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16601A - 光學鏡頭 - Google Patents
光學鏡頭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016601A TW202016601A TW107138087A TW107138087A TW202016601A TW 202016601 A TW202016601 A TW 202016601A TW 107138087 A TW107138087 A TW 107138087A TW 107138087 A TW107138087 A TW 107138087A TW 202016601 A TW202016601 A TW 202016601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optical
- image
- curvature
- radius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光學鏡頭,自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以及一第五透鏡。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度,第二透鏡具有正屈光度或負屈光度,第三透鏡具有負屈光度或正屈光度,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度,以及第五透鏡具有負屈光度或正屈光度。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光學鏡頭,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體積小且成像品質佳的光學鏡頭。
近年來,隨著攝像裝置的應用愈來愈廣泛,對於小型化光學鏡頭的需求也日漸增高。不僅如此,市場上對於光學鏡頭的成像品質要求也愈來愈高。為了增加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微型化、高畫質及降低成本一直是產品開發者所欲追求的目標。
因此,亟需提出一種新的光學鏡頭,在降低製造成本的前提下,同時實現光學鏡頭的小型化與提升光學鏡頭的成像品質之目的。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光學鏡頭。在降低製造成本的前提下,同時實現光學鏡頭小型化與提升光學鏡頭的成像品質。
根據本發明提出一種光學鏡頭。光學鏡頭自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以及一第五透鏡。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度。第二透鏡具有屈光度。第三透鏡具有屈光度。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度。第五透鏡具有正屈光度。光學鏡頭滿足以下條件之至少一者:(1)第二透鏡及第三透鏡之任一者具有正屈光度,另一者具有負屈光度;及(2)第三透鏡及第五透鏡具有正屈光度,或者第三透鏡及第五透鏡具有負屈光度。
為了對本發明之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瞭解,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詳細說明如下:
以下將詳述本發明的各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作為例示。除了這些詳細描述之外,本發明還可以廣泛地施行在其他的實施例中,任何所述實施例的輕易替代、修改、等效變化都包含在本案的範圍內,並以之後的專利範圍為準。在說明書的描述中,為了使讀者對本發明有較完整的瞭解,提供了許多特定細節;然而,本發明可能在省略部分或全部這些特定細節的前提下,仍可實施。此外,眾所周知的步驟或元件並未描述於細節中,以避免造成本發明不必要之限制。圖式中相同或類似之元件將以相同或類似符號來表示。特別注意的是,圖式僅為示意之用,並非代表元件實際的尺寸或數量,除非有特別說明。
第1圖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光學鏡頭OL1,第2圖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光學鏡頭OL2。為顯現實施例的特徵,僅顯示與本發明實施例有關的結構,其餘結構予以省略。光學鏡頭OL1、OL2可應用於具有影像投影或影像擷取功能的一裝置上,裝置包含但不限於是手持式電腦系統、手持式通訊系統、空拍機、運動型攝像鏡頭、車用攝像鏡頭、監視系統、數位相機、數位攝影機或投影機。
請參照第1圖及第2圖,光學鏡頭OL1、OL2自物側(object side)至像側(image-forming side)可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L1、一第二透鏡L2、一第三透鏡L3、一第四透鏡L4及一第五透鏡L5。且第一透鏡L1、第二透鏡L2、第三透鏡L3、第四透鏡L4及第五透鏡L5可沿光軸OA排列。
具體而言,第一透鏡L1可具有正屈光度;第二透鏡L2可具有屈光度,例如正屈光度或負屈光度;第三透鏡L3可具有屈光度,例如正屈光度或負屈光度;第四透鏡L4可具有正屈光度;第五透鏡L5可具有屈光度,例如正屈光度或負屈光度。
一實施例,第二透鏡L2及第三透鏡L3之任一者可具有正屈光度、另一者可具有負屈光度;另一實施例,第三透鏡L3及第五透鏡L5具有相同的屈光能力。即,第三透鏡L3及第五透鏡L5皆具有正屈光度,或者第三透鏡L3及第五透鏡L5皆具有負屈光度;再一實施例,第二透鏡L2具有正屈光度,第三透鏡L3及第五透鏡L5皆具有負屈光度;又一實施例,第二透鏡L2具有負屈光度,第三透鏡L3及第五透鏡L5皆具有正屈光度。
一具體實施例,第一透鏡L1具有正屈光度、第二透鏡L2具有正屈光度、第三透鏡L3具有負屈光度、第四透鏡L4具有正屈光度,以及第五透鏡L5具有負屈光度;另一具體實施例,第一透鏡L1具有正屈光度、第二透鏡L2具有負屈光度、第三透鏡L3具有正屈光度、第四透鏡L4具有正屈光度,以及第五透鏡L5具有正屈光度。
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透鏡L1的物側表面S1之一曲率半徑是R1,第一透鏡L1的像側表面S2之一曲率半徑是R2,且光學鏡頭OL1、OL2可滿足以下條件之至少一者:-1≤(R1-R2)/(R1+R2) 、-0.8≤(R1-R2)/(R1+R2)、(R1-R2)/(R1+R2)≤0及(R1-R2)/(R1+R2)≤0.5。
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透鏡L2的物側表面S3之一曲率半徑是R3,第二透鏡L2的像側表面S4之一曲率半徑是R4,且光學鏡頭OL1、OL2可滿足以下條件之至少一者:-0.5≤(R3-R4)/(R3+R4)、0≤(R3-R4)/(R3+R4)、(R3-R4)/(R3+R4)≤0.5、(R3-R4)/(R3+R4)≤0.8及(R3-R4)/(R3+R4)≤1。
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三透鏡L3的物側表面S5之一曲率半徑是R5,第三透鏡L3的像側表面S6之一曲率半徑是R6,且光學鏡頭OL1、OL2可滿足以下條件之至少一者:-1.5≤(R5-R6)/(R5+R6)、-1≤(R5-R6)/(R5+R6)、(R5-R6)/(R5+R6)≤-0.5、(R5-R6)/(R5+R6)≤0及(R5-R6)/(R5+R6)≤0.5。
於一些實施例中,第四透鏡L4的物側表面S7之一曲率半徑是R7,第四透鏡L4的像側表面S8之一曲率半徑是R8,且光學鏡頭OL1、OL2可滿足以下條件之至少一者:-1≤(R7-R8)/(R7+R8)、-0.5≤(R7-R8)/(R7+R8)、(R7-R8)/(R7+R8)≤0、(R7-R8)/(R7+R8)≤0.35及(R7-R8)/(R7+R8)≤0.5。
第五透鏡L5的物側表面S9之一曲率半徑是R9,第五透鏡L5的像側表面S10之一曲率半徑是R10,且光學鏡頭OL1、OL2可滿足以下條件之至少一者:-1≤(R9-R10)/(R9+R10)、-0.8≤(R9-R10)/(R9+R10)、-0.5≤(R9-R10)/(R9+R10)、-0.3≤(R9-R10)/(R9+R10)、(R9-R10)/(R9+R10)≤0及(R9-R10)/(R9+R10)≤0.5。
第一透鏡L1具有一中心厚度T1,中心厚度T1例如是第一透鏡L1在光軸OA方向上的長度。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透鏡L1的中心厚度T1可大於第二透鏡L2、第三透鏡L3、第四透鏡L4及第五透鏡L5之任一者的中心厚度。進一步地,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透鏡L1可滿足以下條件之至少一者:0.85毫米(mm)≤T1、1毫米≤T1、1.2毫米≤T1、T1≤1.35毫米、T1≤1.5毫米及T1≤2毫米。
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透鏡L1之物側表面S1至一成像面I的距離為TTL,光學鏡頭OL1、OL2之焦長(focal length)為f,且光學鏡頭OL1、OL2可滿足以下條件之至少一者:1≤TTL/f、1.3≤TTL/f、1.5≤TTL/f、TTL/f≤1.6、TTL/f≤1.8、TTL/f≤2、TTL/f≤2.3及TTL/f≤2.5。
於一些實施例中,光學鏡頭OL1、OL2之成像高度(half image sensor height)為Y’,且光學鏡頭OL1、OL2可滿足以下條件之至少一者:1≤f/Y’、1.2≤f/Y’、1.4≤f/Y’、1.6≤f/Y’、f/Y’≤1.7、f/Y’≤2、f/Y’≤2.3及f/Y’≤2.5。
於一些實施例中,光學鏡頭OL1、OL2之視角為FOV,且光學鏡頭OL1、OL2可滿足以下條件之至少一者:30°≤FOV、40°≤FOV、FOV≤70°及FOV≤85°。
於一些實施例中,光學鏡頭OL1、OL2更可包含一光圈St及/或保護片C。此外,於成像面I上還可設置一影像擷取單元(未繪示),其可對穿透光學鏡頭OL1、OL2的光束進行光電轉換。其中,光圈St可設置於第一透鏡L1之物側、第一透鏡L1至第五透鏡L5之間的任一間隙,或者設置於第五透鏡L5與成像面I之間;保護片C可設置於第五透鏡L5及成像面I之間。於一具體實施例中,光圈St設置於第一透鏡L1的物側表面S1之前,意即,光圈St相較於第一透鏡L1更為靠近物側,但不以此為限。
於一些實施例中,光學鏡頭OL1、OL2之光圈值為Fno,且光學鏡頭OL1、OL2可滿足以下條件之至少一者:0≤(Fno×TTL)/(FOV×Y’)、0.05≤(Fno×TTL)/(FOV×Y’)、(Fno×TTL)/(FOV×Y’)≤0.1、(Fno×TTL)/(FOV×Y’)≤0.15、(Fno×TTL)/(FOV×Y’)≤0.2、(Fno×TTL)/(FOV×Y’)≤0.25及(Fno×TTL)/(FOV×Y’)≤0.3。
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透鏡L1具有折射率N1、阿貝數V1,第二透鏡L2具有折射率N2、阿貝數V2,第三透鏡L3具有折射率N3、阿貝數V3,第四透鏡L4具有折射率N4、阿貝數V4,第五透鏡L5具有折射率N5、阿貝數V5,且光學鏡頭OL1、OL2可滿足以下條件之至少一者:N1>N4、N1>N5、N4>N2、N4>N3、N5>N2、N5>N3、V2>V1、V3>V1、V1>V4及V1>V5。
進一步地,於一些實施例中,光學鏡頭OL1、OL2可滿足以下條件之至少一者:N1-N4≥0.05、N1-N5≥0.05、N4-N2≥0.05、N4-N3≥0.05、N5-N2≥0.05、N5-N3≥0.05、V2-V1≥5、V3-V1≥5、V1-V4≥5及V1-V5≥5。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透鏡L1、第二透鏡L2、第三透鏡L3、第四透鏡L4及第五透鏡L5可分別為一球面透鏡、一自由曲面透鏡或一非球面透鏡。
具體而言,每一自由曲面透鏡具有至少一自由曲面表面,意即自由曲面透鏡的物側表面及/或像側表面是自由曲面表面;而每一非球面透鏡具有至少一非球面表面,意即非球面透鏡的物側表面及/或像側表面是非球面表面。且各非球面表面可滿足下列數學式:
其中,Z為在光軸OA方向的座標值,以光傳輸方向為正方向,A4、A6、A8、A10、A12、A14及A16為非球面係數,K為二次曲面常數,C=1/R,R為曲率半徑,Y為正交於光軸OA方向的座標值,以遠離光軸OA的方向為正方向。此外,每一非球面表面數學式的各項參數或係數的值可分別設定,以決定非球面表面之各位置點的焦距。
於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一透鏡L1可以是球面透鏡,第二透鏡L2、第三透鏡L3、第四透鏡L4及第五透鏡L5之至少一者可以是非球面透鏡,但不用以限制本發明。
於再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一透鏡L1為球面透鏡,第二透鏡L2、第三透鏡L3、第四透鏡L4及第五透鏡L5均為非球面透鏡。舉例而言,第一透鏡L1可為物側表面S1及像側表面S2皆為球面表面的球面透鏡,而第二透鏡L2、第三透鏡L3、第四透鏡L4及第五透鏡L5可為物側表面S3、S5、S7、S9及像側表面S4、S6、S8、S10皆為非球面表面的非球面透鏡。
再者,於一實施例中,光學鏡頭OL1、OL2的第五透鏡L5是一非球面透鏡,且其像側表面S10是一非球面表面,第五透鏡L5的像側表面S10具有一反曲點IF。其中,反曲點IF至光軸OA的距離為h,包含但不限於是反曲點IF至光軸OA的最短距離或垂直距離;第五透鏡L5的外徑至光軸OA的距離為H,包含但不限於是第五透鏡L5的半徑、外徑至光軸OA的最短距離或垂直距離;第五透鏡L5的像側表面S10與光軸OA具有一交點P1,反曲點IF投影至光軸OA的位置P2與交點P1的距離為d,且光學鏡頭OL1、OL2可滿足以下條件之至少一者:0.4≤h/H、0.6≤h/H、h/H≤0.9、5≤H/d、10≤H/d、H/d≤16、H/d≤20、H/d≤25及H/d≤30。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透鏡L1、第二透鏡L2、第三透鏡L3、第四透鏡L4及第五透鏡L5可分別採用由玻璃材料所製成的一玻璃透鏡或由塑膠材料所製成的一塑膠透鏡。其中,塑膠透鏡的材料可包含,但不限於,聚碳酸脂(polycarbonate)、環烯烴共聚物(例如APEL),以及聚酯樹脂(例如OKP4或OKP4HT)等,或可以是包含了前述三者之至少一者的混合及/或化合材料。
舉例而言,第一透鏡L1可以是玻璃透鏡,第二透鏡L2、第三透鏡L3、第四透鏡L4及第五透鏡L5的至少一者可以是塑膠透鏡,但不用以限制本發明。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第一透鏡L1的物側表面S1可以是朝物側凸出的凸面,其具有正屈光率;像側表面S2可以是朝物側凹入的凹面,其具有正屈光率。進一步地,第一透鏡L1可採用具有正屈光度的透鏡,包含但不限於具有正屈光度的凸凹透鏡、玻璃或塑膠透鏡,以及球面或非球面透鏡之任一者或組合。
第二透鏡L2及第三透鏡L3的物側表面S3、S5皆可以是朝物側凸出的凸面,其具有正屈光率;像側表面S4、S6皆可以是朝物側凹入的凹面,其具有正屈光率。進一步地,第二透鏡L2及第三透鏡L3可各自採用具有正屈光度或負屈光度的透鏡,包含但不限於具有正屈光度或負屈光度的凸凹透鏡、玻璃或塑膠透鏡,以及球面或非球面透鏡之任一者或組合。
第四透鏡L4的物側表面S7可以是朝像側凹入的凹面,其具有負屈光率;像側表面S8可以是朝像側凸出的凸面,其具有負屈光率。進一步地,第四透鏡L4可採用具有正屈光度的透鏡,包含但不限於具有正屈光度的凹凸透鏡、玻璃或塑膠透鏡,以及球面或非球面透鏡之任一者或組合。
第五透鏡L5的物側表面S9在遠離光軸OA處可朝像側凹入,且在接近光軸OA處可呈朝物側凸出的凸面,其在光軸OA處具有正屈光率;像側表面S10在遠離光軸OA處可朝像側凸出,且在接近光軸OA處可呈朝物側凹入的凹面,其在光軸OA處具有正屈光率。進一步地,第五透鏡L5可採用具有負屈光度或正屈光度的透鏡,包含但不限於具有負屈光度或正屈光度、且在第五透鏡L5的物側表面S9及像側表面S10的中央位置分別為凸面及凹面的凸凹玻璃非球面透鏡或凸凹塑膠非球面透鏡。
第3A圖列示本發明第1圖之光學鏡頭OL1的各透鏡參數之一實施例,其包含各透鏡的曲率半徑、厚度、折射率及阿貝數(色散係數)等。其中鏡片的表面代號是從物側至像側依序編排,例如:「St」代表光圈St,「S1」代表第一透鏡L1的物側表面S1,「S2」代表第一透鏡L1的像側表面S2…,「S11」及「S12」分別代表保護片C的物側表面S11及像側表面S12等等。另外,「厚度」代表該表面與相鄰於像側一表面的距離,例如,物側表面S1的「厚度」為第一透鏡L1的物側表面S1與第一透鏡L1的像側表面S2之間的距離;像側表面S2的「厚度」為第一透鏡L1的像側表面S2與第二透鏡L2的物側表面S3之間的距離。
第3B圖列示本發明第1圖之光學鏡頭OL1之一實施例的非球面透鏡的非球面數學式係數。若光學鏡頭OL1的第二透鏡L2、第三透鏡L3、第四透鏡L4及第五透鏡L5的物側表面S3、S5、S7、S9及像側表面S4、S6、S8、S10為非球面表面,則各非球面數學式的各項係數可如第3B圖所示。
再如第2圖所示,光學鏡頭OL2大致與光學鏡頭OL1類似,並且各元件大致沿用相同的符號。其中,光學鏡頭OL2與光學鏡頭OL1的主要差異在於:光學鏡頭OL1的第二透鏡L2具有正屈光度,第三透鏡L3及第五透鏡L5皆具有負屈光度;光學鏡頭OL2的第二透鏡L2具有負屈光度,第三透鏡L3及第五透鏡L5皆具有正屈光度。
第4A圖列示本發明第2圖之光學鏡頭OL2的各透鏡參數之一實施例,其所代表的定義與意含大致與第3A圖相同。
第4B圖列示本發明第2圖之光學鏡頭OL2之一實施例的非球面透鏡的非球面數學式係數。若光學鏡頭OL2的第二透鏡L2、第三透鏡L3、第四透鏡L4及第五透鏡L5的物側表面S3、S5、S7、S9及像側表面S4、S6、S8、S10為非球面表面,則各非球面數學式的各項係數可如第4B圖所示。
第5圖繪示列示本發明第3A圖及第4A圖之光學鏡頭OL1、OL2的具體參數表現,包含焦長f、第一透鏡L1之物側表面S1至成像面I的距離TTL、光圈值Fno、成像高度Y’、視角FOV、第五透鏡L5的外徑至光軸OA的距離H、第五透鏡L5的反曲點IF至光軸OA的距離h、第五透鏡L5的像側表面S10與光軸OA的交點至反曲點IF投影至光軸OA之位置的距離d、第一透鏡L1至第五透鏡L5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R1至R10、及上述參數間的關係式之值。
由上述的實施例可知,在降低製造成本的前提下,光學鏡頭OL1、OL2可兼具小型化及成像品質佳的特性。
綜上所述,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OL1、OL2:光學鏡頭L1:第一透鏡L2:第二透鏡L3:第三透鏡L4:第四透鏡L5:第五透鏡S1、S3、S5、S7、S9、S11:物側表面S2、S4、S6、S8、S10、S12:像側表面OA:光軸T1:中心厚度St:光圈C:保護片I:成像面Y’:成像高度IF:反曲點TTL、d、H、h:距離P1:交點P2:位置
第1圖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光學鏡頭。 第2圖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光學鏡頭。 第3A圖列示本發明第1圖之光學鏡頭的各透鏡參數之一實施例。 第3B圖列示本發明第1圖之光學鏡頭之一實施例的非球面透鏡的非球面數學式係數。 第4A圖列示本發明第2圖之光學鏡頭的各透鏡參數之一實施例。 第4B圖列示本發明第2圖之光學鏡頭之一實施例的非球面透鏡的非球面數學式係數。 第5圖繪示列示本發明第3A圖及第4A圖之光學鏡頭的具體參數表現。
OL1:光學鏡頭
L1:第一透鏡
L2:第二透鏡
L3:第三透鏡
L4:第四透鏡
L5:第五透鏡
S1、S3、S5、S7、S9、S11:物側表面
S2、S4、S6、S8、S10、S12:像側表面
OA:光軸
T1:中心厚度
St:光圈
C:保護片
I:成像面
Y’:成像高度
IF:反曲點
TTL、d、H、h:距離
P1:交點
P2:位置
Claims (10)
- 一種光學鏡頭,自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度; 一第二透鏡,具有屈光度; 一第三透鏡,具有屈光度; 一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度;以及 一第五透鏡,具有屈光度,且該光學鏡頭滿足以下條件之至少一者: 該第二透鏡及該第三透鏡之任一者具有正屈光度,另一者具有負屈光度;及 該第三透鏡及該第五透鏡具有正屈光度,或者該第三透鏡及該第五透鏡具有負屈光度。
- 一種光學鏡頭,自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鏡,具有一曲率半徑為R1的物側表面及一曲率半徑為R2的像側表面; 一第二透鏡,具有一曲率半徑為R3的物側表面及一曲率半徑為R4的像側表面; 一第三透鏡,具有一曲率半徑為R5的物側表面及一曲率半徑為R6的像側表面; 一第四透鏡,具有一曲率半徑為R7的物側表面及一曲率半徑為R8的像側表面;以及 一第五透鏡,具有一曲率半徑為R9的物側表面及一曲率半徑為R10的像側表面,且該光學鏡頭滿足以下條件之至少一者:-1≤(R1-R2)/(R1+R2)、(R1-R2)/(R1+R2)≤0.5、-0.5≤(R3-R4)/(R3+R4)、(R3-R4)/(R3+R4)≤1、-1.5≤(R5-R6)/(R5+R6)、(R5-R6)/(R5+R6)≤0.5、-1≤(R7-R8)/(R7+R8)、(R7-R8)/(R7+R8)≤0.5、-1≤(R9-R10)/(R9+R10)及(R9-R10)/(R9+R10)≤0.5。
- 一種光學鏡頭,具有一光軸,該光學鏡頭自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度; 一第二透鏡,具有屈光度; 一第三透鏡,具有屈光度; 一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度;以及 一第五透鏡,具有一像側表面,該像側表面之一反曲點至該光軸的距離為h,該第五透鏡之一外徑至該光軸的距離為H;該像側表面與該光軸具有一交點,該反曲點投影至該光軸的位置與該交點的距離為d,且該光學鏡頭滿足以下條件之至少一者:0.4≤h/H、h/H≤0.9、5≤H/d及H/d≤30。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3項所述之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具有一曲率半徑為R1的物側表面及具有一曲率半徑R2的像側表面,該第二透鏡具有一曲率半徑為R3的物側表面及具有一曲率半徑R4的像側表面,該第三透鏡具有一曲率半徑為R5的物側表面及具有一曲率半徑R6的像側表面,該第四透鏡具有一曲率半徑為R7的物側表面及具有一曲率半徑R8的像側表面,該第五透鏡具有一曲率半徑為R9的物側表面及具有一曲率半徑R10的像側表面,且該光學鏡頭滿足以下條件之至少一者:-1≤(R1-R2)/(R1+R2)、(R1-R2)/(R1+R2)≤0.5、-0.5≤(R3-R4)/(R3+R4)、(R3-R4)/(R3+R4)≤1、-1.5≤(R5-R6)/(R5+R6)、(R5-R6)/(R5+R6)≤0.5、-1≤(R7-R8)/(R7+R8)、(R7-R8)/(R7+R8)≤0.5、-1≤(R9-R10)/(R9+R10)及(R9-R10)/(R9+R10)≤0.5。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五透鏡的該像側表面之一反曲點至一光軸的距離為h,該第五透鏡之一外徑至該光軸的距離為H,該第五透鏡的該像側表面與該光軸具有一交點,該反曲點投影至該光軸的位置與該交點的距離為d,且該光學鏡頭滿足以下條件之至少一者:0.4≤h/H、h/H≤0.9、5≤H/d及H/d≤30。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之物側表面至一成像面的距離為TTL,該光學鏡頭之焦長為f、成像高度為Y’、視角為FOV、光圈值為Fno,且該光學鏡頭滿足以下條件之至少一者:1≤TTL/f、TTL/f≤2.5、1≤f/Y’、f/Y’≤2.5、0≤(Fno×TTL)/(FOV×Y’)、(Fno×TTL)/(FOV×Y’)≤0.3、30°≤FOV及FOV≤85°。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具有一中心厚度T1,且0.85毫米≤T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具有折射率N1和阿貝數V1,該第二透鏡具有折射率N2和阿貝數V2,該第三透鏡具有折射率N3和阿貝數V3,該第四透鏡具有折射率N4和阿貝數V4,該第五透鏡具有折射率N5和阿貝數V5,且該光學鏡頭滿足以下條件之至少一者:N1>N4、N1>N5、N4>N2、N4>N3、N5>N2、N5>N3、V2>V1、V3>V1、V1>V4及V1>V5。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係朝該物側凸出的凸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光學鏡頭,其中該光學鏡頭滿足以下條件之至少一者:該第一透鏡是凸凹透鏡、該第二透鏡是凸凹透鏡、該第三透鏡是凸凹透鏡、該第四透鏡是凹凸透鏡,以及該第五透鏡是凸凹透鏡。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7138087A TW202016601A (zh) | 2018-10-26 | 2018-10-26 | 光學鏡頭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7138087A TW202016601A (zh) | 2018-10-26 | 2018-10-26 | 光學鏡頭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016601A true TW202016601A (zh) | 2020-05-01 |
Family
ID=718955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138087A TW202016601A (zh) | 2018-10-26 | 2018-10-26 | 光學鏡頭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202016601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041382A1 (zh) * | 2020-08-25 | 2022-03-03 | 诚瑞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
2018
- 2018-10-26 TW TW107138087A patent/TW202016601A/zh unknown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041382A1 (zh) * | 2020-08-25 | 2022-03-03 | 诚瑞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42038B (zh) | 光學鏡頭 | |
TWI664439B (zh) | 光學鏡頭 | |
TWI669528B (zh) | 光學鏡頭 | |
TWI672536B (zh) | 光學鏡頭 | |
TW202011073A (zh) | 光學鏡頭 | |
TWI662291B (zh) | 光學鏡頭 | |
CN106199912B (zh) | 光学镜头 | |
CN106324797A (zh) | 光学镜头 | |
CN107305276B (zh) | 光学镜头 | |
CN110824664B (zh) | 光学镜头 | |
CN110873944B (zh) | 光学镜头 | |
CN106199926A (zh) | 光学镜头 | |
TWI769289B (zh) | 光學鏡頭 | |
CN107290841B (zh) | 光学镜头 | |
US11719909B2 (en) | Optical lens | |
CN111175948B (zh) | 光学镜头 | |
CN111123472B (zh) | 光学镜头 | |
TWI662293B (zh) | 五片式廣角鏡片組 | |
TW202016601A (zh) | 光學鏡頭 | |
CN112305709B (zh) | 光学镜头 | |
CN107884905B (zh) | 广角镜片组 | |
CN110824677A (zh) | 光学镜头 | |
JP3223047U (ja) | 光学レンズ | |
CN105445909A (zh) | 光学镜头 | |
TWI806947B (zh) | 光學鏡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