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201919850A - 雙面轉印式薄片暨薄膜成形輥裝置、雙面轉印式薄片暨薄膜成形方法 - Google Patents

雙面轉印式薄片暨薄膜成形輥裝置、雙面轉印式薄片暨薄膜成形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19850A
TW201919850A TW107123038A TW107123038A TW201919850A TW 201919850 A TW201919850 A TW 201919850A TW 107123038 A TW107123038 A TW 107123038A TW 107123038 A TW107123038 A TW 107123038A TW 201919850 A TW201919850 A TW 20191985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motor
roll
shaft portion
she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30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76547B (zh
Inventor
水沼巧治
桶亮太
山口智則
岩田昭浩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芝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芝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芝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98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98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65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654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3/00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3/22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of articles of indefinite length
    • B29C43/24Calende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3/00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3/22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of articles of indefinite length
    • B29C43/24Calendering
    • B29C43/245Adjusting calender parameters, e.g. bank quantit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3/00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3/3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3/00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3/3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3/44Compression means for making articles of indefinite length
    • B29C43/46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001Combinations of extrusion moulding with other shaping operations
    • B29C48/0011Combinations of extrusion moulding with other shaping operations combined with compression moul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001Combinations of extrusion moulding with other shaping operations
    • B29C48/0018Combinations of extrusion moulding with other shaping operations combined with shaping by orienting, stretching or shrinking, e.g. film blow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03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extruded material at extrusion
    • B29C48/07Flat, e.g. panels
    • B29C48/08Flat, e.g. panels flexible, e.g. fil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25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8/92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9/00Surface shaping of articles, e.g. emboss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9/00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9/00Surface shaping of articles, e.g. emboss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9/02Surface shaping of articles, e.g. embossing; Apparatus therefor by mechanical means, e.g. pressing
    • B29C59/04Surface shaping of articles, e.g. embossing; Apparatus therefor by mechanical means, e.g. pressing using rollers or endless bel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7/00Producing flat articles, e.g. films or sheets
    • B29D7/01Films or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0PRESSES
    • B30BPRESSES IN GENERAL
    • B30B3/00Pr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rotary pressing members, e.g. rollers, rings, disc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3/00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3/3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2043/327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driv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3/00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3/3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3/58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B29C2043/5825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dimensions or shape, e.g. size, thickn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3/00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3/3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3/58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B29C2043/5833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movement of moulds or mould parts, e.g. opening or closing, actu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2948/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extrusion moulding
    • B29C2948/92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B29C2948/92504Controlled parameter
    • B29C2948/92609Dimensions
    • B29C2948/92647Thickn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2948/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extrusion moulding
    • B29C2948/92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B29C2948/92819Location or phase of control
    • B29C2948/92942Moulded art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07/00Flat articles, e.g. films or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0PRESSES
    • B30BPRESSES IN GENERAL
    • B30B15/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resses; Auxiliary measures in connection with pressing
    • B30B15/0029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resses; Auxiliary measures in connection with pressing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space between the press slide and the press table, i.e. the shut heigh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0PRESSES
    • B30BPRESSES IN GENERAL
    • B30B15/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resses; Auxiliary measures in connection with pressing
    • B30B15/16Control arrangements for fluid-driven presses
    • B30B15/166Electrical control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0PRESSES
    • B30BPRESSES IN GENERAL
    • B30B3/00Pr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rotary pressing members, e.g. rollers, rings, discs
    • B30B3/005Roll constru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xtru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Press Drives And Press Lines (AREA)
  • Shaping Of Tube Ends By Bending Or Straightening (AREA)
  • Casting Or Compres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課題為提供一種製造(成形)一定品質的薄片(薄膜)的技術,一邊抑制齒輪痕(橫條紋)的產生於未然,同時防止薄片(薄膜)的兩面圖案的偏移。   其解決手段為具有:構成圖案的第1輥(12)及第2輥(13)、使各輥旋轉的第1馬達(56)及第2馬達(57)、第2動力傳達機構(95)(中間軸部(94)、軸接頭(74)),並且,具有:在第2輥可旋轉的狀態下,軸向支撐第2輥的軸向支撐機構(120),及使軸向支撐機構軸向移動的軸向位置調整機構(121)。藉此,將第2馬達的轉軸的姿勢經常維持著一定的同時,使第2輥沿著第1輥軸向移動,藉此調整第1輥及第2輥之兩方圖案P1、P2的軸向的位置。

Description

雙面轉印式薄片暨薄膜成形輥裝置、雙面轉印式薄片暨薄膜成形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一種用於製造(成形)不致產生齒輪痕(橫條紋),將圖案轉印至兩面的薄片或薄膜的技術。
在薄片暨薄膜製造(成形)的技術中,例如,將熔融樹脂薄且廣地從T模吐出。將吐出後的熔融樹脂供應至彼此相對旋轉的兩個輥的彼此間。控制輥彼此的間隔。如此,連續地製造(成形)因應使用目的以至用途的薄片或薄膜。在此,揭示有薄片暨薄膜製造(成形)的技術相關連的裝置的專利文獻1~4已為人知。   專利文獻1的裝置中,基準輥,及配置在基準輥的兩側的從動輥是分別透過軸接頭及減速機,藉精密控制電動機所驅動控制。使各輥穩定地旋轉。如此,謀求薄片之光學特性的提升。換言之,使薄片的延遲(retardation)變小。   專利文獻2的裝置中,將薄片狀物在彼此相對旋轉的第1輥與第2輥之間加壓之後,藉第3輥冷卻。將第1~第3輥的表面溫度、從第3輥對薄片的接引速度控制在預先設定的範圍內。如此,獲得表面狀態良好,且無翹曲的具優異平板性的聚碳酸酯薄片。   專利文獻3的裝置中,運用不需齒輪的行星輥式減速機來取代齒輪式減速機。不會產生齒輪構造特有的齒隙,製造(成形)塑膠薄片。如此,在薄片面上,沿著橫斷該薄片之傳送方向的方向抑制複數齒輪痕(橫條紋)產生。   專利文獻4的裝置中,運用所謂直接驅動方式的驅動機構作為輥的驅動系。相關驅動機構是在除去包括齒輪式以至行星輥的所有減速機的狀態下,將馬達(轉子)直接連結(即,直接連結)於輥(驅動軸部)。如此,使得輥(驅動軸部)的旋轉中心軸維持著一定姿勢的狀態,換言之,在馬達(轉子)的旋轉中心軸維持一定姿勢的狀態下,不會產生齒輪痕(橫條紋),製造(成形)薄片或薄膜。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平10-249909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平8-25458號公報   [專利文獻3] 日本實開昭62-35815號公報   [專利文獻4] 日本特開2005-1170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但是,專利文獻1、2的裝置是限制成形條件或運轉條件。亦即,限定使用目的乃至用途。因此,欠缺該裝置的多樣性。專利文獻3的裝置有廣泛確保行星輥式減速機之設置場所的必要。亦即,行星輥式減速機其構造複雜。為此,會使得裝置整體大型化。因此,在裝置整體的小巧化會有一定的界限。   此外,有關專利文獻4的裝置,在本發明人致力研究開發的過程中,得知有如以下的課題。專利文獻4的裝置是成為使直接連結於馬達的輥旋轉的規格。   但是,馬達的動作中,會在該馬達產生扭矩波動(torque ripple)。所謂扭矩波動是指在電流流動於馬達使定子與轉子相對旋轉時,定子與轉子之間的磁通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脈動現象。   此時,在形成扭矩波動(脈動現象)的各頻率成分(波長成分)之中,某頻率成分(波長成分)的大小,例如超過臨界值時,會有對應其頻率成分(波長成分)大小的大小的齒輪痕(橫條紋)產生的場合。   專利文獻4的規格是將從T模吐出的熔融樹脂供應至彼此相對旋轉的兩個輥的彼此間。此時,例如設定輥彼此的間隔調整、馬達的旋轉控制等的運轉條件或成形條件。如此,不致產生齒輪痕(橫條紋)地連續製造(成形)薄片或薄膜。   在相關的製造(成形)過程中,例如,進行成形品的厚度調整與擾動修正,使一方的輥對於另一方的輥的推壓狀態(例如,姿勢、角度)變化。此時,另一方的輥的推壓狀態的影響,即一方的輥的變化狀態直接傳達至馬達。換言之,使雙方的輥的撓曲狀態變化,將其變化後的撓曲狀態直接傳達至馬達。藉此,使該馬達的旋轉中心軸的姿勢變化。馬達的旋轉中心軸的姿勢一旦變化時,對應此會使得上述的扭矩波動(脈動現象)的大小變化。   扭矩波動(脈動現象)的大小的變化是對應從旋轉中的馬達所產生各種的頻率成分(波長成分)的各個大小的變化。在此某頻率成分(波長成分)的大小,例如在超過臨界值時,換言之,根據另一方之輥的推壓狀態的大小的程度,會有對應其大小(頻率成分(波長成分)的大小)的齒輪痕(橫條紋)產生的場合。   此時,不僅是依據單一的頻率成分(波長成分)的齒輪痕(橫條紋),也會有根據複數的頻率成分(波長成分)重疊的結果之齒輪痕(橫條紋)產生的場合。如此,會在薄片(薄膜)的表面,沿著橫斷該薄片(薄膜)的傳送方向的方向有複數齒輪痕(橫條紋)產生。   在第2圖表示進行複數的齒輪痕(橫條紋)攝影的影像數據。影像數據中,在薄片(薄膜)的表面,沿著橫斷該薄片(薄膜)的傳送方向的方向產生複數的的齒輪痕(橫條紋)。第21圖表示作為一例的具有預定的規則性乃至週期性的複數齒輪痕(橫條紋)。該等複數齒輪痕(橫條紋)的產生時機(週期、間隔(間距))是大約30mm以下。   相關的齒輪痕(橫條紋)是成為使薄片(薄膜)的外形或光學特性劣化的要因。為此,即使在另一方的輥對於一方的輥的推壓狀態變化的場合,仍尋求可將馬達的旋轉中心軸的姿勢維持著一定的技術,換言之,不將另一方的輥的推壓狀態的影響,即一方的輥的變化狀態不傳達至馬達的技術。   此外,上述的齒輪痕(橫條紋)在製造(成形)將圖案轉印至兩面的薄片(薄膜)時也會成為問題。例如,根據齒輪痕(橫條紋)使得薄片(薄膜)的厚度微妙變化的場合,依其變化量的程度,會使得圖案的轉印深度不能維持一定,或者會損及光學均質性。   並且,在薄片(薄膜)的兩面轉印圖案的規格中,例如,使用再轉印面構成有圖案的兩個輥。亦即,在薄片(薄膜)的表面轉印圖案的輥,及在該薄片(薄膜)的內面轉印圖案的輥。   但是,在裝置運轉中,會有輥彼此在軸向相對位移的場合。此時,該位移會成為薄片(薄膜)的兩面之圖案的偏移而呈現。在此,依據該圖案的偏移量的程度,不能製造(成形)一定品質的薄片(薄膜)。因此,應防止相關問題的產生,在圖案的轉印開始前以至於轉印中,尋求調整兩個輥(圖案)彼此之軸向位置的技術。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製造(成形)一定品質的薄片(薄膜)的技術,一邊抑制齒輪痕(橫條紋)的產生於未然,同時防止薄片(薄膜)的兩面圖案的偏移。 [用於解決課題的手段]   為達成如上述的目的,本發明,具有:構成圖案的第1輥及第2輥、使各輥旋轉的第1馬達及第2馬達、第2動力傳達機構(中間軸部、兩個軸接頭),並且,具有:在第2輥可旋轉的狀態下,軸向支撐第2輥的軸向支撐機構,及使軸向支撐機構軸向移動的軸向位置調整機構。藉此,將第2馬達的轉軸的姿勢經常維持著一定的同時,使第2輥沿著第1輥軸向移動,藉此調整第1輥及第2輥之雙方圖案的軸向的位置。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一邊抑制齒輪痕(橫條紋)的產生於未然,同時防止薄片(薄膜)的兩面圖案的偏移,藉此實現製造(成形)一定品質之薄片(薄膜)的技術。
[開發至本發明的原委]   在所有減速機除外的狀態下,針對連結馬達(轉子)與輥(驅動軸部)的薄片暨薄膜製造(成形)技術,在本發明人進行致力技術研究的結果,以至開發出如下述(1)~(6)的本發明。   (1)該技術研究是運用直接連結於馬達的輥構造。亦即,在第1輥直接連結第1馬達。在第2輥直接連結第2馬達。將第1輥與第2輥彼此相對旋轉。設定運轉條件與成形條件以不產生齒輪痕(橫條紋)。在相關的狀態下,將熔融樹脂供應至第1輥與第2輥的彼此間。   (2)在薄片(薄膜)的製造(成形)中,例如,為進行成形品的厚度調整與擾動修正,使第1輥對於第2輥的推壓狀態(例如,姿勢、角度)變化。如此一來,類似齒輪痕(橫條紋)的複數條紋模樣產生。相關條紋模樣(即,齒輪痕(橫條紋))的產生時機(週期、間隔(間距))是大致與第2馬達的扭矩波動的產生時機(週期、間隔(間距))一致。此時,針對條紋模樣(齒輪痕(橫條紋))的產生,第1馬達的扭矩波動的影響比較小。   (3)條紋模樣(齒輪痕(橫條紋))的產生時機(週期、間隔(間距))是根據填縫現象產生的扭矩波動的影響較大。所謂填縫現象是指在電流不流動於馬達使定子(線圈)與轉子(永久磁鐵)相對旋轉時,藉定子(線圈)與轉子(永久磁鐵)之間的磁阻的變化產生的脈動現象。   (4)使第1輥對於第2輥之推壓狀態(例如,姿勢、角度)變化。此時,第1輥之推壓狀態的影響,即第2輥的變化狀態(例如,第2輥的旋轉中心的姿勢的變化狀態)直接作用於第2馬達的輥。換言之,使第1及第2輥的撓曲狀態變化,將其變化後的撓曲狀態直接傳達至第2馬達(轉子)。如此一來,使轉子的旋轉中心軸的姿勢變化。藉此,在使定子與轉子相對旋轉時,定子與轉子的間隙成為沿著周圍方向不維持一定的狀態,換言之,沿著周圍方向成為不規則變化的狀態。在相關的狀態下,使定子與轉子之間的磁阻沿著周圍方向不規則地變化。其結果,不能使第2馬達以一定速度順利地旋轉。   如此,使得從第2馬達產生的各種的頻率成份(波長成分)的大小(即,扭矩波動的大小)變化。此時,根據某頻率成分(波長成分)之扭矩波動大小的程度,容易產生對應其頻率成分(波長成分)大小的齒輪痕(橫條紋)。   (5)根據第1輥對於第2輥的推壓狀態的程度,第2輥與第2馬達的連結狀態成為不穩定的場合,直接連結第2輥與第2馬達的構造並非一定有效。為此,尋求有如將第2馬達的旋轉中心軸的姿勢維持一定,並且第1輥之推壓狀態的影響,即第2輥的變化狀態不傳達至馬達的技術。   (6)準備實現相關技術的例如旋轉軸部與動力傳達機構。將旋轉軸部連結於第2馬達(轉子)。將動力傳達機構配置在輥(驅動軸部)與第2馬達(轉子)之間。亦即,在動力傳達機構的一端側連結輥(驅動軸部)。在動力傳達機構的另一端側連結的2馬達(轉子)。   藉此構成,使第1輥對於第2輥的推壓狀態的影響,即第2輥的變化狀態不傳達至第2馬達。此時,連結於第2馬達的旋轉軸部被經常維持一定的姿勢。第2馬達(轉子)的旋轉中心軸的姿勢也經常維持著一定。藉此,可以使第2馬達(轉子)經常以一定速度順利地旋轉。其結果,可將第2馬達的扭矩波動維持在不產生齒輪痕(橫條紋)的範圍(位準)。 「第1實施形態相關薄片暨薄膜製造裝置1」   如第1圖~第3圖表示,薄片暨薄膜製造裝置1,具有:薄片暨薄膜成形輥裝置、吐出單元2及溫度調節單元4。薄片暨薄膜成形輥裝置是具有輥單元3、推拉單元5及驅動單元6所構成。   吐出單元2是構成可薄且廣地吐出熔融樹脂7a。輥單元3是構成可藉後述的複數輥(第1輥12、第2輥13、第3輥14)將吐出的熔融樹脂7a成形為因應用途的形態(例如,形狀、厚度)。溫度調節單元4構成可調節各輥12、13、14的溫度。推拉單元5是構成可使相對於第2輥13之第1及第3輥12、14的推壓狀態(例如,姿勢、角度)變化。驅動單元6構成可控制各輥12、13、14的旋轉狀態。以下,具體地說明。 「吐出單元2」   如第1圖表示,吐出單元2具有擠壓機8與T模9。擠壓機8與T模9是通過連結管10彼此連結。擠壓機8具備汽缸(未圖示)與料斗11。並且,將擠壓機8、T模9、連結管10加熱至預先設定的溫度,維持於其設定溫度。設定溫度是形成比後述之各輥12、13、14的設定溫度高的溫度。   汽缸插穿有可旋轉的1及複數的螺桿(未圖示)。一支螺桿插穿於汽缸的規格為構成單軸擠壓機。複數(例如2支)螺桿插穿於汽缸的規格為構成雙軸擠壓機。   料斗11構成為可朝氣缸投入樹脂原料。例如,從料斗11投入粒狀的樹脂原料。將投入後的樹脂原料在汽缸內,藉旋轉的螺桿熔融攪拌。將熔融、攪拌後的樹脂原料以熔融狀態搬運至汽缸的前端。   將搬運至汽缸的前端的熔融樹脂從連結管10供應至T模9。T模9構成為可將供應的熔融樹脂擴展地吐出。將由T模9吐出的熔融樹脂7a供應至輥單元3。作為熔融樹脂7a之供應方法的一例,在圖示中,表示從T模9沿著重力(垂直)方向吐出熔融樹脂7a的規格明細。 「輥單元3」   如第1圖、第2圖、第7圖~第9圖表示,輥單元3,具有:第1輥12(推壓輥)、第2輥13(基準輥)及第3輥14(抽離輥)。第1~第3輥12~14是藉後述的溫度調節單元4,構成可分別各個調節溫度。在此,第1~第3輥12~14的軸向規定為沿著後述的第1~第3旋轉中心軸12r、13r、14r的方向。   第1輥12具有一支第1旋轉中心軸12r。在第1輥12的兩側設有可與該第1輥12一起旋轉的軸部(第1驅動軸部12a、第2驅動軸部12b)。第1及第2驅動軸部12a、12b是與第1旋轉中心軸12r構成為同心圓狀。第1驅動軸部12a是可旋轉地支撐於第1軸承機構15。第2驅動軸部12b是可旋轉地支撐於第2軸承機構16。如此,第1輥12一邊被以軸承機構15、16支撐其兩側的軸部12a、12b,一邊可以第1旋轉中心軸12r為中心旋轉。   此外,第1輥12具有圓筒形狀的第1轉印面12s。第1轉印面12s為鏡面加工。第1輥12(第1轉印面12s)是藉推拉單元5,構成可推壓至後述第2輥13(第2轉印面13s),或從第2輥13(第2轉印面13s)抽離。   第2輥13具有一支第2旋轉中心軸13r。在第2輥13的兩側設有可與該第2輥13一起旋轉的軸部(例如,第3驅動軸部13a、第4驅動軸部13b)。第3及第4驅動軸部13a、13b是與第2旋轉中心軸13r構成為同心圓狀。第3驅動軸部13a是可旋轉地支撐於第3軸承機構17。第4驅動軸部13b是可旋轉地支撐於第4軸承機構18。如此,第2輥13一邊被以軸承機構17、18支撐其兩側的軸部13a、13b,一邊可以第2旋轉中心軸13r為中心旋轉。   在此,第3及第4軸承機構17、18透過後述的固定部29被固定於底座30。藉此,具有可以第3及第4軸承機構17、18旋轉支撐之第3及第4驅動軸部13a、13b的第2輥13可經常被維持在固定於預先所設定的定位置的狀態。   另外,第2輥12具有圓筒形狀的第2轉印面13s。第2轉印面13s為鏡面加工。第2轉印面13s構成為可沿著預先所設定的薄片(薄膜)的傳送方向Fd引導從T模9沿著重力(垂直)方向吐出的熔融樹脂7a。   第3輥14具有一支第3旋轉中心軸14r。在第3輥14的兩側設有可與該第3輥14一起旋轉的軸部(第5驅動軸部14a、第6驅動軸部14b)。第5及第6驅動軸部14a、14b是與第3旋轉中心軸14r構成為同心圓狀。第5驅動軸部14a是可旋轉地支撐於第5軸承機構19。第6驅動軸部14b是可旋轉地支撐於第6軸承機構20。如此,第3輥14一邊被以軸承機構19、20支撐其兩側的軸部14a、14b,一邊可以第3旋轉中心軸14r為中心旋轉。   另外,第3輥14具有圓筒形狀的傳送面14s。傳送面14s並非一定為鏡面加工。例如,也可以如後述的第5實施形態的變形例所說明,相對於該傳送面14s構成預先所設定的圖案。此外,傳送面14s是構成可沿著傳送方向Fd引導後述的熔融樹脂7b。   此時,控制使第1~第3輥12、13、14成為彼此相同的旋轉狀態(例如,旋轉速度、轉數)。例如,以第2輥13的旋轉狀態為基準,控制第1輥12及第3輥14的旋轉狀態。如此,第1輥12及第3輥14可與第2輥13同步旋轉。   作為第1~第3輥12、13、14之配列的一例,在圖示表示橫向配置有第1~第3輥12、13、14的規格明細。橫向配置中,第1~第3輥12、13、14(即,第1~第3旋轉中心軸12r、13r、14r)是沿著水平方向配置成彼此平行且相同高度。   並且,第1~第3輥12、13、14也可構成為具有彼此相同的直徑,或者構成為具有彼此不同的直徑。構成具有不同直徑的第1~第3輥12、13、14的場合,以將第1輥12的直徑設定比第2輥13的直徑小為佳。藉此,可提升或維持一定之該第1輥12的反應性乃至追隨性。   在此,第1輥12的反應性是指例如將第1輥12推壓至第2輥13時的反應速度。第1輥12的追隨性是指例如將第1輥12推壓至第2輥13的狀態之該第1輥12的旋轉追隨速度。   相關的構成中,從吐出單元2(T模9)沿著重力(垂直)方向,使薄且廣所吐出的熔融樹脂7a通過第1輥12與第2輥13之間(接地點G1(參閱第1圖))。將通過該接地點G1的熔融樹脂7a在沿著第2輥13的第2轉印面13s擠出的期間冷卻,成為僅其表面固化的熔融樹脂7b。熔融樹脂7b在通過第2輥12與第3輥13之間(接地點G2(參閱第1圖))之後,成為其整體具有撓性的固化狀態的薄片(薄膜)7c。如此,將薄片(薄膜)7c朝箭頭方向Fd傳送。此時,使薄片(薄膜)7c成為因應用途的形態(例如,形狀、厚度)。   另外,將第1~第3輥12、13、14的全長設定成彼此相同尺寸。輥12、13、14的全長規定為沿著與第1~第3旋轉中心軸12r、13r、14r平行的方向(長方向)的長度。換言之,輥12、13、14的全長規定為輥12、13、14的兩端彼此間的距離。此時,在橫向配置第1~第3輥12、13、14的狀態下,將輥12、13、14的兩端沿著與第1~第3旋轉中心軸12r、13r、14r正交的方向整列成直線狀。   在此,在可旋轉支撐第1~第3輥12、13、14的第1~第6驅動軸部12a、12b、13a、13b、14a、14b的第1~第6軸承機構15、16、17、18、19、20中,第1軸承機構15與第3軸承機構17與第5軸承機構19沿著與第1~第3旋轉中心軸12r、13r、14r正交的方向整列成直線狀。同樣地,第2軸承機構與第4軸承機構與第6軸承機構沿著與第1~第3旋轉中心軸12r、13r、14r正交的方向整列成直線狀。亦即,可旋轉支撐輥12、13、14的位置是沿著與第1~第3旋轉中心軸12r、13r、14r正交的方向,設定於彼此相同位置。   再者,第1~第3輥12、13、14的配列,雖未特別加以圖示,但也可運用縱向配置或傾斜配置來取代上述的橫向配置。縱向配置是將第1~第3輥12、13、14(第1~第3旋轉中心軸12r、13r、14r)沿著重力(垂直)方向配置成彼此平行。又,傾斜配置是以第2輥13(第2旋轉中心軸13r)為中心,將其兩側的第1輥12(第1旋轉中心軸12r)及第3輥14(第3旋轉中心軸14r)傾斜配置。   另外,也可在與第1及第2旋轉中心軸12r、13r相同平面上,配置第1~第3輥12、13、14使第3旋轉中心軸14r不定位。或者,也可配置第1~第3輥12、13、14使第1及第3輥12、14沿著第2輥13的外圍移動。   並且,例如,為彌補熔融樹脂的冷卻不足,也可在第3輥14的下游側,設置第4輥(未圖示)。又,針對第3輥14,雖是本實施形態之輥單元3的構成品,但是例如,也可因應使用目的或使用環境,射該第3輥14為其他單元(未圖示)的構成品。   再者,第7圖~第9圖,表示有對應第1輥12(第1轉印面12s)與第2輥13(第2轉印面13s)的接觸狀態(例如,接觸壓)之各輥12、13、14的內部構造。相關的接觸狀態(接觸壓)是例如對應樹脂的種類、薄片(薄膜)的厚度或用途等設定。在接觸狀態(接觸壓)的設定時,例如藉後述的推拉單元5,調節相對於第2輥13之第1輥12的推壓狀態。   在第7圖表示有夾壓(compression)狀態相關之第1及第2輥12、13的內部構造。第1輥12是在第1內筒21的外側配置第1外筒22所構成。第2輥13是在第2內筒23的外側配置第2外筒24所構成。第1外筒22及第2外筒24的厚度t1一起設定為30mm≦t1≦60mm。夾壓狀態的接觸壓(線壓)是設定於30kgf/cm~100kgf/cm的範圍。   在第8圖表示有推壓(press)狀態相關之第1及第2輥12、13的內部構造。第1輥12是在第1內筒21的外側配置第1外筒22所構成。第2輥13是在第2內筒23的外側配置第2外筒24所構成。第1外筒22及第2外筒24的厚度t2一起設定為10mm≦t2≦50mm。推壓狀態的接觸壓(線壓)是設定於20kgf/cm~60kgf/cm的範圍。   在第9圖表示有壓接(touch、contact)狀態相關之第1及第2輥12、13的內部構造。第1輥12是在第1內筒21的外側配置第1外筒22所構成。第2輥13是在第2內筒23的外側配置第2外筒24所構成。   在此,第1外筒22為具有彈性的場合,第1外筒22的厚度t3設定為1mm≦t3≦10mm,第2外筒24的厚度t4設定為10mm≦t4≦60mm。壓接狀態的接觸壓(線壓)是設定在5kgf/cm~50kgf/cm的範圍。   並且,第1外筒22為薄壁的場合,第1外筒22的厚度t3設定為0.1mm≦t3≦1mm,第2外筒24的厚度t4設定為10mm≦t4≦60mm。壓接狀態的接觸壓(線壓)是設定在1kgf/cm~10kgf/cm的範圍。 「溫度調節單元4」   如第2圖、第7圖~第9圖表示,溫度調節單元4是將第1~第3輥12、13、14分別各個調節成預先所設定的溫度,構成可維持其設定溫度。作為第1~第3輥12、13、14的設定溫度是例如設定不使熔融樹脂熔融的溫度,並可維持該熔融樹脂固化且有軟度的溫度。   溫度調節單元4具有第1配管4a、第2配管4b及第3配管4c。從供應源(未圖示)供應溫度調節媒體至第1~第3配管4a、4b、4c。可設定液體(例如,水、油)或冷媒等作為溫度調節媒體的一例。   第1配管4a是例如從第2驅動軸部12b跨第1輥12的內部所構成。在第1輥12的內部,第1配管4a是與第1環狀區12p連續。第1環狀區12p是在第1內筒21與第1外筒22之間沿著周圍方向連續所構成。相關構成中,供應第1配管4a的溫度調節媒體是從第1輥12的內部流到第1環狀區12p之後,再度通過第1配管4a回收。藉此,將第1輥12(第1轉印面12s)的溫度調節成預先所設定的溫度,並維持其設定溫度。   第2配管4b是例如從第4驅動軸部13b跨第2輥13的內部所構成。在第2輥13的內部,第2配管4b是與第2環狀區13p連續。第2環狀區13p是在第2內筒23與第2外筒24之間沿著周圍方向連續所構成。相關構成中,供應第2配管4b的溫度調節媒體是從第2輥13的內部流到第2環狀區13p之後,再度通過第2配管4b回收。藉此,將第2輥13(第2轉印面13s)的溫度調節成預先所設定的溫度,並維持其設定溫度。   第3配管4c是例如從第6驅動軸部14b跨第3輥14的內部所構成。在第3輥14的內部,第3配管4c是與第3環狀區(未圖示)連續。第3環狀區是在未圖示的第3內筒與第3外筒之間沿著周圍方向連續所構成。相關構成中,供應第3配管4c的溫度調節媒體是從第3輥14的內部流到第3環狀區之後,再度通過第3配管4c回收。藉此,將第3輥14(傳送面14s)的溫度調節成預先所設定的溫度,並維持其設定溫度。 「推拉單元5」   如第2圖~第3圖、第10圖表示,推拉單元5,具有:第1~第4推拉機構5a、5b、5c、5d;支撐板25、34;及線性導件26~28、35~37。 「第1及第2推拉機構5a、5b」   第1推拉機構5a,及第2推拉機構5b是例如在第1輥12的兩側分別配置一個。   第1推拉機構5a構成為可使推壓力及牽引力作用於第1軸承機構15。第1軸承機構15被支撐板25所支撐。在支撐板25搭載有後述第1驅動機構53(驅動單元6)。支撐板25是例如構成為可沿著兩個線性導件26、27移動。兩個線性導件26、27為彼此平行相對地配置。該等線性導件26、27是沿著正交於第2輥13的第2旋轉中心軸13r(參閱第1圖)的方向所構成。   第2推拉機構5b構成為可使推壓力及牽引力作用於第2軸承機構16。第2軸承機構16是例如構成為可沿著一個線性導件28移動。該線性導件28是沿著正交於第2輥13的第2旋轉中心軸13r的方向所構成。   此時,上述三個線性導件26、27、28為彼此平行相對地配置。該等三個線性導件26、27、28是例如各分別固定於三個固定部29。各個固定部29安裝於底座30。底座30是藉安裝機構31(參閱第3圖),安裝於預先設定的場所32所構成。並且,預先設定的場所32是設定為可將第1~第3輥12、13、14配列於上述橫向配置、縱向配置、傾斜配置的場所。   相關的構成中,將推壓力或牽引力作用於第1軸承機構15。此時的作用力是從該第1軸承機構15傳達至支撐板25。藉著該作用力,支撐板25沿著線性導件26、27移動。追隨支撐板25的移動,第1軸承機構15與第1驅動機構53(驅動單元6)一起移動。另一方面,將推壓力或牽引力作用於第2軸承機構16。藉此時的作用力,使得該第2軸承機構16沿著線性導件28移動。   並且,藉第1及第2推拉機構5a、5b,作為使推壓力或牽引力作用於第1及第2軸承機構15、16的部份(即,壓力作用部33)是例如以設定交叉乃至垂直第1輥12的第1旋轉中心軸12r,並與線性導件26的正上方相對的部份(位置)為佳。   例如,第1~第3輥12、13、14只要是配置在沿水平方向彼此平行且相同高度(即,橫向配置)的規格明細(參閱第2圖),即可沿著與第1旋轉中心軸12r正交的方向,將推壓力或牽引力從水平方向作用於第1及第2軸承機構15、16。並且,在第3圖表示第1軸承機構15的壓力作用部33。   如上述,在第1軸承機構15支撐第1輥12的第1驅動軸部12a。在第2軸承機構16支撐第1輥12的第2驅動軸部12b。因此,移動第1及第2軸承機構15、16時,追隨該移動,使第1及第2驅動軸部12a、12b移動。此時,與該等第1及第2驅動軸部12a、12b一起移動第1輥12。如此,可以使第1輥12接近或遠離第2輥13。   此時,控制推壓力或牽引力作用於第1及第2軸承機構15、16的時機。例如,將推壓力作用於第1軸承機構15,並將牽引力作用於第2軸承機構16。將牽引力作用於第1軸承機構15,並將推壓力作用於第2軸承機構16。進行推壓力作用於第1軸承機構15及第2軸承機構16,或牽引力作用於第1軸承機構15及第2軸承機構16。藉此,可高精度且高精細地調節相對於第2輥13之第1輥12的推壓狀態(例如,姿勢、角度)。 「第3及第4推拉機構5c、5d」   第3推拉機構5c及第4推拉機構5d是例如在第3輥14的兩側分別配置一個。   第3推拉機構5c構成為可使推壓力及牽引力作用於第5軸承機構19。第5軸承機構19被支撐板34所支撐。在支撐板34搭載有後述第3驅動機構55(驅動單元6)。支撐板34是例如構成為可沿著兩個線性導件35、36移動。兩個線性導件35、36為彼此平行相對地配置。該等線性導件35、36是沿著正交於第2輥13的第2旋轉中心軸13r(參閱第1圖)的方向所構成。   第4推拉機構5d構成為可使推壓力及牽引力作用於第6軸承機構20。第6軸承機構20是例如構成為可沿著一個線性導件37移動。該線性導件37是沿著正交於第2輥13的第2旋轉中心軸13r的方向所構成。   此時,上述三個線性導件35、36、37為彼此平行相對地配置。該等三個線性導件35、36、37是例如各分別固定於上述三個固定部29。   相關的構成中,將推壓力或牽引力作用於第5軸承機構19。此時的作用力是從該第5軸承機構19傳達至支撐板34。藉著該作用力,支撐板34沿著線性導件35、36移動。追隨支撐板34的移動,第5軸承機構19與第3驅動機構55(驅動單元6)一起移動。另一方面,將推壓力或牽引力作用於第6軸承機構20。藉此時的作用力使得該第6軸承機構20沿著線性導件37移動。   並且,藉第3及第4推拉機構5c、5d,作為使推壓力或牽引力作用於第5及第6軸承機構19、20的部份(即,壓力作用部),隨不特別加以例示,但例如以設定交叉乃至垂直第3輥14的第3旋轉中心軸14r,並與線性導件35的正上方相對的部份(位置)為佳。   例如,第1~第3輥12、13、14只要是配置在沿水平方向彼此平行且相同高度(即,橫向配置)的規格明細(參閱第2圖),即可沿著與第3旋轉中心軸14r正交的方向,將推壓力或牽引力從水平方向作用於第5及第6軸承機構19、20。   如上述,在第5軸承機構19支撐第3輥14的第5驅動軸部14a。在第6軸承機構20支撐第3輥14的第6驅動軸部14b。因此,移動第5及第6軸承機構19、20時,追隨該移動,使第5及第6驅動軸部14a、14b移動。此時,與該第5及第6驅動軸部14a、14b一起移動第3輥14。如此,可以使第3輥14接近或遠離第2輥13。   此時,控制推壓力或牽引力作用於第5及第6軸承機構19、20的時機。例如,將推壓力作用於第5軸承機構19,並將牽引力作用於第6軸承機構20。將牽引力作用於第5軸承機構19,並將推壓力作用於第6軸承機構20。進行推壓力作用於第5軸承機構19及第6軸承機構20,或牽引力作用於第5軸承機構19及第6軸承機構20。藉此,可高精度且高精細地調節相對於第2輥13之第3輥14的推壓狀態(例如,姿勢、角度)。 「第1~第4推拉機構5a、5b、5c、5d的裝置構成」   上述第1~第4推拉機構5a、5b、5c、5d是可運用彼此相同的裝置構成。第10圖作為一例表示有第2推拉機構5b的裝置構成。該推拉機構5b具有油壓伺服方式的致動器38與控制裝置39。致動器38是構成推壓力及牽引力可作用於第2軸承機構16。控制裝置39構成為可控制致動器38。以下,具體地說明。   如第10圖表示,致動器38具有汽缸主體40、連結筒體41、支撐框42、活塞43及活塞桿44。汽缸主體40在其內部構成有汽缸45。在汽缸主體40連結有連結筒部41。連結筒部41是被支撐框42所支撐。亦即,汽缸主體40是透過連結筒體41,被支撐框42所支撐。   在汽缸主體40的汽缸45收容有活塞43。活塞43是構成可沿著汽缸45往返移動。汽缸45在活塞43的兩側構成有前進腔室45a與後退腔室45b。   活塞桿44是從後退腔室45b貫穿汽缸主體40及連結筒體41所構成。活塞桿44的基端是與活塞43連接,活塞桿44的前端連接於上述的壓力作用部33(參閱第3圖)。   在此,藉控制裝置39進行前進腔室45a加壓的同時,將後退腔室45b減壓。此時,使活塞43前進。推壓力從活塞桿44的前端作用於壓力作用部33。將推壓力作用於第2軸承機構16。藉此,可以使第2軸承機構16沿著線性導件28前進移動。   相對於此,藉控制裝置39進行前進腔室45a減壓的同時,將後退腔室45b加壓。此時,使活塞43後退。牽引力從活塞桿44的前端作用於壓力作用部33。將牽引力作用於第2軸承機構16。藉此,可以使第2軸承機構16沿著線性導件28後退移動。   並且,控制裝置39具有控制器46、伺服馬達47、雙向泵48、第1測量器49、第2測量器50、負載感測器51及壓力感測器52。在此一例為設定藉油壓使致動器38動作的控制裝置39。   控制器46是根據後述的輸出訊號(測量結果),構成為可控制伺服馬達47。伺服馬達47驅動雙向泵48,藉此可選擇性控制作用於前進腔室45a及後退腔室45b的壓力所構成。   油壓伺服方式中,進行前進腔室45a加壓的場合,將油從雙向泵48供應至前進腔室45a,使該前進腔室45a內的油壓上升。如此,如上述可將推壓力作用於第2軸承機構16。相對於此,進行後退腔室45b加壓的場合,將油從雙向泵48供應至後退腔室45b,使該後退腔室45b內的油壓上升。如此,如上述可將牽引力作用於第2軸承機構16。   在將推壓力或牽引力作用於第2軸承機構16時,根據從第1測量器49、第2測量器50、負載感測器51、壓力感測器52的輸出訊號(測量結果),控制器46藉著伺服馬達47,控制雙向泵48。例如,控制油供應至前進腔室45a或後退腔室45b的時機、油壓的增加量等。   在此,第1測量器49構成為測量汽缸主體40(汽缸45)內之活塞43的位置,可輸出其測量結果。第2測量器50構成為測量第2軸承機構16的位置,可輸出其測量結果。負載感測器51構成為測量作用於連結筒體41的負載,可輸出其測量結果。壓力感測器52構成為測量前進腔室45a及後退腔室45b內的油壓,可輸出其測量結果。   藉此,可將推壓力及牽引力精度良好地作用於第2軸承機構16。其結果,可高精度地變化相對於第2輥13之第1輥12的推壓狀態(例如,姿勢、角度)。   並且,作為第1~第4推拉機構5a、5b、5c、5d,雖未圖示但例如也可運用將螺絲或楔形物前進或後退,使相對於第2輥13之第1輥及第3輥12、14的推壓狀態(例如,姿勢、角度)變化的方式來取代上述的油壓伺服方式。又,上述的支撐板25、34並非必要的構成。只要是後述的第1及第3驅動機構53、55(驅動單元6)可追隨第1及第5軸承機構15、19的移動即可。 「驅動單元6」   如第1圖~第3圖、第11圖~第14圖表示,驅動單元6具有第1驅動機構53、第2驅動機構54及第3驅動機構55。並且,驅動單元6具有控制後述之第1~第3馬達56、57、58的控制器(未圖示)。藉此,可概括以至個別控制第1~第3輥12、13、14的旋轉狀態(例如,轉數、轉速)。以下,具體地說明。 「第1~第3馬達56、57、58」   第1~第3馬達56、57、58是運用使用複數的永久磁鐵的多極馬達。此時,也可運用內轉子式,或外轉子式的其中任一形式的馬達。內轉子式是在定子的內側可旋轉地配置轉子。外轉子式是在定子的外側可旋轉地配置轉子。其中任一形式的馬達,也可例如在定子配置複數線圈,在轉子配置複數的永久磁鐵所構成。   在第11圖中,作為第1~第3馬達56、57、58的一例,表示有以極數為8槽數為15的內轉子式的多極馬達。多極馬達是構成使轉子59(旋轉部)可在定子60的內側旋轉。在轉子59(旋轉部)的外圍,沿著周圍方向配置有複數永久磁鐵61。沿著轉子59(旋轉部)的外圍,交替排列著S極與N極。在定子60的內周圍,沿著周圍方向配置有複數的線圈62。相關的構成中,藉控制器控制多極馬達。如此,可以使轉子59(旋轉部)在定子60的內側旋轉。   在此,針對直接有助於第2轉子13的旋轉的第2馬達57是以低速旋轉可產生高扭矩的規格明細為佳。此時,以將第2馬達57設定成極數為8以上槽數為15以上為佳。更理想是將第2馬達57設定成極數為20以上槽數24為以上。藉此,在特定的電源規格明細中,第2馬達57是隨著極數增加而成為低速旋轉,產生高扭矩。   並且,針對第1馬達56及第3馬達58,也可設以高速旋轉產生低扭矩的第1規格明細,或者與第2馬達57同樣,設以低速旋轉產生高扭矩的第2規格明細。並且,第1規格明細中,也有另外設置減速機的必要。   本實施形態的薄片暨薄膜製造裝置1中,第2輥13的實用轉數是在0rpm~100rpm的範圍。在相關的低速旋轉區域,將熔融樹脂7a(參閱第1圖)通過第1輥12與第2輥13之間(接地點G1)朝箭頭Fd方向傳送。因此,對於相關的傳送有將充分旋轉扭矩賦予第2輥13的必要。作為對應此之第2馬達57的構造上的要件,永久磁鐵61的極數以設定在20以上為佳。   此時,槽數是以設定在24以上為佳。並且,槽數的算出方法是例如在WO2011/114574「永久磁鐵馬達」(申請人:三菱電機)中,顯示成為: Z/{3(相)×2P}=2/5(或2/7) Z:槽數 2P:極數(P:自然數)   的關係式。將極數20代入相關關係式中。如此一來,算出槽數為24。藉此,可在第2輥13的實用轉數(0rpm~100rpm)的範圍中,產生最適當的旋轉扭矩。 「第1~第3旋轉軸部64、65、66的配置規格明細」   在此,於第12圖~第14圖中,表示將後述的第1~第3旋轉軸部64、65、66配置在第1~第3馬達56、57、58的旋轉部(轉子59)的規格明細。   第12圖的規格明細中,旋轉部構成為中空圓筒部63。中空圓筒部63構成為將轉子59(參閱第11圖)的旋轉中心凹陷成同心圓狀。在相關的中空圓筒部63(旋轉部)嵌合第1~第3旋轉軸部64、65、66。   在此狀態下,第1~第3旋轉軸部64、65、66及旋轉部(轉子59)的旋轉中心是在一支旋轉中心軸67上彼此一致。如此,第1~第3旋轉軸部64、65、66可與旋轉部(轉子59)一起旋轉。藉此,通過第1~第3旋轉軸部64、65、66,可將第1~第3馬達56、57、58的旋轉狀態(馬達輸出、旋轉運動)傳達至外部。   第13圖的規格明細中,將旋轉部設定成圓環狀的安裝面68(參閱第12圖、第14圖)。安裝面68是構成從轉子59的旋轉中心軸67成同心圓狀擴展地構成。在相關的安裝面68(旋轉部)呈同心圓狀地安裝第1~第3旋轉軸部64、65、66。作為安裝方法,可設定以螺栓緊固的方法等。   圖示中,作為一例顯示螺栓緊固方法。例如,在第1~第3旋轉軸部64、65、66的一端設置圓板狀的突緣部69。在突緣部69與安裝面68(旋轉部)的雙方,構成螺栓70可插穿的複數固定孔71(參閱第12圖、第14圖)。使突緣部69與安裝面68(旋轉部)相對並接觸。將螺栓70從突緣部69通過安裝面68(旋轉部)後固定。   在此狀態下,第1~第3旋轉軸部64、65、66及旋轉部(轉子59)的旋轉中心是在一支旋轉中心軸67上彼此一致。如此,第1~第3旋轉軸部64、65、66可與旋轉部(轉子59)一起旋轉。   第14圖的規格明細中,第1~第3旋轉軸部64、65、66是與旋轉部(轉子59)成一體所構成。在此狀態下,第1~第3旋轉軸部64、65、66及旋轉部(轉子59)的旋轉中心是在一支旋轉中心軸67上彼此一致。如此,第1~第3旋轉軸部64、65、66可與旋轉部(轉子59)一起旋轉。 「第1驅動機構53」   如第1圖~第3圖表示,第1驅動機構53連結於第1輥12的第1驅動軸部12a。第1驅動機構53構成為可控制第1輥12的旋轉狀態。第1驅動機構53具有第1旋轉軸部64、第1馬達56及第1動力傳達機構72。   第1旋轉軸部64配置在第1馬達56的旋轉部。旋轉部構成為可與轉子59(參閱第11圖)一起旋轉。第1旋轉軸部64的旋轉中心與旋轉部的旋轉中心與第1馬達56(轉子59)的旋轉中心是在一支旋轉中心軸67上彼此一致。相關的狀態下,第1馬達56的旋轉狀態(馬達輸出、旋轉運動)不損失地,可通過第1旋轉軸部64傳達至外部。   第1動力傳達機構72是在動力傳達方向的一方側構成有輸入部,並在動力傳達方向的另一方側構成有輸出部。第1動力傳達機構72配置在第1馬達56與第1輥12之間。在第1動力傳達機構72的一方側(輸入部)連結有第1馬達56的第1旋轉軸部64。在第1動力傳達機構72的另一方側(輸出部)連結有第1輥12的第1驅動軸部12a。   第1動力傳達機構72具備固定聯軸器(軸接頭)73、彎曲聯軸器(軸接頭)74及減速機75。在支撐板25中,固定聯軸器73與彎曲聯軸器74在減速機75的兩側分別配置有一個。圖示中為一例,固定聯軸器73是配置在第1馬達56與減速機75之間,彎曲聯軸器74是配置在減速機75與第1軸承機構15之間。   固定聯軸器73具備第1輪轂突緣76與第2輪轂突緣77。第1及第2輪轂突緣76、77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狀及大小。   第1輪轂突緣76具備圓板狀的第1突緣部78與圓板狀的第1安裝部79。第1突緣部78一體構成於第1安裝部79的一端。第1突緣部78與圓板狀的第1安裝部79是配置成同心圓狀。   第2輪轂突緣77具備圓板狀的第2突緣部80與圓板狀的第2安裝部81。第2突緣部80一體構成於第2安裝部81的一端。第2突緣部80與圓板狀的第2安裝部81是配置成同心圓狀。   此時,例如在雙方的突緣部78、80相對並接觸的狀態,藉複數的螺栓(未圖示)將突緣部78、80彼此固定。如此,第1安裝部79及第2安裝部81構成有向兩側突出的固定聯軸器73。在第1安裝部79連結第1旋轉軸部64。第2安裝部81與減速機75是以連結軸82彼此連結。   彎曲聯軸器74具備第1輪轂突緣83、第2輪轂突緣84及板簧單元85。第1及第2輪轂突緣83、84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狀及大小。   第1輪轂突緣83具備圓板狀的第1突緣部86與圓板狀的第1安裝部87。第1突緣部86一體構成於第1安裝部87的一端。第1突緣部86與第1安裝部87是配置成同心圓狀。   第2輪轂突緣84具備圓板狀的第2突緣部88與圓板狀的第2安裝部89。第2突緣部88一體構成於第2安裝部89的一端。第2突緣部88與第2安裝部89是配置成同心圓狀。   板簧單元85是層疊複數的板簧90所構成(參閱第15圖)。圖示中的一例為板簧90具平板狀且矩形狀。板簧90在其中央部構成有圓形的貫穿孔90h。藉此,構成輕量且彈性優異的板簧90。   此時,例如將雙方的突緣部86、88相對配置,並在突緣部86、88彼此間配置板簧單元85。藉複數的螺栓91、墊圈92、螺帽93(參閱第15圖),與板簧單元85一起將突緣部86、88彼此固定。如此,第1安裝部87及第2安裝部81構成有向兩側突出的彎曲聯軸器74。第1安裝部87與減速機75是以連結軸82彼此連結。在第2安裝部89連結被第1軸承機構15支撐的第1驅動軸部12a。   並且,例如第15圖中,表示具備隔件94(中間軸部)的彎曲聯軸器74的一例。此時,以卸除隔件94的狀態,藉兩側的輪轂突緣83、84(突緣部86、88)夾入板簧單元85。與板簧單元85一起,以螺栓91等將突緣部86、88彼此固定。藉此,可構成該彎曲聯軸器74。   根據上述構成,第1馬達56從第1旋轉軸部64透過第1動力傳達機構72乃至第1驅動軸部12a,連結於第1輥12。在此,以控制器(未圖示)控制第1馬達56。將第1馬達56的旋轉狀態(馬達輸出、旋轉運動)從第1旋轉軸部64通過第1動力傳達機構72,傳達至第1驅動軸部12a。使第1驅動軸部12a旋轉,並使得第2驅動軸部12b旋轉。如此,可控制第1輥12的旋轉狀態(例如,轉數、轉速)。此時,第1馬達56的旋轉狀態(馬達輸出、旋轉運動)是藉第1動力傳達機構72(減速機75),將轉速減速,並以增加扭矩的狀態,傳達至第1輥12。 「第2驅動機構54」   如第1圖~第3圖表示,第2驅動機構54連結於第2輥13的第3驅動軸部13a。第2驅動機構54構成為可控制第2輥13的旋轉狀態。第2驅動機構54具有第2旋轉軸部65、第2馬達57及第2動力傳達機構95。   第2旋轉軸部65配置在第2馬達57的旋轉部。旋轉部構成為可與轉子59(參閱第11圖)一起旋轉。第2旋轉軸部65的旋轉中心與旋轉部的旋轉中心與第2馬達57(轉子59)的旋轉軸心是在一支旋轉中心軸67上彼此一致。相關的狀態下,第2馬達57的旋轉狀態(馬達輸出、旋轉運動)不損失地,可通過第2旋轉軸部65傳達至外部。   第2動力傳達機構95是在動力傳達方向的一方側構成有輸入部,並在動力傳達方向的另一方側構成有輸出部。第2動力傳達機構95配置在第2馬達57與第2輥13之間。在第2動力傳達機構95的一方側(輸入部)連結有第2馬達57的第2旋轉軸部65。在第2動力傳達機構95的另一方側(輸出部)連結有第2輥13的第3驅動軸部13a。   第2動力傳達機構95具備彎曲聯軸器74。彎曲聯軸器74是配置在第2馬達57與第3軸承機構17之間。彎曲聯軸器74具備第1輪轂突緣83、第2輪轂突緣84及板簧單元85。第1及第2輪轂突緣83、84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狀及大小。   在第2動力傳達機構95的彎曲聯軸器74中,對應第2馬達57與第3軸承機構17之間的距離,使第1安裝部87及第2安裝部89長尺寸化。在第1安裝部87連結有第2旋轉軸部65。在第2安裝部89連結有被第3軸承機構17支撐的第3驅動軸部13a。除此以外的構成是與上述第1動力傳達機構72的彎曲聯軸器74相同。因此,對相同的構成賦予相同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根據上述構成,第2馬達57從第2旋轉軸部65透過第2動力傳達機構95乃至第3驅動軸部13a,連結於第2輥13。在此,以控制器(未圖示)控制第2馬達57。將第2馬達57的旋轉狀態(馬達輸出、旋轉運動)從第2旋轉軸部65通過第2動力傳達機構95,傳達至第3驅動軸部13a。使第3驅動軸部13a旋轉,並使得第4驅動軸部13b旋轉。如此,可控制第2輥13的旋轉狀態(例如,轉數、轉速)。   此時,第2馬達57的旋轉狀態(馬達輸出、旋轉運動)是藉第2動力傳達機構95,使得該旋轉狀態(馬達輸出、旋轉狀態)無變化(例如,使轉速不減速)地,且維持其狀態地傳達至第2輥13。其結果,可以使第2輥13以和第2馬達57的旋轉狀態(馬達輸出、旋轉運動)相同的時機旋轉。並且,本說明書中,相同時機是意味著相同的轉數、相同的轉速、相同的角速度、相同的角加速度等的上位概念。 「第3驅動機構55」   如第1圖~第3圖表示,第3驅動機構55連結於第3輥14的第5驅動軸部14a。第3驅動機構55構成為可控制第3輥14的旋轉狀態。第3驅動機構55具有第3旋轉軸部66、第3馬達58及第3動力傳達機構96。   第3旋轉軸部66配置在第3馬達58的旋轉部。旋轉部構成為可與轉子59(參閱第11圖)一起旋轉。第3旋轉軸部66的旋轉中心與旋轉部的旋轉中心與第3馬達58(轉子59)的旋轉軸心是在一支旋轉中心軸67上彼此一致。相關的狀態下,第3馬達58的旋轉狀態(馬達輸出、旋轉運動)不損失地,可通過第3旋轉軸部66傳達至外部。   第3動力傳達機構96是在動力傳達方向的一方側構成有輸入部,並在動力傳達方向的另一方側構成有輸出部。第3動力傳達機構96配置在第3馬達58與第3輥14之間。在第3動力傳達機構96的一方側(輸入部)連結有第3馬達58的第3旋轉軸部66。在第3動力傳達機構96的另一方側(輸出部)連結有第3輥14的第5驅動軸部14a。   第3動力傳達機構96具備固定聯軸器73、彎曲聯軸器74及減速機75。此時,第3動力傳達機構96的配置構成是與上述第1動力傳達機構72相同。因此,對相同的構成賦予相同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根據上述構成,第3馬達58從第3旋轉軸部66透過第3動力傳達機構96乃至第5驅動軸部14a,連結於第3輥14。在此,以控制器(未圖示)控制第3馬達58。將第3馬達58的旋轉狀態(馬達輸出、旋轉運動)從第3旋轉軸部66通過第3動力傳達機構96,傳達至第5驅動軸部14a。使第5驅動軸部14a旋轉,並使得第6驅動軸部14b旋轉。如此,可控制第3輥14的旋轉狀態(例如,轉數、轉速)。此時,第3馬達58的旋轉狀態(馬達輸出、旋轉運動)是藉第3動力傳達機構96(減速機75),將轉速減速,並以增加扭矩的狀態,傳達至第3輥。 「第1實施形態的效果」   根據本實施形態,在第2馬達57與第2輥13之間,配置具備彎曲聯軸器74的第2動力傳達機構95。亦即,透過具備彎曲聯軸器74的第2動力傳達機構95,將第2馬達57與第2輥13彼此連結。藉此,在相對於第2輥13之第1輥12的推壓狀態變化時,在第2輥13產生的變化狀態,其所有完全被彎曲聯軸器74吸收並除去。   在此,在第2輥13產生的變化狀態是設定第1輥12接近、遠離第2輥13時產生之第2輥13的轉軸的變化狀態,例如第2旋轉中心軸13r的偏心或偏角等的「角度偏移」的大小的程度。即使相關的角度(偏心、偏角)產生的場合,仍會根據該角度偏移(偏心、偏角)的大小的程度,使彎曲聯軸器74(板簧單元85)彈性變形。藉此,將該角度偏移(偏心、偏角)其所有完全吸收並除去。如此一來,相對於第2輥13之第1輥12的推壓狀態的影響,即第2輥13的變化狀態,不會傳達至第2馬達57(第2旋轉軸部65)。   此外,藉彎曲聯軸器74(板簧單元85)彈性變形,將第2馬達57(轉子59)乃至第2旋轉軸部65的姿勢,即旋轉中心軸67的姿勢,經常維持著一定。同時,第2馬達57的旋轉狀態(馬達輸出、旋轉運動)是藉第2動力傳達機構95,使該旋轉狀態(馬達輸出、旋轉運動)無變化(例如,使轉速不減速),且維持其狀態地傳達至第2輥13。其結果,可以使第2輥13以和第2馬達57的旋轉狀態(馬達輸出、旋轉運動)相同的時機旋轉。   此時,第2馬達57的扭矩波動(脈動現象)維持著不產生齒輪痕(橫條紋)位準。其結果,可抑制齒輪痕(橫條紋)的產生於未然。如此,可以不產生齒輪痕(橫條紋)地製造薄片(薄膜)。   並且,根據本實施形態,從沿著第1~第3旋轉中心軸12r、13r、14r平行的方向(長方向)看去,在輥單元3(第1~第3輥12、13、14)的一方側配置溫度調節單元4,在另一方側配置驅動單元6。藉此,對於雙方的單元4、6可提升維修的容易度。另外,在進行溫度調節單元4之各配管4a、4b、4c的維修時,例如即使液體或冷煤等洩漏,或滴落的場合,也不致對驅動單元6的電路等造成影響。   另外,根據本實施形態,針對直接助於第2輥13之旋轉的第2馬達57,設定極數為8以上槽數為15以上,且較理想是極數為20以上槽數為24以上。藉此,在第2輥13的實用轉數(0~100rpm)的範圍中,可產生最適當的旋轉扭矩。亦即,可實現以低速旋轉可產生高扭矩的第2馬達57。其結果,可防止因第2馬達57的過負載使得薄片(薄膜)7c不能成形之事態的產生於未然。 「齒輪痕(橫條紋)的產生試驗」   在第21圖~第22圖表示本實施形態之薄片暨薄膜製造裝置1的試驗結果。試驗是準備兩種類的薄片暨薄膜製造裝置。將雙方的技術條件設定為相同。此時,在一方裝置的驅動單元,運用具備彎曲聯軸器74的第2動力傳達機構95,以此作為本案發明相關的裝置。在另一方裝置的驅動單元,運用不具備彎曲聯軸器的動力傳達機構,以此作為習知技術相關的裝置。將裝置的動作時機設定為相同,進行試驗。   如從試驗結果可得知,習知的樣本(參閱第21圖)雖有齒輪痕(橫條紋)產生,但本發明樣本(參閱第22圖)抑制齒輪痕(橫條紋)的產生。並且,圖中的箭頭為薄片(薄膜)的傳送方向Fd。   另外,在相關的產生試驗中,設定為滿足後述之關係式(M≧π×D/T)的波長T(mm)的範圍。該設定方法是如第19圖表示,朝第2輥13使第1輥12往返移動,使薄片(薄膜)狀的熔融樹脂的厚度變動。   此時,設使得第1輥12往返移動的壓入週期為H、通過第1輥12與第2輥13之間的熔融樹脂的通過速度(周邊速度)為S。如此一來,在熔融樹脂沿著該熔融樹脂的流動方向,以P=S×H的時機(波長、間距)呈現週期性變化。亦即,在熔融樹脂以P=S×H的時機(波長、間距)產生厚度變動。   在第20圖表示產生於熔融樹脂之厚度變動的產生模型。在該產生模型顯示藉著使第1馬達56的旋轉扭矩在ΔTmax~ΔTmin之間週期性變動,第1輥12週期性變動的結果。   旋轉扭矩高時(ΔTmax),每單位旋轉Δθ的熔融樹脂的推壓量乃至傳送量變大(ΔVmax)。因此,熔融樹脂的厚度變厚。相對於第1輥12之熔融樹脂的反向力變大。其結果,從旋轉中心的軌跡(O3 、O7 、O11 、O15 )可得知,第1輥12僅稍微後退(位移乃至變形)。   旋轉扭矩低時(ΔTmin),每單位旋轉Δθ的熔融樹脂的推壓量乃至傳送量變小(ΔVmin)。因此,熔融樹脂的厚度變薄。相對於第1輥12之熔融樹脂的反向力變小。其結果,從旋轉中心的軌跡(O1 、O5 、O9 、O13 )可得知,第1輥12僅稍微前進(位移乃至變形)。   本發明人針對熔融樹脂之厚度變動的時機(波長、間距)(即,P=S×H),致力進行研究。在此,例如,在第1輥12一旋轉的期間,沿著熔融樹脂的流動方向,以成為P(=S×H)≦5mm的時機(波長、間距)產生厚度變動。此時,厚度變動的幅度在0.3μm以下。相關的厚度變動是藉熔融樹脂的黏彈性特性吸收並除去。其結果,可確認不產生齒輪痕(橫條紋)地製造(成形)薄片(薄膜)。   另外,本發明人致力進行研究的結果,確認在成為P(=S×H)≦3mm的時機(波長、間距)產生厚度變動的場合,可進一步有效地抑制齒輪痕(橫條紋)的產生。   如以上的厚度變動是與起因於第2馬達57之填縫現象的短週期振動的產生時機一致。並且,相關的短週期振動是沿著與第2馬達相同的時機旋轉的第2輥的外圍面,在相同時機產生。如此一來,後述的波長T(mm)的範圍是可規定滿足成為P≦5mm(較理想為3mm)的關係的振動產生時機,即作為與相位相等之兩點間的距離。   並且,後述的波長T(mm)的範圍為P>5mm的場合,會有因熔融樹脂的黏彈性特性不能吸收的「厚度變動」產生。例如P=13mm時,厚度變動的幅度成為10μm。此時,不能抑制輪痕(橫條紋)的產生,其結果,在製造(成形)後的薄片(薄膜)殘留有齒輪痕(橫條紋)。 「根據熔融樹脂的特性之第2馬達57的規格明細」   薄片暨薄膜製造裝置1的起動後(startup後),到成形品的製造(成形)為止的前階段,會有在該薄片(薄膜)7c(參閱第1圖)的表面產生齒輪痕(橫條紋)產生的場合。此時,例如,即使調整成形條件或運轉條件,仍不能抑制該齒輪痕(橫條紋)的產生。   此時,根據本發明人的致力技術研究,對沿著上述輥單元3所傳送的熔融樹脂,賦予特定的週期時,在薄片(薄膜)上產生之厚度變動的間距,換言之,得知相對於薄片(薄膜)上的波長成為5mm以下的短週期振動,可藉著熔融樹脂的黏彈性特性吸收變動,不致出現該熔融樹脂之變動的影響。   藉此,可得知當輥的一旋轉期間的短週期振動的次數在以波長5mm除以輥的外圍長的值以上時,短週期振動對於該熔融樹脂不造成影響。   填縫現象是在馬達(轉子)一旋轉的期間,僅產生相當於極數與槽數之最小公倍數的次數。   因此,設第2馬達57的極數與槽數的最小公倍數為M、第2輥13的直徑為D(mm)、上述波長為T(mm)時,下述的關係式成立。(π:圓周率)   如上述,可得知相對於薄片(薄膜)上的波長成為5mm以下(T≦5)的短週期振動,可藉著熔融樹脂的黏彈性特性吸收變動,不致出現該熔融樹脂之變動的影響。為此,構成使第2馬達57的極數與槽數的最小公倍數M滿足下述的關係式。亦即,藉此,依填縫現象的扭矩波動(脈動現象)是被以熔融樹脂的黏彈性特性所吸收。其結果,可不致產生齒輪痕(橫條紋)地製造(成形)薄片(薄膜)。 「第2實施形態相關薄片暨薄膜製造裝置1(第4圖~第6圖)」   驅動單元6(第2驅動機構54)的第2馬達57中,以低速旋轉產生高扭矩,增加極數。伴隨著該極數的增加,使第2馬達57的外形尺寸變大。此時,根據極數的增加的程度,第2馬達57的外形尺寸會有比第2輥13的直徑變得更大的場合。如此一來,將第2馬達57配置在第1馬達56與第3馬達58之間變得困難。   具體說明時,例如,為進行成形品的厚度調整與擾動修正,將第1輥12朝向第2輥13推壓時,追隨第1輥12,使第1馬達56向第2馬達57移動。此時,由於第2輥13的直徑的程度乃至第2馬達57的外形尺寸的程度,會使得第1馬達56接觸第2馬達57。如此一來,不能進行成形品的厚度調整與擾動修正。其結果,不能維持一定之作為完成品的薄片(薄膜)的品質。   為解決相關問題的對策是例如只要在避開第1馬達56的位置設置第2馬達57即可。作為相關配置方法的一例,可設定使第1馬達56與第1輥12的間隔小於第2馬達57與第2輥13的間隔小的第1方法,或者,使第2馬達57與第2輥13的間隔比第1馬達56與第2輥12的間隔大的第2方法。   並且,如上述,第1軸承機構15與第3軸承機構17與第5軸承機構19是沿著與第1~第3旋轉中心軸12r、13r、14r正交的方向整列成直線狀。為此,以該軸承機構15、17、19為基準設定上述的配置方法。   例如,可設定使第1馬達56與第1軸承機構15的間隔小於第2馬達57與第3軸承機構17的間隔小的第1方法,或者,使第2馬達57與第3軸承機構17的間隔比第1馬達56與第1軸承機構15的間隔大的第2方法。   第4圖作為一例,表示上述第1方法相關的配置。亦即,設定使第1馬達56與第1輥12(第1軸承機構15)的間隔小於第2馬達57與第2輥13(第3軸承機構17)的間隔小的第1方法。並且,將第1馬達56與第1輥12(第1軸承機構15)的間隔,及第3馬達58與第3輥14(第5軸承機構19)的間隔為彼此相同的間隔。又,配置在第1及第3馬達56、58與第1及第3輥12、14之間的第1及第3動力傳達機構72、96是與第1實施形態(參閱第2圖~第3圖)相同,因此對相同構成賦予相同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在此,在第2馬達57與第2輥13(第3軸承機構17)之間,配置有第2動力傳達機構95。第2動力傳達機構95具備兩個彎曲聯軸器74與隔件94(中間軸部)。隔件94的全長是對應第2馬達57與第2輥13(第3軸承機構17)之間的距離來設定。例如,調節後述之隔件94的中繼部94p的長度,可以將第2動力傳達機構95高精度配置在第2馬達57與第2輥13(第3軸承機構17)之間。   如第15圖表示,隔件94具有圓筒狀的中繼部94p、圓板狀的第1突緣部97及圓板狀的第2突緣部98。第1突緣部97是呈同心圓狀一體構成於中繼部94p的一端。第2突緣部98是呈同心圓狀一體構成於中繼部94p的另一端。第1突緣部97與第2突緣部98是彼此平行相對地配置。   另外,第1突緣部97與第2突緣部98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狀及大小。此時,該隔件94的第1及第2突緣部97、98與第1及第2彎曲聯軸器74的第1及第2突緣部86、88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狀及大小。   兩個彎曲聯軸器74是在隔件94的兩側分別各設有一個。在隔件94(第1突緣部97)與第2馬達57(第1旋轉軸部65)之間,配置有一方的第1彎曲聯軸器74。在隔件94(第2突緣部98)與第2輥13(第3驅動軸部13a)之間,配置有另一方的第2彎曲聯軸器74。   一方的第1彎曲聯軸器74是在上述第1輪轂突緣83與上述隔件94(第1突緣部97)之間,具備上述板簧單元85所構成。此時,在第1輪轂突緣83的第1突緣部86與隔件94的第1突緣部97的彼此間配置板簧單元85。藉複數螺栓91等將突緣部86、97彼此固定。如此,可構成一方的第1彎曲聯軸器74。   另一方的第2彎曲聯軸器74是在上述第2輪轂突緣84與上述隔件94(第2突緣部98)之間,具備上述板簧單元85所構成。此時,在第2輪轂突緣84的第2突緣部88與隔件94的第2突緣部98的彼此間配置板簧單元85。藉複數螺栓91等將突緣部88、98彼此固定。如此,可構成另一方的第2彎曲聯軸器74。   在此,第15圖作為一例,中間軸部(隔件)94是由一體化後的一個(一支)軸構件(即,中繼部94p)所構成。但是,相關中間軸部(隔件)94的構成不限於此。例如,也可以彼此連結複數的軸構件(中繼部94p),構成一個(一支)中間軸部(隔件)94。   具體而言,準備複數軸構件(中繼部94p),將該等軸構件(中繼部94p)的彼此以第1彎曲聯軸器74可彎曲地連結。如此,可構成彼此連結複數軸構件(中繼部94p)的一個(一支)中間軸部(隔件)94。   根據相關的構成,使第1輥12接近、遠離第2輥13時產生之第2輥13的轉軸的變化狀態,例如第2旋轉中心軸13r的偏心或偏角等的「角度偏移」是以一方的軸接頭(近第2馬達57的軸接頭74)為基點,藉由中間軸部(隔件)94乃至中繼部94p的傾斜來吸收除去。藉此,第2馬達57的轉軸(旋轉中心)的姿勢被經常維持著一定。   並且,在第5圖~第6圖表示上述第2實施形態之其他構成相關的薄片暨薄膜製造裝置1。第1及第3動力傳達機構72、96具有與上述第2動力傳達機構95相同的構成。第1及第3動力傳達機構72、96是構成比第2動力傳達機構95的隔件94(中繼部94p)的長度短。根據相關的構成,可更確實不致產生齒輪痕(橫條紋)地製造(成形)薄片暨薄膜。 「第2實施形態的效果」   第1馬達56與第1輥12(第1軸承機構15)的間隔變長時,不僅扭轉剛性降低,間隔變長的量會使重量(質量)增加。如此一來,如上述,會有第1輥12的反應性乃至追隨性降低之虞。   但是,如本實施形態,設定使第1馬達56與第1輥12(第1軸承機構15)的間隔比第2馬達57與第2輥13(第3軸承機構17)的間隔小。如此一來,可維持乃至提升扭轉剛性,且間隔變短的量會使重量(質量)減輕。   藉此,可提升為維持一定之第1輥12的反應性乃至追隨性。其結果,可維持一定品質之作為完成品的薄片(薄膜)的品質。並且,其他的效果是與第1實施形態的效果相同,因此省略其說明。 「第3實施形態相關薄片暨薄膜製造裝置1(第16圖~第17圖)」   本實施形態為上述第2實施形態(第4圖~第6圖)的改良。作為第1及第3動力傳達機構72、96,運用市售的連桿式聯軸器99(施密特(schmidt)聯軸器)。相關聯軸器99可運用於第1~第3動力傳達機構72、95、96的任意之一,但以下,針對運用在第1及第3動力傳達機構72、96的場合說明。   如第16圖~第17圖表示,運用在第1及第3動力傳達機構72、96的聯軸器99具有彼此相同的構成。聯軸器99具有第1圓盤100、第2圓盤101、中間圓盤102及連桿機構(第1~第4連桿103~106、第1~第4銷107~110)。聯軸器99是配置構成在第1連結具111與第2連結具112的彼此間。   第1動力傳達機構72的兩側的連結具111、112是在第1馬達56的第1旋轉軸部64及第1輥12的第1驅動軸部12a分別各安裝有一個。亦即,第1圓盤100是透過連結具111,連結於第1旋轉軸部64。另外,第2圓盤101是透過連結具112,連結於第1驅動軸部12a。   第3動力傳達機構96的兩側的連結具111、112是在第3馬達58的第3旋轉軸部66及第3輥14的第5驅動軸部14a分別各安裝有一個。亦即,第1圓盤100是透過連結具111,連結於第3旋轉軸部66。另外,第2圓盤101是透過連結具112,連結於第5驅動軸部14a。   第1圓盤100、第2圓盤101及中間圓盤102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狀及大小。第1圓盤100、第2圓盤101及中間圓盤102具有中空的圓板形狀。第1圓盤100、第2圓盤101及中間圓盤102為彼此平行相對地配置。中間圓盤102配置在第1圓盤100與第2圓盤101之間。   在中間圓盤102的兩側構成有彼此平行相對的第1及第2中間面102a、102b。第1圓盤100是與中間圓盤102的第1中間面102a相對配置。第1圓盤100具有與第1中間面102a平行相對的第1面100a。   在第1面100a與第1中間面102a之間構成有連桿機構。亦即,在第1面100a設有兩個第1銷107。兩個第1銷107朝向第1中間面102a彼此平行地突出。在第1中間面102a設有兩個第2銷108。兩個第2銷108朝向第1面100a彼此平行地突出。   第1銷107與第2銷108是透過第1及第2連桿103、104彼此連結。在第1及第2連桿103、104分別構成有兩個連結孔113、114。在連結孔113、114收容軸承(未圖示)。第1及第2連桿103、104中,第1銷107可旋轉地連結於一方的連結孔113。第2銷108可旋轉地連結於另一方的連結孔114。   另一方面,第2圓盤101與中間圓盤102的第2中間面102b相對配置。在第2圓盤101具有與第2中間面102b平行相對的第2面101a。   第2面101a與第2中間面102b之間構成有連桿機構。亦即,在第2中間面102b設有兩個第3銷109。兩個第3銷109朝向第2面101a彼此平行地突出。在第2面101a設有兩個第4銷110。兩個第4銷110朝向第2中間面102b彼此平行地突出。   第3銷109與第4銷110是透過第3及第4連桿105、106彼此連結。在第3及第4連桿105、106分別構成有兩個連結孔115、116。在連結孔115、116收容軸承(未圖示)。第3及第4連桿105、106中,第3銷109可旋轉地連結於一方的連結孔115。第4銷110可旋轉地連結於另一方的連結孔116。   並且,在上述聯軸器99運用於第2動力傳達機構95的場合,將第1圓盤100透過連結具111連結於第2旋轉軸部65,並將第2圓盤101透過連結具112連結於第3驅動軸部13a。藉此,當然可獲得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效果。 「第3實施形態的效果」   根據本實施形態,第1及第3馬達56、58的旋轉狀態(馬達輸出、旋轉運動)從第1及第3旋轉軸部64、66透過連結具11,傳達至第1圓盤100。此時,第1圓盤100的旋轉運動在從第1及第2連桿103、104傳達至中間圓盤102之後,從第3及第4連桿105、106傳達至第2圓盤101。此時,第2圓盤101的旋轉運動從連結具112透過第1及第5驅動軸部12a、14a傳達至第1及第3輥12、14。如此,可以與第1及第3馬達56、58的旋轉狀態(馬達輸出、旋轉運動)相同的時機,使第1及第3輥12、14旋轉。   另外,使第1輥12接近、遠離第2輥13時產生的第2輥13的變化狀態被上述連桿機構吸收並除去。藉此,可經常維持一定之第1及第3旋轉軸部64、66的姿勢。並且,其他的構成是與第2實施形態相同,因此對相同構成賦予相同符號,並省略其說明。此外,其他的效果與上述第1及第2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其說明。 「第4實施形態相關薄片暨薄膜製造裝置1(第18圖)」   本實施形態為上述第2實施形態(第4圖~第6圖)的改良。作為第1及第3動力傳達機構72、96,運用市售的球窩接頭117。球窩接頭117是在軸118的兩側具備橡膠製套119包覆的接頭機構(未圖示)所構成。接頭機構雖未加以圖示,具備:形成有球面狀的滑動面的插套,及可沿著插套(滑動面)旋轉的金屬球。並且,在金屬球連結有第1及第3馬達56、58的第1及第3旋轉軸部64、66(參閱第4圖),及第1及第3輥12、14的第1驅動軸部12a及第5驅動軸部14a。 「第4實施形態的效果」   根據本實施形態,藉金屬球沿著插套(滑動面)旋轉及迴繞,可以與第1及第3馬達56、58的旋轉狀態(馬達輸出、旋轉運動)相同的時機,使第1及第3輥12、14旋轉。並且,其他的構成是與第2實施形態相同,因此對相同構成賦予相同符號,並省略其說明。此外,本實施形態的效果與上述第1及第2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其說明。   再者,在此為一例,作為第1及第3動力傳達機構72、96的軸接頭雖針對運用球窩接頭117的規格明細已作說明,但不限於此,也可將相關的球窩接頭117作為上述第2動力傳達機構95的軸接頭加以運用。例如,上述第2圖相關的實施形態中,雖運用彎曲聯軸器74作為第2動力傳達機構95的軸接頭,但也可取代以球窩接頭117。 「第5實施形態相關薄片暨薄膜製造裝置1(第23圖~第27圖)」   第23圖~第27圖表示上述第1~第4實施形態的改良相關之薄片暨薄膜製造裝置1(薄片暨薄膜成形輥裝置)的具體構成。在此,相對於第1~第4實施形態相關的第1及第2輥12、13具有成為鏡面加工之圓筒形狀的第1及第2轉印面12s、13s,本實施形態相關的第1及第2輥12、13中,在圓筒形狀的第1及第2轉印面12s、13s構成有預先設定的圖案P1、P2(參閱第26圖)。   再者,作為圖案P1、P2,例如,將圖案配列設定為沿著軸向呈規則性重複的規則性規格明細,及將圖案配列沿著軸向呈不規則性重複的規則性規格明細。並且,將該圖案配列設定為跨該輥表面的整體所構成的整體規格明細,及將該圖案配列設定為僅該輥表面的一部分所構成的局部規格明細。另外,將該圖案配列設定為以一種類的凹凸形狀(輪廓)所構成的單一規格明細,及將該圖案配列設定為以複數種類的凹凸形狀(輪廓)所構成的多種規格明細。   並且,設定上述各規格明細彼此的組合構成的規格明細。例如,在輥表面的一部分配列有凹部(或凸部),其他的部分成為平坦的表面形狀(輪廓)的規格明細。   本實施形態中,將沿著第1旋轉中心軸12r的方向設定為軸向12r,將沿著第2旋轉中心軸13r的方向設定為軸向13r,另外,將沿著第3旋轉中心軸14r的方向設定為軸向14r。   圖示中為一例,在第1輥12的第1轉印面12s,構成有沿著軸向12r連續配置複數於周圍方向連續之一連續的圓弧溝12g的第1圖案P1。各圓弧溝12g是將第1轉印面12s沿著周圍方向凹陷成圓弧狀所構成。換言之,在第1轉印面12s構成有朝著與軸相正交的徑向呈尖端細狀突出的複數突起部12t。   另一方面,在第2輥13的第2轉印面13s,構成有沿著軸向13r斷續複數配置於周圍方向連續之一連續的矩形溝13g的第2圖案P2。各矩形溝13g是將第2轉印面13s沿著周圍方向凹陷成矩形所構成。矩形溝13g的軸向13r的間距是構成與上述突起部12t之軸向12r的間距一致。   在此,於裝置的初期設定時,調整第1輥12與第2輥13的軸向12r、13r的位置。此時,在第1輥12與第2輥13的接地點G1,分別一個彼此相對配置有突起部12t與矩形溝13g。在此狀態下,使第1及第2輥12、13旋轉。如此,在從上述吐出單元2連續吐出的熔融樹脂7a,在通過接地點G1時,進行第1圖案P1與第2圖案P2兩面的轉印。   圖26中為一例,表示通過接地點G1時之熔融樹脂7b的剖面的一部分。將第1圖案P1轉印於熔融樹脂7b的表面7s-1,將第2圖案P2轉印於內面7s-2。此時,在薄片(薄膜)的兩面中,不產生雙方之圖案P1、P2的相對偏移。   相對於此,裝置運轉中,輥12、13彼此會有在軸向12r、13r相對位移的場合。此時,該位移是成為薄片(薄膜)的兩面圖案P1、P2的偏移而呈現。在此,由於該圖案P1、P2的偏移量的程度,不能製造(成形)一定品質的薄片(薄膜)。   為此,本實施形態的薄片暨薄膜成形輥裝置構成為可調整兩個輥12、13(圖案P1、P2)彼此的軸向12r、13r的位置。作為軸向12r、13r的位置調整時機是例如可設定於裝置初期設定時(亦即,圖案P1、P2的轉印開始前),及裝置運轉中(亦即,圖案P1、P2的轉印中)。   薄片暨薄膜成形輥裝置是除第1~第4實施形態的構成之外,並具有軸向支撐機構120與軸向位置調整機構121。軸向支撐機構120構成為在第2輥13可旋轉的狀態下,可軸向(第2旋轉中心軸13r方向)支撐該第2輥13。軸向位置調整機構121是將軸向支撐機構120朝著軸向13r移動,藉以使第2輥13沿著第1輥12朝軸向13r移動。以下,具體地說明。 「軸向支撐機構120」   如第23圖~第25圖、第27圖表示,軸向支撐機構120構成可支撐第2輥13的軸部(第3驅動軸13a、第4驅動軸部13b)。圖中為一例,藉軸向支撐機構120,自由旋轉地支撐使第3驅動軸部13a不致朝軸向13r偏移。此外,作為軸向支撐機構120,例如可設定推力軸承單元、斜角滾珠軸承等。圖示中為一例,運用止推軸承單元(參閱第27圖)作為軸向支撐機構120。   止推軸承單元(軸向支撐機構)120,具備:環狀階差部122、軸承框體123、兩個止推軸承(第1止推軸承124、第2止推軸承125)及止動件126。環狀階差部122是指在第3驅動軸部13a的一部分縮徑的狀態下,呈環狀殘留的部分。相關部分(亦即,環狀段叉部122)在將第3驅動軸部13a沿著軸向13r插入止推軸承單元120時,例如構成可與後述的第2止推軸承125的第4軌道盤125b接觸。   軸承框體123是藉後述的軸向位置調整機構121(調整板127),構成可朝著軸向13r移動。軸承框體123在其中央部具備中空圓環狀的制動器123p。制動器123p構成可插穿第2輥13的第3驅動軸部13a。   軸承框體123是在制動器123p的軸向13r的一方側,構成可配置第1止推軸承124。軸承框體123是在制動器123p的軸向13r的另一方側,構成可配置第2止推軸承125。在第1及第2止推軸承124、125配置於制動器125p兩側的狀態,將第1及第2止推軸承124、125彼此平行相對地定位。   第1止推軸承124,具備:彼此相對配置的一對軌道盤(第1軌道盤124a、第2軌道盤124b),及可沿著軌道盤124a、124b的彼此間自由滾動地配置的複數滾動體124c(例如,滾珠、滾柱)。相關的構成中,滾動體124c沿著軌道盤124a、124b的彼此間滾動,可使雙方的軌道盤124a、124b相對地旋轉。   第2止推軸承125,具備:彼此相對配置的一對軌道盤(第3軌道盤125a、第4軌道盤125b),及可沿著軌道盤125a、125b的彼此間自由滾動地配置的複數滾動體125c(例如,滾珠、滾柱)。相關的構成中,滾動體125c沿著軌道盤125a、125b的彼此間滾動,可使雙方的軌道盤125a、125b相對地旋轉。   此時,在第1及第2止推軸承124、125配置於制動器123p兩側的狀態下,將第2軌道盤124b與第3軌道盤125a與制動器123p接觸並定位。在此,從第2止推軸承125(軌道盤125a、125b)通過第1止推軸承124(軌道盤124a、124b)插入第3驅動軸部13a。將第3驅動軸部13a的環狀階差部122接觸於第2止推軸承125的第4軌道盤125b。   在此狀態下,朝第1止推軸承124(軌道盤124a、124b)裝設止動件126(例如,螺帽)。例如,沿著構成於第3驅動軸部13a的螺紋部(未圖示),鎖入止動件(螺帽)126,接觸於第1止推軸承124的第1軌道盤124a。   此時,制動器123p兩側的第1及第2止推軸承124、125成為被夾持在環狀階差部122與止動件(螺帽)126之間的狀態。同時,藉第2軌道盤124b與第3軌道盤125a夾持制動器123p。如此,第2輥13可持續維持著旋轉狀態,並將該第2輥13構築成可支撐於軸向13r的軸向支撐機構120。 「軸向位置調整機構121」   如第23圖~第25圖表示,軸向位置調整機構121具有:調整板127、線性導件128、油壓式致動器129及預負載機構130。調整板127一體地搭載:第2驅動機構54(第2旋轉軸部65、第2馬達57、第2動力傳達機構95)及軸向支撐機構120(軸承框體123),構成可於軸向13r移動。   線性導件128構成於底座30及調整板127之間。線性導件128具備:配置在底座30的導軌128a,及配置在調整板127的滑塊128b。導軌128a是沿著上述的軸向13r設置。滑塊128b構成可沿著導軌128a移動。如此,調整板127藉著後述的油壓式致動器129,成為可沿著軸向13r前進S1及後退S2。   油壓式致動器129是藉著操作員輸入操作部131,構成可將推壓力及牽引力作用於調整板127。圖示中為一例,致動器129具有:汽缸132、活塞133、活塞桿134、可測量活塞133的位置的測量器135、伺服馬達136及雙向泵137。   汽缸132收容有活塞133。活塞133構成可沿著汽缸132往返移動。在汽缸132於活塞133的兩側,構成有前進腔室132a與後退腔室132b。活塞桿134構成從後退腔室132b貫穿汽缸132。活塞桿134的基端是與活塞133連接。活塞桿134的前端則是與調整板127連接。   在此,操作員輸入操作部131。操作部131根據從測量器135的測量數據(例如,活塞133的位置資訊),控制伺服馬達136。伺服馬達136驅動雙向泵137。此時,選擇地控制作用於前進腔室132a與後退腔室132b的壓力。   例如,將前進腔室132a加壓的場合,油從雙向泵137供應至前進腔室132a。使前進腔室132a內的油壓上升。推壓活塞133。使活塞桿134前進。將推壓力作用於調整板127。藉此,可以使調整板127朝箭頭S1方向前進。此時,軸向支撐機構120(軸承框體123)與調整板127一起朝箭頭S1方向前進。第3驅動軸部13a也朝同方向S1前進。如此,可以使第2輥13沿著軸向13r移動(前進)。   相對於此,將後退腔室132b加壓的場合,油從雙向泵137供應至後退腔室132b。使後退腔室132b內的油壓上升。吸引活塞133。使活塞桿134後退。將牽引力作用於調整板127。藉此,可以使調整板127朝箭頭S2方向後退。此時,軸向支撐機構120(軸承框體123)與調整板127一起朝箭頭S2方向後退。第3驅動軸部13a也朝同方向S2後退。如此,可以使第2輥13沿著軸向13r移動(後退)。   另外,在軸向位置調整機構121設有將加壓作用於油壓式致動器129的預負載機構130。預負載機構130構成於底座30與調整板127之間。作為預負載機構130,例如可設定彈簧、汽缸等。圖示中為一例,在預負載機構130運用彈簧。彈簧(預負載機構)130是其一端透過安裝部138安裝於調整板127,其另一端是透過固定部139固定於底座30。   此時,調整板127從彈簧(預負載機構)130的推壓力被維持著經常作用的狀態。例如,調整板127可經常朝箭頭S2方向加壓。相關的壓力是從調整板127經由活塞桿134作用於活塞133。藉此,可將致動器129的動作,即可返應良好地進行活塞桿134(活塞133)的往返動作。如此,可謀求調整板127的移動,即第2輥13之移動(前進、後退)的高精度化。 「第5實施形態的作用、效果」   根據本實施形態,例如,在裝置的初期設定時(圖案P1、P2的轉印開始前),及裝置運轉中(圖案P1、P2的轉印中),目視觀察薄片(薄膜)7c(參閱第23圖)的剖面。在兩面的圖案彼此確認出偏移的場合,無需停止馬達56、57、58(即,輥12、13、14)的旋轉,操作員輸入於操作部131。操作部131根據來自測量器135的測量數據(活塞133的位置資訊),控制伺服馬達136。將油從雙向泵137供應至前進腔室132a或後退腔室132b。   此時,活塞桿134與活塞133一起前進或後退。使調整板127沿著軸向13r前進或後退。軸方向支撐機構120(軸承框體123)與調整板127一起前進或後退。第3驅動軸部13a也朝著同方向移動。   藉此,可以使第2輥13沿著軸向13r(第1輥12)移動(前進或後退)。其結果,可調整第1輥12及第2輥13之雙方的圖案P1、P2的軸向12r、13r的位置。因此,可消除圖案P1、P2彼此的偏移。如此,可在兩面製造(成形)圖案P1、P2消除偏移所轉印之一定品質的薄片(薄膜)。   根據本實施形態,設有加壓作用於油壓式致動器129的預負載機構130。預負載機構130的推壓力經常從活塞桿134作用於活塞133。藉此,可反應良好地進行活塞桿134(活塞133)的往返動作。其結果,可以使第2輥13高精度移動(前進、後退)。如此,可高精度進行圖案P1、P2彼此之軸向12r、13r的位置調整。並且,由於其他的作用、效果與上述第1~第4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其說明。 「第5實施形態的變形例(1)」   上述的第5實施形態中,雖是在第1及第2輥12、13設定構成圖案P1、P2的規格明細,但也可取代以在第2輥12及第3輥14構成圖案的規格明細也包括於本發明的技術範圍內。此時,在第2輥13的第2轉印面13s,及第3輥14的傳送面14s構成有預先設定的圖案。第1輥12的第1轉印面12s是形成鏡面加工。   根據本變形例,例如,在從吐出單元2(T模9)至第1輥12與第2輥13之間供應熔融樹脂7a。通過第1輥12與第2輥13之間(接地點G1(參閱第1圖))的熔融樹脂7b在沿著第2輥13搬運之後,通過第2輥13與第3輥14。此時,在兩面成形有轉印圖案後的薄片(薄膜)7c。   並且,「熔融樹脂7b通過第2輥13與第3輥14」為包括同時圖案轉印與個別圖案轉印的雙方的概念。將同時圖案轉印運用於上述第1~第5實施形態,在熔融樹脂7b通過構成可彼此相對旋轉的第2輥13與第3輥14之間時,將圖案同時轉印於該熔融樹脂7b的兩面。   個別圖案轉印是具備構成可彼此相對旋轉的第2輥13與推壓輥(未圖示),及可彼此相對旋轉的第3輥14與推壓輥(未圖示)所構成。根據相關的構成,在熔融樹脂7b通過第2輥13與推壓輥之間時,將圖案轉印於該熔融樹脂7b的表面。接著,在熔融樹脂7b通過第3輥14與推壓輥之間時,將圖案轉印於該熔融樹脂7b的內面。   在此,目視觀察薄片(薄膜)7c(參閱第23圖)的剖面時,在兩面的圖案彼此確認出偏移的場合,操作員輸入於操作部131。此時,可藉著致動器129,使第2輥13沿著軸向13r(第3輥14)移動(前進或後退)。其結果,可調整第2輥13及第3輥14雙方之圖案的軸向13r、14r的位置。此外,由於其他的作用、效果與上述第5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其說明。 「第5實施形態的變形例(2)」   上述的第5實施形態及變形例(1)中,以目視觀察薄片(薄膜)7c的剖面,雖設定確認兩面的圖案彼此之偏移的規格明細,但也可取代以光學檢測薄片(薄膜)7c兩面的圖案,藉此確認兩面的圖案彼此之偏移的規格明細,也包括於本發明的技術範圍內。   此時,根據兩面的圖案的光學檢測結果,操作部131自動控制致動器129。藉此,可使第2輥13沿著軸向13r移動(前進或後退)。如此,可調整第2輥13及第3輥14(第1輥12)雙方之圖案的軸向13r、14r(12r)的位置。並且,由於其他的作用、效果與上述第5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其說明。 「第5實施形態的變形例(3)」   上述的第5實施形態及變形例(1)(2)中,雖是在軸相位置調整機構121設定運用油壓式致動器129的規格明細,但取代此,運用其他方式的致動器的規格明細,也包括於本發明的技術範圍內。例如,也可運用伸縮壓電元件,使調整板127前進或後退的裝置。   此外,作為其他方式的致動器,例如,可運用藉馬達旋轉螺絲,使得與該螺絲連結的調整板前進或後退的裝置(參閱日本特開2004-142182號公報),或藉馬達旋轉螺絲,透過與該螺絲連結的楔形塊使得調整板前進或後退的裝置(參閱日本特開平10-34748號公報、參閱第7圖)等。
1‧‧‧薄片暨薄膜製造裝置
12‧‧‧第1輥
13‧‧‧第2輥
56‧‧‧第1馬達
57‧‧‧第2馬達
74‧‧‧軸接頭(彎曲聯軸器)
94‧‧‧中間軸部(隔件)
95‧‧‧第2動力傳達機構
120‧‧‧軸向支撐機構
121‧‧‧軸相位置調整機構
P1、P2‧‧‧圖案
第1圖為概略表示第1實施形態相關之薄片暨薄膜製造裝置的基本構成的透視圖。   第2圖為第1圖的薄片暨薄膜製造裝置的上面圖。   第3圖表示第2圖之第1及第3動力傳達機構的構成的側面圖。   第4圖為第2實施形態相關之薄片暨薄膜製造裝置的上面圖。   第5圖為第2實施形態的其他構成相關之薄片暨薄膜製造裝置的上面圖。   第6圖表示第5圖之第1及第3動力傳達機構的構成的側面圖。   第7圖為夾壓(compression)狀態相關之第1及第2輥的剖面圖。   第8圖為推壓(press)狀態相關之第1及第2輥的剖面圖。   第9圖為壓接(touch、contact)狀態相關之第1及第2輥的剖面圖。   第10圖表示油壓伺服型之推拉機構的構成的方塊圖。   第11圖表示使用永久磁鐵的馬達之內部構成的剖面圖。   第12圖表示可嵌合於馬達之旋轉軸部的構成的透視圖。   第13圖表示可安裝於馬達之旋轉軸部的構成的透視圖。   第14圖表示可一體構成於馬達之旋轉軸部的構成的透視圖。   第15圖表示第2動力傳達機構的構成的透視圖。   第16圖為第3實施形態相關之薄片暨薄膜製造裝置的上面圖。   第17圖表示第16圖之第1及第3動力傳達機構的構成的透視圖。   第18圖為第4實施形態相關之薄片暨薄膜製造裝置的上面圖。   第19圖表示進行齒輪痕(橫條紋)的產生試驗時,使第1輥朝向第2輥往返移動,藉以使熔融樹脂的厚度變動的狀態的圖。   第20圖為模式表示第19圖之熔融樹脂的厚度變動的樣子的圖。   第21圖為齒輪痕(橫條紋)產生之習知樣本的影像圖。   第22圖為抑制齒輪痕(橫條紋)後之本發明樣本的影像圖。   第23圖為概略表示第5實施形態相關之薄片暨薄膜製造裝置的基本構成的透視圖。   第24圖為第23圖的薄片暨薄膜製造裝置的上面圖。   第25圖表示油壓伺服型之位置調整機構的構成的方塊圖。   第26圖是將第1輥與第2輥之接地點的構成部份放大表示的剖面圖。   第27圖表示軸向支撐之推力軸承構件的構成的剖面圖。

Claims (9)

  1. 一種雙面轉印式薄片暨薄膜成形輥裝置,具有構成可彼此相對旋轉,並構成有預先設定之圖案的第1輥及第2輥,對上述第1輥與上述第2輥之間供應熔融樹脂,藉此在兩面進行轉印有上述圖案的薄片或薄膜成形的雙面轉印式薄片暨薄膜成形輥裝置,具有:   第1馬達,用於使上述第1輥旋轉;   第2馬達,具備配置有複數永久磁鐵的旋轉部,用於使上述第2輥旋轉;   推拉單元,可使上述第1輥接近、遠離上述第2輥;及   動力傳達機構,連結上述第2馬達與上述第2輥,   上述動力傳達機構具備中間軸部與兩個軸接頭,   一方的上述軸接頭連結上述第2馬達與上述中間軸部,   另一方的上述軸接頭連結上述第2輥與上述中間軸部,   上述第1輥接近、遠離上述第2輥時產生的上述第2輥的轉軸的變化狀態是以一方的上述軸接頭為基點,使上述中間軸部傾斜來吸收並除去,藉此,上述第2馬達之轉軸的姿勢經常維持著一定,並且,   上述雙面轉印式薄片暨薄膜成形輥裝置,進一步具有:   軸向支撐機構,在上述第2輥可旋轉的狀態,軸向支撐上述第2輥,及   軸向位置調整機構,使上述軸向支撐機構軸向移動,   伴隨上述軸向支撐機構的移動,使上述第2輥沿著上述第1輥軸向移動,藉此,調整上述第1輥及上述第2輥雙方的上述圖案的軸向的位置。
  2. 一種雙面轉印式薄片暨薄膜成形輥裝置,具有構成可彼此相對旋轉的第1輥及第2輥,並可與上述第2輥同步旋轉的第3輥,在上述第2輥及上述第3輥構成有預先設定的圖案,並使供應上述第1輥與上述第2輥之間的熔融樹脂,通過上述第2輥與上述第3輥,藉此在兩面進行轉印有上述圖案的薄片或薄膜成形的雙面轉印式薄片暨薄膜成形輥裝置,具有:   第1馬達,用於使上述第1輥旋轉;   第2馬達,具備配置有複數永久磁鐵的旋轉部,用於使上述第2輥旋轉;   推拉單元,可使上述第1輥接近、遠離上述第2輥;及   動力傳達機構,連結上述第2馬達與上述第2輥,   上述動力傳達機構具備中間軸部與兩個軸接頭,   一方的上述軸接頭連結上述第2馬達與上述中間軸部,   另一方的上述軸接頭連結上述第2輥與上述中間軸部,   上述第1輥接近、遠離上述第2輥時產生的上述第2輥的轉軸的變化狀態是以一方的上述軸接頭為基點,使上述中間軸部傾斜來吸收並除去,藉此,上述第2馬達之轉軸的姿勢經常維持著一定,並且,   上述雙面轉印式薄片暨薄膜成形輥裝置,進一步具有:   軸向支撐機構,在上述第2輥可旋轉的狀態,軸向支撐上述第2輥,及   軸向位置調整機構,使上述軸向支撐機構軸向移動,   伴隨上述軸向支撐機構的移動,使上述第2輥沿著上述第3輥軸向移動,藉此,調整上述第2輥及上述第3輥雙方的上述圖案的軸向的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記載的雙面轉印式薄片暨薄膜成形輥裝置,其中,上述軸向位置調整機構,除上述軸向支撐機構之外,並具有使上述第2馬達及上述動力傳達機構一體軸向移動用的調整板。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記載的雙面轉印式薄片暨薄膜成形輥裝置,其中,上述軸向位置調整機構具有藉油壓使上述調整板前進及後退的油壓式致動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記載的雙面轉印式薄片暨薄膜成形輥裝置,其中,上述軸向位置調整機構具有加壓作用於使上述油壓式致動器的預負載機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記載的雙面轉印式薄片暨薄膜成形輥裝置,其中,上述中間軸部是以一體化的一個軸構件,或複數軸構件彼此連結所構成。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記載的雙面轉印式薄片暨薄膜成形輥裝置,其中,上述軸接頭為彎曲聯軸器,或球窩接頭。
  8. 一種雙面轉印式薄片暨薄膜成形方法,具有構成可彼此相對旋轉,並構成有預先設定之圖案的第1輥及第2輥,對上述第1輥與上述第2輥之間供應熔融樹脂,藉此在兩面進行轉印有上述圖案的薄片或薄膜成形輥裝置的雙面轉印式薄片暨薄膜成形方法,執行:   藉第1馬達使上述第1輥旋轉;   藉具備中間軸部與兩個軸接頭的動力傳達機構,將具備配置有複數永久磁鐵之旋轉部的第2馬達的旋轉狀態傳達至上述第2輥;   藉推拉單元使上述第1輥接近、遠離上述第2輥;及   上述第1輥接近、遠離上述第2輥時產生的上述第2輥的轉軸的變化狀態是以連結上述第2馬達與上述中間軸部之一方的上述軸接頭為基點,使上述中間軸部傾斜來吸收並除去,藉此,上述第2馬達之轉軸的姿勢經常維持著一定,並進一步執行:   在上述第2輥可旋轉的狀態,藉著軸向位置調整機構使軸向支撐上述第2輥的軸向支撐機構軸向移動,以伴隨上述軸向支撐機構的移動,使上述第2輥沿著上述第1輥軸向移動,藉此,調整上述第1輥及上述第2輥雙方的上述圖案的軸向的位置。
  9. 一種雙面轉印式薄片暨薄膜成形方法,具有構成可彼此相對旋轉的第1輥及第2輥,並可與上述第2輥同步旋轉的第3輥,在上述第2輥及上述第3輥構成有預先設定的圖案,並使供應上述第1輥與上述第2輥之間的熔融樹脂,通過上述第2輥與上述第3輥,藉此在兩面進行轉印有上述圖案的薄片或薄膜成形的雙面轉印式薄片暨薄膜成形輥方法,執行:   藉第1馬達使上述第1輥旋轉;   藉具備中間軸部與兩個軸接頭的動力傳達機構,將具備配置有複數永久磁鐵之旋轉部的第2馬達的旋轉狀態傳達至上述第2輥;   藉推拉單元使上述第1輥接近、遠離上述第2輥;及   上述第1輥接近、遠離上述第2輥時產生的上述第2輥的轉軸的變化狀態是以連結上述第2馬達與上述中間軸部之一方的上述軸接頭為基點,使上述中間軸部傾斜來吸收並除去,藉此,上述第2馬達之轉軸的姿勢經常維持著一定,並進一步執行:   在上述第2輥可旋轉的狀態,藉著軸向位置調整機構使軸向支撐上述第2輥的軸向支撐機構軸向移動,以伴隨上述軸向支撐機構的移動,使上述第2輥沿著上述第3輥軸向移動,藉此,調整上述第2輥及上述第3輥雙方的上述圖案的軸向的位置。
TW107123038A 2017-07-20 2018-07-04 雙面轉印式薄片暨薄膜成形輥裝置、雙面轉印式薄片暨薄膜成形方法 TWI6765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41032 2017-07-20
JP2017141032A JP6311054B1 (ja) 2017-07-20 2017-07-20 両面転写式シート・フィルム成形ロール装置、両面転写式シート・フィルム成形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9850A true TW201919850A (zh) 2019-06-01
TWI676547B TWI676547B (zh) 2019-11-11

Family

ID=619020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3038A TWI676547B (zh) 2017-07-20 2018-07-04 雙面轉印式薄片暨薄膜成形輥裝置、雙面轉印式薄片暨薄膜成形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1312063B2 (zh)
JP (1) JP6311054B1 (zh)
KR (1) KR20190010450A (zh)
CN (1) CN109278231B (zh)
TW (1) TWI67654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11054B1 (ja) * 2017-07-20 2018-04-11 東芝機械株式会社 両面転写式シート・フィルム成形ロール装置、両面転写式シート・フィルム成形方法
CN110216824B (zh) * 2019-06-17 2021-04-20 盛泰英诺(嘉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分子材料挤压成型系统
DE102019135524A1 (de) * 2019-12-20 2021-06-24 Matthews International GmbH Walzenanordnung
CN113524643A (zh) * 2021-07-17 2021-10-22 河南煜亿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橡胶接头翻包成型一体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35815A (ja) 1985-08-09 1987-02-16 Sumitomo Heavy Ind Ltd 加熱可能なプランジヤ−ヘツドを有するトランスフア−モ−ルド装置
JPH0436259Y2 (zh) 1985-08-20 1992-08-27
JPH022530A (ja) 1988-06-16 1990-01-08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導波型光スイッチ
EP0544529B1 (en) * 1991-11-28 1997-03-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and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substrate sheet for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s
JP2584482Y2 (ja) * 1992-02-24 1998-11-05 石川島播磨重工業株式会社 ロールとスピンドルの着脱装置
JPH0825458A (ja) 1994-07-15 1996-01-30 Mitsui Toatsu Chem Inc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3131554B2 (ja) * 1995-08-25 2001-02-05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塗装樹脂製品の塗膜剥離方法及び塗膜剥離装置
JP3177456B2 (ja) * 1996-10-04 2001-06-18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塗装樹脂製品の塗膜剥離装置
JPH10249909A (ja) 1997-03-11 1998-09-22 Asahi Chem Ind Co Ltd 合成樹脂シート成形ロール設備
US5945131A (en) 1997-04-16 1999-08-31 Velcro Industries B.V. Continuous molding of fastener products and the like and products produced thereby
US6074192A (en) * 1997-09-11 2000-06-13 Mikkelsen; Oeystein Lenticular pattern forming roll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roll
US6250904B1 (en) 1999-02-22 2001-06-26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Closed loop control of roll speeds in plastic sheet extrusion
JP2002125355A (ja) 2000-10-13 2002-04-26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電動射出成形機とブラシレス三相dcモータ
US7241126B2 (en) * 2000-11-02 2007-07-10 Takao Saito Apparatus for imparting protusions and recesses and product
JP4003163B2 (ja) 2002-01-15 2007-11-0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多層塗布膜の製造装置
JP3929932B2 (ja) 2003-05-22 2007-06-13 東芝機械株式会社 シート・フィルム成形用ロール装置
JP4417653B2 (ja) 2003-06-10 2010-02-17 ライフェンホイザー・ゲゼルシャフト・ミト・ベシュレンクテル・ハフツング・ウント・コンパニー・コマンデイトゲゼルシャフト・マシイネンファブリーク 平滑化装置
US7429216B2 (en) * 2003-07-11 2008-09-30 Nsk Ltd. Vehicle steering device
US7165959B2 (en) * 2003-09-09 2007-01-23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wo-sided patterned webs in registration
JP2006188026A (ja) * 2005-01-07 2006-07-20 Toshiba Mach Co Ltd 賦形シート成形装置における賦形位相合わせ装置
JP4390742B2 (ja) * 2005-04-21 2009-12-24 東芝機械株式会社 賦形シート成形装置およびその回転位相差制御方法
JP4769516B2 (ja) 2005-08-23 2011-09-07 東芝機械株式会社 シート成形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0437260C (zh) * 2005-09-05 2008-11-26 索尼株式会社 光学膜的制造方法
US20090267246A1 (en) * 2008-04-29 2009-10-29 Conley Kenneth 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lenticular plastics by casting
JP6124904B2 (ja) 2011-10-19 2017-05-10 バイエル・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プロパティ・ゲゼルシャフト・ミット・ベシュレンクテル・ハフツングBay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GmbH 平坦な材料を処理するため、特にフィルム又はシートを平滑化するためのローラデバイス、平滑化デバイス、および平坦な材料、特にフィルム又はシート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
CN104039528B (zh) * 2012-01-11 2016-07-06 株式会社瑞光 片材赋形装置
EP2746024B1 (de) * 2012-12-21 2015-05-27 Reifenhäuser GmbH & Co. KG Maschinenfabrik Walzenstuhlung
JP6017526B2 (ja) * 2014-12-17 2016-11-02 シナノケンシ株式会社 回転体駆動装置
JP6174775B1 (ja) 2016-03-31 2017-08-02 東芝機械株式会社 シート・フィルム成形ロール装置、シート・フィルム成形方法
JP6311054B1 (ja) * 2017-07-20 2018-04-11 東芝機械株式会社 両面転写式シート・フィルム成形ロール装置、両面転写式シート・フィルム成形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76547B (zh) 2019-11-11
US11312063B2 (en) 2022-04-26
CN109278231A (zh) 2019-01-29
US20220203601A1 (en) 2022-06-30
US11731340B2 (en) 2023-08-22
KR20190010450A (ko) 2019-01-30
JP2019018508A (ja) 2019-02-07
JP6311054B1 (ja) 2018-04-11
CN109278231B (zh) 2021-01-19
US20190022920A1 (en) 2019-0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76547B (zh) 雙面轉印式薄片暨薄膜成形輥裝置、雙面轉印式薄片暨薄膜成形方法
KR101922801B1 (ko) 시트·필름 성형 롤 장치, 시트·필름 성형 방법
US7837193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ducing registration errors in translating media shaft drive systems
US20070090227A1 (en) Bend adjustable roller
KR20150097626A (ko) 유리 리본을 처리하기 위한 롤러 쌍 및 이를 통합한 드로우 장치
JP2009190367A (ja) 薄膜成形ロール及び薄膜成形装置
CN204437210U (zh) 一种超精密摩擦驱动机构
EP2820316B1 (en) Three-ring bearing
US8161786B2 (en) Apparatus for feeding and turning tube products into a pilger mill machine
JP2019508644A (ja) 変形移動機構
JP2006017271A (ja) 駆動伝達装置
CN110860868A (zh) 一种用于旋转导向系统的钻铤拆装装置
CN101402114A (zh) 双轴变截面辊弯成型机
CN104405837B (zh) 一种超精密摩擦驱动机构
CN111439620B (zh) 一种薄膜收卷装置
CN102979870A (zh) 一种传递旋转扭矩并可轴向往复移动机构
CN117175970B (zh) 一种仿海豹运动的压电步进直线执行器
CN207482820U (zh) 多层基片归正装置
CN110925321B (zh) 一种偏心距可调的偏心联轴器
JP4688573B2 (ja) 成形ロール装置
JP2002166444A (ja) 電動式射出機構
US8513856B2 (en) Power transmitting mechanism assembly
CN116920990A (zh) 一种辊轴间距精密运行控制的装置及方法
CN119403634A (zh) 非对称轧制装置和装配盒装置
KR20140118472A (ko) 두께 조절이 가능한 리니어 유닛을 구비하는 압연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