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34107A - 用於人力車輛的懸吊裝置之懸吊控制系統 - Google Patents
用於人力車輛的懸吊裝置之懸吊控制系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134107A TW202134107A TW110100547A TW110100547A TW202134107A TW 202134107 A TW202134107 A TW 202134107A TW 110100547 A TW110100547 A TW 110100547A TW 110100547 A TW110100547 A TW 110100547A TW 202134107 A TW202134107 A TW 202134107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uspension
- human
- powered vehicle
- controller
- sett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5/06—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telescopic fork, e.g. including auxiliary rocking arms
- B62K25/08—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telescopic fork, e.g. including auxiliary rocking arms for front whee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5/28—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pivoted chain-stay
- B62K25/286—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pivoted chain-stay the shock absorber being connected to the chain-stay via a linkage mechanis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5/28—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pivoted chain-stay
- B62K25/30—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pivoted chain-stay pivoted on pedal crank shel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025/044—Suspensions with automatic adjust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025/047—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suspension lock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一種懸吊控制系統被設置成用於人力車輛的懸吊裝置。懸吊控制系統基本地包含偵測器及控制器。偵測器被建構成偵測間接地指示人力車輛的踩踏狀態之關於人力車輛的運行狀況的資訊。控制器被建構成根據由偵測器所偵測的資訊而將控制訊號輸出,以調整懸吊裝置的操作狀態。
Description
此揭示一般地關於一種用於人力車輛的懸吊裝置之懸吊控制系統。
特別是自行車的一些人力車輛已經設有一個或更多個懸吊裝置,以吸收在騎士騎乘於粗糙表面上時會傳給騎士的震動。近年來,懸吊控制裝置已經被提出來根據人力車輛的運行狀況而控制懸吊裝置的狀態。例如,美國專利第8,286,982號及美國專利第9,676,441號兩者揭示至少部分地根據來自踩踏踏頻感測器的踩踏訊號而調整懸吊裝置的操作狀態。
一般地,本揭示涉及用於人力車輛的懸吊裝置之懸吊控制系統的各種不同特徵。已經被發現的是,藉由直接地偵測曲柄總成的一部分的移動(例如,使用踩踏踏頻感測器)而偵測踩踏狀態或未踩踏能造成調整人力車輛的懸吊裝置的需求之不準確判斷。亦即,一些騎士可能在對於目前運行狀況踩踏並不是真正需要的之情形下踩踏。在這樣的案例中,因為不正確地判斷成踩踏在目前運行狀況下是需要的,懸吊裝置可能對於目前運行狀況不正確地調整。
在一個特徵中,懸吊控制系統被設置,其中人力車輛的懸吊裝置的操作狀態根據踩踏狀態的間接偵測或在預定時期中的人力車輛的運行狀況的波動而被調整。
鑒於已知技術的狀態及根據本揭示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用於人力車輛的懸吊裝置的懸吊控制系統,懸吊控制系統基本地包含偵測器及控制器。偵測器被建構成偵測間接地指示人力車輛的踩踏狀態之關於人力車輛的運行狀況的資訊。控制器被建構成根據由偵測器所偵測的資訊而將控制訊號輸出,以調整懸吊裝置的操作狀態。
利用根據第一方面的懸吊控制系統,有可能的是,在未直接地偵測踩踏狀態(例如,未使用踏頻感測器來偵測踩踏狀態)來調整懸吊裝置的操作狀態之情形下,更適當地調整懸吊裝置的控制狀態。
根據本揭示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種用於人力車輛的懸吊裝置的懸吊控制系統,懸吊控制系統基本地包含波動偵測器及控制器。波動偵測器被建構成偵測關於在預定時期中的人力車輛的運行狀況上的波動的資訊。控制器被建構成根據由波動偵測器所偵測的資訊而將控制訊號輸出,以調整懸吊裝置的操作狀態。
利用根據第二方面的懸吊控制系統,有可能的是,在未直接地偵測踩踏狀態(例如,未使用踏頻感測器來偵測踩踏狀態)來調整懸吊裝置的操作狀態之情形下,根據人力車輛的運行狀況上的波動而更適當地調整懸吊裝置的控制狀態。
根據本揭示的第三方面,根據第二方面的懸吊控制系統還包含偵測器,其被建構成偵測間接地指示人力車輛的踩踏狀態之關於人力車輛的運行狀況的資訊。控制器還被建構成根據由偵測器所偵測的資訊而將控制訊號輸出,以調整懸吊裝置的操作狀態。
利用根據第三方面的懸吊控制系統,有可能的是,根據由偵測器所偵測的資訊而將控制訊號輸出,以調整懸吊裝置的操作狀態。
根據本揭示的第四方面,根據第二或第三方面的懸吊控制系統被建構,以致波動係關於輪胎氣壓、車輛加速度、車把負載、鞍座負載、輔助動力輸出、騎士的動作、鏈條狀態改變、及精確速率中的至少一者。
利用根據第四方面的懸吊控制系統,有可能的是,根據輪胎氣壓、車輛加速度、車把負載、鞍座負載、輔助動力輸出、騎士的動作、鏈條狀態改變、及精確速率中的至少一者而更適當地調整懸吊裝置的操作狀態。
根據本揭示的第五方面,根據第二至第四方面中任一者的懸吊控制系統被建構,以致控制訊號至少包括用來將懸吊裝置設定成第一操作狀態之第一懸吊控制訊號、用來將懸吊裝置設定成與第一操作狀態不同的第二操作狀態之第二懸吊控制訊號、及用來將懸吊裝置設定成與第一操作狀態及第二操作狀態不同的第三操作狀態之第三懸吊控制訊號。控制器被建構成將第一懸吊控制訊號、第二懸吊控制訊號及第三懸吊控制訊號中的至少一者輸出,以調整懸吊裝置的操作狀態。
利用根據第五方面的懸吊控制系統,有可能的是,藉由使用不同的控制訊號而不同地控制懸吊裝置的操作狀態。
根據本揭示的第六方面,根據第五方面的懸吊控制系統被建構,以致懸吊裝置的操作狀態係關於懸吊行程、彈簧預負載、阻尼及鎖定中的至少一者。
利用根據第六方面的懸吊控制系統,有可能的是,調整懸吊裝置的不同操作狀態,像是懸吊行程、彈簧預負載、阻尼及鎖定中的至少一者。
根據本揭示的第七方面,根據第一至第六方面中任一者的懸吊控制系統還包含附加偵測器,其被建構成偵測關於騎乘人力車輛的騎士的騎乘姿勢及地形狀況中的至少一者之附加資訊。控制器還被建構成根據資訊並結合附加資訊而將控制訊號輸出,以調整懸吊裝置的操作狀態。
利用根據第七方面的懸吊控制系統,有可能的是,根據關於騎乘人力車輛的騎士的騎乘姿勢及地形狀況中的至少一者之附加資訊而還更適當地調整懸吊裝置的操作狀態。
根據本揭示的第八方面,根據第七方面的懸吊控制系統被建構,以致騎乘姿勢包括坐著姿勢及站著姿勢中的至少一者。
利用根據第八方面的懸吊控制系統,有可能的是,根據騎乘人力車輛的騎士的騎乘姿勢而還更適當地調整懸吊裝置的操作狀態。
根據本揭示的第九方面,根據第七或第八方面的懸吊控制系統被建構,以致控制器被建構成根據關於地形狀況的附加資訊而調整阻尼值。
利用根據第九方面的懸吊控制系統,有可能的是,根據人力車輛所正行進於上的地形狀況而還更適當地調整懸吊裝置的操作狀態。
根據本揭示的第十方面,根據第一至第九方面中任一者的懸吊控制系統被建構,以致控制訊號包括前懸吊調整訊號及後懸吊調整訊號中的至少一者。
利用根據第十方面的懸吊控制系統,有可能的是,調整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根據本揭示的第十一方面,一種自行車包含第一至第十方面中任一者的懸吊控制系統,且自行車還包含自行車車架、前車輪、後車輪、及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之至少一者。前車輪被耦接於自行車車架。後車輪被耦接於自行車車架。前懸吊裝置被設置在自行車車架與前車輪之間。後懸吊裝置被設置在自行車車架與後車輪之間。
利用根據第十一方面的懸吊控制系統,有可能的是,有效地使用懸吊控制系統來調整自行車懸吊裝置。
又,所揭示的懸吊控制系統的其他目的、特徵、方面及優點對於熟習本領域技術者從結合隨附圖式考量並揭示懸吊控制系統的較佳實施例之以下詳細說明將會變得更為明白。
現在將參照圖式來解釋所選的實施例。對於熟習自行車領域技術者從此揭示將會明白的是,以下實施例的說明僅被提供來用於繪示說明,而非以限制由隨附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物所界定的本發明為目的。
先參照圖1,人力車輛A配備有根據一個所繪實施例的懸吊控制系統。用語「人力車輛」是指至少部分地使用人力作為用來行進的主要移動器之車輛,且包括利用電力輔助人力之車輛。人力車輛不包括僅使用不是人力的主要移動器之車輛。特別地,人力車輛不包括僅使用內燃機引擎或僅使用電馬達作為主要移動器之車輛。人力車輛是一些國家中不需道路上駕駛的執照之緊湊型輕型車輛。在此,人力車輛A被繪示為自行車。然而,人力車輛A不受限於所繪自行車。例如,人力車輛能包括例如像是登山自行車、公路自行車、城市自行車、載貨自行車、臥式自行車、及電輔助自行車(E-bike)的各種不同類型的自行車。
基本地,如圖1中所見,人力車輛A(例如,自行車)具有包括自行車車架BF、前叉FF及搖臂SA之車輛本體B。前叉FF被自行車車架BF可樞轉地支撐,以繞著位在自行車車架BF的前部中的傾斜垂直軸桿樞轉。前叉FF在前叉FF的下端處可旋轉地支撐前車輪FW。前叉FF是構成人力車輛A的前懸吊裝置的前懸吊叉。前車輪FW包括前輪圈FR及前輪胎FT。前輪圈FR以傳統方式藉由複數個幅條而被附接於前輪轂。後車輪RW被可旋轉地安裝於搖臂SA的後端。後吸震器RS被操作性地耦接在搖臂SA與自行車車架BF之間。後吸震器RS及搖臂SA構成人力車輛A的後懸吊裝置。後車輪RW包括後輪圈RR及前輪胎RT。後輪圈RR以傳統方式藉由複數個幅條而被附接於後輪轂。車輛本體B還包含被耦接於前叉FF的車把H、及被耦接於自行車車架BF的鞍座或座椅S。車把H被附接於前叉FF,以用來將前車輪FW轉向。自行車座椅S被安裝於電可調整座柱SP的頂部上,電可調整座柱SP以傳統方式被安裝於自行車車架BF。因此,在所繪實施例中,人力車輛A是包含自行車車架BF、前車輪FW、後車輪RW、及前懸吊裝置(前叉FF)及後懸吊裝置(後吸震器RS及搖臂SA)中的至少一者之自行車。前車輪FW被耦接於自行車車架BF。後車輪RW被耦接於自行車車架BF。前懸吊裝置(前叉FF)被設置在自行車車架BF與前車輪FW之間。後懸吊裝置(後吸震器RS及搖臂SA)被設置在自行車車架BF與後車輪RW之間。
人力車輛A還包括傳動系統10,以用來驅動後車輪RW。傳動系統10包括可相對於自行車車架BF旋轉的曲柄軸14及一對的曲柄臂16。曲柄臂16分別被設置在曲柄軸14的兩端。踏板18被連接於曲柄臂16中的每一者。傳動系統10還包括被附接於曲柄臂16中的一者的前鏈輪20、以及被附接於後車輪RW的輪轂的複數個後鏈輪22。鏈條24以傳統方式將前鏈輪20的旋轉力傳送至後鏈輪22。電後撥鏈器28被設置在人力車輛A的搖臂SA上,以用來以傳統方式將鏈條24在後鏈輪22之間移位。電後撥鏈器28是傳動裝置的範例。
在此,傳動系統10還包括輔助人力車輛A的推進的電輔助馬達30。電輔助馬達30以傳統方式被操作性地耦接於前鏈輪20,以將來自電輔助馬達30的馬達驅動力選擇性地輸出至前鏈輪20。電池32被設置在自行車車架BF內部,以用來將電力供應至人力車輛A的包括前叉FF、後吸震器RS、電可調整座柱SP、電後撥鏈器28及電輔助馬達30的電組件。人力車輛A包括各種不同的使用者可操作輸入裝置34,以實體地(手動地)調整、控制或設定前叉FF、後吸震器RS、電可調整座柱SP、電後撥鏈器28及電輔助馬達30。使用者可操作輸入裝置34例如能包括按鈕、開關、桿件、撥盤及/或觸控螢幕。
現在參照圖2,人力車輛A的前懸吊裝置(前叉FF)包括鎖定狀態致動器41、行程調整致動器42、阻尼力調整致動器43及彈簧力調整致動器44。鎖定狀態致動器41被建構成將位在前叉FF中的閥在關閉位置、部分打開位置與完全打開位置之間調整。行程調整致動器42被建構成將前叉FF的行程的長度至少在長行程位置與短行程位置之間調整。阻尼力調整致動器43被建構成將前叉FF的阻尼力至少在慢阻尼力、中等阻尼力及強阻尼力之間調整。彈簧力調整致動器44被建構成將前叉FF的彈簧力至少在低彈簧力、中等彈簧力及強彈簧力之間調整。由於可調整前叉在人力車輛領域中是所熟知的,為了簡潔起見,前叉FF的詳細內容將不會在此被討論及/或繪示。
類似地,人力車輛A的後懸吊裝置(後吸震器RS及搖臂SA)包括鎖定狀態致動器45、行程調整致動器46、阻尼力調整致動器47及彈簧力調整致動器48。在此,致動器41至48是接收來自電池32的電力之電控制動器。鎖定狀態致動器45被建構成將位在後吸震器RS中的閥在關閉位置、部分打開位置與完全打開位置之間調整。行程調整致動器46被建構成將後吸震器RS的行程的長度至少在長行程位置與短行程位置之間調整。阻尼力調整致動器47被建構成將後吸震器RS的阻尼力至少在慢阻尼力、中等阻尼力及強阻尼力之間調整。彈簧力調整致動器48被建構成將後吸震器RS的彈簧力至少在低彈簧力、中等彈簧力及強彈簧力之間調整。由於可調整後吸震器在人力車輛領域中是所熟知的,為了簡潔起見,後吸震器RS的詳細內容將不會在此被討論及/或繪示。
如圖2中所見,用於人力車輛A的懸吊裝置(例如,後吸震器RS及搖臂SA、或前叉FF)的懸吊控制系統50被繪示。因此,在所繪實施例中,人力車輛A是包含懸吊控制系統50的自行車。基本地,在所繪實施例中,懸吊控制系統50被建構成在未使用踏頻偵測器或直接地偵測曲柄臂16的踩踏的任何其他偵測器之情形下調整後吸震器RS及前叉FF中的一者或兩者的操作狀態。換言之,懸吊控制系統50被建構成藉由偵測指示踩踏狀態但未實際地偵測曲柄軸14、曲柄臂16及/或前鏈輪20的移動之狀況中的至少一者而調整後吸震器RS及前叉FF中的一者或兩者的操作狀態。如以下所解釋,懸吊控制系統50使用輪胎氣壓、向前加速度、車把/把座上的負載、鞍座S上的鞍座負載、輔助動力輸出、騎士的動作(視覺上)、鏈條24的狀態改變、及高性能/精確速率感測器中的至少一者作為參數,以有效率地識別踩踏狀態。以此方式,有可能的是,具有例如一些騎士在實際上並不需要踩踏的案例中仍在踩踏之較少的雜訊或誤報。
懸吊控制系統50基本地包含至少一個偵測器52及控制器54。偵測器52被建構成偵測間接地指示人力車輛A的踩踏狀態之關於人力車輛A的運行狀況的資訊。控制器54被建構成根據由偵測器52所偵測的資訊而將控制訊號輸出,以調整懸吊裝置(例如,後吸震器RS及搖臂SA、或前叉FF)的操作狀態。在此,如圖2中所見,懸吊控制系統50包括像是輪胎氣壓偵測器52A、車輛加速度偵測器52B、踩踏轉矩偵測器52C、車把負載偵測器52D、鞍座負載偵測器52E、精確速率偵測器52F、騎乘姿勢偵測器52G及地形狀況偵測器52H的多個間接踩踏偵測器。這些偵測器52A至52H能被集合地稱為偵測器52,因為懸吊控制系統50能在調整懸吊裝置(例如,後吸震器RS及搖臂SA、或前叉FF)的操作狀態時使用偵測器52A至52H中的一者或更多者。這些偵測器52A至52H能被集合地稱為偵測器52,因為懸吊控制系統50能在調整懸吊裝置(例如,後吸震器RS及搖臂SA、或前叉FF)的操作狀態時使用偵測器52A至52H中的一者或更多者。
輪胎氣壓偵測器52A例如能為市場上可得的輪胎氣壓感測器、或者是能為客制的輪胎氣壓感測器。輪胎氣壓偵測器52A例如能為被附接於前輪胎FT及後輪胎RT的氣閥之氣壓感測器。無論如何,輪胎氣壓偵測器被建構成偵測前輪胎FT及後輪胎RT的氣壓上的改變且偵測作用在前輪胎FT及後輪胎RT上的壓力。輪胎氣壓偵測器52A與控制器54無線地通訊。控制器54例如能將輪胎氣壓分類為小、中等及大中的一者。
車輛加速度偵測器52B例如能為市場上可得的垂直加速度感測器、側向加速度感測器或向前加速度感測器、或者是能為客制的加速度感測器。車輛加速度偵測器52B被建構成偵測人力車輛A的加速度上的改變。車輛加速度偵測器52B與控制器54無線地通訊、或者是能經由通訊導線(例如,專用的訊號線)或經由使用電力線通訊的電力線而與控制器54通訊。控制器54例如能將加速度分類為小、中等及大中的一者。
踩踏轉矩偵測器52C例如能為市場上可得的力感測器、或者是能為客制的力感測器。踩踏轉矩偵測器52C被建構成偵測被施加於人力車輛A的傳動系統10的一部分的力上的改變。踩踏轉矩偵測器52C與控制器54無線地通訊、或者是能經由通訊導線(例如,專用的訊號線)或經由使用電力線通訊的電力線而與控制器54通訊。控制器54例如能將踩踏轉矩分類為小、中等及大中的一者。
車把負載偵測器52D例如能為市場上可得的力感測器、應變感測器、震動感測器、或壓力感測器、或者是能為用來偵測車把H上的抓握狀態或車把負載之客制的車把負載感測器。無論如何,車把負載偵測器52D被建構成偵測車把H上的力/負載/壓力。車把負載偵測器52D與控制器54無線地通訊、或者是能經由通訊導線(例如,專用的訊號線)或經由使用電力線通訊的電力線而與控制器54通訊。控制器54例如能將抓握狀態或車把負載分類為小、中等及大中的一者。
鞍座負載偵測器52E例如能為市場上可得的力感測器、應變感測器、震動感測器、或壓力感測器(包括被使用來感測座柱SP的空氣或液壓流體中的壓力之氣壓感測器或液壓感測器)、或者是能為用來偵測騎士坐在鞍座S上的之客制的鞍座負載感測器。無論如何,鞍座負載偵測器52E被建構成偵測鞍座S上的力/負載/壓力。鞍座負載偵測器52E與控制器54無線地通訊、或者是能經由通訊導線(例如,專用的訊號線)或經由使用電力線通訊的電力線而與控制器54通訊。控制器54例如能將鞍座負載分類為小、中等及大中的一者。
精確速率偵測器52F例如能為偵測磁鐵的磁簧開關或霍爾元件,以用來偵測指示人力車輛A的速率之人力車輛的旋轉部件的旋轉速率。精確速率偵測器52F例如能為被設置於前叉FF且被建構成偵測被附接於前車輪的磁鐵之磁簧開關或霍爾元件。精確速率偵測器52F被建構成偵測人力車輛A的速率上的改變。精確速率偵測器52F與控制器54無線地通訊、或者是能經由通訊導線(例如,專用的訊號線)或經由使用電力線通訊的電力線而與控制器54通訊。控制器54例如能將速率分類為小、中等及大中的一者。
騎乘姿勢偵測器52G例如能為一個或更多個壓力感測器及/或應變規,其被設置在鞍座S、鞍座柱SP、車把H的握把、車把H的車把桿、踏板18、車架BF、前叉FF、後吸震器RS等中的一者上,以獲得用來判斷騎士的踩踏姿勢的感測資料。壓力感測器能被設置在鞍座S或鞍座柱SP的內部,以作為騎乘姿勢偵測器52G。當騎乘姿勢偵測器52G感測到力被施加時,踩踏姿勢是坐著姿勢,當騎乘姿勢偵測器52G未感測到力被施加時,踩踏姿勢是站著姿勢。替代地,壓力感測器能被設置在踏板18、車把H的握把中的每一者處,以作為騎乘姿勢偵測器52G。然而,騎乘姿勢偵測器52G不受限於此。騎乘姿勢偵測器52G亦能為光學感測器、雷達、或能夠感測騎士的重心及姿勢的改變之其他適合感測器。騎乘姿勢偵測器52G被建構成偵測人力車輛A的騎士的騎乘姿勢上的改變。騎乘姿勢偵測器52G與控制器54無線地通訊、或者是能經由通訊導線(例如,專用的訊號線)或經由使用電力線通訊的電力線而與控制器54通訊。因此,騎乘姿勢偵測器52G被建構成偵測騎士在騎乘人力車輛時的的騎乘姿勢及將訊號輸出至控制器54。控制器54例如能將騎乘姿勢分類為坐著及站著中的一者。
地形狀況偵測器52H例如能為市場上可得的視訊相機或其他影像擷取裝置、或者是能為客制的加速度儀或客制的影像擷取裝置。輪胎氣壓偵測器52A及/車輛加速度偵測器52B能被使用作為地形狀況偵測器,以免除分開的地形狀況偵測器之需求。地形狀況偵測器52H被建構成偵測人力車輛A的地形狀況上的改變。地形狀況偵測器52H與控制器54無線地通訊、或者是能經由通訊導線(例如,專用的訊號線)或經由使用電力線通訊的電力線而與控制器54通訊。控制器54例如能將地形狀況分類為小、中等及大中的一者。
偵測器52A至52H能經由有線通訊及/或無線通訊而與控制器54通訊。因此,例如,根據來自偵測器52A至52H的輸出資料或資訊,控制訊號至少包括用來將懸吊裝置設定成第一操作狀態之第一懸吊控制訊號、用來將懸吊裝置設定成與第一操作狀態不同的第二操作狀態之第二懸吊控制訊號、及用來將懸吊裝置設定成與第一操作狀態及第二操作狀態不同的第三操作狀態之第三懸吊控制訊號。因此,控制器54被建構成將第一懸吊控制訊號、第二懸吊控制訊號、及第三懸吊控制訊號中的至少一者輸出,以調整懸吊裝置的操作狀態。第一、第二及第三操作狀態能在控制器52由製造商所預設且能依所需要及/或想要由使用者藉由使用使用者可操作輸入裝置34中的一者或行動裝置(例如,平板、行動電話等)所調整。在第一、第二及第三操作狀態中的每一者中,懸吊裝置的操作狀態(例如,後吸震器RS及搖臂、或前叉FF)係關於懸吊行程、彈簧預負載、阻尼及鎖定中的至少一者。控制器52被建構於後懸吊裝置(例如,後吸震器RS及搖臂)及/或前懸吊裝置(例如,前叉FF)。因此,控制訊號包括前懸吊調整訊號及後懸吊調整訊號中的至少一者。
在一個較佳的組態中,懸吊控制系統50包含波動桿偵測器。偵測器52A至52H中的一者或更多者能依所需要及/或想要成為波動偵測器。波動偵測器是像是上述的偵測器52A至52H中的一者或更多者之間接踩踏狀態偵測器。無論如何,波動偵測器被建構成偵測關於在預定時期中的人力車輛A的運行狀況上的波動的資訊。控制器54被建構成根據由波動偵測器所偵測的資訊而將控制訊號輸出,以調整懸吊裝置(例如,後吸震器RS及搖臂SA、或前叉FF)的操作狀態。在施行調整懸吊裝置(例如,後吸震器RS及搖臂、或前叉FF)的操作狀態的調整中,如以下所解釋,波動係關於輪胎氣壓、車輛加速度、車把負載、鞍座負載、輔助動力輸出、騎士的動作、鏈條狀態改變及精確速率中的至少一者。
在懸吊控制系統50中,控制器54以預定傳輸率連續地接收來自偵測器52A至52H的資訊或資料。來自偵測器52A至52H的資訊或資料被控制器54使用,使得偵測器52A至52H中的一者或更多者依所需要及/或想要能為波動偵測器且偵測器52A至52H中的一者或更多者僅能為間接踩踏狀態偵測器。換言之,來自偵測器52A至52H的資訊或資料能被控制器54分析,以偵測在預定時期中的人力車輛A的運行狀況上的波動(經過預定時期的間接踩踏狀態的至少一個運行狀況的變化頻率)、或者是能被控制器54分析,以偵測在一時點的間接踩踏狀態的運行狀況的目前狀態(例如,單一個資料點或經過預定時期的數個資料點的平均)。因此,附加於波動偵測器,懸吊控制系統50還包含被建構成偵測指示人力車輛A的踩踏狀態之關於人力車輛A的運行狀況的資訊之偵測器。因此,附加於根據由波動偵測器所偵測的資訊而調整懸吊裝置(例如,後吸震器RS及/或搖臂SA、或前叉FF)的操作狀態,控制器54還被建構成根據由偵測器所偵測的資訊而將控制訊號輸出,以調整懸吊裝置(例如,後吸震器RS及/或搖臂SA、或前叉FF)的操作狀態。
如以上所述,從此揭示將會了解的是,並非所有的偵測器52A至52H必須被使用來調整懸吊裝置的操作狀態。在一個較佳的組態中,附加於波動偵測器及/或偵測在一時點的間接踩踏狀態的一個間接踩踏狀態偵測器,懸吊控制系統50還包含被建構偵測關於騎乘人力車輛A的騎士的騎乘姿勢及地形狀況中的至少一者的附加資訊之附加偵測器。在此案例中,控制器54被建構成根據波動偵測器及/或一個間接踩踏狀態偵測器的資訊並結合附加資訊而將控制訊號輸出,以調整懸吊裝置(例如,後吸震器RS及/或搖臂SA、或前叉FF)的操作狀態。
在附加偵測器被建構成偵測騎士的騎乘姿勢之案例中,則車把負載偵測器52D及/或鞍座負載偵測器52E能被使用來偵測騎士的騎乘姿勢。基本地,騎乘姿勢包括坐著姿勢及站著姿勢中的至少一者。在附加偵測器被建構成偵測地形狀況之案例中,則地形狀況偵測器52H能被使用來偵測人力車輛A正在行進於上的地形狀況。較佳地,控制器54被建構成根據關於地形狀況的附加資訊而調整阻尼值。此阻尼值能指懸吊裝置的一般操作狀態,懸吊裝置的一般操作狀態亦包括能被調整的懸吊行程、彈簧預負載、鎖定狀態及阻尼性質以外的其他者中的一者或更多者。
此外,人力車輛A的間接踩踏狀態偵測器不受限於圖2中所示者。例如,其他的間接踩踏狀態偵測器包括偵測鏈條24上的應變/力/負載的鏈條張力感測器。
在此,在所繪實施例中,控制器54是較佳地為微電腦的電子控制器,此微電腦包括至少一個處理器60(亦即,中央處理單元)及至少一個記憶體裝置62(亦即,電腦儲存裝置)。控制器54由被安裝在一個或多個電路板上的一個或多個半導體晶片所形成。在此所使用的用語「電子控制器」或「控制器」是指執行軟體程式的硬體,且不包括人類。處理器60能為一個或多個積體電路,其具有用來使電路完成在此所描述的活動之韌體。記憶體裝置62是除了暫態的、傳播的訊號以外之任何電腦儲存裝置或任何非暫態電腦可讀取媒體。例如,記憶體裝置62可包括非揮發性記憶體及揮發性記憶體,且能包括ROM(唯讀記憶體)裝置、RAM(隨機存取記憶體)裝置、硬碟、快閃碟等。控制器54能為碼表(cycle computer)的一部分或被安裝於人力車輛A的分開單元。
在此,控制器54包括通訊器64。然而,通訊器64能為被連接於控制器54的分開元件。無論如何,通訊器64是能夠透過通訊導線及/或無線地傳送類比或數位訊號之硬體裝置。在通訊器64與偵測器52A至52H中的一者或更多者施行無線通訊之案例中,則通訊器64構成無線通訊器。在此所使用的用語「無線通訊器」包括接收器、傳送器、收發器、接收器-傳送器,且設想成能夠傳送及/或接收無線通訊訊號之任一個裝置或任何分開或組合的數個裝置,此無線通訊訊號包括換檔訊號或控制、命令、或關於所控制的組件的某種功能之其他訊號。無線通訊訊號能為射頻(RF)訊號、超寬頻通訊訊號、或藍牙®通訊、或自行車領域中所知的適合短距無線通訊之任何其他類型的訊號。
在此,通訊器64較佳地包括像是能無線地接收資訊或資料及傳送控制訊號的收發器之雙向無線通訊器、以及能經由通訊導線接收資訊或資料及傳送控制訊號的有線通訊器。然而,通訊器64能包括像是用來接收來自偵測器52A至52H的一者或更多者的資訊或資料的接收器之單向無線通訊器、以及經由通訊導線傳送訊號的有線通訊器。替代地,通訊器64能包括像是用來傳送控制訊號以調整、控制或設定前叉FF、後吸震器RS、電可調整座柱SP、電後撥鏈器28及電輔助馬達30的傳送器之單向無線通訊器、以及經由通訊導線接收來自偵測器52A至52H的一者或更多者的資訊或資料的有線通訊器。
參照圖3至圖5的流程圖,用來改變後吸震器RS及前叉FF的操作狀態的第一懸吊控制現在將被描述。當人力車輛A開始移動時,精確速率偵測器52F將被啟動,以產生訊號,此訊號被傳送來喚醒控制器54及開始如圖3中所示的流程圖的程序。只要控制器54被供應電力且人力車輛A正在移動,控制器54在預定循環中從步驟S1執行程序。
在步驟S1中,控制器54接收來自偵測器52A至52H中的一者或更多者的間接踩踏狀態偵測結果。換言之,偵測器52A至52H偵測間接地指示人力車輛A的踩踏狀態之人力車輛的運行狀況,且將訊號無線地及/或經由導線輸出至控制器54。然後,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2。
在步驟S2中,控制器54根據來自偵測器52A至52H的間接踩踏狀態偵測結果而判斷是踩踏狀態存在或是未踩踏狀態存在。例如,藉由使用輪胎氣壓偵測器52A,當輪胎氣壓被判斷為小的且輪胎氣壓上的頻率穩定性(在預定時期中的輪胎氣壓上的波動)被判斷為中等時,控制器54判斷踩踏狀態存在。以下是被預存在記憶體裝置62中的關聯表1,以用來藉由使用輪胎氣壓偵測器52A而判斷是踩踏狀態存在或是未踩踏狀態存在。關聯表1僅為能被使用來在未直接地偵測踩踏的情形下判斷是踩踏狀態存在或是未踩踏狀態存在之參數的一個範例。因此,關聯表1中的參數及值可依所需要及/或想要被改變或調適。例如,頻率穩定性能根據輪胎氣壓及其他參數而被判斷。
關聯表1
輪胎氣壓值(Bar) | 頻率穩定性 | 踩踏判斷 |
小(1至1.5) | 中 | 踩踏 |
小(1至1.5) | 中 | 踩踏 |
小(1至1.5) | 中 | 踩踏 |
中(1.5至1.8) | 高 | 踩踏 |
中(1.5至1.8) | 高 | 踩踏 |
中(1.5至1.8) | 高 | 踩踏 |
大(> 1.8) | 無 | 未踩踏 |
大(> 1.8) | 無 | 未踩踏 |
大(> 1.8) | 無 | 未踩踏 |
小(1至1.5) | 無 | 未踩踏 |
小(1至1.5) | 無 | 未踩踏 |
小(1至1.5) | 無 | 未踩踏 |
雖然僅輪胎氣壓被使用來判斷是踩踏狀態存在或是未踩踏狀態存在,其他參數可被單獨地或組合地使用。例如,以下是被預存在記憶體裝置62中的關聯表2,以用來藉由使用車輛加速度偵測器52B的偵測結果根據向前加速度而判斷是踩踏狀態存在或是未踩踏狀態存在。類似於關聯表1,關聯表2僅為如此,且因此,關聯表2中的參數及值可依所需要及/或想要被改變或調適。
關聯表2
向前加速度值(km/s2 ) | 頻率穩定性 | 踩踏判斷 |
小(< 20) | 中 | 踩踏 |
小(< 20) | 中 | 踩踏 |
小(< 20) | 中 | 踩踏 |
中(20至50) | 高 | 踩踏 |
中(20至50) | 高 | 踩踏 |
中(20至50) | 高 | 踩踏 |
大(> 50) | 無 | 未踩踏 |
大(> 50) | 無 | 未踩踏 |
大(> 50) | 無 | 未踩踏 |
以下是被預存在記憶體裝置62中的關聯表3,以用來藉由使用踏板轉矩偵測器52C的偵測結果根據踩踏轉矩而判斷是踩踏狀態存在或是未踩踏狀態存在。類似於關聯表1,關聯表3僅為如此,且因此,關聯表3中的參數及值可依所需要及/或想要被改變或調適。
關聯表3
踩踏轉矩(Nm) | 頻率穩定性 | 踩踏判斷 |
小(10至20) | 中 | 踩踏 |
小(10至20) | 中 | 踩踏 |
小(10至20) | 中 | 踩踏 |
中(20至40) | 高 | 踩踏 |
中(20至40) | 高 | 踩踏 |
中(20至40) | 高 | 踩踏 |
大(> 40) | 無 | 未踩踏 |
大(> 40) | 無 | 未踩踏 |
大(> 40) | 無 | 未踩踏 |
替代地,踩踏轉矩能為經過預定時期的平均踩踏轉矩。在這樣的案例中,對於平均踩踏轉矩的值會大約是表3中的對於尖峰踩踏轉矩的值的一半。
以下是被預存在記憶體裝置62中的關聯表4,以用來藉由使用車把負載偵測器52D的偵測結果根據向前加速度而判斷是踩踏狀態存在或是未踩踏狀態存在。類似於關聯表1,關聯表4僅為如此,且因此,關聯表4中的參數及值可依所需要及/或想要被改變或調適。
關聯表4
車把負載(N) | 頻率穩定性 | 踩踏判斷 |
小(< 20) | 中 | 踩踏 |
小(< 20) | 中 | 踩踏 |
小(< 20) | 中 | 踩踏 |
中(20至50) | 高 | 踩踏 |
中(20至50) | 高 | 踩踏 |
中(20至50) | 高 | 踩踏 |
大(> 50) | 無 | 未踩踏 |
大(> 50) | 無 | 未踩踏 |
大(> 50) | 無 | 未踩踏 |
以下是被預存在記憶體裝置62中的關聯表5,以用來藉由使用鞍座負載偵測器52E的偵測結果根據向前加速度而判斷是踩踏狀態存在或是未踩踏狀態存在。類似於關聯表1,關聯表5僅為如此,且因此,關聯表5中的參數及值可依所需要及/或想要被改變或調適。
關聯表5
鞍座負載(N) | 頻率穩定性 | 踩踏判斷 |
小(< 200) | 中 | 踩踏 |
小(< 200) | 中 | 踩踏 |
小(< 200) | 中 | 踩踏 |
中(200至400) | 高 | 踩踏 |
中(200至400) | 高 | 踩踏 |
中(200至400) | 高 | 踩踏 |
大(> 400) | 無 | 未踩踏 |
大(> 400) | 無 | 未踩踏 |
大(> 400) | 無 | 未踩踏 |
以下是被預存在記憶體裝置62中的關聯表6以用來藉由使用精確速率偵測器52F的偵測結果根據向前加速度而判斷是踩踏狀態存在或是未踩踏狀態存在。類似於關聯表1,關聯表6僅為如此,且因此,關聯表6中的參數及值可依所需要及/或想要被改變或調適。
關聯表6
精確速率(km/h) | 頻率穩定性 | 踩踏判斷 |
小(< 15) | 中 | 踩踏 |
小(< 15) | 中 | 踩踏 |
小(< 15) | 中 | 踩踏 |
中(15至25) | 高 | 踩踏 |
中(15至25) | 高 | 踩踏 |
中(15至25) | 高 | 踩踏 |
大(> 25) | 無 | 未踩踏 |
大(> 25) | 無 | 未踩踏 |
大(> 25) | 無 | 未踩踏 |
控制器54能根據像是電輔助馬達30的其他運行狀況參數而判斷是踩踏狀態存在或是未踩踏狀態存在。基本地,對於電輔助馬達30的輔助動力輸出曲線之關聯表能以如同其他關聯表中的其他運行狀況參數的方式被使用。一般地,輔助動力輸出能被視為用於輔助自行車的驅動單元所作的輸出。例如,輔助動力系統具有能被視為小、中等、高輸出之三個動力輔助模式/比(經濟、正常、高)。輔助動力輸出曲線及根據此曲線的動力範圍目前預設為根據騎士的動力輸出所判斷者。輔助動力輸出未被直接地偵測為範圍是固定值之輸出。雖然如此,有可能的是,根據感測鏈條張力而偵測輸出、或者是使用間接參數而偵測輸出。替代地,電輔助馬達30能為用來偵測電輔助馬達30的輔助動力輸出的確切感測器。控制器54能根據像是鏈條24的張力的其他運行狀況參數而判斷是踩踏狀態存在或是未踩踏狀態存在。基本地,對於鏈條張力的關聯表能以如同其他關聯表中的其他運行狀況參數而被使用。此外,鏈條張力能從作為鏈條張力上的變化的函數之移動速率改變、鏈條張緊器的旋轉、鏈輪的震動或旋轉擺動等被判斷。被使用來偵測鏈條張力的感測器的一般範例是自行車驅動感測器,其為具有帶有一對的張力滾子的張力感測臂之鏈條張力感測器。張力感測臂被耦接於後車架,以用於樞轉移動。張力感測臂被彈簧偏壓,使得滾子在相反兩側上接觸鏈條,以造成鏈條繞著滾子中的每一者部分地彎折。當鏈條張力增加時,鏈條將迫使滾子抵抗張力感測臂上的彈簧的力,以將張力感測臂旋轉。張力感測臂的此旋轉造成壓力開關被接合,以指示被施加於鏈條的張力量。當然,上述鏈條張力感測器僅為範例,且本發明不受限於此特別的鏈條張力感測器。
此外,雖然這些關聯表被指示為具有僅一個運行狀況參數的個別表,本發明不受限於此組態。而是,運行狀況參數的一者或更多者能一起被使用,以用來判斷踩踏狀態或未踩踏狀態,以調整懸吊裝置。這些關聯表中的頻率穩定性是指在預定期間/時期中的人力車輛A的運行狀況。
在於第二步驟S2中控制器54判斷是踩踏狀態存在或是未踩踏狀態存在以後,控制器54然後根據是否踩踏狀態存在或是未踩踏狀態存在而前進至步驟S3或步驟S4。如果踩踏狀態被判斷為存在,則控制器54行進至步驟S3。如果未踩踏狀態被判斷為存在,則控制器54行進至步驟S4。
在步驟S3中,控制器54對於踩踏狀態根據使用來自偵測器52A至52H的間接踩踏狀態偵測結果中的至少一者所判斷的地形狀況而執行子程序,以設定後吸震器RS及/或前叉FF的懸吊設定。然後,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5,在步驟S5中,一個或更多個控制訊號被輸出至後吸震器RS及/或前叉FF。
在步驟S4中,控制器54對於未踩踏狀態根據使用來自偵測器52A至52H的間接踩踏狀態偵測結果中的至少一者所判斷的地形狀況而執行子程序,以設定後吸震器RS及/或前叉FF的懸吊設定。然後,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5,在步驟S5中,一個或更多個控制訊號被輸出至後吸震器RS及/或前叉FF。
然後,在步驟S5中,根據來自偵測器52A至52H中的一者或更多者的資訊或資料,控制器54產生用來改變後吸震器RS及/或前叉FF的操作狀態的一個或多個控制訊號。這些控制訊號調整後吸震器RS及/或前叉FF的懸吊行程、彈簧預負載、阻尼及鎖定中的至少一者。
現在參照圖4的子程序(圖3中的步驟S3),控制器54對於在判斷成踩踏狀態存在時根據至少一個地形狀況而調整後吸震器RS及/或前叉FF的懸吊設定。在此所使用的用語「地形狀況」包括行進表面的傾斜度、行進表面的粗糙度、行進表面上的障礙物、或影響人力車輛A的其他行進表面的狀況。
在步驟S31中,控制器54判斷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例如,至少包括行進表面粗糙度)。影響偵測是根據偵測器52A至52H中的一者或更多者的偵測結果。一旦在步驟S31中關於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的程度之判斷被作成,則控制器54根據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亦即,至少行進表面粗糙度)的程度而前進至步驟S32、S33或S34中的一者。
在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的程度被判斷為大之案例中,則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32。在步驟S32中,控制器54使用被預存在記憶體裝置64中的第一懸吊設定,以用來設定或調整後吸震器RS及/或前叉FF的懸吊設定。例如,如圖6中所見,第一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開、將阻尼設定為強、將後行程設定為長、及將前行程設定為長。
在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的程度被判斷為中等之案例中,則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33。在步驟S33中,控制器54使用被預存在記憶體裝置64中的第二懸吊設定,以用來設定或調整後吸震器RS及/或前叉FF的懸吊設定。例如,如圖7中所見,第二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中等、將阻尼設定為中等、將後行程設定為長或中間、及將前行程設定為長或中間。在此所使用的用語「中間(mid)」是指維持目前設定(無調整)或設定成中等(medium)。
在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的程度被判斷為小或零之案例中,則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34。在步驟S34中,控制器54判斷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行進表面傾斜度(亦即,與步驟S31的影響(例如,行進表面粗糙度)不同之影響)。一旦在步驟S34中關於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之判斷被作成,則控制器54根據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而前進至步驟S35、S36或S37中的一者。
在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被判斷為上升之案例中,控制器54使用被預存在記憶體裝置64中的第三懸吊設定,以用來設定或調整後吸震器RS及/或前叉FF的懸吊設定。例如,如圖8中所見,第三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關或中間、將阻尼設定為慢或中間、將後行程設定為長、及將前行程設定為短。
在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被判斷為平坦(水平)之案例中,控制器54使用被預存在記憶體裝置64中的第四懸吊設定,以用來設定或調整後吸震器RS及/或前叉FF的懸吊設定。例如,如圖9中所見,第四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關或中間、將阻尼設定為慢或中間、將後行程設定為中間或長、及將前行程設定為中間或長。
在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被判斷為下降之案例中,控制器54使用被預存在記憶體裝置64中的第五懸吊設定,以用來設定或調整後吸震器RS及/或前叉FF的懸吊設定。例如,如圖10中所見,第五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關或中間、將阻尼設定為慢或中間、將後行程設定為短、及將前行程設定為長。
在步驟S32、S33、S35、S36或S37以後,控制器54然後前進至圖3的流程圖的步驟S5。
現在參照圖5的子程序(圖3中的步驟S4),控制器54對於在判斷成未踩踏狀態存在時根據至少一個地形狀況而調整後吸震器RS及/或前叉FF的懸吊設定。如以上所述,用語「地形狀況」包括行進表面的傾斜度、行進表面的粗糙度、行進表面上的障礙物、或影響人力車輛A的其他行進表面的狀況。
在步驟S41中,控制器54判斷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例如,至少包括行進表面粗糙度)。影響偵測是根據偵測器52A至52H中的一者或更多者的偵測結果。一旦在步驟S41中關於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的程度之判斷被作成,則控制器54根據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的程度而前進至步驟S42、S43或S44中的一者。
在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的程度被判斷為大之案例中,則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42。在步驟S42中,控制器54使用被預存在記憶體裝置64中的第六懸吊設定,以用來設定或調整後吸震器RS及/或前叉FF的懸吊設定。例如,如圖11中所見,第六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開、將阻尼設定為強、將後行程設定為長、及將前行程設定為長。
在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的程度被判斷為中等之案例中,則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43。在步驟S43中,控制器54使用被預存在記憶體裝置64中的第七懸吊設定,以用來設定或調整後吸震器RS及/或前叉FF的懸吊設定。例如,如圖12中所見,第七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中等、將阻尼設定為中等、將後行程設定為長或中間、及將前行程設定為長或中間。
在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的程度被判斷為小或零之案例中,則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44。在步驟S44中,控制器54判斷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行進表面傾斜度(亦即,與步驟S31的影響(例如,行進表面粗糙度)不同之影響)。一旦在步驟S44中關於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之判斷被作成,則控制器54根據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而前進至步驟S45、S46或S47中的一者。
在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被判斷為上升之案例中,控制器54使用被預存在記憶體裝置64中的第八懸吊設定,以用來設定或調整後吸震器RS及/或前叉FF的懸吊設定。例如,如圖13中所見,第八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關或中間、將阻尼設定為慢或中間、將後行程設定為長、及將前行程設定為短。
在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被判斷為平坦(水平)之案例中,控制器54使用被預存在記憶體裝置64中的第四懸吊設定,以用來設定或調整後吸震器RS及/或前叉FF的懸吊設定。例如,如圖14中所見,第九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關或中間、將阻尼設定為慢或中間、將後行程設定為中間或長、及將前行程設定為中間或長。
在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被判斷為下降之案例中,控制器54使用被預存在記憶體裝置64中的第十懸吊設定,以用來設定或調整後吸震器RS及/或前叉FF的懸吊設定。例如,如圖15中所見,第十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關或中間、將阻尼設定為慢或中間、將後行程設定為短、及將前行程設定為長。
在步驟S42、S43、S45、S46或S47以後,控制器54然後前進至圖3的流程圖的步驟S5。
參照圖16的流程圖,用來改變後吸震器RS及前叉FF的操作狀態的第二懸吊控制將會被描述。基本地,圖16的流程圖的第二懸吊控制與圖3的流程圖的第一懸吊控制相同,除了來自偵測器52A至52H的資訊或資料以不同方式被分析以外。因此,相同的步驟將會給予相同的元件符號,且為了簡潔起見,將不會再次被討論。
在圖16的流程圖的第二懸吊控制中,所有的步驟與與圖3的流程圖的第一懸吊控制相同,除了步驟S2被以步驟S2’取代。在此,在步驟S2’中,控制器54主要根據來自偵測器52A至52H的間接踩踏狀態偵測結果中的至少一者的波動(頻率穩定性)而判斷是踩踏狀態存在或是未踩踏狀態存在。換言之,僅關聯表1至6中的頻率穩定性資訊或資料被使用來判斷是踩踏狀態存在或是未踩踏狀態存在。相對地,在圖3的流程圖的第一懸吊控制中,僅來自偵測器52A至52H的偵測參數中的一者或更多者的目前值或經過預定時期的平均值以它本身或結合來自偵測器52A至52H的偵測參數的頻率穩定性(波動)而被使用。
現在參照圖17的子程序(步驟S3’)的懸吊控制,其現在將會被討論。在此,圖17的子程序(步驟S3’)取代圖3的子程序(步驟S3)。因此,在子程序(步驟S3’)中,控制器54對於在判斷成踩踏狀態存在時根據至少一個地形狀況而調整後吸震器RS及/或前叉FF的懸吊設定。因此,與圖3的子程序(步驟S3)相同之圖17的子程序(步驟S3’)的步驟將會給予相同的元件符號,且為了簡潔起見,將不會再次被討論。
在步驟S31中,控制器54判斷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例如,至少包括行進表面粗糙度)。影響偵測是根據偵測器52A至52H中的一者或更多者的偵測結果。一旦在步驟S31中關於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的程度之判斷被作成,則控制器54根據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亦即,至少行進表面粗糙度)的程度而前進至步驟S31A、S31B或S31C中的一者。
在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的程度被判斷為大之案例中,則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31A。在步驟S31A中,控制器54判斷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行進表面傾斜度(亦即,與步驟S31的影響(例如,行進表面粗糙度)不同之影響)。一旦在步驟S31A中關於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之判斷被作成,則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32。在此懸吊控制程序中,不管所偵測的傾斜度為何,控制器54將後吸震器RS及/或前叉FF的懸吊設定調整成第一懸吊設定(例如,圖6)。當然,使用者或製造者能對於上升行進狀況、平坦表面行進狀況及下降行進狀況中的每一者去設定不同的懸吊設定。
在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的程度被判斷為中等之案例中,則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31B。在步驟S31B中,控制器54判斷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行進表面傾斜度(亦即,與步驟S31的影響(例如,行進表面粗糙度)不同之影響)。一旦在步驟S31B中關於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之判斷被作成,則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33。在此懸吊控制程序中,不管所偵測的傾斜度為何,控制器54將後吸震器RS及/或前叉FF的懸吊設定調整成第一懸吊設定(例如,圖7)。當然,使用者或製造者能對於上升行進狀況、平坦表面行進狀況及下降行進狀況中的每一者去設定不同的懸吊設定。
在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的程度被判斷為小或零之案例中,則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31C。在步驟S31C中,控制器54判斷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行進表面傾斜度(亦即,與步驟S31的影響(例如,行進表面粗糙度)不同之影響)。一旦在步驟S31C中關於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之判斷被作成,則控制器54根據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而前進至步驟S35、S36或S37中的一者。
在於步驟S31C中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被判斷為上升之案例中,控制器54使用被預存在記憶體裝置64中的第三懸吊設定(例如,圖8),以用來設定或調整後吸震器RS及/或前叉FF的懸吊設定。
在於步驟S31C中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被判斷為平坦(水平)之案例中,控制器54使用被預存在記憶體裝置64中的第四懸吊設定(例如,圖9),以用來設定或調整後吸震器RS及/或前叉FF的懸吊設定。
在於步驟S31C中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被判斷為下降之案例中,控制器54使用被預存在記憶體裝置64中的第五懸吊設定,以用來設定或調整後吸震器RS及/或前叉FF的第五懸吊設定(例如,圖10)。
在步驟S32、S33、S35、S36或S37以後,控制器54然後前進至圖3的流程圖的步驟S5。
現在參照圖18的子程序(步驟S4’)的懸吊控制,其現在將會被討論。在此,圖18的子程序(步驟S4’)取代圖3的子程序(步驟S4)。因此,在子程序(步驟S4’)中,控制器54對於在判斷成未踩踏狀態存在時根據至少一個地形狀況而調整後吸震器RS及/或前叉FF的懸吊設定。因此,與圖3的子程序(步驟S4)相同之圖18的子程序(步驟S4’)的步驟將會給予相同的元件符號,且為了簡潔起見,將不會再次被討論。
在步驟S41中,控制器54判斷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例如,至少包括行進表面粗糙度)。影響偵測是根據偵測器52A至52H中的一者或更多者的偵測結果。一旦在步驟S41中關於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的程度之判斷被作成,則控制器54根據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亦即,至少行進表面粗糙度)的程度而前進至步驟S41A、S41B或S41C中的一者。
在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的程度被判斷為大之案例中,則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41A。在步驟S41A中,控制器54判斷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行進表面傾斜度(亦即,與步驟S41的影響(例如,行進表面粗糙度)不同之影響)。一旦在步驟S41A中關於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之判斷被作成,則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42。在此懸吊控制程序中,不管所偵測的傾斜度為何,控制器54將後吸震器RS及/或前叉FF的懸吊設定調整成第六懸吊設定(例如,圖11)。當然,使用者或製造者能對於上升行進狀況、平坦表面行進狀況及下降行進狀況中的每一者去設定不同的懸吊設定。
在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的程度被判斷為中等之案例中,則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41B。在步驟S41B中,控制器54判斷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行進表面傾斜度(亦即,與步驟S41的影響(例如,行進表面粗糙度)不同之影響)。一旦在步驟S41B中關於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之判斷被作成,則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43。在此懸吊控制程序中,不管所偵測的傾斜度為何,控制器54將後吸震器RS及/或前叉FF的懸吊設定調整成第七懸吊設定(例如,圖12)。當然,使用者或製造者能對於上升行進狀況、平坦表面行進狀況及下降行進狀況中的每一者去設定不同的懸吊設定。
在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的程度被判斷為小或零之案例中,則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41C。在步驟S41C中,控制器54判斷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行進表面傾斜度(亦即,與步驟S41的影響(例如,行進表面粗糙度)不同之影響)。一旦在步驟S41C中關於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之判斷被作成,則控制器54根據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而前進至步驟S45、S46或S47中的一者。
在於步驟S41C中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被判斷為上升之案例中,控制器54使用被預存在記憶體裝置64中的第八懸吊設定(例如,圖13),以用來設定或調整後吸震器RS及/或前叉FF的懸吊設定。
在於步驟S41C中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被判斷為平坦(水平)之案例中,控制器54使用被預存在記憶體裝置64中的第九懸吊設定(例如,圖14),以用來設定或調整後吸震器RS及/或前叉FF的懸吊設定。
在於步驟S41C中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被判斷為下降之案例中,控制器54使用被預存在記憶體裝置64中的第十懸吊設定(例如,圖15),以用來設定或調整後吸震器RS及/或前叉FF的懸吊設定。
在步驟S42、S44、S45、S46或S47以後,控制器54然後前進至圖3的流程圖的步驟S5。
現在參照圖19的子程序(步驟S3”)的懸吊控制及圖20的子程序(步驟S4’)的懸吊控制,其現在將會被討論。在此,圖19的子程序(步驟S3”)取代圖3的子程序(步驟S3),而圖20的子程序(步驟S4”)取代圖3的子程序(步驟S4)。基本地,圖19及圖20的子程序(步驟S3”及S S4”)在根據至少一個地形而判斷後吸震器RS及/或前叉FF的懸吊設定時考量行進表面粗糙度、行進表面傾斜度及騎士的騎乘姿勢。在踩踏狀態子程序(步驟S3”)中,控制器54對於在判斷成踩踏狀態存在時根據行進表面粗糙度、行進表面傾斜度及騎士的騎乘姿勢而調整後吸震器RS及/或前叉FF的懸吊設定。在未踩踏狀態子程序(步驟S4”)中,控制器54對於在判斷成未踩踏狀態存在時根據行進表面粗糙度、行進表面傾斜度及騎士的騎乘姿勢而調整後吸震器RS及/或前叉FF的懸吊設定。因此,與圖3的子程序(步驟S3及S4)相同之圖19及圖20的子程序(步驟S3”及S S4”)的步驟將會給予相同的元件符號,且為了簡潔起見,將不會再次被討論。
參照圖19的子程序(步驟S3”)的懸吊控制,在步驟S31中,控制器54判斷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例如,至少包括行進表面粗糙度)。影響偵測是根據偵測器52A至52H中的一者或更多者的偵測結果。一旦在步驟S31中關於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的程度之判斷被作成,則控制器54根據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亦即,至少行進表面粗糙度)的程度而前進至步驟S50、S60或S70中的一者。步驟S50、S60或S70是使用行進表面傾斜度及騎士的騎乘姿勢以用來判斷後吸震器RS及/或前叉FF的懸吊設定之子程序。步驟S50的子程序由圖21的流程圖所繪示。步驟S60的子程序由圖22的流程圖所繪示。步驟S70的子程序由圖23的流程圖所繪示。
在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的程度被判斷為大(圖21)之案例中,則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51。在步驟S51中,控制器54判斷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行進表面傾斜度。一旦在步驟S51中關於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之判斷被作成,則控制器54根據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而前進至步驟S51A、S51B或S51C中的一者。
在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被判斷為上升之案例中,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51A。在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被判斷為平坦(水平)之案例中,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51B。在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被判斷為下降之案例中,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51C。在步驟S51A、S51B或S51C中,控制器54判斷騎士的騎乘姿勢(坐著或站著)。然而,此控制程序能依所需要及/或想要被修改成判斷包括騎士的騎乘姿勢及其他參數兩者之騎乘狀況。
在步驟S51A中,當騎士的騎乘姿勢被判斷為坐著時,控制器54前進至第一坐著懸吊設定被選擇之步驟S52。例如,如圖27中所見,第一坐著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中等或開、將阻尼設定為中等、將後行程設定為長、及將前行程設定為短或中間。另一方面,在步驟S51A中,當騎士的騎乘姿勢被判斷為站著時,控制器54前進至第一站著懸吊設定被選擇之步驟S53。例如,如圖28中所見,第一站著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中等、將阻尼設定為中等或強、將後行程設定為長、及將前行程設定為短或中間。
在步驟S51B中,當騎士的騎乘姿勢被判斷為坐著時,控制器54前進至第二坐著懸吊設定被選擇之步驟S54。例如,如圖29中所見,第二坐著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中等或開、將阻尼設定為中等、將後行程設定為長或中間、及將前行程設定為長或中間。另一方面,在步驟S51B中,當騎士的騎乘姿勢被判斷為站著時,控制器54前進至第二站著懸吊設定被選擇之步驟S55。例如,如圖30中所見,第二站著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中等、將阻尼設定為中等或強、將後行程設定為長或中間、及將前行程設定為長或中間。
在步驟S51C中,當騎士的騎乘姿勢被判斷為坐著時,控制器54前進至第三坐著懸吊設定被選擇之步驟S56。例如,如圖31中所見,第三坐著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開或中間、將阻尼設定為中等、將後行程設定為短或中間、及將前行程設定為長。另一方面,在步驟S51C中,當騎士的騎乘姿勢被判斷為站著時,控制器54前進至第三站著懸吊設定被選擇之步驟S57。例如,如圖32中所見,第三站著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中間、將阻尼設定為中等、將後行程設定為長、及將前行程設定為短。
在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的程度被判斷為中等(圖22)之案例中,則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61。在步驟S61中,控制器54判斷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行進表面傾斜度。一旦在步驟S61中關於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之判斷被作成,則控制器54根據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而前進至步驟S61A、S61B或S61C中的一者。
在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被判斷為上升之案例中,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61A。在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被判斷為平坦(水平)之案例中,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61B。在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被判斷為下降之案例中,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61C。在步驟S61A、S61B或S61C中,控制器54判斷騎士的騎乘姿勢(坐著或站著)。然而,此控制程序能依所需要及/或想要被修改成判斷包括騎士的騎乘姿勢及其他參數兩者之騎乘狀況。
在步驟S61A中,當騎士的騎乘姿勢被判斷為坐著時,控制器54前進至第四坐著懸吊設定被選擇之步驟S62。例如,如圖33中所見,第四坐著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中等、將阻尼設定為中等、將後行程設定為長、及將前行程設定為短。另一方面,在步驟S61A中,當騎士的騎乘姿勢被判斷為站著時,控制器54前進至第四站著懸吊設定被選擇之步驟S63。例如,如圖34中所見,第四站著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中等、將阻尼設定為中等或強、將後行程設定為長、及將前行程設定為短。
在步驟S61B中,當騎士的騎乘姿勢被判斷為坐著時,控制器54前進至第五坐著懸吊設定被選擇之步驟S64。例如,如圖35中所見,第五坐著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中等、將阻尼設定為中等、將後行程設定為長或中間、及將前行程設定為長或中間。另一方面,在步驟S61B中,當騎士的騎乘姿勢被判斷為站著時,控制器54前進至第五站著懸吊設定被選擇之步驟S65。例如,如圖36中所見,第五站著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中等、將阻尼設定為中等或強、將後行程設定為長或中間、及將前行程設定為長或中間。
在步驟S61C中,當騎士的騎乘姿勢被判斷為坐著時,控制器54前進至第六坐著懸吊設定被選擇之步驟S66。例如,如圖37中所見,第六坐著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中等、將阻尼設定為中等、將後行程設定為短、及將前行程設定為長。另一方面,在步驟S61C中,當騎士的騎乘姿勢被判斷為站著時,控制器54前進至第六站著懸吊設定被選擇之步驟S67。例如,如圖38中所見,第六站著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中等、將阻尼設定為中等或強、將後行程設定為短、及將前行程設定為長。
在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的程度被判斷為小至零(圖23)之案例中,則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71。在步驟S71中,控制器54判斷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行進表面傾斜度。一旦在步驟S71中關於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之判斷被作成,則控制器54根據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而前進至步驟S71A、S71B或S71C中的一者。
在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被判斷為上升之案例中,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71A。在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被判斷為平坦(水平)之案例中,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71B。在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被判斷為下降之案例中,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71C。在步驟S71A、S71B或S71C中,控制器54判斷騎士的騎乘姿勢(坐著或站著)。然而,此控制程序能依所需要及/或想要被修改成判斷包括騎士的騎乘姿勢及其他參數兩者之騎乘狀況。
在步驟S71A中,當騎士的騎乘姿勢被判斷為坐著時,控制器54前進至第七坐著懸吊設定被選擇之步驟S72。例如,如圖39中所見,第七坐著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關、將阻尼設定為慢或中間、將後行程設定為長、及將前行程設定為短。另一方面,在步驟S71A中,當騎士的騎乘姿勢被判斷為站著時,控制器54前進至第七站著懸吊設定被選擇之步驟S73。例如,如圖40中所見,第七站著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關、將阻尼設定為中間或強、將後行程設定為長、及將前行程設定為短。
在步驟S71B中,當騎士的騎乘姿勢被判斷為坐著時,控制器54前進至第八坐著懸吊設定被選擇之步驟S74。例如,如圖41中所見,第八坐著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關或中間、將阻尼設定為慢或中間、將後行程設定為長或中間、及將前行程設定為長或中間。另一方面,在步驟S71B中,當騎士的騎乘姿勢被判斷為站著時,控制器54前進至第八站著懸吊設定被選擇之步驟S75。例如,如圖42中所見,第八站著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關、將阻尼設定為強或中間、將後行程設定為中間或長、及將前行程設定為中間或長。
在步驟S71C中,當騎士的騎乘姿勢被判斷為坐著時,控制器54前進至第九坐著懸吊設定被選擇之步驟S76。例如,如圖43中所見,第九坐著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關或中間、將阻尼設定為慢或中間、將後行程設定為短、及將前行程設定為長。另一方面,在步驟S71C中,當騎士的騎乘姿勢被判斷為站著時,控制器54前進至第九站著懸吊設定被選擇之步驟S77。例如,如圖44中所見,第九站著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關或中間、將阻尼設定為強或中間、將後行程設定為短、及將前行程設定為長。
參照圖20的子程序(步驟S4”)的懸吊控制,在步驟S41中,控制器54判斷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例如,至少包括行進表面粗糙度)。影響偵測是根據偵測器52A至52H中的一者或更多者的偵測結果。一旦在步驟S41中關於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的程度之判斷被作成,則控制器54根據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亦即,至少行進表面粗糙度)的程度而前進至步驟S80、S90或S100中的一者。步驟S80、S90或S100是使用行進表面傾斜度及騎士的騎乘姿勢以用來判斷後吸震器RS及/或前叉FF的懸吊設定之子程序。步驟S80的子程序由圖24的流程圖所繪示。步驟S90的子程序由圖25的流程圖所繪示。步驟S100的子程序由圖26的流程圖所繪示。
在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的程度被判斷為大(圖24)之案例中,則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81。在步驟S81中,控制器54判斷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行進表面傾斜度。一旦在步驟S81中關於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之判斷被作成,則控制器54根據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而前進至步驟S81A、S81B或S81C中的一者。
在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被判斷為上升之案例中,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81A。在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被判斷為平坦(水平)之案例中,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81B。在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被判斷為下降之案例中,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81C。在步驟S81A、S81B或S81C中,控制器54判斷騎士的騎乘姿勢(坐著或站著)。然而,此控制程序能依所需要及/或想要被修改成判斷包括騎士的騎乘姿勢及其他參數兩者之騎乘狀況。
在步驟S81A中,當騎士的騎乘姿勢被判斷為坐著或站著時,控制器54前進至第十坐著及站著懸吊設定被選擇之步驟S82。例如,如圖45中所見,第十坐著及站著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中等、將阻尼設定為中等或強、將後行程設定為長、及將前行程設定為短或中間。雖然懸吊設定在判斷成影響(行進表面粗糙度)為大且傾斜度為上升時對於站著及坐著是相同的,從此揭示將會明白的是,當判斷成影響(行進表面粗糙度)為大且傾斜度為上升時,對於站著及坐著的懸吊設定能為不同。
在步驟S81B中,當騎士的騎乘姿勢被判斷為坐著或站著時,控制器54前進至第十一坐著及站著懸吊設定被選擇之步驟S83。例如,如圖46中所見,第十一坐著及站著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中等、將阻尼設定為中等或強、將後行程設定為長或中間、及將前行程設定為長或中間。雖然懸吊設定在判斷成影響(行進表面粗糙度)為大且傾斜度為平坦(水平)對於站著及坐著是相同的,從此揭示將會明白的是,當判斷成影響(行進表面粗糙度)為大且傾斜度為平坦(水平)時,對於站著及坐著的懸吊設定能為不同。
在步驟S81C中,當騎士的騎乘姿勢被判斷為坐著時,控制器54前進至第十二坐著懸吊設定被選擇之步驟S84。例如,如圖47中所見,第十二坐著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開或中間、將阻尼設定為中等、將後行程設定為短或中間、及將前行程設定為長。另一方面,在步驟S81C中,當騎士的騎乘姿勢被判斷為站著時,控制器54前進至第十二站著懸吊設定被選擇之步驟S85。例如,如圖48中所見,第十二站著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開或中、將阻尼設定為中或強、將後行程設定為長或中、及將前行程設定為長。
在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的程度被判斷為中等(圖25)之案例中,則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91。在步驟S91中,控制器54判斷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行進表面傾斜度。一旦在步驟S91中關於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之判斷被作成,則控制器54根據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而前進至步驟S91A、S91B或S91C中的一者。
在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被判斷為上升之案例中,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91A。在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被判斷為平坦(水平)之案例中,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91B。在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被判斷為下降之案例中,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91C。在步驟S91A、S91B或S91C中,控制器54判斷騎士的騎乘姿勢(坐著或站著)。然而,此控制程序能依所需要及/或想要被修改成判斷包括騎士的騎乘姿勢及其他參數兩者之騎乘狀況。
在步驟S91A中,當騎士的騎乘姿勢被判斷為坐著或坐著時,控制器54前進至第十三坐著及站著懸吊設定被選擇之步驟S92。例如,如圖49中所見,第十三坐著及站著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中等、將阻尼設定為中等、將後行程設定為長、及將前行程設定為短。雖然懸吊設定在判斷成影響(行進表面粗糙度)為中等且傾斜度為上升時對於站著及坐著是相同的,從此揭示將會明白的是,當判斷成影響(行進表面粗糙度)為中等且傾斜度為上升時,對於站著及坐著的懸吊設定能為不同。
在步驟S91B中,當騎士的騎乘姿勢被判斷為站著時,控制器54前進至第十四坐著及站著懸吊設定被選擇之步驟S93。例如,如圖50中所見,第十四坐著及站著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中等、將阻尼設定為中等、將後行程設定為長或中間、及將前行程設定為長或中間。雖然懸吊設定在判斷為影響(行進表面粗糙度)為中等且傾斜度為平坦(水平)對於站著及坐著是相同的,從此揭示將會明白的是,當判斷成影響(行進表面粗糙度)為中等且傾斜度為平坦(水平)時,對於站著及坐著的懸吊設定能為不同。
在步驟S91C中,當騎士的騎乘姿勢被判斷為坐著或站著時,控制器54前進至第十五坐著及站著懸吊設定被選擇之步驟S94。例如,如圖51中所見,第十五坐著及站著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中等、將阻尼設定為中等、將後行程設定為短、及將前行程設定為長。雖然懸吊設定在判斷為影響(行進表面粗糙度)為中等且傾斜度為下降時對於站著及坐著是相同的,從此揭示將會明白的是,當判斷成影響(行進表面粗糙度)為中等且傾斜度為下降時,對於站著及坐著的懸吊設定能為不同。
在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影響的程度被判斷為小至零(圖26)之案例中,則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101。在步驟S101中,控制器54判斷作用於人力車輛A上的地形的行進表面傾斜度。一旦在步驟S101中關於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之判斷被作成,則控制器54根據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而前進至步驟S101A、S101B或S101C中的一者。
在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被判斷為上升之案例中,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101A。在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被判斷為平坦(水平)之案例中,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101B。在人力車輛A的傾斜度被判斷為下降之案例中,控制器54前進至步驟S101C。在步驟S101A、S101B或S101C中,控制器54判斷騎士的騎乘姿勢(坐著或站著)。然而,此控制程序能依所需要及/或想要被修改成判斷包括騎士的騎乘姿勢及其他參數兩者之騎乘狀況。
在步驟S101A中,當騎士的騎乘姿勢被判斷為坐著或站著時,控制器54前進至第十六坐著懸吊設定被選擇之步驟S102。例如,如圖52中所見,第十六坐著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關或中間、將阻尼設定為慢或中間、將後行程設定為長、及將前行程設定為短。雖然懸吊設定在判斷成影響(行進表面粗糙度)為小至零且傾斜度為上升時對於站著及坐著是相同的,從此揭示將會明白的是,當判斷成影響(行進表面粗糙度)為小至零且傾斜度為上升時,對於站著及坐著的懸吊設定能為不同。
在步驟S101B中,當騎士的騎乘姿勢被判斷為坐著或站著時,控制器54前進至第十七坐著及站著懸吊設定被選擇之步驟S103。例如,如圖53中所見,第十七坐著及站著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關或中間、將阻尼設定為慢或中間、將後行程設定為中間或長、及將前行程設定為中間或長。雖然懸吊設定在判斷成影響(行進表面粗糙度)為小至零且傾斜度為平坦(水平)時對於站著及坐著是相同的,從此揭示將會明白的是,當判斷成影響(行進表面粗糙度)為小至零且傾斜度為平坦(水平)時,對於站著及坐著的懸吊設定能為不同。
在步驟S101C中,當騎士的騎乘姿勢被判斷為坐著或站著時,控制器54前進至第十八坐著及站著懸吊設定被選擇之步驟S104。例如,如圖54中所見,第十八坐著及站著懸吊設定能包括將彈簧力設定為關或中間、將阻尼設定為慢或中間、將後行程設定為短、及將前行程設定為長。雖然懸吊設定在判斷成影響(行進表面粗糙度)為小至零且傾斜度為下降時對於站著及坐著是相同的,從此揭示將會明白的是,當判斷成影響(行進表面粗糙度)為小至零且傾斜度為下降時,對於站著及坐著的懸吊設定能為不同。
在了解根據本發明的懸吊控制系統(其係用來藉由使用間接地指示人力車輛的踩踏狀態之關於人力車輛的運行狀況的偵測資訊而調整懸吊裝置的操作狀態)的範圍時,懸吊控制系統不受限於本說明書中所揭示的實施例。在此所使用的用語「包含」及其衍生字旨在作為界定所述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數、及/或步驟的出現之開放式用語,但未排除其他未陳述的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數、及/或步驟的出現。前述者亦應用於具有類似意義的字,例如用語「包括」、「具有」及其衍生字。又,用語「部分」、「區段」、「部」、「構件」、或「元件」在以單數型使用時能具有單一個部件或複數個部件的雙重意義,除非指出並非如此。
在此所使用的以下方向性用語「面向車架側」、「未面向車架側」、「向前」、「向後」、「前」、「後」、「上」、「下」、「以上」、「以下」、「向上」、「向下」、「頂」、「底」、「側」、「豎直」、「水平」、「垂直」及「橫截」、以及任何其他類似方向性用語是指在直立騎乘位置且配備有懸吊控制系統的自行車的那些方向。因此,被運用來描述懸吊控制系統的這些方向性用語應相對於在水平表面上於直立騎乘位置且配備有懸吊控制系統的人力車輛來解釋。用語「左」及「右」被使用來在從人力車輛的後方觀看的情形下以右側作參考時指明「右」,且在從人力車輛的後方觀看的情形下以左側作參考時指明「左」。
在此揭示中所使用的用語「中的至少一者」意指「一個或更多個」的所想要選擇。對於一個範例而言,如果其選擇的數目是兩個時,此揭示中所使用的用語「中的至少一者」意指「僅一個單一選擇」或「兩個選擇中的兩者」。對於另一個範例而言,如果其選擇的數目等於或大於三個時,此揭示中所使用的用語「中的至少一者」意指「僅一個單一選擇」或「等於或大於兩個選擇中的任意組合」。
又,將會明白的是,雖然用語「第一」及「第二」在此可被使用來描述各種不同的組件,這些組件不應由這些用語所限制。這些用語僅被使用來將一組件與另一者區分。因此,例如,以上所討論的第一元件在沒有背離本發明的教示的情形下可能被使用來稱為第二元件,且反之亦然。
在此所使用的用語「被附接」及「附接」涵蓋:藉由直接地將元件固定至另一元件而使該元件直接地被牢固至該另一元件之組態;藉由將元件固定至中間構件然後中間構件被固定至另一元件而使該元件間接地被牢固至該另一元件之組態;以及一元件與另一元件一體成形(亦即,一元件本質上是另一元件的一部分)之組態。此定義亦應用於類似意義的字,例如:「被連合」、「被連接」、「被耦接」、「被安裝」、「被結合」、「被固定」及其衍生字。最後,像是在此所使用的「實質地」、「大約」、「近似地」的程度用語意指所修飾用語的變異量,使得最終結果不會顯著地改變。
雖然僅所選的實施例已經被選來繪示說明本發明(懸吊控制系統),對於熟習本領域的技術人士從此揭示將會明白的是,在不離開如隨附的申請專利範圍中所界定的本發明範圍的情形下,能在此作成各種不同的變化及修改。因此,懸吊控制系統不受限於本說明書中所揭示的實施例。又,懸吊控制系統的步驟能依所需要及/或想要被省略及/或混排順序。例如,除非確切地指出並非如此,各種不同組件的尺寸、形狀、位置、或定向能依所需要及/或想要而被改變,只要此等變化不會在實質上影響其意欲的功能。又,例如,用來設定懸吊裝置的操作狀態之參數及值能被預設地設定或由依使用者的喜好被選擇。除非確切地指出並非如此,被顯示成直接連接或互相接觸的組件能具有設置在它們之間的中間結構,只要此等變化不會在實質上影響其意欲的功能。一個元件的功能可由二個元件來實施,且反之亦然,除非確切地陳述並非如此。一個實施例的結構及功能能在另一個實施例中被採用。所有的優點不須同時呈現在一個特別的實施例中。與習知技術不同的每一特徵不論是單獨或與其他特徵組合亦應被視為申請人的進一步發明的分開敘述,包括由這樣的特徵所具體實施的結構性及/或功能性概念。因此,前述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說明僅用於繪示說明,而非以限制由隨附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物所界定的本發明為目的。
10:傳動系統
14:曲柄軸
16:曲柄臂
18:踏板
20:前鏈輪
22:後鏈輪
24:鏈條
28:電後撥鏈器
30:電輔助馬達
32:電池
34:使用者可操作輸入裝置
41:鎖定狀態致動器
42:行程調整致動器
43:阻尼力調整致動器
44:彈簧力調整致動器
45:鎖定狀態致動器
46:行程調整致動器
47:阻尼力調整致動器
48:彈簧力調整致動器
50:懸吊控制系統
52:偵測器
54:控制器
60:處理器
62:記憶體裝置
64:通訊器
52A:輪胎氣壓偵測器
52B:車輛加速度偵測器
52C:踩踏轉矩偵測器
52D:車把負載偵測器
52E:鞍座負載偵測器
52F:精確速率偵測器
52G:騎乘姿勢偵測器
52H:地形狀況偵測器
A:人力車輛
B:車輛本體
BF:自行車車架
FF:前叉
FR:前輪圈
FT:前輪胎
FW:前車輪
H:車把
RR:後輪圈
RS:後吸震器
RT:後輪胎
RW:後車輪
S:座椅,鞍座
S1:步驟
S2:步驟
S2’:步驟
S3:步驟
S3’:步驟
S31:步驟
S31A:步驟
S31B:步驟
S31C:步驟
S32:步驟
S33:步驟
S34:步驟
S35:步驟
S36:步驟
S37:步驟
S4:步驟
S41:步驟
S41A:步驟
S41B:步驟
S41C:步驟
S42:步驟
S43:步驟
S44:步驟
S45:步驟
S46:步驟
S47:步驟
S50:步驟
S51:步驟
S51A:步驟
S51B:步驟
S51C:步驟
S52:步驟
S53:步驟
S54:步驟
S55:步驟
S56:步驟
S57:步驟
S60:步驟
S61:步驟
S61A:步驟
S61B:步驟
S61C:步驟
S62:步驟
S63:步驟
S64:步驟
S65:步驟
S66:步驟
S67:步驟
S70:步驟
S71:步驟
S71A:步驟
S71B:步驟
S71C:步驟
S72:步驟
S73:步驟
S74:步驟
S75:步驟
S76:步驟
S77:步驟
S80:步驟
S81:步驟
S81A:步驟
S81B:步驟
S81C:步驟
S82:步驟
S83:步驟
S84:步驟
S85:步驟
S90:步驟
S91:步驟
S91A:步驟
S91B:步驟
S91C:步驟
S92:步驟
S93:步驟
S94:步驟
S95:步驟
S100:步驟
S101:步驟
S101A:步驟
S101B:步驟
S101C:步驟
S102:步驟
S103:步驟
S104:步驟
SA:搖臂
SP:電可調整座柱,鞍座柱
現在參照形成此原始揭示的一部分之隨附圖式:
[圖1]是人力車輛(例如,自行車)的側視圖,此人力車輛具有由根據一個實施例的懸吊控制系統所控制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
[圖2]是繪示懸吊控制系統的方塊圖,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
[圖3]是自動懸吊控制的流程圖,其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根據來自間接地偵測人力車輛的踩踏狀態的偵測器之資訊(偵測結果)而自動地改變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4]是圖3的自動懸吊控制的子程序的流程圖,其在判斷成踩踏狀態存在的情形下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
[圖5]是圖3的自動懸吊控制的子程序的流程圖,其在判斷成未踩踏狀態存在的情形下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
[圖6]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一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4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7]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二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4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8]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三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4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9]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四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4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10]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五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4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11]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六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5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12]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七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5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13]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八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5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14]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九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5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15]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十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5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16]是自動懸吊控制的流程圖,其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根據來自偵測在預定時期中的人力車輛的運行狀況上的波動的波動偵測器之資訊(偵測結果)而自動地改變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17]是圖3的自動懸吊控制的替代子程序的流程圖,其在判斷成踩踏狀態存在的情形下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
[圖18]是圖3的自動懸吊控制的替代子程序的流程圖,其在判斷成未踩踏狀態存在的情形下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
[圖19]是圖3的自動懸吊控制的另一個子程序的流程圖,其在判斷成踩踏狀態存在的情形下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
[圖20]是圖3的自動懸吊控制的另一個子程序的流程圖,其在判斷成未踩踏狀態存在的情形下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
[圖21]是圖19的自動懸吊控制的又一個子程序的流程圖,其在判斷成踩踏狀態存在且大影響出現的情形下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
[圖22]是圖19的自動懸吊控制的又一個子程序的流程圖,其在判斷成踩踏狀態存在且中等影響出現的情形下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
[圖23]是圖19的自動懸吊控制的又一個子程序的流程圖,其在判斷成踩踏狀態存在且小至零影響出現的情形下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
[圖24]是圖20的自動懸吊控制的又一個子程序的流程圖,其在判斷成未踩踏狀態存在且大影響出現的情形下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
[圖25]是圖20的自動懸吊控制的又一個子程序的流程圖,其在判斷成未踩踏狀態存在且中等影響出現的情形下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
[圖26]是圖20的自動懸吊控制的又一個子程序的流程圖,其在判斷成未踩踏狀態存在且小至零的影響出現的情形下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
[圖27]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一坐著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19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28]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一站著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19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29]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二坐著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19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30]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二站著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19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31]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三坐著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19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32]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三站著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19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33]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四坐著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19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34]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四站著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19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35]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五坐著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19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36]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五站著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19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37]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六坐著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19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38]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六站著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19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39]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七坐著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19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40]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七站著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19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41]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八坐著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19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42]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八站著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19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43]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九坐著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19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44]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九站著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19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45]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十坐著及站著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20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46]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十一坐著及站著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20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47]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十二坐著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20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48]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十二站著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20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49]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十三坐著及站著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20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50]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十四坐著及站著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20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51]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十五坐著及站著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20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52]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十六坐著及站著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20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圖53]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十七坐著及站著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20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及
[圖54]是被繪示為控制表的第十八坐著及站著懸吊設定的預存控制,其在施行圖3及圖20的自動懸吊控制時由懸吊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器所執行,以用來調整圖1的人力車輛的前懸吊裝置及後懸吊裝置中的至少一者的操作狀態。
34:使用者可操作輸入裝置
41:鎖定狀態致動器
42:行程調整致動器
43:阻尼力調整致動器
44:彈簧力調整致動器
45:鎖定狀態致動器
46:行程調整致動器
47:阻尼力調整致動器
48:彈簧力調整致動器
52A:輪胎氣壓偵測器
52B:車輛加速度偵測器
52C:踩踏轉矩偵測器
52D:車把負載偵測器
52E:鞍座負載偵測器
52F:精確速率偵測器
52G:騎乘姿勢偵測器
52H:地形狀況偵測器
54:控制器
60:處理器
62:記憶體裝置
64:通訊器
FF:前叉
Claims (11)
- 一種用於人力車輛的懸吊裝置之懸吊控制系統,該懸吊控制系統包含: 偵測器,其被建構成偵測間接地指示該人力車輛的踩踏狀態之關於該人力車輛的運行狀況的資訊;及 控制器,其被建構成根據由該偵測器所偵測的該資訊而將控制訊號輸出,以調整該懸吊裝置的操作狀態。
- 一種用於人力車輛的懸吊裝置之懸吊控制系統,該懸吊控制系統包含: 波動偵測器,其被建構成偵測關於在預定時期中的該人力車輛的運行狀況上的波動的資訊;及 控制器,其被建構成根據由該波動偵測器所偵測的該資訊而將控制訊號輸出,以調整該懸吊裝置的操作狀態。
- 如請求項2之用於人力車輛的懸吊裝置之懸吊控制系統,還包含 偵測器,其被建構成偵測間接地指示該人力車輛的踩踏狀態之關於該人力車輛的該運行狀況的資訊,其中 該控制器還被建構成根據由該偵測器所偵測的該資訊而將該控制訊號輸出,以調整該懸吊裝置的該操作狀態。
- 如請求項2或3之用於人力車輛的懸吊裝置之懸吊控制系統,其中 該波動係關於輪胎氣壓、車輛加速度、車把負載、鞍座負載、輔助動力輸出、騎士的動作、鏈條狀態改變、及精確速率中的至少一者。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用於人力車輛的懸吊裝置之懸吊控制系統,其中 該控制訊號至少包括用來將該懸吊裝置設定成第一操作狀態之第一懸吊控制訊號、用來將該懸吊裝置設定成與該第一操作狀態不同的第二操作狀態之第二懸吊控制訊號、及用來將該懸吊裝置設定成與該第一操作狀態及該第二操作狀態不同的第三操作狀態之第三懸吊控制訊號, 該控制器被建構成將該第一懸吊控制訊號、該第二懸吊控制訊號及該第三懸吊控制訊號中的至少一者輸出,以調整該懸吊裝置的該操作狀態。
- 如請求項5之用於人力車輛的懸吊裝置之懸吊控制系統,其中 該懸吊裝置的該操作狀態係關於懸吊行程、彈簧預負載、阻尼及鎖定中的至少一者。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用於人力車輛的懸吊裝置之懸吊控制系統,還包含 附加偵測器,其被建構成偵測關於騎乘該人力車輛的騎士的騎乘姿勢及地形狀況中的至少一者之附加資訊,且 該控制器被建構成根據該資訊並結合該附加資訊而將該控制訊號輸出,以調整該懸吊裝置的該操作狀態。
- 如請求項7之用於人力車輛的懸吊裝置之懸吊控制系統,其中 該騎乘姿勢包括坐著姿勢及站著姿勢中的至少一者。
- 如請求項7之用於人力車輛的懸吊裝置之懸吊控制系統,其中 該控制器被建構成根據關於該地形狀況的該附加資訊而調整阻尼值。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用於人力車輛的懸吊裝置之懸吊控制系統,其中 該控制訊號包括前懸吊調整訊號及後懸吊調整訊號中的至少一者。
- 一種自行車,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所述之用於人力車輛的懸吊裝置之懸吊控制系統,該自行車還包含: 自行車車架; 前車輪,其被耦接於該自行車車架; 後車輪,其被耦接於該自行車車架;及 被設置在該自行車車架與該前車輪之間的前懸吊裝置及被設置在該自行車車架與該後車輪之間的後懸吊裝置中之至少一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020100276.9 | 2020-01-09 | ||
DE102020100276.9A DE102020100276A1 (de) | 2020-01-09 | 2020-01-09 | Federungssteuersystem für die federung eines mit menschenkraft angetriebenen fahrzeugs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34107A true TW202134107A (zh) | 2021-09-16 |
TWI875918B TWI875918B (zh) | 2025-03-11 |
Family
I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884357B2 (en) | 2024-01-30 |
US20210214040A1 (en) | 2021-07-15 |
US20240116594A1 (en) | 2024-04-11 |
DE102020100276A1 (de) | 2021-07-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919616B2 (en) | Control system for bicycle | |
US11161565B2 (en) | Bicycle control device and bicycle electric assist unit including bicycle control device | |
US9199690B2 (en) | Bicycle suspension system | |
CN111186522B (zh) | 用于人动力交通工具的可变把立 | |
US20210245833A1 (en) | Bicycle controller for assisting travel of a bicycle | |
CN115432103B (zh) | 自行车控制系统 | |
TW201805203A (zh) | 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及具有此裝置之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 | |
US11279436B2 (en) | Control system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 |
US11884357B2 (en) | Suspension control system for suspension of human-powered vehicle | |
US10940909B2 (en) | Wireless receiving device for human powered vehicle | |
US20230083520A1 (en) | Human-powered vehicle control device | |
CN107097892A (zh) | 自行车自动控制避震器系统 | |
TWI875918B (zh) | 用於人力車輛的懸吊裝置之懸吊控制系統 | |
US12263908B2 (en) | Suspension control system for suspension of human-powered vehicle | |
TWI811398B (zh) | 用於人力車輛的懸吊器控制裝置 | |
TWI537175B (zh) | 自行車自動控制避震器系統 | |
US11753108B2 (en) | Human-powered vehicle control device | |
JP7566623B2 (ja) | 人力駆動車の制御装置 | |
TW202237463A (zh) | 用於人力車輛之控制系統 | |
CN115432104B (zh) | 自行车控制系统 | |
US20230083770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system | |
TWI589798B (zh) | 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hardness of a bicycle rear shock absorber and a bicycle (one) | |
US20210107589A1 (en) | Control devi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