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201906695A - 雙轉體扳手 - Google Patents

雙轉體扳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06695A
TW201906695A TW106122368A TW106122368A TW201906695A TW 201906695 A TW201906695 A TW 201906695A TW 106122368 A TW106122368 A TW 106122368A TW 106122368 A TW106122368 A TW 106122368A TW 201906695 A TW201906695 A TW 20190669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plane
wrench
degrees
doub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23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永源
Original Assignee
重威企業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重威企業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重威企業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223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906695A/zh
Publication of TW2019066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6695A/zh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Spanners, Wrenches, And Screw Drivers An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雙轉體扳手,該扳手之握柄係具有二個翻轉位置,使該握柄形成一第一柄部與一第二柄部;該二柄部係呈大約90度的轉向設計,且該握柄之一柄部係相對於另一柄部呈上仰狀態。藉此,不論於一般環境或狹隘空間,使用者均能良好的握住握柄,對扳手施力。

Description

雙轉體扳手
本發明係與手工具有關,詳而言之,係關於一種適合操作之扳手之結構。
扳手為扳轉螺件的手工具,可說是適用範圍最為廣泛之手工具。
傳統扳手之握柄係為單一構形,使用者於操作扳手時,係施力於握柄的面積較小的一側邊,由於手部與握柄的接觸面積小,施力時易產生疼痛感,進而無法產生較大之施力力道。為解決此一缺失,便有第一圖所示之扳手10被研發問世,上述缺失,其握柄12設有一扭轉部位13,使得握柄形成一第一柄部14與一第二柄部15,該二柄部14、15具有90度的角度差。因此,以工具頭16扳轉螺件時,操作者的手部係接觸在第二柄部15,有較大面積的扳動平面,有助於使用者施予較大力道扳轉扳手。
上述之習知扳手10雖能提高操作扳手的便利性,惟仍有其不便之處,蓋,該扳手10之握柄12從一端到另一端仍係呈直線形態,操作時,握柄12的第二柄部15仍相當貼近螺件所在的平面16,使得第二柄部15與該平面16之間並無足夠的空間可供手指伸入,仍難以有效的握住握柄12,因此,操作上不符合人因工程,且該扳手10亦不適於在狹隘空間中使用。
此外,若該平面16存有其他突出物時,該扳手10之握柄12亦會受到突出物的阻擋,無法扳轉。故習知扳手10仍有諸多不便之處有待改進。
本發明旨於解決上述缺失,其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雙轉體扳手,係使扳手之握柄與操作者的手部有較大的接觸面積之外,仍易於握持施力。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雙轉體扳手,使扳手便於在狹隘空間中使用。
本發明之再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雙轉體扳手,使扳手於操作時,不易受到突出物的阻礙。
本發明所提供之另一種雙轉體扳手,包含有: 一握柄; 至少一工作頭,設於該握柄之至少一端;其中: 該握柄具有一銜接區域以及連接於該銜接區域二端之一第一柄部與一第二柄部,該第一柄部係相對於該銜接區域形成一斜向翻轉狀態,該第二柄部相對於該銜接區域形成另一斜向翻轉狀態; 該第一柄部於寬度方向所處之平面與該第二柄部於寬度方向所處之平面係不相平行; 該第一柄部或該第二柄部之任一柄部位於一平面時,其另一柄部係具有一自該平面上仰的仰角。
較佳地,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雙轉體扳手,其中:所述之另一柄部的仰角係界於15度至30度之間。
該第一柄部與該第二柄部之間係形成80度至100度角的轉向。
藉由上述之仰角之設計以及握柄的轉向設計,使操作者於一般空間或狹隘空間均能良好的握住握柄,並以較大的接觸面積對扳手施力,且於操作時,可閃避突出物,以順利地扳轉扳手。
請參閱第二至五圖,係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所提供之雙轉體扳手20,具有一握柄30、以及至少一工作頭40,設於該握柄30之至少一端。本實施例之扳手20係具有二工作頭40a、40b,分別設於該握柄30二端。各工作頭40可為各種形弍的工作頭,例如開口端、梅花端或具有棘輪設計之工作頭。本較佳實施例所述之"雙轉體"係指該握柄30具有二個翻轉位置,使該握柄形成二個反向翻轉的柄部35、36,成為本發明之結構特徵。
詳而言之,該握柄30上具有二個翻轉位置31、32,該握柄30位於第一翻轉位置31及第一工作頭40a之間係為一第一柄部35,該第一柄部35係自該第一翻轉位置31以斜向之方向相對於握柄3之縱向S翻轉;而該握柄30位於第二翻轉位置32及第一工作頭40b之間係為一第二柄部36,該第二柄部36自該第二翻轉位置32以斜向之方向相對於握柄之縱向S翻轉。所述的斜向係指傾斜於該縱向S。該握柄30於該二柄部35、36之間(亦是於該二翻轉位置31、32之間)係形成一銜接區域34。該二翻轉位置31、32係為該銜接區域34與該二柄部35、36的交接處。由於該二柄部35、36係斜向翻轉,因此,該二翻轉位置31、32係形成斜向的轉折痕跡,於圖式上係以斜向的線條表示其轉折痕跡。且於本實施例,該二翻轉位置31、32所呈現的斜向的轉折痕跡概呈平行。
藉此,該握柄30之縱向上(亦即由握柄之一端往另一端的方向),具有一銜接區域34以及分別連接於該銜接區域34二端之一第一柄部35與一第二柄部36,該二工件頭40a、40b分別連接於該二柄部34、36的另一端。該二柄部35、36係以反向的方向翻轉,例如以第二圖之方向為例說明,第一柄部35係以朝下(朝握柄底側)之方向斜向翻轉,而該第二柄部36則以朝上(朝握柄頂側)之方向斜向翻轉。該銜接區域34並無任何翻轉;前述之握柄30之縱向S係該銜接區域34之縱向。該二柄部35、36翻轉後所形成之縱向P、Q係為傾斜之軸線,因此,第一柄部35之縱向P係與銜接區域34的縱向S傾斜、不相平行,而第二柄部36的縱向Q亦與銜接區域的縱向S傾斜、不相平行。此外,該二柄部35、36反向的翻轉角度可相同或不同。
請參閱第六圖,該銜接區域34、該第一柄部35及該第二柄部36於握柄30之寬度方向之橫截面係分別位於B-B平面、A-A平面及C-C平面。於本實施例中,該第一柄部35相對於該銜接區域34之翻轉角度約為40度至50度,較佳地係45度,因此,第六圖顯示第一柄部35所處之平面(即A-A平面)與銜接區域34所處之平面(B-B平面)之間所形成之夾角α即為該翻轉角度。同樣的,第二柄部36相對於該銜接區域34之翻轉角度亦約為40度至50度,較佳地係45度,故第二柄部36所處之平面(即C-C平面)與銜接區域34所處之平面(B-B平面)之間所形成之夾角β即為第二柄部36的翻轉角度。藉此,第一柄部35(所處之平面A-A)與第二柄部36(所處之平面C-C)之間係形成80~100度的夾角θ,為該二翻轉角度之相加,亦即,該二柄部35、36係呈現界於80度角至100度角之間的轉向。較佳地,該二柄部所形成之該夾角θ係界於85度至95度,以90度為佳。該第一工作頭40a的夾持平面(操作平面)係平行或接近於第一柄部35所處的A-A平面;而第二工作頭40b的夾持平面(操作平面)係平行或接近於第二柄部36所處的C-C平面。因此,該二柄部係呈90度角或大約90度角的轉向(亦即,該二柄部所處之平面係實質上呈垂直或概呈垂直),而該二工作頭之夾持平面係垂直或接近垂直。
該二柄部35、36之翻轉角度可為一漸進(漸增或漸減)的角度變化,請參閱第七圖,第一柄部35之平面A-A與銜接區域34之平面B-B之間約為45度的夾角,第一柄部35自該銜接區域34翻轉時,其翻轉角度係由第七圖(C)之平面B-B翻轉至第七圖(B)之過渡平面A’-A’,而最終翻轉至第七圖(A)的A-A平面。同理,第二柄部36之平面C-C與銜接區域34之平面B-B之間亦約為45度的夾角,第二柄部36自該銜接區域34翻轉時,其翻轉角度係由第七圖(C)之平面B-B翻轉至第七圖(D)之過渡平面C’-C’,而最終翻轉至第七圖(E)的C-C平面。
該二柄部35、36翻轉時,可一次到位地自該銜接區域34直接翻轉至前述的翻轉角度δ及β,而不須有第七圖所示的翻轉角度漸進的翻轉過程。第十圖係本發明之扳手20’之第二較佳實例,相同部位使用相同標號。第二較佳實施例之扳手20’之該二柄部35、36係直接翻轉至所需的翻轉角度。
此外,請參閱第八圖,該扳手20之第一柄部35與該銜接區域34之間係形成一斜向的轉折,而該第二柄部36與該銜接區域34之間則形成另一個斜向的轉折,該二斜向轉折之相加,係使扳手20的一柄部相對於另一柄部形成上仰的仰角。如第八圖所示,當第一工作頭40及第一柄部35平置於一平面52時,該銜接區域34係自該第一柄部上仰,而該第二柄部36復自該銜接區域34上仰,使得該第二柄部36與該第一工作頭及第一柄部所處的平面之間係形成一仰角δ,界於15度至30度之間,較佳地為20度。反之,當第二工作頭及第二柄部平置於一平面時,該第一柄部與該第二柄部所處之平面之間亦具有該一上仰的仰角。亦可說,該仰角δ係形成於該第一柄部之縱向P與該第二柄部之縱向Q之間的夾角。
由第八圖所示可知,本發明所提供之扳手20(20’),該握柄30之第一柄部35與第二柄部36所處之平面(寬度方向的橫截面)係呈垂直或概呈垂直,且任一柄部35或36與另一柄部36或35之間係呈現出上仰的仰角δ。故使用該扳手20時,以第九圖為例,以第一工作頭40a轉動螺件50,第一工作頭40a與第一柄部35可平貼於螺件50所處之平面52,而第二柄部36係呈現上仰狀態,該仰角δ係使第二柄部36與該平面52之間具有足夠的空間供手指伸入,操作者的手部得以良好握住第二柄部36,以利扳轉扳手,手部與第二柄部36係以大面積接觸,易於施力且無疼痛感。
再者,當該平面52上有突出物時,呈上仰的該第二柄部36不會受到該突出物阻礙,可順利地扳轉扳手。
本發明所提供之扳手,除了使第一柄部與第二柄部呈現90度或大約90 度角的轉向之外,更使該二柄部之間呈現仰角的設計,以方便操作者握住握柄,符合人因工程之設計,且適合於狹隘空間中操作,以及可閃避突出物,具諸多功效,改進習知扳手之缺點。
上揭諸實施例已詳細說明本發明之目的、技術手段及功效,本發明為所屬技術領域所首創之新穎技術,並具諸多功效之增進,合於專利法所定要件。本說明書僅係說明本發明而非限制,通常知識者對本發明所為之等效實施、修改,均應視為本發明之保護範圍。
20‧‧‧雙轉體扳手
30‧‧‧握柄
31‧‧‧第一翻轉位置
32‧‧‧第二翻轉位置
34‧‧‧銜接區域
35‧‧‧第一柄部
36‧‧‧第二柄部
40‧‧‧(40a、40b)工作頭
50‧‧‧螺件
52‧‧‧平面
S、P、Q‧‧‧縱向
A-A、A’-A’、B-B、C-C、C’-C’‧‧‧平面
α、β、θ‧‧‧夾角
δ‧‧‧仰角
為使 貴審查委員能進一步瞭解本發明之目的、特徵以及所達成之功效,以下茲舉本發明二較佳實施例,並配合圖示詳細說明於后: 第一圖顯示習知一種扳手及其使用狀態。 第二圖係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之扳手之前視立體圖。 第三圖係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之扳手之後視立體圖。 第四圖係第二圖之底視圖。 第五圖係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之扳手於一視角之立體圖。 第六圖係第二圖之左側視圖。 第七圖(A)至(E)係顯示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之扳手於不同位置之剖視立體圖。 第八圖顯示本發明之扳手以一端之工作頭平貼在一平面時之視圖。 第九圖顯示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之扳手之使用狀態。 第十圖係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之扳手之前視立體圖。

Claims (9)

  1. 一種雙轉體扳手,包含有: 一握柄; 至少一工作頭,設於該握柄之至少一端;其中: 該握柄具有一銜接區域以及連接於該銜接區域二端之一第一柄部與一第二柄部,該第一柄部係相對於該銜接區域形成一斜向翻轉狀態,該第二柄部相對於該銜接區域形成另一斜向翻轉狀態; 該第一柄部於寬度方向所處之平面與該第二柄部於寬度方向所處之平面係不相平行; 該第一柄部或該第二柄部之任一柄部平置時,其另一柄部係具有一上仰的仰角。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轉體扳手,其中:所述之仰角係界於15度至30度之間。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轉體扳手,其中:該第一柄部與該第二柄部係自該銜接區域反向翻轉。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轉體扳手,其中:於握柄之寬度方向之橫截面上,該第一柄部所處之平面與該銜接區域所處之平面間係形成一翻轉角度,該第二柄部所處之平面與該銜接區域所處之平面間係形成另一翻轉角度;該二翻轉角度之總合界於80度至100度。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雙轉體扳手,其中:各該翻轉角度係界於40度至50度。
  6. 如請求項1或3所述之雙轉體扳手,其中:該第一柄部係以翻轉角度漸進之方式自該銜接區域翻轉;該第二柄部係以翻轉角度漸進之方式自該銜接區域翻轉。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轉體扳手,其中:第一柄部與該銜接區域之間具有一第一翻轉位置,該第二柄部與該銜接區域之間具有一第二翻轉位置;該二翻轉位置所呈現的斜向的轉折痕跡概呈平行。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雙轉體扳手,其中:該第一柄部與該第二柄部係呈現界於80度至100度角之間的轉向。
  9. 如請求項1或3所述之雙轉體扳手,其中:該第一柄部之縱向係與銜接區域的縱向不相平行,而該第二柄部的縱向亦與銜接區域的縱向不相平行。
TW106122368A 2017-07-04 2017-07-04 雙轉體扳手 TW2019066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22368A TW201906695A (zh) 2017-07-04 2017-07-04 雙轉體扳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22368A TW201906695A (zh) 2017-07-04 2017-07-04 雙轉體扳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6695A true TW201906695A (zh) 2019-02-16

Family

ID=662132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2368A TW201906695A (zh) 2017-07-04 2017-07-04 雙轉體扳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190669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0046793A (ja) ロッキングプライヤ
TW201906695A (zh) 雙轉體扳手
TW201433418A (zh) 可快速變換握柄角度之扳手
US10363649B2 (en) Multi-functional wrench
US10870187B2 (en) Multi-functional wrench
KR101516984B1 (ko) 중장비용 각도조절 핸들
US7093520B2 (en) Gear wrench allowing easy force application
TWM507331U (zh) 可穩固夾持的活動扳手
TWM532341U (zh) 棘輪扳手結構改良
TWI383864B (zh) 多功能之棘輪扳手結構
US20230321795A1 (en) Pipe Plier Structure
TWI483814B (zh) 開口扳手
TWM470727U (zh) 開口扳手結構
TWM617869U (zh) 可加強操作穩固性的勾扳手
CN100429050C (zh) 具有拨钮结构的摆头扳手
TWM322862U (en) Wrench structure with multi-angle rotating mechanism
US1020141A (en) Screw-driver.
JP3205597U (ja) パイプレンチ
JP3249510U (ja) 万能プライヤーのくわえ部構造
US20060156867A1 (en) Three-dimensionally operable wrench
US20040163503A1 (en) Angle adjustable hand tools
TW201414580A (zh) 扳手延伸工具
TWM451214U (zh) 水管鉗
LU100004B1 (en) Multifunctional spanner
US20210245336A1 (en) Wrench with Engaging Ja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