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23447A - 緩衝體 - Google Patents
緩衝體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023447A TW202023447A TW108135509A TW108135509A TW202023447A TW 202023447 A TW202023447 A TW 202023447A TW 108135509 A TW108135509 A TW 108135509A TW 108135509 A TW108135509 A TW 108135509A TW 202023447 A TW202023447 A TW 202023447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area
- slit
- region
- rectangular
- buffer body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7958 sleep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162 cor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09 cont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474 nur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27/00—Spring, stuffed or fluid mattresses or cush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irs, beds or sofas
Landscapes
- Mattresses And Other Support Structures For Chairs And Bed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緩衝體,一實施形態的緩衝體1係具有:複數個凸部11,係排列成格子狀;複數個凹部12,係於複數個凸部11之間排列成格子狀;以及複數個狹縫13、14,係於複數個凹部12之間延伸。凹部12包含有:具有狹縫13的第一凹部12a、以及不具有狹縫13的第二凹部12b。複數個第一凹部12a係於相對於凸部11及凹部12排列設置的長邊方向D1及寬度方向D2傾斜的方向連續配置。包含凸部11及第一凹部12a的第一矩形狀區域A1、與包含凸部11及第二凹部12b並且不包含第一凹部12a的第二矩形狀區域A2皆配置成格子狀。
Description
本揭示之一觀點係有關供使用者的身體觸碰的緩衝體。
以往就已知有各種的供使用者的身體觸碰而讓使用者睡眠感覺等良好的緩衝體。日本特開2015-84783號公報記載了形成有凹凸部的床墊。床墊具有排列成格子狀之複數個突起部、以及於複數個突起部之間排列成格子狀之複數個凹部。於複數個凹部之中的一部分形成有貫穿床墊之狹縫(slit)狀之切入溝槽。前述的公報中也記載有在複數個凹部之中的一部分形成有管狀的溝槽的床墊。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5-84783號公報
前述的床墊係於一個凹部形成有一個切入溝槽或一個管狀的溝槽。因此,由於在一個凹部僅形成有一個貫穿孔,所以會有即便是使用者橫躺於床墊上也不會充分地發揮柔軟性的情形。所以,在緩衝性方面尚有改善的餘地。
於前述的床墊等緩衝體中,在貫穿孔的數目過多的情形下,會有因柔軟性過高而變得易垮下的情形。而且,於緩衝體中,貫穿孔隨機地形成的情形下,雖會有於某特定的部分的緩衝性較高,惟該特定的部分以外的緩衝性不會充分提高的情形。如此一來,於緩衝性之均勻化方面尚有改善的餘地。
本揭示之一觀點,係在於提供能夠均勻地形成緩衝性較高的區域的緩衝體。
本揭示之緩衝體,具有:複數個凸部,係排列成格子狀;複數個凹部,係於複數個凸部之間排列成格子狀;以及複數個狹縫,係於複數個凹部之間延伸。凹部包含有:具有狹縫之第一凹部、以及不具有狹縫的第二凹部。複數個第一凹部係於相對於凸部及凹部排列設置的方向傾斜的方向連續配置。包含凸部及第一凹部的第一矩形狀區域、與包含凸部及第二凹部並且不包含第一凹部的第二矩形狀區域皆配置成格子狀。
緩衝體具有複數個凸部、複數個凹部及複數個狹縫,複數個狹縫於複數個凹部之間延伸。因此,各狹縫係形成為於複數個凹部之間延伸,藉此,能夠提高形成有狹縫之凹部與其周邊的緩衝性。此外,凹部包含有具有狹縫的第一凹部與不具有狹縫的第二凹部。具有狹縫的複數個第一凹部係於相對於凸部及凹部排列設置的方向傾斜的方向連續配置。因此,由於具有狹縫之複數個第一凹部連續配置,所以能夠更提高第一凹部與其周邊的緩衝性。再者,包含具有狹
縫之第一凹部及凸部的第一矩形狀區域、與包含不具有狹縫之第二凹部及凸部的第二矩形狀區域皆配置成格子狀。因此,第一矩形狀區域與第二矩形狀區域交互地配置。再者,於緩衝體中,不具有狹縫的第二矩形狀區域被具有狹縫之第一矩形狀區域所包圍的部位係均勻地形成。因此,由於具有狹縫之第一矩形狀區域所包圍之第二矩形狀區域於緩衝體中均勻地配置,所以能夠將緩衝性較高的第二矩形狀區域均勻地配置於緩衝體。結果,能夠均勻地形成緩衝體較高的區域。
前述的緩衝體也可具備:包含第一矩形狀區域及第二矩形狀區域的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也可形成為在第一區域之狹縫的數目比形成在第二區域之狹縫的數目還多,第一區域比第二區域還柔軟。此情形下,緩衝體具備柔軟的第一區域、及比第一區域硬的第二區域。藉此,能夠於第一區域均勻地提高緩衝性,並且能夠於第二區域更確實地維持緩衝體的形狀。
前述的緩衝體也可為具有該第一區域及該第二區域的床墊。此情形下,能夠提供具備被均勻地提高緩衝性的第一區域、與比第一區域硬的第二區域的床墊。
於前述的緩衝體中,也可為第二區域位於床墊之長邊方向的中央,第一區域於長邊方向鄰接於第二區域。此情形下,床墊的第二區域位於長邊方向的中央,第一區域設於第二區域的鄰接位置。因此,使用者的腰部被第二區域支承而肩部被第一區域支承,藉此,能夠以較硬的第二區域確實地支承腰部,並且能夠以較柔的第一區域確實地實現肩部的體壓分散。如前述的方式,由於第一區域被均勻地提高緩衝性,所以使用者不論如何地翻身,在第一區域都能發揮較高的緩衝性。其結果,能夠均勻地提供使用者較高的緩衝性,並且可達到更好的睡眠感覺。
狹縫也可貫穿床墊並且形成在第二區域。此情形下,形成貫穿位於床墊之長邊方向之中央之第二區域的狹縫。藉此,能夠提高使用者的腰部被第二區域支承時,腰部的周邊的緩衝性及透氣性。從而,由於能夠提高易悶熱之腰部的透氣性,所以可更增進使用者好的睡眠感覺。
依據本揭示的一觀點,能夠均勻地形成緩衝性高的區域。
1:緩衝體
2:第四區域
3:第一區域
4:第二區域
5:第三區域
6:第五區域
11、15:凸部
12:凹部
12a:第一凹部
12b:第二凹部
13、14、23、24、25:狹縫
13a:波形部
13b、23c:擴徑部
21、31:緩衝體
23a:中央貫穿部
23b:直線部
26:第一硬質層
27:軟質層
28:第二硬質層
A1、A31:第一矩形狀區域
A2、A32:第二矩形狀區域
B1、B2:寬度
D1:長邊方向
D2:寬度方向
H1、H2:高度
第1圖係示意地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緩衝體的俯視圖。
第2圖係示意地顯示第1圖之緩衝體之表面的立體圖。
第3圖係顯示形成於第1圖之緩衝體之狹縫之例的俯視圖。
第4圖係顯示第1圖之緩衝體之第一區域、第二區域及第三區域的立體圖。
第5圖(a)係顯示形成在第4圖之第一區域之凹凸的剖面圖。第5圖(b)係顯示形成在第4圖之第二區域之凹凸的剖面圖。
第6圖係示意地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緩衝體的俯視圖。
第7圖係將形成在第6圖之緩衝體之狹縫放大後的俯視圖。
第8圖係顯示第6圖之緩衝體之層構造之例的剖面圖。
第9圖係示意地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緩衝體的俯視圖。
第10圖(a)係例示地顯示被檢測者仰睡在實施例之緩衝體時的壓力的實驗結果。第10圖(b)係例示地顯示被檢測者仰睡在比較例之緩衝體時的壓力分散的實驗結果。
第11圖(a)係例示地顯示被檢測者側睡在實施例之緩衝體時的壓力的實驗結果。第11圖(b)係例示地顯示被檢測者側睡在比較例之緩衝體時的壓力的實驗結果。
以下一邊參照所附圖式一邊針對實施形態之緩衝體進行說明。在圖式的說明上,對相同或相當的要素附加相同的符號而適當地省略重複的說明。為了容易理解,圖面上會有簡略一部分或以誇張的方式描繪的情形,尺寸比例等並不限定於圖面上記載者。
(第1實施形態)
第1圖係示意地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緩衝體的俯視圖。第2圖係將第1圖之緩衝體放大後的俯視圖。緩衝體1係作為例如床墊、被子或軟墊等寢具來使用。在本實施形態係針對緩衝體1為床墊的例子進行說明。緩衝體1係收容於例如防止污穢用的罩蓋中來使用。緩衝體1係例如作為寢具而供使用者的身體觸碰來使用。緩衝體1在俯視下呈往長邊方向D1延伸的長方形狀。緩衝體1於寬度方向D2具有一定的寬度,而且於高度方向具有一定的厚度。
緩衝體1至少具有供使用者的肩部觸碰的第一區域3、供使用者的腰部觸碰的第二區域4、及供使用者的腳部觸碰的第三區域5。而且緩衝體1也可具備供使用者的頭部及枕頭承載的第四區域2、及供使用者的足部的前端承載的第五區域6。例如,從長邊方向D1的一端朝向另一端依序排列有第四區域2、第一區域3、第二區域4、第三區域5及第五區域6。
作為一例者,也可為第二區域4位於緩衝體1之長邊方向D1的中央,緩衝體1成為相對於第二區域4相互對稱的形狀。亦即,也可為以相對於第二區域4,第四區域2及第五區域6成為相互對稱的方式來配置,以相對於第二區域4,第一區域3及第三區域5成為相互對稱的方式來配置。此情形下,即使將緩衝體1之長邊方向D1設成相反的方向,亦可與相反之前同樣地使用。
作為一例者,第四區域2之長邊方向D1的長度為15cm以上且45cm以下,第一區域3之長邊方向D1的長度為20cm以上且60cm以下,第二區域4之長邊方向D1的長度為25cm以上且70cm以下,第三區域5之長邊方向D1的長度為20cm以上且60cm以下,第五區域6之長邊方向D1的長度為15cm以上且45cm以下。緩衝體1之寬度方向D2的長度(寬度)例如為80cm以上且200cm以下。然而,這些各個長度及寬度的值可適宜地變更。而且,也可為省略第四區域2及第五區域6之至少其中任一者。
緩衝體1具備朝高度方向突出的複數個凸部11、及朝高度方向凹陷的複數個凹部12。也可為第一區域3、第二區域4、第三區域5、第四區域2及第五區域6之凸部11及凹部12的配置態樣互為不同。於緩衝體1,凸部11及凹部12皆配列成格子狀,複數個凹部12係於複數個凸部11之間配列成格子狀。為了容易說明,於第1圖中以灰色表示凸部11,並且以白色表示凹部12。
在俯視之下,凸部11及凹部12皆係配置於矩形狀之區域的各者(第1圖的灰色或白色之一個一個的方形),且係沿著長邊方向D1及寬度方向D2之各者排列設置。第1圖中顯示沿著長邊方向D1配置有78個該區域,沿著寬度方向D2配置有35個該區域的例子。然而,該區域的數目可適當地變更。作為一例者,各
區域之長邊方向D1的長度為2cm以上且7cm以下,各區域之寬度方向D2的長度為2cm以上且7cm以下。然而,上述各長度的值可適當地變更。
第一區域3具備複數個狹縫13,第三區域5具備複數個狹縫14。於本實施形態中,例如第二區域4、第四區域2及第五區域6未形成狹縫。狹縫13及狹縫14的數目及配置態樣可互為相同,也可互為不同。本實施形態係針對狹縫13及狹縫14的數目及配置態樣互為相同的例子進行說明。因此,以下針對狹縫13進行重點性地說明,並且適當地省略狹縫14的說明。
狹縫13係以跨越複數個凹部12之間的方式延伸。狹縫13也可例如朝對於長邊方向D1及寬度方向D2的雙方傾斜的方向斜斜地延伸,且朝高度方向貫穿緩衝體1。例如,第一區域3中係由在俯視之下從右上往左下沿伸並且沿著寬度方向D2排列之複數個狹縫13的第一組、與在俯視之下從左上往右下沿伸並且沿著寬度方向D2排列之複數個狹縫13的第二組,沿著長邊方向D1交互地配置。作為一例者,也可為該第一組設有三個,該第二組設有兩個,第一組與第二組沿著長邊方向D1交互地配置。然而,這些組的數目及配置態樣可適當地變更。
凹部12係包含有:形成有狹縫13的第一凹部12a、及未形成狹縫13的第二凹部12b。第一區域3係具有:至少包含凸部11及第一凹部12a的第一矩形狀區域A1、及包含凸部11及第二凹部12b並且不包含第一凹部12a的第二矩形狀區域A2。
例如,第一矩形狀區域A1及第二矩形狀區域A2皆具備3×3個凸部11及凹部12。於第一矩形狀區域A1中,狹縫13係在3個凹部12之間斜斜地延伸。作為一例者,第一矩形狀區域A1及第二矩形狀區域A2係沿著長邊方向D1及寬度方向D2之各者交互地配置。複數個第一矩形狀區域A1及複數個第二矩形狀區域
A2皆配列成格子狀,複數個第一矩形狀區域A1係在複數個第二矩形狀區域A2之間配列成格子狀。
第3圖係顯示複數個狹縫13之例的俯視圖。各狹縫13係例如朝相對於長邊方向D1及寬度方向D2的雙方呈45°的角度之方向延伸。作為一例者,各狹縫13係具有:彎曲成曲線狀且延伸的波形部13a、及於波形部13a之長邊方向的兩端之各者經擴徑後的擴徑部13b。擴徑部13b的形狀例如為圓形狀,然而也可為橢圓形狀、長圓形狀或多角形狀,而可適當地變更。其中,擴徑部13b為圓形狀、橢圓形狀或長圓形狀時,由於不具有銳利的角部,所以能夠更確實地抑制狹縫13的裂開。
藉由狹縫13具有曲線狀的波形部13a,能夠抑制狹縫13之往長邊方向的偏移。然而,狹縫13也可為具有直線狀的直線部以取代線狀的波形部13a。由於狹縫13具有擴徑部13b,狹縫13的周圍變得更易變形,所以能夠更提高狹縫13之周圍的緩衝性及透氣性。
第4圖係顯示第一區域3、第二區域4及第三區域5的立體圖。為了易於理解,第4圖中省略了狹縫13及狹縫14的圖示。如第1圖及第4圖所示,第二區域4係與緩衝體1之第二區域4以外的區域同樣具備凸部11及凹部12。第二區域4更具備與凸部11不同高度及寬度的凸部15。例如,於複數個凸部11之間,複數個凸部15排列成格子狀。
然而,與於緩衝體1中未形成狹縫13的情形相比較,形成有狹縫13的情形因外力而造成緩衝體1的變形會變大,並且有變得更柔軟的傾向。再者,與凸部15相比較,較高的凸部11的情形因外力而造成的變形會較大,並且有變得更柔軟的傾向。
第二區域4係因不具有狹縫13而設成比第一區域3(第三區域5)更硬的區域。再者,第二區域4的凸部15的高度及寬度比第一區域3(第三區域5)的凸部11的高度及寬度更小,藉此,第一區域3(第三區域5)的硬度與第二區域4的硬度之差更顯著。如此一來,與第一區域3(第三區域5)比較,第二區域4較硬,藉此,能夠確實地支撐被第二區域4支承之使用者的腰部。此外,與第二區域4比較,第一區域3較柔軟,藉此,能夠以第一區域3來支撐側睡等的使用者的肩部。從而,由於能夠給予使用者較柔軟的觸感,所以可讓使用者有良好的睡眠感覺。
第5圖(a)係顯示第一區域3之凸部11及凹部12的剖面圖。第5圖(b)係顯示第二區域4之凸部11、15及凹部12的剖面圖。如第5圖(a)所示,也可於第一區域3中,凸部11及凹部12例如設成正弧波狀,凸部11的高度及寬度(周期)與凹部12的高度及寬度相同。相對於此,如第5圖(b)所示,於第二區域4中,凸部11、凹部12及凸部15係形成彎曲的波狀。然而,例如凸部15的高度H2及寬度B2係成為凸部11的高度H1及寬度B1之大致一半,凸部15的高度H2及寬度B2比凸部11的高度H1及寬度B1更小。
接著,針對從第1實施形態之緩衝體1獲得的作用功效詳細地說明。如第1圖所示,緩衝體1具備複數個凸部11、複數個凹部12及複數個狹縫13,複數個狹縫13係於複數個凹部12之間延伸。從而,藉由各狹縫13係以於複數個凹部12之間延伸的方式來形成,能夠提高形成有狹縫13之凹部12(第一凹部12a)與其周邊的緩衝性及透氣性。
凹部12包含有具有狹縫13的第一凹部12a及不具有狹縫13的第二凹部12b,具有狹縫13的複數個第一凹部12a係以朝相對於長邊方向D1及寬度方向D2的雙方傾斜的方向連續的方式配置。從而,由於具有狹縫13的複數個第一
凹部12a係以連續的方式配置,所以能夠更提高第一凹部12a與其周邊的緩衝性及透氣性。
包含具有狹縫13的第一凹部12a及凸部11的第一矩形狀區域A1、與包含不具有狹縫13的第二凹部12b及凸部11的第二矩形狀區域A2係皆配置成格子狀。從而,第一矩形狀區域A1與第二矩形狀區域A2係交互地配置。於第一區域3中,均勻地形成有不具有狹縫13的第二矩形狀區域A2被具有狹縫13的第一矩形狀區域A1包圍的部位。
亦即,於第一區域3中,不具有狹縫13的區域(第二矩形狀區域A2)被具有狹縫13的區域(第一矩形狀區域A1)包圍的部位於第一區域3均勻地形成。因此,能夠將緩衝性較高的第二矩形狀區域A2均勻地配置於第一區域3。結果,於第一區域3能夠均勻地形成緩衝性及透氣性較高的區域。
緩衝體1也可具備包含第一矩形狀區域A1及第二矩形狀區域A2的第一區域3、及第二區域4,形成在第一區域3的狹縫13的數目比形成在第二區域4的狹縫的數目更多,第一區域3比第二區域4更柔軟。此情形下,緩衝體1具備柔軟的第一區域3、及比第一區域3更硬的第二區域4。從而,能夠於第一區域3均勻地提高緩衝性及透氣性,並且能夠於第二區域4更確實地維持緩衝體1的形狀。
緩衝體1也可為具有第一區域3及第二區域4的床墊。此情形下,能夠提供具有均勻地提高了緩衝性及透氣性之第一區域3、及比第一區域3更硬之第二區域4的床墊。
於緩衝體1中,也可為第二區域4位於床墊之長邊方向D1的中央,第一區域3於長邊方向D1鄰接於第二區域4。此情形下,床墊的第二區域4位於長邊方向D1的中央,第一區域3設於第二區域4的鄰接位置。
因此,使用者的腰部被第二區域4支承而肩部被第一區域3支承,藉此,能夠以較硬的第二區域4確實地支撐腰部,並且能夠以較柔軟的第一區域3確實地實現肩部的體壓分散。如前述的方式,由於在第一區域3均勻地提高緩衝性及透氣性,所以不論使用者如何地翻身,在第一區域3也能夠發揮較高的緩衝性及透氣性。其結果,能夠對於使用者均勻地提供較高的緩衝性及透氣性,並且可讓使用者有好的睡眠感覺。
(第2實施形態)
接著,一邊參照第6圖至第8圖一邊說明第2實施形態的緩衝體21。緩衝體21之狹縫23、24、25的形狀及配置態樣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在以下的說明中,適當地省略與第1實施形態重複的說明。於緩衝體21中,第一區域3具備複數個狹縫23,第三區域5具備複數個狹縫24,第二區域4具備複數個狹縫25。狹縫23及狹縫24的形狀、數目及配置態樣可互為相同,也可互為不同。
狹縫23的形狀也可與狹縫25的形狀互為相同,也可互為不同。本實施形態係針對狹縫23及狹縫24的形狀、數目及配置態樣互為相同,且狹縫23的形狀與狹縫25的形狀互為相同的例子進行說明。從而,以下針對狹縫23進行重點性地說明並且適當地省略狹縫24及狹縫25的說明。
狹縫23係以跨越達複數個凹部12之間的方式延伸,例如,構成對長邊方向D1及寬度方向D2的雙方傾斜的X字形狀。狹縫23係於高度方向貫穿緩衝體21。如此一來,形成為X字形狀的狹縫23比前述的狹縫13更易變形,能夠發揮更高的緩衝性及透氣性。
與前述的方式同樣,凹部12包含形成有狹縫23的第一凹部12a、及未形成狹縫23的第二凹部12b,第一區域3具有包含凸部11及第一凹部12a的第一
矩形狀區域A1、及包含凸部11及第二凹部12b並且不含第一凹部12a的第二矩形狀區域A2。於第一矩形狀區域A1中,例如狹縫23係在五個凹部12之間延伸成X字形狀。於第2實施形態中,第一矩形狀區域A1不具有第二凹部12b。
於第2實施形態的緩衝體21中,第二區域4於包含緩衝體21之中央的區域具有第一矩形狀區域A1及第二矩形狀區域A2。例如,在緩衝體21的第二區域4中,於包含緩衝體21之中央的區域,沿著長邊方向D1合計三個第二矩形狀區域A2及第一矩形狀區域A1交互地排列,並且沿著寬度方向D2合計五個第二矩形狀區域A2及第一矩形狀區域A1交互地排列。
八個第二矩形狀區域A2及七個第一矩形狀區域A1係於包含緩衝體21之中央的區域交互地配列。如此一來,在緩衝體21中,第二區域4的中央形成有狹縫25。第二區域4與第一區域3同樣為複數個第一矩形狀區域A1及複數個第二矩形狀區域A2皆配列成格子狀。
第7圖係顯示狹縫23的俯視圖。例如,狹縫23(狹縫24、25)具有:中央貫穿部23a、自中央貫穿部23a朝相對於長邊方向D1及寬度方向D2的雙方呈45°的角度的方向輻射狀地延伸之複數條(作為一例為四條)的直線部23b、以及於各直線部23b之與中央貫穿部23a的相反側的端部經擴徑後的擴徑部23c。各擴徑部23c的形狀係例如與擴徑部13b同樣為圓形狀,惟也可為其他的形狀。
狹縫23係呈具有中央貫穿部23a、及自中央貫穿部23a輻射狀地延伸之複數條直線部23b之X字形狀,因此,可發揮比狹縫13更高的緩衝性及透氣性。特別是,在中央貫穿部23a的周圍且在複數條直線部23b之間的部位發揮較高的緩衝性。從而,狹縫23因具有擴徑部23c而能夠更提高緩衝性及透氣性。
第8圖係顯示緩衝體21之層構造的剖面圖。如第8圖所示,緩衝體21的凸部11也可從上側依序具備第一硬質層26、比第一硬質層26軟的軟質層27、以及比軟質層27硬的第二硬質層28。此情形下,緩衝體21係成為具備第一硬質層26、軟質層27及第二硬質層28的三層構造。例如,第一硬質層26係相當於使用者的身體接觸的接觸層,軟質層27係相當於分散該身體之體壓的體壓分散層,第二硬質層28係相當於保持該使用者之睡覺姿勢的睡覺姿勢保持層。
如以上所述,緩衝體21具備由第一硬質層26、軟質層27及第二硬質層28構成的三層構造,且體壓係藉由被夾在第一硬質層26與第二硬質層28之間的軟質層27而被分散。其結果,即便是長時間橫躺在緩衝體21之上也能夠持續給予使用者良好的適配感。此外,第一硬質層26的硬度與第二硬質層28的硬度可互為相同,也可互為不同。再者,也可為具備第一軟質層、硬質層及第二軟質層的三層構造來取代第一硬質層26、軟質層27及第二硬質層28的三層構造。第1實施形態的緩衝體1也可具備第一硬質層26、軟質層27及第二硬質層28。
如第6圖所示,第2實施形態之緩衝體21係包含具有狹縫23的第一凹部12a及凸部11的第一矩形狀區域A1、與包含不具有狹縫23的第二凹部12b及凸部11的第二矩形狀區域A2皆配置成格子狀。於第一區域3中,設置有不具有狹縫23的第二矩形狀區域A2被具有狹縫23的第一矩形狀區域A1包圍的部位,該部位係均勻地形成。因此,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於第一區域3能夠均勻地形成緩衝性及透氣性較高的區域。
於緩衝體21中,狹縫25也可貫穿床墊並且形成於第二區域4。此情形下,形成貫穿位於床墊之長邊方向D1之中央之第二區域4的狹縫25。因此,能夠提高使用者的腰部被第二區域4支承時,腰部的周邊的緩衝性及透氣性。從而,
由於可提高易悶熱的腰部的透氣性,而可更提升使用者的睡眠感覺。此外,於第1實施形態的緩衝體1中,貫穿床墊的狹縫25也可形成在第二區域4。
(第3實施形態)
接著,一邊參照第9圖一邊說明第3實施形態的緩衝體31。第3實施形態的緩衝體31之第一矩形狀區域A31及第二矩形狀區域A32的數目及寬幅與第2實施形態不同。亦即,第1及第2實施形態係針對形成有狹縫13、23的第一矩形狀區域A1的寬幅、與未形成狹縫13、23的第二矩形狀區域A2的寬幅互為相同的例子進行了說明。然而,第3實施形態中係形成有狹縫23的第一矩形狀區域A31的寬幅比未形成狹縫23的第二矩形狀區域A2的寬幅更狹。因此,第3實施形態之狹縫23的數目及密度變得比第2實施形態之狹縫23的數目及密度還小。
以上,第3實施形態的緩衝體31中與緩衝體1、21同樣,第一矩形狀區域A31及第二矩形狀區域A32皆配置成格子狀,因此,於第一區域3中能夠均勻地形成緩衝性及透氣性較高的區域。而且,由於形成有於第二區域4貫穿的狹縫25,所以能夠提高腰部的周邊的緩衝性及透氣性。
以上已針對本揭示之緩衝體之各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然而,本發明並非限定於前述各實施形態者,也可為在不變更各請求項所記載之要旨的範圍內所變化而成者。亦即,在不變更前述要旨的範圍內可適當地變更緩衝體之各部的形狀、大小、材料、數目及配置態樣。例如,前述的實施形態係針對具有第一區域3、第二區域4、第三區域5、第四區域2及第五區域6的緩衝體1進行了說明。然而,緩衝體具有的區域的數目可為一個以上且四個以下、或是六個以上,而能夠適當地變更。
前述的實施形態係針對狹縫13具有曲線狀的波形部13a的例子進行了說明。然而,也可為狹縫14、狹縫23、狹縫24及狹縫25之至少其中任一者具有與波形部13a同樣的波形部。作為具體例者,第7圖所示之狹縫23係也可具有與波形部13a同樣的波形部來取代直線部23b。此情形下,與前述的方式同樣能夠抑制狹縫23的波形部之往長邊方向的偏移。
前述的實施形態係針對緩衝體1、21、31為床墊的例子進行了說明。然而,本發明的緩衝體也能夠應用於床墊以外,例如也能夠應用於枕頭用的芯材、枕頭以外的寢具的芯材、汽車或電車等所謂的車輛用的座墊、飛機等車輛以外的輸送器用的座墊、或看護用的椅子等所謂輸送器以外的座墊。
(實施例)
以下針對緩衝體的實施例進行說明。此外,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以下記載的實施例者。在實施例係測量了使用在第一區域3形成有狹縫13之緩衝體1時的體壓分散,比較例係測量了使用在第一區域3未形成狹縫13之緩衝體1時的體壓分散。
第10圖(a)及第10圖(b)顯示了使被檢測者躺在墊子寢具上且身體朝上而測定了上述實施例及比較例之體壓分散的結果。第10圖(a)係顯示使被檢測者躺在實施例之緩衝體1上且身體朝上時的測量結果,第10圖(b)係顯示使被檢測者躺在比較例之緩衝體1上且身體朝上時的測量結果。第10圖(a)及第10圖(b)係以矩陣狀顯示施予緩衝體之壓力的值,顏色較深的部分係表示被施加較高的壓力,顏色較淺的部分係表示僅被施加較低的壓力。
如第10圖(b)所示,可得知不具有狹縫之比較例的情形為被檢測者的肩部及腰部一帶施加有較高的壓力。相對於此,如第10圖(a)所示,可得知使用
了具有狹縫之緩衝體1之實施例的情形中,施加在肩部及腰部的壓力較緩和,被檢測者的體壓因緩衝體1而分散。
再者,施予比較例之緩衝體之最大體壓為30mmHg至35mmHg,平均體壓為8mmHg至10mmHg。相對於此,施予實施例之緩衝體1之最大體壓為25mmHg至30mmHg,平均體壓為6mmHg至8mmHg。如此一來,可得知具有狹縫13之緩衝體1可一併減少最大體壓及平均體壓。
第11圖(a)係將被檢測者側睡在實施例之緩衝體1時的壓力的值顯形成矩陣狀。第11圖(b)係將被檢測者側睡在比較例之緩衝體1時的壓力的值顯形成矩陣狀。如第11圖(b)所示,可得知不具有狹縫之比較例的情形為側睡的被檢測者的肩部及腰部一帶施加有較高的壓力。
相對於此,如第11圖(a)所示,可得知使用具有狹縫13之緩衝體1之實施例的情形中,側睡的被檢測者的肩部及腰部一帶施加的壓力較緩和,側睡的被檢測者的體壓因緩衝體1而分散。再者,施予比較例之緩衝體之側睡時的最大體壓為35mmHg左右,平均體壓為10mmHg至12mmHg。相對於此,施予實施例之緩衝體1之側睡時的最大體壓為30mmHg左右,平均體壓為8mmHg左右。可得知具有狹縫13之緩衝體1即使為側睡時亦可一併減少最大體壓及平均體壓。
1:緩衝體
2:第四區域
3:第一區域
4:第二區域
5:第三區域
6:第五區域
11:凸部
12:凹部
12a:第一凹部
12b:第二凹部
13、14:狹縫
A1:第一矩形狀區域
A2:第二矩形狀區域
D1:長邊方向
D2:寬度方向
Claims (5)
- 一種緩衝體,具備:複數個凸部,係排列成格子狀;複數個凹部,係於前述複數個凸部之間排列成格子狀;以及複數個狹縫,係於前述複數個凹部之間延伸;前述凹部包含有:具有前述狹縫的第一凹部、以及不具有前述狹縫的第二凹部;複數個前述第一凹部係於相對於前述凸部及前述凹部排列設置的方向傾斜的方向連續配置;包含前述凸部及前述第一凹部的第一矩形狀區域、與包含前述凸部及前述第二凹部並且不包含前述第一凹部的第二矩形狀區域皆配置成格子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緩衝體,係具備包含前述第一矩形狀區域及前述第二矩形狀區域的第一區域、及第二區域,形成在前述第一區域之前述狹縫的數目比形成在前述第二區域之狹縫的數目還多,前述第一區域比前述第二區域還柔軟。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緩衝體,其中,前述緩衝體為具有前述第一區域及前述第二區域的床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緩衝體,其中,前述第二區域位於前述床墊之長邊方向的中央,前述第一區域於前述長邊方向鄰接於前述第二區域。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緩衝體,其中,前述狹縫貫穿前述床墊並且形成在前述第二區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86709 | 2018-10-01 | ||
JP2018186709A JP7246682B2 (ja) | 2018-10-01 | 2018-10-01 | クッション体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023447A true TW202023447A (zh) | 2020-07-01 |
Family
ID=700555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135509A TW202023447A (zh) | 2018-10-01 | 2019-10-01 | 緩衝體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246682B2 (zh) |
TW (1) | TW202023447A (zh) |
WO (1) | WO202007133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382079B2 (ja) * | 2021-10-06 | 2023-11-16 | 西川株式会社 | 敷き寝具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096515B2 (ja) * | 2001-01-31 | 2008-06-04 | 西川産業株式会社 | マットレス |
JP2006136669A (ja) * | 2004-11-15 | 2006-06-01 | Paramount Bed Co Ltd | ボトム延長機能を有するベッド装置に対応するマットレス。 |
JP6231865B2 (ja) * | 2013-12-04 | 2017-11-15 | アキレス株式会社 | マットレス |
JP6788267B2 (ja) * | 2016-11-15 | 2020-11-25 | 西川株式会社 | 乗り物用シート |
-
2018
- 2018-10-01 JP JP2018186709A patent/JP7246682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9-30 WO PCT/JP2019/038633 patent/WO202007133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10-01 TW TW108135509A patent/TW202023447A/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246682B2 (ja) | 2023-03-28 |
WO2020071337A1 (ja) | 2020-04-09 |
JP2020054571A (ja) | 2020-04-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S2782382T3 (es) | Cojín de soporte | |
US20120233784A1 (en) | Multiple zone gel cushion | |
US20130014328A1 (en) | Novel ergonomic pillow and uses thereof in bedding | |
JP5192287B2 (ja) | ベッド用マットレス | |
TW202023447A (zh) | 緩衝體 | |
JP7470666B2 (ja) | マットレス | |
JP3211873U (ja) | クッション | |
JP4947621B2 (ja) | 敷きマット | |
CN214760211U (zh) | 一种云感分区层及床垫 | |
JP2002223900A (ja) | マットレス | |
JP6990989B2 (ja) | マットレス | |
US11744383B2 (en) | Mattress | |
JP3206930U (ja) | マットレス | |
JP7565551B2 (ja) | クッション材及び枕 | |
JP2023131147A (ja) | クッション体及びクッション体の製造方法 | |
JP2018126500A (ja) | 敷寝具用クッション体 | |
US20240341495A1 (en) | Cushion body | |
JP6905903B2 (ja) | 積層マットレス | |
JP2015167566A (ja) | マットレス沈み込み補修体 | |
KR200382261Y1 (ko) | 쿠션재 | |
JP7486391B2 (ja) | マットレス | |
CN222194641U (zh) | 一种波浪式调节枕 | |
JP2024095182A (ja) | クッション体 | |
JP2025041983A (ja) | マットレス | |
WO2021220171A1 (en) | Body part support object sections and body part support object comprising a body part support object sec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