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202248678A - 成像方法及裝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方法及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48678A
TW202248678A TW111114369A TW111114369A TW202248678A TW 202248678 A TW202248678 A TW 202248678A TW 111114369 A TW111114369 A TW 111114369A TW 111114369 A TW111114369 A TW 111114369A TW 202248678 A TW202248678 A TW 20224867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area
moment
imaging
frequenc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43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知
曾昆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486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8678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88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1S13/89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mapping or imaging
    • G01S13/90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mapping or imaging using synthetic aperture techniques, e.g.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techniques
    • G01S13/9004SAR image acquisition techniqu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88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1S13/89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mapping or imag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02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f radio waves, e.g. primary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 G01S13/06Systems determining position data of a target
    • G01S13/08Systems for measuring distance only
    • G01S13/32Systems for measuring distance only using transmission of continuous waves, whether amplitude-, frequency-, or phase-modulated, or unmodulated
    • G01S13/34Systems for measuring distance only using transmission of continuous waves, whether amplitude-, frequency-, or phase-modulated, or unmodulated using transmission of continuous, frequency-modulated waves while heterodyning the received signal, or a signal derived therefrom, with a locally-generated signal related to the contemporaneously transmitted signal
    • G01S13/343Systems for measuring distance only using transmission of continuous waves, whether amplitude-, frequency-, or phase-modulated, or unmodulated using transmission of continuous, frequency-modulated waves while heterodyning the received signal, or a signal derived therefrom, with a locally-generated signal related to the contemporaneously transmitted signal using sawtooth modula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48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7/00
    • G01S7/491Details of non-pulse systems
    • G01S7/4912Receivers
    • G01S7/4913Circuits for detection, sampling, integration or read-out
    • G01S7/4914Circuits for detection, sampling, integration or read-out of detector arrays, e.g. charge-transfer gat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88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1S13/89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mapping or imaging
    • G01S13/90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mapping or imaging using synthetic aperture techniques, e.g.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techniqu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Ultra Sonic Daignosis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請提供一種成像方法及裝置,可應用於成像技術領域,以實現高解析度下的高品質成像。該方法包括:第一時刻發射第一信號,以及在第二時刻發射第二信號,並接收第三信號和第四信號,從而根據第三信號和第四信號確定第一物件的成像。其中,第一時刻與第二時刻不同。第一信號與第二信號的頻率及/或發射位置不同。第三信號為第一信號經第一物件得到的信號。第四信號為第二信號經第一物件得到的信號。

Description

成像方法及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成像技術領域,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成像方法及裝置。
雷達成像技術是一種全天候的成像技術,在自動駕駛、安檢、目標識別等領域有著非常重要的應用。
其中,編碼孔徑成像技術是雷達成像技術中較為主流的一種成像技術。編碼孔徑成像技術是通過編碼天線,向第一物件所在的第一區域發射時空正交信號,並通過接收天線接收該信號的反射或透射信號,以根據該反射或透射信號執行編碼天線合成操作,從而確定該第一物件的成像。
在編碼孔徑成像技術中,一方面,信號的相關性與成像品質相關,如信號的相關性越低,則成像品質越好,反之亦然。另一方面,信號的數量與成像解析度相關,如信號的數量越多,則成像解析度越高。然而,隨著信號數量的增加,信號的低相關性也越來越難以保證,從而導致成像品質不理想,無法滿足高解析度場景下的成像需求。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成像方法及裝置,以實現高解析度下的高品質成像。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申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種成像方法。該成像方法包括:在第一時刻發射第一信號,以及在第二時刻發射第二信號,並根據接收的第三信號和第四信號確定第一物件的成像。其中,第一時刻與第二時刻不同,第一信號與第二信號的如下一項或多項不同:頻率、發射位置、或發射方向,第三信號為第一信號經第一物件得到的信號,第四信號為第二信號經第一物件得到的信號。
基於該成像方法可知,在信號的數量眾多時,可以通過改變信號的頻率、發射位置、或發射方向中的一項或多項,從而降低發射信號之間的相關性,如降低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之間的相關性,進而對應降低接收信號之間的相關性。如此,根據接收信號,如第三信號和第四信號執行編碼天線合成操作,以實現高解析度下的高品質成像。
一種可能的設計方案中,第一信號可以為天線陣列的第一區域發射的信號,第二信號可以為天線陣列的第二區域發射的信號。其中,第一區域與第二區域不同,第二區域在第一時刻不發射信號,而第一區域在第二時刻不發射信號。應理解,一方面,由於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是不同區域發射的信號。如此,可降低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之間的相關性,從而提高成像品質,以實現合成大孔徑成像。另一方面,由於天線陣列每一次只有一部分區域發射信號,故可以設置較小規模的天線陣列,從而降低控制複雜度和控制難度,以提高成像效率並降低成本。
另一種可能的設計方案中,第一信號可以為天線陣列位於第一位置時發射的信號,第二信號可以為天線陣列位於第二位置時發射的信號。其中,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不同。如此,通過調整天線陣列的位置,可以增大信號之間的差異,降低信號之間的相關性,從而提升成像效果,以實現合成大孔徑成像。
再一種可能的設計方案中,第一信號可以為天線陣列處於第一姿態時發射的信號,第二信號可以為天線陣列處於第二姿態時發射的信號。其中,第一姿態與第二姿態可以不同。如此,通過調整天線陣列的姿態,可以增大信號之間的差異,降低信號之間的相關性,從而提升成像效果,以實現合成大孔徑成像。
又一種可能的設計方案中,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的頻差可以大於第一變頻閾值,且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的頻差也可以小於第二變頻閾值。其中,第一變頻閾值小於第二變頻閾值。如此,可以避免因頻差過大導致無法執行編碼天線合成操作,且可以避免因頻差過小導致信號的相關性過高,從而可以確保成像品質和成像穩定性。
可選地,第一信號的頻率可以與第一信號的相位及/或幅值對應,第二信號的頻率可以與第二信號的相位及/或幅值對應。應理解,由於第一信號的相位及/或幅值,與第二信號的相位及/或幅值之間的相關性比較低,那麼根據上述對應關係,可確保第一信號的頻率與第二信號的頻率之間的低相關性需求,以進一步提高成像效果。
可選地,第二時刻可以在第一時刻之後,第二信號的相位及/或幅值可以根據第一信號的頻率、相位和幅值確定。應理解,由於在確定第二信號的相位及/或幅值時,可以將第一信號的頻率、相位和幅值的考慮在內,以確保第一信號的相位及/或幅值,與第二信號的相位及/或幅值之間的低相關性需求,以進一步提高成像效果。
第二方面,提供一種成像裝置。該成像裝置包括:收發模組和處理模組。其中,收發模組,用於在第一時刻發射第一信號,以及在第二時刻發射第二信號,並接收第三信號和第四信號。處理模組,用於根據第三信號和第四信號,確定第一物件的成像。其中,第一時刻與第二時刻不同。第一信號與第二信號的如下一項或多項不同:頻率、發射位置、或發射方向。第三信號是第一信號經第一物件得到的信號。第四信號是第二信號經第一物件得到的信號。
一種可能的設計方案中,第一信號可以為天線陣列的第一區域發射的信號。第二信號可以為天線陣列的第二區域發射的信號。其中,第一區域與第二區域可以不同,第二區域在第一時刻不發射信號,而第一區域在第二時刻不發射信號。
另一種可能的設計方案中,第一信號可以為天線陣列位於第一位置時發射的信號。第二信號可以為天線陣列位於第二位置時發射的信號。其中,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可以不同。
再一種可能的設計方案中,第一信號可以為天線陣列處於第一姿態時發射的信號。第二信號可以為天線陣列處於第二姿態時發射的信號。其中,第一姿態與第二姿態可以不同。
又一種可能的設計方案中,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的頻差可以大於第一變頻閾值,且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的頻差也可以小於第二變頻閾值。其中,第一變頻閾值可以小於第二變頻閾值。
可選地,第一信號的頻率可以與第一信號的相位及/或幅值對應。第二信號的頻率可以與第二信號的相位及/或幅值對應。
可選地,第二時刻可以在第一時刻之後。第二信號的相位及/或幅值可以根據第一信號的頻率、相位和幅值確定。
可選地,發射模組和接收模組也可以集成為一個模組,如收發模組。其中,收發模組用於實現第二方面所述的裝置的發送功能和接收功能。
可選地,第二方面所述的裝置還可以包括儲存模組,該儲存模組儲存有程式或指令。當處理模組執行該程式或指令時,使得該裝置可以執行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需要說明的是,第二方面所述的裝置可以是終端設備,也可以是可設置於終端設備中的晶片(系統)或其他部件或元件,還可以是包含終端設備的裝置,本申請對此不做限定。
此外,第二方面所述的裝置的技術效果可以參考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技術效果,此處不再贅述。
協力廠商面,提供一種成像裝置。該裝置包括:處理器。其中,處理器與儲存器耦合。處理器用於執行儲存器中儲存的電腦程式,以使得該裝置執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可選地,協力廠商面所述的裝置還可以包括:接收器和發送器。其中,接收器用於實現該裝置的接收功能,發送器用於實現該裝置的發送功能。應理解,該發送器和接收器也可以集成為一個器件,如收發器。其中,收發器則用於實現該裝置的發送功能和接收功能。
需要說明的是,協力廠商面所述的裝置可以是終端設備,也可以是可設置於終端設備的晶片(系統)或其他部件或元件,還可以是包含終端設備的裝置,本申請對此不做限定。
此外,協力廠商面所述的裝置的技術效果可以參考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技術效果,此處不再贅述。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種成像裝置。該裝置包括:處理器和儲存器。儲存器用於儲存電腦程式,當處理器執行該電腦程式時,以使該裝置執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可選地,第四方面所述的裝置還可以包括:接收器和發送器。其中,接收器用於實現該裝置的接收功能,發送器用於該裝置的發送功能。可選地,該發送器和接收器也可以集成為一個器件,如收發器。其中,收發器則用於實現該裝置的發送功能和接收功能。
本申請中,第四方面所述的裝置可以是終端設備,也可以是可設置於終端設備的晶片(系統)或其他部件或元件,還可以是包含終端設備的裝置,本申請對此不做限定。
此外,第四方面所述的裝置的技術效果可以參考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技術效果,此處不再贅述。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種成像裝置。該裝置包括:處理器和介面電路。其中,介面電路,用於接收代碼指令並傳輸至該處理器;處理器用於運行該代碼指令以執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可選地,第五方面所述的裝置還可以包括:接收器和發送器。其中,接收器用於實現該裝置的接收功能,發送器用於實現該裝置的發送功能。可選地,該發送器和接收器也可以集成為一個器件,如收發器。其中,收發器則用於實現該裝置的發送功能和接收功能。
可選地,第五方面所述的裝置還可以包括儲存器,該儲存器儲存有程式或指令。當第五方面所述的處理器執行該程式或指令時,使得該裝置可以執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需要說明的是,第五方面所述的裝置可以是終端設備,也可以是可設置於終端設備的晶片(系統)或其他部件或元件,還可以是包含終端設備的裝置,本申請對此不做限定。
此外,第五方面所述的裝置的技術效果可以參考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技術效果,此處不再贅述。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種成像裝置。該裝置包括處理器和收發器,其中,收發器可以為收發電路或介面電路,該收發器用於該裝置和其他裝置之間進行資訊交互,該處理器執行程式指令,用以執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可選地,第六方面所述的裝置還可以包括儲存器,該儲存器儲存有程式或指令。當第六方面所述的處理器執行該程式或指令時,使得該裝置可以執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需要說明的是,第六方面所述的裝置可以是終端設備,也可以是可設置於終端設備的晶片(系統)或其他部件或元件,還可以是包含終端設備的裝置,本申請對此不做限定。
此外,第六方面所述的裝置的技術效果可以參考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技術效果,此處不再贅述。
第七方面,提供一種電腦可讀取儲存媒體。該電腦可讀取儲存媒體可以包括:電腦程式或指令,當電腦程式或指令在電腦上運行時,使得電腦執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八方面,提供一種電腦程式產品。該電腦程式產品可以包括:電腦程式或指令,當所述電腦程式或指令在電腦上運行時,使得電腦執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首先介紹本申請實施例所涉及的技術術語。
1、編碼孔徑成像: 其中,編碼孔徑成像是通過天線陣列,向第一物件的所在區域發射時空正交信號,並接收該信號的反射或透射信號,以根據該反射或透射信號確定第一物件的成像。下面以線性調頻信號為例進行介紹。
具體而言,線性調頻信號可以表示為下式(1)所示:
Figure 02_image001
;     (1) 其中,t為線性調頻信號的發射時刻,
Figure 02_image003
可以為該線性調頻信號的脈衝寬度,A可以為該線性調頻信號的幅度,
Figure 02_image007
可以為該線性調頻信號的中心頻率,
Figure 02_image011
可以為該線性調頻信號的調頻斜率,
Figure 02_image015
可以為矩形視窗函數。
若天線陣列有I個振子(單元),I為大於1的整數,且每個單元均可以向上述所在區域發射對應的一個線性調頻信號,則I個線性調頻信號可以表示為下式(2)所示:
Figure 02_image019
; (2) 其中,
Figure 02_image021
可以為第i個線性調頻信號的幅度,
Figure 02_image025
可以為第i個線性調頻信號的相位,i可以取1到I。
若上述所在區域包括K個子區域,K為大於1的整數,則每個線性調頻信號都可以經K個子區域反射或透射,形成K個接收信號,共形成K*I個接收信號。若將K*I個接收信號視為一組接收信號,則一組接收信號可以表示為下式(3)所示:
Figure 02_image027
; (3) 其中,k可以取1到K,
Figure 02_image031
為接收第i,k個接收信號的時刻,第i,k個接收信號可以為第i個線性調頻信號經第k個子區域反射或投射形成的信號,
Figure 02_image035
可以為第k個子區域的散射係數。
進一步地,由於接收信號與散射係數之間存在如下式(4)所示的線性關係,那麼N次發射對應的N組接收信號,可以表示為如下式(5)和式(6)所示:
Figure 02_image039
;                               (4)
Figure 02_image043
;   (5)
Figure 02_image047
;    (6) 其中,N為大於1的整數,ω為雜訊,n可以取1到N,S為時域參考信號矩陣,
Figure 02_image053
為時域參考信號矩陣中的第n,k個元素。如此,通過聯立求解上述式(5)和式(6),可以確定每個子區域的散射係數,從而根據每個子區域的散射係數,確定第一物件的成像。
2、有效秩: 上述時域參考信號矩陣的有效秩大小可以用於表示成像效果的好壞。比如,若時域參考信號矩陣的有效秩越大,則時域參考信號矩陣中行列的相關性越低,從而成像效果越好。反之,若時域參考信號矩陣的有效秩越小,則時域參考信號矩陣中行列的相關性越高,從而成像效果越差。
上述有效秩可以為時域參考信號矩陣,與時域參考信號矩陣的秩矩陣的範數比。其中,時域參考信號矩陣的範數可以根據該時域參考信號矩陣的奇異值確定,而秩矩陣的範數則可以根據該秩矩陣的奇異值確定。
比如,若對時域參考信號矩陣進行奇異值分解,則時域參考信號矩陣可以表示為如下式(7)和式(8)所示:
Figure 02_image057
;                                 (7)
Figure 02_image061
;                          (8) 其中,U和V為時域參考信號矩陣分解後的酉矩陣,
Figure 02_image065
為時域參考信號矩陣的奇異值,r為大於1的整數。如此,時域參考信號矩陣的範數可以表示為如下式(9)所示:
Figure 02_image069
。                       (9)
若對時域參考信號矩陣的秩矩陣進行奇異值分解,則該秩矩陣可以表示為如下式(10)和式(11)所示:
Figure 02_image073
;   (10)
Figure 02_image077
;   (11) 其中,U'和V'為秩矩陣分解後的酉矩陣,
Figure 02_image081
為秩矩陣的奇異值。如此,秩矩陣的範數可以表示為如下式(12)所示:
Figure 02_image087
。                       (12)
進一步地,根據上述式(9)和式(12)可知,時域參考信號矩陣的有效秩可以表示為如下式(13)所示:
Figure 02_image091
;                     (13) 其中,v為時域參考信號矩陣的有效秩。如此,若v越大,如越趨近1,則成像效果越好。反之,若v越小,如越趨近0,則成像效果越差。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申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描述。
本申請將圍繞可包括多個設備、元件、模組等的系統來呈現各個方面、實施例或特徵。應當理解和明白的是,各個系統可以包括另外的設備、元件、模組等,並且/或者可以並不包括結合附圖討論的所有設備、元件、模組等。此外,還可以使用這些方案的組合。
另外,在本申請實施例中,“示例地”、“例如”等詞用於表示作例子、例證或說明。本申請中被描述為“示例”的任何實施例或設計方案不應被解釋為比其它實施例或設計方案更優選或更具優勢。確切而言,使用示例的一詞旨在以具體方式呈現概念。
本申請實施例中,“資訊(information)”,“信號(signal)”,“消息(message)”,“通道(channel)”、“信令(singaling)”有時可以混用,應當指出的是,在不強調其區別時,其所要表達的含義是一致的。“的(of)”,“相應的(corresponding,relevant)”和“對應的(corresponding)”有時可以混用,應當指出的是,在不強調其區別時,其所要表達的含義是一致的。
本申請實施例中,有時候下標如W 1可能會筆誤為非下標的形式如W1,在不強調其區別時,其所要表達的含義是一致的。
本申請實施例描述的設備架構以及業務場景是為了更加清楚的說明本申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並不構成對於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的限定,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知,隨著網路架構的演變和新業務場景的出現,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對於類似的技術問題,同樣適用。
為便於理解本申請實施例,首先以圖1中示出的成像裝置100為例詳細說明適用於本申請實施例的成像裝置100。
其中,成像裝置100可以是終端設備,也可以是可設置於終端設備的晶片(系統)或其他部件或元件,還可以是包含終端設備的裝置,本申請對此不做限定。其中,終端設備可以具有收發功能的終端或可設置於該終端的晶片或晶片系統。該終端設備也可以稱為使用者裝置、接入終端、使用者單元、使用者站、移動站、移動台、遠方站、遠端終端機、移動設備、使用者終端、終端、無線通訊設備、使用者代理或使用者裝置。本申請的實施例中的終端設備可以是手機(mobile phone)、平板電腦(Pad)、帶無線收發功能的電腦、車載終端、具有終端功能的RSU等。本申請的終端設備還可以是作為一個或多個部件或者單元而內置於車輛的車載模組、車載模組、車載部件、車載晶片或者車載單元等。
其中,成像裝置100可以包括:收發模組110和處理模組120。其中,收發模組110,用於在第一時刻發射第一信號,以及在第二時刻發射第二信號,並接收第三信號和第四信號。處理模組120,用於根據第三信號和第四信號,確定第一物件的成像。
上述第一時刻與第二時刻不同,如第二時刻可以在第一時刻之後,對此不予限定。
上述第一信號和上述第二信號可以為多組雷達信號中的任意兩組雷達信號。該多組雷達信號可以是收發模組110向第一物件的所在區域連續發射的多組信號。換言之,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的數量均可以是多個,且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的如下一項或多項不同:頻率、發射位置、或發射方向。其中,第一物件可以為實際應用場景中的各種物體,如行人、車輛、樹木、路燈、電杆、建築物等,對此不予限定。為便於理解,下面結合圖2~圖10,並以第一信號為收發模組110發射的第一組信號,第二信號為收發模組110發射的第二組信號為例,對如何實現上述頻率、發射位置、或發射方向不同進行具體介紹。
場景A,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的頻率不同: 其中,圖2為成像裝置100的結構示意圖二。如圖2所示,收發模組110可以包括:信號調製模組111和天線陣列112。其中,上述處理模組120可以與信號調製模組111連接,信號調製模組111可以與天線陣列112耦合。如此,處理模組120可以控制信號調製模組111,對基準信號進行調製,以生成頻率不同的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從而通過天線陣列112依次發射該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
具體而言,處理模組120可以預先配置第一參數。第一參數可以用於信號調製,可以包括如下一項或多項:變頻區間、變頻步長、幅值變化量和相位變化量。
其中,上述變頻區間與基準信號的中心頻率相關。比如,變頻區間的下限頻率與中心頻率的偏差可以小於下變頻閾值,變頻區間的上限頻率與中心頻率的偏差可以小於上變頻閾值。其中,下變頻閾值和上變頻閾值均可以中心頻率相關,如可以為中心頻率的1/20~1/10。如此,可以避免因變頻幅度過大而影響後續成像效果,以確保成像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上述變頻步長可以用於表示變頻的最小單位,如可以為1兆赫茲(mega hertz,MHz)、2MHz、4MHz等,以便信號調製模組111可以變頻步長為單位,可靠地對基準信號進行變頻調製。
上述幅值變化量的數量可以與第一信號的數量對應,如可以為多個,且每個幅值變化量的取值可以不同,以確保後續生成的每個第一信號的幅值可以不同,從而降低第一信號之間相關性,增大上述有效秩,進而提高成像效果。同理,上述相位變化量的數量也可以與第一信號的數量對應,如可以為多個,且每個相位變化量的取值也可以不同,以確保後續生成的每個第一信號的相位可以不同,從而降低第一信號之間相關性,增大上述有效秩,進而提高成像效果,以實現合成大孔徑成像。
進一步地,處理模組120可以根據上述第一參數,確定第一組信號的幅值變化量及/或相位變化量。然後,處理模組120可以根據第一組信號的幅值變化量及/或相位變化量,如根據幅值變化量與頻率變化量的對應關係,及/或,相位變化量與頻率變化量的對應關係,確定第一組信號的頻率變化量。如此,處理模組120可以向信號調製模組111發送第一組信號的頻率變化量,以及第一組信號的幅值變化量及/或相位變化量。應理解,對於第一次發射的信號,上述頻率變化量也可以為0,即第一次發射的信號可以不進行變頻調製,但不作為限定。
相應地,信號調製模組111可以預先配置第二參數。第二參數可以用於生成基準信號,可以包括如下一項或多項:波形、中心頻率、相位和幅值。如此,信號調製模組111可以根據該第二參數,生成基準信號,並根據上述第一組信號的頻率變化量,以及第一組信號的幅值變化量及/或相位變化量,對基準信號進行調製,從而生成一組第一信號,以便天線陣列112中的每個振子都可以發射對應的一個第一信號。
之後,處理模組120還可以根據第一信號的頻率、相位和幅值,以及根據上述變頻區間和變頻步長,確定第二組信號的幅值變化量及/或相位變化量。比如,處理模組120可以根據Hadamard編碼等預編碼序列,計算上述第一信號的頻率、相位和幅值,以及計算上述變頻區間和變頻步長,從而確定第二組信號的幅值變化量及/或相位變化量。然後,處理模組120也可以根據第二組信號的幅值變化量及/或相位變化量,確定第二組信號的頻率變化量,並向信號調製模組111發送第二組信號的頻率變化量,以及該第二組信號的幅值變化量和相位變化量。
相應地,信號調製模組111可以根據該第二組信號的頻率變化量,以及第二組信號的幅值變化量及/或相位變化量,對基準信號進行調製,生成一組第二信號,以便天線陣列112中的每個振子都可以發射對應的一個第二信號。
之後,處理模組120和信號調製模組111可以重複執行上述流程,直至測量結束。
應理解,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的頻差可以大於第一變頻閾值,並小於第二變頻閾值。其中,第一變頻閾值小於第二變頻閾值。如此,可以避免因頻差過大而導致無法執行編碼天線合成操作,也可以避免因頻差過小而導致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之間的相關性過高,以確保成像品質和成像的穩定性。
還應理解,一方面,由於調製第二信號所需的幅值變化量和相位變化量,可以根據第一信號的頻率、相位和幅值確定,那麼第二信號的相位及/或幅值可視為根據第一信號的頻率、相位和幅值確定。如此,可確保第一信號的相位及/或幅值,與第二信號的相位及/或幅值之間的低相關性需求,以便上述有效秩可以更大,以進一步提高成像效果。另一方面,由於第一信號的相位及/或幅值,與第二信號的相位及/或幅值之間的相關性比較低,那麼根據上述對應關係,也可確保第一信號的頻率與第二信號的頻率之間的低相關性需求,以便上述有效秩可以更大,以進一步提高成像效果,從而實現合成大孔徑成像。
場景B,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的發射位置不同: 其中,上述發射位置不同可以為天線陣列112的區域不同。比如,第一信號可以為天線陣列112的第一區域發射的信號,第二信號可以為天線陣列112的第二區域發射的信號。其中,第一區域與第二區域不同。比如,第一區域和第二區域的形狀大小可以不同,且第一區域和第二區域可以是天線陣列112上存在部分交疊的區域,或者,也可以是天線陣列112上不存在交疊的區域。其中,第二區域在第一時刻不發射信號,第一區域在第二時刻不發射信號。比如,若第一區域和第二區域存在部分交疊,則第二區域在第一時刻不發射信號可以為:與第一區域不存在交疊的區域在第一時刻不發射信號,與第一區域存在交疊的區域在第一時刻仍發射信號。第二區域在第一時刻不發射信號可以為:與第二區域不存在交疊的區域在第二時刻不發射信號,與第二區域存在交疊的區域在第二時刻仍發射信號。
或者,上述發射位置不同還可以為天線陣列112的位置不同。比如,第一信號可以為天線陣列112位於第一位置時發射的信號。第二信號可以為天線陣列112位於第二位置時發射的信號。其中,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不同。下面分別對區域不同,以及位置不同進行介紹。
場景a,區域不同: 其中,圖3為成像裝置100的結構示意圖三。如圖3所示,收發模組110可以包括:信號調製模組111、陣列控制模組113和天線陣列112。其中,上述處理模組120可以與信號調製模組111和陣列控制模組113連接,而信號調製模組111和陣列控制模組113可以與天線陣列112耦合。如此,處理模組120可以控制信號調製模組111,對基準信號進行調製,以生成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並通過陣列控制模組113控制天線陣列112各區域的工作狀態,以便天線陣列112的第一區域可以發射第一信號,而第二區域可以發射第二信號。
具體而言,由於場景a可以不涉及變頻調製,那麼與上述場景A不同的是,處理模組120配置的第一參數可以不包括變頻區間和變頻步長。如此,處理設備可以向信號調製模組111發送第一組信號的幅值變化量及/或相位變化量,並向陣列控制模組113發送第一控制信號,如發送切換陣列工作區域的控制信號。
一方面,陣列控制模組113可以根據第一控制信號,控制天線陣列112各區域的工作狀態,如採用開關控制或切換控制的方式,控制第一區域處於工作狀態,以及第二區域處於非工作狀態。其中,開關控制是指:陣列控制模組113通過與天線陣列112的各區域連接,從而獨立地控制每個區域的開啟或關閉。比如,陣列控制模組113可以根據第一控制信號,控制第一區域開啟,並控制第二區域關閉,以便第一區域可以處於工作狀態,而第二區域可以處於非工作狀態。切換控制是指:陣列控制模組113通過切換與天線陣列112的各區域的連接關係,從而控制各區域的工作狀態。比如,陣列控制模組113可以根據第一控制信號,從與第二區域連接切換到與第一區域連接,以便第一區域可以處於工作狀態,而第二區域可以處於非工作狀態。
另一方面,信號調製模組111可以根據上述第二參數,生成基準信號,並根據第一組信號的幅值變化量及/或相位變化量,對基準信號進行調製,從而生成一組第一信號。如此,第一區域中的每個振子都可以發射對應的一個第一信號,而第二區域則不發射信號。
之後,處理模組120還可以根據第一信號的頻率、相位和幅值,以及根據上述變頻區間和變頻步長,確定第二組信號的幅值變化量及/或相位變化量。如此,處理模組120可以向信號調製模組111發送第二組信號的幅值變化量和相位變化量,並向陣列控制模組113發送第二控制信號,如發送切換陣列工作區域的控制信號。
一方面,陣列控制模組113可以根據第二控制信號,控制天線陣列112各區域的工作狀態,如控制第一區域處於非工作狀態,以及第二區域處於工作狀態。其中,陣列控制模組113也可以採用開關控制或切換控制的方式,控制天線陣列112各區域的工作狀態,在此不再贅述。另一方面,信號調製模組111也可以根據上述第二參數,生成基準信號,並根據第二組信號的幅值變化量及/或相位變化量,對基準信號進行調製,從而生成一組第二信號。如此,第二區域中的每個振子都可以發射對應的一個第一信號,而第一區域則不發射信號。
之後,處理模組120、信號調製模組111以及陣列控制模組113可以重複執行上述流程,直至測量結束。
應理解,一方面,由於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是不同區域發射的信號,則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的發射位置不同。如此,可降低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之間的相關性,從而提高成像品質,以實現合成大孔徑成像。另一方面,由於天線陣列112每一次只有一部分區域發射信號,故可以設置較小規模的天線陣列112,從而降低控制複雜度和控制難度,以提高成像效率和降低成本。
為便於理解,下面結合圖4和圖5,通過兩個示例進行介紹。
示例1:圖4為天線陣列112的結構示意圖一。如圖4所示,在t1時刻,陣列控制模組113可以切換到與天線陣列112的區域1連接,從而控制區域1內的4個振子分別發射信號1。之後,在t2時刻,陣列控制模組113可以切換到與天線陣列112的區域2(區域2和區域1不交疊)連接,從而控制區域2內的4個振子分別發射信號2。再者,在t3時刻,陣列控制模組113可以切換到與天線陣列112的區域3(區域3和區域2不交疊)連接,從而控制區域3內的4個振子分別發射信號3。最後,在t4時刻,陣列控制模組113可以切換到與天線陣列112的區域4(區域4和區域3不交疊)連接,從而控制區域4內的4個振子分別發射信號4。
示例2:圖5為天線陣列112的結構示意圖二。如圖5所示,在t1時刻,陣列控制模組113可以控制天線陣列112的區域A開啟,且控制區域A以外區域不開啟,從而控制區域A內的6個振子分別發射信號5。之後,在t2時刻,陣列控制模組113可以控制天線陣列112的區域B(區域B和區域A存在部分交疊)開啟,且控制區域B以外區域不開啟,從而控制區域B內的4個振子分別發射信號6。再者,在t3時刻,陣列控制模組113可以控制天線陣列112的區域C(區域C和區域B存在部分交疊)開啟,且控制區域C以外區域不開啟,從而控制區域C內的6個振子分別發射信號7。最後,在t4時刻,陣列控制模組113可以控制天線陣列112的區域D(區域D和區域C不交疊)開啟,且控制區域D以外區域不開啟,從而控制區域D內的4個振子分別發射信號8。
場景b,位置不同: 其中,圖6為成像裝置100的結構示意圖四。如圖6所示,收發模組110可以包括:信號調製模組111、位移模組114和天線陣列112。其中,上述處理模組120可以與信號調製模組111和位移模組114連接,信號調製模組111可以與天線陣列112耦合,而位移模組114則可以與天線陣列112物理連接,如將天線陣列112安裝到位移模組114上。如此,處理模組120可以控制信號調製模組111,對基準信號進行調製,以生成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並控制位移模組114移動天線陣列112的位置,以便天線陣列112可以在第一位置時發射第一信號,以及在第二位置時下發射第二信號。
具體而言,由於場景b也可以不涉及變頻調製,那麼與上述場景A不同的是,處理模組120配置的第一參數也可以不包括變頻區間和變頻步長。如此,處理設備也可以向信號調製模組111發送第一組信號的幅值變化量及/或相位變化量。其中,由於第一次發射可以不用移動天線陣列112的位置,則處理模組120可以不用對位移模組114進行控制。
相應地,信號調製模組111可以根據上述第二參數,生成基準信號,並根據第一組信號的幅值變化量及/或相位變化量,對基準信號進行調製,從而生成一組第一信號。如此,天線陣列112可以在第一位置時下發射第一信號。
之後,處理模組120還可以根據第一信號的頻率、相位和幅值,以及根據上述變頻區間和變頻步長,確定第二組信號的幅值變化量及/或相位變化量。如此,處理模組120可以向信號調製模組111發送第二組信號的幅值變化量和相位變化量,並向位移模組114發送第三控制信號,如根據與第一組信號和第二組信號生成的參考信號向量的最小相關性以及硬體條件約束,確定基於位移模組變化量的控制信號。
一方面,位移模組114可以根據第三控制信號,將天線陣列112從第一位置移動到第二位置。另一方面,信號調製模組111也可以根據上述第二參數,生成基準信號,並根據第二組信號的幅值變化量及/或相位變化量,對基準信號進行調製,從而生成一組第二信號。如此,天線陣列112便可以在第二位置時發射第二信號。
之後,處理模組120、信號調製模組111以及位移模組114可以重複執行上述流程,直至測量結束。
應理解,通過調整天線陣列112的位置,可以增大信號之間的差異,降低參考信號之間的相關性,以便上述有效秩可以更大,進一步提升成像效果,從而實現合成大孔徑成像。
場景C,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的發射方向不同: 其中,上述發射方向不同可以通過調整天線陣列112的發射朝向,即調整天線陣列112的姿態來實現。比如,第一信號可以為天線陣列112處於第一姿態時發射的信號。第二信號可以為天線陣列112處於第二姿態時發射的信號。其中,第一姿態與第二姿態不同。如此,可以增大信號之間的差異,降低信號之間的相關性,以便上述有效秩可以更大,進一步提升成像效果,從而實現合成大孔徑成像。
其中,在場景C中,可以通過設置轉動模組(圖中未示出)來調整天線陣列112的姿態。其中,轉動模組的具體控制原理可以參考前述“場景b”中位移模組的相關介紹,在此不再贅述。
場景D,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的上述頻率、發射位置、以及發射方向中有至少兩項不同: 其中,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的頻率不同的具體實現可以參考上述場景A中的相關介紹,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的發射位置不同的具體實現可以參考上述場景B中的相關介紹,以及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的發射方向不同的具體實現可以參考上述場景C中的相關介紹,在此不再贅述。
應理解,在場景D中,上述頻率、發射位置和發射方向可以在同一次發射中調整,也可以在各次發射中分別調整,對此不予限定。
進一步地,上述收發模組110在發射上述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後,收發模組110可以在第三時刻接收第三信號,以及在第四時刻接收第四信號。其中,第三信號可以為第一信號經第一物件得到的信號,如經第一物件反射或透射得到的信號。第四信號為第二信號經第一物件得到的信號,如經第一物件反射或透射得到的信號。如此,收發模組110可以根據第一時刻和第三時刻之間的時差,及/或,根據第二時刻和第四時刻之間的時差,確定第一物件與成像裝置100之間的距離,從而在該距離附近的閾值範圍內,將第一物件的所在區域劃分為多個子區域,如成像網格,以便處理模組120可以根據第三信號和第四信號,確定每個子區域,如成像網格中每個網格各自的散射係數,從而確定第一物件的成像。下面結合上述場景A~場景D,對如何確定第一物件的成像進行具體介紹。
場景A: 若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均為線性調頻信號,且多個子區域的數量為K個,則結合上述“1、編碼孔徑成像”中的相關介紹,第三信號和第四信號可以表示為如下式(14)、式(15)和式(16)所示:
Figure 02_image093
;   (14)
Figure 02_image097
;  (15)
Figure 02_image101
Figure 02_image103
; (16) 其中,I表示第一信號共有I個,I為大於1的整數,M表示第二信號共有M個,M為大於1的整數。
Figure 02_image109
可以為一組第三信號,
Figure 02_image113
可以為一組第四信號。
Figure 02_image117
為時域參考信號矩陣中的第1,k個元素,
Figure 02_image113
為時域參考信號矩陣中的第2,k個元素。t 1為第一時刻,t 2為第二時刻。t i,k為接收第i,k個第三信號的時刻,第i,k個第三信號為第i個第一信號經第k個子區域反射或投射形成的信號,i可以取1到I。t m,k為接收第m,k個第四信號的時刻,第m,k個第四信號為第m個第二信號經第k個子區域反射或投射形成的信號,m可以取1到M。A t,i為第i個第一信號的幅度,A t,m為第i個第二信號的幅度。
Figure 02_image123
可以為第一信號的脈衝寬度,
Figure 02_image127
可以為第二信號的脈衝寬度。
Figure 02_image131
可以為第i個第一信號的相位,
Figure 02_image135
可以為第m個第二信號的相位。f 1可以為頻率變化量。
如此,通過聯立求解上述式(14)~式(16),可以確定每個子區域的散射係數,從而根據每個子區域的散射係數,確定第一物件的成像。
場景B: 若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均為線性調頻信號,且多個子區域的數量為K個,則結合上述“1、編碼孔徑成像”中的相關介紹,第三信號和第四信號可以表示為上述式(14)和式(15)、以及如下式(17)所示:
Figure 02_image139
。(17)
如此,通過聯立求解上述式(14)、式(15)以及式(17),可以確定每個子區域的散射係數,從而確定第一物件的成像。
場景C: 若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均為線性調頻信號,且多個子區域的數量為K個,則場景C中確定成像的具體實現,可以參考上述場景B中確定成像的相關介紹,在此不再贅述。
場景D: 若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均為線性調頻信號,且多個子區域的數量也為K個,則場景D中確定成像的具體實現可以參考上述場景A-C中確定成像的相關介紹,在此不再贅述。
可選地,在圖1~圖6所示出的實施例的第一種實現場景中,如圖7~圖9所示,天線陣列112可以包括:收發天線1121和編碼天線1122。其中,編碼天線1122也可以稱之為編碼孔徑,可以包括多個振子。應理解,在上述場景A~場景D中,上述各模組與收發天線1121和編碼天線1122連接關係,以及上述各模組工作流程也有所不同。下面分別介紹。
場景A: 圖7為成像裝置100的結構示意圖五。如圖7所示,信號調製模組111可以包括:發射模組1111、變頻模組1112和調幅移相模組1113。其中,處理模組120可以與發射模組1111連接,發射模組1111可以與變頻模組1112連接,變頻模組1112可以與收發天線1121耦合,收發天線1121可以與調幅移相模組1113耦合,而調幅移相模組1113可以與編碼天線1122耦合。
具體而言,發射模組1111可以根據上述第二參數生成上述基準信號。變頻模組1112可以根據上述第一組信號的頻率變化量,將該基準信號變頻為第一變頻信號,以便收發天線1121發射該第一變頻信號。如此,調幅移相模組1113可以根據第一組信號的幅值變化量及/或相位變化量,對第一變頻信號執行多次調幅移相操作,從而生成一組第一信號,以便編碼天線1122的每個陣子可以對應發射一個第一信號。
之後,發射模組1111可以繼續根據上述第二參數生成上述基準信號。變頻模組1112可以根據上述第二組信號的頻率變化量,將該基準信號變頻為第二變頻信號,以便收發天線1121發射該第二變頻信號。如此,調幅移相模組1113可以根據第二組信號的幅值變化量及/或相位變化量,對第二變頻信號執行多次調幅移相操作,從而生成一組第二信號,以便編碼天線1122的每個陣子可以對應發射一個第二信號。
最後,收發天線1121可以接收到第三信號和第四信號,以便處理模組120可以根據第三信號和第四信號,確定第一物件的成像。
場景B: 其中,場景B可以包括兩種場景,分別是區域不同的場景a,以及位置不同的場景b,下面分別介紹。
圖8為成像裝置100的結構示意圖六。如圖8所示,在場景a中,信號調製模組111可以包括:發射模組1111和調幅移相模組1113。其中,處理模組120可以與發射模組1111連接,發射模組1111可以與收發天線1121耦合,收發天線1121可以與調幅移相模組1113耦合,而調幅移相模組1113和上述陣列控制模組113可以與編碼天線1122耦合。
具體而言,發射模組1111可以根據上述第二參數生成上述基準信號,以便收發天線1121發射該基準信號。一方面,調幅移相模組1113可以根據第一組信號的幅值變化量及/或相位變化量,對基準信號分別執行多次調幅移相操作,從而生成一組第一信號。另一方面,陣列控制模組113可以控制編碼天線1122的第一區域處於工作狀態,以及控制編碼天線1122的第二區域處於非工作狀態。如此,第一區域中的每個振子都可以發射對應的一個第一信號。
之後,發射模組1111可以繼續根據上述第二參數生成上述基準信號,以便收發天線1121發射該基準信號。一方面,調幅移相模組1113可以根據第二組信號的幅值變化量及/或相位變化量,對基準信號分別執行多次調幅移相操作,從而生成一組第二信號。另一方面,陣列控制模組113可以控制編碼天線1122的第一區域處於非工作狀態,以及控制編碼天線1122的第二區域處於工作狀態。如此,第二區域中的每個振子都可以發射對應的一個第二信號。
最後,收發天線1121可以接收到第三信號和第四信號,以便處理模組120可以根據第三信號和第四信號,確定第一物件的成像。圖9為成像裝置100的結構示意圖六。如圖9所示,在場景b中,信號調製模組111可以包括:發射模組1111和調幅移相模組1113。其中,處理模組120可以與發射模組1111連接,發射模組1111可以與收發天線1121耦合,收發天線1121可以與調幅移相模組1113耦合,而調幅移相模組1113和上述位移模組114可以與編碼天線1122耦合。
其中,在場景b中,發射模組1111和調幅移相模組1113的具體實現可以參考上述場景a中的相關介紹,在此不再贅述。但不同的是,位移模組114可以控制編碼天線1122位於第一位置及/或處於第一姿態。如此,編碼天線1122便可以在第一位置處及/或在第一姿態下發送一組第一信號。之後,位移模組114可以控制編碼天線1122移動到第二位置及/或調整到處於第二姿態,以便編碼天線1122可以在第二位置處及/或在第二姿態下發送一組第二信號。如此,收發天線1121可以接收到第三信號和第四信號,以便處理模組120可以根據第三信號和第四信號,確定第一物件的成像。
場景C: 其中,場景C中確定成像的具體實現可以參考上述場景B中確定成像的相關介紹,在此不再贅述。
場景D: 其中,場景D中確定成像的具體實現可以參考上述場景A~場景C中確定成像的相關介紹,在此不再贅述。
應理解,天線陣列112的上述實現方式僅為一種示例,並不作為限定。比如,收發天線1121還可以包括發射天線和接收天線(圖中未示出)。其中,發射天線可以用於發射基準信號或變頻信號,而接收天線可以用於接收第三信號和第四信號。此外,若信號的收發是不同時的,則接收天線和發射天線也可以是同一個天線。
可選地,上述成像裝置100還可以包括儲存模組(圖中未示出),該儲存模組儲存有程式或指令。當上述處理模組120執行該程式或指令時,使得成像裝置100可以執行上述成像的流程,從而確定第一物件的成像。
基於上述圖1~圖10所示的成像裝置100可知,在信號的數量眾多時,可以通過改變信號的頻率、發射位置、或發射方向中的一項或多項,從而降低發射信號之間的相關性,如降低第一信號和第二信號之間的相關性,進而對應降低接收信號之間的相關性。如此,根據接收信號,如第三信號和第四信號執行編碼天線合成操作,以實現高解析度下的高品質成像。
示例性地,圖10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成像方法的流程示意圖。該成像方法可以適用於上述圖1~圖9所示的成像裝置。
如圖10所示,該成像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01,在第一時刻發射第一信號,以及在第二時刻發射第二信號。
S102,接收第三信號和第四信號。
S103,根據第三信號和第四信號,確定第一物件的成像。
其中,S101~S103的具體實現可以參考圖1~圖10所示的成像裝置的相關介紹,在此不再贅述。此外,上述成像方法的技術效果可以參考第圖1~圖10中任一項所示的成像裝置的技術效果,此處不再贅述。
示例性地,圖11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成像裝置的結構示意圖七。該成像裝置可以是終端設備,也可以是可設置於終端設備的晶片(系統)或其他部件或元件,還可以是包括該終端設備的裝置或系統。如圖11所示,成像裝置200可以包括處理器201。可選地,成像裝置200還可以包括儲存器202及/或收發器203。其中,處理器201與儲存器202和收發器203耦合,如可以通過通信匯流排連接。
下面結合圖11對成像裝置200的各個構成部件進行具體的介紹。
其中,處理器201是成像裝置200的控制中心,可以是一個處理器,也可以是多個處理元件的統稱。例如,處理器201是一個或多個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也可以是特定積體電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者是被配置成實施本申請實施例的一個或多個積體電路,例如:一個或多個微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或,一個或者多個現場可程式化邏輯閘陣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
可選地,處理器201可以通過運行或執行儲存在儲存器202內的軟體程式,以及調用儲存在儲存器202內的資料,執行成像裝置200的各種功能。
在具體的實現中,作為一種實施例,處理器201可以包括一個或多個CPU,例如圖11中所示出的CPU0和CPU1。
在具體實現中,作為一種實施例,成像裝置200也可以包括多個處理器,例如圖2中所示的處理器201和處理器204。這些處理器中的每一個可以是一個單核處理器(single-CPU),也可以是一個多核處理器(multi-CPU)。這裡的處理器可以指一個或多個設備、電路、及/或用於處理資料(例如電腦程式指令)的處理核。
其中,所述儲存器202用於儲存執行本申請方案的軟體程式,並由處理器201來控制執行,具體實現方式可以參考上述方法實施例,此處不再贅述。
可選地,儲存器202可以是唯讀記憶體(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儲存靜態資訊和指令的其他類型的靜態儲存裝置,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儲存資訊和指令的其他類型的動態儲存裝置設備,也可以是電子可抹除可程式化唯讀記憶體(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唯讀光碟(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碟儲存、光碟儲存(包括壓縮光碟、雷射光碟、光學碟片、多樣化數位光碟、藍光光碟等)、磁片儲存媒體或者其他磁儲存裝置、或者能夠用於攜帶或儲存具有指令或資料結構形式的期望的程式碼並能夠由電腦存取的任何其他媒體,但不限於此。儲存器202可以和處理器201集成在一起,也可以獨立存在,並通過成像裝置200的介面電路(圖11中未示出)與處理器201耦合,本申請實施例對此不作具體限定。
收發器203,用於與其他通信裝置之間的通信。例如,成像裝置200為終端設備,收發器203可以用於與網路設備通信,或者與另一個終端設備通信。又例如,成像裝置200為網路設備,收發器203可以用於與終端設備通信,或者與另一個網路設備通信。
可選地,收發器203可以包括接收器和發送器(圖11中未單獨示出)。其中,接收器用於實現接收功能,發送器用於實現發送功能。
可選地,收發器203可以和處理器201集成在一起,也可以獨立存在,並通過成像裝置200的介面電路(圖11中未示出)與處理器201耦合,本申請實施例對此不作具體限定。
需要說明的是,圖11中示出的成像裝置200的結構並不構成對該通信裝置的限定,實際的通信裝置可以包括比圖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佈置。
此外,成像裝置200的技術效果可以參考上述方法實施例所述的通信方法的技術效果,此處不再贅述。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通信系統。該通信系統包括上述一個或多個終端設備,以及一個或多個網路設備。
應理解,在本申請實施例中的處理器可以是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該處理器還可以是其他通用處理器、數位訊號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特定應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現場可程式化邏輯閘陣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程式化邏輯裝置、離散閘或者電晶體邏輯裝置、離散硬體元件等。通用處理器可以是微處理器或者該處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規的處理器等。
還應理解,本申請實施例中的儲存器可以是揮發性記憶體或非揮發性記憶體,或可包括揮發性和非揮發性記憶體兩者。其中,非揮發性記憶體可以是唯讀記憶體(read-only memory,ROM)、可程式唯讀記憶體(programmable ROM,PROM)、可抹除可程式化唯讀記憶體(erasable PROM,EPROM)、電子可抹除可程式化唯讀記憶體(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快閃記憶體。揮發性記憶體可以是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快取記憶體。通過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說明,許多形式的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可用,例如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tatic RAM,S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同步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ynchronous DRAM,SDRAM)、雙倍資料速率同步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強型同步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連接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記憶體匯流排隨機存取記憶體(direct rambus RAM,DR RAM)。
上述實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過軟體、硬體(如電路)、韌體或其他任意組合來實現。當使用軟體實現時,上述實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電腦程式產品的形式實現。所述電腦程式產品包括一個或多個電腦指令或電腦程式。在電腦上載入或執行所述電腦指令或電腦程式時,全部或部分地產生按照本申請實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電腦可以為通用電腦、專用電腦、電腦網路、或者其他可程式化裝置。所述電腦指令可以儲存在電腦可讀取儲存媒體中,或者從一個電腦可讀取儲存媒體向另一個電腦可讀取儲存媒體傳輸,例如,所述電腦指令可以從一個網站站點、電腦、伺服器或資料中心通過有線(例如紅外、無線、微波等)方式向另一個網站站點、電腦、伺服器或資料中心進行傳輸。所述電腦可讀取儲存媒體可以是電腦能夠存取的任何可用媒介或者是包含一個或多個可用媒介集合的伺服器、資料中心等資料儲存裝置。所述可用媒體可以是磁性媒介(例如,軟碟、硬碟、磁帶)、光學媒介(例如,DVD)、或者半導體介質。半導體介質可以是固態硬碟。
應理解,本文中術語“及/或”,僅僅是一種描述關聯物件的關聯關係,表示可以存在三種關係,例如,A及/或B,可以表示:單獨存在A,同時存在A和B,單獨存在B這三種情況,其中A,B可以是單數或者複數。另外,本文中字元“/”,一般表示前後關聯物件是一種“或”的關係,但也可能表示的是一種“及/或”的關係,具體可參考前後文進行理解。
本申請中,“至少一個”是指一個或者多個,“多個”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以下至少一項(個)”或其類似表達,是指的這些項中的任意組合,包括單項(個)或複數項(個)的任意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項(個),可以表示:a, b, c, a-b, a-c, b-c, 或a-b-c,其中a,b,c可以是單個,也可以是多個。
應理解,在本申請的各種實施例中,上述各過程的序號的大小並不意味著執行順序的先後,各過程的執行順序應以其功能和內在邏輯確定,而不應對本申請實施例的實施過程構成任何限定。
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意識到,結合本文中所公開的實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單元及演算法步驟,能夠以電子硬體、或者電腦軟體和電子硬體的結合來實現。這些功能究竟以硬體還是軟體方式來執行,取決於技術方案的特定應用和設計約束條件。專業技術人員可以對每個特定的應用來使用不同方法來實現所描述的功能,但是這種實現不應認為超出本申請的範圍。
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清楚地瞭解到,為描述的方便和簡潔,上述描述的系統、裝置和單元的具體工作過程,可以參考前述方法實施例中的對應過程,在此不再贅述。
在本申請所提供的幾個實施例中,應該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統、裝置和方法,可以通過其它的方式實現。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裝置實施例僅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單元的劃分,僅僅為一種邏輯功能劃分,實際實現時可以有另外的劃分方式,例如多個單元或元件可以結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個系統,或一些特徵可以忽略,或不執行。另一點,所顯示或討論的相互之間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通過一些介面,裝置或單元的間接耦合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電性,機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為分離部件說明的單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開的,作為單元顯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單元,即可以位於一個地方,或者也可以分佈到多個網路單元上。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選擇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單元來實現本實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請各個實施例中的各功能單元可以集成在一個處理單元中,也可以是各個單元單獨物理存在,也可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單元集成在一個單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軟體功能單元的形式實現並作為獨立的產品銷售或使用時,可以儲存在一個電腦可讀取儲存媒體中。基於這樣的理解,本申請的技術方案本質上或者說對現有技術做出貢獻的部分或者該技術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軟體產品的形式體現出來,該電腦軟體產品儲存在一個儲存媒體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電腦設備(可以是個人電腦,伺服器,或者網路設備等)執行本申請各個實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驟。而前述的儲存媒體包括:隨身碟(U disk)、可移動硬碟、唯讀記憶體(read-only memory,ROM)、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碟等各種可以儲存程式碼的媒體。
以上所述,僅為本申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申請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申請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申請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申請的保護範圍應以所述申請專利範圍的保護範圍為准。
圖1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成像裝置的結構示意圖一。 圖2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成像裝置的結構示意圖二。 圖3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成像裝置的結構示意圖三。 圖4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成像裝置中天線陣列的結構示意圖一。 圖5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成像裝置中天線陣列的結構示意圖二。 圖6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成像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四。 圖7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成像裝置的結構示意圖五。 圖8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成像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六。 圖9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成像裝置的結構示意圖七。 圖10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成像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11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成像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八。
S101~S103:步驟

Claims (20)

  1. 一種成像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 在第一時刻發射第一信號,以及在第二時刻發射第二信號,其中,所述第一時刻與所述第二時刻不同,所述第一信號與所述第二信號的如下一項或多項不同:頻率、發射位置、或發射方向; 接收第三信號和第四信號,其中,所述第三信號為所述第一信號經第一物件得到的信號,所述第四信號為所述第二信號經所述第一物件得到的信號; 根據所述第三信號和所述第四信號,確定所述第一物件的成像。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方法,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一信號為天線陣列的第一區域發射的信號,所述第二信號為所述天線陣列的第二區域發射的信號,所述第一區域與所述第二區域不同,所述第二區域在所述第一時刻不發射信號,所述第一區域在所述第二時刻不發射信號。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方法,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一信號為天線陣列位於第一位置時發射的信號,所述第二信號為所述天線陣列位於第二位置時發射的信號,所述第一位置與所述第二位置不同。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方法,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一信號為天線陣列處於第一姿態時發射的信號,所述第二信號為所述天線陣列處於第二姿態時發射的信號,所述第一姿態與所述第二姿態不同。
  5. 如請求項1-4中任一項所述的成像方法,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一信號和所述第二信號的頻差大於第一變頻閾值,所述第一信號和所述第二信號的頻差小於第二變頻閾值,所述第一變頻閾值小於所述第二變頻閾值。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成像方法,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一信號的頻率與所述第一信號的相位及/或幅值對應,所述第二信號的頻率與所述第二信號的相位及/或幅值對應。
  7. 如請求項5或6所述的成像方法,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二時刻在所述第一時刻之後,所述第二信號的相位及/或幅值根據所述第一信號的頻率、相位和幅值確定。
  8. 一種成像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收發模組和處理模組,其中, 所述收發模組,用於在第一時刻發射第一信號,以及在第二時刻發射第二信號,並接收第三信號和第四信號,其中,所述第一時刻與所述第二時刻不同,所述第一信號與所述第二信號的如下一項或多項不同:頻率、發射位置、或發射方向,所述第三信號是所述第一信號經第一物件得到的信號,所述第四信號是所述第二信號經所述第一物件得到的信號; 所述處理模組,用於根據所述第三信號和所述第四信號,確定所述第一物件的成像。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一信號為天線陣列的第一區域時發射的信號,所述第二信號為所述天線陣列的第二區域時發射的信號,所述第一區域與所述第二區域不同,所述第二區域在所述第一時刻不發射信號,所述第一區域在所述第二時刻不發射信號。
  10. 如請求項8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一信號為天線陣列位於第一位置時發射的信號,所述第二信號為所述天線陣列位於第二位置時發射的信號,所述第一位置與所述第二位置不同。
  11. 如請求項8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一信號為天線陣列處於第一姿態發射的信號,所述第二信號為所述天線陣列處於第二姿態發射的信號,所述第一姿態與所述第二姿態不同。
  12. 如請求項8-11中任一項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一信號和所述第二信號的頻差大於第一變頻閾值,所述第一信號和所述第二信號的頻差小於第二變頻閾值,所述第一變頻閾值小於所述第二變頻閾值。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一信號的頻率與所述第一信號的相位及/或幅值對應,所述第二信號的頻率與所述第二信號的相位及/或幅值對應。
  14. 如請求項12或13所述的成像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二時刻在所述第一時刻之後,所述第二信號的相位及/或幅值根據所述第一信號的頻率、相位和幅值確定。
  15. 一種成像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處理器,所述處理器與儲存器耦合; 所述處理器,用於執行所述儲存器中儲存的電腦程式,以使得所述裝置執行如請求項1-7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
  16. 一種成像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處理器和儲存器;所述儲存器用於儲存電腦指令,當所述處理器執行所述指令時,以使所述裝置執行如請求項1-7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
  17. 一種成像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處理器和介面電路;其中, 所述介面電路,用於接收代碼指令並傳輸至所述處理器; 所述處理器用於運行所述代碼指令,以執行如請求項1-7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
  18. 一種成像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處理器和收發器,所述收發器用於所述裝置和其他裝置之間進行資訊交互,所述處理器執行程式指令,用以執行如請求項1-7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
  19. 一種儲存有電腦程式或指令的電腦可讀取儲存媒體,其特徵在於,當所述電腦程式或指令被成像裝置執行時,使得所述成像裝置實現如請求項1-7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
  20. 一種電腦程式產品,其特徵在於,所述電腦程式產品包括:電腦程式或指令,當所述電腦程式或指令被成像裝置執行時,使得所述成像裝置實現如請求項1-7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
TW111114369A 2021-04-15 2022-04-15 成像方法及裝置 TW20224867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07667.3 2021-04-15
CN202110407667.3A CN115220037A (zh) 2021-04-15 2021-04-15 成像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8678A true TW202248678A (zh) 2022-12-16

Family

ID=83605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4369A TW202248678A (zh) 2021-04-15 2022-04-15 成像方法及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45055A1 (zh)
EP (1) EP4310546A4 (zh)
CN (1) CN115220037A (zh)
TW (1) TW202248678A (zh)
WO (1) WO202221818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97208B2 (en) * 2010-12-13 2014-08-05 Sony Corporation Active radar system and method
US20160116582A1 (en) * 2011-04-29 2016-04-28 Spatial Digital Systems, Inc. Radar imaging via spatial spectrum measurement and MIMO waveforms
KR102394240B1 (ko) * 2016-06-03 2022-05-04 도이췌스 첸트룸 퓌어 루프트-운트 라움파르트 에.파우. 합성 개구를 가지는 레이더를 이용하여 일 영역의 지면 관찰 이미지를 생성하기 위한 방법
CN107102325B (zh) * 2017-05-05 2019-11-15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太赫兹频段旋转阵列扫描成像系统
EP3432027B1 (en) * 2017-07-20 2021-09-01 Airbus Defence and Space GmbH High resolution wide swath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ystem
CN112534299B (zh) * 2020-08-05 2022-03-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雷达信号的发射方法和装置
CN112379375B (zh) * 2020-10-26 2023-05-02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基于双天线sar频分加码分斜视两发两收成像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10546A4 (en) 2024-09-11
EP4310546A1 (en) 2024-01-24
WO2022218183A1 (zh) 2022-10-20
CN115220037A (zh) 2022-10-21
US20240045055A1 (en) 2024-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760640B (zh) 无线局域网感知方法及装置
CN111917448B (zh) 一种毫米波通信的波束训练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RU2610460C2 (ru) Система связи прямой видимости свч-диапазона с несколькими входами и выходами для применения в помещении
CN105891825B (zh) 基于张量压缩感知的多发多收阵列雷达凝视成像方法
CN111869125A (zh) 用于双极化波束成形的天线布置
US9763216B2 (en) Radiator localization
CN103606755A (zh) 多信道多扇区智能天线系统
CN111277379B (zh) 无线通信方法和终端设备
WO2021129581A1 (zh)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WO2022166565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3198124A1 (zh) 感知处理方法、装置、网络侧设备以及终端
CN113905394A (zh) 一种波束管理方法和设备
CN116963103A (zh) 感知处理方法、装置、网络侧设备以及终端
CN116981078A (zh) 信号配置和自适应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WO2024027536A1 (zh) 感知处理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TW202248678A (zh) 成像方法及裝置
CN204241688U (zh) 一种双极化导引头仿真装置
Fartookzadeh Serial‐fed linear frequency diverse arrays for obtaining direction of arrival (DOA) of frequency modulated continuous waveform (FMCW) sources with ambiguity reduction
CN112332893A (zh) 一种天线的波束赋形方法及装置
CN110048241A (zh) 二维相控阵列、大规模天线阵列和发射机
CN112596030B (zh) 一种基于x波段无人机机载sar的波控方法及系统
CN114071489B (zh) 通信节点配对方法、装置、通信节点及存储介质
CN117917017A (zh) 为可重构智能表面设备配置多个子阵列
CN110596686A (zh) 一种基于时间反转技术的频控阵时间聚焦方法
WO2024230287A1 (zh) 一种确定ris反射系数的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