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201740322A - 適用於以物易物的配送系統與方法 - Google Patents

適用於以物易物的配送系統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40322A
TW201740322A TW105114036A TW105114036A TW201740322A TW 201740322 A TW201740322 A TW 201740322A TW 105114036 A TW105114036 A TW 105114036A TW 105114036 A TW105114036 A TW 105114036A TW 201740322 A TW201740322 A TW 20174032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ipping
code
mail
information
deliver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140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34493B (zh
Inventor
周家源
黃正安
郭詩岑
Original Assignee
統一超商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統一超商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統一超商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1140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34493B/zh
Publication of TW2017403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403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44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4493B/zh

Links

Landscapes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一種配送系統及配送方法,適用於以物易物的一第一商品與一第二商品之寄送。於資訊整合平台接收到第一商品的第一寄件完成訊息及第二商品的第二寄件完成訊息後,資訊整合平台傳送一允許出貨通知、第一寄件資料及第二寄件資料至一物流中心,以使物流中心依據第一寄件資料配送第一商品並依據第二寄件資料配送第二商品。藉此,可使交易雙方放心將物品透過寄送的方式交易,而不用擔心自己寄出後對方遲遲不寄出的話又無法收回已交寄物品的問題。

Description

適用於以物易物的配送系統與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配送系統及方法,特別是適用於以物易物交易之物品的交寄所使用之配送系統及方法。
以物易物已存在生活中許久,現今亦出現以物易物的交易平台,以供大家出清家中使用不到的物品,而在完成配對交易後,多會使用現已存在之物流系統進行物件之交寄,但如郵寄、宅配、店到宅、面交等。
然而,無論使用何種交易方式,如果是直接將物品寄給完成交易的對方,多是需要靠著雙方的誠信,相信對方亦會寄出物品,而將物品進行寄送。對於較為貴重之物品則會選擇以面交的方式進行交換。然而面交需要約定雙方的時間,對於在不同地區的交易者而言,又需要花費更多的交通費與時間來進行交易,實屬不便。
在一實施例中,一種配送系統。此配送系統適用於以物易物的一第一商品與一第二商品之寄送且包括:一資訊整合平台、一第一收銀機以及一第二收銀機。資訊整合平台接收第一商品之一第一寄件資料該第二商品之一第二寄件資料,並根據第一寄件資料產生一第一寄件代碼及根據第二寄件資料產生一第二寄件代碼。第一收銀機設置於第一寄件商店,通信連接資訊整合平台,用以讀取第一寄件代碼並輸出對應第一寄件代碼的第一寄件完成訊息。第二收銀機設置於第二寄件商店,通信連接資訊整合平台,用以讀取第二寄件代碼並輸出對應第二寄件代碼的第二寄件完成訊息。
其中,於資訊整合平台接收到第一寄件完成訊息及第二寄件完成訊息後,資訊整合平台傳送一允許出貨通知、第一寄件資料及第二寄件資料至一物流中心,以使物流中心依據第一寄件資料配送第一商品並依據第二寄件資料配送第二商品。
在一實施例中,一種配送方法,適用於以物易物的一第一商品與一第二商品之寄送。配送方法包括由一資訊整合平台接收該第一商品之一第一寄件資料並根據第一寄件資料產生一第一寄件代碼、由資訊整合平台接收第二商品之一第二寄件資料並根據第二寄件資料產生一第二寄件代碼、由資訊整合平台接收來自一第一收銀機的對應第一寄件代碼的一第一寄件完成訊息、由資訊整合平台接收來自一第二收銀機的對應第二寄件代碼的一第二寄件完成訊息、以及當資訊整合平台接收到第一寄件完成訊息及第二寄件完成訊息後,傳送一允許出貨通知、第一寄件資料及第二寄件資料至一物流中心,以使物流中心依據第一寄件資料配送第一商品,並依據第二寄件資料配送第二商品。其中第一收銀機設置在一第一商店且第二收銀機設置在一第二商店。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寄件資料及第二寄件資料中之每一者包括取件人姓名、電話及取貨地點。當欲使用店到店服務時,即需要提供取件商店之資訊。若欲使用的是店到宅的服務時,則是提供收件人姓名、電話及收件地址。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資訊整合平台接收到第一寄件完成訊息但未接收到第二寄件完成訊息時,傳送一不可出貨通知及第一寄件資料至物流中心。當物品交寄雙方只有一方將物品寄出時,資訊整合平台會通知物流中心尚不可以出貨,並使物品保留於物流中心的倉儲中。直至另一方亦完成第二商品之交寄,才會再由資訊整合平台傳送一允許出貨通知及第二寄件資料至物流中心。並由物流中心依據第一寄件資料配送第一商品並依據第二寄件資料配送第二商品。除此之外,物品亦可先保留於第一寄件商店或第二寄件商店中,直至資訊整合平台接收到第一寄件完成訊息及第二寄件完成訊息時,再通知物流中心至第一寄件商店及第二寄件商店取貨寄送。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寄件資料包括一退貨資料,並且當物流中心於接收不可出貨通知後經過一指定時間仍未收到允許出貨通知,則依據退貨資料配送第一商品。若一方先寄出第一商品,在經過一雙方約定的指定時間(例如三天、七天等)後,資訊整合平台仍未收到第二商品的第二寄件完成訊息時,則將進行退貨處理。將第一商品依據交寄者提供整退貨資料進行配送,以退回給寄件者,以保障先寄件者的權利。
在一些實施例中,退貨資料包括一退貨地點。寄件者可以選擇指定寄件商店為退貨地點,亦可指定其他商店為退貨地點。更甚者,在其他實施例中,交寄者亦可指定一地址做為退貨地點,以將商品以宅配方式進行退貨。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寄件代碼及第二寄件代碼為不重覆的唯一條碼。透過以條碼的方式呈現可方便收銀機讀取資料。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以數字或文字的方式呈現,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收銀機根據第一寄件代碼產生一第一配送單,及第二收銀機根據第二寄件代碼,產生一第二配送單。當交寄者交寄商品時,可先利用手持裝置顯示第一寄件代碼或第二寄件代碼供收銀機讀取,以印出第一配送單或第二配送單黏貼於第一商品或第二商品上。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直接先在家裡印出配送單,黏貼於第一商品及第二商品上,以讓第一收銀機及第二收銀機讀取,以取得第一寄件代碼及第二寄件代碼。
在一些實施例中,配送系統可包括一第一多媒體機及一第二多媒體機。第一多媒體機設置於第一寄件商店,用以根據第一寄件代碼產生一第一配送單。第二多媒體機設置於第二寄件商店,用以根據第二寄件代碼產生一第二配送單。交寄者除了前述利用手持裝置顯示寄件代碼或事先於家裡列印配送單以顯示寄件代碼外,亦可利用設置於各寄件商店內的多媒體機,透過輸入寄件代碼以產生配送單。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配送單包括對應第一寄件代碼的一第一寄件條碼,以及第二配送單包括對應第二寄件代碼的一第二寄件條碼。在配送單上可透過條碼方式表示寄件代碼,以方便收銀機或是物流中心的機器讀取。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物流中心收到第一商品時,資訊整合平台接收來自物流中心之對應第一寄件代碼的一收貨通知。當物流中心已至第一寄件商店拿取第一商品時,可傳送收貨通知至資訊整合平台,以讓資訊整合平台可掌握並更新第一商品的物流狀況跟位置。
綜上所述,根據本發明之配送系統及方法,能夠適用於以物易物的商品之寄送,當配送系統確認完成交易之雙方的物品都已交寄後,才將物品分別配送至指定的地點。若有一方尚未將物品寄出,則配送系統將不會出貨,直至雙方都完成交寄為止。若有一方交寄後,另一方於超過一指定時間仍未交寄,亦可將物品退回至寄件者所指定之退貨地點。藉此,可使交易雙方放心將物品透過寄送的方式交易,而不用擔心自己寄出後對方遲遲不寄出的話又無法收回已交寄物品的問題。給交易雙方多一層保障。
另外,本配送系統可使用便利商店的店到店、店到宅等配送系統讓交寄者可以依自己所需選用需要的配送方式進行配送。由於可使用到店或到宅等服務,亦可符合不同消費者的需求。且由於可以至便利商店進行寄送,全年24小時皆可進行寄送。
參照第1圖及第2圖,其分別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配送系統之示意圖及方塊圖。配送系統包括一資訊整合平台10、一第一收銀機21以及一第二收銀機31。資訊整合平台10可為一伺服器、一個人電腦或結合於總部主機內之模組。資訊整合平台10包括一資料庫11、一處理器12以及一網路模組13。而第一收銀機21係設置於一第一寄件商店20,第二收銀機31係設置於一第二寄件商店30。第一收銀機21及第二收銀機31分別透過網路40連接通信連接至資訊整合平台10。
當一以物易物交易平台(圖未示)上,第一交換者以一第一商品22換得第二交換者的第二商品32,雙方合意後要交寄貨品時,可在以物易物交易平台上建立第一商品22之第一寄件資料,以及第二商品32之第二寄件資料。接著,透過網路將第一寄件資料及第二寄件資料傳送至資訊整合平台10。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寄件資料及第二寄件資料中之每一者可包括取件人姓名、電話及取貨地點。第一寄件資料是代表第一商品22要寄去的商店,是由第二交換者所提供並指定的取貨地點。第二寄件資料是代表第二商品32要寄去的商店,是由第一交換者所提供並指定的取貨地點。在此若取貨地點皆為商店時,即代表雙方皆採用店到店的方式寄送。在其他實施態樣下,也可以是店到宅的寄送方式。第一交換者及第二交換者在輸入欲採用的交貨方式皆可自行做選擇。若為店到宅的寄送方式,則寄件資料中則可包括收件人姓名、電話及收件地址。
資訊整合平台10接收第一商品22之第一寄件資料及第二商品32之第二寄件資料,並根據第一寄件資料產生第一寄件代碼及根據第二寄件資料產生第二寄件代碼。在此,資訊整合平台10可透過網路模組13接收由以物易物交易平台傳送來的第一商品22之一第一寄件資料及第二商品32之一第二寄件資料。接著再由處理器12根據該第一寄件資料產生第一寄件代碼及根據第二寄件資料產生第二寄件代碼。所產生的第一寄件代碼及第二寄件代碼可再透過資訊整合平台10之網路模組13經由網路傳送至物易物交易平台。而所產生之第一寄件代碼及第二寄件代碼亦會對應儲存於資料庫11中。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寄件代碼及第二寄件代碼為不重覆的唯一條碼。在其他實施態樣中,第一寄件代碼及第二寄件代碼亦可為文字、數字或其組合而成的唯一代碼。
當第一交換者及第二交換者分別取得第一寄件代碼及第二寄件代碼後,則可分別將商品拿到第一寄件商店20及第二寄件商店30進行寄送。當第一交換者持第一商品22至第一寄件商店20寄送時,第一收銀機21讀取第一寄件代碼並輸出對應第一寄件代碼的一第一寄件完成訊息至資訊整合平台10。同樣地,當第二交換者持第二商品32至第二寄件商店30寄送時,第二收銀機31讀取第二寄件代碼並輸出對應第二寄件代碼的一第二寄件完成訊息至資訊整合平台10。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寄件代碼及第二寄件代碼皆為條碼型式,第一交換者及第二交換者可透過手持裝置顯示第一寄件代碼及第二寄件代碼以供第一收銀機21及第二收銀機31讀取。第一收銀機21及第二收銀機31可利用紅外線讀取器等裝置讀取第一寄件代碼及第二寄件代碼。
而當第一收銀機21讀取第一寄件代碼後,即代表第一寄件商店20已收取貨物,此時第一交換者即完成第一商品22之寄送。此時,第一收銀機21會透過網路40傳送第一寄件完成訊息至資訊整合平台10。同樣地,當第二收銀機31讀取第二寄件代碼後,即代表第二寄件商店30已收取貨物,此時第二交換者即完成第二商品32之寄送。第二收銀機31會透過網路40傳送第二寄件完成訊息至資訊整合平台10。
在本實施例中,當第一收銀機21讀取第一寄件代碼後,會根據第一寄件代碼產生一第一配送單。如第3圖所示,其為本實施例第一配送單之示意圖。在第一配送單P上可記載第一寄件代碼SN1、第一寄件條碼SN2、配送方式、寄件人、寄件人電話、取件人姓名N、取件人電話T、取貨地點D1、門市名稱D2、商品資訊、退貨方式或退貨地點等。第3圖中所示顯示之資訊僅為示例,並不以此為限。在第一配送單P上亦可僅記載第一寄件代碼SN1(或為條碼型式的第一寄件條碼SN2)、取件人姓名N、取件人電話T及取貨地點D1而已。所產生的第一配送單P再黏貼至第一商品22上,以完成交寄流程。同樣地,當第二收銀機31讀取第二寄件代碼後,會根據第二寄件代碼產生一第二配送單。由於第二配送單內容與第一配送單相同,在此則不加以贅述。
在其他實施態樣中,亦可由交換者於家中自行利用印表機列印出配送單,再持配送單及商品至寄件商店,讓收銀機讀取配送單上的寄件代碼以完成寄送。
於資訊整合平台10接收到第一寄件完成訊息及第二寄件完成訊息後,資訊整合平台10傳送一允許出貨通知、第一寄件資料及第二寄件資料至一物流中心50。以使物流中心50依據第一寄件資料配送第一商品22並依據第二寄件資料配送第二商品32。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寄件商店20每日會定時將收到的商品透過逆物流的方式,將商品由第一寄件商店20運送至物流中心的倉儲放置。同樣地,第二寄件商店30每日亦會定時將收到的商品透過逆物流的方式,將商品由第二寄件商店30運送至物流中心的倉儲放置。當第一商品22及第二商品32分別完成交寄,資訊整合平台10已收到第一寄件完成訊息及第二寄件完成訊息後,才會發送允許出貨通知至物流中心50,以使物流中心50進行第一商品22及第二商品32之配送。
同時,在傳送允許出貨通知時,亦可將第一寄件資料及第二寄件資料同步傳送給物流中心50,以使物流中心50可依據第一寄件資料配送第一商品22並依據第二寄件資料配送第二商品32。在其他實施態樣中,物流中心50亦可透過讀取位於第一商品22及第二商品32上的配送單資訊來取得第一寄件資料及第二寄件資料。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當物流中心50收到第一商品22時,資訊整合平台10接收來自物流中心50之對應第一寄件代碼的一收貨通知。意即,當物流中心50至第一寄件商店20收到第一商品22時,亦可傳送對應第一寄件代碼的一收貨通知至資訊整合平台10。讓資訊整合平台10可掌握並更新第一商品22的物流狀況跟現在位置。同樣地,當物流中心50收到第二商品32時,資訊整合平台10亦會接收來自物流中心50之對應第二寄件代碼的一收貨通知。
於資訊整合平台10僅接收到第一寄件完成訊息但未接收到第二寄件完成訊息時,資訊整合平台10會傳送一不可出貨通知及第一寄件資料至物流中心50。意即,當只有一方寄出商品時,物流中心50會收到不可出貨通知,此時,物流中心50會先將第一商品22放置於倉儲中心而不進行配送。同樣亦可適用於只有第二商品32被交寄時的情形。於資訊整合平台10僅接收到第二寄件完成訊息但未接收到第一寄件完成訊息時,資訊整合平台10亦會傳送一不可出貨通知及第二寄件資料至物流中心50。隨後,當第一商品22交寄後的一指定時間內,如果第二商品32亦完成交寄,資訊整合平台10亦收到了第二寄件完成訊息。此時資訊整合平台10則會發出允許出貨通知及第二寄件資料至物流中心50,以進行後續配送。意即,只有於資訊整合平台10收到了第一寄件完成訊息及第二寄件完成訊息後,才會傳送允許出貨通知至物流中心50以進行後續配送。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寄件資料包括一退貨資料,並且當物流中心於接收不可出貨通知後經過一指定時間仍未收到允許出貨通知,則依據退貨資料配送第一商品。在交換者輸入寄件資料時,可同時讓交換者輸入退貨資料,以便當一方已完成交寄後經過一指定時間(例如三天或七天等雙方合意之寄送時間),另一方沒有交寄商品時,可將已交寄之商品退回給交換者。如第3圖所示之第一配送單上可記載有退貨處理方式(宅配或店配)以及退貨地點。在本實施例中,退貨資料包括退貨地點。交換者可以選擇一開始所交寄的第一寄件商店20做為退貨地點,亦可指定其他商店做為退貨地點。在其他實施態樣中,亦可選擇利用宅配的方式退貨至一指定地址。
藉此,當配送系統確認第一商品22及第二商品32皆已交寄後,才會通知物流中心50,才將第一商品22及第二商品32分別配送至指定的地點。若有一方尚未將商品寄出,則配送系統將不會出貨,直至雙方都完成交寄為止。若有一方交寄後,另一方於超過一指定時間仍未交寄,亦可將物品退回至所指定之退貨地點。藉此,可使交易雙方放心將商品透過寄送的方式交易,而不用擔心自己寄出後對方遲遲不寄出的話又無法收回已交寄商品的問題。給交易雙方多一層保障。
請參閱第4圖,其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配送系統之示意圖。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之元件及架構將以相同之元件符號表示,且不再贅述。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在第一寄件商店20中包括一第一多媒體機23。在第二寄件商店30中包括一第二多媒體機33。第一交換者持第一商品22至第一寄件商店20交寄時,可在第一多媒體機23輸入第一寄件代碼,使第一多媒體機23根據第一寄件代碼產生一第一配送單P。再使第一收銀機21讀取第一配送單P上之第一寄件代碼SN1,以完成第一商品22之寄送。同樣地,第二交換者持第二商品32至第二寄件商店30交寄時,可在第二多媒體機33輸入第二寄件代碼,使第二多媒體機33根據第二寄件代碼產生一第二配送單。再使第二收銀機31讀取第二配送單上之第二寄件代碼,以完成第二商品32之寄送。
如此,交換者除了如第一實施例所述利用手持裝置顯示寄件代碼或事先於家裡列印配送單以顯示寄件代碼外,亦可如第二實施例利用設置於各寄件商店內的多媒體機,透過輸入寄件代碼以產生配送單。
再請同時參閱第1圖及第5圖,第5圖為使用第一實施例之配送系統所執行的配送方法之流程圖。配送方法,適用於以物易物的第一商品22與第二商品32之寄送。當交換者於以物易物交易平台完成交易而要進行商品交寄時,即可使用配送系統進行配送。第一交換者及第二交換者分別於以物易物交換平台上輸入第一寄件資料及第二寄件資料,並經由以物易物交換平台傳送至資訊整合平台10。
接著,由於來自二個不同交換者所提供資料的時間可以同時或不同時,因此亦可同時或前後進行以下步驟,本發明不以此為限。由資訊整合平台10接收第一商品22之第一寄件資料並根據第一寄件資料產生一第一寄件代碼(步驟S11)。且由資訊整合平台10接收第二商品32之第二寄件資料並根據第二寄件資料產生第二寄件代碼(步驟S21)。
當第一交換者及第二交換者分別取得第一寄件代碼及第二寄件代碼後,即可以收到的寄件代碼至商店寄出商品。第一交換者持第一寄件代碼及第一商品22至第一寄件商店20進行寄件。第一寄件商店20之第一收銀機21讀取第一寄件代碼,以取得第一寄件代碼(步驟S12),或者更包括內含的資訊。當第一寄件商店20之第一收銀機21讀取第一寄件代碼並完成所需的寄件程序後,將傳送第一寄件完成訊息至資訊整合平台10。此時,由資訊整合平台10接收來自第一收銀機21的對應第一寄件代碼的第一寄件完成訊息(步驟S13)。
同時或在一指定時間內,第二交換者持第二寄件代碼及第二商品32至第二寄件商店30進行寄件。第二寄件商店30之第二收銀機31讀取第二寄件代碼,以取得第二寄件代碼(步驟S22),或者更包括內含的資訊。當第二寄件商店30之第二收銀機31讀取第二寄件代碼並完成所需的寄件程序後,將傳送第二寄件完成訊息至資訊整合平台10。此時,由資訊整合平台10接收來自第二收銀機31的對應第二寄件代碼的第二寄件完成訊息(步驟S23)。
當資訊整合平台10接收到第一寄件完成訊息及第二寄件完成訊息後,傳送一允許出貨通知、第一寄件資料及第二寄件資料至一物流中心50(步驟31)。藉此,以使得物流中心50依據第一寄件資料配送第一商品22,並依據第二寄件資料配送第二商品32。如此,即完成以物易物的物品交寄。
如同前述,第一寄件資料及第二寄件資料中之每一者包括取件人姓名、電話及取貨地點。第一寄件資料是代表第一商品22要寄去的地點,是由第二交換者所提供並指定的取貨地點。第二寄件資料是代表第二商品32要寄去的地點,是由第一交換者所提供並指定的取貨地點。若雙方之取貨地點皆為商店,代表雙方皆採用店到店的方式寄送。在其他實施態樣下,也可以是店到宅的寄送方式。第一交換者及第二交換者在輸入欲採用的交貨方式皆可自行做選擇。若為店到宅的寄送方式,則寄件資料中則可包括收件人姓名、電話及配送地址。
並且由資訊整合平台10依據第一寄件資料及第二寄件資料產生的第一寄件代碼及第二寄件代碼為不重覆的唯一條碼。在其他實施態樣中,第一寄件代碼及第二寄件代碼亦可為文字、數字或其組合而成的唯一代碼,亦或者為同時間顯示有文數字及代表文數字的條碼。
藉此,當配送系統確認第一商品22及第二商品32皆已交寄後,才會通知物流中心50將第一商品22及第二商品32分別配送至指定的地點。以避免一方已寄出商品,而另一方卻遲遲不寄出商品之問題。
再請同時參閱第1圖及第6圖,第6圖為說明當只有一方寄出商品而另一方未寄出商品時之配送方法流程圖。步驟S11至步驟S13皆如同前述,在此便不多加贅述。而當第二交換者僅完成步驟S21,而未將第二商品32交寄,即未完成步驟S22及步驟S23,資訊整合平台10未接收到第二寄件完成訊息。意即,當資訊整合平台10接收到第一寄件完成訊息但未接收到第二寄件完成訊息時,傳送一不可出貨通知及第一寄件資料至物流中心50(步驟S41)。
當只有一方寄出商品時,物流中心50會收到不可出貨通知,此時,物流中心50會先將第一商品22放置於倉儲中心而不進行配送。同樣亦可適用於只有第二商品32被交寄時的情形。於資訊整合平台10僅接收到第二寄件完成訊息但未接收到第一寄件完成訊息時,資訊整合平台10亦會傳送一不可出貨通知及第二寄件資料至物流中心50。
在此,當物流中心50已收到第一商品22時,資訊整合平台會接收到來自物流中心50之對應第一寄件代碼的一收貨通知。意即,當物流中心50至第一寄件商店20收到第一商品22時,亦可傳送對應第一寄件代碼的一收貨通知至資訊整合平台10。讓資訊整合平台10可掌握並更新第一商品22的物流狀況跟現在位置。同樣地,當物流中心50收到第二商品32時,資訊整合平台10亦會接收來自物流中心50之對應第二寄件代碼的一收貨通知。
隨後,當第一商品22交寄後的一指定時間內,如果第二商品32亦完成交寄,資訊整合平台10亦收到了第二寄件完成訊息。此時資訊整合平台10則會發出允許出貨通知及第二寄件資料至物流中心50,以進行後續配送。意即,只有於資訊整合平台10收到了第一寄件完成訊息及第二寄件完成訊息後,才會傳送允許出貨通知至物流中心50以進行後續配送。
而在第一寄件資料中更包括一退貨資料,並且當物流中心50於接收不可出貨通知後經過一指定時間仍未收到允許出貨通知,依據退貨資料配送第一商品22(步驟42)。在交換者輸入寄件資料時,可同時讓交換者輸入退貨資料,以便當一方已完成交寄後經過一指定時間(例如三天或七天等雙方合意之寄送時間),另一方沒有交寄商品時,可將已交寄之商品退回給交換者。如第3圖所示之第一配送單上可記載有退貨處理方式(宅配或店配)以及退貨地點。在本實施例中,退貨資料包括退貨地點。交換者可以選擇一開始所交寄的第一寄件商店20做為退貨地點,亦可指定其他商店做為退貨地點。在其他實施態樣中,亦可選擇利用宅配的方式退貨至一指定地址。
藉此,可使交易雙方放心將商品透過寄送的方式交易,而不用擔心自己寄出後對方遲遲不寄出的話又無法收回已交寄商品的問題。給交易雙方多一層保障。
再請同時參閱第1至3圖及第7圖,第7圖為依據第一實施例之配送系統產生配送單之流程圖。在如第5圖所示的步驟S12及步驟S22之後,且在步驟S13及步驟S23之後或同時,第一收銀機21根據第一寄件代碼產生一第一配送單(步驟S121),且第二收銀機31根據第二寄件代碼產生一第二配送單(步驟S221)。所產生的第一配送單及第二配送單可如第3圖所示,詳細的說明亦如前所述,在此便不加以贅述。
再請同時參閱第1、2、4、8圖,第8圖為依據第二實施例之配送系統產生配送單之流程圖。在如第5圖所示的步驟S12之前,即第一收銀機21讀取第一寄件代碼前,由第一寄件商店20之第一多媒體機23依據第一寄件代碼產生第一配送單(步驟S111)。且在如第5圖所示的步驟S22之前,即第二收銀機31讀取第二寄件代碼前,由第二寄件商店30之第二多媒體機33依據第二寄件代碼產生第二配送單(步驟S211)。且第一配送單包括第一寄件代碼,第一收銀機21讀取第一配送單上之第一寄件代碼,以取得第一寄件代碼(步驟S12)。第二配送單包括第二寄件代碼,第二收銀機31讀取第二配送單上之第二寄件代碼,以取得第二寄件代碼(步驟S22)。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相像技術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資訊整合平台
11‧‧‧資料庫
12‧‧‧處理器
13‧‧‧網路模組
20‧‧‧第一寄件商店
21‧‧‧第一收銀機
22‧‧‧第一商品
23‧‧‧第一多媒體機
30‧‧‧第二寄件商店
31‧‧‧第二收銀機
32‧‧‧第二商品
33‧‧‧第二多媒體機
40‧‧‧網路
50‧‧‧物流中心
D1‧‧‧取貨地點
D2‧‧‧門市名稱
N‧‧‧取件人姓名
P‧‧‧第一配送單
SN1‧‧‧第一寄件代碼
SN2‧‧‧第一寄件條碼
T‧‧‧取件人電話
S11‧‧‧由資訊整合平台接收第一商品之第一寄件資料並根據第一寄件資料產生一第一寄件代碼
S111‧‧‧由第一寄件商店之第一多媒體機依據第一寄件代碼產生第一配送單
S12‧‧‧第一寄件商店之第一收銀機讀取第一寄件代碼,以取得第一寄件代碼
S121‧‧‧第一收銀機根據第一寄件代碼產生一第一配送單
S13‧‧‧由資訊整合平台接收來自第一收銀機的對應第一寄件代碼的第一寄件完成訊息
S21‧‧‧由資訊整合平台接收第二商品之第二寄件資料並根據第二寄件資料產生第二寄件代碼
S211‧‧‧由第二寄件商店之第二多媒體機依據第二寄件代碼產生第二配送單
S22‧‧‧第二商店之第二收銀機讀取第二寄件代碼,以取得第二寄件代碼
S221‧‧‧第二收銀機根據第二寄件代碼產生一第二配送單
S23‧‧‧由資訊整合平台接收來自第二收銀機的對應第二寄件代碼的第二寄件完成訊息
S31‧‧‧當資訊整合平台接收到第一寄件完成訊息及第二寄件完成訊息後,傳送一允許出貨通知、第一寄件資料及第二寄件資料至一物流中心
S41‧‧‧當資訊整合平台接收到第一寄件完成訊息但未接收到第二寄件完成訊息時,傳送一不可出貨通知及第一寄件資料至物流中心
S42‧‧‧當物流中心於接收不可出貨通知後經過一指定時間仍未收到允許出貨通知,依據退貨資料配送第一商品
[第1圖] 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配送系統之示意圖。 [第2圖] 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配送系統之方塊圖。 [第3圖] 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配送單之示意圖。 [第4圖] 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配送系統之示意圖。 [第5圖] 為使用第一實施例之配送系統所執行的配送方法之流程圖。 [第6圖] 為說明當只有一方寄出商品而另一方未寄出商品時之配送方法流程圖。 [第7圖] 為依據第一實施例之配送系統產生配送單之流程圖。 [第8圖] 為依據第二實施例之配送系統產生配送單之流程圖。
10‧‧‧資訊整合平台
20‧‧‧第一寄件商店
21‧‧‧第一收銀機
22‧‧‧第一商品
30‧‧‧第二寄件商店
31‧‧‧第二收銀機
32‧‧‧第二商品
40‧‧‧網路
50‧‧‧物流中心

Claims (20)

  1. 一種配送系統,適用於以物易物的一第一商品與一第二商品之寄送,該配送系統包括: 一資訊整合平台,接收該第一商品之一第一寄件資料及該第二商品之一第二寄件資料,並根據該第一寄件資料產生一第一寄件代碼及根據該第二寄件資料產生一第二寄件代碼; 一第一收銀機,設置於一第一寄件商店,通信連接該資訊整合平台,用以讀取該第一寄件代碼並輸出對應該第一寄件代碼的一第一寄件完成訊息;以及 一第二收銀機,設置於一第二寄件商店,通信連接該資訊整合平台,用以讀取該第二寄件代碼並輸出對應該第二寄件代碼的一第二寄件完成訊息; 其中,於該資訊整合平台接收到該第一寄件完成訊息及該第二寄件完成訊息後,該資訊整合平台傳送一允許出貨通知、該第一寄件資料及該第二寄件資料至一物流中心,以使該物流中心依據該第一寄件資料配送該第一商品並依據該第二寄件資料配送該第二商品。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配送系統,其中該第一寄件資料及該第二寄件資料中之每一者包括取件人姓名、電話及取貨地點。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配送系統,其中當該資訊整合平台接收到該第一寄件完成訊息但未接收到該第二寄件完成訊息時,傳送一不可出貨通知及該第一寄件資料至該物流中心。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配送系統,其中該第一寄件資料包括一退貨資料,並且當該物流中心於接收該不可出貨通知後經過一指定時間仍未收到該允許出貨通知,則依據該退貨資料配送該第一商品。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配送系統,其中該退貨資料包括一退貨地點。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配送系統,其中該第一寄件代碼及該第二寄件代碼為不重覆的唯一條碼。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配送系統,其中該第一收銀機根據該第一寄件代碼產生一第一配送單,及該第二收銀機根據該第二寄件代碼,產生一第二配送單。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配送系統,更包括: 一第一多媒體機,設置於該第一寄件商店,用以根據該第一寄件代碼產生一第一配送單;以及 一第二多媒體機,設置於該第二寄件商店,用以根據該第二寄件代碼產生一第二配送單。
  9. 如請求項7或8所述之配送系統,其中該第一配送單包括對應該第一寄件代碼的一第一寄件條碼,以及該第二配送單包括對應該第二寄件代碼的一第二寄件條碼。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配送系統,其中當該物流中心收到該第一商品時,該資訊整合平台接收來自該物流中心之對應該第一寄件代碼的一收貨通知。
  11. 一種配送方法,適用於以物易物的一第一商品與一第二商品之寄送,該配送方法包括: 由一資訊整合平台接收該第一商品之一第一寄件資料並根據該第一寄件資料產生一第一寄件代碼; 由該資訊整合平台接收該第二商品之一第二寄件資料並根據該第二寄件資料產生一第二寄件代碼; 由該資訊整合平台接收來自一第一收銀機的對應該第一寄件代碼的一第一寄件完成訊息,其中該第一收銀機設置在一第一商店; 由該資訊整合平台接收來自一第二收銀機的對應該第二寄件代碼的一第二寄件完成訊息,其中該第二收銀機設置在一第二商店;以及 當該資訊整合平台接收到該第一寄件完成訊息及該第二寄件完成訊息後,傳送一允許出貨通知、該第一寄件資料及該第二寄件資料至一物流中心,以使該物流中心依據該第一寄件資料配送該第一商品,並依據該第二寄件資料配送該第二商品。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配送方法,其中該第一寄件資料及該第二寄件資料中之每一者包括取件人姓名、電話及取件地點。
  13.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配送方法,其中當該資訊整合平台接收到該第一寄件完成訊息但未接收到該第二寄件完成訊息時,傳送一不可出貨通知及該第一寄件資料至該物流中心。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配送方法,其中該第一寄件資料包括一退貨資料,並且當該物流中心於接收該不可出貨通知後經過一指定時間仍未收到該允許出貨通知,依據該退貨資料配送該第一商品。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配送方法,其中該退貨資料包括一退貨地點。
  16.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配送方法,其中該第一寄件代碼及該第二寄件代碼為不重覆的唯一條碼。
  17.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配送方法,其中該第一收銀機根據該第一寄件代碼產生一第一配送單,且該第二收銀機根據該第二寄件代碼產生一第二配送單。
  18.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配送方法,其中於該第一收銀機讀取該第一寄件代碼前,由該第一寄件商店之一第一多媒體機依據該第一寄件代碼產生一第一配送單,且該第一配送單包括該第一寄件代碼,該第一收銀機係讀取該第一配送單上之該第一寄件代碼,以取得該第一寄件代碼,於該第二收銀機讀取該第二寄件代碼前,由該第二寄件商店之一第二多媒體機依據該第二寄件代碼產生一第二配送單,且該第二配送單包括該第二寄件代碼,該第二收銀機係讀取該第二配送單上之該第二寄件代碼,以取得該第二寄件代碼。
  19. 如請求項17或18所述之配送方法,其中該第一配送單包括一第一寄件條碼,該第一寄件條碼係對應至該第一寄件代碼,該第二配送單包括一第二寄件條碼,該第二寄件條碼係對應至該第二寄件代碼。
  20.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配送方法,其中當該物流中心收到該第一商品時,該資訊整合平台接收來自該物流中心之對應該第一寄件代碼的一收貨通知。
TW105114036A 2016-05-05 2016-05-05 適用於以物易物的配送系統與方法 TWI6344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14036A TWI634493B (zh) 2016-05-05 2016-05-05 適用於以物易物的配送系統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14036A TWI634493B (zh) 2016-05-05 2016-05-05 適用於以物易物的配送系統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40322A true TW201740322A (zh) 2017-11-16
TWI634493B TWI634493B (zh) 2018-09-01

Family

ID=610228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4036A TWI634493B (zh) 2016-05-05 2016-05-05 適用於以物易物的配送系統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3449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61183B1 (ja) * 2020-12-28 2022-04-27 楽天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管理サーバ、管理方法、ならびに、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24454A1 (en) * 2005-03-31 2006-10-05 Synergy World, Inc. Tracking merchant specific reward credits and balances in a multi merchant environment utilizing one card or account number
US20140207600A1 (en) * 2012-08-24 2014-07-24 Daniel Ezell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items
US20140279648A1 (en) * 2013-03-15 2014-09-18 Patrick Whitehouse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the use of a mobile device to generate a shipping label
TWM488066U (zh) * 2013-11-22 2014-10-11 Ru-Qi Chen 具有第三方驗證之以物易物網路交換架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34493B (zh) 2018-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08235B (zh) 用于促进对退回商品的包裹的运送的系统和方法
JP6580647B2 (ja) 有人集配拠点における物品引取を管理する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JP6718980B2 (ja) 貿易取引のためのシステム、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20130226728A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Personalized Message Delivery
KR100875520B1 (ko) 고객정보유출 방지를 위한 인터넷 사이트를 통한 상품 주문처리 방법 및 그 방법을 수행하는 장치
JP2014026557A (ja) 物流管理システム
TWI634493B (zh) 適用於以物易物的配送系統與方法
JP2009301318A (ja) 商品、情報の配達と同時に送り人と受取人が双方向のメッセージをやり取りできるシステム
JP2002157541A (ja) 携帯電話を利用した商品配送システム、商品配送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JP6660703B2 (ja) 配送管理装置および配送管理プログラム
TWM527998U (zh) 適用於以物易物的配送系統
JP2009134414A (ja) 携帯端末による商品売却申し込み受付システム
TWM545312U (zh) 換貨系統
TWI652640B (zh) 換貨系統及其方法
TWI668660B (zh) 禮儀資源服務系統、服務平台及其運作方法
TWM605597U (zh) 物流配送確認運送系統
JP2002150168A (ja) 配送条件情報管理方法、オンラインショップサーバ、宅配業者サーバ及び配送条件情報管理サーバ
TWI828401B (zh) 物流處理系統
JP2007188280A (ja) 電子商取引システム及び電子商取引方法
JP2008044762A (ja) 配送管理サーバ及び配送管理システム
CN101192291A (zh) 线上购物系统
JP4318029B2 (ja) コンピュータネットワークを用いた少額物品購入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JP2017224104A (ja) 顧客情報管理装置、顧客情報管理システム、販売装置及び販売システム
JP2005178938A (ja) 付加情報表示システムおよび付加情報表示方法
JP2023178821A (ja) 出荷管理システム、出荷管理方法、及び出荷管理プログラム