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201818780A -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18780A
TW201818780A TW106135406A TW106135406A TW201818780A TW 201818780 A TW201818780 A TW 201818780A TW 106135406 A TW106135406 A TW 106135406A TW 106135406 A TW106135406 A TW 106135406A TW 201818780 A TW201818780 A TW 20181878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reamble
transmission
frame
waiting time
communica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54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39926B (zh
Inventor
馬岳林
菅谷茂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187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87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399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3992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04W74/00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in the downlink, i.e. towards the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4Scheduled ac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控制多重使用者環境下之頻道存取動作的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透過來自AP之觸發訊框來控制MU模式結束後的各STA之頻道存取動作,以防止MU模式剛結束後之碰撞。又,將AP發送觸發訊框之際的CW設定成比STA之CW還小而優先發送觸發訊框,使MU模式之通訊優先於SU模式而被進行。又,藉由不重置模式切換時的各STA之CW,以縮短從MU模式結束後起算之送訊等待時間。

Description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0001] 本說明書中所揭露的技術係有關於,控制多重使用者環境下之頻道存取動作的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0002] 以IEEE802.11等為代表的無線LAN中,藉由導入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正交分頻多元接取)與MU-MIMO(Multi User Multi-Input Multi-Output),可實現通訊速度之增大(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0003] 此處,OFDM係為將複數資料分配給「正交」亦即彼此不會互相干擾的頻率子載波的多重載波方式,針對各子載波進行逆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藉此可將頻率軸上的各子載波轉換成時間軸之訊號而加以傳送。OFDMA,係並非由1個通訊台來佔用OFDM訊號的全部子載波,而是將頻率軸上的子載波之集合分配給複數個通訊台,是在複數個通訊台間分享子載波的多元接取方式。   [0004] 又,MIMO,係於送訊機側與收訊機側之雙方中具備複數個天線元件,實現空間多工化串流的通訊方式。MU-MIMO係為可將空間軸上的無線資源,在複數個使用者間做共用的分空多元接取方式。   [0005] 在OFDMA或MU-MIMO下進行通訊,係被稱為MU(Multi User)模式。相對於此,不做多元接取而以1對1方式進行通訊,係被稱為SU(Single User)模式。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0006]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5437307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0007] 本說明書中所揭露的技術之目的在於,可合適地控制多重使用者環境下之頻道存取動作的,優秀的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0008] 本說明書中所揭露的技術,係參酌上記課題而研發,其第1側面係為,一種通訊裝置,係發送記載有其他終端之送訊等待時間之相關資訊的訊框。   [0009] 若依據本說明書中所揭露的技術的第2側面,則第1側面所述之通訊裝置,係被構成為,以存取點而動作,在對旗下之終端通知多重使用者送訊之許可的前記訊框中,記載用來指定前記多重使用者送訊之結束後的前記終端之送訊等待時間的前記資訊。   [0010] 若依據本說明書中所揭露的技術的第3側面,則第2側面所述之通訊裝置,係被構成為,將記載有用來對各終端指定比在前記多重使用者送訊之結束後由自身進行下個多重使用者送訊之際的送訊等待時間還長之送訊等待時間的前記資訊的前記訊框,予以發送。   [0011] 若依據本說明書中所揭露的技術的第4側面,則第2側面所述之通訊裝置,係被構成為,將記載有用來指定隨每一前記終端而不同之送訊等待時間的前記資訊的前記訊框,予以發送。   [0012] 若依據本說明書中所揭露的技術的第5側面,則第2側面所述之通訊裝置,係被構成為,將記載有用來指定前記終端之送訊次數所相應之送訊等待時間的前記資訊的前記訊框,予以發送。   [0013] 若依據本說明書中所揭露的技術的第6側面,則第5側面所述之通訊裝置,係被構成為,將記載有用來對送訊次數少的終端指定比送訊次數多的終端還短之送訊等待時間的前記資訊的前記訊框,予以發送。   [0014] 若依據本說明書中所揭露的技術的第7側面,則第5側面所述之通訊裝置,係被構成為,將記載有用來對進行資料重送之終端指定比其他終端還短之送訊等待時間的前記資訊的前記訊框,予以發送。   [0015] 若依據本說明書中所揭露的技術的第8側面,則第2側面所述之通訊裝置,係被構成為,將記載有用來對許可多重使用者送訊之前記終端指定比進行資料重送之終端的剩餘送訊等待時間還長之送訊等待時間的前記資訊的前記訊框,予以發送。   [0016] 若依據本說明書中所揭露的技術的第9側面,則第2側面所述之通訊裝置,係被構成為,將記載有適合於前記多重使用者送訊之類別、和用來對前記終端指定前記多重使用者送訊之結束後之送訊等待時間的前記資訊的前記訊框,予以發送。   [0017] 若依據本說明書中所揭露的技術的第10側面,則第9側面所述之通訊裝置,係被構成為,將記載有用來對前記終端指定前記類別所相應之送訊等待時間的前記資訊的前記訊框,予以發送。   [0018] 若依據本說明書中所揭露的技術的第11側面,則第9側面所述之通訊裝置,係被構成為,於用來指定優先度高之類別的前記訊框中,記載用來指定比指定了優先度低之類別時所被設定之送訊等待時間之剩餘時間還短之送訊等待時間的前記資訊。   [0019] 又,本說明書中所揭露的技術的第12側面,係為一種通訊方法,係具有:發送記載有其他終端之送訊等待時間之相關資訊的訊框之步驟。   [0020] 又,本說明書中所揭露的技術的第13側面,係為一種通訊裝置,係基於已接收之訊框中所記載的自身之送訊等待時間之相關資訊,來設定前記已接收之訊框所關連之通訊處理被實施後的送訊等待時間。   [0021] 又,本說明書中所揭露的技術的第14側面,係為一種通訊裝置,係發送記載有下個訊框送訊時的自身之送訊等待時間之相關資訊的訊框。   [0022] 若依據本說明書中所揭露的技術的第15側面,則第14側面所述之通訊裝置,係被構成為,以存取點而動作,在對旗下之終端通知多重使用者送訊之許可的前記訊框中,記載下個訊框送訊時的自身之送訊等待時間所相關之前記資訊。   [0023] 若依據本說明書中所揭露的技術的第16側面,則第15側面所述之通訊裝置,係被構成為,在發送了前記訊框後,暫時不發送下個訊框時,則記載所定值來作為前記資訊。   [0024] 若依據本說明書中所揭露的技術的第17側面,則第15側面所述之通訊裝置,係被構成為,還將前記終端進行了前記多重使用者送訊的訊框之重送時的送訊等待時間之相關資訊,記載在前記訊框中。   [0025] 若依據本說明書中所揭露的技術的第18側面,則第16側面所述之通訊裝置,係被構成為,將記載有適合於多重使用者送訊之類別、和前記類別所相應之重送時的送訊等待時間所相關之前記資訊的前記訊框,予以發送。   [0026] 又,本說明書中所揭露的技術的第19側面,係為一種通訊方法,係具有:發送記載有下個訊框送訊時的自身之送訊等待時間之相關資訊的訊框之步驟。   [0027] 又,本說明書中所揭露的技術的第20側面,係為一種通訊裝置,係基於已接收之訊框中所記載的前記訊框之送訊來源的下個訊框送訊時的送訊等待時間之相關資訊,來設定前記已接收之訊框所關連之通訊處理被實施後的自身之送訊等待時間。 [發明效果]   [0028] 若依據本說明書中所揭露的技術則可提供,在有複數終端存在的多重使用者環境下,可身為存取點而合適地控制旗下之終端的頻道存取動作的優秀的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0029] 若依據本說明書中所揭露的技術則可提供,在有複數終端存在的多重使用者環境下,可合適地控制自身之頻道存取動作的優秀的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0030] 此外,本說明書所記載之效果係僅為例示,本發明的效果係不限定於此。又,本發明係除了上記之效果以外,還更進一步具有達成附加性效果的情況。   [0031] 本說明書中所揭示的技術的更多其他目的、特徵或優點,係可基於後述之實施形態或添附圖面所作的更詳細說明來理解。
[0033] 以下,一邊參照圖式,一邊詳細說明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的實施形態。   [0034] 在作為無線LAN之代表規格之1的IEEE802.11中,作為讓各終端自律性地獲得送訊機會的機制,規定有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e Access/Collision Avoidance)。具體而言,終端係以隨機的時間份量而進行送訊等待(後退)。又,在後退中會觀測周圍的電波環境(載波感測),在偵測到帶有某個偵測閾值以上之功率的電波時,停止後退而抑制封包之送訊。藉由該後退與載波感測之機制,終端係可自律而分散地獲得送訊機會,同時可避免封包碰撞。   [0035] 通常,於無線LAN中從MU模式切換至SU模式時,會將CW(Contention Window)或BO(Back Off)等之用來決定送訊等待時間所需之設定值予以重置。此種情況下,終端台(STA),係無法在模式切換後立刻繼續送訊,因此會有導致傳輸路之利用效率會惡化的疑慮。甚至,因為設定值之重置,也有可能導致各STA會向存取點(AP)同時開始送訊而發生碰撞。   [0036] 圖1~圖3中係圖示了,於無線LAN網路中進行模式切換之際的通訊程序例。其中,圖中的各橫軸係為時間軸,各個四角係表示在相當於橫軸上之位置所對應之時刻上從通訊裝置所被發送之訊框,平行四邊形係表示送訊等待時間。又,從訊框往縱方向延伸的箭頭係表示訊框的送訊之方向(往上係為上鏈,往下係為下鏈)。   [0037] 在各圖所示的例子中,想定在存取點(AP)之旗下係有2台終端台STA1、STA2進行通訊動作的網路構成,各STA係具備上鏈之MU機能,對來自AP之觸發訊框(Trigger)做回應而切換成MU模式。   [0038] 又,於各圖中,AP與STA1、STA2係分別在早於訊框送訊之前設定後退,在後退時間亦即CW之間沒有偵測到干擾訊號時,就可獲得送訊機會。一般而言,係對隨機值,乘以數微秒程度之時槽時間而算出CW。又,封包送訊成功時或通訊模式切換時雖然CW會被重置,但在後退設定中若有其他封包送訊被開始則後退會被中斷,在送訊結束後從剩餘時間起繼續後退。在圖1~圖3所示的例子中也是,AP與各STA係隨機地設定CW,在模式切換時將CW予以重置。   [0039] 在圖1所示的例子中,在STA1正在設定後退中,AP係對旗下的STA1與STA2,以可讓複數STA收訊的格式,發送觸發訊框。此處的觸發訊框,係對STA1與STA2通知上鏈的資料訊框之送訊許可的訊框,指示送訊開始的正確時序與訊框的正確持續時間。   [0040] STA1,係偵測到來自AP之訊號而中斷後退。然後,STA1與STA2,係隨應於以觸發訊框而被許可上鏈之送訊之事實而進入MU模式,依照該訊框之指示,令往AP的上鏈之資料訊框(UL MU PPDU(PLCP Protocol Data Unit))之送訊被同時開始且同時完成。然後,AP係以可讓STA1與STA2都能收訊的格式,發送M-BA(Multi STA Block Ack)訊框,將從STA1與STA2之各者所被發送之資料訊框的收訊結果,予以通知。   [0041] STA1與STA2,係從AP接收到M-BA後,恢復成SU模式。然後,在AP中資料訊框收訊成功的STA係可進行下個新的資料之送訊準備,但資料訊框收訊失敗的STA係進行該資料之重送準備。在圖1所示的例子中,從從STA1所發送之資料訊框係被AP收訊失敗,AP係只向STA2發送M-BA。   [0042] STA1係在MU模式結束後進行重送資料訊框之送訊準備,但並非將上記中斷的後退從剩餘時間起繼續,而是在恢復成SU模式時將CW予以重置而從最初起重新進行後退。因此,STA1係在中途切換成MU模式,藉此,直到獲得資料訊框(UL SU PPDU)之重送機會為止,會設定較長的等待時間。   [0043] 又,在圖2所示的例子中,因為AP已發送了上鏈用之觸發訊框,所以藉由觸發訊框而被許可了上鏈之送訊的STA1與STA2係切換成MU模式(同上)。   [0044] 然後,STA1與STA2係依照觸發訊框之指示,令上鏈之資料訊框(UL MU PPDU)之送訊被同時開始且同時完成,對此,AP係發送M-BA訊框,將從STA1與STA2之各者所被發送之資料訊框的收訊結果,予以通知。此處,從STA1與STA2所發送之資料訊框係都在AP中收訊失敗,STA1與STA2係分別進行重送資料訊框之送訊準備。   [0045] 其後,一旦從MU模式恢復成SU模式,則STA1與STA2係分別將CW予以重置,嘗試往AP的資料重送(UL SU PPDU)。在圖2所示的例子中,STA1與STA2係同時將CW設定成CWmin(CW之最小值)。因此,會有發生碰撞之可能性增加的問題。   [0046] 又,在圖3所示的例子中,AP與STA2皆為後退設定中,AP先結束CW而獲得送訊機會,對STA1與STA2發送用來通知上鏈之資料訊框之送訊許可的觸發訊框。   [0047] STA1與STA2係回應於該觸發訊框而進入MU模式,令上鏈之資料訊框(UL MU PPDU)之送訊被同時開始且同時完成,對此,AP係發送M-BA訊框,將從STA1與STA2之各者所被發送之資料訊框的收訊結果,予以通知。此處,假設從STA1與STA2所發送之資料訊框係都在AP中被接收。   [0048] 其後,AP係為了發送第2次的觸發訊框而設定後退。又,STA2係在SU模式下,為了向AP發送資料訊框(UL SU PPDU),而設定後退。此處,由於早於AP而STA2的後退計數器會先耗盡,因此STA2所致之上鏈之單一使用者送訊(UL SU PPDU)會被開始,AP係在第1次的上鏈多工通訊之後無法立刻發送第2次的觸發訊框。   [0049] 重點是,在圖3所示的例子中,AP係試圖連續2次進行上鏈多工通訊,但是會被旗下的STA2所致之單一使用者送訊所岔斷,因此無法接著開始第2次的上鏈多工通訊。其結果為,會有相較於持續上鏈多工通訊而系統之吞吐率較低的問題。   [0050] 於是,在本說明書中係揭露,藉由控制上鏈之多工使用者通訊結束後的各STA之頻道存取動作,而用以解決如圖1~圖3所例示般的問題所需之技術。本說明書中所揭露的技術,係藉由以下所示的2個方法(1)以及(2)而被實現。   [0051] (1)在從AP側所發送的觸發訊框中,記載送訊目標之各STA結束MU模式後的存取控制之參數(CW或BO等)。對此,各STA係在MU模式之結束後,依照觸發訊框之記載而設定參數。   [0052] (2)在從AP側所發送的觸發訊框中,記載AP自身與重送時之STA的存取控制之參數。   [0053] 上記之中,在(1)的方法中,AP係隨應於狀況而適切地設定給各STA的MU結束後的存取控制之參數。例如,藉由隨應於STA間之優先度來指定存取控制參數,優先度高的STA係縮短MU模式結束後之等待時間,可提升系統全體之吞吐率。又,藉由將MU模式結束後的各STA之存取控制參數設成不同的值,可避免碰撞。又,各STA,係在模式切換之際(恢復成SU模式時),不將CW或BO等的存取控制之參數值予以重置就繼續後退,藉此,等待時間不會變長,可立刻取得頻道之存取權。   [0054] AP係可設定,旗下的各STA之資料送訊狀況所相應之每一STA的存取控制參數。例如,AP係亦可以使得各STA之送訊機會成為均等的方式,來設定每一STA的存取控制參數。   [0055] 或者,AP係與相鄰的BSS做協調,來設定旗下之STA的存取控制參數。例如,以使得對相鄰BSS之干擾波之影響較少的STA會優先獲得送訊機會的方式,來設定各STA的存取控制參數。   [0056] 又,上記(2)之方法中,各STA,係接受AP之存取控制資訊,以自己的裁量而設定自身之參數。又,在MU模式結束後進行重送的STA,係依照AP記載於觸發訊框中的重送時的STA的存取控制參數而設定自身之參數。   [0057] 圖4中係模式性圖示了,可適用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的無線LAN系統的構成例。圖示的無線LAN系統,係由已建立連接的1台AP與複數台STA所構成,假設STA1、STA2、STA3、…係皆位於AP之旗下(或是隸屬於AP的基本服務集(BSS))。AP與各STA,係裝備有OFDMA或MU-MIMO之機能,係為可用所謂MU模式來進行通訊的通訊裝置。   [0058] 圖5中係圖示了,如圖4所示的無線LAN系統中作為AP或STA而進行通訊動作的通訊裝置500之機能性構成例。基本的構成,係無論AP還是STA皆為相同,這點請先理解。   [0059] 通訊裝置500係由:資料處理部501、控制部502、通訊部503、電源部504所構成。又,通訊部501係還具備有:變解調部511、空間訊號處理部512、頻道推定部513、無線介面(IF)部514、放大部515、天線516。但是,無線介面部514、放大部515及天線516係可為將這些設成1組而構成1個收送訊分歧,亦可由2個以上之收送訊分歧來構成通訊部501。又,放大部515係有時候其機能是被內包於無線介面部514中。   [0060] 資料處理部501,係在由協定上層(未圖示)輸入資料的送訊時,從該資料生成無線送訊所需之封包,實施媒體存取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所需之標頭之附加或錯誤偵測碼之附加等之處理,將處理後的資料,提供給變解調部511。又,資料處理部501,係在有來自變解調部511之輸入的收訊時,實施MAC標頭之解析、封包錯誤之偵測、重排處理等,將處理後的資料提供給自身之協定上層。   [0061] 控制部502,係在通訊裝置500內的各部間進行資訊之收授。又,控制部502,係進行調變解調部511及空間訊號處理部512中的參數設定、資料處理部501中的封包之排程。又,控制部502,係進行無線介面部514及放大部515的參數設定及送訊功率控制。   [0062] 通訊裝置500身為AP而動作的情況下,控制部502係控制自身之BSS內的通訊模式之切換(往MU模式之遷移)。又,在本實施形態中,控制部502,係在往MU模式之切換時為了對旗下之STA發送記載有適切之參數的觸發訊框,而控制各部。尤其是在本實施形態中,控制部502係將送訊目標之各STA的MU模式結束後的存取控制之參數(CW或BO等用來決定送訊等待時間所需之參數、或送訊優先度等之相關參數等)予以記載,或將AP自身與重送時的STA的存取控制之參數予以記載。   [0063] 又,通訊裝置500身為STA而動作的情況下,控制部502,係依照從AP所接收到的觸發訊框中所記載之內容,為了連同該AP之旗下的其他STA一起進行上鏈多工通訊,而控制各部。尤其是在本實施形態中,控制部502,係依照觸發訊框中所記載之存取控制之參數而設定MU模式結束後之送訊等待時間(CW或BO)或是設定與旗下之其他STA不同的值、或基於觸發訊框中所記載之內容而根據自己的裁量而設定資料重送時的CW或BO等之參數等等。   [0064] 變解調部511,在送訊時係對來自資料處理部501之輸入資料,基於已被控制部501所設定的編碼方式及調變方式,進行編碼、交錯及調變之處理,生成資料符元串流而提供給空間訊號處理部512。又,變解調部511,在收訊時係基於已被控制部501所設定的編碼方式及調變方式,對來自空間訊號處理部512之輸入進行解調及去交錯、解碼這些與送訊時相反之處理,將資料提供給資料處理部501或是控制部502。   [0065] 空間訊號處理部512,在送訊時,係因應需要而對來自變解調部511之輸入進行供作空間分離的訊號處理,將所得到的1個以上之送訊符元串流,提供給各個無線介面部514。另一方面,在收訊時,空間訊號處理部512,係對從各個無線介面部514所被輸入的收訊符元串流進行訊號處理,因應需要而進行串流之空間分解然後提供給變解調部511。   [0066] 頻道推定部513,係在來自各個無線介面部514的輸入訊號之中,從前文部分及訓練訊號部分,算出傳播路徑的複合頻道增益資訊。然後,已被算出的複合頻道增益資訊,係透過控制部502而被利用於調變解調部511中的解調處理及空間訊號處理部512中的空間處理,藉此而可設成MU模式。   [0067] 無線介面部514,在送訊時係將來自空間訊號處理部512之輸入轉換成類比訊號,實施濾波及往載波頻率之升轉,往天線516或放大部515送出。另一方面,在收訊時,無線介面部514係對來自天線516或放大部515之輸入(載波頻率之收訊訊號)實施降轉或往數位訊號之轉換這類與送訊時相反之處理,將資料提供給空間訊號處理部512及頻道推定部513。   [0068] 放大部515,在送訊時係將從無線介面部514所被輸入之類比訊號增幅至所定之功率然後送出至天線516。又,放大部515,在收訊時係將從天線516所被輸入之收訊訊號以低雜訊增幅至所定之功率然後輸出至無線介面部514。有時候該放大部515的送訊時之機能與收訊時之機能的至少其中一方係會被內包於無線介面部514中。   [0069] 電源部504,係由電池電源或商用電源等之固定電源所構成,對通訊裝置500內之各部供給驅動用的電力。   [0070] 此外,通訊裝置500,雖然還可具備圖示以外之機能模組,但由於和本說明書中所揭露之技術沒有直接關連,因此這裡省略圖示以及說明。   [0071] 於無線LAN系統中,各STA之CW的設定方法,係可大致分成依照來自AP之通知而設定的方法,和根據STA之裁量而設定的方法之2種。關於BO的設定方法也是同樣如此。以下,將根據AP之裁量而設定的方法作為實施例1,將根據STA之裁量而設定的方法作為實施例2來說明。 [實施例1]   [0072] 圖6中係將依照來自AP之通知而設定每一STA之CW時的,無線LAN系統內的動作程序,以流程圖之形式加以圖示。   [0073] 於無線LAN中係採用隨機地對頻道進行存取的規格。因此,AP與其旗下的各STA係為了在網路內進行送訊而會彼此競爭(步驟S601)。   [0074] 此處,AP係在與各STA連接的初期之階段時,已經取得了具有MU機能之STA之資訊。於是,AP係將對於具有MU機能之複數STA的頻道存取用之參數(CW或BO等)加以設定,作成記載有這些已設定之頻道存取用之參數的觸發訊框(步驟S602)。然後,AP係在獲得頻道之存取權之後,將記載有頻道存取用之參數的上記觸發訊框,發送至許可以MU模式往AP的上鏈之資料送訊的各STA(步驟S603)。   [0075] 接收到觸發訊框的各STA,係切換成MU模式,依照觸發訊框之指示,令上鏈之資料訊框(UL MU PPDU)之送訊被同時開始且同時完成(步驟S604)。   [0076] 對此,AP係將從各STA所被發送之資料訊框的收訊結果,予以通知(步驟S605)。AP,係藉由發送M-BA訊框(前述),或以下鏈多工送訊或複數次之單一使用者送訊向各STA發送BA訊框(未圖示),藉此而將該收訊結果,傳達至各STA。   [0077] 各STA,係與AP之通訊完成後,亦即MU模式結束後,係設定成步驟S603中所接收到的觸發訊框中所記載之CW值(步驟S606)。例如,收到以MU模式下發送之資料訊框是被AP收訊失敗之意旨之通知的STA,係在恢復成SU模式時,使用依照觸發訊框之記載所設定的CW值來對頻道實施存取控制,藉此就可縮短等待時間或避免與其他STA之碰撞。   [0078] 上述的方法(1)係為,AP根據自身之裁量而設定MU模式結束後的各STA的CW或BO之至少一方之參數值的方法。AP,係將指定給各STA的CW或BO之參數值這類,在STA側使用於送訊等待時間之設定的資訊,記載在觸發訊框中,作為上鏈多工通訊的開始口令,發送給各STA。   [0079] 圖7中係圖示,含有指定給各STA的CW或BO之參數值之記載的觸發訊框之構成例。觸發訊框,係除了在目標端的STA間所共通的資訊以外,還具有每一STA(使用者)之資訊所需之使用者資訊(User Info)欄位。圖7所示的訊框構成例中,對各STA根據AP之裁量而設定的CW以及BO之參數值是分別被記載於對應的User Info欄位中而被構成。又,在圖示的例子中,各User Info欄位中係含有CW及BO之雙方之參數值,但亦可為只含有其中一方之參數值的構成。   [0080] 由AP來決定各STA之CW或BO之參數值的方法係可想到數種。例如可舉出:根據各STA之送訊次數來設定CW的方法,隨應於各STA之優先度來設定CW的方法,隨應於AC(Access Category)來設定CW的方法等。   [0081] 關於由AP來基於各STA之送訊次數而設定CW的方法,參照圖8所示的通訊程序例來做說明。其中,同圖中,各個四角係表示訊框,箭頭係表示送訊之方向(往上係為上鏈,往下係為下鏈)。又,想定在AP的旗下係有3台之終端台STA1、STA2、STA3進行通訊動作的網路構成,各STA係具備上鏈之MU機能。又,將第n次的多工使用者送訊之後緊接著對第i個終端STAi所設定的CW之值,記作CW_i_n。終端STAi,係對CW_i_n乘以時槽時間,可算出第n次的多工使用者送訊之後緊接著的送訊等待時間(以下皆同)。   [0082] AP係一旦取得頻道之存取權,則從STA1與STA2以UL MU進行收訊的情況下,基於繼續UL MU的預期時間而將對STA1與STA2之各者做設定的CW之值CW_1_1與CW_2_1,記載於第1個觸發訊框中而發送。此外,雖然也會對各STA設定對應的BO之值Backoff_1_1與Backoff_2_1,但為了簡化說明,此後係省略。AP係根據自身之裁量,而對STA1與STA2之各者,設定不同的值來作為CW_1_1與CW_2_1。因此,STA1與STA2,係在UL MU結束後不會同時進行訊框送訊而發生碰撞。   [0083] STA1與STA2,係依照觸發訊框之指示,令上鏈之資料訊框(UL MU PPDU)之送訊被同時開始,且同時完成。然後,AP係發送M-BA訊框,將從STA1與STA2之各者所被發送之資料訊框的收訊結果,予以通知。在圖示的例子中,假設從STA1及STA2所被發送之資料訊框係皆在AP中成功收訊,AP係向STA1與STA2發送用來通知收訊結果的M-BA。   [0084] 又,在圖8所示的例子中,AP係還預期會以第2次的UL MU從STA進行收訊。於是,將第1個觸發訊框中所記載的對STA1與STA2之各者的CW之設定值CW_1_1與CW_2_1之雙方,設定成比AP自身的CW之設定值CW_AP_1還大。對AP、STA1、STA2之各者所設定的CW之條件係如以下所示。   [0085][0086] 在第1次的UL MU送訊結束後,AP與STA2係在網路內有送訊預定,而皆開始後退。如上記,AP對STA2所設定並以第1個觸發訊框所指示的CW之值CW_2_1,係比設定給AP自身的CW之值CW_AP_1還大。因此,第1次的UL MU送訊結束後,AP優先取得頻道之存取權的機率較高。因此,AP係可繼續發送第2個觸發訊框,在第2次的UL MU中可從STA容易地收訊。此時,STA2係將後退予以中斷。   [0087] 又,AP,係在第2次UL MU中,雖然對STA1與STA3許可上鏈之資料送訊,但由於對STA2並不許可資料送訊,因此將基於繼續第2次的UL MU的預期時間而對STA1與STA3之各者做設定的CW之值CW_1_2與CW_3_2,記載於第2個觸發訊框中而發送。   [0088] STA1與STA3,係依照第2次的觸發訊框之指示,令第2次的上鏈之資料訊框(UL MU PPDU)之送訊被同時開始,且同時完成。此時,AP係來自STA1與STA3之資料訊框之收訊皆為成功,而向STA1與STA3發送用來通知收訊結果的M-BA。   [0089] 第2次的UL MU送訊結束後,STA2係因為還有送訊的預定,因此,將藉由來自AP之第2次的觸發訊框送訊而被中斷的後退予以繼續。此處,在恢復成SU模式之際,STA2的CW係不被重置。因此,STA2係在第2次的UL MU送訊結束後,以CW_2_1之剩餘的值(亦即CW_2_1-CW_AP_1)而將後退予以繼續,因此可立刻取得頻道之存取權,可容易以SU模式進行送訊。然後,AP係一旦來自STA2之資料訊框(UL SU PPDU)之收訊為成功,就向STA2發送用來通知收訊結果的S-BA。   [0090] 另一方面,第1次的UL MU模式結束的時點上若STA1取得比STA2與STA3還多的UL MU送訊權的情況下,則藉由降低STA1的送訊優先度,以提升系統的公平性。例如,依照以下的條件,以第2次的觸發訊框將STA1之CW_1_2設成比STA3之CW_3_2還大,藉此,在第2次的UL MU模式結束的時點上可縮短STA3之送訊等待時間,可降低STA1的送訊優先度(或是提高STA3的送訊優先度)。又,將STA1之CW_1_2,設定成比相當於STA2的剩餘之送訊等待時間的CW值(CW_2_1-CW_AP_1)還大,藉此,在第2次的UL MU模式結束的時點上繼續後退的STA2之送訊等待時間係比STA1之送訊等待時間還短,可降低STA1的送訊優先度(或是提高STA2的送訊優先度)。   [0091][0092] 藉由上記的各STA之CW值的設定條件,可將第2次的MU模式結束後的STA1之送訊開始時間延後,可確保送訊次數較少的STA2與STA3的送訊優先度,具有如此效果。   [0093] 接下來,關於AP根據重送而設定CW的方法,參照圖9所示的通訊程序例來做說明。其中,同圖中,各個四角係表示訊框,箭頭係表示送訊之方向(往上係為上鏈,往下係為下鏈)。又,想定在AP的旗下係有3台之終端台STA1、STA2、STA3進行通訊動作的網路構成,各STA係具備上鏈之MU機能。   [0094] AP係一旦取得頻道之存取權,則從STA1與STA2以UL MU進行收訊的情況下,將對STA1與STA2之各者做設定的CW之值CW_1_1與CW_2_1,記載於第1個觸發訊框中而發送。   [0095] 此處,AP還預期了會以第2次的UL MU而從STA進行收訊的情況下,係和圖8所示的通訊程序例同樣地,亦可將第1個觸發訊框中所記載的對STA1與STA2之各者的CW之設定值CW_1_1與CW_2_1之雙方,設定成比AP自身的CW之設定值CW_AP_1還大。   [0096] STA1與STA2,係依照觸發訊框之指示,令第1次的上鏈之資料訊框(UL MU PPDU)之送訊被同時開始,且同時完成。此時,AP雖然在來自STA1之資料訊框之收訊係為成功,但來自STA2之資料訊框之收訊係為失敗。於是,AP係在用來通知收訊結果的M-BA中,藉由不放入給STA2的BA,以對STA2催促資料的重送。   [0097] 第1次的UL MU送訊結束後,AP係為了再次以第2次的UL MU從STA進行收訊而開始後退。又,STA2係開始,為了重送AP接收失敗之資料訊框所需之後退。AP對STA2所設定並以第1個觸發訊框所指示的CW之值CW_2_1,是比設定給AP自身的CW之值CW_AP_1還大的情況下,則AP係優先取得頻道之存取權,接著發送第2次的觸發訊框。此時,STA2係將後退予以中斷。   [0098] 又,AP,係在第2次UL MU中,雖然對STA1與STA3許可上鏈之資料送訊,但由於對STA2並不許可資料送訊,因此將基於繼續第2次的UL MU的預期時間而對STA1與STA3之各者做設定的CW之值CW_1_2與CW_3_2,記載於第2個觸發訊框中而發送。   [0099] STA1與STA3,係依照第2次的觸發訊框之指示,令第2次的上鏈之資料訊框(UL MU PPDU)之送訊被同時開始,且同時完成。此時,AP係來自STA1與STA3之資料訊框之收訊皆為成功,而向STA1與STA3發送用來通知收訊結果的M-BA。另一方面,STA2係在第2次的觸發訊框中未被許可送訊因此在第2次的UL MU中,無法重送AP接收失敗的資料。   [0100] 第2次的UL MU送訊結束後,STA2係因為還有向AP重送資料的預定,因此,藉由來自AP之第2次的觸發訊框送訊而繼續資料重送所需之後退。此處,在第2次的UL MU模式結束後,優先進行STA2之重送。   [0101] 例如,依照以下的條件,以第2次的觸發訊框將STA1之CW_1_2,設定成比相當於STA2的剩餘之送訊等待時間的CW值(CW_2_1-CW_AP_1)還大,並且,將STA3之CW_3_2,設定成比相當於STA2的剩餘之送訊等待時間的CW值(CW_2_1-CW_AP_1)還大,藉此,在第2次的UL MU模式結束的時點上繼續後退的STA2的送訊等待時間係可變成比STA1及STA3的送訊等待時間還短,可提高STA2的重送之優先度。   [0102][0103] 若依據上記的各STA的CW值的設定條件,則藉由將STA1與STA3的送訊等待時間設定成較長,在第2次的MU模式結束後,即使STA1或STA3的其中至少一方開始了後退,仍可讓STA2優先進行重送,具有如此效果。   [0104] 亦即,在恢復成SU模式之際,STA2係不重置CW之值,以CW_2_1的剩餘之值(CW_2_1-CW_AP_1)來繼續後退,因此可立刻取得頻道之存取權,可容易進行資料重送。然後,AP係一旦來自STA2之資料訊框(UL SU PPDU)之收訊為成功,就向STA2發送用來通知收訊結果的S-BA。   [0105] 接下來,說明AP隨應於AC等級而設定CW的方法。   [0106] 例如,以提供QoS(Quality of Service)機能為目的之IEEE802.11e規格中所被規定的EDCA(Enhanced Distributed Channel Access)中是採用,將封包分類成4種AC而儲存在各佇列中,按照每一AC之優先度而進行送訊的機制。此處所謂4種AC,係為AC_VO(Voice)、AC_VI(Video)、AC_BE(Best Effort)、AC_BK (Background),各AC之優先度係如圖10所示。   [0107] 為了使MU之效果達到最大程度,料想AP係許可具有相同AC之STA彼此同時以UL MU模式進行資料送訊,較為理想。為此,從AP所被發送之觸發訊框之Common Info欄位(參照圖7)中係記載有理想的AC等級,對此,在被許可送訊的STA側係發送最適合於該AC等級的訊號。STA,係以觸發訊框而被許可送訊時,會將具有與已被該觸發訊框所指定之AC等級相同或其以上之優先度的封包,以UL MU模式予以發送。   [0108] 在此方法中,AP係對複數STA,隨應於各自的AC等級而設定CW。關於相應於AC等級的CW設定方法,參照圖11所示的通訊程序例來做說明。其中,同圖中,各個四角係表示訊框,箭頭係表示送訊之方向(往上係為上鏈,往下係為下鏈)。又,想定在AP的旗下係有3台之終端台STA1、STA2、STA3進行通訊動作的網路構成,各STA係具備上鏈之MU機能。   [0109] AP係一旦取得頻道之存取權,則在第1個觸發訊框的Common Info欄位中記載理想的AC等級,並且,將對許可送訊之STA1與STA2基於AC之優先度(參照圖10)所設定的CW之值,記載於各個User Info欄位中而發送。基本上,對優先度高的AC,設定較小的CW之值。此處,由於STA1與STA2的AC等級較低,因此設定較大的CW之值CW_1_1與CW_2_1,記載於第1個觸發訊框中而發送。   [0110] STA1與STA2,係令具有與已被觸發訊框所指定之AC等級相同或其以上之優先度的封包的以UL MU模式之送訊被同時開始,且同時完成。此時,AP係來自STA1與STA2之資料訊框之收訊皆為成功,而向STA1與STA2發送用來通知收訊結果的M-BA。   [0111] 第1次的UL MU送訊結束後,AP係為了再次以第2次的UL MU從STA進行收訊而開始後退,一旦取得頻道之存取權,就接著發送第2個觸發訊框。此處,AP係設定比前次的MU模式還高的AC等級,並且對許可送訊之STA1與STA3隨應於AC等級而設定較小的CW之值CW_1_2與CW_3_2,將這些資訊記載於第2個觸發訊框中而發送。AP係例如,依照以下的條件,在指定優先度高之AC等級的第2次的觸發訊框中,係將STA1之CW_1_2,設定成比依照優先度低之第1次的觸發訊框而由STA1及STA2所分別設定之送訊等待時間之剩餘時間所相當之CW值(CW_1_1-CW_AP_1及CW_2_1-CW_AP_1)還小,並同樣地也將STA3之CW_3_2設定成比相當於這些剩餘送訊等待時間的CW值(CW_1_1-CW_AP_1及CW_2_1-CW_AP_1)還小。   [0112][0113] 再者,由於STA1係已經可以進行2次的資料送訊,因此從系統的公平性之觀點來看(前述),為了隨應於送訊次數而降低STA1之優先度,而將CW_3_2設定成比CW_1_2還小的值。   [0114][0115] STA1與STA3,係依照第2次的觸發訊框之指示,令第2次的上鏈之資料訊框(UL MU PPDU)之送訊被同時開始,且同時完成。此時,AP係來自STA1與STA3之資料訊框之收訊皆為成功,而向STA1與STA3發送用來通知收訊結果的M-BA。   [0116] 第2次的UL MU送訊結束後,STA3係因為還有送訊的預定,因此使用第2個觸發訊框中所被記載的CW設定值(CW_3_2),而開始後退。如上述,CW_3_2係比STA1及STA2在第1次的UL MU送訊號所設定之後退時間的剩餘時間所相當之CW值(CW_1_1-CW_AP_1及CW_2_1-CW_AP_1)之任一者還小,且比對STA1以第2次的觸發訊框所指定之CW_1_2還小。因此,在進行了AC等級高的UL MU送訊後的STA3,係容易獲得送訊機會。   [0117] 然後,STA3係在成功取得頻道之存取權時,以SU模式向AP發送資料訊框(UL SU PPDU)。然後,AP係一旦來自STA3之資料訊框之收訊為成功,就向STA3發送用來通知收訊結果的S-BA。   [0118] 以上,雖然說明了根據AP之裁量來設定CW的3個方法,但在實際的運用中,可同時使用這3個方法,只要由AP來做綜合判斷而控制各STA的CW或BO之值即可。   [0119] 圖12中係將本實施例中,由AP來發送觸發訊框之際的處理程序,以流程圖之形式加以圖示。圖示的處理程序,基本上係在圖5所示的通訊裝置500是以AP身份而動作之際,以控制部502為中心而實施。   [0120] AP係首先決定,觸發訊框之送訊目標,亦即許可下個以MU模式而向AP自身進行上鏈之資料送訊的STA(步驟S1201)。   [0121] 接下來,AP係設定UL MU模式下的送訊次數。此時,在AP預期會連續實施UL MU通訊的情況下,則AP係將比自身之CW值還大的CW值,設定至各STA(步驟S1202)。   [0122] 接下來,AP係將許可送訊之各STA的UL MU模式下的送訊次數,分別增加1(步驟S1203)。   [0123] 然後,對步驟S1201中許可了送訊的各STA,設定相應於送訊次數的CW值(步驟S1204)。具體而言,對送訊次數少的STA,設定較小的CW值(前述)。   [0124] 然後AP係隨應於觸發訊框中所記載的AC等級,進行對各STA所設定之CW值之調整(步驟S1205)。   [0125] 接下來,AP係檢查,作為觸發訊框之送訊目標的各STA是否位於重送清單中(步驟S1206)。然後,若送訊目標之STA是位於重送清單中(步驟S1206之Yes),則縮短該STA的CW值(步驟S1207)。或者,在步驟S1207中亦可置換成,將不存在於重送清單中(亦即不重送)的STA的CW值加大之處理。   [0126] 然後,AP係將如上記所設定的各STA之CW值,分別記載在觸發訊框中的各自相當之User Info欄位中(步驟S1208),結束本處理常式。 [實施例2]   [0127] 在根據STA之裁量來設定CW或BO的方法中,除了重送時以外,各STA的CW或BO之設定值並非從AP做指定,而是由STA基於從AP所接收到的觸發訊框中所記載之資訊,加上自身的裁量而來設定CW或BO等之參數值。   [0128] 在圖13中係圖示了,在該方法中所使用的觸發訊框之構成例。圖示的觸發訊框中,係被追加了被稱為Control Parameters欄位的欄位。Control Parameters欄位係含有:Trigger CW Parameter、Backoff Parameter、Retry Parameter。   [0129] 其中,Trigger CW Parameter與Backoff Parameter,係分別記載了,AP發送下個觸發訊框時的CW與BO之值。接收到觸發訊框的旗下之STA係例如,根據自身的裁量而設定比AP之CW值還大的CW值,以使其不會岔斷至AP下次所欲發送之觸發訊框。   [0130] 又,Retry Paremeter,係為只為了進行重送之STA所需之CW之設定值,係用來控制接收到觸發訊框之STA進行重送時的CW值。AP係根據優先度而設定Retry Parameter。例如,AP係隨應於AC等級來決定STA之重送時的CW值。藉由在優先度高的AC等級所被記載的觸發訊框中,記載較小的Retry Parameter,在複數STA進行重送時,AC優先度高的STA就可先進行送訊。   [0131] 此外,AP在本次的UL MU通訊結束後,暫時不進行UL MU時,係亦可藉由例如在Trigger CW Parameter與Backoff Parameter中記載某種值(例如0),來將此事通知給旗下的STA。接收到此種觸發訊框的STA,係只要以既定之方法來進行後退即可。   [0132] AP係在還預期有以第2次的UL MU從STA進行收訊的情況下,則透過觸發訊框內的Trigger CW Parameter或Backoff Parameter之記載,將自己發送下個觸發訊框為止的等待時間,予以通知。對此,在STA側,係將自身之等待時間,設定成比觸發訊框所通知的AP之等待時間還大。藉此,STA係在UL MU通訊結束後無法立刻岔斷至AP,AP係接下來可容易開始UL MU通訊。   [0133] 關於STA從AP接收圖13所示的觸發訊框,根據自身之裁量而設定CW的方法,參照圖14所示的通訊程序例來做說明。其中,同圖中,各個四角係表示訊框,箭頭係表示送訊之方向(往上係為上鏈,往下係為下鏈)。又,想定在AP的旗下係有3台之終端台STA1、STA2、STA3進行通訊動作的網路構成,各STA係具備上鏈之MU機能。   [0134] AP,係一旦取得頻道之存取權,就向STA1與STA2發送許可送訊的第1個觸發訊框。此時,AP係在還預期有以第2次的UL MU從STA進行收訊的情況下,則在觸發訊框內的Control Parameter欄位內記載Trigger CW parameter或Backoff Parameter,在第1次的UL MU通訊後將直到AP自身發送下個觸發訊框為止的等待時間(CW_AP_1),通知給旗下的各STA。   [0135] 又,AP係在觸發訊框內的Control Parameter欄位內在Retry Parameter中記載只有進行重送的STA所需之CW之設定值,而可控制接收到觸發訊框的STA進行重送時的CW值。   [0136] STA1與STA2,係依照第1次的觸發訊框之指示,令第1次的上鏈之資料訊框(UL MU PPDU)之送訊被同時開始,且同時完成。此時,AP雖然在來自STA1之資料訊框之收訊係為成功,但來自STA2之資料訊框之收訊係為失敗。於是,AP係在用來通知收訊結果的M-BA中,藉由不放入給STA2的BA,以對STA2催促資料的重送。   [0137] 第1次的UL MU送訊結束後,AP係為了再次以第2次的UL MU從STA進行收訊而開始後退。又,STA2係開始,為了重送AP接收失敗之資料訊框所需之後退。   [0138] 此時,STA2係根據STA2自身之裁量,將自身之CW值,設定成比透過第1個觸發訊框內的Trigger CW Parameter或Backoff Parameter而被通知的AP之CW值(CW_AP_1)還大的值。因此,可讓AP優先取得頻道之存取權,接著發送第2個觸發訊框。   [0139] 或者,在第1個觸發訊框的Retry Parameter欄位中,記載有只有在進行重送時所需之CW值的時候,STA2係基於該CW值而設定送訊等待時間,開始用來重送第1次的UL MU送訊中AP收訊失敗之資料訊框所需之後退。AP係接下來預期會進行UL MU送訊的情況下,則將比設定給自己的CW值(CW_AP_1)還大的CW值,記載在Retry Parameter欄位中。因此,一旦STA2依照Retry Parameter欄位之記載而設定了資料重送所需之送訊等待時間,則AP係可優先取得頻道之存取權,接著發送第2個觸發訊框。   [0140] 此外,AP係可隨應於AC等級而決定只在重送時所需之CW設定值。例如,在第1個觸發訊框中,記載優先度高的AC等級,並且,隨應於高優先度而將較小的CW值記載於Retry Paremeter中,在第2個觸發訊框中,記載優先度低的AC等級,並且,隨應於低優先度而將較大的CW值記載於Retry Paremeter中。藉此,進行第1次的UL MU送訊中AP收訊失敗之資料之重送的STA2,係較第2次的UL MU送訊失敗的STA,設定較短的送訊等待時間,可優先重送AC等級高的資料。   [0141] 再次參照圖14,繼續說明。AP係在第2個觸發訊框中,對STA1與STA3許可上鏈之資料送訊,但對STA2係不許可資料送訊。   [0142] STA1與STA3,係依照第2次的觸發訊框之指示,令第2次的上鏈之資料訊框(UL MU PPDU)之送訊被同時開始,且同時完成。此時,AP係來自STA1與STA3之資料訊框之收訊皆為成功,而向STA1與STA3發送用來通知收訊結果的M-BA。另一方面,STA2係在第2次的UL MU中,無法重送AP收訊失敗的資料。   [0143] 第2次的UL MU送訊結束後,STA2係因為還有向AP重送資料的預定,因此繼續後退。此處,在恢復成SU模式之際,STA2係不重置CW之值,以CW設定值的剩餘之值來繼續後退,因此可立刻取得頻道之存取權,可容易進行資料重送。然後,AP係一旦來自STA2之資料訊框(UL SU PPDU)之收訊為成功,就向STA2發送用來通知收訊結果的S-BA。   [0144] 此外,AP係將發送下個觸發訊框時的CW與BO之值,不是在觸發訊框而是記載在信標訊框中而在BSS內進行報知,藉此也可實現該方法。   [0145] 藉由將本說明書所揭露之技術,適用於支援MU模式的無線LAN系統,就可期待如下的效果。   [0146] (1)透過從AP所發送的觸發訊框,來控制MU模式結束後的各STA之頻道存取動作,就可防止MU模式剛結束後的碰撞。   (2)將AP發送觸發訊框之際的CW設定成比STA的CW還小,或將MU模式結束後的STA之CW設成較大,藉此可從AP優先發送觸發訊框,可使MU模式之通訊優先於SU模式而被進行。   (3)從MU模式切換成SU模式之際不重置各STA之CW,因此STA係可縮短從MU模式結束後到送訊為止的等待時間,提升通訊效率。   (4)藉由隨應於STA之優先度來設定CW,可提升系統全體之效率。 [產業上利用之可能性]   [0147] 以上,一面參照特定實施形態,一面詳細說明了本說明書所揭露之技術。可是在此同時,在不脫離本說明書所揭示的技術之要旨的範圍內,當業者可以對該實施形態進行修正或代用,此乃自明事項。   [0148] 在本說明書中,雖然是以將本說明書所揭露之技術適用於適用了IEEE802.11ax規格的無線LAN網路的實施形態為中心做說明,但本說明書所揭露之技術之要旨係不限定於此。進行上鏈多工使用者送訊、或在存取點之旗下有1台以上之終端在動作,對於這些各式各樣的通訊系統,都可同樣適用本說明書所揭露之技術。   [0149] 重點是,僅以例示形態來說明本說明書所揭露的技術,並不應把本說明書的記載內容做限定解釋。本說明書所揭露之技術的要旨,應要參酌申請專利範圍。   [0150] 此外,本說明書所揭露的技術,係亦可採取如下之構成。   (1)一種通訊裝置,係發送記載有其他終端之送訊等待時間之相關資訊的訊框。   (2)如上記(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通訊裝置係成為存取點而動作,在對旗下之終端通知多重使用者送訊之許可的前記訊框中,記載用來指定前記多重使用者送訊之結束後的前記終端之送訊等待時間的前記資訊。   (3)如上記(2)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係將記載有用來對各終端指定比在前記多重使用者送訊之結束後由自身進行下個多重使用者送訊之際的送訊等待時間還長之送訊等待時間的前記資訊的前記訊框,予以發送。   (4)如上記(2)或(3)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將記載有用來指定隨每一前記終端而不同之送訊等待時間的前記資訊的前記訊框,予以發送。   (5)如上記(2)乃至(4)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將記載有用來指定前記終端之送訊次數所相應之送訊等待時間的前記資訊的前記訊框,予以發送。   (6)如上記(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將記載有用來對送訊次數少的終端指定比送訊次數多的終端還短之送訊等待時間的前記資訊的前記訊框,予以發送。   (7)如上記(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將記載有用來對進行資料重送之終端指定比其他終端還短之送訊等待時間的前記資訊的前記訊框,予以發送。   (8)如上記(2)乃至(7)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將記載有用來對許可多重使用者送訊之前記終端指定比進行資料重送之終端的剩餘送訊等待時間還長之送訊等待時間的前記資訊的前記訊框,予以發送。   (9)如上記(2)乃至(8)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將記載有適合於前記多重使用者送訊之類別、和用來對前記終端指定前記多重使用者送訊之結束後之送訊等待時間的前記資訊的前記訊框,予以發送。   (10)如上記(9)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將記載有用來對前記終端指定前記類別所相應之送訊等待時間的前記資訊的前記訊框,予以發送。   (11)如上記(9)或(10)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於用來指定優先度高之類別的前記訊框中,記載用來指定比指定了優先度低之類別時所被設定之送訊等待時間之剩餘時間還短之送訊等待時間的前記資訊。   (12)一種通訊方法,係具有:發送記載有其他終端之送訊等待時間之相關資訊的訊框之步驟。   (13)一種通訊裝置,係基於已接收之訊框中所記載的自身之送訊等待時間之相關資訊,來設定前記已接收之訊框所關連之通訊處理被實施後的送訊等待時間。   (14)一種通訊裝置,係發送記載有下個訊框送訊時的自身之送訊等待時間之相關資訊的訊框。   (15)如上記(14)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通訊裝置係成為存取點而動作,在對旗下之終端通知多重使用者送訊之許可的前記訊框中,記載下個訊框送訊時的自身之送訊等待時間所相關之前記資訊。   (16)如上記(1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在發送了前記訊框後,暫時不發送下個訊框時,則記載所定值來作為前記資訊。   (17)如上記(15)或(16)之任一項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還將前記終端進行了前記多重使用者送訊的訊框之重送時的送訊等待時間之相關資訊,記載在前記訊框中。   (18)如上記(17)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將記載有適合於多重使用者送訊之類別、和前記類別所相應之重送時的送訊等待時間所相關之前記資訊的前記訊框,予以發送。   (19)一種通訊方法,係具有:發送記載有下個訊框送訊時的自身之送訊等待時間之相關資訊的訊框之步驟。   (20)一種通訊裝置,係基於已接收之訊框中所記載的前記訊框之送訊來源的下個訊框送訊時的送訊等待時間之相關資訊,來設定前記已接收之訊框所關連之通訊處理被實施後的自身之送訊等待時間。
[0151]
500‧‧‧通訊裝置
501‧‧‧資料處理部
502‧‧‧控制部
503‧‧‧通訊部
504‧‧‧電源部
511‧‧‧變解調部
512‧‧‧空間訊號處理部
513‧‧‧頻道推定部
514‧‧‧無線介面部
515‧‧‧放大部
516‧‧‧天線
[0032]   [圖1] 圖1係於無線LAN網路中進行模式切換之際的通訊程序例的圖示。   [圖2] 圖2係於無線LAN網路中進行模式切換之際的通訊程序例的圖示。   [圖3] 圖3係於無線LAN網路中進行模式切換之際的通訊程序例的圖示。   [圖4] 圖4係無線LAN系統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5] 圖5係通訊裝置500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6] 圖6係無線LAN系統內的動作程序的流程圖。   [圖7] 圖7係觸發訊框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8] 圖8係根據AP之裁量而設定各STA的CW之參數值的通訊程序例(送訊次數所致之CW設定)的圖示。   [圖9] 圖9係根據AP之裁量而設定各STA的CW之參數值的通訊程序例(重送所致之CW設定)的圖示。   [圖10] 圖10係AC等級之優先度的圖示。   [圖11] 圖11係根據AP之裁量而設定各STA的CW之參數值的通訊程序例(AC等級所相應之CW設定)的圖示。   [圖12] 圖12係AP發送觸發訊框之際的處理程序的流程圖。   [圖13] 圖13係觸發訊框之構成例的圖示。   [圖14] 圖14係根據STA之裁量而設定各STA的CW之參數值的通訊程序例的圖示。

Claims (20)

  1. 一種通訊裝置,係發送記載有其他終端之送訊等待時間之相關資訊的訊框。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通訊裝置係成為存取點而動作,在對旗下之終端通知多工使用者送訊之許可的前記訊框中,記載用來指定前記多工使用者送訊之結束後的前記終端之送訊等待時間的前記資訊。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係將記載有用來對各終端指定比在前記多工使用者送訊之結束後由自身進行下個多工使用者送訊之際的送訊等待時間還長之送訊等待時間的前記資訊的前記訊框,予以發送。
  4.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將記載有用來指定隨每一前記終端而不同之送訊等待時間的前記資訊的前記訊框,予以發送。
  5.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將記載有用來指定前記終端之送訊次數所相應之送訊等待時間的前記資訊的前記訊框,予以發送。
  6. 如請求項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將記載有用來對送訊次數少的終端指定比送訊次數多的終端還短之送訊等待時間的前記資訊的前記訊框,予以發送。
  7. 如請求項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將記載有用來對進行資料重送之終端指定比其他終端還短之送訊等待時間的前記資訊的前記訊框,予以發送。
  8.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將記載有用來對許可多工使用者送訊之前記終端指定比進行資料重送之終端的剩餘送訊等待時間還長之送訊等待時間的前記資訊的前記訊框,予以發送。
  9.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將記載有適合於前記多工使用者送訊之類別、和用來對前記終端指定前記多工使用者送訊之結束後之送訊等待時間的前記資訊的前記訊框,予以發送。
  10. 如請求項9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將記載有用來對前記終端指定前記類別所相應之送訊等待時間的前記資訊的前記訊框,予以發送。
  11. 如請求項9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於用來指定優先度高之類別的前記訊框中,記載用來指定比指定了優先度低之類別時所被設定之送訊等待時間之剩餘時間還短之送訊等待時間的前記資訊。
  12. 一種通訊方法,係具有:發送記載有其他終端之送訊等待時間之相關資訊的訊框之步驟。
  13. 一種通訊裝置,係基於已接收之訊框中所記載的自身之送訊等待時間之相關資訊,來設定前記已接收之訊框所關連之通訊處理被實施後的送訊等待時間。
  14. 一種通訊裝置,係發送記載有下個訊框送訊時的自身之送訊等待時間之相關資訊的訊框。
  15. 如請求項14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記通訊裝置係成為存取點而動作,在對旗下之終端通知多工使用者送訊之許可的前記訊框中,記載下個訊框送訊時的自身之送訊等待時間所相關之前記資訊。
  16. 如請求項1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在發送了前記訊框後,暫時不發送下個訊框時,則記載所定值來作為前記資訊。
  17. 如請求項15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還將前記終端進行了前記多工使用者送訊的訊框之重送時的送訊等待時間之相關資訊,記載在前記訊框中。
  18. 如請求項17所記載之通訊裝置,其中,將記載有適合於多工使用者送訊之類別、和前記類別所相應之重送時的送訊等待時間所相關之前記資訊的前記訊框,予以發送。
  19. 一種通訊方法,係具有:發送記載有下個訊框送訊時的自身之送訊等待時間之相關資訊的訊框之步驟。
  20. 一種通訊裝置,係基於已接收之訊框中所記載的前記訊框之送訊來源的下個訊框送訊時的送訊等待時間之相關資訊,來設定前記已接收之訊框所關連之通訊處理被實施後的自身之送訊等待時間。
TW106135406A 2016-10-31 2017-10-17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TWI7399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12506 2016-10-31
JP2016212506 2016-10-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8780A true TW201818780A (zh) 2018-05-16
TWI739926B TWI739926B (zh) 2021-09-21

Family

ID=620234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35406A TWI739926B (zh) 2016-10-31 2017-10-17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4) US11291043B2 (zh)
EP (2) EP4250857A3 (zh)
JP (2) JP7036023B2 (zh)
CN (2) CN116567847A (zh)
MX (1) MX2019004449A (zh)
RU (1) RU2740302C2 (zh)
SG (1) SG11201901978VA (zh)
TW (1) TWI739926B (zh)
WO (1) WO2018079016A1 (zh)
ZA (1) ZA20190198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22588B2 (en) 2019-01-24 2023-08-08 Sony Group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TWI853951B (zh) * 2019-06-24 2024-09-01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無線通訊裝置及方法、以及無線通訊終端及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289713B1 (en) * 2015-04-29 2024-08-28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Triggered transmission opportunity and multiple user ack procedures in wlan systems
CN112188640B (zh) 2019-07-05 2024-11-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保护方法及装置
EP4110005A4 (en) * 2020-03-24 2024-02-21 Hyundai Motor Company Method and device for channel connec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multiple link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63702A (ja) 2003-06-02 2004-12-24 Seiko Epson Corp 通信制御システム、マスタ通信端末、スレーブ通信端末、マスタ通信端末用プログラム及びスレーブ通信端末用プログラム、並びに通信制御方法
US7978637B2 (en) * 2003-08-26 2011-07-12 Avaya Inc. Power-saving mechanisms for 802.11 clients
JP2006054595A (ja) * 2004-08-10 2006-02-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KR100678939B1 (ko) * 2004-08-27 2007-02-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인프라스트럭처 모드의 무선 네트워크 환경에 있어서,무선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US8045574B2 (en) * 2008-02-27 2011-10-25 Bae Systems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 Systems Integration Inc. Contention protocols for wireless medium access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KR101289944B1 (ko) * 2008-12-12 2013-07-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초고처리율 무선랜 시스템에서 채널 추정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8681793B2 (en) * 2009-05-22 2014-03-2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pac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for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system
US20110044303A1 (en) * 2009-08-18 2011-02-24 Xuquan Ji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of adjusting a contention window for wireless transmission
US8705340B2 (en) * 2009-12-23 2014-04-22 Intel Corporation Packet-loss handling for downlink multi-user multiple-input and multiple-output wireless network
US8693414B2 (en) * 2010-01-15 2014-04-08 Ralink Technology Corp. Multi-user transmission method,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transmission system using the same, scheduling method and access point using the same for schedul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CN106028270B (zh) 2010-02-12 2020-08-04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从wtru执行随机接入信道传输的方法、wtru、以及节点b
US8306010B2 (en) 2010-04-28 2012-11-06 Intel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plink multi-use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U MIMO) medium access and error recovery
CN102802171B (zh) * 2011-05-25 2016-06-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退避方法和退避设备
US20130058222A1 (en) 2011-08-30 2013-03-07 Yoav Ben-Yehezkel Collision handling and synchronization of nodes in a csma/ca network
KR101979724B1 (ko) * 2011-10-26 2019-05-17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JP5955627B2 (ja) * 2012-05-02 2016-07-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処理装置、プログラム
KR101585823B1 (ko) * 2012-06-18 2016-01-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랜에서 초기 액세스 분산 방법 및 장치
US9712231B2 (en) * 2013-04-15 2017-07-18 Avago Technologies General Ip (Singapore) Pte. Ltd. Multiple narrow bandwidth channel access and MAC operation with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9295074B2 (en) * 2013-09-10 2016-03-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cknowledgement, error recovery and backoff operation of uplink multi-user 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US10009930B2 (en) * 2014-06-19 2018-06-2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frame
US10561944B2 (en) * 2014-09-10 2020-02-18 Zynga Inc. Adjusting object adaptive modification or game level difficulty and physical gestures through level definition files
US9655054B2 (en) * 2014-09-19 2017-05-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Adapting blind reception duration for range and congestion
WO2016080335A1 (ja) * 2014-11-18 2016-05-26 株式会社 東芝 無線通信用集積回路、無線通信端末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KR102167924B1 (ko) 2014-12-31 2020-10-20 주식회사 윌러스표준기술연구소 다중 사용자 상향 전송을 위한 무선 통신 단말 및 무선 통신 방법
US9942925B2 (en) * 2015-01-07 2018-04-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Station contention behavior in uplink multiple user protocols
US9991996B2 (en) * 2015-02-03 2018-06-05 Stmicroelectronics, Inc. Scheduling for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OFDMA) transmissions in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
WO2016129979A1 (ko) * 2015-02-13 2016-08-18 주식회사 윌러스표준기술연구소 다중 사용자 상향 전송을 위한 무선 통신 단말 및 무선 통신 방법
US10631337B2 (en) 2015-02-24 2020-04-21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wireless LAN access point, and wireless LAN station
US9980224B2 (en) * 2015-04-03 2018-05-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termining inactivity timeout using 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
WO2016167438A1 (ko) 2015-04-15 2016-10-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랜 시스템에서 신호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10028142B2 (en) * 2015-04-21 2018-07-17 Newracom,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channel access in WLAN
US9794098B2 (en) * 2015-04-24 2017-10-17 Newracom, Inc. Multi-user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US10492223B2 (en) * 2015-05-21 2019-11-26 Newracom, Inc. Channel access for multi-user communication
US20170127447A1 (en) * 2015-11-02 2017-05-04 Po-Kai Huang Station (sta) and method for contention based neighborhood awareness network (nan) communication
JP6640670B2 (ja) 2016-07-15 2020-02-05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10568131B2 (en) * 2016-10-17 2020-02-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Single user switching timer per access category (AC)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22588B2 (en) 2019-01-24 2023-08-08 Sony Group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TWI811516B (zh) * 2019-01-24 2023-08-11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無線通訊裝置及方法
US12063288B2 (en) 2019-01-24 2024-08-13 Sony Group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TWI853951B (zh) * 2019-06-24 2024-09-01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無線通訊裝置及方法、以及無線通訊終端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34664A4 (en) 2019-10-16
EP4250857A3 (en) 2023-12-20
ZA201901987B (en) 2019-10-30
US11291043B2 (en) 2022-03-29
US11832301B2 (en) 2023-11-28
WO2018079016A1 (ja) 2018-05-03
JP2022060402A (ja) 2022-04-14
US20210289544A1 (en) 2021-09-16
EP3534664A1 (en) 2019-09-04
MX2019004449A (es) 2019-06-06
JP7235148B2 (ja) 2023-03-08
RU2019112319A3 (zh) 2020-10-23
US20240057151A1 (en) 2024-02-15
TWI739926B (zh) 2021-09-21
CN109891998B (zh) 2023-06-09
US20250031241A1 (en) 2025-01-23
JPWO2018079016A1 (ja) 2019-09-12
SG11201901978VA (en) 2019-04-29
RU2019112319A (ru) 2020-10-23
RU2740302C2 (ru) 2021-01-13
US12120733B2 (en) 2024-10-15
US20220183056A1 (en) 2022-06-09
CN109891998A (zh) 2019-06-14
JP7036023B2 (ja) 2022-03-15
CN116567847A (zh) 2023-08-08
EP4250857A2 (en) 2023-09-27
EP3534664B1 (en) 2023-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71126B2 (en) Uplink multi-use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for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US20240049213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uplink multiple-user transmission schedul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using the method
JP6507232B2 (ja) 無線lanシステムにおいて上りリンク多重ユーザ送信方法及びそのための装置
JP7235148B2 (ja)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CN107113782B (zh) 用于数字通信中避免干扰的系统和方法
CA2943828C (en) Retransmission method at time of sharing transmission opportunity in wireless la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KR20180068963A (ko) 무선 근거리 네트워크(wlan)에 대한 다중 사용자의 동시 랜덤 접속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KR20180053409A (ko) 무선랜 시스템에서 다중 사용자의 상향링크 프레임의 전송을 위한 방법
TW201132032A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puter program,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0128620A1 (ja)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並びに通信システム
US1135704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signal transmission of terminal supporting plurality of carriers
US10701686B1 (en) Protection mechanism for multi-user transmission
KR101722759B1 (ko) 무선랜에서의 채널 접근 방법 및 장치
CN114071780A (zh) 用于60GHz NR U的多波束发送前侦听
US12170984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
WO2016172893A1 (zh)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JP5790810B2 (ja)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