38.00%
10.60%
實例I
懸浮劑   
化合物18 35%
丁基聚氧乙烯/聚丙烯嵌段共聚物 4.0%
硬脂酸/聚乙二醇共聚物 1.0%
苯乙烯丙烯酸聚合物 1.0%
黃原膠 0.1%
丙二醇 5.0%
矽酮基消泡劑 0.1%
1,2-苯并異噻唑啉-3-酮 0.1%
53.7%
實例J
在水中的乳液   
化合物21 10.0%
丁基聚氧乙烯/聚丙烯嵌段共聚物 4.0%
硬脂酸/聚乙二醇共聚物 1.0%
苯乙烯丙烯酸聚合物 1.0%
黃原膠 0.1%
丙二醇 5.0%
矽酮基消泡劑 0.1%
1,2-苯并異噻唑啉-3-酮 0.1%
芳族石油基烴 20.0
58.7%
實例K
油分散體   
化合物23 25%
聚氧乙烯山梨醇六油酸酯 15%
經有機修飾的膨潤土 2.5%
脂肪酸甲酯 57.5%
實例L
懸浮乳液   
化合物22 10.0%
吡蟲啉 5.0%
丁基聚氧乙烯/聚丙烯嵌段共聚物 4.0%
硬脂酸/聚乙二醇共聚物 1.0%
苯乙烯丙烯酸聚合物 1.0%
黃原膠 0.1%
丙二醇 5.0%
矽酮基消泡劑 0.1%
1,2-苯并異噻唑啉-3-酮 0.1%
芳族石油基烴 20.0%
53.7%
水溶性和水可分散性製劑典型地在施用之前用水稀釋以形成水性組成物。直接施用於植物或其部分的水性組成物(例如,噴霧桶組成物)典型地含有至少約1 ppm或更多(例如,從1 ppm至100 ppm)的一種或多種本發明之化合物。
種子通常以從約0.001 g(更典型地約0.1 g)至約10 g/kg種子的比率處理(即處理之前按重量計從約0.0001%至1%的種子)。經配製用於種子處理的可流動的懸浮液通常包含從約0.5%至約70%的活性成分、從約0.5%至約30%的成膜黏合劑、從約0.5%至約20%的分散劑、從0%至約5%的增稠劑、從0%至約5%的顏料和/或染料、從0%至約2%的消泡劑、從0至約1%的防腐劑、以及從0%至約75%的揮發性液體稀釋劑。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用作植物病害控制劑。因此,本發明進一步包括一種用於控制由真菌植物病原體引起的植物病害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向待保護的植物或其部分或向待保護的植物種子施用有效量的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含有所述化合物的殺真菌組成物。本發明之化合物和/或組成物提供對由子囊菌門(Ascomycota)、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接合菌門(Zygomycota phyla)和真菌樣卵菌門(fungal-like Oomycota)綱中的廣範圍真菌植物病原體引起的病害的控制。它們有效控制廣範圍的植物病害,特別是觀賞作物、草皮作物、蔬菜作物、大田作物、穀類作物和水果作物的葉病原體。該等病原體包括但不限於表1-1中所列的那些。對於子囊菌(Ascomycete)和擔子菌(Basidiomycete),在已知的情況下列出了有性的/有性型/有性階段的名稱以及無性的/無性型/無性階段的名稱(括弧中)。病原體的同義名稱用等號表示。例如,有性的/有性型/有性階段名稱穎枯殼針孢(Phaeosphaeria nodorum)之後是相應的無性的/無性型/無性階段名稱穎枯殼多孢(Stagnospora nodorum)和同義的較舊的名稱殼針孢(Septoria nodorum)。 [表1-1]
格孢菌目中的子囊菌(Ascomycete)包括茄鏈格孢菌( Alternaria solani)、鏈格孢菌( A. alternata)和蕓薹鏈格孢菌( A. brassicae)、葡萄球座菌( Guignardia bidwellii)、蘋果黑星病菌( Venturia inaequalis)、偃麥草核腔菌( 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黃斑葉枯病菌( Dreschlera tritici-repentis)=小麥褐斑長蠕孢黴( Helminthosporium tritici-repentis))和圓核腔菌( Pyrenophora teres)(網斑病( Dreschlera teres) =大麥網斑長蠕孢( Helminthosporium teres))、多主棒孢菌( Corynespora cassiicola)、穎枯殼針孢( Phaeosphaeria nodorum)(穎枯殼多孢( Stagonospora nodorum) = 殼針孢( Septoria nodorum))、炭色孢腔菌( Cochliobolus carbonum)和異旋孢腔菌( C. heterostrophus)、油菜黑脛病菌( Leptosphaeria biglobosa)和油菜莖基潰瘍病菌( L. maculans);
球腔菌目中的子囊菌包括禾生球腔菌( Mycosphaerella graminicola)(小麥葉枯病菌( Zymoseptoria tritici)=小麥殼針孢( Septoria tritici))、伯克利球腔菌(M. berkeleyi)(黑澀病菌( Cercosporidium personatum))、花生球腔菌( M. arachidis)(落花生尾孢( Cercospora arachidicola))、大豆褐斑釘孢( Passalora sojina)(大豆灰斑病菌( Cercospora sojina))、玉米灰斑病菌( Cercospora zeae-maydis)和甜菜生尾孢( C. beticola);
白粉菌目中的子囊菌(白粉病)諸如小麥白粉病菌( Blumeria graminisf.sp. tritici)和大麥白粉病菌( Blumeria graminisf.sp. hordei)、大豆白粉病菌( Erysiphe polygoni)、葡萄鉤絲殼菌( E. necator)(= Uncinula necator)、單絲殼菌( Podosphaera fuliginea)(= Sphaerotheca fuliginea)和叉絲單囊殼菌( Podosphaera leucotricha)(= Sphaerotheca fuliginea);
柔膜菌目中的子囊菌諸如富氏葡萄孢盤菌( Botryotinia fuckeliana)(灰葡萄孢菌( Botrytis cinerea))、歐克瑪雅倫達( Oculimacula yallundae)(= 他拍塞雅倫達( Tapesia yallundae);無性型小麥基腐病菌( Helgardia herpotrichoides) = 小麥基腐病菌( Pseudocercosporella herpetrichoides)、桃褐腐病菌( Monilinia fructicola)、核盤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小核盤菌( Sclerotinia minor)和斑病菌( Sclerotinia homoeocarpa);
肉座菌目中的子囊菌諸如玉蜀黍赤黴( Giberella zeae)(禾穀鐮刀菌( Fusarium graminearum))、串珠狀赤黴( G. monoliformis)(串珠鐮刀菌( Fusarium moniliforme))、腐皮鐮刀菌( Fusarium solani)(= 茄病新孢子菌( Neocosmopora solani))和黃萎病菌( Verticillium dahliae);
散囊菌目中的子囊菌諸如黃麴黴菌( 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曲黴菌( A. parasiticus);
間座殼菌目中的子囊菌諸如葡萄生小隱殼孢菌( Cryptosphorella viticola)(= 葡萄枝枯病菌( Phomopsis viticola))、大豆擬莖點種腐病菌( Phomopsis longicolla)和大豆莖潰瘍病菌( Diaporthe phaseolorum);
其他子囊菌病原體包括稻瘟病菌( Magnaporthe grisea)、小麥全蝕病菌( Gaeumannomyces graminis)、大麥雲紋病菌( Rhynchosporium secalis)和炭疽菌病原體諸如尖小叢殼菌( Glomerella acutata)(炭疽病菌( Colletotrichum acutatum))、禾穀炭疽病菌( G. graminicola)(禾生炭疽菌( C. graminicola))和瓜類小叢殼菌( G. lagenaria)(瓜類炭疽病菌( C. orbiculare));
鏽菌目(銹病)中的擔子菌包括小麥葉鏽菌( Puccinia recondita)、小麥條鏽菌( P. striiformis)、大麥柄鏽菌( Puccinia hordei)、禾柄鏽菌( P. graminis)和花生銹菌( P. arachidis)、咖啡鏽菌( Hemileia vastatrix)和大豆鏽菌( Phakopsora pachyrhizi);
角擔菌目中的擔子菌諸如水稻紋枯病( Thanatophorum cucumeris)(立枯絲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和雙核的稻角擔菌( Ceratobasidium oryzae-sativae)(稻枯斑絲核菌( Rhizoctonia oryzae));
多孔菌目中的擔子菌諸如白絹病菌( Athelia rolfsii)(齊整小核菌( Sclerotium rolfsii));
黑粉菌目中的擔子菌諸如玉蜀黍黑粉菌( Ustilago maydis);
毛黴菌目中的接合菌諸如匍枝根黴菌( Rhizopus stolonifer);
腐黴目中的卵菌包括致病疫黴菌( Phytophthora infestans)、大雄疫黴( P. megasperma)、寄生疫黴( P. parasitica)、大豆疫黴菌( P. sojae)、樟黴菌( P. cinnamomi)和辣椒疫黴菌( P. capsici)和腐黴屬病原體諸如瓜果腐黴菌( Pythium aphanidermatum)、禾生腐黴菌( P. graminicola)、畸雌腐黴菌( P. irregulare)、終極腐黴菌( P. ultimum)和異絲腐黴( P. dissoticum
霜黴目中的卵菌諸如葡萄霜黴菌( Plasmopara viticola)、向日葵霜黴菌( P. halstedii)、天仙子霜黴( Peronospora hyoscyami)(= 煙草霜黴病( Peronospora tabacina))、大豆霜黴病( P. manshurica)、寄生霜黴病菌( Hyaloperonospora parasitica)(=寄生霜黴病菌( Peronospora parasitica))、黃瓜霜黴病菌( 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和萵苣盤梗黴( Bremia lactucae);
以及與上述所有病原體密切相關的其他屬和物種。
除了它們的殺真菌活性之外,組成物或組合還具有針對細菌諸如梨火疫病菌( Erwinia amylovora)、野油菜黃單胞菌( Xanthomonas campestris)、丁香假單胞菌( Pseudomonas syringae)和其他相關物種的活性。藉由控制有害微生物,本發明之化合物可用於提高(即增加)與作物植物或其繁殖體(例如,種子、球莖、鱗莖、塊莖、插條)接觸或在作物植株或其繁殖體的農學環境中的有益微生物與有害微生物的比率。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用於處理所有植株、植株部分和種子。植物和種子品種和栽培品系可藉由常規的繁殖和育種方法或藉由基因工程方法獲得。經遺傳修飾的植株或種子(轉基因植物或種子)係其中異源性基因(轉基因)已被穩定整合進植株或種子基因組中的那些。由轉基因在植株基因組中的特定位置所限定的轉基因被稱為轉化或轉基因事件。
可以根據本發明處理的經遺傳修飾的植株栽培品系包括抵抗一種或多種生物脅迫(有害生物,諸如線蟲、昆蟲、蟎蟲、真菌等)或非生物脅迫(乾旱、低溫、土壤鹽化等)的那些栽培品系,或包含其他期望的特徵的那些栽培品系。植株可以經遺傳修飾以表現出以下性狀,例如除草劑耐受性、昆蟲抗性、經修飾的油特徵或耐旱性。
用本發明之化合物處理經遺傳修飾的植株和種子可導致超加性或增強的效應。例如,降低施用比率、拓展活性範圍、增加對生物/非生物脅迫的耐受性或增強儲存穩定性可大於由在經遺傳改性的植株和種子上施用本發明之化合物的僅簡單加性效應所預期的。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用於種子處理中以保護種子免受植物病害。在本揭露和申請專利範圍的上下文中,處理種子意指使種子與生物學有效量的典型地被配製成本發明之組成物的本發明之化合物接觸。該種子處理劑保護種子免於土壤傳播的病害病原體並且通常還可以保護由發芽種子發育成的幼苗的根和其他與土壤接觸的植株部分。種子處理劑還可以藉由使本發明之化合物或第二活性成分在發育中的植株中易位來向葉子提供保護。可向所有類型的種子施用種子處理,包括將發芽形成遺傳轉化以表現特定性狀的植株的那些種子。代表性實例包括表現對無脊椎有害生物有毒的蛋白質的那些,諸如蘇雲金芽孢桿菌毒素,或表現抗除草劑性的那些,諸如提供草甘膦抗性的草甘膦乙醯轉移酶。使用本發明之化合物的種子處理劑還可增加由種子生長出的植株的活力。
本發明之化合物和它們的組成物,單獨地以及與其他殺真菌劑、殺線蟲劑和殺昆蟲劑組合,特別可用於對作物的種子處理,該等作物包括但不限於玉蜀黍或玉米、大豆、棉、穀物(例如,小麥、燕麥、大麥、黑麥和稻)、馬鈴薯、蔬菜和油菜。
此外,本發明之化合物可用於處理由真菌、卵菌和細菌引起的水果和蔬菜的採後病害。該等感染可以發生在採收之前、期間和之後。例如,感染可以在採收之前發生,並且然後保持休眠直到成熟期間的某一點(例如,宿主以感染可以進行或條件變得有助於病害發展的方式開始組織改變);感染還可能由機械或昆蟲傷害產生的表面創傷引起。在這方面,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以減少由於可能在從採收至消費的任何時間發生的採後病害引起的損失(即由數量和品質產生的損失)。用本發明之化合物處理採後病害可以增加易腐的可食用植物部分(例如,果實、種子、葉子、莖、鱗莖、塊莖)在採收後可以被冷凍或未冷凍儲藏的期間的時間段,並且保持可食用並且不受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的顯著或有害的降解或污染。用本發明之化合物處理採收之前或之後的可食用的植物部分還可以減少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的毒性代謝物的形成,例如,黴菌毒素諸如黃麴黴毒素。
通常藉由在感染前或感染後將有效量的本發明之化合物施用於待保護植物的部分諸如根、莖、葉子、果實、種子、塊莖或鱗莖上,或施用於其中待保護植物生長的介質(土壤或沙)上來實現植物病害控制。還可以將該等化合物施用於種子以保護種子和由種子發育的幼苗。該等化合物還可以藉由灌溉水施用以處理植物。感染採收前產品的採收後病原體的控制典型地藉由現場施用本發明之化合物來實現,並且在其中在採收後發生感染的情況下,可將該等化合物作為浸漬劑、噴霧劑、薰蒸劑、處理包裹物和箱襯墊施用於採收的作物。
化合物還可以使用無人飛行載具(UAV)施用以在種植區域上分散本文所揭露的組成物。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種植區域係含有作物的區域。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作物選自單子葉(monocot)或雙子葉(dicot)。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作物選自稻、玉米、大麥、大豆、小麥、蔬菜、煙草、茶樹、果樹和甘蔗。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本文所揭露的組成物被配製用於以超低容量噴霧。藉由無人機施用的產品可使用水或油作為噴霧載體。全球用於無人機施用的典型噴霧體積(包括產品)為5.0升/公頃 – 100升/公頃(約0.5-10 gpa)。這包括超低噴霧容量(ULV)至低噴霧容量(LV)的範圍。雖然不常見,但可能存在這樣的情況,其中可使用低至1.0升/公頃(0.1 gpa)的甚至更低的噴霧容量。
本發明之化合物的合適施用率(即殺真菌有效量)可以受諸如待控制的植物病害、待保護的植物物種、待控制的病原體的種群結構、環境濕度和溫度等因素影響,並且應在實際使用條件下確定。熟悉該項技術者可以藉由簡單的實驗容易地確定期望的植物病害控制水平所需的殺真菌有效量。當以從小於約1 g/ha至約5,000 g/ha的活性成分的比率處理時,葉子通常可受到保護。當以從每千克種子約0.001 g(更典型地約0.1 g)至約10 g的比率處理種子時,通常可以保護種子和幼苗。熟悉該項技術者可以藉由簡單的實驗容易地確定本發明化合物及其組成物的施用率,施用率係提供期望的植物保護和植物病害以及視需要其他植物有害生物防治的範圍所需的。
本發明之化合物也可用於增加作物植株的活力。該方法包括使作物植株(例如,葉子、花、果實或根)或生長出作物植株的種子與足以實現期望的植株活力效果的量(即生物學有效量)具有式 1的化合物接觸。典型地,具有式 1的化合物以配製的組成物施用。儘管具有式 1的化合物通常直接施用於作物植株或其種子,但該等化合物也可施用於作物植株的所在地,即作物植株的環境,特別是足夠接近以允許式 1的化合物遷移到作物植株的環境部分。與該方法相關的所在地最通常包括生長介質(即為植株提供營養素的介質),典型地是其中生長植株的土壤。因此,為了增加作物植株的活力對作物植株的處理包括使作物植株、生長出作物植株的種子或作物植株的所在地與生物學有效量的具有式 1的化合物接觸。
增加作物活力可導致以下觀察到的效果中的一項或多項:(a) 如藉由優異的種子發芽、作物出苗和作物密度(stand)展示的最佳作物栽培(establishment);(b) 如藉由快速且健壯的葉生長(例如,藉由葉面積指數測量)、植株高度、分蘖數(例如,對於稻)、根群和作物的營養體的總乾重展示的增強的作物生長;(c) 如藉由開花時間、開花持續時間、花的數目、總生物量積聚(即產量)和/或果實或穀物的產品等級可銷售性(即產品質)展示的改善的作物產量;(d) 增強的作物耐受或預防植物病害感染和節肢動物、線蟲或軟體動物有害生物侵害的能力;以及 (e) 增加的作物耐受環境脅迫(諸如暴露於極端熱量、次最佳水分或植物性毒素化學品)的能力。
與未處理的植株相比,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以藉由預防和/或治理由 植株環境中的真菌植物病原體引起的植物病害來增加處理的植株的活力。在不存在植物病害的此種控制的情況下,病害藉由消耗植物組織或汁液,或傳播植物病原體諸如病毒來降低植株活力。甚至在不存在真菌植物病原體的情況下,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以藉由改變植株的代謝來增加植株活力。通常,如果植株生長在非理想的環境中,即包含一個或多個不利於植株實現其在理想環境中應表現出的完全遺傳潛力的方面的環境中,那麼作物植株的活力將藉由用本發明之化合物處理該植株最顯著地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用於增加作物植株活力之方法,其中作物植株在包括由真菌植物病原體引起的植物病害的環境中生長。還值得注意的是用於增加作物植株活力之方法,其中作物植株在不包括由真菌植物病原體引起的植物病害的環境中生長。還值得注意的是用於增加作物植株活力之方法,其中該作物植株在包括少於支持作物植株生長的理想水分量的水分量的環境中生長。
本發明之化合物還可以與一種或多種其他生物學活性化合物或藥劑混合以形成多組分殺蟲劑,從而賦予甚至更廣範圍的農業保護,該等生物學活性化合物或藥劑包括殺真菌劑、殺昆蟲劑、殺線蟲劑、殺菌劑、殺蟎劑、除草劑、除草劑安全劑、生長調節劑諸如昆蟲蛻皮抑制劑和生根刺激劑、化學不育劑、化學資訊素、驅蟲劑、引誘劑、資訊素、取食刺激劑、植物營養素、其他生物學活性化合物或昆蟲病原細菌、病毒或真菌。因此,本發明還關於包含具有式 1的化合物(以殺真菌有效量)和至少一種額外的生物學活性化合物或藥劑(以生物學有效量)的組成物,並且該組成物可進一步包含表面活性劑、固體稀釋劑或液體稀釋劑中的至少一種。其他生物學活性化合物或藥劑可以配製到包含表面活性劑、固體或液體稀釋劑中的至少一種的組成物中。對於本發明之混合物,可將一種或多種其他生物學活性化合物或藥劑與具有式 1的化合物配製在一起以形成預混物,或者一種或多種其他生物學活性化合物或藥劑可與具有式 1的化合物分開配製,並且在施用前將製劑組合在一起(例如在噴霧桶中),或可替代地,依次施用。
如發明內容中所提及的,本發明之一個方面係殺真菌組成物,其包含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 N-氧化物或鹽(即組分a)和至少一種其他殺真菌劑(即組分b)(即它們的混合物或組合)。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其他殺真菌活性成分與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具有不同作用位點的此種組合。在某些情況下,與至少一種具有相似控制範圍但是不同作用位點的其他殺真菌活性成分的組合對於抗性管理將是特別有利的。因此,本發明之組成物可以進一步包含殺真菌有效量的至少一種具有相似控制範圍但是不同作用位點的額外的殺真菌活性成分。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組成物,其除了組分 (a) 的具有式 1的化合物之外,還包括作為組分 (b) 的至少一種殺真菌化合物,該至少一種殺真菌化合物選自由以下FRAC定義的作用方式(MOA)類別組成之群組,包括 (A) 核酸代謝、(B) 細胞骨架和動力蛋白,(C) 呼吸作用、(D) 胺基酸和蛋白質合成、(E) 訊息傳遞、(F) 脂質合成或轉運和膜完整性或功能、(G) 膜中甾醇生物合成、(H) 細胞壁生物合成、(I) 細胞壁中黑色素合成、(P) 宿主植物防禦誘導、(U) 未知作用方式、(M) 具有多位點活性的化學品和 (BM) 具有多種作用方式的生物製劑。
FRAC認可的或提議的作用靶位點連同它們的屬於以上MOA類別的FRAC靶位點代碼係 (A1) RNA聚合酶I、(A2) 腺苷脫胺酶、(A3) DNA/RNA合成(提議的)、(A4) DNA拓撲異構酶II型(旋轉酶)、(B1)-(B3) ß-微管蛋白在有絲分裂中的組裝、(B4) 細胞分裂(未知位點)、(B5) 血影蛋白樣蛋白的非定域、(B6) 肌動蛋白/肌球蛋白/絲束蛋白功能、(C1) 複合物I NADH氧化還原酶、(C2) 複合物II:琥珀酸脫氫酶、(C3) 複合物III:在Qo位點處的細胞色素 bc1(泛醇氧化酶)、(C4) 複合物III:在Qi位點處的細胞色素 bc1(泛醌還原酶)、(C5) 氧化磷酸化的解偶合劑、(C6) 氧化磷酸化的抑制劑、ATP合酶、(C7) ATP產生(提議的)、(C8) 複合物III:在Qo位點、標樁菌素結合亞位點處的細胞色素 bc1(泛醌還原酶)、(D1) 甲硫胺酸生物合成(提議的)、(D2) 蛋白質合成(核糖體,終止步驟)、(D3) 蛋白質合成(核糖體,引發步驟)、(D4) 蛋白質合成(核糖體,引發步驟)、(D5) 蛋白質合成(核糖體,延伸步驟)、(E1) 訊息傳遞(機制未知)、(E2-E3) 滲透訊息傳遞中的MAP/組胺酸激酶、(F2) 磷脂生物合成、甲基轉移酶、(F3) 細胞過氧化(提議的)、(F4) 細胞膜滲透性、脂肪酸(提議的)、(F6) 病原體細胞膜的微生物破壞劑、(F7) 細胞膜破壞、(F8) 麥角固醇結合、(F9) 脂質穩態和轉移/儲存、(G1) 甾醇生物合成中的C14-脫甲基酶、(G2) 甾醇生物合成中的∆14-還原酶和∆8→∆7-異構酶、(G3) 3-酮還原酶、C4-脫甲基、(G4) 甾醇生物合成中的角鯊烯環氧酶、(H4) 殼多糖合酶、(H5) 纖維素合酶、(I1) 黑色素生物合成中的還原酶、(I2) 黑色素生物合成中的脫水酶、(I3) 黑色素生物合成中的聚酮合酶、(P1)-(P3) 水楊酸鹽相關的、(P4) 多糖激發子、(P5) 蒽醌激發子、(P6) 微生物激發子、(P7) 膦酸鹽、(BM01) 植物提取物、和 (BM02) 微生物、活微生物或提取物、代謝物。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組成物,其除了組分 (a) 的具有式 1化合物之外,還包括作為組分 (b) 的至少一種殺真菌化合物,該至少一種殺真菌化合物選自由以下類別組成之群組:(b1) 苯并咪唑胺基甲酸甲酯(MBC)殺真菌劑;(b2) 二甲醯亞胺殺真菌劑;(b3) 脫甲基抑制劑(DMI)殺真菌劑;(b4) 苯基醯胺(PA)殺真菌劑;(b5) 胺/𠰌啉殺真菌劑;(b6) 磷脂生物合成抑制劑殺真菌劑;(b7) 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SDHI)殺真菌劑;(b8) 羥基(2-胺基-)嘧啶殺真菌劑;(b9) 苯胺嘧啶(AP)殺真菌劑;(b10) N-苯基胺基甲酸酯殺真菌劑;(b11) 醌外部抑制劑(QoI)殺真菌劑;(b12) 苯基吡咯(PP)殺真菌劑;(b13) 氮雜萘殺真菌劑;(b14) 細胞過氧化抑制劑殺真菌劑;(b15) 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劑-還原酶(MBI-R)殺真菌劑;(b16a) 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劑-脫水酶(MBI-D)殺真菌劑;(b16b) 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劑-聚酮合酶(MBI-P)殺真菌劑;(b17) 酮還原酶抑制劑(KRI)殺真菌劑;(b18) 角鯊烯-環氧酶抑制劑殺真菌劑;(b19) 多氧菌素殺真菌劑;(b20) 苯基脲殺真菌劑;(b21) 醌內部抑制劑(QiI)殺真菌劑;(b22) 苯甲醯胺和噻唑甲醯胺殺真菌劑;(b23) 烯醇哌喃糖醛酸抗生素殺真菌劑;(b24) 己哌喃糖基抗生素殺真菌劑;(b25) 哌喃葡萄糖基抗生素:蛋白質合成殺真菌劑;(b26) 哌喃葡萄糖基抗生素殺真菌劑;(b27) 氰基乙醯胺肟殺真菌劑;(b28) 胺基甲酸酯殺真菌劑;(b29) 氧化磷酸化解偶合殺真菌劑;(b30) 有機錫殺真菌劑;(b31) 羧酸殺真菌劑;(b32) 雜芳族殺真菌劑;(b33) 膦酸酯殺真菌劑;(b34) 鄰胺甲醯苯甲酸殺真菌劑;(b35) 苯并三𠯤殺真菌劑;(b36) 苯-磺醯胺殺真菌劑;(b37) 嗒𠯤酮殺真菌劑;(b38) 噻吩-甲醯胺殺真菌劑;(b39) 複合物I NADH氧化還原酶抑制劑殺真菌劑;(b40) 羧酸醯胺(CAA)殺真菌劑;(b41) 四環素抗生素殺真菌劑;(b42) 硫代胺基甲酸酯殺真菌劑;(b43) 苯甲醯胺殺真菌劑;(b44) 微生物殺真菌劑;(b45) 醌外部抑制劑、標樁菌素結合(QoSI)殺真菌劑;(b46) 植物提取物殺真菌劑;(b47) 氰基丙烯酸酯殺真菌劑;(b48) 多烯殺真菌劑;(b49) 氧化甾醇結合蛋白抑制劑(OSBPI)殺真菌劑;(b50) 芳基-苯基-酮殺真菌劑;(b51) 宿主植物防禦誘導殺真菌劑;(b52) 多位點活性殺真菌劑;(b53) 具有多種作用方式的生物製劑;(b54) 不同於組分 (a) 和組分 (b1) 至 (b53) 的殺真菌劑的殺真菌劑;以及 (b1) 至 (b54) 的化合物的鹽。
還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組分 (b) 包含選自從 (b1) 至 (b54) 的兩個不同組中的每一個的至少一種殺真菌化合物的實施方式。
基團 (b1) 至 (b54) 的進一步描述如下。
(b1)「苯并咪唑胺基甲酸甲酯(MBC)殺真菌劑」(FRAC代碼1)藉由在微管組裝期間與β-微管蛋白結合來抑制有絲分裂。抑制微管組裝可以破壞細胞分裂、細胞內的運輸和細胞結構。苯并咪唑胺基甲酸甲酯殺真菌劑包括苯并咪唑和托布津殺真菌劑。苯并咪唑包括苯菌靈、多菌靈、呋喃基苯并咪唑和噻苯咪唑。托布津類包括托布津和甲基托布津。
(b2)「二甲醯亞胺殺真菌劑」(FRAC代碼2)抑制滲透訊息傳遞中的促分裂原激活的蛋白(MAP)/組胺酸激酶。實例包括乙菌利、菌核淨、異菌脲、腐黴利和乙烯菌核利。
(b3) 「去甲基化抑制劑(DMI)殺真菌劑」(FRAC代碼3)(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劑(SBI):類別I)抑制C14-去甲基化酶,其在甾醇生產中起作用。甾醇,諸如麥角固醇,係膜結構和功能所需的,使它們對功能性細胞壁的發育必不可少。因此,暴露於該等殺真菌劑導致敏感真菌的異常生長和最終死亡。DMI殺真菌劑分為幾種化學類別:哌𠯤、吡啶、嘧啶、咪唑、三唑和三唑硫酮。哌𠯤包括𠯤胺靈。吡啶包括丁硫啶、啶斑肟、啶菌㗁唑和(α S)-[3-(4-氯-2-氟苯基)-5-(2,4-二氟苯基)-4-異㗁唑基]-3-吡啶甲醇。嘧啶包括氯苯嘧啶醇、氟苯嘧啶醇和嘧菌醇。咪唑包括益康唑、抑黴唑、㗁咪唑、稻瘟酯、咪鮮胺和氟菌唑。三唑包括戊環唑、聯苯三唑醇、糠菌唑、環唑醇、苯醚甲環唑、烯唑醇(包括烯唑醇-M)、氟環唑、乙環唑、腈苯唑、氟喹唑、氟矽唑、粉唑醇、己唑醇、醯胺唑、種菌唑、依普芬三氟康納唑(ipfentrifluconazole)、氯氟醚菌唑、葉菌唑、腈菌唑、戊菌唑、丙環唑、喹唑、矽氟唑、戊唑醇、氟醚唑、三唑酮、三唑醇、滅菌唑、烯效唑、烯效唑-P、α-(1-氯環丙基)-α-[2-(2,2-二氯環丙基)乙基]-1 H-1,2,4-三唑-1-乙醇、 外消旋-1-[[(2 R,3 S)-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2-環氧乙烷基]甲基]-1 H-1,2,4-三唑、 外消旋-2-[[(2 R,3 S)-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2-環氧乙烷基]甲基]-1,2-二氫-3 H-1,2,4-三唑-3-硫酮和 外消旋-1-[[(2 R,3 S)-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2-環氧乙烷基]甲基]-5-(2-丙烯-1-基硫基)-1 H-1,2,4-三唑。三唑硫酮包括丙硫菌唑。生物化學研究已經顯示,所有上述殺真菌劑皆為DMI殺真菌劑,如由K. H. Kuck等人在 Modern Selective Fungicides - Properties, Applications and Mechanisms of Action [ 現代選擇性殺真菌劑 - 特性、應用和作用機制 ], H. Lyr (主編), Gustav Fischer Verlag: 紐約, 1995, 205-258中所描述的。
(b4)「苯基醯胺殺真菌劑」(FRAC代碼4)係卵菌綱真菌中RNA聚合酶的特異性抑制劑。暴露於該等殺真菌劑的敏感真菌示出將尿苷摻入rRNA的能力降低。藉由暴露於此類別的殺真菌劑來防止敏感真菌的生長和發育。苯基醯胺殺真菌劑包括醯基丙胺酸、㗁唑烷酮和丁內酯殺真菌劑。醯基丙胺酸包括苯霜靈、苯霜靈-M(也稱為精苯霜靈)、呋霜靈、甲霜靈和甲霜靈-M(也稱為精甲霜靈)。㗁唑烷酮包括㗁霜靈。丁內酯包括呋醯胺。
(b5)「胺/𠰌啉殺真菌劑」(FRAC代碼5)(SBI:II類)抑制甾醇生物合成途徑內的兩個靶位點,Δ 8→Δ 7異構酶和Δ 14還原酶。甾醇,諸如麥角固醇,係膜結構和功能所需的,使它們對功能性細胞壁的發育必不可少。因此,暴露於該等殺真菌劑導致敏感真菌的異常生長和最終死亡。胺/𠰌啉殺真菌劑(也稱為非DMI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劑)包括𠰌啉、哌啶和螺縮酮-胺殺真菌劑。𠰌啉包括4-十二烷基-2,6-二甲基𠰌啉(aldimorph)、十二環𠰌啉、丁苯𠰌啉、十三𠰌啉和垂嗎醯胺(trimorphamide)。哌啶包括苯鏽啶和粉病靈。螺縮酮醇-胺包括螺環菌胺。
(b6)「磷脂生物合成抑制劑殺真菌劑」(FRAC代碼6)藉由影響磷脂生物合成來抑制真菌的生長。磷脂生物合成殺真菌劑包括硫代磷酸酯和二硫戊環殺真菌劑。硫代磷酸酯包括敵瘟磷、異稻瘟淨和吡嘧磷。二硫戊環包括稻瘟靈。
(b7)「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SDHI)殺真菌劑」(FRAC代碼7)藉由破壞克雷布斯循環(TCA循環)中稱為琥珀酸脫氫酶的關鍵酶來抑制複合物II真菌呼吸。抑制呼吸防止真菌產生ATP,並且從而抑制生長和繁殖。SDHI殺真菌劑包括苯基苯甲醯胺、苯基側氧基乙基噻吩醯胺、吡啶基乙基苯甲醯胺、呋喃甲醯胺、氧硫雜環己二烯甲醯胺、噻唑甲醯胺、吡唑-4-甲醯胺、 N-環丙基- N-苄基-吡唑甲醯胺、 N-甲氧基-(苯基-乙基)-吡唑甲醯胺、吡啶甲醯胺和吡𠯤甲醯胺殺真菌劑。苯基苯甲醯胺包括麥鏽靈、氟醯胺和滅鏽胺。苯基側氧基乙基噻吩醯胺包括異丙噻菌胺。吡啶基乙基苯甲醯胺包括氟吡菌醯胺。呋喃甲醯胺包括甲呋醯胺。氧硫雜環己二烯甲醯胺包括萎鏽靈和氧化萎鏽靈。噻唑甲醯胺包括噻呋醯胺。吡唑-4-甲醯胺包括苯并烯氟菌唑、聯苯吡菌胺、氟苯醚醯胺(臨時通用名,登記號1676101-39-5)、氟茚唑菌胺、氟唑菌醯胺、呋吡菌胺、因吡氟蘭(inpyrfluxam)、吡唑萘菌胺、氟唑菌苯胺、吡噻菌胺、吡丙炔(pyrapropoyne)(臨時通用名,登記號1803108-03-3)、氟唑環菌胺和 N-[2-(2,4-二氯苯基)-2-甲氧基-1-甲基乙基]-3-(二氟甲基)-1-甲基-1 H-吡唑-4-甲醯胺。 N-環丙基- N-苄基-吡唑甲醯胺包括異氟普侖(isoflucypram)。 N-甲氧基-(苯基-乙基)-吡唑甲醯胺包括氟唑菌醯羥胺。吡啶甲醯胺包括啶醯菌胺。吡𠯤甲醯胺包括聯苯吡𠯤菌胺。
(b8)「羥基-(2-胺基-)嘧啶殺真菌劑」(FRAC代碼8)藉由干擾腺苷脫胺酶來抑制核酸合成。實例包括布瑞莫(bupirimate)、二甲嘧酚和乙嘧酚。
(b9)「苯胺基嘧啶殺真菌劑」(FRAC代碼9)被提議用於抑制胺基酸甲硫胺酸的生物合成和破壞在感染期間裂解植物細胞的水解酶的分泌。實例包括嘧菌環胺、嘧菌胺和二甲嘧菌胺。
(b10)「胺基甲酸 N-苯基酯殺真菌劑」(FRAC代碼10)藉由與β-微管蛋白結合並破壞微管組裝來抑制有絲分裂。抑制微管組裝可以破壞細胞分裂、細胞內的運輸和細胞結構。實例包括乙黴威。
(b11)「醌外部抑制劑(QoI)殺真菌劑」(FRAC代碼11)藉由影響泛醇氧化酶來抑制真菌中的複合物III粒線體呼吸。泛醇的氧化在位於真菌的粒線體內膜中的細胞色素 bc 1複合物的「醌外部」(Qo)位點處被阻斷。抑制粒線體呼吸阻止正常的真菌生長和發育。醌外部抑制劑殺真菌劑包括甲氧基丙烯酸酯、甲氧基乙醯胺、甲氧基胺基甲酸酯、肟基乙酸酯、肟基乙醯胺和二氫二㗁𠯤殺真菌劑(統稱為嗜毬果傘素殺真菌劑)和㗁唑烷二酮、咪唑啉酮和苄基胺基甲酸酯殺真菌劑。甲氧基丙烯酸酯包括嘧菌酯、丁香菌酯、烯肟菌酯(enoxastrobin)(也稱為烯肟菌酯(enestroburin))、氟菌蟎酯、啶氧菌酯和唑菌酯。甲氧基乙醯胺包括曼陀羅賓(mandestrobin)。甲氧基胺基甲酸酯包括唑菌胺酯、唑胺菌酯和氯啶菌酯。肟基乙酸酯包括醚菌酯和肟菌酯。肟基乙醯胺包括醚菌胺、烯肟菌胺、苯氧菌胺和肟醚菌胺。二氫二㗁𠯤包括氟嘧菌酯。㗁唑烷二酮包括㗁唑菌酮。咪唑啉酮包括咪唑菌酮。苄基胺基甲酸酯包括吡菌苯威。
(b12)「苯基吡咯殺真菌劑」(FRAC代碼12)抑制真菌中與滲透訊息傳遞相關的MAP/組胺酸激酶。拌種咯和咯菌腈係該殺真菌劑類別的實例。
(b13)「氮雜萘殺真菌劑」(FRAC代碼13)被提議藉由如尚未知的機制抑制訊息傳遞。已經示出它們干擾引起白粉病病害的真菌的萌發和/或附著胞形成。氮雜萘殺真菌劑包括芳氧基喹啉和喹唑啉酮。芳氧基喹啉包括喹氧靈。喹唑啉酮包括丙氧喹啉。
(b14)「脂質過氧化抑制劑殺真菌劑」(FRAC代碼14)被提議用於抑制影響真菌中膜合成的脂質過氧化。該類別的成員,諸如土菌靈,還可以影響其他生物過程諸如呼吸和黑色素生物合成。細胞過氧化殺真菌劑包括芳烴和1,2,4-噻二唑殺真菌劑。芳烴殺真菌劑包括聯苯、地茂散、氯硝胺、五氯硝基苯、四氯硝基苯和甲基立枯磷。1,2,4-噻二唑包括土菌靈。
(b15)「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劑-還原酶(MBI-R)殺真菌劑」(FRAC代碼16.1)抑制黑色素生物合成中的萘醛縮還原步驟。黑色素係一些真菌的宿主植物感染所需的。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劑-還原酶殺真菌劑包括異苯并呋喃酮、吡咯并喹啉酮和三唑并苯并噻唑殺真菌劑。異苯并呋喃酮包括四氯苯酞。吡咯并喹啉酮包括咯喹酮。三唑并苯并噻唑包括三環唑。
(b16a)「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劑-脫水酶(MBI-D)殺真菌劑」(FRAC代碼16.2)抑制黑色素生物合成中的小柱孢酮脫水酶。黑色素係一些真菌的宿主植物感染所需的。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劑-脫水酶殺真菌劑包括環丙烷甲醯胺、甲醯胺和丙醯胺殺真菌劑。環丙甲醯胺包括環丙醯菌胺。甲醯胺包括雙氯氰菌胺。丙醯胺包括稻瘟醯胺。
(b16b)「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劑-聚酮合酶(MBI-P)殺真菌劑」(FRAC代碼16.3)抑制黑色素生物合成中的聚酮合酶。黑色素係一些真菌的宿主植物感染所需的。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劑-聚酮合酶殺真菌劑包括三氟乙基胺基甲酸酯殺真菌劑。三氟乙基胺基甲酸酯包括托普卡威(tolprocarb)。
(b17) “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劑(SBI):III類殺真菌劑(FRAC代碼17)抑制甾醇產生中C4-脫甲基化期間的3-酮還原酶。酮還原酶抑制劑殺真菌劑(也稱為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劑(SBI):類別III)包括羥基苯胺和胺基-吡唑啉酮。羥基苯胺包括環醯菌胺。胺基-吡唑啉酮包括胺苯吡菌酮。奎諾福林(Quinofumelin)(臨時通用名,登記號861647-84-9)和氟苯喹(ipflufenoquin)(臨時通用名,登記號1314008-27-9)也被認為係酮還原酶抑制劑殺真菌劑。
(b18)「角鯊烯-環氧酶抑制劑殺真菌劑」(FRAC代碼18)(SBI:類別IV)抑制甾醇生物合成途徑中的角鯊烯-環氧酶。甾醇,諸如麥角固醇,係膜結構和功能所需的,使它們對功能性細胞壁的發育必不可少。因此,暴露於該等殺真菌劑導致敏感真菌的異常生長和最終死亡。角鯊烯-環氧酶抑制劑殺真菌劑包括硫代胺基甲酸酯和烯丙胺殺真菌劑。硫代胺基甲酸酯包括稗草畏。烯丙胺包括萘替芬和特比萘芬。
(b19)「多氧黴素殺真菌劑」(FRAC代碼19)抑制殼多糖合酶。實例包括多氧菌素。
(b20)「苯基脲殺真菌劑」(FRAC代碼20)被提議影響細胞分裂。實例包括戊菌隆。
(b21)「醌內部抑制劑(QiI)殺真菌劑」(FRAC代碼21)藉由影響泛醌還原酶來抑制真菌中的複合物III粒線體呼吸。泛醌的還原在位於真菌的粒線體內膜中的細胞色素 bc 1複合物的「醌內部」(Qi)位點處被阻斷。抑制粒線體呼吸阻止正常的真菌生長和發育。醌內部抑制劑殺真菌劑包括氰基咪唑、胺磺醯三唑和吡啶醯胺殺真菌劑。氰基咪唑包括氰霜唑。胺磺醯基三唑包括吲唑磺菌胺。吡啶醯胺包括芬匹草胺(fenpicoxamid)(登記號517875-34-2)。
(b22)「苯甲醯胺和噻唑甲醯胺殺真菌劑」(FRAC代碼22)藉由與β-微管蛋白結合並破壞微管組裝來抑制有絲分裂。抑制微管組裝可以破壞細胞分裂、細胞內的運輸和細胞結構。苯甲醯胺包括甲苯甲醯胺,諸如苯醯菌胺。噻唑甲醯胺包括乙基胺基噻唑甲醯胺,諸如噻唑菌胺。
(b23)「烯醇哌喃糖醛酸抗生素殺真菌劑」(FRAC代碼23)藉由影響蛋白質生物合成來抑制真菌生長。實例包括殺稻瘟菌素-S。
(b24)「己哌喃糖基抗生素殺真菌劑」(FRAC代碼24)藉由影響蛋白質生物合成來抑制真菌的生長。實例包括春日黴素。
(b25)「哌喃葡萄糖基抗生素:蛋白質合成殺真菌劑」(FRAC代碼25)藉由影響蛋白質生物合成來抑制真菌生長。實例包括鏈黴素。
(b26)「哌喃葡萄糖基抗生素殺真菌劑」(FRAC代碼U18,先前FRAC代碼26重新分類為U18)被提議用於抑制海藻糖酶和肌醇生物合成。實例包括有效黴素。
(b27)「氰基乙醯胺肟殺真菌劑」(FRAC代碼27)包括霜脲氰。
(b28)「胺基甲酸酯殺真菌劑」(FRAC代碼28)被認為係真菌生長的多位點抑制劑。它們被提議用於干擾細胞膜中脂肪酸的合成,其然後破壞細胞膜滲透性。碘代丙炔基丁基甲胺酸酯(Iodocarb)、霜黴威和硫菌威係該殺真菌劑類別的實例。
(b29)「氧化磷酸化解偶合殺真菌劑」(FRAC代碼29)藉由解偶合氧化磷酸化來抑制真菌呼吸。抑制呼吸阻止正常的真菌生長和發育。該類別包括2,6-二硝基苯胺諸如氟啶胺,以及巴豆酸二硝基苯酯諸如敵蟎普、消蟎多和樂殺蟎。
(b30)「有機錫殺真菌劑」(FRAC代碼30)抑制氧化磷酸化途徑中的三磷酸腺苷(ATP)合酶。實例包括三苯基乙酸錫、三苯基氯化錫和三苯基氫氧化錫。
(b31)「羧酸殺真菌劑」(FRAC代碼31)藉由影響去氧核糖核酸(DNA)拓撲異構酶II型(旋轉酶)來抑制真菌生長。實例包括㗁喹酸。
(b32)「雜芳族殺真菌劑」(FRAC代碼32)被提議影響DNA/核糖核酸(RNA)合成。雜芳族殺真菌劑包括異㗁唑和異噻唑酮。異㗁唑包括㗁黴靈,並且異噻唑酮包括辛噻酮。
(b33)「膦酸酯殺真菌劑」(FRAC代碼P07,先前FRAC代碼33重新分類為P07)包括亞磷酸及其各種鹽,包括乙膦鋁。
(b34)「鄰胺甲醯苯甲酸殺真菌劑」(FRAC代碼34)包括葉枯酞。
(b35)「苯并三𠯤殺真菌劑」(FRAC代碼35)包括唑菌𠯤。
(b36)「苯-磺醯胺殺真菌劑」(FRAC代碼36)包括磺菌胺。
(b37)「嗒𠯤酮殺真菌劑」(FRAC代碼37)包括噠菌清。
(b38)「噻吩-甲醯胺殺真菌劑」(FRAC代碼38)被提議用於影響ATP產生。實例包括矽噻菌胺。
(b39)「複合物I NADH氧化還原酶抑制劑殺真菌劑」(FRAC代碼39)抑制粒線體中的電子傳輸,並且包括嘧啶胺諸如氟嘧菌胺、吡唑-5-甲醯胺諸如唑蟲醯胺,以及喹唑啉諸如喹蟎醚。
(b40)「羧酸醯胺(CAA)殺真菌劑」(FRAC代碼40)抑制纖維素合酶,其防止目標真菌生長並導致目標真菌死亡。羧酸醯胺殺真菌劑包括肉桂酸醯胺、纈胺醯胺胺基甲酸酯和苦杏仁酸醯胺殺真菌劑。肉桂酸醯胺包括烯醯𠰌啉、氟𠰌啉和吡𠰌啉。纈胺醯胺胺基甲酸酯包括苯噻菌胺、苯噻菌胺-異丙基、異丙菌胺、托普卡威和纈菌胺(也稱為霜黴滅)。苦杏仁酸醯胺包括雙炔醯菌胺、 N-[2-[4-[[3-(4-氯苯基)-2-丙炔-1-基]氧基]-3-甲氧基苯基]乙基]-3-甲基-2-[(甲基磺醯基)胺基]丁醯胺和 N-[2-[4-[[3-(4-氯苯基)-2-丙炔-1-基]氧基]-3-甲氧基苯基]乙基]-3-甲基-2-[(乙基磺醯基)胺基]丁醯胺。
(b41)「四環素抗生素殺真菌劑」(FRAC代碼41)藉由影響蛋白質合成來抑制真菌的生長。實例包括氧四環素。
(b42)「硫代胺基甲酸酯殺真菌劑」(FRAC代碼M12,先前FRAC代碼42重新分類為M12)包括磺菌威。
(b43)「苯甲醯胺殺真菌劑」(FRAC代碼43)藉由類血影蛋白蛋白的非定域抑制真菌生長。實例包括吡啶基甲基苯甲醯胺,諸如氟吡菌胺和氟醚菌醯胺。
(b44)「微生物殺真菌劑」(FRAC代碼BM02,先前FRAC代碼44重新分類為BM02)破壞真菌病原體細胞膜。微生物殺真菌劑包括芽孢桿菌( Bacillus)屬物種,諸如解澱粉芽孢桿菌(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AP-136、AP-188、AP-218、AP-219、AP-295、QST713、FZB24、F727、MB1600、D747、TJ100(也稱為菌株1 BE;從EP2962568已知),以及它們產生的殺真菌脂肽。
(b45)「醌外部抑制劑,標樁菌素結合型(QoSI)殺真菌劑」(FRAC代碼45)藉由影響細胞色素 bc 1複合物的「醌外部」(Qo)位點、標樁菌素結合亞位點處的泛醌還原酶來抑制真菌中的複合物III粒線體呼吸。抑制粒線體呼吸阻止正常的真菌生長和發育。QoSI殺真菌劑包括三唑并嘧啶胺,諸如唑嘧菌胺。
(b46)「植物提取物殺真菌劑」(FRAC代碼46)引起細胞膜破壞。植物提取物殺真菌劑包括萜烯烴、萜烯醇和萜烯酚,諸如來自互葉白千層( Melaleuca alternifolia)(茶樹)的提取物和植物油(混合物)諸如丁香酚、香葉醇和麝香草酚。
(b47)「氰基丙烯酸酯殺真菌劑」(FRAC代碼47)結合至肌球蛋白馬達結構域並影響運動活性和肌動蛋白組裝。氰基丙烯酸酯包括殺真菌劑,諸如氰烯菌酯。
(b48)「多烯殺真菌劑」(FRAC代碼48)藉由與膜中的主要甾醇麥角固醇結合而引起真菌細胞膜的破壞。實例包括鏈黴菌素(匹馬菌素)。
(b49)「氧化甾醇結合蛋白抑制劑(OSBPI)殺真菌劑」(FRAC代碼49)與卵菌中的氧化甾醇結合蛋白結合,引起遊動孢子釋放、遊動孢子運動性和孢子囊萌發的抑制。氧化甾醇結合殺真菌劑包括哌啶基噻唑異㗁唑啉,諸如氟噻唑吡乙酮(oxathiapiprolin)和氟氧磷內酯(fluoxapiprolin)。
(b50)「芳基-苯基-酮殺真菌劑」(FRAC代碼50,先前FRAC代碼U8重新分類為50)抑制真菌中菌絲體的生長。芳基-苯基酮殺真菌劑包括二苯甲酮諸如苯菌酮,和苯甲醯基吡啶諸如苯啶菌酮。
(b51)「宿主植物防禦誘導殺真菌劑」誘導宿主植物防禦機制。宿主植物防禦誘導殺真菌劑包括苯并噻二唑(FRAC代碼P01)、苯并異噻唑(FRAC代碼P02)、噻二唑甲醯胺(FRAC代碼P03)、多糖(FRAC代碼P04)、植物提取物(FRAC代碼P05)、微生物(FRAC代碼P06)和膦酸酯殺真菌劑(FRAC代碼P07,參見以上(b33))。苯并噻二唑包括阿拉酸式苯-S-甲基。苯并異噻唑包括噻菌靈。噻二唑甲醯胺包括噻醯菌胺和異噻菌胺。多糖包括昆布多糖。植物提取物包括來自大虎杖( Reynoutria sachalinensis)(虎杖)的提取物。微生物包括蕈狀芽孢桿菌( Bacillus mycoides)分株J和釀酒酵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菌株LAS117的細胞壁。
(b52)「多位點活性殺真菌劑」藉由多個作用位點抑制真菌生長並具有接觸/預防活性。多位點活性殺真菌劑包括銅殺真菌劑(FRAC代碼M01)、硫殺真菌劑(FRAC代碼M02)、二硫代胺基甲酸酯殺真菌劑(FRAC代碼M03)、鄰苯二甲醯亞胺殺真菌劑(FRAC代碼M04)、氯腈殺真菌劑(FRAC代碼M05)、磺醯胺殺真菌劑(FRAC代碼M06)、多位點接觸胍殺真菌劑(FRAC代碼M07)、三𠯤殺真菌劑(FRAC代碼M08)、醌殺真菌劑(FRAC代碼M09)、喹㗁啉殺真菌劑(FRAC代碼M10)、馬來醯亞胺殺真菌劑(FRAC代碼M11)和硫代胺基甲酸酯(FRAC代碼M12,參見以上(b42))殺真菌劑。銅殺真菌劑係含有銅的無機化合物,典型地呈銅(II)氧化態;實例包括氯氧化銅、硫酸銅和氫氧化銅,包括組成物諸如波爾多混合劑(三元硫酸銅)。硫殺真菌劑係含有硫原子的環或鏈的無機化學品;實例包括元素硫。二硫代胺基甲酸酯殺真菌劑含有二硫代胺基甲酸酯分子部分;實例包括福美鐵、代森錳鋅、代森錳、代森聯、丙森鋅、福美雙、噻唑鋅、代森鋅和福美鋅。鄰苯二甲醯亞胺殺真菌劑含有鄰苯二甲醯亞胺分子部分;實例包括滅菌丹、克菌丹和敵菌丹。氯腈殺真菌劑含有被氯和氰基取代的芳環;實例包括百菌清。磺醯胺殺真菌劑包括抑菌靈和甲苯氟磺胺。多位點接觸胍殺真菌劑包括雙胍鹽、雙胍辛胺苯磺酸鹽和雙胍辛胺三乙酸鹽。三𠯤殺真菌劑包括敵菌靈。醌殺真菌劑包括二噻農。喹㗁啉殺真菌劑包括滅蟎猛(quinomethionate)(也稱為滅蟎猛(chinomethionate))。馬來醯亞胺殺真菌劑包括氟醯亞胺。
(b53)「具有多種作用方式的生物製劑」包括來自生物來源的藥劑,其示出多種作用機制而沒有主要作用方式的證據。該類別的殺真菌劑包括多肽(凝集素)、苯酚、倍半萜烯、三萜系化合物和香豆素殺真菌劑(FRAC代碼BM01),諸如來自羽扇豆小植株子葉的提取物。該類別還包括微生物殺真菌劑(FRAC代碼BM02,參見以上 (b44))。
(b54)「不同於組分 (a) 和組分 (b1) 至 (b53) 的殺真菌劑的殺真菌劑」;包括其作用方式可能未知的某些殺真菌劑。該等包括:(b54.1)「苯基-乙醯胺殺真菌劑」(FRAC代碼U06)、(b54.2)「胍殺真菌劑」(FRAC代碼U12)、(b54.3)「四氫噻唑殺真菌劑」(FRAC代碼U13)、(b54.4)「嘧啶酮-腙殺真菌劑」(FRAC代碼U14)、(b54.5)「4-喹啉基乙酸酯殺真菌劑」(FRAC代碼U16)、(54.6)「四唑肟殺真菌劑」(FRAC代碼U17)和「哌喃葡萄糖基抗生素殺真菌劑」(FRAC代碼U18,參見以上(b26))。苯基-乙醯胺包括環氟菌胺。胍包括多果定。四氫噻唑包括氟噻唑菌腈(flutianil)。嘧啶酮腙包括嘧菌腙。4-喹啉基乙酸酯包括特弗喹啉(tebufloquin)。四唑肟包括四唑吡胺酯(picarbutrazox)。
(b54) 類別還包括貝斯氧雜𠯤(bethoxazin)、二氯苯偶氮(dichlobentiazox)(臨時通用名,登記號957144-77-3)、二吡定酮(dipymetitrone)(臨時通用名,登記號16114-35-5)、氟美托喹(flometoquin)、田安(甲胂酸鐵)、硝吡咯菌素、甲磺菌胺(登記號304911-98-6)、 N'-[4-[4-氯-3-(三氟甲基)苯氧基]-2,5-二甲基苯基]- N-乙基- N-甲基甲脒、5-氟-2-[(4-氟苯基)甲氧基]-4-嘧啶胺和 N-[1-[[[1-(4-氰基苯基)乙基]磺醯基]甲基]丙基]胺基甲酸4-氟苯基酯。
其作用方式可能未知或可能尚未分類的額外的「不同於類別 (b1) 至 (b54) 的殺真菌劑的殺真菌劑」包括選自如下所示的組分 (b54.7) 至 (b54.12) 的殺真菌化合物。
組分 (54.7) 涉及 N-[[3-(乙醯氧基)-4-甲氧基-2-吡啶基]羰基]-L-丙胺酸(1 S)-2,2-雙(4-氟苯基)-1-甲基乙酯(臨時通用名吡啶菌醯胺,登記號1961312-55-9),其被認為係抑制真菌中的複合物III粒線體呼吸的醌內部抑制劑(QiI)殺真菌劑(FRAC代碼21)。
組分 (54.8) 涉及1-[2-[[[1-(4-氯苯基)-1 H-吡唑-3-基]氧基]甲基]-3-甲基苯基]-1,4-二氫-4-甲基-5 H-四唑-5-酮(臨時通用名甲基四脯胺酸(metyltetraprole),登記號1472649-01-6),其被認為係抑制真菌中的複合物III粒線體呼吸的醌外部抑制劑(QoI)殺真菌劑(FRAC代碼45),並且有效對抗QoI抗性菌株。
組分 (54.9) 涉及3-氯-4-(2,6-二氟苯基)-6-甲基-5-苯基嗒𠯤(臨時通用名吡啶氯甲基(pyridachlometyl),登記號1358061-55-8),其被認為係微管蛋白聚合的促進劑,產生針對屬於子囊菌門和擔子菌門的真菌物種的抗真菌活性。
組分 (54.10) 涉及2-胺基-6-甲基-吡啶-3-甲酸(4-苯氧基苯基)甲酯(臨時通用名胺基比林(aminopyrifen),登記號1531626-08-0),其被認為抑制粗糙脈孢菌中糖基磷脂醯肌醇-錨生物合成中的GWT-1蛋白。
組分 (b54.11) 涉及具有式 b54.11的化合物 其中 R b1和R b3各自獨立地是鹵素;和 R b2係H、鹵素、C 1-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或C 3-C 6環烷基。
具有式 b54.11的化合物的實例包括 (b54.11a) N-[[5-[1-(2,6-二氟-4-甲醯基苯基)-1 H-吡唑-3-基]-2-甲基苯基]甲基]胺基甲酸甲酯、(b54.11b) N-[[5-[1-(4-環丙基-2,6-二氯苯基)-1 H-吡唑-3-基]-2-甲基苯基]甲基]胺基甲酸甲酯、(b54.11c) N-[[5-[1-(4-氯-2,6-二氟苯基)-1 H-吡唑-3-基]-2-甲基苯基]甲基]胺基甲酸甲酯、(b54.11d) N-[[5-[1-(4-環丙基-2,6-二氟苯基)-1 H-吡唑-3-基]-2-甲基苯基]甲基]胺基甲酸甲酯、(b54.11e) N-[[5-[1-[2,6-二氟-4-(1-甲基乙基)苯基]-1 H-吡唑-3-基]-2-甲基苯基]甲基]胺基甲酸甲酯和 (b54.11f) N-[[5-[1-[2,6-二氟-4-(三氟甲基)苯基]-1 H-吡唑-3-基]-2-甲基苯基]甲基]胺基甲酸甲酯。具有式 b54.11的化合物,其作為殺真菌劑之用途和製備方法通常是已知的;參見,例如,PCT專利公開WO 2008/124092、WO 2014/066120和WO 2020/097012。
組分 (b54.12) 涉及具有式 b54.12的化合物 其中 R b4
  
R b6係C 2-C 4烷氧基羰基或C 2-C 4鹵代烷基胺基羰基; L係CH 2或CH 2O,其中右側的原子連接至式 b54.12中的苯環; R b5
   ;和
R b7係C 1-C 3烷基,其中波浪鍵表示相鄰雙鍵係( Z)-或( E)-組態、或其混合物。
具有式 b54.12的化合物的實例包括 (b54.12a) N-(2,2,2-三氟乙基)-2-[[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基]甲基]-4-㗁唑甲醯胺、(b54.12b) 1-[[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氧基]甲基]-1 H-吡唑-4-甲酸乙酯、(b54.12c)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甲酸乙酯和 (b54.12d) 1-[[4-[[2-(三氟甲基)-1,3-二氧戊環-2-基]甲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甲酸乙酯。具有式 b54.12的化合物,其作為殺真菌劑之用途和製備方法通常是已知的;參見,例如,PCT專利公開WO 2008/187553和WO 2020/056090。
因此,值得注意的是包含具有式 1的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由前述類別 (b1) 至 (b54)(包括 (b54.7) 至 (b54.12))組成之群組的殺真菌化合物的混合物(即組成物)。還值得注意的是包含所述混合物(以殺真菌有效量)並且進一步包含至少一種選自由表面活性劑、固體稀釋劑和液體稀釋劑組成之群組的額外的組分的組成物。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包含具有式 1的化合物和至少一種選自由以上關於類別 (b1) 至 (b54) 列出的具體化合物組成的組的殺真菌化合物的混合物(即組成物)。還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包含所述混合物(以殺真菌有效量)並且進一步包含至少一種選自由表面活性劑、固體稀釋劑和液體稀釋劑組成之群組的額外的表面活性劑的組成物。
組分 (b) 殺真菌劑的實例包括阿拉酸式苯-S-甲基、4-十二烷基-2,6-二甲基𠰌啉、唑嘧菌胺、吲唑磺菌胺、敵菌靈、戊環唑、嘧菌酯、苯霜靈(包括苯霜靈-M)、麥鏽靈、苯菌靈、苯噻菌胺(包括苯噻菌胺-異丙基)、苯并烯氟菌唑、貝斯氧雜𠯤、樂殺蟎、聯苯、聯苯三唑醇、聯苯吡菌胺、殺稻瘟菌素-S、啶醯菌胺、糠菌唑、布瑞莫、丁硫啶、敵菌丹、克菌丹、多菌靈、萎鏽靈、環丙醯菌胺、地茂散、百菌清、乙菌利、克黴唑、氫氧化銅、氯氧化銅、硫酸銅、丁香菌酯、氰霜唑、環氟菌胺、霜脲氰、環唑醇、嘧菌環胺、抑菌靈、雙氯氰菌胺、噠菌清、氯硝胺、乙黴威、苯醚甲環唑、氟嘧菌胺、甲菌定、烯醯𠰌啉、醚菌胺、烯唑醇(包括烯唑醇-M)、敵蟎普、二噻農、二噻茂烷、嗎菌靈、多果定、二吡定酮、益康唑、克瘟散、烯肟菌酯(enoxastrobin)(也稱為烯肟菌酯(enestroburin))、氟環唑、乙環唑、噻唑菌胺、乙菌定、土菌靈、㗁唑菌酮、咪唑菌酮、氯苯嘧啶醇、烯肟菌胺、腈苯唑、甲呋醯胺、環醯菌胺、稻瘟醯胺、拌種咯、苯鏽啶、丁苯𠰌啉、胺苯吡菌酮、三苯基乙酸錫、三苯基氯化錫、三苯基氫氧化錫、福美鐵、嘧菌腙、氟美托喹、吡啶菌醯胺、氟啶胺、咯菌腈、氟菌蟎酯、氟茚唑菌胺、氟𠰌啉、氟吡菌胺、氟醚菌醯胺、氟吡菌醯胺、氟醯亞胺、氟嘧菌酯、氟喹唑、氟矽唑、磺菌胺、氟噻唑菌腈、氟醯胺、粉唑醇、氟唑菌醯胺、滅菌丹、四氯苯酞、呋喃基苯并咪唑、呋霜靈、呋吡菌胺、雙胍鹽、己唑醇、㗁黴靈、抑黴唑、醯胺唑、雙胍辛胺苯磺酸鹽、雙胍辛胺三乙酸鹽、碘代丙炔基丁基甲胺酸酯、種菌唑、依普芬三氟康納唑、異稻瘟淨、異菌脲、異丙菌胺、異康唑、異丙噻菌胺、稻瘟靈、異氟普侖、吡唑萘菌胺、異噻菌胺、春日黴素、醚菌酯、代森錳鋅、雙炔醯菌胺(mandepropamid)、曼陀羅賓、代森錳、嘧菌胺、滅鏽胺、消蟎多、甲霜靈(包括甲霜靈-M/精甲霜靈)、氯氟醚菌唑、葉菌唑、磺菌威、代森聯、苯氧菌胺、苯菌酮、咪康唑、腈菌唑、萘替芬、田安、氟苯嘧啶醇、辛噻酮、呋醯胺、肟醚菌胺、㗁霜靈、氟噻唑吡乙酮、㗁喹酸、㗁咪唑、氧化萎鏽靈、氧四環素、稻瘟酯、戊菌唑、戊菌隆、氟唑菌苯胺、吡噻菌胺、亞磷酸(包括其鹽,例如,乙膦鋁)、四唑吡胺酯、啶氧菌酯、粉病靈、多氧菌素、噻菌靈、咪鮮胺、腐黴利、霜黴威、丙環唑、丙森鋅、丙氧喹啉、硫菌威、丙硫菌唑、唑菌胺酯、唑胺菌酯、唑菌酯、吡嘧磷、吡菌苯威、稗草畏、啶斑肟、嘧黴胺、苯啶菌酮、啶菌㗁唑、咯喹酮、硝吡咯菌素、喹唑、奎諾福林(登記號861647-84-9)、滅蟎猛、喹氧靈、五氯硝基苯、氟唑環菌胺、矽噻菌胺、矽氟唑、螺環菌胺、鏈黴素、硫、戊唑醇、特弗喹啉、葉枯酞、四氧硝基苯、特比萘芬、氟醚唑、噻苯咪唑、噻呋醯胺、托布津、甲基托布津、福美雙、噻醯菌胺、甲基立枯磷、甲磺菌胺、托普卡威、甲苯氟磺胺、三唑酮、三唑醇、嘧菌醇、滅菌唑、唑菌𠯤、三元硫酸銅、三環唑、氯啶菌酯、十三𠰌啉、肟菌酯、氟菌唑、𠯤胺靈、垂嗎醯胺、烯效唑、烯效唑-P、有效黴素、纈菌胺(也稱為霜黴滅)、乙烯菌核利、代森鋅、福美鋅、苯醯菌胺、 N-[2-(1 S,2 R)-[1,1'-二環丙基]-2-基苯基]-3-(二氟甲基)-1-甲基-1 H-吡唑-4-甲醯胺、α-(1-氯環丙基)-α-[2-(2,2-二氯環丙基)乙基]-1 H-1,2,4-三唑-1-乙醇、(α S)-[3-(4-氯-2-氟苯基)-5-(2,4-二氟苯基)-4-異㗁唑基]-3-吡啶甲醇、 內消旋-1-[[(2 R,3 S)-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2-氧雜環丙基]甲基]-1 H-1,2,4-三唑、 內消旋-2-[[(2 R,3 S)-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2-氧雜環丙基]甲基]-1,2-二氫-3 H-1,2,4-三唑-3-硫酮、 內消旋-1-[[(2 R,3 S)-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2-氧雜環丙基]甲基]-5-(2-丙烯-1-基硫基)-1 H-1,2,4-三唑、 N-[2-[4-[[3-(4-氯苯基)-2-丙炔-1-基]氧基]-3-甲氧基苯基]乙基]-3-甲基-2-[(甲基磺醯基)胺基]丁醯胺、 N-[2-[4-[[3-(4-氯苯基)-2-丙炔-1-基]氧基]-3-甲氧基苯基]乙基]-3-甲基-2-[(乙基磺醯基)胺基]丁醯胺、 N'-[4-[4-氯-3-(三氟甲基)苯氧基]-2,5-二甲基苯基]- N-乙基- N-甲基甲脒、 N-[[(環丙基甲氧基)胺基][6-(二氟甲氧基)-2,3-二氟苯基]亞甲基]苯乙醯胺、 N-[2-(2,4-二氯苯基)-2-甲氧基-1-甲基乙基]-3-(二氟甲基)-1-甲基-1 H-吡唑-4-甲醯胺、 N-(3',4'-二氟[1,1'-聯苯]-2-基)-3-(三氟甲基)-2-吡𠯤甲醯胺、3-(二氟甲基)- N-(2,3-二氫-1,1,3-三甲基-1 H-茚-4-基)-1-甲基-1 H-吡唑-4-甲醯胺、5,8-二氟- N-[2-[3-甲氧基-4-[[4-(三氟甲基)-2-吡啶基]氧基]苯基]乙基]-4-喹唑啉胺、1-[4-[4-[5 R-[(2,6-二氟苯氧基)甲基]-4,5-二氫-3-異㗁唑基]-2-噻唑基]-1-哌啶基]-2-[5-甲基-3-(三氟甲基)-1 H-吡唑-1-基]乙酮、 N-[1-[[[1-(4-氰基苯基)乙基]磺醯基]甲基]丙基]胺基甲酸4-氟苯基酯、5-氟-2-[(4-氟苯基)甲氧基]-4-嘧啶胺、α-(甲氧基亞胺基)- N-甲基-2-[[[1-[3-(三氟甲基)苯基]乙氧基]亞胺基]甲基]苯乙醯胺、以及[[4-甲氧基-2-[[[(3 S,7 R,8 R,9 S)-9-甲基-8-(2-甲基-1-側氧基丙氧基)-2,6-二側氧基-7-(苯基甲基)-1,5-二氧雜環壬烷-3-基]胺基]羰基]-3-吡啶基]氧基]甲基 2-甲基丙酸酯。因此,值得注意的是包含作為組分 (a) 的具有式 1的化合物(或其 N-氧化物或鹽)和作為組分 (b) 的至少一種選自在前列表的殺真菌劑的殺真菌組成物。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具有式1的化合物(或其 N-氧化物或鹽)(即組成物中的組分 (a))與以下的組合:胺基比林(登記號1531626-08-0)、嘧菌酯、苯并烯氟菌唑、聯苯吡菌胺、克菌丹、環丙醯菌胺、百菌清、氫氧化銅、氯氧化銅、硫酸銅、霜脲氰、環唑醇、嘧菌環胺、二吡定酮(dichlobentiazox)(登記號957144-77-3)、乙黴威、苯醚甲環唑、烯醯𠰌啉、二吡定酮(dipymetitrone)、氟環唑、噻唑菌胺、氯苯嘧啶醇、環醯菌胺、氟啶胺、咯菌腈、氟茚唑菌胺、氟吡菌醯胺、氟矽唑、氟噻唑菌腈、粉唑醇、氟唑菌醯胺、滅菌丹、氟苯喹(ipflufenoquin)(登記號1314008-27-9)、異菌脲、異丙噻菌胺、異氟普侖、吡唑萘菌胺、醚菌酯-甲基、代森錳鋅、曼陀羅賓、消蟎多、甲霜靈(包括甲霜靈-M/精甲霜靈)、氯氟醚菌唑、葉菌唑、苯菌酮、甲基四脯胺酸(metyltetraprole)(登記號1472649-01-6)、腈菌唑、氟噻唑吡乙酮、戊苯吡菌胺、吡噻菌胺、亞磷酸(包括其鹽,例如,乙膦酸-鋁)、啶氧菌酯、丙環唑、丙氧喹啉、丙硫菌唑、吡啶氯甲基(pyridachlometyl)(登記號1358061-55-8)、唑菌胺酯、吡丙炔(pyrapropoyne)(登記號1803108-03-3)、嘧黴胺、氟唑環菌胺、螺環菌胺、硫、戊唑醇、甲基硫菌靈、肟菌酯、苯醯菌胺、α-(1-氯環丙基)-α-[2-(2,2-二氯環丙基)乙基]-1 H-1,2,4-三唑-1-乙醇、 N-[2-(2,4-二氯苯基)-2-甲氧基-1-甲基乙基]-3-(二氟甲基)-1-甲基-1 H-吡唑-4-甲醯胺、3-(二氟甲基)- N-(2,3-二氫-1,1,3-三甲基-1 H-茚-4-基)-1-甲基-1 H-吡唑-4-甲醯胺、1-[4-[4-[5 R-(2,6-二氟苯基)-4,5-二氫-3-異㗁唑基]-2-噻唑基]-1-哌啶基]-2-[5-甲基-3-(三氟甲基)-1 H-吡唑-1-基]乙酮、 N-[6-[[[[(1-甲基-1 H-四唑-5-基)苯基亞甲基]胺基]氧基]甲基]-2-吡啶基]胺基甲酸1,1-二甲基乙基酯、5-氟-2-[(4-氟苯基)甲氧基]-4-嘧啶胺、(α S)-[3-(4-氯-2-氟苯基)-5-(2,4-二氟苯基)-4-異㗁唑基]-3-吡啶甲醇、 內消旋-1-[[(2R,3S)-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2-環氧乙烷基]甲基]-1 H-1,2,4-三唑、 內消旋-2-[[(2 R,3 S)-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2-氧雜環丙基]甲基]-1,2-二氫-3 H-1,2,4-三唑-3-硫酮和 內消旋-1-[[(2 R,3 S)-3-(2-氯苯基)-2-(2,4-二氟苯基)-2-氧雜環丙基]甲基]-5-(2-丙烯-1-基硫基)-1 H-1,2,4-三唑(即作為組成物中的組分 (b))。
通常較佳的是用於更好地控制由真菌植物病原體引起的植物病害(例如,更低的使用率或更廣範圍的受控制的植物病原體)或抗性管理的是具有式 1的化合物、其 N-氧化物或鹽與選自以下群組的殺真菌化合物的混合物:吲唑磺菌胺、嘧菌酯、啶醯菌胺、多菌靈、萎鏽靈、霜脲氰、環唑醇、苯醚甲環唑、烯醯𠰌啉、醚菌胺、丁苯𠰌啉、吡啶菌醯胺、氟啶胺、咯菌腈、氟菌蟎酯、氟茚唑菌胺、氟喹唑、氟吡菌胺、氟嘧菌酯、粉唑醇、氟唑菌醯胺、種菌唑、依普芬三氟康納唑(ipfentrifluconazole)、異菌脲、醚菌酯-甲基、甲霜靈、精甲霜靈、氯氟醚菌唑、葉菌唑、苯氧菌胺、腈菌唑、多效唑、戊苯吡菌胺、啶氧菌酯、丙硫菌唑、唑菌胺酯、唑胺菌酯、唑菌酯、苯啶菌酮、氟唑環菌胺、矽噻菌胺、戊唑醇、噻菌靈、甲基硫菌靈、福美雙、肟菌酯和滅菌唑。
可以與本發明化合物一起配製的其他生物學活性化合物或藥劑的實例係:無脊椎有害生物控制化合物或藥劑,諸如阿巴汀、乙醯甲胺磷、啶蟲脒、氟丙菊酯、雙丙環蟲酯([(3 S,4 R,4a R,6 S,6a S,12 R,12a S,12b S)-3-[(環丙基羰基)氧基]-1,3,4,4a,5,6,6a,12,12a,12b-十氫-6,12-二羥基-4,6a,12b-三甲基-11-氧基-9-(3-吡啶基)-2 H,11 H-萘并[2,1- b]哌喃并[3,4- e]哌喃-4-基]甲基環丙烷甲酸酯)、磺胺蟎酯(S-1955)、阿維菌素、印楝素、保棉磷、聯苯菊酯、聯苯肼酯、噻𠯤酮、克百威、殺螟丹、氯蟲苯甲醯胺、溴蟲腈、氟啶脲、毒死蜱、甲基毒死蜱、環蟲醯肼、噻蟲胺、溴氰蟲醯胺(3-溴-1-(3-氯-2-吡啶基)- N-[4-氰基-2-甲基-6-[(甲基胺基)羰基]苯基]-1 H-吡唑-5-甲醯胺)、環溴蟲醯胺(3-溴- N-[2-溴-4-氯-6-[[(1-環丙基乙基)胺基]羰基]苯基]-1-(3-氯-2-吡啶基)-1 H-吡唑-5-甲醯胺)、環氧蟲啶((5 S,8 R)-1-[(6-氯-3-吡啶基)甲基]-2,3,5,6,7,8-六氫-9-硝基-5,8-環氧基-1 H-咪唑并[1,2- a]氮呯)、丁氟蟎酯、氟氯氰菊酯、高效氟氯氰菊、三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氰菊酯、滅蠅胺、溴氰菊酯、丁醚脲、二𠯤磷、狄氏劑、除蟲脲、四氟甲醚菊酯、樂果、呋蟲胺、苯蟲醚、甲胺基阿維菌素、硫丹、高氰戊菊酯、乙蟲腈、苯硫威、苯氧威、甲氰菊酯、氰戊菊酯、氟蟲腈、氟啶蟲醯胺、氟蟲雙醯胺、氟氰戊菊酯、氟菌蟎酯((α E)-2-[[2-氯-4-(三氟甲基)苯氧基]甲基]-α-(甲氧基亞甲基)苯乙酸甲酯)、聯氟碸(5-氯-2-[(3,4,4-三氟-3-丁烯-1-基)磺醯基]噻唑)、丁蟲腈(flupiprole)(1-[2,6-二氯-4-(三氟甲基)苯基]-5-[(2-甲基-2-丙烯-1-基)胺基]-4-[(三氟甲基)亞磺醯基]-1 H-吡唑-3-甲腈)、氟吡呋喃酮(4-[[(6-氯-3-吡啶基)甲基](2,2-二氟乙基)胺基]-2(5 H)-呋喃酮)、氟胺氰菊酯、嘧蟲胺(UR-50701)、氟蟲脲、地蟲磷、氯蟲醯肼、七氟甲醚菊酯([2,3,5,6-四氟-4-(甲氧基甲基)苯基]甲基 2,2-二甲基-3-[(1 Z)-3,3,3-三氟-1-丙烯-1-基]環丙烷羧酸酯)、氟鈴脲、氟蟻腙、吡蟲啉、茚蟲威、異丙胺磷、虱蟎脲、馬拉硫磷、氯氟醚菊酯([2,3,5,6-四氟-4-(甲氧基甲基)苯基]甲基 (1 R,3 S)-3-(2,2-二氯乙烯基)-2,2-二甲基環丙烷羧酸酯)、氰氟蟲腙、四聚乙醛、甲胺磷、殺撲磷、滅多威、烯蟲酯、甲氧滴滴涕、甲氧蟲醯肼、甲氧苄氟菊酯、米爾貝肟、蒙氟菊酯(momfluorothrin)([2,3,5,6-四氟-4-(甲氧基甲基)苯基]甲基-3-(2-氰基-1-丙烯-1-基)-2,2-二甲基環丙烷羧酸酯)、久效磷、菸鹼、烯啶蟲胺、硝蟲噻𠯤、氟醯脲、多氟脲(XDE-007)、殺線威、吡氟丁醯胺(1,3,5-三甲基- N-(2-甲基-1-氧丙基)- N-[3-(2-甲基丙基)-4-[2,2,2-三氟-1-甲氧基-1-(三氟甲基)乙基]苯基]-1 H-吡唑-4-甲醯胺)、對硫磷、甲基對硫磷、苄氯菊酯、甲拌磷、伏殺磷、亞胺硫磷、磷胺、抗蚜威、丙溴磷、丙氟菊酯、吡蚜酮、啶吡唑蟲胺(pyrafluprole)、除蟲菊酯、啶蟲丙醚、吡氟喹蟲唑(pyrifluquinazon)、嘧蟎胺((α E)-2-[[[2-[(2,4-二氯苯基)胺基]-6-(三氟甲基)-4-嘧啶基]氧基]甲基]-α-(甲氧基亞甲基)苯乙酸甲酯)、吡唑蟲啶(pyriprole)、吡丙醚、魚藤酮、蘭尼鹼、乙基多殺菌素、多殺菌素、螺蟎酯、螺甲蟎酯(BSN 2060)、螺蟲乙酯、氟啶蟲胺腈、硫丙磷、蟲醯肼、氟苯脲、七氟菊酯、特丁硫磷、殺蟲畏、四氟醚菊酯、噻蟲啉、噻蟲𠯤、硫雙威、殺蟲雙、唑蟲醯胺、四溴菊酯、唑蚜威、敵百蟲和殺鈴脲;以及生物藥劑,包括昆蟲病原細菌,諸如蘇雲金芽孢桿菌鯰澤亞種( Bacillus thuringiensissubsp. aizawai)、蘇雲金芽孢桿菌庫爾斯塔克亞種( Bacillus thuringiensissubsp. kurstaki)和包封的蘇雲金芽孢桿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的δ-內毒素(例如,Cellcap、MPV、MPVII);昆蟲病原真菌,諸如綠僵菌真菌(green muscardine fungus);以及昆蟲病原病毒,包括桿狀病毒、核型多角體病毒(NPV),諸如HzNPV、AfNPV;以及顆粒體病毒(GV),諸如CpGV。
用於與本揭露的化合物混合的生物劑的一個實施方式包括昆蟲病原細菌,諸如蘇雲金芽孢桿菌,以及藉由CellCap ®製程製備的蘇雲金芽孢桿菌的包封δ-內毒素,諸如MVP ®和MVPII ®生物殺昆蟲劑(CellCap ®、MVP ®和MVPII ®係Mycogen Corporation, Indianapolis, Indiana, USA [麥可根公司, 印弟安納波里斯,印第安那州,美國]的商標);昆蟲病原真菌,諸如綠僵菌真菌(green muscardine fungus);和昆蟲病原(自然存在的和遺傳修飾的)病毒,包括桿狀病毒、核型多角體病毒(NPV),諸如穀實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HzNPV)、芹菜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 Anagrapha falciferanucleopolyhedrovirus,AfNPV);以及顆粒體病毒(GV),諸如蘋果蠹蛾顆粒體病毒( Cydia pomonellagranulosis virus,CpGV)。
該等農用保護劑(即殺昆蟲劑、殺真菌劑、殺線蟲劑、殺蟎劑、除草劑和生物劑)的一般參考文獻包括 The Pesticide Manual [ 農藥手冊 ] 13 ,C. D. S. Tomlin編輯,British Crop Protection Council [英國作物保護委員會],Farnham,Surrey,U.K.[英國薩里法納姆],2003和 The BioPesticide Manual [ 生物農藥手冊 ],第2版,L. G. Copping編輯,英國作物保護委員會,Farnham,Surrey,U.K. [英國薩里法納姆],2001。
對於其中使用該等不同混合組分中的一種或多種的實施方式,該等不同混合組分(總量)與具有式 1的化合物的重量比典型地在約1 : 3000至約3000 : 1之間,並且更典型地在約1 : 500與約500 : 1之間。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組分 (a) 與組分 (b) 的重量比係從約125 : 1至約1 : 125的組成物。在許多組分 (b) 的殺真菌化合物的情況下,該等組成物對於控制由真菌植物病原體引起的植物病害特別有效。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組分 (a) 與組分 (b) 的重量比係從約25 : 1至約1 : 25、或從約5 : 1至約1 : 5的組成物。熟悉該項技術者可以藉由簡單的實驗容易地確定期望的殺真菌保護和控制範圍所需的殺真菌化合物的重量比和施用比率。將明顯的是,以組分 (b) 包含額外的殺真菌化合物可以將所控制的植物病害範圍擴展到超出由單獨的組分 (a) 控制的範圍。
在某些情況下,本發明之化合物與其他生物學活性(特別是殺真菌的)化合物或藥劑(即活性成分)的組合可以導致大於累加(即協同)的效應。降低釋放在環境中的活性成分的量,同時確保有效的有害生物控制一直係人們所期望的。當殺真菌活性成分以獲得農學上令人滿意的真菌控制水平的施用比率產生協同作用時,此類組合可有利地用於降低作物生產成本並且減少環境負荷。
同樣在某些情況下,本發明之化合物與其他生物學活性化合物或藥劑的組合可以對有益於農學環境的生物體產生小於累加(即安全化)的效應。例如,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以使作物植株上的除草劑安全或保護有益昆蟲物種(例如,昆蟲掠食者、授粉者諸如蜜蜂)免受殺昆蟲劑侵害。
值得注意的是,用於與具有式 1的化合物一起配製以提供可用於種子處理的混合物的殺真菌劑包括但不限於吲唑磺菌胺、嘧菌酯、啶醯菌胺、多菌靈、萎鏽靈、霜脲氰、環唑醇、苯醚甲環唑、烯醯𠰌啉、吡啶菌醯胺、氟啶胺、咯菌腈、氟菌蟎酯、氟喹唑、氟吡菌胺、氟嘧菌酯、粉唑醇、氟唑菌醯胺、種菌唑、異菌脲、甲霜靈、精甲霜靈、氯氟醚菌唑、葉菌唑、腈菌唑、多效唑、氟唑菌苯胺、啶氧菌酯、丙硫菌唑、唑菌胺酯、氟唑環菌胺、矽噻菌胺、戊唑醇、噻苯達唑、甲基托布津、福美雙、肟菌酯和滅菌唑。
可以與具有式 1的化合物一起配製以提供可用於種子處理的混合物的無脊椎有害生物控制化合物或藥劑包括但不限於阿巴汀、啶蟲脒、氟丙菊酯、雙丙環蟲酯、雙甲脒、阿維菌素、印楝素、殺蟲磺、聯苯菊酯、噻𠯤酮、硫線磷、甲萘威、克百威、殺螟丹、氯蟲苯甲醯胺、溴蟲腈、毒死蜱、噻蟲胺、溴氰蟲醯胺、環溴蟲醯胺、氟氯氰菊酯、高效氟氯氰菊、三氟氯氰菊酯、精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氰菊酯、順式氯氰菊酯、ζ-氯氰菊酯、滅蠅胺、溴氰菊酯、狄氏劑、呋蟲胺、苯蟲醚、甲胺基阿維菌素、硫丹、高氰戊菊酯、乙蟲腈、醚菊酯、乙蟎唑、苯硫威、苯氧威、氰戊菊酯、氟蟲腈、氟啶蟲醯胺、氟蟲雙醯胺、氟噻蟲碸、氟蟲脲、丁蟲腈、氟吡呋喃酮、氟胺氰菊酯、伐蟲脒、噻唑膦、七氟甲醚菊酯、氟鈴脲、氟蟻腙、吡蟲啉、茚蟲威、虱蟎脲、氯氟醚菊酯、氰氟蟲腙、甲硫威、滅多威、烯蟲酯、甲氧蟲醯肼、蒙氟菊酯(momfluorothrin)、烯啶蟲胺、硝蟲噻𠯤、氟醯脲、殺線威、吡氟丁胺(pyflubumide)、吡蚜酮、除蟲菊素、噠蟎靈、嘧蟎胺、啶蟲丙醚、吡丙醚、蘭尼鹼、乙基多殺菌素、多殺菌素、螺蟎酯、螺甲蟎酯、螺蟲乙酯、氟啶蟲胺腈、蟲醯肼、胺菊酯、四氟醚菊酯、噻蟲啉、噻蟲𠯤、硫雙威、殺蟲雙、四溴菊酯、唑蚜威、殺鈴脲、蘇雲金芽孢桿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δ-內毒素、蘇雲金芽孢桿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的菌株和核型多角體病毒( Nucleo polyhydrosis)的毒株。
可用於種子處理劑的包含具有式 1的化合物的組成物可以進一步包含細菌和真菌,該細菌和真菌具有提供保護免於植物病原真菌或細菌和/或土生動物諸如線蟲的有害影響的能力。表現出殺線蟲特性的細菌可包括但不限於堅強芽孢桿菌、蠟樣芽孢桿菌、枯草芽孢桿菌和穿刺巴斯德芽孢菌。合適的堅強芽孢桿菌菌株係作為BioNem TM可商購的菌株CNCM I-1582 (GB-126)。合適的蠟樣芽胞桿菌菌株係菌株NCMM I-1592。兩種芽孢桿菌菌株都揭露於US 6,406,690中。表現出殺線蟲活性的其他合適細菌係解澱粉芽孢桿菌IN937a和枯草芽孢桿菌菌株GB03。表現出殺真菌特性的細菌可包括但不限於短小芽孢桿菌菌株GB34。表現出殺線蟲特性的真菌種類可包括但不限於疣孢漆斑菌( Myrothecium verrucaria)、淡紫擬青黴( Paecilomyces lilacinus)和淡紫紫孢菌( 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
種子處理劑還可包含一種或多種天然來源的殺線蟲劑,諸如被稱為超敏蛋白(harpin)的激發子蛋白質,其係從某些細菌植物病原體諸如梨火疫病菌( Erwinia amylovora)分離的。實例係作為N-Hibit TMGold CST可獲得的Harpin-N-Tek種子處理技術。
種子處理劑還可包含一種或多種豆科植物根結瘤細菌物種,諸如微共生固氮細菌大豆慢生根瘤菌。該等接種劑可視需要包含一種或多種脂類殼寡糖(LCO),其係由根瘤菌細菌在豆科植物的根上引發結節形成期間所產生的結節(Nod)因子。例如,Optimize®品牌種子處理技術結合了與接種劑組合的LCO啟動子Technology TM
種子處理劑還可包含一種或多種異黃酮,其可增加菌根真菌的根定殖的水平。菌根真菌藉由增強根對營養素諸如水、硫酸鹽、硝酸鹽、磷酸鹽和金屬的吸收來改善植物生長。異黃酮的實例包括但不限於染料木黃酮、鷹嘴豆芽素A、芒柄花黃素、黃豆苷元、黃豆黃素、橙皮素、柚皮素和紅車軸草素。刺芒柄花素作為菌根接種劑產品諸如PHC Colonize® AG中的活性成分係可獲得的。
種子處理劑還可包含一種或多種植物活化劑,該等植物活化劑在被病原體接觸後在植物中引起系統獲得性抗性。引起此類保護性機制的植物活化劑的實例係阿拉酸式苯- S-甲基。
以下測試證明了本發明之化合物對特定病原體的控制功效。然而,由化合物提供的病原體控制保護不限於該等物種。化合物描述參見下面的索引表A。縮寫「Cmpd.」代表「化合物」,並且縮寫「Ex.」代表「實例」並且後面係數字,該數字表示化合物在哪個實例中製備。除非另外指明,否則 19F NMR譜在CDCl 3溶液中,相對於三氯氟甲烷以ppm報告。在「MS」欄中報導的數值係藉由向具有最高同位素豐度的分子中加H+(分子量為1)形成的最高同位素豐度帶正電荷的母離子(M+1)的分子量,或藉由損失H+(分子量為1)形成的最高同位素豐度帶負電荷的離子(M-1)的分子量。未報導含有一種或多種較低豐度的較高原子量同位素(例如, 37Cl、 81Br)的分子離子的存在。使用電灑電離(ESI)或大氣壓化學電離(APCI)藉由質譜法觀察所報告的MS峰。 索引表A
除非另外指明,否則以上結構中雙鍵周圍的取代基的組態如結構中所示。
化合物編號 R 9 L A R 2c 19FNMR MS(M+1) m.p. (°C)
1 t-BuON=C(OEt) CH 2 O CH 2CH 3    456   
2 NH 2OCH 2 CH 2 O CH 2CH 3 -70.09(s) 358   
3 i-BuON=C(OEt) CH 2 O CH 2CH 3    456   
5(Ex. 2) MeON(Me)C(=O)CH 2 CH 2 O CH 2CH 3    414   
7(Ex. 3) CH 3CH 2C(=S) CH 2 O CH 2CH 3    401   
8 (CH 3) 2NC(=O)OCH 2 CH 2 O CH 2CH 3 -70.10(s)      
13 c-PrCH 2OC(=O)CH 2 CH 2 O CH 2CH 3    425   
14 CH 2=CHCH 2OC(=O)CH 2 CH 2 O CH 2CH 3    411   
15 MeNHC(=O)OCH 2 CH 2 O CH 2CH 3 -70.10(s)      
16 Cl 2CHC(=O)OCH 2 CH 2 O CH 2CH 3 -70.10(s)      
17 CF 3C(=O)OCH 2 CH 2 O CH 2CH 3 -70.11(s), -75.10(s) 430   
18 CH 3ON(Me)C(=O)OCH 2 CH 2 O CH 2CH 3 -70.10(s) 430   
19 ClF 2CC(=O)OCH 2 CH 2 O CH 2CH 3 -63.95(s), -70.11(s)      
20 (CH 3C(=O)) 2NOCH 2 CH 2 O CH 2CH 3 -70.10(s) 442   
21(Ex. 4) CH 3CH 2C(=O)OCH 2 CH 2 O CH 2CH 3 -70.11(s) 399   
22 CH 3C(=O)OCH 2 CH 2 O CH 2CH 3 -70.10(s)      
23 CH 3OCH 2C(=O)OCH 2 CH 2 O CH 2CH 3 -70.10(s)      
24 N≡CCH 2C(=O)OCH 2 CH 2 O CH 2CH 3 -70.10(s)      
25 c-PrCH 2ONHC(=O) CH 2 O CH 2CH 3    426   
26 MeOC(=O)CH 2CH 2C(=O)OCH 2 CH 2 O CH 2CH 3 -70.10(s) 457   
27 i-BuC(=O)OCH 2 CH 2 O CH 2CH 3 -70.10(s) 427   
28 CH 3CH 2OC(=O)C(=O)OCH 2 CH 2 O CH 2CH 3 -70.11(s) 443   
29 c-戊基-C(=O)OCH 2 CH 2 O CH 2CH 3 -70.10(s) 439   
30 CH 3(CH 2) 2CH(Me)C(=O)OCH 2 CH 2 O CH 2CH 3 -70.11(s) 441   
31 PhCH 2ONHC(=O) CH 2 O CH 2CH 3    462   
32 ClCH=CHCH 2ONHC(=O) CH 2 O CH 2CH 3    446   
33 CH 2=CHCH 2ON(Me)C(=O) CH 2 O CH 2CH 3    426   
34 c-PrCH 2ON=C(OMe) CH 2 O CH 2CH 3    440   
35 CF 3CH 2C(=O)OCH 2 CH 2 O CH 2CH 3 -63.45(s), -70.11(s) 453   
36 (CH 3CH 2) 2CHC(=O)OCH 2 CH 2 O CH 2CH 3 -70.10(s) 441   
39 c-PrCH 2ON(Me)C(=O) CH 2 O CH 2CH 3    440   
40(Ex. 7) CH 2=CHCH 2ON=C(OEt) CH 2 O CH 2CH 3    440   
41 CH 2=CHCH 2ON(Et)C(=O) CH 2 O CH 2CH 3    440   
42 CH 2=CHCH 2ON=C(OBu) CH 2 O CH 2CH 3    468   
43 CH 2=CHCH 2ON(Bu)C(=O) CH 2 O CH 2CH 3    468   
44 CH≡CCH 2C(=O)OCH 2 CH 2 O CH 2CH 3 -70.10(s)      
45 CF 3CH 2ONHC(=O) CH 2 O CH 2CH 3    454   
46 i-PrC(=O)OCH 2 CH 2 O CH 2CH 3 -70.10(s)      
47 t-BuC(=O)OCH 2 CH 2 O CH 2CH 3 -70.10(s)      
48 CH 3OC(=O)C(=O)OCH 2 CH 2 O CH 2CH 3 -70.11(s)      
49 t-BuCH 2C(=O)OCH 2 CH 2 O CH 2CH 3 -70.10(s)      
50 CH 3SCH 2CH 2C(=O)OCH 2 CH 2 O CH 2CH 3 -70.10(s)      
51 c-PrC(=O)OCH 2 CH 2 O CH 2CH 3 -70.10(s)      
52 CH 3OC(=O)OCH 2 CH 2 O CH 2CH 3 -70.11(s) 401   
53 CH 3CH 2OC(=O)OCH 2 CH 2 O CH 2CH 3 -70.11(s)      
54(Ex. 5) EtOC(=O)CH(OC(=O)Me) CH 2 O CH 2CH 3    457   
55(Ex. 6) CH 2=CHCH 2ONHC(=O) CH 2 O CH 2CH 3    412 79-82
56 NH 2C=(NOH) CH 2 O CH 2CH 3    371 81-84
57 CH 2 O CH 2CH 3    411   
58 c-PrOCH 2 CH 2 O CH 2CH 3    383   
59 c-BuOCH 2 CH 2 O CH 2CH 3    397   
60 CH 2=CHCH 2ONHC(=O) (CH 2) 3 O CH 2CH 3    440   
61 CH 2=CHCH 2ON=C(OEt) (CH 2) 2 O CH 2CH 3    454   
62 CH 2=CHCH 2ONHC(=O) (CH 2) 2 O CH 2CH 3    426   
63 c-戊基-CH 2OCH 2 CH 2 O CH 2CH 3    425   
64 c-PrCH 2OCH 2 CH 2 O CH 2CH 3    397   
65 CH≡CCH 2OCH 2 CH 2 O CH 2CH 3    381   
66 CH 2=CHCH 2OCH 2 CH 2 O CH 2CH 3    383   
67 OHCH 2CH 2ONHC(=O) CH 2 O CH 2CH 3    416   
索引表A1
除非另外指明,否則以上結構中雙鍵周圍的取代基的組態如結構中所示。
化合物編號 R 9 L A (R 7) q MS(M+1) m.p. (°C)
68 c-PrCH 2OCH 2 CH 2 O 2-F 415   
69 CH 3OC(=O)OCH 2 CH 2 O 2,3-二-F 437   
70 CH 3CH 2C(=O)OCH 2 CH 2 O 2,3-二-F 435   
71 c-PrC(=O)OCH 2 CH 2 O 2,3-二-F 447   
72 t-BuC(=O)OCH 2 CH 2 O 2,3-二-F 463   
73 t-BuC(=O)OCH 2 CH 2 O 2-F 445   
74 CH 3OCH 2C(=O)OCH 2 CH 2 O 2,3-二-F 451   
75 CH 3OCH 2C(=O)OCH 2 CH 2 O 2-F 433   
76 c-PrC(=O)OCH 2 CH 2 O 2-F 429   
77 CH 3CH 2C(=O)OCH 2 CH 2 O 2-F 417   
78 N≡CCH 2ONHC(=O) CH 2 O 2,3-二-F 447 125-128
79 CF 3CH 2ONHC(=O) CH 2 O 2,3-二-F 490 104-107
80 c-PrCH 2ONHC(=O) CH 2 O 2,3-二-F 462 116-119
81 N≡CCH 2ONHC(=O) CH 2 O 2-F 429   
82 c-PrCH 2ONHC(=O) CH 2 O 2-F 444   
索引表B
除非另外指明,否則以上結構中雙鍵周圍的取代基的組態如結構中所示。
化合物編號 R 9 L A R 2c MS(M+1)
9 N≡CCH 2C(=O)OCH 2 CH 2 O CH 2CH 3 411
10 MeOCH 2C(=O)OCH 2 CH 2 O CH 2CH 3 416
11 CF 3CH 2C(=O)OCH 2 CH 2 O CH 2CH 3 454
12 c-戊基-C(=O)OCH 2 CH 2 O CH 2CH 3 440
37 CH 3C(=O)OCH 2 CH 2 O CH 2CH 3 386
38 CH≡CCH 2OCH 2 CH 2 O CH 2CH 3 382
83 CH 2=CHCH 2ONHC(=O) CH 2 O CH 2CH 3 413
118 CH 2=CHCH 2ON=C(OEt) CH 2 O CH 2CH 3 441
索引表C
化合物編號 R 9 L A MS(M+1) m.p. (°C)
4(Ex. 1) c-戊基-C(=O)OCH 2 CH 2 OCH 2 455   
84 CH 2=C=CHC(=O)NHCH 2 CH 2 OCH 2 424 123-126
85 CH 3CH 2OC(=O)OCH 2 CH 2 OCH 2 431   
86 CH 3OCH 2C(=O)OCH 2 CH 2 OCH 2 431   
87 CH 3OCH 2CH 2C(=O)OCH 2 CH 2 OCH 2 445   
88 c-PrCH 2C(=O)OCH 2 CH 2 OCH 2 441   
89 CH 2=CHCH 2C(=O)OCH 2 CH 2 OCH 2 427   
90 CH 3C(=O)OCH 2 CH 2 OCH 2 401   
91 CH 3CH 2OC(=O)C(=O)OCH 2 CH 2 OCH 2 459   
92 i-BuC(=O)OCH 2 CH 2 OCH 2 443   
93 CF 3CH 2C(=O)OCH 2 CH 2 OCH 2 469   
94 CH≡CCH 2OCH 2 CH 2 OCH 2 397   
索引表D
化合物編號 R 9 B L A MS(M+1)
95 CH 2=CHCH 2ON=C(OEt) N CH 2 O 468
96 c-PrCH 2ONHC(=O) N CH 2 O 454
97 CH 2=CHCH 2ONHC(=O) N CH 2 O 440
98 N≡CCH 2ONHC(=O) CH 2 CH 2 O 438
99 CH≡CCH 2ON(Me)C(=O) CH 2 CH 2 O 451
100 CH≡CCH 2ONHC(=O) CH 2 CH 2 O 437
101 CH 3OCH 2CH 2ON(Me)C(=O) CH 2 CH 2 O 471
102 c-PrCH 2ON(Me)C(=O) CH 2 CH 2 O 467
103 CH 3OCH 2CH 2ONHC(=O) CH 2 CH 2 O 457
104 c-PrCH 2ONHC(=O) CH 2 CH 2 O 453
索引表E
化合物編號 結構 MS(M+1) m.p. (°C)
6 386   
105 423 153-156
106 462   
107 434 115-118
108 437   
109 423   
110 440   
111 412   
112 447   
113 440   
114 412   
115 411 140-143
116 443   
117 429   
本發明之生物學實例
用於製備用於測試A的測試懸浮液的一般方案:首先將測試化合物以等於最終體積的3%的量溶解於丙酮中,並且然後以期望濃度(以ppm計)懸浮於丙酮和含有250 ppm的表面活性劑PEG400(多元醇酯)的純化水(按體積計50/50混合)中。然後將所得測試懸浮液用於測試A。 測試A
在大豆幼苗上將測試溶液噴灑至流失點。第二天,用大豆鏽菌( Phakopsora pachyrhizi)(亞洲大豆銹病的致病原)的孢子懸浮液接種幼苗,並在22°C下的飽和氣氛中溫育24 h並且然後移至22°C下的生長室中8天,其後進行目視病害評級。
除了測試A,還在處理後24 h將本發明之一些化合物噴灑在用小麥葉鏽菌( Puccinia reconditaf. sp. tritici)(小麥葉銹病的致病原)的孢子懸浮液接種的小麥幼苗上。將小麥幼苗在20°C下的飽和氣氛中溫育24 h,並且然後移至20°C下的生長室中7天,其後進行病害評級。以所測試的施用比率在測試條件下,所測試的化合物未示出針對該病原體顯著的活性。
測試A的結果在以下表A中給出。等級100指示100%的病害控制並且等級0指示無病害控制(相對於對照)。 [表A]
化合物編號 比率,以ppm計 測試A
1 10 97
2 10 44
3 10 100
4 10 90
5 50 94
6 10 0
7 10 100
8 50 60
9 10 0
10 10 0
11 10 0
12 10 79
13 10 96
14 10 96
15 50 100
16 10 100
17 10 100
18 10 100
19 10 100
20 10 79
21 10 100
22 10 100
23 10 100
24 10 100
25 10 100
26 10 100
27 10 100
29 10 100
30 10 100
31 10 100
32 10 100
33 10 100
34 10 97
35 10 100
36 10 100
37 10 100
38 10 78
38 10 88
39 10 100
40 10 100
41 10 94
42 10 96
43 10 87
44 10 100
45 10 100
46 10 100
47 10 100
48 10 100
49 10 99
50 10 100
51 10 100
52 10 100
53 10 100
54 10 100
55 10 100
56 10 84
57 10 100
59 10 100
60 10 96
61 10 100
62 10 100
63 10 100
64 10 100
65 10 100
66 10 100
67 10 100
68 10 100
69 10 100
70 10 100
71 10 100
72 10 100
73 10 100
74 10 100
75 10 100
76 10 100
77 10 100
78 10 100
79 10 100
80 10 100
81 10 100
82 10 100
83 10 99
84 10 99
85 10 86
86 50 100
87 50 100
88 50 100
89 50 100
90 50 100
91 50 100
92 50 100
93 50 100
94 50 100
98 10 99
99 10 92
100 10 98
101 10 94
102 10 99
103 10 97
104 10 100
108 10 100
109 10 100
110 10 99
111 10 100
112 10 100
113 10 87
114 10 100
115 10 96
116 10 100
117 10 100
118 10 90

Claims (14)

  1. 一種選自式 1 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和鹽的化合物, 其中 T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組: T-1    T-2    T-3   
    其中延伸至左側的鍵附接至A; R 1係CF 3、CHF 2或CCl 3; W係O、S或NR 3; R 3係H、氰基、硝基、C(=O)OH、苄基、C 1-C 4烷基、C 2-C 4烷基羰基、C 2-C 4鹵代烷基羰基、OR 3a或NR 3bR 3c; R 3a係H、苄基、C 1-C 4烷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4鹵代烷基羰基; R 3b係H、C 1-C 4烷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4鹵代烷基羰基; R 3c係H或C 1-C 4烷基;或者 R 3b和R 3c一起形成4員至6員完全飽和的雜環,除了連接氮原子之外,每個環還含有選自碳原子和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最高達2個O原子、最高達2個S原子和最高達2個N原子的雜原子的環成員,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甲基取代; X係O、S或NR 4a; Y係O、S或NR 4b; R 4a和R 4b各自獨立地是H、羥基或C 1-C 4烷基; R 2a和R 2b各自獨立地是H、C 1-C 4烷基、C 2-C 4烯基、C 3-C 15三烷基矽基或C 3-C 15鹵代三烷基矽基;或者 R 2a和R 2b與它們所附接的原子X和Y一起形成5員至7員飽和的環,除了該等原子X和Y之外,該環還含有選自碳原子的環成員,其中最高達2個碳原子環成員獨立地選自C(=O)和C(=S),該環在碳原子環成員上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氰基、C 1-C 2烷基、C 1-C 2鹵代烷基、C 1-C 2烷氧基和C 1-C 2鹵代烷氧基的取代基取代; R 2c係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2-C 4炔基、C 2-C 4鹵代炔基或三氟甲基磺醯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氰基、羥基、SC≡N和C 1-C 2烷氧基的取代基取代; R 2d係H、氰基、鹵素或C 1-C 4烷基; 當T係T-1或T-2時,則A係A 1-A 2-CR 5aR 5b,其中A 1連接至J,並且CR 5aR 5b連接至T; 當T係T-3時,則A係A 1-A 2,其中A 1連接至J,並且A 2連接至T; A 1係CR 5aR 5b、N(R 6)、O或S; A 2係直接鍵、CR 5aR 5b、N(R 6)、O或S; R 5a和R 5b各自獨立地是H、氰基、羥基、鹵素、C(=O)OCH 3或C 1-C 4烷基; 每個R 6獨立地是H、C(=O)H、氰基、C 1-C 4烷基或C 2-C 4烷基羰基; J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組: J-1    J-2    J-3    J-4    J-5    J-6    J-7    J-8    J-9    J-10    J-11    J-12          J-13    J-14    J-15         
    其中延伸至左側的鍵附接至L,並且延伸至右側的鍵附接至A; 每個R 7獨立地是F、Cl、I、Br、氰基、甲基、三氟甲基或甲氧基; q係0、1、2、3或4; L係(CR 8aR 8b) n; R 8a和R 8b各自獨立地是H、鹵素、氰基、羥基、硝基、C 1-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C 1-C 3烷氧基或C 1-C 3鹵代烷氧基; n係0、1、2或3; G係被1至3個獨立地選自R 9的取代基取代並且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R 10的取代基取代的苯基; G係5員至6員雜芳族環,每個環含有選自碳原子和1至4個獨立地選自最高達2個O原子、最高達2個S原子和最高達4個N原子的雜原子的環成員,每個環被1至3個獨立地選自R 9的取代基取代並且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R 10的取代基取代; G係3員至7員非芳族環或8員至11員雙環環系統,每個環或環系統含有選自碳原子和視需要最高達4個獨立地選自最高達2個O原子、最高達2個S原子和最高達4個N原子的雜原子的環成員,其中最高達2個環成員獨立地選自C(=O)、C(=S)、S(=O)和S(=O) 2,每個環被1至3個獨立地選自R 9的取代基取代並且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R 10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9獨立地是-(CR 11aR 11b) mR 9a、C(=O)NR 12aR 12b、C(R 12e)=NR 12f、C 2-C 6烷基(硫代羰基)或C 2-C 6烷氧基(硫代羰基); 每個m獨立地是1、2或3; 每個R 9a獨立地是C(=O)NR 12cR 12g、OC(=O)NR 12cR 12d或ONR 12iR 12j;或C 2-C 8烷基羰基氧基、C 3-C 9烯基羰基氧基、C 3-C 9炔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烯氧基、C 2-C 8炔氧基、C 3-C 9環烷氧基、C 4-C 10環烷基烷氧基、C 2-C 8氰基烷氧基、C 2-C 8烷硫基烷氧基、C 2-C 8烷基亞磺醯基烷氧基、C 2-C 8烷基磺醯基烷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烷氧基、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氧基、C 2-C 8烷基羰基硫基、C 3-C 9烯基羰基硫基、C 3-C 9炔基羰基硫基、C 5-C 9環烷基羰基硫基、C 2-C 8烷氧基羰基硫基、C 2-C 8烷基胺基羰基硫基、C 3-C 9二烷基胺基羰基硫基、C 5-C 9環烷基烷基羰基硫基、C 2-C 8烷基羰基胺基、C 3-C 9烯基羰基胺基、C 3-C 9炔基羰基胺基、C 5-C 10環烷基羰基胺基、C 2-C 8烷氧基羰基胺基、C 2-C 8烷基胺基羰基胺基、C 3-C 9二烷基胺基羰基胺基、C 5-C 10環烷基烷基羰基胺基、C 2-C 8烯硫基、C 2-C 8炔硫基、C 2-C 8烷硫基烷硫基、C 4-C 10環烷基烷硫基、C 2-C 8氰基烷硫基、C 2-C 8烷氧基烷硫基、C 2-C 8烷基亞磺醯基烷硫基、C 2-C 8烷基磺醯基烷硫基、C 3-C 9烷氧基羰基烷硫基、C 3-C 9烷基胺基羰基烷硫基、C 4-C 10二烷基胺基羰基烷硫基、C 3-C 6烯氧基羰基、C 4-C 10環烷氧基羰基、C 5-C 10環烷基烷氧基羰基、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C 3-C 8三烷基矽基烷氧基或C 3-C 15鹵代三烷基矽基烷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4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0獨立地是氰基、鹵素、羥基、硝基、-SH、SF 5、CH(=O)、C(=O)OH、NR 14aR 14b、C(=O)NR 14aR 14b、C(=O)C(=O)NR 14aR 14b、C(=S)NR 14aR 14b、C(R 15)=NR 16、N=CR 17NR 18aR 18b或-U-V-Q;或C 1-C 6烷基、C 2-C 6烯基、C 2-C 6炔基、C 3-C 7環烷基、C 3-C 7環烯基、C 1-C 6烷氧基、C 2-C 6烯氧基、C 2-C 6炔氧基、C 3-C 7環烷氧基、C 1-C 6烷硫基、C 1-C 6烷基亞磺醯基、C 1-C 6烷基磺醯基、C 1-C 6烷基胺基亞磺醯基、C 2-C 6二烷基胺基亞磺醯基、C 1-C 6烷基磺醯基氧基、C 1-C 6烷基磺醯基胺基、C 2-C 6烷基羰基、C 4-C 7環烷基羰基、C 2-C 6烷氧基羰基、C 3-C 6烯氧基羰基、C 3-C 6炔氧基羰基、C 4-C 7環烷氧基羰基、C 3-C 6烷氧基羰基羰基、C 2-C 6烷基羰基氧基、C 4-C 7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6烷氧基羰基氧基、C 4-C 7環烷氧基羰基氧基、C 2-C 6烷基胺基羰基氧基、C 4-C 7環烷基胺基羰基氧基、C 2-C 6烷基羰基胺基、C 4-C 7環烷基羰基胺基、C 2-C 6烷氧基羰基胺基、C 4-C 7環烷氧基羰基胺基、C 2-C 6烷基胺基羰基胺基、C 4-C 7環烷基胺基羰基胺基或C 2-C 6二烷氧基氧膦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R 19的取代基取代; R 11a和R 11b各自獨立地是H、鹵素、氰基、羥基、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2-C 4炔基、C 2-C 6鹵代炔基、C 2-C 4烷基羰基、C 2-C 4鹵代烷基羰基、C 2-C 4烷氧基羰基、C 2-C 4鹵代烷氧基羰基、C 2-C 4烷基羰基氧基或C 2-C 4鹵代烷基羰基氧基;或者 R 11a和R 11b與它們所附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3員至6員碳環或雜環,每個環含有選自碳原子和視需要最高達4個獨立地選自最高達2個O原子、最高達2個S原子和最高達4個N原子的雜原子的環成員,其中最高達2個環成員獨立地選自C(=O)、C(=S)、S(=O)和S(=O) 2,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鹵素和C 1-C 3烷基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2a獨立地是C 1-C 6鹵代烷氧基、C 1-C 6羥基烷氧基、C 2-C 6氰基烷氧基、C 2-C 6烯氧基、C 2-C 6鹵代烯氧基、C 2-C 6炔氧基、C 2-C 6鹵代炔氧基、C 3-C 8環烷氧基、C 4-C 10環烷基烷氧基、C 2-C 6烷氧基烷氧基、C 3-C 8三烷基矽基氧基和C 3-C 15鹵代三烷基矽基氧基;或苯基-CH 2O,每個苯環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鹵素、C 1-C 3烷基和C 1-C 3鹵代烷基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2b獨立地是H、C 1-C 6烷基、C 1-C 6鹵代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代烯基、C 2-C 6炔基、C 2-C 6鹵代炔基、C 1-C 6羥烷基、C 2-C 6氰基烷基、C 3-C 8環烷基、C 3-C 8鹵代環烷基、C 3-C 8環烯基、C 3-C 8鹵代環烯基、C 4-C 10烷基環烷基、C 4-C 10環烷基烷基、C 4-C 10鹵代環烷基烷基、C 6-C 14環烷基環烷基、C 5-C 10烷基環烷基烷基、C 2-C 6烷氧基烷基、C 2-C 6鹵代烷氧基烷基、C 4-C 10環烷氧基烷基、C 3-C 8烷氧基烷氧基烷基、C 2-C 6烷硫基烷基、C 2-C 6烷基亞磺醯基烷基、C 2-C 6烷基磺醯基烷基、C 2-C 6烷基胺基烷基、C 2-C 6鹵代烷基胺基烷基、C 3-C 8二烷基胺基烷基或C 4-C 10環烷基胺基烷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1個選自氰基、羥基、硝基、C 2-C 4烷基羰基、C 2-C 4烷氧基羰基、C 3-C 15三烷基矽基或C 3-C 15鹵代三烷基矽基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2c獨立地是H、氰基、羥基、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2-C 4炔基、C 2-C 4鹵代炔基、C 1-C 5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1-C 4烷基磺醯基、C 1-C 4鹵代烷基磺醯基、C 2-C 4烷硫基烷基、C 2-C 4烷基亞磺醯基烷基、C 2-C 4烷基磺醯基烷基、C 2-C 4烷基羰基、C 2-C 4鹵代烷基羰基、C 4-C 7環烷基羰基、C 2-C 5烷氧基羰基、C 3-C 5烷氧基羰基烷基、C 2-C 5烷基胺基羰基或C 3-C 5二烷基胺基羰基; 每個R 12d獨立地是H、C 1-C 6烷基、C 1-C 6鹵代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代烯基、C 2-C 6炔基、C 2-C 6鹵代炔基、C 1-C 6羥烷基、C 2-C 6氰基烷基、C 3-C 8環烷基、C 3-C 8鹵代環烷基、C 3-C 8環烯基、C 3-C 8鹵代環烯基、C 4-C 10烷基環烷基、C 4-C 10環烷基烷基、C 4-C 10鹵代環烷基烷基、C 6-C 14環烷基環烷基、C 5-C 10烷基環烷基烷基、C 2-C 6烷氧基烷基、C 2-C 6鹵代烷氧基烷基、C 4-C 10環烷氧基烷基、C 3-C 8烷氧基烷氧基烷基、C 2-C 6烷硫基烷基、C 2-C 6烷基亞磺醯基烷基、C 2-C 6烷基磺醯基烷基、C 2-C 6烷基羰基、C 2-C 6烷基胺基烷基、C 2-C 6鹵代烷基胺基烷基、C 3-C 8二烷基胺基烷基或C 4-C 10環烷基胺基烷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1個選自氰基、羥基、硝基、C 2-C 4烷基羰基、C 2-C 4烷氧基羰基、C 3-C 15三烷基矽基、和C 3-C 15鹵代三烷基矽基的取代基取代;或者 R 12c和R 12d一起形成4員至6員完全飽和的雜環,除了連接氮原子外,每個環還含有選自碳原子和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最高達2個O原子、最高達2個S原子和最高達2個N原子的雜原子的環成員,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鹵素和C 1-C 3烷基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2e獨立地是NH 2、C 2-C 6烷基、C 1-C 6鹵代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代烯基、C 2-C 6炔基、C 2-C 6鹵代炔基、C 1-C 6羥烷基、C 2-C 6氰基烷基、C 3-C 8環烷基、C 3-C 8鹵代環烷基、C 3-C 8環烯基、C 3-C 8鹵代環烯基、C 4-C 10烷基環烷基、C 4-C 10環烷基烷基、C 4-C 10鹵代環烷基烷基、C 5-C 10烷基環烷基烷基、C 2-C 6烷氧基、C 1-C 6鹵代烷氧基、C 4-C 10環烷基烷氧基、C 2-C 6烷氧基烷基、C 2-C 6鹵代烷氧基烷基、C 4-C 10環烷氧基烷基、C 3-C 8烷氧基烷氧基烷基、C 2-C 6烷硫基、C 1-C 6鹵代烷硫基、C 2-C 6烷硫基烷基、C 1-C 6烷基亞磺醯基、C 2-C 6烷基亞磺醯基烷基、C 2-C 6烷基磺醯基、C 2-C 6烷基磺醯基烷基、C 2-C 6烷基胺基烷基、C 2-C 6鹵代烷基胺基烷基、C 3-C 8二烷基胺基烷基、C 4-C 10環烷基胺基烷基、C 3-C 8烷基羰基或C 2-C 8鹵代烷基羰基; 每個R 12f獨立地是羥基或NR 20aR 20b;或C 1-C 6烷氧基、C 2-C 4烯氧基、C 2-C 4炔氧基、C 4-C 10環烷基烷氧基、C 2-C 4烷基羰基氧基、C 2-C 5烷氧基羰基氧基、C 2-C 5烷基胺基羰基氧基或C 3-C 5二烷基胺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氰基、鹵素、羥基和C(=O)OH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2g係H、氰基、羥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2-C 4炔基、C 2-C 4鹵代炔基、C 1-C 5烷氧基、C 1-C 5鹵代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2-C 4鹵代烷氧基烷基、C 1-C 4烷基磺醯基或C 1-C 4鹵代烷基磺醯基; R 12i和R 12j各自獨立地是H、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2-C 4炔基、C 2-C 4鹵代炔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4鹵代烷基羰基;或者 R 12i和R 12j與它們所附接的氮原子一起形成3員至6員非芳族雜環,每個環含有選自碳原子和1至4個獨立地選自最高達2個O原子、最高達2個S原子和最高達4個N原子的雜原子的環成員,其中最高達2個環成員獨立地選自C(=O)、C(=S)、S(=O)和S(=O) 2,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和甲基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3獨立地是-C(=O)OH、鹵素、氰基、C 1-C 4烷基、C 2-C 4烯基、C 2-C 4炔基、C 1-C 4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羰基、C 1-C 4烷硫基、C 1-C 4烷基亞磺醯基、C 1-C 4烷基磺醯基或C 3-C 6環烷基; 每個R 14a獨立地是H、氰基、羥基、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2-C 4炔基、C 2-C 4鹵代炔基、C 1-C 5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1-C 4烷基磺醯基、C 1-C 4鹵代烷基磺醯基、C 2-C 4烷硫基烷基、C 2-C 4烷基亞磺醯基烷基、C 2-C 4烷基磺醯基烷基、C 2-C 4烷基羰基、C 2-C 4鹵代烷基羰基、C 4-C 7環烷基羰基、C 2-C 5烷氧基羰基、C 3-C 5烷氧基羰基烷基、C 2-C 5烷基胺基羰基或C 3-C 5二烷基胺基羰基; 每個R 14b獨立地是H、C 1-C 6烷基、C 1-C 6鹵代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代烯基、C 2-C 6炔基、C 2-C 6鹵代炔基、C 1-C 6羥烷基、C 2-C 6氰基烷基、C 3-C 8環烷基、C 3-C 8鹵代環烷基、C 3-C 8環烯基、C 3-C 8鹵代環烯基、C 4-C 10烷基環烷基、C 4-C 10環烷基烷基、C 4-C 10鹵代環烷基烷基、C 6-C 14環烷基環烷基、C 5-C 10烷基環烷基烷基、C 2-C 6烷氧基烷基、C 2-C 6鹵代烷氧基烷基、C 4-C 10環烷氧基烷基、C 3-C 8烷氧基烷氧基烷基、C 2-C 6烷硫基烷基、C 2-C 6烷基亞磺醯基烷基、C 2-C 6烷基磺醯基烷基、C 2-C 6烷基胺基烷基、C 2-C 6鹵代烷基胺基烷基、C 3-C 8二烷基胺基烷基或C 4-C 10環烷基胺基烷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1個選自氰基、羥基、硝基、C 2-C 4烷基羰基、C 2-C 4烷氧基羰基、C 3-C 15三烷基矽基和C 3-C 15鹵代三烷基矽基的取代基取代;或者 R 14a和R 14b一起形成4員至6員完全飽和的雜環,除了連接氮原子外,每個環還含有選自碳原子和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最高達2個O原子、最高達2個S原子和最高達2個N原子的雜原子的環成員,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鹵素和C 1-C 3烷基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5獨立地是H、氰基、鹵素、甲基、甲氧基、甲硫基或甲氧基羰基; 每個R 16獨立地是羥基或NR 20aR 20b;或C 1-C 4烷氧基、C 2-C 4烯氧基、C 2-C 4炔氧基、C 2-C 4烷基羰基氧基、C 2-C 5烷氧基羰基氧基、C 2-C 5烷基胺基羰基氧基或C 3-C 5二烷基胺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1個選自氰基、鹵素、羥基和C(=O)OH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7獨立地是H、甲基、甲氧基或甲硫基; R 18a和R 18b各自獨立地是H或C 1-C 4烷基; 每個R 19獨立地是胺基、氰基、鹵素、羥基、硝基、-SH、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3-C 6環烷基、C 3-C 6鹵代環烷基、C 1-C 4烷氧基、C 1-C 4鹵代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烷氧基、C 1-C 4烷硫基、C 1-C 4烷基亞磺醯基、C 1-C 4烷基磺醯基、C 1-C 4鹵代烷基磺醯基、C 2-C 4烷基羰基、C 2-C 4鹵代烷基羰基、C 2-C 5烷氧基羰基、C 1-C 6烷基胺基、C 2-C 6二烷基胺基、C 2-C 5烷基胺基羰基、C 3-C 5二烷基胺基羰基、C 3-C 5烷硫基烷基羰基、C 3-C 15三烷基矽基、C 3-C 15鹵代三烷基矽基、C(R 21)=NOR 22或C(R 23)=NR 24; 每個U獨立地是直接鍵、C(=O)O、C(=O)N(R 25)或C(=S)N(R 26),其中左側的原子連接至G,並且右側的原子連接至V; 每個V獨立地是直接鍵;或C 1-C 6伸烷基、C 2-C 6伸烯基、C 3-C 6伸炔基、C 3-C 6伸環烷基或C 3-C 6伸環烯基,其中最高達1個碳原子係C(=O),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鹵素、氰基、硝基、羥基、C 1-C 2烷基、C 1-C 2鹵代烷基、C 1-C 2烷氧基和C 1-C 2鹵代烷氧基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Q獨立地是苯基或苯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R 27的取代基取代;或者 每個Q獨立地是5員至6員雜芳族環,每個環含有選自碳原子和1至4個獨立地選自最高達2個O原子、最高達2個S原子和最高達4個N原子的雜原子的環成員,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R 27的取代基取代;或者 每個Q獨立地是3員至7員非芳族雜環,每個環含有選自碳原子和1至4個獨立地選自最高達2個O原子、最高達2個S原子和最高達4個N原子的雜原子的環成員,其中最高達2個環成員獨立地選自C(=O)、C(=S)、S(=O)和S(=O) 2,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R 27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20a獨立地是H、C 1-C 4烷基或C 2-C 4烷基羰基; 每個R 20b獨立地是H、氰基、C 1-C 5烷基、C 2-C 5烷基羰基、C 2-C 5鹵代烷基羰基、C 4-C 7環烷基羰基、C 2-C 5烷氧基羰基、C 3-C 5烷氧基羰基烷基、C 2-C 5烷基胺基羰基或C 3-C 5二烷基胺基羰基;或者 R 20a和R 20b一起形成5員至6員完全飽和的雜環,除了連接氮原子之外,每個環還含有選自碳原子和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最高達2個O原子、最高達2個S原子和最高達2個N原子的雜原子的環成員,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甲基取代; R 21和R 23各自獨立地是H、氰基、鹵素、C 1-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C 3-C 6環烷基或C 1-C 3烷氧基;或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和C 1-C 3烷基的取代基取代的苯基; 每個R 22獨立地是H、C 1-C 5烷基、C 1-C 5鹵代烷基、C 2-C 5烯基、C 2-C 5鹵代烯基、C 2-C 5炔基、C 3-C 6環烷基、C 3-C 6鹵代環烷基、C 2-C 5烷基羰基或C 2-C 5烷氧基羰基;或者 每個R 22係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和C 1-C 3烷基的取代基取代的苯基;或5員至6員完全飽和的雜環,每個環含有選自碳原子和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最高達2個O原子、最高達2個S原子和最高達2個N原子的雜原子的環成員,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和C 1-C 3烷基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24獨立地是H、氰基、C 1-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C 1-C 4烷氧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4烷氧基羰基; R 25和R 26各自獨立地是H、氰基、羥基、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烷基羰基、C 2-C 4鹵代烷基羰基、C 2-C 4烷氧基羰基或C 2-C 4鹵代烷氧基羰基; 每個R 27獨立地是鹵素、氰基、羥基、硝基、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1-C 4烷氧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4烷氧基羰基; Z係直接鍵、O、S(=O) p、N(R 28)、C(=O)、C(=O)N(R 28)、NR 28C(=O)、N(R 28)C(=O)N(R 28)、N(R 28)C(=S)N(R 28)、OC(=O)N(R 28)、N(R 28)C(=O)O、S(O) 2N(R 28)、N(R 28)S(=O) 2或N(R 28)S(O) 2N(R 28),其中右側的原子連接至L; 每個R 28獨立地是H、C 1-C 3烷基、C 1-C 3烷氧基、C 2-C 3烷基羰基或C 2-C 3烷氧基羰基;和 p係0、1或2; 前提係: (a)   當A 1係N(R 6)、O或S時,則A 2係直接鍵或CR 5aR 5b;和 (a)   當A 2係N(R 6)、O或S時,則A 1係CR 5aR 5b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化合物,其中, T係T-2或T-3; R 1係CF 3; X係O; Y係O; R 2a和R 2b各自獨立地是H或C 1-C 2烷基;或者 R 2a和R 2b與它們所附接的原子X和Y一起形成5員至6員飽和的環,除了該等原子X和Y之外,該環還含有選自碳原子的環成員,其中最高達1個碳原子環成員選自C(=O)和C(=S),該環在碳原子環成員上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氰基、甲基、鹵代甲基、甲氧基和鹵代甲氧基的取代基取代; R 2c係甲基或乙基; R 2d係H或甲基; A 1係CR 5aR 5b或O; A 2係直接鍵、CR 5aR 5b或O; R 5a和R 5b各自獨立地是H或甲基; J係J-1、J-6或J-14; 每個R 7獨立地是F、Cl或甲基; q係0、1或2; R 8a和R 8b各自獨立地是H、鹵素或甲基; n係0、1或2; G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組: G-1    G-2    G-3    G-4    G-5    G-6    G-7    G-8    G-9    G-10    G-11    G-12    G-13    G-14    G-15    G-16    G-17    G-18    G-19    G-20    G-21    G-22    G-23    G-24    G-25    G-26    G-27    G-28    G-29    G-30    G-31    G-32    G-33    G-34    G-35    G-36    G-37    G-38    G-39    G-40    G-41    G-42    G-43    G-44    G-45    G-46    G-47    G-48    G-49    G-50    G-51    G-52    G-53    G-54    G-55    G-56    G-57    G-58    G-59    G-60    G-61    G-62    G-63    G-64    G-65    G-66    G-67    G-68    G-69    G-70    G-71    G-72    G-73    G-74    G-75    G-76    G-77    G-78    G-79    G-80    G-81    G-82    G-83    G-84    G-85    G-86    G-87    G-88    G-89    G-90    G-91    G-92    G-93    G-94    G-95    G-96    G-97    G-98    G-99    G-100    G-101    G-102    G-103    G-104    G-105    G-106    G-107    G-108    G-109    G-110    G-111    G-112    G-113    G-114    G-115    G-116                G-117    G-118               
    其中浮置鍵藉由所描繪環或環系統的任何可用碳原子或氮原子連接至式 1中的Z;x係1、2或3;並且y係0、1、2或3; 每個R 9獨立地是-(CR 11aR 11b) mR 9a、C(=O)NR 12aR 12b、C(R 12e)=NR 12f或C 2-C 4烷氧基(硫代羰基); 每個m獨立地是1或2; 每個R 9a獨立地是OC(=O)NR 12cR 12d;或C 2-C 8烷基羰基氧基、C 3-C 9烯基羰基氧基、C 3-C 9炔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烯氧基、C 2-C 8炔氧基、C 4-C 10環烷基烷氧基、C 2-C 8氰基烷氧基、C 2-C 8烷基磺醯基烷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烷氧基、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氧基、C 2-C 8烷基羰基硫基、C 2-C 8烷基羰基胺基、C 3-C 9烯基羰基胺基、C 3-C 9炔基羰基胺基、C 5-C 10環烷基羰基胺基、C 2-C 8烷氧基羰基胺基、C 3-C 6烯氧基羰基、C 5-C 10環烷基烷氧基羰基、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或C 3-C 8三烷基矽基烷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4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0獨立地是鹵素、C(=O)NR 14aR 14b或-U-V-Q;或C 2-C 5烷氧基羰基、C 3-C 5烯氧基羰基、C 3-C 5炔氧基羰基或C 4-C 6環烷氧基羰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R 19的取代基取代; R 11a和R 11b各自獨立地是H、甲基、C 2-C 3烷基羰基、C 2-C 3烷氧基羰基或C 2-C 3鹵代烷氧基羰基; 每個R 12a獨立地是C 1-C 6鹵代烷氧基、C 1-C 6羥基烷氧基、C 2-C 6氰基烷氧基、C 2-C 6烯氧基、C 2-C 6鹵代烯氧基、C 2-C 6炔氧基、C 2-C 6鹵代炔氧基或C 4-C 8環烷基烷氧基;或苯基-CH 2O,每個苯環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鹵素和甲基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2b獨立地是H、C 1-C 6烷基、C 1-C 6鹵代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代烯基、C 2-C 6炔基、C 2-C 6鹵代炔基、C 2-C 6氰基烷基、C 3-C 8環烷基、C 3-C 8鹵代環烷基、C 3-C 8環烯基、C 3-C 8鹵代環烯基、C 4-C 10烷基環烷基、C 4-C 10環烷基烷基、C 4-C 10鹵代環烷基烷基、C 2-C 6烷氧基烷基、C 2-C 6鹵代烷氧基烷基、C 2-C 6烷硫基烷基、C 2-C 6烷基磺醯基烷基、C 2-C 6烷基胺基烷基或C 3-C 8二烷基胺基烷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1個選自氰基、羥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4烷氧基羰基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2c獨立地是H、氰基、羥基、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1-C 5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2-C 4烷基羰基、C 2-C 4鹵代烷基羰基、C 4-C 7環烷基羰基、C 2-C 5烷氧基羰基、C 2-C 5烷基胺基羰基或C 3-C 5二烷基胺基羰基; 每個R 12d獨立地是H、C 1-C 6烷基、C 1-C 6鹵代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代烯基、C 2-C 6炔基、C 2-C 6鹵代炔基、C 2-C 6氰基烷基、C 3-C 8環烷基、C 3-C 8鹵代環烷基、C 3-C 8環烯基、C 3-C 8鹵代環烯基、C 4-C 10烷基環烷基、C 4-C 10環烷基烷基、C 4-C 10鹵代環烷基烷基、C 2-C 6烷氧基烷基、C 2-C 6鹵代烷氧基烷基、C 2-C 6烷硫基烷基、C 2-C 6烷基磺醯基烷基、C 2-C 6烷基胺基烷基或C 3-C 8二烷基胺基烷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1個選自氰基、羥基、硝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4烷氧基羰基的取代基取代;或者 R 12c和R 12d一起形成氮雜環丁烷基、𠰌啉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𠯤基或硫代𠰌啉基環,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或甲基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2e獨立地是C 2-C 6烷基、C 1-C 6鹵代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代烯基、C 2-C 6烷氧基、C 1-C 6鹵代烷氧基、C 4-C 5環烷基烷氧基或C 2-C 6烷氧基烷基; 每個R 12f獨立地是C 1-C 4烷氧基、C 2-C 4烯氧基、C 4-C 6環烷基烷氧基、C 2-C 4烷基羰基氧基或C 2-C 5烷氧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鹵素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3獨立地是鹵素、氰基、C 2-C 4烯基、C 1-C 4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羰基、C 1-C 4烷硫基、C 1-C 4烷基磺醯基或C 3-C 6環烷基; 每個R 14a獨立地是H、C 1-C 2烷基、C 2-C 4烯基、C 2-C 4炔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4烷氧基羰基; 每個R 14b獨立地是H、C 1-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環丙基甲基或C 2-C 4烷氧基烷基;或者 R 14a和R 14b一起形成氮雜環丁烷基、𠰌啉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𠯤基或硫代𠰌啉基環,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或甲基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9獨立地是氰基、鹵素、C 1-C 2烷基、C 1-C 2鹵代烷基、C 3-C 6環烷基、C 1-C 2烷氧基、C 1-C 2鹵代烷氧基、C 2-C 3烷基羰基、C 2-C 3鹵代烷基羰基或C 2-C 3烷氧基羰基; 每個U獨立地是直接鍵、C(=O)O或C(=O)N(R 25); 每個V獨立地是直接鍵;或C 1-C 3伸烷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羥基、C 1-C 2烷基、C 1-C 2烷氧基和C 1-C 2鹵代烷氧基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Q獨立地是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R 27的取代基取代的苯基;或吡啶基、吡唑基、咪唑基、三唑基、噻唑基或㗁唑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R 27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25獨立地是H、氰基、羥基或C 1-C 2烷基; 每個R 27獨立地是鹵素、氰基、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或C 1-C 4烷氧基;和 Z係直接鍵、O、NH、C(=O)、C(=O)NH、NHC(=O)、NHC(=O)NH、OC(=O)NH、NHC(=O)O、S(=O) 2NH、NHS(=O) 2或NHS(=O) 2NH。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化合物,其中, R 2a和R 2b各自獨立地是H或甲基;或者 R 2a和R 2b與它們所附接的原子X和Y一起形成5員飽和的環,除了該等原子X和Y之外,該環還含有選自碳原子的環成員,該環在碳原子環成員上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甲基和鹵代甲基的取代基取代; A 1係O; A 2係直接鍵、CH 2或O; J係J-1; q係0; R 8a和R 8b各自獨立地是H或甲基; n係0或1; G係G-1、G-3、G-12或G-13; x係1或2; y係0或1; 每個R 9a獨立地是OC(=O)NR 12cR 12d;或C 2-C 8烷基羰基氧基、C 3-C 9烯基羰基氧基、C 3-C 9炔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烯氧基、C 2-C 8炔氧基、C 4-C 10環烷基烷氧基、C 2-C 8氰基烷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烷氧基、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氧基、C 2-C 8烷基羰基胺基、C 3-C 9烯基羰基胺基、C 3-C 9炔基羰基胺基、C 2-C 8烷氧基羰基胺基、C 3-C 6烯氧基羰基或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4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R 10係鹵素、C(=O)NR 14aR 14b;或C 2-C 5烷氧基羰基、C 3-C 5烯氧基羰基、C 3-C 5炔氧基羰基或C 4-C 6環烷氧基羰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R 19的取代基取代; R 11a和R 11b各自獨立地是H、甲基、或C 2-C 3烷氧基羰基; 每個R 12a獨立地是C 1-C 4鹵代烷氧基、C 2-C 4烯氧基、C 2-C 4鹵代烯氧基、C 2-C 4炔氧基或C 4-C 6環烷基烷氧基;或苯基-CH 2O,每個苯環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和甲基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2b獨立地是H、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2-C 4炔基、C 3-C 5環烷基、C 4-C 6環烷基烷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2-C 4鹵代烷氧基烷基、C 2-C 4烷基胺基烷基或C 3-C 5二烷基胺基烷基; 每個R 12c獨立地是H、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1-C 5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5烷氧基羰基; 每個R 12d獨立地是H、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3-C 5環烷基、C 4-C 6環烷基烷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2-C 4鹵代烷氧基烷基、C 2-C 4烷基胺基烷基或C 3-C 5二烷基胺基烷基; 每個R 12e獨立地是C 2-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C 2-C 3烯基、C 2-C 4烷氧基、C 1-C 3鹵代烷氧基或C 4-C 5環烷基烷氧基; 每個R 12f獨立地是C 1-C 4烷氧基、C 2-C 4烯氧基或C 4-C 6環烷基烷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鹵素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3獨立地是鹵素、氰基、C 2-C 4烯基、C 1-C 4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羰基、C 1-C 4烷硫基或C 3-C 5環烷基; R 14a係H或C 1-C 2烷基; R 14b係H、C 1-C 2烷基、C 1-C 2鹵代烷基或環丙基甲基; 每個R 19獨立地是鹵素;和 Z係直接鍵、O、NH或C(=O)。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化合物,其中, R 2a和R 2b各自係H;或者 R 2a和R 2b與它們所附接的原子X和Y一起形成5員飽和的環,除了該等原子X和Y之外,該環還含有選自碳原子的環成員; R 2c係乙基; R 2d係H; A 2係直接鍵; R 8a和R 8b各自係H; n係1; G係G-12; x係1; y係0; R 9係-CH 2R 9a、-CH 2CH 2R 9a、C(=O)NR 12aR 12b、C(R 12e)=NR 12f或C 2-C 4烷氧基(硫代羰基); R 9a係OC(=O)NR 12cR 12d;或C 2-C 6烷基羰基氧基、C 3-C 6烯基羰基氧基、C 4-C 6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6烷氧基羰基氧基或C 3-C 6烷氧基羰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R 12a係C 1-C 4鹵代烷氧基、C 2-C 4烯氧基、C 2-C 4鹵代烯氧基、C 4-C 6環烷基烷氧基或苯基-CH 2O; R 12b係H、C 1-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3-C 5環烷基、C 4-C 6環烷基烷基或C 2-C 4烷氧基烷基; R 12c係H、C 1-C 3烷基、C 1-C 3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5烷氧基羰基; R 12d係H、C 1-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3-C 5環烷基、C 4-C 6環烷基烷基或C 2-C 4烷氧基烷基; R 12e係C 2-C 3烷基、C 2-C 4烷氧基、C 1-C 3鹵代烷氧基或C 4-C 5環烷基烷氧基; R 12f係C 1-C 4烷氧基、C 2-C 4烯氧基或環丙基甲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鹵素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3獨立地是鹵素、氰基、C 1-C 4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羰基、C 1-C 4烷硫基或C 3-C 5環烷基;和 Z係直接鍵。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化合物,其中, T係T-3; R 9係-CH 2R 9a、C(=O)NR 12aR 12b或C 2-C 4烷氧基(硫代羰基); R 9a係OC(=O)NR 12cR 12d;或C 2-C 6烷基羰基氧基、C 3-C 6烯基羰基氧基、C 4-C 6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6烷氧基羰基氧基或C 3-C 6烷氧基羰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R 12a係C 2-C 4烯氧基、C 2-C 4鹵代烯氧基、C 4-C 5環烷基烷氧基或苯基-CH 2O; R 12b係H、C 1-C 2烷基或C 1-C 2鹵代烷基; R 12c係H或C 1-C 3烷氧基; R 12d係H、C 1-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環丙基甲基或C 2-C 4烷氧基烷基;和 每個R 13獨立地是Br、Cl、F、氰基、甲氧基、C 2-C 4烷氧基羰基、C 1-C 2烷硫基或環丙基。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化合物,其中, G係在1位連接至Z的G-12並且4位連接至R 9;或者 G係在1位連接至Z的G-12並且3位連接至R 9;或者 G係在1位連接至Z的G-12並且5位連接至R 9; R 9係-CH 2R 9a; R 9a係OC(=O)NR 12cR 12d;或C 2-C 6烷基羰基氧基或C 2-C 6烷氧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1個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R 12c係甲氧基; R 12d係H、甲基或環丙基甲基;和 R 13係Br、Cl、F、氰基、甲氧基、CH 3OC(=O)、CH 3S或環丙基。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化合物,其中, T係T-2或T-3; R 1係CF 3; X係O; Y係O; R 2a和R 2b各自係H;或者 R 2a和R 2b與它們所附接的原子X和Y一起形成5員飽和的環,除了該等原子X和Y之外,該環還含有選自碳原子的環成員; R 2c係甲基或乙基; R 2d係H; A 1係O; A 2係直接鍵; R 5a和R 5b各自係H; J係J-1、J-6或J-14; 每個R 7係F; q係0、1或2; R 8a和R 8b各自係H; n係1或2; G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組:    G-1    G-12    G-20    G-103                G-104                     
    其中浮置鍵藉由所描繪環的任何可用碳原子或氮原子連接至式 1中的Z;x係1;並且y係0或1; R 9係-(CR 11aR 11b) mR 9a、C(=O)NR 12aR 12b、C(R 12e)=NR 12f或C 2-C 4烷氧基(硫代羰基); m係1; R 9a係OC(=O)NR 12cR 12d;或C 2-C 8烷基羰基氧基、C 3-C 9烯基羰基氧基、C 3-C 9炔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烯氧基、C 2-C 8炔氧基、C 3-C 9環烷氧基、C 4-C 10環烷基烷氧基、C 2-C 8氰基烷氧基、C 2-C 8烷基磺醯基烷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烷氧基、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氧基、C 2-C 8烷基羰基硫基、C 2-C 8烷基羰基胺基、C 3-C 9烯基羰基胺基、C 3-C 9炔基羰基胺基、C 5-C 10環烷基羰基胺基、C 2-C 8烷氧基羰基胺基、C 3-C 6烯氧基羰基、C 5-C 10環烷基烷氧基羰基、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或C 3-C 8三烷基矽基烷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4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R 10係鹵素或C 2-C 3烷氧基羰基; R 11a和R 11b各自獨立地是H、甲基、或C 2-C 3烷氧基羰基; R 12a係C 1-C 6鹵代烷氧基、C 1-C 6羥基烷氧基、C 2-C 6氰基烷氧基、C 2-C 6烯氧基、C 2-C 6鹵代烯氧基、C 2-C 6炔氧基、C 2-C 6鹵代炔氧基、C 4-C 8環烷基烷氧基或C 2-C 6烷氧基烷氧基;或苯基-CH 2O,苯環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鹵素和甲基的取代基取代; R 12b係H、C 1-C 2烷基或C 1-C 2鹵代烷基; R 12c係H、氰基、羥基、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1-C 5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2-C 4烷基羰基、C 2-C 4鹵代烷基羰基、C 4-C 7環烷基羰基、C 2-C 5烷氧基羰基、C 2-C 5烷基胺基羰基或C 3-C 5二烷基胺基羰基; R 12d係H、C 1-C 6烷基、C 1-C 6鹵代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代烯基、C 2-C 6炔基、C 2-C 6鹵代炔基、C 2-C 6氰基烷基、C 3-C 8環烷基、C 3-C 8鹵代環烷基、C 3-C 8環烯基、C 3-C 8鹵代環烯基、C 4-C 10烷基環烷基、C 4-C 10環烷基烷基、C 4-C 10鹵代環烷基烷基、C 2-C 6烷氧基烷基、C 2-C 6鹵代烷氧基烷基、C 2-C 6烷硫基烷基、C 2-C 6烷基磺醯基烷基、C 2-C 6烷基胺基烷基或C 3-C 8二烷基胺基烷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1個選自氰基、羥基、硝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4烷氧基羰基的取代基取代;或者 R 12c和R 12d一起形成氮雜環丁烷基、𠰌啉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𠯤基或硫代𠰌啉基環,每個環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鹵素或甲基的取代基取代; R 12e係C 2-C 6烷基、C 1-C 6鹵代烷基、C 2-C 6烯基、C 2-C 6鹵代烯基、C 2-C 6烷氧基、C 1-C 6鹵代烷氧基、C 4-C 5環烷基烷氧基或C 2-C 6烷氧基烷基; R 12f係C 1-C 4烷氧基、C 2-C 4烯氧基、C 4-C 6環烷基烷氧基、C 2-C 4烷基羰基氧基或C 2-C 5烷氧基羰基氧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鹵素的取代基取代; 每個R 13獨立地是鹵素、氰基、C 2-C 4烯基、C 1-C 4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羰基、C 1-C 4烷硫基、C 1-C 4烷基磺醯基或C 3-C 6環烷基;和 Z係直接鍵、O、NH或C(=O)。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化合物,其中, R 2c係乙基; J係J-1; n係1; G係G-12或G-20; y係0; R 9a係OC(=O)NR 12cR 12d;或C 2-C 8烷基羰基氧基、C 3-C 9烯基羰基氧基、C 3-C 9炔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烯氧基、C 2-C 8炔氧基、C 3-C 9環烷氧基、C 4-C 10環烷基烷氧基、C 2-C 8氰基烷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烷氧基、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氧基、C 2-C 8烷基羰基硫基、C 2-C 8烷基羰基胺基、C 5-C 10環烷基羰基胺基、C 2-C 8烷氧基羰基胺基、C 3-C 6烯氧基羰基、C 5-C 10環烷基烷氧基羰基或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3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R 11a和R 11b各自獨立地是H或EtOC(=O); R 12a係C 1-C 6鹵代烷氧基、C 2-C 6氰基烷氧基、C 2-C 6烯氧基、C 2-C 6鹵代烯氧基、C 2-C 6炔氧基、C 4-C 8環烷基烷氧基或C 2-C 6烷氧基烷氧基; R 12b係H或甲基; R 12c係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1-C 5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2-C 4烷基羰基、C 2-C 4鹵代烷基羰基、C 4-C 7環烷基羰基或C 2-C 5烷氧基羰基; R 12d係H或甲基; R 12e係C 2-C 3烷基、C 1-C 3鹵代烷基、C 2-C 3烯基、C 2-C 4烷氧基、C 1-C 3鹵代烷氧基或C 4-C 5環烷基烷氧基; R 12f係C 1-C 4烷氧基、C 2-C 4烯氧基、C 4-C 6環烷基烷氧基或C 2-C 4烷基羰基氧基; 每個R 13獨立地是鹵素、氰基、C 1-C 4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羰基、C 1-C 4烷硫基或C 3-C 5環烷基;和 Z係直接鍵。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化合物,其中, T係T-3; q係0; G係G-12; R 9a係OC(=O)NR 12cR 12d;或C 2-C 8烷基羰基氧基、C 3-C 9烯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氧基、C 2-C 8烯氧基、C 2-C 8炔氧基、C 3-C 9環烷氧基、C 4-C 10環烷基烷氧基、C 2-C 8烷氧基羰基烷氧基、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氧基、C 3-C 6烯氧基羰基或C 3-C 9烷氧基羰基羰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R 11a和R 11b各自係H; R 12a係C 1-C 6鹵代烷氧基、C 2-C 6氰基烷氧基、C 2-C 6烯氧基、C 2-C 6鹵代烯氧基、C 4-C 8環烷基烷氧基或C 2-C 6烷氧基烷氧基; R 12c係C 1-C 4烷基、C 1-C 4鹵代烷基、C 2-C 4烯基、C 2-C 4鹵代烯基、C 1-C 3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2-C 4烷基羰基、C 4-C 5環烷基羰基或C 2-C 5烷氧基羰基; R 12e係C 2-C 3烷氧基、C 1-C 3鹵代烷氧基或C 4-C 5環烷基烷氧基; R 12f係C 1-C 4烷氧基、C 2-C 4烯氧基或C 4-C 5環烷基烷氧基;和 R 13係Br、Cl、F、氰基、甲氧基、C 2-C 4烷氧基羰基、C 1-C 2烷硫基或環丙基。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化合物,其中, R 9係-(CR 11aR 11b) mR 9a、C(=O)NR 12aR 12b或C(R 12e)=NR 12f; R 9a係OC(=O)NR 12cR 12d;或C 2-C 6烷基羰基氧基、C 4-C 9環烷基羰基氧基、C 2-C 6烷氧基羰基氧基、C 2-C 6烯氧基、C 2-C 6炔氧基、C 4-C 10環烷基烷氧基、C 2-C 6烷氧基羰基烷氧基或C 3-C 6烯氧基羰基,其各自視需要被最高達2個獨立地選自R 13的取代基取代; R 12a係C 1-C 6鹵代烷氧基、C 2-C 6烯氧基、C 2-C 6鹵代烯氧基或C 4-C 8環烷基烷氧基; R 12b係H; R 12c係C 1-C 3烷基、C 1-C 3烷氧基、C 2-C 4烷氧基烷基、C 2-C 4烷基羰基或C 2-C 5烷氧基羰基; R 12e係乙氧基; R 12f係C 1-C 4烷氧基;和 R 13係Br、Cl、F、氰基、甲氧基、CH 3OC(=O)、CH 3S或環丙基。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化合物,其選自以下群組: O-乙基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硫代甲酸酯; ( Z)-(1-(4-((2-乙氧基-3,3,3-三氟丙-1-烯-1-基)氧基)苄基)-1H-吡唑-4-基)甲基甲氧基(甲基)胺基甲酸酯;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基]甲基丙酸酯;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基]甲基乙酸酯;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基]甲基2-甲氧基乙酸酯;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基]甲基3-甲基丁酸酯;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基]甲基2-甲基戊酸酯;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 N-(苯基甲氧基)-1H-吡唑-4-甲醯胺;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基]甲基3,3,3-三氟丙酸酯;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 N-(2,2,2-三氟乙氧基)-1 H-吡唑-4-甲醯胺;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基]甲基3-甲基丁酸酯;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基]甲基2,2-二甲基丙酸酯; 1-[[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基]甲基]2-甲基乙二酸酯;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甲基]-1 H-吡唑-4-基]甲基3-(甲硫基)丙酸酯;和 1-[[4-[[(1 Z)-2-乙氧基-3,3,3-三氟-1-丙烯-1-基]氧基]苯基]氧基]-1 H-吡唑-4-基]甲基甲基碳酸酯。
  12. 一種殺真菌組成物,其包含:(a) 如請求項1所述之化合物;以及 (b) 至少一種其他殺真菌劑。
  13. 一種殺真菌組成物,其包含:(a) 如請求項1所述之化合物;以及 (b) 至少一種選自由表面活性劑、固體稀釋劑和液體稀釋劑組成之群組的額外的組分。
  14. 一種用於控制由真菌植物病原體引起的植物病害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向植物或其部分、或植物種子施用殺真菌有效量的如請求項1所述之化合物。
TW112103640A 2022-02-15 2023-02-02 殺真菌的鹵代甲基酮、水合物和烯醇醚 TW20234243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263310259P 2022-02-15 2022-02-15
US63/310,259 2022-02-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42431A true TW202342431A (zh) 2023-11-01

Family

ID=855110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03640A TW202342431A (zh) 2022-02-15 2023-02-02 殺真菌的鹵代甲基酮、水合物和烯醇醚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AR (1) AR128518A1 (zh)
TW (1) TW202342431A (zh)
WO (1) WO202315860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5088176A1 (en) * 2023-10-27 2025-05-01 Syngenta Crop Protection Ag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3,3,3-trifluoro-2-oxo-propoxy)phenyl derivativ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91855A (en) 1954-08-16 1959-06-23 Geigy Ag J R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influencing the growth of plants
US3235361A (en) 1962-10-29 1966-02-15 Du Pont Method for the control of undesirable vegetation
US3060084A (en) 1961-06-09 1962-10-23 Du Pont Improved homogeneous, readily dispersed, pesticidal concentrate
US3299566A (en) 1964-06-01 1967-01-24 Olin Mathieson Water soluble film containing agricultural chemicals
US3309192A (en) 1964-12-02 1967-03-14 Du Pont Method of controlling seedling weed grasses
US4144050A (en) 1969-02-05 1979-03-13 Hoechst Aktiengesellschaft Micro granules for pesticides and process for their manufacture
US3920442A (en) 1972-09-18 1975-11-18 Du Pont Water-dispersible pesticide aggregates
US4172714A (en) 1976-12-20 1979-10-30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Dry compactible, swellable herbicidal compositions and pellets produced therefrom
GB2095558B (en) 1981-03-30 1984-10-24 Avon Packers Ltd Formulation of agricultural chemicals
DE3246493A1 (de) 1982-12-16 1984-06-20 Bayer Ag, 5090 Leverkusen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wasserdispergierbaren granulaten
US5180587A (en) 1988-06-28 1993-01-19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Tablet formulations of pesticides
EP0415688B1 (en) 1989-08-30 1998-12-23 Aeci Ltd Dosage device and use thereof
ATE116099T1 (de) 1990-03-12 1995-01-15 Du Pont Wasserdispergierbare oder wasserlösliche pestizide granulate aus hitzeaktivierten bindemitteln.
EP0480679B1 (en) 1990-10-11 1996-09-18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Pesticidal composition
AU1422392A (en) * 1991-03-22 1992-10-21 Nippon Soda Co., Ltd. 2-substituted pyridine derivative, production thereof, and agrohorticultural bactericide
US6406690B1 (en) 1995-04-17 2002-06-18 Minrav Industries Ltd. Bacillus firmus CNCM I-1582 or Bacillus cereus CNCM I-1562 for controlling nematodes
SE9602280D0 (sv) 1996-06-10 1996-06-10 Pharmatrix Ab Immunstimulerande lipidformulering
US6350892B1 (en) 1997-09-23 2002-02-26 Bristol-Myers Squibb Company Trifluoromethyl ketone analogs as selective cPLA2 inhibitors
TW200724033A (en) 2001-09-21 2007-07-01 Du Pont Anthranilamide arthropodicide treatment
MX338772B (es) 2007-04-03 2016-05-02 Du Pont Fungicidas de benceno sustituido.
TW201418223A (zh) 2012-10-25 2014-05-16 Du Pont 經取代之甲苯基殺真菌劑
WO2017155052A1 (ja) * 2016-03-09 2017-09-14 日本曹達株式会社 ピリジン化合物およびその用途
WO2018080859A1 (en) 2016-10-24 2018-05-03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Fungicidal oxadiazoles
EP3558984B1 (en) 2016-12-20 2023-08-02 FMC Corporation Fungicidal oxadiazoles
TWI829634B (zh) 2017-04-06 2024-01-21 美商富曼西公司 殺真菌之噁二唑
AR112221A1 (es) 2017-07-05 2019-10-02 Fmc Corp Oxadiazoles fungicidas, composición que los comprende y un método para controlar fitoenfermedades que los emplea
US11365193B2 (en) * 2017-07-27 2022-06-21 Nippon Soda Co., Ltd. Oxadiazole compound and fungicide for agricultural and horticultural use
PE20211706A1 (es) 2018-09-14 2021-09-01 Fmc Corp Hidratos y cetonas de halometilo fungicidas
TWI846654B (zh) 2018-11-06 2024-06-21 美商富曼西公司 經取代之甲苯基殺真菌劑
TW202200013A (zh) 2020-03-11 2022-01-01 美商富曼西公司 殺真菌劑鹵甲基酮及水合物及其混合物
AR124367A1 (es) * 2020-12-17 2023-03-22 Fmc Corp Oxadiazoles fungicidas y sus mezcla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58602A1 (en) 2023-08-24
AR128518A1 (es) 2024-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43750B (zh) 殺真菌劑鹵甲基酮及水合物
TWI832917B (zh) 經取代之甲苯基殺真菌劑
TWI829634B (zh) 殺真菌之噁二唑
CN115460921A (zh) 杀真菌的卤代甲基酮和水合物及其混合物
JP6419783B2 (ja) 殺菌・殺カビ性アミド
KR20150143650A (ko) 살진균성 카르복스아미드
CN115551353A (zh) 经取代的甲苯基杀真菌剂及其混合物
TWI821191B (zh) 殺真菌之噁二唑
KR20220128384A (ko) 살진균 아미드
TW202342431A (zh) 殺真菌的鹵代甲基酮、水合物和烯醇醚
TW202140429A (zh) 殺真菌之嗒酮
TW202321229A (zh) 殺真菌的取代的雜環化合物
US20250089717A1 (en) Fungicidal halomethyl ketones, hydrates and enol ethers and their mixtures
TWI886480B (zh) 殺真菌之噁二唑
TW202304303A (zh) 殺真菌之吡啶酮
US20240122180A1 (en) Fungicidal halomethyl ketones and hydrates and their mixtures
KR20250110309A (ko) 석시네이트 탈수소 효소 저해제와 피콜린아미드의 혼합물
EA049689B1 (ru) Замещенные 5,6-дифенил-3(2h)-пиридазиноны для применения в качестве фунгицидов
TW202420997A (zh) 琥珀酸去氫酶抑制劑和吡啶醯胺的混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