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02891A - 光學攝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學攝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102891A TW202102891A TW108124080A TW108124080A TW202102891A TW 202102891 A TW202102891 A TW 202102891A TW 108124080 A TW108124080 A TW 108124080A TW 108124080 A TW108124080 A TW 108124080A TW 202102891 A TW202102891 A TW 202102891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object side
- optical imaging
- image side
- lens group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12634 optical imag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5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6
- 230000005499 meniscu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9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0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1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4
- 201000009310 astigmat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0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06010010071 Com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光學攝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具負屈折力之第一透鏡、具正屈折力之第二透鏡、具正屈折力之彎月形第三透鏡、具正屈折力之第四透鏡及具負屈折力之第五透鏡。第一透鏡之像側面為凹面,第二透鏡之物側面為凸面,第三透鏡之物側面為凹面、像側面為凸面,第四透鏡之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凸面,第五透鏡之物側面為凹面、像側面為凸面;其中,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形成一膠合透鏡;此光學攝像透鏡組之透鏡總數為五片。當此光學攝像透鏡組滿足特定條件時,能同時滿足小型化、廣視角、及高成像品質的需求。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光學攝像透鏡組及成像裝置,特別是有關於適用於車用攝影電子裝置或監控攝影系統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及成像裝置。
近年來,由於數位化電子產品的普及,包括數位相機、筆記型電腦、手機、平板等,帶動了光學鏡頭模組的蓬勃發展。為了適用於各種不同的用途,例如智慧型手機、運動型攝影機、行車記錄器、倒車攝影裝置、及家用監控攝影設備等,對於光學鏡頭模組的品質需求也日益提高。
除了逐漸朝向小型化的發展,光學鏡頭模組亦要求更寬廣的拍照視野及良好的成像品質。然而,提高光學鏡頭模組的成像視角,常會導致透鏡組的總長度增加(體積變大),或者使得像差變得難以修正。以美國專利7,623,305號為例,其包含具有負屈折力之第一鏡群、光圈及具有正屈折力之第二鏡群;第一鏡群包含具有負屈折力之第一透鏡及具有正屈折力之第二透鏡;第二鏡群包含具有正屈折力之第三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之第四透鏡及具有正屈折力之第五透鏡。雖然在此專利所揭露的光學透鏡組架構下,可以有效縮小鏡頭成像的畸變像差,但其拍攝視角僅能達到70度左右,無法符合現今消費者的使用需求。
是以,如何提供一種廣視角且具有良好成像品質的小型光學鏡頭模組已成為此技術領域之人士亟欲解決之問題。
是以,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攝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光圈、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其中,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面為凹面;第二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為凸面;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為凹面、像側面為凸面;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凸面;第五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為凹面、像側面為凸面;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為膠合透鏡,且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至少包含一個具有高色散係數透鏡及一個低色散係數透鏡;此光學攝像透鏡組之透鏡總數為五片;第二透鏡之折射率為Nd2,第四透鏡之折射率為Nd4,第五透鏡之折射率為Nd5;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之色散係數分別為Vd4及Vd5;第二透鏡之像側面至第三透鏡之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為AT23;第三透鏡之像側面至第四透鏡之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為AT34;第二透鏡之物側面至第五透鏡之像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為TT25;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之合成焦距為f23,而此光學攝像透鏡組之有效焦距為EFL,此光學攝像透鏡組滿足以下條件:
Nd2>
1.68,Nd4>
1.68,Nd5>
1.68;
Vd4+Vd5<100;
0.04<(AT23+AT34)/TT25<0.16及
1.75<f23/EFL<3.3。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述光學攝像透鏡組滿足以下條件:0.7<f23/f45<1.3;其中, f45為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之合成焦距。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述光學攝像透鏡組滿足以下條件:
Nd4<Nd5;
Vd4>Vd5;以及
5<TTL/ImgH<7;其中,TTL為第一透鏡物側面至光學攝像透鏡組之成像面在光軸上之距離,ImgH為光學攝像透鏡組於成像面上之最大像高。
本發明更提供一種光學攝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光圈、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其中,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面為凹面;第二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為凸面;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為凹面、像側面為凸面;第一透鏡至第三透鏡之合成焦距為正;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凸面;第五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為凹面、像側面為凸面;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為膠合透鏡,且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至少包含一個具有高色散係數透鏡及一個低色散係數透鏡;此光學攝像透鏡組之透鏡總數為五片;第二透鏡之折射率為Nd2,第四透鏡之折射率為Nd4,第五透鏡之折射率為Nd5;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之色散係數分別為Vd4及Vd5;第一透鏡之物側面及像側面的曲率半徑分別為R1、R2;第一透鏡、第二透鏡及第三透鏡之合成焦距為f123,此光學攝像透鏡組之有效焦距為EFL;此光學攝像透鏡組滿足以下條件:
Nd2>
1.68,Nd4>
1.68,Nd5>
1.68;
Vd4+Vd5<100;
-0.01<R2/R1<0.03;以及
4<f123/EFL<20。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述光學攝像透鏡組滿足以下條件:0.04<(AT23+AT34)/TT25<0.16;其中,AT23為第二透鏡像側面至第三透鏡物側面在光軸上之距離,AT34為第三透鏡像側面至第四透鏡物側面在光軸上之距離,TT25為第二透鏡物側面至第五透鏡項側面在光軸上之距離。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述光學攝像透鏡組滿足以下條件:1.75<f23/EFL<3.3;其中,f23為第二透鏡與三透鏡之合成焦距。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述光學攝像透鏡組滿足以下條件:-1<R8/EFL<-0.6;其中,R8為第四透鏡之像側面的曲率半徑。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述光學攝像透鏡組滿足以下條件:0.4<AT23/(|Sag4|+|Sag5|)<3.5;其中,Sag4為第二透鏡像側面與光軸之交點至其像側面最大有效半徑之位置的水平距離,Sag5為第三透鏡物側面與光軸之交點至其物側面最大有效半徑之位置的水平距離。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述第三透鏡滿足以下條件:
5<f3/EFL<12;及
0.6<CT3/EFL<1.2;其中,f3為第三透鏡之焦距,CT3為第三透鏡之厚度。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述第三透鏡進一步滿足以下條件:
Nd3<1.6;其中,Nd3為第三透鏡之折射率。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述光學攝像透鏡組滿足以下條件:
-1.6<f1/EFL<-1;其中,f1為第一透鏡之焦距。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述第二透鏡之像側面為凸面。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述第二透鏡滿足以下條件:0.15< (C3+C4)/(C3-C4)<1.2;其中,C3為第二透鏡物側面之曲率,C4為第二透鏡像側面之曲率。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述第三透鏡滿足以下條件:-105< (C5+C6)/(C5-C6)<-5;其中,C5為第三透鏡物側面之曲率,C6為第三透鏡像側面之曲率。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述第三透鏡進一步滿足以下條件:-12< (C5+C6)/(C5-C6)<-5。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述光學攝像透鏡組進一步滿足以下條件:5<f3/EFL<8。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述光學攝像透鏡組滿足以下條件:
0.4<(AT12+AT23)/EFL<1.7;其中,AT12為第一透鏡像側面至第二透鏡物側面在光軸上之距離,AT23為第二透鏡像側面至第三透鏡物側面在光軸上之距離。
本發明更提供一成像裝置,此成像裝置包含前述光學攝像透鏡組,及一影像感測元件。
本發明更提供一電子裝置,此電子裝置包含如前述之成像裝置。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攝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光圈、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第一透鏡至第三透鏡構成具有正屈折力之前鏡群,其中,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面為凹面;第二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為凸面;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為凹面、像側面為凸面。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構成具有正屈折力之後鏡群,且第四透鏡之像側面與第五透鏡之物側面相黏合,以形成一膠合透鏡;其中,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凸面;第五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為凹面、像側面為凸面。此光學攝像透鏡組之透鏡總數為五片。
在以下實施例中,此光學攝像透鏡組之各透鏡可為玻璃或塑膠材質,而不以實施例所列舉之材質為限。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每一個透鏡皆包含朝向被攝物之一物側面,及朝向成像面之一像側面。
所述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面為凹面,用以提高收光範圍,使整個光學攝像透鏡組可以具有較大的視場角。所述第二透鏡及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做為調節光路的元件,使入射光在經過第一透鏡後所形成之發散光束,經由第二透鏡及第三透鏡折射後,形成較靠近光軸的光束。
所述後鏡群之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為一膠合透鏡,包含一個高色散係數透鏡及一個低色散係數透鏡,用以消除色像差。在本說明書之內容中,高色散係數透鏡係指色散係數大於等於50之透鏡,而低色散係數透鏡係指色散係數小於50之透鏡。第四透鏡之色散係數為Vd4,第五透鏡之色散係數為Vd5,係滿足以下關係式:
Vd4+Vd5<100 (1);
所述光學攝像透鏡組具有至少三片較高折射率的透鏡,有利於降低光學攝像透鏡組之像差。其中,第二透鏡之折射率為Nd2,第四透鏡之折射率為Nd4及第五透鏡之折射率為Nd5,係滿足以下關係式:
Nd2>
1.68,Nd4>
1.68,及Nd5>
1.68 (2);
第二透鏡像側面至第三透鏡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為AT23,第三透鏡像側面至第四透鏡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為AT34,而第二透鏡物側面至第五透鏡像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為TT25,係滿足以下關係式:
0.04<(AT23+AT34)/TT25<0.16 (3);
藉由滿足關係式(3)的條件,有利於修正光學攝像透鏡組之球面像差、場曲像差及彗差。
第二透鏡及第三透鏡的合成焦距為f23,所述光學攝像透鏡組之有效焦距為EFL,其滿足以下關係式:
1.75< f23/EFL< 3.3 (4);
藉由滿足關係式(4)的條件,有利於縮小光學攝像透鏡組的體積,同時保有良好的光學性能。若 f23/EFL超出式(4)上限值或下限值,則像差較難以修正。
所述第三透鏡之厚度為CT3、焦距為f3,其與光學攝像透鏡組之有效焦距之間滿足以下關係式:
0.6<CT3/EFL<1.2 (5);及
5 < f3/EFL < 12 (6);
藉由滿足關係式(5),第三透鏡為一厚彎月透鏡,以及滿足關係式(6),第三透鏡具有較長之焦距,有助於修正光學攝像透鏡組之場曲像差。
進一步地,第三透鏡滿足以下關係式:5<f3/EFL<8 (7)。
進一步地,第三透鏡之折射率為Nd3,其滿足以下關係式:
Nd3<1.6 (8);
藉由滿足關係式(8),有利於選擇適當的第三透鏡材料,進一步達成降低光學攝像透鏡組場曲像差之目的。
所述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之膠合面的曲率半徑為R8,其與所述光學攝像透鏡組的有效焦距EFL之間,係滿足以下關係式:
-1<R8/EFL<-0.6 (9);
藉由滿足關係式(9),有利於修正光學攝像透鏡組之色像差。當R8/EFL低於關係式(9)之下限值,會使光學攝像透鏡組之場曲像差變大;當R8/EFL高於關係式(9)之上限值,則光學攝像透鏡組之色像差修正不足。
所述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之合成焦距為f45,其與第二透鏡及第三透鏡之合成焦距為f23之間,滿足以下關係式:
0.7<f23/f45<1.3(10)。
所述光學攝像透鏡組進一步滿足以下關係式:
Nd4<Nd5 (11);
Vd4>Vd5 (12);及
5<TTL/ImgH<7 (13);
藉由滿足關係式(11)至(13)之條件,有利於製作以可見光為主要光源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可有效地修正色像差並且維持透鏡組之小型化。
所述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其與光學攝像透鏡組之有效焦距EFL之間滿足以下關係式:
-1.6<f1/EFL<-1 (14)。
所述第二透鏡像側面與光軸之交點至其像側面最大有效半徑之位置的水平距離為Sag4,第三透鏡物側面與光軸之交點至其物側面最大有效半徑之位置的水平距離為Sag5,而第二透鏡像側面至第三透鏡物側面在光軸上之距離為AT23,係滿足以下關係式:
0.4<AT23/(|Sag4|+|Sag5|)<3.5 (15);
所述第二透鏡物側面之曲率為C3、像側面之曲率為C4,係滿足以下關係式:
0.15< (C3+C4)/(C3-C4)<1.2 (16)。
所述第三透鏡物側面之曲率為C5、像側面之曲率為C6,係滿足以下關係式:
-105<(C5+C6)/(C5-C6)<-5 (17);
進一步地,所述第三透鏡滿足以下關係式: -12< (C5+C6)/(C5-C6)<-5 (18)。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透鏡之像側面為凸面。
所述第一透鏡像側面至第二透鏡物側面在光軸上之距離為AT12 ,所述第二透鏡像側面至第三透鏡物側面在光軸上之距離為AT23,其與光學攝像透鏡組之有效焦距EFL之間,滿足以下關係式:
0.4<(AT12+AT23)/EFL<1.7 (19);
此外, 所述光學攝像透鏡組第一透鏡物側面之曲率半徑為R1、像側面曲率半徑為R2,其滿足以下關係式:
-0.01<R2/R1<0.03 (20);
藉由滿足關係式(20),有利於接收大角度的入射光線,提高光學攝像透鏡組之視場角。
所述第一透鏡、第二透鏡及第三透鏡之合成焦距為f123,其與光學攝像透鏡組之有效焦距EFL之間,滿足以下關係式:
4<f123/EFL<20 (21);
藉由進一步滿足關係式(21),有助於形成具有長焦距之前鏡群(亦即屈折力較弱),可以縮小在第四透鏡表面的入射光線角度,縮小像差。
參見圖11,圖中所示為本發明實施例透鏡表面之凹陷值(Sag)的示意圖。圖11係以一透鏡之物側面的凹陷值為例。如圖所示,此透鏡物側面與光軸I的交點為A點,而其物側面上最大有效半徑位置為B點,則A點至B點間之水平距離則定義為此透鏡物側面之凹陷值Sag。第一實施例
參見圖1A及圖1B, 圖1A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之示意圖。圖1B由左至右依序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縱向球差圖(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像散像差圖(Astigmatism)及畸變像差圖(Distortion)。
如圖1A所示,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100包含具有負屈折力之第一透鏡110、具有正屈折力之第二透鏡120、具有正屈折力之第三透鏡130、光圈ST、具有正屈折力之第四透鏡140及具有負屈折力之第五透鏡150。其中,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及第三透鏡130構成具有正屈折力之前鏡群(未另標號),第四透鏡140及第五透鏡150構成具有正屈折力之後鏡群(未另標號)。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100更可包含濾光元件160及成像面170。其中,濾光元件160設置於第五透鏡150與成像面170之間。在成像面170上,可進一步地設置一影像感測元件101,以構成一成像裝置(未另標號)。
第一透鏡110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111為凸面、像側面112為凹面,且物側面111及像側面112皆為球面。第一透鏡11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二透鏡12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121為凸面、像側面122為凸面,且物側面121及像側面122皆為球面。第二透鏡12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三透鏡13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131為凹面、像側面132為凸面,且物側面131及像側面132皆為球面。第三透鏡13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四透鏡14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141為凸面、像側面142為凸面,且物側面141及像側面142皆為球面。第四透鏡14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五透鏡150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151為凹面、像側面152為凸面,且物側面151及像側面152皆為球面。第五透鏡15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其中,第四透鏡140之像側面142與第五透鏡150之物側面151係彼此黏合以形成一膠合透鏡。
濾光元件160設置於第五透鏡150與成像面170之間,其二表面161、162皆為平面,其材質為玻璃。
影像感測元件101例如是電荷耦合元件感測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 (CCD) Image Sensor)或互補式金屬氧化半導體感測元件(CMOS Image Sensor)。
請參見下方表一,其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100的詳細光學數據。其中,第一透鏡110之物側面111標示為表面111、像側面112標示為表面112,其他各透鏡表面則依此類推。表中距離欄位的數值代表該表面至下一表面在光軸I上的距離,例如第一透鏡110之物側面111至像側面112之距離為0.5mm,代表第一透鏡110之厚度為0.5mm。第一透鏡110之像側面112至第二透鏡120之物側面121之距離為0.932mm。其它可依此類推,以下不再重述。第一實施例中,光學攝像透鏡組100之有效焦距為EFL,光圈值(F-number)為Fno,整體光學攝像透鏡組100最大視角之一半為HFOV(Half Field of View),其數值亦列於表一中。
表一
第一實施例 | |||||||
EFL= 2.45 mm , Fno = 2.03 , HFOV = 60 deg | |||||||
表面 | 曲率半徑(mm) | 距離(mm) | 折射率 | 色散係數 | 焦距(mm) | 材質 | |
被攝物 | 平面 | 無限 | |||||
第一透鏡 | 111 | 120.000 | 0.500 | 1.758 | 52.3 | -2.62 | 玻璃 |
112 | 1.952 | 0.932 | |||||
第二透鏡 | 121 | 5.818 | 1.932 | 1.839 | 37.3 | 4.98 | 玻璃 |
122 | -12.597 | 0.300 | |||||
第三透鏡 | 131 | -4.088 | 2.054 | 1.534 | 48.8 | 12.58 | 玻璃 |
132 | -2.987 | 0.061 | |||||
光圈 | ST | 0.000 | |||||
第四透鏡 | 141 | 5.781 | 1.939 | 1.700 | 56.2 | 2.42 | 玻璃 |
142 (膠合面) | -2.060 | 0.000 | |||||
第五透鏡 | 151 (膠合面) | -2.060 | 0.540 | 1.855 | 23.8 | -4.01 | 玻璃 |
152 | -5.789 | 0.204 | |||||
濾光元件 | 161 | 平面 | 0.950 | 1.519 | 64.2 | 玻璃 | |
162 | 平面 | 2.966 | |||||
成像面 | 170 | 平面 | |||||
參考波長:546 nm |
第一實施例中,第四透鏡140之色散係數為Vd4,第五透鏡150之色散係數為Vd5,其關係式為Vd4+Vd5=80。
第一實施例中,第二透鏡120之折射率為Nd2,第四透鏡140之折射率為Nd4,第五透鏡150之折射率為Nd5,其關係式為Nd2=1.839,Nd4=1.700,Nd5=1.855。
第一實施例中,第二透鏡120像側面122至第三透鏡130物側面131在光軸上的距離為AT23,第三透鏡130像側面132至第四透鏡140物側面141在光軸上的距離為AT34,而第二透鏡120物側面121至第五透鏡150像側面152在光軸上的距離為TT25,其關係式為(AT23+AT34)/TT25=0.05。
第一實施例中,第二透鏡120及第三透鏡130之合成焦距為f23,其與整體光學攝像透鏡組100的有效焦距EFL之關係式為f23/EFL=1.90。
第一實施例中,第三透鏡130之厚度為CT3、焦距為f3,其與整體光學攝像透鏡組100之有效焦距EFL之間的關係式為CT3/EFL=0.84,f3/EFL=5.13。
第一實施例中,第三透鏡130之折射率為Nd3,其關係式為Nd3=1.534。
第一實施例中,第四透鏡140與第五透鏡150之膠合面(表面142及表面151)的曲率半徑為R8,其與所述光學攝像透鏡組100有效焦距EFL之間的關係式為R8/EFL= -0.84。
第一實施例中,第二透鏡120與第三透鏡130之合成焦距為f23,第四透鏡140與第五透鏡150之合成焦距為f45,其關係式為f23/f45=0.84。
第一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10之物側面111至成像面170在光軸 I 上之距離(Total Track Length)為總長TTL,在成像面170上影像感測元件101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之一半為最大像高ImgH(Image Height),其關係式為TTL/ImgH=5.63。
第一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10的焦距為f1,其與光學攝像透鏡組100之有效焦距EFL之關係式為f1/EFL= -1.07 。
第一實施例中,第二透鏡120之像側面122與光軸I之交點至其像側面122上最大有效半徑位置之水平距離為Sag4,而第三透鏡130之物側面131與光軸I之交點至其物側面131最大有效半徑位置之水平距離為Sag5,其與第二透鏡120像側面122至第三透鏡130物側面131在光軸上之距離AT23的關係式為AT23/(|Sag4|+|Sag5|)=0.70。
第一實施例中,第二透鏡120之物側面121之曲率為C3、像側面122之曲率為C4,其關係式為(C3+C4)/(C3-C4)=0.37。
第一實施例中,第三透鏡130之物側面131之曲率為C5、像側面132之曲率為C6,其關係式為(C5+C6)/(C5-C6)= -6.42。
第一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10之像側面112至第二透鏡120之物側面121在光軸上之距離AT12,與第二透鏡120之像側面122至第三透鏡130之物側面131之距離AT23之和,與整體光學攝像透鏡組100之關係式為(AT12+AT23)/EFL=0.50 。
第一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10之物側面111的曲率半徑為R1、像側面112之曲率半徑為R2,其關係式為R2/R1=0.02。
第一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及第三透鏡130之合成焦距為f123,其與光學攝像透鏡組100之有效焦距EFL之關係式為f123/EFL=6.58。
由上述關係式的數值可知,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100滿足關係式(1)至(21)的要求。
參見圖1B,圖中由左至右分別為光學攝像透鏡組100之縱向球差圖、像散像差圖及畸變像差圖。由縱向球差圖可以看出,三種可見光436nm、546nm、656nm波長在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可集中於成像點附近,其成像點偏差可以控制在+
0.05mm以內。由像散像差圖(波長546nm)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在+
0.05mm以內;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在+
0.02mm以內;而畸變像差可以控制在15%以內。如圖1B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100已良好地修正了各項像差,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第二實施例
參見圖2A及圖2B, 圖2A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之示意圖。圖2B由左至右依序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縱向球差圖(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像散像差圖(Astigmatism)及畸變像差圖(Distortion)。
如圖2A所示,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200包含具有負屈折力之第一透鏡210、具有正屈折力之第二透鏡220、具有正屈折力之第三透鏡230、光圈ST、具有正屈折力之第四透鏡240及具有負屈折力之第五透鏡250。其中,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及第三透鏡230構成具有正屈折力之前鏡群(未另標號),第四透鏡240及第五透鏡250構成具有正屈折力之後鏡群(未另標號)。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200更可包含濾光元件260及成像面270。其中,濾光元件260設置於第五透鏡250與成像面270之間。在成像面270上,可進一步地設置一影像感測元件201,以構成一成像裝置(未另標號)。
第一透鏡210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211為凸面、像側面212為凹面,且物側面211及像側面212皆為球面。第一透鏡21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二透鏡22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221為凸面、像側面222為凸面,且物側面221及像側面222皆為球面。第二透鏡22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三透鏡23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231為凹面、像側面232為凸面,且物側面231及像側面232皆為球面。第三透鏡23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四透鏡24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241為凸面、像側面242為凸面,且物側面241及像側面242皆為球面。第四透鏡24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五透鏡250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251為凹面、像側面252為凸面,且物側面251及像側面252皆為球面。第五透鏡25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其中,第四透鏡240之像側面242與第五透鏡之物側面251係彼此黏合以構成一膠合透鏡。
濾光元件260設置於第五透鏡250與成像面270之間,其二表面261、262皆為平面,其材質為玻璃。
影像感測元件201例如是電荷耦合元件感測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 (CCD) Image Sensor)或互補式金屬氧化半導體感測元件(CMOS Image Sensor)。
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200之詳細光學數據列於表二。
表二
第二實施例 | |||||||
EFL= 2.4 mm , Fno = 2.02 , HFOV = 60 deg | |||||||
表面 | 曲率半徑(mm) | 距離(mm) | 折射率 | 色散係數 | 焦距(mm) | 材質 | |
被攝物 | 平面 | 無限 | |||||
第一透鏡 | 211 | 110.000 | 0.500 | 1.776 | 49.6 | -3.10 | 玻璃 |
212 | 2.358 | 1.714 | |||||
第二透鏡 | 221 | 5.877 | 1.900 | 1.811 | 40.7 | 6.47 | 玻璃 |
222 | -41.863 | 0.800 | |||||
第三透鏡 | 231 | -4.839 | 2.100 | 1.597 | 35.4 | 18.30 | 玻璃 |
232 | -3.897 | 0.110 | |||||
光圈 | ST | 0.000 | |||||
第四透鏡 | 241 | 4.843 | 2.200 | 1.716 | 53.9 | 2.38 | 玻璃 |
242 (膠合面) | -2.131 | 0.000 | |||||
第五透鏡 | 251 (膠合面) | -2.131 | 0.400 | 1.855 | 23.8 | -3.59 | 玻璃 |
252 | -7.598 | 0.204 | |||||
濾光元件 | 261 | 平面 | 0.950 | 1.519 | 64.2 | 玻璃 | |
262 | 平面 | 2.987 | |||||
成像面 | 270 | 平面 | |||||
參考波長:546 nm |
在第二實施例中,光學攝像透鏡組200之各關係式的數值列於表三。由表三可知,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200滿足關係式(1)至(21)的要求。
表三
Vd4 | 53.9 |
Vd5 | 23.8 |
Nd2 | 1.811 |
Nd4 | 1.716 |
Nd5 | 1.855 |
Sag4 (mm) | -0.04 |
Sag5 (mm) | -0.29 |
f23 (mm) | 6.12 |
f45 (mm) | 5.44 |
f123 (mm) | 29.59 |
TTL (mm) | 13.87 |
ImgH (mm) | 2.12 |
Vd4+Vd5 | 77.7 |
(AT23+AT34)/TT25 | 0.12 |
f23/EFL | 2.55 |
f3/EFL | 7.62 |
CT3/EFL | 0.88 |
Nd3 | 1.60 |
R8/EFL | -0.89 |
f23/f45 | 1.13 |
TTL/ImgH | 6.55 |
f1/EFL | -1.30 |
AT23/(|Sag4|+|Sag5|) | 2.40 |
(C3+C4)/(C3-C4) | 0.75 |
(C5+C6)/(C5-C6) | -9.27 |
(AT12+AT23)/EFL | 1.05 |
R2/R1 | 0.02 |
f123/EFL | 12.33 |
參見圖2B,圖中由左至右分別為光學攝像透鏡組200之縱向球差圖、像散像差圖及畸變像差圖。由縱向球差圖可以看出,三種可見光436nm、546nm、656nm波長在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可集中於成像點附近,其成像點偏差可以控制在+
0.05mm以內。由像散像差圖(波長546nm)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在+
0.04mm以內;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在+
0.02mm以內;而畸變像差可以控制在16%以內。如圖2B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200已良好地修正了各項像差,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第三實施例
參見圖3A及圖3B, 圖3A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之示意圖。圖3B由左至右依序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縱向球差圖(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像散像差圖(Astigmatism)及畸變像差圖(Distortion)。
如圖3A所示,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300包含具有負屈折力之第一透鏡310、具有正屈折力之第二透鏡320、具有正屈折力之第三透鏡330、光圈ST、具有正屈折力之第四透鏡340及具有負屈折力之第五透鏡350。其中,第一透鏡310、第二透鏡320及第三透鏡330構成具有正屈折力之前鏡群(未另標號),第四透鏡340及第五透鏡350構成具有正屈折力之後鏡群(未另標號)。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300更可包含濾光元件360及成像面370。其中,濾光元件360設置於第五透鏡350與成像面370之間。在成像面370上,可進一步地設置一影像感測元件301,以構成一成像裝置(未另標號)。
第一透鏡310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311為凸面、像側面312為凹面,且物側面311及像側面312皆為球面。第一透鏡31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二透鏡32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321為凸面、像側面322為凸面,且物側面321及像側面322皆為球面。第二透鏡32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三透鏡33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331為凹面、像側面332為凸面,且物側面331及像側面332皆為球面。第三透鏡33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四透鏡34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341為凸面、像側面342為凸面,且物側面341及像側面342皆為球面。第四透鏡34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五透鏡350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351為凹面、像側面352為凸面,且物側面351及像側面352皆為球面。第五透鏡35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其中,第四透鏡340之像側面342與第五透鏡之物側面351係彼此黏合以構成一膠合透鏡。
濾光元件360設置於第五透鏡350與成像面370之間,其二表面361、362皆為平面,其材質為玻璃。
影像感測元件301例如是電荷耦合元件感測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 (CCD) Image Sensor)或互補式金屬氧化半導體感測元件(CMOS Image Sensor)。
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300之詳細光學數據列於表四。
表四
第三實施例 | |||||||
EFL= 2.45 mm , Fno = 2.03 , HFOV = 60 deg | |||||||
表面 | 曲率半徑(mm) | 距離(mm) | 折射率 | 色散係數 | 焦距(mm) | 材質 | |
被攝物 | 平面 | 無限 | |||||
第一透鏡 | 311 | 123.750 | 0.500 | 1.776 | 49.6 | -2.58 | 玻璃 |
312 | 1.967 | 1.220 | |||||
第二透鏡 | 321 | 5.465 | 1.693 | 1.812 | 33.3 | 5.09 | 玻璃 |
322 | -14.618 | 0.359 | |||||
第三透鏡 | 331 | -4.321 | 1.933 | 1.534 | 48.8 | 13.13 | 玻璃 |
332 | -3.090 | 0.121 | |||||
光圈 | ST | 0.000 | |||||
第四透鏡 | 341 | 5.878 | 1.886 | 1.700 | 55.5 | 2.39 | 玻璃 |
342 (膠合面) | -2.032 | 0.000 | |||||
第五透鏡 | 351 (膠合面) | -2.032 | 0.500 | 1.855 | 23.8 | -3.82 | 玻璃 |
352 | -6.000 | 0.204 | |||||
濾光元件 | 361 | 平面 | 0.950 | 1.519 | 64.2 | 玻璃 | |
362 | 平面 | 3.114 | |||||
成像面 | 370 | 平面 | |||||
參考波長:546 nm |
在第三實施例中,光學攝像透鏡組300之各關係式的數值列於表五。由表五可知,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300滿足關係式(1)至(21)的要求。
表五
Vd4 | 55.5 |
Vd5 | 23.8 |
Nd2 | 1.812 |
Nd4 | 1.700 |
Nd5 | 1.855 |
Sag4 (mm) | -0.10 |
Sag5 (mm) | -0.32 |
f23 (mm) | 4.68 |
f45 (mm) | 5.73 |
f123 (mm) | 15.44 |
TTL (mm) | 12.48 |
ImgH (mm) | 2.21 |
Vd4+Vd5 | 79.3 |
(AT23+AT34)/TT25 | 0.07 |
f23/EFL | 1.90 |
f3/EFL | 5.35 |
CT3/EFL | 0.79 |
Nd3 | 1.53 |
R8/EFL | -0.83 |
f23/f45 | 0.82 |
TTL/ImgH | 5.66 |
f1/EFL | -1.05 |
AT23/(|Sag4|+|Sag5|) | 0.85 |
(C3+C4)/(C3-C4) | 0.46 |
(C5+C6)/(C5-C6) | -6.02 |
(AT12+AT23)/EFL | 0.64 |
R2/R1 | 0.02 |
f123/EFL | 6.29 |
參見圖3B,圖中由左至右分別為光學攝像透鏡組300之縱向球差圖、像散像差圖及畸變像差圖。由縱向球差圖可以看出,三種可見光436nm、546nm、656nm波長在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可集中於成像點附近,其成像點偏差可以控制在+
0.06mm以內。由像散像差圖(波長546nm)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在+
0.04mm以內;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在+
0.02mm以內;而畸變像差可以控制在15%以內。如圖3B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300已良好地修正了各項像差,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第四實施例
參見圖4A及圖4B, 圖4A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之示意圖。圖4B由左至右依序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縱向球差圖(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像散像差圖(Astigmatism)及畸變像差圖(Distortion)。
如圖4A所示,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400包含具有負屈折力之第一透鏡410、具有正屈折力之第二透鏡420、具有正屈折力之第三透鏡430、光圈ST、具有正屈折力之第四透鏡440及具有負屈折力之第五透鏡450。其中,第一透鏡410、第二透鏡420及第三透鏡430構成具有正屈折力之前鏡群(未另標號),第四透鏡440及第五透鏡450構成具有正屈折力之後鏡群(未另標號)。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400更可包含濾光元件460及成像面470。其中,濾光元件460設置於第五透鏡450與成像面470之間。在成像面470上,可進一步地設置一影像感測元件401,以構成一成像裝置(未另標號)。
第一透鏡410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411為凸面、像側面412為凹面,且物側面411及像側面412皆為球面。第一透鏡41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二透鏡42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421為凸面、像側面422為凸面,且物側面421及像側面422皆為球面。第二透鏡42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三透鏡43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431為凹面、像側面432為凸面,且物側面431及像側面432皆為球面。第三透鏡430係由塑膠材質製成。
第四透鏡44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441為凸面、像側面442為凸面,且物側面441及像側面442皆為球面。第四透鏡44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五透鏡450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451為凹面、像側面452為凸面,且物側面451及像側面452皆為球面。第五透鏡45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其中,第四透鏡440之像側面442與第五透鏡之物側面451係彼此黏合以構成一膠合透鏡。
濾光元件460設置於第五透鏡450與成像面470之間,其二表面461、462皆為平面,其材質為玻璃。
影像感測元件401例如是電荷耦合元件感測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 (CCD) Image Sensor)或互補式金屬氧化半導體感測元件(CMOS Image Sensor)。
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400之詳細光學數據列於表六。
表六
第四實施例 | |||||||
EFL= 2.46 mm , Fno = 2.03 , HFOV = 60 deg | |||||||
表面 | 曲率半徑(mm) | 距離(mm) | 折射率 | 色散係數 | 焦距(mm) | 材質 | |
被攝物 | 平面 | 無限 | |||||
第一透鏡 | 411 | 123.750 | 0.500 | 1.776 | 49.6 | -2.58 | 玻璃 |
412 | 1.967 | 1.220 | |||||
第二透鏡 | 421 | 5.465 | 1.693 | 1.812 | 33.3 | 5.09 | 玻璃 |
422 | -14.618 | 0.359 | |||||
第三透鏡 | 431 | -4.321 | 1.933 | 1.534 | 55.8 | 13.14 | 塑膠 |
432 | -3.090 | 0.121 | |||||
光圈 | ST | 0.000 | |||||
第四透鏡 | 441 | 5.878 | 1.886 | 1.700 | 55.5 | 2.39 | 玻璃 |
442 (膠合面) | -2.032 | 0.000 | |||||
第五透鏡 | 451 (膠合面) | -2.032 | 0.500 | 1.855 | 23.8 | -3.82 | 玻璃 |
452 | -6.000 | 0.204 | |||||
濾光元件 | 461 | 平面 | 0.950 | 1.519 | 64.2 | 玻璃 | |
462 | 平面 | 3.112 | |||||
成像面 | 470 | 平面 | |||||
參考波長:546 nm |
在第四實施例中,光學攝像透鏡組400之各關係式的數值列於表七。由表七可知,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400滿足關係式(1)至(21)的要求。
表七
Vd4 | 55.5 |
Vd5 | 23.8 |
Nd2 | 1.812 |
Nd4 | 1.700 |
Nd5 | 1.855 |
Sag4 (mm) | -0.10 |
Sag5 (mm) | -0.32 |
f23 (mm) | 4.68 |
f45 (mm) | 5.73 |
f123 (mm) | 15.47 |
TTL (mm) | 12.48 |
ImgH (mm) | 2.20 |
Vd4+Vd5 | 79.3 |
(AT23+AT34)/TT25 | 0.07 |
f23/EFL | 1.90 |
f3/EFL | 5.35 |
CT3/EFL | 0.79 |
Nd3 | 1.53 |
R8/EFL | -0.83 |
f23/f45 | 0.82 |
TTL/ImgH | 5.66 |
f1/EFL | -1.05 |
AT23/(|Sag4|+|Sag5|) | 0.85 |
(C3+C4)/(C3-C4) | 0.46 |
(C5+C6)/(C5-C6) | -6.02 |
(AT12+AT23)/EFL | 0.64 |
R2/R1 | 0.02 |
f123/EFL | 6.30 |
參見圖4B,圖中由左至右分別為光學攝像透鏡組400之縱向球差圖、像散像差圖及畸變像差圖。由縱向球差圖可以看出,三種可見光436nm、546nm、656nm波長在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可集中於成像點附近,其成像點偏差可以控制在+
0.06mm以內。由像散像差圖(波長546nm)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在+
0.05mm以內;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在+
0.02mm以內;而畸變像差可以控制在15%以內。如圖4B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400已良好地修正了各項像差,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第五實施例
參見圖5A及圖5B, 圖5A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之示意圖。圖5B由左至右依序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縱向球差圖(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像散像差圖(Astigmatism)及畸變像差圖(Distortion)。
如圖5A所示,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500包含具有負屈折力之第一透鏡510、具有正屈折力之第二透鏡520、具有正屈折力之第三透鏡530、光圈ST、具有正屈折力之第四透鏡540及具有負屈折力之第五透鏡550。其中,第一透鏡510、第二透鏡520及第三透鏡530構成具有正屈折力之前鏡群(未另標號),第四透鏡540及第五透鏡550構成具有正屈折力之後鏡群(未另標號)。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500更可包含濾光元件560及成像面570。其中,濾光元件560設置於第五透鏡550與成像面570之間。在成像面570上,可進一步地設置一影像感測元件501,以構成一成像裝置(未另標號)。
第一透鏡510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511為凸面、像側面512為凹面,且物側面511及像側面512皆為球面。第一透鏡51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二透鏡52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521為凸面、像側面522為凸面,且物側面521及像側面522皆為球面。第二透鏡52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三透鏡53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531為凹面、像側面532為凸面,且物側面531及像側面532皆為球面。第三透鏡53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四透鏡54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541為凸面、像側面542為凸面,且物側面541及像側面542皆為球面。第四透鏡54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五透鏡550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551為凹面、像側面552為凸面,且物側面551及像側面552皆為球面。第五透鏡55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其中,第四透鏡540之像側面542與第五透鏡之物側面551係彼此黏合以構成一膠合透鏡。
濾光元件560設置於第五透鏡550與成像面570之間,其二表面561、562皆為平面,其材質為玻璃。
影像感測元件501例如是電荷耦合元件感測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 (CCD) Image Sensor)或互補式金屬氧化半導體感測元件(CMOS Image Sensor)。
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500之詳細光學數據列於表八。
表八
第五實施例 | ||||||||
EFL= 2.19 mm , Fno = 2.02 , HFOV = 60 deg | ||||||||
表面 | 曲率半徑(mm) | 距離(mm) | 折射率 | 色散係數 | 焦距(mm) | 材質 | ||
被攝物 | 平面 | 無限 | ||||||
第一透鏡 | 511 | 80.000 | 0.500 | 1.678 | 30.1 | -3.02 | 玻璃 | |
512 | 1.992 | 1.200 | ||||||
第二透鏡 | 521 | 6.201 | 2.105 | 1.816 | 23.8 | 5.67 | 玻璃 | |
522 | -15.412 | 0.263 | ||||||
第三透鏡 | 531 | -4.138 | 2.300 | 1.581 | 39.2 | 13.83 | 玻璃 | |
532 | -3.290 | 0.121 | ||||||
光圈 | ST | 0.000 | ||||||
第四透鏡 | 541 | 4.481 | 2.000 | 1.696 | 29.5 | 1.90 | 玻璃 | |
542 (膠合面) | -1.532 | 0.000 | ||||||
第五透鏡 | 551 (膠合面) | -1.532 | 0.500 | 1.740 | 52.3 | -2.60 | 玻璃 | |
552 | -8.641 | 0.204 | ||||||
濾光元件 | 561 | 平面 | 0.950 | 1.508 | 64.2 | 玻璃 | ||
562 | 平面 | 2.323 | ||||||
成像面 | 570 | 平面 | ||||||
參考波長:940 nm | ||||||||
在第五實施例中,光學攝像透鏡組500之各關係式的數值列於表九。由表九可知,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500滿足關係式(1)至(21)的要求。
表九
Vd4 | 29.5 |
Vd5 | 52.3 |
Nd2 | 1.816 |
Nd4 | 1.696 |
Nd5 | 1.740 |
Sag4 (mm) | -0.08 |
Sag5 (mm) | -0.30 |
f23 (mm) | 5.29 |
f45 (mm) | 5.03 |
f123 (mm) | 15.04 |
TTL (mm) | 12.47 |
ImgH (mm) | 1.96 |
Vd4+Vd5 | 81.8 |
(AT23+AT34)/TT25 | 0.05 |
f23/EFL | 2.40 |
f3/EFL | 6.29 |
CT3/EFL | 1.05 |
Nd3 | 1.58 |
R8/EFL | -0.70 |
f23/f45 | 1.05 |
TTL/ImgH | 6.37 |
f1/EFL | -1.37 |
AT23/(|Sag4|+|Sag5|) | 0.69 |
(C3+C4)/(C3-C4) | 0.43 |
(C5+C6)/(C5-C6) | -8.76 |
(AT12+AT23)/EFL | 0.66 |
R2/R1 | 0.02 |
f123/EFL | 6.84 |
參見圖5B,圖中由左至右分別為光學攝像透鏡組500之縱向球差圖、像散像差圖及畸變像差圖。由縱向球差圖可以看出,三種近紅外光900nm、940nm、980nm波長在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可集中於成像點附近,其成像點偏差可以控制在+
0.06mm以內。由像散像差圖(波長940nm)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在+
0.03mm以內;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在+
0.03mm以內;而畸變像差可以控制在15%以內。如圖5B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500已良好地修正了各項像差,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第六實施例
參見圖6A及圖6B, 圖6A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之示意圖。圖6B由左至右依序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縱向球差圖(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像散像差圖(Astigmatism)及畸變像差圖(Distortion)。
如圖6A所示,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600包含具有負屈折力之第一透鏡610、具有正屈折力之第二透鏡620、具有正屈折力之第三透鏡630、光圈ST、具有正屈折力之第四透鏡640及具有負屈折力之第五透鏡650。其中,第一透鏡610、第二透鏡620及第三透鏡630構成具有正屈折力之前鏡群(未另標號),第四透鏡640及第五透鏡650構成具有正屈折力之後鏡群(未另標號)。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600更可包含濾光元件660及成像面670。其中,濾光元件660設置於第五透鏡650與成像面670之間。在成像面670上,可進一步地設置一影像感測元件601,以構成一成像裝置(未另標號)。
第一透鏡610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611為凸面、像側面612為凹面,且物側面611及像側面612皆為球面。第一透鏡61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二透鏡62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621為凸面、像側面622為凸面,且物側面621及像側面622皆為球面。第二透鏡62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三透鏡63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631為凹面、像側面632為凸面,且物側面631及像側面632皆為球面。第三透鏡63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四透鏡64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641為凸面、像側面642為凸面,且物側面641及像側面642皆為球面。第四透鏡64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五透鏡650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651為凹面、像側面652為凸面,且物側面651及像側面652皆為球面。第五透鏡65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其中,第四透鏡640之像側面642與第五透鏡之物側面651係彼此黏合以構成一膠合透鏡。
濾光元件660設置於第五透鏡650與成像面670之間,其二表面661、662皆為平面,其材質為玻璃。
影像感測元件601例如是電荷耦合元件感測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 (CCD) Image Sensor)或互補式金屬氧化半導體感測元件(CMOS Image Sensor)。
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600之詳細光學數據列於表十。
表十
第六實施例 | |||||||
EFL= 2.45 mm , Fno = 2.03 , HFOV = 60 deg | |||||||
表面 | 曲率半徑(mm) | 距離(mm) | 折射率 | 色散係數 | 焦距(mm) | 材質 | |
被攝物 | 平面 | 無限 | |||||
第一透鏡 | 611 | 128.991 | 0.500 | 1.776 | 49.6 | -2.58 | 玻璃 |
612 | 1.970 | 1.285 | |||||
第二透鏡 | 621 | 5.374 | 1.384 | 1.839 | 37.3 | 4.61 | 玻璃 |
622 | -12.213 | 0.300 | |||||
第三透鏡 | 631 | -4.364 | 2.115 | 1.551 | 45.8 | 13.53 | 玻璃 |
632 | -3.226 | 0.121 | |||||
光圈 | ST | 0.000 | |||||
第四透鏡 | 641 | 6.087 | 1.850 | 1.700 | 55.5 | 2.36 | 玻璃 |
642 (膠合面) | -1.987 | 0.000 | |||||
第五透鏡 | 651 (膠合面) | -1.987 | 0.543 | 1.855 | 23.8 | -3.71 | 玻璃 |
652 | -5.986 | 0.204 | |||||
濾光元件 | 661 | 平面 | 0.950 | 1.519 | 64.2 | 玻璃 | |
662 | 平面 | 2.946 | |||||
成像面 | 670 | 平面 | |||||
參考波長:546 nm |
在第六實施例中,光學攝像透鏡組600之各關係式的數值列於表十一。由表十一可知,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600滿足關係式(1)至(21)的要求。
表十一
Vd4 | 55.5 |
Vd5 | 23.8 |
Nd2 | 1.839 |
Nd4 | 1.700 |
Nd5 | 1.855 |
Sag4 (mm) | -0.12 |
Sag5 (mm) | -0.33 |
f23 (mm) | 4.41 |
f45 (mm) | 5.90 |
f123 (mm) | 11.47 |
TTL (mm) | 12.20 |
ImgH (mm) | 2.21 |
Vd4+Vd5 | 79.3 |
(AT23+AT34)/TT25 | 0.07 |
f23/EFL | 1.80 |
f3/EFL | 5.52 |
CT3/EFL | 0.86 |
Nd3 | 1.55 |
R8/EFL | -0.81 |
f23/f45 | 0.75 |
TTL/ImgH | 5.52 |
f1/EFL | -1.05 |
AT23/(|Sag4|+|Sag5|) | 0.67 |
(C3+C4)/(C3-C4) | 0.39 |
(C5+C6)/(C5-C6) | -6.67 |
(AT12+AT23)/EFL | 0.65 |
R2/R1 | 0.02 |
f123/EFL | 4.68 |
參見圖6B,圖中由左至右分別為光學攝像透鏡組600之縱向球差圖、像散像差圖及畸變像差圖。由縱向球差圖可以看出,三種可見光436nm、546nm、656nm波長在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可集中於成像點附近,其成像點偏差可以控制在+
0.06mm以內。由像散像差圖(波長546nm)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在+
0.05mm以內;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在+
0.04mm以內;而畸變像差可以控制在15%以內。如圖6B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600已良好地修正了各項像差,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第七實施例
參見圖7A及圖7B, 圖7A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之示意圖。圖7B由左至右依序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縱向球差圖(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像散像差圖(Astigmatism)及畸變像差圖(Distortion)。
如圖7A所示,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700包含具有負屈折力之第一透鏡710、具有正屈折力之第二透鏡720、具有正屈折力之第三透鏡730、光圈ST、具有正屈折力之第四透鏡740及具有負屈折力之第五透鏡750。其中,第一透鏡710、第二透鏡720及第三透鏡730構成具有正屈折力之前鏡群(未另標號),第四透鏡740及第五透鏡750構成具有正屈折力之後鏡群(未另標號)。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700更可包含濾光元件760及成像面770。其中,濾光元件760設置於第五透鏡750與成像面770之間。在成像面770上,可進一步地設置一影像感測元件701,以構成一成像裝置(未另標號)。
第一透鏡710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711為凸面、像側面712為凹面,且物側面711及像側面712皆為球面。第一透鏡71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二透鏡72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721為凸面、像側面722為凸面,且物側面721及像側面722皆為球面。第二透鏡72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三透鏡73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731為凹面、像側面732為凸面,且物側面731及像側面732皆為球面。第三透鏡73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四透鏡74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741為凸面、像側面742為凸面,且物側面741及像側面742皆為球面。第四透鏡74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五透鏡750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751為凹面、像側面752為凸面,且物側面751及像側面752皆為球面。第五透鏡75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其中,第四透鏡740之像側面742與第五透鏡之物側面751係彼此黏合以構成一膠合透鏡。
濾光元件760設置於第五透鏡750與成像面770之間,其二表面761、762皆為平面,其材質為玻璃。
影像感測元件701例如是電荷耦合元件感測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 (CCD) Image Sensor)或互補式金屬氧化半導體感測元件(CMOS Image Sensor)。
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700之詳細光學數據列於表十二。
表十二
第七實施例 | |||||||
EFL= 2.45 mm , Fno = 2.02 , HFOV = 60 deg | |||||||
表面 | 曲率半徑(mm) | 距離(mm) | 折射率 | 色散係數 | 焦距(mm) | 材質 | |
被攝物 | 平面 | 無限 | |||||
第一透鏡 | 711 | 123.750 | 0.500 | 1.776 | 49.6 | -2.85 | 玻璃 |
712 | 2.172 | 1.270 | |||||
第二透鏡 | 721 | 5.472 | 1.993 | 1.839 | 37.3 | 6.29 | 玻璃 |
722 | -123.839 | 0.903 | |||||
第三透鏡 | 731 | -4.759 | 1.500 | 1.534 | 48.8 | 14.06 | 玻璃 |
732 | -3.234 | 0.121 | |||||
光圈 | ST | 0.000 | |||||
第四透鏡 | 741 | 4.953 | 1.886 | 1.700 | 55.5 | 2.34 | 玻璃 |
742 (膠合面) | -2.060 | 0.500 | |||||
第五透鏡 | 751 (膠合面) | -2.060 | 0.204 | 1.855 | 23.8 | -3.92 | 玻璃 |
752 | -5.945 | 0.950 | |||||
濾光元件 | 761 | 平面 | 3.054 | 1.519 | 64.2 | 玻璃 | |
762 | 平面 | ||||||
成像面 | 770 | 平面 | |||||
參考波長:546 nm |
在第七實施例中,光學攝像透鏡組700之各關係式的數值列於表十三。由表十三可知,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700滿足關係式(1)至(21)的要求。
表十三
Vd4 | 55.5 |
Vd5 | 23.8 |
Nd2 | 1.839 |
Nd4 | 1.700 |
Nd5 | 1.855 |
Sag4 (mm) | -0.01 |
Sag5 (mm) | -0.27 |
f23 (mm) | 5.48 |
f45 (mm) | 5.10 |
f123 (mm) | 47.65 |
TTL (mm) | 12.88 |
ImgH (mm) | 2.15 |
Vd4+Vd5 | 79.3 |
(AT23+AT34)/TT25 | 0.15 |
f23/EFL | 2.24 |
f3/EFL | 5.74 |
CT3/EFL | 0.61 |
Nd3 | 1.53 |
R8/EFL | -0.84 |
f23/f45 | 1.07 |
TTL/ImgH | 5.98 |
f1/EFL | -1.17 |
AT23/(|Sag4|+|Sag5|) | 3.20 |
(C3+C4)/(C3-C4) | 0.92 |
(C5+C6)/(C5-C6) | -5.24 |
(AT12+AT23)/EFL | 0.89 |
R2/R1 | 0.02 |
f123/EFL | 19.46 |
參見圖7B,圖中由左至右分別為光學攝像透鏡組700之縱向球差圖、像散像差圖及畸變像差圖。由縱向球差圖可以看出,三種可見光436nm、546nm、656nm波長在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可集中於成像點附近,其成像點偏差可以控制在+
0.06mm以內。由像散像差圖(波長546nm)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在+
0.05mm以內;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在+
0.03mm以內;而畸變像差可以控制在16%以內。如圖7B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700已良好地修正了各項像差,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第八實施例
參見圖8A及圖8B, 圖8A為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之示意圖。圖8B由左至右依序為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縱向球差圖(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像散像差圖(Astigmatism)及畸變像差圖(Distortion)。
如圖8A所示,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800包含具有負屈折力之第一透鏡810、具有正屈折力之第二透鏡820、具有正屈折力之第三透鏡830、光圈ST、具有正屈折力之第四透鏡840及具有負屈折力之第五透鏡850。其中,第一透鏡810、第二透鏡820及第三透鏡830構成具有正屈折力之前鏡群(未另標號),第四透鏡840及第五透鏡850構成具有正屈折力之後鏡群(未另標號)。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800更可包含濾光元件860及成像面870。其中,濾光元件860設置於第五透鏡850與成像面870之間。在成像面870上,可進一步地設置一影像感測元件801,以構成一成像裝置(未另標號)。
第一透鏡810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811為凹面、像側面812為凹面,且物側面811及像側面812皆為球面。第一透鏡81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二透鏡82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821為凸面、像側面822為凹面,且物側面821及像側面822皆為球面。第二透鏡82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三透鏡83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831為凹面、像側面832為凸面,且物側面831及像側面832皆為球面。第三透鏡83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四透鏡84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841為凸面、像側面842為凸面,且物側面841及像側面842皆為球面。第四透鏡84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五透鏡850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851為凹面、像側面852為凸面,且物側面851及像側面852皆為球面。第五透鏡85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其中,第四透鏡840之像側面842與第五透鏡之物側面851係彼此黏合以構成一膠合透鏡。
濾光元件860設置於第五透鏡850與成像面870之間,其二表面861、862皆為平面,其材質為玻璃。
影像感測元件801例如是電荷耦合元件感測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 (CCD) Image Sensor)或互補式金屬氧化半導體感測元件(CMOS Image Sensor)。
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800之詳細光學數據列於表十四。
表十四
第八實施例 | |||||||
EFL= 2.46 mm , Fno = 2.01 , HFOV = 60 deg | |||||||
表面 | 曲率半徑(mm) | 距離(mm) | 折射率 | 色散係數 | 焦距(mm) | 材質 | |
被攝物 | 平面 | 無限 | |||||
第一透鏡 | 811 | -657.909 | 0.500 | 1.776 | 49.6 | -3.01 | 玻璃 |
812 | 2.346 | 1.410 | |||||
第二透鏡 | 821 | 4.501 | 1.600 | 1.839 | 37.3 | 5.63 | 玻璃 |
822 | 80.000 | 0.866 | |||||
第三透鏡 | 831 | -6.116 | 2.395 | 1.651 | 53.0 | 15.68 | 玻璃 |
832 | -4.417 | 0.121 | |||||
光圈 | ST | 0.000 | |||||
第四透鏡 | 841 | 4.676 | 1.886 | 1.700 | 55.5 | 2.39 | 玻璃 |
842 (膠合面) | -2.166 | 0.000 | |||||
第五透鏡 | 851 (膠合面) | -2.166 | 0.500 | 1.855 | 23.8 | -3.89 | 玻璃 |
852 | -6.861 | 0.204 | |||||
濾光元件 | 861 | 平面 | 0.950 | 1.519 | 64.2 | 玻璃 | |
862 | 平面 | 2.820 | |||||
成像面 | 870 | 平面 | |||||
參考波長:546 nm |
在第八實施例中,光學攝像透鏡組800之各關係式的數值列於表十五。由表十五可知,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800滿足關係式(1)至(21)的要求。
表十五
Vd4 | 55.5 |
Vd5 | 23.8 |
Nd2 | 1.839 |
Nd4 | 1.700 |
Nd5 | 1.855 |
Sag4 (mm) | 0.02 |
Sag5 (mm) | 0.23 |
f23 (mm) | 5.46 |
f45 (mm) | 5.24 |
f123 (mm) | 23.45 |
TTL (mm) | 13.25 |
ImgH (mm) | 2.10 |
Vd4+Vd5 | 79.3 |
(AT23+AT34)/TT25 | 0.13 |
f23/EFL | 2.22 |
f3/EFL | 6.38 |
CT3/EFL | 0.97 |
Nd3 | 1.65 |
R8/EFL | -0.88 |
f23/f45 | 1.04 |
TTL/ImgH | 6.32 |
f1/EFL | -1.23 |
AT23/(|Sag4|+|Sag5|) | 3.43 |
(C3+C4)/(C3-C4) | 1.12 |
(C5+C6)/(C5-C6) | -6.20 |
(AT12+AT23)/EFL | 0.93 |
R2/R1 | -0.004 |
f123/EFL | 9.54 |
參見圖8B,圖中由左至右分別為光學攝像透鏡組800之縱向球差圖、像散像差圖及畸變像差圖。由縱向球差圖可以看出,三種可見光436nm、546nm、656nm波長在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可集中於成像點附近,其成像點偏差可以控制在+
0.08mm以內。由像散像差圖(波長546nm)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在+
0.05mm以內;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在+
0.05mm以內;而畸變像差可以控制在18%以內。如圖8B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800已良好地修正了各項像差,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第九實施例
參見圖9A及圖9B, 圖9A為本發明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之示意圖。圖9B由左至右依序為本發明第九實施例之縱向球差圖(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像散像差圖(Astigmatism)及畸變像差圖(Distortion)。
如圖9A所示,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900包含具有負屈折力之第一透鏡910、具有正屈折力之第二透鏡920、具有正屈折力之第三透鏡930、光圈ST、具有正屈折力之第四透鏡940及具有負屈折力之第五透鏡950。其中,第一透鏡910、第二透鏡920及第三透鏡930構成具有正屈折力之前鏡群(未另標號),第四透鏡940及第五透鏡950構成具有正屈折力之後鏡群(未另標號)。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900更可包含濾光元件960及成像面970。其中,濾光元件960設置於第五透鏡950與成像面970之間。在成像面970上,可進一步地設置一影像感測元件901,以構成一成像裝置(未另標號)。
第一透鏡910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911為凸面、像側面912為凹面,且物側面911及像側面912皆為球面。第一透鏡91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二透鏡92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921為凸面、像側面922為凸面,且物側面921及像側面922皆為球面。第二透鏡92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三透鏡93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931為凹面、像側面932為凸面,且物側面931及像側面932皆為球面。第三透鏡93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四透鏡94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941為凸面、像側面942為凸面,且物側面941及像側面942皆為球面。第四透鏡94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五透鏡950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951為凹面、像側面952為凸面,且物側面951及像側面952皆為球面。第五透鏡95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其中,第四透鏡940之像側面942與第五透鏡之物側面951係彼此黏合以構成一膠合透鏡。
濾光元件960設置於第五透鏡950與成像面970之間,其二表面961、962皆為平面,其材質為玻璃。
影像感測元件901例如是電荷耦合元件感測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 (CCD) Image Sensor)或互補式金屬氧化半導體感測元件(CMOS Image Sensor)。
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900之詳細光學數據列於表十六。
表十六
第九實施例 | |||||||
EFL= 2.10 mm , Fno = 2.20 , HFOV = 80 deg | |||||||
表面 | 曲率半徑(mm) | 距離(mm) | 折射率 | 色散係數 | 焦距(mm) | 材質 | |
被攝物 | 平面 | 無限 | |||||
第一透鏡 | 911 | 2943.604 | 0.500 | 1.716 | 53.9 | -3.15 | 玻璃 |
912 | 2.256 | 2.968 | |||||
第二透鏡 | 921 | 6.346 | 1.003 | 1.839 | 37.3 | 6.91 | 玻璃 |
922 | -62.901 | 0.400 | |||||
第三透鏡 | 931 | -5.096 | 1.933 | 1.534 | 48.8 | 23.35 | 玻璃 |
932 | -4.096 | 0.140 | |||||
光圈 | ST | 0.000 | |||||
第四透鏡 | 941 | 5.399 | 2.053 | 1.700 | 56.2 | 2.22 | 玻璃 |
942 (膠合面) | -1.839 | 0.000 | |||||
第五透鏡 | 951 (膠合面) | -1.839 | 0.500 | 1.814 | 25.4 | -3.41 | 玻璃 |
952 | -6.114 | 0.204 | |||||
濾光元件 | 961 | 平面 | 0.950 | 1.519 | 64.2 | 玻璃 | |
962 | 平面 | 2.883 | |||||
成像面 | 970 | 平面 | |||||
參考波長:546 nm |
在第九實施例中,光學攝像透鏡組900之各關係式的數值列於表十七。由表十七可知,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900滿足關係式(1)至(21)的要求。
表十七
Vd4 | 56.2 |
Vd5 | 25.4 |
Nd2 | 1.839 |
Nd4 | 1.700 |
Nd5 | 1.814 |
Sag4 (mm) | -0.02 |
Sag5 (mm) | -0.29 |
f23 (mm) | 6.32 |
f45 (mm) | 5.36 |
f123 (mm) | 17.65 |
TTL (mm) | 13.53 |
ImgH (mm) | 2.14 |
Vd4+Vd5 | 81.6 |
(AT23+AT34)/TT25 | 0.09 |
f23/EFL | 3.01 |
f3/EFL | 11.12 |
CT3/EFL | 0.92 |
Nd3 | 1.53 |
R8/EFL | -0.88 |
f23/f45 | 1.18 |
TTL/ImgH | 6.33 |
f1/EFL | -1.50 |
AT23/(|Sag4|+|Sag5|) | 1.26 |
(C3+C4)/(C3-C4) | 0.82 |
(C5+C6)/(C5-C6) | -9.19 |
(AT12+AT23)/EFL | 1.60 |
R2/R1 | 0.001 |
f123/EFL | 8.41 |
參見圖9B,圖中由左至右分別為光學攝像透鏡組900之縱向球差圖、像散像差圖及畸變像差圖。由縱向球差圖可以看出,三種可見光436nm、546nm、656nm波長在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可集中於成像點附近,其成像點偏差可以控制在+
0.07mm以內。由像散像差圖(波長546nm)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在+
0.04mm以內;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在+
0.04mm以內;而畸變像差可以控制在30%以內。如圖9B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900已良好地修正了各項像差,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第十實施例
參見圖10A及圖10B, 圖10A為本發明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之示意圖。圖10B由左至右依序為本發明第十實施例之縱向球差圖(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像散像差圖(Astigmatism)及畸變像差圖(Distortion)。
如圖10A所示,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1000包含具有負屈折力之第一透鏡1010、具有正屈折力之第二透鏡1020、具有正屈折力之第三透鏡1030、光圈ST、具有正屈折力之第四透鏡1040及具有負屈折力之第五透鏡1050。其中,第一透鏡1010、第二透鏡1020及第三透鏡1030構成具有正屈折力之前鏡群(未另標號),第四透鏡1040及第五透鏡1050構成具有正屈折力之後鏡群(未另標號)。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1000更可包含濾光元件1060及成像面1070。其中,濾光元件1060設置於第五透鏡1050與成像面1070之間。在成像面1070上,可進一步地設置一影像感測元件1001,以構成一成像裝置(未另標號)。
第一透鏡1010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1011為凸面、像側面1012為凹面,且物側面1011及像側面1012皆為球面。第一透鏡101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二透鏡102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1021為凸面、像側面1022為凸面,且物側面1021及像側面1022皆為球面。第二透鏡102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三透鏡103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1031為凹面、像側面1032為凸面,且物側面1031及像側面1032皆為球面。第三透鏡103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四透鏡1040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1041為凸面、像側面1042為凸面,且物側面1041及像側面1042皆為球面。第四透鏡104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
第五透鏡1050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1051為凹面、像側面1052為凸面,且物側面1051及像側面1052皆為球面。第五透鏡1050係由玻璃材質製成。其中,第四透鏡1040之像側面1042與第五透鏡之物側面1051係彼此黏合以構成一膠合透鏡。
濾光元件1060設置於第五透鏡1050與成像面1070之間,其二表面1061、1062皆為平面,其材質為玻璃。
影像感測元件1001例如是電荷耦合元件感測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 (CCD) Image Sensor)或互補式金屬氧化半導體感測元件(CMOS Image Sensor)。
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1000之詳細光學數據列於表十八。
表十八
第十實施例 | |||||||
EFL= 1.99 mm , Fno = 2.02 , HFOV = 60 deg | |||||||
表面 | 曲率半徑(mm) | 距離(mm) | 折射率 | 色散係數 | 焦距(mm) | 材質 | |
被攝物 | 平面 | 無限 | |||||
第一透鏡 | 1011 | 135.000 | 0.500 | 1.816 | 23.8 | -2.20 | 玻璃 |
1012 | 1.771 | 0.780 | |||||
第二透鏡 | 1021 | 4.524 | 1.836 | 1.686 | 41.1 | 4.13 | 玻璃 |
1022 | -6.308 | 0.220 | |||||
第三透鏡 | 1031 | -3.201 | 1.958 | 1.784 | 44.3 | 13.87 | 玻璃 |
1032 | -3.138 | 0.121 | |||||
光圈 | ST | 0.000 | |||||
第四透鏡 | 1041 | 4.825 | 2.107 | 1.681 | 34.9 | 1.97 | 玻璃 |
1042 (膠合面) | -1.534 | 0.000 | |||||
第五透鏡 | 1051 (膠合面) | -1.534 | 0.500 | 1.741 | 52.3 | -2.92 | 玻璃 |
1052 | -6.023 | 0.204 | |||||
濾光元件 | 1061 | 平面 | 0.950 | 1.508 | 64.2 | 玻璃 | |
1062 | 平面 | 2.319 | |||||
成像面 | 1070 | 平面 | |||||
參考波長:940 nm |
在第十實施例中,光學攝像透鏡組1000之各關係式的數值列於表十九。由表十九可知,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1000滿足關係式(1)至(21)的要求。
表十九
Vd4 | 34.9 |
Vd5 | 52.3 |
Nd2 | 1.686 |
Nd4 | 1.681 |
Nd5 | 1.741 |
Sag4 (mm) | -0.15 |
Sag5 (mm) | -0.30 |
f23 (mm) | 4.31 |
f45 (mm) | 4.83 |
f123 (mm) | 15.24 |
TTL (mm) | 11.49 |
ImgH (mm) | 1.78 |
Vd4+Vd5 | 87.2 |
(AT23+AT34)/TT25 | 0.05 |
f23/EFL | 2.15 |
f3/EFL | 6.93 |
CT3/EFL | 0.98 |
Nd3 | 1.78 |
R8/EFL | -0.77 |
f23/f45 | 0.89 |
TTL/ImgH | 6.45 |
f1/EFL | -1.10 |
AT23/(|Sag4|+|Sag5|) | 0.49 |
(C3+C4)/(C3-C4) | 0.16 |
(C5+C6)/(C5-C6) | -100.83 |
(AT12+AT23)/EFL | 0.50 |
R2/R1 | 0.01 |
f123/EFL | 7.62 |
參見圖10B,圖中由左至右分別為光學攝像透鏡組1000之縱向球差圖、像散像差圖及畸變像差圖。由縱向球差圖可以看出,三種近紅外光900nm、940nm、980nm波長在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可集中於成像點附近,其成像點偏差可以控制在+
0.05mm以內。由像散像差圖(波長940nm)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在+
0.04mm以內;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在+
0.04mm以內;而畸變像差可以控制在15%以內。如圖10B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1000已良好地修正了各項像差,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第十一實施例
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為一成像裝置,此成像裝置包含如前述第一至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以及一影像感測元件。影像感測元件例如是電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或互補式金屬氧化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影像感測元件等。此成像裝置例如是車用攝影之相機模組、可攜式電子產品之相機模組,或監控攝影機之相機模組等。第十二實施例
本發明第十二實施例為一電子裝置,此電子裝置包含如第十一實施例之成像裝置。此電子裝置例如是行車紀錄器、倒車攝影機或監控攝影機等。
雖然本發明使用前述數個實施例加以說明,然而該些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之範圍。對任何熟知此項技藝者而言,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與範圍內,仍可以參照本發明所揭露的實施例內容進行形式上和細節上的多種變化。是故,此處需明白的是,本發明係以下列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任何在申請專利範圍內或其等效的範圍內所作的各種變化,仍應落入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之內。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光學攝像透鏡組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第一透鏡
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1020:第二透鏡
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1030:第三透鏡
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1040:第四透鏡
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0、1050:第五透鏡
160、260、360、460、560、660、760、860、960、1060:濾光元件
170、270、370、470、570、670、770、870、970、1070:成像面
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1011:第一透鏡之物側面
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2、1012:第一透鏡之像側面
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1、1021:第二透鏡之物側面
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2、1022:第二透鏡之像側面
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1、1031:第三透鏡之物側面
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2、1032:第三透鏡之像側面
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1、1041:第四透鏡之物側面
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2、1042:第四透鏡之像側面
151、251、351、451、551、651、751、851、951、1051:第五透鏡之物側面
152、252、352、452、552、652、752、852、952、1052:第五透鏡之像側面
161、162、261、262、361、362、461、462、561、562、661、662、761、762、861、862、961、962、1061、1062:濾光元件之二表面
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01、1001:影像感測元件
A:透鏡物側面與光軸之交點
B:透鏡物側面最大有效半徑位置
I:光軸
Sag:透鏡表面之凹陷值
ST:光圈
〔圖1A〕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示意圖;
〔圖1B〕由左至右依序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縱向球差圖、像散像差圖及畸變像差圖;
〔圖2A〕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示意圖;
〔圖2B〕由左至右依序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縱向球差圖、像散像差圖及畸變像差圖;
〔圖3A〕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示意圖;
〔圖3B〕由左至右依序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縱向球差圖、像散像差圖及畸變像差圖;
〔圖4A〕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示意圖;
〔圖4B〕由左至右依序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縱向球差圖、像散像差圖及畸變像差圖;
〔圖5A〕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示意圖;
〔圖5B〕由左至右依序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縱向球差圖、像散像差圖及畸變像差圖;
〔圖6A〕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示意圖;
〔圖6B〕由左至右依序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縱向球差圖、像散像差圖及畸變像差圖;
〔圖7A〕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示意圖;
〔圖7B〕由左至右依序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縱向球差圖、像散像差圖及畸變像差圖;
〔圖8A〕為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示意圖;
〔圖8B〕由左至右依序為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縱向球差圖、像散像差圖及畸變像差圖;
〔圖9A〕為本發明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示意圖;
〔圖9B〕由左至右依序為本發明第九實施例之縱向球差圖、像散像差圖及畸變像差圖;
〔圖10A〕為本發明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示意圖;
〔圖10B〕由左至右依序為本發明第十實施例之縱向球差圖、像散像差圖及畸變像差圖;及
〔圖11〕為本發明實施例透鏡表面凹陷值(Sag)的示意圖。
100:光學攝像透鏡組
110:第一透鏡
120:第二透鏡
130:第三透鏡
140:第四透鏡
150:第五透鏡
160:濾光元件
170:成像面
111:第一透鏡之物側面
112:第一透鏡之像側面
121:第二透鏡之物側面
122:第二透鏡之像側面
131:第三透鏡之物側面
132:第三透鏡之像側面
141:第四透鏡之物側面
142:第四透鏡之像側面
151:第五透鏡之物側面
152:第五透鏡之像側面
161、162:濾光元件之二表面
101:影像感測元件
I:光軸
ST:光圈
Claims (19)
- 一種光學攝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 一具有負屈折力之第一透鏡,其像側面為凹面; 一具有正屈折力之第二透鏡,其物側面為凸面; 一具有正屈折力之彎月形第三透鏡,其物側面為凹面、像側面為凸面; 一光圈; 一具有正屈折力之第四透鏡,其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凸面;以及 一具有負屈折力之第五透鏡,其物側面為凹面、像側面為凸面;其中,該第四透鏡及該第五透鏡為膠合透鏡,且該第四透鏡及該第五透鏡至少包含一個具有高色散係數透鏡及一個低色散係數透鏡;該光學攝像透鏡組之透鏡總數為五片;該第二透鏡之折射率為Nd2,該第四透鏡之折射率為Nd4,該第五透鏡之折射率為Nd5;該第四透鏡及該第五透鏡之色散係數分別為Vd4及Vd5;該第二透鏡之像側面至該第三透鏡之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為AT23;該第三透鏡之像側面至該第四透鏡之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為AT34;該第二透鏡之物側面至該第五透鏡之像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為TT25;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之合成焦距為f23,而此光學攝像透鏡組之有效焦距為EFL,此光學攝像透鏡組滿足以下條件: Nd2> 1.68,Nd4> 1.68,Nd5> 1.68; Vd4+Vd5<100; 0.04<(AT23+AT34)/TT25<0.16及 1.75<f23/EFL<3.3。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光學攝像透鏡組滿足以下條件: 0.7<f23/f45<1.3; 其中, f45為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之合成焦距。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光學攝像透鏡組滿足以下條件: Nd4<Nd5; Vd4>Vd5;以及 5<TTL/ImgH<7; 其中,TTL為該第一透鏡物側面至該光學攝像透鏡組之成像面在光軸上之距離,ImgH為該光學攝像透鏡組於成像面上之最大像高。
- 一種光學攝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 一具有負屈折力之第一透鏡,其像側面為凹面; 一具有正屈折力之第二透鏡,其物側面為凸面; 一具有正屈折力之彎月形第三透鏡,其物側面為凹面、像側面為凸面,其中,第一透鏡至第三透鏡之合成焦距為正; 一光圈; 一具有正屈折力之第四透鏡,其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凸面;及 一具有負屈折力之第五透鏡,其物側面為凹面、像側面為凸面,其中,該第四透鏡及該第五透鏡為膠合透鏡,且該第四透鏡及該第五透鏡至少包含一個具有高色散係數透鏡及一個低色散係數透鏡;其中,該光學攝像透鏡組之透鏡總數為五片;該第二透鏡之折射率為Nd2,該第四透鏡之折射率為Nd4,該第五透鏡之折射率為Nd5;該第四透鏡之色散係數為Vd4,該第五透鏡之色散係數為Vd5;該第一透鏡之物側面及像側面的曲率半徑分別為R1、R2;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及該第三透鏡之合成焦距為f123,此光學攝像透鏡組之有效焦距為EFL;此光學攝像透鏡組滿足以下條件: Nd2> 1.68,Nd4> 1.68,Nd5> 1.68; Vd4+Vd5<100; -0.01<R2/R1<0.03;以及 4<f123/EFL<20。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光學攝像透鏡組滿足以下條件: 0.04<(AT23+AT34)/TT25<0.16; 其中,AT23為該第二透鏡像側面至該第三透鏡物側面在光軸上之距離,AT34為該第三透鏡像側面至該第四透鏡物側面在光軸上之距離,TT25為該第二透鏡物側面至該第五透鏡項側面在光軸上之距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光學攝像透鏡組滿足以下條件: 1.75<f23/EFL<3.3; 其中,f23為該第二透鏡與該三透鏡之合成焦距。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4項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光學攝像透鏡組滿足以下條件: -1<R8/EFL<-0.6; 其中,R8為該第四透鏡之像側面的曲率半徑。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4項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光學攝像透鏡組滿足以下條件: 0.4<AT23/(|Sag4|+|Sag5|)<3.5; 其中,Sag4為該第二透鏡像側面與光軸之交點至其像側面最大有效半徑之位置的水平距離,Sag5為該第三透鏡物側面與光軸之交點至其物側面最大有效半徑之位置的水平距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4項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三透鏡滿足以下條件: 5<f3/EFL<12;及 0.6<CT3/EFL<1.2; 其中,f3為該第三透鏡之焦距,CT3為該第三透鏡之厚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三透鏡滿足以下條件: Nd3<1.6; 其中,Nd3為該第三透鏡之折射率。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4項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光學攝像透鏡組滿足以下條件: -1.6<f1/EFL<-1; 其中,f1為該第一透鏡之焦距。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4項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二透鏡之像側面為凸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4項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二透鏡滿足以下條件: 0.15< (C3+C4)/(C3-C4)<1.2; 其中,C3為該二透鏡物側面之曲率,C4為該第二透鏡像側面之曲率。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4項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三透鏡滿足以下條件: -105< (C5+C6)/(C5-C6)<-5; 其中,C5為該三透鏡物側面之曲率,C6為該第三透鏡像側面之曲率。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三透鏡進一步滿足以下條件: -12< (C5+C6)/(C5-C6)<-5。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光學攝像透鏡組進一步滿足以下條件: 5<f3/EFL<8。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4項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光學攝像透鏡組滿足以下條件: 0.4<(AT12+AT23)/EFL<1.7; 其中,AT12為該第一透鏡像側面至該第二透鏡物側面在光軸上之距離,AT23為第二透鏡像側面至第三透鏡物側面在光軸上之距離。
- 一種成像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4項之光學攝像透鏡組,以及一影像感測元件。
-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成像裝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8124080A TWI699553B (zh) | 2019-07-09 | 2019-07-09 | 光學攝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8124080A TWI699553B (zh) | 2019-07-09 | 2019-07-09 | 光學攝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699553B TWI699553B (zh) | 2020-07-21 |
TW202102891A true TW202102891A (zh) | 2021-01-16 |
Family
ID=726021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124080A TWI699553B (zh) | 2019-07-09 | 2019-07-09 | 光學攝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69955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67881B (zh) * | 2021-07-19 | 2021-10-08 |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及成像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9047947A (ja) * | 2007-08-21 | 2009-03-05 | Fujinon Corp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TWI589923B (zh) * | 2015-11-06 | 2017-07-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取像用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KR101671451B1 (ko) * | 2016-03-09 | 2016-11-01 | 주식회사 에이스솔루텍 | 촬영 렌즈 광학계 |
JP2018072739A (ja) * | 2016-11-02 | 2018-05-10 | 株式会社栃木ニコン | 結像レンズ、光学機器、および板状部材の製造方法 |
-
2019
- 2019-07-09 TW TW108124080A patent/TWI699553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699553B (zh) | 2020-07-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849300B2 (ja) | 撮像光学レンズ | |
TWI391701B (zh) | 取像光學鏡頭 | |
TWI408409B (zh) | 取像光學鏡組 | |
TWI401467B (zh) | 影像擷取透鏡組 | |
CN204595308U (zh) | 摄像透镜及包括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 |
TWI409497B (zh) | 攝像光學鏡組 | |
TWI418842B (zh) | 攝像用光學鏡頭 | |
JP6017086B1 (ja) | 撮像レンズ | |
JP6017085B1 (ja) | 撮像レンズ | |
US20040212901A1 (en) | Lens system | |
TW201312199A (zh) | 影像鏡頭組 | |
TWI698673B (zh) | 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201122540A (en) | Photographing lens assembly | |
CN101762864A (zh) | 取像光学系统 | |
CN101135766A (zh) | 取像用光学镜组 | |
TW202037960A (zh) | 光學成像透鏡組及成像裝置 | |
JP2012163784A (ja) | 撮像レンズ | |
JP4222623B1 (ja) | 撮像レンズ | |
JP2001183578A (ja) | 撮像用レンズ | |
TWI688785B (zh) | 攝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M583949U (zh) | 攝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I693428B (zh) | 光學取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M589285U (zh) | 光學攝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JP4071817B1 (ja) | 撮像レンズ | |
TWI705265B (zh) | 成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