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04081A - 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連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304081A TW202304081A TW111119067A TW111119067A TW202304081A TW 202304081 A TW202304081 A TW 202304081A TW 111119067 A TW111119067 A TW 111119067A TW 111119067 A TW111119067 A TW 111119067A TW 202304081 A TW202304081 A TW 202304081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fitting
- protruding
- protruding portion
- mentioned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386 athl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012 mi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8 mig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 H01R24/62—Sliding engagements with one side only, e.g. modular jack coupling devices
- H01R24/64—Sliding engagements with one side only, e.g. modular jack coupling devices for high frequency, e.g. RJ 45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4—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different pieces being moulded, cemented, welded, e.g. ultrasonic, or swaged togeth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4—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incorporating preformed parts or layers, e.g. injection moulding around inserts or for coating articles
- B29C45/14639—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incorporating preformed parts or layers, e.g. injection moulding around inserts or for coating articles for obtaining an insulating effect, e.g. for electrical compon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6—Making multilayered or multicoloured articles
- B29C45/1671—Making multilayered or multicoloured articles with an inser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 H01R13/5845—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the strain relief being achieved by molding parts around cable and connec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00—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34—Electrical apparatus, e.g. sparking plugs or parts thereof
- B29L2031/36—Plugs, connectors, or parts thereof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議題:以提供不會在嵌合部與外模之間的邊界部分產生間隙地構成的連接器為目標。
解決方式:連接器10,具備:內部結構體20;及外模70。內部結構體20,具備:內模30;嵌合部40;及突出部60。嵌合部40,從內模30向前方突出。突出部60,從嵌合部40或內模30突出。突出部60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Z方向),位在嵌合部40的外側。外模70,具有:後側部72;及前側部74。後側部72,在與前後方向(X方向)正交的正交平面包覆內模30。前側部74,從後側部72向前方延伸,在正交平面部分包覆嵌合部40。突出部60,至少部分埋入前側部74的內部。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連接器,其具備:內部結構體;外模,其係以包覆內部結構體的方式模製。
例如在專利文獻1上,揭示此類型的連接器。
參照圖15,則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連接器90,具備:內部結構體92;及外模94。內部結構體92,連接電纜98。內部結構體92,具備:嵌合部922。外模94,係以包覆內部結構體92之中除了嵌合部922的部位及電纜98的一部分的方式模製。嵌合部922,從外模94突出。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8-152244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的問題]
製造專利文獻1的連接器90,則有時會在嵌合部922與外模94之間的邊界部分93產生間隙。間隙,不僅有損連接器90的外觀,會成為連接器90破損的原因。
因此,本發明以提供不會在嵌合部與外模之間的邊界部分產生間隙地構成的連接器為目標。
[用以解決問題的手段]
本發明的第1,一種連接器,其係
可與具有對方嵌合部的對方連接器沿著前後方向連接的連接器,
上述連接器,具備:內部結構體;及外模,
上述內部結構體,具備:內模;嵌合部;及突出部,
上述嵌合部,從上述內模向前方突出,上述連接器與上述對方連接器連接時,與上述對方嵌合部嵌合,
上述突出部,從上述嵌合部或上述內模突出,
上述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在與上述前後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位在上述嵌合部的外側,
上述外模,具有:後側部;及前側部,
上述後側部,在與上述前後方向正交的正交平面包覆上述內模,
上述前側部從上述後側部向前方延伸,在上述正交平面部分包覆上述嵌合部,
上述突出部,至少部分埋入上述前側部的內部。
本發明的第2,如第1之連接器,其中
上述外模,係將樹脂模製,
上述突出部,係在模製上述樹脂時,妨礙上述樹脂從對應上述前側部的部位向對應上述後側部的部位的移動。
本發明的第3,如第1或第2之連接器,其中
上述突出部,連繫到延伸至上述外模外部的散熱途徑。
本發明的第4,如第1至第3之任何一項之連接器,其中
上述內部結構體,具備背殼,
上述突出部係上述背殼的一部分,
上述背殼,部分位在上述嵌合部的後方,且部分位在上述內模的內部。
本發明的第5,如第1至第4之任何一項之連接器,其中
上述突出部,具有第1部位,
上述第1部位,向與上述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本發明的第6,如第5之連接器,其中
上述突出部,具有第2部位,
上述第2部位,在上述上下方向以遠離上述嵌合部的方式延伸,
上述第1部位,從上述第2部位的尖端延伸。
本發明的第7,如第1至第4之任何一項之連接器,其中
上述突出部,具有第1部位,
上述第1部位,向與上述前後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在上述第1部位,形成有孔部。
本發明的第8,如第1至第7之任何一項之連接器,其中
在與上述前後方向及上述上下方向的雙方正交的橫向的上述嵌合部的尺寸,較在上述上下方向的上述嵌合部的尺寸大,
上述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位在上述嵌合部的上述橫向的中間部。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內部結構體的突出部,埋入外模的內部。由此構造可理解,本發明的外模,係以包覆內部結構體的方式模製。更具體而言,外模,係藉由對模具注入液狀的樹脂冷卻硬化而形成。根據先前技術,在冷卻樹脂時,容易在嵌合部與外模之間的邊界部產生間隙。另一方面,根據本發明的發明者的研究,藉由將突出部埋入前側部的樹脂內部,可抑制形成間隙。即,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不會在嵌合部與外模之間的邊界部分產生間隙地構成的連接器。
一併參照圖1及圖4,則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連接器10,可與集束複數電線86的電纜84連接。即,本實施形態的連接器10,係所謂電纜連接器。連接電纜84的連接器10,形成線束。惟,本發明並不限於此,可使用於各式各樣的連接器。
參照圖1,則連接器10,可與具有對方嵌合部82的對方連接器80沿著前後方向連接。本實施形態的前後方向為X方向。前方為+X方向。後方為-X方向。在連接器10與對方連接器80,互相連接的連接狀態,連接電纜84的電子機器(無圖示),與連接對方連接器80的對方電子機器(無圖示)電性連接。
如圖1及圖2所示,連接器10,具備:內部結構體20;及外模70。本實施形態的內部結構體20,具備:內模30;嵌合部40;及由金屬板構成的背殼50。即,本實施形態的連接器10,具備:內模30;嵌合部40;背殼50;及外模70。惟,本發明並不限於此。例如,背殼50,只要按照需要設置即可。另一方面,連接器10,亦可加入上述構件,進一步具備其他的構件。
以下,將關於本實施形態的嵌合部40、背殼50、內模30及外模70,以此順序說明。
參照圖1,嵌合部40,位在連接器10的前端部。嵌合部40,係從外模70向前方延伸,連接器10與對方連接器80連接時,與對方嵌合部82嵌合。本實施形態的嵌合部40,在嵌合部40與對方嵌合部82互相嵌合的嵌合狀態,會收容在對方嵌合部82的內部。即,本實施形態的連接器10為插頭。惟,本發明並不限於此,連接器10亦可為插座。
參照圖2,本實施形態的嵌合部40,具備:由導體構成的複數端子(無圖示);由絕緣體構成的座體44;及由金屬板構成的殼46。端子收容在座體44的內部。座體44,保持端子。殼46,在與前後方向正交的正交平面(YZ平面)包圍座體44。換言之,座體44,在與前後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以殼46包覆,且在與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的雙方正交的橫方向以殼46包覆。本實施形態的上下方向為Z方向。上方為+Z方向。下方為-Z方向。本實施形態的橫方向為Y方向。
本實施形態的嵌合部40,具有上述構造。惟,嵌合部40只要可與對方嵌合部82(參照圖1)嵌合,本發明的嵌合部40的構造,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嵌合部40,加入上述的構件,亦可進一步具有別的構件。端子(無圖示)的數量亦可為1。
參照圖2及圖4,本實施形態的背殼50,部分位在嵌合部40的後方。詳細情況,係背殼50,具有主部52及突出部60。突出部60,位在背殼50的前端,固定在嵌合部40的殼46的後端。即,主部52,係從嵌合部40向後方延伸。本實施形態的主部52,係具有大致長方體形狀的箱狀部位。本實施形態的背殼50,具有上述構造。惟,本發明的背殼50的構造,並無特別限定。
參照圖4,電纜84,係固定在背殼50的主部52。電纜84的電線86,通過主部52的內部向前方延伸,連接嵌合部40的各個端子(無圖示)。端子,係在嵌合狀態,與對方連接器80(參照圖1)的各個端子(無圖示)接觸。
參照圖2及圖4,本實施形態的內模30,係將樹脂模製。內模30,具有長方體形狀的外形。內模30,沿著前後方向連續延伸,在YZ平面包覆嵌合部40的後端。即,嵌合部40,從內模30向前方突出。將內部結構體20從前方觀看時,嵌合部40位在內模30的YZ平面的中間部。
本實施形態的內模30,在YZ平面包覆背殼50的主部52。主部52,完全埋入內模30的內部。另一方面,背殼50的突出部60,位在內模30的外部。即,背殼50,部分位在內模30的內部。
本實施形態的內模30,具有上述構造。惟,本發明並不限於此,內模30的構造,可按照需要變形。例如,內模30,可在YZ平面部分包覆背殼50的主部52。換言之,主部52可部分露在內模30的外部。
參照圖1,本實施形態的外模70,係將樹脂模製。將圖1與圖2一併參照,外模70,係完全埋入內模30的方式形成,沿著前後方向連續延伸。
參照圖4,本實施形態的外模70,具有:後側部(薄壁部)72;前側部(厚壁部)74;及電纜保護部78。後側部72,在前後方向位在內模30的前端與後端之間。後側部72,在YZ平面包覆內模30。前側部74,從後側部72向前方延伸。前側部74,在YZ平面包覆嵌合部40的後端。另一方面,嵌合部40的大部分位在外模70的外部。即,前側部74在YZ平面部分包覆嵌合部40。電纜保護部78,從後側部72向後方延伸。電纜保護部78,在YZ平面包覆電纜84的前方部位,保護電纜84。
將圖4與圖1一併參照,外模70的後側部72及前側部74,具有長方體形狀的外形。在位在嵌合部40的上下位置的前側部74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壁厚),較在位在內模30的上下位置的後側部72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壁厚)大。此外,在位在嵌合部40的寬方向的兩側的前側部74的寬方向的尺寸(壁厚),亦較在位在內模30的寬方向的兩側的後側部72的寬方向的尺寸(壁厚)大。即,前側部74,在YZ平面壁厚較後側部72厚。參照圖3,從前方觀看連接器10時,嵌合部40,位在外模70的YZ平面的中間部。換言之,嵌合部40,從在外模70的YZ平面的中間部向前方突出。
本實施形態的外模70,具有上述構造。惟,本發明並不限於此,外模70的構造,可按照需要變形。例如,嵌合部40,亦可從外模70的下側部位向前方突出。
以下,說明關於本實施形態的突出部60。
參照圖2及圖4,本實施形態的突出部60,係背殼50的一部分。即,本實施形態的內部結構體20,具備與背殼50一體形成的突出部60。突出部60,從內模30向前方突出。突出部60,具有:外周部62;2個第1部位64;及2個第2部位66。
外周部62,在YZ平面包圍嵌合部40的殼46。換言之,外周部62位在嵌合部40的YZ平面的外周。外周部62,在全周與殼46接觸。外周部62,具有2個伸出部63。伸出部63之中的一方,形成在外周部62之中位在殼46的上面的部位(上側部位)。伸出部63之中的另一方,形成在外周部62之中位在殼46的下面的部位(下側部位)。各個伸出部63,位在外周部62的橫向的中間部的前端。各個伸出部63,向前方伸出。
2個第2部位66,各個與2個伸出部63對應。本實施形態的各個第2部位66,從對應的伸出部63的前端沿著上下方向以遠離嵌合部40的方式延伸。更具體而言,本實施形態的各個第2部位66,具有矩形的平板形狀,與YZ平面並行延伸。惟,本發明並不限於此。例如,各個第2部位66,亦可從對應的伸出部63的前端沿著與上下方向斜交的方向延伸。即,各個第2部位66,亦可在上下方向以遠離嵌合部40的方式延伸。
2個第1部位64,各個與2個第2部位66對應。本實施形態的各個第1部位64,從對應的第2部位66的尖端(上端或下端)沿著與上下方向正交的前後方向向前方延伸。更具體而言,本實施形態的各個第1部位64,具有矩形的平板形狀,與水平面(XY平面)並行延伸。惟,本發明並不限於此。例如,各個第1部位64,亦可從對應的第2部位66的尖端向與上下方向斜交的方向延伸。即,各個第1部位64,亦可在與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所謂與本實施形態的各個第1部位64,對應的第2部位66,具有上述構造,在XZ平面具有L字形狀。突出部60的2個L字形狀的部位,各個位在嵌合部40的上方及下方。即,突出部60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位在嵌合部40的外側。此外,突出部60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從嵌合部40遠離。換言之,突出部60的至少一部分,在與前後方向正交的既定方向,從嵌合部40遠離位在嵌合部40的外側。在本實施形態及後述的變形例,將該既定方向規定為上下方向。
本實施形態的突出部60,在形成外模70時,藉由前側部74完全包覆。即,突出部60完全埋入前側部74的內部。惟,本發明並不限於此。例如,突出部60亦可部分露在外模70的外部。即,突出部60,只要至少部分埋入前側部74的內部即可。
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的外模70,以包覆內部結構體20的方式模製。更具體而言,外模70,係藉由對模具注入液狀的樹脂冷卻硬化而形成。將圖4與圖3一併參照,不設置本實施形態的突出部60而使樹脂冷卻時,容易在嵌合部40與外模70之間的邊界部12產生間隙(無圖示)。根據本案發明的發明者的研究,邊界部12的間隙,係因下述過程所形成。
注入內模30周圍的樹脂(以下,稱為「薄壁樹脂」。),與注入嵌合部40周圍的樹脂(以下,稱為「厚壁樹脂」。)相比,在YZ平面較薄。因此,薄壁樹脂與厚壁樹脂相比較早冷卻硬化。薄壁樹脂冷卻硬化時,薄壁樹脂會收縮,藉此形成後側部72。伴隨薄壁樹脂的收縮,厚壁樹脂會向後側部72移動而遠離嵌合部40。結果,容易在邊界部12形成間隙(無圖示)。並且,厚壁樹脂,包覆與樹脂不同材料的金屬材料(殼46),而更容易形成間隙。
另一方面,本實施形態的突出部60,在成型外模70時,位在厚壁樹脂的內部,藉此,妨礙厚壁樹脂向後側部72的移動。結果,厚壁樹脂不會從嵌合部40分離而邊收縮邊硬化。即,防止在嵌合部40與外模70之間的邊界部12形成間隙。由以上的說明可理解,根據本實施形態,可提供不會在嵌合部40與外模70之間的邊界部12產生間隙地構成的連接器10。
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的突出部60,在將樹脂膜製時,妨礙樹脂從對應前側部74的部位向對應後側部72的部位的移動。即,本實施形態的突出部60,具有妨礙樹脂移動的遮斷功能。
根據本實施形態,從金屬製的突出部60經由金屬製的殼46形成延伸至外模70外部的散熱路徑。換言之,本實施形態的突出部60,與延伸至外模70外部的散熱路徑連繫,藉此作用作為散熱器。更具體而言,突出部60,具有促進厚壁樹脂冷卻的冷卻功能。厚壁樹脂,因突出部60的冷卻功能而與薄壁樹脂以相同程度的速度冷卻,藉此抑制厚壁樹脂向後側部72的移動。
彙整以上的說明,本實施形態的突出部60,具有遮斷功能及冷卻功能的兩種功能。惟,本發明並不限於此。突出部60,只要具有遮斷功能及冷卻功能的至少一方即可。更具體而言,突出部60,只要具有適於妨礙樹脂移動的構造、及連接延伸至外模70外部的散熱路徑的構造之至少一方即可。
本實施形態的突出部60的各個第1部位64,將厚壁樹脂分割成上下2個部位。結果,可促進各個厚壁樹脂的2個部位的冷卻,同時可更加確實地妨礙厚壁樹脂遠離嵌合部40的移動。惟,本發明並不限於此,突出部60的構造,可有各式各樣的變形。
本實施形態的突出部60,係設在背殼50,從內模30突出。惟,本發明並不限於此。例如,突出部60,亦可係與背殼50為個別的構件。這種情形,突出部60亦可固定在背殼50。另一方面,突出部60,亦可固定在嵌合部40的殼46,亦可從嵌合部40突出。即,突出部60,只要從嵌合部40或內模30突出即可。
本實施形態的突出部60,除了第1部位64及第2部位66之外,具有外周部62。惟,本發明並不限於此。例如,突出部60,亦可僅具有第1部位64及第2部位66。此種情形,各個第2部位66,亦可從內模30向前方突出之後向上下方向上延伸。此外,各個第1部位64及第2部位66,亦可取代平板形狀而具有棒形狀。
本實施形態的嵌合部40,具有寬的構造。詳言之,嵌合部40在橫向的的尺寸,較嵌合部40在上下方向的尺寸大。根據該寬結構,位在嵌合部40的上下位置的前側部74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容易較位在在嵌合部40的寬方向的兩側的前側部74的寬方向的尺寸大。結果,間隙容易形成在邊界部12之中位在嵌合部40與外模70的上下方向的邊界部位。特別是,間隙容易形成在邊界部12的寬方向的中間部。另一方面,本實施形態的突出部60的第1部位64及第2部位66,位在嵌合部40的寬方向的中間部。根據該構造,可有效防止在邊界部12形成間隙。
本實施形態的突出部60的第1部位64及第2部位66,位在嵌合部40的上方及下方的雙方位置。根據該構造,可更有效地防止在邊界部12形成間隙。惟,本發明並不限於此。例如,突出部60,從外模70的下側部位突出時,第1部位64及第2部位66,亦可僅位在嵌合部40的上方。第1部位64及第2部位66,除了嵌合部40的上方及下方之外,亦可位在嵌合部40的寬方向的兩側。第1部位64及第2部位66,亦可在YZ平面全部包圍嵌合部40。複數第1部位64及第2部位66,在YZ平面亦可隔著間隔排列。
本實施形態的各個內模30及外模70,在YZ平面具有矩形形狀。另一方面,本實施形態的嵌合部40,在YZ平面具有田徑跑道形狀。惟,本發明並不限於此。只要在YZ平面,嵌合部40位在內模30的內側,且在YZ平面,內模30位在外模70的內側,則在YZ平面的各構件的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各個嵌合部40、內模30及外模70,亦可在YZ平面具有圓形狀。
本實施形態的連接器10,除了已經說明的各式各樣的變形例之外,亦可進一步做各式各樣的變形。特別是,突出部60,只要可改變厚壁樹脂在收縮時的移動方向防止形成間隙,可變形為各式各樣的形狀。以下,關於突出部60的變形例,以與突出部60不同的構造為中心進行說明。
將圖5及圖6與圖2及圖4比較,則根據第1變形例的連接器10A,具備與連接器10的內部結構體20不同的內部結構體20A。內部結構體20A,具備與內部結構體20的背殼50不同的背殼50A。背殼50A,具有與突出部60不同的突出部60A。即,內部結構體20A,具備突出部60A。除了上述分歧點,連接器10A與連接器10具有同樣的構造,與連接器10起同樣的作用。
參照圖5及圖6,本變形例的突出部60A,係背殼50A的一部分。突出部60A,從內模30向前方突出。突出部60A,具有:外周部62A;及2個第1部位64A。外周部62A,在YZ平面包圍嵌合部40的殼46。外周部62A具有2個伸出部63A。各個伸出部63A,形成在外周部62A的上側部位及下側部位。各個伸出部63A,位在外周部62A的橫方向的中間部的前端。各個伸出部63A,向前方伸出。
2個第1部位64A,各個與2個伸出部63A對應。各個第1部位64A,具有矩形的平板形狀。本變形例的各個第1部位64A,將前側部74在上下方向分割。更具體而言,各個第1部位64A,沿著對應的伸出部63A的前端向與上下方向斜交的方向,邊從嵌合部40遠離,邊向前方延伸。惟,本發明並不限於此,各個第1部位64A,亦可向與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本變形例的各個第1部位64A,位在嵌合部40的上方或下方。即,突出部60A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位在嵌合部40的外側。另一方面,本變形例的突出部60A,至少部分埋入外模70的前側部74的內部。根據本變形例,可提供不會在嵌合部40與外模70之間的邊界部12(參照圖3)產生間隙地構成的連接器10A。
將圖7及圖8與圖2及圖4比較,根據第2變形例的連接器10B,具備與連接器10的內部結構體20不同的內部結構體20B。內部結構體20B,具備與內部結構體20的背殼50不同的背殼50B。背殼50B,具備與突出部60不同的突出部60B。即,內部結構體20B,具備突出部60B。除了上述分歧點,連接器10B,與連接器10具有同樣的構造,與連接器10起同樣的作用。
參照圖7及圖8,本變形例的突出部60B,為背殼50B的一部分。突出部60B,從內模30向前方突出。突出部60B,具有:外周部62B;及2個第1部位64B。外周部62B,在YZ平面包圍嵌合部40的殼46。外周部62B,具有2個伸出部63B。各個伸出部63B,形成在外周部62B的上側部位及下側部位。各個伸出部63B,位在外周部62B的橫向的中間部的前端。各個伸出部63B,向前方伸出。
2個第1部位64B,各個與2個伸出部63B對應。各個第1部位64B,具有矩形的平板形狀。本變形例的各個第1部位64B,從對應的伸出部63B的前端沿著與前後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從嵌合部40遠離延伸。惟,本發明並不限於此,各個第1部位64B,亦可向與前後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在各個第1部位64B,形成有4個孔部68B。孔部68B,在橫向上排列。各個孔部68B,係將第1部位64B在前後方向貫通的孔。本變形例的各個第1部位64B,具有上述構造。即,各個第1部位64B,在前後方向將前側部74分割,且複數孔部68B在上下方向將前側部74分割。惟,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各個第1部位64B,亦可形成向橫向長長地延伸的一個孔部68B。
本變形例的各個第1部位64B,位在嵌合部40的上方或下方。即,突出部60B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位在嵌合部40的外側。另一方面,本變形例的突出部60B,至少部分埋入外模70的前側部74的內部。根據本變形例,可提供不會在嵌合部40與外模70之間的邊界部12(參照圖3)產生間隙地構成的連接器10B。
將比較圖9及圖10與圖7及圖8比較,根據第3變形例的連接器10C,具備與連接器10B的內部結構體20B不同的內部結構體20C。內部結構體20C,具備與內部結構體20B的背殼50B不同的背殼50C。背殼50C,具備與突出部60B不同的突出部60C。即,內部結構體20C,具備突出部60C。突出部60C,具備與突出部60B相同的外周部62B。另一方面,突出部60C具備與突出部60B的第1部位64B不同的2個第1部位64C。除了上述分歧點,連接器10C與連接器10B具有同樣的構造,與連接器10B起同樣的作用。
參照圖9及圖10,變形例的突出部60C,為背殼50C的一部分。突出部60C,從內模30向前方突出。2個第1部位64C,各個與2個伸出部63B對應。各個第1部位64C,具有矩形的平板形狀。各個第1部位64C,從對應的伸出部63B的前端,在與前後方向交叉的方向,從嵌合部40遠離延伸。
各個第1部位64C,形成有4個孔部68C。孔部68C,在橫向排列。本變形例的各個孔部68C,藉由使第1部位64C部分向後方凹陷而形成。即,本變形例的各個孔部68C,係有底的孔。惟,本發明並不限於此。例如,各個第1部位64C的構造,亦可與第1部位64B(參照圖7及圖8)同樣地變形。
本變形例的各個第1部位64C,位在嵌合部40的上方或下方。即,突出部60C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位在嵌合部40的外側。另一方面,本變形例的突出部60C,至少部分埋入外模70的前側部74的內部。根據本變形例,可提供不會在嵌合部40與外模70之間的邊界部12(參照圖3)產生間隙地構成的連接器10C。
將比較圖11及圖12與圖2及圖4比較,根據第4的變形例的連接器10D,具備與連接器10的內部結構體20不同的內部結構體20D。內部結構體20D,具備:與嵌合部40不同的嵌合部40D;與背殼50不同的背殼50D;及與突出部60不同的突出部60D。嵌合部40D,具備與殼46不同的殼46D。背殼50D,取代突出部60具有外周部54D。外周部54D與外周部62同樣,在YZ平面包圍嵌合部40D的殼46D。除了上述分歧點,連接器10D與連接器10具有同樣的構造,與連接器10起同樣的作用。
參照圖11及圖12,本變形例的內部結構體20D,具備2個突出部60D。本變形例的各個突出部60D,設有殼46D。更具體而言,各個突出部60D,係形成殼46D的金屬板的一部分,與殼46D連接。惟,本發明並不限於此。例如,各個突出部60D,亦可係與殼46D另外形成的構件,亦可固定在殼46D。
本變形例的各個突出部60D,從嵌合部40D向上下方向突出。各個突出部60D,具有:第1部位64D;及第2部位66D。各個第1部位64D及第2部位66D,具有矩形的平板形狀。各個第2部位66D,沿著上下方向,從嵌合部40D遠離延伸。各個第1部位64D,從第2部位66D的尖端(上端或下端)向前方延伸。即,所謂與本變形例的各個第1部位64D,與對應的第2部位66D,在XZ平面具有L字形狀。
本變形例的各個第1部位64D,位在嵌合部40D的上方或下方。即,各個突出部60D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位在嵌合部40D的外側。另一方面,本變形例的突出部60D,至少部分埋入外模70的前側部74的內部。根據本變形例,可提供不會在嵌合部40D外模70和之間的邊界部12(參照圖3)產生間隙地構成的連接器10D。
將圖13及圖14與圖11及圖12比較,根據第5變形例的連接器10E,具備與連接器10D的內部結構體20D不同的內部結構體20E。內部結構體20E具備與各個嵌合部40D及突出部60D不同的嵌合部40E及突出部60E。嵌合部40E,具備與殼46D不同的殼46E。除了上述分歧點,連接器10E,具有與連接器10D具有同樣的構造,與連接器10D起同樣的作用。
參照圖13及圖14,本變形例的內部結構體20E,具備2個突出部60E。本變形例的各個突出部60E,連接殼46E,從嵌合部40E向上下方向突出。各個突出部60E,具備:連結部62E;及第1部位64E。各個連結部62E及第1部位64E,具有矩形的平板形狀。各個連結部62E,沿著上下方向,邊從嵌合部40遠離在內模30內部延伸。各個第1部位64E,從連結部62E的尖端(上端或下端)在內模30內部向前方延伸之後,向內模30外部突出。
本變形例的各個第1部位64E,位在嵌合部40E的上方或下方。即,各個突出部60E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位在嵌合部40E的外側。另一方面,本變形例的突出部60E,至少部分埋入外模70的前側部74內部。根據本變形例,可提供不會在嵌合部40E與外模70之間的邊界部12(參照圖3)產生間隙地構成的連接器10E。
上述實施形態及變形例,可進一步做各式各樣的變形,且可有各種組合。例如,突出部亦可為殼或背殼以外的構件的一部分。
10,10A,10B,10C,10D,10E:連接器
12:邊界部
20,20A,20B,20C,20D,20E:內部結構體
30:內模
40,40D,40E:嵌合部
44:座體
46,46D,46E:殼
50,50A,50B,50C,50D:背殼
52:主部
54D:外周部
60,60A,60B,60C,60D,60E:突出部
62,62A,62B:外周部
62E:連結部
63,63A,63B:伸出部
64,64A,64B,64C,64D,64E:第1部位
66,66D:第2部位
68B,68C:孔部
70:外模
72:後側部(薄壁部)
74:前側部(厚壁部)
78:電纜保護部
80:對方連接器
82:對方嵌合部
84:電纜
86:電線
圖1係表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連接器的斜視圖。連接器,連接電纜。將對方連接器的對方嵌合部的輪廓、內藏的內模的輪廓、及電纜內藏的輪廓以虛線描繪。
圖2係表示圖1的連接器的內部結構體的斜視圖。將內部結構體的一部分(以虛線包圍的部分)放大描繪。
圖3係表示圖1的連接器的正面圖。以虛線描繪邊界部的位置。
圖4係將圖3的連接器沿著IV-IV線表示的剖面圖。特別是,去除殼的嵌合部的斷面並不正確。將電纜的輪廓以1點虛線描繪,將連接器的一部分(以虛線包圍的部分)放大描繪。在放大圖,沒有描繪除去殼的嵌合部的構造。
圖5係表示圖2的內部結構體的第1變形例的斜視圖。將內部結構體的一部分(以虛線包圍的部分)放大描繪。
圖6係將具備圖5的內部結構體的第1變形例的連接器沿著圖3的IV-IV線部分表示的剖面圖。沒有描繪除去殼的嵌合部的構造。
圖7係表示圖2的內部結構體的第2變形例的斜視圖。將內部結構體的一部分(以虛線包圍的部分)放大描繪。
圖8係將具有圖7的內部結構體的第2變形例的連接器沿著圖3的VIII-VIII線部分表示的斷面圖。沒有描繪除去殼的嵌合部的構造。
圖9係表示圖2的內部結構體的第3變形例的斜視圖。內部結構體的一部分(以虛線包圍的部分)放大描繪。
圖10係將具有圖9的內部結構體的第3變形例的連接器沿著圖3的VIII-VIII線部分表示的斷面圖。沒有描繪除去殼的嵌合部的構造。
圖11係表示圖2的內部結構體的第4變形例的斜視圖。將內部結構體的一部分(以虛線包圍的部分)放大描繪。
圖12係將具備圖11的內部結構體的第4變形例的連接器沿著圖3的IV-IV線部分表示的剖面圖。沒有描繪除去殼的嵌合部的構造。
圖13係表示圖2的內部結構體的第5變形例的斜視圖。內部結構體的一部分(以虛線包圍的部分)放大描繪。
圖14係將具有圖13的內部結構體的第5變形例的連接器沿著圖3的IV-IV線部分表示的剖面圖。沒有描繪除去殼的嵌合部的構造。
圖15係將專利文獻1的連接器與電纜一起表示的斜視圖
10:連接器
20:內部結構體
30:內模
40:嵌合部
46:殼
50:背殼
52:主部
60:突出部
62:外周部
63:伸出部
64:第1部位
66:第2部位
68B,68C:孔部
70:外模
72:後側部(薄壁部)
74:前側部(厚壁部)
78:電纜保護部
84:電纜
86:電線
Claims (8)
- 一種連接器,其係 可與具有對方嵌合部的對方連接器沿著前後方向連接的連接器, 上述連接器,具備:內部結構體;及外模, 上述內部結構體,具備:內模;嵌合部;及突出部, 上述嵌合部,從上述內模向前方突出,上述連接器與上述對方連接器連接時,與上述對方嵌合部嵌合, 上述突出部,從上述嵌合部或上述內模突出, 上述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在與上述前後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位在上述嵌合部的外側, 上述外模,具有:後側部;及前側部, 上述後側部,在與上述前後方向正交的正交平面包覆上述內模, 上述前側部從上述後側部向前方延伸,在上述正交平面部分包覆上述嵌合部, 上述突出部,至少部分埋入上述前側部的內部。
- 如請求項1之連接器,其中 上述外模,係將樹脂模製, 上述突出部,係在模製上述樹脂時,妨礙上述樹脂從對應上述前側部的部位向對應上述後側部的部位的移動。
- 如請求項1之連接器,其中 上述突出部,連繫到延伸至上述外模外部的散熱途徑。
- 如請求項1之連接器,其中 上述內部結構體,具備背殼, 上述突出部係上述背殼的一部分, 上述背殼,部分位在上述嵌合部的後方,且部分位在上述內模的內部。
- 如請求項1之連接器,其中 上述突出部,具有第1部位, 上述第1部位,向與上述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 如請求項5之連接器,其中 上述突出部,具有第2部位, 上述第2部位,在上述上下方向以遠離上述嵌合部的方式延伸, 上述第1部位,從上述第2部位的尖端延伸。
- 如請求項1之連接器,其中 上述突出部,具有第1部位, 上述第1部位,向與上述前後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在上述第1部位,形成有孔部。
- 如請求項1之連接器,其中 在與上述前後方向及上述上下方向的雙方正交的橫向的上述嵌合部的尺寸,較在上述上下方向的上述嵌合部的尺寸大, 上述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位在上述嵌合部的上述橫向的中間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106643A JP2023004753A (ja) | 2021-06-28 | 2021-06-28 | コネクタ |
JP2021-106643 | 2021-06-2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304081A true TW202304081A (zh) | 2023-01-16 |
TWI815465B TWI815465B (zh) | 2023-09-11 |
Family
ID=845412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1119067A TWI815465B (zh) | 2021-06-28 | 2022-05-23 | 連接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20416486A1 (zh) |
JP (1) | JP2023004753A (zh) |
CN (1) | CN115603096A (zh) |
TW (1) | TWI81546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330893B2 (ja) | 2017-03-10 | 2023-08-22 | ザ ユニバーシティ オブ ノース カロライナ アット チャペル ヒル | 短時間作用型ヘパリンベースの抗凝集剤化合物及び方法 |
WO2019010216A1 (en) | 2017-07-03 | 2019-01-10 |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 ENZYMATIC SYNTHESIS OF HOMOGENEOUS CHONDROITIN SULFATE OLIGOSACCHARIDES |
JP7495061B2 (ja) | 2017-11-03 | 2024-06-04 | ザ ユニバーシティ オブ ノース カロライナ アット チャペル ヒル | 抗炎症作用を有する硫酸化オリゴ糖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07609B (zh) * | 2014-03-24 | 2017-12-01 | 連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插頭電連接器 |
US9991640B2 (en) * | 2014-04-14 | 2018-06-05 | Apple Inc. | Durable connector receptacles |
KR101797951B1 (ko) * | 2014-06-02 | 2017-11-15 | 니혼 고꾸 덴시 고교 가부시끼가이샤 | 커넥터 |
CN104882700B (zh) * | 2015-04-24 | 2024-07-05 | 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插头电连接器 |
JP6513542B2 (ja) * | 2015-09-29 | 2019-05-15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
JP6711582B2 (ja) * | 2015-10-14 | 2020-06-17 |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 プラグコネクタ及びアダプタ |
CN108075292B (zh) * | 2016-11-15 | 2020-09-25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JP6840579B2 (ja) * | 2017-03-13 | 2021-03-10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WO2018171241A1 (zh) * | 2017-03-24 | 2018-09-2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双屏蔽层的usb连接器 |
FR3080708B1 (fr) * | 2018-04-27 | 2020-04-24 | Silec Cable | Isolateur pour une extremite de cable |
CN109038118B (zh) * | 2018-06-25 | 2022-06-24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CN111478133B (zh) * | 2019-01-24 | 2022-04-05 | 东莞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CN110112630B (zh) * | 2019-03-27 | 2020-10-30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造方法 |
-
2021
- 2021-06-28 JP JP2021106643A patent/JP2023004753A/ja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5-13 US US17/744,047 patent/US20220416486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05-23 TW TW111119067A patent/TWI815465B/zh active
- 2022-05-26 CN CN202210581829.XA patent/CN115603096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815465B (zh) | 2023-09-11 |
US20220416486A1 (en) | 2022-12-29 |
JP2023004753A (ja) | 2023-01-17 |
CN115603096A (zh) | 2023-01-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202304081A (zh) | 連接器 | |
TWI641190B (zh) | 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 |
JP2012195069A (ja) | 機器用コネクタ | |
US20120276784A1 (en) | Connector | |
US20180062303A1 (en) | Connector housing and connector | |
WO2021106643A1 (ja) | メスコネクタ、コネクタ対、コネクタ付きワイヤーハーネス、及び基板ユニット | |
JP6334456B2 (ja) | 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8085228A (ja) | コネクタ | |
CN109149187B (zh) | 连接器 | |
KR101014947B1 (ko) | 케이블 커넥터 | |
JP7398496B2 (ja) |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用プラグコネクタおよびこれを含むコネクタ組立体 | |
JP2007207727A (ja)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嵌合構造 | |
WO2021106641A1 (ja) | コネクタ対、コネクタ付きワイヤーハーネス、及び基板ユニット | |
WO2021106642A1 (ja) | メスコネクタ、コネクタ対、コネクタ付きワイヤーハーネス、及び基板ユニット | |
JP7038005B2 (ja)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 |
CN114171970B (zh) | 线束 | |
US20240063569A1 (en) | Joint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Joint Connector | |
CN114944241B (zh) | 电缆组件 | |
JP7509055B2 (ja) | コネクタ | |
US20250102533A1 (en) | Composite molded component | |
TW201941503A (zh) | 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 |
JP2024157657A (ja) |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 |
KR101195806B1 (ko) | 접촉체의 증가된 조밀도를 가능하게 하는 커넥터 | |
JP2021180120A (ja) | 端子構造、及び端子構造の製造方法 | |
JP2008010378A (ja) | プラグコネク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