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15705A - 同軸切換器及其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同軸切換器及其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215705A TW202215705A TW110135938A TW110135938A TW202215705A TW 202215705 A TW202215705 A TW 202215705A TW 110135938 A TW110135938 A TW 110135938A TW 110135938 A TW110135938 A TW 110135938A TW 202215705 A TW202215705 A TW 202215705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fixed
- movable
- contact
- engagement end
- conductive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1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10—Auxiliary devices for switching or interrupting
- H01P1/12—Auxiliary devices for switching or interrupting by mechanical chopper
- H01P1/125—Coaxial switch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02—Bases, casings, or cover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種同軸切換器,包含導電殼體,殼體界定中心孔及橫向於中心孔定向的前平面、包含固定觸點的切換器組裝件,固定觸點包含固定接合端部、與固定接合端部相對的固定耦合端部、包含可動接合端部的可動觸點、與可動接合端部相對的可動耦合端部、及被定位在毗鄰可動接合端部的平面導體接合區,其中將可動接合端部定位在接合定位及脫離定位,及定位在導電殼體與可動觸點之間的介電前墊片,其中介電前墊片界定中心孔徑,平面導體接合區通過該中心孔徑與導電殼體的前平面具有無阻礙的視線。
Description
此申請案主張於2020年9月30日提交的美國專利申請案,第63/085,885號的優先權權利,此專利申請案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本揭露內容關於同軸切換器及其使用方法。
本揭露內容關於同軸切換器及其使用方法。
同軸切換器可用於各種類應用。舉例而言,在一些應用中,同軸切換器可被利用於測試來自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的輸入訊號。同軸切換器亦可被利用於在來源及/或接收器之間切換,並可用於在不同天線之間切換。
然而,常規的同軸切換器組裝件可能需要與同軸電纜組裝件精確對準。進一步地,一些常規的同軸切換器組裝件在高頻率下經歷訊號損失及/或需要多個組件以隔離電性地耦合至同軸電纜的內導體的組件與電性地耦合至同軸電纜的外導體的組件之間的連接。據此,存在改善同軸切換器的需要。
在第一態樣A1中,本揭露內容提供同軸切換器,包括導電殼體,界定延伸通過導電殼體的中心孔及橫向於中心孔定向的前平面;切換器組裝件,與導電殼體接合,切換器組裝件包括固定觸點,包括固定接合端部、與固定接合端部相對的固定耦合端部;可動觸點,包括可動接合端部、與可動接合端部相對的可動耦合端部、及與可動接合端部毗鄰定位的平面導體接合區,其中可動接合端部可定位在接合定位,其中可動接合端部接觸固定觸點的固定接合端部,及脫離定位,在此定位,可動觸點的可動接合端部與固定觸點的固定接合端部間隔分開;及介電前墊,定位於導電殼體與可動觸點之間,其中介電前墊界定中心孔徑,通過中心孔徑,平面導體接合區與導電殼體的前平面具有無阻礙的視線。
在第二態樣A2中,本揭露內容提供態樣A1的同軸切換器,其中固定觸點界定位於固定接合端部與固定耦合端部之間的固定過渡區,且固定觸點包括在固定接合端部處的固定接合厚度及在固定過渡區處的固定過渡厚度,其中固定接合厚度小於固定過渡厚度。
在第三態樣A3中,本揭露內容提供態樣A2的同軸切換器,其中固定觸點在固定接合端部處界定固定耦合厚度,其中固定耦合厚度小於固定過渡厚度。
在第四態樣A4中,本揭露內容提供態樣A1至A3任一項的同軸切換器,其中可動觸點在平面導體接合區處界定可動耦合厚度並在可動接合端部處界定可動耦合厚度,其中可動接合厚度大於可動耦合厚度。
在第五態樣A5中,本揭露內容提供態樣A1至A4任一項的同軸切換器,其中導電殼體界定定位在導電殼體的表面上的定向特徵,其中將定向特徵定位成比固定觸點更靠近可動觸點。
在第六態樣A6中,本揭露內容提供態樣A1至A5任一項的同軸切換器,其中介電前墊界定一個或更多個向外延伸的導體保持特徵,其與固定觸點及可動觸點中之一個接合。
在第七態樣A7中,本揭露內容提供態樣A1至A6任一項的同軸切換器,進一步包括介電基部構件,其中可動觸點及固定觸點與介電基部構件接合。
在第八態樣A8中,本揭露內容提供態樣A7的同軸切換器,其中固定觸點界定一個或更多個固定接合垂片,此等垂片與介電基部構件的狹縫接合。
在第九態樣A9中,態樣A1至A8任一項的同軸切換器,其中固定觸點進一步界定位於固定接合端部與固定過渡區之間的錐度。
在第十態樣A10中,本揭露內容提供同軸切換器,包括導電殼體,界定延伸通過導電殼體的中心孔;切換器組裝件,與導電殼體接合,切換器組裝件包括固定觸點,固定觸點包括固定接合端部、與固定接合端部相對的固定耦合端部、及固定接合端部與固定耦合端部之間的固定過渡區,其中將固定接合端部定位成比固定耦合端部更靠近導電殼體;可動觸點,包括可動接合端部、與可動接合端部相對的可動耦合端部及平面導體接合區,其中:將可動接合端部定位於比可動耦合端部更靠近導電殼體的定位;可通過導電殼體的中心孔進入平面導體接合區;可動接合端部在接合定位及脫離定位之間可動,在接合定位,可動接合端部接觸固定觸點的固定接合端部,在脫離定位,平面導體接合區與固定觸點的固定接合端部間隔分開;及介電基部構件,其中可動觸點及固定觸點與介電基部構件接合,且其中將固定觸點及可動觸點定位於介電基部構件與導電殼體之間。
在第十一態樣A11中,本揭露內容提供態樣A10的同軸切換器,其中可動觸點在平面導體接合區處界定可動耦合厚度並在可動接合端部處界定可動耦合厚度,其中可動接合厚度大於可動耦合厚度。
在第十二態樣A12中,本揭露內容提供態樣A10或A11任一項的同軸切換器,其中導電殼體界定定位在導電殼體的表面上的定向特徵,其中將定向特徵定位成比固定觸點更靠近可動觸點。
在第十三態樣A13中,本揭露內容提供態樣A10至A12任一項的同軸切換器,其中切換器組裝件進一步包括與介電基部構件接合的介電前墊,其中將可動觸點及固定觸點定位於介電前墊與介電基部構件之間。
在第十四態樣A14中,本揭露內容提供態樣A13的同軸切換器,其中介電前墊界定一個或更多個向外延伸的導體保持特徵,其與固定觸點及可動觸點中之一個接合。
在第十五態樣A15中,本揭露內容提供態樣A10至A14任一項的同軸切換器,其中固定觸點界定一個或更多個固定接合垂片,此等垂片與介電基部構件的狹縫接合。
在第十六態樣A16中,本揭露內容提供態樣A10至A15任一項的同軸切換器,其中固定觸點進一步界定位於固定接合端部與固定過渡區之間的錐度。
在第十七態樣A17中,本揭露內容提供同軸切換器及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包括導電殼體的同軸切換器,導電殼體界定延伸通過導電殼體的中心孔及橫向於中心孔定向的前平面;與導電殼體接合的切換器組裝件,切換器組裝件包括固定觸點,固定觸點包括固定接合端部、與固定接合端部相對的固定耦合端部;可動觸點,包括可動接合端部、與可動接合端部相對的可動耦合端部、及與可動接合端部毗鄰定位的平面導體接合區,其中可動接合端部可定位在接合定位及脫離定位中,在接合定位,可動接合端部接觸固定觸點的固定接合端部,在脫離定位,可動觸點的可動接合端部與固定觸點的固定接合端部間隔分開;及介電前墊,定位於導電殼體與可動觸點之間,其中介電前墊界定中心孔徑,通過中心孔徑,平面導體接合區與導電殼體的前平面具有無阻礙的視線;及電性地耦合至導電殼體的外導體。
在第十八態樣A18中,本揭露內容提供態樣A17的同軸切換器及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其中固定觸點界定位於固定接合端部與固定耦合端部之間的固定過渡區,且固定觸點包括在固定接合端部處的固定接合厚度及在固定過渡區處的固定過渡厚度,其中固定接合厚度小於固定過渡厚度。
在第十九態樣A19中,本揭露內容提供態樣A18的同軸切換器及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其中固定觸點在固定接合端部處界定固定耦合厚度,其中固定耦合厚度小於固定過渡厚度。
在第二十態樣A20中,本揭露內容提供態樣A17至A19任一項的同軸切換器及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其中可動觸點在平面導體接合區處界定可動耦合厚度並在可動接合端部處界定可動耦合厚度,其中可動接合厚度大於可動耦合厚度。
本揭露內容中所揭露的技術的額外特徵及優點將在隨後的實施方式中闡述,且部分地熟習此項技藝者從描述中顯而易見或藉由實踐本揭露內容中描述的技術而認知,包含隨後的實施方式、請求項、暨隨附圖示。
本文中所描述的實施例總體上針對同軸切換器,此同軸切換器包含與固定觸點選擇性接合的可動觸點,此固定觸點可耦合至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的內導體。在一些實施例中,將可動觸點配置成直接接觸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的內導體。在實施例中,與常規配置相比較,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同軸切換器可最小化插入及/或返迴損耗,並可適合在至少30千兆赫(GHz)的頻率下操作。本文中參照隨附圖示更詳細地揭露同軸切換器的此等及其他實施例。
現在參照圖1,示意性地描繪範例同軸切換器100的立體視圖。在實施例中,同軸切換器100通常包含導電殼體110及與導電殼體110接合的切換器組裝件120。在實施例中,同軸切換器100可耦合至及/或與任何合適的結構接合,諸如印刷電路板(PCB)或類似物。
在實施例中,導電殼體110通常界定延伸通過導電殼體110的中心孔112。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可至少部分地插入中心孔112之內,如在本文中所更詳細地描述。在一些實施例中,中心孔112界定向內延伸的錐度114,其可有助於將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的外導體引導至導電殼體110的中心孔112中。
在實施例中,可由諸如銅、鋁、或類似物的電性地導電材料形成導電殼體110。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殼體110可具有單體構造(即,通常可由相同的材料或整個材料的組合形成導電殼體110)。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殼體110可包含導電外層,並可包含定位於導電外層下方的電性地導電或不導電材料。
參照圖2,示意性地描繪同軸切換器100的分解立體視圖。在實施例中,切換器組裝件120通常包含介電前墊122、固定觸點150、可動觸點160、及介電基部構件130。
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殼體110可界定定位在導電殼體110的表面上的定位特徵116,其中,定向特徵116比固定觸點150更靠近可動觸點160。定向特徵116可輔助諸如技術員的使用者識別可動觸點160的定位。
在實施例中,介電前墊122及介電基部構件130可彼此接合及/或耦合,而可將固定觸點150及可動觸點160定位於介電基部構件130與介電前墊122之間。在實施例中,將介電前墊122定位於導電殼體110與可動觸點160之間,並定位於導電殼體110與固定觸點150之間。藉由在導電殼體110與可動觸點160之間定位介電前墊122,可限制導電殼體110與可動觸點160之間的電流流動。類似地,藉由在導電殼體110與固定觸點150之間定位介電前墊122,可限制電流在導電殼體110與固定觸點150之間流動。介電前墊122,在一些實施例中,界定通過介電前墊122延伸的中心孔徑124。如在本文中所更詳細地描述,可透徹中心孔徑124進入可動觸點160的至少一部分,且在實施例中,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的中心導體可通過中心孔徑124插入。
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前墊122進一步可包含殼體接合特徵126。殼體接合特徵126可將介電前墊122耦合至導電殼體110,並可包含具有與導電殼體110干涉配合的脊或類似物。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前墊122亦可進一步包含一個或更多個向外延伸的導體保持特徵128。一個或更多個向外延伸的導體保持特徵128可接合固定觸點150及/或可動觸點160,將固定觸點150或可動觸點160保持在介電前墊122與介電基部構件130之間。
在實施例中,可由抵抗電流傳輸的任何合適的介電材料形成介電前墊122,舉例而言及但不据限於聚合物,或類似物。
介電基部構件130通常界定向內延伸的腔室134。在實施例中,固定觸點150及可動觸點160可至少部分地定位於介電基部構件130的向內延伸的腔室134之內。介電基部構件130亦可包含沿著向內延伸的腔室134定位的一個或更多個狹縫132。在一些實施例中,固定觸點150及/或可動觸點160可接合一個或更多個狹縫132,且一個或更多個狹縫132可保持固定觸點150及/或可動觸點160。
在實施例中,由抵抗電流傳輸的介電材料形成介電基部構件130,舉例而言但不据限於聚合物或類似物。在實施例中,可由與介電前墊122相同的材料形成介電基部構件130,或可由不同的材料形成介電基部構件。
參照圖3A、3B、及3C,示意地描繪可動觸點160及固定觸點150。特別地參照圖3A及圖3B,示意性地描繪可動觸點160的側視圖及俯視圖。在實施例中,可動觸點160延伸於可動接合端部162與定位於可動耦合端部170相對的可動接合端部162之間。
在實施例中,可動觸點160界定毗鄰可動接合端部162定位的平面導體接合區164。在實施例中,將平面導體接合區164配置成接合內導體或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如在本文中所更詳細地描述。在一些實施例中,平面導體接合區164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與固定觸點150接合。
將可動觸點160界定可動過渡區166定位在平面導體接合區164與可動耦合端部170之間。在實施例中,可動過渡觸點160的高度(例如,以圖3A中描繪的+/-Z方向評估)沿著可動過渡區166改變。在圖3A中描繪的實施例中,將可動耦合端部170平面導體接合區164定位於的上方。藉由定位於平面導體接合區164上方定位可動耦合端部170,可減小插入至同軸切換器100中的同軸電纜組裝件內部與平面導體接合區164之間的距離。在實施例中,可動觸點160在可動接合端部162及/或可動過渡區166處具有可動耦合厚度M
et,在可動耦合端部170處具有可動耦合厚度M
ct,其中可動耦合厚度M
et大於可動耦合厚度M
ct。可動觸點160在可動耦合端部170與可動過渡區166之間可進一步錐度168。在實施例中,可動觸點160可在可動接合端部162處進一步界定錐度163。
參照圖2、3A、及3B,在實施例中,平面導體接合區164與前平面102的導電殼體110享有無阻礙視線。舉例而言,在實施例中,可動觸點160的平面導體接合區164與導電殼體110的前平面102,通過介電前墊122的中心孔徑124及導電殼體110的中心孔112享有無阻礙的視線。由於可動觸點160的平面導體接合區164與前平面102具有無阻礙視線,所以藉由被插入至導電殼體110中的連接器組裝件同軸電纜的內導體,可通過導電殼體110的中心孔112進入平面導體接合區164,如在本文中所更詳細地描述。藉由直接接合插入至導電殼體110中的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的內導體,可最小化可動觸點160與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的內導體之間的訊號損失。進一步地,由於可動觸點160在沒有中間連接組件的情況下可直接與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的內導體接合,與包含中間連接組件的配置相比較,可減少同軸切換器100的製造成本。此外,由於可動觸點160可直接與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的內導體接合,與常規同軸切換器相比較,同軸切換器100可具有較小的輪廓,使得同軸切換器100可用於需要小型同軸切換器的應用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動觸點160進一步包含從可動觸點160向外延伸的一個或更多個可動接合垂片165。一個或更多個可動接合垂片165可與一個或更多個狹縫132接合以將可動觸點160耦合至介電基部構件130。
在實施例中,固定觸點150在固定接合端部152及與固定接合端部152相對的固定耦合端部158之間延伸。在實施例中,固定接合端部152與可動觸點160選擇性接合。通過與可動觸點160的接合,固定觸點150及可動觸點160選擇性地電性地耦合,使得電流可在可動觸點160與固定觸點150之間通過。在實施例中,可動觸點160的可動接合端部162可定位在接合定位,其中可動觸點160的可動接合端部162接觸固定觸點150的固定接合端部152,如圖3A中所圖示。可動觸點160的可動接合端部162從接合定位可移動至脫離定位,其中可動觸點160的可動接合端部162與固定觸點150的固定接合端部152間隔分開。在實施例中,可動觸點160的可動接合端部162可通過與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的內導體接合,而移動離開與固定觸點150的固定接合端部152的接合,如在本文中所更詳細地描述。隨著可動觸點160的可動接合端部162與固定觸點150的固定接合端部152間隔分開,可動觸點160可與固定觸點150電性地斷開。
在實施例中,固定觸點150界定被定位在固定接合端部152及固定耦合端部158之間的固定過渡區154。在實施例中固定觸點150的高度(例如,以圖3A中描繪的+/-Z方向評估)沿著固定過渡區154改變。在圖3A描繪的實施例中,將固定接合端部152定位於固定耦合端部158的上方。
在實施例中固定觸點150在固定過渡區154處具有固定過渡厚度S
ct且在固定接合端部152處具有固定掊合厚度S
et,其中固定掊合厚度S
et小於固定過渡厚度S
tt。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固定觸點150界定被定位在固定接合端部152及固定過渡區154之間的錐形156。在一些實施例中,固定觸點150在固定耦合端部158處具有固定耦合厚度S
ct,其中固定耦合厚度S
ct小於固定過渡厚度S
tt。在一些實施例中,固定觸點150進一步包含被定位在固定過渡區154及固定耦合端部158之間的錐形157。
在一些實施例中,固定觸點150包含一個或更多個從固定觸點150向外延伸的固定接合垂片155。可將一個或更多個固定接合垂片155與一個或更多個狹縫132(圖2)接合以將固定觸點150耦合至介電基部構件130(圖2)。在實施例中,固定觸點150及固定觸點160的形狀(如,固定過渡區154、可動過渡區166、平面導體接合區164等)可減少沿著固定觸點150及活動觸點160的訊號損失。
參照圖4,示意地描繪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200的立體視圖。在實施例中,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200通常包含殼體210、內導體220、及外導體230。在實施例中,將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200的內導體220電性地耦合至與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200接合的同軸電纜10內導體。在實施例中,將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200的外導體230電性地耦合至同軸電纜10的外導體。在圖4中所描繪的實施例中,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200為直角連接器(如,在同軸電纜10中橫向於內導體220及外導體230定向的連接器),然而,應當瞭解,這僅為範例。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200可包含任何合適的連接器,舉例而言,直的同軸電纜連接器。
參照圖5,一起示意性地描繪同軸切換器100的區段視圖與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200。當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200被插至同軸切換器100中,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200的外導體230接合同軸切換器100的導電殼體110。在實施例中,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200的外導體230可電性地耦合至導電殼體110,舉例而言,通過與中心孔112的內壁113接觸。
當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200被插至同軸切換器100中,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200的內導體220接合可動觸點160。舉例而言,在圖5中所描繪的實施例中,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200的內導體220接合可動觸點160的平面導體接合區164。
隨著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200的內導體220與可動觸點160的平面導體接合區164接合,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200的內導體220可將可動觸點160移動至相對於固定觸點150的脫離定位中。特別地,當將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200的內導體220插入至同軸切換器100中時,內導體220使平面導體接合區164及可動接合端部162偏轉遠離固定觸點150的固定接合端部152。當可動觸點160的可動接合端部162脫離固定觸點150的固定接合端部152時,可動觸點160及固定觸點150彼此電性地解耦合。
通過與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200的內導體220接合,可動觸點160電性地耦合至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200的內導體220。以此方式,藉由插入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200,可動觸點160與固定觸點150電性地解耦合並電性地耦合至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200的內導體220。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200可從同軸切換器100移除,並隨著內導體220從同軸切換器100移除,可動觸點160可重新接合固定觸點150,使得可動觸點160與固定觸點150再次彼此電性地耦合。藉由將內導體220選擇性地電性地耦合至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200的可動觸點160,可將可動觸點160利用於測試來自內導體220的輸入訊號。在這些配置中,定向特徵116(圖2)可輔助使用者,諸如技術員,在識別可動觸點160的定位時,使得使用者可接合可動觸點160以測試通過內觸點220來自可動導體160的輸入訊號。
在一些配置中,天線(未描繪)可電性地耦合至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200的內導體220。藉由將可動觸點160選擇性地電性地耦合至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200的內導體220及固定觸點150,可動觸點160可交替地與電性地耦合至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200的內導體220的天線連接以及電性地耦合至固定觸點150的天線。
參照圖6,描繪同軸切換器100’的另一個實施例的立體視圖。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殼體110’可包含多個中心孔112及與中心孔112相關聯的多個切換器組裝件120。儘管在圖6所描繪的實施例中,導電殼體110’包含三個中心孔112及相關聯的切換器組裝件120,應當瞭解,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導電殼體110’可包含任意合適數量的切換器組裝件120及中心孔112。進一步地,儘管在圖6所描繪的實施例中,切換器組裝件120的可動觸點160及固定觸點150交替地佈置,但應當瞭解這僅為範例。
已藉由引用具體實施例詳細描述本揭露內容的標的,應注意到,本揭露內容中描述的各種細節不應被瞭解成暗示此等細節有關於作為所描述的各種實施例的必須組件的元素,即使在本揭露內容中,伴隨本說明書的每個隨附圖示中例示特定元素的情況下。反之,隨附請求項應被視為本揭露內容的廣度及本揭露內容中描述的各種實施例的對應範圍的唯一代表。進一步地,對於熟習此項技藝者顯而易見的是,在不脫離所請求保護的標的的精神及範圍的情況下,可對本文中所描述的實施例進行各種修改及變化。因此,只要此等修改及變化落入隨附請求項及其均等物的範圍之內,本說明書預期涵蓋本文中所描述的各種實施例的改進及變化。
應注意到,本文中以特定方式「結構地配置」以體現特定性質或以特定方式起作用的本揭露內容的組件的敘述為結構敘述,與預期用途的列舉相反。更具體而言,本文中對組件「結構配置」的方式的參考表示組件的現有物理條件,並因此,待視為對部件的結構特徵的明確列舉。
應注意到諸如「優選地」、「通常」、及「典型地」之類的術語在本文中使用時,不被利用於限制請求保護的發明的範圍或暗示某些特徵對於要求保護的發明的結構或功能為關鍵、必須、甚至是重要的。反之,此等術語僅預期識別本揭露內容的實施例的特定態樣或強調在本揭露內容的特定實施例中可能利用或不利用的替代或額外特徵。
出於描述及界定本發明的目的,應注意到術語「大致上」及「約」在本文中被利用於表示可歸因於任何定量比較、值、量測、或其他代表的固有不確定性程度。術語大致上及約在本文中亦被利用來代表定量表示可與所述的參考的程度有變化,而不致使所討論的標的的基本功能發生改變。
已詳細描述本揭露內容的標的並藉由引用其具體實施例,應注意到,即使在本說明書隨附的每個隨附圖示中均例示特定元素的情況下,本文中所揭露的各種細節不應視為暗示此等細節有關於作為本文中所描述的各種實施例的必須組件的元素。進一步地,顯而易見者為在不脫離本揭露內容的範圍的情況下,修改及變化為可能的,包含,而非限於隨附請求項中界定的實施例。更具體而言,儘管本揭露內容的一些態樣在本文中指出為優選的或特別地有利的,但是已考量本揭露內容不必然限於此等態樣。
應注意到,以下請求項中的一項或更多項利用術語「其中」作為中介詞。為了界定本發明的目的,應注意到,將此術語在請求項中使用於開放式中介詞引入,其被使用於引入對結構的一系列特徵的列舉,並應以相似的方式解釋成更常使用的開放式前言術語「包括」。
M
ct,M
et:可動耦合厚度
S
et:固定掊合厚度
S
tt:固定過渡厚度
10:同軸電纜
100,100’:同軸切換器
102:前平面
110,110’:導電殼體
112:中心孔
113:內壁
114:錐度
116:定向特徵
120:切換器組裝件
122:介電前墊
124:中心孔徑
126:殼體接合特徵
128:導體保持特徵
130:介電基部構件
132:狹縫
134:腔室
150:固定觸點
152:固定接合端部
154:固定過渡區
155:固定接合垂片
156,157:錐形
158:固定耦合端部
160:可動觸點
162:可動接合端部
163:錐度
164:平面導體接合區
165:可動接合垂片
166:可動過渡區
170:可動耦合端部
200: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
210:殼體
220:內導體
230:外導體
當協合以下附圖閱讀時,可最佳地理解本揭露內容的具體實施例的以下實施方式,其中相似的結構用相似的元件符號表示且其中:
圖1示意性地描繪根據本文中所圖示及描述的一個或更多個實施例同軸切換器的立體視圖;
圖2示意性地描繪根據本文中所圖示及描述一個或更多個實施例,圖1的同軸切換器的分解視圖;
圖3A示意性地描繪根據本文中所圖示及描述一個或更多個實施例,圖1的同軸切換器的固定觸點及可動觸點的側視圖;
圖3B示意性地描繪根據本文中所圖示及描述一個或更多個實施例,圖3A的可動觸點的俯視圖;
圖3C示意性地描繪根據本文中所圖示及描述一個或更多個實施例,圖3A的固定觸點的俯視圖;
圖4示意性地描繪根據本文中所圖示及描述一個或更多個實施例,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的立體視圖;
圖5示意性地描繪根據本文中所圖示及描述一個或更多個實施例,圖5的同軸電纜連接器組裝件與圖1的同軸切換器接合;及
圖6示意性地描繪根據本文中所圖示及描述一個或更多個實施例,另一同軸切換器的立體視圖。
現在將更詳細地參考各種實施例,在附圖中例示一些實施例的範例。將儘可能地於整個附圖中使用相同的元件符號指代相同或類似部分。
國內寄存資訊(請依寄存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國外寄存資訊(請依寄存國家、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100:同軸切換器
102:前平面
110:導電殼體
112:中心孔
114:錐度
116:定向特徵
120:切換器組裝件
122:介電前墊
124:中心孔徑
126:殼體接合特徵
128:導體保持特徵
130:介電基部構件
132:狹縫
134:腔室
150:固定觸點
160:可動觸點
Claims (10)
- 一種同軸切換器,包括: 一導電殼體,界定延伸通過該導電殼體的該中心孔及橫向於該中心孔定向的一前平面; 一切換器組裝件,與該導電殼體接合,該切換器組裝件包括: 一固定觸點,包括一固定接合端部、與該固定接合端部相對的一固定耦合端部; 一可動觸點,包括一可動接合端部、與該可動接合端部相對的一可動耦合端部、及與該可動接合端部毗鄰定位的一平面導體接合區,其中該可動接合端部可定位在一接合定位及一脫離定位中,在該接合定位,該可動接合端部接觸該固定觸點的該固定接合端部,及該脫離定位,該可動觸點的該可動接合端部與該固定觸點的該固定接合端部間隔分開;及 一介電前墊,定位於該導電殼體與該可動觸點之間,其中該介電前墊界定一中心孔徑,通過該中心孔徑,該平面導體接合區與該導電殼體的該前平面具有一無阻礙的視線。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同軸切換器,其中該固定觸點界定位於該固定接合端部與該固定耦合端部之間的一固定過渡區,且該固定觸點包括在該固定接合端部處的一固定接合厚度及在該固定過渡區處的一固定過渡厚度,其中該固定接合厚度小於該固定過渡厚度。
- 如請求項2所述之同軸切換器,其中該固定觸點在該固定接合端部處界定一固定耦合厚度,其中該固定耦合厚度小於該固定過渡厚度。
- 如請求項1至3任一項所述之同軸切換器,其中該可動觸點在該平面導體接合區處界定一可動耦合厚度並在該可動接合端部處界定該可動耦合厚度,其中該可動接合厚度大於該可動耦合厚度。
- 如請求項1至4任一項所述之同軸切換器,其中該導電殼體界定定位在該導電殼體的一表面上的一定向特徵,其中將該定向特徵定位成比該固定觸點更靠近該可動觸點。
- 如請求項1至5任一項所述之同軸切換器,其中該介電前墊界定一個或更多個向外延伸的導體保持特徵,其與該固定觸點及該可動觸點中之一個接合。
- 如請求項1至6任一項所述之同軸切換器,進一步包括一介電基部構件,其中該可動觸點及該固定觸點與該介電基部構件接合。
- 如請求項7所述之同軸切換器,其中該固定觸點界定一個或更多個固定接合垂片,該等垂片與該介電基部構件的一狹縫接合。
- 如請求項1至8任一項所述之同軸切換器,其中該固定觸點進一步界定位於該固定接合端部與一固定過渡區之間的一錐度。
- 一種同軸切換器,包括: 一導電殼體,界定延伸通過該導電殼體的一中心孔; 一切換器組裝件,與該導電殼體接合,該切換器組裝件包括: 一固定觸點,包括一固定接合端部、與該固定接合端部相對的一固定耦合端部、及該固定接合端部與該固定耦合端部之間的一固定過渡區,其中將該固定接合端部定位成比該固定耦合端部更靠近該導電殼體; 一可動觸點,包括一可動接合端部、與該可動接合端部相對的一可動耦合端部及一平面導體接合區,其中: 將該可動接合端部定位於比該可動耦合端部更靠近該導電殼體的定位; 可通過該導電殼體的該中心孔進入該平面導體接合區; 該可動接合端部在一接合定位及一脫離定位之間可動,在該接合定位,該可動接合端部接觸該固定觸點的該固定接合端部,在該脫離定位,該平面導體接合區與該固定觸點的該固定接合端部間隔分開;及 一介電基部構件,其中該可動觸點及該固定觸點與該介電基部構件接合,且其中將該固定觸點及該可動觸點定位於該介電基部構件與該導電殼體之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2063085885P | 2020-09-30 | 2020-09-30 | |
US63/085,885 | 2020-09-30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215705A true TW202215705A (zh) | 2022-04-16 |
Family
ID=80823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0135938A TW202215705A (zh) | 2020-09-30 | 2021-09-28 | 同軸切換器及其使用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749469B2 (zh) |
TW (1) | TW202215705A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439906B1 (en) | 1999-03-25 | 2002-08-27 | It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c. | Coax switch assembly |
JP3711002B2 (ja) * | 2000-08-31 | 2005-10-26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スイッチ付き同軸コネクタ |
US6729890B2 (en) | 2000-12-29 | 2004-05-04 | Molex Incorporated | Reduced-size board-to-board connector |
US6837724B2 (en) | 2002-06-27 | 2005-01-04 | Molex Incvorporated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n internal switch |
KR100593823B1 (ko) * | 2004-07-14 | 2006-06-28 | (주)베스트원 | Rf스위치를 구비한 동축커넥터 |
ATE472189T1 (de) | 2008-03-10 | 2010-07-15 |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 Koaxialverbinder |
TWM366202U (en) | 2009-06-03 | 2009-10-01 | Advanced Connectek Inc | Miniature RF connector |
KR101205143B1 (ko) | 2010-11-15 | 2012-11-26 | 에스케이하이닉스 주식회사 | 반도체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
JP5605455B1 (ja) | 2013-04-22 | 2014-10-15 | Smk株式会社 | スイッチ付き同軸コネクタ |
TWM482174U (zh) | 2014-03-31 | 2014-07-11 | Insert Entpr Co Ltd | 具訊號切換功能rf射頻連接器基座 |
-
2021
- 2021-09-28 TW TW110135938A patent/TW202215705A/zh unknown
- 2021-09-28 US US17/488,106 patent/US11749469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749469B2 (en) | 2023-09-05 |
US20220102083A1 (en) | 2022-03-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645172B2 (en) | Cable assembly | |
EP2755282B1 (en) | Adapter | |
US10884047B2 (en) | Probe socket | |
JP5234851B2 (ja) | マルチ同軸線ケーブルプラグ接続体およびそのようなマルチ同軸線ケーブルプラグ接続体を取り付けるための方法 | |
US7744414B2 (en) | Carrier assembly and system configured to commonly ground a header | |
TWI637175B (zh) | Probe structure | |
JP6588403B2 (ja) | 同軸コネクタ | |
US7281950B2 (en) | High speed connectors that minimize signal skew and crosstalk | |
JP2002313498A (ja) | 差動及びシングルエンド伝送用途のための高速度、高密度相互接続システム | |
JP2006066384A (ja) | 基板対基板接続用同軸コネクタ | |
JP2003217712A (ja) | 相互接続システム | |
US9570790B2 (en) | Transmission line and connector, where the transmission line includes holding pins extending through an inner conductor | |
US20060211309A1 (en) | Connector assembly of connector and transmission board | |
US20090212802A1 (en) | Test system with high frequency interposer | |
US7252555B2 (en) | Pin connector | |
US5192216A (en) | Apparatus for grounding connectors to instrument chassis | |
US6958670B2 (en) | Offset connector with compressible conductor | |
TW202215705A (zh) | 同軸切換器及其使用方法 | |
US7264493B2 (en) | High frequency coaxial jack | |
US20220166157A1 (en) | High density connector assembly | |
US11936145B2 (en) | Controlled impedance compressible connector | |
US7950928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assembly thereof | |
US11881671B2 (en) | Method for making an interconnect device for electronic circuits | |
US11901673B2 (en) | Connector having shield member mounted in housing | |
US20060223365A1 (en) | Integral connector modu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