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45992A - 鉗子 - Google Patents
鉗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245992A TW202245992A TW111112807A TW111112807A TW202245992A TW 202245992 A TW202245992 A TW 202245992A TW 111112807 A TW111112807 A TW 111112807A TW 111112807 A TW111112807 A TW 111112807A TW 202245992 A TW202245992 A TW 202245992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jaw
- teeth
- pliers
- axis
- rotation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7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10000000080 chela (arthropod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8
- 210000003813 thumb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3811 fing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7/00—Pliers; Other hand-held gripping tools with jaws on pivoted limbs; Details applicable generally to pivoted-limb hand tools
- B25B7/06—Joints
- B25B7/10—Joints with adjustable fulcru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7/00—Pliers; Other hand-held gripping tools with jaws on pivoted limbs; Details applicable generally to pivoted-limb hand tools
- B25B7/02—Jaw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ripping Jigs, Holding Jigs, And Positioning Jig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鉗子(1),具有兩個在接頭螺栓(2)中藉由接頭螺栓軸(x)而交叉的鉗臂(3及4),鉗臂中之一者(4)為可動,另一者(3)為固定,其中,在接頭螺栓(2)之一側形成握持部(8及9),在接頭螺栓(2)之另一側形成作為鉗口(7)而配合作用的鉗口顎板(5及6),其中,進一步地,可動的鉗臂(4)具有包含齒部(16)的縱槽(13),而位於容置部(12)中的接頭螺栓(2)可脫離齒部嚙合狀態,並且,可動的鉗臂(4)係貫穿固定的鉗臂(3),其中,進一步地,縱槽(13)具有延伸部(S),在此鉗子(1)閉合的情況下,該延伸部係橫向於鉗臂(3、4)之手柄側的定向而延伸。為了以操作及功能可靠的方式設計前述類型之鉗子,本發明提出:齒部(16)可透過向下壓接頭螺栓(2)而溢出,以調節鉗口張開度(w),其中,貫穿式鉗臂(4)具有長條形的覆蓋區域(U),而貫穿式鉗臂(4)在該覆蓋區域中於兩側被貫穿式鉗臂(3)覆蓋,其中,進一步地,覆蓋區域(U)在縱槽(16)中實質上以相對於接頭螺栓(2)之調節方向(r)成直角的方式延伸,而具有寬度(g),該寬度係相當於最大調節度(f)的0.5倍或更多,並且具有長度(d),該長度則相當於最大調節度(f)的2倍或更多。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鉗子,具有兩個在接頭螺栓中藉由接頭螺栓軸而交叉的鉗臂,該等鉗臂中之一者為可動,另一者為固定,其中,在該接頭螺栓之一側形成握持部,在該接頭螺栓之另一側形成作為鉗口而配合作用的鉗口顎板,其中,進一步地,其可動的鉗臂具有包含齒部的縱槽,而位於容置部中的該接頭螺栓可脫離齒部嚙合狀態,並且,該可動的鉗臂係貫穿其固定的鉗臂,其中,進一步地,該縱槽具有延伸部,在此鉗子閉合的情況下,該延伸部係橫向於該鉗臂之手柄側的定向而延伸。
本發明亦有關於一種鉗子,具有兩個可繞旋轉軸樞轉的鉗臂及一個由兩個鉗口顎板構成的鉗口,其中,該鉗口具有相對立的工作面,即,第一工作面及第二工作面,自鉗口顎板之自由端朝向旋轉軸視之,該等工作面在其大部分長度上配設有齒部,其中,諸多漸尖的齒之齒頂具有朝旋轉軸之方向的定向,並且,其他漸尖的齒之齒頂具有朝向該等鉗口顎板之自由端的定向。
本發明更有關於一種鉗子,具有兩個可繞旋轉軸樞轉的鉗臂及一個鉗口,其中,該鉗口具有配設有齒部的工作面,而就其齒頂在工作面中的走向而言,諸多漸尖的齒具有朝旋轉軸之方向的定向,其中,進一步地,該等齒各具有一個角平分線,其中,該等角平分線係自其齒頂出發且背離該鉗口而延伸至鉗口顎板之自由端,或者延伸至該鉗口之接頭側末端。
此外,本發明亦有關於一種鉗子,具有兩個可繞旋轉軸樞轉的鉗臂及一個鉗口,其中,該鉗口具有配設有齒部的工作面,而就其齒頂在工作面中的走向而言,諸多漸尖的齒具有朝旋轉軸之方向的定向,其中,進一步地,在旋轉軸以點狀繪示的視圖中,一貫穿平面延伸穿過該鉗口,而該貫穿平面在該視圖中係以線狀繪示,其中,該貫穿平面係透過以下方式而產生:在儘可能閉合地設定鉗口時,該貫穿平面係以與用於容置可調節的接頭螺栓的縱槽之縱向中心線成直角的方式延伸,或者延伸成使得其旋轉軸在該貫穿平面內延伸,其中,或是就該縱槽而言,選擇其縱向中線面與縱向中心線之交點,或是就在貫穿平面內延伸的旋轉軸而言,選擇該貫穿平面之定向,從而,在以特定張角閉合鉗口的過程中,對應於該鉗口之自由端、同時亦初次實現相對立的工作面之接觸,其中,此外,諸齒頂亦終止於距該貫穿平面不同垂直距離之處,並且進一步地,該等齒具有角平分線,該等角平分線係與該貫穿平面形成一銳角,其中,在該等齒之一部分上,該銳角在該角平分線於該鉗口之區域內延伸的區域中為其垂線與旋轉軸之間的夾角,而在該等齒之另一部分上,該銳角則為其垂線與該鉗口之自由端之間的夾角。
本發明亦有關於一種鉗子,具有兩個可繞旋轉軸樞轉的鉗臂及一個鉗口,其中,該鉗口具有配設有齒部的工作面,諸多漸尖的齒具有朝旋轉軸之方向的定向,其中,可透過諸多齒頂以形成一輪廓線,其中,進一步地,該輪廓線之分區段係彼此形成一角度,並且,在鉗口打開位置中,其輪廓線係彼此相對立。
US 5,996,450 A或US 5,752,419 A例如揭露過前述類型之鉗子。由US 5,752,419 A已知的鉗子可特別是在鉗口之閉合位置中在張開度方面進行調節,為此,首先,透過將鉗臂樞轉至儘可能大的張開位置,而使接頭螺栓脫離齒部嚙合狀態,然後,在具有齒部的縱槽較佳地將可動的鉗臂連同接頭螺栓一起移動。最後,透過轉回鉗臂而再次建立縱槽與接頭螺栓之間的齒部嚙合。相應地,在縱槽內實現幾何上的接頭螺栓軸之位移。就由US 5,996,450 A已知的鉗子而言,係無法固定地設定張開度。
此外,亦已知具有可卡入、可下壓的接頭螺栓而用於鉗口寬度調節的鉗子,為此,參閱WO 2008/049850 A1 (US 2010/0064861 A1),其中,在鉗子閉合的情況下,其縱槽朝可動的鉗臂之方向延伸。此類鉗子亦可在鉗口區域中具有齒狀工作面。DE 20 2013 101 985 U1例如揭露過此種鉗子。在常規的組合鉗中,此種齒狀鉗口通常亦被稱為燃燒器孔。就在鉗口寬度方面無法進行調節的鉗子而言,接頭螺栓軸可由鉗腮銷之旋轉軸給定。
鑒於上述之先前技術,本發明之目的在於以操作及功能有利的方式設計前述類型之鉗子。
根據第一發明構思,用以達成該目的的一個可行解決方案為一種採用如下設計之鉗子:其齒部可透過向下壓接頭螺栓而溢出,以調節鉗口張開度,其中,貫穿式鉗臂、較佳為可動的鉗臂具有長條形的覆蓋區域,該貫穿式鉗臂在該覆蓋區域中於兩側被貫穿式鉗臂、較佳為固定的鉗臂所覆蓋,其中,進一步地,覆蓋區域在縱槽中實質上以相對於接頭螺栓之調節方向成直角的方式延伸,而具有一寬度,該寬度係相當於其最大調節度的0.5倍或更多,並且具有一長度,該長度係相當於最大調節度的2倍或更多。
根據所提出的技術方案,在採用鉗子之功能可靠的技術方案的情況下,實現符合人體工程學的有利操作。在較佳的技術方案中,為了解除齒部嚙合,將接頭螺栓朝接頭螺栓軸之方向移動至釋放位置。較佳係僅有意地產生此種用於移動接頭螺栓之負載,例如,透過借助拇指、特別是藉由握住鉗子的手之拇指進行操縱而實現下壓。無需為了調節鉗口之張開度而將鉗臂樞轉至儘可能大的打開位置。
在鉗子之閉合位置中,更佳係在鉗口張開度設定為最小時,可看見覆蓋區域。
若貫穿式鉗臂之覆蓋區域在接頭螺栓之幾何上的縱軸以點狀方式示出的鉗子俯視圖中並非全等地延伸,則該貫穿式鉗臂之最大的覆蓋邊緣輪廓表示該覆蓋區域,其中,該邊緣輪廓亦為覆蓋區域之長度範圍內的假想邊緣輪廓,該假想邊緣輪廓可由分別具有最大覆蓋度的上部邊緣輪廓及下部邊緣輪廓組成。
此外,較佳地,貫穿式鉗臂之貫穿區域可由與鉗頭及該貫穿式鉗臂之握持區域相同的材料構成。
可透過下壓進行操縱的接頭螺栓較佳地可具有可與長形孔之齒部嚙合的對配齒部。在此情況下,可沿具有齒部的長形孔之縱向延伸實現兩個或更多個、較佳地三個或更多個、例如多達五個或八個、例如四個、六個或七個不同的鎖定位置,該等鎖定位置具有鉗子之相應數目的可調節的鉗口開口度。
由於在容置接頭螺栓之鉗部區域與握持部之間的過渡區域中所選擇的疊置,透過較佳選擇的細長結構形式,亦能以符合人體工程學的有利方式操縱接頭螺栓,以解除或進入齒部嚙合。在覆蓋區域之區域中由此而產生的的細長設計方案,亦能夠實現鉗子例如在難以接近的區域之良好的可操作性。
覆蓋區域更佳係在實質上直線延伸的鉗臂區域中產生,在此情況下,較佳地沿縱向、即垂直於調節方向,受到在兩個鉗臂中形成的加寬部之限制,因此,較佳地在一端受到用於形成具有接頭設計的鉗頭的加寬部限制,並且較佳地在另一端受到鉗臂之用於形成操作區域之朝外定向的區域限制。
覆蓋區域較佳地配設有在所描述的長度範圍內實質上為恆定的寬度。寬度尺寸之偏差(減小或增大)可高達覆蓋區域之長度範圍內的平均寬度尺寸之例如2%,但,無論如何較佳地小於其平面寬度尺寸之10%。
覆蓋區域的寬度可相當於調節度之0.5倍至例如2倍,並且長度例如可相當於該調節度之2倍至進一步例如5或10倍。
特別是位於容置接頭螺栓的鉗部區域與握持部之間的過渡區域中之鉗臂部,可特別是相對於在實質上垂直於接頭螺栓之調節方向而延伸的諸緣邊之間居中設置的相應的中心線,優選地沿相同的方向延伸。因此,根據一種較佳的技術方案,鉗臂部之中心線實質上可彼此平行延伸。在本發明中,形成例如1或2度至例如10或15度的銳角,應理解為實質上沿相同方向。
就鉗臂相對於彼此沿縱槽之約為10 mm的示例性最大調節度而言,實質上沿相同方向延伸的鉗臂部之橫向於該縱槽視之的長度,可給定為例如約20 mm至約30 mm。
用以達成該目的的一個可行解決方案亦在於,兩個工作面在其自鉗口顎板之自由端朝向旋轉軸的走向中均具有諸多齒,該等齒之齒頂具有朝旋轉軸之方向的定向,其後設有同一工作面中的其他齒,該等齒之齒頂具有朝向鉗口顎板之自由端的定向,反之亦然,其中,進一步地,分別朝向相反方向的齒組係對立地建構在第一或第二工作面上。
根據所提出之齒組之定向,有利地將轉矩傳遞至夾在鉗口顎板之間的工件,例如,圓形螺栓。該工件可在一個工作面之區域中透過一個或多個朝向鉗口顎板之自由端的齒而得以夾持,在另一工作面之區域中透過一個或多個朝向旋轉軸的齒而得以夾持。更佳地能以改良的方式將轉矩傳遞至工件,具體方式在於,該工件係在一個工作面之區域中夾持在兩組具有不同定向的齒之間的過渡區域中,在另一工作面之區域中視情況透過指向所選旋轉方向的齒頂進行夾持。
角平分線係指在透過鉗口觀察縱槽時兩個齒面之間的角度。在其觀察過程中,其諸側面較佳地可直線延伸。但是,該等側面亦可具有凸曲率或凹曲率。在彎曲的走向中,自齒頂至齒根之幾何上的直線對於角平分線而言具有決定性作用。若未給定齒根,則亦可將兩個相鄰的齒之間的最深點用作為齒根。若自齒頂出發,首先設有齒面之平直區段,然後,該平直區段過渡至一曲率部,則就限制角平分線的角度而言,亦可僅採用齒面之該平直區段。
就包括具有齒部的鉗口的鉗子而言,用以達成該目的的一個可行解決方案在於,自鉗口之工作面之自由端朝向旋轉軸視之,在鉗口之第一工作面中,首先建構有第一組齒,其中,該等齒之相應的角平分線係自其齒頂出發背離鉗口而傾斜延伸至鉗口顎板之自由端,其後設有第二組齒,其中,其相應的角平分線係傾斜延伸至鉗口之接頭側末端,其後設有第三組齒,其中,其相應的角平分線又傾斜延伸至鉗口顎板之自由端。
前述的第一組並非必須為鉗口之絕對的第一組。在任何情況下,在所定義的第一組後鄰接有根據前述技術方案的第二及第三組。
自鉗口顎板之工作面之背離旋轉軸的自由端或鉗口顎板之自由端出發,較佳地在第一工作面上沿其縱向延伸相繼設置至少三組齒,其中,相鄰的組在角平分線之延伸度及傾斜度方面具有該等齒之不同的定向。
更佳地,在相對立的第二工作面上亦建構有相應的齒組,較佳地亦在與第一工作面之齒組相對立之處成組地建構相應的齒組。就透過鉗子以夾持的圓形部件或多邊形而言,當相應的齒或齒組同時作用於該部件上時,特別給定一對立位置。相對於穿過鉗口之貫穿平面的總長度,另請參見以下說明,例如可給定具有可能最大直徑的部件,而其直徑係相當於所述及之總長度的四分之一或一半。
亦可相對於一個平面,例如,相對於鉗子之縱向中線面,但至少相對於鉗口之貫穿平面,在鉗口區域中產生相對於該平面之位於角平分線與垂線之間的銳角。亦可相對於貫穿平面,在鉗口區域中產生相對於該貫穿平面之位於角平分線與垂線之間的銳角。在此情況下,該貫穿平面例如前述技術方案中已知的鉗子那般,可垂直於縱槽之縱向中心線而定向,其中,接頭螺栓可位錯(dislocate)以調節鉗口寬度,或者該貫穿平面亦可延伸成使得旋轉軸在該平面內延伸。此外,可選擇此種貫穿平面之定向,從而,在閉合鉗口的過程中,在該貫穿平面中實現工作面之建構在自由端之區域中的區域之第一次接觸。
其貫穿平面可與已述及的縱向中線面重合,但亦可與其有所不同。
所述及的幾何上的縱向中心線係沿接頭螺栓之在縱槽中的調節方向給定。對此,其垂線可在縱槽之延伸度內與縱向中心線相交,此外,亦可在縱向中心線之突出於縱槽之邊界的假想延長部之區域相交,而貫穿平面係沿該垂線延伸。
縱槽亦可彎曲延伸,接頭螺栓則可在該縱槽中進行調節。在此種情況下,縱向中心線亦是彎曲的,通常係作為具有相對較大的直徑的圓之圓周部。在此情況下,在其交點中實現相對於縱向中心線之切線的垂直。
在此情況下,自由端為鉗口顎板之區域,其較佳地遠離鉗口之沿鉗口顎板之縱向延伸而產生的中心,背離旋轉軸。此外,該自由端可透過在鉗子閉合位置中鉗口顎板之朝鉗口顎板末端的方向鄰接鉗子的齒狀鉗口之其他工作區域而給定。該等其他工作區域亦可是齒狀的,但作為替代方案,亦可例如以光滑表面的方式設計。
工作面之在鉗口顎板之自由端中的第一次接觸,可透過例如兩個鉗口顎板之齒頂彼此緊貼而實現。在此情況下,亦可藉由該第一次接觸同時達到鉗子閉合位置。其第一次貼靠亦可僅透過兩個工作面之一個或多個齒朝貫穿平面之方向間隔一定距離的第一次且同時發生的接觸以實現。
在閉合鉗口的過程中,若假設其貫穿平面已貼靠在一個工作面上,則該工作面可將該貫穿平面移動一程度,直至在第一次接觸的同時亦與另一工作面發生所需的接觸。在此情況下,在以下考慮中,該貫穿平面之位置在觀念上似乎已被凍結。針對貫穿平面之援引相應地始終要結合凍結狀態以理解。
上述或上述第一次接觸係與鉗口之齒有關,而該等齒係位於鉗口之與鉗口顎板之自由端相關的前部區域。相對於穿過鉗口之貫穿平面的總長度,該區域相應地較佳為自由端所對應的總長度的前半部分。
亦可以由齒部之諸多包絡面實現貫穿平面之第一此接觸,而該等包絡面在前述視圖中係表示為以直線延伸的方式將該等齒頂連接在一起的輪廓線。此點特別是可能在齒狀工作面之產生於自由端之區域中,該等齒部在係鉗口閉合位置中彼此嚙合。在此情況下,相應地在到達閉合位置之前透過自由端之區域中的工作面以實現貫穿平面的初次接觸,其中,進一步地,相關的工作面之在貫穿平面中的接觸亦能以點狀或面狀的方式實現。
首先,在不考慮貫穿平面的情況下,較佳地,自鉗口之工作面之自由端朝向旋轉軸視之,在鉗口之第一工作面中,首先建構有第一組齒,其中,給定了位於垂線與旋轉軸之間的銳角,其後設有第二組齒,其中,給定了位於垂線與鉗口之工作面之自由端之間的銳角,其後設有第三組齒,其銳角又給定在垂線與旋轉軸之間。
有利地,相對於工作面之縱向延伸而產生了齒定向之至少兩個變化,其中,第一組的齒係透過角平分線之所描述的定向,朝鉗口的方向視之,而趨於朝向旋轉軸的方向,第二組的齒則傾向於朝向工作面之自由端之方向,第三組的齒又傾向於朝向旋轉軸之方向。
其銳角之值可為大約0.5度至大約60度或更大,較佳為大約1度至大約50度,其中,在一個組內較佳地可存在例如大約5度至大約25度之間或大約30度至大約45度之間的角度範圍,而在另一組內則例如存在大約3度至大約20度之間或大約25度至大約50度之間的角度範圍。
在相對立的工作面上,亦建構有兩組齒,其係在齒定向上具有如前所述之變化。在此情況下,相對立的第二工作面之一組亦可包括多個齒,使其與第一工作面之數組(例如,兩組)相對立。
透過兩個工作面之齒組之所選擇的定向,可在鉗口中產生不同的作用區域,而透過該等作用區域例如在一個區域中,在使用一組或兩組相鄰的相應定向的齒適的情況下,有利地向左旋轉工件,如,螺釘,並且,將另一區域與該區域錯開,以有利地實現向右旋轉。透過所提出的齒組之交替定向,與已知技術方案相比,可傳遞較大的轉矩。能以在操作技術方面有利的方式,實現齒與工件之一定程度的鎖緊,其中,在旋轉過程中,在相同的施力下,在脫離作用於工件的動力耦合的作用之前,可透過工作面以對齒傳遞與已知的解決方案相比為較大的作用力。
就轉矩之傳遞及旋擰方向而言,重要之處在於,兩個工作面之相對立的齒均係作用於工件上。
此外,就包括具有齒部的鉗口的鉗子而言,根據本發明之另一態樣,用以達成該目的之解決方案在於,相對於所描述的輪廓線,每條輪廓線在任何情況下均具有兩個彼此鄰接的分區段,而該等分區段係朝向鉗口相對彼此形成170度或更小直至例如100度的角,而且,該等分區段係與另一輪廓線之分區段相對立,而該等分區段係朝向鉗口相對彼此形成170度或更大直至例如190度的角,而且,每條輪廓線均包含兩個分區段,該等分區段沿同一方向視之係相對彼此形成190度或更大的角。
透過所提出的漸尖的齒之佈局及定向,以實現在操作技術方面有利的鉗口設計。因此,兩個工作面之輪廓線較佳地總體上能以正弦形狀之形式伸長,相應地相對於鉗口之側視圖具有波谷及波峰以及形成於波谷與波峰之間的拐點。相對於貫穿平面,一個工作面之輪廓線之波谷較佳係與另一工作面之輪廓線之波峰相對立。
如前文結合齒之角定向所描述的那般,由此可有利地在一個鉗口內形成一個區域,該區域例如適於以向左旋轉的方式作用於螺釘或螺栓等,並且沿鉗子之縱向延伸視之,為此錯開了用於以向右旋轉的方式作用於例如螺釘或螺栓的另一區域。
前述輪廓線較佳地在側視圖或鉗口區域的截面中透過齒頂之直線連接而產生,而在該截面中,鉗臂之幾何上的樞軸係繪示為點。
就角平分線及輪廓線而言,所描述的特徵亦可同時在鉗口上實現。
前述獨立請求項之特徵自身即發明本質所在,但亦可任意相互組合,其中,進一步地,一個獨立請求項之特徵可與另一獨立請求項之特徵或數個獨立請求項之特徵組合,此外亦可僅與其他獨立請求項中之一者或數者之個別特徵組合。
在其他已知類型的鉗子中,例如,在特別是組合鉗(參見例如WO 2017/134074 A1或US 2019/00392141,例如,參見圖11)或水泵鉗(參見WO 2008/049850 A1或US 2010/0064861 A1)中,鉗口中的齒狀工作面之齒之設計方案特別是亦可與特徵相關而實現。
下文將對本發明之更多特徵進行說明,其中亦在附圖描述中加以闡釋,通常透過與請求項1及/或另一獨立請求項之主題或者與其他請求項之特徵的較佳配合以進行說明。但,此等特徵亦可與請求項1及/或另一獨立請求項之個別特徵配合,或者各自獨立地具有意義。
因此,根據在貫穿的及貫穿式鉗臂之進行調節的一種較佳技術方案,在相對於手柄側的鉗臂部自較小的鉗口張開度調節至較大的鉗口打開寬度的過程中,至少可首先實現鉗臂部之面積較大的疊置。鉗臂部之整體縮減的區域較佳地在每個鉗口寬度位置中始終提供臂部相對彼此的良好支撐。提高了鉗子之可操作性。在鉗口張開度較大的情況下,較佳地甚至增強該區域之縮減效果。根據一種較佳技術方案,朝橫向於鉗臂部之中心線的方向視之,其疊置程度可隨著張開度的增大而增加。相應地,在張開度較大的情況下,鉗臂部相對彼此形成了有所增大的支撐面。可有利地透過在鉗臂之疊置區域中對兩個鉗臂施加手指壓力,以實現對鉗口之較大張開度的調節,從而輔助朝向彼此的位移。
若超出與可調節的最小鉗口張開度不相當的鉗口張開度,則鉗臂部之疊置面積視情況又可能會隨著鉗臂之進一步位移而進一步減小,以佔據較大的鉗口張開度。因此,在解除長形孔中的鎖定之後,隨著鉗臂之位移,可進一步地自具有最小鉗口張開度的位置移動至具有最大可能鉗口張開度的位置,其中,增大了鉗臂部之最大的疊置面積。
在較佳技術方案中,在鉗子之每個鉗口打開位置中實現鉗臂部之至少部分的重疊。
在調節至較大的鉗口張開度時,進而特別是在自最小鉗口張開度出發朝最大鉗口張開度的方向調節鉗子時,鉗子之寬度較佳地亦可自閉合的鉗子出發,在疊置區域中首先有所減小。在此情況下,在實現儘可能大的疊置的情況下,給定了鉗子在前述鉗臂部之區域中的最小的寬度。
在如此縮減的區域中的寬度更佳地在每個鉗口張開度中,特別是相對於鉗口閉合位置而言,係遠小於在鉗口顎板之區域中以及更佳地在鉗臂之區域中沿相同方向視之的寬度。因此,前述鉗臂部之區域中的最大寬度例如進一步可相當於鉗口顎板或鉗臂之區域中的寬度之大約0.3至0.8倍,視情況亦為該寬度之0.4至0.6倍。由此,在鉗臂部之區域中實現所描述的縮減。
在另一技術方案中,固定的鉗臂可具有適於壓力操縱接頭螺栓的凹洞,其中,接頭螺栓軸較佳係相對於幾何上的凹洞中軸線而偏心佈置。透過凹洞以實現有利的手指支撐,特別是拇指支撐,用以進一步有利地操縱接頭螺栓。較佳地朝凹洞底部之方向線性地移動接頭螺栓,以便解除齒部嚙合。
在此情況下,接頭螺栓軸可沿鉗口之調節方向相對於凹洞中軸線而錯開。在此可產生相對於前述縱向中線面的位錯度。接頭螺栓軸之位錯佈局有利地有助於鉗子之整體的細長結構形式。
鉗口顎板亦可具有配設有齒部的工作區域。該齒部可為前述類型之齒部。
諸工作區域可相對於鉗口之縱向延伸朝向鉗頂而加深,以便在鉗子或鉗口閉合時,在鉗口之前視方向中保留開口。相應地,在鉗口之區域中設有端側的夾持開口,其較佳係具有齒形輪廓。因此,例如亦能以操作技術上有利於的方式藉由所提出的鉗子在正面夾住物體,並例如旋轉該物體。
就鉗口之特定設計而言,特別是就有利的轉矩傳遞而言,根據一種改良方案,可相對於第一工作面之齒之設計及佈局,鄰接第三組齒而設置第四組齒,其中,該等齒之角平分線係傾斜延伸至鉗口之接頭側的末端。
因此,第四組齒之處於角平分線與相對於該平面之垂線之間的銳角,朝鉗口的方向視之,係給定在垂線與鉗口之工作面之自由端之間。
與第三組齒相比,由此進一步改變該第四組之齒定向,以便在第一工作面之長度範圍內較佳地設置四組齒。朝鉗口之方向視之,第一組及第三組之齒之齒頂較佳係趨於朝向旋轉軸,而第二組及第四組之齒之齒頂則較佳係趨於朝向第一工作面之自由端。
兩組實質上趨於對齊的齒係沿工作區域之縱向透過一組趨於相對彼此朝向相反的方向的齒而間隔開來。
趨於朝向相同方向的組之齒之銳角,例如,第一組及第三組,或第二組及第四組,實質上可為相同,或可在實質上相同的取值範圍內變動。就此而言,具有實質上相同的齒之兩組之銳角亦可具有不同的取值範圍,例如,一組具有其銳角之大約5度至大約25度的取值範圍,另一組則具有例如大約30度至大約45度的取值範圍。
該等取值範圍亦可部分地重疊。因此,一個取值範圍例如可在大約5度至大約35度之間,而另一組對齊的齒之取值範圍例如可在大約30度至大約45度之間。
具有角平分線的特定的定向或相對於其平面的角定向的諸多齒組較佳係彼此對置。在此情況下,相對於該等組在所描述的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可完全或亦僅部分地覆蓋其諸相對組之例如三分之一或更多、直至覆蓋例如三分之二或更多。第一工作面之齒頂組趨於朝向旋轉軸之方向的諸多齒,可相應地至少部分地與第二工作面之齒頂組亦趨於朝向旋轉軸之方向的諸多齒相對立。
就對立位置而言,諸齒頂可相對於垂線而穿過平面彼此錯開佈置。兩個工作面之齒可「有空隙地」佈置,其中,垂直於其平面視之,第一工作面之齒之齒頂之佈局實質上朝向第二工作面之兩個齒之間的齒根之方向。
在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在鉗口之第二工作面中設有第一組齒,其中,該等齒之相應角的平分線係自齒頂出發背離鉗口而傾斜延伸至鉗口顎板之自由端,其後設有第二組牙齒,其中,相應的角平分線係傾斜延伸至鉗口之接頭側末端。
由傾斜所引起的第二工作面之第一組之銳角,在鉗口內視之,可分別給定在垂線與旋轉軸之間,並且,就同一工作面的第二組而言,係給定在垂線與鉗口之工作面之自由端之間。
第二組齒更佳地可具有兩個分組的齒,第一分組具有較小的傾斜度或較小的銳角,第二分組具有較大的傾斜度或較大的銳角。
第二組齒較佳地對應於第二工作面之朝向旋轉軸的末端區域。在將該第二組進一步細分為兩個分組時產生較佳的佈局,其中,具有較小傾斜度或較小銳角的分組可朝向第二組之到達第二工作區域之第一組的過渡區域,而該第一組實質上係朝向其自由端。
一個分組可包括一個、兩個或更多個齒。
第二分組之較大的銳角之值亦可較佳地相當於第一分組之較小的銳角之值之大約1.5倍至100倍,進一步例如相當於該值之大約3倍至50倍。
因此,第二組之第一分組在第二工作面之區域中的銳角之取值範圍,例如可為大約0.5度至最高10度,進一步例如可為大約1度至大約5度,並且,其鄰接的第二分組之銳角之取值範圍例如可為大約10度至大約45度,進一步例如可為大約15度至大約40度。
特別是就齒而言,角平分線實質上亦可在兩個連續的組之間的過渡區域中與垂線重合,使得,該角平分線與該垂線之間不存在角,或者形成零度角。
根據較佳的改良方案,可在鉗口之朝向鉗口顎板之自由端的前部區域以及朝向旋轉軸的後部區域中,由第一或第二工作面之一個或多個沿相反的方向相對立定向的齒夾持圓形螺栓,其中,不同組的齒之各個齒在該前部及後部區域中係與圓形螺栓嚙合,其中,進一步地,該圓形螺栓在該後部區域中能以自對應於相對立的工作面中之一者的兩個齒、該等齒之齒頂沿相反的方向延伸的方式進行夾持,並且,在前部區域中能以自對應於相對立的工作面中之一者的兩個齒、該等齒之齒頂沿相反的方向延伸的方式進行夾持。
針對此種圓形螺栓之可能的直徑,參閱前述實施方案。
用於在前部及後部區域中對諸如圓形螺栓之類的工件進行雙重夾持的工作面之前述的齒更佳係沿相反的方向定向。因此,對應於後部區域之第一工作面的齒,可進一步地沿與對應於前部區域之第二工作面的齒相同的方向傾斜。
此外,若圓形螺栓具有針對圓形螺栓在前部區域或後部區域中的上述夾持要求約為10度之鉗口開口的直徑,則無論如何可對圓形螺栓進行雙重夾持。
此外,亦能以鉗口之其他張角實現此種夾持,例如在鉗口張開度高達30度或45度的情況下實現此種夾持,此外,較佳地亦在小於10度的打開位置中實現此種夾持,此點進一步與鉗口之例如直至鉗口完全閉合的位置之整體設計有關。在此情況下,相應的鉗口開口係與工件(如,圓形螺栓)之直徑以及鉗口中的夾持位置有關,進一步地係與是否在鉗口之遠離接頭的前部區域中或在靠近接頭的後部區域中對工件進行夾持有關。與具有相同直徑的圓形螺栓在後部區域中之佈局相比,將圓形螺栓佈置在鉗口之前部區域之可能需要較小的鉗口開口。
有利地,齒頂之定向可透過相應的齒之齒面之不同的長度以預設,其中,在朝旋轉軸之方向的定向中,較長的齒面係建構在齒頂之背離旋轉軸的一側上,而且,在齒頂之朝向鉗口顎板之自由端的定向中,較長的齒面係建構在齒頂之背離鉗口顎板之自由端的一側上。
在旋轉軸被繪示為點的視圖中,諸齒面係在齒頂兩側自齒頂出發延伸至齒根,其中,設有至下一齒及其齒面的過渡部。
在所描述的視圖中,該等齒面可為直線延伸,或者視情況可為分段彎曲。在彎曲的齒面走向之情況下,齒面之長度可透過將齒面之末端連接在一起的直線而定義。此外,對此亦參考上述實施方案。
此外,上文及下文所給定的範圍或取值範圍或倍數範圍亦包括關於揭露內容之所有中間值,特別是相應尺寸之1/10增量,視情況亦可無量綱(dimensionless)。數據0.5至3倍例如亦包括0.6至3倍、0.5至2.9倍、0.6至2.9倍等揭露內容,170度或更小之揭露內容亦包括169.9度或更小等揭露內容,5度至25度之揭露內容亦包括5.1度至25度、5度至24.9度、5.1度至24.9度等揭露內容。該等揭露內容一方面可用於自下方及/或上方限定上述範圍限制,但作為替代或補充方案,亦可用於揭露給定範圍中的一個或多個特異值 。
以下參照所附圖式闡述本發明,但所附圖式僅示出實施例。凡僅聯繫其中一實施例加以闡述之部件,若其在其他實施例中因該實施例所揭露之特徵而未被其他部件所代替,則此部件對於該其他實施例而言亦為無論如何皆可能存在之部件。首先結合圖1至圖4對安裝鉗及/或夾鉗之形式的鉗子1進行圖示與描述。
在圖21及圖22中示出此種形式為常規的組合鉗之鉗子1。
鉗子1具有兩個在接頭螺栓2中藉由接頭螺栓軸x而交叉的鉗臂3及4。其中,根據所示實施例,鉗臂3作為固定的鉗臂,鉗臂4作為可動的鉗臂,該可動的鉗臂可相對於固定的鉗臂3圍繞接頭螺栓軸x樞轉,以打開及閉合在鉗臂3及4之鉗口顎板5與6之間形成的鉗口7。
鉗口顎板5及6係形成於接頭螺栓2一側的鉗臂3及4上,而鉗臂3及4之背離於鉗口顎板5及6的區段則形成了握持部8及9。
根據圖1至圖13中示出的第一實施例,固定的鉗臂3可在與可動的鉗臂4交叉的區域中以叉形的方式設計,用以在兩側包圍住在為此而產生的槽口10之區域中貫穿固定的鉗臂3的可動的鉗臂4。
接頭螺栓2係容置在固定的鉗臂3之叉部11中之孔狀的容置部12中,在與可動的鉗臂4交叉的區域中穿過縱槽13,並且在固定的鉗臂3之另一叉部15中穿過相對於孔狀的容置部12軸向延長而進一步形成的孔狀的開口14。
縱槽13具有沿著縱向中心線50的延伸部S,當鉗子1閉合時,例如圖2所示,該延伸部較佳係橫向於鉗臂3及4之手柄側的定向而延伸,因而更佳地總體上橫向於鉗子1之縱向延伸L而延伸。
縱槽13亦較佳地可沿至少一個縱向邊緣、更佳地沿兩個縱向邊緣,建構有齒部16,用於與建構在接頭螺栓2之壁部外側上的對配齒部17配合作用。
對配齒部17自插入叉部11之容置部12中的一接頭螺栓底部19出發,在接頭螺栓2之延伸度之大約一半的範圍內朝接頭螺栓軸x之方向延伸,從而,在例如圖14及圖16中圖示的接頭螺栓2之基本定向中,給定接頭螺栓2與縱槽13之間的齒部嚙合。
在該基本定向中,接頭螺栓2較佳係透過彈簧而負載,例如,透過板簧18而負載。在此情況下,板簧18亦較佳地可錨定在固定的鉗臂3之叉部11之區域中,並藉由其自由端以作用於接頭螺栓底部19上,使得接頭螺栓2朝齒部嚙合的方向限動地負載。
在該基本定向中,接頭螺栓2在形成碟狀的操縱凸部20的情況下,進一步突出於建構在叉部15中的另一開口14之軸向朝外的開口緣邊。
板簧18較佳係以自位於接頭螺栓之對應的末端上的在一端處給定的支撐區域、接頭螺栓底部19出發朝向覆蓋區域的方式佈置,並且在該覆蓋區域中固定在固定的鉗臂上。
可以在叉部15中圍繞叉部15中的前述開口14形成圓頂狀的凹洞39。在操縱接頭螺栓2時,該凹洞39較佳係以拇指洞之形式使用。
平行於接頭螺栓軸x的凹洞中軸線y較佳係相對於接頭螺栓軸x偏心佈置,其中,更佳係沿鉗口7之透過縱槽13之定向而給定的調節方向r實現相關的位錯。如此便能產生相關的位錯度a,其可大致相當於螺栓直徑之0.3至0.8倍,進一步大致相當於螺栓直徑之0.5倍(參見圖2)。
為了改變鉗口顎板5及6之間的鉗口張開度w,接頭螺栓2首先必須視情況克服板簧18之復位力以沿軸向移動,從而解除與縱槽13之齒部嚙合。為此,同樣較佳地,接頭螺栓2可在操縱凸部20之區域中承受壓力載荷,例如,透過拇指操縱。在圖15中圖示的接頭螺栓2之軸向移動位置中,齒部嚙合係被解除,並且能夠實現可動的鉗臂4相對於固定的鉗臂3沿調節方向r的線性移動。
在接頭螺栓2之移動位置中,接頭螺栓底部19可朝接頭螺栓軸x之方向移動至與叉部11之對應的表面間隔一定距離的位置。接頭螺栓2相應地藉由背離操縱凸部20的末端而自容置部12突出(參見圖15)。
圖16至圖18示出具有不同的經調整的鉗口張開度w的第一實施方式之鉗子1,其中,圖16示例性地示出最小可能的鉗口張開度w,圖18示出最大可能的鉗口張開度w,而圖17則示出中間位置。
在所述第一實施例之另一技術方案中,沿鉗子1之縱向延伸L視之,在交叉的叉部11及15與該等叉部之握持部8及9之間設有鉗臂部21及22,其特別是在如圖16所示之鉗子閉合位置中具有實質上沿相同方向的走向。在鉗子閉合位置中,該等鉗臂部21及22較佳係實質上彼此平行延伸,更佳係平行於居中地穿過鉗口7之縱向中線面E而延伸。該縱向中線面E同樣地穿過兩個鉗臂 3、4,特別是在鉗臂部21及22之區域中。
沿鉗子1之縱向延伸視之,鉗臂部21及22實質上係由相對立於該等區段而產生的加寬部所界定,例如在手柄側由曲柄區域40或41所界定,而在相對立側則由形成具有縱槽13或叉部11及15的鉗頭42的加寬部所界定(特別是參見圖16)。
在所述鉗口閉合位置中,限定鉗臂部21的緣邊43及44較佳係垂直於縱槽13或調節方向r,更佳係彼此平行,此外,亦較佳係平行於鉗臂部22之其他的緣邊45及46。
在覆蓋區域U(為清楚起見,參見圖16至圖18中的陰影區域)中,貫穿式可動的鉗臂4在兩側被貫穿式固定的鉗臂3所覆蓋。其覆蓋實質上係設定在鉗臂部21及22之區域中。
覆蓋區域U之沿鉗子1之縱向延伸L之方向總體視之的長度d,可大致相當於接頭螺栓2之在縱槽13中橫向於鉗臂部21及22之縱向而產生的可能的調節度f之2至4倍。位於可動的鉗臂4之緣邊45與固定的鉗臂3之緣邊44之間(參見圖16)、或視具體鉗口寬度而定為位於固定的鉗臂3之緣邊43與可動的鉗臂4之緣邊46之間(參見圖17及18)的覆蓋區域U中之寬度g,可大致相當於接頭螺栓2之在縱槽13中橫向於鉗臂部21及22之縱向而產生的可能的調節度f之0.5至2倍。此外,覆蓋區域之寬度g可大致相當於其相關的長度d之1.5至4倍。
無論如何,覆蓋區域U之寬度g首先可自較小的鉗口張開度w增大至較大的鉗口張開度w,例如圖16所示之最小鉗口張開度w增大至圖17所示之可調節的鉗口開口之中間位置,在其可能的中間位置中,可給定鉗臂部21及22之至少大致完全的覆蓋。與此相反,在鉗子1之所有的鉗口閉合位置中,就相應鉗口閉合位置而言,長度d至少大致相同。
隨著覆蓋寬度g的增大,鉗子1之在鉗臂部21及22之區域中的寬度h相應地減小。因此,就此而言,較佳係在鉗口閉合位置中實現最小的寬度尺寸,而該寬度尺寸大致可相當於長度d之0.4至0.6倍,進一步可大致相當於該長度之0.5倍。在僅部分地覆蓋鉗臂部21及22的情況下,可能的最大寬度h例如亦可相當於鉗臂部21及22之前述長度d的0.6至0.9倍,進一步大致相當於前述長度的0.75倍。
總體而言,特別是在鉗臂部21及22之區域中形成鉗子1之細長的結構形式。鉗臂部21及22較佳地在每次的鉗口寬度設置中在形成鉗口顎板5及6之後朝後退。在每次的鉗子寬度設置中,鉗子1在鉗口顎板5及6之區域中垂直於縱向中線面E視之的寬度尺寸k,就鉗口閉合位置而言,係相當於覆蓋區域U中的鉗臂部21及22之區域中的沿相同方向視之的寬度h之至少1.3倍至約2倍。
鉗口顎板5及6具有工作面23及24,在圖1至圖18所示之第一實施例中,該等工作面分別僅由齒部25及26形成。如圖2所示,在鉗子閉合位置中,在該等齒部25及26之間設有鉗口7之鉗口開口27。
每個齒部25及26均由朝鉗口7之方向呈漸尖狀的多個齒28所構成,而該等齒之齒頂29或在該等齒28之間形成的齒谷30實質上係朝形成旋轉軸的接頭螺栓軸x之方向延伸。
在圖2所示之最小的鉗子閉合位置中,鉗口7留下了橫向於且沿縱向中線面E而延伸的鉗口開口27,齒部25、26之諸多齒28則卡入該鉗口開口中。在此情況下,在旋轉軸x為點狀繪示且縱向中線面E被繪示為線的視圖中,鉗口7首先在縱向中線面E於兩側由鉗口顎板5、6之工作面23、24所界定。此外,鉗口還具有貫穿平面D,參見圖5中的放大圖,該貫穿平面可與縱向中線面E重合,但並非必須重合。在該實施例中,若在以所定義的方式形成貫穿平面D之後,進一步閉合鉗口,則與縱向中線面E一致。
在所示實施例中,在鉗口7處於圖5所示放大圖之位置中的情況下,貫穿平面D係相對於工作面23、24大致居中地在鉗口顎板5、6之自由端上延伸。但是最終,就延伸度而言,僅上下文仍將加以闡明的規則較為重要。在此情況下,貫穿平面D可透過以下方式形成:在鉗口7儘可能閉合時,該貫穿平面係以相對於縱槽13之縱向中心線50成直角的方式延伸,其中,產生了貫穿平面D與縱向中心線50的交點P(參見圖5)。
在根據圖21及圖22的實施方式中,旋轉軸x較佳係在貫穿平面D中延伸,參見圖21之放大圖,並且,在該實施例中,該旋轉軸亦與縱向中線面E重合。
本申請案中所述及的貫穿平面D之最大長度係與自鉗口開口27之接頭側的末端至與齒第一次接觸之處的尺寸A有關,對此亦參見圖5之放大圖。
此外,貫穿平面D之自交點P出發的定向係選擇成為:在該貫穿平面D處,在閉合鉗口7的過程中,實現兩個鉗口顎板5及6之自由端48中的兩個工作面之第一次接觸,例如,自旋轉軸x出發視之,係透過位於鉗口顎板之鄰接於鉗口7的末端區域之齒頂。較佳地,可在到達鉗口閉合位置之前實現第一次接觸。圖5中的放大圖示出了接觸位置,其係與在其他情況下示出之圖5中的閉合位置相反。透過每個鉗口顎板5及6之至少一個齒以實現與貫穿平面D的線狀接觸。
參照圖9所示之鉗子1之側視圖,齒頂29在兩側設有齒面47及47',而該等齒面係背離齒頂29而引入齒谷30中。在視圖中平直延伸的齒面47及47'相對彼此形成一個角度。在圖10至圖13之顯著放大圖中(其中,為清楚起見,僅以點劃線的方式示出一個鉗口顎板),在齒28之齒面47及47'之中間繪有角平分線Q,其係分別相對於在與角平分線Q相同的點處與齒頂29相交且橫向於貫穿平面D而定向的垂線,在角平分線Q在鉗口7內延伸的區域中形成銳角δ或ε。
特別是自圖9、圖11及圖13可以看出,在鉗口顎板5上設有兩組G5及G6齒28,其係具有其相應的銳角δ或ε之不同的定向。自鉗口顎板5之背離旋轉軸或接頭螺栓軸x的自由端48或相關工作面23出發朝向接頭螺栓軸x視之,在第二工作面23中建構有第一組G5齒28,其銳角δ 為垂線N與接頭螺栓軸x之間的夾角。
該組G5齒28之角平分線Q係自齒頂29出發背離鉗口7朝鉗口顎板5之自由端48的方向逐漸傾斜。
該組G5中的齒28之銳角δ例如可為大約20度至大約50度,進一步例如可為大約25度至大約40度。
參照側視圖,鉗口顎板5之第一組G5之指向鉗口7的齒頂29係在鉗口7內朝接頭螺栓軸/旋轉軸x之方向定向。實現了諸齒28之朝接頭螺栓軸/旋轉軸x之方向的相應的掃掠。
在此情況下,從自由端48出發,齒頂29之距貫穿平面D的垂直距離b在組G5內逐步增大。因此,根據所示實施例,從自由端48開始,距離b可自一個齒至另一齒大致倍增。
組G5之後是第二組G6,具有諸多齒28,其銳角ε係產生於垂線N與自由端48之間,或者具有自齒頂29出發背離鉗口7而朝接頭螺栓軸x之方向朝下傾斜地延伸的角平分線Q。
同樣較佳地,第二組G6又可劃分為兩個分組G6-1及G6-2。與第一組G5鄰接的分組G6-1之銳角ε被選擇為遠小於朝旋轉軸x之方向鄰接該分組G6-1的分組G6-2之銳角ε。相應地,在分組G6-1之區域中,向下傾斜度與在分組G6-2中相比為較小。
因此,就第二組G6之第一分組G6-1而言,可以給定大約0.5度(或更小,最小可能接近0度)至大約10度之間的銳角,進一步例如給定大約1度至大約5度之間的銳角,而且,就第二分組G6-2而言,銳角ε例如在大約10度至大約45度之間,進一步例如在大約15度至大約40度之間。第二分組G6-2之角度ε可相應地相當於第一分組G6-1之銳角ε的大約1.5倍至大約100倍,進一步例如相當於大約3倍至大約50倍。
自第二組G6之緊鄰第一組G5的齒28或第一分組G6-1出發,齒28之距貫穿平面D的垂直距離b可朝旋轉軸x之方向逐漸減小。在此情況下,第二組G6之緊鄰第一組G5的齒28之距離b可選擇為第一組G5之朝自由端48之方向緊鄰第二組G6的齒28之距離b的1.2至1.7倍。
朝第二組G6之朝向旋轉軸x的最後一個齒28之方向,其相應的距離b可自一個齒至另一齒減小為在同一組G6之朝自由端48之方向緊鄰的齒28之距離b的大約0.5倍至大約0.8倍。
相對於鉗口顎板5之工作面23,自自由端48出發朝向旋轉軸x,首先可在組G5之區域中產生幾乎連續增大的距離b,而後藉由過渡至第二組G6以產生較佳地幾乎連續減小的距離b。
參照側視圖,鉗口顎板5之第二組G6之齒頂29係朝向自由端48,由此實現了齒28之朝鉗頂34之方向的相應的掃掠。
根據所示實施例,在鉗口顎板6之工作面24中,較佳地有四組G1至G4之齒,該等齒在工作面24之縱向延伸L中,從自由端48出發朝接頭螺栓軸/旋轉軸x之方向,自組G1開始接連串聯有組G2及G3直至組G4,其中,借助每次組變換以實現銳角δ及ε之定向之變換或朝自由端或旋轉軸x之方向的傾斜度之變換(特別是參見圖 9、圖10及圖12)。
組G1及G3之銳角δ可設定在垂線N與旋轉軸x之間,而在組G2及G4中,則給定了垂線N與自由端48之間的銳角ε。相應地,在組G1及G3中,角平分線Q係背離鉗口7朝向自由端而傾斜,而在組G2及G4中,角平分線Q係朝向旋轉軸x而傾斜。
組G1之齒28之銳角δ例如可為大約5度至大約30度,進一步例如可為大約10度至大約20度左右。與組G1相比,組G3中的銳角可選擇為至少部分地較大。就此而言,可在組G3中選擇例如在大約20度至大約60度之間、進一步例如在大約30度至大約45度之間的銳角δ。
組G2中之齒28之銳角ε可以在與針對第一組G1之銳角δ所描述者為相同範圍內移動,但,該銳角ε係產生於垂線N之與角δ相對立的一側上。與組G2相比,組G4中之銳角可選擇為至少部分地較大。在此情況下,較佳地可產生組4之銳角ε之取值範圍,如相關於組G3之銳角δ所描述的那般。
如圖所示,亦可形成兩個區域C1及C2,其分別由一個具有銳角δ的組及一個具有銳角ε的相鄰的組所組成,該等兩個組之銳角δ及ε具有相同或大致相同的取值範圍。因此,在所描述的實施例中,第一區域C1由組G1及G2組成,第二區域C2由組G3及G4組成。
亦可看出,區域C2中的距離b,即,組G3及G4之區域中的距離b,實質上選擇為大於第一區域C1中的距離。
相對於另一鉗口5之工作面23,在鉗口7之自由空間中產生了齒頂29與貫穿平面D之間的距離b,而在相對立的工作面24之區域中,特別是在第一組G1之區域中,則與此相對地,因相應的齒28延伸超過貫穿平面D而產生了負距離b。在此情況下,自齒頂28朝齒谷30的方向相應地產生了沿齒28內的垂線N所測得的距離b。
在此情況下,其距離尺寸相當於齒28之凸出於貫穿平面D的懸凸度,其中,此種凸出於貫穿平面D之自由的懸凸度,視情況亦可僅在圖9中所示之鉗口閉合位置中之最小的鉗口張開度中實現。
此種懸凸度(距離b)較佳係在1/10 mm的下限範圍內,例如,在不超過0.5 mm的範圍內。
特別是,從第一組G1至第二組G2之過渡部出發直至組G3至組G4之過渡部組視之,組G2及G3之齒28以及視情況第四組G4之緊鄰第三組G3的齒28之距離b係朝旋轉軸x之方向逐步增大。在此情況下,第二組G2內的齒與齒之間的增幅數值,可大於第三組G3內的齒與齒之間的增幅數值。
因此,在第二組G2之區域中,齒與齒之間的相應的距離b可增大同一組G2之朝自由端48之方向緊鄰的齒28之距離b的約1.5倍至約2倍。第三組G3中齒與齒之間的距離b可增大同一組G3之朝自由端48之方向緊鄰的齒28之距離b的約1.2倍至約1.5倍。
較佳地,實質上僅在第四組G4之區域中實現距離b之逐步減小。在此情況下,自第三組G3至第四組G4之過渡部出發朝旋轉軸x之方向視之,其相應的距離b在齒與齒之間減小了同一組G4之朝自由端48之方向緊鄰的齒28之距離b的約1.5倍至約2.5倍。
參照側視圖,鉗口顎板6之第一組G1及第三組G3之齒頂29係朝向接頭螺栓軸x之方向,由此產生了齒28之朝握持部3及4之方向的相應的掃掠。而參照側視圖,第二組G2及第四組G4之齒頂29則朝向自由端48之方向。相應地產生了齒28之朝鉗頂34之方向的掃掠。
兩個工作面23及24或兩個鉗口顎板5及6之具有特定的角定向(角δ或ε)的若干組齒28,係相對於縱向中線面E或貫穿平面D至少部分地相對立佈置。相對於該等組之沿垂線N在縱向中線面E或貫穿平面D上的垂直投影,較佳地針對第一工作面24之組G1及第二工作面23之組G5產生部分的重疊,而第二工作面23之組G6則與第一工作面24之組G2及G4之對齊的齒28以及具有沿相反方向定向的齒頂29的第三組G3有所重疊。特別是在如圖9所示之鉗口閉合位置中,更佳地採用兩個工作面23及24之齒頂29之沿著貫穿平面D的位錯佈置。因此,在相對於縱向中線面E之較佳的垂直投影中,一個工作面之齒頂29實質上與另一工作面之齒谷30相對立。
參照圖8之鉗子1之側視圖或例如圖16之剖面圖(在該側視圖或該剖面圖中,接頭螺栓軸x被繪示為點),可在兩個實質上沿著縱向延伸L而接連設置的齒頂29之間,產生線形地伸展輪廓線Z及Z'的分區段T,而該輪廓線係每個齒部25及26之齒頂29連接在一起。
總體而言,可產生波狀的輪廓線Z或Z',自鉗口開口27出發向外視之,其具有波峰31及波谷32,其中,大致與縱向中線面E或貫穿平面D成鏡像,一條輪廓線Z、Z'之波峰31較佳係實質上與另一輪廓線Z、Z'之波谷32相對立。
在輪廓線Z或Z'之自波峰31至波谷32的過渡中設有過渡部33。
因此,無論如何,在波峰31之區域中均會產生輪廓線Z或Z'之兩個彼此鄰接的分區段T,其係相對彼此朝向鉗口7形成170度或更小的角α,例如相對於輪廓線Z形成約150度或165度之角α,進一步例如相對於輪廓線Z'形成約130度或170度之角α。
在波谷32之區域中,朝輪廓線Z或Z'之方向彼此鄰接的兩個分區段T之間可形成170度或更大的夾角ß,因此,根據所示實施例,可相對於輪廓線Z形成約180度之夾角並且相對於輪廓線 Z'形成約185度之夾角。
在過渡部33之區域中,同樣較佳地,在每條輪廓線Z或Z'中可形成兩個接連設置的分區段T,而該等分區段較佳係朝鉗口7之方向相對彼此形成大於190度之角γ,進而更佳地例如相對於輪廓線Z形成約195度之角γ,並且更佳地例如相對於輪廓線Z'形成約200度之角度γ。
如圖8所示,在鉗口閉合位置,總體上例如可由輪廓線Z及Z'界定,在最小的鉗口張開度w中產生菱形的鉗口開口面M。
齒28之齒面47及47'更佳地以相對彼此成一定角度的方式定向,以便在兩個工作面23及24之波峰31之區域中,朝接頭螺栓軸x之方向而向後進行掃掠,並且,在波谷32之區域中,朝鉗頂34之方向按趨勢進行掃掠。在過渡部33之區域中,齒28實質上係中性地定向。
齒頂29之定向亦可由齒28之齒面47及47'之不同的長度來給定。因此,如圖10至圖13所示,在齒頂29趨於朝自由端48之方向定向時,較長的齒面47建構在齒28之朝向旋轉軸x且進而背離自由端48的一側上。而在齒頂29傾向於朝旋轉軸x之方向定向的情況下,較短的齒面47'建構在其背離自由端48的一側上。
由此有利地引起鉗口7之可能的細分,特別是在將鉗子1用於夾住待藉由鉗口7進行旋轉的主體時。因此,在前部區域51中朝向鉗頂34的前方的齒28,在工作面23之波峰31及工作面24之波谷32之區域,係用於較佳地向左旋轉其主體,例如,用於鬆開螺旋連接(參見圖19),工作面23之波峰31及工作面24之波谷32之在後部區域52中朝向旋轉軸或接頭螺栓軸x的齒28則用於向右旋轉,例如,用於擰緊螺旋連接(參見圖20)。
可在鉗口7之前部區域51或後部區域52中透過工作面23及24之齒28,對例如形式為圖19及圖20中示出的圓形螺栓49的工件進行夾持,其中,分別透過每個工作面23及24之至少一個齒28'及28''給定圓形螺栓49之至少一個雙重夾持。至少在圓形螺栓49之所示直徑e的情況下實現該雙重夾持,該直徑e要求鉗口之張角η較佳約為10度。在保持例如大約10度之張角η的情況下,當夾持在前部區域51中時,圓形螺栓49之直徑e可選擇為與夾持在後部區域52中時相比為較小。
較佳地,在前部區域51中透過第一工作面24之朝自由端48之方向傾斜定向的第一組G1的齒28''夾持、及視情況透過第二工作面23之第二組G6的兩個齒28、但至少是一個齒28''以夾持圓形螺栓49,其中,在可能貼靠在第二工作面23之兩個齒28上的情況下,該等齒係屬於沿著鉗口7之縱向延伸接連設置的不同組G5及G6。相應地,在該區域中,較佳係在輪廓線Z之波谷32之區域中進行夾持。
根據圖20在後部區域52中夾持圓形螺栓49時,在第二工作面23之區域中透過第二組G6之朝向自由端48之方向的齒28''及第一工作面24之第二組G2之朝向旋轉軸x之方向的齒28'進行夾持。視情況可透過齒28'而在第一工作面24之組G3之區域中實現另一夾持。
該等齒28之沿輪廓線Z或Z'的佈局及設計方案允許在待夾持的工件之相對較大的直徑範圍內,例如,在大約1.5至4 mm或更大的範圍內,進一步例如高達16或20 mm或更大的範圍內,使用具有所提出的鉗口7的鉗子1。
根據圖21及圖22中的圖示,亦可以在所謂之組合鉗中採用鉗口7的此種技術方案,例如,用於以燃燒器孔之形式形成鉗口7。此外,沿此鉗子1之縱向延伸L視之,切削刃35可朝旋轉軸x之方向設置在鉗口7上游,正如工作面23及24可朝鉗頂34之方向鄰接鉗口7而成形夾持面36那般。
作為兩個工作面23及24之輪廓線Z及Z'之總體上大致呈菱形的佈局之替代方案,工作面23及24可具有相對立的兩排齒28之組,而其輪廓線Z及Z'或將齒頂29連接在一起的包絡面在前述視圖中係在相應的齒部16之總體延伸度之範圍內沿直線延伸(參見圖23),視情況在與貫穿平面D平行。兩個工作面23、24之直線延伸的輪廓線Z、Z'亦可相對彼此分散地延伸,其中,例如包括相對彼此形成例如10度或20度的銳角。
作為進一步的替代方案,就此而言,亦可採用兩條輪廓線Z及Z'或包絡面之自貫穿平面D出發朝外視之的凸形定向(參見圖24),作為進一步的替代方案,又可採用兩條輪廓線Z及Z'或該包絡面之自貫穿平面D出發朝外視之的凹形定向(參見圖 25)。一條輪廓線Z及Z'或一個包絡面自貫穿平面D出發朝外視之以凹形彎曲的方式延伸,另一輪廓線Z及Z'或另一包絡面則以凸形彎曲的方式延伸(參見圖26)。
工作面23或24之齒28,特別是其齒頂29,實質上可相對於貫穿平面D而與齒谷30對置,該齒谷則係沿所對應的輪廓線Z或Z'之延伸方向產生於另一工作面24或23之兩個齒28之間。齒的設計,特別是齒面47及47'之走向,可相對於工作面23及24根據輪廓線Z及Z'之走向適配性地有所不同,特別是在兩條輪廓線Z及Z'例如為同樣凹形或同樣凸形延伸的情況下(參見圖24及25)。
無論輪廓線Z及Z'或其包絡面之走向如何,每個工作面23及24均配設有一齒部16,其中,第二工作面23之對應於前部區域51的一組漸尖齒28具有朝旋轉軸x之方向的定向,同一工作面23之另一組齒28在後部區域52中具有朝自由端48之方向的定向。前部區域51中的第一工作面24之遠離軸線的組較佳地具有朝自由端48之方向傾斜延伸的齒28。而同一工作面24之對應於後部區域52的另一組則較佳地配設有朝旋轉軸x之方向傾斜的齒28。
此外,工作面23及24可以具有朝鉗頂34之方向延伸的凹陷,特別是在第一實施例的鉗子1中,此外,在以第二實施例之組合鉗的形式建構鉗子1時亦是如此,以便特別是在鉗子1閉合時,在如圖6所示之鉗口7之前視方向中保留鉗頂側的開口37。透過較佳地沿縱向延伸L線性延伸的凹陷,可形成具有環周的齒部38的開口37。如此設計之鉗子1亦相應地適於在尖端側包圍主體,以便例如使其旋轉。
圖23至26中所示之不同定向的齒組,在相應的工作面中亦可透過另外一個或多個組以進行補充。在此情況下,其他組在定向方面係接合成使得該等組又與相鄰的組沿相反的方向定向。
前述實施方案係用於說明本申請案整體所包含之發明,該等發明至少透過以下特徵組合分別獨立構成相對於先前技術之改良方案,其中,此等特徵組合中的兩個、數個或所有特徵組合亦可相互組合,即:
一種鉗子,其特徵在於:齒部16可透過向下壓接頭螺栓2而溢出,以調節鉗口張開度w,其中,貫穿式鉗臂4具有長條形的覆蓋區域U,而貫穿式鉗臂4在該覆蓋區域中於兩側被貫穿式鉗臂3覆蓋,其中,進一步地,覆蓋區域U在縱槽16中實質上以相對於接頭螺栓2之調節方向r成直角的方式延伸,而具有寬度g,該寬度係相當於最大調節度f的0.5倍或更多,並且具有長度d,該長度則相當於最大調節度f的2倍或更多。
一種鉗子,其特徵在於:在相對於手柄側的鉗臂部21、22而自較小調節至較大鉗口張開度w的過程中,至少首先實現面積較大的疊置。
一種鉗子,其特徵在於:在調節至更大的鉗口張開度(w)時,此鉗子1之寬度h在其疊置區域中自閉合的鉗子1出發首先有所減小。
一種鉗子,其特徵在於:固定的鉗臂3具有適於對接頭螺栓2進行壓力操縱的凹洞39,其中,接頭螺栓軸x係相對於一幾何上的凹洞中軸線y偏心地佈置。
一種鉗子,其特徵在於:接頭螺栓軸x係沿鉗口7之調節方向r而與凹洞中軸線y錯開。
一種鉗子,其特徵在於:鉗口顎板5、6具有工作面23、24,而該等工作面係配設有齒部25及26。
一種鉗子,其特徵在於:工作面23、24係相對於鉗口7之縱向延伸L朝向鉗頂34而加深,使得,在鉗子1閉合時,開口37保留在鉗口7之前視方向中。
一種鉗子,其特徵在於:兩個工作面23、24在其自鉗口顎板5、6之自由端48朝向旋轉軸x之走向中均具有齒28,該等齒之齒頂29係具有朝旋轉軸x之方向的定向,其後設有同一工作面23、24中的其他齒28,該等齒之齒頂29則具有朝向鉗口顎板5、6之自由端48的定向,反之亦然,其中,進一步地,諸齒28之分別朝向相反方向的組G1、G2、G3、G4、G5及G6係對立地建構在第一或第二工作面23、24上。
一種鉗子,其特徵在於:自鉗口7之工作面23、24之自由端朝向旋轉軸x視之,在鉗口7之第一工作面24中,首先建構有第一組G1齒28,其中,齒28之相應的角平分線Q係自齒頂29出發背離鉗口7而傾斜延伸至鉗口顎板6之自由端,其後設有第二組G2齒28,其中,其相應的角平分線Q係傾斜延伸至鉗口7之接頭側末端,其後設有第三組G3齒28,其中,其相應的角平分線Q又傾斜延伸至鉗口顎板6之自由端。
一種鉗子,其特徵在於:自鉗口7之工作面23及24之自由端50朝向旋轉軸x視之,在鉗口7之第一工作面24中,首先建構有第一組G1齒28,其中,給定了位於垂線N與旋轉軸x之間的銳角δ,其後設有第二組G2齒28,其中,給定了位於垂線N與鉗口7之工作面23及24之自由端50之間的銳角ε,其後設有第三組G3齒28,其銳角δ又係給定在垂線N與旋轉軸x之間。
一種鉗子,其特徵在於:在第三組G3齒28後鄰接有第四組G4齒28,其中,齒28之相應的角平分線Q係傾斜延伸至鉗口7之接頭側末端。
一種鉗子,其特徵在於:在第三組G3齒28後鄰接有第四組G4齒28,其銳角ε係給定在垂線N與鉗口7之工作面23及24之自由端50之間。
一種鉗子,其特徵在於:具有特定的角定向的諸齒28之各個組G1、G2、G3、G4、G5及G6係相對於貫穿平面D而對置。
一種鉗子,其特徵在於:諸齒頂29就其對立位置而言係相對於穿過縱向中線面E的垂線N彼此錯開佈置。
一種鉗子,其特徵在於:在鉗口7之第二工作面23中設有第一組G5齒28,其中,齒28之相應的角平分線Q係自齒頂29出發背離鉗口7而傾斜延伸至鉗口顎板5之自由端,其後設有第二組G6齒28,其中,其相應的角平分線Q係傾斜延伸至向鉗口7之接頭側末端,以及,第二組G6齒28具有該等齒28之兩個分組G6-1及G6-2,即,角平分線Q之傾斜度為較小的第一分組G6-1及角平分線Q之傾斜度為較大的第二分組G6-2。
一種鉗子,其特徵在於:在鉗口7之第二工作面23中設有第一組G5齒28,其中,給定了位於垂線N與旋轉軸x之間的銳角δ,並且設有第二組G6齒28,其中,給定了位於垂線N與鉗口7之工作面23及24之自由端50之間的銳角ε,以及,第二組G6齒28具有該等齒28之兩個分組G6-1及G6-2,即,具有較小銳角ε的第一分組G6-1及具有較大銳角ε的第二分組G6-2。
一種鉗子,其特徵在於:在鉗口7之朝向鉗口顎板5、6之自由端48的前部區域51連同其朝向旋轉軸x的後部區域52中,可由第一或第二工作面23、24之一個或多個沿相反的方向相對立定向的齒28夾持圓形螺栓49,其中,諸齒28之不同組G1、G2、G3、G4、G5及G6之各個齒28係在該前部及後部區域中與圓形螺栓49嚙合,其中,進一步地,該圓形螺栓在該後部區域中能以自對應於相對立的工作面23、24中之一者的兩個齒28、該等齒之齒頂29沿相反的方向延伸的方式進行夾持,並且,在前部區域51中能以自對應於相對立的工作面23、24中之一者的兩個齒28、該等齒之齒頂29沿相反的方向延伸的方式進行夾持。
一種鉗子,其特徵在於:若圓形螺栓49具有針對該圓形螺栓49在前部區域51或後部區域52中的夾持要求約為10度之鉗口開口的直徑e,則無論如何可對圓形螺栓49進行雙重夾持。
一種鉗子,其特徵在於:齒頂29之定向係透過相應的齒28之齒面47、47'之不同的長度而預設,其中,在朝旋轉軸x之方向的定向中,在齒頂29之背離旋轉軸x的一側上建構有較長的齒面47,而在齒頂29之朝向鉗口顎板5、6之自由端48的定向中,在齒頂29之背離鉗口顎板5、6之自由端48的一側上建構有較長的齒面47。
一種鉗子,其特徵在於:每條輪廓線Z、Z'在任何情況下均具有兩個彼此鄰接的分區段T,該等分區段係朝向鉗口7相對彼此形成170度或較小至例如100度的角α,以及,該等分區段T係與另一輪廓線Z、Z'之分區段T相對立,該等分區段則朝向鉗口7相對彼此形成170度或較大至例如190度的角ß,以及,每條輪廓線Z,Z'均包含兩個分區段T,該等分區段沿同一方向視之係相對彼此形成190度或更大的角γ。
所有已揭露特徵(作為單項特徵或特徵組合)皆為發明本質所在。故,本申請案之揭露內容亦包含相關/所附優先權檔案(先前申請案副本)所揭露之全部內容,該等檔案所述特徵亦一併納入本申請案之申請專利範圍。附屬項以其特徵對本發明針對先前技術之改良方案的特徵予以說明,其目的主要在於可在該等請求項基礎上進行分案申請。每個請求項中所給出的發明可進一步具有前述說明中給出的、特別是以符號標示且/或在符號說明中給出的特徵中之一或數項。本發明亦有關於如下設計形式:前述說明中所述及之個別特徵不實現,特別是對於具體用途而言為非必需的或者可被技術上具有相同功效的其他構件所替代之特徵。
1:鉗子
2:接頭螺栓
3:(固定)鉗臂
4:(可動)鉗臂
5:鉗口顎板
6:鉗口顎板
7:鉗口
8:握持部
9:握持部
10:槽口
11:叉部
12:容置部
13:縱槽
14:開口
15:叉部
16:齒部
17:對配齒部
18:板簧
19:接頭螺栓底部
20:操縱凸部
21:鉗臂部
22:鉗臂部
23:(第二)工作面
24:(第一)工作面
25:齒部
26:齒部
27:鉗口開口
28:齒
28':齒
28'':齒
29:齒頂
30:齒谷
31:波峰
32:波谷
33:過渡部
34:鉗頂
35:切削刃
36:夾持面
37:開口
38:齒部
39:凹洞
40:曲柄區域
41:曲柄區域
42:鉗頭
43:緣邊
44:緣邊
45:緣邊
46:緣邊
47:齒面
47':齒面
48:自由端
49:圓形螺栓
50:縱向中心線
51:前部區域
52:後部區域
a:位錯度
b:距離
d:(覆蓋區域)長度
e:直徑
f:調節度
g:(覆蓋區域)寬度
h:(鉗子)寬度
k:寬度
r:調節方向
w:鉗口張開度
x:接頭螺栓軸;旋轉軸
y:凹洞中軸線
A:尺寸
C1:(第一)區域
C2:(第二)區域
D:貫穿平面
E:縱向中線面
G1:(齒)組
G2:(齒)組
G3:(齒)組
G4:(齒)組
G5:(齒)組
G6:(齒)組
G6-1:(齒)分組
G6-2:(齒)分組
L:縱向延伸
M:鉗口開口面
N:垂線
P:交點
Q:角平分線
S:延伸部
T:分區段
U:覆蓋區域
V:緃向中心線
Z:輪廓線
Z':輪廓線
α:角
β:角
γ:角
δ:角
ε:角
η:角
圖1為所述類型鉗子之第一實施方式之透視立體圖。
圖2為鉗子的視圖。
圖3為圖2中箭頭III所指之鉗子之側視圖。
圖4為鉗子之後視圖。
圖5為圖2中之區域V之放大圖。
圖6為圖5中箭頭VI所指的鉗子之端視圖。
圖7為圖6中之區域VII之放大圖。
圖8為圖2中之區域VIII之顯著放大圖。
圖9為對應於圖8的鉗口之放大圖。
圖10為圖9中之區域X而其中僅以點劃線示出鉗口中之一者的放大圖。
圖11為對應於圖10但其中僅以點劃線示出另一鉗口的示意圖。
圖12為圖9中之區域XII而其中僅以點劃線示出鉗口中之一者的放大圖。
圖13為對應於圖12但其中僅以點劃線示出另一鉗口的示意圖。
圖14為根據圖4中之線XIV-XIV的放大剖面圖。
圖15為實質上對應於圖14而係關於用於解除卡鎖的接頭螺栓位置的圖示。
圖16為根據圖3中之線XVI-XVI而係關於鉗子之最小鉗口張開度的剖面圖。
圖17為根據圖16而係關於鉗子之平均鉗口張開度的剖面圖。
圖18為對應於圖16而係關於鉗子之最大鉗口張開度的另一剖面圖。
圖19為在將工件夾持在前部鉗口區域中時對應於圖5的示意圖。
圖20為在將工件夾持在後部鉗口區域中時對應於圖19的示意圖。
圖21為第二實施方式中之鉗子之視圖。
圖22為圖21中之區域XXII之放大圖。
圖23至圖26為替代性鉗口之平面形狀的示意圖。
1:鉗子
2:接頭螺栓
3:(固定)鉗臂
4:(可動)鉗臂
5:鉗口顎板
6:鉗口顎板
7:鉗口
8:握持部
9:握持部
10:槽口
14:開口
15:叉部
20:操縱凸部
21:鉗臂部
22:鉗臂部
23:(第二)工作面
24:(第一)工作面
27:鉗口開口
34:鉗頂
37:開口
39:凹洞
x:接頭螺栓軸;旋轉軸
Claims (15)
- 一種鉗子,具有兩個在一接頭螺栓(2)中藉由一接頭螺栓軸(x)而交叉的鉗臂(3、4),該等鉗臂中之一者(4)為可動,另一者(3)為固定,其中,在該接頭螺栓(2)之一側形成握持部(8、9),在該接頭螺栓(2)之另一側形成作為鉗口(7)而配合作用的鉗口顎板(5、6),其中,進一步地,其可動的鉗臂(4)具有包含一齒部(16)的一縱槽(13),而位於一容置部(12)中的該接頭螺栓(2)可脫離齒部嚙合狀態,並且,該可動鉗臂(4)係貫穿其固定的鉗臂(3),其中,進一步地,該縱槽(13)具有一延伸部(S),在此鉗子(1)閉合的情況下,該延伸部係橫向於該鉗臂(3、4)之手柄側的定向而延伸,其特徵在於: 該齒部(16)可透過向下壓該接頭螺栓(2)而溢出,以調節鉗口張開度(w),其中,其貫穿式鉗臂(4)具有一長條形的覆蓋區域(U),而該貫穿式鉗臂(4)在該覆蓋區域中於兩側被其貫穿式鉗臂(3)覆蓋,其中,進一步地,該覆蓋區域(U)係長條形延伸,並且在該縱槽(16)中實質上以相對於該接頭螺栓(2)之調節方向(r)成直角的方式延伸,而具有寬度(g),該寬度係相當於其最大調節度(f)的0.5倍或更多,並且具有長度(d),該長度則相當於該最大調節度(f)的2倍或更多。
- 如請求項1之鉗子,其中,在相對於手柄側的鉗臂部(21、22)而自較小鉗口張開度(w)調節至較大鉗口張開度的過程中,至少首先實現面積較大的疊置,以及/或者,較佳地,在調節至更大的鉗口張開度(w)時,此鉗子(1)之寬度(h)在其疊置區域中自閉合的鉗子(1)出發首先有所減小。
- 如請求項1或2之鉗子,其中,該固定的鉗臂(3)具有適於對該接頭螺栓(2)進行壓力操縱的一凹洞(39),而其中,一接頭螺栓軸(x)係相對於一幾何上的凹洞中軸線(y)偏心地佈置,以及/或者,較佳地,該接頭螺栓軸(x)係沿該鉗口(7)之調節方向(r)而與該凹洞中軸線(y)錯開。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鉗子,其中,該等鉗口顎板(5、6)具有工作面(23、24),而該等工作面係配設有齒部(25及26),以及/或者,較佳地,該等工作面(23、24)係相對於該鉗口(7)之縱向延伸(L)朝向其鉗頂(34)而加深,使得,在鉗子(1)閉合時,其開口(37)保留在該鉗口(7)之前視方向中。
- 一種鉗子,具有兩個可繞一旋轉軸(x)樞轉的鉗臂(3、4)及一個由兩個鉗口顎板(5、6)構成的鉗口(7),其中,該鉗口(7)具有相對立的工作面(23、24),即,第一工作面(24)及第二工作面(23),自該等鉗口顎板(5、6)之一自由端(48)朝向該旋轉軸(x)視之,該等工作面在其大部分長度上配設有齒部(25、26),其中,諸多漸尖的齒(28)之齒頂(29)具有朝該旋轉軸(x)之方向的定向,並且,其他漸尖的齒(28)之齒頂(29)具有朝向該等鉗口顎板(5、6)之自由端(48)的定向,或者,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鉗子,其特徵在於: 兩個工作面(23、24)在其自該等鉗口顎板(5、6)之自由端(48)朝向該旋轉軸(x)之走向中均具有齒(28),該等齒之該等齒頂(29)係具有朝該旋轉軸(x)之方向的定向,其後設有同一工作面(23、24)中的其他齒(28),該等齒之該等齒頂(29)則具有朝向該等鉗口顎板(5、6)之自由端(48)的定向,反之亦然,其中,進一步地,該等齒(28)之分別朝向相反方向的組(G1、G2、G3、G4、G5及G6)係對立地建構在該第一工作面或該第二工作面(23、24)上。
- 一種鉗子,具有兩個可繞一旋轉軸(x)樞轉的鉗臂(3、4)及一個鉗口(7),其中,該鉗口(7)具有配設有齒部(25、26)的工作面(23、24),而就其齒頂(29)在該工作面(23、24)中的走向而言,諸多漸尖的齒(28)具有朝該旋轉軸(x)之方向的定向,其中,進一步地,該等齒(28)各具有一個角平分線(Q),其中,該等角平分線(Q)係自該齒頂(29)出發且背離該鉗口(7)而延伸至諸鉗口顎板(5、6)之自由端,或者延伸至該鉗口(7)之接頭側末端,或者,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鉗子,其特徵在於: 自該鉗口(7)之該等工作面(23、24)之自由端朝向該旋轉軸(x)視之,在該鉗口(7)之第一工作面(24)中,首先建構有第一組(G1)齒(28),其中,該等齒(28)之相應的角平分線(Q)係自齒頂(29)出發背離該鉗口(7)而傾斜延伸至該鉗口顎板(6)之自由端,其後設有第二組(G2)齒(28),其中,其相應的角平分線(Q)係傾斜延伸至該鉗口(7)之接頭側末端,其後設有第三組(G3)齒(28),其中,其相應的角平分線(Q)又傾斜延伸至該鉗口顎板(6)之自由端。
- 一種鉗子,具有兩個可繞一旋轉軸(x)樞轉的鉗臂(3、4)及一個鉗口(7),其中,該鉗口(7)具有配設有齒部(25、26)的工作面(23、24),而就其齒頂(29)在該工作面(23、24)中的走向而言,諸多漸尖的齒(28)具有朝該旋轉軸(x)之方向的定向,其中,進一步地,在該旋轉軸(x)以點狀繪示的視圖中,一貫穿平面(D)延伸穿過該鉗口(7),而該貫穿平面在該視圖中係以線狀繪示,其中,該貫穿平面(D)係透過以下方式而產生:在儘可能閉合地設定該鉗口(7)時,該貫穿平面係以與用於容置一可調節的接頭螺栓(2)的一縱槽(13)之縱向中心線(V)成直角的方式延伸,或者延伸成使得該旋轉軸(x)在該貫穿平面(D)內延伸,其中,或是就該縱槽(13)而言,選擇該貫穿平面(D)與該縱向中心線(V)之交點(P),或是就在該貫穿平面(D)內延伸的旋轉軸(x)而言,選擇該貫穿平面(D)之定向,從而,在以特定張角閉合該鉗口(7)的過程中,對應於該鉗口(7)之自由端(48)、同時亦初次實現相對立的工作面之接觸,其中,此外,該等齒頂(29)係相關於穿過該等齒頂(29)的垂線(N)而相對於該貫穿平面(D)終止於距該貫穿平面(D)不同垂直距離(b)之處,並且進一步地,該等齒(29)具有角平分線(Q),該等角平分線係與該貫穿平面(D)形成一銳角(δ、ε),其中,在該等齒(28)之一部分上,該銳角(δ、ε)在該角平分線(Q)於該鉗口(7)之區域內延伸的區域中係給定在該垂線(N)與該旋轉軸(x)之間,在該等齒(28)的另一部分上,該銳角給定在該垂線(N)與該鉗口(7)之自由端(50)之間,或者,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鉗子,其特徵在於: 自該鉗口(7)之該等工作面(23及24)之自由端(50)朝向該旋轉軸(x)視之,在該鉗口(7)之第一工作面(24)中,首先建構有第一組(G1)齒(28),其中,給定了位於該垂線(N)與該旋轉軸(x)之間的銳角(δ),其後設有第二組(G2)齒(28),其中,給定了位於該垂線(N)與該鉗口(7)之該等工作面(23及24)之自由端(50)之間的銳角(ε),其後設有第三組(G3)齒(28),其銳角(δ)又係給定在該垂線(N)與該旋轉軸(x)之間。
- 如請求項5至7中任一項之鉗子,其中,在第三組(G3)齒(28)後鄰接有第四組(G4)齒(28),而其中,該等齒(28)之相應的角平分線(Q)係傾斜延伸至該鉗口(7)之接頭側末端,以及/或者,較佳地,在第三組(G3)齒(28)後鄰接有第四組(G4)齒(28),其銳角(ε)係給定在該垂線(N)與該鉗口(7)之該等工作面(23及24)之自由端(50)之間,以及/或者,較佳地,具有特定的角定向的該等齒(28)之各個組(G1、G2、G3、G4、G5及G6)係相對於該貫穿平面(D)而對置。
- 如請求項5至8中任一項之鉗子,其中,該等齒頂(29)就其對立位置而言係相對於穿過其縱向中線面(E)的垂線(N)彼此錯開佈置。
- 如請求項5至9中任一項之鉗子,其中,在該鉗口(7)之該第二工作面(23)中設有第一組(G5)齒(28),而其中,該等齒(28)之相應的角平分線(Q)係自其齒頂(29)出發背離該鉗口(7)而傾斜延伸至該鉗口顎板(5)之自由端,其後設有第二組(G6)齒(28),其中,其相應的角平分線(Q)係傾斜延伸至向該鉗口(7)之接頭側末端,以及,第二組(G6)齒(28)具有該等齒(28)之兩個分組(G6-1及G6-2),即,角平分線(Q)之傾斜度為較小的第一分組(G6-1)及角平分線(Q)之傾斜度為較大的第二分組(G6-2),以及/或者,較佳地,在該鉗口(7)之該第二工作面(23)中設有第一組(G5)齒(28),而其中,給定了位於該垂線(N)與該旋轉軸(x)之間的銳角(δ),並且設有第二組(G6)齒(28),其中,給定了位於該垂線(N)與該鉗口(7)之該等工作面(23及24)之自由端(50)之間的銳角(ε),以及,第二組(G6)齒(28)具有該等齒(28)之兩個分組(G6-1及G6-2),即,具有較小銳角(ε)的第一分組(G6-1)及具有較大銳角(ε)的第二分組(G6-2)。
- 如請求項5至10中任一項之鉗子,其中,在該鉗口(7)之朝向該等鉗口顎板(5、6)之自由端(48)的一前部區域(51)連同其朝向該旋轉軸(x)的一後部區域(52)中,可由第一或第二工作面(23、24)之一個或多個沿相反的方向相對立定向的齒(28)夾持一圓形螺栓(49),而其中,該等齒(28)之不同組(G1、G2、G3、G4、G5及G6)之各個齒(28)係在該前部及後部區域中與該圓形螺栓(49)嚙合,其中,進一步地,該圓形螺栓在該後部區域中能以自對應於該等相對立的工作面(23、24)中之一者的兩個齒(28)、該等齒之齒頂(29)沿相反的方向延伸的方式進行夾持,並且,在該前部區域(51)中能以自對應於該等相對立的工作面(23、24)中之一者的兩個齒(28)、該等齒之齒頂(29)沿相反的方向延伸的方式進行夾持。
- 如請求項5至11中任一項之鉗子,其中,若該圓形螺栓(49)具有針對該圓形螺栓(49)在該前部區域(51)或該後部區域(52)中的夾持要求約為10度之鉗口開口的直徑(e),則無論如何可對該圓形螺栓(49)進行雙重夾持。
- 如請求項5至12中任一項之鉗子,其中,該等齒頂(29)之定向係透過相應的齒(28)之齒面(47、47')之不同的長度而預設,而其中,在朝該旋轉軸(x)之方向的定向中,在該齒頂(29)之背離旋轉軸(x)的一側上建構有較長的齒面(47),而在該齒頂(29)之朝向鉗口顎板(5、6)之自由端(48)的定向中,在該齒頂(29)之背離鉗口顎板(5、6)之自由端(48)的一側上建構有較長的齒面(47)。
- 一種鉗子,具有兩個可繞一旋轉軸(x)樞轉的鉗臂(3、4)及一個鉗口(7),其中,該鉗口(7)具有配設有齒部(25、26)的工作面(23、24),諸多漸尖的齒(28)具有朝該旋轉軸(x)之方向的定向,其中,可透過諸多齒頂(29)以形成一輪廓線(Z、Z'),其中,進一步地,該輪廓線(Z、Z')之分區段(T)係彼此形成一角度(α、ß、γ),並且在鉗口打開位置中,為彼此相對立,或者,如請求項1至13中任一項之鉗子,其特徵在於: 每條輪廓線(Z、Z')在任何情況下均具有兩個彼此鄰接的分區段(T),該等分區段係朝向該鉗口(7)相對彼此形成170度或較小至例如100度的角(α),以及,該等分區段(T)係與另一輪廓線(Z、Z')之分區段(T)相對立,該等分區段則朝向該鉗口(7)相對彼此形成170度或較大至例如190度的角(ß),以及,每條輪廓線(Z,Z')均包含兩個分區段(T),該等分區段沿同一方向視之係相對彼此形成190度或更大的角(γ)。
- 一種鉗子,其特徵在於:具有請求項1至14中任一項之一個或多個特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021108673 | 2021-04-07 | ||
DE102021108673.6 | 2021-04-07 | ||
DE102021113461.7 | 2021-05-25 | ||
DE102021113461.7A DE102021113461A1 (de) | 2021-04-07 | 2021-05-25 | Zange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245992A true TW202245992A (zh) | 2022-12-01 |
Family
ID=815795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1112807A TW202245992A (zh) | 2021-04-07 | 2022-04-01 | 鉗子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181604A1 (zh) |
EP (1) | EP4319942A1 (zh) |
JP (1) | JP2024513092A (zh) |
TW (1) | TW202245992A (zh) |
WO (1) | WO202221447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D1052985S1 (en) * | 2021-03-31 | 2024-12-03 | Knipex-Werk C. Gustav Putsch Kg | Plier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727417A (en) * | 1951-10-13 | 1955-12-20 | Eifel Joseph | Pliers with adjustable toothed pivot for engaging rack slots |
DE19705343C1 (de) | 1997-02-12 | 1998-02-12 | Liou Mou Tang | Zange mit integriertem Drehzapfen |
US5996450A (en) | 1998-07-15 | 1999-12-07 | The Stanley Works | Pliers (2) |
DE102007049032B4 (de) | 2006-10-24 | 2021-03-18 | Knipex-Werk C. Gustav Putsch Kg | Zange |
DE202013101985U1 (de) | 2013-05-07 | 2013-05-17 | Hazet-Werk Hermann Zerver Gmbh & Co. Kg | Greifzange |
US9475177B1 (en) * | 2014-06-13 | 2016-10-25 | Ross Lazarov | Irrigation wrench |
DE102016101927A1 (de) | 2016-02-04 | 2017-08-10 | Knipex-Werk C. Gustav Putsch Kg | Zange |
EP3588206B1 (en) | 2018-06-21 | 2024-01-10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A safe guard detection for unexpected operations in a mes system |
-
2022
- 2022-04-01 TW TW111112807A patent/TW202245992A/zh unknown
- 2022-04-05 WO PCT/EP2022/058986 patent/WO2022214471A1/de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04-05 EP EP22720705.7A patent/EP4319942A1/de active Pending
- 2022-04-05 US US18/285,875 patent/US20240181604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04-05 JP JP2023561253A patent/JP2024513092A/ja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319942A1 (de) | 2024-02-14 |
WO2022214471A1 (de) | 2022-10-13 |
US20240181604A1 (en) | 2024-06-06 |
JP2024513092A (ja) | 2024-03-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60526B (zh) | 防滑扳手型工具 | |
CN113840691B (zh) | 具有整合型结合特征的防滑扭力工具 | |
US6158309A (en) | Double-drive double-lock ratcheting wrench | |
US4078593A (en) | Slide mechanism for expandable bit screw holding screwdriver | |
TW202245992A (zh) | 鉗子 | |
US5176049A (en) | Compound leverage gripping tool with constantly parallel jaws | |
CN101168246A (zh) | 手工具的夹部 | |
US20240165771A1 (en) | Axial pliers | |
US5408905A (en) | Tiltable ball-type driver | |
US5284075A (en) | Screwing tool, particularly a screwdriver | |
TWI714436B (zh) | 開口扳手的不對稱結構 | |
US6240812B1 (en) | Triple drive open-end wrench | |
TW201904726A (zh) | 夾持工具 | |
US20230321795A1 (en) | Pipe Plier Structure | |
US20220134516A1 (en) | Ratchet wrench handle | |
US11185962B1 (en) | Torque imparting device | |
CN117157172A (zh) | 钳子 | |
TWI848181B (zh) | 防滑扭力工具 | |
TWM626175U (zh) | 手工具 | |
CA3059697C (en) | Axial pliers | |
JP3249510U (ja) | 万能プライヤーのくわえ部構造 | |
CN221604186U (zh) | 一种钳头角度可调节的钳子 | |
CN212824826U (zh) | 一种新型鲤鱼钳 | |
TWI779345B (zh) | 可調節鉗子 | |
CN118578318A (zh) | 插口调节扳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