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根據本發明者之研究判明:於結構脂肪酸中富含α-次亞麻油酸之含二醯甘油之油脂於低溫下容易析出結晶而產生白濁或沈澱。特別是有二醯甘油之濃度越為高濃度,越容易結晶化之傾向。 因此,本發明係關於提供一種抑制低溫下之結晶化而不易產生白濁或沈澱之富含α-次亞麻油酸之高濃度含有二醯甘油之油脂。 本發明者為解決上述課題,著眼於富含α-次亞麻油酸之高濃度含有二醯甘油之油脂之脂肪酸組成進行潛心研究,結果發現:若減少棕櫚酸與硬脂酸之合計量、特別是硬脂酸量,並且將棕櫚酸與硬脂酸之比率設為一定範圍,則能夠抑制該油脂之低溫下之結晶化。 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油脂組合物,其係α-次亞麻油酸與二醯甘油之含量較高,生理效果優異者,並且低溫下不易產生白濁或沈澱,外觀良好。 本發明之油脂組合物滿足以下之(1)~(4)。 (1)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α-次亞麻油酸之含量為40質量%以上; (2)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碳數16之飽和脂肪酸與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之合計含量為6質量%以下,並且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之含量未達3質量%; (3)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碳數16之飽和脂肪酸(P)相對於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S)之含有質量比[(P)/(S)]為0.1以上且未達3.5;及 (4)二醯甘油之含量為25質量%以上。 於本發明中,油脂包含單醯甘油、二醯甘油及三醯甘油之任一種以上。油脂之種類並無特別限制,只要能夠用作食用油脂,則可為任一種。 於本發明中,油脂組合物中之油脂之含量就使用性之方面而言,較佳為90質量%(以下,簡稱為「%」)以上,更佳為95%以上,並且較佳為100%以下。油脂組合物中之油脂之含量較佳為90%以上且100%以下,更佳為95%以上且100%以下。 於本發明中,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α-次亞麻油酸之含量為40%以上,就生理效果之方面而言,較佳為45%以上,更佳為50%以上,進而較佳為52%以上,進而較佳為55%以上,又,就氧化穩定性之方面而言,較佳為80%以下,更佳為70%以下,進而較佳為60%以下。 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α-次亞麻油酸之含量為40%以上且80%以下,較佳為45%以上且80%以下,更佳為50%以上且80%以下,更佳為50%以上且70%以下,進而較佳為52%以上且70%以下,進而較佳為55%以上且70%以下,進而較佳為55%以上且60%以下。再者,本說明書中之脂肪酸量為游離脂肪酸換算量。 就生理效果之方面、氧化穩定性之方面、安全性之方面而言,α-次亞麻油酸較佳為順式。 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順式α-次亞麻油酸之含量就相同之方面而言,較佳為35%以上,更佳為40%以上,進而較佳為45%以上,進而較佳為47%以上,進而較佳為50%以上,並且較佳為80%以下,更佳為68%以下,更佳為62%以下,進而較佳為58%以下。 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順式α-次亞麻油酸之含量較佳為35%以上且80%以下,更佳為40%以上且80%以下,進而較佳為45%以上且80%以下,進而較佳為47%以上且68%以下,進而較佳為47%以上且62%以下,更佳為50%以上且58%以下。 於本發明中,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飽和脂肪酸之合計含量為6.0%以下,就使耐冷性變得良好之方面而言,較佳為5.5%以下,更佳為5.0%以下,進而較佳為4.5%以下,進而較佳為4.0%以下。又,就工業生產性之方面而言,較佳為0.5%以上。 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飽和脂肪酸之合計含量較佳為0.5%以上且6.0%以下,進而較佳為0.5%以上且5.5%以下,進而較佳為0.5%以上且5.0%以下,進而較佳為0.5%以上且4.5%以下,進而較佳為0.5%以上且4.0%以下。 飽和脂肪酸之種類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碳數14~24之飽和脂肪酸,更佳為碳數16~22之飽和脂肪酸,進而較佳為碳數16、18之飽和脂肪酸。 於本發明中,飽和脂肪酸中之碳數16之飽和脂肪酸與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之合計含量較佳為90%以上,更佳為95%以上,更佳為100%。 於本發明中,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碳數16之飽和脂肪酸與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之合計含量為6%以下,就使耐冷性變得良好之方面而言,較佳為5.5%以下,更佳為5.0%以下,進而較佳為4.5%以下,進而較佳為4.0%以下。又,就工業生產性之方面而言,較佳為0.5%以上,更佳為1%以上。 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碳數16之飽和脂肪酸與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之合計含量較佳為0.5%以上且6.0%以下,進而較佳為0.5%以上且5.5%以下,進而較佳為0.5%以上且5.0%以下,進而較佳為0.5%以上且4.5%以下,進而較佳為0.5%以上且4.0%以下,進而較佳為1%以上且4.0%以下。 於本發明中,特別是藉由降低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能夠使耐冷性變得良好。 於本發明中,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之含量未達3%,就使耐冷性變得良好之方面而言,較佳為2.5%以下,進而較佳為2.0%以下,進而較佳為1.5%以下。又,就工業生產性之方面而言,較佳為0.2%以上。 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之含量較佳為0.2%以上且未達3.0%,更佳為0.2%以上且2.5%以下,進而較佳為0.2%以上且2.0%以下,進而較佳為0.2%以上且1.5%以下。 又,藉由將碳數16之飽和脂肪酸(P)相對於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S)之含有質量比[(P)/(S)]之比率設為一定範圍,不僅能夠提高5℃下之耐低溫性,而且亦能夠提高0℃下之耐低溫性,使耐冷性變得更加良好。 於本發明中,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碳數16之飽和脂肪酸(P)相對於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S)之含有質量比[(P)/(S)]為0.1以上且未達3.5,就使耐冷性變得良好之方面而言,較佳為0.2以上,更佳為0.3以上,更佳為0.4以上,又,就工業生產性之方面而言,較佳為3.2以下,更佳為3.0以下。 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碳數16之飽和脂肪酸(P)相對於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S)之含有質量比[(P)/(S)]較佳為0.2以上且未達3.5,更佳為0.3以上且未達3.5,進而較佳為0.3以上且3.2以下,進而較佳為0.4以上且3.0以下。 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碳數16之飽和脂肪酸之含量就生理效果之方面、使耐冷性變得良好之方面而言,較佳為4.6%以下,更佳為4.3%以下,進而較佳為3.6%以下,進而較佳為3.0%以下。又,就工業生產性之方面而言,較佳為0.5%以上。 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碳數16之飽和脂肪酸之含量較佳為0.5%以上且4.6%以下,進而較佳為0.5%以上且4.3%以下,進而較佳為0.5%以上且3.6%以下,進而較佳為0.5%以上且3.0%以下。 作為構成油脂之殘餘之結構脂肪酸,可列舉碳數14~24、較佳為碳數16~22之不飽和脂肪酸。 其中,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亞麻油酸(C18:2)之含量就工業生產性之方面而言,較佳為5%以上,更佳為10%以上,並且較佳為40%以下,更佳為30%以下,進而較佳為20%以下。 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亞麻油酸之含量較佳為5%以上且40%以下,更佳為5%以上且30%以下,進而較佳為10%以上且20%以下。 又,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油酸(C18:1)之含量就工業生產性之方面而言,較佳為10%以上,並且較佳為50%以下,更佳為40%以下,進而較佳為30%以下。 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油酸之含量較佳為10%以上且50%以下,更佳為10%以上且40%以下,進而較佳為10%以上且30%以下。 本發明之油脂組合物含有25%以上之二醯甘油。由於有二醯甘油之濃度越為高濃度,越容易於低溫下析出結晶而產生白濁或沈澱之傾向,故較佳為對高濃度含有二醯甘油之油脂應用本發明。油脂組合物中之二醯甘油之含量就有效地表現效果之方面、生理效果之方面而言,較佳為30%以上,更佳為50%以上,進而較佳為55%以上,進而較佳為60%以上,進而較佳為65%以上,進而較佳為70%以上,進而較佳為80%以上,進而較佳為83%以上,進而較佳為85%以上,並且較佳為96%以下,更佳為95%以下,進而較佳為94%以下。 油脂組合物中之二醯甘油之含量較佳為25%以上且96%以下,更佳為30%以上且96%以下,進而較佳為50%以上且95%以下,進而較佳為55%以上且95%以下,進而較佳為60%以上且95%以下,進而較佳為65%以上且94%以下,進而較佳為70%以上且94%以下,進而較佳為80%以上且94%以下,進而較佳為83%以上且94%以下,進而較佳為85%以上且94%以下。 又,就使耐冷性變得良好之方面與油脂之工業生產性之方面而言,油脂組合物中之二醯甘油之含量較佳為25%以上且未達70%,更佳為25%以上且60%以下,進而較佳為25%以上且55%以下。 本發明之油脂組合物較佳為含有三醯甘油,其含量就油脂之工業生產性之方面而言,較佳為1%以上,更佳為2%以上,進而較佳為5%以上,並且較佳為75%以下,更佳為72%以下,更佳為50%以下,更佳為25%以下。 油脂組合物中之三醯甘油之含量較佳為1%以上且75%以下,更佳為2%以上且75%以下,進而較佳為2%以上且72%以下,進而較佳為5%以上且50%以下,進而較佳為5%以上且25%以下。 油脂組合物中之單醯甘油之含量就風味、油脂之工業生產性之方面而言,較佳為3%以下,更佳為2%以下,進而較佳為1%以下,並且較佳為超過0%。油脂組合物中之單醯甘油之含量亦可為0%。 油脂組合物中之游離脂肪酸或其鹽之含量就風味之方面而言,較佳為3%以下,更佳為2%以下,進而較佳為1%以下,並且較佳為超過0%。油脂組合物中之游離脂肪酸或其鹽之含量亦可為0%。 就油脂之工業生產性之方面而言,三醯甘油、二醯甘油及單醯甘油之脂肪酸組成較佳為相同。 本發明之油脂組合物就發揮α-次亞麻油酸與二醯甘油之生理效果並且抑制低溫下產生白濁或沈澱而使外觀變得良好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如下油脂組合物, 其滿足以下之(1)~(4): (1)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α-次亞麻油酸之含量為50~70%; (2)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碳數16之飽和脂肪酸與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之合計含量為1~6%,並且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之含量為0.2%以上且未達3.0%; (3)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碳數16之飽和脂肪酸(P)相對於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S)之含有質量比[(P)/(S)]為0.1以上且未達3.5;及 (4)二醯甘油之含量為25%以上;且 進而滿足以下之(5)~(9)中之至少一者。 (5)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飽和脂肪酸之合計含量為1~6%; (6)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亞麻油酸之含量為10~20%; (7)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油酸之含量為10~30%; (8)三醯甘油之含量為5~72%; (9)單醯甘油之含量為1%以下。 又,就相同之觀點而言,本發明之油脂組合物更佳為如下油脂組合物: 其滿足以下之(1)~(4): (1)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α-次亞麻油酸之含量為50~70%; (2)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碳數16之飽和脂肪酸與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之合計含量為1~5.5%,並且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之含量為0.2~2.5%; (3)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碳數16之飽和脂肪酸(P)相對於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S)之含有質量比[(P)/(S)]為0.2以上且未達3.5;及 (4)二醯甘油之含量為70~94%;且 進而滿足以下之(5)~(9)中之至少一者。 (5)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飽和脂肪酸之合計含量為1~5.5%; (6)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亞麻油酸之含量為10~20%; (7)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油酸之含量為10~30%; (8)三醯甘油之含量為5~25%; (9)單醯甘油之含量為1%以下。 又,就相同之觀點而言,本發明之油脂組合物進而更佳為如下油脂組合物: 其滿足以下之(1)~(4): (1)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α-次亞麻油酸之含量為55~70%; (2)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碳數16之飽和脂肪酸與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之合計含量為1~4%,並且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之含量為0.2~1.5%; (3)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碳數16之飽和脂肪酸(P)相對於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S)之含有質量比[(P)/(S)]為1~2.5;及 (4)二醯甘油之含量為70~94%;且 進而滿足以下之(5)~(9)中之至少一者。 (5)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飽和脂肪酸之合計含量為1~4%; (6)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亞麻油酸之含量為10~20%; (7)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油酸之含量為10~30%; (8)三醯甘油之含量為5~25%; (9)單醯甘油之含量為1%以下。 又,就發揮α-次亞麻油酸與二醯甘油之生理效果並且抑制低溫下產生白濁或沈澱而使外觀變得良好之觀點、及油脂之工業生產性之觀點而言,本發明之油脂組合物較佳為如下油脂組合物: 其滿足以下之(1)~(4): (1)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α-次亞麻油酸之含量為55~70%; (2)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碳數16之飽和脂肪酸與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之合計含量為0.5~6%,並且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之含量為0.2%以上且未達3%; (3)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碳數16之飽和脂肪酸(P)相對於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S)之含有質量比[(P)/(S)]為0.4~3.0;及 (4)二醯甘油之含量為25%以上且未達70%;且 進而滿足以下之(5)~(9)中之至少一者。 (5)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飽和脂肪酸之合計含量為0.5~6%; (6)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亞麻油酸之含量為10~20%; (7)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油酸之含量為10~30%; (8)三醯甘油之含量為20~72%; (9)單醯甘油之含量為1%以下。 本發明之油脂組合物能夠自含有二醯甘油之油脂製備。亦可根據需要調配通常之食用油脂。 含有二醯甘油之油脂能夠藉由源自油脂之脂肪酸與甘油之酯化反應、油脂與甘油之酯交換反應(甘油解)等而獲得。 酯化反應與甘油解反應大致分為使用鹼金屬或其合金、鹼金屬或鹼土金屬之氧化物或氫氧化物、鹼金屬或鹼土金屬之烷氧化物等化學觸媒之化學法,及使用脂肪酶等酵素之酵素法。 其中,就控制脂肪酸組成之方面而言,較佳為後述之源自油脂之分提脂肪酸與甘油之酯化反應。 於本發明中,油脂(食用油脂)可為植物性油脂、動物性油脂之任一者。例如可列舉:大豆油、菜籽油、紅花油、米油、玉米油、葵花籽油、棉籽油、橄欖油、芝麻油、花生油、薏苡仁油、小麥胚芽油、紫蘇油、亞麻籽油、荏胡麻油、奇亞籽油、美藤果油、核桃油、獼猴桃籽油、鼠尾草籽油、葡萄籽油、澳洲胡桃油、榛果油、南瓜籽油、山茶油、茶籽油、琉璃苣油、棕櫚油、棕櫚液油(palm olein)、硬質棕櫚油(palm stearin)、椰子油、棕櫚仁油、可可脂、婆羅雙樹油、乳木果油、藻油等植物性油脂;魚油、豬油、牛油、奶油等動物性油脂;或該等之酯交換油、氫化油、分提油等油脂類。 其中,就使用性方面而言,較佳為使用植物性油脂,進而較佳為使用耐低溫性優異之液狀油脂,進而較佳為使用選自富含α-次亞麻油酸之紫蘇油、亞麻籽油、荏胡麻油、奇亞籽油及美藤果油之至少一種油脂。再者,所謂液狀油脂係指於實施利用標準油脂分析試驗法2.3.8-27所進行之冷卻試驗之情形時,於20℃為液狀之油脂。 源自油脂之脂肪酸能夠水解油脂而獲得。作為水解油脂之方法,可列舉高溫高壓分解法與酵素分解法。所謂高溫高壓分解法係藉由向油脂中添加水,於高溫、高壓之條件進行反應而獲得脂肪酸與甘油之方法。又,所謂酵素分解法係藉由向油脂中添加水,使用油脂水解酵素作為觸媒,於低溫之條件進行反應而獲得脂肪酸與甘油之方法。 水解反應能夠根據常法進行。 油脂之水解之後較佳為對水解反應物進行分提而除去固體。作為分提方法,可列舉:溶劑分提法、自然分提法(乾式分提法)、濕潤劑分提法。 作為析出之固體之除去方法,可列舉:靜置分離、過濾、離心分離、於脂肪酸中混合濕潤劑水溶液進行分離之方法等。 藉由酵素法以溫和之條件進行源自油脂之脂肪酸與甘油之酯化反應就風味等方面而言優異而較佳。 酵素之使用量能夠考慮酵素之活性而適當地決定,就提高反應速度之方面而言,使用固定化酵素之情形,相對於酯化反應原料之合計量100質量份,較佳為1~30質量%,更佳為2~20質量%。 酯化反應之反應溫度就提高反應速度之方面、抑制酵素之失活之方面而言,較佳為0~100℃,更佳為20~80℃,進而較佳為30~60℃。又,反應時間就工業生產性之方面而言,較佳為15小時以內,更佳為1~12小時,進而較佳為2~10小時。 作為脂肪酸與甘油之接觸方法,可列舉:浸漬、攪拌、藉由泵等通入填充有固定化脂肪酶之管柱之方法等。 酯化反應之後亦可進行通常對油脂所使用之純化步驟。具體而言,可列舉:蒸餾處理、酸處理、水洗、脫色、除臭等步驟。 本發明之油脂組合物就氧化穩定性之方面而言,較佳為含有抗氧化劑。 油脂組合物中之抗氧化劑之含量就風味、氧化穩定性、抑制著色等方面而言,較佳為0.005%以上且1.0%以下,更佳為0.04%以上且0.75%以下,進而較佳為0.08%以上且0.5%以下。 作為抗氧化劑,只要為用於食品者則無特別限制,較佳為選自天然抗氧化劑、卵磷脂、維生素E、抗壞血酸棕櫚酸酯、抗壞血酸硬脂酸酯、二丁基羥基甲苯(BHT)及丁基羥基甲氧苯(BHA)等之至少一種。 本發明之油脂組合物能夠與一般食用油脂同樣地使用,能夠應用於使用油脂之各種飲食品或飼料。作為飲食品,除通常飲食品以外,例如可列舉標榜α-次亞麻油酸或二醯甘油之生理效果之特定保健用食品、功能性標示食品等。 作為飲食品之形態,可為固形、半固形或液狀,例如可列舉:飲料、油中水型含油脂食品、水中油型含油脂食品、烘焙食品、甜點、冷凍食品、蒸煮袋食品,以及錠劑、膠囊劑、口含劑等營養補充用組合物。 作為飼料,可列舉:用於牛、豬等之家畜用飼料、用於兔、小鼠等之小動物用飼料、用於鰻魚、蝦等之魚貝類用飼料、用於犬、貓等之寵物食品等。 關於上述實施形態,本發明揭示以下之油脂組合物。 <1>一種油脂組合物,其滿足以下之(1)~(4): (1)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α-次亞麻油酸之含量為40質量%以上; (2)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碳數16之飽和脂肪酸與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之合計含量為6質量%以下,並且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之含量未達3質量%; (3)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碳數16之飽和脂肪酸(P)相對於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S)之含有質量比[(P)/(S)]為0.1以上且未達3.5;及 (4)二醯甘油之含量為25質量%以上。 <2>如<1>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油脂組合物中之油脂之含量較佳為90質量%以上,更佳為95質量%以上,並且較佳為100質量%以下,並且較佳為90質量%以上且100質量%以下,更佳為95質量%以上且100質量%以下。 <3>如<1>或<2>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α-次亞麻油酸之含量較佳為45質量%以上,更佳為5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52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55質量%以上,並且較佳為80質量%以下,更佳為7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60質量%以下,並且較佳為40質量%以上且80質量%以下,更佳為45質量%以上且80質量%以下,更佳為50質量%以上且8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50質量%以上且7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52質量%以上且7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55質量%以上且7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55質量%以上且60質量%以下。 <4>如<1>至<3>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順式α-次亞麻油酸之含量較佳為35質量%以上,更佳為4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4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47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50質量%以上,並且較佳為80質量%以下,更佳為68質量%以下,更佳為62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58質量%以下,並且較佳為35質量%以上且80質量%以下,更佳為40質量%以上且8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45質量%以上且8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47質量%以上且68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47質量%以上且62質量%以下,更佳為50質量%以上且58質量%以下。 <5>如<1>至<4>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碳數16之飽和脂肪酸與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之合計含量較佳為5.5質量%以下,更佳為5.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4.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4.0質量%以下,並且較佳為0.5質量%以上,更佳為1質量%以上,並且較佳為0.5質量%以上且6.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以上且5.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以上且5.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以上且4.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以上且4.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1質量%以上且4.0質量%以下。 <6>如<1>至<5>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飽和脂肪酸之合計含量較佳為6質量%以下,更佳為0.5質量%以上且6.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以上且5.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以上且5.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以上且4.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以上且4.0質量%以下。 <7>如<1>至<6>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之含量較佳為2.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1.5質量%以下,並且較佳為0.2質量%以上,並且較佳為0.2質量%以上且未達3.0質量%,更佳為0.2質量%以上且2.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0.2質量%以上且2.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0.2質量%以上且1.5質量%以下。 <8>如<1>至<7>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碳數16之飽和脂肪酸(P)相對於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S)之含有質量比[(P)/(S)]較佳為0.2以上,更佳為0.3以上,更佳為0.4以上,並且較佳為3.2以下,更佳為3.0以下,並且較佳為0.2以上且未達3.5,更佳為0.3以上且未達3.5,進而較佳為0.3以上且3.2以下,進而較佳為0.4以上且3.0以下。 <9>如<1>至<8>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碳數16之飽和脂肪酸之含量較佳為4.6質量%以下,更佳為4.3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3.6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以下,並且較佳為0.5質量%以上,並且較佳為0.5質量%以上且4.6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以上且4.3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以上且3.6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以上且3.0質量%以下。 <10>如<1>至<9>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亞麻油酸之含量較佳為5質量%以上,更佳為10質量%以上,並且較佳為40質量%以下,更佳為3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以下,並且較佳為5質量%以上且40質量%以下,更佳為5質量%以上且3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以上且20質量%以下。 <11>如<1>至<10>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油酸之含量較佳為10質量%以上,並且較佳為50質量%以下,更佳為4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以下,並且較佳為10質量%以上且50質量%以下,更佳為10質量%以上且4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以上且30質量%以下。 <12>如<1>至<11>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油脂組合物中之二醯甘油之含量較佳為30質量%以上,更佳為5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5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6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6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7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8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83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85質量%以上,並且較佳為96質量%以下,更佳為9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4質量%以下,並且較佳為25質量%以上且96質量%以下,更佳為30質量%以上且96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50質量%以上且9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55質量%以上且9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60質量%以上且9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65質量%以上且94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70質量%以上且94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80質量%以上且94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83質量%以上且94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85質量%以上且94質量%以下。 <13>如<1>至<12>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油脂組合物中之三醯甘油之含量較佳為1質量%以上,更佳為2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5質量%以上,並且較佳為75質量%以下,更佳為72質量%以下,更佳為5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25質量%以下,並且較佳為1質量%以上且75質量%以下,更佳為2質量%以上且7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2質量%以上且72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5質量%以上且5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5質量%以上且25質量%以下。 <14>如<1>至<13>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油脂組合物中之單醯甘油之含量就風味、油脂之工業生產性之方面而言,較佳為3質量%以下,更佳為2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1質量%以下,並且較佳為超過0質量%,並且較佳為0質量%。 <15>如<1>至<14>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油脂組合物中之游離脂肪酸或其鹽之含量較佳為3質量%以下,更佳為2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1質量%以下,並且較佳為超過0質量%,並且較佳為0質量%。 <16>如<1>至<15>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較佳為含有源自油脂之分提脂肪酸與甘油之酯化反應油。 <17>如<16>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分提脂肪酸較佳為源自選自紫蘇油、亞麻籽油、荏胡麻油、奇亞籽油及美藤果油之至少一種油脂。 <18>如<1>至<17>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較佳為含有抗氧化劑、更佳為含有選自天然抗氧化劑、卵磷脂、維生素E、抗壞血酸棕櫚酸酯、抗壞血酸硬脂酸酯、二丁基羥基甲苯(BHT)及丁基羥基甲氧苯(BHA)之至少一種抗氧化劑。 <19>如<18>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油脂組合物中之抗氧化劑之含量較佳為0.005質量%以上且1.0質量%以下,更佳為0.04質量%以上且0.7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0.08質量%以上且0.5質量%以下。 <20>一種飲食品,其含有如<1>至<19>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 <21>一種飼料,其含有如<1>至<19>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 <22>一種油脂組合物,其滿足以下之(1)~(4): (1)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α-次亞麻油酸之含量為50質量%以上且70質量%以下; (2)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碳數16之飽和脂肪酸與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之合計含量為1質量%以上且6質量%以下,並且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之含量為0.2質量%以上且未達3.0質量%; (3)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碳數16之飽和脂肪酸(P)相對於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S)之含有質量比[(P)/(S)]為0.1以上且未達3.5;及 (4)二醯甘油之含量為25質量%以上。 <23>如<22>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飽和脂肪酸之合計含量為1質量%以上且6質量%以下。 <24>如<22>或<23>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亞麻油酸之含量為10質量%以上且20質量%以下。 <25>如<22>至<24>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油酸之含量為10質量%以上且30質量%以下。 <26>如<22>至<25>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油脂組合物中之三醯甘油之含量為5質量%以上且72質量%以下。 <27>如<22>至<26>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油脂組合物中之單醯甘油之含量為1質量%以下。 <28>如<22>至<27>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含有源自油脂之分提脂肪酸與甘油之酯化反應油。 <29>如<28>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分提脂肪酸源自亞麻籽油及/或荏胡麻油。 <30>一種飲食品,其含有如<22>至<29>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 <31>一種飼料,其含有如<22>至<29>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 <32>一種油脂組合物,其滿足以下之(1)~(4): (1)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α-次亞麻油酸之含量為50質量%以上且70質量%以下; (2)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碳數16之飽和脂肪酸與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之合計含量為1質量%以上且5.5質量%以下,並且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之含量為0.2質量%以上且2.5質量%以下; (3)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碳數16之飽和脂肪酸(P)相對於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S)之含有質量比[(P)/(S)]為0.2以上且未達3.5;及 (4)二醯甘油之含量為70質量%以上且94質量%以下。 <33>如<32>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飽和脂肪酸之合計含量為1質量%以上且5.5質量%以下。 <34>如<32>或<33>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亞麻油酸之含量為10質量%以上且20質量%以下。 <35>如<32>至<34>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油酸之含量為10質量%以上且30質量%以下。 <36>如<32>至<35>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油脂組合物中之三醯甘油之含量為5質量%以上且25質量%以下。 <37>如<32>至<36>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油脂組合物中之單醯甘油之含量為1質量%以下。 <38>如<32>至<37>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含有源自油脂之分提脂肪酸與甘油之酯化反應油。 <39>如<38>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分提脂肪酸源自亞麻籽油及/或荏胡麻油。 <40>一種飲食品,其含有如<32>至<39>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 <41>一種飼料,其含有如<32>至<39>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 <42>一種油脂組合物,其滿足以下之(1)~(4): (1)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α-次亞麻油酸之含量為55質量%以上且70質量%以下; (2)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碳數16之飽和脂肪酸與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之合計含量為1質量%以上且4質量%以下,並且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之含量為0.2質量%以上且1.5質量%以下; (3)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碳數16之飽和脂肪酸(P)相對於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S)之含有質量比[(P)/(S)]為1以上且2.5以下;及 (4)二醯甘油之含量為70質量%以上且94質量%以下。 <43>如<42>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飽和脂肪酸之合計含量為1質量%以上且4質量%以下。 <44>如<42>或<43>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亞麻油酸之含量為10質量%以上且20質量%以下。 <45>如<42>至<44>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油酸之含量為10質量%以上且30質量%以下。 <46>如<42>至<45>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油脂組合物中之三醯甘油之含量為5質量%以上且25質量%以下。 <47>如<42>至<46>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油脂組合物中之單醯甘油之含量為1質量%以下。 <48>如<42>至<47>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含有源自油脂之分提脂肪酸與甘油之酯化反應油。 <49>如<48>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分提脂肪酸源自亞麻籽油及/或荏胡麻油。 <50>一種飲食品,其含有如<42>至<49>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 <51>一種飼料,其含有如<42>至<49>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 <52>一種油脂組合物,其滿足以下之(1)~(4): (1)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α-次亞麻油酸之含量為55質量%以上且70質量%以下; (2)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碳數16之飽和脂肪酸與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之合計含量為0.5質量%以上且6質量%以下,並且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之含量為0.2質量%以上且未達3質量%; (3)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碳數16之飽和脂肪酸(P)相對於碳數18之飽和脂肪酸(S)之含有質量比[(P)/(S)]為0.4以上且3.0以下;及 (4)二醯甘油之含量為25質量%以上且未達70質量%。 <53>如<52>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飽和脂肪酸之合計含量為0.5質量%以上且6質量%以下。 <54>如<52>或<53>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亞麻油酸之含量為10質量%以上且20質量%以下。 <55>如<52>至<54>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構成油脂之脂肪酸中之油酸之含量為10質量%以上且30質量%以下。 <56>如<52>至<55>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油脂組合物中之三醯甘油之含量為20質量%以上且72質量%以下。 <57>如<52>至<56>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油脂組合物中之單醯甘油之含量為1質量%以下。 <58>如<52>至<57>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含有源自油脂之分提脂肪酸與甘油之酯化反應油。 <59>如<58>記載之油脂組合物,其中分提脂肪酸源自亞麻籽油及/或荏胡麻油。 <60>一種飲食品,其含有如<52>至<59>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 <61>一種飼料,其含有如<52>至<59>中任一項記載之油脂組合物。 [實施例] [分析方法] (i)油脂之甘油酯組成 於玻璃製樣品瓶中添加油脂樣品約10 mg與三甲基矽烷化劑(「矽烷化劑TH」,關東化學製造)0.5 mL並栓緊,以70℃加熱15分鐘。向其中添加水1.0 mL與己烷1.5 mL,進行振盪。靜置後,將上層供於氣相層析法(GLC)進行分析。 <GLC分析條件> (條件) 裝置:安捷倫6890系列(安捷倫科技公司製造) 積分器:ChemStation B 02.01 SR2(安捷倫科技公司製造) 管柱:DB-1ht 10 m×0.25 mm×0.2 μm(Agilent J&W公司製造) 載氣:1.0 mL He/min 注射器:分流(1:50)、T=340℃ 偵測器:FID(Flame Ionization Detector,火焰離子化偵測器)、T=350℃ 烘箱溫度:自80℃以10℃/分鐘升溫至340℃,保持15分鐘 (ii)油脂之結構脂肪酸組成 根據日本油化學會編「標準油脂分析試驗法」中之「脂肪酸甲酯之製備法(2.4.1.-1996)」製備脂肪酸甲酯,將所獲得之油脂樣品依據American Oil Chemists. Society Official Method Ce 1f-96(GLC法)進行測量。 <GLC分析條件> 管柱:CP-SIL88 50 m×0.25 mm×0.2 μm(VARIAN) 載氣:1.0 mL He/min 注射器:分流(1:50)、T=300℃ 偵測器:FID、T=300℃ 烘箱溫度:保持150℃5 min→以1℃/min升溫→保持160℃5 min→以2℃/min升溫→保持200℃10 min→以10℃/min升溫→保持220℃5 min 實施例1~10及比較例1~6 [油脂組合物之製備] 將亞麻籽油或荏胡麻油藉由酵素進行水解所獲得之脂肪酸於各種條件下進行冷卻,將析出之脂肪酸藉由離心分離進行分提,獲得分提脂肪酸。 混合分提脂肪酸300質量份與甘油47質量份,將於離子交換樹脂中固定化之1,3位選擇脂肪酶(諾維信公司製造)作為觸媒進行酯化反應。過濾分離固定化酵素之後,對反應結束品進行分子蒸餾,進行酸處理及水洗(蒸餾水3次),獲得處理油。對處理油進行除臭,獲得油脂組合物A~P。 將油脂組合物A~P之甘油酯組成及脂肪酸組成示於表1。 [表1]
[耐低溫性之評估] 將油脂組合物A~P以30 g分注於玻璃小瓶(SV-50,日電理化硝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蓋上蓋子,於5℃或0℃之冰箱內靜置1日,藉由目測根據以下所示之標準確認結晶之有無。將結果示於表2。 3:澄清 2:析出微量之結晶,少量沈積於底面 1:整體析出結晶而產生白濁或沈澱 如表2所示,若為實施例1~10之油脂組合物,則於5℃之低溫下保持澄清之狀態,又,即使於0℃下亦不易產生由結晶化所導致之外觀之變差。 另一方面,若為二醯甘油之濃度為28%之比較例5之油脂組合物,則於0℃之時點整體析出結晶而產生白濁,若為二醯甘油之濃度為50%以上之比較例6或比較例1之油脂組合物,則即使於5℃之時點亦整體析出結晶而產生沈澱。又,比較例2~4之油脂組合物之耐冷性亦較差。 [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